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

时间:2023-05-30 09:36: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字演变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汉字演变的方法

第1篇

高中课程的九门学科中历史学科知识的稳定性是最强的,它所要讲述的历史史实基本是不变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无法一劳永逸,很多内容是需要修改调整的。

现以必修二的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的“汉字与书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是:“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江苏省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相关教学建议是:“帮助学生梳理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提供‘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主题,指导学生整理汉字的演变过程。……援引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材料,帮助学生分析其设计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书法的艺术特点。……教师要多利用教科书中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初次教授这一内容时,我严格按照上述《教学要求》的指导,参照几个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以人民版教科书内容为主来思考教学设计并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了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赵孟等书法家及其书法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总结汉字字形与功能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习得在具体历史事物、事件中进行规律性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汉字与书法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使用了讲授法,在课件中展示了汉字的不同字体以及书法家的作品,其中也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几年过去后再次看到这段教学设计时,笔者总觉得它过于平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意很高,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中却很难达成这一目标,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缺少了文化的灵动之美。是哪些因素使得看似恒定的历史知识其实是湍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呢?历史教学设计也就无法一劳永逸了。

一是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重大历史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中。2013年7月9日的《光明日报》以及其他一些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浙江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的消息,报道中称“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距今5000多年,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这样一个新鲜出炉的考古发现在教科书中是无法及时体现的,同时在教学中如果还在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材料又显得过于陈旧。对比之下,我决定选择介绍最新的考古发现,相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汉字不是突然之间在某一地产生的,它是中国古人生存经历的体现,它一定是经历了酝酿、积淀、产生、发展、成熟、嬗变的过程。今天我们无法为了讲解汉字的起源而长篇累牍地介绍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但是一个考古发现却可以启迪学生,历史的源头真的很长,它需要被今人不断地发现。

二是学情在不断变化,教学无法一成不变。由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教师所接触的每一届学生的知识结构都会存在一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趋势会日益明显。就“汉字与书法”这一内容而言,三五年前的高二学生在初中已经大致了解了汉字字型的发展,而今天的高二学生不仅知道汉字字型的发展,很多学生更是自小就学习了某一种字体的书法。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前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完全可以找到临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作品的学生,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两个学生介绍书法家并展示自己的习作,效果一定好于教师平铺直叙地介绍书法家、展示书法家作品,或许还能够激发其他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这就是对祖国文化热爱与传承的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时也是可以很明确的。

三是社会形势对文化的需要在不断增强,历史教学可以更加紧密地联系现实。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曾认为不会使用电脑就是文盲,慢慢地人们又发现离开了电脑,很多人立刻就成了文盲。“饕餮”、“尴尬”、“喷嚏”等等汉字用电脑输入时那么方便,可就是无法准确书写出来。最近河南卫视一档名为《汉字英雄》的文化综艺节目与很多汉字书写类公益广告一样承担着保护汉字、捍卫母语的职责。历史课堂中讲授“汉字与书法”,同样可以担负起提倡书写汉字的文化责任。书写汉字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更是全体国民的文化使命。

就历史而言,汉字历史源远流长,令人自豪;就现实而言,漂亮的手写字需要今人去延续。其实历史教学从来不只是关注历史,它一定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所以历史教学设计也无法一劳永逸,它需要历史教师不断与时俱进。

第2篇

关键词:满源地名 汉化 译字繁简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35-01

满源地名的表意功能是通过满语通名成分表现出来的。但经转写后的满源地名只记发音,不能兼顾含义。随着满语的逐渐消失,这些音节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满语含义消失所带来的这种语义空白随之被那些原本只用砑锹挤⒁舻暮鹤痔畈埂U馐怯捎诤河镏写蟛糠趾鹤侄伎梢远懒⒊纱蚀锏奖硪饽康模对那些已经脱离满语环境的使用者来说,汉字的功能更多的是表达含义。由于此时用来转写地名的汉字并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单词,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音同或音近的并且有实际意义的汉字来记录地名,这种演变最直观地表现为结构上的繁简转化。

一、译字的繁简

汉字与满语文字不同,汉字的字体结构复杂,具有表意功能。汉字的繁简主要表现在书写单位的数量和书写单位的交接变化两方面。李运富在《汉字学新论》中针对汉字发展和现行简化汉字提出了一套汉字分析的方法。根据这种分析方法可将汉字分为20种类型,涵盖古今所有汉字。

李运富认为,汉字根据字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独体字4种和合体字16种。其中,独体字是指“由一个构件组成,也就是零组合的汉字。构成独体字的构件主要是象形构件,也有标志构件和代号构件,还有用借形变异方法创制的独体字”[1]。合体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而成的字”[1]。而合体字又可以再细分为二合和多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构件数量的角度说,独体字简于合体字。独体字的繁简以笔画数量为判断条件,笔画多的为繁,笔画少的为简;合体字的繁简以构件数量为判断条件,构件数量多的为繁,构件数量少的为简。由此可以对满源地名的用字情况进行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到满源地名的用字在繁简程度上有简字繁化和繁字简化两种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增加偏旁是汉字分化的一种手段。通过添加不同的偏旁可以分化汉字含义,减少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是同音字产生的原因之一。但不同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满源地名用字的繁简是由两个或多个汉字对比之后产生的。这种繁简演变与意义无关,是单纯的字体上的演变。

二、简字繁化的趋势

简字繁化是指在记录同一个地名时,所用的几个汉字发音相同或相似,但是构件数量随着时间推移由少变多。其中,偏旁是汉字构件中一种特殊形式,增加偏旁本质上是增加了汉字的构件数量,从而起到使简字繁化的作用。满源地名中有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简字繁化。

例如,原约在黑龙江境内,现已消失的地名“喀萨里河”,在《舆图》和《水道提纲》上都是以“喀萨里”的形式存在的。但在其后的《盛京通志》(1779)和钦定八旗通志(1796)上被记作“喀萨哩”。“里”是义义合体字,由两个构件组成。“哩”是音义合体字,由三个构件构成。从“里”到“哩”的演变表现了满源地名用字的繁化趋势。

又如原属吉林境内,现已消失的地名“占河”(《舆图》),在《盛京通志》(1779)中记作“沾河”,在《嘉庆重修一统志》(1842)中记作“瞻河”。“占”从卜从口,是义义合体字,共两个构件,5画。“沾”从水沾声,是义音合体字,共三个构件,8画。“瞻”从目詹声,是音义合体字,共两个构件,13画。从“占”到“沾”再到“瞻”,转写同一发音选用的汉字构件和笔划由少变多,总体趋势由简入繁。

其他同属由简变繁趋势的地名有推屯河(1760)――推吞河(1779)、里河(1760)――礼河(1779)、折松厄河(1760)――哲松额河(1812)等。

三、繁字简化的趋势

繁字简化是简字繁化的逆过程,是指在记录同一个地名时,所用几个汉字发音相同或相似,但是构件数量随时间推移由多变少。

例如现流经吉林省吉林市的尼什哈河,在《舆图》上被记作“泥什哈河”。其中,“泥”从水尼音,是音义合体字,共三个构件,8画。“尼”为会代合体字,共两个构件,5画。从“泥”演变成“尼”,简省了原本的偏旁,构件和笔划数量减少。这表现出了地名用字的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繁字简化的趋势。

除了简省偏旁以外,有些地名的简化是通过改用结构更简单的汉字实现的。例如《舆图》和《水道提纲》中记录的河流“穆禽河”,在《吉林通志》(1891)中记作“穆钦河”。其中“禽”字在演变过程中变成了“钦”。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可知,“禽”是代代合体字,共三个构件,12画。而演变后的“钦”字是义音合体字,共两个构件,9画。从“禽”演变到“钦”,构件数量和笔划数量都在减少,体现出用字由从复杂向简单演变的趋势。

同样表现为由繁入简的演变趋势的地名还包括:哈尔敏河(1760)――哈尔民河(1796);加牟蟾(1760)――加木禅(1779);温德狠河(1760)――温德赫恩河(1887)等。

满源地名的繁简转化是汉字构形上的变化。无论是由简变繁还是由繁入简,都是结构上的演变并未涉及意义。即使有些演变后的汉字中包含表义构件,但这些表义构件标记的意义属于汉字,与地名整体呈现出的含义无关,也就不能表现出地名含义上的发展趋势。

满源地名中的用字大多是由简向繁演变。但仍然有一部分地名中过于繁琐的汉字向字体相对简单的汉字转变。这是由地名本身的功能所决定的。地名在使用中演变并发展,使用地名的人是普通百姓。这些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并不足以识记这些过于复杂的汉字,因此,少部分字体过于复杂的汉字在使用中自然地被淘汰。

第3篇

关键词:广告招贴 再设计 节奏与韵律 视觉张力

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它以独特的外形构成了人们传达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此外,汉字还兼具艺术、审美等功能。从汉字的演变过程来看,汉字与图形又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设计中应用的提升及其未来趋势发展的展望,不仅有助于设计师们进一步探索汉字图形化在广告招贴中应用的表现方法,还能满足人们视觉审美的情趣需求,使其更好地适应时展潮流。

一、汉字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汉字是世界文字中使用时间最长并且最具造型美的艺术字形,在近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汉字演变出种类繁多的字体,如甲骨文、象形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难发现,汉字字体虽多,但大都缺少时代气息,再加上“图形化”视觉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汉字的视觉审美要求也变的更为苛刻。假如汉字依旧保持原有的结构形态,以过于紧密或散乱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觉空间里,很容易造成人们阅读的疲倦感,人们因此无法迅速、准确的接收到广告招贴中的信息。

二、图形概论

图形在早期的人类社会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传播早于汉字。在广告招贴设计中,图形是基本的设计元素,是广告招贴的视觉形式主体。图形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与人沟通的作用,也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人们需要的信息语言是快速、直接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以图形为主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由于过度的追求抽象化和艺术化,因此只能局限在小众的接受范围。

三、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正如现代学者所言,人类最初认识世界是从“形”开始的,汉字作为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载体,从早先的具象图形演变到今天的抽象符号,凸显出汉字自身结构有着视觉图形的意义,例如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有可能就与文字有关联。

汉字图形化的基本特征可分为特征一识别性,是指在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元素的视觉辨别清晰度,它需要汉字的图形化在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还需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特征二秩序性,即在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要适当留有一定的空白,各个元素之间形成一种空间、虚实的对比,使人们的阅读产生一定的秩序性;特征三规律性,是指设计师在将其应用到广告招贴中时所遵循的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由大而小、由简而繁、由熟而生、由图而文的人类基本视觉规律;特征四节奏性,比如汉字的大小、长短、形状、距离、色彩、方向、位置、空间的统一变化;特征五独特性,体现在设计师依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将广告招贴的主题信息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招贴充满趣味性和独特性,从而吸引受众。

通过对汉字图形化在广告招贴中应用的五个特征的分析,是否有人会说,这些特征都是为了使招贴变得更好看。事实上,人们所说的“好看”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信息传达的清晰度,另一方面是视觉上的美观度。而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中的应用正好吻合了这两层含义。它要求设计师以更为新颖的形式和巧妙的构思,对汉字字体内容做出详细的规划,将广告招贴的信息亲切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编组

汉字本身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可拆分为点、线、面等抽象图形进行重新组合和编排再设计。

2、透叠

所谓透叠,是指将汉字元素的大小、位置、颜色等用透叠的方式进行再设计。这种表现形式可以使广告招贴的画面信息建立起二维至多维的节奏变化。

3、正负空间的转换

汉字除了人们熟知的正空间笔画外,如果将汉字任意放大,就会有一些非常动人的形状显现出来,这些形状是由笔画的外轮廓和笔画结构之间产生的留白,被认为是“负空间”。

想要汉字的负空间迅速的抓住人们的视线,其中一个方法是将负空间充分应用,使其成为人们似曾相识的某一个图形;另一个方法是将汉字的负空间与实体元素的边缘线共用。在正空间稳定的情况下合理的运用负空间,赋予负空间流动性,让人们的视线在汉字笔画所占的正空间与汉字笔画之间产生的负空间中来回转移,使正负空间相互依存,共生共在,这样就会自然地形成了汉字正负空间的转换。

1、营造虚实空间

在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与背景画面也可以产生近实远虚的效果。例如,当人们的视觉重心集中在汉字上的时候,背景画面对人们来说就是虚的,也就是说汉字与背景画面的虚实对比越突出,招贴画面的虚实空间感就越强,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也就越刺激。

2、突破常规

对于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的存在形式来说,设计师通常是在大小、结构、色彩的二维方面进行调整,但是在生活中,完全可以摆脱电脑的束缚,用一些特殊肌理的材质,如金属、有机玻璃、石头的、光影、甚至是液体,来突破汉字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常规形式的存在形式,使汉字具有生动、超质感的外形,让整个广告招贴设计看起来拥有更加生动的视觉表现力和视觉吸引力。

因此,汉字的图形化设计成为提高视觉聚焦性的最有效方法,呈现独特的图形性,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大众的青睐,在未来的广告招贴设计里文字的图形化应用必定会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风潮。

结语

汉字是东方文化的符号,其本身极具艺术性和表现力。我认为优秀的广告招贴作品是有灵魂、有情感的,因为根据设计师自身的设计素养,在对汉字图形化处理的过程中,会将个人的情绪自然地渗透到作品中,这样形成的作品才能够感染受众,使受众顺理成章的接受招贴设计所要传达的信息,从而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随着人们品味的提升,随着人们精神层面追求的提高,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表现目标追求越来越多,还需要设计师们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杨文会,彭勃.《广告与招贴设计》.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第4篇

【关键词】零起点学生,汉字教学,汉字的源起,部件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忽略对汉字的教学,有的培训班干脆将汉字课省去。一是长期以来,汉字被认为是最难学的文字之一;二是汉字是表意文字,无法从字形直接拼读,学生常常记不住汉字的读音;三是在教学中,由于汉字笔画及其组合较多,将汉字的音、形、义在学习者头脑中结合又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这给学习者也带来一些难度。笔者认为,对零起点学生进行汉字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1汉字教学的必要性

汉字是中华民族通用的文字,是汉语教学的坚实基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交流的核心。对外汉语教学从汉字学起,能使汉语学习变得更加容易。

1.1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学习者对语言表达方式已经形成,不存在语言启蒙。从汉字学起,使得他们能把母语与汉字的意义联系在一起。

1.2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发音,在了解汉字的意义同时也学习了汉字的音,即进行了语言的学习。

1.3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看,可充分利用“观光期”,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

“观光期”是文化接受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一切感到新奇与兴奋。而汉字经过几千的发展演变,包含很深的文化因素,对零起点学生进行溯源讲解汉字,便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初期进行汉字教学也可消除他们对汉字的神秘感,便于克服他们对汉字学习的畏难心理。

1.4“十里不同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区,每个方言区又有很多不同的方言。当汉语教学只注重语音教学,培养他们的普通话标准发音,若碰到方音很重,又不懂拼音的中国人,就无法进行交流。

2汉字教学的切入

对零起点学生的汉字教学,我们认为最好在教授一到两星期的汉语拼音后,开始汉字教学。这样,对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生,便于其和母语融合;而非拼音文字的学生,在掌握汉语拼音后,等于多了一种了解汉语的工具。

3汉字教学的技巧

3.1介绍汉字的起源,激发学习者兴趣。让学生了解汉字是怎样一步步演变到今天的样子的,汉字最初的形状是怎样来的,是怎样表达意思的。汉字的造字法有7种,其中最直接表达意义的是象形字。从象形字入手介绍汉字起源,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3.1.1先向学生呈现几个汉字的甲骨文,让学生猜一下这是什么字。学生会做出种种猜测,当然很可能猜得不对,这没有关系,学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之后,教师可以告诉他们是什么字。绝大部分的汉字字形已经有非常大的改变,和现在的简体字差别巨大,将最初的甲骨文与简体字进行比较,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惊叹,学生会觉得很奇怪,也很有意思,这个时候教师就应给他们呈现这个汉字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是怎样一步步演变到今天这个样子的。

3.1.2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我们可在黑板上写下“男”的甲骨文,让学生猜是什么汉字,然后告诉学生答案,学生会发现这两个“男”字差别很大,这时教师再给学生展示“男”字是怎样从象形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字形。紧接着,用同样方法教授“女”字。由于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该词经常出现,且较实用,加之“男、女”对称词同时出现,能促进学生记忆,也便于理解该词的意义,加强对该音的学习。

3.1.3通过汉字演变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表意功能,让学生通过最直接的视觉途径明白字素的组合是如何表意的。“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字是通过代表不同意义的字素组合来实现其表意功能的。如“好”,这个字是由一个“女”和一个“子”组成的。在甲骨文里的字形是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表示一个新孩子的诞生,这是一件好事,让人高兴的事,好的意义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彻底明白好的表意功能。

3.1.4介绍汉字起源。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起源,了解汉字包含的文化内涵,产生学习的兴趣。每次教汉字时可选几个合适的汉字让学生猜一下,坚持一段时间,学生会对汉字的组合表意产生一定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讲解一些常用部首的意思,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

3.2进行部件教学法。部件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部件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汉字各部分的关系,也可以减少学生记忆的数量。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人们对汉字的认知既有先整体后部分的加工,也有先部分后整体的加工。这两种加工方式人们根据不同汉字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灵活利用。具体的做法是进行汉字的拆分练习和组合练习。

3.2.1汉字的拆分练习。汉字的这种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会影响汉字的学习,这里说的部分指的是部件而不是笔画。汉字拆分练习就是让学生把汉字拆分成几个部件。如“请” 可以拆分成“讠”和“青”。做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到部分的角度来认识汉字,并能够理解汉字的组成,正确地拆分汉字。

3.2.2汉字组合练习。汉字组合练习就是教师将汉字拆开,打乱顺序,让学生将其重新组合成字。如老师写出“氵”和“工”,让学生将其组合成字,这个很简单,但是对于刚接触汉字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异常简单,也有些学生举棋不定。汉字的各个部件出现的位置不是随意的,有一定的规律,如“氵”、“亻”作构字部件时常位于最左侧。

总之,对零起点学生进行汉字教学,侧重点在于通过讲解汉字的源起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减轻他们的畏难情绪,激发起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动力,促进对汉语语音与汉字意义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内部影印)

[2]张美霞.说字释词谈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6

第5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文字部分;汉字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62-02

在《现代汉语》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内容中,汉字部分是最具有文化挖掘潜力的,如何在《现代汉语》教材中体现汉字的文化性应给予相当大的重视与关注。教材中的汉字知识,除了要讲解汉字的结构、字体的演变、文字的书写,还应让人看到汉字的灵动与一种中国文化的美。本文就骆小所的《现代汉语引论》(以下简称骆本)、张登岐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张本)、邢福义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邢本)、胡裕树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胡本)、张斌的《新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新汉)以及黄廖本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黄廖本)等几套高等教育中常用的教材中的文字部分进行比较分析,对《现代汉语》教材中汉字部分内容编排体系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一、从文字部分体系整体性编排框架的比较

几本现代汉语教材中都包括了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分别按章分列在整本书的编排体例上,黄廖本、胡本、新汉本、邢本都是将汉字部分放在绪论和语音后面,唯有骆本、张本在编排体系上显得比较特殊。骆本是将文字部分放在了语音前面,而张本虽也把文字放在了语音的章节后,但在语音与汉字的章节中又编入了语汇、语法。从这些体系的编排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字一章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尤其是骆本无疑突出了这一思想。骆本把文字单独列为一章,并且放在绪论后面,这样的做法从语言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层面的意义上,都是对文字部分的重视。

二、从文字部分的称呼来比较

骆本教材把文字章节称为“现代汉字”,邢本与其相同。但黄廖本、胡本、新汉本都把文字部分称为“文字”,与其相比,张本比较特殊,称这部分为“汉字”。从字面意义与《现代汉语》这本教材的关系上来看,骆本的“现代汉字”的称呼要比黄廖本、胡本、新汉本的“文字”、张本的“汉字”范围要窄些。如果把汉字部分放在现代汉语的教材来看,“现代汉字”的称呼较贴切些。但是从全方位介绍中国文字文化来看,“现代汉字”的称呼又具有了较大的局限性。相比而言,如果要在文字部分的称呼体现出中国的文化,“汉字”这一称呼具有更大的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可在编写教材时具有更大的编写空间。但笔者纵观几本教材发现,虽然其他教材的称呼范围比骆本广,但内容都是偏重于在讲现代汉字。

三、具体内容体系编写的比较

1.内容框架上的比较。骆本在汉字这一章节里涉及到了六个小节的内容,分别是现代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汉字与汉语、汉字的结构、汉字的字体、汉字的现代化、汉字的规范化等,其他几本教材大都围绕这几部分作为讲解的内容。但从细处分析,仍能发现骆本与其他版本的不同之处。骆本在这一章节中涉及到三个较独特的内容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这三个内容分别是:汉字的缺点、汉字生命力强的内在原因、纠正错别字的方法。从几本教材比较来看,只有骆本对汉字的缺点:字数多、笔画多、音读多、异体字多和难读、难写、难记、难用进行了分析,让人们认知到汉字的这些缺陷,了解了汉字改革的必要性。另外,其他版本都谈到了规范汉字的问题,但只有骆本和新汉本谈到了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把纠正错别字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显示出了汉字学习中使用正确汉字的重要性。除骆本具有以上独特内容之外,其余版本也有自己的特点。为了体现汉字的文化性,黄廖本的汉字的产生及邢本的汉字的书写指导在教材编写中是不可被忽视的。汉字产生的传说、汉字的书写历史在当今写字几乎都是用电脑录入的信息化时代,更是值得重提。如果这些内容重现在《现代汉语》教材里,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慢慢想象及感受笔在纸上轻轻摩擦的声音及墨水淡在纸上的轻香。汉字往往由多个部件组成,每个部件的所占空间不完全相同,新汉本教材的现代汉字结构模式图用方块结构图形进行直观显示,对汉字书写笔画顺序的讲解,让人感觉汉字的书写既有规律可行,又变化万千。用现代汉字方块结构图形让学习者感受到了汉字结构匀称合理,整字美观大观。作为现代汉字文化的完整性,可以将几个不同版本的独特的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的体系来编排。

2.文字章节具体内容分析比较。在具体内容的编写上,几本教材都把汉字的性质、作用,汉字的形体构造,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作为主要内容,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观点也有所出入。(1)对汉字性质的表述。胡本、邢本和黄廖本都是直接从汉字入手,视角比较直接明了,并明确提出汉字是表意文字。骆本将现代汉字的性质和特点融合来谈,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自源文字、形音义的统一体。(2)对汉字作用的阐述。关于汉字的作用,除骆本和胡本外,其他的版本均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来谈。仔细阅读,其实骆本在“汉字生命力强的内在原因”的讲解中,就把汉字的作用一起阐述了,如“汉字能促进社会交流”、“汉字是汉民族社会历史的载体”、“汉字丰富了汉文化的表达”等。关于“汉字的作用”的讲解,笔者认为骆本在对汉字作用的阐述较为合理。(3)关于“汉字的形体”。①称呼。关于汉字的形体的称呼,除骆本与胡本把其称为“字体”外,其他四个版本均把其称为汉字的形体。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把其称为“形体”,更能体现汉字复杂的形态及其变化多端而又富有规律的特点。②对字型的讲解。骆本在对字型的演变过程讲解叙述上,只有对文字形体的文字叙述,而其他几本教材对各个时期的文字配有图示,直观明晰。笔者认为,如能在教材中把一个汉字的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种演变的字体用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生动直观又能把几种书体的特点表现出来。③汉字结构的概念。在对现代汉字结构的分析,在概念含义的提出中,骆本提出了笔画、偏旁、部件三个概念,没有对笔画书写顺序进行讲解。从书写角度出发,黄廖本和新汉本有对笔顺的介绍。笔者认为如果这两个版本的内容能结合起来,就能比较生动、形象地介绍汉字笔顺的书写规律了。④汉字内部结构关系的介绍。这部分的内容,骆本只提到了汉字内部的空间关系,只谈到汉字的上下、左右、半包围结构等;而胡本、张本和黄廖本却深入对笔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譬如笔画间的相离、相接和相交关系,特别是胡本,对汉字的结构有更纤细的图示和解释。笔者认为,从汉字文化知识的角度来看,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图示和解释,可以显示出汉字的结构美。除以上几方面外,骆本的内容有“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这一部分,既提出汉字整理的四定原则,又提及了如何正确使用汉字,内容表述完整。另外,黄廖本所特有的增加的附录内容,在黄廖本附录中有常见的别字、容易读错的字以及简化字表,这给学习者在使用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四、笔者对现代汉语教材中汉字部分的思考

1.《现代汉语》中汉字部分的编写原则。(1)在教材中的编写内容上应尽量保持汉字文化内容的完整性。通过几个版本的《现代汉语》比较,笔者认为要在《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内容上体现汉字文化内容的完整性,编写的内容应包括:①介绍文字尤其是汉字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②汉字的结构方式以及一些文字使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③汉字的书写知识介绍;④现代汉字的信息处理;⑤与汉字相关的一些中国文化知识、典故。(2)教材中的编法应体现出汉字的灵动与艺术性。文字不仅生动,而且具有文化内涵的可读性。如中国的“福”文化、北京2008年奥运会图标“篆书之美”的名称等都是汉字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在吴颐人编写的图文并具体解说汉字字体的演变读物――《汉字寻根》中,汉字更是体现了一门艺术与学问。如在《汉字寻根》中讲解的“田”字――“甲骨文中的‘田’字外为田的范围,中间‘十’字表示田间的阡陌小道。”这样的讲解既生动又形象,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体现出汉字象形的艺术美来。在教材编写中,也可编写与文字有关的“文房四宝”的知识,或是像新汉本的讲解现代汉字的结构时采用“结构模式图”,或是像许多版本一样对汉字字体演变过程进行图示,或对某些汉字的典故进行讲解……具有了这些内容的教材,可以或多或少的让读者领悟出汉字的灵动与艺术性。

2.《现代汉语》教材的编排思路。对《现代汉语》教材的编排思路,笔者较同意浙江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陈建萍老师在《从“文字”章的编排探索汉字学习》中提出的编排思路,现对陈老师的思路进行归纳,以共同探讨:先从宏观的角度,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入手阐述文字的一般特性;在对汉字的介绍上,可以以时间为线索,由古到今,简要介绍汉字的演变;而在结构上,“六书”也应该编排在现代汉字字形的前面;在主体内容介绍之前,应该对汉字定性,也就是介绍汉字的性质;在主体内容介绍之后,可以对汉字的整理标准化、规范化;汉字计算机的输入与输出,也作为最后一章节的内容。

我们的汉字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这一简单的理解上,而应该深刻理解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性,例如它本身所包含、体现的中国文化性。当然,一本《现代汉语》教材中的汉字章节不可能囊括众多的汉字文化知识,如果要充分认识、了解我们的汉字文化知识,可以去研究“文字学”。而且要在文字章节的教学中体现出汉字的文化性,除了依附于教材的内容外,更多的是要靠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萍.从《现代汉语》“文字”章的编排探索汉字学习[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7,(8):12-14.

[2]吴颐人.汉字寻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6.

[3]骆小所.现代汉语[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音形义"教识字教学法 探究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以往教师凭借一张卡片来让学生死读硬记的传统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来组织识字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规律,提高识字能力,体验识字乐趣。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出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音形义"识字教学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音形义"识字教学法

"音形义"识字教学法仿东汉许慎"解字必依据字形,就字形以说音义"之法。它是依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用他们观察事物的眼光和他们习惯的言语,将汉字这种智慧符号作一番新的"说文解字",使很多汉字中已经支离破碎的音形义重新生动有趣地联系起来的一种识字方法。

小学语文中的"音形义"识字教学法是针对儿童的思维特征,把绝大多数汉字都变成一幅幅有理、有意、有情、有趣的图画,用小学低年级学生都能听懂的话语和事理,将三千多个常用汉字中每个字的形义音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多方联想、趣味想象,使三者重新合情合理地联系起来,这样几乎每个汉字都成为一个生动的情景,或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识字的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探究"音形义"识字教学法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文化的表义文字,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记录。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是三千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义到形声。遗憾的是,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只强调汉字的字音和字的现代意义,没有或基本没有探究汉字的本源意义,从而忽视了汉字的形义演变的探究,忽视了汉字的形与义一体以及在不断的演变中发展起来的汉字的自身特点,忽视了汉字本身富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基于上述两点考虑,我提出了探究"音形义"识字法,旨在打破当前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拓展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性。

1.尊重文化历史,立足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探究"音形义"识字法从汉字的造字法入手,在探究汉字形义演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汉字、学习汉字,并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尽量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学习"女"字,"女"字的甲骨文写作"",是一个双手被捆绑着跪在地上的女子,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最古老的抢婚习俗。在古代,男人把女人的双手捆绑起来,扛回家里,从此,这个女人便成为必须一切服从男人的家庭主妇,这表明了古代女人受男性歧视的历史事实。学生在认识这个汉字的同时,既理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又习得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2.遵循儿童识字认知规律,抓好时机。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6岁左右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儿童识字的认知规律,抓住时机,把识字教学作为重点,为儿童尽早学习书面语言打好基础。

(1).突出教学重点。从儿童言语的发展角度看,儿童在入学前的言语交际中,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字音和字义,已建立了初步的音义联系系统,但音、形和形、义系统尚未确立,这就要求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把字形的教学作为重点,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2).降低识记难度。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汉字音、形、义三要素中,字形识记是难点。要突破识记字形这个难点,可以依循汉字构字规律,降低字形识记的难度,也可以利用结构重组规律,采用在熟字基础上学新字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操作如下:采用"加"操作,在熟字教学的基础上加笔画或偏旁构成新字,如日白,也他;采用"减"操作,在熟字教学的基础上减笔画或偏旁构成新字,如公么,湖胡;在熟字教学的基础上换偏旁构成新字,如密蜜,跳挑;......像这样采取心智操作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简化了记忆程序,缩小了记忆单位的数量,同样有利于降低识记字形的难度,提高识字效率。

3.遵循识字教学规律,找寻突破口。

识字要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识字时首先入目入心的是字形,而汉字又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据此就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核心原则---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即识字教学不仅要识记汉字的音形义,而且要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识字首先接触的是字形,我们就要以分析字形为突破口,再根据汉字字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的特点,先讲音或先讲义,达到音形义的结合。当感知字的任何一个要素时,能准确地再现另外两个要素。这样,才能在语言实践中正确运用学过的字,达到识字的目的。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音、形、义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汉字在音、形、义上各有特点:在字音上有同音字、多音字;字义上有一字多义和多字一义的现象;字形复杂,一些字字形相近。许多字结合词句、联系上下文才能读准字音,准确地理解意思,在语言环境中,在学词学句学文中识字,能反复巩固字音、感知字形、理解字义,做到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三者之间稳定的联系。

4.举一反三,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规律。

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所识得的汉字,并不全部来自于老师的教授,很多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学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探究"音形义"识字法尤其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它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的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如知道了"足"是人的脚,那么和"足"有关的字的意义就表示"脚"发出的动作或与"脚"发出的动作有关的运动,如跑、跳、踩、踏等。

探究"音形义"识字法依据汉字间的派生关系进行识字,通过独体字的学习促进合体字的学习,通过一个字的学习促进了对一类汉字的掌握。如:与"火"有关的字均是火字旁;与"水"有关的字都是三点水旁;与"眼"有关的字都是目字旁;与"手"有关的字都是提手旁等。探究"音形义"识字法对形声字的教学,最能够体现其融会贯通的特点。如"方"做声旁的字:访、防、仿等,类似的字的韵母都是ang;"口"做形旁的字:吵、吃、喝等,类似的字的意义都与口有关。小学1-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913个是形声字,这为探究"音形义"识字法的实施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识字教学强调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但是在具体教学中,音、形、义的学习不一定一步到位,可以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灵活地安排。

参考文献:

[1] 王仲杰.探究形义识字法.线装出版社,2008

[2] 何苏农.巧识汉字---年级识字教学片段与评析[J].教学设计,2005

第7篇

关键词:“六书”理论 对外汉字教学 应用价值 优劣

一、引言

根据语言学家们对对外汉语的研究和探讨,以及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得出汉字难学的问题主要归结为:难认;难写;字数多;形、音、义之间有交叉,容易搞混;难查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们提出了运用“六书”理论进行对外汉字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还可帮助他们弄清汉字的发展脉络,了解汉字的字形和意义的变化,同时又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进而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对教师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也能提供很大的帮助。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否定的态度,如卞觉非(1999)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应该定位于现代汉字。虽然传统的“六书”理论与现代文字学有相通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六书”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的分析。同样的术语有的名同字异。另外,其他一些学者提出如果字字都用“六书”理论进行解说,从古研今,这也未免太繁琐,可行性也不强。所以,本文主要就“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有无应用价值、应用价值的大小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六书”的提出及发展

《周礼・地官・保氏》中最早提到“六书”一语,“六书”是“六艺”之一,“六艺”是当时周王朝贵族子弟们必须学习掌握的各种本领。虽然《周礼》中提到过“六书”,但对它的具体内容却没作解释。

前人对“六书”的解释比较权威的是郑众、班固和许慎的说法。郑众分“六书”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六书”谓之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并以此六书来教育公卿大夫们的子弟。在从古至今的汉语教学中,我们普遍沿用的“六书”理论是东汉许慎的解说,他在《说文・叙》中将“六书”解释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以上三位学者关于“六书”的解释基本上相同,都是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

后来有人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质疑,如戴震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它们并不能产生新字,故而提出“四体二用”之说。后来又有“三书”说,主要包括唐兰认为的象形、象意、形声;裘锡圭的表意、形声、假借以及陈梦家的象形、假借、形声等。此后又有詹鄞鑫、苏培成提出了新六书说。

三、“六书”理论的应用价值优势论

(一)对汉字教学的指导作用

从古代的“六书”被列入《周礼》的“六艺”之中,我们可以推断“六书”是当时贵族子弟们必须学习掌握的一门本领,也是当时的老师们用以教育贵族子弟所参考的科目。虽然《周礼》中没有明确具体地说明“六书”的内容,但它是用来教育子弟的项目,这说明“六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的汉字教学过程中,其价值不言自明。不管是对本族的学习者而言,还是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应用“六书”理论来指导学生,不仅会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学习汉字的成果也能显而易见,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和兴趣。

(二)使留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首先“六书”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它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以及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六书”说不仅在中国古文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我们当代人以及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掌握汉字的形体、了解字义的演变、理解音、形、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留学生即便面对庞大的汉字群体也可以对汉字字形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许多汉字字形中包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运用“六书”理论来进行讲解,留学生不仅能学到汉字知识,也能使他们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透彻、清晰的了解,对跨文化交际也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三)可以提高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注入“六书”用法,如形象展示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象形字),对“子、山、心、木、火”等字,通过板书、卡片展示或者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来表示物象c文字之间的关系,将生动的形象展现在留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认知,联系现实生活,更加直观地理解每一个汉字的根本意义。既形象生动,使学生一目了然,又提高了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还会增加教师讲课的激情,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让留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汉字,进而从心理上减少他们学习汉语的焦虑情绪,改变他们认为汉字难写、难认等想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让学生从根源上重新认识汉字

在留学生学写汉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写许多错别字。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六书”理论,将有效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例如,学生容易把“本”字和“未”“末”二字混淆。如果老师能告诉学生“本”字是个象形兼指事字,“本”字下面一画表示树根之所在,是“根本”之义,那么学生就很少会写错这个字。再比如“家”字,学生经常把它写为“冢”字。如果老师懂得并且运用“六书”理论,向学生解释“家”是个会意字,“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的意思,下边的“豕”表示猪,因古代大多数家庭都养猪,所以就在“宀”下加“豕”表示“家”。这样一来,学生对“家”这个字就有了新的认识,以后即便再遇到也不会搞错。由此可见,在对外汉字教学课堂中运用“六书”理论讲解某些汉字是非常有用且必要的,这可以大大降低留学生写错汉字的可能性。

四、“六书”理论的应用价值劣势论

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关于“六书”说提到过两点:首先,“六书”说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每个人可有每个人的观点、说法;其次,如果每个文字都用“六书”来为其分类,其结果就是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因为有些汉字是两类造字之法兼有的,还有一些是无法用“六书”来归类的。裘锡圭在评论唐兰的这一说法时指出:虽然此说法有点过头,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就象形法和字理析字法而言,它们实质上是利用古文字让留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知道汉字的本源。但我们也应明确,许慎的“六书”说是根据小篆字体确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的演变,“六书”中的某些理论已不完全符合汉字的发展实际,“六书”也逐步失去了分析某些汉字的功能。现代汉字中有一大部分是简化字,很多汉字的结构理据都已经被破坏,已看不出汉字的象形义。另外,用“六书”讲解汉字,可能更适宜中高级班。初级班汉字的掌握量极少,教师讲课的着重点在于听和说,要求会书写汉字的情况一般是在中高级班才出现,所以说“六书”方法适应的范围有限。汉语中有些形声字已发生变体,它的形旁已不具有表意效果,因此,如果还按形旁类推,就很难推出字义。

“六书”本身也有局限性,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六书”是分析小篆的结果,它对古今文字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全部解释到位。第二,对“六书”的阐释有些地方含混不清、不够明确,虽然历代的理解基本相同,但也有很多相异之处。这些都不利于汉字的教学以及文化的传播。第三,“六书”中各种造字法的界限不够明晰,有些字既可以是象形,又表示指事或形声等。例如“本”字,它既是象形字,也是指事字。第四,“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们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前四种是造字的方法,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如果人为地把两类性质不同的东西放在同一个层面来处理,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

郑振峰(2002)认为,在运用“六书”理论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形来进行教学时,由于汉字的形体结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汉字具有不同的形体机制,如果不对各个时期的汉字进行断代的调查与描写,统而言之,是很难弄清其构形规律的。当代古文字学者赵诚提出另一问题:汉字的断代研究太薄弱,我们并不能将汉字在各个时代的断展了解、考察、研究得很充分、很全面,这自然会影响到汉字系统的研究、描写。反映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老师在给学生讲解汉字在每一阶段的发展演变时,可能会由于对汉字了解得不充分、有断代,所以讲解不够准确到位。但如果对每一个阶段的汉字都进行断代的测查与描写,这样学者们的考察工作就会非常繁琐,工程量巨大,实施的可行性很小。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在给留学生讲课时,如果把汉字在各个时代的构形特点、断代研究都进行详细的讲解,不仅课堂时间不允许,也会加大学生理解的难度,还容易混淆。

再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六书”理论,会受到中外文化差异、学习者自身接受能力的制约以及教师文字素养水平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其最终达到的效果也未必理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运用“六书”理论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可以使留学生对中国汉字有更加准确、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六书”的局限性以及时代的发展、汉字的演进,它的适用性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关于能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六书”理论讲解汉字,我们要视情况而定,要考虑到它的优劣,不可一味地滥用。还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状况及其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再采用。

⒖嘉南祝

[1]卞觉非.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J].语言文字应用,

1999,(1).

[2]单宛君.文字构体分析在识字教学的运用[D].台湾:玄奘人文社

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

[3]金妍希.从《说文解字》释字方式看对外汉字教学[J].赤峰学院

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秦建文.“字本位”观与汉字教学[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1).

[5]孙丽曼.“六书”理论与识字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5).

[6]魏畅.浅析《说文解字》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2).

[7]许慎.说文解字叙[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郑振峰.“六书”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兼评王宁先生的汉字构

第8篇

【关键词】文化视野 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原则 策略

一、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原则

(一)由浅入深原则

小学语文识字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不断掌握这门语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识字,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识字沟通交流能力,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应该始终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力求教学内容层层推进,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进行调整,保证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任务的有效性。教学任务应按由初级到高级、由高级到综合性的原则进行设计,不断实现对学生小学语文识字能力的综合培养,力争对每个学生都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识字教育。

(二)整体示意性原则

汉字是有形、音、义的表意文字,任何汉字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具有整体示意性特点。想要理解与掌握汉字,就需要从汉字的整体结构去分析其形义。以汉字“监”为例,繁体字写作“O”,从部首“皿”上能够大概判断出“监”字与器物有关。在“O”字上部分,左边的“臣”为“眼睛”,右半边的结构为人弯腰之形,因此“监”字的字形意义为“人弯着腰,向下看水盆照面”。“监”字告诉我们,在古代人们没有镜子照面时,只好用盆装水照面,因此“监”字的意思是照镜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发明了铜镜,就用“b”(鉴)、“R”(镜)来表示镜子。汉字构型整体示意的特点,是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直观体现。从文化视野角度分析汉字形体,需要从整体进行理解,否则很容易错误理解。

(三)实用性原则

随着汉字的不断演变与简化,很多汉字在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而这些变化则给小学语文汉字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在汉字源义的基础上,立足于当前的教学实际,让小学生去认知与理解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是当前小学识字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科学有效且又能够适应当前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理解最基础的字形与字义。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识字教学不能够等同于文字学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汉字,为小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既要注重传统文字的字形、字义解释,又要从教学实用性出发,选择最佳的识字教学方法。

二、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一)以类推的方式进行识字教学

汉字的部首是汉字进化与演变的提示,不同的部首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当前汉字体系共有540个部首,这五百多个部首可以称得上是汉字百科全书。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部首进行识字归类教学,如以“灬”作为部首的汉字有“烹、煮、熟、烈、煎、熬、熏”等,这些汉字都与“火”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这些汉字的创造,是古代汉民族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与认知外部事物,从具体事物中进行抽象,最终形成的具有意义的文字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从最初的物物等价交换到商品与货币之间的交易,最早汉民族先民所用的货币为“贝”,因此后来与货币、交易以及财物相关的汉字均以“贝”字作为偏旁,如“财、贩、货、贫、贪、账、购、贿、赂、赊、赃”等汉字。这些汉字以形示义,识字便可即形见义,文字所包含的文化色彩也就一目了然,因此在实际的汉字识字教学中可以予以利用。

(二)遵循汉字的结构规律,把握学生学习规律

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搞清楚不同汉字的构字构件,按照其本来的意义进行拆分,而不能够为了拆字而拆字,胡乱进行汉字的拆编,使得结构严谨的汉字成为一大堆无规律、无意义可言的符号,这样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识字教学变得更难。很多汉字本身并不具备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也不是从所有的汉字上都能够找寻到传统文化的痕迹。因此,基于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应该遵循汉字的本来意义,实事求是还原出汉字的文化原貌。同时,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等规律,在保证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对于识字教学的难易程度、任务量进行科学取舍,打造高效、精简的课堂。例如在学习“月”字文化的时候,可以借助古诗词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的思维。而在识字教学中介绍“月”仅需要用表意字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不需要能够介入过多的文化知识,保证适时、适量、适度。

(三)开发汉字文化的课程资源,多种途径识字教学

儿童年龄较小,理解分析能力弱而记忆力较好。古代童蒙教育就注重这一特点,根据汉字字音进行教材的编写,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等。利用汉字字音的独特性将枯燥的汉字进行组合,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便于儿童进行理解与记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利用各种符号表达出不同的意义,这些符号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汉字。汉字属于多单音节词,单字单音节,因此汉字中的同音字非常多,这些同音字又可以为当前的小学识字教学所利用。如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的对子、韵文、格律诗、骈文等文字题材,这些文字题材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同时也极富有思维游戏特点,可以为当前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所利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汉字设计;取法外形;取法感觉;相互借鉴

一、借鉴西方字体设计

西方文字设计源远流长,字体也有上万种,汉字设计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创作灵感。西方文字和汉字的区别包括字词结构和视觉节奏的不同以及笔画数量和外形的差异,所以汉字设计的难度要更大一点,但是两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还是有相通之处的。一方面可以取法外形,提取西方文字的精华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合成为与汉字相对应且适用的笔形,但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整体感和和谐度。另一方面可以取法感觉,借鉴西方文字的行笔感觉和形态神韵,设计出与其字体风格搭配的汉字字体,达到异曲同功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不好掌握,需要一定的汉字设计经验和对汉字的了解。

(1)取法外形

这是种比较常用且好驾驭的方法,借鉴英文字体外形上的特点来进行汉字字体设计。例如,根据西方哥特体设计的系列哥特中文字体就是取法外形。哥特体是西方字体中非常流行的―个字体体系,它代表的是欧洲中古时代神秘的宗教和浪漫的气息,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渗透到了当今时尚界的各个方面,以其锐利、深邃、神秘的特征创造了标志性的风格,并被广泛用于影视、游戏和广告等多个领域。哥特体种类多样,风格花哨繁复,设计对应的汉字时,如果笔画构成完全照搬其花哨的风格,一定会影响汉字的识别性和可读性,所以,不应将汉字设计流于形式,应避免或舍弃繁杂的细节,只提取其典型的规范做法,简化字形,在增强流畅阅读感的同时,保持哥特式特有的菱形、尖刺、俏皮、等宽转折等形态特点,否则就会影响整体效果,甚至难以辨认。

(2)取法感觉

这种方法比较难掌握,特点也不会太明显,是种感觉的延伸和借鉴,对设计师对字体特点的掌控能力要求较高。例如,方正字库出品的水云体系列字体,主要就是取法时尚类杂志中的英文字体设计柔美、时尚的感觉。当今广告和时尚类杂志的标题字体大多选用黑体、宋体和圆体这些简明大方的字体,这都体现了当下简约现代的审美风潮。水云体的笔形曲直兼备,简洁统一,但又不失变化,既有现代的简约感,又融入了书法的走笔韵味,使人感觉舒服易读。这种传神的设计方式,既简约又不简单,既具有视觉的享受,又具有文字的可辨读性。

二、汉字字体设计相互借鉴

在汉字的演变发展历史中,无论是古代书法还是旧时代的报刊美术字,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可以从中寻找设计灵感,将其优秀的元素有机地融合在未来的字体设计之中。此外,同使用汉字的日本,其字体设计的优点也能成为中国汉字设计灵感的源泉。

(1)书法碑帖刻本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国字体演变的本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美感和民族特点以及很高的开发价值。对于汉字设计来说,可以将书法家的手稿扫描进电脑,复制原帖的笔形部件,再进行细节的调整和修改,在保持其字体原味的基础上展现字体的历史感,例如,舒体、聚珍仿宋等。还可以在原书体的风格基础上加以改良,创造出新的具有延伸意味的字体样式。例如,铁筋隶书,它是采用隶书的形体结构,但是把隶书彩头燕尾这一特征降低到最低,用小篆的笔法来书写隶书,用笔细瘦均匀、流畅圆润、柔中带刚,结构严谨端庄、舒展大方,给人匀称、整体、清爽、简洁、流畅的感觉。

(2)旧时代美术字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自封建社会瓦解到民国时期,再到解放后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字体的设计发展既包含有古朴的书法风格,又具有很多时代风范,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特点,很有借鉴价值。有些好的美术字体很早就被日本借鉴、开发和使用,但现在中国的字体设计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民间美术字体的研究和开发较少。拥有这么好的历史资源,我们不应该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去学习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应该将这些旧时代美术字的优点与当今时代需求相结合,设计改良、推陈出新。例如,方正字库出品的形态粗重浑厚、庄严醒目,历史感强的宋体变体,就源自传统但又不失现代气息。

(3)日本汉字设计

据统计,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的中国汉字字体设计一共800多种,大陆和港台各占一半,但是仅日本就有超过3000种的汉字字体设计,差距显而易见,所以对于文化源自中国,但在现代设计中又超越中国的日本来说,我们要学习和借鉴的也有很多。例如,定位为企业Ⅵ系统专用字体的正黑体系列字体,就参考了日本企业字体。

第10篇

关键词:对外汉字教学;学习阶段;教学方法

汉字学习是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难以跨越的一道关,只要是需要写汉字的,很多外国学生的弱势就马上暴露无遗,错字别字无处不在。作为对外汉字教授教师,就要思考如何能让他们接受汉字的字形和表意、表音的特点。下面我根据自己一年来的授课实践,总结如下。

一、从汉字的字形入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外国人一直认为汉字像图画,写汉字就像画画一样。根据他们的这种心理,从汉字的字形入手无疑是最直接最合适的方法。通过字形的分析可以让外国留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的表音、表意功能等,帮助外国留学生逐步形成汉字的字感及汉语思维。

外国人学习汉字和中国小学生学习汉字是不同的:因为中国小学生已经具备很好的汉语听说能力,他们学习汉字时,一般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重点在于将汉语中的音义对应于不同的字形。而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并没有这种汉语听说能力,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因此要集中学习汉字。目前初级阶段汉字课的主要教学形式是“笔画—部件—整字”由易到难的教学法,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识汉字的书写规则、构字规则等。

此外,“部首教学法”也是集中识字的一种方法,即以常用汉字的常用部首为主进行教学。以及“字源教学法”,通过告诉学生这个汉字的古字形,让学生从字形演变的过程去体会现代汉字的形义联系等等。汉字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一种或多种教学法。

二、要充分体现引导性和趣味性

(一)善于引导学生

汉字本来就是较难掌握的一种字体。对于课堂上教授的一些汉字的规律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的、循序渐进底引导学习者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其他的汉字。学习者一旦了解了汉字的一种规律,自然就会慢慢了解这种规律中的其他汉字,甚至是运用学到的方法来分析、识记其他的同类汉字。若学生能准确地切分汉字了,便表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字字感了。

(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加强学习的趣味性,可以让学习者主动去了解和探索汉字的奥秘。只要他们产生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并且教师能在教授时让他们一直保持这种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会很乐观。在教授学生认识汉字的结构和意义上,因汉字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本身也带有一些趣味,但老师仍然要采取有趣的、学生喜欢的方式去讲解。

三、尊重学习者的特殊性,因材施教

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一般分为以日韩为主的汉字圈的和以欧美学生为主的非汉字圈的学生。

对于汉字圈内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语中接触过汉字,很多学生受母语中的汉字影响便产生了负迁移,这一点在同一汉字在汉语、韩语和日语中的字体结构、字义和字音上都有体现。尤其是汉字的声调问题,有时候日韩学生错误率比欧美学生更高。这些问题汉字老师应多注意。

对于非汉字圈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汉字完全没有概念。因此,欧美学生学习汉字的难点在于重塑学习者对汉字的认知心理。这时,汉字教师要更加耐心地、仔细地讲解,再加上欧美学生因文化所表现出的好奇心强、学习懒散等特质,汉字老师都应多关注。因此,对于欧美学生老师应该注意多多鼓励;对于日韩学生的书写、发音等问题,汉字老师就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障碍。

参考文献:

1.胡文华,《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学林出版社,2008.1

2.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

第11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优化 语文 识字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而多媒体技术通过对多种感官形式形成刺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学生只能单一的根据课本以及教师的讲述学习识字,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从声音、文字、图像等方面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那么,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如何有声有色地开展识字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运用动画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由于一些知识的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及不可感性,这样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识字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易于形成一堵墙,使学生对生字的识记感到困难,从而影响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但是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做成一个动画形象的展示出来,而我们就可以让枯燥的识记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于学、易于学。让学生在识记汉字的同时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如在教学汉字“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在老师的播放控制下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动画对学生极富吸引力,它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提高识字兴趣的同时,还促进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的培养。

二、音形同步,启迪学生掌握字的发音

象形是汉字的一大特点,因形识字,视形发音的汉字较多。因此在汉字的教学中,从直观形象入手,引导学生发音识字,是识字教学取得好的效果的有效方法。多媒体配合刺激多种感官,可使脑神经兴奋区不断更替,不易引起抑制。同时,神经元虽各负其责,可通过轴散与聚合等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多面体多渠道的刺激不仅可使贮存信息量大,而且能变零为整,全面感知事物,强化教学效果。在启迪学生掌握字的发音的过程中,投影、录音等并用,音形同步,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如教“日、月、水、火”这四个字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出“一轮红日”“一弯新月”“清清的河水”“熊熊燃烧的火焰” 的形象让学生通过视觉获得感性认识。接着在图的右下角,出示相应的生字,同时播放录音,学生边看录像,边听字的发音。储存信息,对字的感知全面强烈,便于形成长时间的记忆,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强化字形教学

1. 多媒体展示实物或图画,在字形变化上指导。一年级的学生识记,明显偏重于具体形象的认知材料。例如:刚入学孩子学习“目”时,往往会想到眼睛;学习“上、下”时,长把一长横当作一个标准。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和图画以及造字和字形演变的规律。如:教学“夫”字时,运用电脑展示一幅画着一个张开双臂站立的男子形象,接着展示由图画渐变成古字、今字的过程。当学生再次想到“夫”时,不再是散乱的横、横、撇、捺,而是一个整体的人的形象,抽象的汉字和形象的事物相联系,记忆起来就轻松多了。

2. 多媒体复习旧知,引出新字的识记。在学生已有一定识字量基础上,抓住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利用媒体达到旧字、新字之间的飞跃。如:教学“双”时,可用多媒体先简单演示由“手”这一实物到“又”字的演变,接着出示一双手的图片,启发学生说出图上的是什么,得出图上画的是一双手的结论后,演示一双手的图形到“双”字的演变。

3. 借助多媒体,了解字义。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下列要求:“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以及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的确,一年级的课文,大多通俗易懂。生字读音掌握了,学生读文的障碍扫清了,只需在指导诵读的过程中,把生字、生词置于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将巩固字音、了解字义词义、指导诵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就达到了。

四、看动画,教笔画,提高写字质量

第12篇

a

关键词:小学识字 文化视角 教学策略

汉语是由汉字构成,识字教学是实现语言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是变化的,尤其是面对枯燥的识字教学,更需要从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来增强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理解。为此,本文依据字理中的文化知识,强调识字教学的文化视野,并从汉字的辨识与解读中,运用联想思维来促进学生主动性的提升,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

一、当前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现状

新课标提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识字教学思想,依托于小学阶段学生身心特点,从会认和会写两种要求来推进识字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在小学阶段需要达到认字量为1642个字,会写字1016个字,而且北师大教材从识字范围分布上,更体现广度和分类特征,如地址类汉字、动物类汉字、钱币类汉字、身体器官类名称汉字等,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在文字描述上将古文字、图画,及楷体进行了联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合乎汉字的历史演变原理。总的来说,对于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重视笔画结构分析,而轻形义讲解,如对于“大”,只需要如何实现三画的书写,对于“男”字,只需要体现“田”字和“力”字的结合;二是重读音轻形义,在识字教学实践中,对于课文的讲读上,多从生字卡片上来对某些字进行读音更正与解释,而忽视了释义后的书写训练,这样一来就显得匆匆,只知其音而不识义;三是讲形不顾义,对于汉字字形的讲解偏重,而对其字义则省略,如对于“初”字,常犯“礻”的错误,作为会意字,“初”字从刀从衣,字意为刀裁是制作衣服的初始,可惜是重形轻义导致死记硬背;四是随意解字带来的隔断造字规律问题,汉字的产生是文化历史演变的缩影,对于汉字系统中的部首、声部、形部等,都有其适当的位置和要求,在讲解汉字的“形、音、义”时,要遵循汉字系统规律,而不能阻断字际联系。如“题”字,有老师讲解为一页一页的试题,而实际“题”的意义是从“页”,本义是头部,引申为文章的“头部”,也就是“标题”、“题目”的意思。

二、 基于文化视角推进识字教学的对策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要体现出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从中来喜欢汉字,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为此,在识字教学对策上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1、强化字理的剖析,促进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字理分析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学生对所学汉字进行观察、分析、理解和掌握的有效途径。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汉字在构成上也由最初的象形字,逐渐派生出会意字、指示字、形声字等。在进行字理分析教学中,一方面要从文字的“溯源”上来突出构字规律性,《说文解字》中对“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解释,就是从模仿事物的形象来推出造字规律,我们可以借助于汉字图谱,从汉字的抽象图、古体字、楷体字等不同渐变中来了解汉字的起源,从而为学生创造直观、形象的认知环境。对于指事字的学习,由于对事物的抽象过于复杂,《说文解字》中提出“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也就是说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来引出指事字。如对于“三”,既有实数“三”的意义,又有虚指多数的意义。

2、 注重情境渲染,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兴趣激发的有效方法,对于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在选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从小学阶段的学龄特点入手,如游戏法、实验法、演示法,既要体现出汉字的文化底蕴,又能让学生从中来增进识字兴趣。从汉字的分解与组合上来探索造字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析形索义”,如对于“盲”字,可以对其进行分解为“亡”与“目”,“亡”表示眼睛失去了视力功能,或者说是看不见了,而“目”表示眼睛,组合在一起就是眼睛瞎了。对于演示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中直观的感知汉字的音形义之关系。如“拿”字与“掰”字,我们从其意义来分析,“拿”就是用手去抓,抓就要合起手掌,而“掰”就是要分开。举例来讲,当我们用手去拿桌子上的苹果时,我们的手要合起来才能够拿稳,而当我们要“掰”苹果时,两只手要用力的分开,由此来认知“拿”与“掰”,既形象又生动。

3、 以蒙学为借鉴来融入汉字文化

汉字启蒙教学对于识字具有重要的意义,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提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如在韵语识字教学,读书识字教学等,我们从《笠翁对韵》中探讨“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从中来分析“云”与“雾”的对应关系,“雪”对“霜”的形态变化等,让学生在增进文化知识的同时,辨析汉字的变化与差异性。同时,借助于《三字经》的汉字,既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又能够为识字营造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多读、多想、多写。

4、 拓宽教学渠道,引入多元文化来领略汉字魅力

以多元文化为引导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从生活中、学习中来体味汉字深邃的文化内涵。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将汉字宣传标语充分展示,知识无处不在,文化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分析,如产品广告宣传语,从中来感受文字的魅力。加强文学阅读,拓展阅读范围,在阅读中增进对文字的理解;加强书法训练,尤其是学习毛笔字,从字帖和书法练习中来体会汉字的结构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