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

时间:2023-05-30 09:37:29

第1篇

关键词:英语从句;关联词;歧义

ResearchonDigestionofEnglishClauseAssociatedWordAmbiguousPhenomenon

Abstract:Englishisthefocusofthestudyscientists,buttheyareonlylimitedtothestudyofclausestructure,whiletherearesofewresearchrelatedtotheclause.Inthedomesticsituation,theEnglishsentenceisasubordinatedifferentfromtheChinesespecialsentencesyntax,Chinese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theacademiclanguagein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havedoneagreatdealofresearch.Inthispaper,summaryofcommonlyusedexamplesofambiguousstructureandtheuseofsyntacticdisambiguationrulesissuesindepthhasbeendiscussed.

Keywords:Englishclause;associatedwords;ambiguity

一、英语从句关联词特征及分类

英语的从句是由关联词引导的,关联词不同则所引导的从句的属性也可能不同,因此英语从句处理的核心问题是关联词处理的问题。Haiman(1985/见罗日新,1995)提出:关联词是在句子与句子间起连接作用的一种特殊词语。同时,罗日新(1995)还补充道:“它或者是词或者是短语――由一部分连词,一部分副词,一部分代词,以及个别短语组成。它们集语义连接,逻辑连接关系于一身。”引导英语从句的关联词不是一个统一的词类,而是涉及到若干个词类。此外,这些词类除了做关联词之外,还有其他的用法,处理起来非常复杂。薄冰(1990)把所有能够引导英语从句的关联词分为七类:

1.从属连词:when,if,that,where,whether,how,while,unless,than,until等等。其中,that,whether,if既可引导名词从句也可引导副词从句,其余的关联词则仅仅引导副词从句。

2.连接代词:which,who,whom,whose,what,它们均引导名词从句。

3.连接副词:when,where,why,how,它们均引导名词从句。

4.关系代词:who,whom,whose,that,which,它们均引导形容词从句。

5.关系副词:when,where,why,how,它们均引导形容词从句。

6.缩合连接代词:that,who,whatever,whoever,whichever,what。缩合连

接代词是由先行词和关系代词缩合而成。其中whatever,whoever,whichever既可引导名词从句也可引导副词从句,其余的关联词则仅仅引导名词从句。

7.缩合连接副词:when,where,why,whenever,wherever,however。缩合连接副词是由先行词和关系副词缩合而成。其中when,where,why引导名词从句,whenever,wherever,however引导副词从句。

张道真(2002)的分类法只包括从属连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五类,缩合连接代词与缩合连接副词分别归结入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中。“that”不仅可以自身作为关联词,引导从句;它还可以同其他词组成词组充当关联词的作用,如:在GeorgeO.Curme著的《Syntax》一书中,exceptthat,butthat,savethat,onlythat,inthat等都是被当作复合从属连词来处理的。Quirk(1972)等人也把它们称作复合从属连词(见民,1987)。“that”在句中的位置也很灵活,秦莉芬(1990)就认为由“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较少地处于主语地位置,而较多地因使用先行词“it”而被移至复合句地后部。同时,“that”由于其特殊性,在句中还常常省略。H.W.Fowler(1996/见吴国良,1999)和PaulKiparsky(1992/见吴国良,1999)等人均对“that”的省略情况做了详细的讲解。正因为省略的存在,才又增添了计算机理解从句类型的困难度。另外,虽然“how”在薄冰的语法书里出现在了从属连词中,引导副词从句,但在张道真的语法书中并未提到“how”可以引导副词从句。因此这也是两个语法学家观点不同的地方之一。

二、从句关联词的歧义现象分析

如果逐个考察上述关联词的用法,就会发现有的关联词可以引导两种甚至三种从句。例如依据薄冰(1990),“when”既可以是连接副词,也可以是关系副词,还可以是从属连词,而它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是不相同的:既可以做连接副词引导名词从句;也可以做关系副词引导形容词从句;还可以做从属连词引导副词从句。此外,“when”还可以引导特殊疑问句,故其用法非常复杂,对其处理非常困难。可以说,每一个关联词都是歧义的,可以引导两种乃至三种从句。“that”的用法更加复杂。它可以用作从属连词引导名词从句以及副词从句,也可以用作关系代词引导形容词从句。在引导从句时,关联词“that”还可以被省略。此外,它还可以是指示代词,指示形容词以及副词(李峥,2006)。请看例句:

(1)Wehavereachedanagreement,whichisquitedifferentfromthatoftheirs.(that做指示代词)

(2)Idon’tlikethatbook.(that做指示形容词)

(3)Icannotwalkthatfar.(that做副词)

(4)Theteachertoldthestudentthatwasthebest.(that在从句中做指示代词)

从例句中可以看到,由于“that”的用法繁多,对于相同的一个句子,会造成句法功能的多种理解,进而形成歧义句。可以说,从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来看,“that”是用法最复杂的一个单词。

三、基于句法规则的从句关联词歧义消解

关联词都可以引导两种乃至三种从句,具有句法功能的歧义。它们的用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引导名形两种从句:which,who,whom,whose,why。

引导名副两种从句:if,whether,whichever,whoever,whatever。

引导名形副三种从句:that,when,where,how。

其中,when,where,how,why只在特殊条件下引导形容词从句。

虽然它们均可引导两种或者三种从句,然而在具体的句子结构中时,它们的用法往往是明确的,是没有歧义的。因此,理清各个关联词各种从句结构所起的作用,对于计算机加工处理各个关联词的句法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从句的结构非常多,我们目前只能选择出最主要的结构加以研究。为了确定这些主要结构,我们搜寻出上述十四个关联词引导各种从句的所有例句,并按从句结构,关联词及关联词的句法功能进行了综合整理,得出了若干主要类型,有的类型还可以分为更小的类型。在划分更小类别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利用了关联词的前相邻词的语义,根据我们处理的需要,将N划分成了:①表时间的词“N时间”,由于它既可以做宾语,也可以做状语,而不管是做宾语或是状语,均会引起关联词的歧义;②表人的词“N人”,由于它可以做双宾信息动词的间接宾语,因此也会引起关联词的歧义;③表物的词“N物”,由于它不能做双宾信息动词的间接宾语,因此它的出现是为了与“N人”相区分。

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加工的效率,我们偏重关联词前面的结构所提供的信息。只有前面结构所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消解关联次的歧义时,才利用关联词后面结构的信息。总的来说,是利用了关联词上下文的各种句法信息解歧,但利用这些句法信息只能对其中一部分结构进行解歧。

3.1关联词+

关联词放到句首,可以引导名词从句和副词从句。若主句不完整,则从句为名词从句;若主句完整,从句为副词从句。这里N代表名词和代词的总和。

1.which,who,whom,whose,why只可引导名词从句:

a.Whodidtheworkisunknown.

b.Whichplanisbetterisclearnow.

2.虽然that,how具有引导副词从句的用法,但在关联词句首的情况下也只引导名词从句:

a.Thatsheshouldhavewalkedthreemilessoearlyintheday,wasalmostincredibletoMrs.HurstandMissBingley.

b.Howhediditdoesn’tmatter.

3.反之,if在这种结构中只引导副词从句,不引导名词从句:

a.Ifitrainstomorrow,thematchwillbecancelled.

b.Ifyouchangeyourmind,ruboutyouranswerorputacross.

4.when,where,whether,whichever,whoever,whatever的用法比较复杂,在后面的主句具有完整结构时引导副词从句:

a.WhenMartingothome,heboughtsomemoredrugsfromhisfriend.

b.Wherethereisawill,thereisway.

在后面的主句具有不完整结构时引导引导名词从句:

a.Whenhe’llbebackdependsmuchontheweather.

b.Wheretheexhibitionopensiswrittenintheannouncement.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这种结构中,关联词的句法功能是明确的,其歧义的消解是比较容易的。

3.2N+关联词+…+V

关联词位于名词之后且主句的动词之前,一般只引导形容词从句。但在关联词之前加上逗号,则除了引导形容词从句之外,也可引导作为插入语的形式出现的不规范的副词从句。

1.不论关联词前有无逗号,which,who,whom,whose均只引导形容词从句:

a.TheFirstUnion,whichstartedinthefieldin1993followedthecorporation''''sacquisitionofninebanksintheWashingtonarea.

b.Thegirlwhomheiscourtingisanactress.

2.that同样不论前面有无逗号,都只引导形容词从句,不引导副词从句:

a.Everyideathathehadbeenbroughtforwardwasfavorabletohischaracter.

b.AllthepeoplethatIwrotetoagreedtocome.

3.if,whether,whatever,whichever,whoever引导副词从句,且N与关联词之间有逗号:

a.Thecourt,ifitthinksfitsotodoforanyreason,maybeinthecaseofanycompanyandwithrespecttoanyyear.

b.Allcountries,whethertheyarebigorsmall,shouldbeequal.

4.作为一种特殊用法,when在先行词为时间名词,where在先行词为地点名词,why在先行词为原因名词,how在先行词为方式名词时引导形副有歧义从句:

a.Theminutewhenheregisteredshallbedeemedtobesubstitutedforthecorrespondingpartofthememorandum.

b.Theparkwheretheyenjoyedthemselvesafterworkisverybeautifulandattractive.

否则,在关联词之前分别不为这些特殊词,且有逗号的情况下,它们只引导副词从句:

a.“Act”,whenitwasusedwithreferencetoanoffenceorcivilwrong,includesaseriesofacts,anillegalomissionandaseriesofillegalomissions.

b.“existing”,whenusedinrelationtoapressurizedfuelcontainer,meansapressurizedfuelcontainerthatisinuseinHongKongatthecommencementoftheday.

在这一结构中,关联词的句法功能同样是明确的,其歧义的消解是比较简单的。

3.4V+关联词

由于在这一结构中不同种类的动词使得关联词有不同的用法,这一结构必须再分解为若干子结构加以探讨。除了传统的不及物动词、连系动词、及物动词的类别之外,还应当从及物动词中区分出信息动词这一特殊类别。

关联词只能引导副词从句,因此只有that,when,where,how,if,whether,whichever,whatever,whoever等关联词能够进入此结构:

a.Peoplethemselvesalter,thatthereissomethingnewtobeobservedinthemforever.

b.Elizabethcried,whenshehadfinished.

c.She’llcrywhoeverbither.

3.5V+…+N+关联词

这种结构比较复杂,包括VT+N+关联词、VL+N+关联词、VI+P+N+关联词、VT+N+P+N+关联词等结构。然而关联词在这些结构中的用法基本相同,分别引导形容词从句与副词从句。但在VTi+…+N+关联词结构中,关联词还在特殊情况下还可引导名词从句。

3.5.1V+…+N+关联词

1.which,who,whom,whose,why均引导形容词从句:

a.Thissectiondoesnotapplyinthisconditionwhichweallopposed.

b.Acentremanagermayissueareplacementcentrepassforhim-selfwhosecentrepassislost.

2.if,whether,whatever,whichever,whoever只引导副词从句:

a.I''''lltalktoyourfatherifyouaren''''thereontimetomorrow.

b.I''''llpostthatletterwhateverWilsonsays.

3.that可以引导形副有歧义的从句。可以引导形容词从句:

a.ThisisacatthatIloved.

b.Heisamanthatyoucansafelydependon.

也可以引导副词从句:

a.Therearesomanyapplesthatthefarmersareveryhappy.

b.Let’stakethefrontseatsthatwemayseemoreclearly.

4.when,where,how可以引导形副有歧义从句。作为一种特殊用法,when在时间词之后,where在地点词之后,how在方式词之后时可以引导形副有歧义从句:

a.Helivedneartheparkwherethereweresomebeautifulflowers.

b.Hewellremembersthedayswhenhemeetshisgirlfriend.

否则引导副词从句:

a.Shewillbeanursewhenshegrowsup.

b.Improveyourcompositionwhereitispossible.

3.5.2VTis+…+N时间+关联词

在这个结构中,关联词除了具有上述的用法,还可在时间名词之后引导名词从句。

1.which,who,whom,whose,why只引导名词从句:

a.Hethoughtlastnightwhichmanisthesuitableman.

b.YoumusthaveknownthisafternoonwhomIreferredtolastnight.

2.where,how引导名词从句:

a.Thedirtymansaidsomanytimeswherehelived.

b.Weweretorealizeyearslaterhowpropheticallyhespokeonthatoccasion.

3.if,whether,whatever,whichever,whoever在时间名词之后可引导名副歧义的从句:

a.Theboydoubtedthismorningifhecouldnotgotoschool.

b.Yourmotherwillknownexttimeifsheremembersit.

4.that可引导名形副歧义从句:

a.Herememberedthedaythathefeltveryhappy.

b.Ilearnedlaterthattheirlaughterconveyedsympathyorunderstanding,notridicule.

3.6P+关联词

关联词在介词之后时,仅仅引导名词从句:

a.Youmustpaycloseattentiontowheretheygo.

b.Wehavenoholidaysexceptwhentheweatherisbad.

which,whom,whose三个词可以与介词结合,形成“介词+关联词”形式来引导形容词从句(冯大德,1999):

a.Heisthemanfromwhosehousethepicturewasstolen.

b.IntheUnitedStates,therearemanyoccasionsonwhichpeoplepresentgiftstoeachother.

3.7It…+关联词

这是一种特殊句型。在这一结构中,关联词引导名词从句和形容词从句。若它做形式主语,关联词引导名词从句;若it起强调作用,则关联词引导形容词从句。

3.7.1It+VI+关联词

在这种结构中,关联词引导名词从句:

a.Itseemsthatheishonest.

b.Ithappenedthatshewasn’tinthatday.

3.7.2It+VL+A+关联词

在这种结构中,关联词引导名词从句:

a.Itwasplainthathewasdeeplymoved.

b.Itisuncertainwhetherthegamewillbeheld.

3.7.3It+V+N+关联词

在这种结构中,关联词可以引导名词从句和形容词从句。

1.when,where,how,if,whether,whatever,whichever,whoever只引导名词从句:

a.Itisabigquestionwhenmymothercomesback.

b.Itwasamysteryhowtheburglarsgotin.

2.that,who,whom,which,whose,why不仅引导名词从句,还可引导形容词从句:

a.ItwasthestudentthatIpraisedyesterday.

b.Itiscommonknowledgethattheroadhasheavytrafficatnoon.

虽然两句句首均为“it”做主语,但45a句中的“it”不做形式主语,整个句子为强调句型,“that”引导形容词从句;45b句中的“it”则做形式主语,“that”引导名词从句。

综上所述,这个结构是一种歧义结构,不能仅仅利用句法信息加以消解。

3.8VL+A+关联词

关联词在形容词表语后,只要非形式主语“it”时,that,when,where,if,whether,whatever,whichever,whoever均引导副词从句:

a.Shirtsleevesmustnotbelongifitwasmarked"short"onthebox.

b.Theresultwillbethesame,whetherIgoalone,orwhetherhegoeswithme.

结语

本文主要对7个主要从句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用于大多数关联词用法消歧的37条句法规则。其中判断为名词从句的规则有15条,判断为形容词从句的规则7条,判断为副词从句的规则有15条。计算机可以利用这些句法规则来消解大多数从句关联词的句法歧义。另外,无法用句法规则消歧的有18种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士儒.定语从句的特殊功用及译法[J].中国科技翻译,1997,(2):19-20.

[2]罗日新.关联词语纵横谈[J].语文建设,1995,(1):23-25.

[3]马芳.机器翻译系统中英语从句的识别研究[D].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牛双虹.汉译英:英语定语从句的使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4,(3):1-4.

第2篇

什么是先行词?所谓先行词,就是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它通常在主句中做主语、宾语、表语或同位语。本文试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先行词与关联词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同学们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定语从句有所帮助。

一、 先行词决定关联词

引导定语从句的关联词分为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用什么样的关联词通常由先行词决

定。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主要看先行词在从句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请看下表:

然而,在实际运用时,先行词与关联词之间的情况十分复杂,要点繁多,同学们极易

混淆,概念不清,屡屡出错,现将主要要点或难点归纳如下:

1. 在从句中作表语,先行词无论是人还是物,关联词一般用that。

例如:My friend, Betty, is not the girl that she used to be. 我朋友贝蒂,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她了。

2. 当主句是who或which引导的特殊问句时,先行词不管是人还是物,无论在从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关联词通常用that,而不用who或which。

例如:Who is the lucky boy that has been recommended to Tsinghua University by the headmaster?谁是校长推荐去清华上学的幸运男孩?

Which is the cell phone that is the most practical here?这儿最实用的手机是哪一款?

3. 先行词为物,无论在从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关联词通常用that和which都可以,但以下几种场合用that,不宜用which。

1) 先行词被形容词的最高级修饰。

例如: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latest iPhone 4S that has come on the market?你觉得市场上最新的iPhone 4S怎么样?

2) 先行词被序数词修饰。

例如:The last gift that he received on his birthday is what he likes most. 他生日收到的最后一个礼物是他最喜欢的。

3) 先行词被不定代词修饰或本身就是不定代词。

例如:There is little that can be done now. 现在几乎什么都做不了。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发光的不都是金子。

4) 先行词前面有any, no, very, only, last, next等修饰。

例如:Thank you very much. You are the only person that understands me. 谢谢你。只有你懂我。

4. 与第三种情形相反,先行词为物,关联词用which,不宜用that。

1) 先行词在从句中紧跟在介词之后充当宾语。

例如:What a pity! I lost the pen with which I used to do my homework when I was young. 真可惜!我年轻时做作业的笔被我弄丢了。

2) 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

例如:Ted came wearing only a T-shirt, which is a stupid thing to do in such cold weather. 泰德来时只穿了一件T恤,在这么冷的天这样穿是件愚蠢的事。

5. 先行词为人,无论在从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关联词一般用who和that皆可。但以下几种情形宜用who / whom,不用that。

1) 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

例如:The famous basketball star, who tried to make a comeback,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那位想复出的著名篮球明星吸引了很多的注意。

2) 先行词为everybody, everyone, anybody, anyone, somebody, someone, one, ones等。

例如:When I went in, they were talking about someone who / whom I didn’t know. 当我进去时,他们在讨论一个我不认识的人。

3) 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定语从句,其中一个用了关系代词that,另一个要用who。

例如:The girl that is standing by the window is my friend who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 站在窗边的女孩是我的朋友,她英语说的很好。

6. 先行词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别表示人和物的短语。

例如:He told us about the people and things that he had seen on the way. 他告诉我们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7. 先行词在从句中充当介词宾语,有以下三种情形:

1) 介词位于从句之尾,先行词为人,关联词一般用whom, who, 或 that,一般可以省略;如果先行词是物,关联词则用that或which,也可以省略。

例如:The man (whom / who / that) the reporter spoke to is Gao Xiaosong who got 6 months in jail for drunk driving. 和主持人说话的人是高晓松,他因酒驾而判6个月的监禁。

Nearby is the bus(that / which) we came here on just now. 我们来时搭乘的汽车刚刚还在附近。

2) 介词位于从句之首,先行词为人,关联词只能用whom,而且不可省略;先行词是物,关联词只能用which,也不可省略。试比较:

例如:The man to whom the reporter spoke is Gao Xiaosong who got 6 months in jail for drunk driving.

Nearby is the bus on which we came here on just now.

3) 如果介词与动词是固定短语,介词不可提前。

例如:They often think of the boy (whom / who / that) they looked after when he was young. 他们时常想起他们年轻时照顾的男孩。

8. 在从句中作定语,如果先行词是人,关联词用whose;如果先行词为物,关联词whose或of which都可以。

例如:A teacher is a person whose duty it is to help his students learn their lessons well.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他的学生学好功课。

The poor man lives in the house whose windows are all broken. 那个穷人住在一个窗户都坏了的房子里。

= The poor man lives in the house of which the windows are all broken.

= The poor man lives in the house the windows of which are all broken.

注意:先行词为物,在从句中作定语,用of which时,所修饰的名词前一定要用定冠词the加以修饰。

9. 先行词为time,在从句中做状语,关联词一般用that或when或省略。

例如:I’ll never forget the hard time (that / when) I stayed in that country.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那个国家的艰难岁月。

但是,如果time前面出现了序数词,关联词一般用that或省略。

例如: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ve seen such a beautiful sight. 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美景。

10. 先行词为way,在从句中做状语,关联词用that或in which或省略。

例如:At first nobody knew the way (that / in which) President Al-qaddafi of Libya was killed. 开始,没有人知道利比亚总统卡扎菲是怎样被杀的。

11. 先行词指代不明。所谓先行词指代不明,是指先行词不是一个具体而明确的人或物。这时,我们通常套用以下两种句型:1) anyone / he who ……;2) those / people who ……。

例如:Anyone / He who studies hard is sure to learn his lessons well. / Those / People who study hard are sure to learn their lessons well. 学习认真的人定能学好功课。

12. 先行词无论是人还是物,如果前面有the same, such, so或as修饰,关联词通常用as。

例如:I’m afraid such a man as he is can’t do it well. 我担心像他这样的人做不好。

但是,as用着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须注意以下两点:

1) such / so …… as(定语从句)与such / so …… that(结果状语从句)不同。关键是看从句的句子成分是否完整,完整的用that,否则用as,因为引导定语从句的关联词在从句中一定要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

试比较:

Mr. Green has never set such a difficult task as his students can’t finish.(定语从句)格林先生从未出过让他学生无法完成的难题。

Mr. Green has never set such a difficult task that his students can’t finish it.(结果状语从句)格林先生从未出过这么难的题目以至他的学生不能完成。

2) 先行词前面出现了修饰语the same,一般用关系代词as,但有时也可用that。区别在于:用as,表示两者相像;而如两者指同一样东西或人,则用that。

试比较:

Rosy wear the same clothes as Jenny does. 萝丝穿着和简妮一样的衣服。

She is the same teacher that was praised on Teachers’ Day. 她就是教师节那天被表扬的老师。

二、 先行词决定关联词的人称和数

由上文可知,关联词主要取决于先行词。然而,我们同样不可忽略的是,先行词不但决定关联词本身而且也决定了关联词的人称和数。以下三种情形大家得特别注意:

1. 关系代词who, that, which以及as,它们可以表示单数概念也可以表示复数概念,引导定语从句时完全取决于先行词。请比较以下例句:

I, who am your teacher, will try my best to help you out. 我是你的老师,会尽全力帮你。

He, who is your teacher, will try his best to help you out. 他是你的老师,会尽全力帮你的。

Do you know the boy who / that is playing basketball over there?你认识在那儿打篮球的男生么?

Do you know the boys who / that are playing basketball over there?你认识那些在那儿打篮球的男生么?

2. 先行词为one of +“复数名词”短语,要注意从句的主谓一致问题。一般情况下,定语从句的谓语动词要与one of 后面复数名词一致,确切地说,“复数名词”是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即从句在人称和数上须与其保持一致。

例如:He is one of the people who have witnessed the horrible traffic accident. 他是那起悲惨交通事故的目击者之一。

但是,one of + “复数名词”短语前如果出现了the, the only, the very等修饰语时,one是定语从句的先行词,从句在人称和数上须与one保持一致。

试比较: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people who has witnessed the horrible traffic accident. 他是那起悲惨交通事故的唯一目击者。

3. 先行词为集体名词,如果着眼于该集体的整体,关系代词用which / that;如若要表示该集体的成员,则通常用who。

例如:The football team, which is playing very well, will most probably win the game. 这个足球队踢得很好,最有可能赢。

第3篇

2、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连词。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是在某个句子中连接不同的词,那它也不是关联词。副词。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短语。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3、关联词语的种类:

(1)并列:前后分句所表示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都已经存在或确定不存在,且相互既不隶属,也不交叉。包括平行并列和对照并列两种句式。

(2)递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表明后一种情况的程度更深一层。分句之间有偏、正句之分,前偏后正,顺序固定,不能随意变动。

(3)转折:对前面分句提出的某种已存事实或情况,后面分句转而述说并非理所当然的推论,即相反或相对的结论。且后面分句“并非理所当然的推论”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其表明前后逻辑关系的对立。分句之间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

(4)因果:由前分句所表达的事物,是后分句所表达的另一事物出现的原因或结果。有说明因果与推论因果两种句式。分句之间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

(5)承接:也叫连贯关系,指前后分句所表达的事情或动作的发生,前后连贯、挺有秩序。分句之间无偏 、正句之分。

(6)条件: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表示事情或动作的发生需要或排斥条件。分句之间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这种复句的偏句提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则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

(7)选择:也叫取舍关系,前后分句所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将不同时出现,且已经作出取舍、亟待作出取舍或无须作出取舍。包括确定选择和不定选择两类。分句之间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

第4篇

联欢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 lián huān,意思是一个集体的成员或几个集体在一起欢聚。关于词语联欢有哪些是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词语联欢的造句,供大家参考。

一、联欢解析联合欢聚。常表示庆祝或加强团结等。 《清史稿·礼志三》:“民间报赛,亦借蜡祭联欢井閭。”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六章:“咱们 中国 红军长征到达 陕北以后,就同 张学良 的东北军进行过火线联欢。”

二、联欢反义词内讧 [ nèi hòng ]

斗殴 [ dòu ōu ]

打斗 [ dǎ dòu ]

三、联欢造句1、枝头上的小鸟吱吱喳喳地唱起歌,好像也来参加我们的联欢会。

2、恋爱就像春节联欢晚会,一年比一年办得热闹,一年比一年办得无聊。

3、联欢会上群情高涨,歌声笑声此起彼伏。

4、同学们在联欢会上尽情地唱啊,跳啊,玩得非常舒畅。

5、今年春节联欢会的节目比往年还好。

6、联欢会就要开始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谈笑着。

7、参加春节联欢会的,有很多才华出众的艺术家。

8、联欢会上,同学们时而唱歌,时而跳舞,玩得真痛快。

9、时间像流水,一眨眼,元旦联欢会结束了,但今天的联欢会让我们每个人都会铭记在心中。

10、联欢会自始至终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11、今年的春节联欢会搞得挺红火。

12、春节联欢晚会结束的时候,已经凌晨一点钟了。

13、联欢会上演员们妙趣横生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14、那天班里的联欢会,李刚同学的幽默表演让大家忍俊不禁,真让大家好好地乐了一番。

15、圣诞节的前夕,我们和外国留学生举行了联欢舞会。

16、学校举行新年联欢会,同学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真好看。

17、联欢会上,舞姿翩翩,歌声悠扬。

18、今年的新年联欢会,我们请老师为我们出谋划策。

19、六一儿童节的联欢会场上充满了孩子们的欢歌笑语。

20、游园联欢会正开得热烈,忽然来了一场暴风雨,真是大煞风景。

21、班干部把联欢会的准备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22、在联欢晚会上,大家个个兴高采烈,笑逐颜开。

23、联欢会上,老师们和同学们载歌载舞,庆祝节日。

24、他是个不善言谈的人,在联欢会上总是表现的很拘谨。

25、元旦,我们班成功举办了一场热门的联欢晚会。

26、联欢会结束后,同学们对那个精彩的互动游戏意犹未尽。

27、在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纷纷表演了自己拿手的绝活。

28、元旦时,我校全体师生一起参加了迎新年联欢晚会。

29、全体同学都入座后,联欢晚会正式开始了。

30、这次联欢会上小红表演了一段独唱节目。

31、为了几天后的联欢会演出,丽丽特地来到花园里准备台词。

32、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轮换着上台表演。

33、现在让我们言归正传,商讨一下联欢会的节日内容。

34、班级联欢晚会上,张娜跳舞时表现得落落大方。

35、由于发烧,弟弟错过了联欢会,他因此非常失望。

36、这次联欢会开得非常好,大家都很满意。

37、在毕业联欢晚会上,同学们有唱有跳,各个喜欢得不得了。

38、伟人故乡行,群英荟萃大联欢,广安人民高兴万分。

39、在联欢会上,他们引吭高歌,手舞足蹈。

40、看着他在联欢会上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忍不住笑了起来。

41、联欢晚会上,小红载歌载舞,赢得好多掌声。

42、这次联欢会的节目安排得非常生动活泼,大家都十分尽兴。

43、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真精彩。

44、在灯烛辉煌的人民大会堂里,联欢会正在进行。

45、联欢会上,主持人为大家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踩气球比赛。

46、联欢会上,人们载歌载舞,发出一阵阵欢笑声。

47、今天年级举行了联欢晚会,一整晚载歌载舞,好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48、联欢会上,《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响彻云霄。

49、联欢晚会上,鼓乐喧天,笑语阵阵。

50、在联欢会上,同学们谈笑风生,气氛融洽。

51、这次的联欢会迫在眉睫,可是我还没有准备好节目。

第5篇

【关键词】翻译 逻辑关联词 无人称小句

一、主语的缺如和增补

除去汉语善用动词,英语善用名词的这一语言使用习惯,这种区别从审美角度看来产生于如下原因:首先,“简洁精美”是中外相同的审美取向。在行文中尤其是书名中避免冗长是早已达成的共识。因此,书名的翻译不能置字数多少于不顾;其次,在同等简洁的题目中,汉语标题的选择受“感性模糊美”的影响:“实现”这一行为的发出者并没有被点明。这层没有被点破的窗户纸表明,在汉语中,主语既然不言自明,不如隐而不宣,这样可以使句子个更洗练简洁;第二,主语虚位以待可使读者产生一种替代性主体感,亲近感,无形中把读者拉近了行为事态的进程。然而,英语具有严谨的语法规则性。在有谓语动词出现的句中,英语无一例外须有一个主语来配合形成主语加谓语的一个核心结构,并保持数的一致性。因此,在翻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译者大多面临着两个选择:或是严格按照英语语法,增补出隐而不宣的主语“我们”,或是直接省去原文的动词“实现”,凸显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取舍之间,“题目简洁”这一审美标准决定了译者的选择。因此,大部分英语译者将题目改为名词短语加of引导的后置定语作为标题。将“中国梦”置于句首,不仅保持了题目的简洁美,更是符合英文读者“前重心后描述”的认知习惯,将“中国梦”更加鲜明地印在了英文读者的脑海中。

当我们翻开目录,我们会发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现在目录时则往往呈现出另一种译法“WE ARE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很明显地,这些版本增补了主语“we”。由于人们对于书名的第一审美标准是简洁明了,而对目录及正文的简洁性审美需求则没有那么高。优秀的译者在进行书名翻译时要在确保简洁的同时保证语法的得体性,在目录及正文翻译时则要尽可能囊括所有原文语义信息,在最大程度上忠于原文。

二、逻辑关联词的缺如及增补

汉语的模糊美和英语的明晰理性美体现在原书英译本逻辑关联词的增补上。汉语重意合,少用或不用逻辑关联词,句法结构犹如波浪般曲折向前。而英语重形合,句法结构犹如树状层层推进。由于汉语演讲讲究句型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划一。从音美角度讲,在用并列短语及句式来增加整体气势时,通常省略逻辑连接词“and”以及“to”从而保持音节数目的稳定,维持一定的节奏规律,但英译中会进行增补。

例:

1.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To achieve our development goals, we must no only strengthen ourselves materially but also culturally and ethically.

2.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we must have such confidence in our path, theory and system to truly measure up to these famous lines: “in spite of all beats, it stands still, not bending low, Whether from east,west, south or north the wind does blow”

除此之外,汉语版本在三两词语短句并列时往往并无连接词“and”,但是英语会进行添补。例如:

3.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make our country prosperous and strong, revitalize the nation, and make the people happy.

三、结语

汉语政论文英译过程中,源语言缺省的逻辑关联词及事态相关者往往会进行增补。这种改善及带来的良好表达效果体现出语言的碰撞不是要熄灭任何一种熠熠夺目的光彩,而是要激出两种各自绚丽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宋志平.英汉语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综观[J].东北师大学报,2003(2):92-98.

[3]隋荣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 54-57.

第6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学习策略 头脑风暴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最佳关联

一、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者的入学基础是认知英语单词1000个~1600个,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接受过初步训练[1](P1)。全国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要求学生参加并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B级,部分学习者还积极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说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情是词汇量不足但学习积极性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增加词汇量,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着手,为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记忆词汇分析总结几项策略。

二、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

交际的目的在于使说者的语言能够为听者所接受、理解。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目的是改变听者的认知环境,最大限度地使听者的认知环境和说者的思想接近,达到互明,以促成交际的成功[2]。交际的过程为明示―推理的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3](P37),即说者说话时尽可能使话语与语境相关,让听者明白并能推理出自己的意图,双方都希望付出最少的努力而获取最优的语境效果,使话语呈现最佳关联性,从而促进交际的成功。在词汇学习中,记忆词汇所付出的努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强,这就实现了关联理论所阐述的最佳关联。现从以下几个策略谈谈该原则指导下的词汇学习。

(一)语音法

英语国际音标共48个,其中元音20个,辅音28个[4](P1)。了解一定的音标、音节及音节与字母之间联系的知识,学习者可以通过更加省力的方法,达到记忆词汇的目的。音节按读音可以分为开音节和闭音节[5](P461)。元音字母a,e,i,o,u在开音节中,一般发各字母的名称音[ei],[i:],[ai],[?藜?尬],[ju:],在闭音节中,一般发[?],[e],[i],[?蘅],[u],如map,sit,hot等。五个元音字母加上字母r,一般也有固定读法,如ar读[:],or读[?蘅:]。辅音发音更加简单而有规则,如b-[b],d-[d],f-[f],h[h],m-[m],z-[z],双辅音一般也有固定读法,如ph,gh读[f],sh读[?蘩],等。语音法有助于提高记忆单词的效率,从而做到听到就会拼写,看到就能读,进而达到以最小的努力取得最佳关联的最终目的。

(二)构词法

词汇学主要研究词的性质和规律、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和各种词汇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等[6](P1)。了解一定的词汇学特别是构词法的知识,能使学习者学习单词时以最小的努力而取得最佳记忆关联,从而达到最有效的记忆效果。如词缀法(借助于语法形位即词缀构成新词[7](P12),如natural-unnatural)、合成法(如keyboard)、转类法(一个单词无需添加改变任何形式,直接实现词性转换即一词多性现象,如interest名词可转为动词使用)、缩略法(如adadvertisement,CCTV――China Central Television)等。高职高专学生缺乏此类构词知识,掌握简单的如上所述的构词知识,使他们尽可能付出最小努力而获取最佳学习效率。

(三)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指的是从词汇的近义、反义或者上下义概念,以及从时间、空间甚至词形,通过该词汇引起其他词汇或者概念的联想,使大脑形成一个词汇网络。这样,学习者在看到某一单词时能立刻联想起许多相关词汇,如由computer能够联想到:internet video,game and musiccolorful lifenet wormnetizenbe addicted toharmful resultsphysical inactivityeye problemregular physical exercise等。再如:“Your attitude,not your aptitude will determine your altitude.”这句话里,attitude,aptitude和altitude词形非常相似,只差一个字母。通过这句话,学习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生词,而且掌握一句谚语。头脑风暴法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提高记忆效率和记忆数量,同时能在写作时做到通过一个单词激活整个词汇网络的单词,从而使写作更加简单而又精彩。这种方法符合关联理论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佳关联的原则,提高词汇的记忆效率,值得学习者借鉴。

(四)曲线记忆法

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见下图)即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7]。

图1 图2

图1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数量越来越少,图2显示对于无意义的材料,遗忘速度是最快的,而有韵律且有意义的遗忘速度相对较缓。这说明适时的复习及在有意义的语境下学习新知识能减缓遗忘速度,达到较好的记忆效果。首先,单词离开语境,就成了一些无意义的符号。如单独看到“nag”这个单词,大多同学是不认识的,然而,当同学们读完“My mother is 50 years old.She nags me about everything.When I don’t brush my teeth,she nags me.When I watch TV,she nags me.When I talk with my friend by telephone,she nags me.”就能够猜出“nag”是“唠叨,唆”的意思。所以结合具体语境学习并且记忆词汇,对词汇的理解效果会比单独记忆单词的效果要好,因为大脑记忆新知识时部分识记不如整体识记,整体识记不如综合识记,理解记忆要强于机械记忆[8](P67)。另外,从图1能看出,遗忘曲线在初始阶段下降趋势非常快,这说明新知识在学完的初始阶段遗忘最快,所以要强化记忆效果必须及时复习。大多数人对新事物的遗忘率基本都符合遗忘曲线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所以第一天的复习十分重要。如果学习者掌握了曲线记忆法,尽量做到在语境中学习新知识,并在学完后的五至三十分钟内,12个小时后、一天后,甚至一个月后依次按照自己的遗忘临界点,先密后疏进行复习,就能将新知识从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最终成为长时记忆。根据遗忘规律进行科学的学习词汇,要比单纯、机械地背诵词汇省力且有效得多。

三、结语

单词的学习看似简单,可如何做到尽量付出最小的努力,而获取最大的收获,怎样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提高记忆单词的效率,本文从关联理论原则入手,分析总结了以上几种英语专业学习者常见却较少为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所了解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包括语音法、构词法、头脑风暴法及曲线记忆法。学习者在应用以上策略时,不应孤立使用某一单一方法,而要灵活地将多种策略加以融合,以实现预期的词汇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朱秀芝,曹妍.基于图示理论和关联理论的英语听力教学研究[J].外语交流,2012(8):40-41.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张冠林.大学一年级英语语音练习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Jack C.Richards,John Platt& Heidi Platt.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乐国安.心理学教授谈记忆魔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OL].新浪网[2002-11-21]

第7篇

【关键词】词汇联想测试;米勒;二语习得;词汇教学

一、引言

因为旨在研究语言的理解、产生和习得的心理语言学是与语言学、心理学计算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许多学科有着交叉的边缘学科,它能敏锐地将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语言的研究上来。对于我们每天都要说的认为理所当然的语言而言,它的最小的表意单位—“词汇”,在我们大脑中是怎样储存的呢?心理语言学家发现,就像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有属于自己的地位和社会关系一样,我们头脑中的单词也不是孤立的,也是存在于某种网络结构之中,并且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研究表明,词汇的储存不单是依靠短时记忆,更重要的是依靠长时记忆,包括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1]。从理论上讲,词汇在人脑词典中是相互关联、依存的,不是像秋天的落叶那样杂乱无章地堆积在我们的头脑里[2]。

二、实验基础-词汇联想测试(word association test)

词汇联想测试是在1879年有sir francis galton提出的,主要用于精神病人的治疗。在1910年,由kent和rosanoff [3]将其应用于对英语语言的研究上面,考察儿童和成人心理和语言发展。

这个测试的作用在于:第一,它让我们看到,我们大脑中的词汇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能够相互激活的,这为后来的语义网络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通过分析反应词汇,人们可以探究词汇的习得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一点,以被许多心里语言学家注意到,并用于二语习得的词汇分析上面。如politzer [4]等就指出,词汇联想中的聚合性反应与组合型反应的比例是鉴别母语和外语词汇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另外,meare和fizpatrick [6]将词汇联想运用于二语习得者中间,希望通过词汇联想来鉴别二语学习者的外语主动词汇能力等。他们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即二语的词汇储存网络和母语是不同的,而且二语的词汇能力显然低于母语的词汇能力。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㈠中文的词汇联想测试

⑴测试对象

我所选择的被试是四川外语学院2011级英语系在读研究生,人数为10人。他们都是以中文为母语、以英语为外语的学生。其中,9人通过了英语专业8级考试。

⑵研究材料、工具、步骤

我一共选择了16个中文词语①作为研究材料,将它们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类别分为4组,每组4个。我使用的工具为计时秒表,用来分别记录被试做每一组所花费的时间。

⑶数据处理、分析

①反应词与刺激词的关系有:分类②,搭配,部分与整体,属性,功能,所述,个人经历等。根结果显示(以第一组为例),分类关系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其次是属性关系,然后是所属。但是,某些反应词与刺激词的关系很难被理解。如由“蛇妖”想到“热门”,由“旋转”想到“亲人”。

②用一个被试在做不同的测试时所需的时间不同,这是受到刺激词的难易度、抽象性、词频高低的影响。被试在做第2组所花的时间明显比其它三组长,因为第2组的名词和副词都非常抽象,这说明了在具体的词汇之间建立语义联系比在抽象的词汇之间建立更容易。

③根据被试反应时间来看,不同的被试做同一组测试所需的时间不同,以第一组为例,他们之中最慢的需要6'28",而最快的只要2'43"。而且,有的被试还不能完成针对每一个刺激词写出10个反应词的任务,这都反应了不同的人的头脑中的词汇的语义联系的紧密程度和能力都是不一样的。

④有些反应词与刺激词虽没有联系,如由“爬”联想到“父母”(前一反应词是“婴儿”)、由“经济的”想到“首富”、”老头“(前一反应词是“李嘉诚”),但是它们却和前一个反应词有关系,这表示了被试的头脑不自觉地将反应词当作刺激词来看,他们意识的流动是不能完全受控的。

⑷比对结果

miller[5]曾在1991年总结出了的四个最显著的词汇语义联系模式,即①分类联系(taxonomic relations);②属性联系(attributive relations);③部分-整体联系(part-whole relations

;④功能联系(functional relations)。

基于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miller在1991年所指出的最明显的四个关系基本符合中国人头脑中词汇的语义关系。但是,对于形容词和副词来说,我们更倾向于建立搭配和所属的联系。

⑸结论

①词汇在我们的头脑里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确实是被相互之间建立的某种语义联系拉在一起的。这个测试能够进行就是我们能够通过某种途径,由一个词找到其它的词,而这些途径就是它们的语义联系。

②对于具有许多相同语言能力的被试而言,他们头脑中的词汇的储存模式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因为不同的被试应对于同一个刺激词所写出的反应词是大同小异的,即反应词与刺激词之间的语义联系是相似的。

③被试所花时间的多少反应了他们头脑中的词汇之间的语义联系的强弱。花的时间多越多,那么语义联系就越弱,那么这类被试可能不太倾向以建立语义联系的方式来记忆新单词;相反花的时间越少,语义联系就越强。而同一被试在不同词汇上花的时间的差别则显示了他们对于不同类型的词汇之间的语义联系的构建能力是不同的。从分析结果来看,当刺激词是表示具体意义的、或者是与生活紧紧相关的词语时,被试构建语义联系所需的时间就相对短一些,反之,当刺激词比较抽象或者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被试构建语义联系所需的时间就相对长一些。  ④被试的心理状态对于大脑里词汇的提取是有影响的。在测试的过程中,大部分被试都显得轻松自如,他们的测试所需的时间基本在平均时间之下;而少数被试因担心自己不能写出10个反应词而表现出焦急和紧张的情绪,这反而使得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在刺激词上面构建语义联系而找到10个反应词,并且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㈡英文的词汇联想测试

⑴测试对象

对象是做中文词汇联想测试的10名被试。

⑵研究材料、工具、步骤

我选择的是8个英文单词③,将它们分作两组,每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各一个。为了便于比对结果,这两组英文的难易程度分别和中文测试的第一组和第三组的词汇难易程度相当。我所使用的计时工具为秒表。具体操作步骤和中文词汇测试是一样的。

⑶数据处理、分析

①反应词与刺激词的关系有:语音、词形、属性、同类、整体与部分、相似性、空间、文化或知识等。其中占主导的是同类关系,其次是文化或知识关系,然后是错误的关系和搭配关系。当被试遇到一些带有明显文化色彩的词汇时,如“月亮”、“黄色”,文化或知识关系就体现了出来。

②平均来看,对同一个被试来说,做第2组的时间要比做第1组的时间多28秒,因为第2组的词频要低于第一组。

③如果刺激词本身有曲折变化或者本身单词过长,那么,被试会通过建立语音和词形的联系而找到反应词。如由“chilling”想到“chill”和“cheerful”;由“compete”想到“competition”和“competitive”;由“throughly”想到“throughout”、“thorough”和“though”。

④针对每一个刺激词来讲,被试都能写出至少10个反应词。

⑤错误的词汇联系之所以能够占到如此大的比例,是因为有的被试误解了刺激词的意思,从而导致他们写出的反应词与刺激词之间没有联系,或者与测试者期望看到的联系是不一样的。如有被试不知道“chilling”(吓人的)的意思,而把它理解为寒冷,所以,写出的反应词有:“hot”、“water”、“light”、“beijing”等;而基本所有的被试没有领会“tiptoe”(踮着脚走)作为动词的意思,而只是将它看作名词(脚尖⑤),他们写出:“tongue”、“body”、“eye”、“nose”等。

⑷对比结果

meara曾经通过分析birkbeck词汇项目得出的数据,指出二语学习者的词汇联想反应有三个共同点:第一,联想反应词既不稳定又不规则;第二,二语学习者像一语儿童一样倾向于产出较多的语音反应词和组合反应词,而不是聚合反应词;第三,二语学习者经常误认一些刺激词,产出无法归类的联想反应词。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作为二语学习者,在联想二语词汇时,会受到词汇本身形式、发音和难易度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联想关系并不是占主导地位。另外,我们产出的反应词也不全是不稳定不规则的。

⑸结论

①本族的文化对内部词汇的关系的构建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体现在带有

明显文化色彩的词汇上。如对“moon”(月亮)一词,每个被试都会写出“chang’e”(嫦娥)、“rabbit”(玉兔)、“mid-autumn”(中秋节)、“mooncake”(月饼)、“unit”(团圆)和“family”(家人)中的一个或多个;对“yellow”(黄色)一词,有3名被试写出了“sex性”。

②被试除了会通过建立语义联系来产出反应词,还会通过词形或者语音的相似性来找。如有7名被试通过“compete”想起了“competition”;有2名被试由“chilling”想到了“chill”、有2名想到了“exciting”。

③被试的第二语言的词汇储存模式要根据词汇的不同而变化,即针对较为简单、熟悉的刺激词来讲,被试产出的反应词有一定的相似性;而针对较为复杂或者陌生的刺激词,被试产出的反应词的相似性较低。如“thoroughly”一词,有5名被试的反应词中包含较多的语音词形联系,而另外5名被试的被试更倾向于寻找语义关系。

㈢比较两个测试结果

既然我们印证了本族语者内部词汇的联系是有相似性的,而且也找出了二语学习者的内部词汇联系关系,那么,究竟一语的词汇联系和二语的词汇联系有何异同?白人立[7]副教授在2005年的《词汇联想反应》中总结到:第一,学生的词汇联想反应能力与被动词汇量无关;第二,外语词汇联想与母语词汇联想存在着差异;第三,外语词汇联想反应的质量与刺激词的词频有关。

我们通过对比上两组测试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相同的部分:

①在建立词汇联系时,与语义相关的联系都出现在二者的词汇中。只是,它在一语中占的比重大于在二语中的;②本族的文化在一语和二语的词汇联想过程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本族文化对于构建一语词汇之间的联系是正影响,而对于构建二语词汇之间的联系是负影响。例如,我们虽然能通过moon想到rabbit,但是,这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是很奇怪的联系。

不同的部分:

①一语的词汇联想与二语的词汇联想模式之间存在着差距,这差距表现在当调用头脑中的二语词汇时,语音和词形的联系也会不自觉地产生影响;②被试倾向于在一语词汇上建立语义的联系,这往往导致在较为生僻或者抽象的刺激词的测试上,被试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被试花在做中文测试的平均时间要比花在英文上面的多;③个人的经历对词汇联系的影响会出现在一语中,但是,它在二语的词汇联系中很少出现。这说明了我们在记忆二语的单词时,很少将它与我们已有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而将被动词汇变为主动词汇。

㈣对于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⑴在教授新的词汇时,不能只是注重读音和词语意义,而应该将注意力分散到词义的其他方面,如内涵意义、搭配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和相关语法搭配等。因为过分地看重单词的读音和词语意义会导致学习者将单词作为孤立的个体输入头脑,而不能正确地建立一定的语义联系,这样,他们的词汇总是被动地接受和提取,往往不能主动输出。  ⑵要帮助学习者避开母语文化和认知模式对二语词汇的负影响,否则,会造成学习者建立不符合二语习惯的语义联想而产出本土化了的二语。如中国学生创造的英文表达有:“don't open yellow gun.”(不要开黄腔);“red bag”(红包);“yellow book”(黄色书籍)等。

⑶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建立词汇之间的关系来联想记忆单词。既然词汇在头脑中是以网状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那么建立的联系越多,这张网就越大、越复杂,记忆单词也越多、越容易。在这一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如组词记忆法(用语义概念的上下义关系、同义或反义关系来帮助记忆单词,并区分意义相近的词语)、物理形象记忆(利用单词形象与特定实物的联系来记忆)、组句记忆(把词放在有意义的句子里)。

四、结语

本文旨在通过真实的两个词汇联想测试,证实词汇在头脑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这一概念,而且也找出了大脑内部词汇储存的某些关系,印证了这些关系是普遍存在于同族语言使用者的头脑的。另外,本文借比较内部的中文词汇和英文的语义关系的异同,证明了母语的词汇网络与二语的词汇网络是不相同的这一理念,也发现了本组文化在对外语词汇的储存上有不小的作用。本文还讨论了词汇联想对于二语教学的启示,但是并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更细致地探讨。

注释:

r>

①太阳,爬,红色的,积极地,价值,行走,感性的,一般地,蛇妖,搏斗,旋转的,疯狂地,主义,限制,经济的,客观地

②我将同义、反义都归类为分类关系,因为它们是从同一角度去联想这个事物

③moon, tiptoe,yellow,quickly,jesus,compete,chilling,throughly

④在测试之前,被试已经被告知这个词作为动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avid w, carroll. psychology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th edition, 2008: 51-53.

[2]aitchison, j. words in the mind. blakwell publishers ltd, 1994.

[3]kent, g. h., & rosanoff, a. j. a study of association in insanity. american journal of insanity, 1910: 39(3), 37-96.

[4]politzer, r. l. paradigmatic and syntagmatic associations of first year french students[a]. in v. honsa & j .hardman de bantista (ed.), papers in linguistic and child language research. the hague,1978.

[5]miller. the science of words. new york: scientific american,1991.

[6]meare. p. word association in a foreign language: a report on the birkbeck vocabulary project. london: birkbeck college, london university, 1983.

[7]白人立.词汇联想反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

第8篇

【关键词】词汇联想测试;刺激词;二语心理词库

一、引言

心理词库源于心理语言学,指词汇知识存储于大脑的心理表征。二语心理词库是大脑中对二语词汇知识的长期永久记忆。心理词库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大脑中所有关于词形、词义及其用法的一个巨大仓库(Singleton,1999;Richards& Schmidt,2002;Navracsics,2007)。词汇联想反应是指被试对刺激词的立即联想反应。依据研究目的,词汇联想测试分为一对一的单次自由联想、一对多的连续自由联想、限制性联想、间断性联想等联想模式;根据被试的语言水平,词汇联想测试分为听—说、听—写、写—说、写—写等实验方式。Schmitt认为这种研究方法基于的假设是自动产出的联想反应词包含了心理词库中与刺激词联系最紧密的词。[1]由于联想词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心理过程,它与被试的经历、喜好、情绪、实验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词汇联想实验对个人心理词库的提取有所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对由14名被试参与的实验结果的分析,挖掘二语心理词库的联想模式。

二、研究背景

近年来,借助词汇联想进行的二语研究方向主要从社会文化、语言熟练程度、词汇深度和心理词汇的组织四个方面对母语者和外语者进行比较。在国内,词汇联想也开始广泛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例如,白人立根据词汇联想测量结果讨论被动词汇的问题;张淑静、孙蓝和张珊珊等用它来比较双语者二语心理词汇和对应母语者的不同,并来诊断英语学习者词汇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谢家成使用词汇联想测试探讨英语词汇学习中与文化有关的问题。[2]

三、实验设计

(一)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是10名英语专业研究生和4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他们都是接受国内正式的课堂教育,通过高考正规录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有英语研究生都有至少十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他们在实验中被定义为高级英语学习者;4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有7—9年英语学习经历,在实验中被定义为一般英语学习者。

(二)工具

本实验使用的测试工具为看—写式自由词汇联想测试,即在样卷中给出刺激词,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写出10个以上的与刺激词相关的反应词。这些反应词被分为聚合型、组合型、语音—其他型来进行统计分析。聚合型反应是指反应词与刺激词词性相同,并能在句子中执行相同语法功能的词,如assisthelp。组合型反应是指反应词与刺激词构成某种修饰关系,两者有序列或搭配上的关系,如cherishfriendship。语音及其他反应包括一些语音反应以及一些无法归类的反应。语音反应中反应词与刺激词读音相似,但没有语义联系,如beneficialartificial。[3]前两类属语义反应,后者为形式反应。

(三)刺激词

两组被试使用相同的刺激词。笔者参考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最后选出40个刺激词,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各10个。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

(一)实验结果

从图1看出,不论是高级英语学习者还是一般英语学习者,产出的反应词多为语义反应(聚合反应+组合反应)。但高级英语学习者产出的语义反应高达69.7%;而一般英语学习者的语义反应和语音及其它反应比例几乎各占一半。另外,高级英语学习者的聚合型反应高于其它两种反应,其组合型反应与语音及其它反应比例相近;一般英语学习者的语音及其它反应远高于聚合型反应和组合型反应,组合型反应比例最低。由此可知:一般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本质上是语音的, 而高级英语学习者是语义的。即: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发展模式是由形式反应逐渐发展为语义反应。

对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汇性质及发展模式有所了解后,可继续分析高级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库四类词性的性质。

从图2可知,刺激词的语义反应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名动形副。名动形的形式反应相近,均在20%到30%之间,而副词的形式反应却接近40%。可得:高级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库中,四类词性词汇知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词汇间的联系也是不平衡的。对副词的记忆很多是没有意义的,即使记住了副词的词汇解释,也很难将其用于实处。

(二)发现与讨论

①整体而言,英语学习者给出的反应类型主要是语义反应;②一般英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存在大量语音反应,说明语义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高级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库中,四类词性词汇间的联系是不平衡的③词汇知识深度与心理词汇的联系方式相关。心理词库的发展模式是从语音联结到语义联结的变化,从横组合反应到纵聚合反应的增加。④语音及其它反应词的产出可能是因为被试对这些词不熟悉;但也有可能是被试熟悉这些测试词,却还没建立起有意义的、较强的二语联系。如果一个词汇网络未形成或很脆弱,对该词的词汇联想反应则会出现以下情况:a.语音起支配地位,如cabletable.b.无语义语音联系,如footdeep.c.不符合英美人的语义联系或搭配,如faintdark。[4]⑤二语学习者不仅要能孤立地听出或读懂单词词义,还要注意和接触词义的其他方面,比如内涵、社会、感情,否则,可能造成二语词汇的聚合甚至组合能力差。其结果可能是被动词汇量不小,但在使用时感到吃力。

(三)不足

1.检索抑制

被试在多词联想中容易出现连锁反应和检索抑制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二语心理词汇性质测试的准确性。连锁反应是指被试给出的反应词并非对刺激词的直接反应而是对他前面给出的某反应词的反应。这也是导致语音及其他反应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检索抑制是指当被要求为同一个刺激词连续提供多个反应词时,后来提供的反应词会被检索通道抑制,发生松散联想。

2.刺激词的选择

研究表明,人们对不熟悉的词往往会产生语音联想,对有点熟悉的词会产生组合反应,对非常熟悉的词会引起聚合反应。[2]笔者未预先注意到低频反应词与高频反应词的差异,选用的测试词多为高频词,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

五、结语

本次词汇联想测试,通过比较高级英语学习者与一般英语学习者的反应词类型探讨了二语心理词汇的性质和模式。另外,二语学习者语义联系不紧密,主要是跟二语学习中语言输入不足,一语的中介作用及词汇教学方法等因素有关。语言交际的实质是运用语言词汇交流思想。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根据相关的语境,基于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认知结构把词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以词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建立二语词汇语义网络。

【参考文献】

[1]张萍.词汇联想与心理词库:词汇深度知识研究现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3).

[2]袁登伟,李德高.词汇联想及其可操纵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第9篇

关键词:教学 策略 词汇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关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因此语言教学,就离不开词汇的习得。然而,词汇教与学的策略常常被教师和学生忽略,认为只要“背”,就可解决问题。外语词汇习得受母语的影响:一方面受母语语音的影响,例如汉语的发音与英语就有很大的不同,汉语的发音习惯就会对英语的发音产生负迁移;另一方面,受母语词汇的书写习惯的影响,汉语是表意型文字,而英语是表音型文字,这就给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般会掌握两种词汇: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积极词汇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用到,是主动性的,记忆较为牢固,消极词汇在学习中的重复率较低,所以就容易忘记,随着词汇量的增加,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方法策略指导学生复习、练习,大量巩固,防止积极词汇因为使用率降低,变为消极词汇,而另一方面,一些消极词汇也会因为使用率的增加变为积极词汇,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与复习,促进消息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机制的不同与词汇学习的规律要求教师与学生重视词汇的教学,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联想策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1语音联想

之前已经提到,英语是表音型文字,牢记英文单词的发音,对词汇记忆有很大的帮助。英语单词有一些发音一样或相似的词,教师在讲授时同时列出,会利于学生区别记忆,避免混淆。例如/di?/的发音就有deer/dear,lesson和lessen均发/lesn/这个音。son和sun,sink和think,它们的发音都很相近,如果学生学其中一个单词时就接触另外一个,在他们记忆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另外一个单词。

2.2语义联想

目前高中英语教科书的编排是一单元一个话题,可能是关于食物,旅游,或是人物等等。每一个话题都涵盖了一类的单词,那么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可以尽可能的运用语义关联,引导学生自己联想相关的词汇。

2.2.1同义词、反义词联想

同义词、反义词联想就是指学生在新学习一个单词的时候,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联想到近义词或反义词来加强学习效果。联想的词汇可以是已掌握的,这样,学习新词汇的时候又把旧词汇进行了复习,避免了积极词汇转变为消息词汇。例如,学习vague时,可以与dim, weak等进行联系,trip, travel, journey可以同时记忆。同时,联想的单词也可以是未知的,例如可以利用反义词来扩充词汇量,absent-present, fake-genuine, borrow-lend等等。

2.2.2上下义联想

在一个语义场中,通过联想上下义词汇,学生能够掌握一类关联的词汇。在碰到vegetable时,我们会联想到tomato, potato, cucumber, carrot, pumpkin, cabbage, garlic等等,学习lily时,教师可以给出各种花的词汇,让学生联系起来,例如rose, tulip, jasmine, narcissus, orchid等等。

2.3词形联想

2.3.1词缀联想

类似于中文的偏旁部首,英文有大量的前缀和后缀,没个前缀和后缀代表不同的意义和词性,所以,一个词通过添加不同的前缀和后缀,就能派生出几个新的单词,并且意义相关。nation通过添加不同的词缀可以派生出national, international, nationality等。前缀un-, im-, dis-, ir-等是表示否定的前缀,例如important-unimportant, possible-impossible, agree-disagree, regular-irregular等等。英语单词中的后缀多表示词性,例如-ly在happly, clearly中, -tion在fixation, invention中,-ness在safeness, loneliness中,-able在suitable, acceptable中,-ful在careful, beautiful中等等。

2.3.2相似词形联想

在学习英文单词时,随着单词量的增加,会遇见越来越多长的相似的单词,学生在初学是很容易混淆,词形的相似和语音的相似是相关的,拼写类似的词发音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差不多的,所以,教师在讲授一个单词的时候,要尽量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区分明确,避免大量的积极词汇在认知系统中冲突,从而变成消极词汇。例如affect与effect,principle与principal,diverse、divorce、device和devise,flash、flesh、flush和fresh等等。

三、结论

单词被众多高中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遗忘的频率太高,归根结底是没有用对方法,导致失去对单词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整个单词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脱离死记硬背,启发学生利用联想学习策略,减轻学习负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成丹妮.浅谈联想学习策略在词汇教学的作用[J].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桂诗春.记忆与英语学习[J].外语界,2003.

[3]胡玲玲.联想策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0.

[4]舒白梅.外语教育学纲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朱晓玲.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联想策略.教育与教学研究[J].2009,23(9):82-84.

第10篇

关键词: 联想 记忆法 教学效果 能力

掌握词汇是学习外语的基础。学习德语和学习其他外语一样,必须在教学中向学生强调掌握词汇的重要性。而词汇记忆需要三个记忆过程,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快、更好地记住词汇,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掌握新词汇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联想是由一事物的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观念的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不同的关系反映在人脑中,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联想越紧密,新事物越好记住。联想记忆法正是利用联想的这一特性,借助联想,来完成对词汇的记忆。

本文主要从德语词汇学习联想记忆法的六大类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深入分析其在德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联想记忆的类型

词汇联想记忆法是需要通过学习,并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来实现的一种奇特、但效果绝佳的记忆方法。如果能在实际教学与学习中合理的利用,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效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德语学习中的联想记忆法主要有六大类型,即:相似联想记忆法、对比联想记忆法、情景联想记忆法、组合联想记忆法、奇特联想记忆法、德英对比记忆法。

1. 相似联想记忆法。

相似联想记忆法,主要通过对词汇相似外观、相似读音或相似意义的联想,来完成记忆。从某一个词汇出发,联想到与之在外观、读音或词义上相似的其他词汇,并将之联合起来进行整体记忆。

如:

外观上相似的:

Geld(金钱)―Gold(金子), sch?n(好看的)―schon(已经),

Eule(猫头鹰)―Eile(急速),Kirche(教堂)―Kirsche(樱桃)……

读音上相似的:

vier(四)―viel(多), nur(仅仅)―null(零),

neun(九)―nein(不), schein(钞票)―sein(存在)……

意义上相似的:

gut(好的)―lecker(好吃的), nicht(不)―kein(没有),

hei?(热的)―warm(温暖的), wenig(少量的)―selten(稀少的)……

利用词汇相似的特征进行记忆,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记住词汇,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这些词汇互相之间的联系。

2. 对比联想记忆法。

对比联想记忆法,主要通过对词汇相反或相对意义的联想,来完成记忆。从某一个词汇出发,联想到与之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其他词汇,并结合起来记忆。

如:

意义相反的:

gut(好)―schlecht(坏), klug(聪明的)―dumm(愚笨的),

alt (老的)―jung (年轻的), kalt(冷的)―warm (温暖的)……

意义相对的:

Herr(先生)―Frau(女士),Lehrer(老师)―Student(学生),

Eltern(父母)―Kinder(孩子),Gast(客人)―Gastgeber(主人)。

利用词汇相对或相反的特征进行记忆,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词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同时促进我们更有效、更迅速地去记住词汇。

3. 组合联想记忆法。

组合联想记忆法,主要通过对词汇之间某种特定的、有关联的所属关系的联想来完成记忆。在这里要引入“词场”的定义。词场,顾名思义,就是一些有相互关联的词汇的整体组合。

如:由Klassenzimmer(教室)发散开来的一个大的词场,包括了Lehrer(教师)、Student(学生)、Tisch(桌子)、Stuhl(椅子)、Tafel(黑板)、Fernsehr(电视机)、Fenster(窗户)、Tür(门)、Lampe(电灯)、Buch(书)、Heft(练习本)……

这里列举的Klassenzimmer(教室)一词,与这些与它紧密相关的其他词汇,共同组成了一个词汇的组合,也就是“词场”。通过这样的组合,我们可以把更多的词汇容纳进这个“词场”,进行组合联想记忆,方便我们记忆,同时也扩大了我们的词汇量。

另外如下图表格: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到看到一个家庭的组成,并可以看到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一个图表式的“词场”还可以扩充更多的词汇,比如Onkel(叔叔),Tante(姨妈)等等,我们在扩大词场范围的同时,不自觉地就也同时扩大了我们的词汇量。

4. 情景联想记忆法。

情景联想记忆法,主要通过眼中的实物与脑海中的词汇互相对应的联想,来完成记忆。先将所学的词汇转化成虚拟编码,与现实中的实物进行对照后,再进行记忆。

如:看见弟弟就想起Bruder(弟弟),

看到书就想到Buch(书),

看到公交车就想到Bus(公共汽车)……

在学习中,经常运用这样的对比,会让人的思维与实物紧密相连,并借助实物对人的感官的刺激,完成记忆。

5. 奇特联想记忆法。

奇特联想记忆法,主要通过把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按照一定的幻想情节联合到一起的联想,来完成记忆。

如:

Geld(钱)―比钱还值钱的 Gold(金子)―金子的颜色 gelb(金黄色);

通过这样的奇特联想,本来看起来没有联系的词汇一下子变得有意义,而且让记忆词汇的枯燥过程变得生动而有趣。

另外,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式的联想来组合结汇。

如:

traurig(悲伤的)、Schwein(猪)、 weinen(哭泣)

Ein trauriger Schwein weint(一只悲伤的猪在哭泣)。

6. 德英对比记忆法。

德英对比记忆法是德语学习殊的词汇联想记忆法。德语和英语有很密切的亲缘关系,同属于印欧语系的西日耳曼语支。因此,它们在词汇上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利用好这一点,对于大多学过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很多时候,通过英语就能猜出德语词汇的意义,使得记忆过程缩短,而且也同时提高了记忆效果。

如:

相同的

Bank―bank(银行),Information―information(信息),

Rose―rose(玫瑰),Problem―problem(问题) ……

相似的

Kontakt―contact(联系),Kontroverse―controversy(争论)

Qualit?t―quality(质量),Universit?t―university(大学)……

这样的词汇还有很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德语词汇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外,这些德语词汇和英语词汇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意思也基本一致。将德语和英语互相对比来记忆词汇,会同时促进两种语言学习的共同进步。

二、联想记忆法在教学实践中的优点

利用联想记忆法去记忆德语单词,在实际教学中效果显著。

词汇记忆过程十分枯燥,而且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遗忘的过程,需要时常温习,才能最终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使用联想记忆法,不仅能使无序的词汇形成一个有条理的系统,而且能使枯燥的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对词汇的重新整理,学生能很快抓住词汇本质,事半功倍。

结合词汇联想记忆法,将看似无关的词汇通过特定的联系、奇幻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既能促使学生主动而且积极地去理清词汇之间的属性关系,理解词汇的本质内涵,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利用联想记忆法进行词汇记忆,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同时,增强了学生掌握新词汇的能力。因此,在德语以及其他外语教学与学习中,词汇联想记忆法应该得到重视,并推而广之。

参考文献:

[1]孙爱玲.德语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2]徐永明.德英词汇比较记忆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1).

[3]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研究;词汇能力;评估模式

评价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习者掌握英语词汇知识的能力高低。换句话说,语言习得的中心问题是词汇的习得。过去20多年来,无论在一语习得还是在二语研究领域,词汇能力都早已成为衡量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语词汇知识也因此被看作是二语词汇能力的重要成分,构成了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认识到词汇习得的重要性后,关注词汇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们提出了众多理论构建词汇知识的框架。有从微观视角多维度静态解析词汇知识的层级组合;更有从宏观层面分析词汇知识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结关系。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回顾历年来在英语教学和二语习得领域对词汇能力的评估模式,分析他们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词汇知识评估框架,希望能对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英语词汇教学与评估质量有指导意义。

一、对单个词项掌握程度的

本体性静态评估——微观视角

1.Richards的分类框架

早在30多年前,学者们就已从教学和实证的角度探寻习得一个单词的意义。Richards的分类代表了1970年代词汇习得领域的主流观点,并且被看作是后来词汇研究的奠基之石(Meara。实际上,Richards只是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习得一个单词到底意味着什么?(Whatdoesitmeantoknowaword?)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毫无疑问会对词汇的测试和研究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这篇颇具影响力的论文中,Riehards提出了八个假设,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1)即便到了成年时期,本族语者的词汇知识仍在不断增加,但其句法知识却鲜有发展。

(2)了解一个词意味着了解其在语境中与其他词相遇的可能性。

(3)了解一个词意味着了解其由于功能和情境变化而产生的使用受限程度。

(4)了解一个词意味着了解与此词相关的句法范式。

(5)了解一个词意味着了解其变化形式和衍生形态。

(6)了解一个词意味着了解其与其他词在某语言中的联结关系。

(7)了解一个词意味着了解其语义值。

(8)了解一个词意味着了解此词的多种意义。

可以看出,Riehards的第一条涉及学习者的母语词汇能力发展,但并未深究到底如何发展,这似乎与二语者的词汇知识关系不大。其他七类涉及词频(2)、词的句法知识(3-6)及语用知识(7-8)。这种对词汇知识的详细分类颠覆了传统认为的掌握一个词的词形和词义就等于掌握了这个词的观念。在Richards的眼中,一个学习者在了解上述所列的词类知识之前是不可以说已经掌握了某个词的。然而,即使Richards的分类详细,他还是忽略了另一类词汇知识:语音知识。Meara曾指出,语音知识是学习者掌握一个词的先决条件。只有了解了一个词的基本语音知识,这个词才能继续其习得过程,从而逐步被学习者掌握,进入其心理词库中。

2.Nation的多维度分类

和Richards一样,Nation也认为词汇知识是包含各要素的组合,但他从接受和产出两个维度分别列出了需要掌握词汇知识的八个层面:(1)词的口语形式;(2)词的书写形式;(3)词的语法功能;(4)词的搭配知识;(5)词的使用频率;(6)词的语体制约;(7)词的概念意义;(8)词的联想关系。Nation的分类涵盖了词的三个方面:语义知识(联想和概念)、形态知识(口语和书写)、语体知识(搭配、得体和频率)。这种多维度的解析再次验证了Richards的观点:学习一个词远不止是学得其形和义。为了帮助语言教师更方便简捷地评估学习者掌握的某类词汇知识,Nation进一步完善了其分类框架,使之更具操作性和应用性(表1):

由表中可见,Nation的分类是在Richards的基础之上的延伸,他不仅增添了词的口头呈现形式和笔头书写方式,而且把它们看作是词汇知识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Nation的所列其实构成了我们所理解的“词汇能力”的内涵,更全面也更系统。

3.Weche和Paribakht的词汇层级理论

上述两种分类都是从词汇的本体特性出发探讨习得一个词必须要了解的方方面面。但事实上学习者很难据此对所掌握的单个词作全面的自我评估,教师也很难由此设计测试卷来检测学生对某个词的掌握程度。在此背景下,Weche和Paribakht设计了一个5级词汇知识框架(VocabularyKnowledgeScale,简称VKS),来评估学习者对某个词的熟悉程度。该测试由自我报告和产出活动两部分组成,共分5个级别:

(1)我不记得以前曾见过此词。

(2)我以前见过,但现在不知其何意。

(3)我以前见过,我想它是__义(写出同义词或对等翻译词)。

(4)我认识此词,它是__义(写出同义词或对等翻译词)。

(5)我能用此词造句:__。

Weche和Paribakht的词汇能力发展层级模式表明,学习者的词汇知识是从起初的基本识别逐步发展到句子层面的准确运用的。因此,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单个词的知识发展从较低到较高水平的习得过程。

4.马广惠的二语词汇知识模型

基于以往的研究和对相关理论的分析,马广惠提出了二语词汇知识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包含两个主要成分:元词汇知识和词汇知识。马广惠认为,元词汇知识应包含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元语言概念知识、词汇的意义和词汇使用等宏观知识。词汇知识指的是学习者具备的对单个词的微观知识。它包括了12类次级词汇知识:音位、拼写、形态、语义、母语、词频、搭配、句法、语体、语用、变体、策略(图1)。

很显然,比起以往的分类模型,马广惠的框架要更具包容性,因为他把二语学习者特有的知识类型比如母语知识、词汇策略等都纳入到二语词汇知识的架构下,构成了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二语词汇知识模型。

然而,和以往的理论模型一样,马广惠的分类同样也只关注了对单个词项的描述,无论是对教师还是研究者来说,都难以在一次测试中涉及所有方面的词汇知识,尤其是变体知识,对缺乏真实语境熏陶的二语学习者来说,更是难以习得并被检测。马广惠还提

到了二语者的母语知识,认为也是构成二语词汇知识的一个要素。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进一步阐述母语知识在二语词汇习得中所扮演的角色。

综上所述,对词汇知识的本体剖析反映的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词汇习得知识面貌。作为学习者来说,要完全掌握一种语言内所有词的各类次级词汇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即使对于本族语者来说,他们也只能掌握大多数词的几个方面的知识。因此,这种从静态的视角,用成分分类的方法将词汇知识纳入“音”、“形”、“义”、“用”四大元素内的框架,可以作为一套标准来指导教学、评估和测试,但其本质上是描述性的,因而无法解释不同类型的词汇知识如何习得的过程,亦解释不了这些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内在机制。这意味着必须要寻找另外的视角来评价词汇知识。

二、对二语词汇整体习得的

动态评估——宏观视角

正如Singleton所说,无论是词汇研究,还是词汇教学,围绕单个词来做文章已无意义。因此对单个词的本体微观研究应该转向为对词汇整体知识的宏观研究。其实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有学者提出了词汇知识动态评估的定义,如CronbachE认为词汇知识应包括关于词义的知识和运用词汇的能力。词义知识包括对词义理解的概括性、多样性和精确性;运用词汇的能力则包含可用词汇的水平(词汇知识的逐步增加或遗忘)和已存储知识的状况(大脑中心理词库的词义知识)。Cronbach的定义首次把词汇知识放在一个更高层面来分析,即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应从宏观视角来分析,不仅有量上的增或减(词汇的宽度知识),可用和不可用知识的区分(积极与消极词汇知识),还有词汇知识在大脑中的联结方式(词汇的深度知识)。MearaE~]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简化的二维模型:词汇知识的数量(size)和词汇组织的方式(organization)。在词汇习得的初期,学习者词汇量的扩大是首要任务。但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掌握多少词”就被“掌握得如何”所代替,成为关注的中心:词汇系统是如何构建的,词与词之间是以何种关系联结的,才是词汇教学、评估和研究的侧重点。从以往的研究结果来看,即便二语学习者已经拥有了较大的词汇量,他们的词汇组织结构也远远不如本族语者的心理词库。尤其是中国英语学习者,重视词汇习得的宽度,轻视语义知识的运用,忽略了词汇深度知识的建构。Meara和Wolter明确指出:“与其费心去研究单个词各成分的特性,不如关注词与词间是如何构建相互关联的网络,如何形成互动的关系。这比前者更重要,也更有趣。”他们还用图表的方式生动再现了词汇量和词汇网络的不同之处(图2)。

Vanniarajan则从另一个视角看待词汇习得过程。他认为词汇知识包含了词形知识、概念知识以及语素一句法知识,这些信息以横组合、纵聚合、层级关系等相互关联的节点构成一个巨大的互为牵动的百科知识网络,不同熟悉程度的词有不同的习得状态,不同词性、不同词频和词的抽象性程度都会影响词汇的习得进度,而且词汇知识习得是一个耗时费力的认知过程,这个知识网络构建的过程是互动的,且随着学习者词汇能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由此可见,Vanniarajan侧重在词汇知识网络的语义联结,即心理词汇(MentalLexicon)的建构。

Henriksen继承了Bronbach的动态视角,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词汇知识,把词汇知识看作是一个由不同水平和知识面组成的连续体,提出了“词汇能力”这一概念,从而摒弃了原先静态的成分分析的“词汇知识”概念,并将词汇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积极与消极综合起来,提出了词汇能力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彼此相关的,各呈一个连续体的三个维度:(1)部分——精确(PartiaI-Precise):学习者词汇知识从初期的单词再认、初略掌握、到精确把握;(2)接受——产出(Receptive~Productive):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逐渐由消极词汇转向积极词汇;(3)深度知识(DepthofKnowledge):学习者所习得的不同词项间的近义、反义等语义聚合关系和搭配组合关系不断拓展,即心理词汇网络的构建。这和Vanniarajan的观点不谋而合。Henriksen把词汇深度知识定义为学习者构建词汇网络的能力,强调词汇网络构建和强化词间语义联系的重要性,认为这种“语义化”过程是学习者在词汇学习初期的“标签化”(Aitchison)后必须要经历的从语音联系到句法联结最后到达语义关联的心理词汇“重构”(re-structuring)过程。词汇联想任务恰好可以揭示学习者词汇知识的发展进程,正如Woodward和Lowell预言的那样,词汇联想测试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可以知道学习者学了“多少”词,更能够知晓学习者到底知道“哪些”词。通过对学习者词汇联想能力的研究,可以推测出词汇网络在大脑中的联结方式,从而了解词汇深度知识的掌握和习得程度。Read。也重申词汇联想这种测试形式具有作为“了解心理词库构建特征和追踪哪些词汇知识被如何习得”的研究工具的潜力。因此,无论从静态的成分分析观还是从动态的发展连续观看待词汇知识和能力,词汇联想测试都可以为上述两种观点提供必要的有建设性意义的证据,这也正是本文拟推荐的评估词汇能力的方法。

三、词汇联想测试与研究

Meara认为,评估学习者词汇知识不必采用事无巨细的诊断方式,最好能够设计一种简便易操作,又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试题型,既可评估学习者词汇量的大小,又可推断学习者词汇知识组织质量的高低。词汇联想任务(WordAssociationTask,简称WAT)在Meara看来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个词汇联想实验出自德国的Galton(1880,转引自Jung),很快就被WihelmWundt(1883,转引自Jung)等推广开来,并应用于对异常思维,犯罪行为以及教育心理等的临床诊断。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Kent和Rosano的100词条的联想研究,他们收集了1000个正常受试的联想反应结果,汇总后和患有精神障碍的病人的联想作对比分析,以此诊断病情。上世纪60年代,词汇联想研究开始在一语习得领域得到大规模展开,WAT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测试模式,也逐渐成为美国和加拿大学校评估语言能力和双语文化的辅助手段。比如Russell和Jenkins主要研究了成人和大学水平的联想反应;Palermo、Jenkins和Entwisle对儿童(幼儿园前至高中)的词汇联想进行了考察。这一阶段的一语词汇联想研究主要采用了口述的方法,所选联想词也由于受试对象多以儿童为主从而大都以Kent-RosanoK的高频常用词条为蓝本。

鉴于词汇联想本身已经具有许多语言行为特征,越来越多的心理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家们对此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将它用于对许多语言现象的探

究,尤其在对言语行为、语言发展、概念形成、以及心理词汇的表征、记忆与构建模式上,研究范围也从一语扩展到二语甚至多语学习者身上。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对词汇联想的反应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二语词汇的习得深度与词汇知识的存储方式。

所谓词汇联想测试,是指受试在听到或看到所给刺激词时立即给出大脑里所出现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写成单个词,也可以写出词串。可以是多个单词,也可以只写一个反应。可以根据学习者水平的高低采用听-说、听-写、写-说、写-写等实验方法。如果受试为一语学习者,联想测试大多采用听一说或写一说的方式;但对二语者(包括课堂教学下的外语学习者)来说,采用昕一写或写一写的方式则更容易避免由于耳误或口误引起的非语义反应。测试形式和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不同模板,比如可以用词汇联想任务考察受试的积极/消极词汇量(Henriksen;Meara和Fitzpatrick)。Meara和Fitapatrick设计了Lex30词汇联想测试,采用Nation词条中的30个高频词来了解学习者二语词汇的宽度知识;Wilks和Meara、Wilks,Meara和Woker还专门设计了基于词汇联想的V-Links机测项目,让学习者通过计算机对20个词项进行选择,每个词项分别由10个节点词组成,由此结果来推测学习者词汇联想的接受性知识。

词汇联想任务还可以用来检测本体词汇成分分析框架下的单个词汇知识习得。Schmitt采用跟踪问答法了解二语学习者的词汇拼写、联想能力、词义及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Sehmitt和Meara分析了母语为日语的英语学习者对动词的词缀和联想知识的习得状况。

词汇联想更可以用来了解学习者对词与词间关系的习得。Read利用词汇联想设计了测试形式,要求被试找出与目的词有意义关联的词,这种联系不仅可以是纵向的,还可以是横向的,亦可同义、反义等其他层级关系。Fitzpatriek、Henriksen、Peppard、Woker、Zavera的词汇联想研究则探讨了学习者词汇知识的储存模式和联结方式。通过对学习者词汇联想能力的研究,可以推测出词汇网络连接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词汇联想任务既可测试出学习者的词汇宽度,更可测试出学习者的词汇深度。

由此可见,词汇联想这种评估模式确实如Meara和Read所期望的那样,易于设计,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教师只要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词汇联想测试模版,都可以及时高效地获得评估结果,从而有针对性地修正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可忽视的是,词汇联想作为一个简单易行的评估方法,在实际使用时必须科学地设计所用联想词,比如要考虑学习者的词汇水平、词的词性、频度及抽象程度等;同时在分析词汇联想的结果时必须完善统一归类标准以提高词汇联想的信度和效度。以往的研究在这两方面还没有一致的做法。我们建议,对联想反应词的分类可以采用语义一非语义的二分法,在语义框架下次分为横组合关系(SyntagmaticRelations,简称SR)和纵聚合关系(ParadigmaticResponse,简称PR)。在SR和PR下继续细分各类次级组合关系,同时在非语义下可以采用同样细分的方法(图3)。如果只是希望了解学习者词汇知识的概貌,在分析结果时可以止步在二级关系即SR/PR上;如果需要细致全面分析词汇知识的状况,则可按此分类原则作进一步研究。本反应分类的详细介绍可参见《对单词联想测试选词和反应分类标准的再思考》;据此模型对学习者的词汇深度知识进行分析的实证研究可参见《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接续句 关联词语 连接词尾 汉韩对比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反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儿童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先是学会一些简单的词语,然后能说出简单句,再逐渐掌握愈加复杂、更具逻辑性的句式。根据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推断出接续句的产生是人类思维方式复杂化并反映在语言上的结果。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着接续句这一语法单位,作为个别语言的汉语和韩国语当然也不例外。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说,汉语属于孤立语,韩国语则属于典型的黏着语,因此两种语言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李翊燮(2005)根据接续句中分句连接方式的不同,把世界语言分为“连词型”“连接词尾型”和“孤立语型”三种。如果以此种分类为基础,那么韩国语则属于连接词尾型,因为在韩国语接续句中,一个分句中包含终结词尾,用以结束整个句子,而另一个分句则包含连接词尾,用以连接两个分句。汉语的情况有些复杂,分句和分句之间有时用连词连接,有时使用具有连接性的副词或短语连接,有时还可以不用任何具有标志性的词语,即采用所谓的“意合”连接方式。本文将以上述类型学理论为基础,从宏观上探讨汉语和韩国语中接续句连接方式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分类,然后考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先前研究

对汉语中接续句进行综合性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黎锦熙(1924/2001)、邢福义(1996,2001)等。黎锦熙在参照英文语法所著的《新著国语语法》中首次使用了“复句”这一用语,他把“复句”分为“包孕复句”“等立复句”和“主从复句”三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类方式和现行一般韩国语论著中“复句”的分类几乎完全一样,但在以后的汉语研究中,“包孕复句”这一类别则大多被划为单句而排除在复句的范畴之外。邢福义(1996,2001)根据分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首先把“复句”分为“因果类复句”“并列类复句”和“转折类复句”三种,然后又对这三类复句进一步划分,一共分出十二个基本类别,这种细致的分类推进了汉语接续句的研究。众所周知,接续句中用以连接两个分句的成分一般被称为“关联词语”。吕叔湘(1980)、熙(1982)根据关联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对其进行了分类,第一类可以单独用于前一个分句,也可以与后一个分句的关联词语相呼应;第二类可以单独用于后一个分句,也可以与前一个分句的关联词语相呼应;第三类是在一般情况下,前后分句的关联词语必须同时使用。对于个别关联词语的主要研究代表则有景士俊(1995)、张谊生(1996)、王伟丽和邵敬敏(2000)等,这些论文对个别关联词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做了详细考察。

在韩国语中,对接续句进行考察的论著主要有崔铉培(1937)、南基心和高永根(1985)、金永熙(1987、1988、1991)、李官圭(1992)、徐正洙(1994)、李翊燮(2003、2005)等。其中,崔铉培(1937)首先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然后又把复句分为“包孕句”“并列句”和“联合句”三种,这里的“并列句”相当于黎锦熙(1924)的“等立复句”,“联合句”相当于“主从复句”。以后其他学者论著中所使用的术语虽然有所不同,但大多都是如此分类。崔铉培(1937)、权载一(1985)、南基心&高永根(1985)、尹平贤(1989)、徐正洙(1994)在区分“并列句”和“联合句”之后,又都从语义角度对接续句进行了进一步划分。金永熙(1987,1988)针对以语义标准对接续句进行分类的方法进行了批判,然后提出了一些句法标准把“并列句”又分为“并列”“列举”“选择”“反复关系”四类,把“联合句”又分为“独立联合句”和“依存联合句”。另外,南基心(1985)、柳贤敬(1986)、金永熙(1991)、任洪彬&张素媛(1995)指出所谓的“联合句”在句法上和“包孕句”极为相似,主张把“联合句”归入“包孕句”中。

三、汉韩接续句的范围和分类

韩国语的接续句是通过连接词尾把两个分句连接起来的,所以连接词尾的分类实际上就相当于接续句的分类。韩国语论著中一般把连接词尾分为联合连接词尾、偏正连接词尾和辅助连接词尾,本文暂不将辅助连接词尾作为考察对象。我们仍然采用传统的分类方法,即首先根据句法标准把接续句分为联合接续句和偏正接续句,然后再根据语义标准对这两种接续句进行进一步分类。根据徐正洙(1994)的论述,韩国语接续句分类如下:

表1:韩国语接续句的类别

-并列关系: -?,-(?)? ,-(?)??

-联合接续句- -选择关系:-??,-??,-(?)?

-对比关系: -??,-(?)?

-说明关系:-??/(?)??,-(?)?(?)

-连锁关系: -??/??/??

接续句- -原因关系:-(?)?(?),-??/??/??

-条件关系: -(?)?,-??

-时间关系: -??/??/??,-? -??

-偏正接续句- -让步关系:-??/??/??,-???

-目的关系: -(?)??,-??,-(?)?

-结果关系: -??,-?(?)

-转换关系: -?(?)

-附加关系: -(?)????

-递增关系: -(?)???

-比较关系: -?(?)

-反复关系: -(?)??

汉语接续句除了包括现有的复句之外,下列句子也暂时将其包含在内:

(1)他一看见我就出去了。

(2)他去市场买东西。

第一个句子中虽然有连接副词“就”,但分句之间没有停顿,这种句子一般被称为紧缩句。第二个句子属于连动句的一种,我们把其归入没有关联词语,以意合法形成的接续句。对于汉语接续句的分类,有的学者,例如吕叔湘(1947)、张斌(2000),直接根据分句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有的论著,如王力(1954)、胡裕树(1995)、黄伯荣和廖序东(1997)等人的论著,则是先把接续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类,然后再根据语义关系进一步分类;当然也有如邢福义(1996,2001)等论著先将接续句分为“并列类”“因果类”和“转折类”三大类,然后再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小类。以上大部分论著中的分类依据基本上都是分句间的语义——逻辑关系。本文尝试使用新的方法,即把关注点聚焦在连接分句的关联词语上,根据关联词语的有无、关联词语的性质和配合方式、关联词语的位置等句法标准进行分类。这样,首先可以根据接续句是否带关联词语而将其分为两类,然后再把带关联词语的接续句按照关联词语性质和配合方式分为四类。本文同时也参考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分类,将接续句分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解说关系、选择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让步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连锁关系”等。汉语接续句分类如下:

表2:汉语接续句的类别

-“连词+连词”型

-使用关联词语的接续句- -“连词+连接副词”型

-“连接副词+连接副词”型

接续句- - 其他型

-不使用关联词语的接续句

以上我们把汉语和韩国语的接续句进行了分类,下面将以此为基础使用语言对译的方法来考察两种语言中的对应关系。

四、汉韩接续句的对应关系

(一)与“连词+连词”型对应的韩国语接续句

由连接词尾“-??”连接的接续句一般表示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具有选择关系,即从两种动作或状态中选择其中之一。这种句子翻译成汉语往往与“连词+连词”型的“要么~要么~”接续句相对应。

(3)?? ??? ?? ??? ??? ???? ??? ??.

他每天早上要么去市场,要么去运动场。

(4)??? ????? ???? ? ???.

她要么亲切,要么善良。

(5)?? ????? ?????? ? ???.

他要么是诗人,要么是小说家。

在以上三个句子中,我们分别列举了不同的谓语,即动词、形容词和“是”来考察连接词尾和关联词语的对应关系。另外,在韩国语中,与“-??”用法基本相似的连接词尾还有“-??”和“-(?)?”,汉语中与“要么~要么~”相类似的形式还有“或者~或者~”“不是~就是~”等,这些形式所表达的语义基本相同,但在语体、语气等方面则存在一些差异。

由“-??”连接的接续句表示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具有转折或对比关系。前一个分句一般表示承认某种事实,而后一个分句所表示的内容却不受前一分句内容的限制。

(6)?? ?? ?? ??? ??? ? ?? ???.

他虽然有很多书,但是不太看。

(7)??? ????? ??? ?? ??.

虽然天气很暖和,但是心情却不太好。

(8)???? ?? ??????? ??? ???? ???.

(这里)虽然以前是学校操场,但是现在成了停车场。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由“-??”连接的接续句一般可以与汉语中“连词+连词”型“虽然~但是~”接续句相对应。韩国语中与“-??”语义基本相同的连接词尾还有“-(?)?”,但经常用于书面语。另外,“-??/(?)??”在语境中也可以表示前后分句具有对比关系。与此形成对照的汉语中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则十分丰富,除了“虽然~但是~”以外,还有“尽管~然而~”等可以互相搭配,另外,后一分句中还可以使用连词“不过、可是、就是”或连接副词“却”。这些关联词语同样在语体、语气上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在进行韩中翻译时,应该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的词语。

由“-(?)?(?)”连接的接续句表示前后两个分句具有因果关系,前一个分句说明后一个分句中情况发生的原因。

(9)?? ??? ? ???? ?????? ??? ????.

因为我作业做得好,所以受到了教授的夸奖。

(10)??? ???? ??? ? ????.

因为天气热,所以我无精打采。

(11)?? ?????? ??? ? ?? ? ??? ? ???.

因为他是专家,所以当然能处理好这件事。

在对译中可以发现,由“-(?)?(?)”连接的接续句可以和汉语“连词+连词”型“因为~所以~”接续句对应,此时前一分句的“因为”也可以用“由于”代替。和汉语相比,在韩国语中,能够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尾比较多,除了“-(?)?(?)”以外,由“-(?)??”“-??”“-???”“-??”“-??”连接的两个分句也都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其中,“-(?)??”一般用于书面语,“-??”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和“-(?)?(?)”替换,但后一个分句不能用于命令句;“-???”连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主语为做某件事而努力,这成为影响后一个分句情况的原因。因此“-???”所表示的原因可以说是间接性的。由“-???”连接的接续句虽然也可以翻译成带有“因为~所以~”的句子,但与此相比,翻译成“为了~”却似乎更为贴切。带有“-???”的分句不能使用形容词和指定词作谓语。例如:

(12)?? ???? ?????? ??? ???.

他因为等妈妈,所以没能外出。

他为了等妈妈没能外出。

(13)*?? ????? ?? ?? ???.

我因为忙,所以得早点儿回家。

*我为了忙早点回家。

“-??”一般被认为是“-??”的口语表达形式,表示说话人对自己做出的行动提出某种外部的、客观的理由。以上各个连接词尾从语义或语用上基本都可以表示因果关系,但在具体语义上仍存在一些细微差别,句法限制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汉韩翻译中,应该根据语境和句法限制做适当的选择。

由“-(?)????”连接的接续句表示前后分句之间具有递进关系,这个形式表面上是由几个语素连接而成的,但实际上已经固化为一个表示单一语法意义的连接词尾,另外“-(?)?? ???”也与其类同。这种接续句翻译成汉语一般和“连词+连词”型的“不但~而且~”接续句相对应。

(14)?? ??? ???? ??? ??? ? ???.

今天不但哲洙来,英姬也来。

(15)?? ??? ????? ??? ?? ?? ??.

今天不但心情好,而且兴致也高。

(16)? ??? ? ??? ?????? ????.

这个人不但是那个公司的主人,也是(公司的)总经理。

汉语中前一分句的“不但”也可以替换为“不仅”。另外,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也可以使用“连词+连接副词”型的“不但~还~”接续句。

五、与“连词+连接副词”型对应的韩国语接续句

上文中已经讨论了“-??”的用法,使用的是“-??…??+??”句式,如果把后一分句中的“??”换成其他谓语,则可以对译成“连词+连接副词”型的“无论~还是~都~”接续句。例如:

(17)?? ?? ???? ?? ????? ??? ??.

他无论是出去还是回家,都戴着帽子。

(18)? ??? ???? ??? ???? ????.

那个女人无论是漂亮还是丑,都与我无关。

另外,不定代词与“-??”结合时,一般也与“无论~都~”接续句对应。

(19)?? ??? ??? ?? ? ????.

无论谁去首尔,我都赞成。

(20)?? ??? ??? ?? ??? ??.

无论哪个人好,都与我无关。

由“-(?)?”以及“-???”“-????”“-???”“-??”等连接的接续句表示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具有假设关系。

(21)?? ?? ?? ?? ??.

如果春天来了,山上就会开花。

(22)??? ???? ?? ??? ? ? ?????.

如果那个她善良的话,早就嫁出去了。

(23)?? ? ?? ????? ??? ???? ???.

如果你那时读了这本书,想法一定会改变。

(24)??? ???? ?? ????? ???.

如果发生问题,我们就马上告诉老师吧。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韩国语中表示假设关系的接续句都可以翻译成“连词+连接副词”型的“如果~就~”接续句。除此以外,汉语中表示假设关系的连接词语还有用于前一分句的“要是、假若、假使、假如、若、倘若”和可以用于后一分句的“那么、便”等。汉语中这些表达方式的差异主要在语体、语气方面,而韩国语中表示假设关系的连接词尾不仅在语体、语气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句法上的限制也有所不同。例如,“-??”句的后一个分句往往需要表示命令、意愿等语气,两个分句中的谓语一般不能使用状态性动词。

(25)???? ??? ??? ??.

如果天气好,我们就去山里吧。

(26)?? ??? ?????? ???? ??.

如果是星期天,那个人就去钓鱼。

在由“-??”连接的接续句中,前一个分句表示后一个分句情况实现的必要条件。例如:

(27)? ??? ?? ?? ???.

只有那个人来,我才去。

(28)??? ??? ?? ?? ? ? ? ??.

只有健康好,才能做好别的事。

(29)? ????? ? ??? ?? ? ??.

?只有是那个人,才能坐上那个位子。

只有那个人才能坐上那个位子。

在以上例句中,如果前一个分句中的条件不实现,那么后一分句中的情况就不能出现。可是如果前一分句的条件实现了,后一分句的情况也并一定能够实现。即前一分句提供的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由“-??”连接的接续句一般与汉语的“连词+连接副词”型“只有~才~”接续句对应。另外,从例(29)对译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汉语“只有”分句使用谓词“是”显得不太合理。

由“-??”“-???”“-(?)????”“-(?)???”“–(?)????”“–(?)??”“-??”连接的接续句表示前后分句之前具有让步关系,即前一分句表示对某一情况给予承认,后一分句提出与前一分句相反的内容。

(30)?? ?? ?? ??? ?? ???.

就算他不来,船也要出发。

(31)??? ???? ? ???? ???? ??.

就算问题很简单,也要仔细思考再回答。

(32)?? ?? ? ???? ? ?? ??? ??.

就算今天不吃饭,也要做完这个工作。

(33)?? ?? ??? ?? ?? ?? ?? ???.

就算做了很多家务活,也看不出来。

从以上的例句中可以看到,由表示让步关系的连接词尾连接的接续句一般与“连词+连接副词”型的“就算~也~”接续句对应,其中“就算”也可以用“即使”来替代。

六、与“连接副词+连接副词”型对应的韩国语接续句

由表示并列关系的连接词尾“-?”可以与“连接副词+连接副词”型的关联词语“既~又~”或者与其语义类似的“既~也~”、“又~又~”相对应。例如:

(34)?? ?? ?? ??? ??.

外面既刮风又下雨。

(35)??? ???? ????.

她既漂亮又聪明。

(36)?? ???? ?????.

他既是学者又是政治家。

连接词尾“-?”还可以表示“顺次并列关系”,这种关系表示的是前后两个分句中动作出现顺序的先后,因此分句中不能使用状态谓词。与“-?”相比,连接词尾“-??”能更明确地表示这种顺序关系。表示“顺次并列关系”的句子一般与汉语中“连接副词+连接副词”型的“先~然后~”承接接续句相对应。例如:

(37)?? ?? ??(?) ?? ???.

我先洗手,然后吃饭。

?我既洗手又吃饭。

(38)??? ???? ????.

*??? ????? ????.

*她先漂亮然后聪明。

她既漂亮又聪明。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在由“-?”连接并表示“顺次并列关系”的句子中,分句中的谓词一般不能表示状态,与此对应的“先~然后~”也是如此。

由连接词尾“-(?)??”连接的接续句表示前后两个分句中的动作同时进行,这种句型一般与汉语中“连接副词+连接副词”型的“一边~一边~”接续句对应。例如:

(39)??? ?? ???? ??? ???.

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听音乐。

(40)??? ?????? ????.

*她一边漂亮,一边聪明。

她既漂亮又聪明。

(41)? ??? ????? ????.

*他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学生。

他既是老师,又是学生。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虽然“-(?)??”可以和状态动词结合使用,但此时不是表示动作同时进行,而是与“-?”的第一种用法一样,只表示一般性的并列关系。汉语中的“一边~一边~”则根本不能与状态谓词连用。

由连接语尾“(?)???”连接的接续句表示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渐进关系,这种句型一般与汉语中“连接副词+连接副词”型的“越~越~”接续句对应。例如:

(42)? ?? ???? ? ?? ????.

那本书越读越想读。

(43)???? ??? ? ??? ??.

越忙就越要注意健康。

(44)?? ????? ?? ??? ? ??? ??.

越是亲密的人越要彼此持守礼仪。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到,汉韩两种句型在谓词的使用上都不受限制。汉语中的“越~越~”句型表示后一分句中的动作随着前一分句中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在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表示连锁关系。

由连接语尾“-(?)?”连接的接续句表示前后两个分句动作或状态的反复,这种接续句一般与汉语中“连接副词+连接副词”型“一会儿~一会儿~”接续句相对应。例如:

(45)?? ?? ?? ??.

雨一会儿下一会儿停。

(46)??? ??? ??? ??? ??.

他的脸一会儿青一会儿紫。

例(45)表示同一动作的反复,例(46)前后两个分句都使用了形容词,这种表达已经接近于惯用语。另外,汉语中的“一会儿~一会儿~”也可以替换为“时~时~”。

七、与其他型接续句对应的韩国语接续句

在由连接词尾“-(?)??/??”连接的接续句中,前一分句提出某种目的,后一分句表示为达成此目的而发出的动作。在这里使用的句型是“-(?)??/??+X+??”,这种句型一般与汉语中的“为了~”句型相对应。

(47)??? ?? ???? ??? ?? ???.

为了看书,他们没吃午饭。

(48)*??? ?????? ?? ?? ???.

*为了漂亮,他坐在镜子前。

虽然学界对于“为了~”词类的认定还有很多争议,但我们认为如果“为了~”后面出现动词,那么“为了”是连词,表示前后分句之间具有目的关系;如果“为了~”后面是名词,那么“为了”则是介词。另外,从上面的例句中也能发现,“为了~”句型中的后一分句不能使用任何关联词语,因此与前面已经讨论的三种情况都不相同。韩国语的“-(?)??/??”句和汉语的“为了~”句都不能使用状态谓词。

在由连接词尾“-??/?(?)”连接的接续句中,前一分句表示达到某种目标或某种程度,后一分句表示施行某种动作。这种句型在翻译成汉语时,一般与“以便~”或“为了~”等关联词语连接的接续句对应。例如:

(49)??? ??? ??? ? ???/?(?) ????? ?? ??? ????.

请各位事先准备,以便能充分地发表意见。

为了能充分地发表意见,请各位事先准备。

(50)??? ?????/?(?) ??? ?? ???.

*她生了火,以便暖和。

?为了暖和,她生了火。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由“-??/?”连接的接续句一般不能使用状态性谓词。在汉语中,“以便~”一般被认为是表示目的关系的关联词语,但和“为了~”相比却有一些语义差别。“以便~”表示主语通过某个动作或行为使目的的实现变得较为容易,这种语义和“以便于”较为相似,而“为了~”在语义上则没有此类要求,因此“为了~”的使用范围更为宽泛。另外,“以便~”在口语中常常用“好~”来代替。“以便~”所连接的分句往往是一种好的意图或结果,如果想表示避免不好的结果出现,一般使用的关联词语则有“以免~”“省得~”或“免得~”等。

八、与不使用关联词语接续句对应的韩国语接续句

前文已经提到,汉语接续句也可以不使用关联词语而直接靠语序连接,但是不使用关联词语的接续句,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有时可能会比较模糊,此时要根据分句的内容、语境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例如:

(51)天气冷,我们不出去。

就例(51)而言,可以表达因果关系,即“因为天气冷,所以我们不出去”;也可以表达假设关系,即“如果天气冷,我们就不出去”,所以使用关联词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变得明确。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关联词语被大量省略的现象,特别是在口语中。这里所说的“不使用关联词语接续句”并不是指这些省略现象,而是指前后两个分句不能使用关联词语的接续句。

前文中已经讨论了连接词尾“-?”与汉语“既~又~”接续句的对应关系,前提是例句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相同的。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那么将会呈现出以下的对应关系:

(52)??? ?? ?? ??? ??? ??.

哲洙回家,英姬去学校。

(53)??? ?? ??? ??.

哲洙个子高,英姬个子矮。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在“-?”所连接的“一般并列关系”接续句中,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那么则与汉语中不使用关联词语的接续句相对应。另外,正如张斌(2000)提到的,由“-?”连接的接续句可以表示前一分句的内容是后一分句的伴随动作或实现方法,在这种语义条件下,“-?”接续句与汉语的连动句对应。例如:

(54)?? ??? ?? ?? ??.

我坐公共汽车回家。

在由“-??/(?)??”连接的“说明情况”接续句中,前一分句首先引出要说明的对象,唤起对方的注意力或好奇心,后一分句再对这一对象进行具体说明。这种“说明情况”接续句一般与汉语中不使用关联词语的接续句相对应。例如:

(55)?? ? ??? ? ??? ?? ??? ???.

我认识那个人,他不是坏蛋。

(56)? ???? ??? ??? ?? ? ?? ?????.

那个运动场上人很多,他们都是这个村子的。

与“-??/(?)??”接续句对应的汉语句子一般被称为“解说关系复句”,“解说关系复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使用关联词语。

在由“-?(?)”连接并表示前后分句具有转换关系的接续句中,它表示前一分句中的动作结束并转而进行后一分句中的动作。例如:

(57)?? ??? ??? ??? ?? ??.

他在房间里玩着玩着睡着了。

他(刚才)在房间里玩,现在睡觉了。

(58)??? ??? ???.

天晴着晴着,又阴了。

天(刚才)还晴着,(现在)又阴了。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由“-?(?)”连接的转换关系接续句一般与汉语中承接关系接续句相对应。另外,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能如此对译,但汉语中的“V着V着”形式能很好地对译“-?(?)”所表达的语义。

在由“-??”连接并表示前后分句具有连锁关系的接续句中,前一分句对后一分句起到某种限定作用。这种接续句在翻译成汉语时一般以译成不带关联词语的连动句为佳。例如:

(59)?? ?? ?? ?? ???.

他回家吃饭。

他先回家,然后吃饭。

(60)??? ??? ??? ??.

警察抓住小偷带走了。

警察抓住了小偷,然后把他带走了。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由“-??”连接的连锁关系接续句虽然也可以翻译成“先~然后~”接续句,但这种句子只能表示时间顺序,无法体现出前后分句之间的连锁关系。

在由“-(?)?”连接的接续句中,前一分句表示主语动作的直接目的。其中,前一分句只能使用动词作谓语,而后一分句则只能使用移动动词作谓语。这种接续句一般也与汉语的连动句相对应。例如:

(61)??? ???? ?? ??.

我们去雪岳山玩吧。

(62)??? ??? ?? ??? ??.

他们去公园看樱花了。

由“-?(?)”连接的比较接续句表示前后两个分句具有比较关系。“-?(?)”在翻译成汉语时一般译成“像”“像~一样”“像~似的”等等。例如:

(63)??? ??? ??(?) ????.

我们像飞上天一样高兴。

(64)? ??? ???? ??? ?? ?? ???.

那个朋友像读小说一样读(自己的)专业书籍。

汉语论著中一般认为“像”是个兼类词,即如果出现在名词前面则是动词,如果出现在动词前面则是副词。按照这种观点,与“-?(?)”比较接续句对应的汉语句子则属于单句,“像~一样”在句子中作状语。

九、结语

以上对汉语和韩国语中接续句的连接方式以及对应关系进行了考察。首先回顾了汉语和韩国语中句子类型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其中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为了使两种语言中类似的语言现象能在统一框架中进行对比,本文提出了“接续句”这一概念,并指出了两种语言接续句的范围。其中,韩国语的接续句使用连接词尾连接,而汉语中接续句的连接方式则具有多样性,包括使用关联词语和不必使用关联词语的类型,关联词语则可以根据其性质进一步划分为连词和连接副词。通过这些考察,依照句法和语义标准给汉语和韩国语的接续句划分类型,然后通过互译的方法具体探讨了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是从宏观上勾勒出了一个对比框架,对于各个关联词语和连接词尾的句法、语义限制则讨论得比较粗略;对于语义相似的关联词语和连接词尾之间的语义、语用差别,也没能给予充分说明。我们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从微观入手,以弥补以上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

[3]黎锦熙.新著国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景士俊.析“却”[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1).

[7]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54.

[8]王伟丽,邵敬敏.“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和相关句式[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

[9]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才”的句式与搭配[J].汉语学习,1996,

(3).

[12]张斌.现代汉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张斌,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4]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5][韩]崔铉培.国语语法(????)[M].正音出版社,1937.

[16][韩]李官圭.国语并列结构研究[M].曙光学术资料社,1992.

[17][韩]李翊燮.国语副词包孕句的成立[M].太学社,2003.

[18][韩]李翊燮.韩国语语法[M].首尔大学出版社,2005.

[19][韩]柳贤敬.国语接续句的句法特征[J].韩语(??),1986,

(191).

[20][韩]金永熙.国语的接续句[J].国语语法的理解,1987,第10

卷.

[21][韩]金永熙.并列接续句的句法特性[J].韩语,1988,(201).

[22][韩]金永熙.偏正接续句的句法样相[M].徐载克博士花甲记念

论文集,1991.

[23][韩]南基心.连接词尾和副词型词尾[J].语言(?),1985,

(10).

[24][韩]南基心.国语连接词尾的使用[M].曙光学术资料社,1994.

[25][韩]南基心,高永根.标准国语语法论[M].塔出版社,1985.

[26][韩]权载一.国语复句的构成研究[M].集文堂出版社,1985.

[27][韩]任洪彬,张素媛.国语语法论I[M].韩国放送大学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