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为人民服务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们要知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是有的人死得很有价值,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毫无价值,比鸿毛还轻。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人会说:“当然是为了身份和地位”。还有人会说:“是为了自己的财富和权力”。这种人是不会得到尊重的,他们往往就是社会的败类,没有人会看得起他们。我们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我们学过的《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就是讲解我们是要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相信我们会受到教育和启发的。
在祖国危难之时,无数革命英烈承担起挽救祖国命运的历史责任。为了祖国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他们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江姐、刘胡兰、 ……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乐章。
祖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在这块土地上,浸透了多少代人的汗水与鲜血,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深情与眷恋。 不论走到哪里,每个中华儿女都不会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自己的根在祖国。
看课文《一双手》以后,我想到张迎善的手,这双手显得非常粗壮,布满老茧,手上还分布着人字形的裂纹,手指像三老干蘑,一看就是一个劳动人民。他用双手在小兴安岭,每天栽下一千多棵树,用这双手栽下了26万多棵树,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双手。终于,他成了人们的功臣,得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读了这课书以后,深深想到他的一双手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让自己的手,变得那么粗糙,他的一双手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使山变得更绿,使水变得更清,使环境变得更好,使地球变得更美,人民不会忘记他这双有贡献的大手。
我要向他学习,长大以后,我也要用自己双手为人民服务,建设自己的家,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更加美好。
【摘 要】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是存储、传播和提取的方式,它能把远处的东西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为学生创设自学、思考的空间。它给现代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发挥了种种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选择、整合加工,创造性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有效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远程教育;语文教学;应用
一、远程教育资源为语文教师备课打开了方便之门
要让自己的课堂精彩,课前语文教师的备课是重要的基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长流水”。课前,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尽可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而做为一名农村的老师除了读一本《教参》和一本教案外没有别的资料,我们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也很肤浅,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收集多种资料,而这些资料有些教师根本就无从收集,想要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走进文本,唯一的途径就是制作课件,可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现在好了,走进远程资源网,打开“教师发展”、“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培训教程”映入眼帘。在“教材分析”和“培训教程”中专家对教材作了充分分析,使我们更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材的重难点。观看了“教学案例”,一堂课的构思鲜活的出现在教师的脑海里。然后从资源中选择与课堂有关的图片、录像或录音。
二、远程教育资源,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习需要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自发的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应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景,结合远程教育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充分运用各种教具、载体资源等,让学生用各种感觉或自身参与来生动形象地体验相关知识的行为,让学生在教学中身临其境地体验知识,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从学科“教学资源”栏内精选出大量的情景体验材料,如教学《为人民服务》时,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领悟并学习为人民服务选择好的、正确的、有益的。而反对危害人民利益。我就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找到了一些实际列子开始上课,我首先给学生放课文朗读的游览的录像,让学生整体上去感受为人民服务的美。这时及时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拉开了学习的气氛,然后一边读课文一边观看图片的情景,学生如同置身于现实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了《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现在远教资源进入了课堂,教师只要打开电脑,各科资源应有尽有。在课堂上,运用各种资源就如同信手拈来。在“学一学”环节逐段演示课文内容,也一定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实在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现代信息技术可再现形象,这就像在语言和形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的形象,可加深学生对语言内涵的了解,进而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观潮》一文,通过放映从远程教育资源上下载的课件,引导学生通过听觉,体会大潮的声音――“好像闷雷滚动”,“如同山崩地裂”;通过视觉,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是大潮向前推移,通过画面,学生很快理解了“横贯”的含义;在画面中,有人站在观潮台上观潮,观潮台上人山人海,与浪潮形成了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浪潮比喻为“白色城墙”;最后,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浪潮汹涌澎湃,铺天盖地地卷来的壮观景象,让学生理解全文的重点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非凡气势。可见,“一张纸,一支笔,一口话”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而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正弥补了这种不足。
四、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有效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远程教育向学校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直接从计算机或光盘上听课和获取信息,从专家的培训讲座及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优质教案、经验文章、论文著作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对自己进行较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培训,树立新观念,新思想,更新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中,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远程教育资源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正如把知识拌上了糖,我们应当看到,多媒体不是教学的目的,却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灵活、合理的、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才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
《金色的鱼钩》课文讲的是一位四十岁的老班长无微不至地照顾好三个病号走出一望无际的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
最使人感动的是他千方百计地给三位病号吃上鲜美的鱼汤,自己却不吃。病号的身体一天天地好起来,老班长的身体却一天天瘦下去。当我读到老班长在吃剩下的鱼骨头和草根时,我的眼泪便簌簌地掉下来。多好的同志,多好的战友,多好的长者啊!
老班长处处为别人着想,处处为别人着急!为了让病号增加营养,白天,老班长找鱼饵,钓鱼:晚上,眼睛不好使,还用手摸野菜。钓到了鱼,就钓到了希望;摸到了野菜,就摸到了可怕草地的边。
老班长,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你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你对工作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永远值得我学习。
老班长,你是我前进的丰碑。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 充分自读,自主实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
是要多读、熟读、多积累。
1.1 通读,整体感知。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提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鸟的天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鸟?那里的村民不会捕杀鸟儿吗?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就有了大致的了解。
1.2 精读,品味赏析。学生掌握了课本文的内容概要之后,就要进行精读课文。用线、点、圈等记号画出重点词、句、段,遇到不懂的就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获得情感的愉悦。如在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朗读方式进行朗读,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认为索溪峪奇峰耸峙,云雾缭绕,森林茂密,溪流清澈,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繁多,具有原始大自然的风韵。游人在山水中返朴归真,感受到从未有个的快慰和清爽。细细读来,有如亲临其境,亲身体会到在大自然的美。
1.3 研读,拓展质疑,研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读书,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答,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匆匆》一文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就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学生经过自读自悟后,很快就能在课文中找出正确答案。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我又提出问题:读了文字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在逝去如飞的日子做了什么?你能说出有关古人珍惜时间的事例吗?你能背一背有关时间的格言吗?让学生思考探索,提出自已的解,与同学进行讨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终于明白到:时间逝去如飞,我们要珍惜时间。
2 读议结合,解决难点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索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拔,引导学生细读探究。例如《为人民服务》一文,课文讲的是道理,教学本课时就要求教师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联系他们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学生在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个句子时,就感到有困难,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读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刚刚学过的课文里革命烈士、郝副营长等。这样经过读读议议,学生就明白了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要轻。课文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 课外阅读,获取知识
我要求学生在学好教材文章同时,还要进行课外阅读,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时,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詹天佑的材料,了解时代背景。学习课文以后,再收集祖国铁路建设成就方面的资料,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如在教学〈景阳冈〉〈猴王出世〉时,我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我国四大名著,把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写一写读后感,以写促读。定期开展读书活动,请学生从阅读的书籍中选出自已认为最好的书,推荐给同学。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议,教师给予肯定。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61-02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而正确地朗读又是流利和有感情的基础;朗读是把文字符号化成有声语言,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最重要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是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和最核心的部分,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抓课堂阅读教学。
我经常关注“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现语文教学中朗读最重要。因此,我在这里抛砖引玉。
一、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熏陶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语句需要以读代讲,有些语句读不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通过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让学生明白,要读好课文,必须学习一定的朗读知识。这当然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课文朗读得好,教师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文本的角色。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时,应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准字音、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济南的冬天》、《大堰河――我的保姆》和《乡愁》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为达到以上目的,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熏陶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材课型教学要求,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春》和《我爱这土地》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兼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重音,有感情地朗读。如《春》这篇课文首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可以用舒缓的语调、稍慢的语速朗读,“盼望”、“来”、“近”要重读。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读出对春天的渴望之情。“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教师引导学生用轻快的语调、稍快的语速朗读。“刚睡醒”、“张开”、“朗润”、“涨”、“红”要重读。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地读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强调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为人民服务》中“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语句时,要求学生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理解本段中还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这里引用司马迁的话有何作用。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重点词语读出重音,读出感情,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死得其所,就比泰山还重;反之就会遭到人民的唾弃,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增强语感,提高写作水平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章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意境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做到积少成多,增强语感,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运用低沉的语调、稍慢的语速朗读第一节诗,“怒”、“三”、“洒”、“飘”要重读。我指导读第一节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穿着单薄而破旧衣衫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风卷茅草、秋风破屋)。第二节诗中的“老无力”、“忍能”、“呼不得”、“自叹息”要重读,学生的头脑中要有南村群童抱茅,诗人倚仗叹息的形象。(群童抱茅、诗人叹息)第三节诗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朗读。诗中“云墨色”和“向昏黑”等字须重读。(屋破难眠)第四节诗则用高昂的语调、诗中的语速朗读。“安得”、“千万”、“大庇”、“天下”、“俱”、“何时”、“独”和“死”等字要重读,其中“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中“死”字须拉长读音,要读得坚定有力。(企盼广厦)“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怀。因而,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本接触,感知诗歌或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让这忧国忧民的形象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又如教学《十五从军征》时,我按以下思路,教会学生背诵,效果较好。
回家――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问答――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所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所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关键词:微课;学习方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4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94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实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之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都有显著的创新,实现从“知识学习为主”向“应用学习、能力学习为主”的转变。
微课,让学习更个性化。首先,微视频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进度可控,还能反复浏览。适用于各类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其次,微视频简短精致,能明确学习目标,精炼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微视频可以在各种智能终端浏览,如电脑、手机、电子书包等随时随地都能打开学习,这正好与信息碎片化,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互联网+”时代相适应。所以,小学教师应立足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微课这一抓手,积极创新教学方式,疏通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从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交互性、生成性等方面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精制课前微课,促进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
预习的效果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的实效,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微课是一种偏向于“学”的资源,它“短小精悍”,学生可以短时间学习一个少而精的内容。微课学习移动性好、相对独立、避免干扰,效率较高,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选择学习。因此,精制课前“预习微课”,让学生在提前学习时自建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五年级语文下册《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课,笔者设计了“预习微课”视频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视频内容紧扣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重难点、指导预习过程、查找学习困难四个方面进行:
1.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内容;(2)自主学习,认识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了解古希腊神话相关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抓住关键字:“英雄”,仔细感悟和尝试探究。
2.重点难点:(1)重点:深刻理解普罗米修斯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2)难点:懂得为人民服务和为人类牺牲的精神之伟大。
3.预习过程:(1)展示知识背景;(2)通读课文,完成生字生词学习;(3)细读课文,探究、感悟和理解“英雄”“光明和希望的象征”“为人民服务和为人牺牲的伟大精神”等语句的内涵。通过“预习微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确定了学习重难点,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生字生词,解决了最基本的知识性问题,同时,还发现了自己的学习难点,完成知识体系的自主建立,为课堂探究做好必要的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预习微课”要注重趣味性、有效性。趣味性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只有创作出形式新颖独特、内容生动活泼的微视频,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预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应用微课,促进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前,学生利用微课进行了充分的自主学习,那么,课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就要进行创新。
1.利用微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微课的多媒体功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增添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也学得主动积极。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在预习环节,还可以在新课导入、重点教学片段、重要探究活动、堂练检测、课堂小结等环节。例如,在说明文《松鼠》新课导入时,笔者设计了“我和松鼠说说话”活动式情境。先播放视频,之后再让学生介绍松鼠,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说明文的写法中,通过学习学生很快明白了介绍小动物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录制生动有趣的微视频来设置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为后续开展的互动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奠定了必要的环境和背景基础。
2.精制“微片段”,互动中强化学法指导。利用典型的课例视频片段是微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会选取一些重要知识点或者探究活动,或学生学习中可能普遍存在的困惑点、易错点,制作微视频片段,从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交互性、生成性等方面促进小学生课堂探究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难点时,可以集中学生一起观看;个别学生有有问题时,还可以在课后多次浏览微视频片段,解决疑难问题。例如《西门豹治邺》一课的教学中,围绕教学难点“西门豹是怎样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这些教学重难点制作了一段“巧破娶媳妇”微视频,让学生一起观看微视频后分组研读、品析词句,使他们在教师引导、生生互动合作中学会了自主理清文章脉络,主动抓寻关键细节,独立探究段落主题。通过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等环节的体验,较好地生成了速读和细读课文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创新 质疑
一、授之以渔,引导质疑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习惯于坐等答案。久之,则形成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许多教育者深知此弊,便大胆让学生去设问,又发现学生不是什么问题都提不出,就足提出的问题满天飞不着边际,毫无价值。要改变此现状,教者要循序渐进,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质疑。
1 引导学生学习老师是如何设疑的
著名学者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曾明确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会质疑,首先要学生了解老师每次是怎样设疑的。如让学生明白学课文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②品词析句深入理解课文。③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⑤学习课文的写作力法。使学生明白老师的每一个问题多是循着这样的步骤提出的。这样,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体会老师是怎样设问的,而在脑中贮存设问的相似块。为学生今后自主质疑提供了基础:
2 引导学生大胆设疑,勇于实践
真正的功夫是在无数次实践中练出来的。要想让学生会质疑,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实践。如让学生做小老师独立仿照老师的样子先备课,然后上课,你会发现学生都能模仿老师的样子上课,许多问题设计得很有价值。这样的实践可锻炼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 引导学生对结果质疑
学生喜欢崇拜书本和老师,往往会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该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每篇课文学完了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那解。也会对所学结果有疑问,我们要鼓励学生把疑问说出来,告诉老师、告诉同学,并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去寻找正确答案。这样质疑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渠道、启迪智慧,增进互学精神,营造善思、善问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注重启发,引导品析
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他对学生理解课文和增加语感能力以及提高列文章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习惯把教学参考书卜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只注重灌输和结果,忽视了启发和过程。而最终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恰恰是这个过程。最不可取的恰是那个标准答案,因为品词析句讲究的是感性和自悟,这感性和自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不必逐字串讲,而是让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便会发现学生虽说法不一,却大多理解正确,且有一定的深度。如,有的说,人如果是给坏人办事而死,死的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着想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学生发表完了意见老师可以再说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体会一下表达的准确性,却不可强求与老师讲的一致。
三、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教者要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说写能力。如《和时间赛跑》一文中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老师不必讲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而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学生各抒己见,如有的说一寸光阴和一寸金相比,光阴更宝贵,这两句说明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学生虽说法不一,却大多理解正确。又如《将相和》一文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没有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来,这里让学生列廉颇和蔺相如的神态、动作、语言展开联想,说一说,写一写。这种形式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提高读写能力,有利于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房迪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竞争力和迎接挑战的能力,从而形成创新意识,并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泊头市王武镇后河高小 刘坤认定目标是目标教学课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怎样才能做到积极有效地认定目标呢?
一、认定目标应掌握这样一个原则:学前重点认定,突出主要目标;学中逐一认定,坚持目标先导;学后对照认定,加深整体认识。一节课的目标系列,通常都有多个目标组成,要想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就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目标。课前只对重点目标进行强化认定,其它目标则在讲课过程中边学、边认定。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必须遵循目标先导的规律,即先认定目标再学习,充分发挥目标的激疑启思功能,在导学达标之后,还可以对照目标再次认定。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目标系列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认定小学语文第七册《海滨小城》一课的目标时,对于重点目标——知道海滨小城的景色特点和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的,我在学前重点认定,学文中反复提醒,导学达标之后,又对照认定。而对于其他目标,如“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知道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则采用了学中认定的方式。这样,学生便对本课重点目标有了深刻印象,而其他目标也在学中逐一认定,立即达成。
二、认定目标方式要简易,方法要灵活。认定目标应该以口述为主,以简化认定形式,方便教师操作。与此同时,更要注意引出目标的灵活性,如果堂堂课教师都采用“直展示”,认定目标前总是一句“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是……”,课课如此,机械刻板、单调乏味,长期下去,必将消弱学生认定目标的兴趣,影响目标认定的效果。而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展标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认定目标。
具体说来,可采用“情景式”、“设问式”、“温故式”等等。
例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小语第四册)一课时,认定目标时就采用了“情景式”。我抓住了少年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在课前绘制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画,把3个目标分别放在小蝌蚪找妈妈的三道险关上,每达到一个目标就等于帮小蝌蚪前进了一步,直到最后目标达成,小蝌蚪找到妈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勃勃,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采用了“温故式”来认定目标。学文前,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于狼的课文,让学生谈谈对狼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前提下,我适时地引出本课目标:“狼为什么要摇尾巴?狼的本性会改变吗”?弄懂这些问题,也就达成了本课目标。这样的认定方式,有助于本课目标的达成。
认定目标方式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掌握。讲读《荷花》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前提,采用了“承启式”的认标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从前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让全体学生初步了解荷花的颜色、形状,这就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垫定了基矗在此前提下,我引出本课目标: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他又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的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积极探求目标的达成。
三、对于中高年级认定教学目标的三种方法。
(一)提前认定目标。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来看,他们已具备了自己理解教学目标的能力,适合于在始教阶段认定目标。同时,提前认定目标对于“自学辅导课”也很合适。如在《粜米》一课中的几个目标分别是: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背诵课文前三自然段;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3.能通过重点词和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了解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教学目标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课的教学目标最好提前认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带着这个任务去学习这篇课文,收到最佳效果。
(二)课后出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起始知识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比较陌生,若提前出示教学目标,目标中涉及到某些概念、术语,因为学生还没学习,所以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以目标为导向,先逐层讲授,然后再结合课堂小结,滞后出示目标,这样效果会更好。如讲《种子的力》一课时,其中一个目标是“理清文章脉络,看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并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在小学课本中,议论文出现的很少,对议论文的结构就更不了解了。因此,在讲课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看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把道理讲清的,进而渗透关于论文的定义及议论文的结构等写作知识,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不提前出示教学目标,而是对教学目标进行叙述。陈述时与教学环节结合,这样可以把教学目标与叙述过渡语融于一体。如在《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有一个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教育学生学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我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词“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接着指出了解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是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中心词进行提问,使学生既学会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又学会了抓住重点词句直奔中心的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一、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和体验。
人们有强烈的情感,就会在身上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人们对事物采取强烈的行动。如果对该事物冷淡无衷,那么他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口头上,不会采取什么行动。故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注意根据各课文的特点,创设情境,渲染,让学生进入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再启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通过联想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作者所描绘的那一形象,使学生美的感受丰富、隽永。这样便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使之受到美的教育,立下美好的志向。
如在教《桂林山水》时,我先让学生一边聆听配乐朗诵,一边观赏桂林山水的幻灯片,使之眼前现出碧波小舟、绿树红花、奇峰怪石的美景。边听边赏,学生便领略到桂林山水那静、清、绿和奇、秀险的美丽风光。接着便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进一步品味课文,慢慢地,学生仿佛神游仙境,赏心悦目,从而认识到我国河山秀丽,地大物博,一股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感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我又抓住描写北大荒可爱之处的句子,慢慢品赏。如描写风景优美的“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和描写物产丰富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还有小丽欢快、自豪、淘气的人物美的句子。品赏之后再启发学生们进行联想,让他们把自己见到过的各种与之相关的自然景色、人物风情和北方的草塘之美、可爱的祖国之美联系起来,使北方草塘美立体化、动态化。这样便引进技术了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通过设境联想,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思,使之立下报效祖国的壮志,增强为祖国的四化而献身的责任感,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便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之目的。
二、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靠词句所指谓的与感觉对象相应的表象来展现的。
美的力量恰恰蕴含在这丰富的表象――语言艺术之中。词句是有轻重的,画龙点睛,文有文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词句进行正确剖析,从而使学生受到语言艺术之感染,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道理,从而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教《田忌赛马》一文时,我抓住“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一句中心句和孙膑所说的一些话,通过剖析,让学生清楚:孙膑的计策在赛马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孙膑的计策又是在对田忌和齐威王之前几场比赛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分析后才制定出来的。再深入赏析,学生们就可以领悟到:要去勤动脑筋,注意全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而受到辨证唯物主义难点的教育。
三、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教师应注意给学生树立榜样。
因为少年儿童是最容易从榜样中受到教育的。所以,我注意借助课文中的英雄人物,具体细致的分析他们的崇高思想、优秀品质,从而影响感染学生。如在教《我的战友》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的外表描写的句子,以用“我”当时内心活动的句子去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那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和国际主义的崇高思想,从而受到感染教育。学了这一课后,我班的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纪律了。教《一夜的工作》时,我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无私奉献的思想。教了本课后,一个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好风气也随即在班中形成。
四、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思想教育因素,确定其各自的思想教育侧重点,从而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略举一些例子如下:
语文课堂教学担负着极为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任务,在课程标准中有着明确的阐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特别是在课改的今天,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广大语文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在课文之中,有些句子或者段落明显,有些句子或段落则较为含蓄,要使学生能真切感悟、领会课文具体内容,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就要启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加强朗读,从朗读的快乐中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教学《钱学森》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初读时,我首先让学生把课前预习时所搜集的有关钱学森的资料进行整理,用最简洁的话向同学们介绍。然后,我及时提出问题:“钱学森在美国有着富裕的生活与优越的工作条件,为什么他会放弃而一心要回到祖国呢?”让学生通过初读,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重点抓住钱学森的语言进行品味朗读,深入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边读边画出钱学森的话,联系上下文思考,钱学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这些话,指导学生进一步品读,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钱学森当时的思想情感,加深对钱学森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和强烈的爱国心的理解。
二、通过课堂上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内涵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语言文字训练,还要指导学生真正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使之升华与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英雄护士长叶欣的事迹。然后进行精读指导,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出示课题探究“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谁?为什么说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自主读课文,根据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自主感悟,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让护士长叶欣这个牺牲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英勇“战士”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学生的心间。
三、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激发阅读兴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主题学习”提供给学生丰富的阅读资源,在“语文主题学习”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语文主题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还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加深情感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更深刻的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语文主题学习”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积累了知识。而且还熏陶了学生的人文思想。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如何做人的教育。
四、在语文教学中,还要联系实际,使学生受到传统美德教育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精神文明、思想意识更要与时俱进,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祖国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也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例如:在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后,联系《乌鸦反哺》的故事,让学生感悟母亲胸怀的博大与无畏,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之情,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使学生从小就懂得尊老爱幼。还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独立、民族的复兴前赴后继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使学生从小就树立长大报效祖国,长大为人民服务的志向,使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让学生懂得要振兴中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从自身做起,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只有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才能为社会、为人民尽责,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走进社区,走近大自然,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得到净化。在社会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传统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将传统美德转化成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使之持之以恒。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又不是唯一的途径。要切实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要寓教于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不能单纯地为思想品德教育而教语文。
作者:薛光先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香江路第二小学
【摘 要】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做为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认真做好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劳动习惯;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及其他人文方面都是学校立德、树人内容。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做到既授业又传道,既教书又育人之目标。
一、情境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平台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文本域预设德育教育内容确定选择哪种情境适合。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容易接受教师预设的德育教育。
热爱祖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祖国怎样伟大,怎样为伟大的祖国刻苦学习,这朝夕唠唠叨叨“你要热爱祖国”效果肯定不好,这需要教师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使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祖国的美好祖国的伟大的理解与认识。我教学韵母“ao”时,先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图,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标志,最后从得出的结论中创设课堂情境:课件演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拼搏的画面,演示中国等几个国家奖牌获得数,中国获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接着我引导:中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平时训练辛苦不辛苦?学生都说:那是很辛苦。我又引导:你要取得好成绩该不该刻苦学习?学生齐声说:该刻苦学习。一次中国伟大在形象演示中得予知晓,一次要刻苦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启发。
二、朗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媒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众多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编排,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德育内容涵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受到作者思想熏陶感染。
孝敬长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是家庭的宝贝,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现实情况,以文本为例子,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在教学第一到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再进一步指导读妈妈说的话,读出关心的语气;然后安排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明白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体贴。教学第六到第八自然段时,利用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有感情地个人读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渗透关心长辈,体贴长辈的教育。在学生领悟孝敬长辈的基础上,安排拓展活动: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峰吗?为什么?你也准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做些什么?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增长,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使学生铭记孝敬长辈,从做小事孝敬长辈。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会感恩是中华美德之一。《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就是进行感恩于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的最好题材。我教学时,先安排自由读,从中了解课文大意:乡亲们吃水不忘。与此同时,为了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再进行老师范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表演读,强调“没有井,很远”,从中明白乡亲们吃水困难;强调“挖了一口井”让学生感悟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流露出对伟大的崇敬之情;强调“挖井人”读慢一些,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最后再安排拓展练习: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被人帮助的事?你会忘记他们吗?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动,感恩教育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识字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一阵地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看似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毫无关系,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心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也在学生愉悦的识字中预设的德育教育便水到渠成。我指导“和”、“香”的书写时,提醒“和”中的禾字旁的“捺”懂得了谦让,要不如果“捺”写得和“香”的“禾”中的“捺”那么长,就会吵架了。“和”中的禾字旁的“捺”一让,字就好看了紧凑了。当学生写起字时,就会更加讲究书写美,“相互谦让”就能美好的思想意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诸如语言文字与读写训练、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劳动实践等等,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就会用心实践与研究,不断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不断找到渗透点,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总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位语文教师,务必挑负起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责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