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滁州西涧的作者

滁州西涧的作者

时间:2023-05-30 09:3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滁州西涧的作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滁州西涧的作者

第1篇

也正因为有着这份“诗中有画”的特殊情怀,因此每当旅游山川流水之际,总会刻意地去捕捉闲系于江边或或摇橹于湖面的扁舟画面,以便体悟那种野渡无人以及斜风细雨般的诗样意境,尤其是在晨岚飘逸或是晚霞余晖的氤氲时刻。

这首〈滁州西涧〉的诗,是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内所写就。滁州,在今安徽省滁县;西涧,俗名上马河,在滁县城西,是滁河的支流。这首诗描写西涧在春天傍晚急雨之后的景致,虽然背景的幽草、深树、黄鹂简凡,却也可从其中窥出几许诗人闲适自得的宽阔心境。

〈滁州西涧〉诗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的每一句,皆是动态景物的描绘摹写,也都正好只是描写着一种景物──第一句的涧边“草”,第二句的黄鹂“鸟”,第三句的春潮“雨”,第四句的野渡“舟”。但是,在串连了这些草、鸟、雨、舟的写实内涵之后,却也能生动地点妆出西涧春雨过后的绮丽风光,着实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大自然观察的细腻与深入,已达人景合一的至高境界。

这首诗,是在描写春天向晚时分,诗人雨后来到滁州西涧岸边,凝神举目一眼望去,那生长于河涧两边的如茵绿草,经由雨水的一番洗涤之后,显得特别青翠惹人怜爱。而茂密的绿意树林之中,不断传来黄鹂鸟的歌声,声音十分宛转、悦耳。西涧的潺潺流水,却因为刚刚的一场春雨,而涨得更高、流得更急了,让一艘原本闲系在渡口边上的扁舟,不禁随水起伏,不断地在水中摆荡着。

在这浩瀚无垠的大自然之中,韦应物非常内敛地选择以一条小河流,作为心情挥洒的背景。它不仅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派,也缺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豪情,却只是以大地为纸,以山川、深树为笔,以幽草、黄鹂为色,平实地展现出这么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自然篇章。平实心境,神来之笔,着实令人激赏!

这一首诗,风景的描写非常生动,透过种种看似动态的景物描摹中,反映出作者恬适平静的心境之美。春雨,堪称是此一西涧美景的主角,但是作者却未曾对这场骤雨的当时情况,有着任何的着墨,反而是选择在雨后的傍晚时分,以欣赏者的姿态,悠闲徜徉于其中,做为发抒心情的场景。

动态的春潮急雨,静态的雨过天青,让春雨过后的大地,不仅洗涤了凡间的尘垢,也恢复了原本清新的本性。在雨后清净的大地氛围中,却也潜沉着动静交替的意境,不断地在画面中幻化呈现──涧边幽草、自横扁舟的静中有动;深树鸣鹂、春雨急流的动中取静。让这大自然律动循环的客观场景,透过自己主观的一念之间,尽情地泼洒出无限遐飞的想象空间。

从野渡无人,到江中放舟;从春雨过后的滁州西涧,到斜风细雨的西塞山前。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同样选择在这春雨连绵之际,轻巧细致地描绘雨中的场景。画面优美清静,流露出了这位“烟波钓徒”怡然恬淡、闲适自在之心性,与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在意境上颇有类似之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天渔翁捕鱼的情景。它有着鲜明的山光水色,也有特殊的渔翁形象,无论是撒网或独钓,都可以将之描绘成一幅优美恬静的山水画作。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露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与〈滁州西涧〉的写景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首句的“西塞山前白鹭飞”中,“西塞山前”点明了场景的地点,“白鹭”则代表着闲适的象征,藉由描写白鹭自在的飞翔之中,衬托出渔翁悠闲自得的心境。次句的“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里的桃红与水绿相映,表现出暮春三月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着渔翁多彩缤纷的生活场景。三四句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江中捕鱼的动态自然场景,渔翁头戴箬笠,身着蓑衣,撷取了生活的情趣,似乎在斜风细雨中也乐而忘归了。

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七个字,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像是一幅江南水乡的渔歌山水图。在整幅山水画作之中,渔翁、桃花、鳜鱼、白鹭,甚至西塞山,这一切大自然中的动静场景,都被大地的斜风细雨所笼罩。模糊了彼此之间的界限,自然浑然结合成为一体,俨然就像是一幅结构完美的泼墨山水画作一般。

如同〈滁州西涧〉有绿草、黄鹂一般,〈渔歌子〉这首词中,也有着鲜艳独特的色彩。只是“青箬笠”、“绿蓑衣”,都早已被斜风细雨所浸染,而鲜红艳丽的“桃花”,也有部分飘落于静静流淌的江水中。眼前大地的色彩,似乎都在这细雨蒙蒙的烟波里变淡了,只有银白的“鳜鱼”,依然闲情地悠游其中而已。

最后一句的“斜风细雨不须归”,让渔翁的外表形体和内蕴心灵,完全融入于整幅画作之中,成为整首〈渔歌子〉诗词中的最高心灵境界。因为只要能够秉持着一份祥和宁静的心,那么外界大地的细雨、微风、桃花、白鹭,自然也会逐渐幻化成为内在心灵的一道道美景。当心神契合、物我合一之后,此时的归与不归,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大地之清风、江上之斜雨、涧边之幽草、树间之黄鹂,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以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大自然之赐予,也是人生际遇的瑰宝。因此,如能经由内在清澄的心灵,善体宇宙变易之道,那么“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田野风光、以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自然意境,都将成为心灵投影的最佳素材。

大地本无尽,有缘共遨游。无论是相同的自然场景,不同的心灵角度;抑或是相同的心灵角度,不同自然场景,都会编织成不一样的抒情结局。这是大自然的奥妙,也是大地可贵的蕴藏,总会在人生不同的氛围之中,恣意地泼洒出令人惊艳的氤氲画作,让人不经意地走入缥缈画中,成为点妆大地的主角。

第2篇

一、

导语

古诗词 是我国传统文化 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 的生命。

二、

正课

1、

什么是意境呢?

明确:意境也叫意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一种 主观情思。表现在诗词 中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即景 中有意,意中有景。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呢?《钱塘湖春行》又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这两 上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

2、

如何把握诗词 中的意境呢?一般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⑴描绘诗词 中展现出来的图景图画。这个环节主要抓 住诗词 中的主要景物和关键词 (包括色彩词 、季节词 、形容词 等 )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诗词 中的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简练有诗意。展示材料1和材料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洞庭湖(刘禹锡)

滁州西涧(韦应物)

湖光秋月两 相知

独怜幽草涧边生,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上有黄鹂深树鸣

遥望 洞 庭 山水色

春潮带雨晚来急

白银盘里一青螺。

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1、这首诗抓 住“湖光、秋月、无风、白银、青螺”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 的山 水画。前两 句用拟人手法写了洞 庭 湖的美丽宁静;后两 句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洞 庭 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解析2、这是作者任滁州刺 史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境幽深,有动有静的山水画。前两 句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鸟鸣交织成幽雅的景致;后两 句描绘出扁舟自横的画面。

⑵概括诗中景物所营 造 的氛围。这个环节要扣紧景物特点及情调,用一个词 或一个四字短语来表达。如孤寂清冷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 悲壮等 。如李清照 的《醉花阴》营 造 的是一个“孤寂清冷 ”的氛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营 造 的是恬静优美的境界。再看材料3《秋夕》营造 的是什么氛围?(学生互动,发言自由)。

秋夕(杜牧)

银烛秋月冷 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 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解析3:营造 出失意宫女生活孤寂幽怨的氛围 。一“冷 ”一“凉 ”暗示了秋寒。

⑶分析诗词 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送别、怀古、咏史、爱国忧民、思乡思亲、咏物抒怀、哲理言志等 等 。可让学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其次,借助注释和标题 ,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表达 的词可以有;愉悦、欢快、激动、哀伤、赞美、惜 别等 。答题 时,一定不可简单答之,而要结合诗词 的具体内容答出为什么是这样,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展示材料4和材料5: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解析4:这首诗通过“打黄莺儿”这一细节,表明了因为它的鸣叫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 梦,表达 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之情。

解析5:表达 了作者思念 故乡亲人的感情。

三、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通过如何把握诗词的意境来阅读古诗词,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

第3篇

浩瀚的春雨诗海中,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乡村风俗画,读来令人神往。他的另一首《江南春》,则描绘出了另一幅春雨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莺啼鸟鸣于绿树红花之中,楼台园林,水村山郭笼罩在淡淡雨幕之中,苍茫迷蒙,读来如同观赏一幅巨大的泼墨山水画,你的心、你的情、你的衫都会被这烟雨沾湿。

俗语说,“三月雨,贵如油。四月雨,好动锄”。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天气温低,降雨较少,致使小麦、油菜和一些蔬菜、果木处于越冬休眠状态或缓慢生长阶段。冬去春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给植物提供了迫切需要的水分,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宋代诗人黄庭坚咏道:“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唐宋散文家之一的韩愈咏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一诗中咏道:“微雨从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春雨促进了农作物生长,也为春耕春种创造了条件,农人在蒙蒙细雨中播下了种子,也播下了希望,渔者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啦!

但是,如逢多雨年份,再喜的春雨也会“绵”出愁来,成天阴湿寡照,不仅不利于春种春耕,还会造成春江桃花汛,使人们愁雨。苏轼的“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便是对这种“怕上层楼,十日雨”天气的描述。还有“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子规休向耳边啼”。借雨述亡国恨的,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借雨诉孤独的,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借雨述春宫愁怨的,李商隐的《春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蜿蜿,残宵犹得梦依稀”。

尽管如此,人们依然给予春最大的热情,牢记“一年之计在于春”,握住每一寸春光。

(作者单位:湖北监利县新沟镇文教办公室)

第4篇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闪耀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发出迷人的光芒。以其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高远的意境,滋润了我们的心灵,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相当的比例,在语文教学内容上亦有一定比重。学习古诗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精髓,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的感情。因此,教好古诗,除了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外,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由于时代久远,我们已无法真实还原古人的生活,可以说我们与他们生活、经历的差距有着天壤之别,学生会觉得古诗陌生和难以理解。再者一些老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古诗教学变得索然无味,课堂气氛冷淡。那么,如何使古诗教学大放异彩呢?就此谈一下本人的拙见。

(1)对古诗词句的理解。古诗语言精练,诗句内容也很丰富。在理解诗歌时,我们要重视诗句中的动词、修饰语、特殊词等,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它们使诗歌空间无限延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有些诗句因表达的需要而颠倒语序,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增加困难。这就需要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如在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属主语后置,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因此,要深入分析古诗的词句,讲清它们的含义。

(2)对古诗意境的领会。对古诗词句理解固然重要,但要真正理解古诗,只了解词句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古诗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通过联想与想像去丰富古诗内容,完成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再创造,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水平。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只从字面去理解就是: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的叫声,是那样的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但这样一来似乎缺点什么,如果启发学生想象,让他们再进行艺术创造,效果肯定不一样。全诗的意象是春潮、雨、野渡、横舟,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和希望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宁静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我就请同学们结合全诗,自己把握意境,然后再进行想像,把他们想到的画在黑板上。课堂上一下便炸开了锅,每个同学都很积极,自豪地在黑板上画出他们的“大作”。这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了,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何乐而不为?

(3)对古诗的朗读与背诵。古诗讲究平仄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词和曲长短不一,而古诗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古体诗和近代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从句式上看,一般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还有在句末押韵的韵脚,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光”、“霜”、“乡”是韵脚。这样诗歌就押韵了,音调变得和谐优美。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这些特点,有感情地朗读、熟读,然后背诵。再在其中领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对古诗背景的讲解。讲解古诗,要与产生古诗的时代背景结合和对作者作一定介绍。初中语文教材古诗大多思想健康,优美动人,这些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大有裨益。对字面意思理解不难,但要了解作者和结合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挖掘深藏于古诗中的思想感情,这在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通过讲解,学生对理解诗作有了参考,并且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对其产生兴趣和期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效果。如对杜牧的《泊秦淮》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理解,就需对晚唐时期政治情况作一定介绍,进而使学生理解本诗的反讽意味和作者的忧国情怀。

在古诗教学上,我们要吸取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弃其糟粕,同时又要不断创新探索,不断提高自己,让学生爱上古诗,让古诗这朵奇葩绽放于更广的舞台。

第5篇

 

最近,我发现电视台“对话”节目很吸引人,那轻松自在、诙谐自然的交流方式,那真而激动、笑风生的感人场面,引起了我的思考。 

当我把这种思考带到课堂上,老师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学正呼唤这种对话,在对话中,可以谈古论今,纵横千里;可以畅所欲言,酣畅淋漓;可以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可以唇枪舌战,面红耳赤;那么,师生关系不在是简单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形成平等、互相沟通的谈话方式,学习本身是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过程,要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就要学会:  

打通对话渠道

 

前些天我讲了一节课,课题是《山中访友》,在教《山中访友》时,我的导语是:“请同学们随着我的手指向窗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在这样好的天气里你们想不想去秋游?大自然的美丽令人神往,它是无声的朋友,你们喜欢它们吗?愿意到山中做客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时同学们眼前出现云雾、溪泉、峡谷、高山这些画面,我抓住他们沉浸在大自然美景中,放一段《秋日的私语》曲,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忘我”境界。“忘我”了,才能进入作者构筑的殿堂,“忘我”了,才能跨入那童话般的世界;“忘我”了,才能领略和享受作者的诉说,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后就开始由学生针对课文提出问题,比较浅显的让学生在组内讨论,集中组内疑难问题,倾听学生思潮卷涌,激情四溢:“作者在山中拜访哪些朋友?作者为什么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同学们议论纷纷,这时的学生成了分析者,判定者,充当阅读过程中的外科医生。高尔基说过:“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对话通道,使学生和课本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诉说,让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田,为学生架起对话的桥梁,使他们的感情和心智融入到山水万物中,仿佛自己来到了山中,来拜访久违的朋友。听了学生与课本的对话,我也介入学生中间,说:“你们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他们与生活联系起来,提到了默默奉献的人和人际交往问题。在这节课,我学会倾听,关注学生的关注,惊奇学生的惊奇,感受学生的感受,在适当时候,肯定他们敢想,鼓励他们敢说,称赞他们能说。只有积极倾听他们诉说,才能捕捉到他们的需要与愿望,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就必须学会:

 

接纳学生独特感受

 

以往教师对学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讲个不停。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孩子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所以,教师要改变态度,采用孩子接受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从问中开始,记得在讲《白兔和月亮》文章时,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课文,让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最后对课文达成一致的认识: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归纳过后,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大家的理解不一样,照寓言这么说,难道一无所有,赤贫如洗才自在吗?”这名学生的话音落地,全班哗然,有人认为说的对,也有人认为说的不对,而我表现了充分的民主,认真看待了这名学生独特的感受,认为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我愉快地接纳了他的观点。真诚地接纳学生的感受,与学生真诚交流,让学生才思泉涌,妙语连珠,真诚交流,让我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打通对话渠道和接纳学生独特感受还只是浅显的层次,最重要的是:

 

欣赏学生

 

小草被欣赏能变成盆景,山川被欣赏能成为名胜,滁州西涧受欣赏能化为美丽诗篇。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关注和赞赏,一个慈爱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如同一切春雨,滋润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因此,可以说,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被老师欣赏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起的信任之火,学生会在被欣赏的喜悦中得到体验、奋发、崛起。用欣赏理念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原来学习差的还是好的,都能成为优秀的学生。欣赏使学生找回自信,欣赏给学生无限的动力,欣赏让师生关系更融洽。付出爱心,激励他们把内在潜能发挥出来,在民主的氛围中自主探讨,学会学习,成为学习主人。

第6篇

摘要: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是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可谓长矣,而且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诗歌的考察也渐渐重要起来。因此如何进行诗歌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除了要端正对古诗教学的认识,还应该明确古诗教学的内容,并运用适当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诗歌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千百年来,古诗歌由于语言凝炼生动,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几千年来古典诗歌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而选入初中教材的诗歌,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但是在以往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都把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对诗歌的全面感知。诗歌在语文课中所占分量虽不算少,但所用教学时间却不多,即使学习诗歌,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熟读背诵、了解大意而已。现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在近些年南京语文中考中,考查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试题也成为了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这导致学生只会一些简单的背诵不能真正理解到诗歌所构建的精美意象。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突破。

首先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的本身,具体是: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环境的变化,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其次反复吟诵,激发兴趣,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体会。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 “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第三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海日生残夜”之“生”、“谁家新燕啄春泥”之“新”,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第四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第五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唐代诗人常建曾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这样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讲授这四句诗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来这样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升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我们的脑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的图画。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诗人为什么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最后学会欣赏诗歌中的美

美在形式。诗歌的形式美,一是表现为思路结构美,即诗歌的构思很讲究“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从雪写起,又以雪终篇,前后关联照应,浑然一体。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形成了重章叠句的形式美,一唱三叹的音韵美。

美在意境。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韦应物《滁州西涧》则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可见诗歌的意境美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和创造,因而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而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美。因此诗中的一朵花,一片页,一棵树,一个人,都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诗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希望我们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帮助学生重返诗歌乐园。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以趣入境 诗意

语文学科本身就属于人文性的学科,其教学的重点内容不仅是语文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更多的是榱伺嘌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精神情感,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在课堂中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自身整体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选择适合学生、适合古诗词教学的的课堂教学方式。

1渗透历史趣味,分析初中语文古诗背景

由于古诗词的语言深刻并且蕴含有丰富的诗人情感,所以语文课堂的古诗教学相较于现代文章的教学往往具有更大的难度,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也不够透彻,对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也是死记硬背,于是繁重的背诵任务造成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厌倦,甚至导致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抵触,所以在进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应当结合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进行教学,对于古诗词,其往往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含义,想要真正的读懂古诗词,学会古诗词中的内容,就要结合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进行教学,实现古诗词的“读诗也读史”。一些在现代的社会中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往往因为大家被诗词本身的句子而惊艳所以忽略了诗词本身所具有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学生往往难以深刻理解故事的学习现象。

所以,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理解和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学会读诗,学会品诗。教师可以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相关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收集,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背景的了解而古诗词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背景,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作诗时的心情和思想。例如,官渡之战后曹操的诗作《观沧海》让人看到了曹操一统山河的广阔的胸襟和雄心,《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个游子漂泊在异乡,内心愁苦孤单、思念家乡的凄苦愁苦之情,《夜雨寄北》抒发了作者对于妻子深深的怀念和内心的孤寂,《滁州西涧》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已怀才不遇的愤愤不平等。通过历史背景的渗透,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

2体悟诵读方法,把握初中语文古诗解读

古诗词是感性的,是充满着诗人丰富的情感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反复的吟咏和诵读,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反复朗读和吟诵去体验诗歌,去感应诗歌的趣味。吟诵是进行古诗词理解的重要步骤,通过吟诵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古诗词的大概内容,感知古诗词的深刻意蕴,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音调的变化、平仄的反复、语音的抑扬、节奏的韵律感知语文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趣味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阅读古诗词的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例如,初中语文的古诗词中,李白的《将进酒》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及杜甫的《春望》和《望岳》等都是非常富有韵律的诗词,其在现今的社会中也是广为流传的诗词,是非常适合帮助学生锻炼古诗词语感和朗读节奏的诗词。再比如辛弃疾的名作《破阵子》包含了作者的爱国的壮志理想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诗词内容苍凉而悲壮,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适当的音乐给学生进行配乐朗诵,使学生能够在贴荡起伏的音乐节奏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豪情和忠心,实现学生对于古诗词内容的深刻理解。

3深思意境情感,提升初中语文古诗理解

古诗词虽然内容简短,但是其中往往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和意象,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实现入境意、知诗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能够放飞自己的想象,激发自己的创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不以背诵而目的的进行古诗词的学习而是能够重意重形,能够从古诗词的意境入手,去欣赏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秀丽画卷和壮丽江山,使学生能够结合中华传统的人文的特点,了解古诗的深刻含义和意境。

诗词往往应用很丰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中,全诗是由多种意象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通过多种的意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一幅画境,使学生自身能够深入画境中去体会作者内心深深地思乡之情,使学生仿佛能够亲身体验作者的内心。再比如,杜牧的“多少楼台烟雨中”,李商隐的“心有灵犀一点通”,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等都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些画面的想象,使学生的脑中能够有画面感,能够针对意境去进行切身的体会,最终实现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古诗词的美,只有对其进行真正的切身体会才能够感知,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进行对语文古诗词的深刻理解,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投入到古诗词的画面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丰富自身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余桂兰.入诗画诗境,品诗情诗韵――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J].考试周刊,2014(56):23-24.

第8篇

这一曲唱得木木撕心裂肺,唱得老妈惊为天人(天底下怎么会有人能唱出跑得这么远的调)。倘若此时的木木站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评委老师们肯定会热泪盈眶地欢送他并衷心地劝诫他:“回家练点别的吧!”

从木木上次穿越遇到王安石到现在已有个把月了。在文坛泰斗面前卖弄一下成了木木乐此不疲的游戏。可是,说来也怪,在那之后,木木再尝试着穿越都以失败告终。无奈,木木只有苦练基本功,没事就翻开他那本《古诗最爱》,一边积攒着自己那点古诗储蓄,一边为穿越时刻准备着⋯⋯

三月里阳光明媚的一个周末下午,木木拿着他的时光机器――那本《古诗最爱》徜徉在走廊间,外面无限春光大大激发了木木同学的诗情。“诗人好像对春有着特殊的情感呢。”木木感慨道,随手翻到一页,大声念了出来:

春 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话音刚落,木木眼前又是一阵天旋地转。“哇噻,”木木惊叹道,“终于让我等到穿越了!”木木同学的心情又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不知道这次穿越会到哪里、遇见谁,没准是哪个文坛大腕;紧张的也是不知道这次穿越会到哪里、遇见谁,没准等待他的是侏罗纪公园里的霸王龙!

眼前是万里晴空,醒来的木木发现自己躺在草地上。天是那样蓝,蓝得仿佛能榨出汁!起身环顾一下才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幅古代田园泼墨画中,有山有水,有屋有田,有习习春风,有浓浓春意⋯⋯啊,春天,难怪诗人对你万般宠爱,这景色真是美到让人流连忘返啊!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它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听到丈夫战死在边疆,哭死于树下,化为一颗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它为“相思子”。唐诗常用它来表达相思之情。这个“相思”不限于恋人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xié), 此物最相思。

采摘

木木听到这首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后,心中不免一颤: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并非等闲之辈,而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曾当过尚书右丞,因此又被称为“王右丞”。【古人习惯用“姓+官衔(籍贯)”等方式称呼他人,如上面的王右丞,又如孟襄阳,即孟浩然,籍贯是襄阳,如此情况不胜枚举。】 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以山水诗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此人来头可不一般啊,木木按捺不住想一睹这位田园大诗人的面容,只见此人身材中等、面部略瘦,看样子不像是个满腹经纶、才气满怀的大诗人,倒是两撇八字胡十分显眼,为整个人增添了几分诗人的风骨。

“君子之交淡如水,先生如此思念他乡故友,这份情谊令晚辈着实羡慕啊!”见到王维,木木首先开了腔。

“哦?说说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王维略带吃惊的语气问木木。

“这有何难?”仗着之前的功课做得牢,木木同学有恃无恐,“这是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红豆又名‘相思子’, 可见是思念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堪称绝句的上乘佳品!”

一旁的王维听得瞠目结舌:“小小年纪,却洞察如此透彻,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木木还有点不好意思,忙作揖道:“先生过奖了,晚辈只是读过几本书而已。”这是实话,要不是读过那几本古诗的书,木木早就穿帮了!“今日春意盎然,如此良辰美景,不吟诗作对岂不可惜?”王维见木木年少聪慧,忍不住想考考他。

“妙哉!先生出题,学生来答,请出题。”木木已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好,一道题目,作两句诗。以春雨为题。”王维亮出了第一道题目。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木木颇有兴致,应答不慌不忙。

“再者⋯⋯”木木在脑海里反复思索,“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意境绝妙。以春风为题。”王维紧接着出了第二道题目。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木木不假思索地接了过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以春色为题。”王维似乎想难为一下木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木木熟读简单的诗词歌赋,心中自是有备无患。

“以春景为题。”王维出的题是一个比一个难。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木木答题越战越勇。

“那好,最后一题,春情。”王维看不使出杀手锏是不行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第二句诗还真难到了木木,用什么来应对呢?情⋯⋯愁⋯⋯想到这,木木一下脱口而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听得木木的诗句,王维是满脸的讶异。“坏了,玩大了。”木木突然反应过来,“刚刚说的是宋词,这下可露馅了!

只见王维啧啧称奇:“文题倒是对上了,但这句式结构⋯⋯”

木木正愁着无以应对,霎时风起云涌,飞沙走石,木木被狂风卷入空中,脚下的地越来越远,一个完整的都城渐渐呈现在自己眼前,正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第9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渗透教学

审美教育史现代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其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能力和教学效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尽管千百年来"文以载道"的论调和伦理教育功能一再被强调,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常被简单的被定位为"传道"的工具,其逻辑思维中所蕴藏的美学价值和美学观念往往被教学者所忽略,课堂教学的生趣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则因此而不断的弱化。鉴于美育人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有效实施审美教育、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中,应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以及审美教育为目的",再次说明了语文学科的教育应从其性质和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其审美价值,使美育功能充分发挥。

一、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

如果你抱着审美的态度来生活,美是无处不在的。现行的语文课本所选的大多数文章还是蕴含着大量丰富的美学信息,需要教师和学生用一双审美的眼睛去发掘,而作为引路人的教师更要具有善于在教材中寻找美的因素,把语文教材作为美育的载体,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一)人性的真、善、美。

再美的风景在你的人生中也不如人性和人情的美来的至高无上可以说是精神层面上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例如,说到真诚和执着有多少人会想起屈原的"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说到淡泊和宁静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句;读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仙李白的浪漫和自信,这些不仅仅是我们语文教材中的绝美诗句还体现出了人性的真、善、美。

(二)自然之美

人类生活的物质环境是大自然,它的秀色美景也给人类留下了很多俊美的文章,拥有着巨大感染力量。从文学的角度来欣赏,有很多自然之美的诗歌也确实将我们引人入胜。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用最简洁的语言描写出了最传神景色,同时也生动的描写出闲适生活的宁静野逸之趣。

(三)语言意境美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材往往通过优美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的意境,让人在感受文学作品的同时,体会到蕴涵在其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与无尽长江的浑然之美;刘禹锡的《望洞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清淡淳朴的田园风光和诗中琅琅上口的语言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美和曲中语言的绘画美,曲中的每一句都有一幅相应的画面。

(四)创造艺术之美

艺术美是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升华,因此它高于生活确实源于生活,是人类心灵情感的结晶产物,它充分展示了人类情感的微妙和丰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虽然不如美术和音乐这类艺术学科,但是也蕴涵着丰富的艺术美。《水乡歌》不仅美在其语言生动优美,而是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画如影。以上列举的仅仅是语文学科中美的几个方面。其实,语文教材、教法、传授过程都可以充满了审美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审美教学渗透其中让学生能够拥有自主审美,发现美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想象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桥墩站着读者,那边桥墩站着作者,读者才能与作者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道桥梁想要建立起来就需要读者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所以教师也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中的形象,也进入到作者创设的情景,体会到蕴涵在课文中的各种美。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学习变成形象的画面学习。例如在教学《九寨沟》后,可引导学生想象九寨沟的风景,奇妙的山水是如何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的,当我们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对大自然和生活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既深挖了教材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使其对于美的感受不断加深。

(二)加强朗读,让学生不只在视觉上感受语言美还在听觉上感受语言美。

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汉字具备"三美":"一为意美以感心;二为音美以感耳;三为形美以感目。"所以朗读的作用就是让书面语言有声化,起到移情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三美"。因此,在语文审美教学中引入朗读是有必要的,使学生在阅读当中感受到语言美。例如《赶海》教学时,引入朗读学习这篇散文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欣赏。尤其是一些生活在海边城市的学生在这方面更具有优势。再如,教学《春到梅花山》一课时,教师可播放影像资料,学生随着欢快的音乐来到"梅花山"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美丽意境之中。

(三)充分备课,挖掘并专研教材中美的因素。

按照大纲要求让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感知美、挖掘美、享受美的动态过程。众所周知,现行的中小学课本所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材中有着大量能够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审美信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寻找美的因子在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板书设计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该以优美的板书设计师,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练而精美的语言和简明的线条相结合设计板书。让学生既能感受到美,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海底世界》一课,教师要紧扣"情境",围绕"景"与"情",积极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在"海洋"中欣赏、邀游,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海"的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海"的波澜与壮丽,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也自然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通过作文指导寻找美、创造美

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没有审美能力或缺乏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人,是难以自己写出好文章来的。而作文是语文教学最高级最终的体现,因此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而很多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审美的眼光,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缺乏灵气,没有闪光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写作素材是美的,怎样构思才符合审美要求,什么样的语言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拥有审美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荷花》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一些与荷花有关的图片、视频或者音乐让学生更加充分的体会到自然美,诱发出其最大的对生命和生活的审美,让春的印记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子里,这样当他们以后写到景的时候一定可以写出优美的好文章。

三、结语

审美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不断提高与挖掘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也要提高自身修养,以良好的审美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在课堂以及课外的教学中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审美的精髓,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的同时学好语文,让语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让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王娜敏.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

第10篇

有智慧没知识容易陷入空想,一事无成。有知识没智慧,就不要埋怨被人当做工具使用,用毕即弃。要善用智慧来运用知识,以求合理的表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全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三年级下册知识全部1第一单元

一、读准字音

1、易错字音

鸳鸯(yāng) 蒌蒿(hāo) 河豚(tún) 伶俐(líng) 掠过(lüè)

沾水(zhān) 闲散(sǎn) 纤细(xiān) 莲蓬(péng) 姿势(zī)

琢磨(zuó) 衬裙(chèn) 益虫(yì) 摔晕(yūn) 捏住(niē)

2、多音字

sì(似乎) qiān(光纤) sàn(散步) āi(挨挨挤挤) gū(花骨朵儿)

shì(似的) xiān(纤细) sǎn(闲散) ái(挨打) gǔ(骨头)

二、认清字形

1、形近字

崇 (崇高) 乏 (缺乏) 减 (减少) 奏 (奏乐)

宗 (宗旨) 泛 (广泛) 喊 (呼喊) 凑 (凑合)

拂 (吹拂) 聚 (聚会) 形 (形状) 掠 (掠过)

佛(仿佛) 骤 (骤然) 型(题型) 凉(冰凉)

偶(偶尔) 沾 (沾水) 卷(试卷) 瓣(花瓣)

遇 (遇到) 站 (站立) 倦(疲倦) 辫(辫子)

蓬 (莲蓬) 资 (资本) 仿(仿照) 矩(规矩)

篷 (篷车) 姿 (姿态) 访(访问) 距(距离)

绸 (丝绸) 害 (害怕) 约 (大约) 斑 (斑马)

稠 (稠密) 瞎 (瞎说) 药 (吃药) 班 (班级)

2.词语听写

融化 燕子 鸳鸯 惠崇 芦芽 短小 梅子 小溪

泛尽 减少 凑成 吹拂 集合 聚集 形状 掠过

偶尔 沾水 疲倦 纤细 痕迹 花瓣 莲蓬 胀裂

姿势 仿佛 跟随 舞蹈 停止 乌黑 剪刀 活泼

春日 轻风 洒落 春光 湖面 电线 荷花 清香

赶紧 圆盘 花骨朵儿 眼前 画家 本领 了不起 飘动

三、词语积累

1、近义词

俊俏—俊美 轻快—轻捷 活泼—活跃 鲜艳—艳丽

聚拢—聚集 偶尔—有时 姿势—姿态 仿佛—好像

朴素—朴实 洁白—雪白 琢磨—思考 特别一非常

2、反义词

轻快—沉重 偶尔—经常 纤细—粗壮

展开—合拢 雪白—乌黑 走近—远离

朴素—华丽 灵敏—迟钝 讨厌—喜欢

3、词语搭配

(乌黑)的羽毛 (轻快有力)的翅膀

(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如毛)的细雨

(烂漫无比)的春天 (波光粼粼)的湖面

(纤细)的电线 (有趣)的图画

(碧绿)的大圆盘 (雪白)的衣裳

4、量词

一(身)羽毛 一(双)尾巴 一(对)翅膀

一(幅)图画 一(阵)清香 一(个)圆盘

一(朵)荷花 一(对)复眼 一(辆)小车

5、四字词语

烂漫无比 伶俐可爱 波光粼粼 翩翩起舞

四、重点句子

1、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比喻、拟人)

2、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比喻)

3、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拟人)

五、课文回顾。

1、《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面对浣花溪一带春光而作,全诗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欢喜和热爱)。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时节的)春江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绝句),描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2、《燕子》通过描写(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以及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和热爱之情)。

3、《荷花》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其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昆虫备忘录》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四种)昆虫的(模样以及生活习性),流露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以及痴迷)。

六、背诵积累。

1.背诵默写《古诗三首》《忆江南》

2.背诵:《燕子》1一3自然段。

《荷花》2一4自然段。

语文三年级下册知识全部2第二单元

一、易读错的字

宋(sòng)人 解释(shì) 触株(chù zhū) 耕(gēng)者

折颈(jǐng) 懦弱(nuò ruò) 陶(táo)罐 擦 (cā) 洗

谦(qiān)虚 价(jià)值 尘(chén)土 捧(pěng)起

狮(shī)子 别致(zhì) 欣赏(xīn shǎng) 不禁(jīn)

皱(zhòu)眉 匀称(yún chèn) 挣(zhèng)脱 倒映(yìng)

遵循(zūn xún) 传(chuán)来 尊(zūn)敬 碌(lù)碌无为

二、易写错的字

释:左边是“ ”。

颈:第二笔是“点”。

虚:半包围结构,部首是“虍”。

懦:右上部分“雨”第三笔是“横钩”。

赏:下边是“贝”。

映:右边是“央”。

三、重点词语

守株待兔 等待 宋国 耕田 触株 颈部

释放 其他 骄傲 谦虚 懦弱 尘土 捧起

擦洗 看不起 傲慢 神气 住嘴 王朝

光洁 美观 古代 价值 动手 国王 狮子

鹿角 池塘 倒映 欣赏 精美 匀称 别致

传来 哎呀 叹气 痛快 倒影 着急

没精打采 机灵 回头 机会

四、多音字

为wéi(作为)wèi(为什么)折shé(折本)zhé(折断)

朝zhāo(朝霞)cháo(王朝)盛shèng(盛开)chéng(盛东西)

倒dǎo(跌倒)dào(倒茶)禁jìn(禁止)jīn(不禁)

撒sǎ(撒落)sā(撒手)挣zhēng(挣扎)zhèng(挣脱)

称chēng(称号)chèn(匀称)划huà(划分)huá(划船)

难nàn(苦难)nán(难过) 应yīng(应该)yìng(应答)

五、形近字

劲(使劲)颈(颈椎)珠(珍珠)株(株连)熬(熬粥)傲(骄傲)

袋(口袋)代(古代)糯(糯米)懦(懦弱)娇(娇气)骄(骄傲)

糖(糖块)塘(池塘)至(至今)致(精致)师(老师)狮(狮子)

崖(悬崖)涯(天涯)尊(尊敬)遵(遵守)录(目录)碌(忙忙碌碌)

六、近义词

耕—耘(种) 折—断 触—撞 复—再

谦虚—虚心 恼怒—愤怒 朴素—朴实

傲慢—骄傲 懦弱—软弱 轻蔑—轻视

确实—实在 争辩—分辩 羞耻—耻辱

理会—理睬 流逝—消逝 覆灭—消灭

倒塌—坍塌 惊讶—惊异 欣赏—观赏

抱怨—埋怨 逼近—接近 犹豫—迟疑

遵循—遵从(依照) 尊敬—尊重(敬重)

七、反义词

有—无 死—活 得—失 笑—哭

懦弱—刚强 荒凉—繁华 朴素—华丽

谦虚—骄傲 羞耻—荣耀 傲慢—谦恭

兴奋—镇静 犹豫—果断

守株待兔—随机应变 机灵—迟钝

别致—普通 凶猛—温顺 遵循—违背

忙忙碌碌—轻轻松松

八、词语搭配

形容词搭配:

(1)形容词+ 动词:

(谦虚)地回答 (傲慢)地问

(惊讶)地说 (兴奋)地说

(高兴)地叫起来 (痛痛快快)地喝

(没精打采)地离开 (机灵)地支起

(悄悄)地逼近 (蜿蜒)地贯穿

(安闲)地躺

(2)形容词+ 名词:

(骄傲)的铁罐 (懦弱)的东西

(轻蔑)的神气 (厚厚)的尘土

(荒凉)的废墟 (精美别致)的角

(漂亮)的角 (美丽)的角

(难看)的腿 (匀称)的身段

(有力)的长腿 (凶猛)的狮子

(灰心丧气)的狮子 (沉重)的货船

(柔软)的泥土 (清闲)的生活

九、词语归类

1.ABAC

式词语:

无忧无虑 各种各样 无牵无挂

挨家挨户 不离不弃 毕恭毕敬

2.数量词语:

一(只)鹿 一(个)池塘 一(面)镜子

一(阵)清风 一(头)狮子 一(条)小溪

十、句子积累

1.三个“而”字句:

(1)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而身为宋国笑。

2.“把”字句:

(1)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2)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3.“被”字句: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4.语言、神态描写:

(1)“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2)“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3)“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4)“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 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5.比喻句:

(1)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

(2)可是,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 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

6.反问句:

(1)这清闲的生活无忧无虑,还有什么能够代替?

(2)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这个自然规律, 难道你已经忘掉?

十一、考点提示

1.背诵《守株待兔》“日积月累”。

2.知道本单元每篇课文和“阅读链接”讲述的道理。

3.积累AABC

式和ABAC 式的词语。

4.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

5.仿照例句,补充句子中的神态、动作描写。

6.学会用正确的格式写通知。

7.我国著名的寓言有:滥竽充数、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塞翁失马、掩耳盗铃、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愚公移山、亡羊补牢……

8.读寓言故事,知道古希腊《伊索寓言》讲述动物故事、俄国《克雷洛夫寓言》讲述动物和植物的故事、法国《拉·封丹寓言》是老故事新道理。

9.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认真看图,按照一定顺序写,写出动作、神态、语言等)。

语文三年级下册知识全部3第三单元

一、读准字音

1.易错字音

屠(tú)苏(sū) 旧符(fú) 欲断魂(hún)

酒(jiǔ)家 兄(xiōng)弟 创(chuàng)造

蔡伦(lún) 朝鲜(xiǎn) 保存(cún)

经验(yàn) 欧洲(zhōu) 造纸术(shù)

社(shè)会 制(zhì)作 一册(cè)

前爪(zhǎo) 智(zhì)慧 赵(zhào)州桥

设(shè)计 历史(shǐ) 河北省(shěng)

2.多音字

累lěi(积累)lèi(劳累)

鲜xiān(新鲜)xiǎn(朝鲜)

爪zhǎo(前爪)zhuǎ(爪子)

济jǐ(济南)jì(同舟共济)

二、认清字形

1.形近字

浴(洗浴) 魂(灵魂) 借(借书) 洒(洒水)

欲(欲望) 魄(气魄) 错(错误) 酒(喝酒)

独(独自) 异(异乡) 佳(佳节) 欧(欧洲)

烛(烛光) 导(开导) 住(住房) 鸥(海鸥)

验(经验) 县(县城) 史(历史) 历(日历)

险(危险) 具(具体) 吏(官吏) 厉(厉害)

三、词语积累

1.近义词

保存—保管 吸收—吸取 闻名—著名

坚固一牢固 才干一才能 宝贵—珍贵

热闹—喧闹 欣赏—观赏 雄伟—宏伟

2.反义词

伟大一渺小 创造—破坏 笨重—轻便

节省—浪费 粗糙—光滑 便宜—昂贵

热闹—冷清

3.词语搭配

(精美)的图案 (美丽)的水花 (宝贵)的遗产

(热闹)的场面 (创造)文字 (减轻)重量

(节省)石料 (满足)需要

四、重点句子

1.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排比)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关联词)

五、课文内容串串烧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学习《元日》时,我们仿佛看到人们在“千门万户曈曈日”中迎接新年;学习《清明》时,我们仿佛看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景……因此人们总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国的劳动人民更是充满了智慧。《纸的发明》让我们知道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由来。《赵州桥》一文中向我们展示了赵州桥设计美观的特点,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我们的祖先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张择端的画的内容和艺术价值,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语文三年级下册知识全部4第四单元

一、易读错的字

内(nèi)容 干燥(zào) 灼(zhuó)伤

适(shì)宜 万寿(shòu)菊 展示(shì)

组(zǔ)成 芬(fēn)芳 吻(wěn)合

苏醒(xǐng) 强(qiáng)烈 昆(kūn)虫

建(jiàn)成 大概(gài) 阻(zǔ)力

包括(kuò) 超(chāo)过 跨(kuà)进

检查(chá) 蜜蜂(fēng) 水缸(gāng)

一副(fù) 腹(fù)部

二、易写错的字

醒:左右结构,部首是“酉”;

建:部首是“廴”;

辨:左右都是“辛”,左边“辛”最后一笔是撇,

右边“辛”最后一笔是竖;

跨:左右结构,左边足字旁最后一笔是“提”。

三、会写词语

争奇斗艳 芬芳 内部 醒来 苏醒 万寿菊

强大 展示 昆虫 修建 组成 迷人 留心

笑脸 开放 睡莲 欣然 含笑 温度 湿度

光照 气温 长期 时钟 艳丽 蜜蜂 辨认

阻力 包括 检查 准确无误 沿途

跨步 景物 陌生 记号 尽管 迷失

确确实实 花粉 本能 听说 将近 亲眼

能力 公里 几乎 记忆

四、多音字

便pián(便宜)biàn(便利)种zhǒng(种子)zhòng(种花)

号háo(号叫)hào(记号)闷mèn(愁闷)mēn(闷热)

都dū(首都)dōu(都是)背bēi(背东西)bèi(背部)

五、形近字

芳(芬芳)方(方正)密(秘密)蜜(蜜蜂)纷(纷飞)吩(吩咐)

辫(辫子)辩(争辩)涂(涂色)途(路途)组(组长)阻(阻力)捡(捡东西)检(检查)

博(博学)搏(搏斗) 锋(锋利)蜂(蜜蜂)幅(一幅画)副(一副手套)

腹(腹部)校(校正)

复(复习)校(校正)

六、近义词

舒展—伸展 苏醒—清醒 关系—关联

灼伤—烧伤 包括—包含 推测—猜测

大概—大致 辨认—识别 空隙—缝隙

末端—末梢 追逐—追赶 掀开—揭开

七、反义词

干燥—潮湿 苏醒—沉睡 密切—疏远

舒展—蜷曲 减少—增加 陌生—熟悉

超常—一般 闲—忙 掀开—遮盖

激烈—温和

八、词语搭配

1.动词搭配:

留心(观察) 欣然(怒放)(辨认)方向

(减少)阻力 (跨进)家门 (检查)蜂窝

(刮起)了狂风 (迷失)方向

2.形容词搭配:

(1)形容词+ 名词:

(紫色)的小喇叭 (艳丽)的蔷薇

(密切)的关系 (美丽)的笑脸

(又大又娇嫩)的花瓣 (淡雅)的花蕾

(陌生)的景物 (超常)的记忆力

(遥远)的家(安静)的角落 (细长)的脚

(圆圆)的卵 (小小)的虾

(2)形容词+ 动词:

(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

九、词语归类

1.描写花的词语:

争奇斗艳 芳香四溢 亭亭玉立

姹紫嫣红 繁花似锦 含苞待放

2.AABB

式词语:

确确实实 真真切切 干干净净

明明白白 整整齐齐

十、句子积累

1.拟人句:

(1)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2)(小虾)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2.比喻句:

(1)夏天,积了大半缸雨水,从葡萄架的空隙里漏下的阳光,洒落在水面上,像许多大大小小的圆镜。

(2)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

3.排比句: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4.设问句: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5.反问句:

(1)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 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2)我想,这缸不正好用来养小鱼小虾吗?

6.“把”字句: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十一、考点提示

1.背诵《花钟》(第1

自然段)《滁州西涧》(日积月累)。

2.会写简单的拟人句。

3.会用估量的词语。

4.会用修改符号修改句段。

5.能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6.认真观察,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语文三年级下册知识全部5第五单元

一、易读错的字

栅(zhà)栏悠(yōu)闲揉(róu)一揉

唯(wéi)一发痒(yǎnɡ)鳄(è)鱼

丁零(línɡ)香肠(chánɡ)吃醋(cù)

秘(mì)密

二、易写错的字

套: 下边部分的笔顺是:横、竖、横、横、横、撇折、点。

悠:上半部分中间的短竖不要少写。

沫:右边是“末”不要写成“未”。

凌:右下部分的笔顺是:撇、横撇、捺。

棒:右下部分是两横,不要写成“丰”。

状:右面是“犬”。要写得左窄右宽。

狐:右面是“瓜”,下面的点不要丢掉。

零:上下结构,下面是“令”不是“今”。

肠:右面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

三、会写词语

手套 麻烦 悠闲 椅子 泡沫 冰激凌

别提 多棒 牧场 露天 被子 卖力 冲洗

海带 难受 入神 腰部 晾干 垂下 钓鱼

唯一 形状 狐狸 丁零丁零 巧克力 香肠

继续 抬头 秘密 吃饭 担心 失望 背包

面包 花生 牛奶 饭菜 排骨 水珠 嘴巴

四、多音字

长chánɡ(长短)zhǎng(长大)系jì(系鞋带)xì(关系)

担dàn(挑担子)dān(担心)背bēi(背包)bèi(后背)

撒sā(撒手)sǎ(撒化肥)

五、形近字

床(床头)麻(麻烦)间(时间)闲(清闲)奇(好奇)椅(椅子)

炮(枪炮)泡(水泡)末(末尾)沫(泡沫)水(大水)冰(冰块)

棱(棱角)凌(冰凌)题(题目)提(提出)奉(奉献)棒(木棒)

壮(强壮)状(告状)孤(孤独)狐(狐狸)理(有理)狸(狸猫)

雾(大雾)零(丁零)扬(飘扬)肠(肠子)断(断开)继(继承)

读(读书)续(继续)治(治病)抬(抬头)必(必须)秘(秘书)

六、近义词

绷紧—拉紧 麻烦—繁琐 碍事—妨碍

遗憾—可惜 悠闲—清闲 羡慕—爱慕

希望—渴望(期望) 奇怪—怪异

喜欢—喜爱 发现—发觉 想念—挂念

了解—清楚 秘密—机密

七、反义词

绷紧—放松悠闲—忙碌麻烦—方便

长—短遗憾—庆幸羡慕—妒忌

暄腾腾—硬邦邦失望—希望喜欢—讨厌

容易—困难打开—关上继续—中断

抬头—低头

八、词语搭配

1.动词搭配:

(钓)鱼(挂上)鱼饵

(套)牛(抹上)香波

(眨)眼睛(打开)背包

2.形容词搭配:

(1)形容词+ 动词:

(悠闲)地坐(卖力)地梳头

(羡慕)地说(奇怪)地望

(嗵嗵)地跳(轻轻)地垂下

(啧吧啧吧)地吃(大口大口)地啃

(2)形容词+ 名词:

(短短)的妹妹头(暄腾腾)的被子

(大大)的冰激凌(丁零丁零)的声音

(三角形)的鸟窝(怪怪)的声音

3.量词搭配:一(棵)树

一(种)声音一(块)糖醋排骨

一(丝)乌云一(只)虫子

九、词语归类

1.ABB

式词语:暄腾腾咕噜噜香喷喷

2.×

来× 去式词语:荡来荡去

3.ABAB

式词语:丁零丁零大口大口啧吧啧吧

十、句子积累

1.比喻句:(1)只要把头发像紫菜卷那样卷在身上,就成了暄腾腾的被子了。

(2)抹上香波一揉,那泡沫啊,高得能够着云彩,好像一个大大的大大的蛋卷冰激凌。

(3)躺在岸边,让河水冲洗头发,头发就在水里轻轻地荡来荡去,好像海带一样。

2.拟人句: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3.夸张句: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4.设问句: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十一、考点提示

1.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真的长头发能做些什么。

2.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