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6: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设计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艺术设计中美学的主要内涵
1.艺术设计美学的科技内涵。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从科学技术中来寻找美、发现美。应该来说,艺术设计的科技内涵主要是指我们应该找到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契合点,理顺双方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产品设计中实用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艺术设计的核心之所在,它可以为艺术设计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科学技术是丰富艺术设计审美体验的有效手段。近些年来,但凡在世界上获得设计奖项的产品,无不有着高科技的参与和融入。比如,华硕笔记本就有着人性化的科技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同时其外观设计还非常具有美感。这是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进行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事实上,科技是艺术设计实现的最佳途径,有时还可以帮助艺术设计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它让艺术设计在科技的指导下,获得了更大的选择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更新,艺术设计将成为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的有效载体。
2.艺术设计中美学的情感内涵。任何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人是具有情感的动物,因此,我们说,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具有一定的情感内涵。它主要体现在艺术设计要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其中的心理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对于艺术设计的精神需求,代表了人们的情感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艺术设计又是情感外化了的设计活动,它将客观存在的事物与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是人们对于客观物象充满情感的诠释和再现。应该来说,艺术设计中的情感与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情感并不完全相同,它必须基于一定的人性化需求,要能够实现科学技术与设计情感的完美统一,从而建立一种平衡的关系。它是艺术设计师的情感向产品、再向消费者传递的一种高层次的信息输送的过程。一般来说,技术水平与情感需求之间成正比关系。消费者可以从高科技那里获取精神层面和心灵深处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样的艺术设计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比如说,手机现在已成为了大众化的电子产品,人们对于它的要求从最初的功能需求更多的转向了艺术设计需要,因此,手机市场上就陆续出现了涵盖了丰富情感内容的手机产品。例如,LG巧克力手机深受恋人们的欢迎,这是因为它在冰冷的科技外壳下,还拥有一层温暖的情感外衣,成为了科技与情感完美结合的典范。
3.艺术设计中美学的文化内涵。艺术设计是人有意识的创造活动,而人必定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这就使得艺术设计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同时,艺术设计本身与审美情趣也是分不开的,其美学理念与美学体现中必然都会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艺术设计师们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重大影响,一般来说,都会使艺术设计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任何一种艺术设计在提升美学境界的同时,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的参与和融入。可以说,艺术设计的过程就是从艺术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其集中再现了某一种特定的设计文化氛围。纵观世界,各种成功的艺术设计作品都是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正是因为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使得这些设计作品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比如说,日本的设计师原研哉,其设计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他的作品设计中有着对日本独特民族文化的解读,加上同时运用了现代化的设计元素,最终形成了一种大胆创新又很好地传承了日本本土民族文化的设计风格,使得设计出的产品具有一种现代化的简约之美。因此,我们说,艺术设计的风格与文化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应让产品通过艺术设计展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
二、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和形式美
艺术设计中的美学主要是以设计实践作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艺术设计实践是美学原理升华的最终结果,其主要目标就在于满足人的需求。因此,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属于设计美学中的高级范畴,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学价值,更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那么,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设计来说,其美学基本上包含了功能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功能美和形式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具体表述如下。
1.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这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于美的创造和追求,从简单到复杂,在整个造物过程中体现了人们对于产品的实用性需求。他们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最初是出于实际使用的需求,从原来无目的的造物到后来有意识的选择,从改造到制造,都经历了一个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些过程集中体现了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一般来说,艺术设计的功能美主要是产生于人们对产品的预定功能需求,一旦顺利地实现了,就证明了该艺术设计的目的性与规律性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当人们在使用该产品的时候,就获得了应有的功能,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于这些产品的使用需求。因此,我们说,艺术设计的功能美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它是在人们对物品的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让人们感到了愉悦和满足。从本质上来讲,艺术设计的功能美是人类造物活动中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完美统一,是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对物品进行改造和创造的结果。
2.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如果说艺术设计的功能美是外在表现的话,那么,形式美就是对功能美的抽象化表达,它是将具体的物品进行抽象和提炼的审美体验,是人类创造的物品的自然属性和组合规律的集中反映。这些形式美不仅包含了实际的内容,还暗含着丰富的观念。从本质上来说,艺术设计的形式美超越了一定的设计内容,且保留了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意蕴与性格特征。我们这里所提及的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构图形式,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美的形式,主要包含了造型、色彩、艺术技巧,三者缺一不可,共同调和而成了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这些形式美越突出,所设计出的产品就越鲜明。它主要取决于设计事物的本质属性,而非量的大小,其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首先体现为自然美,但是,自然美只是美的低级阶段,而艺术设计的形式美最终则要通过艺术技巧展现出来,属于一种更高层次的美。它是在一定的美的法则的指引下,所实现的设计产品与设计形式之间的完美统一。它可以通过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一定的设计内容,是对功能美的艺术再现。
三、艺术设计中美学的应用性思考
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必然会有一定的实用性,这一点应该会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具体的应用。因此,我们应在掌握了一定的设计美学的基础之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以把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充分地展现出来。具体来说,我们要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规律中去把握设计美学的应用价值,要注意对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与形式美进行正确的理解与应用,抛开过于功利性的设计目的,还要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美学的复杂性,要认清其充满逻辑性与形象性的多元化的思维特点,从而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能注重从辩证的角度来审视这些艺术设计作品。此外,由于当前社会追求绿色设计观,因此我们还要让艺术设计美学符合生态美学的理论要求,从“人”与“人造物”的关系出发把握住“以人为本”的设计观,从社会生态的角度定位艺术设计的社会作用,从而让艺术设计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与情感的统一、实用与美学的统一。
作者:郭晓冰 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一、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
1.实践教学与社会发展的接轨。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平面设计的发展,将社会对平面艺术设计的需求运用到课堂实践中,不仅为课堂增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的设计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平面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或者教师可承接校外相关企业的设计业务,让学生感受平面艺术设计实践的整体流程,形成完善的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对平面艺术设计整体感的理解。
2.实践教学与各项学科的作用。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以多项学科为基础的,实践中需要结合各项学科的内涵,实现平面艺术设计全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图文编排的教学实践时,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体会图文编排设计中的逻辑、主次以及群组变化等内容,结合图文编排的实践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着重讲解,提取其他学科的精华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创造的能力。
3.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互换应用。平面艺术设计中实践与理论的互换应用主要是指通过实践将学生的创新思想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通过近几年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来看,部分学生的思维和视角非常独特,但是其动手能力比较低,而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其思维欠缺独特性。因此为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可采取团队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将学生创意以最大化的方式表现。例如包装设计,此部分平面艺术设计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非常高,不仅要表现包装设计的秩序性,更要体现包装设计的与众不同,教师可将比较系统的设计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综上所述,提高平面艺术设计中的教学实践能力,需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建设的力度,在保障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意义
平面艺术设计本身即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学科,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才可将平面艺术设计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而且实践教学是平面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其存在特殊的意义:实践教学对学生而言提高了其平面艺术设计的实践能力,对教师而言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对学校而言拉近了其与社会的距离,因此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具有一定时代价值的。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新形势、新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也是多种学科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传统的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平面艺术设计中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被挖掘,通过不断提升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更加适应平面艺术设计在社会中的动态发展。
本文作者:马玲令工作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数码艺术设计是指在艺术设计中运用高科技的数字技术手段,设计图形、处理图像。数码艺术设计是高科技和艺术结合的产物,现阶段,数码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设计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日常所见的广告、影视、建筑设计、动漫产业等,都受到数码艺术设计潮流的影响。数码艺术设计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正在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还由内到外改变着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同时,数码设计还为设计师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设计世界,影响着设计师的工作方法和设计理念。现阶段,数码艺术已经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所熟悉、所接受。数码艺术在艺术设计、信息服务、生活娱乐等各个行业内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领域日趋数字化,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因而一种崭新的设计语言应运而生,即数码设计。数码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设计手法,采用全新的数字技术手段,将所设计的图形、色彩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出来。它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和设计理念,同时也使设计的形式和内涵发生了变化,为设计师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开辟了更大的表现空间空间。数码艺术设计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真与幻
数码艺术是一种真实与幻境结合、现实和虚拟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对于真实的再现和对于幻境的表现中,数码设计取得了一种完美的平衡。数码艺术利用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于真实的图形和图像进行后期处理,通过拼合、切贴、重塑产生新的图形、图像。经过数码艺术重塑的艺术形象是一种根基与真实之上的虚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的绘画、摄影、影视等艺术专注于表达客观世界、客观物象,而数码艺术设计敢于表现主观世界,创造现实与虚拟融合的意象,表达对于虚幻的、未知的世界的追求。数码艺术的视觉效果总的特点是真实、生动,能够产生虚幻真实于现实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数码艺术设计可以塑造多种质感的表现效果。如在一些广告设计中,数码艺术可以塑造自然界的万千物象,能够表现物象极端丰富的视觉效果,比如在一滴水珠中产生“大千气象”,在一片树叶中产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效果。物质的软硬和粗细,明丽或浑浊,模糊或清晰都能成为数码设计的客体。物象的形状、色彩能够在数码艺术的重塑下,产生不同的层次感、丰富和多样化的效果。在某种层面上,数码艺术并不是再现、表现客体,而是创造客体。数码艺术设计还可以创造多重空间,运用丰富、灵活的视觉角度观看多种虚拟客体,在时间的流动中赋予空间物体新的时空概念。
二、“体验”式的叙事结构
艺术形式的改变可以通过艺术的叙事结构表现出来,传统的文本性艺术,比如传统的小说、故事,是一种单线性的叙事,以自然的事件先后时间顺序为叙事手法;依托于科技的影视艺术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叙事;数码艺术设计是一种时间、空间以及超脱于时间、空间之外的叙事。数码艺术将听觉、触觉、嗅觉等非视觉感知方式和对时间、空间的体验进行以视觉化为主的多种感知方式结合的叙事方式。可以说,传统的文本性艺术是一种“听”的艺术;依托于科技的影视艺术是一种“看”的艺术;而融合多种感知方式的数码艺术是一种“体验”的艺术。
三、科学与人性的结合
科学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发展,为艺术提供全新的载体、全新的艺术创作语言,数字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展了我们可以接受的艺术世界范围。数码艺术设计是一种科学与人性结合的设计形式。数码艺术依托于高科技手段,但是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因素,而是人性中的美好、温暖、温情。如迪斯尼数码动画《冰雪奇缘》,根植于传统的文本性艺术作品《安徒生童话》,超脱了传统叙事故事的经典,塑造了新的科技时代的经典。这个数码艺术的作品讲述了公主安娜和喜爱冒险的山民克里斯托弗,以及一只驯鹿、会说话的雪人一起踏上冰雪世界冒险的路程,而他们冒险之旅的目的是为了解除安娜的姐姐——冷酷的白雪女王所下的,让她的王国陷入永恒寒冬的诅咒。数码影像为这段冒险之旅创造了超脱人类想象的美好的冰雪世界,作品中的微观的“雪花”与宏观的“冰雪世界”完美融合,在《冰雪奇缘》中,人性之美的“爱”与“善”消除了人类个体之间的隔阂,消解了永恒的寒冬的诅咒。可以说,《冰雪奇缘》是经典作品在数码科技阶段的经典重塑,作品从头至尾在精美的视觉画面中带给人们沉稳、安静、美好的感觉体验,让人在沉思中偶尔微笑一下或默默流泪。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和艺术结合的手段,数码艺术所展现的艺术境界是科学手段下的人性中的“美好”。功能化的数码艺术设计呈现着人性化的关怀,蕴涵着审美的诉求。
作者:李洁星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还处在纯美术教育向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转型阶段,在一部分专业美术院校中,设计教学基础课程通过改革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打破了过去封闭、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素描和色彩的教学探索中,利用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的“结构分析素描”[1]和后印象派的色彩成果进行创新改革,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训练模式,加大了设计意识和表现因素,使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很大程度上有别于绘画类专业的基础教学。而一些实力较强、办学意识超前的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进行过改革,尝试探索一条与国际同类院校接轨的新路子时获得了相应的成效。譬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设计分院等已经开始实行工作室或研究室制度。第一学年不分专业共同进行专业基础教育,第二学年实行专业预报,第三学年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学习,第四学年下单位实践等等。这些探索和实践在基础教学上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缺乏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也没有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定标准,师资力量也不尽合理。另外,各高校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设置也不完善,有些侧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忽略理论教育和思维训练,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现代设计教育的混乱,也造成了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属传统的目标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妨碍了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导致在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
(一)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课程之间的连贯性是课程与课程间的纵横连贯,是课程设置必备的条件。当今一些高校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由于每门课程时间安排较短,课程与课程之间又缺乏内在的联系,加之教师的设计基础教学经验欠缺和学生基础底子薄弱等因素,设计专业的学生每次学完各门基础课都留有很多的遗憾,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奋度和兴趣,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学生后期各门课程的学习,以致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实践就业中问题层出不断。
(二)学生视觉修养、文化素质不高,设计艺术
美不能充分体现现在的设计基础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美术基础薄弱,只知道简单的考学要求和技能,专业知识面相对狭窄,尤其在视觉修养、文化素质方面十分匮乏。因此,艺术设计的考生在升入大学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视觉修养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中重技能轻实践现象严重
重技能轻实践是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虽然部分高校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大实验室的扩建,增加教学仪器、教学实训产地的投资建设[2],缓解了实践教学难的矛盾。但大部分高校仍然缺乏实践教学的平台,任课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匮乏,只能依靠理论教学、电脑等方式来传授,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能力偏低、设计经验不足等问题甚为突出。由此可见,当前高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妨碍了学生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发展,影响了设计人才能力的发挥。
三、提高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水平的对策
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对象和教学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开放教育理念的成熟和完善,开放教育的先进理念又有效地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当前,教育日益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更加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认为入学政策不同程度的开放成为了远程教育最值得骄傲的贡献,于是开放和远程教育这个名词就应运而生了。在我国则称之为远程开放教育。目前,远程开放教育被多数远程教育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所接受,它不仅使得师生在时空分离状态下的教育得以实现,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将创造出一种能提供真正开放的教育系统的途径。我国近现代的远程开放教育则先后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发展阶段。
二、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数量较十年前有所增加。目前的设计从业人员中除了原有的老一辈设计人员外,多数为美术设计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此外,还有一批没有经过专业教育的从事设计行业的人群,他们有的是通过职业培训后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有的则是从设计相关行业中转行过来的。现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主要停留在实务型人才培养上,后两种人才十分紧缺。我们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的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通过在远程教育中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来对己就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全面培养设计行业的人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是远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艺术设计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变革
1.建设具备远程教育特色的艺术设计新型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中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要避免将普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简单套用为远程教育形式的现象。构建艺术设计远程教学模式必须突显其特色,发挥其长处,我们设计教育要与远程教育相融合,必须要充分考虑远程教育学习者和教学方式的特点,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远程教育在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教学方式上的多样性、先进性表现出来,补充我们当前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学方式灵活性和教学内容在广度与宽度上的不足。
2.建立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办学思路。远程教育具备优于传统教育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辅助手段,这就是它最大的特色,转变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是纯技艺传授的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将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有效的传递给学习者;将国际最前沿的资讯、设计潮流运用互联网链接到网络课堂,这些都是远程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所在。远程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定位在成人,因此,抓住各地的职业特色与地区行业发展特点,发展面向地区优势产业的专业是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如近年发展很快的广东顺德的家具设计、大规模发展的房地产开发所需要的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东部沿海城市早已形成规模的服装行业与西部文化特色的特种工艺美术设计等。充分利用己有的地域资源为本地区培养满足行业急需的设计人才,这也是远程教育的特色办学思路。
3.构建科学的远程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要走出远程教育特色的道路首先就要构建科学的、符合远程教育发展规律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在高等教育中,设计教学的改革关键在抓好学科特色、办学特色,深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设计学科有很强的科学性、时代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并随着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生活文化、市场等因素而不断变化,将设计学科与远程教育相融合,将信息产业的优越性运用于教育行业,也正好符合设计行业的这一特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合理规划主干课程的内容。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远程教育工作者则应在其教学计划中明确体现专业主干课程与非主干课程的区别,依据远程教育的特点来制定选修与必修课程的内容,依据远程教育授课对象的特点加大选修课的建设力度与课程数量,改变传统教学形式下忽视选修课教学质量与教学过程的缺点。
(2)处理好各专业知识板块的比例关系。认真处理各类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研究每门课程的授课时数。在远程教育中要结合各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情况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课时量,科学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实施细则。
(3)明确各层次的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目标与要求。目前的远程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特色还不够突出,各类开办远程教育的设计院校没有在各自层次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大专层次与本科层次开设的课程差不多,专科的课程体系直接来源于本科的课程体系。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本科的特色优势不足、办学上与专科层次之间缺少延续性和提升性。所以要充分考虑各层次的不同要求,防止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重复混乱的情况。
(4)注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并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艺术设计网络课堂资源建设应遵循以教学为本,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原则,要根据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来进行,不可忽视教学方法,脱离教学实际,做成教学资源无目的的简单堆砌,或刻意追求某些技术指标的完美,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网上摆设;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已有的大量国内外设计资源为远程教育学习者提供最前沿的信息;在教学方式设计、网站导航设计、互动设计和视听设计方面进行研究,在网上提供优质的技术平台,营造出一个完整的、人性化的网络课堂教学环境,让师生在网上进入和谐的教学状态,让远程学习者尽可能的比较真实地感受到课堂氛围。
(5)构建有远程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程教育中我们同样不可回避专业实训这一重要环节。在普通高校中,实践教学往往是通过兴建校内外实训场地、达成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的。但作为以远程教学为主要手段的艺术设计教育显然不再适合普通高校所采用的实训方式。远程教育的师生分离与实践教学中的师徒传授两大教学方式在此时发生强烈的碰撞。远程教育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如何找到适合远程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方法,成为远程艺术设计教学得以发展的关键。
自从我国一些院校相继开办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培养问题,一直就在探讨中,并提出了许多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建设性方案。而其中有关如何针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集中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问题。设计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一些艺术设计院校开办的艺术设计专业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是对如何确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配置和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的一些问题。
对如何确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应看到现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设计时代,整个世界正由过去谁产品物美价廉的时代进入到谁拥有良好的设计就拥有市场的时代。各国政府把设计教育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很多大企业都把其作为企业兴衰存亡而倍加重视。因此我想我们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根据时代的要求来培养。设计人才主要有三种类型:实务型、管理型和决策型。社会上企业的设计人员主要是实务型人才,也是普通高校培养的主要目标。这类设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敬业献身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还要有设计理论知识、工程知识、人机工学知识、管理能力、造型能力、综合能力等。
但随着开办设计类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的问题又提出来了,就是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培养与纯艺术类的教育有何区别的问题,在这当中主要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配制置问题,一般在设计类与纯艺术类的基础课就是指素描、色彩等一些课程,在此我认为就目前主要是突出以并引起多方老师的关注有下几点问题:一是基础教学中素描、色彩、教学课时是多了,还是不足的问题;二是基础教学到底是安排一学年为好,还是一学年半为好的问题或者是按照现目前通常的两年基础课程;三是能否在现阶段的基础课程教学系部改变成一个纯艺术系使学院成为一个全面的造型设计学院,如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在这几种看法中我认为应根据自身学校的具体条件,生源的方向、质量来确定。现在一些省级包括一些地方院校多是根据大艺术院校的系部编制,课程的设置照搬。实际上地方性艺术设计院校,无论这些院校在办学条件上还是生源质量上,与国家部属院校相比,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的确是有一定差别的。以中国美术学院来讲其每年的生源是其实际入学学生的大几十比一,光浙江省就号称有十万美术考生,再有它自己的附中,加上其在全国各地开的生源班,这一批学员都是有好几年的基础训练的,可以说在他们考之前其美术基础已经比地方性美术院校的学生高出一节,一般进入学校就可以马上进行专业学习了,基础课程素描,色彩等就放得很少了。而大部分的地方性美术院校恰好相反,生源与入取学学生比率也都是在三或四比一上下,一大部分学生也是高中生经一两个月的素描头像,色彩静物的训练而考进的,在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对美术的理解,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这一点上说,他们的美术基础是可想而知的,我想如果不加强其基础训练反而会影响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太快进入专业学习反而是一种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我认为目前一些地方性艺术设计院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不能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而是不减少基础课程的前题下,调整时间的安排课程顺序,比如以前各美术学院所采取的前两年上基础课程后两年上专业课程的模式。
众所周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比欧美和邻国的日本、韩国都晚。设计教育改革我们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一是注重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强计算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二是调整原有的产品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教学内容,根据当前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知识的基本原理,掌握艺术设计基本方法和原理,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设计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三是在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与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艺术设计的教改应准确定位设计人才的培养,在不减少基础课程的前题下,用调整时间的安排课程顺序的教学方法,是当前最可行的办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但同时要考虑到在美术基础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都要考虑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院校的教育如何定位问题,更应是在教学上提供多种艺术的观点及设计思维,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想象空间,更扎实地去掌握美术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自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谭浩强.对高职教学和教材的思考.中华读书报,2003,(10).
一、环境艺术设计素描定义
大百科全书把素描解释为:“素描是单色的徒手画;素描是用线条或块面进行造型的绘画形式;素描主要是以线条表现物体、人物、风景、象征符号、情感创意或构想的艺术形式”。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准确地说是解释了什么是素描作品的问题。参照按照(美)大卫•罗桑德在其著作《素描精艺》对素描的理解,素描这一概念还应该包含“素描的动作或事件”。
对设计素描的认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对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探索开始的。起初,设计素描是作为对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的素描训练课程翻译介绍而提出的一个词语。这种注重研究对象的形体结构,强调用线条来刻画对象的形体结构的方法和形式也被翻译作“结构素描”。后来,人们约定俗成地把那些更能为艺术设计教育服务的新的素描形式称为设计素描。并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把过去沿用的素描教学定义为传统素描或基础素描,努力搜寻设计素描和它们的差异性,以此来界定什么是设计素描。经过近30年的争论,现在人们似乎弄清楚了什么是设计素描这一问题,但至少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设计素描是与传统素描(基础素描)具有明显区别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在观察方法、表现形式和手段、思维方式和方法、素描性质和目的等方面与基础素描有着明显差异的素描形式,如表1所示。
这种认识对艺术设计素描教学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但笔者更愿意从设计素描一词的多义性来进行理解:(1)设计出来的素描,强调素描是设计思维在设计程序下的一种产物,重在素描的创作过程。(2)设计的素描,强调是记录设计思维创造过程的一种语言形式。(3)设计素描,强调对素描的设计,是指的一种设计形式。(4)为设计服务的素描,强调了设计素描的目的。(5)设计素描,强调素描,是指素描的一个子系统,一种素描类型。
此外,在设计素描教学改革和探索中,人们还发现艺术设计不同的研究方向对设计素描教学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空间、结构、光影、构造和材质上具有很好的认识和运用能力。而染织则需要学生在图形、形态、工艺技术、色彩等方面有过人之处等等。试图把服装、工业设计、环艺、染织、视觉传达等研究方向的设计素描课程按照设计素描的一定程式规范起来不切实际。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有利于教学管理,但却与各研究方向的内在需求和特征不相适应。正是基于上述的这种认识,笔者在环境艺术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立足环艺艺术专业的内在要求,从学生的环艺设计综合能力培养和知识体系建构出发,结合设计素描教学的成果,逐步形成了一种观点:即环艺设计素描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设计观念;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环艺专业知识中的空间、结构、光影、材质和构造,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要把素描课程看做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素描向专业知识的过渡和桥梁;要使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训练方法和教学目标更能体现本专业的特点;要积极主动地应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成果来充实和丰富素描教学。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笔者从环艺素描教学的角度把环艺设计素描进行如下较为科学的定义。
定义1: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概念
环艺设计素描是以线条、块面来表现环艺题材的建筑、风景、景观、物体、象征符号、情感创意或构想的素描表现形式,是一种徒手绘制的单色绘画或设计作品,是环艺设计素描动作或事件。
定义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素描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是运用一定的素描和设计素描知识,在设计思维和设计观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综合表现能力、素材搜集与整理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观念和专业学习兴趣为目的,服务于环境艺术专业的一种素描训练手段和表现形式,是艺术基础教育和专业设计教育的纽带和强梁,是环境艺术知识体系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
这一概念至少包括以下几层次的内容:(1)素描、设计素描和环艺设计素描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素描是母系统,设计素描是素描的子系统,而环艺设计素描又是设计素描的子系统。环艺设计素描必定包含一定的素描或设计素描知识,比如:画面层次、画面空间、画面构图等。(2)环艺素描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环艺专业展开,把环艺专业中的空间、光影、结构、材质等知识和设计素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进行设计素描的过程中对这些知识有朴素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3)设计观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环艺设计素描的核心。以学生图形创造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为重点。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通过素描训练课题而得以展开的。(4)环艺设计素描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一个过渡阶段,起着学生绘画艺术向设计艺术转变的转化作用。(5)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环艺素描具有一定的工程图纸性质,素描所记载的是设计思维的轨迹,体现着明显的过程性和图纸功能。
定义3: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外延
环艺设计素描除了专业设计教学素描这一基础课程主体外,其外延非常广泛。广义的环艺设计素描还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环艺速写、风景素描、建筑素描、构思草图、素描语言表现或具有素描风格的表现图纸和以环艺为题材的素描绘画。
二、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属性
1.空间属性
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环境艺术设计最终要在空间里得以实现。环艺专业设计素描是为专业设计服务的一种训练方法和手段,是表现环境艺术题材的风景、建筑、物体等的素描形式,无疑带有一定的空间属性。这种属性表现在课题训练中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建筑空间、室内空间、景观空间的观察和体验,把它们作为描绘的对象,素材的来源,然后对其进行合乎自己意愿的组合和调整;体现在素描创作过程中的空间意识和空间思维;也体现在环艺设计素描作品的透视空间和画面空间当中,也体现在特定素描形式的矛盾空间里……这种属性是由环境艺术内在的空间属性所决定的。例如,上世纪90年代,鲁迅美术学院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素描作品以室内特定空间等为描绘对象,运用设计化了的素描表现语言重新进行了合乎作者意愿的空间再造,即形成了一种素描形式,也体现了素描为专业服务的目的,自然也让作品带有明显的空间属性。
2.材质属性
早在约翰•伊顿执教包豪斯的初步课程时便设计一个特别重要的练习,那就是“让学生把玩各类质感、图形、颜色和色调”,来进行平面和立体的练习。随着设计艺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发现,材质媒介凭借其自身的物理特性和审美价值逐步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设计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材质指的是装饰材料,不同的材料质感与触觉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设计师也正是通过不同的材料组合来完成设计作品的艺术创造。在环艺设计素描中不但要追踪这些材料特性,还要突出表现那些有趣味的材质特性,可以把一些材质特性作为素描图形创作的一个题材。在环艺素描教学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不同材质的感受能力和组合表现能力。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装饰材料作为素描的描绘对象,然后要求学生任意地进行组合并通过具象写实的方法进行描绘。
3.光影属性
在传统基础素描中,我们对光影的概念并不陌生,正是这微妙的光影关系使得我们的素描作品更加真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光影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素描。对于设计素描而言,光影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借助于抽象的方法把对象概括成单纯的图形,并运用构成原理把这些图形进行重新组合来完成带有装饰性、抽象性、意向性的素描作品。但对环境艺术来说,光影关系是环艺设计的一个基本内容。有了光影可以让人们感受空间、结构、材质,创造空间范围和意境。而在景观照明中,更是把光影当作一个结构形态来加以运用。在素描训练或创作中应体现出对光影的关注和表现。我们可以通过对建筑空间、室内空间、景观空间等的光影进行观察、临摹、表现,运用不同光影来进行二维或三维图形和图像的创造。事实上,约翰•伊顿早在包豪斯任教期间,便认为明暗对比是最具表现力之一。他在教学中强调对建筑空间进行明暗素描的练习,他要求学生们专注于建筑空间的明暗关系和亮度层次表达,忽略对建筑形体的勾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重要的练习——“黑卡纸素描”,即是约翰•伊顿在包豪斯任教期间所组织的一个课题,他要求学生们用白色的或其他亮色的笔来在黑色的卡纸上单纯勾画光的形态和光的丰富层次,每一笔就代表一个光亮度的状态。时至今日,这种方法对设计素描教学来说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4.结构属性
环艺设计中的结构是体现设计风格和满足功能需要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对于环艺专业的素描训练而言,不但要理解什么是结构,还要清楚结构的组合方式和集合构成。学生对建筑结构、室内局部结构等内容的观察和临摹,对结构为题材的形态进行加工、概括、提炼、变形、整合出新的结构形态或二维图形,并把这些过程用素描语言记录下来等诸如此类的行为和事件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环艺设计素描的结构属性。而对于素描绘画而言,环艺设计领域具有非常多的迷人的结构形式和组合样式,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有趣味的素描图形或绘画作品,从而让这些艺术充满结构特征。
此外,因为环艺素描是设计思维过程或设计创造过程的具体素描体现,具有记录的功能。再加上广义的环艺素描还包括了设计草图、素描性表现图纸等类型,使得环艺素描更多具有图纸属性而不是绘画属性。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备的素质
教师还要有准确的表达能力,能够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领会知识的内涵,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在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充实新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并结合现实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更新,是用不断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相近的学科中得到启发。例如,《酒店空间设计》课程中,将酒店空间设计与园林、雕塑、装饰相互联系,并列举香山饭店等案例,体现中国传统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拓宽设计思维。合格的设计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而且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将理论知识、设计技能技巧、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艺术表现,让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丰富的知识且可以融会贯通。
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设计的学习是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积极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由易到难,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有计划地学习,达到日积月累的效果。设计的学习不仅是一项技能训练,更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设计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从熟练到精通、不断深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仅凭经验来决定教学内容,忽略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其各方面都处于不适应、紧张的状态,即使是非常有天赋的学生,最终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对教学中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把握,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专业教学。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专业的特点,开展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小组学习等,增强教学互动性;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发挥创造潜力具有推动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趋于成熟的,因此,设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严格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的原则
(1)要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在现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目标下,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做到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这也是目前教育界中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之上的个性特色教育,在坚持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美学基础、接受文化和专业教育程度不同,及其性格特征、智商、情商等内外因素的不同,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学习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特别是学生对设计内容的感知、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情感表达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手法以及设计目标等各种条件是不同的,因而对设计技巧的掌握、设计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就大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程度和个性差异等多种因素,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一般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专业授课,能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最大限度地把握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设计训练的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针对设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通过形式的、想象的方法来进行创造。例如,《快题设计》课程中将环境艺术设计表现、设计色彩、方案设计相融合,快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并结合所学的手绘表现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生应该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要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成熟的专业设计能力。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实践学科,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而且研究水平也相对较低,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应该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意识。但是学生不能只有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专业习惯。第一,做事要有心,设计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建筑、雕塑、灯具、服装、书本等,这些都是设计方面的事物,在设计原理方面是相通的,要研究成功案例的方法学习人家的长处。第二,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设计方面的学生可以随身携带一个记录本,把自己的体会随时记录下来,或者通过手绘的方式绘制下来,同样可以用相机拍摄下来。通过长期的积累一定会有很大积累,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第三,多交流,多沟通。和其他学科的同学多接触,尽量做到知识广博,结合不同学科的特色和知识的相互贯通性,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能力。作为大学生要学会表达,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作品的闪光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大家喜爱并接受我们的设计,符合具体的要求,将自己的设计向外推出去。当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多属于个性张扬的一代,但在很多行为处事上不够独立,依赖性强。性格的独立与行为的依赖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些设计专业的学生以特立独行的行为标榜自己的标签。思想激进、行为懈怠体现在这些学生身上,眼高手低是他们的通病,致使专业设计能力不足,创新观念淡薄。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一种“标新立异”,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创新不仅需要个性的张扬,也需要行为、兴趣、信念等其他因素。创新理念不仅需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性格,还要有必胜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动力,更应具有经得起失败的勇气和忍受挫折的考验,这一切因素综合起来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培养。设计创新思维的形成,是理论知识、设计手法、设计技巧、设计认识、设计鉴赏等有机协调配合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科学地协调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建立起正确的设计思维习惯。教师不能囿于成见,拘泥于教科书和已有的结论,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2]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设计的本质就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基础固然重要,但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专业素养。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集思广益的能力,把几何学的、生物学的多种逻辑方式应用到设计创作中来,打开学生的视角,丰富学生的创作思维。学生往往受到原有的视野和思维的局限,或是想象力不够丰富,只停留在造型语言的堆砌,没有深层次的思索,或是造型语言过于夸张,极尽能事地标新立异,完全没有审美可言。创造力的培养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与知识、经验、思维方法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基础课开始就注重对创造力的培养教育,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艺术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有直接的联系。三大构成体系的教学目前是我们艺术设计类基础必修的课程,通过三大基础学科的教学活动奠定了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基础。但是在设计创意上表现不够活跃,存在一个瓶颈。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4结语
在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长期不断地实践、探索、研究、创新,总结经验,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优秀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学设计的学生应该脚踏实地的努力学习,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汲取充足的理论知识并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努力做设计界的栋梁之材。作为设计工作者,应该赋予思维一对想象的翅膀,要学会观察和发现,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的世界,因为美的事物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地方,灵感就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学会去寻找创造的灵感,世界是有限的,而想象的空间却是无边无际的。
作者:李红梅 李杰 单位:济南大学 美术学院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参赛收益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比赛,既是教师教的实践环节,也是学生学的实践环节,更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益处非常多,落实得好往往可以取得“一箭多雕”的效果。下面就据我所理解的分几方面来讲述。
一、学生收益
学生设计作品参加比赛是个有目的的学习过程,是个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潜能、激发创新精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接触的是一项完整的设计项目,因为任何一次大赛都有主办单位,主办方的前言、目的,大赛的内容、主题、口号、宗旨等,大赛的参赛对象,参赛要求,参赛作品规格,参赛时间,大赛交流会活动,大赛奖励等,这些都是对参赛对象一次真正的水平衡量和提高。因为学生每参加一次大赛都是以非常认真的态度投入到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认真按大赛的规格、要求来完成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般会比平时做作业更仔细、更投入,往往会广泛地收集跟参赛作品有关的信息内容来完成作品的创意;也会更主动的和同学、老师、同仁等交流探讨,充分调动设计思维;有时也会和大赛主办方相关人士咨询参赛的一些信息,以便更有的放矢地完成参赛的作品。
由此可见,学生在这个参赛过程中的学习是个积极主动的、多维度立体的学习模式,是平时一般传统的、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教学模式所不能及的。第一,在参赛过程中,学生所面对的大赛主办方就好比以后参加工作时面对的具体客户;大赛目的、内容和要求好比是客户的要求;提交参赛作品的时间好比客户要求提交作品时间;大赛的奖励奖金好比客户应付的设计费用。这些环节既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实战活动,也是一个设计专业学生按社会真正需要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两全齐美。第二,在创作参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收集信息,无形之下阅读了别人的优秀作品、案例,这样就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设计修养,提高审美眼光。这些如果在传统式的平时老师吩咐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大部分是不太会去做的。这里面就存在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区别了。第三,学生为了自己的作品能获奖,就会主动找老师指教、建议、点拨和批改,与同学交谈并从中获益,甚至会主动找比自己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同仁等讨论如何创意设计。这些是学生平时课堂上所不愿意花心思,也不会去做的,而此时却自然而然的做到了。第四,在设计参赛作品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愿望是能获奖,其次是能入围,最后是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参与这次大赛活动也是很欣慰的。因为在任何一次大赛中,任何一位赛手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优秀的、成功的、伟大的。如能获奖,一般大赛都有奖励,或丰厚的奖金,或精美的礼品,或光荣的证书奖状,这些虽然是身外之物,但它是对选手付出辛劳和努力的奖励或鼓励,有时也会带来荣耀和成功的机会,在毕业以后谋职时何尝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
二、教师收益
教师指导学生参赛是艺术设计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型教学方式,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良好机会。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是把教学从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平时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理论灌输式的,而现在则是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当中可以认识到自己日常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设计教师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其次,大部分的大赛都会设有一个优秀指导教师奖,这是对指导教师的直接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些艺术设计院校把这一点直接列为年终评价、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而且也实行一定的奖赏和鼓励措施,对其教学成果加以肯定。三、学校收益
艺术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大赛,学校学院也是直接的获益者。第一,学生参赛无论获奖与否,都是作为该院校的一名学生参赛,代表了该院校,就大赛组委会和组织者来说,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个院校,如学生、老师有获奖的话,则会更进一步了解、熟悉该院校。第二,任何一次大赛都有大赛宣传的媒体,而且大赛的参赛者都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有设计师、学生、老师、自由职业者等等。在这个大舞台里面,可以得到广泛的交流、勾通和了解,无形之中,学校学院的社会良好知名度得到了一次扩大和提高。第三,学生参赛获奖,指导教师获奖,会提高学校知名度,无疑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也得到了加强,影响力得到了传播。从长远来说,学校学院的教学教育得到了发展,师资和生源质量得到了扩大和优化,有利于院校的学科建设。就这一点看,国内有些院校做的比较成功,据本人所知,近几年速猛成长发展起来的职业技术学院,他们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参加大赛,以其来提升自己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还有就是一些正处于改革或评估时期的大专院校、独立学院也积极鼓励学生参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增强实力,以便取得改革的成功,顺利通过评估。第三,学生参赛不管结果如何,对自己、对所在院校都是一次有益的学习活动,如果作品能入围或获奖,那么在毕业时学校可以向用人单位推荐。用人单位通过了解学生的获奖成果,便能大概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相信学校的教学质量。在这个层面上讲,其有助于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如今,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以及就业岗位的好差,已经成为评价该院校综合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参赛,获益是多方面的。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都受益匪浅。通过参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态度更积极、学习效果更显著。通过参赛,指导教师更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研究的具体实施。通过学生参赛,学校扩大了影响力、知名度,提高了综合力。所以,学校应重视学生参赛这个教学实践环节,特别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全国各大艺术院校都在锐意改革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以便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而鼓励学生参赛是直接又实际的改革措施和方案。
一、首先要尊重学生,充分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特点。
职业院校学生不同于美院和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学生、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
1.造型基础差。职业院校基本都是专科,由于专科美术高考并不是很难考,入学门槛较低,专业课和文化课要求都不是很高,许多同学只学了几个月画就考上大学了。
2.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差,由于都是90后出生,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到大学,都是直接晋升,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导致许多学生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较差。
3.自我约束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差。由于在考前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筛选,许多同学没有养成严格和自觉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学美术是因为文化课不行,其实内心并不喜欢此专业,只是迫于高考升学压力才学美术。他们不清楚美术和设计的学习要建立在兴趣和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基础知识之上。
二、注重学生心理需求,多鼓励和表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没有考上本科,上了专科,有许多家长不满意,再加上社会对专科生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偏见,许多学生一进校就已经有自卑心理。老师如果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对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态度加以打击,学生很容易自暴自弃,有时甚至有叛逆情绪,会逃课或跟老师较劲。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很大的帮助。
三、多加强基础的教育和练习。基础其实是比较宽泛的概念,有美术基础和人文基础之分。
学生在许多门功课基础还没打牢固的情况下,一年级一进校就开始学习设计素描、三大构成。许多同学感觉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不知道怎么观察静物,透视还没弄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艺术和设计,学三大构成有什么用,美术史和设计史都还没看过,几周的专业基础就教完、学完了。二年级的专业课程就更难了,每门专业课好像刚学到一点皮毛就结束了。三年级除了要做毕业设计还要实习和找工作,一转眼大学就毕业了。由于学院过早分专业,学习时间短,要学的课程和内容又很多,所以作业和内容不能太深太难,要给学生成长的空间,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由于体制的原因,许多学院都是必修课很多,选修课少,学生选课和学习的自由度受到限制。许多专业学生不喜欢本专业课程也一定要去上,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老师不在教学上及时引导学生的情绪,还责怪学生不够认真和主动,教学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多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培养学生兴趣到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适当安排一些电影、音乐、文学、艺术欣赏等课程,或讲讲历史英雄人物,树立一些学习榜样;多鼓励学生,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作业和任务,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成长有较大的帮助。
四、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受业即传授技艺,解惑即了解和帮助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所以,在传授技术之前,首先要讲学做人。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在教专业课的同时,多加入一些历史和人文的知识,补充入学前没有学好的知识。大学三年其实很短,能给学生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对艺术和设计的兴趣,对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和人生都是有好处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不是三年在学校就能培养出来的,包括美院和四年制的本科也一样。在学校确立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将来毕业后有自学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
五、学为主,教为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教学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要养成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要鼓励学生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勇气和精神。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说和做,而不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和灌输知识。要让学生动起来,找到成功、自信和乐趣。老师讲得好是一方面,学生学得好才是关键。无数实践证明,成功的学生不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还有学生通过自己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摸索。
六、学校和市场永远都是有距离的,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
【关键词】艺术思维 艺术设计教学实践 培养策略 创新能力
1 艺术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概括与间接的能动的反映。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
艺术思维过程异常复杂,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在艺术设计创作活动中,既有作者的心理定式和生活体验形成的思维认识内容,又有表象、直觉、记忆、个性和情感等心理内容,还包括无意识中艺术灵感的顿悟,是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其中既有抽象思维的渗透,又有形象思维的提炼,还有灵感思维的顿悟,从而具有以下创造性特征。
第一,意象性。艺术一般是要通过形象来呈现的,也就是艺术思维的结果是要用艺术意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目的就是要构思出一个完整的意象,这决定了意象性是它的首要特征。
第二,模糊性。艺术思维反映事物内部整体关系,这个过程能给思维主体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具有模糊性、朦胧性,也正因这种不确定性,从而激发人类的再创造活动。
第三,想象性。想象贯穿于艺术思维的全过程,艺术思维通过想象把真实的世界转换为虚灵的空间,感知为实,想象为虚,转换的深度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价值度。
第四,整体性。上文提到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呈现,正因艺术思维的方式、过程和结果都离不开表象的活动,它呈现给人的便是如生活本身那样的多方面形成的整体,是以整体形象来把握本质的规律的。
第五,情感性。“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此为心理学阐述的感觉器官中的“联觉”现象。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艺术创作者透过情感“移入”,将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情感客观化,使作品充满感染力。
2 艺术思维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以绘画为例,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以画竹著名。他画竹的典故家喻户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成语“胸有成竹”也正由此而来,在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思维始终伴随着有形的“象”,同时这个象随着思维活动一直在变化。其实在任何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中,都充斥着形象、抽象和灵感思维的相互作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交替运动,形成大脑中的大量表象思维材料,以形象思维为主线,辅以抽象思维,相互间互动互补,通过想象致使灵感的爆发,从而将表象构思成完整的艺术意象。
了解了艺术思维的特点与进程,我们可以知道艺术思维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艺术认知方式,更是艺术创作与表现,将艺术灵感付诸实践的重要思维模式。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思维能力,要根据艺术创作的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能力,激发他们艺术思维的创造性,也就是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要素的集合。
3 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艺术思维缺失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在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并参照与借鉴了包豪斯等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培养了大批设计人才。随着国务院对《中国制造2025》通知的下发,制造业的崛起势在必行,而其中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日益膨胀。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国外的优秀设计院校相比,整体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培养出的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不足,创新水平较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育理念与方法陈旧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开设的时间较短,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教育不过是20世纪末的事情,当时主要是依托美术类院校和专业开设的,教学体系也基本上沿用纯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方法。但艺术设计与美术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美术更多强调的是创作者个人情感的表现,至于外界如何看待和理解关注较少;而艺术设计除了强调个人情感,其价值取向和审美还需接受外界的评判,针对的是大众和客户。因此,由工艺美术等专业转变而来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多为美术专业的延伸,教育理念与方法相对陈旧,无法真正培养出具有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3.2 教学设施落后
根据对陕西、江苏、武汉、广西等省(市、区)十几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发现除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院、广西艺术学院等艺术设计类院校的实践条件较好外,其他综合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教学条件较差,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学费较高的现实不匹配,与其他专业相比,对实验设备的投入较少,实验实训环境较为简陋,专业书籍缺乏。作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失去了实验室条件的支持,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3.3 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开展得较晚,现有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部分担任设计专业教学的教师由以前工艺美术等专业的教师改行过来,缺乏相对系统的艺术设计训练,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与思维方法把握不够,甚至有的教师授课强调虚无缥缈的艺术感觉,而非教授正确的思维与方法,在成绩评定方面随意性较大,使得学风散漫,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的能力不足。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专业研究生进入教育行业,但他们大多理论知识丰富,实际项目经验缺乏,在教学经验、产学研结合方面还比较欠缺,师资整体水平的不足也导致培养具有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学生难度较大。
3.4 生源质量较差
近年出现了“艺考热”,除因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外,更多的是因为艺术设计类高考对文化课要求门槛相对较低。入校的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但对专业的选择没有建立在自身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基础之上;还有一部分专业学生是从理工科考入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弱,艺术表现技法相对较差。生源类型和质量的不同,要求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的生源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模式,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进而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
3.5 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多由之前的美术或工艺美术专业转化而来,导致如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强调美感的训练与表现,借鉴的如包豪斯等国外设计院校的三大构成等设计基础课程,侧重点依然是美术方向的教学思想,对理性思维的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诸如包豪斯等国外设计院校的工厂学徒的培养方式基本舍弃。以包豪斯为例,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接着进入工厂学习两年后方可毕业,学校强调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地将艺术知识和科学技术紧密地交汇融合,认识到艺术设计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本质特征,培养出了一大批艺术设计大师。
因此,建设合理动态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时俱进的课程体制势在必行,应根据就业的方向和专业的发展变化对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变革。
3.6 产学研融合较为欠缺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艺术思维的培养不光是靠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实践项目的训练来提高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实践教学实验室与实习实训基地的支撑。但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是缺乏设计开发力量,缺乏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与学校之间难以开展真正的产学研融合。
4 艺术思维的培养策略
针对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对艺术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寻找出有效的艺术思维培养策略。
4.1 完善教学环境条件
前文提到教学设施的落后是影响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的因素之一,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所在部门要积极申请校内外实验室建设资金,对实践教学平台持续稳定地投入,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和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和实验实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从专业理论验证到岗前操作的完整的实践环境和设施,提升专业办学的内核。
此外,艺术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学校的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理念、办公室布置、教室布置,展厅等环境营造对学生的审美、思维与心理的成长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地改善学校校园环境,设计建造富有艺术美感的建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单位更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教学实践环境:利用大师作品、师生优秀作品布置教室、楼道、宿舍,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愉快的学习生活,在艺术的熏陶中不断培育自身艺术思维能力,得到灵感的火花。
4.2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时无法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有机融合,没有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形成有机的整体。笔者认为在基础课程教学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并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在作业练习过程中尝试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阶段性的设计成果。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左右脑同时开发,只有将感性和理性思维、整体和形象思维同时并举,才是完整的艺术思维能力。现阶段,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与手绘能力都相对薄弱,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中,手绘能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至关重要。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但其制作出的作品往往机械雷同,没有真正的灵魂。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的灵感通常是要靠手绘来捕捉的,手绘作品具有更好的艺术感染力与独特性,没有良好的手绘功底,再好的想法和灵感都无从实现。另外,艺术设计作品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营销知识、管理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掌握全面的知识体系和高超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从多个角度和多个立场全方位来考虑问题,以便获得观众的认可。
4.3 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
鉴于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大多由纯艺术类转行,加之经验缺乏与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如何提高现有的师资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水平师资团队显得尤为迫切。但依现状来看,要求每一位老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项目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短期内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师结构,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细化专业课程内容来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理论功底好的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相应负责擅长的课程;引进或聘请具有校外实际项目经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来校参与教学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激励现有师资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用市场来检验教学成果,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工学结合;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挂职锻炼,提升其项目实践与操作能力,从而构建以双师型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4 改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
4.4.1 个性化教育
如今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大多还是以班级教学为主,采取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人格特质等艺术气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无法得以充分发挥,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艺术思维的潜力。因此,个性化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需要重视,这要求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艺术思维的培养为核心打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可大力提倡教师工作室、Workshop等授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进入相应的工作室,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并引导和启发学生参与项目制作,更好地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并举的优秀设计师。
4.4.2 问题启发式教育
对于艺术思维的培养,问题启发式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抛出问题、小组研讨、课后辅导答疑,学生无论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够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具体做法我们可以参照新加坡共和国理工学院“一天一问题”的做法。学生在校期间共四年8个学期,每个学期一般修5科课程。按照一门课时15个问题,每天解决1个学科问题,一周就可以消化5个学科的5个问题,到期末将完成所有的学科问题。讨论问题以小组形式,5人一组设组长,每天以一个团队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不断更换组长,锻炼每位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样每位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并通过集体智慧、头脑风暴等方式不断激发创意灵感,锻炼艺术思维能力。
4.4.3 艺术认识能力培养
艺术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会创作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求创作出的作品具有其内涵和品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理解和欣赏自身以及其他文化作品内涵的能力。现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往往阅读量较少,眼界不够宽泛,艺术设计作品的鉴赏能力离优秀设计师的要求相去甚远。艺术设计创作要求设计者能够在高度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中探索自身或他人的情感,并将其情感体验与生活、事物与作品相融合。因此,必须开发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水平,从而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这就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艺术理论著作、优秀设计作品欣赏,听取艺术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4.4.4注重逻辑性思维的培养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忽视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与纯艺术的本质是:纯艺术更多的是强调感性思维,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而艺术设计是为客户服务的,最终作品需得到客户的认可,所以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从设计偶然性到必然性转变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将艺术思维转化成优秀成果。(偶然性是指在给予学生一个项目或命题时,赶上学好正好对此擅长或灵感凸现,学生可能做得很好,但你再给予另外一个项目和命题时,他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4.4.5 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活动
学生艺术思维与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进行不断检验与实现,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开展。
4.4.5.1 专业课程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在平时的课程专业教学中就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应充分发挥各专业教研室的作用,教师共同研讨制定详细且连续的课程教学大纲,处理好由入学到毕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大学生涯的几个大的项目实践内容,并分解到各阶段的专业课程教学,各课程详细制定出实践教学大纲,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独立完整,但又是总的项目实践的一部分,每门课间的实践项目内容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共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实践项目。学生能够将每门课程的知识系统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在大学学习生涯结束后,学生已然掌握了专业所需要艺术思维能力等相关技能。
4.4.5.2 校际、校企合作教学
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可以通过校际、校企协作共同培养,充分利用各院校、企业的优秀教师、设计师资源以及实践教学条件,发挥各自的优势,尝试由外校教师、企业设计师进入课程教学与指导实践,拓宽学生知识面与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外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4.4.5.3 设计工作室式教学
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普遍使用设计工作室式教学,国内如江南大学等院校也已采用,各院校可借鉴国内外这些成功范例并根据各自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推进艺术设计工作室式教学模式。工作室需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前沿的设计理念、研究课题等条件,负责人可以由某一设计领域经验丰富的一名教师主持,也可由一个教师团队共同维持,通过参与社会设计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灵感思维,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设计制作经验等能力。为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工作,加强教师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提高业务水平与专业素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4.5.4 项目教学
教师积极开展横纵向课题的研究,并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去,在科研项目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
4.4.5.5 竞赛与教学有机结合
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组织针对高校学生的设计竞赛,这些竞赛作品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艺术与创新思维体现以及作品效果表现。学校可常态化地将设计竞赛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参与竞赛,观摩学习其他优秀参赛作品,可拓展学生见识,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4.4.5.6 社会实践锻炼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参赛、参展、假期社会实践和参与社会设计项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平台适时将自己的优秀作品推向市场,通过得到社会认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
4.4.6艺术化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需要注重培养其自身高雅的生活情趣,学会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这样才能保持恒久的艺术创作力,而在校的这段时间也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有研究表明,一个良好习惯只需要坚持10天时间便可养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想创作出具有内涵和生命力的作品,不是单靠理论和方法就能解决的,自身必须要有过硬的手绘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以及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不断地进行锻炼。为此,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布置相应的任务、推荐相关书籍,引导、启发学生在各阶段学习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及时与实践相结合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参与教师的横纵向课题、设计竞赛、校内板报设计、校园环境美化等都是理想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不断激发设计灵感与设计思维,实现艺术思维能力的不断进步。
5 结束语
在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思维普遍较弱的情况下,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艺术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立足于现实,通过改善教学实践条件、建立合理的师资团队、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等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迎春.艺术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24):122-123.
[2]刘浩然.艺术精神与思维对艺术创作的作用[J].芒种,2014(4):231-232.
[3]魏娜.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李J韦.“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分析[J].锦绣,2013(8):20-22.
一、要了解现有设计生存状态
改革开放30年来,设计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而且自身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巨大的产业。今天,设计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复一日地改变着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广告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社会越发展,设计的涵义越复杂。设计越来越模糊了。国内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专业史论的重视程度,比过去是重视多了。国内一些著名院校的研究生院,已设立了西方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外设计史等研究方向。但是对这些专业方向的研究,是建立在比较粗糙的历史认识之上的,是个非专业的历史框架,这是致命的弱点。在这个前提下,视觉的东西很容易阻碍历史的脉络,形象压倒了结构,其实这是最危险的地方。事实上,形象是应该放在结构里面的,如果一开始就淹没在图形里面,将来是很难的,因为没有一个文化追溯的框架,满脑子就是一个个图形,就会导致把图形拼来拼去的恶性循环。
二、正确认识自己,规划自己艺术行为
正确认识设计与艺术,是处理做好设计的首要前提。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这并不是说设计里没有表现的成份,更不是说艺术是不在乎沟通的。但是两者放在这两项上的重视是有较大差别的。设计是不能凭感觉做的,要考虑各种因素,要寻找最佳的表达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觉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有效视觉语言。设计就好比写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设计与写作都是在表达,在沟通。好的设计可以讲一个故事,好的写作可以让人看到一幅画不出来的画。
做设计最重要的是先学树人。面对浮躁的社会、浮躁的环境,作为设计师,首先要做的学会在浮躁中寻找灵感,大的方面作对人类负责任的设计,小的方面作对得起自己的设计。设计师在掌握“技”的基础上,要强化“道”的修养。理论指导实践的进行,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自己专业的精通深度等于大树的根,根深才可能叶茂,自己的能力与事业才可能高大。我们只有从宽广的知识面上可以得到在专业里难得的启示,才有可能使我们超越自己范围而有所创新。
三、以“大设计”理念为思想基础,强调设计市场化
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从美国考察回来后对设计人员讲:“设计是市场问题”,这句话表明设计将成为松下电器实施“设计战略导向型”经营模式的开端,实现设计对市场需求把握的精准和有效。当时的日本社会经济与现在国内现状有非常相似之处。但是市场目标的制定需要企业通过战略制定和管理执行才实现,而设计作为面对市场的利器,必将要同时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层面,成为管理和经营的工具。今天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了,服务对象(企业)变大变强,跨行业经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组织构架和产品线更加丰富,消费习惯变化迅速,这些都不是10年前的情况了,更加不是导入CI就有神话的“太阳神”时代了。企业需要精准的设计服务,结果必须有效,没有人会和你玩过多的视觉游戏,何况是建立在设计师知识结构之上的理解呢?设计的走向必定是整合的时代,在“大设计”理念的指导尊重文化和习惯,强调产品和品牌的有机统一。将设计上升到市场和战略层面,以设计为突破口,在“大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尊重本土文化,并建立“设计战略导向型”的经营模式将是设计界的发展亮点,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四、整合周边学科资源,强化“设计管理”运作,为设计活动提供保障和支持
国内设计业已有部分从业人员已经明白设计职能综合化,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必要性,但是真正从公司经营和执行层面上规范的很少。做到设计的精准性、有效性,必定需要有与设计相关领域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国际知名品牌ALESSI、APPLE、NOKIA等为代表的“设计战略导向型”企业以设计为突破口,在统筹设计、营销、战略方面投入巨大,其产品与形象呈现系列化、主题化、品牌化,通过设计实现市场的区隔,以此来实现产品销售和品牌增值,其背后是强大的“设计管理”职能。将设计周边学科、领域进行统筹,甚至从一个概念原点到企业远景都进行了严密的考虑。说到底,国内设计业需要有懂市场、战略、管理又懂设计的跨领域人来统筹这项工作,实现各个环节的严谨和均衡,最终达到设计价值的最大化,这些都离不开“设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