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语文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语文是人们展开交际活动的主要工具,也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教师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是初中教育的重点内容。其中,初一语文的教学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做好初一语文的衔接教学工作十分重要。
关键词:衔接教学;因材施教;问题适度;激发兴趣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有着一些相似点,也有着不同之处,比如初中的语文知识都是建立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之上,只是难度较高;小学语文的体裁偏向于寓言、故事等,初中语文则大量收一些经典的、体裁多变的文学作品;小学语文的学习重点更强调学生的识记能力,而初中语文则注重学生的情感认知等。这些不同之处使很多学生在初一便感到不适应,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初中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下面,笔者从因材施教、提问要难度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个方面,讨论初一语文衔接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是由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先生率先提出的,一直到现在都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适应能力等都不一样,一部分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初中生活,并根据初中学习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策略,从而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取得进步。然而,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着比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却因为无法适应初中的快节奏而产生排斥反应,从而渐渐降低学习兴趣,如果无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很可能会让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好中小学的语文衔接。
在刚刚担任本班的语文老师时,我率先在全班举行了一次摸底测验,考查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在测验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较高,他们能够十分准确地找到文章的主旨与情感,做出精确回答,但是在关于字形、字音的客观题目中失分率较高;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以及诗词的理解总是出现偏差;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总是词不达意等。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之后,我在语文课上查漏补缺,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就如在《散步》一课中,我让字音、字形等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班级内朗读课文,纠正他们的发音问题,并根据生字词展开听写训练;针对对文本的主旨与理解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学生,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文本结构、主旨大意,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尊老爱幼、珍视亲情与生命的情感;针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我经常指导他们在课后展开阅读、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写一些读后感或生活随笔等。
二、提问水平要难度适中
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也以问题来集中初中生的注意力。但是,很多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问题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问题过难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问题过易无法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使问题难度水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初一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考兴趣,并利用自己在小学的语文学习成果以及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课中,学生对叙事性文章的了解不深,但也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这类课文。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叙事性作品的特点,使他们更好地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提出几个问题:“通读课文之后,你可以描述沙利文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吗?海伦・凯勒的形象又是如何?”“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为题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自学,还能在问题的引导下理解这篇课文的特点与文章的情感。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一学生的认知还过于依赖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对一个事物的兴趣直接决定着他们是否会主动参与到与其有关的活动之中。因此,教师要激发初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其自愿学语文,并且主动克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从而做好衔接教学。如,《雨的四季》一课的课堂伊始,我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的季节中雨的照片,有连绵轻柔的春雨、有狂风骤雨的夏雨、有静谧凄凉的秋雨、有寒冷透明的冬雨,并配有下雨的声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雨天之中。这个情境迅速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学习状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初一阶段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过渡阶段,教师一定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语文知识。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注意提问的难度适中,使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初中生主动思考,不断丰富与拓展他们的原有认知体系;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来促进衔接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一)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③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④通假字:a.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b.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C.诲女知之“女”通“汝”,你
⑤古今异义:a.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信任
b.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c.三古义:虚拟,泛指多今义:确实的数字
⑥词类活用:a.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及时、按时。
b.五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是传授的知识”。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理想》是一首现代史,诗人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告诉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②《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③《第一次真好》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④《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两个转折,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⑤《落难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绘细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⑥《我的信念》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致力于科学研究,不谋求物质利益,追求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心爱的科学研究中
⑦《<论语>十则》一文,大体上前四则谈学习方法,五、六、七则谈学习态度,后三则谈修身做人。
4、《论语》背诵、默写:
①别人误解时:
②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③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的考验:
④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⑤表现实事求是精神:
⑥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二、本单元我的补充: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大多是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主人公可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多采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二)
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②《济南的冬天》抓住“温情”这一特点,紧扣“山”和“水”,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抒发了作者赞美济南,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③《夏感》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④《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三)
1、为什么由“我”来抉择母亲老了,习惯听儿子的;儿子还小,习惯听父亲的,妻子总听我的。
2、为什么“我”决定走大路?
因为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母亲年龄大了,我孝顺母亲,顺着母亲,想让母亲舒心。
3、“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年迈,小路难走“我”伴儿子的时日还长,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4、“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呢?
“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尊老,又要爱幼,生活的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5、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含义)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不能有任何闪失。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我”和妻子代表一代中年人在家庭生活、人类社会作用中油然而生的一种特有的深沉、庄严、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
6、第4节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初春、新绿、嫩芽----春天生机盎然为什么“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作者由景生情,希望母亲的生命也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活力,表达作者对母亲的祝福、孝敬之情。
7、第7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关键词: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91-01
学生从小学阶段迈进初中阶段,由于科目的骤然增多,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明显差异,给他们造成了诸多的学习上的困惑。因此,如何让学生由小学阶段的学习顺利过渡到初中阶段的学习,就成了初中各科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当然,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教龄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这一领域,我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下面我就将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简述如下。
一、缓步慢行,逐渐加速
在初一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学生之所以跟不上教师的节拍,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讲课的进度太快。这也不能全怪教师,因为初一语文的教学任务远比小学的重,需要完成六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所以很多教师不得不开快车。从这个角度讲,七年级语文的内容就显得过多了。要求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下子掌握这么多内容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进度上要放缓速度,缓步慢行,采取逐渐加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留出一个逐渐适应初中语文学科学习的时间。
首先,教师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不要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人物而开快车。要先教给学生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的方法,让学生逐渐了解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其次,在进度上要采取逐渐加速的方法。也就是在讲上册的头一两个单元时,尽量要将细一些,尽量降低难度,尽量多讲一些学习方法。等学生逐渐对这门课程有了足够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后,再加快进度。这样也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再次,还可以采取重点课文详细讲,自读课文指导学的方式来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初中语文。不管哪种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都分为必读和自读两种,教师可以重点讲必读课文,通过讲必读课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再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自读课文,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慢后快,逐渐加快进度,这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查漏补缺,因材施教
其实,在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中存在着缝隙,比如,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和相关的文言知识成了两边教学的真空地带。学生在升入初中后,课本上仍然没有这些知识,一些教师只是按课本上课,认为课本上没有的就没有必要给学生补这些知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教学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孔子说:“因材施教”,学生缺少哪方面的知识我们就应该给学生补充哪方面的知识。教师不是课本内容的传话筒,而是教材的利用者和整合者,照本宣科是要不得的。初中语文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计划的给学生补充必要的语文知识。这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或者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可以集中补,也可以分散补。总之,查漏补缺是小升初衔接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授之以渔,点石成金
我们都知道点金术的故事,这个故事中阐述的道理在教育中同样适用。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极力倡导的。很多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会学习了。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的是读和背,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要求并不高,而升入初中后对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小学和初中语文学习侧重点和学习方法的差异性困扰着众多的学生。这时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然后,引导他们去领略初中语文的无限风光;而不是自己摘取一朵花戴在学生头上。学生只要掌握了初中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也就等于学会了学习这门学科“点金术”,教师还用发愁学生学不好这门学科吗?
四、内外结合,登堂入室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教学 衔接 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考量学生语文学习成果时,通常为九十多分,九十分以下则较少见;而一进入初中,则很少一部分才能达到八十多分,大多六七十分,六十分以下者不乏其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仅具有各自的阶段性特点,而且具有连续性特点,现在把初一至初三分别称为七至九年级,除了顺应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体制外,也具有对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性的重要把握,但事实是:多年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这种连续性,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没有为衔接作多少努力,除了当前教育体制造成的中小学分设带来的后遗症外,也与教师对这种衔接的探索缺少相应研究有关,小学和中学变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一、成因分析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很多老师认为课堂内容与目标设置不宜过多,注重趣味激发,多给学生鼓励,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小,对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寻求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甚至唯一性,其负面效应是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热情。而初中语文教师上课速度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都是一带而过,对许多问题的答案讲究“悟”,不一定归纳出明确答案。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年龄只大了几个月,但需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却有很大的差别。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作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大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只有准确把握了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各个教学阶段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好教材、处理好教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语文的成功衔接。衔接的关键是老师,但社会、教材、教育管理者、学校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一齐发力,做到低耗高效,才能让有效衔接成为可能。
二、研究与对策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初中语文老师都为这种脱节而担忧,并付出了自己艰辛的努力,有些效果还是显著的。但是这种衔接的速度与效率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从更深层次上去研讨这种现象,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探索。我觉得最起码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
1.中学和小学两端发力,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架设衔接平台。
小学高年级仍然承袭低年级的做法,把大量时间花在抄写上,甚至还在大量抄写生字词,强化“死记”,抑制了学生“速记脑细胞”的分裂,扼杀了学生的灵气。在课堂上,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反复学习那些应付考试的知识点,不能多元地、更深层次地让学生感悟。而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是初一至初三循环,很多教师循环到初一时还没有缓过劲来,仍然处在任教初三语文那样的高位,把刚从六年级升上来的初一学生当成一个成熟的中学生来对待,对抽象思维要求过高,让学生不能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可以有如下途径。
(1)中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常态化,让中小学语文教师熟悉彼此的教学活动,从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等方面熟悉操作程序和教学心理,知彼知已,取彼之长,补已之短,让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实践与对方更接近。同时要让中小学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聆听彼此的课堂授课,更多地观摩课后对学生的指导活动,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过程,如拟卷、阅卷等。
(2)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下,组织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交叉授课活动。在中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可以跨出更大的步伐,让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交换授课,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更应直接体验彼此的教学活动,为衔接的心理准备蓄势。
(3)加大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宣传力度。这项工作不仅要作为一项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的手段去抓,而且要站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营造一种氛围,给教师加压,给学生鼓励。
2.转变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小学变革单一答案,中学“扶”“放”结合。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扼杀了学生答案的多元化,禁锢了学生思维。学生按老师的思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根据现状,我觉得应该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学习,从理念上更新观念,从知识结构上提高素质,要求他们用“心”对待学生,不敷衍塞责,寻求多种答案从自己做起。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一语文教师,要蹲下身来,倾心与学生沟通,切实做好衔接工作,使这个过渡有层次感,扎实抓好“扶”的环节,先在“扶”中放,再在“扶”后放,牢牢地把握这个渐变的主动权。什么时候该“扶”,什么时候能“放”,要对学生的状态心中有数。
3.逐步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张扬个性,发表独到的见解。
对学生而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时代与整个人生相比,时间显得很短暂,个体的终身发展,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这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今社会,快餐文化盛行,电视的直观、网络的便捷,让我们变得慵懒,学生也概莫能外。很多孩子变得不爱读书,几乎不读名著,只乐意从电视剧中感受情节,无法从原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因而对人物缺少自己独到的评价。
4.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手段,占领衔接的每一个阵地。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准备了两篇初一学生学习规划,欢迎阅读!
初一学习计划
一、进行自我分析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可能有的同学没有想过我是怎样学习的这个问题,因此制订计划前首先进行自我分析。
1、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同学们可以仔细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学习特点。各人的学习特点不一样:有的记忆力强,学过知识不易忘记;有的理解力好,老师说一遍就能听懂;有的动作快但经常错;有的动作慢却很仔细。
如在数学学习中有的理解力强、应用题学习好;有的善于进行口算,算得比较快,有的记忆力好,公式定义记得比较牢;有的想象力丰富,善于在图形变换中找出规律。所以几何学习比较好……你可以全面分析。
2、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一是和全班同学比,确定看自己数学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还常用"好、较好、中、较差、差"来评价。二是和自己数学成绩的过去情况比,看它的发展趋势,通常用"进步大、有进步、照常、有退步、退步大"来评价。
二、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象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
确定学习目标首先应体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次要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现状。当然还可考虑一些社会因素家庭情况。
学习目标要具有适当、明确、具体的特点。
适当就是指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过高了,最终无法实现,容易丧失信心,使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过低了,无需努力就能达到,不利于进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明确就是指学习目标要便于对照和检查。如:"今后要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这一目标就不明确,怎样努力呢?哪些方面要有进步?如果必为:"数学课语文课都要认真预习。数学成绩要在班级达到中上水平。"这样就明确了,以后是否达到就可以检查了。
具体就是目标要便于实现,如怎样才能达到"数学中上水平"这一目标呢?可以具体化为:每天做10道计算题,5道应用题,每个数学公式都要准确无疑地背出来,等等。
三、科学安排时间
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就要通过科学地安排。使用时间来达到这些目标。要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
全面 在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还要考虑不同学科的时间搭配。
合理要找出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如有的同学早晨头脑清醒,最适合于记忆和思考;有的则晚上学习效果更好,要在最佳时间里完成较重要的学习任务,此外注意文理交叉安排,如复习一会语文,就做几道算术题,然后再复习自然常识外语待。
高效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一般来说,把重要的或困难的学习任务放在前面来完成,因为这时候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而把比较容易的放稍后去做。此外,较小的任务可以放在零星时间去完成,以充分做到见缝插针。
一天中供自己安排的时间基本上分为四段:早上起床到上学,上午放学到下午放学,下午放学到吃晚饭前,吃晚饭后到睡觉。同学们主要应在这四段时间里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
在进行时间安排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要突出重点 也就是说,要根据地自我分析中提出 的学习标点或比较薄弱的学科在时间上给予重点保证。
2、 要有机动时间,计划不要排太满太紧,贪心的计划是难以做到的。
定了计划,一定要实行,不按计划办事,计划是没有用的。为了使计划不落空,要对计划的实行情况定期检查。可以制定一个计划检查表,把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进度,列成表格。
例:
1、每天早上6:20起床,用10分钟将头天要背的课文温习1—2遍,7:00从家出发。
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好笔记。
3、认真仔细写作业,不对答案,认真对待每一门课。
4、写完作业后,复第二天上课的内容。
5、对于副课及历史、地理、生物每学完一习当天的内容并预习课后,要用心去作自己买的课外习题书,作的时候要做到不抄答案,不看书,凭借自己所学的去做。如果遇到不会的题,也不能马上看答案或看书,要等到全部做完后,再去找答案,并及时背过。
6、对于主课及数学(代数、几何)、语文、英语、物理和政治,每学完一单元或一课时,要对比《优化设计》的讲解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和巩固,并要做练习题,写时仍不能抄答案,写完后可交老师批改或对照答案,找出错误及时纠正。
7、遇到不懂得要及时问老师或问同学,弄明白。
8、每天晚上听30分钟英语,训练自己的听力。
9、空闲时间多看课外书,每天记1~2条好词佳句。
10、前一天晚上认真预习。多做深、精的题目,拓展思维。
11、每天坚持朗读外语,养成良好的语感。认真识记单词。认真复习和预习,重点掌握语法,句型。注意活学活用。
12、给自己立一个目标,把所有课程学习巩固好,达到能考个好高中的成绩、如果某一天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后面一定要补上。
初一学习规划
实现目标,要想中考夺魁---从初一开始!
一、初一数学同步提高的重要性
初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而数学又是所有理科学习的基础学科。由此可见,能否学好初一数学关系到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理科学习质量。所以在紧随学校课程脚步,保证基础环节的同时,决不能放松利用平时进行能力训练的机会,一定要在平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认真完成学校学习任务之后,进一步巩固加强,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高度和能力,才能从容应对各类考验,不再为应付考试而焦虑。
其实从升入初一开始,中考的战斗已经开始。面对中考这次重要的考试,细节往往决定着最终的成败,而大起大落的学生最终考试结果往往是“落”。因此,做个完美的规划,注重平时功夫,夯实基础,对刚入初一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初一年级规划——时间 重要事件 重点目标
11月中 第一次期中考试 初中第一次检测,暴露问题-----发现问题-----马上调整解决
二、初一英语学习规划
总体要求:适应中学阶段英语系统化的学习,打下扎实的语法基础,适应中考指导下的英语考试体例。主要规划:
1、系统学习语音知识 ,掌握自己拼读单词的能力。
2、扩大词汇量,并做到听说读写四会。
3、进行专项听说训练,在考试压力不大的阶段集中精力完成听说飞跃。
三、初一语文学习规划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所不包。因此,语文“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重点突出“趣”“积”“记”“练”四个要点。
一、趣——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求知的向导。其实语文知识本身就具有无穷的趣味,那奥妙无比的表意文字,形象生动的修辞方法,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无不会引起同学的兴趣,在学习中领略语文的美。
二、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就需要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你坚持下去,你的语文知识定会取之不竭。
三、记——掌握适用的学习方法识记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只有识记,方能积累;只有积累,方能丰富。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都需要你熟记在心,这样,答起卷来,才能挥洒自如。
四、练——提高语文的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项基本功,必须苦练,方能提高。所以平时我们既要重视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还要注重平时的基本训练,听说读写都要勤加练习,坚持不懈,考试的时候才会稳操胜券。
四、复习规划:
(一)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
初中阶段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然后才是理解和运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预习:预习最重要的是能发展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要在浏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同时适当地一些课前的习题练习,逐步了解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课: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我制定的听课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A) 做好课前准备,即预习。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以及对探求知识的极大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B) 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分心等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
C) 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作老师的合作者,学习的参与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
D) 在听取公式定理的同时充分理解、掌握老师的解题方法,学习思路。
E) 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即不能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只要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会眉目清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但却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提示。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F) 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一份永恒的笔录,可以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须记笔记。同时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脑等器官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有选择的记笔记,记录经典例题。
G) 注意和老师的交流,听课要与老师有目光的交流,提问式交流,都可以促进学习。
3、作业:作业是提高思维能力,掌握知识,提高解题速度的途径。通过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达到巩固检验自己的目的。完成作业时,一定要做到独立完成,形成自己的一个独立的思维习惯。
4、复习: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前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学过即习,方为及时。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我计划的复习要求是一下几点:
A)课后回忆,即在听课基础上把所学内容回忆一遍。
B)精读教材。对教材理解的越透,掌握得越牢,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C)整理笔记。对课堂笔记及时的完善,勾画出疑点,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
D)看参考书。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应考能力。
E)单元复习的要求:
a)本单元(章节)的知识网络;
b)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应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c)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建立错题库,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五、总结
第一,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与同学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能够当堂完成;对不懂的问题,主动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请教。
第二,改进学习方法。为了改进学习方法,我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1)做好课前预习。也就是要挤出时间,把老师还没有讲过的内容先看一遍。尤其是语文课,要先把生字认会,把课文读熟;对课文要能分清层次,说出段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2)上课要积极发言。对于没有听懂的问题,要敢于举手提问。(3)每天的家庭作业,做完后先自己检查一遍,把做错了的和不会做的,让家长讲一讲,把以前做错了的题目,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复习复习。(4)要多读一些课外书。每天中午吃完饭,看半个小时课外书;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只要有时间,再看几篇作文。
第三,课外学习不放松。能够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各门功课都取得好的成绩。同时自己也被评为优秀班干部。
六、中期打算。
试卷如果比较简单:
语文成绩达到90分以上,数学,英语二门学科成绩达到98分以上,地理,生物,政治,历史分别达到95分以上。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能否做的授学生以渔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初中的学生身上可以得出,当学生刚刚升入初一的时候,他们带着积累了六年的小学知识,但是在开学的语文第一节课却显得茫然不知所措。究其原因,那就是小学语文老师虽然传授给了学生丰富的知识,却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学习的方法,在对以前知识的消化和新获知识的吸收时,无法做到得心应手。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本文首先对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陈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以传统“填鸭式”教学为主,整体革新力度小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听,但是新型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不仅要求让学生会听,还要求教授学生敢说、爱读、想写的能力。在学校教学督查的过程中会发现,初一语文课堂上很少有同学积极主动的与老师进行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较低,这与学生在小学的“填鸭式”的学习生涯有很大的关系。小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讲解或者带着学生朗读,这种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明显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最后获得的知识会听课,而不是会学习。基于这一点,许多小学老师都意识到了,于是老师们也在积极寻找革新的方法。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整体革新力度过小,在本质上无法起到明显的作用。
2.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强,太过抽象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本的研究,可以看出小学教材大多还是以趣味性为主,而且随着年级的增加课本的趣味性逐渐减弱,实用性有所增强,这与小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但是,本文通过探究发现,老师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与课本内容的初衷不符,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化,很少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如此,大量的课文背诵、生字默写、课堂作业以及随堂测试等等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关教育部门自然意识到了小学语文教学难度较大的问题,于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规定小学作业的题量限制,并且对小学生语文课本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根本上还是在课堂教学上。
3.教学方式传统、古板、无生气,学生在课堂上兴趣不高
小学语文教师在其长期的教学历程中大多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个人习惯,在课堂教学时,老师们要求学生熟练地拼读音节直至学生可以直呼音节,强调默写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熟记生字生词,背诵整篇课文等等。拼音教学、识字教学与背诵教学分开,教学方式单一、古板,课堂氛围乏味、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没有获得知识的兴趣,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教学过程繁琐、耗时长最终的效果却很差。学校在对课堂的教学检查时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比较注重,这就表现在老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上。然而,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在学校检查的时候许多老师为了达到学校要求的课堂效果,会提前做好学生的工作,当检查完毕,课堂上又恢复了平时枯燥的氛围。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进对策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上述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1.转变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观念,联系实际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可以看做教学的出发点,也可以看做归宿,不管是教学的哪个阶段,教学目标都是起着支配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方向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制定教学目标非常重要。所以老师们在制定课堂目标时首先熟读课程标准,特别是本年度阶段目标。只有清楚教学目标是什么,才能做好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定位。其次,了解本班学生实际,重点是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即智力发展水平。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计划的根本立足点,教师不按照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实际情况,单纯按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其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无效的。再次,目标的制定要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制定一个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也就是不可能的,但班级教学又始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因此,要转变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观念,联系实际制定教学目标。
2.结合现代科技教学,促进学习动力
传统的黑板加投影仪辅助教学已经无法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声音和图象辅助功能。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或者多媒体平台来丰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绘声绘色的图片、录音、影像等到课堂中来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课件,图片或录像、相关视频播放等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吸引学生眼光,使其专注于课堂学习。教学中让学生的眼、耳、脑都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效果也会相应提高。
3.组织集体竞赛活动,增加教学趣味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与相关的竞赛或者智力游戏,把背诵默写的过程以小组竞赛或者有奖竞答的形式进行。以此,不仅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竞赛中得到收获,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轻松、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
4.将当堂练习和课外练习联系起来
小学语文课程主要是通过理解课本内容、逐字逐句背诵、掌握重点的生字词、最后进行背诵默写以及写读后感等进行锻炼。学生在当堂归纳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内容相对容易理解,学习语文知识就变得更加简单,生字词也能互相结合运用,背诵默写自然能迎刃而解。
外国语学校实习个人工作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外国语学校实习个人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份总结,来得这么迟,这不觉让自己脸红了起来。从今年年后到五月份,前后实习了两个半月,这一路走来,收获不小。许是出于人的考验,正应了校长的一句话:“好好用用这年轻人,别让他一刻的闲着”,这样一来,也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锻炼与展示的平台。这期间,个人主要参与了学校的五份工作。其一、实习初一语文的教学;其二、实习班主任的管理;其三、直接参与高一生管的工作;其四、担任市辩论赛高中队的指导老师之一;其五、协助年段安全保卫及学校后勤工作。两个半月下来,尽管有过疲乏有过彷徨,但总体是充实而饱满的。一些感想与总结,大致如下:
1、人应该要明白因果律的始终如一,应该要知道世界终究是守恒。生命无时不在这其中运作。明白这点,人不仅不会有纠结与苦痛,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都可以淡定从容、富足长命。这耐守地坚韧,其力量可以无坚不摧。实习期前,不免有人把你当做廉价劳动力,但是这又何妨?不免有人对一个随便找个大叔就能当的生管老师毫无敬意,但那又何妨?看足长远,立足现在。如果踏踏实实,不计较眼前得失和利益,时间久了,反而会赢得好赞誉,获得长久未来。
2、作为老师,有两个最基本的品质。其一,是爱心。爱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出于爱的驱动,辅之以智慧的指引,这让教育变得厚重,富有人性而温暖,在这个缺乏爱的社会,尤为重要。其二,是耐心。我们所面对的,是亟待启蒙的青少年,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成长规律的制约,不可在成果上心急;另一方面,有难免遇到屡教不改的学生,这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和启蒙,力主用心用行动,待人以诚,恩威并施,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
3、实习期间,贵在诚恳,贵在好学,贵在勤奋。我们就是当学徒的,学习实战经验是为目的,即便指导老师水平有限,即便不少老师陋习不少,但是依旧是前辈,有经验,有可学习之处。因而切不可有排斥与高傲的自负心理。实习期间,感觉自己在参与工作的时候,是最没有思想的时候,似乎一个傻瓜般地埋头拉车。但是,我相信,这是踏实诚恳勤快的表现。少提出质疑,多参与实践,补上大学学期的`实践课。
4、以上三个指导思想我以为很重要,再此之下的思想、行为,都八九不离十了。比如,工作的负责、备课的用心、处世的谦逊、待人之诚恳、教育之方法、自学之严肃等问题,再细而言之,辩论队怎么训练、高一寄宿生如何管理、班主任的工作如何协调、语文课如何上的精彩,等等,这些多可以通过态度的端正与切实的行动而迎刃而解。当然,这期间并不是没有遗憾,也不是自己就真的倾注所有心力了,我很明确自己还是不时给自己放假,忙里偷闲放纵几回,多有不如人愿己愿之处。
总的来说,经验、学识、技能不求于实习期间就能获得多少,但求走上社会第一步能够走得稳健、豪迈。这许是对自己要求不高所致吧。最后,感谢建阳外国语学校,感谢指导老师们,感谢一起实习的兄弟兼朋友木子文武及诸位仁兄。
一、重视学生兴趣的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引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中。跟小学生相比,初中生对语文兴趣的延续性也存在分化。为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重视中小学生兴趣的衔接。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时,便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童话和故事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皇帝的新装》的动画片,用多媒体软件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再回归到文本中。这样,学生以轻松地心态融入课堂,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学习体验,把握了作品的主题,也感受到安徒生童话的风趣幽默。
二、重视教学知识的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实只要认真对照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两者在很多内容上比较相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初中的语文知识跟学生小阶段的比较熟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一步充实新知识。对此,七年级语文教师自身必须熟悉小学教学,把握好中小学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做到巧妙地衔接起来。
例如: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课上,先让学生简单回忆小学《三味书屋》一文的内容,然后再带领学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学生会发现:两篇文章都属于写景散文,《三味书屋》主要是描述了三味书屋中的物品摆放位置,通过鲁迅桌上刻着“早”字充分揭示了其热爱学习的品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要写的是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写百草园主要抓住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洋溢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写三味书屋主要抓住一个“趣”字,写有趣的园子,有趣的规矩,有趣的W习内容,有趣的游戏,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如此不仅成功地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对接,避免了讲解上的重复。使学生在先回顾,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既牢固地掌握知识,又全面提升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重视语言积累的衔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必然对学生的语文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语言积累的衔接。相比于小学语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学习明显增多,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难度系数明显增大,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时,文章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等的细节描写细致入微,感人至深,遣词造句生动传神。如:“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看我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等语句,其中的“悄悄的躲”“偷偷地听”“扑过来”“抓住”“忍住哭声”等词语。传神的刻画了一个隐忍、宽容、理解、牵挂、关心儿子的母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词句的精妙,去仔细研读品味其中丰富的意蕴,体会母爱的博大、宽厚。然后引导他们将文中这样精美的词语、句子摘抄到积累本上。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赏析精彩的词、句的方法,还提升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勤于动手积累的良好习惯,而且还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语言积累的数量和质量,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重视阅读能力的衔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阅读教学均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不仅是对学生生字、词语、句子学习情况的检验,而且是对学生理解与感悟文本的一种升华,更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重视中小学阅读能力的衔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象式”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阅读方法。比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首词,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诗中的景物便会鲜活起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纷至沓来,映入眼帘,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形成一幅凄美的晚秋图景。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头脑中所呈现的图像就会栩栩如生,顿时,荒凉孤寂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瑟瑟秋风中,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在这个品味的过程中,学生与作者达到了心灵相通,读出了共情。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之人,心中凄凄惨惨,神情恍恍惚惚。然后让学生把在品读诗歌时在头脑中经过创造想象自然形成的图画描述出来,这样一个从文字到图画再到文字的过程通过想象糅合到了一起。从而帮助学生读懂诗歌,掌握这种阅读文章的技巧。在阅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教给学生多样化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快乐体验,培养学生多元和创新思维,随着阅读面的增加,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自然就得到提升。
五、重视写作训练的衔接,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绝大部分小升初的学生都掌握了最基础的写作方法,待学生升入初中后,教师应该继续注重学生写作训练培养。初中阶段的写作依然是以记叙文为主,但不同年级段训练的侧重点不同。以初一为例,初一的学生作文的训练侧重点应该是描写能力和语言的提升。很多学生的描写都处于小学阶段,描写大多是概括性的,很平淡,不生动,更不传神,很难以打动读者。所以初一语文教师应该进行描写方法的指导,思维和想象能力的提升,技巧的训练,帮助学生把人物写的丰满,写得鲜活,写的立体,让人物站起来,把景物写具体,富有诗意。
例如: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细节描写,体会如何让描写更具体,更到位,更精彩。学生在体会领悟后,自己去发现归纳描写的规律方法:描写人物要用多种描写,要抓住特征,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符合情景,选用准确的动词,妙用修辞和修饰语。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可以设计方法,让学生体会想象和联想的魅力,学习借鉴本文运用奇特的想象 让故事更生动的写作方法。这样实现中小学写作训练的衔接,使学生作文成序列性螺旋式上升,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重视语文教学评价的衔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评价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评价能够发挥引导、判断、鼓励学生的作用。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尤其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性的评价,灵活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 作文教学 衔接性 衔接问题与对策
如何实施中小学衔接教学一直是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国家和教师都越来越关注作文衔接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小学作文衔接的现状,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衔接
(一)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的涵义
要明确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的涵义,我们首先要清楚“衔接”的意思, 在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与对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衔接是指“事物相互连接”。它可以说是“互操作性”,“挂钩”,可以说是“协会”,“一体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组合”。因此,这里的中小学作文的衔接,其实就是指中小学写作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前后阶段之间的相连接。
史降宁在《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的衔接及其对策研究》中说到, 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脱节现象就是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问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很好进行衔接,最终学生写作困难、教师教学艰涩,导致作文教学陷入困境。
(二)研究中小学语文作文衔接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针对作文教学来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完善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性工作。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来说,做好衔接工作,有利于减轻初一语文老师的工作压力,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写作要求;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夯实新生的写作基础,有效的组织创新教学,是提高大面积教学质量的必要步骤。
因此,收集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衔接性研究,将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的有关数据和文章进行综述,将更好得维持和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中小学作文有序而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学语文作文衔接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小学、初中作文衔接教学的现状
王康琦在《浅谈中小学作文的衔接》一文中认为小学和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学知识缺乏衔接性的成分,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不善于学习。因此各个阶段的老师们没有发现衔接教学中的共性,从而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学生一直停留在六年级的写作思维中。
王晓芬则认为目前的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是处在一个“瓶颈”期,她在《如何做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一文中指出, 一个时期以来,家长、社会对学校作文教学,不断指责;教师也抱怨多输入、低输出,教学效率不高,已成为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共识。
颜丹更加具体表述了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现状,她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中说,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衔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科萨贞主编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显示注意的教师教育教学法》一书中,他指出当前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在现实主义中,理想的教师教育的是要既注重理论学习也要重视教学实践。[2]高艳红也指出中国语文教师缺乏具体的写作教学理论,只有写作教学经验的观点,一个人的情感体验为基础,没有更多的实际问题,难以将经验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教学。
具体来看的话,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国家课标存在缺陷,教学教材不衔接。
史降宁在《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的衔接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也明确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教材编写衔接中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写作知识的内容体系、教材的不足;另一方面,教材编写方式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颜丹对于中小学教材的编订方面的问题有更加具体的理解,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中指出,教材的编订存在差异,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较简单,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知识点覆盖少;而中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和掌握上的深度有所提高,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越高。
2.教学目标衔接不畅,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李菁在《增进了解 梯形过渡 有效衔接 ――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建议》中指出,在实践层面上中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小学六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与初中一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之间跨度较大。
陶云云在《初中作文教学目标的解析》一文中,她认为作文的文体开始具有多样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还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生活细节的习惯。
刘军堂觉得中小学教师对彼此教学方法并不了解。在《浅析中学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与过渡》中指出了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基本观念、整体观念的缺失。
3.中小学作文评价方法差距大
对于教学评价上的差异,颜丹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疑问中阐述到,目前中小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存在偏差,小学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而中W则更侧重于评价的客观、科学、公正、严格。
沈立文在《小学习作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讲述到,学生对于教师的评改完全处于漠视状态,致使一些错误不断地重复出现。
教师对于作文批改很少去研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自批自改的能力。使学生长期养成写作靠自己,批改靠老师的惯性,最终导致学生产生懒于主动修改作文的惰性,作文独立修改能力发展不足。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根据知识的可连贯性、可迁移性来提高学生有系统有条理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加快学习的速度并提高准确率呢?我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云等事物里抽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可得“白”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将某知识点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并以此为依据去阐明别的相类似的事例,便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充,能力得到发展,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我在新生入学的最初阶段,就引导他们每学一知识,就分析概括这一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并在做习题时以此作为思考回答的依据,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以后碰到同类问题时,让他们回忆那些本质特征,与眼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回答。经过几次强化反馈,学生基本能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本质特征对照联系,从而较快速地掌握。
以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方法为例。这一修辞方法小学里已学过,学生很快能辨析出来,但要他们谈谈在某一语言材料中的表达作用,他们便感困难。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对比喻“乙事物有些特点和甲事物相似,而这些特点人们又比较熟悉,为了鲜明生动地表现甲事物就用乙事物来打比方”这一基本概念,只抓住“以乙事物打比方说明甲事物”这一较表层的特征,而忽略了“比喻是为将事物表述得更生动形象”这一更本质的特征之故。
因此,我在学生完成第一册第三课《歌词两首》的练习“两首歌词都将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请找出这样的比喻句,并说明运用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感情”的时候,并不以得出“黄河、长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孕育了灿烂光辉的华夏文化,所以把她比作母亲,更能表现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真挚感情”这一结论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比作母亲,就更能表达我们的感情。最后归结:因为对母亲的形象大家最熟悉,把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能使形象更鲜明、生动,这样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感情也就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二、抓住知识的连贯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所以,学生学习知识必须要求他们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七零八碎的片断。”
从初一册到初六册,尽管教材是不断加深的,但散见在各教材中的知识是相互关联并具有连贯性的。如“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从第一册《曼哈顿街头夜景》到第四册《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白杨礼赞》,直至第六册《海燕两篇》等一直反复出现。我在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为渲染气氛,衬托人物”这一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着放胆让学生根据以往经验,举一反三地自己分析理解,这样既优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曼哈顿街头夜景》有一习题要求回答:“课文是怎样描述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的?”“既写‘繁华’,为什么还要写一个孤独的老人?”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作者大肆描述高楼、街灯、汽车、橱窗、宫殿、人行道等等都是为渲染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气氛,写这繁华是为与街角的老人对比,补托出老人的孤独凄凉。于是在上《小桔灯》一课时,我便要求学生扣住“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来分析“天色越发阴沉了”“浓雾里迷芒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这些描写环境的语句的作用自己分析,不少学生能够得出“这些语句渲染了那种黑暗阴沉的环境气氛,衬托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这样的答案。
在上《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刘姥姥游赏大观园》这两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题目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有关环境描写的回答基本上能说出作者不惜笔墨大段描写烈日暴雨是为渲染烈日暴雨的厉害,烘托祥子为生活而挣扎的痛苦;描写“潇湘馆”的清幽,“秋爽斋”的阔朗,“蘅芜园”的朴素正是为衬托三个少女的不同性格。
同样,在《白杨礼赞》《海燕》两篇中回答描写高原景色的作用,描写海燕活动环境的作用,学生基本能与已学课文比较分析,举一反三,作出比较准确的回答。
三、抓住知识的可迁移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一般说,相同文体的课文较容易将知识融汇贯通,但如把不同文体的课文中存在的一些“共同要素”联系起来,实行学习迁移,同样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的有效条件,一是新旧知识之间要有共同要素,二是学习者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要有一定的概括水平。
于是,我尽可能挖掘不同文体课文中的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对它们进行概括,以揭示其共同的本质。
如我在教学“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时,先让学生找出实例,像《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及唐朝张zhuó@①言“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等句,与“比喻”进行联系,学生回答“说明石拱桥形状很美”。又追问:“这不正是中国石拱桥的一大特点吗?现在比喻用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学生纷纷插嘴:“为把这个特点说得很生动形象呀。”由此得出“打比方”就是为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的训练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得来的知识也较巩固,学生在此后的阅读材料中能较容易地辨析出“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并说出在此处的作用。
又如学生要说出议论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也是较费劲的,我在教学第一册《政论两则》时,也引导学生用学习迁移的方法来分析“打扫房子”“洗脸”“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什么,运用这样的比喻起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我说,“在这里要阐明什么观点大家已清楚了,就是号召全党推广民主作风,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么为什么用‘打扫房子’‘洗脸’来比喻呢?这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好处呢?请与比喻的本质特征联系起来。”为防止学生互相干扰,人云亦云,我要学生不说出来,马上用笔将此题答案做在练习本上。学生回答“可以把必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道理(观点)讲得生动形象”“能生动形象地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等等。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运用学习迁移,经常促使学生将不同文体中的共同要素分析比较,让新知识经旧知识的重现后得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
以上所论,是我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目的是使学生尽可能避免“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的毛病,使学生能把从旧经验里得到的知识尽可能“举一反三”地应用到新事物上,在语文学习上找到一些比较省力和有效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学校;群文教学;指导经验
所谓“群文教学”,指的是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根据这组文章展开阅读,师生充分利用个体智慧优势,围绕共同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在学生不同意见的基础之上逐步建构文本最终意义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群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预示着一场语文教学革命正在悄悄到来。在农村地区开展“群文教学”,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阅读缺乏指导等问题,教师必须要有策略地进行教学指导。下面谈谈农村地区语文“群文教学”指导策略。
一、议题的选择策略
语文“群文教学”活动的基础就是议题的确立。整个“群文教学”都是围绕着议题展开讨论的,科学合理的议题对于提升“群文教学”指导工作质量、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议题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学生阅读资源有限等问题,因地制宜确定可操作性强、具有实践意义的议题。
农村地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资源相对较少,教师不妨以教材为依托,选择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探究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群文教学”中来。事实上,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现在人教版教材每单元的文章基本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例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是描写祖国风光的文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都是说明文;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都是新闻体文章。教师可任意选择某一单元,围绕本单元几篇文章的主题展开“群文教学”,这样就不需担心学生难以获得阅读资源的问题了。
二、集体建构的策略
在“群文教学”过程中,议题和文本确定之后,教学就要进入集体建构阶段了。在集体建构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就议题和文本展开讨论,最终在立足个人观点的基础之上吸纳集体智慧,就该议题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比起城镇学校,农村学校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升学压力,农村语文课堂笼罩于应试教育阴霾之下,学生鲜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上课时,教师急于向学生灌输考试重点,学生并没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受过科学系统的集体建构训练。集体建构过程应当是高效、有目的、有方向的,切忌胡思乱想、漫天胡侃,学生在集体建构过程中可以就议题自由表达想法,但教师应为学生给出方向,使学生的讨论能契合议题,和文本进行心灵火花的碰撞。
教师应当针对“群文教学”集体建构,为学生提供问题和方法,使学生围绕议题将多组文本横向联合、纵向分析,学会在群文中提取、整合对集体建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主题升华。
问题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设计,应力求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重整、伸展、评鉴。蒋军晶教授教学《创世神话》之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神话传说是先人的想
象,并不是真实科学的,为什么现今仍要学习?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可以学会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神话传说对于研究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结晶的重要意义。
比较是“群文教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主题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多种方式,以供学生鉴别思考。例如,在“抓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家借景抒情”的群文阅读指导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的三篇文章《春》
《济南的冬天》《秋天》,让学生了解作者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常常与周边景区结合起来进行表达的写作手法。
“群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旧面临着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农村地区开展语文“群文教学”也遭遇了诸多挑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以期完美实现“群文教学”目标,推动语文课程教学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现代散文;朗读;辨析;表演
散文是人类面对自然、面对人生的一种细腻、真挚的感情流露,它往往融写景、状物、抒情、析理于一体,是人类对生活领悟的一种浓缩。这类文章大多运用丰富复杂的艺术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或抒发自我的强烈感情,需要理解、感悟的东西太多,而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以及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这类文章的理解存在一定障碍。因此,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然而现代散文在初中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所处的地位却是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本人对初中现代散文的教学有了几点感悟:
一、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助学生悟思想内容的催化剂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是一大缺憾。朗读是散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武器,动情的朗读是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催化剂。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在作范读前,我要求学生注意听读,分辨老师朗读各段的语调以及用这种语调朗读的原因。接着我开始了动情的朗读。在我时而急切、时而惊喜、时而轻松、时而欢快、又时而激越的语调中,学生深深沉浸在每一幅优美的画面中。在我读完文章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不用说,我知道我动情的朗读已经深深打动了学生,课堂上呈现了空前的激动:有的说,老师在读第一自然段时语调有些低沉、又有些急促,可见是因为盼春着急心情的流露;有的说,老师在读描写小草的段落时语调较为轻松,因为人们躺在柔软的草地上心情极为惬意……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听读感受。从他们的发言中,已经体现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做朗读训练,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所悟。课堂的另一个又迭起。无须多言,动情的朗读,促成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散文的喜爱。
二、切合实际的辨词析句是诱学生赏语言魅力的助燃剂
有专家就提出: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要想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语文老师就要具备辩词析句的能力。而这里的辨词析句又不能太专业,太高深,只有将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曾经听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仲老先生亲自执教的沪版初一语文教材的《百合花开》一课,从中深受启发。他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进行了精彩的赏读:首先是品读“终于”,教师问:什么是“终于”?要实现“终于”的结果经历了哪些过程?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解释“终于”: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之后获得了成功。老师接着又让学生根据课文梳理百合在实现开花的结果所经历的过程:首先是酝酿――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要开花”。第二步是努力――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胸。然后是等待――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这样以后出现的一种结果就是“终于”。教师又挑选了两组关联词让学生进行赏读:即使……还……,纵然……也……。这是杂草和蜂雀鸟蝶劝阻百合放弃努力时所说的话。两组关联词意思一样,可为什么作者要让杂草说“即使……还……”而让蜂蝶鸟雀说“纵然……也……”?学生愕然,老师接着引导:两组关联词的区别在于一是口语,一是书面语。口语是一般人都会说的,文盲,身份低微的人是不会说书面语的。学生恍然大悟,听课老师也茅塞顿开:是啊,杂草终日就在悬崖上,坐井观天,见识浅薄,当然只会说“即使……还……”,而蜂蝶鸟雀终日徜徉于空中,视野开阔,见识广博,自然要说“纵然……也……”了。这样的散文教学课堂充满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谁能不被深深吸引呢?
于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将辨词析句与生活紧密联系,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我让学生抓住“黑布”“深青布”和“蹒跚”几个词做赏读:我提示学生作者在对父亲进行衣着描写时,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服饰的颜色,而且是这种令人窒息的阴暗色彩?学生立刻联系生活体验得到了答案,因为家中亲人去世,是不适宜穿亮丽的服装的。而文中的父亲也遭遇了亲人离世的打击,可见其心情是极为悲伤的。再读“蹒跚”,又有怎样的效果呢?学生根据文本得出答案:父亲身体笨重,腿脚不灵便。父亲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爬月台买橘子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一时之间,我感到:这样联系生活的辨词析句已经深深让学生爱上了散文阅读。
三、惟妙惟肖的表演是激学生爱散文阅读的兴奋剂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和注重体验与感悟的理念,许多教师乐于选择凸现学生主体而又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而课堂表演就是受到追捧的形式之一。课堂表演的作用很多,如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词句、再现文本情节、体验文本中人物情感等,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爱游戏,喜欢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将文本中抽象的文字化为惟妙惟肖的表象,并作演绎,这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两眼放光,充满乐趣。
曾观摩过一堂《春》的教学。执教者性情活泼、开朗,记得在教学“迎春图”片段时,她让学生起立,跟她一起做舒活筋骨的运动。接着又让学生模仿人们在冬天行走的动作。通过表演,学生激情满怀,同时还强烈感受到了文章流露的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教学《背影》时,我也尝试了这一手段。我让学生模仿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要求他们准确演绎“攀”“缩”和“倾”。表演之后,我以记者身份对他们作采访,同学们的回答主要有两种:一是感觉较轻松,一是有些费力。我接着追问:感觉较轻松的同学是因为什么?感觉有些费力的同学又是因为什么?文中父亲的这个背影为何能让我一个大男人都禁不住流泪了?这下,同学们可来劲了:感觉轻松的同学说道,我们不像文中父亲那样肥胖,那样笨重,我们很年轻,很灵巧。感觉有些费力的同学则说,我们缺乏锻炼,臂力差,不灵活,和文中的父亲有几分相似。大家经过表演,再联系前文,终于悟出:父亲的背影之所以如此感人,那是因为这个背影是在父亲心情极悲伤、身子极肥胖、动作极笨重的情况下留下的,他明明可以不去,可却坚持去。这个背影蕴含了多么强烈而真挚的父爱,怎能不叫“我”感动落泪?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舞台,尤其是较为含蓄、抽象的散文教学。上文论及的三个方面实际上都是以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将散文阅读深入人心,作为教者,必须善于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两者的有机结合,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热情,让他们充分领略散文的魅力,并从此爱上散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