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逵的故事情节

李逵的故事情节

时间:2023-05-30 09:3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李逵的故事情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李逵的故事情节

第1篇

一、以“酒”写人,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充实

在书中,酒是串联起各人物关系的纽带。作者用酒来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在整部小说中,虽然“酒”出现的频率颇高,但是一点也不显得重复和累赘。伴随着酒的每一次出现引出不一样的故事人物,可以说就酒是串联起整部小说人物的纽带。比如:《水浒传》中有很多人物性格中都有“粗鲁”的特质,但每个人物性格的粗鲁又是不一样的,这可以从每个人物的宴饮描写中挖掘出来。武松是粗鲁的,但我们更多地感觉到的是他的英勇与无畏;李逵也是粗鲁的,但却带着豪放与爽朗;鲁达更是粗鲁无二了,却觉得光明正大。更详细点说,武松是我们印象里的打虎英雄,武艺高强且桀骜不驯。在他打虎英雄的成名道路上“,三碗不过岗”是他标志性的里程碑。十八碗酒壮大他的胆子,激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最终几十拳打死老虎的结局,也是酒后力量的发挥。喝酒打虎是武松“打虎英雄”形象背后的最佳诠释。之后武松醉打蒋门神,表现了武松敢于反抗,敢于与恶势力做斗争的无畏精神。其中酒更是成为了刻画武松这一英雄气节,表现武松精神风貌的重中之重。李逵成为《水浒传》中与酒最为贴切的英雄人物。在对他的饮宴描写中,他通常都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姿态,可以看出他不拘小节,豪爽粗鲁的人物性格,使得他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鲁智深也是一位酒中汉子。他同别人喝酒时得知金氏父女被人欺负,之后痛打郑屠夫,体现了他光明正大却又心急粗鲁的性格。在拳打镇关西之后安排金氏父女先行离开则又体现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总而言之,酒不仅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更是展现了相似性格特点中的不同之处。这种细腻手法的表达,酒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以“酒”论事,使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精彩异常。其中,酒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演变的关键,酒加剧了情节中的矛盾与冲突,使人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林冲被逼上梁山这一过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个过程中,酒是催化剂。先说说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前,他的性格其实是有点懦弱和压抑的。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时,林冲敢怒不敢言。鲁智深为他打抱不平时,林冲还多加劝阻。后来林冲锒铛入狱,妻子上吊自杀,他却借酒消愁,郁闷悲苦无处发泄,无可奈何。当故事发展到时,林冲的愤怒终于冲破临界点,仇恨爆发,在酒的作用下,林冲杀了陆虞侯等三人,奔上梁山。在林冲的故事情节刻画中,“风雪山神庙”是林冲命运的转折点,从一个忍辱负重者变为一个抗争者。这一转变更加鲜明的揭示了整部小说的主题-封建统治的罪恶与黑暗是造成百姓生活痛苦不堪的根源。纵观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整个过程,“酒”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发展,并且在《水浒传》中,各个英雄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酒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以“酒”谈民俗,反映宋元时期等级制度森严

小说中诸多饮宴描写,说明当时饮酒风气盛行,已然成为一种风尚,甚至是一种文化。《水浒传》中对酒的浓墨描写反映了宋元时期的民俗;突出“酒”在人际交往中的重大作用。例如,梁山108将宴饮时的座次排定就证明了身份地位不同,会有尊卑之分,主客之别,不然就会与礼不和。宋江在江湖上很受人尊崇,因而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坐在首位,这是地位的差别。在不同的场合,身份不同,也是有不一样的座次。总的来说,就算是肝胆相照的英雄好汉,在当时来说地位也不是完全平等的。说明封建等级制度在人民思想中的存在是根深蒂固的,梁山108将的反抗是不彻底的。有压迫就会有反抗,108将反抗的是宋朝廷的黑暗与腐朽,但是等级制度的分割却不是他们反抗的中心。所以就这一点而言,酒文化的盛行却是当时人民思想的蒙蔽。

四、结束语

《水浒传》整部小说主题深刻;人物生动传神,性格鲜明,情绪饱满;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充满戏剧性“。酒”是其中各条脉络交织的中心,是小说思想传达的一个镜面。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铺陈展开,还是当时社会的民俗风情和主题思想的表达,透过它可以了解整部小说的方方面面,所以酒也成为了整篇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作者:杨君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第2篇

一、作家作品题

作家作品题是对名著阅读最基本的考查。如:2012年考查了法布尔的《昆虫记》;2013年考查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2014年考查了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2015年考查了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每一年的中考试卷都考查到了作家作品,然而很多同学仍会出现篡记、错记的情况。同学们在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学会归类。

同学们可以联系自己所学的知识理解记忆。例如,对于法布尔的《昆虫记》,很多学生可能会混淆作者,将《昆虫记》的作者误认为是达尔文。然而我们应该知道,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从而著成了《昆虫记》这部巨著,而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为了便于大家识记,我们可以用画表格的形式对作家作品进行归类(见下表)。

二、 主题理解题

在名著阅读类试题中经常会变换不同的形式来考查同学们对名著主题的理解。

例1:(2012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下图是老舍作品的电影海报,请你写出宣传语(不超过20字)。

答案: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事实上这道题考查的就是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的主题。

例2:(2014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如果你渴望再回童年,建议你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因为它歌颂了 (填主题)。

答案:母爱、童真、自然。

我们看,无论试题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是围绕着对名著主题的考查。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一定要了解名著的主题。

三、 人物形象分析题

名著阅读类试题,也会注重考查学生对作品主人公的了解,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例3:(2013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罗曼・罗兰写的 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 的苦难和坎坷的人生。

答案:《名人传》;托尔斯泰。

例4:(2013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水浒》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非常注意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请从中任选两个你所喜欢的人物,进行人物性格异同比较。

答案:鲁智深和李逵。他们同样具有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性格。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则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例5:(2014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如果你想高举理想主义的旗帜,建议你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为具有献身精神、钢铁意志和顽强奋斗品质的 (填主人公)将伴你同行……

答案:保尔。

例6:(2015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填作品名)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本书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其中表达了在得到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经》时,对家中保姆 深深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答案:《朝花夕拾》;长妈妈(或阿长)。

总结近几年中考试题,同学们在阅读名著时要学会圈点勾画,画出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复习过程中,要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四、 故事情节关联题

虽然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没有出现与故事情节有关的试题,但我们也应该重视名著中涉及到的故事情节。

例7: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根据 的好坏选拔官员;他第四次出游,来到 (国名)。

答案:绳技或在绳子上跳舞的技术;慧S国 。

例8: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和感悟。

名著:《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童年》。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初中生名著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2.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3.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4.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1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5.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6.掌握阅读技巧

古往今来,许多成名成家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人的文化气质。以读为本,还能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有利于积累词汇与语言材料。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各种书刊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词汇、材料和技巧。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精华,博采众长,而且有助于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课内外衔接进行课外阅读效果最好,由于有教本作依托,延伸轨迹与衔接指向比较明确,阅读目标与重点也相对明确,对课内阅读起着巩固与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相关文化素养的积累与培养。课外阅读选择的原则:从形式看,最好选择那些篇幅短一点的文章;从内容看,最好选择那些文质兼美的“美文”和跳动着时代脉搏,反映着时代进步的“时文”,以及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技文。选择时还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与年龄特点。

内容选定后,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大致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6.1 浏览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自己又必须了解的文章,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

第4篇

【关键词】名著教学 经典阅读 组织语言

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我发现学生普遍对名著单元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这里面除了名著内容本身的趣味性以外,我个人觉得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简单的归纳几点:

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语言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同样的一堂课,有的老师照着教参教,他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真正听的人并不多,甚至有很多同学伏在桌面上睡觉。而有的老师激情飞扬的上同一堂课,却能够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流连忘返。为甚么同一堂课会产生如此悬殊的效果。如果我们把责任都推到学生不想听,没有兴趣听这个层面上来,那是有失公允的。

在生源条件同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那些活力四射,激情飞扬的语文老师,他们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享受,他们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他们享受品尝着思维之花带来的甘甜。他们在用生命和热情诠释着语文课堂。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一堂“名著导读”课时,我是这样开场的:

“我和《三个火》《飘》洋过海,到了《巴黎圣母院》,雨果跟我诉说爱丝美拉达不幸的遭遇。《安娜卡列妮娜》给我带来了托儿斯泰的祝福。莎士比亚带我见了《威尼斯商人》。巴黎的《茶花女》带我到左拉的《小酒店》做客。。。。。。”

学生对我没有用稿件直接讲出这段文字深表佩服,我则“趁热打铁”,乘机跟学生大谈特谈名著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学生们渴求的眼神之中,我就知道,他们上这堂课获益匪浅。

二、于引导学生对名著的人物形象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名著之所以称之为名著,是经得起时间的洗涤与考验的。在课堂上,我们完全可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比如讲到《曹操献刀》这个故事情节,我们就可以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用几个事件给串联起来,由此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形象。“割发代首”体现他的奸诈(或者说执法严明),“杨修之死”表现他的妒贤嫉能等等。。。。。。

讲到《李逵负荆》我们可以把鲁智深、杨志、武松等人的性格与李逵做一番比较,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对李逵这个鲁莽,冲动,率真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而且对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智深,《智取生辰纲》中的杨志,《景阳冈》中的武松等,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与了解。

或许有的老师会说“我的教学进度都来不及了,课文内容都来不及讲了,哪里有时间去做这些。”我想若是一味的赶进度,那就是好比记一笔流水账,学生能够记得住多少呢,即便他们能够死记硬背的记住了,就能够很好的掌握名著的精华吗,我想这是我们应该要思考的地方。

三、名著教学要保持“原汁原味”

生活是一个大语文。我们做为语文老师,不但要自己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而且还要把自己发现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在经典阅读中也是一样,不能仅仅只是单纯把课文教给学生了事。其实,教科书中所节选的片段是很不利于学生对整部名著进行把握的。教科书中的名著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快餐似的文化。可是,话又说回来,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基于学生生源较差,无法把握名著的精髓,我们可以配以视频教学的方式,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跟学生讲解名著的精神。当然我们不能用视频来代替名著的教学。

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形象,便用视频教学来代替自己的讲课,还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让他们读梗概。我觉得这都是很不可取的,因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是不能改写的,至于用其他艺术形式表现,自然又另当别论。单从文学这种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说来,此举便有违常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一个生气灌注的有机整体,是各组成要素之间撕掳不开的,血肉关联的组合。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经成形,便由不得别人来改动了。压缩了篇幅,减少了字数,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异和退化,或干脆就是仅仅与原作名字相同的另一部东西。即使是极个别成功的例子,如对国外对莎士比亚剧作的缩写改编,情况亦然。

我想文学经典其实是寂寞的。原本就是阳春白雪的东西,自然原本就可能是为一般人所疏离的东西。再说了,名著所以为名著,也完全不像言情武侠那样好读,随便谁都能拿来便读,读来入迷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种太功利的心理去指导学生读名著,因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个题灵魂的升华,原本就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

在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的话,老师要自己准备一桶水。”我对这句话深表赞同。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他绝对不是一个呆板的教书匠,他应该有自己敏锐的目光,他应该有自己深邃的思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和假恶丑,在经典阅读当中体会人性的光辉,挖掘人性的丑恶。

品读经典,升华灵魂,尽量的利用课余时间多读经典充实自己,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常开青春之花,才会永不衰败。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03-01

在当前新时代的教育形势下,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已经普遍应用于教学教学中,成了常规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高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打造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对语文相关辅助知识的补充以及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1巧用白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丰富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如我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使课堂变得趣味横生。《黄山奇松》一文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描写了黄山松的优美姿态与独特造型,重点介绍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充分展现了它们的奇特之处,饱含了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美。在逐个讲述三大名松之后,我用了这样的过渡:“除了这三大名松外,黄山还有许多秀美的奇松。”利用交互式白板,拖动一张张课前收集的精美的黄山奇松的图片,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看着这些图片时连连发出惊叹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描述看到的松,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的描述变得极为生动:“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好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正在等待放学归来的孩子;有的如同一位诗人,似乎在吟诵着什么千古名句……”“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一只勇猛的雄狮,正在俯视它的领地;有的像两条交织的巨龙,誓要分出个高低……”这样一来,利用图片的直观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看图想象说话的过程中,还内化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使得图片与文本得到了较好的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为课后的小练笔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小练笔,学生的练写将会更加生动。

2巧用白板,创设高效的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其实是采用一定的手段营造一种愉悦的宽松的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的运用更能有效地创设情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如教学古诗文《渔歌子》时,上课伊始就用白板的资源,拖拽出一张江南春图,提问“草青青,水蓝蓝,杏花春雨、如诗如画的江南,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钟情于她,夸赞江南的美。此时此刻,你最想吟诵什么呢?”(如《忆江南》,全班齐诵)老师乘胜追击:“是呀,不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忆江南》家喻户晓,传诵至今,而另外一首写江南的词,不仅在国内传诵,还流传到古代日本,成为日本词学的祖宗。究竟是谁写了这样一首词,这首词的意境如何呢? 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文《渔歌子》”这样引人入胜的情境导入方式让学生一下子就激发了对学习这篇诗文的兴趣,学起来也就更为投入,整个课堂的气氛也带动起来了。

3巧用白板,构建高效的练习模式

在交互媒体的帮助下,我们的课堂练习变得更为生动形象,让孩子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在语文教学中的练习环节中,交互媒体更充分地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可以让学生用白板笔点击选择答案,当答案正确时,除了在荧屏上显示出来,还可以配以热烈的掌声;当答案错误时,也可以配以其他声音,提醒学生重新再找。可以让学生用鼠标拖动的方法选择答案,当答案拖放在正确位置的时候,就会停在那里;如果放错了就会往回跑。我们还可以利用白板将练习题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克服文字练习题的枯燥乏味,学生练得轻松,习得有趣。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为了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水浒传》的兴趣,我事先利用交互式媒体做了这样一个连线题,如“智多星 吴用”、“黑旋风 李逵”、“豹子头 林冲”等,让学生在白板上做连线题,每连对一个就出现一个人物的图片奖励他。学生觉得这个水浒传里面的人物真是妙趣横生,每个人还有这些特殊的名号呢?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号呢,就要到书中找答案了。这样一来,课后有好多孩子都拜读了这部千古名著《水浒传》呢!类似这样体现自主高效的练习方式可以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的练习变得更为生动有效!

实践证明,巧用白板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为自主高效。它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探究学习,更优化了语文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精品课堂,需要巧用媒体带来生机、注入活力!

第6篇

书,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一位先哲说过:“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四大名著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四大名著读书心得1【扭曲的社会——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座丰碑,与《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并称我国“四大名著”。

书中所描述的各路神佛,魑魅魍魉,惟妙惟肖,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瑰丽绚烂的神魔世界。

从我第一次接触《西游记》,由一本充满幽默风趣的连环画,到如今只有注解的著作,我对其所描述的故事和表达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不再如儿童时期单纯的喜爱看猴王脚踏凌霄,大闹天宫了。

鲁迅先生曾评价过“什麽皆有情,精魅亦同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每个故事中风趣,幽默的故事并不只是“故事”,它反映了现实社会即作者所处时代的扭曲与缺失。

在唐僧师徒取经的路途中,不难发现,很多妖魔都是有“后台”的,他们大多是那些神佛的弟子或坐骑,每当孙悟空挥棒欲“为名除害”之时,那些神佛一句“大圣,手下留情”,便可既往不咎,而那些没有“后台”的妖魔则“死于非命”。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算是一个积极的“革命分子”,然而对这样的环境也是无法改变。这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朝廷中多数人,为官不正;再如,第七十八,七十九回中,唐僧师徒路经比丘国,比丘国王为妖魔所缠,国王听信谗言,欲将一千一百个孩童的心肝作为药引,故事看似荒诞,夸张,但它却真实反应了现实社会中,皇帝的昏庸无道,想问“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始皇焚书坑儒”,“隋炀帝弑父杀兄”······这些历史君王,哪个不是更加的“匪夷所思”?

《西游记》所描述的是一个扭曲的病态的社会,对于现实社会,借用当代作家余华的话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四大名著读书心得2《包容与点赞是胜利的源泉》

去年暑假,爸爸给我买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这本书,一开始我是被父母逼着看,到后来我一有空就主动翻阅,它已经成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喜欢这本书,不仅仅是书中的“大脑天宫”“三借芭蕉扇”“偷吃人参果”“大战红孩儿”等精彩动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结吸引了我;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的阅读和父母的讲解,我还懂得了一个大大的道理,那就是“不要只盯着别人的缺点看”,人无完人,要宽容别人的缺点,发挥别人的优点,通过团队合作最后才能取到“真经”。

“西天取经”四人组合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他们特点鲜明,各有所长:唐僧理想信念异常坚定、认准目标绝不放弃;孙悟空火眼金睛,降妖除魔本领;猪八戒性情开朗,憨态可掬;沙僧忠厚诚实,任劳任怨,遵守纪律。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他们各自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比如,唐僧顽固认死理,不分青红皂白,常常“错怪悟空”,还把他气回花果山;孙悟空脾气特别急躁,好斗暴力,一下子就“三打白骨精”,遇事总想“一棒子就解决”;猪八戒取经意志最不坚定,一遇困难就退缩,经常将“分家当散伙,回高老庄”挂在嘴边;沙僧总是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半点意见,“我听师傅的,我听大师兄的”是口头禅。

师徒四人走到一起,恰恰组成了一个非常包容而又有活力的团队,师傅把方向,大师兄冲锋开路,二师兄牵好白龙马,沙师弟埋头挑担。虽然各有缺点,但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优点,取长补短,才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

联想到我们可爱的班级,是由42位拥有不同性格和脾气的小伙伴组成,同学们有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体育方面很突出;有的不太遵守课堂纪律,但非常乐于助人……我们千万不要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却抓住缺点和不足紧紧不放。我们更应该对别人的优点多多点赞,对别人的缺点多多包容,这样的话,我们的班级团队一定会越来越棒,我们自己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四大名著读书心得3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但却引起了儿童的喜爱,那就是《西游记》。小时候,我只是看动画片与图画书。但现在,我不仅看与读,而且还学会了思考。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或许由于唐僧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不动脑筋,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的缘故吧,有时才会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不过我还认为唐僧过于善良,哪怕对待坏人也十分好,因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质。

我也很喜欢猪八戒。我觉得他是个性格单纯但很可爱的人。他不会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却有正义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会去做。他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师傅的安全,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动脑筋,但是人们觉得他笨的可爱。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敌人的胆量。不过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细考虑,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凭自己的实力去做。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真的非常好看。每一个章节都有许多不同的惊险冒险,让人不由自主的一页一页看下去。虽然大家都认为悟空法力高强,是最厉害的,但我却有点不以为然。他法力高强是无庸置疑的,但我认为西天取经的旅途之所以会如此有惊无险的顺利,而非悟空一人的功劳。不管怎麽说,西游记真的很好看。

四大名著读书心得4《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成篇小说。《水浒传》既然是四大名着之一,就必定有他发光出彩之处。之前虽然囫囵吞枣的看过一点点,但完全不知其所云。这个假期我再次随各位梁山泊的英雄深刻的体会了一番他们的“忠孝义”.

《水浒传》里的人物都刻画得十分传神,性格鲜明。例如:“花和尚”鲁智深,他得知郑屠欺负金翠莲父女,主动向金氏父女赠送银两,帮助他们逃跑,故意激怒郑屠,三两拳就打死了恶霸郑屠。这一系列的作为都充分的期限了他是一个粗中有细,性格暴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真汉子。

《水浒传》故事情节曲折有趣,事态的变化常常让人意想不到。认真品读《水浒传》,才能感受到梁山好汉的“忠孝义”.

孝:梁山英雄身上不缺乏对父母的孝。李逵思母心切,便回家背老母,没想到母亲却被老虎给吃了,李逵怒杀四虎。这是危险呀,是对母亲的孝给了他力量。还有当武松得知武大郎是被潘金莲毒害的,为了替哥哥报仇,于是就割下潘金莲的狗头,掏出其五脏六腑;杀了西门庆;获罪被流放孟州,也在所不惜。

忠:他们有对国家社会忠心。宋江宁愿死也不愿意让李逵造反,李逵几次想起兵造反,都被他阻止了。宁可朝廷负他,他忠心不负朝廷。这是“忠”还有林冲的妻子被高俅的儿子欺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义:为了朋友兄弟,赴汤蹈火,舍命相助、同生共死。何其伟大的“义”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于登天。而梁山好汉个个义胆包天。

《水浒传》让人过目不忘的就是英雄们的“忠孝义”,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古代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性格。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文学名着。

四大名著读书心得5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着之一,讲了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鼎立。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还清晰可见,显示三国时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动荡不安的现象。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接着就是诸葛亮,这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第7篇

鲁智深,本名鲁达,绰号“花和尚”,法名智深,渭州(甘肃平凉)人,生活在北宋年间,系渭州经略府提辖,故又称鲁提辖。他“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与史进、林冲、武松、杨志等交好。因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逃至五台山出家,取法名智深,大闹野猪林后与杨志、武松占领二龙山担任大头领。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第十三位,星号天孤星,梁山上司职步军总大将。后随宋江征讨方腊,生擒方腊,大功告成后,不愿接受朝廷封官,在杭州六和寺出家,死后追封义烈照暨禅师。

纵观整个作品,鲁智深的个性十分鲜明突出。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性格:

一、性急如火,率性而为。《水浒》一传,鲁达的个性首先表现为“侠意识”和“霸意识”的双重性格,对人对事都是粗鲁急躁,率性而为,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干,从不仰人鼻息,从不见风使舵,从不计后果。作品一开篇写他就突出这种个性,他走路“大踏步”,胸脯上“露一带盖胆寒毛”,“生成食肉餐鱼脸”,为人强悍粗豪,脾气暴躁。在行为处事上更是如此。第三回,写鲁智深要李忠陪他去喝酒,而李忠为维持生计推却,准备卖过膏药再去,鲁智深见状蛮横地骂跑李忠地摊前围观的人――“这厮们夹着撒开,不去的,洒家便打”,李忠忌于他的凶猛,敢怒不敢言,只得马上收摊。当听到受欺负的金氏父女哭诉后,他就愤怒不已,便立马要去“打死那厮便来”,幸亏史进和李忠劝住,“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像个耿耿于怀的小孩子。出家后,他更是不懂礼数肆意妄为。在五台山,他要喝挑酒人的酒时,人家不允许,他一脚飞起,结果使挑酒人蹲在地下,半日起不来。酒醉后,他趁着醉意,打坍了半山凉亭,打坏了山门边的金刚,又打伤了无数僧侣……所有这些,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蛮横又不讲道理的“无赖”形象,具有火爆脾气的个性。

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然而鲁智深虽然粗鲁野蛮,但却不惹人生厌,反而让人觉得可爱,原因就是鲁智深具有侠义胸怀。他的率性大多是因为侠义而表现出来的,而不仅仅是为了一己之利。在渭州,他听说金氏父女落难,便出手相助,掏出银子资助回乡,并在门口坐守了两个时辰直到金老父女安全远去;在野猪林,他救下了林冲,并一直护送到沧州;上梁山后,闻听史进被华州太守捉入狱,他只身一人去行刺……这就是鲁智深,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但他无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难怪,金圣叹评鲁智深为一百单八将中上上人物,又道:“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三、粗中有细,胸有智慧。

粗鲁火爆之人,往往都是头脑简单之人,然而鲁智深却不同于一般的人,他性格粗鲁直爽,但却粗中有细,有勇有谋,小说多次用细节展现这一个性:他救助豹子头林冲更是见微知著,当看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他便生了疑心,感到其中必有阴谋,于是就一路尾随跟踪,最终在野猪林成功救下林冲。为稳妥起见,他索性一直护送到沧州,临分别时,还要炫耀一下武力,警告董超薛霸两人休得再生歹意。这些都透露出鲁智深性格中粗中有细的一面。

综上所述,鲁智深虽然粗鲁,但却和李逵迥然不同。同样具有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个性,但鲁智深更多表现的是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有勇有谋的个性。正是这种个性,所以金圣叹称其为“阔人”,李卓吾誉之为“佛”、“大丈夫”、“真男子”、“勇人”、“仁人”、“圣人”,乐衡军评价他是一个“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这些个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例1.(2014年山东省东营市卷)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填空。

下边是某名著的插图,请认真观察,完成下面的填空。

插图出自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本书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事件(不含插图中表现的内容)塑造了画面中的主人公___________这一侠义英雄的形象。

此题考查考生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以连环画(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名著中的一些经典情节展示出来,形式很新颖,但是题目设置难度不大。本题从插图“和尚在拔垂柳”和“四大名著”很容易想到《水浒传》,想到鲁智深。关于鲁智深的情节也很多,只要能准确判断人物,此题回答不难。

《水浒》(或《水浒传》、《水浒全传》);大闹野猪林(或拳打镇关西 大闹桃花村、大闹五台山等)

例2.(2012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卷)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了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恰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稍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进出,也似开了个采帛铺的,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1)选文出自古典名著《________》,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________。

(2)请写出鲁达主要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人物性格特征。解答此种题型,一定要结合选段具体内容,依据人物的动作行为来判断人物的相关个性。本题从选段中“鲁达”、“郑屠”不难判断事件为“拳打镇关西”,通过鲁达的言行,也不难判断其个性。

(1)《水浒》 施耐庵 (2)侠肝义胆、嫉恶如仇、又粗中有细。

1.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第二回这样写道:

“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1)上面文字中的“洒家”指的是谁?为什么要“痛打这厮”?

人物: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

(2)选段中展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再举出和“洒家”有关的一个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欣赏下图插图,回答问题。

(1)文中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A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 ________;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A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日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他洗浴。

(1)A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

(2)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情节。

(3)寺庙具体指的是( )

A.杭州虎跑寺 B.东京大相国寺

C.河南少林寺 D.杭州六和寺

1.(1)鲁智深、因为郑屠欺负金氏父女。(2)有勇有谋,粗中有细。(3)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

第8篇

关键词:文学形象;翻译;叙事学;语用学

一、引言

文学形象的艺术表现,包括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环境与人物、人物与事件的关系的描写,等等。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既要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要便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既注意原作信息的正确传递,又注意原作者美学意图的充分体现。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译论里(曾文雄,2005,p.62-67)。在翻译领域,由于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认识模糊而陷入重艺术、轻语言或重语言、轻艺术的倾向,翻译实践的随意性和翻译批评的极端化等现象不时出现。本文尝试将叙事学理论和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基于对人物刻画的多视角、多方位的考察,着重从微观层次,即人物的动作语言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探讨这两种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作用,以求拓宽翻译的研究领域。

二、人物动作语言翻译

人物描写方式属于正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式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采用人物描写方式,能以形传神,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的思想品质。人物的动作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武松、林冲、李逵、鲁智深、张飞、诸葛亮等典型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人物的行动描写。一提起武松,妇幼皆知他景阳冈的打虎行动;一说到关羽,人们总忘不了他过五关斩六将的一系列行动。因为打虎这一行动成了武松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而过五关斩六将的一系列行动,则充分揭示了关羽勇猛善战的英雄豪气。也就是说,行动是人的精神状态的表露。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精神面貌,主要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来揭示的。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通过一个人的行动,可以窥见其思想和心理活动。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交际,又是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交际者、语言使用者、原文的接受者、译文的创造者等。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不容忽视。叙事学理论可以帮助译者透彻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叙事学(narratology)是关于叙事、叙事结构及这两者如何影响我们的知觉(perception)的理论及研究(蔡之国,2005,p.31-32)。所谓“叙事”,就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叙事中人物描写可以由叙述者或人物来完成;可以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可以自我描写或由他人描写;可以在公开场合描写或在私下描写。但每种描写的可靠程度并不等同。此外,叙述者作为作者虚构的主体之一,在叙事中的特征颇为重要,尤其是叙述者的可靠性和叙事意识。可靠的叙述者让读者相信并接受他对事件的报道、理解和评价,不可靠的叙述者则因知识匮乏、对事件参与不足或价值判断系统有问题,难以避免读者对其报道、理解和评价的怀疑。

例如,在文学作品《儒林外史》汉译英中,作者吴敬梓对范进岳父胡屠户的描写用了一系列身势符号动词,译作恰如其分地传递了它们所包含的信息。

例(1)语境:作者在“范进中举”一段文字里对其岳父胡屠户的描写:(范进)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原文: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向老爹讨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译文:ButcherHugrippedthesilvertight,butthrustouthisclenchedfist,saying,"Youkeepthis.Igaveyouthatmoneytocongratulateyou,socanItakeithack?"

“Ihavesomemoresilverhere,”saidFanJin,“Whenitisspent,Iwillaskyouformore.”

ButcherHuimmediatelydrewhackhisfist,stuffedthesilverintohispocket(杨宪益,戴乃迭译)

在叙事性作品当中,事件和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就是人物,但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原文中的“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几处动作语言是伴随言语活动出现的,胡屠户嘴里说着要把银子送给范进,但实际行动是一听范进说不要,他就立刻把刚刚伸出去的紧握着的拳头缩了回来,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不想让范进把银子拿去。可是真正的意图是掩盖着的。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在构成悲剧的各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罗念生,2004,p.58-63)。译文中用了pippedthesilvertight,thrustouthiaclenchedfist,drewbackhisfist和stuffedthesilverintohispocket几个动宾结构,勾勒出胡屠户原本不想把钱送给范进,而又要假装出送给的那个样子及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他的性格。grip,thrustout,clench,drawback,stuff几个动词用得非常贴切。仅仅运用一些动作语言就把胡屠户的内心活动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人物关系也变得非常清晰。译者保留了与原作者的相同叙述手法,不让内心活动在字面上有任何显露,而是留下空白和空缺给译文读者去想象。其方法是依靠附着于人的符号束的帮助与实证,根据原语作者的意图和期待选择词汇:充分体会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仔细揣摩原作的语用用意,认真研究原文文本的暗含用意,从原语作者隐含意图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深层含义,再把深层含义传递给译语读者,即译者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语读者再结合语境假设来理解译语,力求使译文真实表达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情节、事件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位于第一。人物之所以在叙事作品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是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从文学的本质,即文学的审美性上说,因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揭示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人类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如此,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均将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翻译

人的行动必然伴随着心理活动,铺之以语言。文学作品只有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灵魂,这个人物才能站起来。因为人与社会及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个人的自身矛盾,都无不在人物的心理上反映出来。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受思想支配,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等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感情变化,如喜、怒、哀、乐、犹豫、惊恐、嫉恨等。因此,心理描写极为重要。通过对话和行动可揭示人物的心理,真实、传神、感染力强,能让读者很直观地看到人物的心理。而作品中微妙心理的刻画使读者看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所谓心理描写,即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如感觉、知觉、情感、体验、愿望等的描写。作家们不仅展示人物外在风采,同时也触及人物内心世界。文学作品中人物在特定氛围中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作意图,进而把握原作精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展开联想,在自己思想感情中寻找适当的印证。

翻译是把原语转换成母语的活动,其语用目的是使译文对读者产生预期的作用和影响。翻译人们交际时的话语不能只拘泥于其字面的意思。发话人(speaker)怎样设法表达其“言外之意”,受话人(receiver)又如何去理解发话人的“弦外之音”?从叙事学角度来看,叙事研究不应只注重形式,还应该注重叙事形式与叙事阐释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叙述者与事件的位置推断、叙述者的可靠性推断、哪些主题在故事中处于优先地位的推断、哪些叙事结构可能引起不同性别的特殊反应,以及读者如何回应叙事技巧再现出的价值观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依靠规则的描述,而是依靠对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之间的语境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这样一来,衔接和连贯均可实现。这种连贯性其实就是读者尽力使文本中的内容连贯的一种文本重构活动,这种重构行为又涉及读者本人的知识、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等。语用学理论同样能说明这一问题。

汉语语用学理论中的“智力干涉(theinterventionbintelligence)是指听话人运用最基本的事理逻辑,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与记忆及人际关系,推测出说话人词语里的隐含意义的推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寻找并抓住合适感觉的过程”(钱冠连,2002,p.131-134)。根据智力干涉原理,译者应关注原文所使用的环境、参与交际者的身份、原文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等,以把握话语的特殊含意和所蕴含的意图。并设法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从而获得语用等值,使译文读者更真实地了解人物性格和人物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从下面对李白《静夜思》译文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智力干涉对动态对等翻译的解释力。

例(3)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1)NightThoughts

Iwake,andmoonbeamsplayaroundmybed,

Glitteringlikehoar-frosttomywanderingeyes;

UptowardsthegloriousmoonIraisemyhead,

Thenlaymedown-andthoughtsofmyhomearise.(HerbertA.Giles译)

译文2)TheMoonShinesEverywhere

SeeingtheMoonbeforemycouchsobright,

Ithoughthoarfrosthadfallenfromthenight;

OnherclearfaceIgazewithliftedeyes,

ThenhidethemfullofYouth''''ssweetmemories.(W.J.B.Fletcber译)

译文3)IntheStilloftheNight

Idescrybrightmoonlightinfrontofmybed.

Isuspectittobehoaryfrostonthefloor.

Iwatchthebrightmoon,asItiltbackmyhead.

Iyearn,whilestooping,formyhomelandmore.(徐忠杰译,1990,p.86)

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没有雕琢华美的辞藻,然而其意蕴却深长,令人神往。诗的前二句描写了孤身远客在月明如霜的深夜不能熟眠的情景和迷离恍惚的情绪。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意流畅,不加雕琢,直抒胸臆,借明月寄托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浓浓乡愁,道出了游子望月的万千思绪。它写了月,月总令人思乡思亲;它说到霜,显得凄凉;它写了抬头看月,低头思乡,显然是孤寂的。此情此景最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译文1)保留其隐含义“thoughtsofmyhome”,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淡淡的离愁或温暖的回忆,表达了天涯孤客在明净的月光下的旅思情怀,也符合英诗的表达习惯,易于接受。

译文2)中,以“Youth''''ssweetmemories”形式出现。将隐含变为明示,结果使诗中意境转淡。

译文3)中,先后用了descry,suspect,watch,yearn四个动词,分别统领每行诗句的含义,语句简洁明了。其中descry是个正式用语,意思是noticesomethingalongwayoff,watch与descry的相同之处是侧重于动态的描写。这里的意思是keepone''''seyesfixedonsomeoneorsomething,两个动词共同译出诗句中“望”的寓意。Suspect的意思是believetoexistortobctrue,yearn含有haveastrong,loving,orsaddesireforsomeoneorsomething的意思。两者都常用于静态描写,这四个词译出了原诗蕴涵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译出了借助月光这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委婉曲折,韵味悠长。译文3)凭借着浅显的文字却清晰地刻画出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情怀,译出了常年寓居他乡之人的真切感受,达到了译诗与原诗的近似,再现出原诗的风格,令人读后沉思良久,感慨万千。

此例的译者是位外国译者,对诗人及其文化背景信息和语境特征等方面的了解难以达到国内译者的程度,推导出话语隐含意义的能力也逊色得多,就不容易完全达到语用等值。可见,译者既要具有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对原语和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全面了解,又要兼顾译文不同的读者群体,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熊学亮,1999,p.122)。动态对等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以原作者的意图的正确传达和译语接受者的正确理解为准。原文是作者交际目的和意图的体现,它面对的是原文读者,而译文面对的是译文读者。语用翻译不仅强调对原文意义的真实,以便做到真正的等效,还要使译文读者把注意力转到对话语隐含意义的推导。

例(4)语境: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ofthed''''UrberviUes)中的女主人公苔丝从野外过节的欢乐场面回到自己家。

原文:Fromtheholidaygaietiesofthefield-thewhitegowns,thenosegays,thewillow-wands,thewhirlingmovementsonthegreen,theflashofgentlesentimen!towardsthestranger-totheyellowmelancholyofthisone-candledsnectac]e,whatasten!

(TXhomasHardy:Tessofthed''''Urbervilles)

译文:从刚才野外过节那种欢乐的气氛里——白色的长衫,丛丛的花束,柳树的柔条,青草地上翩翩的旋舞,青年过客一时引起的柔情,一来到这蜡烛一只、光线昏黄的惨淡景象中,真是天上人间了!

(张谷若译)

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天上来客,他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同时也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因此,任何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时必须有场景,有了场景,人物才有活动的空间,故事才得以向前发展。一部作品若只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无场景,最终将失去深刻的艺术魅力。

场景是由情节中的一些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但场景不一定非要表现重大的必然性事件,也可用来描写琐碎的偶然的事件;也不一定非要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所在演示,也可能出现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本例的例子就是如此。当苔丝从野外过节欢乐的场面回到自己家中,家里仅有一支光线暗淡的蜡烛,女主人公觉得一切都变了,但她的心仍牵挂着外面让人愉悦的节日气氛。原文运用了混合式手法,将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景物描写等描写方法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或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原文在描写苔丝的心理活动时,就把景物描写“thenosegays,thewillow-wands”等细节描写,如thewhitegowns和感情活动描写whatastep紧紧地结合起来,把苔丝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这样,使苔丝所见的景物、人物等都笼罩上了感彩,协调一致地反映出她的心理状态。

作家常常就是这样突破语言的常规,在特殊的语境中赋予语词新的涵义。翻译文学作品时,只有经过细致的玩味,才能透过字面发现隐藏在它背后的东西。译者运用智力干涉原理,推测出描写词语里的隐含意义,把握其特殊含意和所蕴含的意图,将“whatastep”译成“真是天上人间了”,显得自然、具体。这一夸张手法抓住在特定环境下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翻译,真实可信,恰如其分地译出了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把她的心理活动、内心世界体现在译文中。如果将其译成“真跨出了一大步啊”,既不能渲染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性格,也不能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更无法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因为人物的真情实感未能表达出来,心理活动没得到体现,人物形象也就逊色得多。所以,译者应根据文学语言的特点,借助于语境,灵活地选词择句,寻求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在原文语境所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显示译者的再创作功力。

第9篇

关键词: 小说《水浒传》 元宵节 风俗

小说《水浒传》中描写了众多节日民俗,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其中着墨最多的要数元宵节。书中元宵节的描写出现了三次,分别为三十三回宋江在青州花荣的清风寨避难,清风寨镇庆祝元宵节的情形,六十六回吴用利用大名府元宵节的庆赏活动智取大名府,七十一回到七十二回宋江、柴进等人在元宵节到东京观灯。《水浒传》中的元宵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宋朝元宵节的风俗。

一、放灯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之日,中国人根据“第一良宵”之意,名之“元宵”,又因为旧时的这天晚上通宵张灯结彩,人们放灯观灯,故又名“元宵灯节”。汉朝时已有对元宵节的庆赏活动,汉明帝时正式敕令正月十五夜要放灯礼佛。唐代,元宵节开始在民间盛行,民间在元宵节这一天悬挂花灯,观赏花灯的风俗自此流行开来。唐玄宗时把赏灯的时间定为三天,即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到了宋代这一风俗更为流行,规模和场面都愈来愈大,放灯的时间也增加到五天,即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水浒传》第六十六回:“依照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元宵放灯时热闹非凡,“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在三十三回宋江因为清风寨镇要放灯才欲去观看。七十一回,也正是因为皇上大张灯火,与民同乐,庆赏元宵,才吸引宋江、柴进等人到东京观看元宵灯火。

二、鳌山

鳌山原是指古代传说海上有巨龟背负神山,后元宵节拟其形,把无数盏绚丽多姿的彩灯扎架起来,供游人观赏,故谓之“鳌山”。《水浒传》的第三十三回、六十六回、七十二回都描写了宋时元宵节的鳌山。

第三十三回

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元宵夜宋江看到小鳌山“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银蛾斗采,双双随绣带香球;雪柳争辉,缕缕拂华幡翠幕。村歌社鼓,花灯影里竟喧阗;织女蚕奴,画烛光中同赏玩。虽无佳丽风流曲,尽贺丰登大有年”。

第六十六回

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麟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围也有千百盏花灯。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著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城中各处宫观寺院佛殿法堂中,各设灯火,庆贺丰年。三瓦两舍,更不必说。

第七十二回

元宵节当天,天色晴明得好,看看傍晚,庆贺元宵的人不知其数,古人有篇《绛都春》词,单道元宵景致:

融和初报,乍瑞霭霁色,皇都春早。翠揖悍桑玉勒争驰都门道,鳌山采喝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绛霄楼上,彤芝盖底,仰瞻天表。缥缈。风传帝乐,庆玉殿共赏,群仙同到。迤逦御香,飘满人间开嘻笑。一点星球小。渐隐隐鸣梢声杳,游人月下归来,洞天未晓。

清风寨镇土地庙前的小鳌山和大名府三处鳌山有以下共同特征。

1.鳌山上都有龙的图形,寓意君主与民同乐。

清风寨“山石穿双龙戏水”,大名府留守司州桥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麟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铜佛寺前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翠云楼前的鳌山“上面盘著一条白龙”。东京的鳌山虽没有具体描写,但在词中写道:“鳌山采喝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鳌山上都有龙的图形且龙能喷水,龙是帝王的象征。元宵节皇帝和妃嫔在宫城门楼上观灯嬉戏,百姓在楼下观看露台演出杂剧,奏乐人不时引导百姓高呼“万岁”。鳌山上“风传帝乐,庆玉殿共赏”,正是道君皇帝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

2.鳌山一般设在市镇中心或者人烟辐辏之处且鳌山上灯火花样繁多,景致极为壮观。

清风寨镇设在土地大王庙前,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大名府市中心添搭两座鳌山,留守司州桥、铜佛寺前、翠云楼前也有鳌山,鳌山上灯火不计其数;“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岛。烛光衔照夜光寒,人民歌舞欣时安。五凤羽扶双贝阙,六鳌背驾三神山”。六个鳌山上有三座神山,足见鳌山之大。《水浒传》虽然没有对扎在都门道的东京鳌山作具体描写,但是东京是都城所在,其鳌山应该更多、更大,也更为繁华。

三、社火

社火,本指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耍、杂戏。之所以称为社火,是因为中国古代是农业国,农业收成之丰歉,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故每年许多节日,均以杂戏、杂耍等形式娱神,求其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土地是各种作物生长之本,故土地神最受重视,而古代地方基层行政组织,以二十五家为“社”,每社每年定期对土地之神进行祭祀,以此土地之神亦被称之为“社”神。元宵节是一年当中第一个月圆夜,春耕即将开始,为祈求丰收,自民间至朝廷,都举行庆祝活动,求其保佑,因而在祭祀娱神活动中,伴有大量烟火,古称“社火”。其他节日的娱神活动也以“社火”呼之。清风寨镇、大名府、东京所在的开封府,大街小巷都有社火。宋江因在清风寨镇看到社火队里一伙舞“鲍老”,那鲍老“身躯纽得村村势势”,于是不由得哈哈大笑,因此被刘高的老婆发现,结果被抓。六十六回宋江等攻打大名府后,作者在词中写道:“烟迷城市,火燎楼台。前街傀儡,顾不得面是背非;后巷清音,尽丢坏龙笙风管。耍和尚烧得焦头额烂,麻婆子赶得屁滚尿流。踏竹马的暗中刀枪,舞鲍老的难免刃槊。”这里提到了元宵节社火中的傀儡舞、耍和尚、麻婆子、踏竹马和舞鲍老。其中的鲍老,是傀儡戏中常出现的引人笑乐的人物,是一种戴面具的滑稽舞。宋杨亿《傀儡诗》:“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教舞袖郎当长。”鲍老与郭郎同为傀儡戏中的人物,二者一起作滑稽性表演。宋时舞鲍老已成为元宵社火舞队中的常备戏。舞鲍老的风俗一直延续至明。

四、灯棚

宋江到清风寨镇看灯,只见家家门前搭起灯棚,悬挂花灯,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彩飞白牡丹花灯并芙蓉、荷花,异样灯火。

灯棚也称“山棚”,高大的结扎各式花灯的彩楼或百戏艺人献艺的戏棚。灯棚大小不同,清风寨镇的灯棚应该是小型的、简单的,仅悬挂花灯而已。北京大名府的灯棚却是大型的。“家家门前扎起灯棚,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骨董玩器之物”。户外的灯棚装饰除了花灯外还有“巧样烟火”。“巧样烟火”就是把施放到空中的烟火变成楼阁、人物、花卉等奇巧的玩意。室内的灯棚还摆放“五色屏风炮灯”。“炮灯”是一种球形的彩灯,可以悬挂在灯棚,也可以作为元宵节的纪念品赠给妇女作头上的饰品。清风寨镇“银蛾斗采,双双随绣带香球”及大名府“翠玉楼高侵碧天,嬉游来往多婵娟。灯球灿烂若锦绣,王孙公子真神仙”中的“银蛾”、“香球”和“灯球”都是这种球形的彩灯。

清风寨镇,其地位相当于县,是用以屯兵驻守防止辽、西夏侵略和弹压人民反抗的军事组织。东京是宋都城所在,大名府是和开封府并称的四京府之一。所以我们看到作者在具体描写了清风寨镇的元宵节活动后,还用浓墨重彩描写大名府元宵节活动,因其规模比清风寨镇要大,庆祝的时间要长。从小说描写来看,清风寨镇的放灯应该是只在正月十五这天的当晚来进行,因为花荣也只是在元宵节当天派兵去维持治安,宋江也是因正月十五当晚放灯才去观看的,先前的一系列描述都是为赏灯而做准备。而六十六回则写:“依照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放灯时间较清风寨要长。东京开封府虽然是都城,但是大名府的元宵节体例是依照东京的,所以作者为避免写作上的重复,只对东京的元宵节作了整体概述。《水浒传》中元宵节描写详略得当同时又相互补充,这样的描法让读者在了解宋朝庆赏元宵风俗民情的同时又看到不同地方庆赏元宵的不同之处和地域性特色。

清风寨镇在山东青州地区,宋江在清风寨所看之灯,是“剪采飞白牡丹灯”和“荷花芙蓉异样灯”。在鲁中、鲁西南地区,元宵节所放之灯,必少不了荷花灯,青州属于鲁中地区,放荷花灯与当地风俗是相吻合的。东京的元宵节更突出皇都的王者之气、君主与民同乐的喜庆氛围。

《水浒传》的元宵节描写在让我们了解宋朝元宵节风俗的同时,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三十三回宋江在清风寨看花灯被刘高老婆认出后被抓,为救宋江、花荣,梁山好汉大闹青州府道,而后宋江率众上梁山。六十六回梁山好汉利用元宵灯节混入大名府,里应外合,攻破城池,救卢俊义上梁山。七十二回李逵元夜闹东京,让皇帝记住了宋江等人,为招安活动打下了基础。元宵节的描写让《水浒传》故事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世界上有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一是古希腊悲剧、喜剧,二是古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中国戏曲成熟较晚,却是世界上唯一存活在现代戏剧舞台上的古老戏剧,表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闪耀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巨大光芒,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在世界艺术宝库里,均占有独特的地位。

戏曲的基本特征

王国维所说戏曲定义中的“故事”,在中国传统语言里,是一个多义词,最简单的含义,“故事”即旧事。“歌舞演故事”的故事则是指戏曲作品的内容,即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包括事件、人物、情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也是中国老百姓约定俗成的普遍观念。

戏曲故事,一般要选取生活中富有戏剧性的事件,通过戏剧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完成对剧中人物的塑造,演绎人间的悲欢离合。戏曲故事,已不是原生态的事件,而是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

戏曲故事,作为戏曲的内容,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1、通俗性

戏曲故事,大体可概括为五大类:民间传说故事,古代侠义故事,民族英雄故事,宗教神话故事,现实生活故事。当然,彼此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是互相交汇的。前四类故事,在进入戏曲之前,大多已通过通俗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及其嬗变的说书,诸宫调、宝卷、鼓词、弹词等各种说唱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可以说,戏曲文学就是从说唱文学作品直接移植过来而形成最初的剧本的。宋代诗人陆游写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南戏剧本《赵贞女与蔡二郎》和后来高明的《琵琶记》,是与说唱《蔡中郎》一脉相承的。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故事,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孟姜女的故事,花木兰的故事,薛仁贵的故事,三国的故事,水浒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包公的故事,岳飞的故事,孙悟空的故事,八仙故事,目连故事等等,无一不是在民间早已流传,几乎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就是戏曲史上最光辉的名剧,虽是文人创作,也多是本于流传的通俗故事演绎而来的。关汉卿的《窦娥冤》借用了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故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之前,有唐传奇《莺莺传》和转踏、鼓子词的演唱故事与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取材于明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洪N的《长生殿》所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也早在诗歌、小说、传记,杂剧、传奇中流传。

戏曲故事的通俗性,使戏曲艺术深深扎根于民间,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2、传奇性

尚奇,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庄子在《知北游篇》中就提出了“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把“神奇”与“臭腐”作为美丑的对立。后人以此为尚:哲人以文墨验奇,诗人以奇趣论境,文人以“传奇”名“小说”,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世之述者,锐志于奇”。这种民族文化的尚奇精神,给戏曲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以深刻的影响。元明时,也象唐代称小说为“传奇”一样,称戏曲为“传奇”。明清戏曲家李渔更有“非奇不传”之说。戏曲作家不管是知名的不知名的,都热衷于写奇人奇事,即使是写一般人,也要虚构出奇特浪漫的情节。《窦娥冤》之六月降雪、血上白练,《牡丹亭》之因情而死,又因情复生,《白蛇传》之人蛇奇缘、水漫金山,梁祝之双双化蝶,孟姜女之哭倒长城等等,无不是奇特神妙之至。戏曲故事的传奇性能充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这也是戏曲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重要因素。

戏曲的传奇性,是“奇”与“真”的统一。“酌奇而不失其真”。“奇”是建立在生活本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纵目神州大地,在漫长的历史变迁的激烈冲突中,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物啊!戏曲中赞颂的屈原、李白、诸葛亮、关云长、杨家将、岳家军、包公、海瑞、西施、王昭君等等故事的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生活、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真实反映。

传奇性的真,更在于情真。如李渔所说:“幻无情为有情,既出寻常视听之外,又在人情物理之中,奇莫奇如此也。”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复生的情节,看似荒唐,但因情真,就觉得非常真实。戏曲故事传奇性的极度浪漫的奇思妙想,往往更真实更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3、人民性

中国戏曲,形成于封建社会,传统剧目的故事内容不可避免地打上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既有人民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二者杂陈,不仅存在于不同剧目之间,而且普遍存在于同一剧目之中,即使是最好的剧目也难以避免。然而,戏曲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始终没有割断与人民的精神联系。因此,中国戏曲一向以人民性丰富著称。

戏曲的人民性,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步的倾向性,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爱憎,歌颂忠良正义、惩治奸妄邪恶;肯定自由婚姻、人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思想禁锢,赞美勤劳勇敢、真诚善良,批判贪图富贵、虚伪狡诈。在热烈的颂扬中,塑造了大批反侵略、反压迫、抨击时弊、为民请命、追求纯洁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无情地鞭挞了各种丑类。善恶分明,爱憎强烈,人物形象既鲜明突出,又丰满生动,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心声。二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大量的戏曲故事中,很少有那种绝望、灰暗、听任命运摆布的思想表现,而是强调希望、强调抗争,正义最终战胜邪恶、光明最终战胜黑暗。这种精神,既曲折地体现在神话故事中,也直接反映在现实生活题材中。即使是悲剧,也要在美好事物被毁灭时,让人在痛苦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这是人民审美要求的体现,使悲剧精神得到升华,富有诗意和激动人心的力量。

中国戏曲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故事诗歌化、音乐化、舞蹈化的产物,实际上是一种有规范的歌舞型戏剧体诗,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如下特征:

1、综合性

戏曲是“戏”与“曲”的统一,是剧与诗的结合,又叫“诗剧”,是“无体不备”的综合艺术。

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明确指出:“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指骈文――引者)、小说家,无体不备。至于摹写须眉(指描写人物――引者),点染景物,乃兼画苑矣!”戏曲不仅把所有文学体裁的语言形式综合了进来,而且几乎把所有艺术样式都综合了进来,诸如音乐、舞蹈、绘画、曲艺、杂技、百戏等,都为其所用,而且各种艺术审美元素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成为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的歌舞化表演的戏剧形式。

唱是歌唱,是诗歌的音乐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优美唱腔。在戏曲中,完全不用歌唱的剧目是极少的。唱是戏曲表演中最鲜明、最直接的音乐因素,也是最鲜明最直接的情感因素。念即念白。戏曲的念不是生活语言,而是运用音乐手段处理过的舞台语言,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做指做工,泛指各种节奏化、舞蹈化的动作,包括各种神情、意态、身段、工架以及成套的独舞和群舞,乃至运用翎子、甩发、帽翅、水袖等创造的特技等;打是武艺、竞技和战斗场面的艺术表现,是武术、杂技的舞蹈化。各种艺术手段、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根据不同剧情要求,唱、念、做、打,既可以综合运用,全面发挥,也可以有所侧重,相对独立。有的戏重唱,有的戏重做,也有个别的折子戏是只做不唱的,如《三岔口》。就整体而言,戏曲是真正多元素、多功能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

2、虚拟性

中国传统美学观崇尚“以虚写实”,“以形传神”,在处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戏曲是以追求神似来反映生活真实的。正如戏谚所说的“形似非神似,神似方为真,形神合一体,方是戏中人。”

戏曲为了达到神似的要求,不是机械地照搬生活原型,而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进行拟形创造,通过舞台调度,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使拟形的创造得到理解和认同,达到以形传神,真实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这就是戏曲的虚拟性。

戏曲舞台的环境是以人物活动为依据的。剧情的时间和地点是不固定的,可以自由变化。戏曲的虚拟手法,首先就表现在赋予舞台时间、空间以极大自由。如越剧《十八相送》,虚拟手法与舞台调度结合,在有限的舞台上表现了十八里程途中的城关、山路、塘中鸳鸯、河中双鸭、独木桥、村庄、石井、古庙、长亭等各种景色,情随景移,情景交融。川剧《柳荫记》中,通过虚拟手法,使舞台上呈现整个绣楼、楼上楼下,人来人往,把平面舞台引向立体空间的创造。在戏曲舞台上,一个圆场可以是十万八千里,一句唱词,伴以更鼓,便是夜尽天明;一个下场再上场,可以表示一瞬间,也可以表示十年八年。虚拟,创造了有限舞台的无限变化的时空,使戏曲无比自由地表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

其次,虚拟性还在于对社会生活各种具体形态的巧妙表现。如以桨代船、以鞭代马、以杠代轿、登山下岭、涉水过桥、上楼下楼、开门关门等等,都是以“略形传神,以神制形”的虚拟手法,真切地表现了人物的行动、心理和所处的环境。

3、程式性

程式性是指戏曲艺术具有严格的形式规范和技术格式。它是戏曲艺术形式的整体特征,包括戏曲文学、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各方面。戏曲的文学语言有多样程式,唱词有七字或十字的不同对偶句式和字数,句数有规定的各种长短句式;念白有引子、对子、诗、数板,还有帮腔、背拱、自报家门等特殊表现形式。戏曲音乐,曲牌联套体唱腔有各种宫调的曲牌;板式变化体唱腔有各种正、反调的板式;舞台美术人物造型、化妆、服饰和各种道具、布景都有一定的规范。戏曲的表演程式最引人注目。唱、念、做、打都有整套程式,还有舞台调度的各种程式。

戏曲程式是历代艺术家吸取生活素材,并借鉴其他艺术样式,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如“起霸”的舞蹈程式,相传原是表现楚霸王项羽披挂出征时的英雄气概而创造的,后来成为了表现武将整装待发的通用格式。要表现身体的灵活性,就摄取鹞子翻身、鲤鱼打挺的动态,要表现手指的秀美,就借助兰花开放的姿容,以至“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创造了各种富于动律美和造型美的身段、工架和武打。形体动作不足以表现,又辅以甩发、帽翅、水袖等等程式语言,最大限度地以动作舞蹈化,来创造具有美感的视觉形象。

戏曲程式,无论是整体还是部分,都是既概括了一定的生活内容,又具有相对形式美的特殊艺术语汇,既是前人艺术创造成果,又是进行新的艺术创造的手段。程式是为反映社会生活、创造艺术形象服务的,应在艺术实践中,牢牢掌握戏曲程式,灵活地运用程式,变革程式,提炼新程式,寻求美的自由创造。

戏曲的鉴赏方法

戏曲鉴赏是观众对戏曲作品和舞台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是一种饱含情感、充满联想和想象的审美活动,是艺术形象的再创造,既有感性的体验,又有理性的升华,二者紧密联系、互相交融。

作为审美活动,戏曲鉴赏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审美主体――戏曲观众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素养;二是审美客体――戏曲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为此,戏曲工作者应通过整理、改编和创作,向社会不断提供丰富多彩的优秀剧目,并广泛深入地普及戏曲知识。作为鉴赏者本人,应坚持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特别是对古典传统戏曲剧目,要正确区分人民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在鉴赏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必须了解戏曲艺术的特点,掌握一定的戏曲知识和有关的人文知识,能够真切感受和读解戏曲作品,从而获得审美的精神享受。

中国传统的鉴赏语言中,有一个常用的“品”字,品人,品物,品茶,品诗,品尝,品味。看戏也叫“品戏”。“品”者,品评之谓也,即鉴赏的意思。如何“品戏”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看剧情,品意蕴。

品戏,首先要看懂剧情,才能了解它的内涵,认识它的意义。传统戏曲的故事情节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即使是离奇的情节,也是包裹在通俗的故事里。因此,老百姓喜闻乐见,看得津津有味,自觉不自觉地体会到其中某些人生的道理。

戏曲的许多优秀剧目,描写了忠奸善恶的矛盾冲突,鲜明的表现了惩恶扬善、正义爱国的主题,是非善恶分明;在伦理爱情题材的剧目中,则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对真情至性的赞扬,充分肯定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要深刻领悟一个戏的内涵,必须全面分析剧情。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戏剧情节是由人物行动产生的戏剧冲突形成的,看剧情,关键在于看戏剧冲突是否真实可信。这样才能开掘出剧情的内涵,品出深刻的意蕴。戏剧冲突的真实性,既表现于冲突的过程,又与背景环境密不可分。如湘剧《山鬼》,情节并不复杂,一些场景,看起来也很有趣。但有些观众因不了解冲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便觉得莫名其妙,不可理解。实际上,屈原奇遇中的一些具体事件,虽然在屈原个人履历中没有文字记载,但它所展示的文明与原始的对比,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历史著作中多有表述。而且在《山鬼》中,原始部落人的言行举止,屈原的思想感情,是和各自生存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因此,屈原的奇遇,虽出自剧作家的虚构,但存在历史的可能性,在大背景上是真实可信的,是艺术真实的奇特创造,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明与原始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真实,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看人物,品情趣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苏珊•朗格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戏曲,无论是戏曲文学,还是舞台艺术,它所表现的焦点是人,是人的感情。戏曲最闪亮的地方,也就是塑造了各种各样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品戏,重在品人,看懂人物,体察其情感,性格和志趣。

戏曲人物,表面看是脸谱化的,实质上是性格化的,脸谱是强化人物典型性的手段,增强了人物性格的视觉形象的冲击力,使观众过目不忘。诸如黑脸包公、红脸关公、白脸曹操。而且,同行当相近脸谱的人物也是同中有异,各具性格的。同是武生,周瑜骄,赵云勇,吕布贱,同是净行,张飞暴躁,李逵鲁莽,薛刚刚烈。因此,看人物,要外观其行,内察其神。品出人物情感、志趣、性格的独特性。

看《琵琶记》,不能不关注赵五娘,也不能不认识蔡伯喈。赵五娘的命运令人同情,蔡伯喈的境遇也引人感叹。有人说,传统戏曲塑造的人物性格是单一的,其实,并非如此,象蔡伯喈,就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他优柔寡断,充满了矛盾,他的行动,往往与他原来的意愿背道而驰。他甘守清贫,后来却飞黄腾达;他对父母至孝,但不能在家照料,以至双亲冻死饿死;他很爱自己的妻子,却又不得不奉旨与牛氏成婚。他成天在矛盾中痛苦着,忧愁着。他的复杂性格,同样是具有悲剧性的,反映了当时社会深刻的矛盾冲突给人带来的精神创伤。

戏曲塑造人物性格具有浓重的抒彩,以情写性,借景抒情,体物得神。“神似即情似”“神情逼现”。《牡丹亭》的杜丽娘,在生因情而死,死后又因情而生。生生死死,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内心图像,一个多愁善感的叛逆性格,在内心世界的情感海洋中自由翱翔,脱颖而出。她的至情至性,闪烁着美好人性的光华,世世代代的观众,无不为之感动,为之向往。

第三、看场景,品意境

戏曲舞台、时空转换极度自由,情节安排,有详有略,一般线索,过场交代,戏剧性事件,整场设置。注重场景铺排,气氛渲染,追求意与境合、情景交融的境界。

人们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内行也爱看热闹。戏曲天生就是热闹的。开台锣鼓一响,热闹气氛自来。喜庆场面、迎亲场面、打斗场面,歌舞场面,无不十分热闹。热闹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一种爽朗、明快、昂扬的艺术境界。热闹给观众带来兴奋和快乐,谁不爱看呢?

不热闹不成戏。戏曲不热闹,就没有人看。但不能一味地热闹,否则,会使人过度紧张,产生疲劳而生厌。因此,戏曲场景的具体安排讲究冷热相济,张弛有度。戏曲场景的冷,不是冷清,而是场面相对安静。实际上冷的场景是外冷内热,往往是表现人物内心冲突、抒发感情的地方,最具情景交融、出神入化的意境。《西厢记》长亭送别,虽有筵席安排,多人送行,但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其景清冷,其情哀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整场是莺莺抒发“此恨谁知”的依恋、悲戚、怨恨之情。景真,情深,意切,极富诗情画意。

场景的冷与热是和动与静,悲与喜紧密相连的。一般热场多动态,冷场多静态,悲、喜则是交融在冷热动静之中的。戏剧场景之妙就在于虚实相生、浓淡相宜,冷热相济、动静相依,悲喜相融,既体现在场景之间,也体现在场景之中。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堪称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的绝妙精品。特别是贵妃酒醉之中攀枝闻花的场景,以“卧鱼”表演,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物“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形态和沉醉、空虚落实的神态,其情其景,可谓出神入化。

戏曲的许多优秀剧目,故事并不复杂,而场景却千变万化、波澜起伏、情景交融、多彩多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悲欢离合的复杂人生,意境深远,引人入胜。

第四,看名角,品风格

艺术表演的基本特点是“三位一体”,演员集创作主体、创作材料和创作成果于一身。戏曲表演是一种角色行当体制。演员担任角色,不是自然形态的,而是属于一定的行当。行当体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特点,既带有性格色彩,又有严格的表演程式,技术性很强。因此,戏曲演员在舞台艺术创造中作用特别突出,一般处于中心地位。于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观众看戏曲演出,热情之高涨,往往是冲着名角来的。名角出演,对演出的艺术质量和上座率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看名角,赏流派,品风格,是戏曲鉴赏的绝好途径。

以京剧为例,“四大名旦”梅、程、荀、尚,各自形成流派,各流派都有一批名角承传,都有各自擅演的代表剧目。虽同为旦角,但程式运用,既严谨到位,又灵活多变,各具特色,塑造的女性形象千姿百态,绝无雷同。马连良、周信芳都工老生,既各有擅演的不同剧目,又有共同擅演的同一剧目,如《四进士》(《宋士杰》)《清风亭》,角色相同,情节大体一致,但表演同工异曲,各有风采。两人都精于“四功五法”,唱做俱佳,但马连良重唱,周信芳重做,且唱做各有特色。马连良嗓音清朗,唱腔委婉,酣畅中见俏丽,细腻洒脱;周信芳沉稳洗炼,节奏强烈,酣畅中见朴直,苍劲浑厚。京剧《宇宙锋》是梅兰芳的代表剧目,梅兰芳扮演赵艳容,可谓炉火纯青、人皆共赏。为什么人们看了汉剧名角陈伯华的演出,依然赞叹不已呢?就因为陈伯华的扮演技艺精湛,别具风格,观众获得了新的审美享受。

名家涌现,流派形成,是一个剧种成熟的标志。和京剧一样,不少地方剧种其所以盛名远播,也是因为名家众多,异彩纷呈。如豫剧,早在20世纪40年代,勇于创新的常香玉,将豫东调、祥符调等唱腔融于一炉,并吸收京剧、评剧等唱腔艺术之长,创立了独具风格的“常派”唱腔艺术。同时,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也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卓然成家。看了这些名家的演出,既真切地感受到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领略到豫剧艺术的千姿百态。

第五,看技艺,品韵味

戏曲讲究“四功五法”和各种程式技术,各行当的演员和文武场面,都要经过严格训练,掌握规定的技艺,才能胜任舞台演出。凡是名家,无不是功底深厚,技艺精湛,有的还练就一招一式的“绝活”。这使得戏曲舞台艺术具有高度的技艺性。

戏曲的技艺,关系到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形式感和形式美也是构成戏曲艺术魁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技艺的舞台展现,要求融入剧情,即使“绝活”也应恰如其分。其韵味既能产生于与剧情联系的综合效应之中,又能产生于本身的形式感和形式美。这是看技艺需要细细体味的。

唱功是四功之首。许多演员的盛名是通过他精湛的唱工而流传的。唱工运用于唱腔,离不开词曲内容表达的情感,但不同演员的唱工特点,会产生不同的形式美。因此,同是旦角,同唱皮黄,梅兰芳产生了“梅腔”,程砚秋产生了“程腔”。有些观众,不是看戏,而是听戏。一段唱腔,词曲早已烂熟于心,因演员唱工的独特韵味,便闭目凝神,击节倾听,潜心品味,如醉如痴,情不自禁。

第11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要:“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句话传达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只是作了解而不是要求全面掌握,因此中考的修辞一般不单独设辨析题,而主要考查其运用;二是以主观题为主,重在对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效果进行品味与赏析。

[链接中考]

笔者审读了200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考查修辞的形式比较灵活。概括起来,考查形式主要有:

1 结合仿写题。即根据提供的例句,仿写一个与之相类似的句子。与这类题结合起来考查最多的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如:(2008年山东潍坊卷)第7题:四川汶川用爱心捐款重建的一所学校今天正式开学,学校门口悬挂着一条横幅。请你根据上句仿写下句,仿写的句子要包含“希望”一词,并与上句构成对偶句。

地震摧毁了美丽的校园,_______

[参考答案1:爱心放飞着不屈的希望]

2 结合默写题。与这类题结合起来考查最多的修辞格是对偶、排比等。如:(2008年浙江金华卷)第。2题:根据语境把古诗文名句补写完整。

廉政文化进校园,我们懂得了廉洁奉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翻开厚重的诗文书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一座座镌刻着“廉洁”与“奉公”的人生丰碑。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沸腾着诗人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范仲淹的“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寄托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表现了作者清廉自律的高风亮节。

[参考答案:①铁马冰河入梦来②先天下之忧而忧③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濯清涟而不妖]

3 结合名著题。这类题考查形式灵活,或用修辞叙述故事情节,或以修辞谈收获等。如:(2008年福建福州卷)第12题:

从下面文字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答案,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填对六处即可。

水浒故事,脍炙人口;梁山好汉,形象鲜明。

鲁智深,绰号①“________”(a 黑和尚b 花和尚 c 胖和尚),豪爽仗义,粗中有细,为救助落难女子,②――(a 大闹野猪林b 力伏众泼皮c 怒打镇关西)。

林冲,绰号“豹子头”,③________(a 倒拔垂杨柳 b 身陷高唐州 c 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忍气吞声,怀怒未发;④________(a 血溅鸳鸯楼 b 手刃陆虞侯 c 智取生辰纲),雪夜上粱山,奋起反抗,英雄本色。

石秀,绰号⑤“________”(a 拼命三郎b 神行太保 c 托塔天王),艺高胆大,舍生赴义,⑥________(a 枷打白秀英 b 孤身劫法场 c 醉打蒋门神),威震大名府。

李逵,绰号“黑旋风”,⑦________(a 斗浪里白条b 毁金刚塑像c 杀泼皮牛二),尽显粗野鲁莽;⑧________(a 大闹高唐州b 怒杀阎婆惜 c 义夺快活林),只因疾恶如仇。

[参考答案:①b②c③c④b⑤a⑥b⑦a⑧a]

4 结合综合性学习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种或几种修辞的运用能力。如:(2008广东汕头卷):

《滨海晚报》报社将组织中学文学社社员进行“母亲河溯源”活动,沿着家乡的青龙河上溯考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其中第6题: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你报名参加这次活动的愿望。(必须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参考示例一:了解家乡自然环境,感受家乡民风民俗,探寻家乡历史文化,这就是一名文学青年参加“母亲河溯源”活动的心愿。

参考示例二:我是青龙河畔一棵小树,渴望把根须深深地扎进家乡丰饶的土地,汲取家乡的文化乳汁。请允许我参加“母亲河溯源”活动吧!]

5 结合阅读对修辞句进行赏析。在阅读训练中,或结合语境仿写,寻找修辞句并谈其表达作用,或用修辞句谈阅读的感受启发等。如:(2008年山东潍坊卷)阅读聂鑫森《怀念一种声音》,第13题是:

第⑥段画线句“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用了比喻修辞格,把落在小青瓦上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

6 结合加试题。近年来,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命题尽可能与高考接轨,设计了加试题的内容,越来越强化考查学生运用修辞知识的能力。如:(2008四川内江卷)加试题第5题:

2008年是中国不平常的_年。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以后,某门户网站首页上贴上了一段话,编辑写了这段话的前半部分。请在这话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两句话。要求:衔接自然、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25字以内。

2008年,我们热切期待阳光和欢笑,却不料被一路风暴阻隔。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1)中国没有低头抱怨,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2)灾难我不怕,兴邦我承担。]

[备考策略]

针对2008年中考修辞考查的现状,2009年修辞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了解常见修辞的一般用法,把握其运用规律。譬如,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一是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二是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三是表示举例。如:“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像故宫、颐和园等。”四是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又如,要准确区别对偶和排比。对偶的句子只有一对,并且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义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而排比的句子至少有三个,字数可以不相等。再如,要准确区别设问和反问。设问与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设问是自问自答;而反问,形式上是问,实质上不是问,因此不需要回答。设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为了加强语气,反问句句末除了问号外,也可用叹号。另外,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时在一句话里,同时会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例如:“月亮挂在天上,星星眨着眼睛,像一群顽皮的孩子,挤在妈妈身旁。”这

一句既有比喻,又有拟人,这是表达的需要,对此,运用时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其二,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达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如:(2008年长春中考卷)阅读冯骥才的《失去了的书桌》。其中第21题:

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请你从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好处。①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晒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②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的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忠在一旁。它就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这是一道选做题,不管选做哪一题,如果你能紧密联系《失去了的书桌》全文来理解语言的表达效果,那答案就很容易出来了:

第①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小桌陪伴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第②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桌以人的情感,亲切生动,就像老朋友一样宽容大度,忠诚可靠,表达了我对小桌的喜爱。

其三,对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如:(2008年湖北襄樊卷)第5题:根据语境仿写句子,构成排比。

有理想,才会有追求。鲜花有理想,才会用美丽装扮大地;蜜蜂有理想,才会用辛劳酿造甜蜜;________,________。

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该句的特点,抓题面中的关键词“有理想”,明确此题写排比句的要求;然后根据上句的语意,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此题的参考答案为:(1)粉笔有理想,才会用生命传播知识。(2)蜡烛有理想,才会用燃烧换取光明。

[模拟演练]

1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________,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请你把中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诗中的有关语句作适当删减填入上联,使之构成对偶句式。

2 邻居王阿姨家的对联贴反了:“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被贴在了左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被贴在了右边。请你依据对联的有关知识,用得体的语言向她说明。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有关知识:上联,末字是仄声韵(一般是第三声、第四声),贴在右边;下联,末字是平声韵(一般是第一声、第二声),贴在左边。

3 请从《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中任选一部,依照所给的句子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来到俄罗斯,仿佛听到高尔基在叙说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坎坷;我来到________,仿佛听到________;我来到英国,仿佛听到斯威夫特在讲述格列佛航海中的种种奇遇。

4 将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改为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可以更换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迹,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风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作了丛挂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河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仰望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成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5 下列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参考答案]

1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示倒:王阿姨,您好!您家的这副对联真好!不过,这副对联贴反了。因为“岁”字是第四声,这句是上联,应该贴在右边;“春”字是第一声,这句是下联,应该贴在左边。我帮您换过来好吗?

3 示例:我来到法兰西,仿佛听到罗曼・罗兰在叙述三位巨人的不凡历程;我来到英国,仿佛听到笛福在叙述鲁滨孙漂流荒岛的历险经历;我来到俄罗斯(或苏联),仿佛听到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叙述保尔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人生历程。

第12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扭转/纽带 粗犷/旷日持久 硬咽/狼吞虎咽

B.频繁/濒临 骁勇/百折不挠 竣工/崇山峻岭

C.奇妙/奇数 绰号/绰绰有余 称赞/称心如意

D.埋伏/埋怨 脉络/脉脉含情 臭氧/乳臭未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提炼 化装品 全神贯注 汗流夹背

B.热衷 百叶窗 措手不及 相得益彰

C.规矩 口头禅 以逸代劳 浮想联翩

D.装潢 照相机 理屈词穷 出谋画策

3.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公益与每个人___________。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卖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___________你没有亿万身价,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___________不姑碍你从事公益事业。捐赠一本书,提供一份午餐,甚至转发一条微博,爱心就在你我之间___________。

A.休戚相关 因为 所以 传递

B.休戚相关 即使 也 传承

C.息息相关 即使 也 传递

D.息息相关 因为 所以 传承

4.古诗文默写。(共8分)

(1)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2) 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中秋佳节,举头望 月,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4)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抒情言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酒”振奋精神,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乐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山西村》)借“酒”写农家好客的习俗,赞美了农民的淳朴热情。

5.从下面四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仿照示例另写一段话,写出你阅读该名著的收获。 (4分)

①《水浒》②《骆驼祥子》③《安徒生童话》④《名人传》

示例:吴承恩的《西游记》滋养了我:从孙悟空身上我看到了爱憎分明,从沙和尚身上我看到了吃苦耐劳,从猪八戒身上我体悟到了慈厚的可爱。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5分)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0日电 由中华炎黄研究会、河南省体育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于端午节期间在郑州举行,届时将有来自海内外的多支龙舟队伍同场竞技,共度佳节。

本次大赛是以“中原龙舟大赛”为基础上升级成“中华杆辕龙舟大赛”的。大赛的宗旨是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推动龙舟运动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赛开幕式上设置了龙舟点睛、舞龙舞狮、龙风筝表演、龙舟对歌、龙舟豫剧等环节。从今年——农历壬辰龙年开始,以后每年的端午节都将举办这项赛事。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6个字)(3分)

(2)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7.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学校要办节水宣传画展。请你从下面两幅画中任选一幅,结合画面内容,从寓意、构思等角度写一段推荐语。(60个字左右)(5分)

60字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6分)

桥在水上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许多座桥,桥总是架在水上。

星期天清晨,一片宁静。我站在一座桥上看风景。

桥上没有行人,桥中央的栏杆旁躺着个男子。这几天,我每天从桥上走过,总能看见他蜷缩在这里。

一辆红色小桥车出现在桥头边。车门开了,两个孩子从车里跑了出来,后面是一位中年妇女。男孩六岁模样,女孩小一些。孩子们朝桥上跑来,女人站在桥头观望。

两个孩子各抱一个纸袋,奔到男子身旁站住。早上好!男孩女孩异口同声说。

早上好!男子翻了个身,坐了起来,靠在桥栏上。他头发蓬松,胡子拉碴,深色的夹克衫满是污迹。

这是你的早餐!男孩把手里的纸包递过去。这是你的苹果!女孩把手里的纸包也递了过去。

女孩双手撑在膝盖上,你吃吧,这是我妈妈做的三明治。

男子疲惫地说,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发烧了,还不想吃,谢谢你 妈妈,我一定会吃的。女孩说,哦,我发烧的时候,也不想吃饭。

我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站在桥栏边,装作欣赏河上的风景,一字不漏地听着他们的对话。

先生,男孩问,你为什么睡在这里呢?

我没有房子。

女孩马上说,你可以住到我们家去,我们家有房子。

谢谢你,可我不能去你家。

为什么呢?女孩很惊奇。

那不是我的家,每个人都应该住自己的家。

你的家在哪里?男孩问。

我的家在外地,房子被大水冲掉了,我没有家。

两个孩子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女孩问,先生,我能不能抱抱你呢?不,不不,男子惊慌地缩了缩身子,低头看看肮脏的衣服,我很久没有洗澡了……话还没说完,女孩伸出细小的胳膊,绕住男子的脖子,男子犹豫了一下,紧紧地抱住了女孩。随即,男孩也扑过去,三个人拥抱在一起。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一动也不敢动,怕扰了桥上这无比温馨的一幕。我问自己,我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拥抱一个肮脏的发着烧的乞讨者吗?我知道,我是宁愿给钱给物也不愿让孩子这样做的。我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她依然站在那里,粉红的围巾飘动。

我能和你玩一会儿吗?一转眼,女孩已经坐到男子的膝盖上,像自家亲人一样。男子激动得声音发颤,我怕是感冒了,会传染给你的。女孩说,不要紧的,我打过感冒预防针。男子说,可是,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玩的呀。

我有玩具!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一辆掌心大小的玩具汽车,递给男子。男子接过去,看了看,往地上一收一放,小汽车呼啦一下滑了出去。三个人趴在桥上一起玩了起来。咯咯咯的笑声在空气里震荡,传得很远。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表,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该走啦!两个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和男子挥手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再次飞奔而来,每人给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妈妈说了,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谢谢你让我们有这样快乐的早晨!

谢谢你们,我也非常快乐。坐在地上的男子扒着栏杆摇晃着站起来,他低楼着身子,不停地挥手,谢谢,谢谢,告诉你 妈妈,这是我来到这个城市最快乐的一天!

桥上这感人的一幕,让我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良久,我缓过神来,走过去,给了男子一些钱。男子正在流泪,他说他的孩子们寄养在亲戚家,等他赚钱寄回去。可是他病了,没钱医治,又不能打工,只能暂时在桥上乞讨度日,这几天发烧了,头痛欲裂。他曾想从桥上一跃而下,可是今天,上帝派这两个孩子带信来,让他一定要活下去!

(作者:王周生。有删改)

8.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3分)

9.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桥在水上”的作用。(3分)

10.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3分)

11.文中那个中年妇女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12.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

①巍峨的长白山上,大森林垂直绵延2000多米。1100米以下是针阔混交林,金秋时节,绚烂缤纷;1100米一1800米之间是针叶林,树木挺拔参天,气势磅礴;过了1800米,森林放慢了脚步,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大部分树木没有胆量穿越,即便是傲风斗雪的青松也望而却步。然而击桦却以勇敢和坚毅不屈的精神,顽强地在这里扎下了根,成为在蓝天白雪之间悄悄集结、静静展开的高山上的守望者。

②岳桦在植物分类上属于桦木科,桦木属,为落叶乔木植物。树皮呈灰黄白色,枝暗红揭色,幼枝暗绿色;冬芽呈矩圆形或卵球形,叶片薄,较硬,边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花期为每年的5 -6月,果期在8-9月。岳桦生长在寒湿地带的半阳坡山脊上,在我国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在俄罗斯东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③岳桦生长地属于湿润性亚高山气候。冬季寒冷多风,夏季湿润多雨。降水量大而蒸发量小;年平均气温低,无霜期不足70天,生长季节短;风力强劲,每年有200多天的风力超过6级。这里土壤贫4,虽然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但10厘米以下土质疏松,腐殖质较少,角砾较多。

④在低海拔地区,尽管条件优越,但岳择竞争不过云衫、冷衫等,只呈零星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岳桦越来越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海拔1700米一2100米处形成东亚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岳桦林带,几乎为纯林。当海拔高于2100米,由于受风、雪等因素的影响,岳桦以斑块状分布于高山苔原带。

⑤岳桦一年之内只有两个多月的生长期,生长期内又常常遭遇8级以上大风,因此,岳桦生长得十分谨慎也十分缓慢。一棵看起来只有手腕粗的岳桦,往往已有十几岁甚至几十岁。岳桦的兄弟姐妹(红桦、硕桦、黑桦等)高大笔直,在人们面前一直是美丽而又充满灵性的精灵。而岳桦几乎不足3米高,不过数寸粗,枝条虬曲,枝干大幅度倾斜,显得矮小卑微,弯曲丑陋。但岳桦的木质却异常的细密坚硬,成龄的岳桦木坚如磐石,入水即沉,其超乎寻常的硬度常常令初识者瞪目结舌。

⑥处在高海拔地区的岳桦林作为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维护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它们在忍受恶劣生存环境所带来的苦难的同时,用自己的根须牢牢地拢住了土壤,用自己的生命精心地护养着水源,用自己的身躯无私地庇护着动物。

⑦这就是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它在艰难的磨砺中体现自己独特的魅力,以超凡脱俗的*证明了身形弱小未必就是卑微。

(源自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有删改)

13.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4.第②一⑥段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岳桦,请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空格处。(3分)

第②段:岳桦的属性及地理分布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⑤段:

第⑥段:岳桦林的生态功能

15.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分析其作用。(4分)

16.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第⑤段的内容加以分析。(3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 - 20题。(共10分)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巨之妻私臣,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阿①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②,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③,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④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俱,莫敢饰作⑤,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阿:古地名。②辟:开垦。③鄄 (jùan):古地名。④烹:煮。古代的一种酷 刑。⑤饰作:掩饰,欺作。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今齐地方千里

(2)王之蔽甚矣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9.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2分)

20.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 -22题。(共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2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分)

四、作文(50分)

23.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同在一个屋檐下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如果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即使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没有用;但 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无法实现。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准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D(2分)2. B(2分)3. C(2分)

4.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落红不是无情物(3)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4)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每空1分,若出现错字、别字、添字、漏字,该空不得分。共8分)

5.示例:施耐庵的《水浒》滋养了我:从吴用身上我看到了足智多谋,从晁盖身上我看到了义薄云天,从李逵身上我体悟到了率直的可贵。(作家与作品相符,1分;所写内容与作品内容相符,3分。共4分)

6. (1)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在郑州举行(“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郑州”一点1分,共3分)(2)示例一:删去“上”。示例二:把“以”改成“在”,把 “为”删去或改成“的”。示例三:把“以”改成“由”或“从”,删去“为基础上”。 (2分)(共5分)

7.示例一:我推荐第一幅画,因为它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从祖辈的井到父辈的井再到子孙的井,井绳越来越长,意味着井越来越深,地下水越来越少,提醒人们要节约用水。

示例二:我推荐第二幅画,因为它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利用 “家”和“冢”两字“点”的位置不同,把“点”变形为水滴,提醒人们如果不节约用水“家”就会变成“冢”。(从寓意、构思等角度,结合画面内容与节水主题,言之成理即可。表明观点,1分;具体阐述,3分;语句通顺,I分。共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共16分)

8.两个孩子给桥上乞讨的男子送早餐,和他拥抱、玩耍;孩子的行为让男子有了活下去的信心。(意思对即可。孩子的行为,2分;孩子行为产生的影响,1分。共3分)

9.①指架在水面上的桥,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指架在善良的人们与落难者之间的桥,点明主题。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美好的氛围。(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10.示例一:“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突出了孩子的纯真善良。示例二:“犹豫”“紧紧”等词语细腻地表现了男子内心的波动,写出了孩子的纯真善良带给男子的感动。(言之成理即可。写出体现细节的词语,1分;具体分析,2分。共3分)

11.①教子有方:在具体行动中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②善良有爱心:同情乞讨男子,让孩子给他送早餐、送钱;当孩子拥抱男子时,不阻拦。(意思对即可。一个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12.示例:桥下,水静静地流着,在阳光下泛着片片金光,远处飘来悠扬的乐声,好听极了。(言之成理即可。景物描写,2分;符合主题和意境,1分。共3分)

(二)(共12分)

13.①照应题目,引出说明对象―岳桦。②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简要介绍岳桦的生长环境,强调其生命力的顽强。④引起下文。(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4.第③段:岳桦生长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第④段:岳桦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分布状态。第⑤段:岳桦的外观及木质特点。(意思对即可。一空1分,共3分)

15.①作比较。把岳桦与云杉、冷杉等进行比较,说明在低海拔地区岳桦生长不占优势。②列数字。用“1700米~2100米”具体、准确地说明适合岳桦生长的海拔高度。③摹状貌。用“斑块状”形象地说明岳桦在高山苔原带的分布状态。(答出任意两种,言之成理即可。一种2分,其中说明方法1分,分析作用1分。共4分)

16.示例一:“一年之内只有两个多月的生长期”一句中的“只”表限制,强调岳桦生长期很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示例二:“成龄的岳桦木坚如磐石,入水即沉”一句中的“坚如磐石”“人水即沉”生动形象地说明岳桦木质异常的细密坚硬。(任选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举出例子,1分;分析,2分。共3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17. (1)土地方圆(土地纵横)(2)受蒙蔽(意思对即可。一小题1分,共2分)

18.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到上等奖赏。(意思对即可。2分)

19.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意思对即可。2分)

20.①有善于进谏的谋臣。②齐威王虚心纳谏。③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④齐威王对“饰诈”者惩治有力。(意思对即可。一条1分,共4分)

21.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1分)

2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意思对即可。修辞方法,1分;分析,1分;作用,1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