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7: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摄影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68-02
从法国人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之后的一百五六十年里,人们基本沿用以银盐等化学原料为感光材料的摄影技术。但是在20世纪末,这种传统的摄影技术受到了来自计算机领域的,足以威胁到它的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这就是数码影像技术,它引发了一场摄影领域的划时代的革命。人类从19世纪初开始的摄影尝试在20世纪末发生了质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影像技术也更加完善。相比传统的银盐摄影系统,数码摄影系统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今天,数码影像技术正以其高效率、高创造力、高精确力在邮电业、IT业、图片制作业、照相服务业、广告业以及印刷行业都基本取代了传统摄影技术。高效环保的数码影像技术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人们的生活的一部分。
当摄影不再神秘,当摄影走进人们的生活,当科技的发展使得以往高深的技术被许多自动化所替代,当高度自动化的相机只需摄影者按下快门也能获得一张照片时,高校摄影基础教学也势必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1 摄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摄影术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1839年8月19日,当法国人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被认定为最早的摄影术,并通过法兰西科学院和艺术院共同公诸于世时,就已经表明摄影术的发展得益于两个支撑点,一个属于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一个属于人文科学的造型艺术。这两个支撑点并不完全同步,甚至也不完全同轨,但是技术与艺术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使摄影得到了发展。
2 摄影基础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摄影随着科技的进步快速发展,尤其是数码成像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摄影这一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摄影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摄影教学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2.1 教学目的
摄影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在今天,摄影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摄影基础课程是许多高校都有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它以影像技术和艺术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现代摄影的工具、摄影用光和曝光艺术、摄影构图技巧、摄影创作的主题意识等摄影艺术创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技巧,运用摄影的思维活动,进行摄影创作。
2.2 教学要求
通过摄影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历史和发展,对摄影不长的历史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了解在摄影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摄影流派,以及各大流派的代表摄影家及其代表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相机及附件的原理、构造和使用。通过拍摄指导让学生提高对摄影构图概念的认知和对构图方法的运用,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法则,学会安排取舍和协调被摄物中各种元素的关系,使用构图技巧提升照片美感。
3 摄影基础课程学时数与教材的选用
3.1 学时数的确定
摄影基础教学在高校一般针对两类学生,一类是以艺术设计为主的专业学习摄影的学生,另一类是包括文理工科选修摄影的各类学生。对于高校通识教育开设的摄影课程来说,学时可以设定在30左右比较合适,其中理论部分约占7成,实际操作部分约占3成比较合适。对于专业学习摄影来说,30学时明显不够,应该保证60学时以上,其中理论部分约占6成,操作部分约占4成比较合适。
由于摄影基础课程的特殊性,理论与操作很多时候是夹杂在一起的,如果强行的将整个课程中分为部分理论课程和部分实践课时必然是极度不科学的作法。如,在拍摄中,拍摄者的眼、脑、手是合一的,这点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非常相似,摄影者需要处理曝光、确定景深范围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还要进行取景、构图等艺术层面上的问题,而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有的学校硬性规定出实验步奏,如相机的操作、曝光模式的操作等多项实验。如果每次单元实验单单是解决某项技术上的问题,又或者是单单练习构图取景,这是把摄影兼具技术与艺术的特性割裂开来。正确有效的作法是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经过训练,学生就能够做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曝光评估、构图取景、确定景深等几方面的兼顾,从而在技术手段和艺术创作上都获得提高。
3.2 摄影教材的选用
关键词:津沽学院;摄影基础;构图;教学方法
0 引言
对于摄影专业,《摄影基础》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摄影基础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和艺术基础,技术基础主要是照相机使用的技法,艺术基础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做支撑,通过作品的艺术美感体现出来,是决定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技术和艺术在摄影基础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津沽学院摄影专业招生计划以文化课学生为主,在入学之前有一定的摄影技术基础,美术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构图方面的问题。针对现状,在强调摄影技术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和构图的能力。因此以《摄影基础》课程实践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 侧重通过加强学生构图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构图方面的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摄影技术需掌握扎实,使技术与艺术有机统一,为今后广告摄影、新闻摄影、人像摄影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当前学生《摄影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摄影基础》作为摄影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摄影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构图在摄影作品中的整体效果体现和表情达意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在进行《摄影基础》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根据他们的表达意图和需要而选择相应的构图方式。通过与学生谈话,观察他们的拍摄过程以及分析他们的作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四方面:不能够合理的组织画面中的视觉元素,缺乏美感;缺乏耐心,拍摄前不能够对被摄体反复观察、推敲;学生在拍摄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有明确的意图时而不能运用适当的构图方式。
2 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几方面的措施来解决:
第一,针对学生生源的现状,合理分配课时。针对学生生源现状对授课的课时比例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技术基础理论讲解占30%,主要包括照相机的构造及应用、镜头的性能与种类等内容,艺术基础理论讲解占40%,主要包括摄影图片造型、摄影构图等内容,摄影基础训练占30%。
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构图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的传授与讲解。无论是表达思想、目的还是意图,都必须是基于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讲解和演示。为此笔者在保证所有学生照相机的使用方面都掌握扎实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加强了这方面知识的传授。在讲授理论基础构图时,由于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在详细讲解的同时,每一种构图方式还配了图片进行分析,增加了名作赏析,详细分析每一幅作品的构图方式,并针对课上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课程的后期,每一次课留20分钟来分析学生拍摄的作品。
第二,培养学生的摄前意识。根据认知心理学,人的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要让摄影拍摄前的这项行动成为有意识的行为,最终表达方式的随意性就会变小。在摄影之前,首先要确定拍摄的目的然后再去追踪目标。课堂上列举了像解海龙、杨延康等一批著名摄影家的典型事例,讲述他们在拍摄《希望工程》、《藏传佛教》系列纪实摄影从前期的选题到图片的拍摄到后期产生的社会价值都作了详细的讲述,同学们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于摄前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拍摄前的目的性促使学生在做这件事情时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必须对被摄对象加以选择和取舍,才能找到最佳的表达对象,采用最佳的表达方式。在布置作业时,有意识地增强这方面的训练,比如要求他们拍摄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位公正廉洁,克己奉公而传统的领导:一个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的在公园锻炼的老人: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等等。[1]
第三,要求学生课下多看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些艺术类的书籍及作品,对于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要求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伦理道德以及地方风土人情的学习,同时要求他们在摄影时以适当的构图方式加以体现,将对文化的理解迁移到以后的摄影作品中,从而达到文化物化于作品,作品体现文化的效果。
第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创新能力。摄影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要拍出好的作品是要付出努力的,比如袁毅平老师花了两年时间拍摄的单幅作品《东方红》足以说明,因此要想拍出好的作品需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断尝试以新的手法来阐释图像的能力。例如拍摄一个孩子在游乐园一天的生活场景等,并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的拍摄来反映物和景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或者文化内涵;从不同角度拍摄秋景;以不同侧面去拍摄牛犊吃奶的过程,这样的拍摄就需要学生有仔细观察的观察力和很强的忍耐性,小孩子在游乐园一天的生活场景,从不同侧面拍摄到的镜头其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人和景物在不同时段所体现出来的表情、姿态、意象等均可从不同的方面来诠释它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物化在他们身上的文化内涵;登山拍秋景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一天中最佳光线的等待需要有耐心,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配合才能拍出绚丽的秋景;小牛吃奶时是断断续续进行的,这就需要学生耐心等待才能拍到最佳的镜头,在拍摄之前先给学生们讲了摄影史上伟大的摄影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并看了他的作品,学生们对于耐心等待、瞬间的抓取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2]
3 效果的验证
通过对学生进行以上方法的强化训练和实际的操作,学生的构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课程结束之后,笔者和学生将这个学期的作品精心设计并装订成册,在专业教师和学生对作品的满意度的测评中得知,学生的作品在构图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对自己在这段时间的训练也很满意,增强了自信心,学生的10多件作品在刚结束的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评中分获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笔者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这些成果的获得是对训练结果的一种肯定,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鼓舞了学生们的信心,增强了创作的激情。
4 对研究的反思
这次津沽学院《摄影基础》教学方法论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学生在构图能力方面有了提高。然而,反思整个过程,该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不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很好的个性化指导,而自学能力和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其作品跟接受个性化指导的学生差异较大。这些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同时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也为其他的研究者留下了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程昌福,刘克勒.数码时代的摄影观念[J].数码前沿,2004(1):27-28.
【关键词】摄影基础 教学方法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59-01
摄影基础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摄影课程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即是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式中的多媒体教学法,并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原理、方法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观念,既要注重对学生美感的培养和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法的训练,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审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高职院校开设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开设摄影基础课程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长远看,学生通过对摄影基础课程的学习,从中培养面对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将关系着其摄影作品的美感效果。优秀的摄影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具有审美价值(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以及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评价;在形式上优秀的摄影作品符合美的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第二,有助于开阔学生眼界和思想,丰富其视觉表现语言。在摄影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发现和把握决定性瞬间,这不仅是一般的摄影技术问题,更是高深的思维艺术问题,主要训练学生大脑的瞬间反应,让学生学会在短时间内积极快速地思考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对高职院校摄影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
第一,教育观念要更新,传统教学方法要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多元化摄影人才和从事摄影艺术研究及创作的高素质人才,摄影教育就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并大力培养其创造性。尤其在当前以数字摄影为主导形式下,摄影教育应孕育出新的创新思维,将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借助于新型的现代教学手段以保证中国摄影教育与时俱进,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与世界摄影教育发展方向并行。
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图文并行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摄影教学实践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并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握课件的使用技巧。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要合理,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推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性。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教学相长。在整个摄影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图文并行,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看图过程中获得知识,在欣赏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第三,优化教学环节,活跃课堂气氛。现代教育理念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与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从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这是一种自我学习与交流学习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四,学习摄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注重摄影实践拍摄环节,强调学生的动手和总结能力。摄影基础教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高职院校摄影基础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社会行业接轨是高职院校摄影基础教学的首要目的。
第五,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在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中,创新性思维训练的原则应遵循以下两个方面:(1)创新性思维的启发摆脱模仿。虽然学习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之上的,但不可停留在模仿阶段,合理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采取批评的态度去理解、吸收知识和解决问题,可要求学生对中外摄影大师的作品进行再欣赏、再认识、再创造。(2)要鼓励创新特征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随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欲望,并循着新的方向去构思,要敢于创新,并勇于创新。
第六,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摄影作品的评论,提高其审美评价能力。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之时,摄影教学也被列为素质教育中与美育教育有密切关系的一门重要课程。审美教育是摄影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育,应贯穿在摄影教学的各个环节。摄影作品分析与鉴赏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有效手段,只有提高学生对美的分辨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其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开展和组织对摄影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是摄影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摄影基础教学要力求符合教学规律,达到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的统一,务必使学生在掌握摄影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对摄影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宗寿、彭国平.大学摄影基础教程(第三版)[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
关键词:技术性 思想性 成像工具 影像载体
作为新兴的科技产品与艺术表现方式的结合体,摄影就如同蒸汽机的诞生改变了世界工业格局一样,摄影术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由于摄影术始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大时代背景,所以西方社会对摄影美学与社会学方面的意义认识较早,其在艺术教育领域发展的时间较长,相关教育实践也比较系统和完善。以法国为例,对于光学基础知识与摄影基本技术的掌握,已在国民基础教育阶段有所触及,进入艺术专业类大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摄影专业知识,可以在摄影学科的思想性与技术性领域进行较深入的学习与研究。而各专业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建立了适应摄影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与培养方案。再如德国包豪斯大学设计学院关于脑力与工具相适应的摄影训练课程,就可以使学生在摄影实践学习中达到思想性与技术性的同步。
就其社会背景而言,也已形成了科学完善的创作、展览、拍卖、收藏体系,摄影艺术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
我国专业艺术院校摄影教育更多的是伴随着数码影像技术的普及发展起来的,学生入校前几乎没有任何光学和摄影相关知识背景,并且大多数摄影课程借鉴的是传统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并未独立形成体系。而且艺术教育领域里侧重技巧与实用性的现象依然存在,使得摄影教学实践在器材使用,特别是数码摄影技术方面的实践内容较为全面,而对于成像技术的多样性以及摄影思想性方面的内容有所忽视,这与我国的商业化需求的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大量摄影专业学生成为商业摄影师,但较少人从事其他影像创作与研究。
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先进理论与技术,始终是设计和摄影教学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在当今摄影学科发展方兴未艾的形势下,如何吸收西方摄影教育的先进经验,使我们的摄影教育,特别是基础摄影教学中的思想性与技术性得到平衡发展,建立一套科学的摄影教学体制已成为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一大课题。
“一张技术上完美的照片可能是世上最乏味的图像。好照片是技术和艺术的成功合成。”(安德烈斯·法宁格 Andreas Feininger),摄影的思想性与其技术性虽有着紧密联系,但却不可偏颇。然而如同艺术追求一样,技术的追求也可以是无止尽的,特别是在摄影界普遍弥漫着“技术秀”的状况下,对摄影作品的评判更多带着技术评价的色彩。在摄影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专业基础知识,且存在畏怯心理,如果盲目拔高技术方面的要求,势必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与表现欲望,并造成技术至上的主观思想,影响以后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基础摄影教学的开始阶段,可以尝试抛开技术层面的知识,甚至是相机本身的操作技术,引导学生关注于光学成像的现象与艺术表达的关系。
教育领域对于摄影教学的尝试一直在继续探索,本质上这些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快更轻松的进入摄影课程的学习,并掌握控制光线,创造影像的基本方式与技巧,对于理解影像的艺术原理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在基础摄影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成像手段,将对他们后阶段针对某一拍摄主题选择合适的拍摄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的技术性探索包括成像工具再造、影像载体、后期技术及展示方式等。
影像载体的研究相对来说要复杂一些,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传统相纸的银盐显影与数码相片的墨水打印各有特色。在基础摄影教学中,如有条件,可开展关于影像介质的学习与研究,内容包括化学显影介质与数码影像输出。
通常意义上讲,影像后期技术包括传统暗房技术与数码暗房技术,这其中也涵盖了前文中所提到的影像载体方面的内容,在基础摄影学习阶段这些都是学生必须了解的内容,在目前教学过程中,一般将它们作为相对独立的后期技术进行实践。但是如果转换思路,则完全可以将这些内容统一到完整的影像后期技术中进行综合实践,如将传统底片进行数字化处理,或将数字影像与传统显影方法相结合,均可拓展出摄影教学实践的新思路。
对摄影教学中思想性实践的一种可行的分类方式就是依据摄影内容进行分类,如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其摄影课程设置中依据拍摄内容分为表现摄影,灾难摄影,媒体摄影,废品探索,图像的意图,动物摄影等几大类别,并分别进行课题研究,以找到阐述创作思想的多种途径与技术手段,其中很多方式并非来自复杂的成像技术,这也印证了前文中所提到的不应盲目追求技术而应以创作思想为主导的要求。在这里摘录包豪斯设计学院关于表现摄影课程相关项目的部分内容如下:
“这个项目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表现摄影的难点部分,是对一个摄影作者在图片观念上的促进与构思训练。将自己的思想和故事借助相机经过自己的构思加工而实现,这也就是视觉传播专业学习的核心。纪实叙事性摄影,是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学院里跨学科的关于静止图片的视觉语言训练目标。
表现摄影与纪实摄影相比,艺术家主观的敏感性对创作摄影举足轻重。如同数码摄影可以对图片效果与类型很准确的控制,创作型摄影里作者的抽象意图也进一步推进了对画面的构思。图片拍摄的创新想法,决定了对拍摄对象的感知与审视方式和对空间关系的把握。在摄影工作里图片在物理与化学方面的加工过程影响着照片的质量。同样利用相机与其他媒介工具所做的破坏性的以及更新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艺术创作方式,也是摄影工作里发现新工艺的方法。另外它也是通过对特定题材范围的各种不同的演绎办法,来展示与证明构思的表达方式具有多种可能性。”
思想性实践并非只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由于摄影内容的多样性,使摄影教学实践可以无限发展研究领域,确立灵活多样的思维联系是锻炼摄影创作思维的根本要求。
在基础摄影教学实践环节中应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向思想性探索的方向发展他们的摄影创作思维,锻炼其在表现不同题材中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为以后的摄影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思想性实践的成果也应该明确体现在学生所完成的课题作业中,教师应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从技术上及思维导向上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论摄影技术如何发展,摄影理论如何更新,在基础摄影教学中,应始终抓住思想性与技术性统一,技术服务于思想的原则,大胆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思想内容,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最终的实践效果也将呈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之中。(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参考文献:
[1]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关键词:摄影;群众文化;关系
摄影是一种开展方式较为便捷,且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数码产品的不断革新,使得人们对于摄影的热爱程度更加攀升,人们只要通过按动快门就能够完成摄影的创作过程,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记录生活、启发灵感的创作机会。但是想要完成质量较高的摄影作品,还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摄影技巧,将摄影中设计到的布局、光线、色调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和应用,才能够完成高质量的摄影作品创作。摄影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触发群众对于艺术观察力、艺术感悟能力的灵感,进而进行摄影创作过程,通过摄影作品来体现摄影艺术的表现力和品鉴力,其在群众中的广泛推广,对于提高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
(一)摄影艺术在艺术审美角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摄影艺术主要以摄影照片或者影像作为表现载体,在社会公众群体中,具有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人们期望通过摄影作品来留住生活中的某个瞬间、某个片段、某个美好的事物,期望通过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寄托摄影者对于物像的情感。每个人对待生活和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察视角,而摄影技术的应用将不同人群的观察视角都能够表现出来,而且摄影艺术的学习方式和开展方式都较为便捷,使其与群众没有距离感,能够做到基层业余文化生活既有阳春白雪,兼具下里巴人,只有这样雅俗共赏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
(二)摄影艺术在审美对象角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摄影艺术形式更是如此,其艺术素材都是生活中的物像、场景以及事件,人们通过这种艺术形式的表达,将需要记录的对象呈现在摄影作品中,体现其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感,而摄影通过图片和影像形式的记录作为文化传播形式,会产生更多的摄影作品观赏者,这些观赏者成为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审美对象,其通过对摄影作品的观赏,形成与摄影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有助于摄影作品的推广和传播,因而摄影艺术在审美对象角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
二、摄影艺术对于群众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的促进作用
(一)摄影艺术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不断形成丰富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客观存在的历史文明古迹,也有在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精神文明,有地域特色浓厚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有民族文化的时展进程,摄影艺术的应用使人们能够通过作品的形式,将这些具有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事物和精神进行记录,并真实全面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能够在观看摄影作品时,感受到心灵和思想的触动,感受到这种无形中存在的民族文化魅力。
(二)摄影技术的应用拓展群众文化的审美角度和审美理念
摄影艺术也需要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审美角度和审美理念,现代社会人们的主观思想更加富有个性化和多元化,摄影艺术的应用能够将这些多元的审美理念有效的涵盖和充分的体现,同时在不断的摄影作品创作过程中,能够将摄影技术不断的提升和应用,能够不断的拓展摄影者的审美视角,同时更新其审美理念,实现更多更好的摄影作品的创作,进而实现摄影艺术在现代社的普及化和通俗性,摄影作品可以体现出群众的审美角度和审美理念,使摄影艺术的群众基础更为广泛,拉近摄影艺术与群众的距离,有利于其进一步的推广和传播。[3]
(三)摄影艺术的传播有助于对民间文化的传承
摄影艺术的创作和传播,其素材都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全面真实的摄影作品能够将民间的日常生活、社会发展进程都记录下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民间文化也随之不断涌现,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将这些具有民间文化气息的事物和事件都保存下来,并融入自己的主观创作思想,使这些摄影作品能够体现现代社会的文化气息和内涵,并将这些民间文化传承下去,形成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格局,也将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升到民间文化传承的新高度。同时,伴随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进步,摄影作品通过微博、朋友圈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传播,更为民间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媒介和平台。
三、结论
摄影设备和操作方式的逐渐便捷化,摄影艺术已经日渐呈现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摄影作品的创作内容也更加多元化,深受群众的广泛喜爱,成为群众业余文化中主要内容。摄影艺术的发展能够充分的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其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拓展群众文化的审美视角和审美理念,摄影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有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助于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相臣.浅论摄影与群众文化的关系[J].美术教育研究,2015(3):66-66.
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1.纪实性
对于摄影艺术来说,纪实性是一种本质特征,是将摄影艺术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区别开来的重要基础。有了先进的科技手段,摄影艺术就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以及自然环境等变成一幅幅能够将其准确记录和再现出来的图像作品。纪实性指的是在记录和反映现实生活时应当以尊重客观的事实作为前提条件,并且需要融入摄影师本身的审美情感,以便与欣赏者达成心灵上的共鸣,这也是摄影作品蕴含的一种重要的审美价值。
2.图像性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并与之交流的最简单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图像。无论摄影作品属于哪一种类型,其表现纪实性的主要方式都是图像,形象性是其主要的审美特征。要成为优秀的摄影作品,除了摄影设备要先进,创作视角要新颖之外,图像也应具备生动形象性,直观的向人们传递生活的美感,从视觉上刺激欣赏者,让他们能够直接观察到图像的美。所以,图像性也是摄影艺术必不可少的一个审美特征。
3.现场性
摄影艺术在创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拍摄现场所处的自然环境与条件,换句话说,创作摄影艺术的过程指的是在观察、比较以及选择拍摄现场的特定事物、特定对象以及特定环境等基础上进行加工与提炼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摄影者需要对拍摄现场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为创作构思、发掘题材、酝酿主题、合理运用和处理摄影艺术的造型手段等奠定基础。现实生活十分复杂,拍摄现场也处于动态变化当中,摄影者应当对现场已有的条件进行利用,打破一切限制,避免因拍摄现场出现突况而手忙脚乱或一味等待而失去抓拍机会,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4.瞬间性
世界上任何一样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当中,摄影艺术只能将其中某一个片段或瞬间记录下来,很多宝贵瞬间稍纵即逝,一不注意就会错过。要创作一幅成功的作品,就需要准确抓住决定性的瞬间,所以对于摄影者来说,敏感性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在拍摄时,摄影者需要能够展开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掌控好各种突况,并对审美观点与标准进行合理运用。
5.技术性
摄影艺术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并不断壮大,这主要依赖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可以说,艺术的发展实际上是艺术与技术的共同发展。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动下,摄影艺术逐渐从湿版发展为干版,从黑白发展为彩色,经过了多次的创新与变革。随后我国进入数字化摄影时代,科学技术对摄影艺术来说变得更加重要。要创作一部成功的摄影作品,就需要充分利用摄影器材和摄影的技术与技巧,否则是无法实现的。
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分析
1.摄影艺术的造型语言
作为视觉性造型艺术的一种,摄影艺术与绘画、音乐以及雕塑等艺术之间存在着一致性,但同时它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的造型语言。对于摄影艺术来说,色调、光线、线条以及影调等是构成其造型语言的主要因素,它们是摄影作品产生美感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摄影作品表现力的基础条件。摄影者通过对摄影艺术所具备的造型语言进行充分利用,以此来构建出作品的艺术美感,从而让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能直接感受到作品的美。
2.摄影艺术的寓意
摄影是在深入挖掘社会和人类本质的基础上来将客观事物准确的记录与再现出来,使得作品能够突破有限的表象形式的限制,揭示人类的心理特征,表达出更加深刻的寓意和内涵,它可以从视觉上满足人们对愉悦、对美的需求。一直以来,摄影艺术不断追求的就是让作品能够体现出美的寓意。目前,在人类的审美意识影响下,摄影作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物化的形态,它蕴含了摄影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与态度,如摄影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因此,摄影作品所蕴含的寓意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的:第一,摄影者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环境;第二,摄影者所处的时代,实际上,摄影作品所蕴含的寓意会受到摄影者的主观意识、生活体验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度凝练,使得欣赏者在理解作品的画面使能够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含义,并产生丰富的联想与公民,从根本上保证摄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结束语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动画专业中的摄影摄像课程的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阐述了动画专业摄影摄像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摄影摄像课程的描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关键词】动画专业;摄影摄像课程;教学研究
1动画专业摄影摄像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摄影摄像》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艺术专业课。本课程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主要讲授数码摄影方面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掌握数码摄影的基本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对相机、镜头、摄影摄像的用光和曝光、透视与构图、后期基础等相关知识的系统把握。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摄影摄像的器材、使用技巧和创作等有关知识有一个精确的掌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将来的摄影摄像创作打下基础。了解掌握数码摄影摄像的基本原理与数码单反相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获取图片来源、应用数码摄影和摄像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动画创作中的拍摄技术问题,同时也能提高镜头语言的艺术素养。通过专业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影像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为学生拓展在数码摄影摄像、图片编辑与视频编辑、数码影像的后期合成、渲染等方面的就业渠道,遵循目前高等艺术院校所提倡的一专多能,宽口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专业学习平台,并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画面理解力、提升学生探索创新镜头语言的精神。
2摄影摄像课程的描述
《摄影摄像》课是动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电视摄像与摄影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掌握电视摄像在技术与艺术上的各种技巧,主要从影视画面造型的各个艺术手段着手,讲授各艺术手段的造型特征以及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本课程在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属于技术性较强的课,与已经学过的素描、色彩等课程在构图和色彩搭配等基本素养方面有较强的联系,是学生艺术创作的延续,也是今后艺术创作素材积累的主要手段。“源头活水”、厚积薄发,自如运用数码相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作必有效果。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一)照相机与镜头(二)摄影曝光(三)景深控制(四)取景构图(五)数字摄影(六)摄像基础知识(七)光学镜头及其运用(八)电视画面基础(九)电视摄像造型元素(十)固定摄像(十一)运动摄像(十二)电视场面调度(十三)电视摄像师的基本素质。教学的方法:摄影摄像课程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课后要求学生平时多观摩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和电视节目,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实践教学内容:课堂上给所有学生配备了摄影摄像兼顾的佳能550D单反相机、三脚架、反光板等拍摄工具以及学生自带电脑进行后期制作,配合课堂教学实例进行训练。在实际项目训练中,学生要运用摄影摄像器材与影像后期软件进行实践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软硬件的实践动手能力,积累项目操控的经验。摄影摄像教学理论讲授与课程实践的授课时间比例为1:2。课程的资源有:一是教材资源的建设与使用:为了挑选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教材,课题组查阅了很多书籍,发现已出版的摄影摄像教材繁多,其中“十二五”普通高校专业规划教材就有多本。课程教学中,课题组老师整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又综合了多本教材,还有网络教程内容,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编写符合本专业学生学习实践案例教程,辅助教学使用,并配有实际项目的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教学团队老师一直坚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摄影摄像课程一直在专业多媒体教室上课,不但有多媒体教学,而且每位学生都配有摄影摄像器材,便于教学案例示范讲解。三是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时代网络资源非常重要,在课程基本内容中,适当引导学生如何查阅网络资源,如何借鉴网络中的有用的信息,并且告诫学生注重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教学团队也在动画系部网站建立课程教学交流的网络平台,可以上传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电子教案、教学录像等内容。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课下自主学习,平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微信平台等方式与教师互动,交流学习。
3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由于《摄影摄像》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所以在课堂讲授时不仅要进行理论前导,还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观摩来提高学生在影像欣赏上的审美品位。教学团队在近年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课程教学经验,提高摄影摄像的能力和水平,在课余组织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实践,以便把课程教学与产业需求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调整教学内容和结构,同时已成功在展厅与网站上举办多次课程优秀作品展,发表多篇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解决的问题:目前同时从动画专业特殊性上看,多数学生对于动画职业要求不清楚,软硬件实践环节薄弱,眼高手低,综合能力差等问题暴露出来。从以上情况,分析摄影摄像解决的问题总结如下:一是学生对摄影摄像课程学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缺乏与摄影摄像相关的职业导向相联系,与产业需求脱轨。针对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细化摄影摄像流程的学习,加强案例教学,实际操作演练。二是学生对软件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缺乏相关的项目实际训练,对拍摄的图片与视频的后期处理能力欠佳,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加强软件教学与美学理论知识结合。在项目训练中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三是课程中应再细化课程教学结构,根据商业实践需要,分类模块教学,使学生兴趣点和实践方向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总之,高等院校动画专业中的摄影摄像课要以就业为教学导向,以全面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高校动画专业摄影摄像课程一定要突破理论教学为主的瓶颈,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还要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与实验室等资源,努力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和强的摄影摄像技术能力以及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
作者:郭枫楠 单位: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 数字摄影 信息化测绘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数字摄影测量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整个测绘领域已有逐渐向信息化测绘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信息化测绘领域还存在一定理论和技术上的障碍,目前我国正处于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国务院批准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空间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信息化测绘是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就数字摄影测量谈一下信息化测绘的相关问题。
一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1概念: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在DGPS/IMU组合导航技术和LIDAR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数字测量手段。
2相关技术
2.1航空数码相机: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可通过不增加飞行成本而大幅度提高重叠度影像获取、匹配及三维重建的精度。
2.2无地面控制的卫星影像对地定位技术:这种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几何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数码城市建模中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这一技术是利用低空飞行为传感载体,将安装到旋转平台上的数码相机拍到的航带城区影像进行整体处理,生成城市立体影像拼图。这样一来大大降低劳动量同时减少一些由于地理复杂带来的误差。
二 信息化测绘技术
1内涵:信息化测绘没有改变测绘的本质,数字化测绘是信息化测绘的基础,离开了数字化测绘就没有信息化测绘,二者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信息化测绘不是替代数字化测绘,而是数字化测绘的新一轮发展,是数字化测绘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2信息化测绘技术组成
2.1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
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是结合了空间同步、自动提取及传输移动实时信息等技术,作用在于整个测绘过程中对于热点数据的采集。由于采取多项技术结合,能够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实时化和大众化。
2.2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
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有及时更新时态增量、地物变化信息以及数据保存等作用。由于这项技术的更新速度快、信息搜索及时以及能处理庞大复杂数据等优势使得整个信息化测绘的效率大大提高。
2.3数字化地图技术
数字化地图技术实现了纸制地图的数字化处理,是将能满足条件的纸制地图利用数字化地图处理仪处理后将产生的相关信息数据输入电脑中,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这种地图具有保真、便捷等特性。
2.4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该技术为地面上GPS使用提供精确实时、高精度的三维坐标及相关信息,该技术广泛的应用到运输导航、城市建设及航空航天等
2.5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以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影像匹配等技术广泛应用到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中,是信息化测量技术的基础。
3信息化测绘的核心
信息的集成和管理是信息化测绘的核心,在测绘领域,由于空间信息获取速度快、信息获取量大以及空间测绘产品多样,如各种比例尺的4D产品(DOM、DRG);还有各类更新信息乃至专题信息,如何将这些原始影像高度集中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4传统观念突破是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关键
随着信息测绘的发展,数字真影测量技术的流程、组织奖发生深刻的变化,如数字摄影测量中影像的“控制点库”建立有一定的作用及意义,但随着真正的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到来,新影像与已有正射影像直接匹配,这样一来“控制点库”的作用就不太大啦,因此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上来考虑数字摄影测量问题。
三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对信息化测绘的积极作用
1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保障信息化测绘的科学实施
随着数字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测绘体系正朝着信息化测绘方向发展。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成全数字化与计算机结合,覆盖面积更广,应用范围更大得技术体系。在信息化测绘技术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大趋势下,完善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不断的有力的保障信息化测绘的科学实施。
2数字摄影测量理论的完善有利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
科技不断进步使得数字摄影测量理论不断自我完善。数字摄影测量理论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基础,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基石,信息化测绘技术则是信息化测绘的核心内容,总之,数字摄影测量理论的完善将会为信息化测绘体系提供一个科学可靠的理论平台,在对各种测绘技术中和整理后,信息测绘体系将会有建立起一个扎实可靠的理论基础,符合了我国信息测绘的可持续发展。
3传感器进步为信息化测绘提供技术手段
近些年来随着传感器的不断进步已经突破数字摄影测量依靠控制点进行测量的传统模式,这样一来将大大的提高传感器捕捉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从而减少控制点的复杂性造成的误差和其他一些不利的影响,传感器不断进步下衍生出的各种传感技术将为信息化测绘技术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了信息化测绘的发展进程。
总结: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与信息化测绘二者密不可分,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基石,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也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综上所述:信息化测绘解放整个测绘工作的劳动力,提高测绘效率应用前景广发,但是我国的测绘体系有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这过程中需要克服种种困难,资源利用最大化,才能推动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测绘。
参考文献
[1] 张祖勋,张剑清,张力.数字摄影测量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25(1):7-11
[2] 王金鑫,叶海翔,田高力,孙晓兵,当代摄影测量的发展与定位[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3],2007年.
摄影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未来行业对摄影人才的需求正逐年增加,尤其是新兴的互联网经济对图像处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端摄影人才已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于是,高职院校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的分析对摄影专门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摄影的商业功能日益凸显。各行各业对摄影图像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带来对职业化摄影人才的广泛需求。社会的需求变化和和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等实际情况,促使摄影摄像技术人才培养方向的主动调整:①从单一地拍摄人才培养扩展到图像素材采集、图像处理、图片编辑、影视后期制作、影视包装等综合性制作人才培养。②学生就业从单纯面向商业影楼扩展到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广告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等企事业单位。同时,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工作岗位也由传统媒体和商业影楼扩展到影视文化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商业影楼、广告公司、杂志社、报社、企业策划部、事业单位组织宣传部和专门的电子商务企划和包装机构。就业岗位出现了网店摄影师、微电影摄像师、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数码设计师、影视编辑及企事业单位策划、组织宣传人员等。
根据对石家庄以及周边地区婚纱摄影行业和儿童摄影机构的实地调研。虽然极具商业色彩的婚纱摄影行业进入中国已有30年之久,但河北省在该行业上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甚至也不能和西安、成都、武汉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西部城市相提并论。加之京津两大直辖市对人才的吸引,导致河北省包括省会石家庄和其他地级市该行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专门的摄影摄像人才和熟悉商业摄影机构运作的技术人员缺口很大。目前,该行业在河北省仍旧以国际婚纱摄影集团的直营店或连锁店为主要载体,具有原创性的本地影楼虽然数量巨大,但人才储备完全依赖于教学和师资、生源相对脆弱的培训机构。近年互联网商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如淘宝摄影师、网店图片编辑与产品包装等。于是,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结构成为各院校或培训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培养具有摄影美学修养和摄影摄像技术、影像后期处理技术等影像制作行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摄影摄像基本技术和影像后期制作的基本技能,能从事艺术人像摄影、广告摄影、图片编辑、策划宣传、数字影像的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需要掌握素描人像写生、色彩风景写生等基本知识,具有一定造型能力;掌握摄影摄像设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摄影构图、摄影用光等摄影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掌握摄影摄像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能力结构则包含了独立进行摄影摄像的能力、从事影像后期制作的能力、从事图片编辑与制作的能力、从事影视广告短片制作的能力、自主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立足商业影像技术前沿,数字技术与影像制作结合,实践与理论并重;着力拓展技能素质,兼顾影像艺术感觉与专题意识培养。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应该包括: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专业素质结构。其中专业知识结构包含:①摄影摄像基础知识,支撑课程涵盖了美术基础知识、平面构成知识、摄影摄像器材原理、摄影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摄像技法与表现等专业基础知识;②专业知识,学习内容包括摄影美学理论与作品分析、灯光组合与人像美化技法、摄影构图技法与实践、影视画面语言分析与实践等;③专业相关知识,学习内容有媒介与传播案例分析、形象设计与美姿造型、采访与写作实务、影视作品鉴赏等。职业能力结构包含:①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其中人像摄影策划与实践和图像处理软件应用技巧为专业核心能力;展览策划、海报设计与专题制作为专业拓展能力。②职业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数字影像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摄影图像的分析与鉴赏、人像摄影的策划与创作能力和图像专题的策划与宣传推广能力。专业素质结构包括身心健康、道德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要求摄影摄像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地人生观;自律性强,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备较强的图像理解能力和运用软件进行影像后期处理和图片编辑技巧,从事摄影摄像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等。
总之,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且时效性强,发展速度快。为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市场需求做到无缝对接,在教学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通过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项目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目的。教学上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结合,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教学工作紧紧围绕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展开。调研数据显示,婚纱摄影、儿童摄影是摄影行业的“刚需”。而新兴的淘宝摄影也占有较大的比重,且呈上升趋势。所以,在教学工作思路上,一方面严格按照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特色制定指导思想;一方面尽可能地在教学工作中――即每堂课上都体现工作特点。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能力结构的分析,着力强调实用性和市场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性。每门专业课都尽量以真实的案例和项目进行分析引导,紧密结合市场,联系实际项目展开课题或作业,使学生一开始接触专业课程就处于工作或岗位的实践操作状态。这样,摄影摄像技术人才的培养就会逐渐科学化、实用化,真正为经济建设服务,为自己的人生拓展更为广阔的天地。
(责编 张景贤)
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秉承学校的人才培养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业务实践能力。新闻摄影的教学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让教学跟上业界发展的脚步,才能培养出新媒体环境下需要的能在新闻、出版、宣传及公关、广告、网络等部门从事图片编辑、静态图片记者、动态影像记者、移动记者及图片策划等工作的高素质全媒体人才。
一、定位培养,改变教学手段,突出新闻摄影教学的时代性。
新闻媒体是一个快速发展、变革迅猛的行业,这要求新闻摄影教育紧随时代脉动,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保持同步。
根据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特色教学建设方案,针对新闻摄影课程特点,将新闻摄影课程安排在开课学时的第三学期。这可以让接受了传统新闻业务训练的学生初尝实战演练的成果。教学手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变:
首先,拓展新闻摄影课程教学空间。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新媒体对新闻摄影的影响较大,使得复合型新闻摄影记者的需求加大。新闻媒体对流媒体、多媒体应用娴熟的新闻摄影记者需求更大。同时受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新闻摄影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如在课堂上增加静态新闻图文的视觉排版内容,配合同期声、配乐;增加新闻摄影互动教学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教学手段,丰富除纸媒以外的视觉传播教学手段,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分析和设计新的教学方案。首先推进教材更新。每一次的教材更新不能只在原有基础上增减内容,而要在认清当前业界新形势,明确新闻摄影当前教学目的和定位培养方向之上做新的调整。当下是一个媒介传播手段转型时期,新闻摄影教学也要紧随大的社会形势进行改变。
新闻摄影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传统教学手段就是将理论和图片案例、新闻事件案例结合来讲。长此下去势必会与新媒体环境脱节。因此必须理清教学思路,突破传统教学,变花样地丰富课程内容,强化新媒体时代所需的技能,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留有充分的实践空间让学生自主创作,从而结合系统立体的课程结构突出新闻摄影教学的时代性。
二、定位培养,创新教学模式,正视新闻摄影教学的价值。
新闻摄影的教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当代文化在数字化环境的影响下,创造了很多视觉文化,其中摄影在创造和传播视觉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媒体在进行新闻摄影报道传播的同时,自觉地培养了受众的视觉教养,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受众的视觉需求。
高校教师必须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定位,创新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新闻摄影能力,摆脱以往重摄影技术、忽视照片新闻性的弊端。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从本质上把握图片的新闻性。使新闻摄影的价值、功能、特性、评价标准和构成要素都得到足够重视。
其次适应新媒体环境,加强图片编辑的传授是关键。图片编辑是未来视觉传媒需求量最大的职业之一,图片编辑可以寻找最合适的照片,为不同媒体选择照片,可以设计出报纸头版的照片版式,还可以对图片进行编辑、裁剪等处理,图片编辑工作是监控整个过程中图片准确适用的核心。在照片产量成倍增加的时代里,照片的数量已经不是问题,而如何把照片用好则成为更重要的问题。
三、定位培养,强化教学实践,培养转型期的新闻摄影人才。
新媒体在新闻传媒行业的渗透已经成型,传统静态新闻图片报道方式已经日渐式微,而以动态视频为主的多媒体影像伴随网络报道的兴起不断壮大。高校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必须探索新的、切合实际的教学实践模式。适应这种以传播渠道的变迁为基础的、技术到理念进行全面转型的现象,加强培养新型的应用型新闻摄影人才。
色彩构成摄影专业和谐色彩对比色彩促进作用
从事教学工作几年以来,对教学有了些浅薄的认识。我认为色彩课课做为摄影专业的基础课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为色彩在摄影中的运用提供理论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为摄影专业的后期处理制作服务。色彩课是用相对科学的分析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归纳、还原为基本要素,再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各种色彩秩序的组合与重构,进而形成一种理想色彩关系的训练系统。
作为摄影专业的基础课,色彩课教学,有必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与摄影专业课衔接的研究。色彩课教学,是通过对色彩物理、生理、心理、视觉、联想、象征等方面的研究,来培养学生对色彩表现力的把握和创造性思维。
一般性色彩课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模式。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之后,学生以手绘形式完成作业,由教师评判成绩。这种方式的优点,使学生炼了手绘表现技能,掌握了基础绘图工具,尤其针对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比较有利;但是,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趋势,单一的传统模式显得相对机械和枯燥,如“色环”“明度九调”“色彩推移”“空间混合”等教学内容的手绘训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投入过多精力,不利于对色彩创造性的深入思索。另外,教学中的理论讲授过于追求系统和完整,减少了实践环节;而表面上看似系统的课程内容,实际与后续摄影专业课程脱节,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如上所述,我认为色彩课教学在摄影专业教学中应与摄影专业相关课做好衔接。
一、打好学生色彩课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与摄影专业相关课的衔接
在教学实践中,色彩课课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在教学衔接中,对作业形式不加限制的同时,增加一个用色彩表现“自我”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主观色彩课的画面来分析认识自己、表现属于自己的色彩。认识色彩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联系到摄影专业教学中。
如下举例色彩方面的相关知识,是对生活中场景的观察、分析,结合色彩与摄影教学中相关知识,相结合并联系在一起,可以对摄影专业中的色彩课教学,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二、色相环上相邻的色彩可以产生和谐的效果
蓝色和绿色,绿色和黄色,红色和品红色,橙色和黄色----都是相近的颜色,所以它们是放在一起时比较和谐。色相环上所有属于暖色调的颜色(红色、橙色和黄色)在一起可以产生和谐的效果,属于冷色调的颜色(蓝色、紫色、绿色)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色彩和谐照片的视觉效果是轻松、舒适,因为和谐的色彩平静、柔和,不会刺激人的视觉。只有一种色彩或虽属同一色彩但不同明度的景色也可以拍出优秀的作品。柔和、模糊的光线可以产生相近的色彩,取得和谐的效果,特别是在清晨阳光十分温暖的时候。
三、在日出前和阴天能体味到色彩和谐的魅力
这时阳光被散射了,所以色彩变得更加柔和。也可以看到人工形成的这种效果,如一幢用同一种颜色但明度不同漆成的建筑物,它是色彩和谐的典范。在色彩饱和度降低的情况下,无论是因为光照条件的改变还是人为地使用了柔和的色调,即便是通常意义上的对比色也变得和谐,这是因为表现的通常是平静、详和的氛围。所以,这样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放松而不是紧张。色彩越柔和就越显得和谐,直到整个画面几乎变成单色。充分利用和谐色彩的照片会显得非常简洁,引起人的共鸣。天气比自然界中其它任何事物更容易产生和谐的效果。在早晨或傍晚,当太阳被薄雾或空气中的污染物遮盖的时候,大地就沐浴在柔和的金色光辉中,这时的阳光因为温柔而显得特别美丽。
如果说和谐的色彩能帮助我们创造轻松的、抚慰人心的作品,对比色正好相反。它能产生醒目的、戏剧性的效果,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刺激我们的视觉。强烈的色彩令人兴奋,如果照片中出现两种强烈的对比色,那么画面触目惊心的效果就被进一步增强。关键是简洁。但是对于任何色彩组合来说,色彩越鲜明,饱和度越高(特别是明度相同或相似),对比就越强烈。这种色彩对比通常在小范围的风景中是非常容易找到的。沐浴在阳光中的青草包围着一朵红花,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有一扇黄色的门或黄色的车。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比如在蓝色的门前停一辆黄色的车。是在绿色的篱笆前放一只红色的桶,或用冷色调作背景、暖色作前景,效果是最好的。因为冷色可以使人产生后退感,总让人联想起天空、海洋和开阔的空间;而暖色有前进的感觉。像它要从画面中跳出来一样。
基于以上相关知识的论述,可以看出色彩课教学对摄影专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色彩课教学应明确教学目的,抓住课程自身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注重与摄影专业的衔接,在培养学生的对色彩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方面下工夫。色彩课不应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同时也要在教学方式上为今后摄影专业及后期设计制作做好准备,对教学中相关知识的衔接是必然和必要的,只有融摄影相关知识、设计素质训练于色彩课教学中,才能使其和整个摄影专业课程设置结合得更紧密,更好地发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色彩(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摄影构图.辽宁美术出版社.
关键词:数码时代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改革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4个月后,佳能也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三、加入电脑等辅助设备使用、电脑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摄影包括拍摄、显影、制作三个方面。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就认为这三点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标志。随着近年来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成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个电子暗房的开支远比建一个彩色暗房节省得多,电子暗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现在用数码相机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有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不用暗室,只要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电脑制作、电子暗房技术已成为许多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适应现代摄影需求的人才。新晨
四、仍要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摄影最关键的就是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在摄影构图、摄影色彩构成等方面发挥专业特点,提高艺术修养,真正把摄影这门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摄影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摄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体现数码时代的特点,才是我们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摄影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摄影课的数码化,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对新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提高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摄影课必须以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依据专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