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联词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联词语”一般指常用于复句当中,表示分句之间一定关系的某些词语。对关联词语的分析与说明,语法论著中随处可见,但有的不够详尽,有的不够全面,有的尚存分歧。尤其是在句法分析中,如何处理关联词语,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给语法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有鉴于此,我们打算着重谈谈关联词语的分析问题,以便服务于教学。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仍然沿用人们所习惯的“关联词语”。
一、关联词语的构成与作用
关联词语的构成较为复杂。有的专家学者对其构成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
现代汉语中使用的关联词语,除连词之外,还包括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介词、短语等。主要有:
(1)习惯上单用或成对使用的表示关联的连词。例如:免得、否则、于是、然而、因为……所以……、如果……那么……、虽然……但是……、或者……或者……。
(2)在意义和用法上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例如:更、才、也、都、就、简直、尤其、偏偏、越……越……、一……就……、起先……后来……。
(3)常常搭配使用的表示关联的连词和副词。例如:只有……才……、无论……都……、不但……还……、既然……就……。
(4)表示关联的判断词和包含判断词的短语。例如:是……还是……、不是……就是……、之所以……是因为……、……为的是……。
(5)不同其他成分发生关系、纯起关联作用的短语。例如:一方面……一方面……、如果说……那么……。[1]
一般认为,关联词语常用于复句之中,其次可用于句群中或段落之间。例如:
①他几次想陪她老人家到医院看看,但是,老人家却坚决拒绝了。(用于复句中)
②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乏温和……(用于句群中)
③在精神折磨最厉害的时候,我也有过短暂的悲观绝望的时刻,仿佛茫茫天地间就只有一张老太太的脸对我微笑。
但是这些都过去了。(用于段落之间)
对于关联词语能否出现在单句之中,人们的认识仍存在一定分歧。不过,单句里偶然能够看见关联词语的身影,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
④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
⑤无论在什么特殊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到底。
传统观点认为,关联词语在复句、句群中或者段落之间主要起关联作用。不过,现在大家逐渐认识到,所谓“关联词语”的作用主要是表明分句之间、句子之间或者段落之间的一定关系。因而,有人主张将其称之为“关系词语”。[2]
关联词语在单句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加强语气;(2)表明某个成分的性质。以上述例④来说,“只有……才”表示主语是必备的条件,具有强调的意味。
二、“关联词语”的分析
由于“关联词语”构成的复杂性及其作用的多样性,我们可以从语法和语义两个层面来对关联词语进行分析。
我们主张,复句的主要构成成分是分句,有时会有一定的关联词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参与构成。例如:
①天气暖和,下着小雨。
②毫无疑问,只要他努力学习,就能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例①由两个分句(“天气暖和,”和“下着小雨。”)组成,即所谓的“意合法”,分句之间具有并列关系,可称之为并列复句。例②的构成成分较为复杂:a.两个分句(“他努力学习,”“能学到许多新的知识,”),b.关联词语(“只要……就”),c.独立成分(“毫无疑问”)。由于使用了关联词语,一般称之为“关联法”。关联词语“只要……就”表明分句之间具有条件关系,故为条件复句。
在分析复句中的关联词语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具体而言,如果关联词语由连词构成或者连词参与构成,一般应将连词从复句中单独解析出来,再分析其构成及使用情况,然后从语义的层面说明其所表达的关系。例如:
③他不但会写诗歌,而且会写剧本。
④取名为“梅”,是因为我喜欢梅花,在诗中常常写到梅花。
例③这个复句由两个分句及关联词语“不但……而且……”构成,后者又由连词“不但”和“而且”构成,分别用于两个分句之中(“不但”用在第一个分句的主谓之间;第二个分句承前省略主语,故“而且”用在分句之首)。“不但……而且……”表明两个分句之间具有递进关系,所以,这是一个递进复句。例④是个多重复句,由三个分句及关联词语“是因为”构成,其中关联词语由判断动词“是”和连词“因为”构成(述宾短语),用在第二个分句之前。“是因为”表明前后分句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故从第一个层次看,这是一个因果复句。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需要先对关联词语进行分解,才能进行有效的复句分析。例如:
⑤我不是要人装傻,而是要人一片天真。
一般认为,该句中的关联词语为“不是……而是……”,它由连词“而”参与构成。分析时,如果将关联词语整个解析出来,势必会造成有的分句表义违背原意(“我要人装傻”)。此时,只应将其中的连词“而”析出,“不是……是……”则分别放在前后分句中作相应的语法分析,即:
分句11“我不是要人装傻,”=“我不是要人装傻”(主谓短语)+“,”(不完整语调);
分句22“是要人一片天真,”=“是要人一片天真”(述宾短语)+“,”(不完整语调)。
换句话说,“不是……是……”分属前后分句,是其句法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它们兼有了表示分句间关系的作用,即一般所谓的关联作用,从而成为了关联词语的一部分。
如果关联词语由连词之外的其他词语充当,则一般可以将其放在分句中作相应的语法分析。例如:
⑥他一边收拾行李,一边认真思考刚才谈的问题。
⑦她进入这个世界,便奉献给这个世界以真诚。
一般认为,例⑥中的关联词语是“一边……一边……”,由两个副词构成,并且分处前后两个分句。因此,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各自的分句中作语法分析——它们都作一定层次上的状语。例⑦中的关联词语“便”也是副词,由于出现在后一分句,可以放在该分句中进行语法分析,同样作状语。
句群中的关联词语,其分析与复句中的相类似。例如:
⑧不要变成事实的保管人。要洞察事实发生的奥秘。
⑨作品的句子有长有短,短句子可以一口气读完,而长句子有时候则需要分成几段来读。因此,停顿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
例⑧是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句群,由两个句子(单句)构成。其中的“不要……要……”一般视为关联词语,表明两个句子之间具有对举关系。但由于它们分属两个句子,可在句法分析中分析它们,而不必单独析出。换句话说,这个句群里的两个句子都是由偏正短语加上完整语调构成的,即:
“不要变成事实的保管人”(偏正短语)+“。”(完整语调)=不要变成事实的保管人。
“要洞察事实发生的奥秘”(偏正短语)+“。”(完整语调)=要洞察事实发生的奥秘。
例⑨是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句群,主要由两个句子构成:前一个句子是个多重复句,后一个句子是单句。关联词语“因此”是个连词,出现在后一个句子之前,表示句子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后一个句子由主谓短语加上完整语调构成,虽然从形式上看,关联词语“因此”似乎包含其中。
段落之间的关联词语分析,则超出了语法的范畴,故其分析显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列。
单句中的关联词语一般是配对使用的,而且均由连词参与构成。分析时,应先说明其构成情况,并指明其语义作用;然后将其中的连词单独析出,而将与之配合的副词放在句法结构中分析,才符合表达的原意。例如:
⑩无论谁都要遵守规章制度。
例⑩中的关联词语“无论……都……”由连词“无论”和副词“都”构成,主要强调主语“谁”属于无例外。分析时,将其中的“无论”析出,“都”则应放在短语“谁都要遵守规章制度”中,比较符合原意,也更合乎语法规范。
三、小结
“关联词语”可由不同词语构成,其中连词是主力军。关联词语主要用在复句中,也会用在句群或段落中,还会出现在单句里。
关联词语的分析,可以从语法和语义两个层面进行。语法分析中,有时要将其单独析出,有时则应放在相应的结构体中作适当的语法分析,有时却要先对其进行解析,再分别对待。语义分析,则主要指明关联词语所起的作用,以及其语义表达效果,也为一定结构体的分类提供依据。
注释:
[1]王起澜,张宁,宋光中:《汉语关联词词典·凡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1-2页。
2、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连词。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是在某个句子中连接不同的词,那它也不是关联词。副词。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短语。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3、关联词语的种类:
(1)并列:前后分句所表示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都已经存在或确定不存在,且相互既不隶属,也不交叉。包括平行并列和对照并列两种句式。
(2)递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表明后一种情况的程度更深一层。分句之间有偏、正句之分,前偏后正,顺序固定,不能随意变动。
(3)转折:对前面分句提出的某种已存事实或情况,后面分句转而述说并非理所当然的推论,即相反或相对的结论。且后面分句“并非理所当然的推论”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其表明前后逻辑关系的对立。分句之间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
(4)因果:由前分句所表达的事物,是后分句所表达的另一事物出现的原因或结果。有说明因果与推论因果两种句式。分句之间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
(5)承接:也叫连贯关系,指前后分句所表达的事情或动作的发生,前后连贯、挺有秩序。分句之间无偏 、正句之分。
(6)条件: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表示事情或动作的发生需要或排斥条件。分句之间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这种复句的偏句提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则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
(7)选择:也叫取舍关系,前后分句所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将不同时出现,且已经作出取舍、亟待作出取舍或无须作出取舍。包括确定选择和不定选择两类。分句之间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
【典例】
①你因为不努力学习,(你)所以成绩下降。(同一主语)
②因为你不好好学习,所以老师很为你的成绩担心。(不同主语)
【典例解析与方法归纳】
上述两句话,同样都是由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联接起来的因果复句,为什么关联词语的位置却不一样呢?主要因为两个句子前后分句的主语情况有别。句①的两个分句主语都是“你”,句②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你”,后一个分句主语则是“老师”,主语情况的差异决定了关联词语位置的不同。一般说来,复句中关联词语顺序的排列分这样两种情况:
前后分句同一主语时,主语在前,格式为:主语+前关联词+主语(常省略)+后关联词。
前后分句不同主语时,关联词在前,格式为:前关联词+主语①+后关联词+主语②。
简记为:同后异前(复句中,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辨析病句时,如果句中有关联词语,应该首先考虑其位置是否得当。例如:
“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句中的关联词语“不是……而是……”的位置就用错了,因为前比质量,后比成本,主语不同,“不是”应放在“质量”前。)
其次要关注关联的分句内容是否存在顺序上的不当。
四、动作行为的顺序不当
【典例】
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典例解析与方法归纳】
在一定时间内,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表现在动作行为上,自然就有先后之别,如果顺序乱了,句子自然就有语病。上例中,第一个分句中的“建造、设计、开发”,显然应该是“设计、开发、建造”的排列顺序,这样才合乎情理。
五、逻辑顺序不当
【典例】
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典例解析与方法归纳】
说“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这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属于典型的主客颠倒,应在“对我们”后加入“来说”,或者调整为“虽然我们现在对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很陌生……”。
属于类似逻辑顺序不当情况的,还有否定适当、前后不呼应、受动与施动颠倒等不合乎逻辑的表达,只要凭事理推断,这些并不难判断出来。例如:
①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思维和事物的逻辑顺序,应调整为“树立和落实”“重视和发展”。)
单句,只有一个主语部分和一个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由复句的定义可知:在复句里,单句只是一个分句。例如:“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是由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由复句的定义可知:在复句里,单句只是一个分句。例如:“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是由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解题过程]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1、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
构成单句的直接成分之间存在着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等结构关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作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是不同的。
例1:
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例2:
我这才明白,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谓短语“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语。
例2是主谓短语“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宾语。
2、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
关联词语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
例如:
她不是败在没有运气,而是败在缺乏意志上。
他们宁可吃观音土、啃树皮,也恋着土屋不走。
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较少。但是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
例如:
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道理。
只有那张被太阳晒黑了的脸,才说明这是一个长期搞农村工作的人。
3、语调不同
单句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
复句的分句已经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4、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同
单句和复句结尾都使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但分句之间的停顿只能用逗号或分号表示。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区别并列复句与联合短语、承接复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
例如: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联合短语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并列复句)
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到担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并列复句)
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到担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承接复句)
一般来说,联合短语和连谓短语用逗号隔开,句子就由单句变为复句。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逗号停顿的不一定都是复句,单句中主语、介词短语、方位短语和带长宾语的动词后面有时也有停顿。
例如:
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巍然屹立在西藏南侧。
按照市场行情,公司及时对商品价格进行了调整。
到了苏南以后,我们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民创造的奇迹。
我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他给我造成的。
[思路分析]
单句,只有一个主语部分和一个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由复句的定义可知:在复句里,单句只是一个分句。例如:“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是由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解题过程]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1、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
构成单句的直接成分之间存在着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等结构关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作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是不同的。
例1:
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例2:
我这才明白,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谓短语“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语。
例2是主谓短语“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宾语。
2、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
关联词语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
例如:
她不是败在没有运气,而是败在缺乏意志上。
他们宁可吃观音土、啃树皮,也恋着土屋不走。
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较少。但是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
例如:
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道理。
只有那张被太阳晒黑了的脸,才说明这是一个长期搞农村工作的人。
3、语调不同
单句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
复句的分句已经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4、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同
单句和复句结尾都使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但分句之间的停顿只能用逗号或分号表示。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区别并列复句与联合短语、承接复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
例如: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联合短语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并列复句)
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到担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并列复句)
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到担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承接复句)
一般来说,联合短语和连谓短语用逗号隔开,句子就由单句变为复句。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逗号停顿的不一定都是复句,单句中主语、介词短语、方位短语和带长宾语的动词后面有时也有停顿。
例如:
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巍然屹立在西藏南侧。
按照市场行情,公司及时对商品价格进行了调整。
到了苏南以后,我们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民创造的奇迹。
我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他给我造成的。
[解题过程]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1、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
构成单句的直接成分之间存在着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等结构关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作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是不同的。
例1:
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例2:
我这才明白,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谓短语“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语。
例2是主谓短语“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宾语。
2、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
关联词语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
例如:
她不是败在没有运气,而是败在缺乏意志上。
他们宁可吃观音土、啃树皮,也恋着土屋不走。
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较少。但是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
例如:
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道理。
只有那张被太阳晒黑了的脸,才说明这是一个长期搞农村工作的人。
3、语调不同
单句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
复句的分句已经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4、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同
单句和复句结尾都使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但分句之间的停顿只能用逗号或分号表示。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区别并列复句与联合短语、承接复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
例如: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联合短语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并列复句)
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到担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并列复句)
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到担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承接复句)
一般来说,联合短语和连谓短语用逗号隔开,句子就由单句变为复句。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逗号停顿的不一定都是复句,单句中主语、介词短语、方位短语和带长宾语的动词后面有时也有停顿。
例如:
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巍然屹立在西藏南侧。
按照市场行情,公司及时对商品价格进行了调整。
一、寻找分析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是句子与句子衔接的重要纽带,关联词语的恰当搭配,则是保证句子连贯的重要条件。寻找语段中出现的关联词,分析关联词语关系,根据照应的词语能较快地选择连贯的语句。
【例1】选择与原文衔接最好的一项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______。
A. 就是缺少发现 B. 就是要去发现
C. 而是缺少发现 D. 但是要去发现
【分析】关联词语往往是成对使用的,如“虽然……但是……”表示分句间的转折关系,“不是……而是……”表示分句间的并列关系,“不是……就是……”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习惯上,“不是”不能跟“但是”搭配,由此排除D项。因原句有“美是到处都有的”,故不存在选择关系,A、B两项“就是”与“不是”构成选择关系,与句意不符,要排除。只有C项“而是”与“不是”构成并列关系,符合句意,为正确答案。
【例2】(2012年重庆卷)依次填入下边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_______他们从你身边走过____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__________你还不引人注目。而______你长成一株大树,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
A. 虽然 甚至 因为 如果
B. 虽然 或者 除非 只有
C. 即使 或者 除非 只有
D. 即使 甚至 因为 如果
【分析】本题考查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文段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复句,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只要能理解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不难得出答案。选词填空,首先要整体感知,其次要根据句意和关联词辨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三句话①②③构成三个层次,①②与③构成假设关系,①与②之间也是假设关系。理清关系后,相对就容易了。答案为D。
二、寻找分析照应、暗示语
句子中往往会使用一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如:然而、但、不过、而且、另外、同时、最后、换句话说等,抓住了这些词语,句子顺序自然好把握了。带上指示代词“这(些)”的句子,应该紧跟在其所指代的内容后面。用时间词语、空间词语等提示,表达这些意思的句子要注意照应。寻找语段中出现的照应暗示语,就能很快分析选择出连贯的语句。
【例3】(2012年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的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于弥补这个缺憾。
①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②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③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④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⑤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
⑥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 ③⑥④②⑤① B. ③⑥④⑤②①
C. ①③⑥④⑤② D.①③⑤⑥④②
【分析】解答本题时需要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找出“也”“然而”“而且”等语言标志;③中“之前的不对”紧承起句,⑥④紧承③句分析,④⑤是教育弊端的两面,②①分别与④⑤相对应,①也与下句的“自由的”密切相连。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答案为B。
【例4】(2009年广东卷)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月州,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_______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 ①④⑤②③ B. ①③④⑤②
C. ③①④⑤② D. ③④⑤①②
【分析】答案C。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修辞学中的示现”,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排序,第③句中的“后来”,照应前文的“本是”, ①是对③具体阐释,④⑤②是总分结构,⑤照应后文的“同追述的示现相反”,也可根据“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判定前面一句是⑤,AD两项排除,⑤句前是④;④句是总述句,后三句分别阐述“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故②句应在⑤后。④⑤②排列的有BC选项,也可排除AD选项。例举杜甫诗句是为了说明“修辞手法”,根据语感,顺序应为③①,由此可选C。
此外,还可以寻找语气表达一致的语句、出现的近义词、内容方面的照应、提示性的标点符号等多种照应与暗示语,较快地选择出连贯的语句。
综上所述,不管是哪种题型的排序题,只要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起来自然会游刃有余啦。需要说明的是,做题时并不能仅从某一方面去思考,而应该综合各方面考虑,运用多种方法,才能更准确地解答此类题目。
关键词:汉语;哈语;紧缩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 紧缩句概述
汉语紧缩句是一种简化了的复句,是由复句的分句和分句凝合而成的,形式上象单句,内部关系却是复句,表达复句所表达的内容。紧,是指紧凑,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念起来只像一个句子形式。缩,是缩略,分句与分句之间的连接词被压缩掉了。构成紧缩句的主体是动词性词组,从形式看,象是一个单句的谓语部分,尤其是与单句中的连谓句比较相象。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紧缩句的谓语部分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陈述内容,这两个陈述内容之间存在着承接,条件,假设,因果等关系。
紧缩句是一种特殊句子,其形式也有多种,简单说来,按关联词语和关系的多寡可以分为单纯形式和多重形式。
(一)单纯形式的紧缩句结构上和普通复句一样也分为用关联词的和不用关联词的两种。
不用关联词的紧缩句
这类紧缩句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
如:你不说我替你说。
此句是转折关系,可以扩展成为“如果你不想说,那么我就替你说”的形式。在此,虽然没有一个关联词,但是在上下文中可以清楚的判断出句子所表达的转折含义。
雨过天晴。
此句是承接关系,句子可以扩展成为“雨过接着天晴”的形式。
使用关联词语的紧缩句
这一类紧缩句格式比较固定。
用单个关联词的紧缩句。
用“就”关联的,可以构成不同关系的紧缩句。
如:去晚了就来不及了。(假设关系)换成:如果去晚了就来不及了。
天一亮就出去锻炼。(条件关系)换成:只要天一亮就出去锻炼。
用“才”关联的,可以构成不同关系的紧缩句。
如:无私才能无畏。(条件关系)换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
他看了半天才看懂写的是什么。(顺承关系)换成:他看了半天,才看懂写的是什么。
用“又”关联的,可以构成不同关系的紧缩句。
如:说了又说。(并列关系)换成:说了一遍又一遍。
想上台又害怕。(转折关系)换成:虽然想上台,可是又害怕。
D、用“都”关联的,可以构成条件关系的紧缩句。
如:你们说什么我都同意。换成:无论你们说什么,我都同意。
E、用“也”关联的,可以构成不同关系的紧缩句。
如:下雨我们也要干。(假设关系)换成:即使下雨,我们也要干。
我没见过也听说过呀。(转折关系)换成:虽然我没见过,可是我也听说过啊。
F、用“还”关联的,可以构成转折关系的紧缩句。
如:我说了几次还不明白。换成:我说了好几次,可是(他)还是不明白。
一天没吃东西了还没什么食欲。换成:虽然一天没吃东西了,但是还是没什么食欲。
(2)用成套关联词语关联的紧缩句。
有的紧缩句采用了成套的关联词语,这种紧缩句的整体性更强,逻辑关系更密切,紧凑。
A、用“越……越……”关联的,主要表示承接关系和条件关系。相当于“……后来……”、“只要……就……”
如:人越来越多,兴趣也越来越大。
B、用“一……就……”关联的,主要表示承接和条件关系。相当于“……然后……”、“只要……就……”。
如:一走就再没回来。
C、用“非……不……”关联的,主要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除非……否则……”。
如:(今天)我非去不可。
D、用“不……不……”关联的,主要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就……”。
如:不到黄河不死心。
E、用“不……也……”关联的,主要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也……”。
如:冬天,不刮风也冷。
F、用“再……也……”关联的,主要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也……”。
如:困难再多也不怕。
G、用一对代词或数词来关联的,表示假设关系的较多。这一类可以斟酌归入不用关联词语的紧缩句范围中去。
如:付出多少,得到多少。
(二)由多重复句紧缩成的紧缩句叫多重紧缩句。它可以扩展成为多重复句。
如:你爱信不信。
这个句子可以扩展成:如果你爱信,你就信,你不爱信,你就不信。第一层关系是并列关系,第二层关系是假设关系。
除以上的紧缩句分法,紧缩句还可以根据谓语的主语不同,分为以下三种。
1、紧缩句两个谓语的主语不同,即异主语紧缩句。
如:不问不开口,一旦开了口又停不了了。
2、紧缩句两个谓语的主语相同,即同主语紧缩句。
如:你不想去也得去。
3、紧缩句中两个谓语的主语都不出现,即无主语紧缩句。
如:不想你还能想谁呢?
2 紧缩句的哈语表达法
(一)汉语中是假设关系的紧缩句,在哈语中用动词条件式来表达,有时用条件复句或者简单句来表示,有时用否定副动词形式或动词后加mejinXe、majRnXa表示。
如:不到黄河不死心。
degenine CetpejinXe tRnbajdi.
(二)构成条件关系的紧缩句,在哈语中用动词条件式表示或副动词表示,也可以用条件复句来表示。
如: 在哪里你都要好好工作。
qajda bolsada qRzmetti CaqsR istewi/ kerek.
(三)构成让步关系的紧缩句,在哈语中用让步关系的复句来表示,有时用否定动词的条件式和da、de结合或用mejli……bolsRn表示。有时也可用简单句来表示。
如:这个道理不说也明白。
bul qaHjdanR ajtpasada tYsininedi.
(四)构成转折关系的紧缩句,在哈语中用转折复句来表示。
如:你不害怕我害怕。
sen qorRqpasa/ men qorqamRn.
条件不好也干出了成绩。
Xart CHdaj CaqsR bolmasada n*tjCe CarattR.
(五)构成因果关系的紧缩句,在哈语中用因果复句来表示。
如:不同意就别勉强。
qosRlmasa/ zorlanbjaq qoj.
(六)构成承接关系的紧缩句,在哈语中用sajRn、barHan sajRn等表示。
如:我越想越想不明白。
ojlaHan sajRn tYsinbedim.
身体越不好越要加强锻炼。
densawliHi/ naXar bolHan sajRn, XRnRHw kerek.
哈萨克语是黏着语,与汉语的体系有较大差别,因此在表达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的表达方式,而是要根据翻译和上下文的需要,具体选择表达方式,以求得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定京. 现代哈萨克语使用语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日语单句 单句 复句 区别
一
单句,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单独的句子。日语的句子是由句节组成的,在一个句子里,不同的句节或词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起支配作用,有的被支配,有的起修饰作用,有的被修饰,等等。根据不同作用划分出来的各个部分,叫作句子成分,日语的单句就是围绕着这些成分进行的分析,也是由这些成分组成的,日语的句子成分一般分为主语、谓语、宾语、连体修饰语、连用修饰语,单句中只有一套这样的成分,这些成分在某些场合会被省略。
复句是就单句而言的,一个单句只有一个表达中心,而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达中心联合起来的一种句子结构形式。复句里的各个单句叫分句,单句里的各个成分只是单一的句子成分,比如主语谓语宾语之类的。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句子,对单、复句的区别有大概了解。
例1.おふくろはをあらいおわる。
例2.生活上で困を克服するばかりでなく、仕事のうえでも高い水が必要である。
从上面两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例1只有一套成分,句子的主语是おふくろ谓语是あらいおわる宾语是。而例2却有两个分句,每个分句自成系统,互不干涉,只是在意义上关联,两个分句都可以看作一个单句,这样的句子我们就成为复句。但事实上句子都是很复杂的,很多句子难以一眼区分开是单句还是复句,而且直到现在不管是日语学习者,还是研究者都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在这里只是陈述笔者个人的观点。
二
复句是由单句组成的,如果能掌握复句的特点和概念,那么区分单复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代的关于日语的复句的概念,基本上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将复句分成联合复句,主从复句(也有称为偏正复句);还有一种是把它分为三类,即并列、主从和包孕句,我赞同第一种观点。因为包孕句问题,实质上主谓词组动宾词组等充当单句句子成分的问题。
从结构和意义上看,复句有如下几个特点。
1.复句中的分句,不作另一分句的任何成分,因此充当成分的主谓词组不能看作分句。
例1.列が大をわたったのは朝の五くらいです。
例2.わたしが行くかいかないかはありません。
以上句子中的划线部分都是主谓词组,但都不是分句。句①是主语,句②是句子的同位语,二句都是单句而非复句。这是区分单句和复句界限。
2.构成复句的分句,有的是完整的单句,即主谓宾俱全的句,有的则是不完整的主语不全的句。
例3.彼女はこころが清くて、彼女は生活のしみをよくわかっているのです。
例4.我躺着,[我]磅船底漏渴的水望,[我]知道我在。
わたしは横になって、( )川をみて、わたしがまだ存在いているのをわかった。
以上例3包括两个完整的分句,例4包括三个单句,是不完整的句,( )内的“わたし”原文都省略了。
3.复句中的分句必须相互有联系,而且有关联词来连接。
例5.最を取ってるので、うれしくたまらないです。
例6.あしたが雨なのに、会は通りで行します。
三
以上简单分析了单复句区别的方法,要严格区分开,还是要具体了解复句的分类,前面我们说复句分为联合、主从两大类,具体划分如下。
1.联合复句
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是平等的,叫联合复句,日语称为“重文”。联合复句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并列复句及其关联词语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有关的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论述密切相关的事理。这种复句叫并列复句。
日语的复句多数要用关联的连接成分,相当于汉语的关联词语,日语并列复句的关联词语有用也有的不用关联词语,只以前一分句采取用言中顿的方式。
例1.中野さんは社をつとめていたが(けれども)昨年退した。
例2.中国と日本は距が近いし、史的なつながりが大深いです。
例3.弟はいつも食事をしながらテレビをる。
例4.浜は候もよければ、景色もよい。
例5.会はどこで演は何から始まるのか。
例6.の内容はでなかなかわからない。
例1―4都用接续助词,が在这里用于顺态连接,相当于汉语表示顺态连接的连词“而”,但有时可以不译;し有“既,又”的意思;ながら则表示一边。5、6分别是助动词形容动词的中顿,以词类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并列。
(2)递进复句及其关联词语
分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即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进了一层。这种复句交递进复句。日语用于递进复句的关联词语如下:
うえにしかもそしてそのうえのみならずどころかばかり等
あの子は踊りが上手だし、そのうえ歌もうまい
ねだんが安いうえに品がれている
(3)承接复句及关联词语
分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是相联相成的,几个分句表示连续的动作。
日语用于承接复句的关联词语如下:
ててからするとそうしてそれから
デパトでい物をして、映画をて、こひをんでった
のしみは寝る前にコヒをのみ、そうして新をゆっくりむことだ
(4)选择复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所叙述的事实不能同时并存。日语选择复句中―般都要出现接续词语,常见的有:あるいはそれともまたはもしくは等。偶尔也有不小现接续语的。这主要表现在疑问句中,此时,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选择关系可以靠疑问语气体现出来。如:
いい知らせですか、い知らせですか
手を出すかまたはを打つか
2.主从复句(也有称为偏正复句的)
(1)转折复句
正句和偏句往往意思相反。偏句陈述一个意思,正句转折。通常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而且都要使用接续词语。转折复句中经常出现的接续词语如:
がそれともかわりにしかし癖につつとはいいながら等。
がせまっているのにレコドをいている。
いくらの才能があったというもののこんなに威っているのはだめ。
(2)因果复句
因果复句的两个分句,一个表原因,一个表结果。表结果的分刁可以称为正句,表原因的分句称为偏句。日语的因果复句中通常要出现接续词语,常见的如下:
からしたがってためにのでゆえに
女だから化をする。
寒いのでじっとしていられない。
(3)假设复句
偏句表示某种假设情况正句表示由这种情况得出可能产生的结果。
常见接续词语如下:
たらととしてとしたらてはとするとならばば等。
あなたがもし父だとするとあなたはどうしますか。
そばに犬でもいればすぐ犬のほうにかんしんはいってしまう。
(4)条件复句
偏句表示条件,正句表示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必须依赖前面偏句的条件而产生,
常用接续词语如下:
かぎりさえすればとところでとも
スツを着ている限り、彼は西洋の族でいらるのだ。
出てある来さえすれば、かならずだれにあう。
(5)让步复句
就是偏句先让一步,姑且先承认或者先容忍某种事实或理由存在,然后在正句中得出这种事实或理由所可能产生的结果。
常用接续词语如下:
たって、たってもてもところでとしてもにしても
今からでは急いでも八の新にまにあわないでしょう。
仕事がつらくたって、中途半で放するわけには行かない。
(6)推论复句
偏句提出一种情况作为前提条件,正句根据这个前提条件推断出这个结果。
常用接续词语如:
からには以上はうえは
あの恐ろしいきばのある以上は必ずかむ。
独立したからにはわたしの家にいられてはこまる。
(7)取舍复句
常见连续词语如:
说出两种情况进行比较,选择其中一种情况,而舍弃另外一种情况。
よりむしろいっそ等。
いっそ自分がをしても他人には迷惑をかけない。
以上共11种,对复句进行了分类,从上面分类看,不难发现,复句具有的特征,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对复句和单句进行区分。
四
日语与印欧语相似,形态十分丰富,非常注重语法形式上的完整。拿日语复句来说,无论哪一种复句都必须出现关联词语(即接续助词等)。例如表示假设时,必然使用“ば、たら、なら”之类表示假设关系的接续助词或者副助词。表示因果关系时,必然出现“だから、のでゆえに”等助词。否则分句之间的关系就无法表明,不能构成复句。汉语注重意合,不注重形合,即所谓的“得意忘形”(意思表达出来了就行,可以不考虑句子的外形结构)。复句就是典型的例子。汉语的复句,只要不妨碍对语义的理解,介词、连词等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往往可用可不用。不用,句子的结构依然完整,照样能意会到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用了,有时可能恰到好处。
以上我们对复句的意义和类型进行了了解和划分,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好复句的意义特点和分类,那么单复句的划分会有明确的了解。
(1)要看结构,单句的内部可以划分出句子成分。复句是由分句构成的,分句之间有逻辑关系,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2)复句间常有关联词语。如我们在分类时出现的很多接续组词和接续词。抓关联词是分辨复句的关键。
(3)单句的句子成分间也可以有停顿,不能把这种停顿看作分句的标志。不过,连动句和连贯复句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停顿。
如:太吉は坂を下がって、森のところまできた。复句
太吉は坂を下がって森のところまできた单句
王さんはドアをあけて、出た。复句
王さんはドアをあけて出た。单句
以上四个句子都是一样的意思,但是由于逗号的出现使得句子的划分出现了变化。
参考文献:
[1]山田孝雄.日本文法概论[M].京:宝文,1980.
[2]北原保雄.日本の世界6[M].京:中央公社,1981.
[3]南不二男.代日本文化の郭[M]京:大修店1998.
[4]秦礼君.日汉比较语法[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复句类型 逻辑语义 关联词语 语境
自《马氏文通》诞生,马建忠先生在借鉴西方文法体系的基础上初步涉及汉语复句系统之后,关于复句系统的多维研究一直是各家学者争相投入的热点。单句和复句的区分始终是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自马氏之后,王力、何容、吕叔湘、孙良明,到当代的黄伯荣、廖序东、邢福义等多位大家都对此有所论述。作为同一级语法单位,单句和复句之间有着诸多相关联的因素,如表述性、语调等特点。但作为分立出来的独立句型,区别于单句的功能类型和结构成分分析,复句则重在探讨分句之间的逻辑联系。
一、 复句类型划分的几家之言
复句表达的是复合命题,因此更符合现代社会交际的需要,然而也正是其复杂的结构和表意性给深入研究带来了种种困难。与单句相比,复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中心,以关联词语作为形式标志,句中有语音停顿。而复句之所以成为复句,最根本的是在于几个分句之间产生了逻辑关系,因此对分句间关系的考察是复句分析的重要方面。
(一)复句的基本概况
何为复句?现在比较通行的概念是: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黄伯荣 廖序东:2002,159)
单复句的区分问题,在学界探讨了多年。从马建忠先生区分“句”、“读”开始,汉语复句理论出现了源流。到了“文法革新”前后期,包孕句归属问题得到了比较统一的认识。1957年《中国语文》上的“复句问题”大讨论则推动了复句理论的深刻、全面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新的思维模式、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变化,引发了汉语复句理论的研究呈现出多元深入的局面。
关于复句类型的划分,学术界也一直是众说纷纭。主要观点包括大多数教材采用的两分法,邢福义的三分系统法,另外还有邵敬敏的四分法十小类,《现代汉语复句新解》中构拟的一个新的多层次的以二分为主要特征的复句系统等。但这几种划分方法,共同点都在于将逻辑语义关系作为划分的依据。
(二)大多数教材通用两分法
现在高校通用的大多数教材中,大多采用两分法,即联合和偏正两种语义关系。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又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小类。”“偏正复句又分为转折、条件、假设、因果、目的五小类。”(黄伯荣 廖序东:2002,160-171)胡裕树版《现代汉语》“按照分句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型。”“联合复句中分句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常见的有下列四种: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偏正复句中偏句和正句有个各种不同的关系,常见的有下列四种: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让步关系。”(胡裕树:1979,357-370)
两分法为多数研究者所采纳,在汉语语法教学中普遍使用,根据分句间意义平等还是有主有从进行区分。这种划分方法的缺陷很明显,邢福义在阐述三分法时将二分法的问题概括为“缺乏形式依据,既解释不清事实,又跟标志相冲突。”(邢福义:2001,56)其实二分法并不能自圆其说,意义的平等或是主从关系依据的是操作者的主观认识,因此在区分时是缺乏客观的标准的。如联合复句中的递进复句,黄、廖版教材中例:
你这样说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团结。(黄伯荣 廖序东:2002,165)
按照联合复句分句间意义平等的说法,这里就解释不通了。很明显,句子清晰得表明了一轻一重,一浅一深的关系。
再者,有些复句类别有交叉或重合。如偏正复句中包括因果和目的两小类,从逻辑关系上来看都是一为原因,另一为结果。区别仅仅在于因果句中的结果是客观产生的,而目的句中的结果是主观上期望达到的,究其本质关系,是一致的。
(三)邢福义提出三分系统
认识到两分法出现的诸多问题,邢福义采用了三分系统。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把复句的关系类别划分为三大块:“因果”一块,“并列”一块,“转折”一块。以此为基点,建构汉语的复句三分系统。”(邢福义:2001,38)“因果类复句可以分为因果句、推断句、假设句、条件句、目的句等等。”(邢福义:2001,39)“并列复句可以分为并列句、连贯句、递进句和选择句。”(邢福义:2001,43)“转折类复句可以分为转折句、让步句和假转句。”(邢福义:2001,46)三分的依据在于“便于验证,便于形成系统,便于解释事实。”(邢福义:2001,49-50)
(四)其他小众分类方法
除这两种意见之外,还有一些较为小众的处理方法。如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中的四类:平等、轻重、顺理、违理,这是对两分法进一步的细分,但是也同样存在着相类似的弊端。
再如《现代汉语新解》中,采用了层层二分,每类内部再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直至最小的类别的方法。如单纯句与非单纯句,单纯句里再分为条件句和非条件句。这种A与非A的分类法属于矛盾概念分类法,区别于其他列举式的并举概念分类法。单从分类名称上来看,A、B、C……这种并举法,学习者在认识理解时一目了然,而A和非A的矛盾分类法,需要建立在对A的内涵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对于语言学尤其是语法学而言,描写式的分类法更加直观,更易反映概念的信息和区别度。并举法中,对于A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借助对非B、非C的认识,多维度切入,从而进一步深刻化、全面化。
二、复句分类划分的依据
复句类型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但目前在划分依据上已经取得了相对一致的意见,这个依据即逻辑语义关系。
客观规律是世界运行必须遵循的守则,这种规律处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之中。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自然就必须遵守并呈现出这样一种关系。因此复句的分句之间也必定遵守这种逻辑关系,所有的语义关系必须建立在逻辑关系基础之上,生活中现象与现象之间的逻辑联系就是复句分句间语义关系的根。然而逻辑关系又并不完全等同于语法关系,有些逻辑关系不通的句子在语法上却不存在问题,如“火车在天上飞。”但逻辑和语法又密不可分。从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追溯到希腊、拉丁语法,其基础都是建立在逻辑学的基础之上的。
逻辑语义学的兴起进一步启迪了语言学学者,把目光投向逻辑学的领域,在学科交叉和研究方法互通的过程中深化研究。因此汉语复句研究深化精细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研究方法上有纵向方面不同程度的精确、细致和深化。邢福义先生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运用逻辑方法来分析语法问题。胡明扬先生指出:“就汉语而言,复句的语义逻辑研究在目前也许有更大的实用价值。邢福义这些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令人瞩目。”于根元先生《在探索中前进》一文专章“请逻辑学来帮忙”中指出:邢福义先生运用形式逻辑的某些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做法是“归演结合,表里结合,求同察异”。
邢福义先生的三分法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探索出来的。例如前文引述的黄、廖版《现代汉语》中的例句“你这样说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团结。”黄、廖版中把它划归到联合关系中的递进复句一类,我们认为这并不恰当。在邢福义的《汉语复句研究》中,有单列的“不但不p,反而q”及其与转折句的牵连一章节,“不但不p,反而q”分句间既包含递进关系又包含转折关系,如果只是简单的舍一取一显然欠科学和严谨。从p、q,非p、q,p、非p非q、q的几者关系中阐明了其中的逻辑语义联系,也划清了其归属,点明了其特殊性。关于上文提到的因果句和目的句的归属,也根据分句p、q的相互关系将其同纳入广义因果句类中。
三、复句类型划分的其他因素
尽管对于复句类型的划分学者们在探讨中做出了相对科学严谨的分析,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句型依然存在模棱两可的划分困难。
(一)关联词语作为标志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显然,关联词语区分单复句,和判断复句类型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复句研究的现实操作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首先,复句有形合法和意合法两种。作为意合法形成的复句,常常会省略关联词语;以意相合,语序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再者有关联词语做区分标志的形合句又存在着跨类现象。关联词语也会形成迷惑人的假象,因此把它作为区分的绝对标志必然不是万全之策。明确常用的跨类关联词的用法是必须的一点,但归根结底分析透彻分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才是最重要的方面。
(二)复句类型的演变
从历史角度上来看,同一关联词语可以表达多个语义关系,使得跨类现象存在,可以分析为复句类型演变的结果。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中例:
她已经吃过了,她的小弟弟小元今晚宿在学校没有回来,于是,饭就省出来了……(邢福义:2001,527)
“……于是……”一关联词的用法,字面分析,“于是”说明了活动变化“她吃过了和弟弟不回来”以及活动变化“饭省出来了”有着紧密的前后衔接关系,是明显的连贯关系,属于并列复句。再进一步分析发现,前分句叙述了一个事实,后分句表示由此而引发的结果,这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相比较而言,第二层次的分析更深入更符合逻辑事实。这也就体现了复句类型演变的可能性。类比于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人的主观能动性随着认识的深入进一步地调动发挥,因而也把理论进一步深刻化。
(三)语境的影响和作用
很多模棱两可的语句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或特定的意义。这里的语言环境,即语境,上下文。尤其是多重复句的层次划分,第一层的重要节点也常常可以通过上下文所要传达的信息来判断。语境在帮助判断复句类型或者进行层次划分的同时,也衍伸出了新的意义,即修辞效果。关联词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可以传达出比其单独使用时更复杂的内涵,也增强了文段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3] 全立波.现代汉语复句研究述评[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株洲),2004 6(9):114-117.
[4]李振中.“逻辑语义“——复句类型划分的原则依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22(4):59-62.
[5]张宗正.对复句语法地位的再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新乡),1990(3):63-69.
关联词是指用来连接几个词、短语或者句子,表示一定逻辑关系的词语。递进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在意义上有进一层的关系,例如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等关系。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则是指能够表示分句在意义上进一层关系的,且有一定逻辑的词语。
分句之间的这种关系,必须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来表示。表示递进关系的常用关联词有:1.单用的。例如,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并、甚至、更、以至、何况、况且、尤其、还、甚至于等。2.配对使用的。例如,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还、也、甚至)……;尚且(况且)……,何况……。
【经典举例】
例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分析: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厌恶中带有讽刺意味的。这句话先用比喻描写出清国留学生盘着“油光可鉴”的辫子的丑态,然后作者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还”,进一步写出他们扭脖子的样子,而且用反语表现了自己对他们以丑为美的唾弃和憎恶之情。
例2.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藤野先生》)
分析:作者先用芦荟作类比,为下文写自己在仙台所受的优待作铺垫。第一句话中,作者先写芦荟一到北京就被“请进温室”,然后用关联词“且”表示递进关系,进一步表现芦荟受到优待,说明“物以稀为贵”的道理。第二句话中,作者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但……,还……”,进一步写自己所受到的优待,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辛酸。
例3.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鲁迅《藤野先生》)
分析:这句话是递进关系的复句,作者用关联词“不但……,连……”,写藤野先生认真批改“我”的作业,进一步表现出他诲人不倦和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
例4.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牛汉《我的第一本书》)
分析:这句话中的关联词“更”说明它前后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这里的“第一本书”既是指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指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就意味着忘记了知识的源头,更忘记了人生的起点。忘记过去,就是忘本。“本”在这里首先指课本,更是指人生历程中有价值的基础性东西。
例5.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分析:从桥的设计写到施工技术,作者用了关联词“更”,表明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表现出作者对赵州桥设计和施工的高度赞扬。
例6.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孙犁《芦花荡》)
分析:这是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用“而且”这个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连接两个分句,生动地揭示出当时的环境气氛,也表现出作家深厚的文字功底。
例7.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分析:这句话用关联词“并”,使第三个分句与前两个分句之间形成递进关系,通过写皇帝给骗子的奖赏,进一步表现出皇帝的愚蠢和昏庸。
【跟踪训练】
认真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填写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
1.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_________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2.过了这么多年,藤萝花又开花了,_________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3.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
,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
4.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____________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
5.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_________是一个技术人员,________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6.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________在鸭群中是如此,________在鸡群中也是这样。
7.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__________
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8.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________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9.我们发现她们________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10.喜鹊构成的桥_______意义好,形式________自由,生动活泼。
参考答案
《递进关系的关联词》
1.而且2.而且3.并且4.尤其5.不仅、而且6.不仅、连7.况且8.以至9.不但10.不仅、也
《夸张》
1.(1)扩大夸张(2)超前夸张(3)扩大夸张(4)缩小夸张
2.B。“把胡子气断”不符合实际,没有真实感。
3.B。B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的目的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故意扩大或缩小,达到一种语言效果。“翻江倒海”表示水势浩大,声势很大,用在这里不恰当,因为蚂蚁不可能在水中,本句失去了客观的事实基础,属于夸张失当。
4.D
并不是也不是表示递进关系,递进关系是指能够表示在意义上进一层关系的,且有一定逻辑的词语。后面的分句比前面的分句向更重或更大、更深、更难的方向推进一层,分句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分句之间的这种关系,必须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来表示。表示递进关系的常用关联词有:单用的;例如,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并、甚至、更、以至、何况、况且、尤其、还、甚至于等。配对使用的;例如,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还、也、甚至)……;尚且(况且)……,何况…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句群 高考试题 衔接与连贯
句群是在语义上有逻辑联系,在语法上有结构关系,在语流中衔接连贯的一群句子的组合,是介于句子和段落之间的,或者说是大于句子、小于段落的语言表达单位。在连贯话语中,句群是相对独立的语义――句法单位,它以一定的方式为组合标志,可以从语流中切分出来。①
1981年《中学语法系统提要》开始把语法教学的范围扩展到句群,80年代以来汉语界对句群的探索迅猛发展,至今仍方兴未艾。有关句群衔接与连贯的高考试题的出现也有十余年,特别是近几年,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这一题型频频出现,更加引起广泛重视。本文主要结合高考试题和课文,寻找句群的衔接与连贯在形式上的标志,希望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学。
一、词汇接应
1.运用关联词语
句子和句子之间运用关联词语来组合是很常见的现象。通常有:
(1)并列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成对用的有“一方面……另一方面”、“首先……其次……最后”等;单用的有“也”、“又”、“还有”、“否则”、“与此同时”、“另外”等。例1: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②(高中语文第三册――16《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用“首先、其次、最后”关联,并列关系鲜明清楚,条理清晰地表达出作者“寻求爱情”的原因。
(2)承接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于是、便、接着、然后、后来、终于、最后”等。例2: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高中语文第三册――9《记念刘和珍君》)“直到后来”承接上句,前后连贯,说明鲁迅与刘和珍的认识过程。
(3)选择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成对用的有“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单用的有“还是”、“要不”、“或者”。 例3: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时而到岸旁嬉戏,时而沿着水边,藏到灯芯草丛中,时而离开它的幽居,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第一大题第4小题)用4个“时而”贯穿前后,丰富地展现了天鹅多姿多彩的生活习性,生动形象。
(4)递进关系:这类句组的后句之前常用“更加、甚至、特别、特别是、至少、况且、而且、并且、更、尤其”关联。不能用成对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也不能单用“不但、不仅”。例4: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高中语文第三册――9《记念刘和珍君》)前后用“况且”连接,层层递进,论证愈加有力,作者所要表达的悲愤之情也得到步步推进,层层升华。
(5)转折关系:这类句组中间常用“但是、而、然而、可是、虽则、只是、而况、却、否则、相反、不、不过”等关联,有时也用成对的关联词“一方面……另一方面”、“这就是说……而不是说”等。例5: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城,面积不过八十公顷,人口不过二十万,却有着千年的沧桑历史。(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II第六大题第18小题)先说这个古老的小城面积小,人口少,接着笔锋一转,用一个表示转折的“却”字突出其历史悠久。欲扬先抑,用“却”衔接,前后连贯,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赞颂之情。
(6)因果关系:这类句组常在后一句前或句中用“所以、因此、因为、就因为、原因是、就是因为、正因为这样”等关联。例6: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高中语文第四册――2《项链》)先摆出结果,再用“因为”说明原因,表达自然,层次清晰,引人入胜。
(7)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那、那末、假若、假使、倘若、如果、就”等,不用“如果……那末”等成对关联词。例7: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2005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第六大题第22小题)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譬如”举例来说,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2.运用指代词语
常见的是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由于语篇的最后体现形式是线性的,所指在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指称词之前,有时也可出现在其后,前者为回指,后者为下指。例8:咱们画图,有时候为的实用。编篡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要让读者明白动物植物外面的形态跟内部的构造,就得画动物植物的图。修建一所房屋或者布置一个花园,要让住在别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园是怎么个光景,就得画关于这所房屋这个花园的图。这类的图,绘画的动机都在实用。(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第六大题第22小题)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两句各举一例说明实用类画图;最后用指代词语“这类”回指,小结前两句。例5中的指示代词“这”下指后文所要叙述的“小城”。
3.运用时间词语
通常是用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和表示时点或时段的名词性词组。例9: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高中语文第三册――9《记念刘和珍君》)前后用时间副词“此后”衔接,表明事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作者的悲愤之情也随之愈加强烈。
4.运用处所词语
运用处所词语组合句群,在记叙文,特别是游记中很常见。通常是用处所名词,也常常表示处所的方位短语、名词性短语或介词短语。例10: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带和森林带。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2003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六大题第23小题)分别用“北坡”和“南坡”这两个处所词引出对上文“草原带”和“森林带”的介绍,层次清晰,前后照应。
5.运用数量词语
运用数词、数量词来组合的句群,组成句群的几个句子之间常为并列或总分关系。例11:我在我的《略论语言形式美》里,指出语言形式美有三种:第一是整齐的美;第二是抑扬的美;第三是回环的美。(高中语文第六册――5《语言与文学》)先总说,再用三个序数词分述,层次鲜明,一目了然,构成一个完整的总分句群。
6.运用词义之间的关系
词汇在意义上有各种关系(同义、反义、上下位义等),运用这些词语来衔接句群。这种衔接看似属于意义手段,实际上还是可以归属形式手段。因为任何语言单位都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任何手段都既是表达一定意义的形式,又都是通过一定形式表达的意义。既然如此,我们希望寻找形式上的显而易见的标志是可行的。如:
同义关系:例12: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高中语文第三册――12《泪珠与珍珠》)上句用“掉眼泪”,下句换用“哭”,表达相同语义,衔接自然。
反义关系:例13:18岁的青年,大概只有憧憬;80岁的老人,多半只剩回忆。(高中语文第五册――2《人是什么》)上下两句分别用“青年”与“老人”这一对有相反意义的词语,对比强烈鲜明,给读者以震撼,发人深思。
上下位义关系:例14: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高中语文第三册――11《道士塔》)先总说再举例论证,第一句的“欧美的艺术家”包括后文的罗丹等人,点面结合,论证充分。
整体与局部关系:例15: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高中语文第三册――11《道士塔》)先描写整体的“塔”,然后镜头推近,对准局部,分述“塔心”、“基座”。既给人整体印象,又让人体会到局部的细节。
7.运用词汇重复
在我们研究的高考试题中,这种衔接手段出现的频率最高。可能主要是由于这种方式最简单直观、清晰明了、显而易见,毕竟考生只是高三的学生。例10中第一句有“草原带和森林带”,下句紧接着就重复“草原”一词,衔接紧密,考生也比较容易一眼看出,作出判断。
二、运用特定的句式
有些句组运用一些句法手段,如偶句、排句、问答、省略等来组合。例3中用四个“时而”构成排比,形式整齐,一泻而出,生动地展现了天鹅的灵活。例16: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高中语文第三册――9《记念刘和珍君》)运用对偶句式,“惨象”对“流言”,“目不忍视”对“耳不忍闻”。形式整齐,对照鲜明,强烈地抒发出作者不忍目视、不忍耳闻的悲愤之情。
在目前的高考试题中,不论是排序题还是选句填空题,考查的都是句群的衔接与连贯知识。在解答这类试题时,我们认为首先应该通读文句,了解大意,找出话题。明确的中心意思,是构成句群的前提。抓住中心,是我们解题的前提。其次要理清思路,辨别层次。按照句群的功能,可以把句群分为记叙句群、描写句群、说明句群、议论句群等。不同的句群,其顺序结构也不相同。描写句群,多采用时间、空间顺序;叙述句群,多采用总分、并列、时间顺序;说明句群,多采用总分、空间、时间、主次、因果顺序;议论句群多采用总分、分总、并列、递进顺序。把握这些常见结构顺序,有助于理清杂乱句序。然后寻找文中的标志性衔接手段,在形式上和意义上相连贯照应。最后统读,全盘统读,逐句推敲,如有不当,再行调整。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适当融入相关知识。比如在讲解课文时,多让学生关注课文中句子之间的衔接手段,也可以挑出其中的一些重点分析,辅以相关练习,提高学生对这些形式手段的“敏感度”。
句群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许多相关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息息相关,如语用学、语境学、话语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研究句群,对语言科学、发展逻辑、文学和作文法等都有直接意义。目前,国内外语言学家都很关注这一学科的发展,并且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逐步进行深入地研究。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注释:
①吴为章,田小琳。《汉语句群》,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8页。
②本文中涉及的课文用例均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高中语文教材,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吴为章,田小琳.汉语句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刘哲.论话语的衔接手段与话语的连贯及语义分层[J].外语学院学报,1994,(3).
[4]黎泽渝.从句群说到语法的综合性教学.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5]陈倩.句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6]郭二唐.如何调整紊乱句序.太原教育学院学报,1999,(3).
师:明代王文录曾说“有篇联,脉络贯通;有段联,其耦迭生……”。可见,过渡能使文章上下连接,前后一贯,语脉清楚,文气流畅。过渡是文章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为保持文章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连贯性,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和转换,就要使用过渡的方法。过渡犹如桥梁,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了过渡,才使行文畅达、脉络清晰、全文浑然一体,让读者的思路能顺利地由前面过渡到后面,而不致于发生脱节或感到突兀、费解。
李(学生):老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过渡?
师:许多文章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联系本来就很紧密,不加过渡性的词、句、段,转折的意思也很清楚,这叫自然过渡。但也有不少文章由于层次或段落之间意思上的转折较多或较大,只有加上过渡的词、句、段,衔接才自然。简单说主要有下列两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内容转换时的过渡。文章内容由一个层次转换为另一个层次时,往往需要过渡。它包括上下文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的转换,上下文阐释、议论的问题或方面的转换,等等。这些转换,上下文之间一般都出现了间隔,需要过渡来衔接,上下文才能连贯起来。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叙写百草园只有一些野草,接着用“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反接过渡到下段写百草园让人留念忘返的景色。
再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先写了济南冬天的阳光,再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而过渡到写济南的山。
(二)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转换时的过渡。说明或论述由总到分或由分到合,通常需要过渡;由倒叙到顺叙、由顺叙到插叙、由议论到叙述的转换需要过渡。例如《故乡》在顺叙中插叙少年闰土的事迹,以“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开始,插叙部分结束,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为过渡转入顺叙部分。
王(学生):过渡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师:过渡的常见方法有四种。
1.用时间词语或关联词语过渡。时间过渡,就是用时间概念的词来衔接。例如《金盒子》用“五岁”、“八岁”、“三四天后”、“十岁”等这些时间词把全文自然衔接起来。关联词语过渡,就是借用关联词语进行过渡的一种方式。如“因为”、“所以”、“但是” 、“然而”等,把两个过渡的层次和段落衔接起来。如《散步》,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准备走大路时,事情发生了转折:“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袋,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个段落过渡就是用了转折的关联词语。
2. 用过渡句来过渡。过渡句,是指用以连接上下段之间的句子。过渡句在文章中运用比较广泛。上下段之间意思发生转折,往往要用过渡句。比如课文《闻一多的说和做》,在介绍完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后,用一句“闻一多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过渡到下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