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事记叙文

写事记叙文

时间:2023-05-30 09:3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事记叙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记叙文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记叙文的写作应该始终围绕着生活开展,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关键,紧密贴合记叙文的特征,让学生能够细心关注日常生活与学习,不断的提升观察与发现能力,从而同时改善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人格个性。在高中记叙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开展相应的写作指导,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写作技巧,将记叙文中的事物、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真实再现,从而最终实现作文写作技巧与精神的共同成长。

一、 高中语文记叙文写作的要求

1. 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高中记叙文写作必须从生活的历练中获取写作素材,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累积丰富的生活素材,再通过选择恰当的文章立意与构思将其表现出来。高中记叙文不单单体现了学生在身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形象,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较高水平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因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学不单单要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同时还要满足学生的个体的发展需求。

2. 强调自主写作的进行

学生主动自觉的进行写作训练是完成记叙文写作的根本基础,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只有学生愿意自己去进行训练,才能够获得显著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强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从厌恶写记叙文转变为对写记叙文充满期待。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意识的时候,才能够实现有效教学的需求[1]。

二、 记叙文的类型与教学策略

1. 记叙文的类型

记叙文是众多文体中的一类,主要是描述生活中存在的人物、事物、景象等现象的作品,其是一种直接反映生活的形式,能够真实的告诉读者人物、事物、景象的原本形态,读者读到记叙文作品就犹如回到当时情景一般。根据记叙文的社会功能来进行分类,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更加注重实用价值以及更加注重审美价值的两种形式。更加注重实用价值的形式包括传记、消息等;另外一种更加注重审美价值的形式包括小说、寓言等。根据记叙文的内容来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以人为主、以事为主以及以景为主的记叙文。以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对人物的形象、行为、神态等进行刻画,从而传递人物形象,体现作品主题;以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对事件进行叙述,涉及到时间、地点、人物等环节,着重描写事件的发生、经过与结果;以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描绘景物来寄托情怀与情感,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于景物之中,借物言志[2]。

2. 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1) 记事类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记事类型的记叙文最为主要的就是完整、真实的还原事情,将所发生事情的缘由、情节与结果一一阐述出来。在记事类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整个事情是文章的重点,事情中涉及到的人物、景物、环境等因素都只能围绕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3]。很多高中生在进行记事类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事情描述的没有连贯性与逻辑性,十分零散,时常呈现过于简略与嗦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怎样将完整的事情阐述出来,避免过于嗦,怎样完整的呈现事情的状态,进而组成规范的记叙文。

(2) 写人物类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写人物类型的记叙文主要是针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刻画,将人物丰满的形态充分的刻画出来,让人物能够有血有肉,并且富有鲜明的个性。要体现人物的特征与个性首先自然是要对人物的行为与活动进行刻画。因此,在进行人物类型的记叙文写作中除去必要的陈述交代外,还要让文章中的人物多一些活动,让其在行为中展示自己。将一些必要的交代与介绍,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展示出来,例如可以从形象、行为、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刻画。例如,有一位学生在进行人物类型写作的时候,以他的同班同学小敏为例,其整篇文章材料薄弱,对人物的刻画较少,大多数都是用叙述的角度来进行写作,并且写的都是小敏平时在班级上的缺点,没有涉及到小敏的优点。教师可以以此篇文章为例,指导学生在写人物记叙文的过程中要全面的剖析人物,不能只单单写出人物的一面,而是要将人物的复杂性体现才出来;同时,避免使用过多的陈述型语句,而是更多的通过所刻画人物的形象、语言、行为等方式流露出来。教师选择该位学生的原稿进行修改,将指导学生的理论化为实践,让学生了解怎样才能够做到将人物写的丰满、形象。

(3) 写景状物类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写景状物类的记叙文主要就是针对景物在细节方面上着重笔墨,关注景物在不同时间段下,在作者不同的感情体验下所形成的特定形象。写景状物类的记叙文作者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真实的描绘景色或物体,而是将情感与情怀与景色或物体融合,在借景抒情的手法上花功夫。在景物中需找寄托感情的店,将个人的情感与景物有机的融合起来。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其所寄托的景物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描写的手法与重点上也明显不同。景色随着作者的心情变化,心情跟随着作者的个性摆动,人各有志,物各有性。教师可以在教材中选择典型的写景状物类文章来指导学生该类型记叙文的写作,例如宗璞所著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就是典型的范文,作者借用紫藤萝即使历经挫折,依然生机勃勃的形态表达了不论是花还是人都会遭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是无止境的人生哲理。

记叙文是一种既可以写人、写景,又可以写事的文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论是什么类型的记叙文都需要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经验,将其融入到记叙文的写作中去。要显著提升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质量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达成,其需要长时间的累积,需要对生活充满细心观察的热情,融入情感与理性,在技巧的贯彻下达到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02):88-92.

第2篇

写事要求清楚、具体。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记叙文六要素”。把这六个方面写清楚了,才能 让读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同时,还要寓理于事,即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在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其中,“经 过”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小学生的作文里,“经过”部分写得不具体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小学生的继续文不感人,平淡乏味,这是其 中一个重要原因。记事的记叙文可分两种:写事和写活动。

(一)怎样写事

一是把“经过”部分分成几个阶段,然后按照先后顺序一层一层地写得清楚。写的时候多文几个“后来怎样”,文章就具体了。

二是注意材料的详略,有所侧重。对一些重要的过程、场面要细致描绘,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三是对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写具体。

(二) 怎样写活动

活动都是有目的、有形式、有过程的。搞什么活动?为什么搞活动?则眼搞活动?活动的结果怎样?都要写清楚。写活动也要求写清楚“六要素”,要 把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开始、经过、结果写出来。 在整个活动当中,不是写一个人,二是写一群人;不是用一两件事来写人物,而是通过写一个活动场 面,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写活动的记叙文,的特点就是必须有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过程和重要场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 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写好群体活动,又要把个体代表写进去;既要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写活动的文章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活动的经过,二是自己的感受。如果写“参观”活动,就要用“观一处,感一处”的方法。写整个活动的过程,要用顺叙法,即按活动的先后顺序,把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的经过和结果依次写出来。

第3篇

一、初中英语记叙文写作内容分析

要上好一堂英语写作课,就必须有的放矢地让学生知道写作的内容、写作的要求,因此,对记叙文写作内容的分析是势在必行的。记叙文是初中英语写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文体,所谓记叙文,就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类文体形式,一般来说,记叙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写人物为主的,围绕人物来组织材料的文章,这类型文章可以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一件事情或者几件事情;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记叙文,即围绕事件来组织材料,一般可以以事件为中心去写一个人的活动过程或几个人的活动过程;三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这类型的文章主要以“物”为中心,来记叙一件事情。在英语写作训练中,要写好记叙文,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要写清楚记叙文的“四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2.写作时要明确中心,突出重点。3.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进行,一般可以按照故事或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叙述。4.英文的叙事有时态之分,因此,记叙文一般为记叙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通常用一般过去时进行叙述,但是也要按照具体要求、具体情况而定。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并要围绕这个“人”的某一性格特点或者品质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有所突出的进行记叙。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就要注意交待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原因、结果),应该注意描写先后顺序以及记事的相对完整,注意把握好事情的开始、发展、及结局;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写的层次,以及人与物的情感交融;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是借物喻人,主要是通过状物来表达作者的自我感受。

在写作过程中,对主题要审准,审清,经过细致观察后,按一定顺序和层次进行切题的叙述,大部分叙述文依据某事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经过进行叙述。对人、地和物的描写要注意由表及里的描写,如对人物,应客观上描写其外貌,在此基础上,突出其才能、特点、外表及内心是描绘其特长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对事物的描写,可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也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进行。

二、初中英语记叙文写作指导方法

以下将以“My Best Friend”为题目,分析如何进行写作指导。

首先,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先复习七年级上册《Good friends》一课的重要词汇及短语,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于同学们面前,如:gentleman- gentlemen,enemy―enemies, behave, honest, I agreed with…;Will you please not do sth.?/ Will you please do sth.?…(并让学生跟着进行朗读,加深印象。)

然后再引入写作话题,我们已经学习了《Good friends》一课,刚才也复习了文章的重点词汇及短语,相信大家对“friends”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那么,今天我们要进行的写作训练,就是围绕着“My Best Friend”为题目,进行的写作训练。请大家先拟好提纲,然后,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你们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写作的要求为:介绍一下你选择朋友的标准,并描述你一位最好的朋友,运用你学过的一些形容词的比较级,60词左右。

接着让同学纷纷进行发言,先作口头语言的交流练习,有同学开始发言: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me, because we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又有同学接着说:My best friend is Li Hai. He is taller than I, and I am heavier than he. 还有同学接着说:My best friend is more outgoing than I. We both like sports and w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o we often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经过这样的口头练习,学生就能掌握作文的基本脉络及内容,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则会下笔如有神了。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记叙文,教学策略

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 文体感均至关重要。当下中学生写作文体混乱的现象令人担忧。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明确规定要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可见命题专家对问题的重视。虽然记叙文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文体之一,但记叙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已经日渐尴尬。高中生写作记叙文的数量在减少,水平在降低,主要是因为高考作文命题、作文教学、文体本身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制定和施行科学有效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应该界定为:就记叙文叙述、描写生活中人、事、景、物等具体现象的文体特点,把充实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能力这些内隐的教学观念外化,将如何把记叙文写具体、写充实这一目标系列化,生成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活动中去,实现教学策略在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沟通和转化。教师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既授学生以“法”,更引导其“练”,既使学生“知”,更使学生“行”,把传授知识和指导实践连成一线,溶成一体,真正教会学生作文,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人格。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的实施步骤如下:

1.整合教材

语文老师普遍认为写作教学缺乏可操作的教材,人教版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依据。人教版写作部分编排分成了三个系统:①写作专题每册4个。共20个专题,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②与阅读结合,主要是笔记作文。③与梳理探究结合――语文活动。显然,人教版依然按照传统文体训练的模式,但是要在一学年完成那么多的写作活动是勉为其难,有必要对写作专题进行整合。北京教育学院的苏蓉对记叙文的整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她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6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记叙要选好角度), 记人(写人要凸显个性),绘景(写景要抓住特征, 学习描写, 学习抒情)构思(记叙文的一种结构模式:类比引申式), 名著读书报告(名著导读)和创编虚构(学习虚构)通过6次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要加强记叙文写作过程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写作指导就好像黑夜中的“电棒”,教师将写作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一下,学生是会受到启发的,并且以后能举一反三。例如,郑桂华老师“作文构思”课例中,郑老师针对学生思路打不开的普遍现象,进行构思训练,郑桂华老师这节“作文构思”课,将“作文构思”训练这个点分解为三个步骤:“发散开去”――“寻找路径”――“理清层次”,环环相扣三个环节完成作文构思训练。郑老师的高明之处是不笼统地讲写作秘诀,而是运用教学策略,将内隐的思维过程化为有程序的方式方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活动中去,实现教学策略在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自然而然的沟通和转化。

记叙文通过叙述和描写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的,它要告诉人们人、事、景、物的本来面貌和情态,记叙文的概念就决定了记叙文的叙述性和具象性特点,也决定了记叙文有记事类、写人类、写景状物类这几种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可以分成叙事类、写人、写景状物等不同类型的记叙文,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类别的记叙文实施相应的写作教学策略,而远离记叙文的本身的特点谈记叙文写作教学,那必然是虚妄之谈。不同类型的记叙文教学策略如下:

2.1 记事类记叙文的写作教学策略。记事一类的记叙文,要把事情、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教师指导教学生如何把零碎的材料集中起来,或者把哆嗦的材料删去,把事情、情节的阶段性、完整性呈现出来,写成规范的记叙文。

2.2 写人类记叙文要体现出人物形象的丰满性。要使人物能够站起来,具有一定的个性,人物的活动自然是重点。因而,除了作者的叙述交代外,要让人物在自身的活动中展示自己。要从多方面(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进行描述。描写是记叙文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文写作的常用技巧,无论是叙事表情达意还是写景状物抒情,描写都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怎样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呢?

首先要总结描写步骤,使描写具体形象。郑桂华老师认为描写的句子往往有三个步骤:叙述――形容――比喻,通过这三个步骤达到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写形象的目的,这种看法很有道理。“叙述”主要负责介绍人、事、景、物的基本情况,大体经过以及重要背景,让人们认清事情的大体轮廓,它回答的是“有什么”的问题。叙述的写作要求是“写清楚”,“形容”主要描绘人、事、景、物的基本特征,让人们更细致更清晰地了解它,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比喻”负责把描写对象的某一部分特征同常见的某种事物进行比较,让人们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握它,它回答的是“像什么”的问题。一般说来,有了这三个步骤,对该对象的介绍就比较具体、生动、形象了。当然,具体到不同的描写,却又是千变万化的,不会刻板地遵循上述规则。写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时,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用上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中的两三种,一定要尽可能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向读者传达最准确、最翔实的信息,用自己的审美的眼光来裁剪生活中的“美”。要想通过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而不是为描写而描写,我们需要教学生在描写时注意抓住对象特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这不但是教学生观察,更是教学生思考。对象的特点,就是所要写的对象的个性,也就是其本质的属性,即该写作对象区别于其他写作对象的特殊的地方。只有以典型的例子作为教材,指导学生如何抓住对象特点描述,再进行适当的练习,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2.3 写景状物类记叙文要引导学生注意抓住景物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在作者特定的感情支配或感受下所形成的特定画面或形象。这一类记叙文,写景状物不是作者的目的,仅仅是抒情的凭借,要引导学生能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在学生作文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前提下,适当教写记叙文写作技巧,比如,悬念、抑扬、意外巧合、张弛、虚实等手法。

总之,写作指导课教师要重视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把教学策略包含的教学观念外显为实践操作方法。教师通过内化教学观念,形成个体化的观念和体验,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生成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活动中去,完成从教学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授学生以“法”,更引导其“练”,既使学生“知”,更使学生“行”,把传授知识和指导实践连成一线、溶成一体,真正教会学生作文,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人格。

参考文献

第5篇

第一部曲:孩子,你大胆地往前走--去掉锁链,自由的舞蹈,写放胆文

初一学生就像刚走路的婴儿,父母不必教孩子走路的技巧和规矩,要做的就是激发孩子迈步走路、不用人扶的勇气。教师不要给孩子设定框框,不要讲什么立意拔高,不要练什么技巧方法。要做的只是给学生设置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跟着感觉走,随心所欲自由的舞蹈。学生的心境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放开胆子去阅读、去选材、去谋篇、去展示、去交流。

放手写放胆文,写作个性化。珍惜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自己的感受原汁原味,散发着生活的芳香。这些感受也可能是片面的,但都出自于童心,这些片面也是可爱的片面,教师要给予保护,不要批评,必要时可给予指导。提倡写放胆文,要求他们我手写我口。作文就是倾诉的对象,就是知心的朋友。作文是说真话的地方。不要怕别人说自己思想肤浅而自卑。作文说真话了,假大空就没有了,伪圣化的情感、成人化的语言就没市场了。我的地盘我做主。

少写命题作文,多写自拟作文。根据初一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多些记叙文,多编故事、多写童话、寓言。提倡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天天乐道、夜夜苦思的题材写成系列作文。简化审题步骤,降低立意要求,至于写作技巧之类的东西,必要时可以给予点拨,平常尽量不涉及。

第二部曲: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严格规范,训练技巧,写“规矩文

自由的舞蹈固然潇洒放松,但还不够美,不够飘逸,一招一式还要规范,只有规范,才会提升。作文要有自己的规范。初一要放,初二要收。

1、文体规范--初一上学期

当今四不像作文,像感冒病毒一样四处泛滥,成为常见病。何哉?

a、对文体的特点和要求认识模糊,不到位。

b、对生活缺乏细致的观察,感情的积累不够,只能用假大空来充数。

c、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只能敷衍了事。

淡化文体要求不等于不要文体,不管文体如何创新,作文的文体特点一定要突出,要一目了然。同时讲清不同文体的要求和特点,对照范文,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记叙文:A.写人记叙文:先练习写一人,再写多人。写人一定要有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动态的人物描写一定要写清楚人物变化的过程。写人物牵涉到事件,一定要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交待清楚。B写事的记叙文先练习写一事再写多事。涉及的事件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事件过程中的细节描写要具体细腻。事件有主次之分,主要事件一定要大写特写,要出彩。写与事件有关的各类人物,描写要到位。

2、技巧规范--初二下学期

记叙文:描写方法结构方式、叙述方式、写作方法等技巧都要加强规范。议论文:首先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论点、必要的论据和切实的论证过程。事实论证文字一定要简略,可与记叙文中的叙事做比较。论证过程、论证方法、文章结构都要加以规范。

三、春风化雨而无迹,踏雪寻梅而无痕--写不显技巧却深藏技巧的”自由文“

看似没有技巧而技巧无所不在,是文章的最高境界。近代作家偏爱孙犁、汪曾祺,是因为他们都达到了此种境界。名作家都难以做到,怎能要求初三的学生呢?但它应该是每个学生的要求,是每个写作者努力的方向。内容第一,技巧只是雕虫小技。但没有技巧的文章是会让人不忍卒读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有文的文章,学生还是可以写出的。

前提:1、写作的热情和冲动,写作的欲望不可抑制;2、对生活有较为深刻的观察和领悟。3、技巧烂熟于心,熟能生巧。

初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自然而然的运用技巧。初二是有意为之,初三是无意而为。其中过渡的桥梁是对写作技巧的熟练掌握。初三作文特别要注意要因人施教,因为学生之间的距离已经渐渐拉开。

高层次: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适当的文学创作,如,小小说、散文,也可以进行文体创新,同时要求他们不自觉的运用写作技巧。

中层次:是学生中的大多数,要求他们进一步规范强化写作技巧,写出文体特点鲜明的作文,做到言之有物、有序,语言流畅,没有语病。

第6篇

一、特定的环境营造氛围

在记叙文写作中,环境描写往往能营造一定的氛围,特定的环境描写还带有特殊的含义,使得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具有鲜明的形象。在具体写作中,环境描写要注意客观、合理,有一定的寓意,针对性要强,要结合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有目的、有选择地氛围营造,不能为了写环境而写环境,在佳作《别样的辉煌》一文中,作者开头这样写道:

窗外朦胧的月光照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上,干枯的老树皮记录下的种种沧桑,即使在月光下也清晰可见。顺着蓬松而又挤挤挨挨的树枝的方向,我又一次清楚地看见了年事已高的奶奶用她艰难而又平凡的一生写就的别样的辉煌。

作者在文中塑造的是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在文章开头,作者巧妙借助窗外的老槐树,干枯的树皮,朦胧的月光,以此来喻示奶奶的沧桑人生,为全文定下一个带有淡淡忧伤的抒情基调,暗示人物的善良与不幸。可以说,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作者的叙事世界,进而去探寻人物的故事。同样,在结尾,作者再次写道:

风吹过院子里的老槐树,发出沙沙的声响,月色越发纯净,越发祥和。接着四叔的越洋电话,奶奶的脸上如绽放的年轻的。奶奶就如那窗外的老槐树,用她的艰难而又平凡的一生刻录下一圈圈充满爱与奉献的年轮,也在我们全家人的心里刻录下一种别样的辉煌。

作者首尾呼应,老槐树沙沙的声音,虽无语却道出心声;月色纯净、祥和,这不正是奶奶形象的物化吗?环境描写在全文中为塑造人物形象营造了氛围,预设了情感,和人物形象互相映衬。

二、特定的背景赋予内涵

除了自然环境描写外,记叙文写人要善于把人物形象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塑造,以特定的时代或故事背景,来赋予人物特定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或故事背景下,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内涵。在具体写作中,对人物的背景设置要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如在这篇作文中,作者将奶奶的故事放在中知青上山下乡的时代背景下,使得故事具有特别的意义:

楼下的电话铃响了三声停了,过了一会儿又响了起来。不用问那是四叔从大洋彼岸向奶奶问候报平安。说是四叔,却和我们家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听说他是中一个上山下乡的未婚知青被人抛弃返城无望而自杀后留下的遗孤。当一个弱小而又无助的五岁男孩的哭声打破村庄的宁静后,谁也不愿意收留这个孩子,毕竟在那样家家吃住都很艰难的日子里,多一张嘴多一份负担,更何况又是个半大的孩子,还是那样的身世!

文中几句话交代了“四叔”的来历,也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奶奶接下来对四叔的收养故事就截然不同于今天的收养孤儿了,为奶奶这个形象赋予了勇敢、善良的内涵。

三、特定的语言塑造人物

语言是反映人物心理和形象特质最直观的形式。记叙文写人,要善于运用特定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特定的语言不仅仅是反映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还是能够反映人物品性的语言,不需要太多,但一定对于故事情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能够鲜明深刻地表现人物的光芒或者与之相反的特质。如文中,奶奶抚养“四叔”的事件中,语言并不多,但却能够直接展现奶奶的鲜明特质:

某天早晨,“四叔”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和我的伯伯叔叔走在一起时,全村人愕然了!“反正我是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奶奶微笑着解释,“家里三个公鸡猴子,不在乎多一个了”。其实当时的奶奶已经守寡多年,独自一人拉扯三个半大的儿子,走在年代艰难的日子里。收养四叔后,奶奶比原来更辛苦了,连院子里的这棵老槐树也不时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着奶奶内心的憔悴。

“大妈,眼看你家老大老二快上高中了,你招一个人回来,好帮你一把。”“不了,四个儿子呢!我自己苦也就罢了,何苦再连累别人!” 奶奶起早贪黑侍弄七八亩责任田,隔三差五步行二十多里地赶次集,卖掉一些瓜果蔬菜、鸡蛋鸭蛋贴补家里。儿子们到了上学的日子,一个不落全都送进了学校。

文中收养“四叔”前后,奶奶的语言只有两处,第一处看似奶奶说得轻松,却足以看出奶奶的勇敢与乐观,在那个特定时代中,奶奶的行为愈发可贵。第二处奶奶拒绝再嫁,更是看出奶奶的坚忍和爱心,一方面不忍拖累人,另一方面更是怕几个孩子委屈,奶奶的形象在特定的语言中愈发光彩动人,质朴却极不平凡。

四、特定的细节刻画形象

写人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也很重要,精彩的细节会说话,精彩的细节能传神。可以通过具体的肖像、动作、心理等特定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细节越具有特征性,人物形象愈加鲜明、生动、可感。如文中奶奶的一些细节即是如此:

当大伯接到一张中专录取通知书时,奶奶因长期劳累过早衰老的脸上,流下了第一滴幸福的泪。二伯、我爸也相继顺利考上了大学,奶奶的泪水变成了笑脸与幸福的哀愁,为儿子们高兴,也为学费发愁,但还是挺了过来。等到四叔最后捧回一张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叔的生父带着一摞钱来了,奶奶不知所措,面色灰黄。四叔最终还是拒绝了,只淡淡回了一句“我大哥工作了,能帮我妈了,以后我还能勤工俭学。”奶奶的皱纹舒展开来,“儿子真的都大了,我等着享后福了!”那是奶奶这辈子说过最高调的话。

文中,奶奶最具特征性的细节是神态描写,大儿子录取时“幸福的泪”,二儿子、三儿子考上大学的“笑脸与幸福的哀愁”,四叔考上大学和其生父拿钱时的“面色灰黄”,四叔拒绝后的“皱纹舒展”,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奶奶的真实心理、喜怒哀乐,将奶奶这样一个虽然平凡,却始终善良、坚忍,充满大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第7篇

【关键词】思维;性质;观察;制约性

观察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观察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的性质则对观察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可是在作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其结果是影响了观察的效果。例如:某教师布置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实地观察,然后择其一作文。文题一:《蜜蜂》,要求写说明文;文题二:《蜜蜂赞》,要求写散文;文题三:《小议蜜蜂的风格》,要求写议论文。作文交上来后,教师一看,多数写的是说明文,写散文者寥寥无几,议论文竟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后两文不知怎么观察,自然也就不知从何下笔。

这就是说,文体不同,思维的性质就不同,对观察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如果教师没有讲清各种文体对观察的不同要求,即忽视了思维的性质对观察的制约性,那么无论观察的时间多么长,观察得多么细,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为什么观察要受思维性质的制约呢?只要分析一下观察与思维的关系就会清楚了。

我们都知道,观察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它要求:(1)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加之文体、文题的多样性,如果无目的地观察,势必眼花缭乱,无的放矢,即使观察有所得,也是东鳞西爪,抓不住主流和实质。(2)有观察的具体方法。怎么观察,按什么顺序,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顾此失彼或眉毛胡子一把抓。(3)有深入的持久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既有其表象又有其实质。要充分认识其实质,就要使观察由浅入深。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有不同的性质,在写作上,主要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任何文体、文题都离不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两大范畴。说明文、记叙文都属形象思维的范畴。形象思维的特点是:以表象或形象为思维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表象的观察分析,在脑中再造形象或创造新形象。论文则属逻辑思维的范畴。逻辑思维也是以表象或形象为材料的,和形象思维不同的是:它不是单纯的为了表现表象或形象,而是要悟出其具体事理,换句话说,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事例在头脑中的抽象反应。形象思维要受逻辑思维制约——当我们进行形象思维时,逻辑思维表现为形象的条理性;逻辑思维要靠形象思维支持——当我们进行逻辑思维时,形象思维则表现为论理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形象思维重在对形象(表象)的观察,而逻辑思维则要透过对表象的观察而悟出其事理。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即观察的目的和方法等要受思维的性质的制约。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根据思维的性质来确定观察的目的、方法等等。

说明文和记叙文,都属形象思维的范畴,要重在观察表象。观察要做到全面、细致,为作文准备好充分的素材。这就是观察的目的。为达此目的,教师可详细地讲讲观察的方法。比如观察人、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就说景物吧,可以按视觉、听觉、感觉、嗅觉等来观察,而视觉又分为颜色、形状、神态,分为远近、动静、虚实等等。为了观察得更全面,还可以改变时间、变换角度,或者先观察局部,然后观察整体……但是,实物说明文和记叙文对表象的观察也不尽相同。实物说明文只观察表象就可以,写出的文章是对表象的再造;而记叙文不仅要观察表象,还要揭示其本质,因为写出的文章不仅是对表象再造,还要根据表象再造、联想,即作文时不仅要现其行,更要状其神。比如同是观察蜜蜂,写说明文就要充分观察蜜蜂的外貌形态、生活习性,了解他的的生长过程……写记叙文则要思考由它的表象所显示出来的默默无闻、不辞劳苦、甘心为人类酿造幸福和甜美等特征。有人把写说明文比作画工笔画(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把写记叙文比作画写意画(国画的一种,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情趣的抒发)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写复杂的记叙文不仅要观察深入,而且要遵循抽象思维的规律,抓住表象的特征作层层深入的分析、联想、综合,概括其实质、意义或哲理。比如鲁迅通过对生活的周密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写出了孔乙己这个人物,透过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物,他看到的是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罪恶,因而才能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

写事理说明文和议论文属逻辑思维的范畴。根据逻辑思维依靠形象思维支持的特点,可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人、事、物、景,深入地分析其实质和意义,即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第8篇

几年来,我一直进行着读写结合的研究,即针对每一课课文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学生通过这样的每课练习,习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这样的读写结合研究中,从来都只是就“文”论“文”,很少去分析自己所要学生练习的是属于哪一个系列,哪一个版块,完全属于“一课一得”。到头来,学生也只是机械地完成我布置的练习,没有形成系统的习作知识体系。虽然达到短期的所谓“实效”,而习作教学的长远实效真正达成了吗?这成了我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个盲点。

纵观我国习作教学现状:现行教材对习作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非常清晰的目标达成序列及作文能力培养序列,习作教学序列化究竟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二、我的读写结合序列化研究起点和方向

“新基础教育”团队成员吴亚萍教授在语文教学变革的策略中提到基于教学要素关系把握的资源的开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讲到了学科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策略:以条状重组的方式、块状重组的方式、条块融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这种方法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于是,我有了探究目标,从我的“读写结合”实践开始研究习作教学的结构化,我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读写结合的探索,使教学内容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板块。

三、我的读写结合序列化研究的新探索

1.单元读写结合结构化探究

人教版小学语文在编排上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在编写中加强了教材的整合性。每册分八个单元,不仅在课文内容上体现了单元整合,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上也体现了单元整合。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作文、日程月累、宽带网、展示台等,都是围绕专题内容,各项活动一以贯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然而,认真分析开来,却发现,每一个单元几乎都是在情感价值观上的一个统一、整合,而对语言文字学习的知识化方面,一个单元的知识却是无序的,如哪个单元重点学习的是哪种修辞、或结构、或表达方法、或文章法等,知识点不如理科清晰、落到点上,是穿插交错的。因此,在尝试读写结合的结构化方面,除了针对每个单元情感价值观的统一以外,我还试图从一个单元的章法等一些小小的知识点来进行研究,理清单元学习重点,逐步做到一单元重点训练一个点,一学期逐步突破一个面,从而让学生在全册的学习中学有所重,学习并落实语言文字的表达。

以人教版四年级六单元《走进田园》为例:我仔细琢磨六单元的课文《乡下人家》《牧场之国》《麦哨》来,发现三篇文章的结构各有特色:《乡下人家》采用分―总结构;《牧场之国》采用总―分结构,中间几段采用并列式结构,每一自然段采用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为每一段的中心句;《麦哨》采用首尾照应结构。我还发现这三篇文章都以无数个乡村生活的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的场面组成,每一个片段都足以让学生们陶醉其中。

于是,我将三篇文章以表格形式出示,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讨论、交流,完成下面的表格,使学生对三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了清晰的条块认识。

2.全册读写结合结构化探究

为了让学生不仅对每一课、每一个单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还试着从全册的课文入手,让学生对每一期的内容有个块状的了解,我试着从每篇课文的不同角度、不同描写点进行类结构教学,实现书本与学生生命实践的沟通,也就是获得过程形态知识。

以四年级下册“写人记事类记叙文”为例,可以按不同标准对全册的记叙文进行分类,如按记叙的观察点:旁观、亲身、听说;按叙述方法结构:顺序、倒叙、插序等等。

以下是我按参与的事与人结构的写事记叙文和写人记叙文的分类:

第9篇

一、题记

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下、正文前,自拟凝练的句子或引用名言警句,独立成段,作为对文章内容的重要阐释或揭示其主旨,起到导引全文的作用。然而要用得贴切,则不太容易,因为那是应该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并且会提炼筛选才行。例如《父亲》的题记:

年幼时,父亲是一道港湾;年轻时,父亲是一尊偶像;中年时,父亲是一段岁月;年暮时,父亲是一部史书。

这句题记把对父亲的敬爱抒写得情味悠长,赞美了人世间这份平凡而又高尚的亲情。这一题记,作者运用博喻诠释出幸福的多样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在开篇段落就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说出来。在记叙文中,考生在开头点明自己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能给读者一种亲和感,缩短阅读距离,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例如《背影》的开头: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作家朱自清开篇点题,为下文写寄寓深挚父爱的“背影”设伏。

三、引用诗句

文章开篇可以引用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名言警句。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起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并能先声夺人的作用。如写个性方面的诗句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w去来兮,田园将芜”“举世皆浊我独清”等;写意志方面的诗句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

四、运用修辞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开头部分。巧妙而又贴切地修辞手法,能为语言增添许多风采。例如《待人和善》的开头: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日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的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花,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和善。

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第10篇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物的描写,也有人把不为人注意的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视作细节描写。对于记述文而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寄托深厚感情,推动事件发展,让文章形象丰满、内容充实。从这个角度讲,好的记叙文――无论是记人为主的文章,还是叙事为主的文章,都不能缺少细节描写。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从如下方面着力:

一是要认真观察生活。有道是“故事好编,细节难找。”细节难就难在要找到符合生活真实、体现人物个性、典型动人的细节,必须经过我们认真观察生活才能得到。写作之前,要对记叙设计的内容和对象予以仔细观察和充分了解,在观察中捕捉最典型的细节,在观察中发现最独特的细节,在观察中感悟细节背后的意义。

二是要多方描写细节。无论是从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角度进行细节描写,都需要我们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都需要我们调动自己的想象力,都需要我们善用动词、形容词,写细、写足、写活,以收到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动人心的良好效果。下面是一位作者写卖艺人的情景:

我急忙寻找声音的来源,只见一个黑胖黑胖的中年男子,盘腿坐在二胡的位置上,鼓着腮帮子,使劲地吹着个细身子大嘴的东西,黑黑的脸因吹得过猛涨红了,看起来像个大茄子,定睛一看才知道他吹的是唢呐,无论他怎么吹就是显得中气不足,断断续续的曲不成调。

吹唢呐的来到原先二胡卖艺人的位置上,作者饱含同情之心,选用“盘”“鼓”“涨”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特别是融入想象后的“大茄子”之喻,可谓传神动人。

长大后困惑

赵兴

“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也不得不打开背后你的降落伞,也突然明白未来的路不平坦,难道说这改变是必然……”

夕阳的余晖渐渐落下,路灯拉长了影子,游戏的孩子被父母唤,街道上的欢笑在减弱。思绪,越飞越远,回到过去,那充满欢乐的童年……

记得那时,我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常常结伴出去玩。小华,就是我那时最好的玩伴。她很瘦小,看起来很文静内向,但私底下,她总是跟着我到处乱跑。

有一回,我和她一起吹肥皂泡玩。看那透明的肥皂球一个个地飘在空中随风舞动,在落日的余晖下映射出绚烂的光彩,五色交融,缤纷多彩。我们都很开心,笑声不断。那天刚好下过雨,地上有一个水洼,肥皂泡落入水中竟然没有破碎,而是变作半个躺在了水上。五彩的透明薄膜下,似乎还可以看到水波微动,美丽无比。我被这一幕吸引,蹲下来,往水洼上吹肥皂泡,想让水面上充满五色光辉。可是,每次都是布满了这边一小片,那一小片便破碎了,弄得我气恼不已。

这时,小华走了过来,蹲在我旁边,拿眼睛瞅瞅我,突然伸出一只手,往水面上一抹,那些肥皂泡一碰到她的手就尽数破碎了,然后她极快地站起来,“咯咯咯”笑着跑开了。我一愣,回过神来,也笑着去追,作势要打她。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的影子被拉长交叠,一如友谊,在我心中深深刻印。

上初中后,我便很少见到她。繁忙的课业负担,紧张的学习,让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在长大的同时,我越来越感觉到心底的孤单。

一天放学,在小区门口,我看见了小华。她背着一只很大的书包,显得她更加瘦小。我很想上前跟她打招呼,但是我们之间仿佛有着无法跨越的隔阂,让我不敢上前。我只好跟在她后面,即便是这样,我也感到一阵尴尬。

突然,她转过头来,我一愣,来不及多想就低下头去。可下一秒我就后悔了,赶紧调整好笑容,抬起头,却看到她的衣角消失在拐弯口……

心中顿时五味杂陈,失望,后悔,胆怯,尴尬……但更多的,是孤单。

时光在逝去,孩子们在成长,童年不再,友谊不再;岁月在变换,我和她在道别,亲密不再,只留曾经……

长大了却孤单,长大了却不安,难道说这改变是必然……

教师点评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课堂 知识结构重建 方法结构重建 过程结构重建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实,学生掌握的知识、方法、过程都是以经验的形式按照一定的序列,结构化地存储于学生的大脑中,这些结构是学生开展新的学习活动的开端。在打造语文生态课堂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努力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建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以及过程结构,让课堂呈现自主、和谐、互动、开放等基本特质。

一、知识结构重建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是最优化、最合理的知识体系,“重建”意味着原有知识结构的更丰富、更完善。笔者认为,语文知识结构重建主要包含语言知识结构的重建和文学知识的重建。

1.语言知识结构的重建

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以修辞手法为例,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助于将事物介绍得形象、具体、生动,也比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次正式接触修辞手法是在《东方明珠》一课,“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一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感知“把什么比作什么”,而且“本体”“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海南岛》一文中,就出现了“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学生能够找到“本体”“喻体”,但是该句中的比喻词“是”,不同于“似乎”“仿佛”“犹如”等常见的比喻词。经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暗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基本特质,也就进一步完善了比喻这一修辞知识的体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都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中不断得到重建。

2.文学知识结构的重建

文学知识结构是指文章、文体、文化等在内的自成体系的知识结构。小W阶段里,记叙文占据课本的大半壁江山。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又将记叙文细分为写人类记叙文、写事类记叙文、写景类记叙文和状物类记叙文。以写人类记叙文为例,低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到了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运用记叙、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突出人物身上可贵品质的能力。以学习《祁黄羊》一课为例,学生很容易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围绕“寻找中军尉的合适人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语言、心理、环境等细节描法,感受祁黄羊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

二、方法结构重建

笛卡尔曾言:“最有价值的莫过于方法的学习。”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学习方法形成的最优化、最合理的体系就是方法结构。重建意味着方法更多元,结构更科学。笔者认为掌握了方法结构就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

说理文又称为议论文或者明理文,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少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游走于语文课与思想品德课之间,有的教师还在用记叙文的“老一套”来上这一类课文。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说理文的方法结构。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一次正式出现的说理文是《说勤奋》,在学习该文时,我们初步形成了说理文的学习策略,即在课文开头提炼观点,用论据证明观点,辨析论证过程的严密性,感知证据的典型以及事例表达的凝练。在学习《谈礼貌》一文时,学生基本能够运用上述策略进行自主学习,但是文中的证据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观点的,这呈现出了本文的独有价值。为此,学了《谈礼貌》之后,学生知道了说理文不仅可以从正面证明观点,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相结合证明观点。原有的方法结构随着新方法的掌握而得到重建。

三、过程结构重建

有专家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互动生成式”的,它应该由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这三个既相对区别又彼此关联的步骤组成。过程结构重建就是上述三者的有效落实。

1.有向开放

开放是现代课堂的基本特质与应然要求,开放的课堂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可能性与积极性。有向开放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核心问题时,一方面,要联系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主要写了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了汽车,拒绝报酬,并让她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老妇人在回家的途中及时帮助了怀孕至少8个月的女店主,而女店主正是乔依的妻子,她安慰乔依。课文由三个环环相扣的小故事有机串联而成。在理解文本内容时,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课文由三个环环相扣的爱的小故事组成,你觉得课文里的哪一环打动了你。这一核心问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同学,指向三个小故事中的任何一个,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经验或喜好有选择性地自主学习。

2.交互反馈

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人际间的有效互动产生的,充分、有效的互动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正因为有了“有向开放”的落实,才让“交互反馈”有了可能,交互反馈可以在不同范围内进行,例如,同桌、小组、全班等;也可以在不同对象之间进行,如生生、师生、生组等;还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如对话交流、同伴分享、组织示范等。在我校打造生态课堂的研究实践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健康的意识。为此,我们经常听到“我补充某位同学的发言”“我不同意某位同学的说法”“我同意某位同学的看法,不过我是这样理解的”“请同学们跟我读”“老师,我有一个疑问”这样的表达。不同范围、不同形式、不同对象之间交互反馈,让思维在剧烈的碰撞中产生了智慧的火花,课堂效益的提升也只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3.集聚生成

在某种程度上,课堂的精彩源于对生成的处理。集聚生成是师生对课堂中生成的相对分散、局部的认识进行归纳、聚类,形成相对完整、丰富、高位的概括性生成或更进一步的问题。它指向于有向开放、交互反馈之后利用各种资源的处理问题。通常情况下,这一过程主要由教师完成。但是,我们尝试着让学生处理生成性的各种资源,剔除错误资源,归纳同类资源,拓展课外资源,提升资源的价值。仍以《爱之链》为例,因为作者在故事情节上的刻意安排,不少同学错误地认为帮助别人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在学习这一环节时,同学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下面几个同学的发言令我印象比较深刻:

生1:我认为“情节上的巧合”是作者刻意安排,作者创作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扬善惩恶。

生2:我平时比较喜欢看小说,我觉得大多数小说的情节都有那么一点出人意料,但细细一品又在情理中的。

生3:在《船长》一课中,我们已经发现船长没必要一定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这就是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的需要。

第12篇

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能够带动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情感。如何创设好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自读提示,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抓住文章总纲,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学生阅读需要的选择,诵读是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给予信任,适当点拨,指导他们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二、品味课文,畅谈心得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导演,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品读文章要抓准重点名段和对主要语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品读课文。教师要利用语言或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品读课文要不断深入,用感情熏陶学生,师生情感同步升华。通过自由阅读,个人展示,师生同读,穿插结合,使丰富的情感得以抒发。要指导学生通过讲堂交流或写读书笔记的形式,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景色描写文多采用欣赏优美的语句,说明理由。写事记叙文多采用联系生活实际,与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写人记叙文多采用将心比心,与现实社会的人或自己进行比较。古诗词多采用与诗人对话、感悟诗词的意境。通过写阅读心得,反馈阅读成果,深化阅读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体会上存在差异,但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体会的交流与讨论,崇尚社会真善美,敢于批判假丑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阅读触及学生的心灵,这是阅读应达到的境界。

三、精选资料,积累运用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阅读是感受别人的语言,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阅读要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创设展示平台,让学生运用阅读所学,增加练笔机会,鼓励他们练笔尝试,展示学习练笔成果。积累是语言的储备,运用是语言的创造,阅读促进积累,积累推动运用。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规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拉近文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距离,重视朗读和默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渠道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天地广阔,阅读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合理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师丰富的表情,风趣的语言,可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要用真情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才会更加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