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

时间:2023-05-30 09:36:45

汉字演变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汉字演变规律 文言文教学 作用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包含数千年的文化内涵,反映我国的民族精神。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交际符号,但是汉字的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是无法忽视的。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文意理解不透彻,很多文字、词语都无法准确领会其含义,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极为不利。将汉字的演变规律及文化内涵引入到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从汉字文化的角度出发,理解文字的本质,进而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一、汉字的字形演变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通过对汉字字形演变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区别文言文中汉字的古今含义。汉字从创始到现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经过多次的演变,在不断的演变中汉字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很难通过变化后的汉字理解其古代的含义及想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在文言文的理解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通过对字意的反复背诵记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使文言文的学习变得十分枯燥,使汉字失去特有的文化魅力。

在现代的汉字结构中,很多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省略了部首,而很多汉字的部首恰好存在表意作用,这就使得现代人很难通过汉字的字形理解其表达的意思。以汉字“生”为例,生的本意是“万物复苏,草木生长”的意思,大多以“生”为部首的字都与“生长”有关。比如,“产”的繁体字为“b”,其表达的意思就是“生长”,但是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b”字的部首被省略掉,使现代人很难通过字形来理解其真实含义[1]。

一些汉字的部首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使现代人无法通过对字形的观察,领会其原始意义,从而影响其组成汉字的意义。比如,在学习中经常接触到“书页”的“页”,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人只知道其与书搭配的含义,却不知道它在古代汉语中的原始意义。“页”的繁体写法为“”,追溯到甲骨文,其字体形态表现的是人体,这是用整体映衬局部的形象表达方式,以身体形象映衬头部特征。现代一些与头部特征有关的字仍以“页”为部首,比如“颈”、“项”、“领”等都是指脖子。还有一个经常被人们误解的“颜”字,很多人都只知道“颜色”二字的搭配,并不知道“颜”字的原始意义与头有关,“颜”字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人两眉之间的位置,这就是现代汉语中将“颜面”二字组合在一起的原因。

有些汉字的部首相同但是含义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从汉字形体的原始形态来对其进行对比、研究,会发现相同部首的字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以“耳刀”旁为例,在汉字的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耳刀”可以在汉字的左边也可以在汉字的右边,左右位置的不同就会导致汉字含义存在差别。“耳刀”在左边其最原始的汉字形态是“阜”字,“耳刀”在右边其最原始的形态是“邑”字。“阜”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土山”,“邑”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城镇”,这就使得由它们组成的字含义差别较大。比如“陂”“阡”“陌”“陡”“隧”等字都是与山体有关,而“都”“郊”“邸”“郡”“邦”等字都与城市有关。

二、汉字造字法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古人在造字过程中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主要包括六种造字方法,形声、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和象形[2]。通过对造字法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对汉字构造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汉字的含义。接下来将举几个例子分析造字法对文字含义的理解。

会意字中是将两个或多个独体字,根据意思之间的相互关系合成一个字,将这些字的意思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意思。比如“休”是由一个“人”和一个“木”组成,意为人靠在树上休息。“休”字在以后的发展中拓展了单纯的休息之意,也指在高级阶层或者植物、建筑的庇护下,保护弱小的意思,比如当代汉语中的“休战”、“休止”等。

象形字是能够从字形结构上就可以理解其含义,通过对象形字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古今含义的差别。比如“步”字,追溯到甲骨文时期,“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脚趾朝上的左脚,下部是脚趾朝下的右脚[3]。古代中的“步”与现代中的“步”存在一定的差别,古代的一步是指左右脚各迈一步,相对于古代来说,现代的一步只是古代的半步。这也是“步”字结构的依据。学生在学习《劝学》时涉及“跬步”,是指古代的半步,现代的一步。教师通过对“步”字象形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汉字的古今含义,解决学生对文言文字意的疑惑。

假借字的使用,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但是假借字的使用为现代人对文言文的理解带来了很多困难。被假借的字具有本身的含义,还具有表达同音或近音假借字的含义,这就使得在阅读文言文时,很难确定其具体表达的意思。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整篇文章或者整段文章的语境具体分析,比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中的“距”字,现代汉语意思中是“距离”的意思,但是这里是“拒”的假借字,意为“把守”,学生通过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形声字在我国的造字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其他造字法比较,略有不同,形声字既有表音的声旁又有表意的形旁,同时,有些字的声旁也兼具表意的作用。比如“缨”字,“缨”的绞丝旁表示绳子,“婴”表示读音。在古代“缨”指帽子上的带子,其含义的来源是古代人在孩子出生后都会在孩子的脖子上挂上长命锁等饰物以求平安,所以刚出生的孩子称之为“婴儿”,这也是“婴”表声的含义。

指事字是抽象的造字法,是指在没有或者无法用具体形象来进行描绘时,就采用一种能够有所指向的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比如“上”、“下”,这两个字是用“一”进行分割的“一”上面有“Ⅰ”的指引表示向上,“一”下面用“Ⅰ”指引表示向下。同时“凶”字也是典型的指事字,「ㄩ表示坑,而「×表示掉到坑里遇到的危险。指事字可以分为独体指事字、合体指事字和变体指事字。独体指事字是指形体上没有出现变更,只是用来表示抽象事物的字。一般都是以线条符号来对抽象的事物进行指事,比如“一”“二”“爻”等。合体指事字是指当已有的符号或者文字不能够准确表达抽象概念时,在原有的抽象符号或者文字形象上通过添加线条来引出概念,将成文的文字与不成文的符号组合而成的文字就称为合体指事字,比如“元”、“中”等。变体指事字是指为了能够准确地表示抽象事物,将成形的文字形象进行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文字形象,通过变化为人们展现另一层概念,通常变体指事字都是在已成形的文字上进行位置变化。比如,“幻”“世”等。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很多演变历程都与民间风俗有关。比如“箸”的本意是“筷子”的意思,但是在古代造字时并没有“筷子”这个词,而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由于风俗的忌讳而演变过来的[4]。古代行船中忌讳说“住”,而“箸”又是生活必需品,所以为了避讳,行船人将“箸”称之为“快”,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筷子”。

一些汉字在现代汉语表达中可以通用,但是在古代的含义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侵”、“伐”,在现代汉语中都表示战争、侵略,但是在古代中,这两个字却有本质的区别。“侵”是指直接侵犯他国领土,不需要正当的理由,具有贬义的色彩[5]。“伐”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征讨,需要在战争前,先公布对方的罪行,然后以正当的名义展开战争,用于褒义。了解了两字的区别,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季氏将伐颛臾”。

古人往往将自然作为崇拜对象,特别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事物,古人会将其视为最高的地位。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涉及的“社稷”一词,在古代中指土神和谷神[6]。土神和谷神都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人们视它们为最高的崇拜者,最后把“社稷”引申为国家,主要是因为土地和粮食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在二者兼备的情况下,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文字的演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文字演化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文字的意思,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文字演变的引入为枯燥、困难的文言文学习注入了新的学习元素,使学生在对文字探究的过程中,了解了文字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习兴趣,打破了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从而使文言文的学习更加轻松,同时也为我国文字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合适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蔡红林,何平.汉字的演变规律及文化对高中文言文汉字教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8):218,221.

[2]贺群.形体学视阈下的汉字演变研究[J].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10(4):49-53.

[3]彭万勇.对外汉字字源教学法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王少凤.宋明时期汉字部首法的演变――比较《类篇》、《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字汇》的部首法[D].天津师范大学,2014.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识字教学 文化局限 探究形义识字法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已经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比如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随文识字和生活识字;自读识字、字典识字与多媒体识字等,约三十余种,这些方法在识字教学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这些识字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如下:

1.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的形与义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将语言的声音信号变为符形信号,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成为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汉民族用于记录语言和思想的符号便是汉字,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的还被使用的表义文字。所谓表义文字,就是集文字的音、形、义于一体的特殊的语言符号,或依形生义,或依义生形,形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师在教学时本应该或依义探形,或依形探义,让学生通过探究形义的依存关系和形义的演变过程学习汉字,这才符合学习表义文字的特点。但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使识字教学成为单纯记忆符号的教学。

2.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习汉字与学习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文化的表义文字,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记录。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是三千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义到形声。遗憾的是,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只强调汉字的字音和字的现代意义,没有或基本没有探究汉字的本源意义,从而忽视了汉字的形义演变的探究,忽视了汉字的形与义一体以及在不断的演变中发展起来的汉字的自身特点,忽视了汉字本身富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

基于上述两点考虑,我们提出了探究形义识字法,旨在打破当前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拓展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性。

探究形义识字法以“六书”作为汉字的分类依据,它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入手,通过分析汉字最原始的形与义的关系组织识字教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价值性三大特性。

一、科学性

1.尊重文化历史,立足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探究形义识字法从汉字的造字法入手,在探究汉字形义演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汉字、学习汉字,并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尽量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学习“女”字,“女”字的甲骨文写作“”[1],是一个双手被捆绑着跪在地上的女子,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最古老的抢婚习俗。在古代,男人把女人的双手捆绑起来,扛回家里,从此,这个女人便成为必须一切服从男人的家庭主妇,这表明了古代女人受男性歧视的历史事实。学生在认识这个汉字的同时,既理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又习得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2.形象直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要求我们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导学生识字,要形象而直观,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直观形状的认识远比对抽象的符号的认识速度快得多,探究形义识字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依据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形指导学生识字,这种方法形象直观,能够使学生学而不厌,能够极大地提高识字的效率。如日(),一轮圆圆的太阳和一个圆点的指示符号构成;月(),由一勾弯弯的月亮和两个短横的指示符号构成;山(),是一座由三个山峰构成的山;而“水()”[2]则是流动的波浪。学生在识字中,先从汉字所代表的物的形状入手,认识了物则会写汉字,这不仅减轻了认识教学的负担,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先们的超群智慧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3.形义相依,体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能够指导学生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符合表义文字的学习规律。表义文字的形与义相互依存,大多数汉字所表达的意义都能基本决定汉字的字形;依据汉字的字形来识别汉字,又能体现汉字形与义相一致的特点。如“本()”[3]字,由木()和其根部的指示符号构成,其本义就是树根;由此而派生出“根本”、“本来”、“以人为本”等常用意义。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甲骨文的写法能非常容易地记住简化字的写法,并且在记住字形的同时理解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同音字的混淆。

4.举一反三,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规律。

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所识得的汉字,并不全部来自于老师的教授,很多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学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探究形义识字法尤其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它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的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如知道了“足”是人的脚,那么和“足”有关的字的意义就表示“脚”发出的动作或与“脚”发出的动作有关的运动,如跑、跳、踩、踏等。

二、实用性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别,但语法结构和词汇变化不大。3500年前殷商时代的某些汉字的读音与今天的读音可能不同,但其语义与今天的语义却基本一样。例如,《新华字典》所收词汇的含意,约有一半与两千年前成书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词汇的含意基本相同。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使用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可能。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探究形义识字法将由笔划组成的汉字与汉字所代表的实物紧密结合起来,使实物成为识字的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汉字教学变得直观而具体,使学生对汉字符号的抽象记忆变成了对实物的形象记忆,再通过形象记忆的演变,进一步强化抽象的符号记忆,从而降低了汉字记忆的难度。如木()、禾()、竹()、日()、月()、山()、水()[4]等字,都是典型的象形字,因物赋形,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画的观察记住这些字的写法。

2.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探究形义识字法依据汉字间的派生关系进行识字,通过独体字的学习促进合体字的学习,通过一个字的学习促进了对一类汉字的掌握。如:与“火”有关的字均是火字旁;与“水”有关的字都是三点水旁;与“眼”有关的字都是目字旁;与“手”有关的字都是提手旁等。探究形义识字法对形声字的教学,最能够体现其融会贯通的特点。如“方”做声旁的字:访、防、仿等,类似的字的韵母都是ang;“口”做形旁的字:吵、吃、喝等,类似的字的意义都与口有关。

小学1-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913个是形声字,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施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3.运用媒体,形象鲜活。

发达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探究形义识字法提供了条件,可以运用Flash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象而直观地将汉字的构成与形义演变的过程演示出来,为汉字的学习提供最便利的条件。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演变过程的了解和对汉字的记忆,另一方面,能使识字教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4.与其它识字法穿插使用,提高识字功效。

目前,小学识字教学法已有30余种,这30余种识字教学法各有千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单纯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所教汉字的需要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在现在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探究形义识字法引进教学中,尤其是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的教学,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价值性

1.文化价值。

汉字作为表义文字,和其他民族所使用的表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是:自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每一个汉字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们从象形文字的演变来说明这一点。许多汉字的结构都显示了先民们的生活和意识。例如:“驭()”[5],甲骨文形如一个人手拿树枝,抽打在马的身上,向马发出指令,使其前进或后退,向左或向右,让其为人所用,反映了我国古代把马作为役畜来驱使这一现象。“执()”[6],甲骨文形如一个人的双手被带上了枷锁,表示把俘虏或罪犯的手铐起来。“刑()”[7]字,小篆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一手执刀,有人执刀守井,目的是防止来井边取水的人因争水而落井;持刀者守护在井旁,人们畏惧,便排队取水,从而建立起了秩序。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载体之一汉字的字型与字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探究形义识字法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历史文化世界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汉字的文化价值,也发挥了识字教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

2.应用价值。

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运用该法教授学生识字,学生记得准记得牢,这能帮助学生识别许多容易忘记和容易混淆的汉字,从而减少错别字。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法学习汉字,既能依形识字,又能依义识字。依形识字能够避免汉字字形的混淆;依义识字能够避免汉字的字义混淆,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出现错别字的三个问题:第一,混淆字形;第二,不理解字义;第三,同音字替代(亦可认为是不理解字义)。如“瓜”和“爪”是一组形近字,“瓜()”[8],是一株藤上结着一个瓜的象形;而“爪()”[9]则是禽类爪之象形。这样,从字的象形义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这两个汉字,学生就不会混淆这两个汉字。

总之,探究形义识字法是一种科学实用的识字教学法。实践证明,这种识字教学方法不仅能够突破现行的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还能够在识字的同时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参考文献:

[1]王仲杰.探究形义识字法.线装出版社,2008.4:12.

[2]月,水,同上第42页.

[3]本,木,同上第57页.

[4]禾,竹,草,刑,同上第26,65,23页.

[5]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98.

[6]同上.

[7]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1:99.

第3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汉字;图形表现

一、相关概念

1.1平面设计的概念

平面设计的英文翻译Graphic Design, “graphic” 直译是“绘画的”意思,但称其为“图”更为准确。“图”“文”在平面设计中尤为重要。

1.2字体设计的概念

标准字体是指经过设计的专用以表现企业名称或品牌的字体,标准字体的设计可划分为书法标准字体、装饰标准字体和英文标准字体的设计。装饰字体是在基本字形的基础进行装饰、变化加工而成的。它的特征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印刷字体的字形和笔划的约束。

二、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2.1文字的信息传达功能

文字的创造是为了记录比较抽象的思想,担当起信息传达的功能。字的开始形成,是为了表达己意,使它能够传承作者的思想。

2.2文字的视觉识别符号特征

文字是视觉传播体系中一个基本的元素,具有地域文化的限制,但在这个范围内,它的传播方式是直接有效的。对文字进行不同层面的了解是做好平面设计的基础,也是做好信息传播工作的基础。

三、汉字的图形表意性

3.1汉字起源及演变过程

3.1.1汉字的起源

文字源于图画---人类文字演变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宜昌杨家湾遗址中170余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是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直到3300年前,商朝晚期遗留下的甲骨文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3.1.2汉字总体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开始,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这几个主要字形阶段。汉字的演变可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方面,汉字字体的变化。由不规则字形到统一方块字形的变化(甲骨文到小篆);笔画线条粗细、由圆转绵长转为平直方折的变化,线条文字变为多笔画文字(小篆到隶书);汉字的图画意味则完全消失,更加简洁化,符号化。

第二方面,汉字结构的变化。有以下几种方式:字体删繁就简、结构简化、变换部位、由同而异、由异而同。

3.2汉字的象形表现

3.2.1汉字的图式表现与启发

春秋战国时期刻画在祭祀青铜器上的极富装饰感的鸟虫书,以及民间的图案文字相结合的文字,其趣味性以及巧妙的构思给当代平面设计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另外“殷周古文”的直观性和显著的象形特征,能表达出复杂的情绪和故事,传播效率高。对现代的视觉图形化和情绪性表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3.2.2汉字的书法表现与图章表现

书法早已发展为一门艺术,不同的书法字体有着各自的风格,审美意味和形式构造,吸收书法中的艺术成果可以丰富字体内涵,提高字体本身的艺术效果。

印章中的文字字形变化多样,布局朴实自然。在篆刻中,构图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印文的安排要求均称协调,并注意文字间的繁简、疏密、欹正以及相互之间的虚实呼应关系。这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构图与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在现代设计中篆刻也作为常用的元素出现。陈绍华的北京奥运标识“京”以印章为载体进行的字体设计,单纯有力,同时又不乏图形感,传达的信息一目了然。

3.3汉字的意象表现

3.3.1汉字造字的形声阶段

指示、会意方法的造字法,对汉字的创作进行了很大的补充。指事是汉字从具象向抽象表现的关键,它通过抽象的符号的表示意义,或者在已有的象形母体上添加抽象的符号表示意义。

3.3.2汉字的文化映射

汉字的表意,受到了社会、时代、政治、宗教、艺术、观念等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在其发展演变中,观念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汉字的构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田力为男”、“女在室内为安”等,许多汉字被添加了既定的道德内容,汉字在统治者传播的思想下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四、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4.1汉字的图形应用

4.1.1添加具象图形

添加图像的手法要把握好字和画之间的分寸,不要因为图画而失去了字的抽象性,这点在标志设计中尤为重要。同时要求传达效果清晰明了,在视觉形式上达到图形与文字的均衡。

4.1.2汉字图形化

与添加具象图形手法不同的是,汉字图形化是把文字本身当作图案来设计,图案可抽象可具象,同样也是设计中的常用手法。

4.2汉字的结构应用

4.2.1从笔画上来讲

汉字的形体由笔画构成,因此改变笔画的形体样式或调整变动笔画都可以达到改变造型的目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改变笔画的形体样;二是改变笔画的大小粗细;三是改变笔画的质地。

从字形结构入手也是设计方法之一,寻找形态和概念间的关系,对其形态和特殊笔画进行分析,利用有力因素进行创作。例如在靳埭强先生的韩朝统一招贴中利用“朝”,“韩”共有的偏旁进行设计,巧妙的表达朝韩两国的关系,一目了然,视觉效果简洁明了。

4.2.2从空间上来讲

通过改变单个文字的空间布局,以及字与字间的空间位置,以达到创作目的。笔画的重叠,字体的连接、断裂都可以对原有的平面空间进行分割整合,使之纵深化或成为视觉焦点;汉字的立体变化,将平面造型转为立体图像,形成了浮雕效果,波浪效果等,在许多标志设计的案例中也有不少使用立体造型的,比较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

五、汉字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在数码、网络空间中,汉字设计不只是静态的出现。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动态的字体设计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它的运用要兼顾汉字的易读性,其易读性的相关因素包括:字体类型、笔画粗细和多少,字体点数大小、跳动闪烁的速率和时间、出现位置和移动方向。这些都需要高要求的技术性和强有力的设计表现力。

结语:

综上所述,汉字可从多角度进行设计,把汉字的演变历史及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或是把现代的新媒介、新材料、新角度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不断地创新和拓展汉字设计运用的领域。

【参考文献】

第4篇

1.采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完成本专题的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认识汉字的特点,通过汉字游戏感受汉字的趣味性,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感受汉字的魅力。

3.使学生享受到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增强维护汉字纯洁性的责任感。

二、研究过程

1.资料收集:汉字起源传说,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造字法;书法作品(名家的或自己的毛笔或硬笔书法);关于汉字的故事、趣闻轶事,字谜、成语、古诗词若干;2008年奥运会徽的含义;调查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

2.资料分析: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分析汉字独特的发展规律;研究汉字与欧美表音文字的区别,分析汉字的奇特之处;研究如何鉴赏书法作品,分析汉字的构造美;研究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分析汉字在民族凝聚力方面所起的作用;研究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分析汉字的未来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3.成果展示:通过PPT、实物展示、演讲、小品等方式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

4.总结报告:反思本次研究性学习,撰写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本组课题研究意义、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以及尚待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等。

三、分组安排

全班学生按照五个选题分成五组,每一组成员8~10人,其中(1)资料收集员两三名,负责各种资料的收集、调查、整理工作;(2)资料分析员2名,负责资料统计处理、结果分析工作;(3)成果展示员两三名,负责整个探究的组织安排和成果的展示工作;(4)总结汇报员2名,负责撰写总结报告。

四、教学流程

1.教师导入。师: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是一件令所有中国人都为之振奋的事情。那么奥运会徽也就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对2008年的奥运会徽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否从这个会徽中看出汉字的美和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呢?我们先来欣赏一个短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边看边考虑这个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观看完毕,谈感受。教师从汉字美的角度进行引导,使学生从奥运会徽中初步感受汉字的魅力。

(她像一个“人”,又像一个“京”字,还像一个“文”字,预示着首都北京将举办一个“人文奥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舞出中国人民的豪迈欢腾;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坚强与超越的运动员,正奔跑出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龙腾虎跃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欢迎各国喜爱运动、热爱和平的人们。)

的确,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遨游汉字王国,走进“汉字”专题。

2.版块一:汉字之史。师: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么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着怎样的传说呢?汉字又是怎样发展演变呢?

(1)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种说法,最常见的是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所以仓颉被称为“中华文字始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的整理者或者颁布者。

(2)演变发展:教师将不同时间段的汉字打乱顺序,让学生按从古至今的顺序重新排列,并指明朝代。

师:从这个演变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在没有语言或语言还不完善时,人们常用画画交流思想,后来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逐渐改为似画非画的符号,这些符号约定俗成就成为某个地域的文字,经过漫长的多个区域的演变,才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文字。)

3.版块二:汉字之奇。师: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汉字能使人产生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汉字是拼形文字,学了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说呢?汉字的奇特之处在哪里呢?这恐怕要从汉字的造字法中找原因。

(1)四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教师出示汉字,学生说出体现了哪种造字法,并阐述理由。

(2)汉字区别于欧美表音文字的特点。

①由学生自由发言,举例说说汉字和英文单词的区别。

②教师出示英文单词(ram),再出示汉字(羝),让学生比较得出汉字既能表音又能表意的特点,而英文单词只能表音。类似的字还有渔、雹、煲等。

教师出示两排汉语拼音,学生读出是两句唐诗;再出示汉字形式的唐诗,让学生与前相比,得出结论:汉字具有形象性特点,能引人联想。(从“日”字、“依”字、“山”字我们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在山头慢慢下沉的画面,从“河、入、海、流”字中,我们仿佛看到黄河奔腾咆哮着汇入大海的壮阔景象。而从拼音文字很难看出诗中表达的意境。)

4.版块三:汉字之美。师:汉字同书法、诗文、绘画、音乐乃至舞蹈都有密切联系,巧夺天工,极富艺术魅力。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准备的书法作品,欣赏一下汉字的美。希望上台的同学能进行一定的赏析性评价。

(学生展示书法作品,并评价。教师最后展示“马”字书法作品。)

5.版块四:汉字之趣。师:到现在为止,相信同学们已经领略到汉字的魅力了,如果我们继续研究汉字的趣味性,也许,你会更喜欢汉字。

(出示“藏头诗”。)

师:藏头诗是将所要表达的内容隐藏在每句的第一个字中,也就是说每句的第一个字表达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看出来了吗,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唐伯虎送给秋香的一首诗,意思是“我为秋香屈居童仆”。)

出示“析字联”。

师:相传在一次宴会上,一客人出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意思是说,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有两点,西边有三点。它妙就妙在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的。在座客人冥思苦想,这时,仆人送上糕点来,有一个人即景生情,对出下联,大家能猜出是什么吗?“切糕分客,上七刀下八刀”。一语既出,满座惊叹。

6.版块五:汉字的未来。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汉字是如此富有魅力,所以如今它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那你知道汉语在世界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世界各地热情学汉语的文字资料。)

汉语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汉语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感觉到汉字的未来一定是辉煌的,汉字的道路会越走越远。我们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学生,应该为祖国语言文字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第5篇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 要:“娘”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也挺高。“娘”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通过查找古今的字典、词典来了解“娘”的词义演变情况,从而分析“娘”的词义演变的结果,并进一步探索词义演变的规律。

关键词 :“娘”;词义演变;规律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96-03

一、词义演变理论及研究成果

“娘”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也挺高,比如以前称母亲为“娘”,还有2011年的热播大剧《甄嬛传》刮起的一阵“娘娘”风,以及2011年百度年会上HR刘冬的惊艳亮相被人们称为“度娘”等。“娘”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既然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洗礼,“娘”的词义自然也会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而逐渐演变。

(一)词义演变的理论简述

1.词义的类型

“词义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例如,从派生关系上可以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从词义在现实的作用上可以分为基本义、常用义、生僻义等,从传达的信息内容的性质上可以分为概念义、附属色彩”(主要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

2.词义演变的概念

词义演变具体可以分为词义的历史演变和词义在语境中的共时变化。词义的历史演变是指词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变化。这是不受某一个语境或者时间点制约的,是词义系统性的、长久性的变化。但是,词义的历史演变正是从词义在语境中的临时性变化开始的。这种临时性的词义变化反复出现,被人们所接受、认同,渐渐固定下来,就有可能成为长久的、固定的词义演变。

(二)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前人在词义演变的研究领域所获得的成果是丰硕的,无论是在词义演变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词义演变在实际中应用研究方面,都已经有了大量相关论文和书籍的发表。我们可以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大致归纳为两大类。

1.理论研究成果

理论研究包括对词义演变的性质、类型、途径、效果、原因等的探索,是在对大量的语料分析后所归纳出的整体性的、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书籍方面比如有《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书中在专门的章节有词义演变的理论知识介绍。学术期刊方面,像张绍全的《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和李云龙和王玉兰的《词义演变原因刍探》都是专注探究词义演变原因的。探析词义演变方面的有郭伏良、白云霜的《词义构成视角下的当代汉语词义演变类型研究》,梁鲜、符其武的《从语义场看词义演变的类型》等。更多的是系统地分析词义演变的情况,比如李行健的《词义演变漫议》,夏继先的《词义演变探析》等。

2.应用研究成果

应用研究方面,主要就是分析具体词义的演变情况。有探究某一个词的,例如徐俊霞的《“闻”的词义演变》,刘国明、齐湘燕的《“小姐”一词的词义演变》。还有探究某一类词的,像孙影、成晓光的《身体词词义演变的认知解析》,涂朝莲的《当代流行词语词义演变趋势》,孙光莹的《戏曲行业语的词义演变探析》。

(三)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是“娘”的词义在历史中演变的情况,包括有哪些词义义项,词义演变的途径,词义演变的结果以及词义演变的原因。

二、“娘”的词义探源和演变

要探究“娘”的词义演变,必须知道“娘”在历史发展中有哪些词义义项。我按照历史时间的远近顺序,查找了相关的字典、词典,看看“娘”的词义义项的具体情况。

(一)《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可以说是中国字典的奠基之作。“娘”也被收录在《说文解字》中,不过当时的字型是“孃”(孃,烦扰也,一曰肥大也,从女,襄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这样注释的:“烦,热头痛也。扰,烦也。今人用扰,攘字,古用孃。贾谊传作抢攘。庄子在宥作伧囊。楚词作恇攘。俗作劻勷。皆用叚借字耳。今攘行耳孃废矣。又按广韵,孃,女良切,母称,娘亦女良切,少女之号。唐人此二字分用尽然。故耶孃字断无有作娘者。今人乃罕知之矣。”

由此可见,“娘”在汉朝的时候虽然写作“孃”,但“母亲”的义项是有的。

(二)《康熙字典》中的解释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皇帝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娘”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如下:[唐韵]汝阳切。[集韵]如阳切,夶音穰。[说文]烦扰也。一曰肥大。又[集韵]奴当切,音囊。又汝两切,音壤。义夶同。又同娘。[古乐府]不闻耶孃哭子声。

(三)《辞源》中的解释

《辞源》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在《辞源》中,分别有对“娘”和“孃”的解释。对“娘”的解释是:女良切,平,阳韵,娘。①妇女的通称。多指青年妇女,乐府诗集四四子夜歌之六:“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又四七黄竹子歌:“一船使两桨,得娘还故乡。”参阅明陶宗仪辍耕録十四妇女曰娘。②母亲。太平广记九九刘公信妻引法苑珠林:‘母语女言:‘汝还努力为吾写经。’女云:‘娘欲为写何经?’”也作“孃”。参见“孃”。

“娘”的词义此时增加到了两个,除了“母亲”这一个义项,还指“青年妇女”。不过在“娘”的词义解释最后有一句话“参见‘孃’”,可以推断“娘”和“孃”此时虽然字型已经区分开,但词义上还是有联系的。那么就来看看“孃”的解释:女良切,平,阳韵,娘。母亲。通“娘”。乐府诗集二五木兰诗之一:“旦辞耶孃去,暮宿黄河边。”

由上面可以看出,在“母亲”这一义项中,“孃”和“娘”是通假字中的古今字,古时写作“孃”,今写作“娘”。“娘”在《辞源》中有了自己独立的条目,并且有两个义项,这跟之前的字典、词典的记录对比来说,是“娘”的词义演变巨大变化的具体体现。

(四)《古今汉语字典》中的解释

《古今汉语字典》是一部兼收古今汉字的中型字典。在这本字典中,“孃”被归为“娘”的异体字,词义是同“娘”的“母亲”义项。“娘”成为规范汉字,该字典对“娘”的释义如下:①少女,年轻女子。例见~喜容媚,愿得结金兰(古乐府)。②母亲。例母语女言……女云:“~欲写何经?”(《太平广记》)③已婚妇女的通称。例~养花蚕郎种田(元·陆泳)。④称长一辈或年纪大的妇女。

《古汉语字典》中对“娘”的释义共有四个义项。除了“母亲”这一个固有的义项,剩下的三个义项都是释义不同年纪的“女子”,可以看出是对《辞源》中“妇女的通称。多指青年妇女”义项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

(五)《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们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娘”的释义是这样的:①名母亲:爹~—亲~。②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大~—婶~。③年轻妇女:渔~—新~。

“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三个义项,比《古今汉语字典》所释义的四个义项少了一项。但仔细一看,其实内容并没有减少,只是《现代汉语词典》把《古今汉语字典》中的③④义项整合成为一项——“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

(六)《古汉语字典》【新一版】中的解释

《古汉语字典》是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阅读古籍的得力工具书。“娘”在该字典中记录的是三个义项:①母亲。②称长一辈的或年长的已婚妇女。如:师娘;婶娘。③对妇女的泛称。多指少女。如:新娘;娇娘。《子夜歌》:“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

上面是列举了古今六部汉语字典、词典对“娘”(“孃”)词义的解释情况,大体来说,“娘”的词义是逐渐增多和细化的。

三、“娘”的词义演变结果

(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词所指概念的外延扩大”;“二是词由单个义项变为多个义项”。“娘”的词义扩大都属于这两种类型。

首先是“词所指概念的外延扩大”。“娘”最早只是指“母亲”这一类女性,后来慢慢扩大到指“青年妇女”、“少女”、“已婚妇女”以及“长一辈的或年长的妇女”,有了对妇女的“通称”、“泛称”。

接着是“由单个义项变为多个义项”。“娘”在早期只有一个义项,就是“母亲”,后来由这一个本义慢慢派生,增加到了两个、三个甚至四个义项。

(二)词义附属色彩的变化

词义的附属色彩是从词义“传达的信息内容的性质上”分出来的类型,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

1.感情色彩的变化

词义的感情色彩可以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感情色彩的变化就是这三种色彩互相转变。“娘”的词义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型的,即不是非要从褒到贬或者从贬到褒,只是在历史的发展中感情色彩逐渐丰富。

最开始“娘”的词义是“母亲”这一个单义,所指的是家庭成员中的一个角色、一个称呼,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色彩,所以是中性的。接下来“娘”的词义增多,有了“妇女的通称。多指青妇女”的义项。《辞源》中在“娘”的条目下还列举了与“娘”有关的词语,比如“娘子”一词,其中就有“主妇的尊称”的义项。还有“娘娘”一词,释义为“妇女尊属的敬称”。由此来看,“娘”在此时增加了褒义的色彩。到了现代,我们在说一个男人说话或者举止像女人一样时,会叫他们“娘娘腔”,或者说“这个男人很娘”。按照常理来说,所有男人都希望别人用“男子汉”、“硬汉”等词语来描述自己,不会有人喜欢“娘娘腔”这样的称谓。所以“娘”的词义在这个时候又多了贬义的感情色彩。

2.语体色彩的变化

语体色彩分为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娘”一直以来都有“母亲”这一个义项,但最初是书面语和口语都会用“娘”来称呼“母亲”。到后来,大约是新中国成立后,用“娘”称呼“母亲”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妈妈”和“母亲”这两个词。用“娘”来称呼就只有在部分方言口语中,所以书面语色彩大大减弱,口语色彩成为主导。

(三)词义语法功能的变化

从前文对字典、词典中“娘”的释义的探索可以看出,“娘”一直是作为名词来发挥其语法功能的。无论是指称“母亲”的“娘”,还是指称“年轻少女”的“姑娘”,抑或是指称“已婚妇女”的“婶娘”等,“娘”都是名词。

但是“娘”的词义演变到现在,除了有名词的语法功能,又多了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之前我就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这个男人很娘”,句子里面的“娘”就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词义则是“说话、举止等像女性一样”。

四、“娘”的词义演变原因

词义演变一般有两大原因:一是外部原因,即社会的影响;二是内部原因,即语言内部单位的结构调整。

(一)外部原因——社会因素影响

比如人们需要一个词来表示“妇女”或者“少女”,就会尽量从已有的词当中选取有联系来指称。当选取到“娘”这个词,那么“娘”的词义就会从单义的“母亲”演变成多个义项。只有找不到合适的词才会造新词,但一般都会考虑用已有的词来代替,以减少人们造新词和学新词的精力耗费。

又如“娘”产生“说话、举止像女性一样”的贬义感情色彩也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现实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群体,生理上是属于男性,但是心理或者行为举止上却像女性。要称呼和描述他们成为了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有相应的词汇。“娘”就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增加了描述性状的语法功能。

(二)内部原因——语言内部调整

语言体系是个整体,有哪些词,各个词表示什么意思、有哪些语法功能等都不是随意定的,而是各司其职的。一个词要增加或者减少词义都必须受着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如果随意变动,就会造成词义不够或者词义重复等混乱现象,从而不能够满足人们交际的需求。

“娘”的词义发生演变,同样也受着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语言要不断发展,就得不断更新和调整。当现时的语言不能够很好描述当下社会的时候,语言系统就会开始自我调节,需要对某些词的词义增加或者减少,甚至创造新词等。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语言体系才能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专题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中华书局,2012.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4〕(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今汉语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古汉语字典(新一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第6篇

[摘 要]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中年级识字教学应当引导学生解开汉字蕴藏的文化密码,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让识字教学浸润在汉语文化的芬芳中。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还原图画,彰显识字生态之美;再现演化,追寻汉字历史渊源;融入诗词,让识字充满无穷韵味;回归生活,让识字随处生根。

[关键词]识字教学 还原图画 再现演化 融入诗词 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83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部分中高年级教师认为学生已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认为识字教学无足轻重,多数教师字理意识淡薄,为识字而识字,学生对汉语文字的感情逐渐淡漠。文字是读写的凭借,也是文化的基石。汉字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汉字的诞生,华夏文明才掀开新的一页;正是由于汉字的记载,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才得以传承。中年级识字教学应当引导学生解开汉字蕴藏的文化密码,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让识字教学浸润在汉语文化的芬芳中。

一、还原图画,彰显识字生态之美

汉字起源于图画,是汉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表意性是汉字最本质的特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表意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年级要学习的生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如何发挥形声字的表意功能呢?形声字由表意和表音两部分组成,表意部分指向汉字的原始意义,但即使是表音部分也仍然是以象形字、指事字为基础的表意符号,所以同样具有表意功能。因此,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幅每个人经过联想后都可以绘制的画。

如教学“降”字(三年级上册《蒲公英》)时,教师出示了简笔画:一个人正从高高的土坡上向下走。接着,教师向学生出示甲骨文“”,然后向学生介绍双耳旁代表高高的土坡,右边是两只脚,“降”的本义就是“从高处往下走”。再如教学“赞”字(三年级下册《争论的故事》)时,教师可出示“贝”的简笔画,随后出示繁体的“貝”和简体的“贝”,让学生了解“贝”在古代曾被拿来当钱币使用,而后出示“先”的古文字,下部像“儿”正迈步向前的情景。两个“先”字并列再与“贝”组合,就表示一位宾客手持着“贝”,另一人在前头指引去拜见主人,在引见时往往会说些赞扬、褒奖的话语,由此引出“赞扬、称赞、赞颂”等词语。这样的图画还原使得识字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学生对字形的认识和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由于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将文字还原成图画时不一定要提供完整的图画场景,只需抓住文字的原始义项,对图画细节进行适度夸张。如教学“盗”字(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时,教师只要依据甲骨文,将左上方的两点水画得像口水即可,学生自然会据图想象:“右边的‘欠’字好像一个俯身张口的人,他正目不转睛地朝左边看,看得口水流下来,下面的器皿都快要盛满了,这样的人能不产生偷盗之心吗?”

二、再现演化,追寻汉字历史渊源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意思是教学生识字的同时还要讲清每个字的造字方法,学生明白了字理才能深入理解字义和掌握字形规律。汉字在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演变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和现在通行的简化字等阶段。由于历时之长,许多字形和字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造成一些汉字无法因形索义、因义记形。

当我们沉下心来审视一个个汉字的演变,以鉴赏的目光去看汉字演变过程中的每一次创作时,我们会赞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读“家”字,会发现古人的愿望是那样朴素:有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屋和可供温饱的粮食、牲畜就是理想的小康生活了;读“武”字,会了解到“止”的本义是脚,而“”不过是“戈”的变体,“武”的本义是“出兵征伐”,进而遐想“武”的最高境界是停止干戈;读“族”字,会懂得同族就是有着共同志向(“矢”)的人团结在同一个旗帜下(),继而读懂一串汉字“旗、旅、旋、施、游”等。一位作家说过:“汉字从远古走来,一路变幻着身姿,通体闪烁着中华民族先祖的智慧灵光。”学生在纵观汉字演变的过程中,不仅欣赏到古代书法的艺术,感受到先民的智慧和创造,更培植了对汉字的深厚情感。

三、融入诗词,让识字充满无穷韵味

诗词联对是中国古代汉语文化的奇葩,藏字诗、解字词、拆字联又是汉语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这些诗词联对通过比喻、象征、增减笔画、拆合部件等方法编制而成,使得汉字与诗词相得益彰,兴致与才情相映成趣。这些诗词浅显易懂,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教学“悲”字(三年级上册)后,出示诗谜“一只木船两根桅,九只燕子绕船飞。六只落在桅杆上,两中落在船头尾。剩下一只孤零零,落在船上淌眼泪”,组织学生放声读读这首诗,学生先是眉头紧皱,然后会心一笑,牢牢地记住这个字。

再如诗面“刀戈并举半盘装,叶(葉)无草木中间藏。山狭双丰下种豆,牛背骑人去垦荒”,四句诗每句各藏一字,合起来就是“盛世丰(豐)年”。

将汉字拆解后组合在对联中,可算是汉语最独特的文学形式了。如教学“赏”字(四年级上册)时,可以苏轼在中秋之夜赏月为内容引出对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对联的引入既强化了“赏”下为“贝”(貝)的造字原理,又为区别形近字“尝”字作了铺垫。

四、回归生活,让识字随处生根

生活无处不语文,生活处处有汉字。街道旁、校园里、电视上、书报中,汉字无处不在。开展自主识字比赛能够调动学生在生活中、读书中识字的自觉性,促使他们主动使用工具书读准汉字,理解字义。教师可开展“错别字大扫除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街道,发现广告中别出心裁的同音异形字;还可以开展以“亲近汉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分别以“汉字从哪里来”“奇特的字体演变”“汇编创作有趣的字谜”“汉字中的故事”“欣赏书法神韵”和“同学名字里的秘密”等小课题开展分组调查,然后进行组际交流分享。经过综合性学习,学生对汉字会产生一种敬畏和崇高的情感。一位学生在笔记中写道:“法国有位汉学家说,每一个汉字都是充满情感的小精灵。我想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神秘的精灵、智慧的精灵。亲近我们的汉字吧,从了解汉字入手;热爱我们的汉字吧,从写好我们的汉字开始。”

第7篇

【关键词】王凤阳《汉字学》内容评价

王凤阳,语言文字学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195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教授古代汉语。王凤阳先生从50年代中期开始便矢志于汉字学的研究,历经30多年的时间,《汉字学》于1989年末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主要著作有《汉字学》《古辞辨》等。

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一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绪论、字体论、体系论、改革论和字形论。书的最后附录象形字释例和后记。

绪论部分包括第一――四章,是全书的总纲,主要内容有汉字学与汉字改革、文字和文字的发生、汉字和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历史面目。绪论部分解释了什么是汉字学以及为什么将这门学科称为“汉字学”。王凤阳先生肯定了许慎对汉字研究的巨大贡献,同时指出传统许学遭到冲击的历史必然性。作者在这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汉字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汉字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汉字研究的逐渐成熟作了总的论述。

字体论部分包括第五、六章,主要内容是汉字字体的演进、线条与笔画。作者阐述字体演进史,就是书写顺应手的运动生理的历史,是人根据书写的生理习惯去改进最初的描摹物象的文字的历史,是缩短写字时的运笔线路的历史。作者证明了笔画就是手对线条的选择,归纳了篆书线条改造为隶书笔画过程中的“趋直性原则”和“反逆性原则”,论证了笔顺的总规律――“最短线路原则”。关于字体的更替,作者扬弃了流行很广的直线发展观,而代之以辩证法的矛盾统一观,阐述了同一时代存在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字体是文字体系与书写时的生理习惯之间、文字的记录功能与交际功能之间相互矛盾的产物;应用体以其简易、实用而取代标准体,就是字体的变易。

体系论部分包括第七――十九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主要探讨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文字体系、汉字体系、图画提示文字、象形表意文字、象形表意文字的写词法与造字法、象声写词法、形声写词法、从象形表意文字向记号表意文字的转化、记号表意文字、记号文字的记号化、记号文字符量的绝对增长与相对增长、记号文字能记与所记的矛盾、汉字的改进等。作者认为,只看到文字体系内部的量变,所以无法揭示文字发展的内部规律。《汉字学》明确提出了自己对文字体系及其变革的理论观点:文字是体系性的,文字发展史的核心部分是体系的变革史,体系变革的核心是基本符号的写词法的变化;文字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体系发展之中,文字体系的记录原则体现在基础符号的写词法里。

《汉字学》第二十章讲述了汉字的改革问题,包括汉字改革的内在根据、汉字改革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汉字改革道路的探索和存在的问题。王凤阳先生指出,改革必须顺应汉字发展的规律、文字发展的规律,不应超越历史条件进行宣传和促进。作者在后记中提到,“改革论”应该是体系论的组成部分,只是因为文字改革是当前的现实课题,所以独立了出来。

字形论部分包括第二十一――二十六章,主要内容有行款与汉字字形变化、书写生理与汉字字形、字形的“同化”与“异化”――演变中的字形的交互影响、字形的“简化”与“繁化”、字形的分化交替与归并以及字形演进中的变易与规范。首先,作者探讨了汉字行款的形成,以及所引起的字形变化。其次,作者从手的书写运动,解释了最初来自对客观事物描摹的汉字,如何引起了在线条或笔画上的搭配组合的变化,分析了汉字“自上而下”和“自左而右”的书写给汉字字形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分析了“趋直”“反逆”“串连”“并连”在字形变化中的作用。最后指出字形演进中的“变易化”和“规范化”是字形演变中的一对相反相成的矛盾,它们互相制约,贯穿在字形发展的全部历史之中。

《汉字学》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汉字发展的历史,并把汉字放在使用汉语这样一个中国社会的环境中加以考察、研究,认为汉字的发展方向和演变过程是受汉民族语言和汉民族历史双重制约的,从汉字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外部条件上,多角度研究、探讨,颇有新意。同时,作者将汉字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去研究、考察,这样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的只研究字的形、音、义的局部限制,而将视野放得更远、更开阔。

此书不同于以往的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研究汉字历史和汉字发展规律的著作。在整本书中到处可以找到辩证法的痕迹,例如作者在字体论部分谈到:“字体不是直线发展的,各种字体不是齐头并进的。字体变化是辩证发展的过程,它在自身的矛盾统一中作螺旋上升的运动。”这种辩证思维是值得我们提倡、学习并且应用到研究实践当中去的。

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倾注了作者30年的心血,总约76万字,内容及其丰富和全面,且在语言上循循善诱,尽管内容庞杂却并不难懂,王凤阳先生在后记中提及写作此书的坎坷曲折,更是令我钦佩。我有幸经恩师推荐得以阅读此书,从中获益匪浅,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参考文献】

[1]王凤阳.汉字学[M].1版.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2]张克.王凤阳的《汉字学》及其汉字学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78-80.

第8篇

[关键词] 汉字 笔划的遗忘 意念的延伸

汉字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即有萌芽,与此同时,我们的祖先已在陶器上使用了毛笔,这意味着书法也由此产生。到了有历史记载的商朝,出现了相当成熟的汉字系统――甲骨文,从那时起,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的演变历经了大纂(金文)、小纂、隶书、章草、楷书、行书、今草等发展阶段。在各个阶段,汉字始终保持了优美而丰富的形体,为书法提供了无穷尽的结构基础,也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深层审美心理结构,而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印刷体的规范化与小楷的规范化长期依存,自唐宋以来,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渐趋稳定与保守、科举制度等原因,使得汉字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什么根本变化。这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毫无障碍地阅读唐宋时的典籍,另一方面,也使汉文化的面貌传承有序,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明显特征。

汉字的造字特点是“因形见义”,这是以音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根据自古以来研究汉字构造理论――“六书”(特别是东汉许慎的六书说)较为详尽。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而近代著名文学家唐兰先生则推陈出新,提出汉字的造字理论,实质只有三种:象形,象意,形声三种。象形,象意均为图画文字,源于远古的先人对客观事物的简洁描绘与记事的符号等,正是汉文字的基础。在上古时期,还没有任何形声字之前,完全用图画文字时,除了少数象形文字,就完全是象意文字。象意文字有时是单体,有时是复体,表示物与物之间所发生的动作,或表示此物本身的某些动作特征、状态等,以后多演变为动词与副词。形声字的形旁为其物质属性,声旁为其音,以此来分类万物,代表着人类早期的条理性与分析性(归纳能力)。“形声相益,即谓文字,字音慈乳而浸多”。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意两种造字方法,全世界的文字都源于此,但只有中国的汉字因为种种因缘完整地流传到了今天,许多汉字仍保留着最初造字时的信息。然而,大多数文字历经数千年的文字演变后,汉字的象形特征已大大降低,我们已经很难从中找到与客观物象的实际联系了。如三点水表示“水”,而在远古时,水的写法无疑要形象得多,这种明显的区别,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汉字的笔划逐渐遗忘了哪些,又延续了哪些?它的总体趋势是什么,它会对我们当代民族的设计有哪些影响?首先我们探讨一下笔划的遗忘,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演化来的,每一个图画文字的单位,原本是一个整体,是对客观物象的一种描摹,只不过文字作为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符号的需要,文字必然要简化一些,所以,作为文字的特征,汉字整体的简化是必然的趋势,另外更主要的原因,由于汉字的书写工具与制造方法的不同,对汉字形体影响巨大。从这点看,汉字的演化,经历了绘画期、涂鸦期、锲刻期、书写期和印刷期。古字如画,图画本没有一定的形式,所以上古的文字,其形式是自由与散漫的,这当然不利于信息的传递,而且也不利于书写与学习。

至锲(甲骨)刻期,中国文字有了质的飞越。它由随便涂抹更用固定的几笔线条、几乎固定的笔划结构来表达文字,书写相对规范、固定、便捷,所以也便于信息的传递与学习,但仍保留了相当的象形。由于锲刻工具的限制,刻直线较曲线方便,平行线较无规则的线方便,字与字之间的组合也由自由散漫向行距有序演化,分行布白,互相牵制。总之在锲刻时期,汉字的正反趋规范化。象形意味则减少了,文字功能才得以加强。此时,中国文字内部笔划的平行,均匀排列,交叉与直线等特征已基本确定,而至商周金文字时期,由于是范畴可细分加工,而制胚时是在柔软的泥上进行,于是金文的象形行为与装饰行为重了起来,某些笔划出现了波不桀,后来演化为反楷书的“挎”,并且笔划的均匀和谐控制力减弱,各诸侯国的文字肆意脱离商周金文的影响,各行其是,导致汉字的分化趋势,而秦统一后,“书同文”,废弃之国文字,以秦文字为正宗。而在战国末期,由于文字使用日益频繁,严整规范的金文、纂书书写耗时。古文、纂书的草体出现,弯曲的笔划又被易写的直线取代,草象――隶书即出现了。到了汉代,隶书逐渐讲究起来,横平竖直,一波三折,失去了草率的本意,变得整齐、易写,而象形的本意也逐渐失去,成为现代汉字的基础。所以隶书的确定,是中国文字史上的大事。所谓“方块字”,汉时已经确定了。我们从隶书的笔划遗失的象形意味,与所得到的均匀而富于变化的几乎抽象结构,以及随之而来的附在此字上的其他意义,便可分析出,正是象形意味的逐渐遗忘,给了人们对一个字更加自由的意义附加,如“其”字,本是箕形,但后来演化为一个代词即“也”字,本为“蛇”字写照,后来演化为语气助词。汉字在意义上的延伸,实际上代表了所有文字“符号”高级进化的趋向,几乎大多数的汉字都远离了它远古时的描摹对象的本意,而有了其他的几个意义。如“搞”字,作为一个新词,它在五十年内迅速拥有了上百个新的意义,随着不同的语境,又有不同的解释。所以,汉字语言的丰富性丝毫不亚于其他拼音文字。

汉字的演化明显有着笔划趋直,笔划的内部结构基本平衡的趋势,而这些又与书法的发展关系紧密。有专家认为,正是这些特征,才是书法艺术存在的根本。而且象这种在平面空间是纯粹以线条的规范性或变化性来表达情感与感受,实际上与中国画一样,是中国特有的高级脑力艺术活动。经历近两千年的时间,无数艺术家的探索形成了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博大而精深,深远而抽象,为汉字提供了无可估量的视觉财富。而汉字语意随时代的不断更新,又为汉字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意义能指。而这一切,恰恰为当代视觉艺术设计中如何运用汉字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众所周知,汉字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地位是从属性的,它是属于图象,从属于外来的设计理念与程式。在大多数的作品中,它只能成为一种端正而清晰的标题,很多时候不过是英文字母的替代品。令人汗颜的是,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有大量的平面作品使用了汉字,这些汉字大多数是草体出现,粗矿的线条,随意的结构,配以传统的浮士绘形式,对比得恰到好处。可以说,汉字在日本的平面设计界,得到了更好的发扬。而在汉字的故乡――中国,汉字的设计与应用实在落后了。由于英文的可能性较差,所以在欧美国家的平面设计中,基本附属与图象,而当中国引进了西方设计的教学课程后,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汉字自身的潜力被长期忽视,汉字的艺术魅力大打折扣,也影响了作为文化大国的艺术设计形象。

正因为汉字演变至今,其外形结构的无比丰富性,其共性的整齐与易识性(印刷体,楷书),其个性的情感抒发性(行,草),其意义的不断更新,都完全胜任,或者说在平面设计中应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平面设计界,完全有可能出现纯以文字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风格流派,相当于西方国家某些设计师纯以英文字母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风格流派一样。

根据以上研究,汉字如何应用于当代中国的平面设计中?一方面,以适合作品需要的任何字体为主体运用,特别是以符合内容与感情需要的行草汉字为主题,配合相适的色调、副标题,形成风格独树的作品;另一方面,以汉字的游戏性、趣味性为出发点(当然更符合设计内容),对其笔划或某个字作特殊处理,形成喜闻乐见的字体设计艺术。还有,在当代设计艺术的主要方向是以新的理念重新组合或阐释传统艺术资源(后现代),而书法艺术与汉字所附属的深厚文化积淀恰恰是最好的资源,如果对传统汉字,书法的整体到局部进行解构与重构的话,也必定大有作为。通过解构重构,会形成一种宽容,多样的解读,而这恰恰符合当代文化多元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9篇

实践证明,巧妙运用字理的识字教学,不但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感性认识,培养了理性思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作法如下:

一 在直观形象上明字理,提高识字效率

利用图片、多媒体演示和体态模仿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将这种方法用在辨析易混字形的字理时,优点显著,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汉字构形理据的理解,牢记汉字的正确字形。

1.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提出:“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低年级学生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会意字、象形字的教学中,可以先根据字义画出形象逼真的图画、符号,再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画、符号来认识、理解生字。识字教学中的绘图法还可以利用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引导、鼓励他们自己画出图画,进而探索出符号,再启发他们将识字与自己的画画结合起来,把汉字画出来并加以说明。让学生在有趣的绘图活动中掌握识字方法,让学生成为识字教学的“主人”。

2.让识字教学演变成“小电影”

多媒体教学可将呆板的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汉字的形和义的关系显而易见,一目了然。如教学象形字“日、月”,可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弯如镰刀的月亮,慢慢演变成象形字,再逐渐变成简化字。如“鱼”的教学,先用多媒体出示彩色鱼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了解鱼的形状,再出示黑白色图片,用粗线勾勒出鱼的外形,然后出示鱼的象形字,使学生了解到“鱼”是根据鱼的形状变来的,最后出现对汉字“鱼”的分析(鱼头、鱼身、鱼尾),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强化字形。又如教学“鸟”,先出示一张头上有彩色翎毛的小鸟的投影片,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鸟的象形字,使学生了解“鸟”字是根据鸟的形状演变而来的。最后出示楷体“鸟”字,并对其进行分析(翎毛、鸟头、眼睛、身子、尾巴、爪),在理解了字义的基础上强化字形。学完“鸟”字,我把“鸟”的一点擦去,问:“如果鸟没有了眼睛会怎样?”“什么也看不见。”“对,眼前就会乌黑一片。‘鸟’字去掉点就是‘乌黑’的‘乌’字。”“乌鸦全身羽毛乌黑,连眼睛也看不出来了,所以‘乌鸦’的‘乌’字与‘乌黑’的‘乌’是同一个字。”这样既学习了“鸟”,又认识了“乌”,并形义结合的区分了“鸟”与“乌”这两个易混淆的形近字。利用多媒体教学,按照图形――古体汉字――楷体汉字的演变顺序,将汉字的演变过程演示给学生,让学生由具体的图画一步一步地过渡到抽象的汉字,把理解汉字字形的难度分解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3.一切尽在体态中

七、八岁的孩子好动、好玩、好模仿。而汉字中有许多字贴近学生生活,能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来表示,如教学“捉”字时,可先让学生表演怎样捉虫子,通过表演明确“捉”实际上包含两个动作,即手脚并用,如此“捉”的理解记忆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二 在故事儿歌字谜中析字理,优化识字效果

1.寓字理识字于故事之中

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又喜欢听故事。实践证明,讲故事是进行启蒙教育的好方法。教师可收集一些祖先造字的小故事,让学生从中理解汉字的由来,并掌握汉字的字形。教学中还可让学生自由编故事。如教学“拔”字,一个学生说:“‘拔’字指一个小朋友用手(扌)拔萝卜,拔呀拔,萝卜长得太嫩了,结果拔得汁(丶)都滴出来了”。这样用简短的小故事,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调动他们识字的兴趣。

2.寓字理识字于儿歌、顺口溜中

儿歌浅显、易懂、活泼、好记,深受低年级儿童的欢迎,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学样式。顺口溜简单易记,朗朗上口,识字教学中适当打造儿歌、顺口溜,可对学生识字、辨字、记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创编儿歌、顺口溜教学生识字,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编儿歌、顺口溜识记生字。如“天晴晴,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小朋友,爱眼睛,小蜻蜓,夸你行!”再如学生自编儿歌:“上学去,背书包;吃饱饭,不要跑;洗衣服,用水泡;过新年,放鞭炮。”在儿歌中,学生的识字能力与主动识字的愿望都得到了提升。利用顺口溜识记生字,学生学得轻松,记得容易,且通过比较,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3.寓字理识字于谜语中

第10篇

关键词:字本位;汉语研究;汉字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91-01

一、“字本位”理论阐述

“字本位”最早由徐通锵先生提出。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内容大致概括如下:

1.语言是现实的编码机制。

汉语中的基本单位――字是再编码视觉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字本位”理论的提出对论证汉语发展演变的系统性特点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2.编码机制的不同影响语言的结构类型。

印欧语中编码机制注重语言的语法结构,而汉语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语义,“明天是星期天”与“明天星期天”,两句编码机制不同,结构类型也不同,但是语义一样,不影响表达。

3.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特点决定语言的语法结构特点。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研究重点即有理据性的字,突出语义、语音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4.“字”是汉语中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语音、语义、语法、语汇的交汇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纹路,烙印着中华文化的演变。

汉语词汇不同于印欧语的词汇,汉语的词汇系统依次为字-词(词组)-短语,汉语的词汇均由字组成。象形字作为最早起源的文字之一是以字的形态屹立于世界文化,而后新词的产生在南北朝之前,以词形内部交替的单音孳生法为主,南北朝开始,两个单音词根的复合法逐渐占优。

古代文章由字连缀而成,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等,都是一字一字写成,而非一词一词。至现代汉语,我们让说话者说话慢些也是说“你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说”而不是“你一个词一个词的慢慢说”,再如“人民”由“人”“民”二字组成;“电话线”由“电”“话”“线”三字组成,“一心二用”由“一”“心”“二”“用”四字组成,因此汉语研究以“字本位”理论为基础理论是科学合理的。

汉语词汇中作为核心的基本词汇多为字,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人们表达精密性的需要而产生或分化为新词,如同一个动词“保”古代可以表达很多意思,现在分别说成“保护”“保存”“保养”“保持”“担保”等。但如上所言,这些词是字组合而成,研究其含义与结构仍要以字为本位。如“红花”为偏正结构,中心语为“花”,则其含义侧重“花”,“红”只是修饰“花”的颜色。

二、字与语素

学者们研究汉语一般是引进研究印欧语的方法和规律来研究汉语,将“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定义为“语素”,而就汉语这一拼音文字来说,以“字本位”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则更为实际,一般拼音文字只有“词典”没有“字典”,而汉语既有“字典”也有“词典”,且“词典”里的“词”都以“字头”作“领衔”进行排列。可见,在汉语结构中“字”是纽带,是基础,处于核心地位。徐通锵先生说“字”是“语言中有理据的最小结构单位。”可见,汉字不仅是音义结合,而且是音形义结合的有理据的特殊文字。索绪尔指出:“我们是给事物下定义,而不是给词下定义……。”这就指出汉字来源和分化产生新词是有理据的,如“日”“水”等字的创制即根据物体本来的面貌描绘而成。“熊猫”又称“猫熊”,因属猫类状似熊而得名。“企鹅”由于“立时昂首如企望状,故名。”(《辞海》)这就是“熊猫”、“企鹅”两个词的理据。中国独有的文化也使得汉语中为避讳“死”而产生了“去世”“捐躯”“牺牲”以及“棺材”称为“寿木”,由此,我们可知汉语词汇所代表的汉语是现实的编码机制,其成字、成词都有其现实理据。

汉语是强调字而不计词的,汉语的字其实相当于英语中的单词。汉字是字字独立的,不分词连写,如“北京欢迎你”五个字,字字独立。

三、结语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是一种拼音文字,是音、形、义结合的有理据的特殊文字,“字”作为汉语掌心的脉络,是串联起中华文化的纽带,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蕴,因此,汉语研究应以“字”为研究基础。

汉字具有世界语言共有的任意性、线条性、层级体系和组合规则语句和规则,还具有独特的理据性。如与钱有关的字多以“贝”为字元(部首),与话语有关的多以“言”为字元,等,因此,汉字的成系统性,可追溯性和表形性是运用“字本位”理论研究汉语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武英.汉字的理据性.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1),第5期.

[2]韩昆,安福勇.对语言任意性与理据性之争的几点思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3),第6期.

第11篇

1.汉字字形特点

对留学生来说,特别是对母语为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汉字的外形像一幅画,或是奇形怪状的图案。拼音文字由字母组成,是单向的线性排列。汉字的部件以及部件各个笔画组成的则是多向发展的二维平面结构。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学习者在学习汉字时需要更多的视觉感知。

汉字的基本形体由笔画构成,汉字笔画繁多,且组合方式丰富。同样的笔画和笔顺,由于组合方式不同,形成的字也不同。例如“刀”和“力”、八”和“人”等。现代汉字大多是合体字,合体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然而,这些部件不仅数目繁多,辨认起来也相当困难。例如“礻”和“衤”。此外,其组合方式的多样也给汉字辨认带来困难。

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初学汉字时,要打好笔画基础,增强笔画区别意识。适当的时候用已经学过的汉字说明不同笔画构成的汉字的差异,以增强学生的笔画区别意识,减少笔画错误。在汉字教学过程中要尽快将笔画教学与部件教学结合起来。先整体认知整字,再拆分部件,再到整字的学习。

2.汉字字音特点

与拼音文字看字形就可以读字音不同,汉字不直接表音,虽说有大量形声字存在,但表音的字符并没有让汉字读音变得让人一看便知。这些局限都给汉字字音的学习带来了困难。此外,汉字中存在同音字。同一个读音,可以有不同的字。例如“里”“理”“李”和“闻”“蚊”“纹”等。这让本来就复杂的汉字变得更难学习。

针对汉字字音的这个特点和由此给学习者带来的学习难点,笔者认为,在汉字教学中,分阶段进行教学非常有必要。在初级阶段采用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高频汉字,而这一阶段汉字的读音往往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在中高级阶段,便可以适当采用声旁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字音。此外,也可以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一定汉字之后,将同音、音近的字集中起来,强调同音不同义的汉字,让学生逐渐了解形声字的声符概念,慢慢解决看到汉字字形却不知道读音的问题。

3.汉字字义特点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字义与字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汉字的字义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汉字中有很多象形字,这些汉字在造字之初都非常形象地描绘事物形体,几乎所有汉字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演变,很多象形字发展到今天已经看不出造字之初所要表示的意义。例如 “车”“舟”“马”等,如今已很难就外形看出其字义。与之相同的指示和会意字也是如此,例如 “上”“下”“武”“取”“从”等,如果不看其对应的篆体,很难让人联想到其代表的字义。针对这些汉字,可从字源的角度进行字义的解释,通过形体结构分析说明字义,给学生展示字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其次,汉字形声字中表意的意符与字义的联系不够直接。例如,理解“货”“贷”,就要知道“贝”古今意义的转变,知道“贝”在古代曾作为货币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字使用的是假借义,意符本义与构成字的意义相差很大。如“配”原本表示酒色,意符“酉”表示装酒的器皿,现在汉语的“配”使用假借义,意符与字义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老师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对汉字的意符有足够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同一个意符的汉字放在一起,及时地归纳总结,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字义。最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存在大量一字多义的现象,使得学习汉字字义十分困难。针对一字多义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在语用中逐渐掌握字义,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相结合的,汉字教学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也理应相互结合。针对汉字特点的各种汉字教学方法,也不能独立运用。在教学中根据学习者学习的不同阶段,灵活多样地采取合适的方法,才能对外汉字教学更有效。

第12篇

你不会写字,小伙伴惊呆了

近一段时期以来,两档关于汉字的节目《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受到追捧。 从红色田字格里跳出来的一只“癞蛤蟆”,在这个时期更是吵翻了互联网。 这三个字,挡住了语文小能手的晋级路,难倒了成年人,提醒人们“原来自己对汉字如此陌生”。古老的语文考试――听写被搬到了电视上,选手正确书写出每一个汉字,才能过关。这种看上去有点小儿科的考试,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咋舌”、“髋关节”、“未雨绸缪”这些听上去手拿把攥的词,想要正确写出来,并不容易。

因为这些方块字,央视一向端庄的女主播在节目录制现场急得连拍演播室的桌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演播室里激动地攥紧了拳头,连呼“天哪”;学者于丹坐在台下大声叫好。

看上去,只是在观看一群小朋友写汉字,但对这样的“考试”不屑一顾的人也改变了看法:“开始觉得不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嘛,但接着看下去,发现自己是个!”而许多毕业于正规大学中文系,而且现在正在从事出版编辑工作的人在看完节目后也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

“90后”歌手曾轶可就闹过这样一个笑话。同期播出的另一档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在做宣传活动时,23岁的曾轶可输给了一个13岁的中非混血男孩――她把“稻”字中右半部分的“臼”写成了“白”。

看来,中国人千百年来使用的方块字似乎正在从“熟脸儿”变成“陌生人”。

通过公众调查,结果出人意料:汉字听写成年人不如在校生,大学生不如中学生。“提笔忘字”现象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有人高呼这是“汉字危机”。当电脑打字盛行,手写汉字渐行渐远之时,我们应该怎样传承汉字?而在生活中,提笔忘字以致不得不用拼音代替的尴尬场景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输入日益普遍,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而电子输入的主要方式又是拼音输入,这是造成现今人们很多时候“能识不能写”的主要原因。

优美的汉字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有些人甚至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科技进步、工具利用的目的就是减少人的劳动,让人越来越轻松。现在的汉字输入法只会越来越简单,以后可能是语音输入,甚至若干年后更极端,直接心想输入――头脑里想什么汉字,电脑就输入什么汉字,还真是心想事成,心有灵犀不点也通。因此,手写汉字从大众角度、从交流角度来看,与我们渐行渐远,不可逆转。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就在尚不久远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写汉字还是一种流行。

那时,硬笔书法和毛笔字的课外兴趣班里总是人头攒动。安静的教室里都是毛笔写在宣纸上“沙沙”的声响和墨汁散发出的淡淡味道。

在许多语文老师的印象中,中学时代没有那么多在电脑上演示的PPT课件,自己的笔记就像是一本“精彩的课堂实录”,现在翻出来,还能回忆起上课的场景。可现在的学生,笔记里往往只能看到潦草的字迹和零散的词汇,甚至有的学生直接用手机拍下老师的课件。

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把文字当成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工具的话,倒不妨把汉字再拿起来琢磨琢磨,没事写两封信,练练毛笔字。其实从现在看来,写字更多的成了一种怀旧,一种审美,也就是说现在应该把实用性和审美分开来看了,它会在艺术的领域里流行。比如说书法,都知道用简化字写书法不好看,那么繁体字就一定会通过书法永远的流传下去,它会在象牙塔里以艺术形态存在。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汉字漂亮,看看《兰亭集序》的书法帖,其中有21个“之”字,细细端详,哪个“之”子可以说插上翅膀就能飞起来,这就是汉字的美妙之处。

有温度的汉字

“汉字是有温度的,更是有温情的。”台湾最后一家铅字行老板曾摩挲着一块块铅字对参观者说。

保护汉字传承,不仅仅是历史感情问题,更因为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抽象符号,它还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统一,有着形音义之美。首先,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既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又具有表形表义的功能。中国地大人众,方言并存,南腔北调,但我们的文字是统一的,使大家能够畅通交流。有学者认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汉字是保持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语言不通,但是写字能看明白,这是我们汉字独特的魅力。我们今天阅读两三千年前古人的文章,还能够认识,也是因为汉字一脉相承。相反,欧洲与中国面积差不多,人口差不多,但多个国家、多种语言、多种文字,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表音文字虽然记录方便,但语音稳定性较差,因此,一种文字,因为随读音而变化,最终就形成不同文字。

对于大众来说,文字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一种交流工具,工具越便利、越有效,采用的人就越多,这是文字演进的自然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汉字最终会不会彻底拼音化,现在很难预测,但即便最终拼音化,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因为这意味着汉字将彻底抛弃其表意系统,而成为一种表音文字,也就是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汉字消亡”。一种文字演进出新的书写形态,旧有形态就注定会退出通用领域,成为美学、考古、书法等专业领域的一种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