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毒中药

有毒中药

时间:2023-05-30 09:3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毒中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毒中药

第1篇

性味功效 辛,热,有剧毒。功能截疟、劫痰、定喘。主治诸疟、寒痰哮喘,外用攻毒蚀疮,治痔疮瘰疬、疔疮走黄、恶疽瘘管、臁疮死肌等。常用量,0.003~0.006克。

中毒原因 误服、超量。

中毒原理 砷可严重干扰细胞代谢,引起血管、肝、肾、大脑等器官的损害。砷化氢尚有溶血作用,可致溶血性贫血。

中毒证候 急性中毒初见咽喉烧灼感、口渴、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及眩晕头疼、谵妄抽搐、气急胸闷、腹式呼吸消失等膈神经麻痹症状。继而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腹痛,伴泻下黏液血便或米汤样粪便。严重者吐泻频繁,导致脱水、血压下降,尿少、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害症状。

慢性中毒者纳呆乏力、反应迟钝、头晕烦躁、四肢麻木。

皮肤接触者可发生皮炎。

简单救治 误食砒石一般不宜催吐,用赤石脂末30克、鸡蛋清6~8只,水调冷服。超过3~4小时,用芒硝10克冲服,以泻下排毒。

枇杷核

性味功效 苦,平,有毒。功能化痰止咳、疏肝理气。主治咳嗽兼胸胁刺痛、疝气等证。枇杷核含氢苷,水泡、炒熟可减少毒性,但宜禁食为妥。

中毒原因 误食。

中毒原理 在胃肠道水解后放出氢氰酸,可导致细胞内窒息,并使代谢终止。

中毒证候 首见恶心呕吐,头昏嗜睡,腹痛腹泻,心跳快,面色绯红,眼结膜充血,瞳孔缩小,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升高。继而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抽风、口吐白沫、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呼吸不规律。危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简单救治 以不食为宜。轻者可用吐法。

千金子(续随子)

性味功效 辛,温,有毒。功能逐水消肿,破血消 。主治水肿实证、二便不利、瘀血 瘕,血瘀经闭等证。常用量0.5~2克。

中毒原因 误服。

中毒原理 含千金子甾醇、千金醇棕榈酸脂等,强烈刺激胃肠道,对中枢神经也有毒性。

中毒证候 初见头晕头痛、剧烈呕吐、腹痛腹泻、冷汗尿少、心率快。严重者休克而亡。

简单救治 严格控制剂量。泻下无度者,饮冷粥或黑醋。休克者,高丽参10克,急煎温服。

牵牛子

性味功效 苦,寒,有毒。功能泻下去积、逐水消肿。主治水肿、虫积、食滞、痰饮、便秘等证。常用量3~9克。

中毒原因 剂量过大。

中毒原理 含牵牛子苷,过量对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并刺激肾脏,使之充血。严重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舌下神经,致使舌运动麻痹。

中毒证候 初见头昏头痛、大量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大便水样并混有黏液、心率加快、心音低钝、言语障碍、血尿。重者高热昏迷,肢冷、口唇发绀、皮肤青紫、呼吸急促短浅。

简单救治 剧烈呕吐者,五倍子12克、鸡蛋清6只、蜜糖60克,温服。

全蝎

性味功效 咸,辛。功能祛风镇痉,通络止痛。主治惊风、癫痫、中风、风湿痹痛等证。常用量3~6克。

中毒原因 剂量过大。

中毒原理 腹部末端钩形毒刺内毒腺含毒蛋白,具有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等成分,性质与毒蛇毒素相似。

中毒证候 局部伤口疼痛、麻木、肿胀,或出血、水疱、血疱形成。全身不适,头晕、头痛、发热、呕吐、腹痛等。神经毒素对舌咽神经损害较为主要。血循环毒(详见2003年第5期《有毒中药(四)》中“蛇毒”一节)则致出血、心律不齐,但不如毒蛇咬伤严重。

简单救治 鲜生地30克、半边莲30克、丹皮6克、黄连3克、赤芍10克、山栀10克,水煎服。出血者,加水牛角60克。

第2篇

性味功效: 苦,寒。功能行气止痛,杀虫。主治胸胁、腹部疼痛,疝痛,肠虫等证。常用量6~9克。

中毒原因: 剂量过大、误食、间接中毒(如吃了苦楝子中毒致死的猪)。

中毒原理 : 川楝子毒素对胃有刺激作用,发生水肿、炎症与溃疡。麻痹大脑皮质,从而导致各系统(循环、呼吸、消化等)功能紊乱。抑制呼吸中枢,以致麻痹而引起死亡。并能损害肝脏。

中毒证候 : 初见头昏眼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而冷汗,乏力,呼吸急促,心悸胸闷,或中毒性肝炎症状。严重者见震颤、痉挛、神志昏迷、心肌损害,终因呼吸衰竭而亡。

简单救治 : 控制用量,防止误食乱用。中毒早期者,先取吐法,再服鸡蛋清4~5只。超过5小时以上者,芒硝10克,开水冲服。

川乌(附草乌)

性味功效 : 辛、苦,热,有毒。功能温经止痛,祛风除湿。主治阴寒内盛的心腹剧痛,疝痛,寒湿痹痛,局部麻醉等。常用5~10克,久煎1小时。

中毒原因 :用量过大、未经炮制、煎煮时间过短。

中毒原理 : 乌头碱对神经系统有先兴奋后作用,并能引起心律失常及直接刺激心脏。

中毒证候: 轻者口唇、舌尖、指趾尖发麻,两颊发麻,两颊虫蚁爬行感,流涎,腹痛,胸闷,但神志清醒。稍重者烦躁汗出,四肢痉挛,语言障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律紊乱。严重者神志不清或昏迷、紫绀、脉微、二便失禁。心电图示心室纤颤以及室性停搏,最后因心脏或呼吸衰竭而亡。应急诊抢救。

简单救治 : 轻者用蜂蜜120克,冲凉开水服。

附:草乌毒性比川乌更强,中毒原理、证候、原因均相同。

地瓜子

性味功效: 豆科植物豆薯的种子,性味不明,但有毒。

中毒原因 : 食豆薯误食种子。

中毒原理 : 含鱼藤酮及似鱼藤酮一类化合物,其中主要为豆薯酮,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可引起呼吸中枢先兴奋后麻痹,并使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大剂量时直接作用于心脏。

中毒证候: 呼吸困难、规则,继而减慢,呈双吸气样,皮肤冰凉,神志昏迷,体温下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但神经系统检查往往未见异常。

简单救治: 口服中毒者,初宜用吐法,先饮蜂蜜水2杯,再用五倍子末15克、鸡蛋清5~6只,水调温服。口服地瓜子已超过4小时者,宜服芒硝10克泻之。

蛇毒

性味功效: 我国毒蛇种类繁多,蛇毒已试用于临床,对癌症恶痛、神经痛、风湿痛、偏头痛等顽固性疼痛均有一定作用。

中毒原因 : 剂量过大。

中毒原理: 蛇毒有神经毒、血循毒及混合毒(既有神经毒特性,也有血循毒特性)。神经毒对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血循毒可抑制心脏,溶解血细胞及组织细胞,并可引起出血。

中毒证候 : 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各种症状。

简单救治: 除早期结扎、冲洗伤口、刀刺排毒、封闭疗法、局部用药外,可用蛇药、中草药及蛇毒血清治疗。

附子

性味功效: 辛、甘,大热,有毒。功能回阳救逆,温肾补阳,祛寒止痛。主治心力衰竭,神经痛和风湿痹痛等证。常用3~15克。

中毒原因: 用量过大,品种不同,如云南腾冲产附片毒性为川附片的18倍;炮制不当或未炮制;煎煮时间短,应加热久煮1小时以上。

中毒原理 : 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少量乌头碱能兴奋内脏神经节,有强心和收缩内脏血管等作用,过量则会麻痹各神经末梢,以致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等。

中毒证候: 有麻、颤、乱、竭等四大特征。麻:先舌麻,继口麻、面麻,最后全身肢体皆麻木,以指尖明显。颤:继麻木之后,唇舌肢体颤抖。另言语不清,不能行立,振振欲擗地。乱:心乱胸闷,心律不齐,烦躁不安。竭:呼吸慢弱,神志昏迷,口吐白沫,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心音微弱。慢性中毒则见下肢麻木,小便不利或尿痛、目糊等。

第3篇

作者单位:222100江苏省赣榆县青口中心卫生院

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论本草经》在序列中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所记载的365种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说明先祖对药物的有毒无毒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药品种的扩大和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五味归经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现将全面认识有毒无毒以及从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1 有毒无毒的概论

在中药中,所谓有毒无毒是指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凡是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大,即可对人体产生毒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使人毙命。如《诸病源候论》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如砒石、乌头等”。

所谓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不超过常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一般来说,几乎无毒的药物,性质比较平和,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症,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车前子、麦芽、山药、元曲等。一般说,有毒的药物必含有毒成分,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整体并不一定显示有毒。故在有的时候,药物或者药物的偏性对人体有双重作用,即可能祛邪疗疾,又可能造成伤害[1],如黄连苦寒泄火,治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津液内伤等。许多中药,无论有毒、无毒,它的治疗、效能与毒副作用即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如关木通,《本草纲目》对其并无有毒记载,成人常用量3~10 g,但临床上有报道,若一次用到60 g,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2]。在现代,中药的总体成分与总体毒性,除受到药材品种、产地、炮制、配伍、煎服以及患者的体质影响外,还受到农药或者工业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判断有毒无毒时,均应加以重视。

2 毒副作用

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大部分毒性变小,但有时因炮制不当,或者品种混淆等原因,少部分仍有毒性,特别是单味药提取后更应注意,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对肝肾的毒副作用[3] 现代药理研究已发现100多种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作用。桑寄生、姜半夏、浦黄可引起肝区疼痛。斑蟊对肾脏的损害最为常见,每日用量超过1.5 g即可中毒,表现为腰痛、尿频、尿少、血尿,最后导致肾衰,其他的如云南白药、泽泻、肉桂对肾脏均有不良影响。

2.2 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 乌头、莪术、斑蟊等,毒性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如中毒严重则可引起中枢麻痹而死亡。马钱子(番木整主要含有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毒性大,致其死亡量为0.01~0.12 g。曾有报道,癌症以蜈蚣0.2 g,全蝎0.4 g研末冲服1次/d,服药5 d后造成神经损伤[4]

2.3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中药大多为口服药,不少药物和制剂对胃肠道有刺激,如决明子、青木香、苦参等可引起恶心,巴豆主含巴豆油约30%~45%,毒性大,外搽可致皮肤气泡,内服1/4滴即可致猛泻,内服半滴至一滴即可产生严重症状,内服12~20滴足以至死亡。中成药复方制剂,如黄连上清丸,大承气汤菜均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4 对心血管疾病的毒副作用 常见的有心悸、心肌受损,心率失常等心电图改变,临床以心率失常和心电图改变为特征。如含强心甙类药物罗布麻叶,蟾蜍等也可产生类似洋地黄中毒的表现。

3 过敏反应

中药也可引起过敏反应。北京密云县人民医院杨翠英等[5]曾对本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0月321例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居抗菌素之后,列第2位,占不良反应中的比例较大。还有过敏性休克的报道,主要是中药及其制剂,有报道鱼腥草和双黄连注射液均可引起过敏性休克[5]。故对中药注射液的使用,首先要把握质量关,对已知易过敏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应用前应进行过敏性实验。

4 结语

是药三分毒是人们对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描述,许多中药无论有毒、无毒,他们的治疗效能与毒副作用是密切相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确理解有毒、无毒的含义,在具体应用中药时,一定要掌握中药的性味、功效,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按中医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疾病合理用药,才能保证临床效果的同时,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做到正确使用有毒中药,化有毒为无毒,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观察,以保障中药的安全用药。

参 考 文 献

[1] 杨甲禄.正确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副作用,积极开展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7,8(4):197.

[2] 李锋,程庆铄,黄柯,等.对13例木通中毒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析.山东中医杂志,1989,8(2):29.

[3] 沈映君,李仪奎,陈奇,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技文化出版社,1995.10.

第4篇

中药的治疗效能与“有毒”反应,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化有毒为无毒,杜绝无毒转为有毒,将中药的“有毒”反应降到最低限度。用药时既要考虑药物本身、用药方法、人体状况等对药物性效的影响,又要认识到一切都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临床当随即灵活变通。

1 合理使用有毒中药,化有毒为无毒

取毒药攻毒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在依法炮制下,决定有毒中药是否毒害人体的关键是用量。只要用量适当,一般不会毒害人体,所以必 须严格控制其用量。使用有毒药物的正确方法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至产生疗效而不损害人体,不出现不良反应为止。即使有些药物需要到轻度中毒才能取效,也应遵循上述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的原则。

2 正确对待无毒中药,不使无毒变有毒

无毒药与有毒药相比,虽有药性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大、安全性高等优点,但临床应用也不能惟求速效而盲目的超量应用,否则贻害无穷。

3 严把质量关,是降低毒性的根本措施

中药的毒性常受药物的栽培、产地、采集、贮藏、炮制、制剂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每个中医药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业务水平,在中药栽培、采集、贮存、制剂及调剂等环节严格把关,使品种准确而不掺伪劣,贮存得当,炮制依法,制剂合理,调制认真细致。

4 用法得当,是降低毒性的主要环节

中药的使用方法,如配伍、给药途径、单位时间内给药次数、用药时间的长短等是否合理,对中药的有毒无毒影响极大,临床用药应做到:(1)合理配伍,避开配伍禁忌。(2)依治疗需要和药物性能,选择正确的利于增效减毒的给药途径。有的药毒性大宜外用,如砒石、轻粉。(3)根据药物毒性大小和病情的轻重,合理确定日给药次数。(4)不可无节度地长期用药,谨防蓄积中毒。(5)外用中药,尤其是有毒中药,不可超大面积使用。

第5篇

[关键词]:合理 使用 不良反应

1 中药的毒性――有毒的含义

有毒与无毒,不但是人们对中药性能特点的一种高度概括,而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1 广义的“毒”或“有毒” 所谓的广义的“毒”或“有毒”具体有二,一是指药物的总称,即指凡药均可谓之为“毒药”。正如《周礼・天官・冢宰》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明代《类经・卷十二》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二是指药物的偏性,古今常将药物的偏性称之为“毒”或“有毒”,明代《类经・卷十四》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尔。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临床医生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从而纠正阴阳之盛衰。气血之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身健体之目的。

1.2 狭义的“毒”或“有毒” 所谓的狭义的“毒”或“有毒”是指对人体具有伤害,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常用治疗量较小或极小,安全性低,用之不当,即可对人造成伤害甚至毙命。正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明代《类经・卷四》云:“毒药,为药之峻利者。”当代,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所说的“中药的毒性”也是此意,目前人们探讨中药的毒性一般是指狭义的毒性。

2 合理应用毒性中药

取药毒,攻病毒,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一些以常用无毒中药难以奏效的怪疴顽疾,每以有毒中药为治而取效。如砒石有大毒,能攻毒定喘,疗肿瘤、喘哮;洋金花、天仙子有毒,能麻醉止痛,疗多种疼痛。

2.1 严格掌握有毒中药的用量 在合理炮制下,决定有毒中药是否能毒害人体的关键是用量。使用有毒中药的正确方法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至产生疗效而不损害人体为止,且要中病即止,不能盲目久用。正如《本经・序例》所云:“若毒药疗疾,先起如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总之,所用总量不能超过人体的最大耐受量。对于不同病态个体,其阴阳盛衰等各有不同,用药量亦当有别。

2.2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毒性药物经过炮制后,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附子为毒剧药管理品种。含有剧毒的双脂型生物碱,如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但经过长期浸泡和煎煮,乌头碱水解后变为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继续水解则生成乌头原碱,其毒性为乌头碱的1/2000,毒性大减,而起主要作用的强心成分消旋一去甲乌药碱为水溶性。虽经浸泡煎煮而不被破坏闭。又如红娘子和斑蝥,其毒性成分为斑蝥素,当温度达到84℃时即升华。经米炒后可降低毒性。另外醋制甘遂(芫花、红大戟、狼毒),豆腐制藤黄,巴豆制霜等均可降低药物毒性。

2.3 合理配伍可以降低中药的毒副反应《本经・序例》云:“若有毒宜制,当用相畏、相杀者。”合理配伍,可以监制中药的毒性,中和或分解其对人体有害的毒性成分,使药物的整体毒性降低或消除。汉代《金匮要略》凡用生乌头必配蜂蜜。近代有人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蜂蜜(枣花蜂蜜)与乌头合用有明显的解毒作用,其中与川乌煎液共浓缩者效果最佳,与煎液合用者次之,与粉剂合用者较差。相反,配伍不当可产生或增加毒性。如传统认为,甘遂、大戟有毒,与无毒而善解毒的甘草合用则毒性增强。近年日本和国内均有报道附子与麻黄常用量合用可致中毒。而将原方中的麻黄或附子去掉其一,则不发生中毒。再一次充分证明,配伍不当可增强原有药物的毒性。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生姜可以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四逆汤中的干姜、甘草可使附子的毒性大为降低,且强心升压作用增强。另外,若将数味有大毒或剧毒的药物同用,数毒相加导致毒性增强,如湖南省益阳地区人民医院报道,某男21岁,久患癫痫,某医生让其以瓜蒂25g、常山30g、食盐25g煎汤内服,服后即出现呕吐、腹泻。次日,医生又以上述药物加大一倍量再次煎服,服后即出现严重的中毒反应,经全力抢救无效,24小时后死亡。显然,将数味(食盐除外)有大毒的中药合用,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

除此之外,病情轻缓者可适当减少给药次数;外用者不可超大面积使用;避免长期使用毒性药品;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部位、次数和时间等,均可以减少或消除毒性中药的副作用,是保证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第6篇

张大爷近来时常觉得头痛,听乡里人介绍说山里有种树根对此有效,便去采了些回家熬汤喝,喝完后他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等症状。所幸,老人及时被送往医院,最终成功获救。

小心“苦辣麻”的中药

据接诊张大爷的医生介绍,张大爷误食的树根汤具体来自何种树根还不清楚。不过,根据病史以及症状,判断属中草药中毒应该没有疑问。门诊中时有急诊误食中草药的患者,他们主要是没有医学常识,比较容易相信民间偏方、经验来治病。而且很多人都不了解中草药的具体药性、常用剂量、加工方法、使用范围等,以致误食导致中毒发生。

其实,那些尝起来特别苦、辛辣、让人舌头发麻的中草药可能有毒,服用时要引起警惕。比如五加皮和香加皮,从外表上是很难鉴别的。五加皮可以治疗风湿,而香加皮毒性强,门诊中就有人因误食香加皮后导致中毒,出现心律不齐。还有些患者误食未加工的附子出现休克等中毒现象。

(注:附子味辛,性热,有大毒,是回阳救逆的好药,中医名方真武汤、附桂八味丸、附子理中丸、回阳救逆汤等都重用附子,但需经过加工去毒。药店里的熟附子、制附子都是经过加工的。即使是加工后的附子,也应久煮。)

绝对安全的中药几乎是不存在的。中药使用得当可以药到病除,但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特别提醒大家,不要擅自去采不认识的中草药来治疗疾病,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中毒的情况。如果身体有所不适,建议上正规医院治疗;如果误食有毒的中草药,要立即进行催吐,如用筷子刺激咽喉、大量饮水,同时也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以毒攻毒”适可而止

通常,人们认为中草药药性温和,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甚至有一些癌症患者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所以对中药情有独钟。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临床使用的许多抗癌中药是有毒副作用的,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脏器伤害或中毒。

常见抗癌中药的毒副作用有全身中毒反应、脏器功能损害、药物性过敏反应、身体不适等,而中药本身有毒、辨证用药不准、配伍失误、炮制不当、误食误用、药品质量不高,是抗癌中药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即使一些毒性不大的常用药物,如果超量服用,亦可造成中毒;还有的患者服用太久,超疗程长期服用,容易导致蓄积中毒。

不过,尽管有些中药是有毒副作用的,但并不可怕,总的来说,中药不良反应比人工合成的药物要少。人体本身有一定的排毒、解毒功能,对中药能够产生某种程度的适应性。而且,中药中含有的糖类、维生素等,进入体内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葡糖醛酸,从而帮助解毒;有的中药含有蛋白质、胶质,可保护胃黏膜,缓和刺激,阻碍有毒成分吸收,并可以与某些有毒成分,如生物碱类结合,排出体外,达到消除药物毒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另外,有的中药虽然具有毒性,但也具有抗癌抑癌功效,故在癌症患者正气尚未衰竭而能耐攻的情况下,可借“带毒”中药毒性以抗癌。不过肿瘤患者正气多已受损,不能一味猛烈攻伐,因此,以毒攻毒之应用,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慎重地掌握有效剂量,宜适可而止,把握用药时机与方法,并配合扶正药物,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第7篇

    关键词:中药炮制;减毒方法;机制

    毒性中药通常适用于“以毒攻毒”,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说明。当代中医学理论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导致出现了不少药物不良反应现象。事实上,对于很多毒性中药,用药前炮制排毒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序,这也是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因此,中药炮制减毒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中药炮制去毒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净制去毒、水制去毒、加热去毒等,均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特加工技术,可消除或降低中药毒性,确保安全用药。

    1 解毒原理

    1.1改变中药毒性成分  这类药物像川乌、草乌含有的剧毒成分双酯型生物碱,通过蒸煮炮制,能够水解毒性成分中的酯键,变为单酯型生物碱或不含酯键的乌头原碱,削弱很大的毒性。

    1.2减少毒性成分  这类药物像马钱子内含毒性成分生物碱,有导致使用者惊厥和死亡的危险,此药通过砂炒或油炸处理,能够使其部分生物碱被破坏;巴豆、千金子脂肪油为峻泻或毒性成分,可以通过去油制霜处理以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1]。

    1.3采用辅料解毒  这类药物像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所含的毒性成分能够通过白矾、生姜制作而减小自身的毒性;藤黄毒性可通过豆腐同制消除,狼毒、商陆毒性可通过醋制来减小。

    2炮制方法与机制

    2.1加热去毒

    2.1.1清炒法  加热对毒性成分有降低和破坏作用。如牵牛子毒性可通过清炒来减少,降低峻泻效果;莱菔子、瓜蒌仁的恶臭可通过清炒变香,便于患者服用;白果通过清炒可提高敛涩作用,减少毒性;花椒通过清炒可减缓辛散作用,排毒,长于温中散寒,驱虫止痛;炒焦川楝子能够降低毒性,使苦寒之性减缓,以免服用者出现滑肠。

    2.1.2加辅料炒法  清炒过程中可能导致药物不均匀受热,影响药物炮制质量,对此可添加适量的同炒辅料。如马钱子含有马钱子碱,为该生物碱的有毒成分,其可以经过高温砂烫处理,该成分随之便被破坏或挥发出去,一般情况下,有毒成分的含量会减少11.5%~35.5%,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又如斑蝥,虽然仅含1%~1.2%的斑蝥素,但此成分为剧毒,会对患者的皮肤和黏膜产生刺激并能够导致红肿疼痛、起疱等症状,通常对此采用米炒的方式减毒[2]。斑蝥素在一定的高温下会升华一部分,同时为米粒吸收一部分,从而降低毒素的含量。再者像刺猬皮、水蛭等和滑石粉同炒的话,能够起到减毒和消除异味的双重效果。

    2.1.3其他加热法  某些中药毒性成分要经过很高的温度加热才能减毒,如干漆一般要通过高温煅才可以减小毒性及刺激性,而虻虫、蜈蚣一般利用焙法降毒和除臭。

    2.2加辅料去毒

    炮制毒性中药时,有时要添加辅料,如生姜汁、醋、甘草汁、白矾等。该方法减毒的机制有两点,一是吸附毒性成分,二是和毒性成分反应[3]。如芫花经醋制后,可以使芫花酯甲的含量得到减少而达到控制毒性的目的。又如甘遂、商陆、大戟、狼毒等,经醋制后,醋酸会和有毒成分反应生成无毒衍生物。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可通过明矾、石灰、生姜炮制,藤黄、硫黄可经豆腐制,蟾蜍可通过酒制减毒并变得温和。

    2.2.1半夏的炮制  半夏的炮制在古代时就已经存在了汤洗、姜制、水煮、姜矾制、酒姜制等多种加工方法。半夏辛温有毒,不宜生食,否则,会导致服用者出现呕吐、咽喉肿痛等不良反应,且不排除失音的危险。常规处理方式为合并采用甘草、生姜、明矾、石灰乳长期浸泡或是加热。另外,姜的协同作用也不错,其在被水解过程中能够生成葡萄糖醛酸,该成分会与毒性成分产生反应。利用炮制的方法也对半夏用甘草去毒处理使用。

    2.2.2大戟、芫花、甘遂  此三药均有毒,通常采用醋制法炮制。大戟含三萜类化合物及大戟苷等有毒成分,萜类化合物有刺激作用,能够与醋酸反应而消除;醋制芫花可减毒;生甘遂有比较强的泻下作用和毒性,醋制后均有所改观。

    2.3制霜去毒

    千金子、巴豆通常采用压榨去油取霜制。巴豆脂肪油含量高达40%~60%,为强烈的泻下药。1滴巴豆油可令服用者出现剧烈口腔刺激症状和胃肠炎,并有20滴导致服用者死亡的报道[4]。而制霜可以降低巴豆油的毒性。巴豆还内含巴豆毒蛋白,有剧毒,可以溶解红细胞,在加热后便失去活性。千金子制霜通过蒸霜效果最好,其次为热霜,再次为冷霜。

    2.4水制去毒

    干燥的药材饮片需通过水处理,药材吸水后能变软,便于切制。同时药材水处理后,其毒性也可随之被缓解。药物如天南星经过清水浸泡,其毒性会被溶解,达到降毒的目的。乌头、附子等有毒药材,常用的处理方法有水漂、米泔水浸、童便浸、火制、蒸煮及掺加辅料等。现代研究显示[5],该药存在亲脂性的双酯类生物碱,即乌头碱,具有极大的毒性,服用乌头碱2mg能致死。乌头碱在清水中加温到100℃能够除去一个酯键,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加热到160~170℃,可继续水解苯甲酰乌头原碱,生成毒性小、亲水性强的苯甲酸及乌头原碱。有相关报道,一种新的乌头类中药炮制方法已经出现,即于碱性缓冲溶液中浸泡中药乌头生品,碱性环境下其剧毒更宜水解,生成生物碱,毒性减小,在经过蒸锅加热继续减毒。这要比传统的炮制方法炮制的药物质量更佳,药性保留更好。

    2.5净制去毒法

    净制去毒法主要原理在于去掉药物的有毒部位以去毒,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2.5.1去心减毒  古语有云:“凡使麦门冬,须用肥大者,汤浸,抽去心,不尔,令人烦。”明代《寿世保元》中道“莲子食不去心,恐成卒暴霍乱”。可见,去心减毒方法在古时亦受重视。

    2.5.2去芦减毒  《雷公炮炙论》在甘草项下载有“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修事指南》认为“去芦头者免吐”,均是去芦减毒方式的最好例证[6]。

    2.5.3去头尾、足翅以去毒  对某些昆虫或动物类中药,在加工时,应该讲这类昆虫或动物的或头、或尾、或翅、或足等切除,主要目的就是去毒。如金钱白花蛇、蕲蛇类中药在加工时要切除头尾,而对于斑蝥、红娘子等需要进行切除头足翅等处理。在净制斑蝥时应当去除头足翅,使药效达到最佳。

    3 讨 论

    毒性中药炮制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炮制加工技术,才能取得满意的炮制效果。在中药减毒过程中,还要注意保留其有效成分,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控制好炮制条件,才可达到有效去毒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芬明.实用毒性中药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317.

    [2]刘银梅.谈中药的毒性与炮制[J].光明中医,2009,24(9):1807.

    [3]叶定江.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48.

    [4]丁涛,黄辉.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58.

第8篇

【中图分类号】R5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60-01

中药是指天然矿物、动物和植物药。自古以来,人类以动植物为食物,对中药产生了适应性,而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对人体相对来说是生疏的异物,加之中药含有糖类和维生素,进入体内能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从而帮助解毒,有的含有蛋白质、胶质,能保护胃粘膜、缓和刺激、阻碍有毒成分的吸收,且可以某些有毒成分结合成无毒物,达到消除药物自身和他药毒性及副作用的目的,因此,一般认为,中药为天然的物质,比较安全,只有治病作用,无毒无副作用。但随着中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和中药剂型的多样化,有关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如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欧洲的马兜铃事件,以及国内近期关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种种报道,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怀疑,意识到中药并不是完全安全的。在汉代以前曾有记载:在400种中药中有毒者占60多种。《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多毒,不可久服”,如大戟、芜花、甘遂、乌头、狼毒等,后来的实践证明了,当时认为“无毒”、多服和久服不伤人的“上品”也发生了中毒死亡病例,如人参等。而“中品”中的百合、麻黄等也被实践证明是有毒药物[1]。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中药的药性及其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才能有效地减少、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1 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和临床症状

1.1 中药所致心血管系统疾病:某些中药由于用量过大,作用时间长,可直接损害心肌,甚至可因心脏和呼吸麻痹死亡,引起此类毒性的中药主要有含乌头碱类药物、含强心苷类药物及朱砂、雄黄、轻粉、铅粉等。

1.2 中药所致泌尿系统疾病中药及其制剂所致肾损害的报道逐渐增多,如木通、泽泻、雷公藤、苍耳子及含汞的中成药等。

1.3 中药所致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反应和肝毒性是最常见的,如黄药子、雷公藤等,其中有一些治疗肝炎的保肝中药,也会出现肝损害现象。

1.4 中药所致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可致多种药源性肺疾病,如口服万年青可引起过敏性肺炎、红花外敷有致哮喘等。

1.5 中药所致血液系统疾病:某些中药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1.6 中药所致神经系统疾病:某些中药可致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引起呕吐、心率缓慢等。

1.7 中药所致免疫系统疾病:中药所致变态反应报道很多,特别是过敏反应。

2 防止中药不良反应应注意的几个方面[2]

2.1 正确认识中药本身的毒性:对具有毒性的中药,严格按照“用法、用量”和“炮制方法”正确无误地使用。

2.2 严格把握中药材质量:中药的质量受产地、采收季节和炮制加工的影响很大,因此要规范中药的产地、采收季节和炮制加工方法,保证所含有效成分的相对稳定,确保中药质量。

2.3 注意中药的用量:近年来,由于对用药剂量的忽视,使一些常用的无毒药物也出现了中毒病例,要克服中药用量上的盲目和中药量大小无关的错误观念,投药量不当也会发生不良反应,用药剂量应当因人因时因证而定,并且中成药联用也会导致某一味药或几味药剂量增加和毒性蓄积造成不良反应发生,因此要把握剂量关。

2.4 注意年龄和性别新生儿和婴幼儿: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前八周,因肝脏的微粒体代谢酶系尚未成熟,对某些微粒体代谢酶灭活的物质特别敏感。婴幼儿的神经系统不稳定、体重轻、机体代谢旺盛,对吗啡和某些皮肤刺激物质也比较敏感。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迟钝、代谢功能低、分泌及排泄器官功能减退,防毒功能差,中毒症状严重,恢复慢。妇女对毒物比较敏感,尤其在月经期、妊娠期、授乳期及更年期。在妊娠期和授乳期,对胎儿的发育和喂奶的婴儿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些特殊的人群,投药量不当也会发生不良反应,用药剂量应当因人因时因证而定,不能够以为中药无毒就随意使用,应当谨慎使用中药。

3 结论

正确认识中药及其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中药,应熟练掌握和遵循中药的配伍禁忌、正确的辨证论治、重视中药典籍中治病经验教训,在药品质量方面严格掌握药物炮制方法和毒剧药物用量,才能做到防止中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我国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79年重新修订并公布了中药材中的《医疗和毒药、限制剧毒药管理规定》,其中将毒性中药分为二类,并按规定的方法发售与使用,使中药更加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孙定人,齐平,靳颖华主编.药物不良反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44~945

第9篇

1 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

中药临床上为治疗目的而发挥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

2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2,1有效成份引起的不良反应

如马钱子中含有番木别碱,具有士的宁样作用,如用量过大会引起中毒样反应。

2,2用量不当

即使药典未标明有毒性成份的中药,超量用药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肉桂过量引起血尿,细辛过量引起眩晕。

2,3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

如生南星有毒,经炮制后则毒性大减。类似的还有生天麻、生半夏等。

2,4误服误用

如朱砂,长期服用会引起积蓄中毒,木通用量过大会导致血尿、肾功能损害。

2,5中药来源品种不当

如桑寄生在药典中记载是无毒的,但如果是寄生在有毒的植物如夹竹桃上就会带有相应的有毒成份。

2,6辨证用药不当

如给肝阳上亢的病人服用肉桂,等于是雪上加霜。

2,7个体差异

个体对中药耐受性差异很大,同一剂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2,8中药配伍不当

某些中药相互间具有相恶、相反作用,历代传统认为中药有十八反、十九畏。

2,9中药贮存、保管不善,霉烂变质

药农在种植药材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致使药材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从而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3 中药不良反应的判断

由于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因此,临床上遇到可疑的中药不良反应,要进行因果判断与评价,才能提高安全用药的水平,可根据以下五个方面去判断:

开始用药时间与可疑不良反应出现时间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

可疑的中药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

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可用患者病理状况、合并用药、并用疗法来解释。

停药或降低用量,可疑不良反应能否减轻或消失。

再次使用该药物是否出现相同的反应。

4 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

4,1端正认识,客观对待

以客观和科学的态度认识中药的药效和毒性,消除“中药无毒”的观点,俗语说“是药三分毒”,即便是无毒之药,用量过大或滥用也会对身体产生伤害。

4,2建立中草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及时掌握中草药在人群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尤其是将民间使用中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挖掘出来,建立全方位的中药监测系统,从而可及早作出判断,为临床用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4,3加强对中药毒性的研究

广泛收集有关中药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加强对临床所报道的有损害药物的研究,重点研究它的毒性、毒性成份及机制,必要时,寻找代用品,或研究通过配伍禁忌和改变制剂的方法减轻和消除药品的毒性,以更好地趋利避害、治病救人。

4,4预防中药的毒性

第10篇

但是,若不懂辨证论治,乱用或滥用中药,同样容易出问题。近代频频传出中药物含毒、含重金属,甚至有人因服食中药而损伤健康,当中还有多宗滥服中草药而导至肾炎、肾功能衰竭的事件,让人开始对中药置疑……

毒药也能治病

“有病治病,无病补身”是人们历来对待中药材的仰赖态度,然而中药材是否含毒性的课题却让人多少有点却步,深怕误食“毒药”,保健不成反损身。其实只要懂得药性,一些具有毒性的药物适量入药,也能药到病除。古文有云:“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不论西药或中药,这种毒性正是它的治疗原理所在,运用得当便能治病;运用不当,其毒性便成了副作用。

大家都知道砒霜是一种剧毒无比的毒药,但古书上却记载有一个病人,身材瘦削而腹大如斗,疼痛难当,一名善于用药的医师替他诊断后,知道他腹内都是寄生虫,就让他回家服食二两砒霜。但这人知道砒霜是毒药,进食一点就会致命,于是不敢多吃,就径自把分量减了一半,吃了后果然泻出很多虫。不久旧病复发,想再次服食砒霜,医师却说太迟了,因为第一次药量不足,不能杀死所有寄生虫,如今体内虫子已产生耐药性,而且已钻到其他重要器官,再吃砒霜也于事无补。不久这人果然死了。

由此可见,被称为毒药的砒霜,用得恰当也能治病。

来源自矿物的药材如砒霜、轻粉、雄黄、硫磺、铅丹等,毒性较高,但这类药材外用较多,很少用来煎服,比如无名肿毒、牛皮癣或汗斑等,只能搽在表皮治疗。另外,雄黄、硫磺专治生蛇(带状疱疹)。有毒的矿物性药材,通常都是对疑难杂症为多。

能服食的毒药

一些能被入药供服食的矿物及含毒药材,要懂得拿捏分量,且不能长期服食。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成分与分量都要对症下药,每一种药都会入不同的脏腑,即使含毒性也可以酌量使用。中医处方中常用于服食的“毒药”有如下几种。

朱砂 有安神、镇定的作用,有些人心跳急促,可磨点朱砂,加一块烧过的金泊,磨了炖猪心吃,可以定心。

雄黄、磁石、自然铜等 有定心作用,研磨后加上其他药材煲水喝,除了具有镇定功效,也能保护心脏。

滑石 被用在古方“六一散”中,若排尿不顺,以滑石掺一些甘草粉就能利尿。

朴硝、芒硝、牙硝等 有通便作用,若是发热不能退烧,或没有排便,磨成粉掺药服食就能疗愈。但这些药药性很猛烈,通常都是中病即止,不能常服。

川乌、草乌 是含毒性的植物药材,功能止痛、祛风湿,一般用在骨伤科,不能单方服用,须混合其他药煎服。川乌与草乌相须为用,两者配搭会加强疗效,但也不能随便用,一般控制在2~3克。

细辛 是含毒的植物药材,功能祛风湿,治疗外感风寒最佳。俗语说“细辛不过钱”,因此,单独用细辛分量上不能超过一钱,一般只用1~3克,超过了容易出现中毒现象。

苦杏仁 微毒,功能润肺、止咳、平喘,能舒缓呼吸系统。处方时,也会用别的药来配搭,以舒解苦杏仁的毒性,而且也不能多用,通常在5~10克。

附子 有毒,但“附子理中丸”颇受欢迎,对晚上咳到气喘,不能入睡有很大疗效。

中成药牛黄解毒片也含有雄黄成分,能解毒,发高烧、便秘、牙痛都能使用。

处方中若有毒性药物,一般都会搭配甘草、生姜之类能舒解毒性的调和药。此外,能入药供服食的“毒药”都是炮制过的,毒性不会太强,只要是对症下药,若真的“中毒”,也不会太严重,通常只是有不良反应,如头晕、眼花、恶心等轻微中毒症状,通常停药后,过一阵子就没事了。

其实中药有毒或无毒,关键在于是否对症治疗。只要对症治疗,有毒的也能安全;不对症治疗,无毒的也变有毒。

中成药是否能乱吃

很多人有病不医治,而去药材店找中成药吃。中成药能否随意服食?大部分人对中成药认识不深,不懂药的成分与含量,存在人云亦云的情况,甚至会在药材店员工的推介下买来服食,这样是否有可能中毒?

通常药材店推介给顾客的中成药,若制造商没有造假,药的成分符合标准,服食了是不会出差错的。而且现在大多数人也不会轻易听信店员推荐,购买大量的中成药来吃。

至于药效问题则是因人而异,人人体质不同,打个比喻,如果有顾客泻肚子,药材店员工一般会推荐风沙丸,普通人可能吃一罐即能止泻,若是身体魁梧者,一罐不行就需要吃多一罐,若真的还是严重到不能止,人们也懂得去看医生,而不会一直服食。

当然,医生也不鼓励患者有病不就医,自行去药材店配药吃。但有时要视环境而定,以前的人是经济问题不敢去看医生,如今则是一旦急需又没有时间去看医生,也不妨以中成药来救急。例如遇到要开会或见客户时,肚子却疼痛难当,又没时间去看医生,也许吃一点合适的中成药,问题就解决了。

如何正确服用中药

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服食中药,应该在饭前还是饭后服?是否能和西药一起服?服食中有什么禁忌?

中药根据功效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扶正”,即补益的药,要空腹吃,较易被吸收;一种是“祛邪”,即治病的药,例如感冒药、活血化瘀药等,副作用比较大,餐后服更好。中药和西药不建议一起服用,因为两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起效时间不同,一起服用可能引起药物间的不良反应,影响疗效,应相互间隔一两个小时。

第11篇

1、中药山豆的功效:中药山豆味苦性寒,有毒性,能入且经和胃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是它的主要功效,平时它能用于人类的火毒蕴结以及咽喉肿痛还有牙痛等多种常见病的治疗,治疗功效特别出色,每次用量应该在三到六克之间 。

2、中药山豆能治头风。中药山豆对人类头风以及头上有白屑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平时治疗时可以把山豆研成细末,加麻油调匀,然后直接涂抹在患处,每天涂抹一到二次,多数患者在使用七天以后能看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3、中药山豆能治疮癣。中药山豆对人类的皮肤病也有明显治疗作用,人们皮肤上出现疮癣时都能用中药山豆进行治疗,治疗时可以把山豆研碎,加腊月的猪油调匀,制成药膏以后再涂抹在长有疮癣的部位上,每天涂抹两次就可以。

4、中药山豆的禁忌:中药山豆有毒,不能过时服用,另外那些虚火喉痹以及脾胃虚寒还腹泻的人群禁忌服用山豆根。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中医药学对中草药的副作用和毒性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阐述,如规定配伍用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小儿和老人的用药禁忌,等等。在《中国药典》中,将有毒的中草药按“三级”划分,分别注明为“小毒”、“中毒”、“大毒”,有些药物还特别注明了肾毒性及肝毒性,规定用药注意事项。

中草药性肾病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肾脏生理功能衰退,肾脏的重量、肾单位的数量和大小、肾血流量、肾小球的滤过率均有下降,导致肾脏的代谢和排毒功能明显“今不如昔”。这直接影响药物的排泄,使体内血药浓度升高,药物半衰期延长,反过来又加重药物对肾脏的损害。加上老年人大多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联合用药,多次用药,更易对肾脏造成损害。

中药毒理学认为:老年人“中草药性肾病”的原因与过量用药、重复用药、长时间服药、擅自应用游医偏方等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民间滥用中药所谓“偏方”、“秘方”,对一些老年慢性病、疑难病和顽症,常常采用所谓“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擅自乱用中草药;长时间、超剂量服用有毒中药,容易引发“中草药性肾病”,严重者可致尿毒症。

老年“中草药性肾病”的主要表现是急性、慢性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少尿、无尿、夜尿增多、腰酸乏力等,化验检查显示可有血尿、管型尿、低比重尿、尿糖异常。

导致老年“中草药性肾病”的机理较为复杂,如过量应用木通可致急性肾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雷公藤含有雷公藤碱,能直接损害肾小管,导致蛋白尿、血尿、尿素氮升高、电解质紊乱等,大剂量可导致患者快速死亡;汉防己和厚朴均含有马兜铃酸,能直接损伤肾小管及肾间质,致肾性糖尿病和低分子蛋白尿,及肾小管酸中毒,严重者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斑蝥为辛寒大毒之品,有破血散瘀、蚀肌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所含斑蝥素有毒,外用或内服能直接损害肾小管,导致中毒性肾炎,伴有血尿、蛋白尿,严重者可致急性肾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巴豆、芫花可致溶血性尿毒症,等等。

中草药性肾病的预防

预防药物性肾损害,关键在于普及用药常识和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控。

(1)应根除“中药无毒”的错误观念,深刻认识到“良药也需善用”,用药严格遵照医嘱,不“有病乱用药”,特别是对上述列出的有毒性的中草药。

(2)遵循“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中医核心,“对症”用药,不随意轻信民间的所谓“偏方”、“秘方”,坚决抵制形形的假药和劣药。

(3)到正规的中药房取药,不随意加大中药剂量。

(4)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服用疗程,对有“蓄积”中毒作用的药物应采用小量、间断服药的方法。

(5)如有些疾病需要长期服用中草药,则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包括影像学和血象学方面的检查,如发现异常,特别是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水肿、腰痛、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或发现血尿、脓尿,怀疑中草药引起肾损害,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去大医院检查诊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