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

时间:2023-05-30 09:3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学效果 因素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直接就业的专业型人才,毕业生应该具备某个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与技能,而且还应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具备必需的职业发展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普遍、应用层次日渐提高的今天,扎扎实实地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对于中职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在中职学校里,绝大多数专业都设置了计算机基础课,这对于推广普及计算机知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意义重大。在中职计算机课的教学中,切实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效一直是计算机教师努力的方向,但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实效,还需要克服几个不利因素。

一、缺乏配套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计算机基础课在近几年来普遍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推广工作成效显著。但在笔者十几年的实际教学中,很难碰到较实用配套的教材。主要问题有:教材内容与当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些脱节;教材缺少内容充实新颖的例题;教材缺乏配套的练习题与上机操作题。这样,教师必然要花较多的时间准备例题,编制课后习题与上机操作题,而在教材与教法上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与改革。除此之外,计算机课程不像数学、语文、物理等课程一样有配套的、成熟的教学参考书,这也是计算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不利条件。

二、机房配备落后与机房管理死角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最后主要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在操作课上,老师布置好相应的操作任务,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来完成教学目标。一个有良好的硬件配置与软件配置的机房是顺利上好操作课的基础。但学校的机房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其配备与更新往往比较滞后。有些机房由于创建的时间较久,配置明显落后,而且机器随着使用年数的增加,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当教师讲解完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操作因为机器有问题不能顺利完成操作时,必然会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为学校公用机房配专业的管理与维护人员,保证机房能正常运作显得很有必要。但机房管理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有些学生不爱护公共财物,使用时不够小心;有些学生从网上会下载一些游戏或电子小说在机房里共享,导致机房状态越来越差。一个机房的有效管理要从硬件、制度与技术等各方面来保障。

三、学生的兴趣培养有待加强

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是一个合格的专业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计算机这门课程并不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重新开始。兴趣比基础更重要。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如在课堂上能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完成一定量的理论和上机作业,可以轻松地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计算机怀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在上机操作与考试中成绩明显领先。那怎样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呢?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选取教学素材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充满朝气,喜欢接触新的事物。老师在选取教学素材时,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他们喜欢与熟悉的内容,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有竞争性的活动与比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在课堂上开展小型的计算机知识竞赛,采用小组比赛,分必答题与抢答题两种类型,邀请学生一起参与主持与记分,学生兴趣深厚,气氛活跃,效果良好。另外,也可以在课余组织学生参加打字比赛、计算机基础知识竞赛、Word小报排版、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活动,并充分重视学生的赛前组织与准备工作,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风气,在活动的开展中收获知识与技能。

3.结合计算机应用实际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操作实例和任务

计算机的发展迅速,应用日新月异,流行的操作系统由DOS更新为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2000,直到WindowsXP和Windows2005,Office套件从Office98更新到Office2003,甚至是Office2007。计算机课程本身为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应根据当前计算机应用的主流(而不是根据教材)来选择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学生在操作任务的设计上,也应该考虑实用性原则,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操作中收获自信,提高协作能力。

4.组织相关的计算机兴趣小组

在中职学校中,可以根据开设的计算课程,开设相关的计算机兴趣小组,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文档处理、多媒体制作、Flas制作、硬件维护等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加入,通过小组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兴趣与提升能力。

四、教材内容的需要更新调整

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材的选择上,要么教材相对稳定,每年的教学内容基本不变,要么紧跟流行的软硬件,年年更新。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教学,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当前的应用水平,教材内容更新太快,教师本身知识更新与储备压力过大,备课与施教缺乏经验积累与借鉴,影响教学实效。

我校已多年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教程)》作为教材,以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主要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Word2003的使用、Excel2003的使用、Powerpoint2003的使用、网络基础与简单应用等章节,教材内容对于参加全国一级计算机考试的同学具有针对性。一级考试的要求有其特殊性(如考试标准的衔接、考试系统的不能及时更新等原因),教材内容相对稳定。但从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还需要收集补充实用性的实例与课后操作练习,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当今因特网应用日益广泛,网络同时充满诱惑与风险,计算机有较多的机会“中招”,学生有必要学一点计算机维护的知识,也需要进一步对学生加强计算机应用道德与计算机法律知识教育;再如,现在的电子商务应用日益成熟,许多的单位与个人会牵涉到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也很有必要讲授一些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而并不仅仅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在中职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除了以上探讨的几个因素外,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课堂管理与实施、课后辅导等也很重要。如何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不利因素,如何更好地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效,培养出具备良好计算机素养的专业型人才,值得广大的计算机教师探讨与总结。

第2篇

关键词 信息化导学平台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3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industry,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urrent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an not effectively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re are teaching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figuration is not reasonable, lack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means a single problem,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under the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o carry out classroom teaching, the guidance organiza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promote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practice in production,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students using computer knowledge to deal with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guidance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ic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基础应用工具,计算机在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文本建立、图像分析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提供基础的操作知识和原理,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在高等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基础课阶段的必修重要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较强,需要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优化研究,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能有效满足当前IT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系统、计算机基础应用软件的课程,常见的课程安排如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这类课程的实践操作性要求较高,信息化导向较强,对课堂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需求较多。②③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中,还存在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老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抓课程的重点、难点还不够突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欠缺,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教学的不断提升,本文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从教学内容和课程配套体系改革、师资力量升级、信息化导学平台的构建和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得出有效性结论。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与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自动化办公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应用广泛,实践性强,教学难度较大。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虽然看似基础,实则内涵比较丰富,且难度不小,利用常见的Excel电子表格、“word基本应用”等知识,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内涵大量的处理技巧,通过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的教育模式还存在教育理念落后,教材配套与当前的信息科技产业发展不匹配等问题,在旧的教材体制中,只强调计算机专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而忽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在当下信息科技教学体系结构下和计算机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课程体系、能力培养、考评体系、分层教育思路等方面都不能有效满足现实的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需要从信息科技教学和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和思考方面下功夫,促进信息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课程体系的搭配上还不够合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确定良性的发展目标,通过建立起适合本门课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④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突出重视,增加学生的上机体验时间,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二是当前国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配置和教学资源的投入还不够。国内高校的领导阶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投入较为欠缺,结合计算机基础阶段学过的课程,将实践操作和计算机应用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硬件配套设备作为保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总的来说,当前课程教学和实习时间相对较短,不到总学时的5%,而且整体组织上缺乏系统性考虑,需要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要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发力度。

三是当前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陈旧,需要进行教学平台的优化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由于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主要还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进行知识吸取过程中存在着消化滞后的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应用操作环节,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提高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要点措施分析

由于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着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本文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学实施。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建立信息化导学平台,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编程训练水平和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配套设施的优化配置,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加强应用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置,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加开如3DMAX、网页制作等应用性课程,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确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目的、功能目标、上机实践和操作要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改革教学手段,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大胆进行课程整合,从根本上扭转当下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效能低下的尴尬局面,首先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思想认识,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信息化导学平台的改进,相关部门加大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资金投入和设施配套的投入。通过信息化导学平台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再次,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评体系,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评要有所侧重,严格把关。通过优化考评体系,帮助学生完成由课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转化,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真正让课程教育的上机操作和应用环节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考试中理论和实操并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3 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包括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实训教程”、“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当其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着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开展信息化网络课堂教学,采用引导型教学法组织方法,构建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促进教学课程在学生应用实践环节中的能力生成,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打下基础。

注释

① 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②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0-83.

第3篇

[关键词]模块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24-03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以下简称C9会议)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C9会议讨论并形成了一系列共识,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设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1]

作为大学层次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应当体现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为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不仅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启蒙,而且让学生在掌握最基本操作技能之外实现更多专业技能的入门。作为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首门技术课程,应当与学生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自然衔接,并让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2],使本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应注重让学生建立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系列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同时感受计算机文化;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应用技能,包括视窗基本操作、文档处理、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音频处理、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3]该课程的教学应当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课堂教学与上机操作并举的原则。其课程内容以及授课学时如下表1所示:

课程内容说明如下: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包含: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数制的原理和应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因特网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

办公软件应用部分包含:Word2010、Excel2010和PowerPoint2010软件的使用。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部分包含:多媒体技术理论、photoshop cs4和flash cs4软件的使用。

网页设计部分包含:网页设计初步、网页设计进阶、网站运营及维护和Dreamweaver cs4软件的使用。

二、计算机基础进行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教改项目团队连续三年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该课程得不到学生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1.课程内容没有与初、高中学习内容形成明显的差异;2.教学方法单一;3.课程考核标准低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

教改团队对国内外诸如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FONTBONNE UNIVERSITY等八所高校与多家诸如中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发现很多专业在大学期间只开设计算机基础这唯一关于计算机的课程,同时所有的企业均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尤其是office软件的使用能力。企业普遍认为刚入职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达不到岗位和业务需求的标准。

学生的不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唯一性和企业需求的迫切性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缺口的环,如果不能让学生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达到能力的匹配,那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了。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基础进行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推进课程内容的修订,促进课程考核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职称计算机考试的同步,使学生计算机能力符合企业的需求。

三、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思路

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核心是模块化,将教学内容按内容之间的联系切块,将计算机基础授课教师团队按技术特长进行切块,保证将最优质的教师部署到其最擅长的课程模块教学之中。根据学习曲线理论,每一位教师专注于他最擅长的模块教学,势必会促进其授课质量和技术的精进,降低教师的时间成本。

四、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要真正实现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思路的落实,必须制订内容模块化切割、教师团队资源模块化切割、开设班级配课时间的协调三维一体的实施方案。课程内容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教师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配合,开设班级配课时间既要独立又要能相互循环。

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

(一)课程内容模块化切割,形成内容群

1.课程内容分块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由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因特网基础与应用和网页设计四大部分构成。模块化内容切割以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为主线进行切割分成:计算机理论知识块、文本处理和演示文稿块、数据处理和网页设计块、多媒体处理块四大块,四大模块的内容构成一个闭合循环。其中,所有授课的教师必须承担各自授课班级计算机理论知识块的教学,搭建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体系,为其他三个实践模块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授课范围原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范围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的质量,如果内容太简单就无法形成与初、高中所学知识的差异。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企业需求的能力,授课范围的制订必须以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和计算机职业化能力考试的要求为指导原则。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必须涵盖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知识,能够让学生独立安装操作系统和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熟练配置系统硬件和网络协议并且掌握一定的系统维护能力;文本处理和演示文稿块必须涵盖office软件中word文本处理软件,进行团队协作大型文档的设计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创意设计;数据处理和网页设计块必须涵盖excel软件除宏以外的所有功能和静态网站设计,学生能够进行诸如商店销售系统数据处理和完整的网站设计;多媒体处理部分必须涵盖常用的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处理,能够让学生熟练使用photoshop设计平面广告,用flash设计不写脚本的动画。

(二)教师团队资源模块化切割,形成专业技术精良的师资群

通常情况下,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是一个人负责所有内容的讲授,教师必须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熟练掌握六个软件的使用方法。模块化教学方案中将教师从必须熟练使用六个软件的工作中分解出来,要求教师必须经精通课程三个实践模块之一中的两个软件。教师对各实践模块能力分块,将能力最强的资源分配给相应的模块教学。

(三)开设班级课程配课时间同步,形成循环

模块化教学方案在课程内容和教师团队模块化切割的基础上,对课程的配课时间也要能够以三至四个班级一组,进行循环,让同一组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负责该组中所有班级的模块内容教学。课程配课时间规则如图2所示:

说明:每个模块14个学时,四个班级为一组进行循环授课。

五、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针对课程内容模块化切割、教师团队资源模块化切割、开设班级配课时间的协调三维一体的模块化实施教学,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更新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一直是困扰该课程开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课程内容模块化的切割,很好的解决了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的弊端。模块化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职业能力考试要求为指导,以企业实际需求为目标,不仅为学生搭建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而且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的能力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师资团队专业

通过师资模块化分配,精良的师资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分析重点和诠释难点,实现融会贯通或触类旁通。在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层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自学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力求理论结合实际,跟踪最前沿技术,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教师应专注于自己负责的模块,注重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创新知识的传授技巧,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程度,保证课程开设的高水平高质量。

(三)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提高

模块化方案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框架,熟练组装机器,配置系统和进行系统维护;三个实践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Office办公应用软件操作能力、设计制作平面广告和二维动画的能力与网站前台设计开发的能力。学生不仅学会了该课程中的几种软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计算机的处理思维,能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使用中。

六、结束语

通过模块化教学方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施,突出了计算机基础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形成了稳定的课程知识结构,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依托企业实际需求制订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的指导原则,让该课程的理论更加联系实际,不仅让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使用能力增强,更加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能更加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的思维和能力处理拓展专业的问题。

[ 注 释 ]

[1]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

第4篇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专业特色 教学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高职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外,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而高职院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无疑对高职学生满足社会在计算机层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服务于就业的呼声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基础”应不应该服务于就业和怎样服务于就业是笔者将探讨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服务于就业的理性认识

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机学习和应用的能力,为其后续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与文献分析实践,“学生的起点不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地域性差异、家庭背景、中小学期间就读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他个人原因等诸多因素使学生的起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工作非常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一直秉持的办学理念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服务于就业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合情合理,但不能盲目追求以就业为导向而忽视了该课程本身的宗旨。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首要任务是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是该课程服务于就业的前提。

2.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优化途径

2.1基于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模块的设置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宗旨和社会需求为依据,在教学内容上以设置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对应于课程宗旨,专业模块体现各行业的社会需求。笔者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材料的编制进行了思考,如图1所示。

2.1.1基础模块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使用的一般都是通用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信息安全基础。这些教材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难以体现专业特色,因此可以将这些教学内容作为基础模块子模块的内容。

2.1.2专业模块

专业模块的设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于涉及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学校的教学情况,因而是公共教材难以解决的。笔者从自主编制的角度提出了该问题的解决思路,参照图1。

首先,高职院校或院校联盟可以成立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指导小组或性质类似的组织,负责该课程的教学方案制订、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师资建设等工作,小组成员包括课程相关负责人、课程任课教师、相关专业教师等。教学指导小组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研,分析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可预见的各行业发展趋势,并结合学校基础设施、师资等情况确定专业模块的教学内容,并自主编制相关教学材料。其次,鉴于课程具有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在不同时期专业模块的内容要随着社会需求及现实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和完善。

图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2.2基于项目式任务驱动专业模块的教学方法的优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等。这里提出的项目式任务驱动强调将专业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具体的实训项目,再从课程总课时中抽出部分课时集中完成相关实训任务。比如文秘专业的实训内容可以设计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的使用、机关公文的排版、电子邮箱的高效使用等,又如非计算机类教育专业的实训内容可以设计为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优秀的教学课件、利用Excel管理教学信息、利用Word进行试卷的编辑与制作等。考虑到有些学生今后可能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将不同专业模块的实训项目设置为选修内容。同时,假如有的专业就业涉及的计算机相关知识较多无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完成讲授,则建议单独开设一门专业计算机课程。

2.3基于加强选择与培训的教师资源的优化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属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这些教师的计算机知识面较广,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经验。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势必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不断更新知识获取计算机新技术的能力;其次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计算机水平,还必须熟悉所教学生的专业内容了解该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工作内容要求。[1]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因此任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合作尤为重要,同时挑选善于学习的任课教师和加强任课教师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非常有必要。

2.4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的优化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实教学中,很多学校出现以学生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为教学目标,甚至以班级计算机过级率来评价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现象。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存在一定的机械性,不能将知识技能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同时也导致教学评价的参照标准单一化。

目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在许多科目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评价中总成绩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模块及专业模块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该学科总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30%(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信息素养)、期末成绩40%(反映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践操作成绩30%(反映专业模块知识技能的掌握)组成,其中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用机试、提交作品等方式进行。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现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评价手段和内容较丰富,也更科学合理。

3.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学时有限,学到的知识也有限,而社会的需求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的计算机能力水平过于依赖一门课程是不合理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效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计算机满足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解丽丹.服务职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2(9).

第5篇

1.1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缺乏,尤其是缺乏专业性的教学人员,使得师资力量紧张。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的基础教学时,只能采用百人以上的大课教学形式。但这种教学方式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学生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很多学生就浑水摸鱼。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觉得“学不够”;而对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关注不足,不能很好地掌握所教授的内容,导致他们更加对学习计算机没有兴趣。同时,这种上大课的形式也不能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保证,没有使计算机教学的意义得到真正的发挥。

1.2学生水平差异大,难以因材施教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因此,导致各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一些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的东部地区,计算机教学从中小学就开始普及,该部分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甚至部分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已经超过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但相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较低的内陆地区,尤其是农村,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一点也不了解,直到进入大学校园才开始真正系统性的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如果采用统一性的教学方式,使得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存在学模式和个体差异的矛盾,部分已经掌握了该知识的学生会因为学不到新知识而产生厌倦和厌学情绪,而不了解该部分内容的学生又会因为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断片的情况,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1.3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降低了学习吸引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目前有些教学使用的教材过于完整和系统,从二进制的转换、操作系统发展、office办公软件到网络体系结构及应用,使理论授课内容非常庞杂,难以突出重点。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目前,几乎所有的院校仍采用的是1+1教学形式,即上一节理论课,由老师讲解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理、实分割,限制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综合能力提升。

2.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是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和维持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跟随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和发展,适应未来工作生活中终身学习的需要,成为一名社会需求的稀缺性人才。

2.2针对性教学,缩小学生差异

由于目前我国的各高校都是面向全国进行招生,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这就形成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明显。而《计算机基础》是必修课,对于一些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一进校门便要学习和掌握这些难以理解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无可厚非存在很大的困难。为了缩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可以采取“先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方法,在大一上期便让学生进行上机实践,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PPT的制作方法,从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使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

2.3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是书上讲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融入教学课堂,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现在的学生普遍都玩QQ和QQ空间,而QQ空间可以对所访问的人员进行权限限制,根据不同的身份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让学生理解网络信息安全中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等基础知识。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外活动时,有时会用到音乐编辑,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教授GoldWave,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声音的剪切或拼接,还能知道码率和声音质量、文件大小的关系。此外,教师在讲完IP地址的基本概念后,可以指导学生进行IP地址和子网的配置,设置防火墙。这样一来,学生自己就理解了IP地址的数字最大值是255,比起教师枯燥的讲解,教学质量要强得多。

2.4案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味的讲解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概念是枯燥无味的,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走神。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解以太网的相关知识时,如果采用拗口的(CAMA/CD)方法,学生就会因为太难而丧失学习兴趣,不能掌握其工作原理。但通过讲解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就会变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的理解。

3.结语

第6篇

论文摘 要:在技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不应用传统的“你教我练”的呆板方法,而应根据技校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逞强、喜欢创新的特点,灵活使用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的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实践、求知,并在探索、实践、求知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是成功的关键。

在技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怎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他们热爱学习的目的呢?

一、整合教材,趣味先行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中职学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的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章节顺序通常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Word、Excel电子表格、多媒体软件应用、PowerPoint 幻灯片。这样的顺序,对一个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许是较合理的顺序,但对一个基础很差、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往往是很难入门的。

如果按顺序按部就班地教学,一开篇就是理论、概念,如计算机的发展史、特点、应用、分类、系统组成、进制等概念和内容,结果往往是教师辛辛苦苦、洋洋洒洒地讲三四周下来,学生却一头雾水,既费时又没效果。教师把大段的计算机的发展史、概念、新名词抛给学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引起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反感。

技校考试一般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命题,教什么内容考什么内容,这就给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留下了很大的自由空间,让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重新安排教学内容顺序。在整合教材后,教师应先从Word 入门,因为它生动、直观、感性,只要学生会打字,很容易入门。在Word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接触到的硬件、软件都有意识地提出和强调,由于学生要存储自己的文件,很自然地就学会了创建文件、文件夹等。有了Word学习的兴趣,学生再返回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Windows操作系统时,就容易多了。另外,因为在学Word时遇到了录入慢、指法不正确的问题,所以在接下来的指法教学和录入中,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更清晰的目的和动力。

二、任务驱动,实践先行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先讲,学生后练,但由于技校生基础差,没耐心听课,结果是教师讲得很好,学生却在下面备受煎熬,一句也没听进去。这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可将每次课的主要内容设计成小实验,并将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先让学生练习,然后再做小结。比如学生学习Word 时,学到“文字的格式化”,教师事先给出排版效果,让学生模仿排版,在遇到不会的知识时,学生会主动翻书或问老师,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好奇、好动、喜欢动手操作的最主要的特点。

三、理论联系实际,贴切生活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学生如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在讲授 Word 应用知识的时候,内容中用到的实例要尽量跟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操作。如在讲文字和段落的格式化时,我让学生写一封家书,并进行排版,然后再打印出来;讲到表格时,让学生制作一份本班的通讯录;讲到插入图形时,让学生制作一张教师节贺卡或中秋节贺卡等……因为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生都是刚进校的新生,这些内容跟他们息息相关,他们既熟悉,又学以致用,学习起来就会更有兴趣。

四、丰富课外,比赛同步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学好技能,适时地进行相关的比赛是不可缺少的(比赛有小组的、有班级的、有校级的)。通过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兴趣,而且大大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

比如在学习文字录入时,进行打字比赛;在学习Word时进行电子报比赛、贺卡设计比赛等。

五、认真考核,考证激励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的一种手段。考试既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同时也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和改进教学的依据。由于技校的考试一般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出题自己评分,所以很多教师对考试并不很严格,上什么考什么,导致学生对考试也不是很重视,甚至很随便。

为了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考试严格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教师重视了学生才会重视。因此,在对待考试上,教师要做到:(1)认真命题。(2)考试的形式多样:笔试和机试同时进行,段考成绩=笔试×40%+机式×60%,期考成绩=笔试×50%+机式×50%。(3)考证与期末考试双轨合一,即在期末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最后结业成绩=平时×10%段考×30%+期考×50%+考证×10%。为了能得到高分,也为了能得一本全国承认的证书,很多学生都自愿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不是教师出题,学生在学习时会格外用心、格外积极,并且由于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总之,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教师如果按传统的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先讲后练的方法,往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特点,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后续学习计算机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40-0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入学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们一直致力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分析和研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1 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本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为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解,授课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理论课根据课程内容积极进行讨论式及案例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验课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带着任务操作,学习目的明确。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大纲、教案讲稿及授课计划进行了细分,均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内容更具体,更具针对性。例如理论讲稿内容增加了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积极参与教学讨论,使教师做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验讲稿对实验任务进行了详细说明,实验课学生任务明确,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不在纠结学习本门课程有什么用,思考的重点是怎么把这门课学好。

2 实验学时大幅度增加

按照现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计划,本门课程总学时60学时,分为理论课、实验课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为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分配为1:1。教学改革实施后,理论学时为20学时,实验学时增加为40学时。实验学时的增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验操作任务大部分都能按时完成,实验报告书写完整,电子作业完成质量很高,并且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创造。在所有的电子作业中,学生的Word文档及PPT演示文稿作业尤为出色。例如,PPT演示文稿设计实验,实验目的:①掌握PPT文件的建立,保存方法;②掌握对 象(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的添加方法;③掌握动画的设置方法和幻灯片的切换方法;④掌握超链接的使用;⑤掌握幻灯片设计和幻灯片版式的应用。通过学生的电子作品检查,实验基本要求都实现,演示文稿放映时有幻灯片切换效果,有动画效果,很精美。另外该生创造性地添加了GIF格式的动画图片和自选图形,进一步美化了幻灯片。理论课前用20分钟演示学生作业,同学生一起给出客观评价,学习优点,弥补不足,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增强。

3 分层次教学

目前,虽然计算机基础教学已从原来的大学起步过渡到中小学为起点,但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对计算机了解甚少,甚至还有的学生没摸过计算机,属于零起点学生。本课程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计算机基础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理论分文、理、艺体三个教学层次。文科及艺体开设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理科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实际教学中,因为艺体学生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基本操作知识讲授。实验教学由理论教师在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分成有一定基础和没有基础的两部分,将实验课由理论课的大班额教学采用分层次方法分为两个小班,由两个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实验教学中实验任务的设置由易到难,首先要求完成较容易的任务,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及时间安排有选择的完成较难的任务。

实验学时的增加及分层次小班额授课,学生学习热情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增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制作的Word作业,PowerPoint作业,从质量及美感各个方面均有大幅提高。

4 分模块教学,分阶段考核

模块化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我院大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特色所在。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分为六大模块: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每一模块教学完成后,随堂进行考核,采用上机考试,在线阅卷,学生当场可知道成绩,60分合格,不及格者继续强化该部分训练,另行考核。期末考核式方式为上机考试,学生不用再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对所学内容熟练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提升了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

5 教学模式网络化,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本课程教学模式采用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三大资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为补充、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网络课程自学为主体等多种教学模式,达到整体优化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电子邮箱、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学院教务管理系统、聊天软件等等现有的交互式信息平台,与学生实现随时随地沟通,实现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解决了过去只有上课才能见到老师的问题,实现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使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还是学生的益友。

教学模式改革之后,经常有学生对现有知识内容进行扩展,向老师询问一些本课内容之外的问题,例如,“如何做PPT特效”,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扩充知识储备,迎接未来一个又一个挑战。

6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改革

让学生学习好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需要教师、学生及教材的三方配合才能实现最好。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依据。通过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工作发现,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内容偏重于理论的教学,而在实践方面过于肤浅并且缺少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内容,所以学生在学习过后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应用的乐趣,另外学生个体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也是因人而异的。为了使教材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能体现和发挥出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达到学以致用,会学会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的老师,根据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及目前学生实验课状况和学生目前学习情况,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调研,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对教学过程中教案进行整理,编写了一系列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实践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与《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结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要求设置,凸显项目教学、任务教学、主题教学、案例教学。《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教材立足于计算机公共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简明扼要,层次分明;《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实践教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实际操作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操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教材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教学方式;《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程》教材中的上机实训题型丰富,且来自实际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材投入使用后,深受教师及学生的好评。

新教材加强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突出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编程思想,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操作、程序设计教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被国内很多高校采用。

7 实践教学中引入教育心理学

目前,大学生均为90后,彰显各性的年代,在实际授课中,授课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最大化。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教育心理学的社会助长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其他遇到操作难题的同学。在实际授课中,有的同学性格开朗,极其主动要求:“老师,我会,我告诉他”;分模块教学中,每一模块测试结束后,学生有喜有忧,及时引入教育心理学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后续内容的学习,学生都能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听课,按要求完成后续实验操作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操作实践,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育心理学的渗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宗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

参考文献:

[1] 宋丽,吴玉华,蔡丽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7).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继续教育  教学改革

 

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对象相较传统教育来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参与继续教育活动的人群不限于普通学龄学生,而是包括了多层次社会成员如在职人员、进修人员等,年龄覆盖面广、基础学历层次跨度大,而且学员普遍具有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平均技能掌握程度相较普通适龄教育者偏低的特性。

但是相对于早期计算机发展时期而言,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下计算机基础知识已经得到了充分普及,一些非常常用的知识已经成为了各年龄层次所共同掌握的基础技能,这意味着参与继续教育的人群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类型和深度发生了变化,需要向着更深入计算机软件操作及语言变成本身的方向发展。这样就要求计算机课程继续教育要达到结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目的,能够充分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使计算机课程成为一门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和人员从业的实用继续教育课程。

一、计算机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方向

总体来说,目前继续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改革主要目的在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需要在现有的继续教育学员中,建立起系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来。虽然时代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更多接触计算机操作的机会,但是大部分人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并未接触过系统的知识培训,仅仅处于浅层的印象阶段,会使用基本的操作或者大众化的软件使用,对于整体的计算机语言及系统逻辑都缺乏真实化的理解。这样一旦遇到新的尚未得到充分普及的应用时,学员就会无所适从,而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知识支撑的缺陷也导致学员无法在具体的实操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应用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发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水平。

二个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员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自身发展方向相结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是在自身的就业岗位上使用计算机技能,也可以是通过计算机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水平,总而言之就是需要围绕着学员的真实需求和提升方向来进行教育课程及方式的改革。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我们能够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知识素质为载体,在现有的线下实地教学基础上充分运用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教育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实现学员的自主学习、创造性激发,从教育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学员特点等多个方面实现与受众职业属性的契合。

二、深化计算机继续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新时期的教学基本延续了过去应用教育的宗旨,但是在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作为一个社会教育角色的扮演者,如何在延续过去的成功积淀的基础上加强计算机继续教育的质量,需要解决软硬件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继续教育培训对象年龄跨度大,基础技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存在对当期教学的方案和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提出了考验,如何在同一课堂中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达到均收益的状态。同时,这种较为开放的教学环境带来了相对宽松的学习压力,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各不相同,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也就不想普通学员那样具有特定属性,严厉的考核机制和淘汰制都不适用于继续教育教学,如何调动起学员的主动积极性,营造良性的课堂学习氛围成为了教学面临的软件要求难题。

其次是继续教育教师阶层综合素质的缺失,计算机课程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大多来自于普通高校,其筛选要求等相对宽松,备课及授课水平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尤其是针对继续教育所面临的特殊对象缺乏有效手段,时常出现简单套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现象。实际上,继续教学学员多数都有职业经历,抽象的理论描述、缺乏实操演练的纯粹讲解对于学员来说并无帮助,反而会增加其进行理解的困难,对职业提升无实际帮助。同时,由于教育对象和主体都十分庞大,这种新时期的教育类材料如书籍、影音资料等都相对匮乏,缺少针对继续教育学习者本身的特定教程,更新速度较慢,实际可运用的能力部分较少,使得根据书本来进行基础学习的学员收获不大。

三、计算机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可以在新的时期不断调整各方应对措施,用以推进继续教育的改革。

1.贯彻以应用能力提升为终极目的,掌握必要操作知识及理论体系的原则,进行学员的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摒弃那些与实际应用毫无关系的理论,避免出现“学术化”、“虚无化”的教学内容。

2.教育者改变普通教学观念,避免出现希望拉平同级学员水平的盲目追求,应该,允许差异化现象的存在,因材施教。对于技能掌握较好的学员鼓励其深入了解理论体系,达到编程应用语言的目标,对于基础较弱的学员则鼓励其根据自身职业需求进行技能提升,辅助完成其基础水平的进阶。

3.合理筹划教学课案,以深入浅出为目标,弱化艰涩的专业术语的出现频率,缩短学员对理论和技能掌握的时间,使基础操作成为学员能够自己理解的内容。同时,要加强对实际操作内容的部分,不能只是枯燥的讲解而要利用多媒体、电子产品等多种媒介素材,充分调用当前的最新案例作为讲解和实操介质,调动起学员对课程的兴趣,同时加深理论课程和实操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还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外任务,结合学员的岗位特性和生活需求进行场景体验,加深对课程学习的理解。

4.基于继续教育类课程材料相对来说出版周期较长、资料更新较慢,继续教育机构应鼓励资深授课老师编写教案,直接授课老师制作课案,社会资料作为参考的教学方式,针对学员群体的特殊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计算机课程作为信息时代不可获取的教学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自我革新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我们分析时局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赫男,王杰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3(02):16.

[2] 田良臣.高效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及其构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3] 孙勇毅,兰天.高职计算机类学生就业状况、趋势与对策[J].大家,2010(10).

第9篇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护理专业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已成为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水平和护理效率必不可少的工具,当今护士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因此,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对护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教学。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现状

1.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高考分数一般在200-300分,学生学习成绩、习惯较差,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2)由于生源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入校前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有的学生则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3)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重视不够。虽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是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不够重视。有的学生认为不是专业课,不需要好好学习,只要考试60分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则认为计算机学习就是上上网、聊聊天,自己都会不需要学。

2.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缺乏专业特色。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通用的,适用所有专业,在教材中完全没有医学护理应用方面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完全和医学护理专业脱节,从教材中看不到计算机技术与他们今后的护理工作有联系,不知道学好计算机对他们以后工作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2)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快,计算机设备更新、配套跟不上,难以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求。

(3)在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中,由于计算机专业教师医学专业知识不足,在讲课时对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讲得少,而课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导致部分学生对学好计算机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要强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思考并与同行相互交流,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与时俱进,突破教材。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快,《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的内容往往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步伐,因此,老师在上课时既要着眼教材,又要与时俱进,将最新的技术和与学生将来工作有关的内容加进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获得最新的有用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2.大力提倡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的一种模式。在小组协作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也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大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用一个个任务把教材内容串在一起,这种模式正好适合用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好、中、差搭配,通过协作学习完成一个个教学任务,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解决了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在互帮互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沟通能力,增进了同学友谊。

3.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视。

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告诉学生目前国内很多大型医院都是通过计算机对医院护理工作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计划的制订和书写完全是用计算机完成,护理人员使用的许多现代化仪器、仪表都是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监护仪器,医院从挂号收费到病房病例管理,都是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不会计算机操作技能,很难胜任当今的护士工作。

在社区医院中,社区护士通常用电脑打字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用图片处理辅助制作健康宣传册,用电子表格汇总辖区内的居民健康信息。用幻灯片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为了取得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幻灯片中不仅要有文字,还要有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为了提高护士的护理能力,要会上网查资料,了解发达国家的社区护士是怎样工作的。学会上网知识,通过上网就可以足不出户地对辖区内的居民进行随访。学会使用QQ、E―mail等方式与居民联系。联系的途径多了,省时,省力,还不用担心打电话人家不接,贴通知人家看不到。

4.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生源基础不同,若不注意教学方法,则容易使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最终都失去兴趣,因此,要注重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协作学习”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实例等;课外提倡学生上网学习或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5.改革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操作内容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尽量让操作内容和他们以后实际工作应用的真实需要一致,能在以后的工作实际中发挥作用。例如:学完Word文档,让学生以“5・12护士节”为主题,设计一个电子版报;学完Excel,设计一张护士夜查房记录统计分析表;学完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护理礼仪”为主题,设计一个演示文稿。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勤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当堂解决问题,在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和肯定,这样,经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和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就会逐渐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6.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快,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学习;学校的生源情况不断变化,要求教师探索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医专不同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医学领域知识。计算机教师应到医院进行实践考查,了解护理专业用到哪些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学习了解涉及计算机的医学新设备。总之,只有教师个人业务素质提高了,教学才会更有专业针对性,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7.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

第10篇

    论文摘要 简要阐述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和评价体系建构”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教学上的几点改进对策。 

    1 前言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将学生培养成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行业服务。自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以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虽然近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但其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上多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高职高专教育目标不相符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研究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特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如何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探讨。

    2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基本上按照《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所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3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体系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大学信息技术教程、VFP程序设计、VB 程序设计、网络基础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虽然在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2.1 “一刀切”模式忽视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技术需求的差异

    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都是一样的。这种“一刀切”的模式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不同需求,严重缺乏针对性。1)不同专业学生所需的计算机知识侧重点不同,文科类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利用计算机的文件管理功能管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进行文献检索;而工科类学生则需要利用计算机编程来模拟试验过程,数据结构课程对工科学生从事本专业研究也大有裨益。2)不同专业学生需要的计算机知识深度不同,因此,理工类学生较之文科类学生往往需要更加深入的计算机知识。

    2.2 同步的课程进度忽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在入校之前,由于当地条件、家庭条件以及个人爱好的不同,学生间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般来说,来自城市的学生要比来自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起点要高一点。而目前的教学体制,对所有的学生统一采取“零起点”模式进行教学,这在相当程度上压抑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过多地依赖于总结性评价,并且评价方式偏向简单化、形式化,要么是一份试卷,要么是一幅电子作品,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不到准确的评价。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进的对策

    3.1 设置专业化的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教学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1]。如果说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那么专业课中的计算机教学则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根据各专业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增加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环节。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上,应着重考虑以下两方面内容。

    1)课程设置专业化。对非计算机专业而言,计算机教学一定要和本专业特色、需求相结合,因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是研究计算机本身,而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于未来的职业。各个专业对信息技术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在确保学生基础的计算机能力后,开设和专业需求、学生兴趣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计算机课程尤为必要。对于专业要求而言,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无法满足专业需求的。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应用,不同专业往往使用不同的应用软件。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专业化。

    2)教学内容动态性。计算机知识作为当今知识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更新速度非常快。目前计算机教材内容严重落后于计算机实际发展水平,课程内容老化,所以课程体系及课程教材要及时更新。应在学校的专业教学期间,逐步引进与所学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使学生了解在本行业中计算机的应用和管理,熟悉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并选择有一定深度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仍有实用价值的教材。

    3.2 编制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

    随着科技和应用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将会逐步深化。信息技术教育应包含必修与选修两部分。有关信息查询、选择、接收、处理与传播的知识与技能是信息技术的基础部分,能够为学习者的成长提供广泛有力的工具支持,应作为必修部分面向所有学习者。选修内容的学习广度与深度,则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发展需要加以多样性的选择。这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将面临自身学习与教学创新的双重挑战。

    然而作为大学教材又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在计算机教材中至少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计算机领域中较新的知识,例如计算机网络知识;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例如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中使用的数制等知识。

    3.3 建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向导,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它展开。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能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2]。因此,建构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显得至关重要。而形成性评价正是这样一种教学评价方法。为了有效地实施形成性评价,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并且将教学内容按照项目的形式进行组织,将学习内容划分为3~4个项目,每完成一个项目后给学生一个评定,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甚至计算机评价等[3]。这种项目的评价方式,再加上多维的评价主体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者为主动的参与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效率。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切实从培养专业计算机应用人才出发,从计算机知识教育转为计算机素质教育,转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毕业的时候基本了解计算机在专业上的应用及基本原理,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为专业服务打好基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志国.独立学院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探索[J].商业经济,2009(1):124-125

第11篇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微课程 开发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学习网络应用的入门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培养应用能力的入门学科,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学习的手段呈现了智能化的趋势,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网络视频的应用,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来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学生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学生学习新的理念知识和塑造思维方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微课程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1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在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微课程的定义至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从有关专家学者和以往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将微课程整理成以下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微课程指的是微型视频教学,视频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独立性强是它的主要特点,通过视觉和听觉将所学知识点直接有效的传播出去,制定方式单一而丰富,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上课的兴趣爱好等等来制定,一般的微型课程的上课时间比其他的课程教学时间更短,只有两个课时左右,具有一定的个性化,他相对于知识的广度更专注于呈现课程的深度,微课程得到了众多学校的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家的组织和推广下出现在了中小学生的课堂,目前,微课程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教学手法。

2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一个“微”字几乎概括了微课程所有的内容和特点,简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时间短,内容精,微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主要突出教学问题的研究深度,在短时间内,提高孩子的集中力和积极性。

(2)灵活性,微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操作简单,满足家长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为老师教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拓展提供帮助。

(3)情景化,微课程在众多教学资源中,选择性地构建了一个真实情景化平台,课程内容生动丰富,能够马上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分散不集中的情况。

3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进行系统有效的开发和设计,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3.1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1)设计选题,在确定好课件内容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将文章题目简练化,浓缩为精华。

(2)设计时间,微课程相对于其他传统模式的教学来说时间较短,一般不要超过十分钟。

(3)设计结构,简短而完整是设计微课程的重要出发点,将课堂中出现的教学问题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法。首先在主线索上突出教学内容,去掉多余的词汇,为其他问题的提出埋下伏笔,最后总结要具有一定的点睛作用,总体结构清晰了然,突出重点知识点,让学生能够背诵记忆,并且能够主动掌握。

(4)设计资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以视频为主,文字为辅,组成一个真实的资源平台,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针对性。

(5)设计语言,在微课程有限的时间资源的限制下,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同时,缩短词语构成,这个时候突出关键字和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概括点题的作用,同时要突出教学内容,不要显得突兀。

3.2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制作

简洁美观的外表和明确的主题命名,严谨的逻辑性编辑语言和具有总结性的开头结尾是一个完整的PPT微课程的主要内容。首先调整电脑桌面,包括录制视频和电脑桌面的分辨率,设定电脑屏幕颜色。尽可能的全部使用PPT课件,力求课程教学中语音和文字内容的准确无误,画质清晰无瑕疵,保证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能够全部理解和吸收,最后调整视频的尺寸和格式,例如可以使用MP4或者是FLV的格式,也可以将尺寸更改为320?40。

3.3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微课程设备制作方法

(1)首先可以使用手机或者数码相机拍摄手法。准备收集一台手机、数码相机和电脑,笔和纸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首先要确保手机或者相机拍摄视频画质的清晰,在手写教程的基础上,保证语速缓慢和语音清晰,然后进行视频修改和美化,最后完成。

(2)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制作。首先可以选择相关的录屏软件,准备多媒体电脑和录音装备各一个,在选定教程内容的情况下,制作PPT课件,打开录屏软件,讲解PPT课件的主要内容,并开始录制讲解的声音,演示操作,最后将对视频进行相关失误的修改,录音和大字字幕是重中之重。

4总结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智能时代,越来越多高科技的移动设备已经影响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教程的广泛应用整体提高了我们的教育质量,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视频这种主要学习方式,抓住学生学习特点,发现学习的兴趣,从而提供个性化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教育整体素质。本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进行简要探析,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超.微项目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7:221-222.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 独立院校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 针对独立院校的学生偏向于应用的特点,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分别从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科学考评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85%,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面对的主体就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应用软件和网络等相关知识,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不仅耍培养理论性人才,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出既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适应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应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在教学上要体现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适应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善于钻研枯燥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差。要服务、应用于社会,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不断积累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素质等特点使得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1)学生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水平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学能力差,缺少明确个人目标等特点,学习热情相对不高,面对复杂的科目会消极对待,甚至自暴自弃,生活重心放在课外活动中。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初始热情很高,但慢慢认为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乐于练习打字、游戏等简单的娱乐活动中。此外,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许多有过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简单,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不求甚解,导致基础不牢。于此对应,部分完全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学因为自卑、害羞的不敢积极提问,加上练习机会不多,以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程度不大,赶不上课程进度。

(2)教师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讲解的是最基础和最常用的计算机概念和操作,教师可以会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没有督促检查学生练习,可能有相当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就成了单方面的讲述,学生参与不到课程中,自然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理论课实际意义也就失去了。

(3)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使用与独立院校的统编教材,所用教材都是由教师挑选,选教材时教师习惯挑选更高层次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导致独立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出现听不懂课,教师上课吃力的情况,影响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理论教学改革。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将课堂教授和上机操作分开,一般是上完一次理论才上一次实验课,对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验课时过少,比例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学环境允许的话,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讲述理论之后,给学生演示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针对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讲课之前把需要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先演示。在讲课前示例几个有趣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如此基础好的学生注意到以前未留意的细节,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在明确课程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学习,从而达到兼顾两面的学生。

(2)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过对他们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来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自身知识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和学习过程中具体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性教学将学生置身于贴近实战的环境中,面对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迫使学生综合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自己学会探求和摸索新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习质量达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教学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组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课程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又能很快入门,同时也减轻了任课老师的辅导压力。实基础好的因为上机操作起来的速度比较快,所以会把需要问的难点都提前一步问到,教师可以统一解答,然后让其充当“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同学,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又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能够尽量多加辅导。针对计算机文化中OFFICE软件操作部分(如WORD等)准备综合案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等,让学生脱离课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对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了基础。同时进行班级内部的竞赛,在相互竞争中提高学生学习和操作的热情。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件对学生进行局部或统一解答。上机课的时候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抽查,一则督促组长,二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对重复的错误或难点统一讲解。

(3)网上教学。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应的网站,有详尽的学习资料,包括视频演示、课后习题解答、以及模拟试题等,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水平,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4)科学考评改革。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单一的理论考核形式,相当不合适。考试分数由平时考勤成绩+上机操作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组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成绩的比重。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并作为考试成绩的衡量标准。认证考试可以为就业添加砝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使自身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师应向学生讲解认证考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兼顾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学好计算机知识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如果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功过级的话,算通过期末考试。对于学校的实验环境,希望开发对应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强调该课程的实践性。

(5)教材改革。编写出适合独立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高校相同专业使用一样的教材,谈不上是因材施教了。教材的趋同化对各自的教学都有不利的一面。明确了教学目的,组织编委会,让更多的一线老师加入到编写教材中来,让老师与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密切配合,就能编写出适合各自学校学生的教材。

参考文献

[1]杜萍,何月顺,刘光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职业教育研究[J].2007(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