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听课反思

听课反思

时间:2023-05-30 09:3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听课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反思; 整合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61-001

听课后,将执教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反思教学思路设计及教学方法;反思教者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反思如何优化课堂设计;反思课堂中施教者在施教环节中对生成问题的处理机智;反思教者对课堂生成的疑难问题进行处理的技巧。

一、合理整合情境生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竭动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设计侧重于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激发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并不一定与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吻合,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学生的思维去合理引导,而不是武断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去开始一堂课的教学,将教案、教材作为剧本去使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听《相似三角形应用》这一节课后,经过反思,对本节的课堂导入情境设计有了一个很好的整合。大多教者都以旗杆的影长为课堂导入,个人认为可以这样设计:夏天,在烈日下,行人选择在路边的树阴下行走,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为:树阴长度大于人的影长,可以避免受到太阳曝晒,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树阴长度大于人的影长,这样很自然地将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应用的问题串起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的影长有长有短,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顺理成章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一时刻,平行光线下,物长与影长成比例(影长全部落在水平面上)。这样可以达成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化,把实际问题具体化,生活化,以趣激学,以情励学,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思考,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较好地体现了“生本化”教学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习题变式生成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保证

习题的变式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保证。下面是听课后,经过反思整合一个例题的生成变式设计,说明习题的变式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已知:如图(1)在ABC中,∠B=45°,∠C=30°,ADBC,垂足为D,AB=3■,求CD长。

设计意图:在RtABD中,∠ADB=90°,已知一边AB=3■,一角∠B=45°,属于解直角三角形基本类型之一,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很快能够解决问题;在RtADC中,已知一角∠C=30°,引导学生进行转化,发现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一公共边AD,学生应该很清楚地认识到在RtABD中先求出AD边,再在RtADC中利用已知一边一锐角的解题思想解决CD长。

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进行深挖变式,而是就题论题,听课反思后,觉得可以这样继续探究这一道题:

变式1:已知:如图(1)在ABC中, ∠B=45°,∠C=30°,BC=3+3■, ADBC,垂足为D,求AD长。

设计意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元素不能满足基本图形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如何转化为基本图形”,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一是用RtABD中边角关系列方程;二是用RtADC中的边角关系列方程,三是以BC边作为相等关系列方程。列方程关键是抓住两直角三角形的公共边AD这一元素。

变式2:已知:如图(2)在ABC中,∠ABC=135°,∠C=30°, BC=3■-3,求AD长。

设计意图:在上题基础上,主要引入图形变换翻折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创新进行图形变化,同样用上题的方程思想解决。

变式3:已知:在ABC中, ∠C=30°,AB=3■,ADBC,垂足为D,且AD=3,求BC长。

设计意图: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上述变式(1)(2)进行整合,学生常常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仅考虑一种解题情况。通过本题的教学探究,让学生明白无图的几何题,在根据题意画图时,需考虑满足题意的图形有几种情况,常常出现无图双解甚至多解的情况,培养学生思维问题的严密性和创新构造图形的能力。

三、追问生成问题是激发学生自我思维的动力

在听一位教师上《相似三角形应用》这一节课时,有一道例题为:小亮同学想利用影长测量学校旗杆AB的高度,如图,他在某一时刻立1米长的标杆测得其影长为1.2米,同时旗杆的投影一部分在地面上BD处,另一部分在某一建筑的墙上CD处,分别测得其长度为9.6米和2米,求旗杆AB的高度?教师让一位学生板演,该学生利用“同一时刻,平行光线下,物长与影长成比例”这一结论来解题,但是学生以11.6米作为AB影长,最终的答案得到了老师的否定。

第2篇

山西省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暨送教下乡活动在忻州市的繁峙县进行,长治的一位老师讲了人教版五年级《找次品》。课堂教学中的有这样的几个环节:

片段一:

师:有三瓶口香糖,其中一瓶少了三颗口香糖,怎么找出来呢?

生1:用天平。

师:用天平怎么称?有几种情况?

生2:三种,平衡,左边高,右边高。

师:也就是两种,一种是平衡,一种是不平衡。

师:利用天平找,怎么找?

生3:两瓶一左,一右,平衡,另外一瓶就是次品,不平衡,低的那边就是次品。

师再把刚才学生汇报这个问题重复一次,最后板书3(1,1,1),1次找到次品。

【评析:这是一个经验积累和内化的过程,学生有用天平称的经验,让学生称并发现规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渗透数学的活动经验,让学生能够按照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是最关键的,教师的板书很关键,这是用数学的符号去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书写和分析解决找次品的方法,可惜教师根本不知道这个环节学生内化了没有,学生没有真正地领会假如下面的解决问题学生会,就说明解决了,假如依旧是教师讲,就肯定没有落实。】

片段二:

师:现在有9个零件,其中1个是次品,如何尽快找到呢?

生1:我分成三组,两组四个的,还有是一个的,我首先把……

师:你汇报,我替你板书。(4,4,1)

【评析:刚才3瓶口香糖就是教师板书,经过学生的自主之后,这种方法,学生掌握了吗?为什么不让学生写一写呢?学生一写,自己和别人不就清楚了吗?】

生2:我是分成了4个和5个。

师追问:这样能行吗?不行吧,一头重,一头轻了。

【评析:为什么学生这样分呢?看来有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分成三份。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教师这个环节中,没有感受出来,也没有对这个孩子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评价。】

生3:我是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都是3瓶……

第3篇

关键词: 反思性教学 教师发展 实施方式 注意事项

一、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反思性教学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教育界兴起的一种教师培养理论,可追溯到杜威和萧恩等人对反思活动的论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熊川武教授(1999:3)对西方相关理论进行解读,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谈到如何提高在职英语教师业务水平的几种途径时,Davies & Pearse(2000:198)强调要“经常反思”(Constant reflection),他们认为对教师发展最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是课后反思。具体来说(张婷婷,2008:10),第一,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第二,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第三,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从以上阐述可见,反思性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反思进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方式与意义

Wallace(1991)、甘正东(2000)、高翔(2002)、陆小红(2004)和赵凌君(2009)等专家学者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研究,认为反思教学可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实现。

1.撰写教学日志。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可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对教学态度、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认识,以及对教学风格、外语语言能力和教学信念的认识等;也可在博客中记录自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和其他教师浏览、发表评论。通过此类网络教学日记的平台,其他教师可参考效果好的教学模式和活动,给不太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活动出谋划策;学生也可自由参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讨论,为教师授课献计献策。

2.进行课堂观察。同事间相互听课、观察和分析教学活动,以达到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的,尤其应鼓励教同一课程的教师之间进行互相听课。听课主要观测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教师的课堂组织情况(授课教师是“满堂灌式”,还是分小组方式组织课堂);(2)课堂交流模式(课堂交流主要是师生交流,还是生生交流);(3)课堂任务完成情况(课前设计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是否达到教学目标);(4)教师的外语使用情况(教师所教外语的使用水平如何,在使用外语方面存在的问题)等。听完课,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应交流信息,进行客观分析。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

3.开展问卷调查。目的是调查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和观点。可采用开放式或选择题问题,也可设计两者兼有的问卷。问卷内容应包括学生学习的效果、对开展的每个课堂活动的态度及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最好在课程开始的一个多月后进行,这样教师就可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从而调整课堂活动。

4.实施行动研究。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教师自行采取措施改进教学行为的活动,是教师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行动过程,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任庆梅,2006)。其研究内容多为某个具体教学环节和步骤,提出研究假设。制订出计划,然后在教学实践中证实假设的有效性(甘正东,2000)。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并撰写行动研究报告。

三、反思性教学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1.反思性教学探究的问题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背景不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可能整齐划一或一成不变。反思性教学并不是告诉教师某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可以让我们描述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我们只能观察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实际,并注意哪些策略和原则更有利于教学。我们没有必要照搬那些策略和原则,但是要意识到有哪些可能性”,“主要是由教师自己决定用哪一种方法”。(Scrivener,1994)教师发掘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准则,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做出最佳选择。

2.传统的听课目的主要是评估授课者的教学,而课堂观察的目的是收集有关的教学信息,它为听课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反思机会,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行为的分析和综合,帮助听课者提高教学水平。许多教师不愿参加听课,也不喜欢他人来听课,主要由于听课一般以评估为目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应把听课视为搜集信息的主要手段。

四、结语

反思性教学确立了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激励了教师在实践中提出和总结个人的理论见解。教师通过日记、听课、问卷调查等方式自觉观察、累积反思课堂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反思性教学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一种强有力的促动因素,既为科研之道的起点,又是教师自身素质与职业能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一座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教师反思模式并非万能灵丹,它无法解决教师发展中出现的所有问题,Shulman(1988)认为,传统模式对一些结构良好的、固定的问题情境具有合理性,教师培训不应单以某一种思想为基础。反思模式为教师培训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但它不应完全排斥传统培训的诸多内容和具体形式,正像Shulman等(1988)的观点,传统的技术原理模式和反思模式不应截然对立,而应该相互结合,培训不等于知识传授,但也不能没有知识传授。毋庸置疑的是,反思性教学的确是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Davis,E.& Pearse,E.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Scrivener,J.Learning Teaching: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94.

[3]Shulman.L.S.The Dangers of Dichotomous Thinking in Education.In:G-rimmett,1988.

[4]Wallace,M.J.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戴炜栋,刘奢燕.学习理论的新发晨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叽外国语,2004(4).

[6]高翔,王蔷.反思性教学: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7]甘正东.反思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径[J].外语界,2000(4).

[8]陆小红.反思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3).

[9]任庆梅.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6(6).

[10]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4篇

围绕课堂教学,主要有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教后反思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我们进行教科研的切入点,而且也是年轻教师成长的必经过程。笔者认为,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我们进行教科研所要关注的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研习文本、观察课堂和反思教学。

一、研习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现阶段,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工作,日常的培训方式除了集中学习、讲座等等,最主要的还是集体备课和听课。但笔者认为,个人的独立备课可能更加重要。我们首先需要独立地解读文本,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立足的根本。仅仅借助教学参考书和备课组的统一学案去进行教学,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大大阻碍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独立解读文本,首先要认真学习文本解读理论,熟悉各种解读方法。在这一方面,大学的专家教授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像北大的钱理群教授、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南开大学的刘俐俐教授,他们不仅写了大量文本解读方面的指导文章,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文本的解读范例。笔者认为,作为高中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与当前文学研究的前沿保持一定的亲近关系,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独立解读文本,需要不断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不论有多忙,教学任务有多繁重,都必须大量阅读,不仅要阅读教育教学的专业书刊,还必须阅读文学作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学感受力和文本理解力。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也才能真正了解阅读的艰辛,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独立解读文本,最宝贵的是要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文本解读最忌程式化和人云亦云,我们必须通过研习深入理解文本,从整体到局部,从结构到内容,在字里行间挖掘文本内在的本质。有了独特的见解,才能拓展课堂教学的视野、挖掘课堂教学的深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观察课堂: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听课、评课是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往往会有这样的误区:有的年轻教师尤其是职初教师往往先听课再上课,甚至是听一课上一课,个别教师培训工作者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有的年轻教师不敢或者不好意思在评课活动中亮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

听课之前先备课。教师在走进其他人的课堂时,首先必须认真备课:要熟悉教学内容,要有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没有任何准备的听课是无效的,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尤其有害――这可能会在我们脑中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初始印象,从而影响自己的独立思考。

听课之时要观察。教师的听课,和学生的听课是不同的。学生听课是接受知识,而教师听课主要是观察课堂。我们不仅要听他人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还必须观察授课者的教学仪态和风格,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有观察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提升。

听课之后要思考。不仅要思考授课老师的得失,还要思考自身设计和他人操作的区别,从同行那里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设计能力与操作能力。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年轻教师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倾听者,还应该尽量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交流和碰撞中厘清认识,提高水平。

三、反思教学:提高质疑总结能力

当前,所有老师都已经认识到了教学反思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一课一思,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改进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不仅要反思教学内容,还要反思教学过程。很多年轻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往往是着重于反思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其实,我们也应该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反思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合理性,反思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和严密性,反思课堂生成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不仅要反思教师教学,还要反思学生状态。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互动过程,我们在反思教学时也必须关注到学生的状态。比如,学生上课比较沉闷是注意力不集中还是教师的诱导不够,学生接受缓慢是教学内容过于艰难还是教师语言过于抽象……类似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准确地归因,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不仅要反思教学遗憾,还有反思教学优点。反思不等于自我批评,不能光思考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还必须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强项。有位特级教师说过,特级教师就是要“特”,善说的就尽情说,善板书的尽情板书,善表演的尽情表演。其实,这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特长,并有意识地强化和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5篇

一、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包括每课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确定,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探究问题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预测,对教学效果的初评,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境的解决与把握等等。这些反思都要求教师在课前一一思索,并在备课及教案上反映出来,不留盲区,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有的放矢去引导。

二、课中反思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个小插曲、小问题也许都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在上课时及时捕捉那些教学机智、学生的精彩回答等闪光点;或对课堂教学的疏漏失误等失败处,立刻进行简短的反思,给生成的问题腾出空间,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这样做也许会将原来预先设计的思路打破,但如果过分追求教学设计的完整性,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那只会使教学主体失去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失去生命的活力。教师要以研究的姿态从事教学,多关注一点学生的学习情况,多考虑一点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中的实际效果,而不能为教而教。当自己的教学目标与课堂的实际效果发生偏差时,当课堂气氛变得沉闷或局面失控时,要能及时作出判断,调整好自己的教学进度或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捕捉教学灵感,挖掘和拓展课堂资源,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从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思想状态、数学学习成绩都会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状况。因此,我们在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时,不能死抱着数学教材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活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课后反思也可以从教师自己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对我们自己的教学观念、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审视,要抓住关键事件,从而捕捉住发展自己的机会。

四、听课反思

所有的学校都十分重视听课对教师的作用,都不同程度地给教师下达了听课任务。但教师听课往往有以下误区:听课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听课任务;听课是为了“克隆”,一些教师把一些优秀教师的课作为“摹本”原封不动地移植到自己的课上。为了提高教师的听课质量,教师应该把听课视为一种对课例的比较研究,教师在听别人的课时应该有意识地同自己的课进行比较。在与同行的交流与争辩中,新旧思维又发生了碰撞,再加上自己的潜心琢磨,教师又可以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而这些新的思维火花,又将成为下次实践此课的课前反思。

五、在交流中反思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实现民主课堂。众所周知,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认识相对有限。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想法,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又有利于增强迁移能力,实现自我创新。关于交流,若要使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应该保持批判性。当参与者持有批判的心态时,他们才会尽可能多地听取别人的想法和观点,并加以询问和探究。批判性的讨论是指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反复斟酌有价值的观点,使这些观点经受怀疑、针砭以及反驳等一系列过程。

六、在问题中反思

一个数学问题常常具有独特的诱导力,往往能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问题的情景。在一次次的识别问题以及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调动各方面的智力参与,逐渐成为自我激励、自我引导的学习者,并在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为独立思考的学习者,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数学复习课,这更是一块极好的场地。复习的目的是对那些掌握不好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并加强记忆。此时,应自己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看哪一类题目,哪一些章节还没学好。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复习,往往会使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对问题解剖时,可能就某些内容产生疑问,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可提出问题。老师学生明确“问题”,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界定问题的存在,自主地分析问题情景,自主构建解题思路和策略,有系统地进行自我监控,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结果,说明没有浪费时间。

七、在自我评价中反思

第6篇

关键词:准备;关注;反思

“听课”不是一项简单的活动,它是一项需要你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思考的活动,它可以说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大家都知道听课的重要性,因此每个学校都会规定每个教师每个学期要听满多少课时。在这种硬性规定的驱使下,教师能主动地去听课。可实效究竟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就拿小学英语学科来说,笔者曾经看到的听课笔记来说,有的记录内容不多,没有任何再利用的价值;有的记录得很详细,但完全是上课老师的教案再现。若让听课者谈谈自己的想法,要么是一些很官方的话语,要么是一些空泛的理论,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很难找到。

所以,如何学习有效听课,做到科学、合理、有目的地听课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听课前充分准备

1.备教材

公开课一般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材也是经过灵活整合的。以PEP小学英语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节读写课为例,夏老师对第五单元的版块进行了重组,通过单元内容重组优化后再来设计课堂。因此,在听这节课时,听课者必须提前了解夏教师所上的是哪一册的哪一单元第几课时,还要了解本课时的课型为读写课,并思考读写课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有机会,听课者应询问上课教师这一课时要解决哪些问题、新授哪些内容,以及了解前面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相关知识点。这样,我们在听课时目标就能更加明确,听时也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如果没有条件询问上课教师,那听课者应自己把要听课的内容了解透彻。

2.了解理论

听课者若想要自己客观地评价所听的课,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就必须在听课之前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方式,目前我国各小学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必须了解任务型教学的界定、任务型教学的设计原则等一系列问题。还有要多了解当前以生为本的教育潮流,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模式。只有当听课者心中有了“墨水”,才能就这堂课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课前预设

笔者认为,听课时听课者进行课前预设是课前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听PEP 4 Unit 4Bread and write这节公开课时,我们会预设一般的阅读课都是先进行复习,复习本单元衣物类的单词和句型,然后进入阅读环节,最后进入读写综合运用环节。在听课时,把听课者自己预设的环节和上课教师所上的环节作个对比,这种充分准备后的听课充分发挥了听课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听课有效的前提。

二、听课时全面关注

在生本课堂的大环境下,如何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呢?最简单的“标准”是:一堂好课不仅仅在于授课者教得如何精彩,更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否学得主动。这就要求听课者听课时应更关注学生的学。当然,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引是分不开的,应该全面关注。

1.关注教师的引

授课者自然巧妙地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能否被打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用来判断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目前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的学科素养都比较强,但从实际课堂教学中来看,如何巧妙过渡各个环节是值得大部分执教者思考的问题。引导的方式很多,有情境创设、问题启发、角色扮演、故弄玄虚等方法。在Summer camp中,执教者不管上课教师采用哪种方法引导学生,听课者应该能从课中听出上课教师的主线思维,或者是听明白这堂英语课创设的大环境是什么,上课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关注学生的学

学生是否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执教者设计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在活动中又能输出多少?……这是听课者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以听单词课为例,听课者要记录好学生每个环节获得新单词的时间及其学生在哪些活动中的学是有效的,这可以通过一节课的综合语音输出的生成来衡量。

三、听后主动反思

听课后应主动积极反思,是有效听课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听课后的反思和自己上课的课后反思不一样,它更应该注重于反思差距。自己的课前预设和上课教师有哪些环节用的是相同方式,哪些环节不同?这堂课教与学的是什么,自己在听课之前想到了吗?你的设计是否同样获得?从学生的反应,听课教师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哪一种方法更适合学生,哪里还可以更好地突破,从而扬长避短、精益求精,重新设计出优化后的教学方案。

抽35分钟,去听听课,你就会发现35分钟的奥妙真得很多。只听不想、不总结,那是浪费了35分钟的价值,还不如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又听,又想,又总结,那会使自己的教学更丰富,更具有特色。为此,听课成了教师自我充实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马相明.也谈“听课”[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第7篇

〔关键词〕互动式听课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管理

听课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管理者通过听课,可以更好地把握园内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为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可以密切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往,管理者听课局限于“单一主体、单一分析、单一评价”模式,令教师备受压力、深感无奈,甚至产生冲突。如何让教师愿意对听课者敞开自己的课堂之门,进一步激活其工作主动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从本园实际出发,创新出“互动式听课”模式,使听课成为了促进管理者和教师共同成长,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助力器”。

我园的“互动式听课”是将“听课”与“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研讨培训”的形式相结合,依托三种方式进行实施。具体做法如下:

一、“听课+专题讲座”式互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理解处于一种“知表不知里”、“会背不会用”的状态。

如:口头上谈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但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幼儿却处处包办代替等。究其原因,一是管理者缺乏在听课后对教师作及时、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二是较少引领教师对先进理念支撑下优秀案例进行观摩、研讨;三是较少组织教师参与新理念的实践性体验。

对此,管理者采取了“听课+专题讲座”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

首先,通过进班听课,收集、捕捉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分析研究,梳理形成问题库,并对问题库进行分类,从中形成若干个主题。

如:主题网络图的构建,小班角色游戏区的创设,怎样有效备课等。其次,根据上述主题撰写相关的讲座稿,结合教师实际形成“独立”和“系列”两类讲座稿。其三,分别举办全园性的和分层性的主题解答式辅导讲座。让教师带着问题听讲座,并积极在讲座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式对话交流。其四,讲座后一段时期内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消化吸收讲座内容,创新工作思路。其五,要求教师围绕讲座主题再次设计并展示相关活动,着重评价活动中对《纲要》精神的落实情况和幼儿的发展状况。通过“听课+专题讲座”中的聆听、对话、反思、实践等环节实现了管理者与教师的互动,既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优化了教学实践的策略、手段和行为,又增强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二、“听课+同课异构”式互动,实现管理者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传统的听课模式是:管理者根据某班级的活动安排选择听课班级和内容———观摩该班教师组织活动———向教师反馈听课意见。

这种模式重视了管理者对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忽视了教师对管理者教研行为的换位思考、评价和相互促进,忽视了管理者对自身教研行为的反思和改进。为此,我们采用了“听课+同课异构”的互动形式,即管理者通过听教师的课,然后针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仔细分析,设计出同一内容的活动方案,在同年龄班中亲自上课、说课,让教师们进行听课、评课。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消除部分教师认为管理者只会说不会做的偏见,同时又能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在亲历设计、上课、说课的过程中给教师直观演绎如何贯彻新观念和实施新方法,从而直观地指导教师进行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激发他们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以此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指导能力和实践水平。

“听课+同课异构”式的互动过程呈现出“双主体、双听课、双交流、双研究、双评价、双促进”的模式,使管理者从单方面的信息收集者转变为新理念、新策略和新途径的演绎者、辐射者、引领者,使管理者和教师共同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反思者、发展者,在共同成长中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听课+研讨培训”式互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管理者在听课了解师幼情况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不能仅停留于交流与反馈,还要加强后续管理工作,尤其是针对教师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扎实有效的研讨和培训,开辟并拓宽各种教学研究的渠道,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此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针对听课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管理者应针对听课内容在园内和园际间开展多样化的研讨活动。研讨时,管理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刻保持一种欣赏、期待的心态,以平等的身份和教师一起进行研究,充分听取,广泛采纳,使研讨活动形成自主而不压抑、多向而不单向、愉悦且紧凑的氛围,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参与研讨,积极反思与改变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融洽了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第8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曾经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在教师成长理论中,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

一、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指的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 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 “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 ”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 ” 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二、反思性教学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反思,教师将调整其教学行为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指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则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获得较多的实际体验,更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进而自觉地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节学习行为,以及对学习效果的反思,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通过进行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帮助教师获得专业自主;有助于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能使教师在观察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在观摩活动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在教育教学中发展自我。可以说,反思能力是教师自我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总之,反思性教学对教师自我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教师如能时时进行反思性教学,一定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三、实施反思性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通常可以通过记日记、听课和观察、教师评价、录像和教学行为研究等方式进行反思性教学。

1. 记日记 (diary keeping)。外语教师在一天工作或一堂课后, 用教学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中英文均可), 作为反思基础。教师可与自己的同事在这一基础上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有: 1)自由讨论。根据教师各自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叙述自己的看法, 如, 某一问题的形成, 如何自我反馈, 采取补救措施, 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2)共同讨论。 教师可围绕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解决的办法, 以及在下次教学中应注意的方面和要采取的措施。同时通过讨论, 各自也可以从其他教师那儿得到许多启迪和经验。

2. 听课与观察 (observation)。主要是以外语教师相互听课为主的形式, 观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教研室或同头课教师为单位, 相互听课, 相互学习, 观察教师是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如, 课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教学方法( teaching approach)、 学生反应( students responses)、师生关系( teacher2students relationship )等,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这与传统的听课形式不同, 不是教学的检查、 评价, 而是通过听课这一形式, 教师相互观摩课堂教学, 同时记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发现的问题等, 然后彼此客观地交换意见, 提出改进措施, 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3. 教师评价( teacher assessment)。这种评价与听课相似, 要求外语教师在听课时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在课后相互交换意见时, 焦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师行为, 而不是教学对与错的问题。这是一个反思、 分析、 综合和实践的循环过程, 其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有利于将来的发展。Fantini (1993)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综合了六个内容: (1)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 (2)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知识(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know ledge); (3)语言与语言学知识(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knowledge);(4)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5)语言教学( language teaching); (6)职业意识(professionalism )。

第9篇

听课反思应该作为学生作业的一部分,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布置作业时,常常这么说:“今天的作业是教科书第××页,第××、××题”,也有的老师布置了一至两道选做题,以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只强调了作业中的硬件――“练习”,而忽视了作业的其他组成部分,把“做作业”与“做练习”简单地画上了等号。不可否认,作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练习,但如果长期只有练习,往往有学生这样问:“上课老师讲的我全明白,都听得懂。但一做题怎么就不会了呢?”“老师昨天讲的题我会做,今天再拿过来,只是变换了一个小小的条件,怎么就不会了呢?”另外还有的说:“老师讲了,考试也考了,自己也订正了,过一段时间后再考仍然做错了,可以说一错再错!”究其原因,实际上还是学生没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没有把老师的解题方法、解题能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与方法。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建立在很强的逻辑联系之上,数学的学习必须理解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才能将数学概念、命题融入自身知识体系中,并融会贯通。因此,引入数学听课反思,可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经过长期的教学思考和实践,笔者在保留传统数学作业注重练习的环节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两个自主建构反思环节,整个作业流程就变为:“听课之后的反思”和“纠错处理的反思”。

一、听课之后的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年前就强调了学与思的结合。因此让学生适时记录自己的听课反思很有必要。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学习状况到底如何,也缺少全面了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适时记录学习反思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些缺陷。对于学生而言,适时记录学习反思,可以帮助自己整理学习思路,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自己了解在一段时间学习之后,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明确后面的学习方向;可以使自己与教师和同学们有交流沟通的机会,将自己的困惑或质疑提出来,给大家提供讨论的平台。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学习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知道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内容学生还有疑惑,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身教学的得失,便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反思进行反馈、点评,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思维碰撞,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听课反思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技能反思。每上完一节内容后,要回头整理,本节内容共讲了哪些问题?我掌握了哪些?达到了预期目标了吗?学到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二是情感态度反思。检查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上课是否注意力集中?我对此节内容感兴趣吗?为何会开小差?以后如何克服?该怎样使自己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学生写好听课之后的反思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提高思维含量,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学生的听课反思,来源于课堂教学,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就会让学生爱写反思、会写反思。②尊重学生的反思,对不同成绩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对后进生只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就给予肯定,对中等生能把关键点说明白就给予表扬,对优等生应要求反思具有针对性、思考性、严谨性、深刻性等,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案例1:听课之后的反思

题目(沪教版八上教科书135页):求证:斜边和一条直角三角形全等。

已知:如图15-17(1),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AC=A′C′。求证:RtABC≌RtA′B′C′。

(图15-17)

证明:(略,见教科书)

反思:(学生1)刘老师要求我们将教科书合起来试一试,有的同学是根据“HL”的判定定理证明,显然混淆了“证明定理”与“应用定理”的区别。要证明该定理,就要用到以前学过的“SAS”、“ASA”、“AAS”、“SSS”四种方法中的一种,因此关键是证明∠A=∠A′或∠B=∠B′或BC=B′C′。苦思冥想难以证明,听到刘老师的讲解,才掌握了以前未学过的一种新方法――移动拼接法。值得注意的是必须证明B、C(或C′)、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否则不能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到∠B=∠B′。

教师点评:很高兴看到你已掌握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思路,已抓住了问题的难点、易错点!但难点的突破口还应思考,即证明两个角相等除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而外,还有哪些方法呢?如果你想到了“等边对等角”,也许你就容易想到“移动拼接法”!

二、纠错处理的反思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如何不让学生一错再错,或尽量减少差错,让学生学习不断进步呢?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自己主动反思错误、纠正错误。

学生的错解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特别简单的错误,例如,由于粗心大意把把数字或符号看错了,或者忘记带单位。二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对,但是由于考虑不全面、理解错误或某一步未想到,最终导致做错。三是面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所犯的错误,拿到题目一点思路都没有,找不到切入点,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最后稀里糊涂地做导致错误。针对后面两种情况应让学生在课后写出纠错反思。

“纠错反思”分“题目、错解、错因分析、正解、创新园地、举一反三、我的收获”等七个栏目。要求学生抄写题目,标出错误所在,分析产生的原因,然后写出正确答案。“纠错反思”中“创新园地”,用来对原题改编、变式,记载不同的解法和最佳解法等。“举一反三”栏目要求学生列举类似题。“懂而不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懂得知识点的迁移运用。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知识点,自然无法灵活地运用知识。要根治这一现象,除了让学生弄懂错解的原因外,还要让学生找到类似题进行巩固、强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既能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又能增强数学学习中的活动经验积累,从而大大提升数学学习的品质。“我的收获”栏目要求记载自己对纠错过程的感悟。实践表明,“纠错反思”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纠错的好方法。

案例2:教学考试自我分析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甲、乙两地相距50千米。星期日上午8:00小聪同学骑山地车从甲地前往乙地,2小时后,小明的父亲骑摩托车沿同一路线从甲地前往乙地。他们行驶的路程(千米)与小聪行驶的时间(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小明的父亲出发________小时,行进中的两车相距8千米。

错解:■

错因分析:(学生2)我当时只考虑了相遇之前的情况:小聪的速度为36÷3=12(千米/时),小明父亲的速度为36÷(3-2)=36(千米/时),根据题意得12(x+2)-36x=8,解得x=■。忽视了相遇之后的情况:36x-12(x+2)=8,解得x=■。

正解:■或■。

创新园地:(学生3)听刘老师说这道题是2013年湖北随州中考试题。现将它改编,考一考七年级的表弟:甲、乙两地相距50千米,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为12千米/时,小明的爸爸骑摩托车的速度为36千米/时,父子两人都是从甲地前往乙地。小明出发2小时后,他爸爸才动身。问小明的爸爸出发多少小时后,行进中的两车相距8千米?

现在我想到以下方法:设图中小聪图像的函数关系式为y1=k1x,由于图像经过点(3,36),所以36=3k1,解得,k1=12所以y1=12x。再设小明爸爸图像的函数关系式为y2=k2x+b,其图像经过点(2,0)和点(3,36),则0=2k2+b36=3k2+b,解得k2=36b=-72,所以y2=36x-72。

由题意得y1-y2=8,所以12x-(36x-72)=8或(36x-72)-12x=8,解得x=■或x=■,所以x-2=■-2=■或x-2=■-2=■。

我的收获:分类问题,虽说常做过,几乎每章都有,老师也常讲过,但同学们总容易失分,其原因可能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分类以及怎么分类。回顾自己平时的课堂笔记,归纳起来感觉到目前主要掌握四种形式:1.由数学概念引起的分类讨论,如|a|的绝对值就要按a>0,a=0,a5。疏漏和不妥之处,请老师指导!

教师点评:祝贺你!老师没讲的方法你也想到了!“我的收获”中概括较全面,可以看出你的收获的确很大!如果能列举一道用到分类思想且同学们易错的函数应用题,也许对你的帮助更大!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而且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写好“听课之后的反思”和“纠错处理的反思”。作为其中的一项举措,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自觉性差,尤其是七年级,正处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亟待进一步地培养,这都给这一措施的实施增加了难度。但我相信,只要能持之以恒,及时反馈,改进方式方法,总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

第10篇

【关键词】反思实践;中学英语新教师;成长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32-02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外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William & Burden, 200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教育部:2010)。由此可见,理论研究领域和现实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专业发展都表示了浓重的关切。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外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新教师刚踏入工作岗位,对工作充满了干劲和热情,又面临着教学和管理经验不足等困惑。关于新教师成长的论文研究很多,但是调查研究表明,对基于个案的中学英语新教师成长途径研究甚少。鉴于此,本文从反思实践视角,以苏中某省重点中学为例,探讨中学英语新教师成才途径。

二、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后现代主义等理论的兴起,反思(reflection)一词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的一种思潮。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教师教育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提到的反思实践取向视角主要依赖于Dewey的反思理论和Schon的反思实践理论。Dewey对反思的界定是: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有别于简单的吸收反馈信息或零星的回顾,它是对问题所作的整体处理,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他认为个体在进行反思时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开放的头脑,二是责任感,三是专心致志。在Dewey的反思哲学理论基础上,Schon将之运用到教师成长中去。Schon认为,反思是指专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建构或重新建构遇到的问题,并在问题情境下进一步探究问题,然后再找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转引自金敏、金怡,2010)。1983年,S chon指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认为反思性教学超越了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失败或成功的标签的做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教学反思对一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同意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巨大作用。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通过与同事、学生的互动,促进反思的发生,进而不断思考教学的困惑,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倡导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反思实践取向”。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文采用定性的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多渠道收集数据,全面,深入的研究一位中学英语新教师成长途径的个案。研究问题如下:1.这位中学英语新教师感触最深的成才途径有哪些?2.这些成长途径是如何促进他的反思的?

(二)研究场域。

本研究选择的场域是苏中地区某省重点中学。该学校为江苏省最好的几所中学之一,教师水平和素质相对较高。近几年该校提出建设“学术型中学”,非常重视新教师的成长。因此,这为本研究的顺利完成提供了现实的便利。

(三)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选择遵从定性研究中的目的性抽样原则(Patton,1990:169),选择可以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参与者。因此,本研究选取一名刚分配到某省重点中学的年轻教师W为研究对象,他是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已通过八级英语考试),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一般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对英语教学充满激情和希望,非常愿意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但由于经验不足,担心自己的教学。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

定性个案研究主张多渠道的收集数据。本研究中收集的数据来源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日记,网上的反思日记,访谈记录,课堂录像等。在认真阅读所有的数据之后,根据内容的分类,进行开放式编码,得出范畴,进而形成研究结果。

四、中学英语新教师成长途径

(一)参加新教师培训。

在研究中,W老师感受很深的一点就是接受教育局培训。教育局非常重视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学初就通知,新教师接受为期七个月的培训,每个月一次,主要是为了让新教师学习一些教育基础理论和分析教学案例。主要内容包括:师德修养专题,教育法规专题,教学常规专题,新课程专题,教育教学研究专题,班主任工作等专题。在培训中,该教师感受培训最深的一次就是某著名专家的新课程专题。对新课程的合作互助研究进行了实例分析。该专家把培训的教师分为5组,每组四人,给每组分发一些备课学科的教案,集中讨论教案的优点和缺点。W老师是第一小组的发言人,负责整理其他组员的建议,然后汇总发表看法。W老师非常喜欢这种形式,他说,“小组合作学习使的自己能够参与到专家设置的培训活动中,又能听取其他组员的意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还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调动了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把这种小组合作的精神贯彻到以后的英语教学中去,符合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理论联系实际,获益匪浅”(记录访谈1)。

不难发现,参加新教师培训对这位教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这位教师巩固了专业思想,初步掌握了所教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初步掌握了教育教学常规,了解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对提高教学技能,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互相听课。

W老师感受很深的另外一件事就是互相听课。现在很多中学都有听课的习惯。该校开展了青蓝工程,进行师徒结对。学校规定新教师每堂课都要听师傅的课,先听课后上课,师傅也要至少每周一次听徒弟的课,指出徒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学校为W老师配备了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该新教师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访谈中说到,“刚开始拿到牛津中学英语教材的时候,感觉内容很丰富,知识量大,不知道从何处讲起,对于怎样讲课也感到非常困惑。多亏了我的师傅,让我懂得了怎样处理教材和怎样上课。”其次,这种师徒之间的教学观摩也会促进新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思路,促进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W教师说:“每周师傅都会听我的课,并且对我的课进行点评,不足的地方及时给我指出来,并且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有一次师傅听课发现我有几个单词的发音发的不是很到位,就及时给我指出来,这样我就得到了提高。”学校还规定了同事之间互相听课。该校举行了几次高效课堂英语教学活动,Z教师都积极去听课。在接受采访时,W教师说:“听同事的课让我学到了同事很多好的教学设计。知道怎样更好的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尤其在去年期末复习阶段,听了同事的公开课,我懂得了如何高效地开展期末复习。” W教师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同事进行了旁听,给予了点评,使该教师获益颇丰。

这种互相听课的做法对这位中学英语新教师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观摩可以不断启示新教师如何组织课堂,如何与学生交流以及讲授授课内容,教师可以基于此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发现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是新教师在教学水平上得以迅速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每周写反思记录。

在研究中,W教师感受最深的就是每周写反思记录。这个是学校领导给W教师布置的一个任务。但是W教师并没有把它看成一个任务。他说:“这个写教学反思的方式很好,可以让我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得失,让我真正懂得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道理”(访谈记录2)。对于反思的内容,W教师也有自己的想法:“我的反思一般会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举个例子啊。比如,如何进行板书设计,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如何备课,如何进行问题生成,如何布置作业等等;第二部分是教师成长。我也会写一些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比如焦虑,怎样更好的管理学生等等。”自己喜欢每周写,每周上交。这样可以督查自己坚持写。每次写完,W教师先把自己的初稿交给自己的师傅,让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修改,交给备课组长,备课组长修该完后,再交给学校领导(个人日记1)。

很明显,教学反思对W教师的成长有着显著的影响。他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不断的反思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而且由于反思内容要交给领导看,提高了该反思写作的认真和重视程度。但是上交给领导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上交不一定能反映教师最真实的想法。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某些反思的内容也要进行变化。

五、结论

中学英语新教师成长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基于反思实践视角取向,探究了一位中学英语新教师的成长途径,主要包括参加新教师培训,互相听课,每周写反思记录等形式,并探讨了各种方式对中学新英语教师的具体反思过程。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只是选取了苏中一所省重点中学进行研究,缺乏对其他类型学校外语新教师成长的研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涉及不同层次学校的中学英语新教师的成长途径。

【参考文献】

1、Williams, M. & Burden, J.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Patton, M. Q.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M]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90

3、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4、金敏、金怡,运用反思札记培养反思性英语教师的实践和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0 (5)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

6、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

7、文秋芳、俞洪亮、周维杰,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中文版)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第11篇

一、准确定位,让授课者明确方向

1.公开课力求真实性和实效性,具有“教学价值”。

公开课演变成“表演课”“作秀课”,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公开课的定位欠准确。组织者希望公开课“尽善尽美”,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授课教师希望“一课成名”。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公开课必然过于关注“公开”,表演作秀的成分恶性膨胀,这样的课对师生而言均已失去应有的意义与价值。公开课应源于常态课,又高于常态课,要在“课”上做文章,不能把现场气氛当作主要追求;要遵循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让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这是保证教研活动有效的基本前提。

2.公开课应体现特定的教学理念,具有“研究价值”。

有的公开课,课堂“中规中矩”,似乎很“成功”,但听完后常常感觉无话可说,原因是它没有鲜明的理论追求,也没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公开课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理论做后盾的公开课就没有研究价值。通过公开课开展课例研究,推动教师基于专业对话和学术批评的交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这样的“教研”才会名副其实。

需强调的是,公开课应该允许“失败”(或“不完美”)。成功的公开课是好的公开课,但“不完美”的公开课不见得就没有教学研究的价值。公开课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探索性”,换言之,值不值得评论,有没有启发意义。只要授课教师心中“有理”“有我”“有生”“有新”,并努力践行,不管“成功”与否,都有研究价值。每次活动前,我都会与授课教师充分沟通,使他们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准备公开课,把公开课看成学习、探索、践行的过程,看成是自我锻炼、自我检验、自我实现的平台。

二、预先布置,让听课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公开课作为一种研究课,需要听课者听有所得,听有所思。但如果听课者在课前没有任何准备,没有明确任务,没有思考的重点,没有听课的良好方法,听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运用如下的方法予以矫治。

1.主题先行。

根据教育教学中急需或亟待解决的问题确定公开课的主题(如“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既实在又有趣”),然后让授课教师去选课;同时利用教研网络平台(学科网页或学科公共邮箱)告知全体教师,并作出明确要求,事先让全体教师知道要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目标是什么、公开课的课题是什么,需要自己准备什么、注意什么,等等。这样全体教师在听课前有充分准备,在听课中有重点,听课后评议主题更突出、更有实效。

2.理论补课。

经过调研和反复筛选确定的探究主题既是教师们所关注的,也往往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难题。现实的公开课议课效果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你说我说大家说,说来说去差不多”,关键问题是理论学习和理性思考不足。因此,为使探究主题能够深入下去,就必须做好理论“补课”的工作。我把相关的著作书目、讲座课件和文章发到学科公共邮箱里,让各校教研组组长利用校本教研的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或让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自由学习。目的是使学科教师在听、评、研之前对所要探究的主题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探究奠定理论基础。

3.听课指导。

主题清楚了,理论跟进了,但如何“听而有效”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很多教师在评课中无话可说或说的都是陈词滥调,原因除了缺少理论或没有认真听课外,其中还有一个就是不会听课。听课是一门艺术,听课是有门道的。听什么?怎么听?听课应持什么心态?应持什么立场?应重点关注什么?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我们的听课尚处于“业余水平”,还处于粗放式听课阶段,还没有走向精细化、专业化。为此,我把有关听课研究的文章,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 教授的“课堂教学观察”的有关文章发到学科公共邮箱里,让教师们阅读学习。崔教授把“课堂教学观察” 分解为“四个维度”“二十个视角”“六十八个观察点”,可以改善课堂观察的主观、随意和散乱的问题,对教师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具有启发作用。教师通过对听课理论的学习为下一步听好课奠定了方法基础。

三、改变传统评课模式,构建合作对话性评课平台

传统的评课往往空泛评说,多凭印象进行评说,泛泛而谈,在没有认定教学事实的情况下就急于作出价值判断。同时,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沟通、对话与合作。授课者除在开始时可作简单汇报外,后面基本都在默默地听评课者的评论,很少再有解释、说明甚至辩白的机会。评课者常常面面俱到地综合分析这节课各方面的状况,再指出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而具体到评判的每个方面,则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很难突出重点。至于授课者是否接受,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得到改进,很少有人关注。为了改变这种低效的评课状态,我大胆改变传统评课模式,尝试“复现追问式”评课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为:

先由各位评课者围绕主题从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效果的四个方面向授课者提出问题;然后让授课者回顾课堂每个环节的具体落实情况,自述教学意图;评课者根据授课者的讲述和回答进行连续追问;我按照以上四个方面摘记下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形成一节课的“框架图”。这样就像一束X光,对这节课进行了扫描和透视,优点和瑕疵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复现追问式评课遵循了由教育事实到教育理念的路径。评课者与授课者在对话中认定教学实施,审视教学设计,继而追溯到教学理念,即由“是怎么教的”到“为什么这么教”,从而思考“该不该这么教”“该怎么教”。在追问环节中,我还可以根据主题的某一个维度进行深层次的追问。通过有价值的问题,将授课者和其他听课教师的思考引向深入。各位听课教师围绕一个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实际问题,发表意见,展开对话或争辩,共同研究问题的解决办法,讨论形成具体的改进方案。其过程大致为“事实回顾―教者简释―听者追问―教者反思―研讨改进”的不断循环。这种形式的评课,能够超越教学的表面现象,深入课堂事实的本质,走向集中的研讨话题,发现更多的教学可能。

复现追问式评课,复现的是教学现实,追溯反思的是教学理念,强调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从教学现象逐步深入到教学本质,体现了评课活动的专业性。

第12篇

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先有的经验,借用某些已有的理论来分析,使教学反思成为联系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桥梁,成为贯通既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这样的反思摆脱了纯粹经验的说教,是对课堂实际行为的有效提升。

一、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的中学物理概念教学,应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往的概念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与条件,激发兴趣,唤起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建构物理概念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推理、演绎、归纳等方法对物理概念进行理解,让学生动手动脑,特别是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诠释具体的反复过程,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清晰而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只单一的记住概念的文字表述和数学描述,而要弄清其来龙去脉:为什么要引入它?怎样进行描述?通过什么样的探究得到结论?物理意义是什么?重要应用是什么?只有这样,物理概念才能深深扎根于学生大脑中,才会让众多的物理概念在脑海中印象深刻!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反思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反思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物理教师还要在新课标指导下以课堂为中心进行以下教学反思,缩短适应新课改的周期。

1.进行物理课案例研究,反思教学的可行性。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经过反思,连续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案,并在三个班实践中检验三种方案不同的实施效果,深化了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并且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如自己设计一套教学方案先在自己班实践效果再和别人的教学方案的实践效果进行对比,来进行反思教学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进行物理课案例研究,其实是一种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我校的“周教研”已经形成教学常规,同科每周一人主讲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听讲活动后即说课、评课,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注重自己的教学评价语言,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回答问题,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

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课改实施一学期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较好,他们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

三、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反思能让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道路。

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不断地反思就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每一节课后,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需要修正,有没有更好的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设计;对于课本练习题,要反思学生的解法是否有创意;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反思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特别是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反思其思维的障碍在哪,如何帮助他们冲破这些障碍;听课、教研之后,要通过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学习比较,反思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四、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促成教学反思的常规性。

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物理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自己认为备好了一堂十分满意的课,在教学过程中却总感到有些不足或不妥,要将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教师应及时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常规性地做好课后的反思笔记是快速适应新课程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