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良好的行为习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发挥师幼互动,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按照规律和特点,运用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现在我发现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建立规则,幼儿会积极的遵守。教师可以将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
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按照规律和特点,运用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
3.环境熏陶,形成氛围环境塑造孩子同样影响着孩子
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首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其次,注重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如在水池旁边画一幅画,告诉孩子在讲卫生的同时要节约用水;在餐厅的墙上贴各种食物,让孩子明白不挑食,爱惜粮食才是好宝宝等等。
4.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
二、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作为父母要懂得习惯是养成的 ,努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如: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长应该首先做到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日都应该按时就寝、起床;要让孩子讲卫生、爱整洁,父母首先要讲卫生,保持家中的整洁等等。身教重于言教,在生活中,如果家长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共育
关键词: 家园合作 培养 幼儿行为习惯
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往往不被重视。孰不知,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的意义的。“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家庭是个人最初的活动场所,家庭中的各种习惯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子女关怀备至,对良好行为的培养却置之一边不顾,对孩子听之任之。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为人师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品行不端正,就无法行使教育的权力。家长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紧密相连。有人说:“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就越强烈。”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形成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
一、建立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王周锴小朋友原来在家里不做事,依赖性强,有了家园联系表后,他在家里变得勤快多了,妈妈在联系表备注栏里记下这样一段话:“王周锴今天学会了自己系鞋带,既认真又耐心,系出的鞋带非常好。”妍妍的妈妈也反映原来孩子吃饭总是要人喂,有一次妍妍又不肯吃饭,要妈妈喂,妈妈说:“小朋友要自己吃饭,你自己吃饭,妈妈给你吃饭宝宝栏里打勾。”妍妍连忙低下了头把饭吃完了。家长们都说自从有了这个表后,幼儿们变得懂事听话多了,家园联系表就像老师教给家长的神奇法宝,使幼儿们都一个个变了样。
二、办好家园小憩
家园小憩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
通过“家园互动”、“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标,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
三、利用家教论坛
家教论坛是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的教育,事事处处为幼儿着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吃穿,使幼儿从小只想“人为我取”,不想“我为人用”。家长了解到在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洗手绢,也要为别人做一点事。如回家后,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拿拖鞋,帮助爸爸妈妈摆放碗筷等。家教论坛的内容组织也可以是让有经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或者是通过电教手段请家长观看从幼儿礼仪和幼儿行为规范的录像,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开展亲子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增添了乐趣。结合班级开放活动,我们设计幼儿为家长剥橘子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手的动作,了解爸爸、妈妈的辛苦劳动,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爸妈做一些自己会做的事情,如: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从而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陶冶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丰富幼儿社会交往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变得更爱集体,更爱他人。在“新年向福利院献爱心”的活动中,幼儿和家长共同把自己家里的图书、玩具等物品带来幼儿园,还出钱进行购买或直接捐款,表达了幼儿的一片爱心,使幼儿懂得了关心有困难的人,将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他人,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五、召开家长会
关键词:家园共育;培养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99-01
镜头一:昊昊在家中玩,家中来了其他的小朋友,昊昊妈妈让昊昊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可是一会儿昊昊和小朋友因为玩具而发生争吵而且打了起来。
镜头二:在幼儿园中,老师让思宇小朋友回答问题,思宇小朋友没有回答上来,其他的小朋友发出嘲笑的声音,有的幼儿竟然说:“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
镜头三:非非在班级中总是一个人玩,老师问她为什么自己一个人玩而不跟其他的小朋友玩,非非说:“我不敢和他们玩,他们都不过来和我玩。”
镜头四:美术课上,然然用油画棒到处乱画,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不让他画,可然然说:“我高兴在哪里画就在哪里画。”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呢?的确,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一片爱的海洋里,习惯了被人宠爱,却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与人分享,也不知道去爱别人、关心别人了。我们不能靠强行灌输好的行为习惯给孩子,让他们在一夜之间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们好的行为习惯要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步形成的。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培养周围人的良好行为开始
1、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做个有心的人,除了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还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让孩子们觉得好的行为习惯是那么受到欢迎,而且能够使人快乐。
2、父母可以让孩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他们爱长辈、爱花草树木等,这样即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又可以让他们知道大人们劳动的艰辛,以培养他们对家人的关爱。家长们还要让自己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在家中家长要做到孝敬长辈、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爱护环境等良好的行为。教师和家长积极的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引导孩子观察了解自然和社会,利用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小椅子倒了会哭,小蝴蝶告诉小朋友们一个秘密,不随便乱摘花草的小朋友会成为小蝴蝶的好朋友等等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前几天孩子们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是《没有牙齿的老虎》,孩子们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电影的最后老虎因为吃了太多的糖,牙齿坏掉了,被狐狸全部拔掉了,成为了没有牙齿的老虎。从那起经常会有孩子告诉我某个孩子饭后没有漱口,不等我说话,其他的小朋友就跑过去说:“你要变成没有牙齿的老虎么 ……”就这样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定情境中因为周围环境的感染慢慢的培养起来。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强化幼儿的积极性的动向
幼儿思想单纯,模仿力强,在受到他人的认同和表扬时用以产生积极的动力,会将受到老师和家人关注的行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所以,在发现幼儿有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表扬,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学期班级里来了几个年龄很小的孩子,班级里几个年龄大的孩子主动照顾他们,如给他们拿杯子,给他们拿玩具……。我及时对这几个孩子的行为进行了表扬,强化了他们这种积极的动向,被表扬的孩子们很高兴,别的孩子们也都学他们的样子主动地帮助这几个新来的小朋友。从那以后,班级经常出现互帮互助和相互谦让的景象。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与其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孤立的工作,还要与音乐、美术、儿歌、游戏、体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如音乐歌曲《猪八戒吃西瓜》、《小邋遢》,既可以让孩子们轻松的学会歌曲,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要注意卫生,爱护环境。总之,只要有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贯穿到所有的教学中去。
五、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注重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一、在一日活动中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特别是对集体生活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更是难以接受和适应。教师应结合具体事例向幼儿说明需要遵守的一些常规,并让幼儿知道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按要求做。如:一次课间小朋友正在看图书,突然听见上课铃响了,小朋友就把图书推来扔去,我捡起一本图书,装作图书在哭:“我疼,我要找妈妈,请小朋友送我回家。”接着,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把图书整理好放入图书角。借此机会教育幼儿要爱护图书。
二、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可塑性大,行为的波动性也大。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是几次活动就可以巩固的,而且最容易被不良习惯所冲击。作为教师,要随时注意孩子的言行,一旦出现反复就要给予制止,把问题解决。因此,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为其创设重复练习的机会。如,在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对抽象的概念难以掌握,故利用幼儿最喜爱的艺术形象教育孩子,其作用就相当大。当幼儿听了“没牙齿的老虎”的故事后,吃糖的次数就明显减少了;不讲卫生的孩子也像“小猪变干净了”一样,讲究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我们还可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活动,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诸如平等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促进幼儿形成适应小组协同活动的良好习惯。
三、用故事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意识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于是我们便将需要幼儿做好的部分内容编成一些小小的故事。比如,针对幼儿饭前、便后洗手的情况,我给幼儿讲了《小猪嘟嘟》的故事,通过故事中小猪嘟嘟饭前不洗手,吃饭后肚子痛的例子,告诉小朋友小猪是因为没有洗手而将手上的细菌吃到了肚子里。又将小猪嘟嘟饭前打上香皂洗手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强化孩子们饭前洗手的意识,孩子们不但听故事时很认真,而且对于内容也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大家就会互相监督,饭前洗手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四、设立小组长职务,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可以在班里设立小组长职务,请能力强的孩子来担任,也可以全班幼儿轮流担任。首先要分工明确,比如,有的小组长负责来检查孩子们饭后洗手、漱口的情况;有的小组长负责验收午休后孩子们叠被子的情况,这样的话就能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天被选为小组长的孩子,自己要先做好,这样才能去检查和提醒其他的小朋友。记得班里每天被选为小组长的孩子,吃饭时既快速又干净,饭后更是自觉地洗手、漱口,然后便自豪地站在门口,来检查其他的小朋友,闻闻小手香不香,看看漱口干净不干净,非常认真。孩子们也越来越自觉,饭后洗手漱口的情况也一直保持得很好。
五、组织全班幼儿一起参与的“讨论会”
有时我会利用教育活动结束后的10来分钟组织一个小小的“讨论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话题,大家展开讨论。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次安全教育,我们讨论的内容是“户外活动时应该怎样做?”孩子们都很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玩滑梯时应排队,不要拥挤。”“不能从下往上爬滑梯。”“要在老师看得见的地方玩。”“不能倒着滑滑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有的方面连我都没有想到。我对孩子们的发言进行了肯定的总结,我发现从那以后,户外活动时都不用老师说,孩子们之间就会相互提醒“这样很危险”“刚刚吃完饭不能乱跑”等等,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借鉴好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名教师的教育随笔,是与培养幼儿常规有关的:老师拿了两个洁白的瓷盘,一个盘子里盛上清水,另一个盘子是空的。饭后,老师请孩子们每人吐一口漱口水到空盘子里,孩子们觉得很新鲜,饭后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吐了一口漱口水,等全班的孩子吃完饭,老师便请孩子们聚到一起观察、比较两个盘中的水有什么不同,结果肯定是“一个盘子里的水很干净,另一个盘子里的水很脏,有很多白乎乎的东西,还有青菜等等”。这名教师很直观地让孩子们知道了饭后漱口和没有漱口之间的区别,我觉得不错,便也效仿了此法,不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改掉了个别孩子饭后不爱漱口的习惯。
七、家园相互配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可以为孩子的习惯养成提供练习场所。家庭教育就是生活化的教育,孩子会在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接受熏陶和教育。因此,家长和老师一样,都应承担起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与教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同时,如果在家庭中没有以同样的规范来要求幼儿,那二者之间就会出现教育断层,将使得幼儿园的教育不能及时巩固。所以,要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长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因此,教师和家长之间应保持经常联系,以便双方采取一致的教育措施,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教师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里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让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自觉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进一步养成。
八、及时表扬,及时鼓励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教师作为幼儿的主要交往者和教育者,教师的教育态度是幼儿最敏感的,也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它对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对幼儿鼓励的教育态度,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一、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鼓励,是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自我控制力较差,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地给予鼓励,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我带中班时,有一个孩子既调皮又好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常常被他搅乱。每次活动时,他不是到处乱跑,就是将别人推倒,批评教育对他一点效果也没有。就在我对他失去信心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他的优点。有一次户外活动,他站在一根木桩上挥动手臂,很神气地学交警指挥车辆。我走过去对他说:“你做得真好,真像一个小警察。现在,老师和几个小朋友扮司机和乘客,你当警察,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他听了我的话,用兴奋的眼神望着我,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鼓励他说:“你看小朋友都在等着你做游戏呢,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能干的交通警察。”他在我的鼓励下,很快地投入了游戏。在游戏中,我以角色身份不断给他以鼓励,直到游戏结束时,他都始终坚守岗位。对他的表现,我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也纷纷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渐渐地变了,他不仅改掉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还经常帮助老师拿送各种游戏器材,主动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摆放桌椅,等等。由此可见,教师细致的观察,不失时机的鼓励,是使幼儿积极接受教育,改变不良行为的关键因素。
二、激发幼儿的情感,真挚鼓励,是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如果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眼睛望着别处,表情冷漠,可想而知,无论教师怎样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其教育效果也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更应恰到好处地运用表情的鼓励,如热情的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手势性鼓励,如伸出大拇指、鼓掌,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如摸摸小脸蛋、擦擦泪、抱一抱等,另外帮孩子梳头、整理衣服、擦去鼻涕等,使幼儿真正感受和强烈体验到自己被教师所喜爱。从而才能深深地感染孩子,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三、在幼儿中树立榜样,积极鼓励,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源泉。
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时刻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对幼儿关心、鼓励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充满了自信、上进、愉快的情绪情感,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无形中为幼儿树立了榜样。
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儿,有一次摔倒在地上大哭起来,旁边的幼儿有的旁观,有的愣着,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大声说:“好哭,不害羞,活该。”还有的正准备压在这个孩子身上。我走过去轻声问他:“摔疼了吗?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来,老师替你揉揉。”这个孩子在我的鼓励下站了起来。安慰好这个孩子,我又对其他孩子说:“小朋友在一起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要取笑别人,我相信,你们都是些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有的给这个孩子搬来椅子,有的牵着他的手让他坐下。几天后,一次上楼梯,一名幼儿不小心摔倒了,走在旁边的幼儿马上去扶他,并对他说:“老师说过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之间的相互鼓励成了良好表现的纽带。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对一个孩子的关心和鼓励,不仅温暖和激励了一个孩子,而且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它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幼儿的行为,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样是一个摔跤的孩子,我因心情不佳,随口说了一句:“你就知道哭,不会自己爬起来,一点用也没有。”这孩子听了我的话,哭得更厉害了。周围的孩子则用手指着脸说:“没用,只知道哭,老师不喜欢你,羞羞脸。”没想到,我不经意的一句话,竟产生了如此想不到的后果。由此说明,教师粗暴、冷漠、训导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情绪紧张、恐惧,而且幼儿会耳濡目染,从而产生消极的模仿,其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机会,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幼儿的卫生态度、卫生行为和卫生习惯,一般来说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让幼儿掌握生活中的技能,需要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应相互协作,在各领域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是教师和保育员都应明确的任务。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知道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并学会亲自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升,从而影响其行为习惯。
幼儿对待卫生问题的正确态度,是进行卫生科学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的动力。否则,一经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并能对他们的行为起着直接的、持久的影响,甚至影响一生的卫生行为和习惯的形成。卫生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卫生行为,幼儿行为的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强,是养成卫生习惯的良好时机。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系统化的培养呢?
1 个人清洁卫生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把个人清洁卫生进行了“个人卫生角”的设计,每周评出“清洁大王”和“清洁小组”,和保育员共同协调幼儿卫生工作。教育和训练幼儿养成勤剪指甲、洗澡、饭前洗手,早晚刷牙、饭后嗽口;用自己的茶杯、毛巾;不用手揉眼睛;不玩有害于健康的游戏等。
2 起居等生活习惯
按时作息,早睡早起,每天保护1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定时大小便。如午睡时,我总是先不急于让幼儿上床,而是让幼儿散步10——15分钟或讲一、二个睡前宝宝熟悉的故事来稳定幼儿的情绪。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能促进大脑的及时休息,使各神经系统得到调解。午睡起床后,我一般让幼儿欣赏一些舒缓的民乐曲子,如《梁祝》、《鸟语花香》、《渔舟唱晚》。这样能使幼儿调整好情绪走进下一环节正常的活动之中。
3 营养的饮食卫生
培养幼儿定时进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食暴饮,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等饮食习惯。如:幼儿园一般入园的时间为早上7:40左右,每天早上家长们总是匆匆将孩子送来,书包里放满了吃的食物。根据这种不良的现象,我和保育员共同作家长工作,尽量让孩子吃完早饭后入园,以免影响其他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特殊情况不吃早饭的幼儿也尽量在晨操后的10分钟内吃完,一段时间的坚持之后,幼儿带食物和零食的现象大有好转,活动中基本没有吃这吃那的了,幼儿投入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4 安全教育
教育幼儿懂得不把小物件放在口中,不在马路上玩耍,不跟陌生人走等安全知识。抓好幼儿安全,教师和保育员首先应该把好晨检关,在接待幼儿时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入园孩子,真正做到“一摸、二看、三察、四问、五记录”。幼儿喜欢将一些小物体放入书包或口袋,教师要留心这些东西,以免这些物品塞住鼻子或咽喉,发现后要做好幼儿的思想工作,并及时将这些物品交给老师,或存放在一定的地方。在晨检过程中,再心细也不为过,只有把握好了入园关,很多危险才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组织幼儿其它活动时,保育员也要及时检查幼儿的衣物,大量的活动中,幼儿很可能鞋带、扣子、衣服带出现松开现象,如不及时整理好,可能会跌伤幼儿。
总之,教师和保育员要相互配合,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只有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天生的灵气,去想象,去创造。
一位心理学家曾提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行动中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习惯养成不仅影响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以后乃至将来的一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每一个教育工作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点滴小事抓起
培根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但习惯的养成却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形成的。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名叫阿基勃特。他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元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元”,而他真名倒没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大感惊讶地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注重从小事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在中午吃饭的时候,要求同学们都在教室内吃,吃完饭把饭盒拿到垃圾坑去。不许买小食品。这样,教室干净多了,同学们吃的很快,吃完就去活动了,满操场的小食品袋不见了,经常肚子痛的同学也减少了。同学们既省钱又健康,又使我们的教室和操场很干净,坚持了一段时间,同学们的习惯形成了,也不用老师督促了。
我们学校的学生比较多。中午和晚上放学的时候,由于同学们都急着走出校门,往往出现拥挤的现象。有的同学曾经被别的同学挤倒,受到伤害。针对这种现象,学校领导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研究怎样避免这种现象。经研究决定,每次放学的时候,学生站成一排,由班主任老师带领走出校门。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有些不习惯,这就需要班主任全程跟踪。首先,听见打铃,迅速组织学生到班级外边站排,要达到快、静、齐。在行进的过程中要监督不许学生说话。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是不太习惯,总是着急跑出去,这样坚持一个月后,学生已经形成了习惯。我们每一个班都一样,放学的时候,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安静地走出校门。我觉得那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是同学们做不到,贵在坚持,形成习惯。这个习惯让同学们懂得做什么事情都是有秩序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习惯一直被同学们坚持下来。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但是恰恰是这个小习惯的养成,体现了我们学校那种良好的校风。学生在这种环境里长大,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限制,他们对一些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不能完全理解,但他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起着耳需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一天早上,我去检查分担区,发现分担区内特别脏。有的同学拿着扫帚在玩,有的同学站在一边,有的同学在扫,可是扫得很不认真。我二话没说,拿起扫帚开始扫地,这时玩的学生不玩了,打闹的学生不打闹了,所有人都加入到清扫的队伍。结果可想而知,同学们很快把分担区打扫得干干净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需任何鼓动性的语言。事实证明,教师不必声嘶力竭地训斥学生。
还记得去年春天,我带领学生去春游。我们来到一座小山前,这座小山是用人工修的石阶。同学们都很兴奋,带着不服输的精神想爬过这座小山。可是我犯难了,山上面的石阶很陡,我有恐惧症,一到高处就头晕。同学们停在那,都看着我,等着我带头呢。我怎么办呢?如果我不登上这座山,那么就会给同学们养成以后见到困难就退缩的坏习惯。我下定决心:用手遮着眼睛,一步一步登上山顶。同学们跟在我的后面,也都到了山顶。登上山顶之后,同学们都非常高兴,他们向山下高喊,完全是一个胜利者的姿态。此时,我觉得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影响更加深远。
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光要用真心去鼓励学生,还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贵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是生活健康的表现,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为名的发展。小学生年龄小,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要抓紧、抓细、抓实、反复抓、抓反复;还要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出实效。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让我们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吧!
(责任编校:合欢)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复杂的,但班主任工作又是一件光荣而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这项工作能让学生提高能力、养成习惯、塑造人格。当然,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努力,特别是在班级管理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两个重要环节上。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班级管理
(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平时勤动脚,多到班上走走,向学生了解班情,如纪律、清洁卫生、同学关系作业情况等,这样可以及时地加以引导,修正。其次还要多与科任老师沟通,了解一下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情况,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且,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情况,真诚地爱学生,为他们着想,多给予他们鼓励。这样你和学生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慢慢地你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会越来越好,你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威信也会逐渐树立,他们也会越来越喜欢你,喜欢你上的课,喜欢听从你的“吩咐”,服从你的管理,那样你管理起来就会省事很多了。总之日常班级管理在于花时间,在于勤快,这样才能保持班上始终处于班主任的有效监管之中。
(二)精心挑选班干部。要带好一个班级,班干部的作用是老师无法取代的,所以,我在班级管理别重视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本学期我采用了岗位竞选制和民主选举制相结合的方法来选出本班的班干部。先出示了岗位名称和岗位职责,然后让学生自愿报名竞选。班干部产生后,我经常召开班干部会议,要求他们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起模范带头作用,树立为同学服务的观念,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在工作中积极主动,而且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班主任要大胆鼓励班干部在班上开展活动,同时加强指导,特别是要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强调老师不在的时候,班干部就代表老师,班干部说的话也就是老师说的话,只有学生信服班干部,班干部才能有力地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
(三)严格强调纪律要求。班级管理要制度化。不体罚学生不等于不惩罚学生。如学生明白迟到了、上课违反纪律了、不按时完成作业了、不参加清洁卫生了等等将要受到一定的处理,主要在于耐心仔细地批评教育,罚做一些“力所能及”且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情。纪律一定要狠抓,而且要从一开始就狠抓,一开学就要把你的要求一一清楚明确地告诉学生,而且要切实地去落实,只要你开头开得好,以后管理起来就轻松多了。还有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抓,比如落实“课堂十要求”,我们要天天抓,每一节课都抓,直到大家都做好为止。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习惯受益终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只有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了,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为孩子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人生基础。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卫生清洁情况可以体现一个班级的班容班貌,所以本学期一开始我就把卫生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开学初的时候班级卫生很差,纸屑经常可见,才摆好的桌椅没过多久就歪歪扭扭了,每天值日都有学生迟到或者偷懒不干,即使打扫了,也是随便应付,敷衍了事。发现问题后,我就选出两位负责任的劳动委员,每天全权负责监督劳动和班级卫生检查,并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组长负责,而且把打扫的任务分配到人,责任明确,实行包片制度,好的奖励,做得不好的课后补扫。教学生学怎样打扫卫生,正因为这样做了,现在的班级卫生有很大的改观,而且再也不用我去监督他们的值日了,他们都能自觉地去打扫并按时完成任务。
(二)培养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倾听是一种美德,只有把这种习惯落到实处,学生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我先抓住学生的心理,说他们感兴趣的事并提出要求,每件事情说三遍,随着时间的推移,倾听的要求逐渐提高,最后老师说的事情只讲一次,如果你没有听清,你去问同学,我是决不会告诉你的。这样做也许有些不尽人情,但要培养他们这种习惯就得狠狠心。后来发现学生听课习惯比以前好多了,学会了发言,学会了看书,学会了做笔记,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倾听别人的发言。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强化。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学生干部要齐抓,反复抓,抓反复,及时掌握情况,迅速作出反馈。利用每周班班队课进行一次总结,关键时候重点问题日日反馈,甚至半天一反馈。这样,习惯就成为自然了.
【关键词】听障学生 听力言语 行为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00-01
法国科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追求好习惯。”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什么是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教育。”美国的约?凯恩斯也曾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没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学习、活动习惯,就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智力和高效益的工作成果。”而对于听障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他们自身修养与素质的体现,更是他们融入社会主流,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工作,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的先决条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听障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讲明道理,全面提高听障学生的思想认识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理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好路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眼保健操”等教育时,总是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良好行业习惯的重要性。
二、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古人云:“以今率人,人若身先”。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时刻注重自身修养,用自己的文明言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当学生看到老师做了不允许学生做的行为时,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说你的行为习惯不好之类的话,但他们部分人心中会有想法,“你老师这样做,我也这样做。”因此,在学生排队做操的时时候,老师也认真地排好队伍,姿势正确,人挺直,精神饱满,让学生看到老师也和他们一样在认真做。午餐时,老师排队打饭,然后坐端正,专心吃饭,不闲聊。在校园里,老师清扫教学楼内的卫生,铃响后准时进教室上课;每次上课前都要把讲台整理一下;看到教室地面有废物,就主动拾起放到垃圾桶里,不随地吐痰等行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行为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守时、讲卫生、有礼貌等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这样,对提升听障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走向社会,不追求奢华,不过分穿着打扮,也起到极大的作用。
三、营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听障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在很多方面,他们并不能意识到行为的好坏,因此老师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营造气氛,了解学生,与他们真心对话,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中展示自己,在竞争中施展自己,在学习中相互配合、大胆探索。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类型的职位:班长、小小读书站站长、护花队队长、管理图书的管长、课间活动监督长、能教广播操的小教练、早读课上的领读员、有责任心的语数组长,给他们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展露,让学生在合作和竞争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激励优先,养成自我评价的好习惯
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可能把课上得精彩些,有趣些,挖掘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老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现象。
另外,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如“雷锋就是你我他”、“懂得奉献,学会感恩”、“卫生习惯连着你我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从思想到行为上发生质的转变将道德认识逐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
五、家校配合,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权威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利用每月接送孩子的时机,向家长了解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六、严格监督,抓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
【关键】一日活动 幼儿 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此话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将终身受其害。”由此可见,幼儿期是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它是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幼儿园生涯养成的。
《纲要》指出:“坚持保教并重,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一日生活皆为对幼儿实施身心全面教育的良机,其间蕴涵着广泛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了亲历、模仿、实践和不断修正自身行为的各种机会。因此,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一日活动都是教学活动,使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其中
幼儿年龄小,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行为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行为习惯会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渗透于教学环节中,教学活动融入于一日活动中。
如:我班幼儿午餐有掉饭粒、挑食、等情况,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利用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之后,孩子的这一现象有明显的改善。最终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又例如:在幼儿园生活中的洗手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了,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幼儿园里无小事,处处显示大教育。”为了引导幼儿自觉、自愿地认真洗手,不在洗手时玩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让幼儿学习童谣《小猴爬大山》,让幼儿学习了正确的洗手方法,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边说童谣边游戏的方法,如:当孩子们一边说:“一只小猴来爬山,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山尖了”,一边做从手腕转圈向上转到手指尖的动作;一边说“小猴掉进了山谷里,跳呀跳,跳呀跳”,一边做一只手洗另一只手指缝的动作。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们学会了认真洗清手腕、手指尖和手指缝的方法,还利用一些较孩子正确洗手的图片给孩子讲解正确洗手的方法,及洗手时玩水的危害,活动后将图片粘贴在洗手池的边上,让孩子随时随地清楚的看到正确洗手的全过程,枯燥的洗手环节成了孩子们快乐学习的时光。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达到了幼儿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
二、游戏活动贯穿一日活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皮亚杰说过:“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游戏构成了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并统整了各种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知识,促进其智力、语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单凭老师空洞的说、讲,只能引起幼儿的反感与反抗,使他们觉得乏味,通过游戏使他们在角色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正确的行为概念,他们就容易接受得多。
比如:让孩子去上厕所,都往那边跑去,那场面真让人捏把汗,不管你怎么说慢点别跑,慢慢来,孩子总是自顾自,跟本不去管你在说什么。即便是听,也只有少数几个孩子能听你的指挥。为了改变这一不良现在,利用小班幼儿易模仿的心理特点,通过游戏“猜猜小动物怎么走路”激发幼儿的兴趣。如:模仿小猫走路“轻轻”,模仿小乌龟走路“慢慢”等特点,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走路习惯。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经验。例如:在游戏“红绿灯中”,通过儿歌“大马路,宽又宽,红灯停,绿灯行”,让幼儿知道一些简单的交通规则,从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通过游戏化的活动,达到了幼儿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
三、一日活动中以表扬、鼓励为主
一位哲学家说:“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弱智,我就能把他变成优等生。”有人问他成功的密诀时,他说:“其实很简单,就是表扬。”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幼儿渴望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不要看他们小,但他们对教师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等等。我们班有个孩子在冬天老是迟到,但有一天他没迟到,在放学前我帮他栓裤子时,我笑着对他说:“宸宸,你今天真棒,没有迟到,以后我们每天都要像今天这样勇敢不怕冷,按时上幼儿园好吗?”结果第二天他没有迟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都能按时来幼儿园,在发小红花时,我还特别表扬了他。一个及时的肯定,能让孩子感受到他成功的快乐。
又如:我们班有个孩子,胆子特别小,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于他来说,我们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候,让他来分筷子。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接着,我还训练他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一次在学习儿歌《老师的手》的时候,我提问全班的幼儿:“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就有意识这样说:“老师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谁最近以来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提到了某幼儿,他也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四、一日活动中教师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老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幼儿。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老师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比如:教师看到书架上掉下很多书,就可以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书掉在地上了,你们是喜欢看干净的书呢还是喜欢看不干净的书呀?”然后当着小朋友们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上。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就会很自觉地争着捡书。类似的扶起倒地的椅子,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
在幼儿园里教师平时行为要规范。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发现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可其中的一位孩子却说:“老师,你有时也坐在桌子上给我们讲故事听。”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光靠幼儿在园时间是紧紧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把幼儿塑造出一个身体健全的、健康的幼儿,一个“愉快”、“大胆”、“主动”、“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江苏教育出版社
少年儿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培养合格、优秀的少年学子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很痛心地看到,仍然有很多小学校只看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儿童的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目前已有的儿童道德教育范式尚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
二、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选取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德育课程相对单一。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区的少年儿童有很大比例都是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的言传身教。这对于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利的。
三、研究意义
百行德为首,立德育为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是纲要战略主题的首要目标……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是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作者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少先队课程和德育课程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的班主任工作也是一种研究的过程,每一堂课的实践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二)文献查阅法
课题研究离不开前人的工作成果和相关的理论指导,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掌握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文。
(三)观察法
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通过观察学生的道德行为,作者收集了很多一手材料。这些材料为作者从事该研究提供了最真实的案例和研究内容。
(四)经验总结法
通过收集和学习近几年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让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加明晰,研究内容更加充实。
五、研究现状
(一)学生在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较为严重
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受到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作者本次选择的研究课题,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通过少先队课程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使在校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在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六、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校少先队应该将播种良好习惯,收获美好人生,作为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宗旨。本着“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针对各年龄段少先队员的身心特点,构建了由大化小、由小化细、由易到难、先急后缓、有形到无形、校内到校外的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逻辑上升的立体网络。采用无痕教育方式,利用隐性少先队课程,促使少先队员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具体方法如下:
(一)通过读书引领来播种习惯
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引领少年儿童在书的海洋中寻找习惯、学习习惯,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读书不应局限于教材,扩充少年儿童的课外读物,开阔他们的眼界,是小学校图书馆运行的初衷之一。多读书、读好书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了这些优秀的资源,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借阅馆内书籍,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促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通过环境渲染来影响习惯
学校少先队应该致力于打造精品校园文化,通过优化环境培养少先队员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的责任和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校园内外的围墙上,可以张贴或涂画宣传标语或卡通漫画等,内容可以包罗万象。在教室和走廊,可以悬挂名人名言,渲染学习的氛围。少年在这美的环境中感受着美的熏陶,影响着自己的行为,在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通过榜样激励来引领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的本能决定着他们的模仿性,远到伟人、英雄、楷模,近到教师、家长、伙伴,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队员们模仿的对象。为了让孩子们易于模仿,乐于学习,学校应该积极引领队员们走近英雄、走近楷模、倡导师道尊严、树师德之风,组织开展向英雄人物学习以及各项小标兵评选的活动,树立身边榜样。少年儿童在人与人的切身交往中相互学习,在榜样的引领下不断前行,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约束,体验成功和快乐。
(四)通过个性张扬来积淀习惯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能找到自我,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少年儿童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个少年儿童在校园中都能快乐、幸福的成长,这是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方针。通过开展音乐比赛、体育竞赛、才艺比拼等活动,在这样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少先队活动中,少年儿童的个性得以张扬,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得以积淀。
(五)通过活动体验来践行习惯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培养儿童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润物于无声,这是最好道德教育形式。在特定的活动体验中让队员们自行设计、自主投入、自我探究、自行悟理、习惯于自成。不怕犯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开展义务募捐,在捐助活动中将习惯升华,播种爱的种子;通过创办校园小广播,传播好人好事,展示少年们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切实的践行和巩固;通过开展动手制作比赛,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让多种习惯的火花相互碰撞和激荡。
(六)通过多元评价来落实习惯
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时,科学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多元性评价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一位少年儿童。结合少先队课程,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对少先队员进行评价,并通过“颁章”等多种形式对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进行表彰。里面各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活动性评价、成长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学期、学年末的综合评价一应俱全。对于评价和表彰的对象也没有限制,不限名额、不限类别、范围广泛。表彰的队员不一定全面发展,只要有一方面突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章都会举行隆重的奖章颁发仪式。对突出的中小队也给予评价表彰,使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习惯养成落到实处,具有连续性和实效性。
(七)通过家校联动来巩固习惯
班主任老师是少年儿童亲密的朋友,是帮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些重要思想意识的有力引导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影响能更好的帮助少先队员们树立正确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处处为队员做出表率,事事在潜移默化教育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需要家庭教育来培养和巩固。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积极与家长配合,利用队员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七、结语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播种到队员们的心灵深处,也在无形中促进了班主任和老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在国家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祖国利益受到威胁的危急时刻,我们更应该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殷切希望。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和复杂的家庭关系,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之重。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利用少先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是要为少年儿童的终身发展服务,从小习惯培养入手,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参考文献:
[1]朱曙来.利用校本课程为少先队活动注入活水[J].小学科学:教师,2011,(9)
[2]陈晋旭.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少先队工作几点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3,(9)
[3]谢金飞.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农村特色少先队活动中[J].青春岁月,2013,(10)
[4]董伟红.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J].青年文学家,2009,(6)
关键词:盲生;体育课;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44-01
体育课是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达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目的。由于受外界环境干扰,受天气、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加上这些盲生的生理缺陷,因此,他们不自觉的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表露出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盲生的特点和体育课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盲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训练,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强调盲生自身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加强盲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体育课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不少伤害事故都是来自盲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盲生加强教育:
(1)加强自我保护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教室必须告诉盲生周围的练习环境,手把手教给盲生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的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
(2)加强保护帮助动作训练。教师要教会盲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3)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和帮助盲生布置、收拾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盲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盲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2、加强文明意识培养,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文明意识教育应是体育课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1)抓课前、课中、课结束前的集合整队。集合要求快、静、齐,精神面貌要好。
(2)抓个人和公共卫生:盲生“以手代目”,细菌自然很多,督促学生勤洗手,不留长指甲,服装整洁勤洗勤换,不随地吐痰,保持好场地、器材整洁卫生等。
3、增强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心理上由于视力障碍,盲生在家从小闭门少出,身体发育与正常学生差别大,性格孤僻、感情脆弱等。生理上由于看不见别人坐、立、行的正确姿势,造成很多盲生身体形态和运动方面的异常。教师对盲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所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应讲明危害性。要主动帮助纠正,教会学生一些矫正方法,同时加强训练:
(1)对学生进行美得教育。让学生知道体育和美是紧密相关的,它包括身体美、运动、精神美,其中健康是美得基本素质。
(2)通过严格的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正确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
4、加强盲生进取精神的培养,促进盲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在体育课中,每个班盲生都有很多差异性。如受身体肥胖、瘦弱、胆小、孤僻、自暴自弃等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限制,很多盲生都会产生心里障碍,对体育课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应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教学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教会他们一些锻炼方法,就能起到积极效果。如身体肥胖的盲生一般力量素质比较好,在投掷课上让他们出来做示范,就能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
二、发挥集体优势,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
盲生集体行为习惯对自身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约束、促进、巩固和发展作用。体育课上应加强这些方面培养和训练。
1、严密课的组织。抓住突发事件,及时进行教育
严密课的组织对学生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队伍调动这条主线,严密队伍的调动。要有目的培养学生迅速、整齐、守纪、集体协同动作的习惯。坚决对组织松散、不服从指挥、拖拖拉拉等现象。
体育课中突发事件比较多。教师应注意观察盲生的行为和表现,对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不良倾向必须严肃批评。让盲生分清是非界线,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温暖、愉快的集体氛围中,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2、严肃班风,不断提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