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时间:2023-05-30 09:3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第1篇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亿用户使用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规划》中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研发现,虽然有许多学校对于刚刚入学的青少年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做好了记录工作。但是,却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有些学校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以固定的课本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教育的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教师队伍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还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承担着多个年级的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更加困难。(3)学生思想的限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书籍、舒服的座椅等,与教室相比较更加舒适温馨。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利用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心里有秘密却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这样就导致学生很难向教师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灵活。现如今,许多青少年都通过互联网来认识与解这个世界。自媒体更是让青少年快速融入现实生活。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变得更加灵活。(2)形象温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最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拥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负的压力也更大。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着困惑。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困惑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沟通。学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个群,让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群里进行沟通。自媒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会消除恐惧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让心理教师的形象更加温暖。(3)顺应时展的需要。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23亿人,也就是说通过自媒体可以很容易缓解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采取更加新颖的教育方式。四、结语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打开学生的心扉,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丛源.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163-164.

[2]王萌.自媒体时代青少年价值观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

第2篇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___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仪式,这是我市共青团组织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的实际行动,是在新时期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一项新举措,标志着我市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工作新平台的建立。在此,我代表团市委向___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的成立

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和不懈努力的各位老师和社会各界工作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而在这一阶段,心理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它对今后人生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目前,很多青少年随着生理、

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任性、执拗、偏激、忧郁、自卑、容易冲动、紧张焦虑、冷漠孤独、自我中心、缺乏意志力、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弱等,还有厌学症、多动症、自杀等问题也

比较突出。因此,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切断青少年心理问题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发展的链条,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已

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关心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切实为青少年服务,保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多年来,团市委致力于我市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

建设,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与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联系合作,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为青少年健康快乐

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今年,我们在多方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积极筹建了___青少年心理研究发展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将给我市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研究工

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载体。

希望___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心秉承关注我市青少年心理发展,促进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服务宗旨,以宣传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我市青少年心理素质、提

升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整体工作水平为己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力量,通过心理咨询培训、心理测试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和团队活动等方式,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困惑,

排除其心理压力,帮助青少年早日走向成功的彼岸。同时,积极针对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系统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为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部署提供有力的依据和理

论支持,不断推动___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地发展。

第3篇

现代生活给人们心理和精神的压力与日俱增,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旺盛时期,也是最为脆弱群体之一,必然受到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上,青少年心理偏离和心理障碍患病率也逐渐增多,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医学与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现将青少年心理问题因素及有关干预措施综述如下。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叛逆、浮躁、抑郁、自卑、焦虑、敏感、动力不足、退缩、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甚至攻击意识等。心理卫生问题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因此心理卫生问题也称作行为问题。从世界各地的调查情况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不同国家或地区报道的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率有较大出入,但各类问题总发生率都在10%以上。发达国家发生率在12.4%~21.8%,发展中国家在10.4%~37.6%[1]。曾有学者对我国青少年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在15%~30%之间[2];近几年又有学者发现其发生率为21.6%~32%,且有上升趋势[3];也有报道,城市与农村青年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8%和19.8%,男、女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8%和12.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4]。各地区发生率也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调查工具和诊断标准不同,也有调查群体的差异[1]。

1.2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1.2.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据美国一项统计,儿童精神神经疾病中肯定与遗传有关的占56.6%[5],包括单基因变异的染色体突然。另有资料显示,母孕期情绪及营养和周岁前安静度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生物学因素[6]。

1.2.2 环境因素: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的社会文化急剧变革与发展阶段,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及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等,增加了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忽视青少年的生活与行为约束的引导,使青少年心理社会发育偏离正常轨迹,情绪和行为问题增加[7]。

1.2.3 家庭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关系、行为、气氛和情感交流、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思想理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影响[8]。不良的家庭因素和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的差异、距离,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异常,如父母死亡或离异、家庭人员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家庭变迁及突发事件等。有文献报道家庭因素中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9]。

1.2.4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生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学校因素有教育、学习、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同学关系等,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当薄弱[10],如果这些条件和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其身心理健康发育。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学习、高频率考试,强烈刺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11];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等,造成青少年自尊心精神不经意的伤害;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压抑、痛苦和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12、13]。

1.2.5 社会因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良好的政治文化背景,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社会生活中 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毒害他们的心灵。当前人与人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作用越来越大且负面影响多,生活紧张事件及突发公共案件上升,人口增多包括独生子女和社会老龄化关系显突等,矛盾、冲突、竞争加剧,已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亲子关系及正常人际关系,而且与多种行为和成年期精神疾病有关[14]。

2 心理干预状况

2.1 心理干预方法与措施:心理干预主要从事指教育、医学心理卫生工作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基本原理,对目标人群实施心理及行为治疗的手段和过程。国内外学者针对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状况,对其干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积极尝试[15]。

2.1.1 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和心理问题筛查:目的在于早期发现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常选用专门的心理卫生问题评定量表或自编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表,跟踪随访,发现问题,进行适时、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16]。

2.1.2 进行心理教育: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水平,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适宜的情绪、较好的适应环境和改善环境的能力。采用集体授课为主,个别咨询和辅导为辅方法,在学校由老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由医学心理专家讲授心理卫生知识和焦点问题辅导,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1.3 家庭干预:定期举办家长讲座或专题家长会,介绍心理健康内容和方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指导心理疏通方法,纠正家长不良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共同疏解孩子的心理困惑。家长要培养孩子宽容大度性格,接受“挫折教育”,不畏困难,舍得吃苦,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17]。

2.1.4学校干预: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友爱团结、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 上进的和谐生活学习环境,倡导校园心理学,包括向老师传播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讲究教与学的卫生,使教师能根据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教育,改善一些教师有害于青少年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加速校园心理学发展,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18]。

2.1.5 社会行政干预:近年来,青少年吸烟率不断上升,早恋、自残、网络成瘾患病率增多,为此,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提出必须加强行政干预,争取社会支持[19],从青少年家庭、社会、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分析,采取综合干预策略[20],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家庭关爱、健康教育、社区监督、传媒过滤、社区警务、医疗跟进等,指导青少年应付问题的方式,即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调动自身的内省力和理解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人格特征和应付机制[21]。

2.1.6 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心理咨询,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如通过网上聊天、热线电话、心理门诊、E-mail对话等多种方式,并可采取一些特殊心理治疗,如行为治疗、催眠疗法、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等,以帮助青少年及早摆脱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对伴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专科医生在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给不良反应小的抗焦虑、抗抑随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2.2 心理干预效果:国内外近20年来开展的有关心理干预的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22,23]。经过心理问题检测、筛查,早期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健康教育后,学生、家长和老师不仅统一认识,且都提高了认识水平,更加重视青少年心理卫生,端正对学 生和子女的教育态度,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消除对青少年不利影响,矫正青少年认知和思维上的偏差,减少心理问题发生;通过心理咨询和家庭、学校干预,改善父母的不良行为、情绪和家庭教育方式,改善老师教育思维与方法,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机,自尊心得到保护,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能力,使偏离行为得以纠正,多学科参与综合训练和行为矫治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疗效显著。由于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应针对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探索适合他们身心健康发育的心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碧秀,程灶尤,袁国桢,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流行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3):184.

[2] 叶广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启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2):68.

[3] 杨寰仪.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

[4] 何海英,王 玲,王 梅,等.广西北海市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81.

[5] 何 级.儿童精神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69.

[6] 李国红,瞿 静,刘金同,等.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1):28.

[7] 杨玉凤.全国第四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与临床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1):87.

[8] 王延社,瞿 静,张天亮,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26.

[9] 沈鉴清,吴杰娟,赵梅青.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之研究[J].中国儿保,2006,14(2):133.

[10] 何 蓓,庞清红.青少年心理问题诱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9.

[11] 楼玮群,齐 栋.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研究[J].心理科学,2002,23(2):156.

[12] 王桂平,陈会昌.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控制点、自尊心和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1.

[13] 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12.

[14] 静 进.重视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相关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257.

[15] Johnson RL. Pathwaysto adolescent health:tarly intervention [J].A dolesc Health,2002,31(6):240.

[16] 瞿 静,刘金同,李国红,等.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3.

[17] 徐光光.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95.

[18] Oakland To.International school Psychology:pschology’s worldwide Portalto children and youth [J].Am Psychol,2003,58(11):985.

[19] 刘 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少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校,2004,17(1):12.

[20] 孙 静.唐纳德期图沃特.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适应力[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60.

[21] Pincus OB,Friedman AG.Improving children’s coping with every-day sttess:transpomting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to the school setting[J].Clin child Fan Psychol REV,2004,7(4):223.

[22] 王 莉,李瑞芹,王 锋,等.综合干预对城乡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4):259.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

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1.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2.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3.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4.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5.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6.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7.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第5篇

(西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西昌 615000)

[摘要]四川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性,与非民族地区相比,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既存在与非民族地区的共性,同时也存在其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分析了四川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并找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

[

关键词 ]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紧张、竞争的加剧,青少年面临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也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不仅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严重的会衍生出各种行为障碍或人格障碍。西南民族地区青少年面临的社会环境与非民族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该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都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西昌市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西昌市29个城市社区和10个集镇社区。共计39个社区,对社区青少年共计发放问卷350份,其中有效回收298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85.1%.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调查表,内容涉及性别、年龄、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学生心理心理压力的种类等内容。统计结果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2 民族地区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四川民族地区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学习适应问题

目前,民族地区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时间管理问题、学习策略问题、考试心理问题等。导致青少年学习适应问题主观上与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策略不当等有关, 客观上则与学业负担过重、传统课程教学、应试教育下的升学压力、父母师长的高期望等密切相联系。另外,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及其家长越来越意识到与非民族地区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巨大差距,这种认识一方面导致民族地区学生的自卑、焦虑;另一方面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愈加突出。

2.2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除了缺乏社会人际信任、交往技能缺失、个人主义等影响因素外,在民族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也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因。

2.3情绪困扰问题

青少年是人生中情绪波动变化最大的时期, 情绪困扰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强迫、神经质等情绪障碍问题。青少年情绪困扰问题的频繁发生与其自身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有关,同时与社会过度竞争、人际关系紧张、学业或就业压力过重等密切联系。

2.4婚恋与性心理问题

青少年性成熟既包括性生理的成熟又包括性心理的成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性生理成熟有所提前。因此,青少年存在性生理成熟的提前与性心理成熟的延迟的矛盾。本来民族地区青少年性教育相对落后,造成了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再加之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些使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甚至引发性犯罪等现象。

2.5职业心理问题

青少年职业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多个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民族地区青少年的职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个人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偏离职业现实、职业能力不强等。民族地区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主观上与其职业认知片面、职业价值取向等有关, 客观上既与民族地区社会的职业地位、社会文化环境等有密切关系, 也与当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及群众个人对不同职业存在的偏见等因素有关。

3 影响因素

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形成既有和非民族地区相同的影响因素,同时还具有民族地区独特的影响因素。

3.1家庭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和高要求给子女带来高压力,如要求子女每次考试得高分,要求子女进入重点学校或是重点班等等,父母主要是基于学习给子女造成过大的压力。

其次,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以及父母与子女在思想上的差距,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再次,父母的文化程度也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民族地区更多的家长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学历较低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有限,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情感需要,往往采取极端、粗暴的教育方式,这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子女跟随老人生活,父母与子女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使很多青少年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也是造成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证实,在不完整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论在学习成绩、品德行为还是性格特征方面,消极因素和存在问题均高于完整家庭中的子女。

3.2学校

学校中的学业压力、教师素质、学校同辈群体等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导致学习负担过重, 从而给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造成障碍。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个别教师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特别是变相地体罚学生, 这样会使学生精神压力增大, 自尊心受挫, 从而使学生形成不健康心理。再一方面,学校为了追求学生分数,而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民族地区很多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但并没有充分开展此项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监控不够,很多时候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

3.3社区环境

通过对西昌市社区青少年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对社区环境作出积极评价的仅占27.6%。这也就意味着,目前民族地区的社区环境并不令人满意。而造成社区环境不佳的原因又主要包括:社区治安环境令人担忧、没有提供给青少年相应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缺乏等多个方面。

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因此在民族地区的社区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服务几乎没有。被调查的绝大多数青少年反映:他们在遇到自身无法化解的心理困扰时不曾想到过寻求社区机构的帮助,他们不知道社区是否能够提供这类帮助。有少量的青少年反映,社区应该向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认为社区并不能够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社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缺乏,使得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缺乏及时有效的解决途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3.4个体因素

遗传因素和人格特征同样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个人因素中的归因风格也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状况。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社会认知、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戴健林、姜渝萍.广州市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

[2]郭云霞.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2010(10).

[3] 孙清萍. 山东省社区青少年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下西南民族地区心理服务的多元文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YJA190001)。

第6篇

关键词: 育人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即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情、生活方式、学校、家庭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具体来说,目前影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总括起来主要有:

(一)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学校里,学生一方面通过学习掌握知识、获取经验、发展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发展健全的人格。如果学校的环境不良,如噪音干扰;室内光照不适;校风不佳;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如嘲笑、挖苦学生,甚至打骂侮辱学生;学生存在过重的学习压力,如“题海战术”、过度的考试,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等,都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

(二)家庭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及父母的婚姻状况。不少父母在生活上、物质上、学习上百般关怀孩子,过分溺爱孩子。《中国家庭子女教育》中曾报道:某学校带学生去远足,有一位家长马上给老师请假,谎说孩子身体不舒服,后来孩子说了实话。没办法,家长只得让孩子去了,然后家长给孩子备足食品,还特意骑车远远跟在学生队伍后面。到了晚上,教师去查铺,发现这位孩子的爸爸躺在他孩子所睡的床底下,老师问其原因,这位爸爸说:“孩子没在外面睡过觉,怕他翻身掉下来,我在这等着接他呢。”若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将来怎么能独立生活?在学习上,部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迫切,把注意力放在能否考高分上,一旦成绩不佳,就连哄带逼、连损带骂,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还有的家长不注意言传身教,不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能认真地、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苦衷,因而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虽然在生活上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如同乞儿,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甚至与父母产生对立,加重他们的心理负荷。

父母的婚姻状况主要指父母离异分居或者不和等,它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家庭的温暖,过早承担起家庭沉重的负担,造成情绪、人格的失调。比如,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往往对婚姻和家庭感到漠然乃至恐惧。美国社会学家史德曼指出:“婚姻失败者的小孩,常遭到同伴讥笑,心怀自卑,此种心理发展的结果,可能造成行为失常或病态。”我国学者的许多调查研究证明,父母离异所造成的不稳定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明显不良影响,如男孩具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和倔强攻击等个性特征,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高,而女孩则表现为更多的焦虑情绪,其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也受到明显的干扰。

(三)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发展变化迅速,高效率、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社会成员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因此,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现代社会成员的必备心理素质。青少年也不例外,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也在所难免,并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不良的社会风气、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中许多低格调甚至腐朽的内容,不但会影响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还会导致青少年严重的心理疾病与问题行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0年12月,唐山市某中学发生两起初一、初二学生乱事件。公安机关通过调查发现,涉及此案的男生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在网上看过黄色信息、图片等。我曾在一个“网吧”中听到一名女中学生在和网上结交的男朋友交谈,其内容几乎无一句与学习有关,反而更像夫妻之间的对话。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

鉴于以上诸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我认为优化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势在必行。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呢?

(一)美化学校育人环境,开拓一片心理健康教育的沃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美丽的校园,良好的校风,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按“学园、花园、乐园”三园式的要求,优化校园环境;按“文明、勤学、守纪、创优”的要求,形成优良校风;在班集体建设中,形成温暖和谐的人际环境,使青少年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自己的才华,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真诚地接纳、理解、尊重学生;重视和引导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由“苦学”到“乐学”的快乐,让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适应能力,面向未来,面向社会。

(二)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与家长交流和沟通,鼓励家长营造民主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环境,正确教育、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家庭是孩子成长发育的摇篮,是塑造孩子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场所。每个孩子的心理都烙有家庭的印记,为了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家长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美满幸福、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再不要有父母勾心斗角、妻离子散、孩子离家出走悲剧的重演。家长要改变育人的不正确做法,在对孩子生活学习过分关心的同时,还应该认真地、客观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苦衷,关注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品德行为的培养。老舍先生曾深情地回忆母亲:“――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个生命的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有人曾经对90名超常儿童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过全面的调查,其因素主要受父母教育影响的居大多数。在一定意义上说,品德只有依靠品德去培养,性格只有依靠性格去锻炼,情感只有依靠情感去感染,行为只有依靠行为去指导。

(三)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各种文艺作品,电影、电视、网络,各种社会活动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诸因素的正面作用,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配合,优化心理环境,创造出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坚信,只要广大教师积极努力,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定能让青少年一代真正体会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家庭生活的美满温馨,社会生活的文明进步,让他们以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渊博的知识,在新的世纪施展才华,展现风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昌盛奉献青春和热血。

参考文献:

[1]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8-199.

[2]刘晓明,张宝来.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29.

第7篇

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的活动,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和出现各种心理困扰或问题,有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还会使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因此,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出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健康辅导的首要目标。而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来促进同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可见,团体辅导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龄青少年心理素质积极发展,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种功能是其它形式心理健康辅导所难以承担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发展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主体与客体的互动[1]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是一个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对主体起反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主体和客体不断发生摩擦和碰撞,导致主体一方面不断对自己进行纠正,以适应用围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不断地发探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周围的环境,为自己创造更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天地。

(二)发展的渐变性

青少年心理的成熟,是随着自己实践体会和学习的深入逐步完成的,并非一朝一时之功。阶段渐进,青少年的各种心理是随着其生活内容的逐渐拓展而相应地变化着的,并表现出其阶段性。如青年初期,青少年社会经验少、社会意识薄弱,心理生理迅速发展;步入社会后,社会经验才迅速增加,对社会的认识才逐步加深;成家立业后,家庭心理才会更加深到,对父母儿女之间的情感才会有更深的切身体会。所以,青少年心理的成熟经历了少年期、青年初期、青年中期、青年后期几个阶段,是有层次、有阶段地循序渐进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是突变与渐变的统一。

(三)心理内容的社会性转换[2]

儿童时期人开始出现社会性的心理内容,但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是在青少年时期完成的。进入青少年期后,他们中有人已经开始自谋生路,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承祖一定的社会责任,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得不承担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社会责任,不得不学会社会知觉,遵守社会规范,形成各种社会行为。这些社会性的内容和内涵,在儿童时期由于有父母的照顾,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真正体味社会、体味人生是从青少年步入社会开始的,在青少年时期完成了更深刻的社会化心理内容。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社会心理内容已经成了他们心理活动的主干,青年的行为开始受到社会的驱动。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特点

(一)隐匿性与突发性

青少年时期正是求学、升学的关键时期,家长与教师往往只注意他们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上的问题、身体健康问题,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本身也存在同样的倾向,即使有的学生想了解心理卫生的知识,也苦于无处求助。这种状况就极易使青少年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掩盖起来。当某一学生突然出现了难以理解的反常行为时,实际上他的心理问题已经隐匿了很长时间了。

(二)多元性与单一性

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有身心发展不平街导致的心理冲突,有心理发展滞后造成的社会适应不良,有认知障碍引起的学习困难,有家庭离异诱发的偏激行为等。可以说,导致整个青少年群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样化、多元性的。但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某一个青少年来说,导致心理不健康的起因往往比较单一。

(三)无知性与盲目性

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以及自我心理保健方法往往知之甚少或者处于漠然的状态。学校教育很长一段时期也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这都使得青少年学生对心理问题、心理卫生、心理咨询非常陌生,一旦产生心理问题往往不知如何处置,更谈不上用良好的自我保健技术来处理。所以说,在一部分青少年身上,对心理健康的知识、对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表现得很无知和盲目。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目前,对学校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任务加以归纳,大体可分为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成长发展为中心的内容

这方面主要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与规律,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的发展目标与影响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环境在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和途径,智力发展、人格成长和品德完善的结构、关系与措施等等。

(二)以校园指导为中心的内容

这方面主要包括掌握感到困难的心理机制和对策、感知、记忆、理解、应用书本知识的科学方法和规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增强学习动机的途径和方式,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的关系和衔接,学习方法的自我检查和调整,应试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重大转折时期的环境适应和自我心理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及其矛盾处理,个人专长的确定和兴趣的培养,升学时的专业选择,就业前的职业定向和准备等等。

(三)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内容

这方面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标淮,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卫生原则和要求,影响学生心理卫生的条件和因素,不同应激源对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心理挫折、冲突所导致的心理危机及其预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与预防,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对学生的身心危害及其矫正,青春期性心理卫生的原则和对策,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和引导,大学生的异往和恋爱导向,不良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

(四)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内容

这方面主要包括儿童退缩、口吃、遗尿等行为障碍的成因和矫治,儿童多动症、厌学症、学习困难综合症的表现和治疗,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强迫行为的发病机理和治疗,青春期、青年期常见神经症的致病因素和治疗,病态人格、变态的原因和矫治等等。

参考文献:

[1]朱月龙主编,心理健康全书(修订版)(M),海潮出版社,2006.03

[2]陆士祯,王h 著,青少年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6

第9篇

把“爱”说出来。

二、活动背景

在两会胜利召开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又一次次被很多人大代表作为提案提请出来。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与生理成长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在这一时期心理不健康造成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明显增加,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约13%的小学生、15%的中学生、19%的高中生和23%的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10%~30%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我国15岁至35岁人群自杀行为已成为首位死因,青少年犯罪率也不断上升。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刻不容缓,这既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又是保证青少年正常学习和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和谐稳定蓬勃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响应两会,我们团队特做出此次活动,借此希望能号召更多人重视以及参与到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

三、活动目的

1、为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格调高雅、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在丰富师生业余文化活动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向社会各界人士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

2、引导中学生以良好、阳光、理智、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3、希望借此能对活动参与者有更多正面的帮助。

4、通过策划举办这种有意义的慈善活动向社会传递出大学生健康积极的一面。

四、活动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青少年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能够与父母沟通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并借此慈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现青少年热情富有活力的青春风采,让孩子远离一些不利的社会影响。

五、活动概述

此次活动,主要凭借慈善的作用以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为主题,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为目标,通过丰富的形式为在校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此次:

1、活动会邀请1—2个班级参与,务求活动的高质量。希望能以点带面为建设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环境贡献力量;

2、活动以丰富的形式呈现;

3、在活动中,会邀请院里优秀的心理老师和在校老师等进行活动的指点和专业辅导辅导。以争取给学生和家长最正确的指导。

六、活动对象

福州某中学的学生们及其家长。

七、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xx年5月6日至5月中旬;

地点:福州某中学的操场、教室。

八、活动形式

主要通过视频短片、演讲、亲子游戏等形式呈现。分为三个环节包括前期准备,前期宣传,活动实施。

九、嘉宾邀请

1、举办活动的中学的校领导;

2、校心理咨询与训练中心的老师;

第10篇

今天,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独生子女与父母和家庭的相处时间减少,突发性事故不断袭扰青少年的成长之路,青少年暴力伤害案件频发,不少花季少年竟然自残甚至自杀……种种的困难和危险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之路上筑起了一座座需要越过的山峰,也挖下了一道道必须跨过的沟壑。面对这样的紧迫需要。我们除了尽可能帮助孩子们顺利地翻山越岭,趟沟过河,更应该帮助孩子们学会应对各种危机,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孩子们的心理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

为了帮助青少年,尤其是“90后”正确应对在紧急事件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满足其了解自身内心世界的强烈渴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人格,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智慧等需要,我们特地邀请了国内著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奖章获得者、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李百珍教授主编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自助应急必备丛书》。李百珍教授著作丰富,她创作的《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遴选为教育部推荐教材,她主编的《阳光少年心理成长之路丛书》被评为天津市第11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科普读物)一等奖。为了给青少年提供一套心理健康辅导的精品图书,李百珍教授组织了一批具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科研和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讨和创作,最终拿出了该套丛书的定稿。

《青少年心理健康自助应急必备丛书》一共8本,主要围绕自我意识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协调、学习心理的探秘、不良情绪的调节、优良性格的塑造、少男少女的秘密、成长挫折的应对和心理卫生的维护8个方面独立成册,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专业的解答。这套丛书建立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丰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融合了作者几十年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

在写作上,本套丛书摒弃了学术研究语言的严肃和晦涩,采用生动活泼的科普语言,增强了全书的可读性;在篇章设计上,采用了精彩指导语与案例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并附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试题,既方便青少年了解自己,又使青少年在榜样的影响下不断进步;在装帧设计上,本套丛书使用了轻型纸,采用了双色印刷,正文中配有精美的图片,既活跃了版面,更能给读者以启发。

本套丛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应急科普项目的中标项目,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应急科普项目评选专家的赞赏和肯定。2013年1月,该套丛书顺利出版。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为青少年解决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出贡献。

你想一想动物身体里最奇妙的内部构造吗?那就快翻开这套《有趣的透视立体书》吧!本系列丛书采用栩栩如生的精美手绘图片,结合纤毫毕现的高清照片,为你呈现一道视觉盛宴。而本丛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的叠加式镂空设计,每翻开一页就来到动物的一个身体系统,每个系统正好各行其位,通过镂空部分可以看到下页的特定结构。书页采用硬装纸板,很有质感。整本书就构成动物完整的内部构造,让你把动物身体看个通通透透,快来动手翻一翻,展开一场不可思议的动物身体内部之旅吧!

本系列图书包括《人体》《狼蛛》《马》《青蛙》《恐龙》《鲨鱼》《犬》共7个分册。在《人体》中,你会了解你的身体是什么组成的,又是如何运作的,就知道怎么做最棒的自己!什么东西有8只眼睛、蓝色的血液、巨大的毒牙,还有4对长长的、毛茸茸的腿?不,这可不是在说什么外星系的怪物,快翻开《狼蛛》看一看吧!在《马》中,你会发现几千年来,用其他动物不曾有过的自由而温柔的精神征服了我们的马儿究竟有着什么魅力。什么动物既脆弱又顽强,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极其敏感,而同时有些种类又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有毒动物?《青蛙》能为你揭开这些奥秘。曾经在地球的陆地上生活过的最庞大的肉食性动物是什么?张着血盆大口的鲨鱼有哪些秘密呢?谁又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尽在《有趣的透视立体书》!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疾病;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

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进步,青少年躯体性疾病发病率有所降低,但是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发生率逐年上升。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与其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良好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良的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导致其出现心理疾病[1-3]。鉴于前人研究多采用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来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研究则以确诊为心理障碍患者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铜川矿务局精神卫生康复中心的78例青少年心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名,女47名,年龄13~19岁,平均(16.7±1.25),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的有22例,高中以下的有56例,他们的心理障碍分布如下:精神分裂症的有15例,强迫症的有5例,焦虑性神经症的有22例,抑郁症的有17例,恐惧症的有5例,社交恐怖症的有14例。所有诊断均由精神科医师做出。为了便于分析青少年心理疾病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同时选取了78例健康被试组成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47例,年龄13~19岁,平均(15.8±1.34)岁,两组均自幼与父母共同生活。

1.2 方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正常人群和心理障碍患者进行统一施测。SCL-90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4];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由岳冬梅等人修订,其中有反映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58个项目),反映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57个项目)[5]。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我们分别对两组被试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详见表1~2。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发现除“敌对”因子外,疾病组在SCL-90其他因子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发现在“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上,对照组均显著高于疾病组,在父母“惩罚严厉”、“拒绝”、“过分保护”和“偏爱”上疾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揭示出青少年心理疾病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与对照组相比,疾病组的父母较多采用“惩罚严厉”、“拒绝”、“过分保护”和“偏爱”等消极的教养方式,较少采用“情感温暖”这种积极的教养方式。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3,6]。父母给予子女情感温暖,就会使子女产生愉悦的情感,会让他们更加的接纳自我,反之,如果父母对子女持有拒绝、控制的态度,会造成子女自卑、焦虑、退缩、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或反社会行为。另外,如果父母过分保护和偏爱子女,会使子女形成依赖性人格,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最后,父母给予子女过多的惩罚甚至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而在子女遇到困难时不能给予即使有效的帮助也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缺乏情感温暖、惩罚、拒绝、过分保护和偏爱等消极的教养方式是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会增加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危险性。

4 参考文献

[1] 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格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

[2]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6):553.

[3] 蒋 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27(1):72.

[4]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2.

第12篇

关键词: 体育活动 地震灾后青少年 心理重建 作用 机制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各种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都构成危害,特别是地震、洪灾、火灾等破坏力极大的灾害还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持久的创伤。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青少年在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以及以后的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以期为类似灾害青少年的心理重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的北川中学、北川二中、安县中学各50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以关键词为主题词检索中文核心期刊,并查阅有关专著、教材、硕士学位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

发放抽样问卷共500份,其中北川中学、安县中学高中部各100份(北川二中只有初中学生),以上三所中学初中部各100份。(根据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和相关资料的研究显示,把青少年年龄界定为13―19岁,相当于灾区的初高中学生)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及心理恢复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地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与表现形式

“5.12”地震灾后初期,我在灾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走访和调查中发现:经历了特大地震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不安、失眠、食欲减退、沮丧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对地震发生时突如其来的情景忘不掉,与地震相关的现象很敏感,易做恶梦,触景生情,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过于担惊受怕,集中注意力困难,有的持续回避,避免回忆某些人或事,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兴趣爱好变窄等。研究表明,这些以不良情绪为主的创伤后心理反应,如长时间仍不能消除,就可能会成为持续整个后半生的慢性症状,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造成极大的危害。

2.2体育活动对缓解和改善不良心理情绪的作用与机制

体育活动是身体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能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也能促使个体的心理健康。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体育活动能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能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和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合理宣泄,对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有明显的作用。同志曾说:“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由此可见,体育不是单纯的身体活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智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3灾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2.3.1地震前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地震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明显变化,经常参加和有时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减少,很少参见的人数增加。经访问调查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灾区部分中小学由于灾后受损较为严重,体育课教学受到严重影响;震后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缺乏,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被用作安置灾民;震前初、高中应试教育现象严重,学生学业负担大,体育课流于形式,在体育课上没有学到更多体育项目的相关知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了解和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只能选择方便和简单易行的活动项目参加。体育活动条件的恶化是导致地震灾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热情下降的主要原因。

2.3.2地震前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项目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地震前灾区青少年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有篮球、乒乓球、足球、跑步、羽毛球、健美操、武术、游泳等。

从表2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学生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分布不是很广泛,且选择相对集中,前四位分别是篮球、乒乓球、足球和跑步,占调查总人数的80%。从参加体育活动的性别看,男生较女生多。从选择的倾向性来看,男生选择篮球、足球的人较多,而女生则更偏重于乒乓球、羽毛球、跑步和健美操等对抗性较低项目。地震后他们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无明显变化,但除跑步外,参加各活动项目的人数也明显减少。

2.4不同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一种较好的调节情绪的方式,长期体育锻炼的人能够维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许多研究证实有规律的体育活动能产生一系列情绪效应。对抗类项目,由于其竞争性的本质,使得参与个体的心境状态产生即时效益,即根据比赛的结果而发生变化,既可以产生平衡效益,又可以产生失衡效益。而非比赛性的身体活动,如健身活动和耐力训练对心境有平衡效益,锻炼者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一些压力、紧张等负性心境也能够缓解、改变。不同的运动项目也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所以只有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恢复。

由表2可以看出,由于场地的限制,地震灾区青少年从事的运动项目多是有比赛性质、对抗类的。然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有着不同的动力平衡机制(Abele&Brehm(1993))。有的项目不仅不会对灾区青少年的心理重建起到恢复作用,反而会加剧心灵的创伤。建议灾区青少年多从事有氧锻炼,健身和耐力训练等非比赛性、无胜负结果的锻炼类型的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情绪改善”作用,而且初始心境越差效果就越明显,这种效应虽然也可能通过其它活动(如心理疏导)得到,但身体活动的效应可以使“情绪改善”持续较长时间。

3.结语

体育活动作为中学生地震灾后心理重建中心理干预的补充,体育活动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心理治疗更能有效地降低地震过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适当的体育活动项目可以帮助灾区青少年缓解不良的情绪。所以,建议地震灾区青少年多从事太极拳,民族舞蹈、跑步、健身操等没有竞争性质的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低且易开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杨艳杰等.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12,(24):1512-1513.

[3]张立敏,张力为.不同锻炼方式对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4,24,(12):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