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小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品社团;表演艺术能力;初中学生
G633.951
校园小品社团是中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补充,初中音乐课一周只有一节课,学习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和展现。小品社团的开展恰到好处的弥补这一遗憾,为学生提供一练习和表演的场所,符合当下课程深化改革中的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丰富学生校园艺术生活的重要形式。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小品社团的教育规模、形式和理念都有所不同,其内容、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对于提高初中学生表演艺术能力,开发音乐拓展性课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 初中学生“小品社团”的诠释
(一) 初中学生“小品社团”的涵义
基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表演艺术,增添校园文化艺术气氛的背景下,在音乐新课程标准理论支持下,依托校园文化建设适合初中学生综合表演艺术能力提升的“小品社团”,按照初中学生的天性和特征,设计出一系列(生活类小品、戏剧类小品、情感类小品、喜剧类小品等)主题活动,按照音乐元素要素和小品表演中的基本能力(说、唱、演)等流程实施,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表演艺术的能力、能表演一些优秀的小品作品。既提高教师素养能力,又开发学生小品艺术表演的能力。其理论框架如右图1所示。
(二)初中学生综合表演艺术能力:即说的能力、唱的能力、演的能力。
说的能力:训练学生对语言表演的能力,语言的咬字吐字、语速的快慢、语言的轻重、
语言的情绪、语言的声调、语言的节奏等。
唱的能力:对歌曲的演唱,歌唱的音准、节奏的把握、情绪的把握、歌唱的咬字吐字、歌唱的音调、戏曲的学唱、歌唱的神态及站姿等。
演的能力:小品的表演,说的表演、唱的表演、跳的表演、笑的表演、哭的表演、模仿形形的人物表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军人、小偷、医生等)及动物(如猫、猴子、等)
二、 初中学生“小品社团”的活动设计
按照小品不同类别规律,设计了四大类主题活动、遵循人的生活体验、情感世界、情绪变化规律等。
(一)生活类小品
小品的表演要打动观众,那就是作品要反应现实生活,与观众的生活系系相关。比如:吃饭、扫地、关门、开车、搬运、等。如《爱的生活》、《摆地摊》、《中国式节约》等小品就是反应生活方面的小品。培养学生的方法是先看再模仿。看别人怎么演,模仿中去寻找感觉,去提升、去表演。
(二)情感类小品
情感类小品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因为每个人的感情都是很丰富的,有时候哪怕演员的一个眼神也能让观众热泪盈框。更不用说演员的眼泪,那让观众看了真是揪心的痛。
如小品《接受》、《妈妈再爱我一次》、《我懂得了,爱》、《真情》、《懂你》等。情感类小品对学生情感的诱发是很好的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观看和排练的过程中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说教学生就能体会和感动。并可以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珍惜身边所爱的人,并愿意付出自己的爱。
(三)喜剧类小品
喜剧小品是指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来设计剧中人物和安排故事情节。如果从行动是戏剧主要的、基本的表现手段和时间、空间对戏剧有着一定限制这两方面来说,结构也是指戏剧行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组成。在剧本的构成因素中,结构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不可缺少的形式因素。
如小品《卖拐》、《卖车》、《功夫》等都是喜剧类小品。喜剧类小品比较难演,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要演出幽默、滑稽、搞笑的味道。我们在排练小品《荆轲刺秦》语言上的处理(模仿女人的声音)、动作上的要求。尤其太监这个角色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学生在排练的时候很放不开,说话、走路、神态等。在一次次模仿中,学生最终还是排了出来。
(四)戏剧类小品
戏剧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据资料记载:戏剧小品则是由培训演员的“元素训练”片断发展而来的。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提到的“戏剧小品”也是培养演员心理素质和想象能力的训练手段。在后来的发展中,其戏剧因素增强,社会意蕴扩大,形式技巧不断丰富,才成了今天所说的“戏剧小品”。
目前我国戏剧小品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类:戏曲小品、哑剧小品、电视小品等。具体剧目有哑剧小品《吃鸡》。陈佩斯表演的电视小品《师徒乐》。戏剧类小品对学生的演、唱要求更高,唱的功底要好,如唱越剧、京剧、黄梅戏等。演的身段、神态、眼神、走步等。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更快。也对学生的挑战性很强,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各方面的潜能。
三、初中学生“小品社团”的实施策略
本社团的实施主要从组建社团、小品探究、小品排练、小品表演、评价反馈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基本要素如下表格所示。
每个环节的具体策略分析如下。
(一)组建社团
1.选择队员
学生以初一、初二为主,首要条件是热爱小品表演,然后再根据各自的基本音乐表现能力(如说、唱、演)三个方面入手择优录取。
2.社团建设
以个人表现能力(擅长说、唱、演、创编、布置背景、道具、灯光等)和意愿及大家的推选定出社长、副社长、社团小组及成员。各社长及成员分工明确。制定出社团的章程,以便制约成员的行为和方便社团的持久发展。如:校园小品社团活动制度、社团成员要求、表演的基本原则等等。
3.培养骨干
每一个好的作品必须是每一个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在作品的角色分配中总会出现主次角色的侧重。因此,培养骨干人才对社团活动正常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社团人员主要涉及初一、初二的学生,骨干同学还可以带动社团里其他同学的进步,对于研习作品和创新作品都有很大的帮助,形成良好的社团运转方式。
(二)小品探究
1.小品涵义
小品就是通过语言、动作、肢体、表情再加上生活中的所有人物和事物全部都可以拿来放在小品中作为表演素材,小品需要有幽默、有情感、有笑料并且在笑声背后要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从而达到小品表演的效果!如陈佩师演的小品《吃面条》、《羊肉串》让观众笑后之于留有余味。
2.探究形式
为了让学生了解小品表演从哪些角度入手,如何把握表演的尺度,主要采用了下面几种方式。
(1)模仿
学生刚来社团的时候都不敢表演,一是不自信、二是不知道怎么表演。叫到l的时候都往后躲。这时候我就把他们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现状一 一模仿给他们看。学生个个看了自己的反照,笑得前附后仰。再也没有拘束感,一个一个先相互模仿,演演所讲故事中所讲人物及肢体、语言、表情等动作。如模仿“吃面条”“猴子”“扫地”生气“狂笑’”大哭”等。再落实到具体的作品表演中。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表演的热情和积极性。
(2)案例探析
以小品《羊肉串》让学生分析作品的所见所想,首先让学生思考他们怎么吃羊肉串的,生活中所见烤羊肉串是怎么烤的,再想想作品中所演的真实程度。能理解作品所描诉的现象吗?能从作品中看到社会的一个什么现象。作品中反映了怎样的人群和他们的生活现状。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如何欣赏小品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自创小品
给学生一个作品题目要求学生向讲故事一样先讲出来。先从身边人写起,天天所接触的人和事写起。这样学生有内容所写和所想。表演起来也就容易一点。如题目《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语文课上》等。学生基本都能创编出来,甚至有些学生所创编的作品还挺不错的。学生找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对后来的学习和排练就更用心和认真。
(三)小品排练
社团建设需要各种制度规范和先进的师生关系理念支持,更需要强化和提升全体社员的表演水平。如何培养社团成员的表演水平,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体验生活,产生角色共鸣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生活。小品排练应主动把社会教育大环境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小品题材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机会,拓展学生广阔的学习路径。小品排练不再是学校课堂的“垄断行为”。要把封闭式学校课堂变成开放式室外课堂,课内外衔接,校内外互补。
案例1:在社团活动课《海之梦》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展示一组大海的画面(蓝蓝的大海、沙滩、椰树、海鸥、小船等),让学生仿佛亲临于美丽的大海中。然后描绘一段人们在海边嬉戏、冲浪的情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配着音乐和老师配音随着情景自由表演。学生通过老师的配音和音乐,身体自由的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与生活经验建立了联系,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将音乐与生活融为一体,在主动探寻、领悟、体验音乐美的同时,升华为体验艺术的美。
2.仔细观察,抓住角色精要
好的小品离不开生活体验,好的小品演员更应该了解生活。要把每个角色表演到位,演员内心必须拥有对生活的深入感悟。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表演作品。
如自尊心备受打击时的心情。让学生自己创设一个可能的情境,如怕老师讨厌或放弃自己、怕同学瞧不起自己、怕父母对自己失望……。很快同学们就能进入角色,在表演中还流下了真诚的眼泪。要让学生在表演中快速进入角色,必须为他创建一个情境,使其在模拟情境中体验情感和情景,在相应的任务中产生并积累情感体验。在排练《接受》、《望子成龙》的过程中就大力运用了以上方法,引导学生把同样的情感投放到小品表演中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情感转移,撷取角色内涵
培养学生丰富的爱心和体验,比只培养学生技能上的才能更重要。“技能”教学是一时的,随时间的流失是容易生疏甚至遗忘的;而“情感”体验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持久的,并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案例:在排《林家母子》时,妈妈这个角色,学生刚演的时候很生硬,一点母爱都没表现出来。我一是让她回家体会妈妈对她的爱,我再表演给她看。以妈妈的身份“生活”。最后演出很出色。
人的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是由内心动机、欲望、目的等愿望产生的。学生只有理性地找到了心理动作的贯穿线,分析清楚自己所扮演的人物此时此刻的动机、欲望等,才能在心理动作与角色的表演中产生情感转移,挖掘角色的内涵。
4.情景创意,锻炼整合能力
小品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的情感体现,而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就是在自然环境和生活中获得的。因此,社团活动中要根据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联系,让戏剧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获得学生的共鸣。
案例:在戏曲的专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越剧有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我让学生到现场去观看他们的演出,并邀请区文化馆老师来讲座;教学生越剧名段学唱;让越剧特长学生“专场”演出;观看著名的越剧片段《十八相送》;并让学生谈自己对越剧艺术的感受和体会等。通过系列教学活动使越剧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不仅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同时也为越剧小品排练提供方便,如小品《望子成龙》的排练中,就增加了一段越剧唱段,为小品增色了不少,最后获得了余杭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曲艺类一等奖的好成绩。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 趣味 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9-02
学习兴趣是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的前提,而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这是政治教师经常议论并为之深感忧虑的问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如政治教材抽象乏味,教师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对政治课程学习的动机、目的不明确等,都会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政治教师如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讲课艺术,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诱发和教育,那么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是可以形成、巩固和提高的。怎样的导入才能让学生很快就兴味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一些方法:
一、故事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对问题的讲解,讲故事导入突出了情趣性,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热情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使学生学习更轻松有趣,易于接受与记忆,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例如我在讲高二哲学“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引入《上坡路与下坡路》的故事,同学听了若有所思,我趁机开导学生:“同学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哪怕简单如这条小路,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那么该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呢?”在学生的轻松和愉快中,自然就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
二、漫画导入
漫画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针贬时弊。漫画用于政治课教学的话,能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们观看漫画《嫁接》,漫画说的是一个人把竹子“嫁接”到了花盆中栽的仙人掌上。学生看后顿时活跃起来,兴趣盎然,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在经过学生讨论回答后,我总结指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不能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市场规则,诚实守信。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小品导入
小品是我们所喜欢的文艺节目,演小品的演员心情愉快,看小品的观众更是身心放松。对于学生来说,小品更是百看、百听不厌,百演不烦的。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政治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针对学生对小品的特殊情趣,运用小品来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觉得课堂不再是乏味的,而是生动的舞台。我常根据教材的内容或选择恰当的小品让学生听和看来导入新课;或让学生通过自己演小品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心情愉快,情绪盎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时政导入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课本身的特点离不开时事,而在信息发达,传媒丰富的二十一世纪,中学生也早已不再满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状态了,他们敏感好奇,关心国内外大事,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尤其对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情有独钟。教学中我经常利用一这情趣,做好引导工作,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时,我首先播放视频《法国空袭利比亚》,用热点话题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对热点问题的共同探讨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思想品德课 有趣导入 贴近生活 人性化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但是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学内容干巴巴――无味;教学呈现方式简单――无趣;理论脱离实际――无用,进而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没劲,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些对本学科的偏见。如有人说思想品德课是“副科”,整个一个“贝多芬”,多背多得分;更有人说,思想品德课就是假、大、空,思想品德教师是一个十足的“政治骗子”,众说纷纭,把思想品德课批得体无完肤。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呢?
一、有趣导入的思想品德课是最成功的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等。如设计“感悟青春”的导入,我首先播放青春健美操录音,同学们在激昂、强节奏的乐曲声中,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与激情,为这节课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最鲜活的授课方式
当代中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思想上的开放和追求人格的平等,他们不满足于从课堂上获得知识,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尤其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师,要用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尽力挖掘教材和社会生活实际,如在讲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列举拉萨“3・14”事件,海峡两岸实现“三通”,说明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不会得逞,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和利益所在。让学生充分讨论,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去体会和感悟祖国的强大。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在师生彼此信赖,尊重的和谐氛围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爱倾注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加以鼓励,使其感受教师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让他们树立起自信自强的信心,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课是最开心的
我做过调查,91.2%的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活动课。活动课以多彩的课程内容,活泼的授课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思想品德课教师完全可以将活动课的形式引入到思想品德课上,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我曾经课堂上使用过“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等电视节目形式,也曾用过“圆桌会议”“中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曾用过“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等模拟形式,这些形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们分角色表演了日常生活中不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了封建社会皇帝和大臣、平民之间森严的等级制度;在举行“圆桌会议”时,我改变了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了,审判了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中学生,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诠释了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这是中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四、人性化的思想品德课是最受欢迎的
教学应当要平等、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时的差异和兴趣,宽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种种误差、怠惰和非理性。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哪怕是极幼小的生命他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和灵性,这是关键所在。“笨蛋!看你那熊样!”、“我看你没救了!”“你再学也是那样!”等等,这些叫骂声一次又一次在课堂中出现,长期被教训所麻木的孩子只能放弃自己的灵气,选择被动地接受。其实,孩子的自尊就像纸,稍不当心就被捅破,再想修复,就很难了,一个动不动就伤害孩子的老师是不会受同学们喜欢的,他的课即使再精彩,也不会有人去喝彩,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五、现代手段的思想品德课是最愉快的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校园网”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最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变成非常喜欢思想品德课。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如:我在上“可持续发展”时,展示漫画“举不动”,表明世界人口总数2000年已达60亿;展示漫画“垃圾包地球”、播放动画“这样就合法了”,表明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再播放实况录像“在中国……”看人们是如何浪费水资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乱砍滥伐森林,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形势,从而落实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整节课,学生在惊叹、感慨中,踊跃发言,激烈讨论。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其中,依依不舍。
体验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就像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聆听一首动听的歌曲,欣赏一幅精美的油画,使人仿佛进入了艺术的境地,它像快乐的轻喜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开心中受到教育。这是每个思想品德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学一线的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努力改变不容乐观的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实状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七、八、九年级).
一、班会导入
甲: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乙: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和规章制度打交道。
丙: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遵守一系列的规矩我们的生活才能有条理,才能和谐完善。
丁:我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集体,如果全体公民都能做到遵规守纪,我们就能在一个文明美好的环境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合):初一(2)班“遵纪守法 做文明中学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
乙:这一组数据表明,青少年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并且缺乏是非观念和法制意识,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丙:那么你了解我国的法律吗?你知道的法律有哪些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丁:你知道作为中学生,我们需要遵守哪些行为规范吗?
(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一日常规,学校课堂常规…)
二、校园视角你我他
甲: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请看视频…
乙:视频中的同学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违反了哪些行为规范?
生1:不应该打架。
生2:不应该欺负同学。
生3:要文明用语…
丙:刚才的视频对我们是一个警示,希望同学之间能少一些争执,多一些关爱。丁: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一个细节反映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行为的对与错能放映出自身的修养与品质。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时时刻刻都在上演,请看小品《值周生日记》。
甲:看了小品,同学们似乎悟出了很多道理。大家有何感想呢?下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要注意校园文明。
生2:不能在校园乱扔垃圾。
生3:不能损坏公物。
乙:同学们的回答十分深刻,下面请欣赏三句半《课间十分钟》。
丙:针对我们看到的这些问题,我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明用语则是通向心灵的金钥匙。那么,生活中常用的文明用语有哪些呢?
丙: (指名2~3名学生回答)
生:您好、请、谢谢、欢迎、再见、对不起、没关系、请原谅、请稍等……
丙:在交际中能否使用文明用语,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作为中学生都应该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丁:问题2:课堂是我们最基本的学习途径,课堂上要遵守哪些纪律?
生:专心投入,认真听讲,勤于思考,勇于发问,精于笔记。
丁:在课上能否认真听讲,不仅关系到我们学习的成效,而且也反映了我们思想行为的修养,反映了我们良好的志向,和对他人的尊重。
甲:问题3:良好的学习环境,能让我们心情舒畅,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
生:管住自己的觜,不说脏话;管住自己的手,不随便破坏校园环境;管住自己的腿,不追跑打闹。
甲:请大家勤于反省,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案例分析
乙:下面我们请1组的同学来给我们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乙:请大家思考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什么?
(学生回答)
丙:从古至今,法不容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你年龄的大小,无论你地位如何,只要你敢于向法律宣战,等待你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
丁:下面请欣赏4组同学颂法律经典。
丁:感谢这些同学的精彩表演。
四、遵纪守法知识竞赛
甲:为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我们接下来将开展一个简短的“我懂法”知识竞赛,看看哪些同学是我们班的小小法学家。
乙:我说一下比赛规则:每题10分。主持人先读题,读完题之后,听到“开始”之后,各个小组派一个同学举手抢答,最先举手的同学回答。答对加10分,答错或在主持人喊“开始”之前抢先举手倒扣10分。
丙:请作答……
丁:刚才经过激烈的角逐,小组获胜,下面请欣赏歌曲《公民道德歌》。
五、反思自我
甲: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要发挥我们主人的作用,敢于同自己的不良习惯做斗争。
乙:请欣赏相声:《好同学与坏同学》。
丙:请大家结合看到的和想到的,反思自己在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写出自己的不良行为和相应的整改措施。
丁:请大家将反思语录贴到黑板,以时刻提醒自己,杜绝校园不文明现象发生。
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改掉不良习惯,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成就辉煌的人生。
六、遵纪守法行动宣誓
甲:习惯决定品质,品质铸就辉煌。
乙:我提议,让我们完成自己遵纪守法行动宣誓。
我宣誓: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彻底告别不良行为习惯,提高法制意识,远离违法犯罪,做文明中学生,做道德公民,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宣誓人:
丙: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本次班会到这儿就接近尾声了。
丁:最后我们请班主任~~老师做总结性发言。
师:……
甲、乙:告别陋习,挑战自我,只要有决心,有行动,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多媒体应用的实践意义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目的及内容的安排上,基础性课程较多,重视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单调的教学方案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被淘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提高,使得该应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多媒体应用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能力。
二、创新化课堂的应用方案
1.多媒体教学创建情境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因为传统教学以教师单向教导为主,课堂上浅层地分析问题,采用单纯的你问我答的提问模式,当形成一定套路时,学生会懒于思考,多媒体教学创建情境教学模式,可以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具体的教学模式创建,比如,视频的播放配以文字的解说,图片信息加上文字信息的模拟化场景,对比单纯的单向教学模式,更为直观有效,使得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能力增强,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开展动态的教学课堂,注重动态学习
教师要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灵活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形成和谐平等的氛围。而多媒体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开展动态的教学课堂,灵活借用情景题材的创新课堂教育,指导学生进行将语文知识融入小品表演,借以多媒体进行场景布置,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针对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多地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效果。教师要有效地应用多媒体,在设计多媒体课件,考虑增加动态教学,这样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根据《纲要》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辅导教师,我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总体构思要体现时代特点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这就决定了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来源已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他们不仅仅能在课堂上、书本上获取知识,在课外、校外,他们仍能以不同的方式积累知识、了解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时联系社会生活,密切关注时代与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例如,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问题,成为现今教师和家长共同担忧的热点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在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了一段录像片,内容是一位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的16岁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杀了人尚未自知,依然痴迷于游戏之中,直至被绳之以法方才醒悟,但为时已晚。触目惊心的事例,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了狂澜。我因势利导对学生们进行了“心理点津”,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自觉培养网络道德是当代青少年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接着,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中,师生共同得出了“青少年应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品质、学会合理取舍网络信息、努力规范网络行为”等结论。这节心理活动课,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达到了趋利避害的目的,使中学生懂得了:只有理智地接触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多种因素决定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以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认知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相应的活动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解“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在初一年级进行了讲解,发现原本设计得很好的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在初二年级进行了这节活动课后,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几乎是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积极地感知、体验、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使此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个实验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心理健康活动课内容的选择只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从而促进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活动性和实践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针对不同的活动主题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对初中学生来说,可通过小品表演、讲故事、讨论、辩论、自我评价、自我感悟等活动来培养和形成个性心理品质,活动中要重感受不重概念的传授、重引导不重教导、重口头教育不重书面收获。例如,我在设计初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课时,就在开始时让学生表演了一个小品:两位好朋友一个要做几何题,一个要出去玩,结果在理解和宽容上没有达成和谐的统一,互相埋怨,直至扭打,严重伤害了彼此的感情,从此两人也不再是好友了。由于小品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学生们在对小品抱以热烈的掌声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教师适时提出: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经学生们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了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基石:诚实守信、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友善热情。最后,我还让学生们举起右手进行宣誓,要求他们今后在人际交往时也这样去做,在假设情境中获得了真的感知。由于本节课创设和模拟了学生的生活情境,因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师要有“与生共情”的心灵感悟力
心灵感悟力是指人的心理感受能力。心灵感悟力强的人能很好地体悟他人的心理感受。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能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走进学生的的心灵世界,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即具备“与生共情”的心理品质。“共情”,使教师能做到充分地尊重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真诚地理解学生;“共情”,教师才能创设出和谐愉快的活动情境,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使他们能够充分地表达、充分地释放,完全解除学生的心理束缚,从而使教育效果达到升华。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应该是贯穿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对于中学生来说,思想意识尚未成熟,此时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关系到学生今后价值观的形成,当前对农村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开展农村中学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身和谐发展,促进完美人格的培养;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有利于家庭和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1.漠视生命
当前很多的农村中学生由于常年在农村生活,认为没有希望,看不到未来。因此,消极堕落,每天不听从教师和家长的教诲,沉迷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更有甚者,觉得生活压力太大,有轻生的念头,完全忽视家人的感受。这种漠视生命的行为给家人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2.迷失自我
农村的中学生,由于眼界有限,面对复杂的多元文化,很容易禁不住诱惑,走错路。他们很容易受现实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盲目的追求虚荣,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还有可能迷失在网络和暴力游戏里。
3.冷漠恩人
很多的农村中学生把社会上的帮助当做是理所应当,他们认为自己生活的条件不好,就应当接受有钱人的帮助,甚至觉得他们的帮助还远远不够。不知道感恩和回报社会,总是带着仇恨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1.以孝为先,感恩父母
感恩父母。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希望,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所以,做子女的要对父母多一些理解,理解他们的不容易,背井离乡,不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其实父母的心理也很苦。所以,做子女的一定要懂得感恩。
2.以国为重,感恩社会
感恩国家政策。近几年,国家为了扶持地方的教育,提供了助学贷款和奖学金,社会上的一些优秀企业家每年也会拿出一部分资金对部分学生和学校进行资助,改善他们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在更好的条件下学习。
3.以邻为友,关爱同学
感恩同学,关爱同学、包容同学是增进学生关系的重要手段。同学之间所给予的帮助是最多的,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也是同学,所以一定要以邻为友,感恩同学。
三、开展感恩教育的策略
1.创设情境,让学生知恩
知恩是感恩的基础,要求教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时,不能仅仅用语言教育,要结合实例,增加说服力。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放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视频,看看父母打工的环境。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母婴视频,让他们了解养育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从而知恩才能感恩。
2.教会学生善于表达感激
很多的农村中学生都过于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诱导,每天都带着感恩的心去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感恩行为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快乐。
3.开展校园主题文化节
为了带动学生践行感恩的活动,学校要多举办一些活动,在实践中将感恩进行到底。比如说,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活动上可以让学生自主编排与感恩有关的歌舞、相声、小品等节目。也可以进行感恩演讲比赛,结合自身实例进行演讲,生动的表达自己感恩的心。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中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感恩的重要性,带着感恩的心去学习和生活。
4.组织爱心援助活动
虽说农村中学生的物质条件比较差,可能一直是被帮助的对象。但是,小范围的爱心援助活动依然能帮助中学生认识到回馈社会、帮助他人的乐趣,今后更能以感恩的心去接受别人的帮助。同时爱心捐助也是广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过程。
5.重视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规范自己的德行,要把健康、积极地思想传达给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生活中也要将自强不息、勇敢坚强的生活理念传达给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生才能不断进步。
6.学会换位思考
教导学生换位思考,首先他们有健康的身体,能好好的坐在教室进行上课,然而有多少和他们一样年纪大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上学,甚至说不能好好的生活,根本满足不了日常的温饱,与他们相比,现在的学生是多么的幸运。所以,学会了换位思考,就应该感恩现在的生活。结语:综上,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只是落实在口头上,还要践行在实践中,教师和家长要言传身教,在学习和生活中渗透感恩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仓伟.“90后”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87-88.
关键词:社会公德意识 高中生 班主任
一、当前高中生的公德意识现状:
现象1:课间进入教室,教室前面的地面上有一张很刺眼的废纸,不少同学从这走过回到座位,几乎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现象2:开学初刚粉刷干净的教室后墙墙壁,离地面约一米多高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有了几个很明显的大鞋印。
现象3:自习课上,大多数同学在做作业,有两个坐一起的同学在座位中间悄悄地下起了象棋,有个同学玩起了手机。
现象4:上课铃响了,有个同学急匆匆的往教室外面走,遇见老师,说到:“我上厕所。”老师问:“刚才下课怎不去的?”回答:“我忘了。”
类似的这类现象不是发生在小学,而是在我们的高中学生身上,而且并不是个别现象。从当前我们高中生的这些行为可看出,不少高中学生公德意识不强,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既是衡量一位同学的整体素质的标志之一,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甚至社会的进步。
中学生社会公德是指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每一个中学生的素质涵养与道德水平。具体表现为是否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方面。当前高中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整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着一部分学生缺乏公德意识的现象。因此,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老师,我觉得要认识到提高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当前高中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状况,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培养高中生的公德意识。
二、班主任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1、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公德榜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我们也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的时候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父母的信赖,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来说也显得十分有必要。在道德培养方面,教师的言行,更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公德心,教师尤其是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班主任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青少年,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青少年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
教师除了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外,在课堂教育里,要注重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比如在我们政治课的教学中可以联系一些传统美德故事和哲理小故事,使学生在知识系统里产生道德因子。
2、通过班级的常规管理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注重公德养成教育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正的德育,有效的德育,必须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1]社会公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期任务,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养成习惯,从而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对高中学生公德心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上,班主任要狠抓班级常规管理,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提出要求,即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比如班主任可以联系实际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操作性强的班级常规管理具体考核办法,在尊敬老师、遵守校纪校规、关心班级、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帮助他人等方面定出具体细则,每天都对每一位学生在校德育表现加以考查评分,一天一小评,每月总分公布一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做到奖惩分明。要把遵守社会公德与学生评优,推荐选举班干部等结合起来,凡是不能很好地遵守社会公德的学生不能评为三好学生和当选班队干部。同时对每位同学的表现及时进行总结,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并经常督促整改。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效果。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助学生形成公德品质
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自我改善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要想克服道德践行中的各种困难,认真履行社会公德规范,就必须加强道德实践,从平常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培养道德自律能力。[2]班主任要助学生形成公德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予以教育。活动的形式很多,在学校里,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以社会公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做的好的学生一些物质与精神的奖励。如演讲会:宣传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辩论会:针对同学们认识的一些模糊看法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小品表演:自编自演小品,讽刺日常生活中的不道德不文明现象,告诫大家遵守社会公德用实际行动来遵守社会公德,等等。我们学校在班级里进行“日行一善”的主题活动,每次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所做的好人好事,然后把成绩汇总,当做学期末的一种考核依据,在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上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还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为了配合市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清理班级的卫生死角,还可以走出校门,清理街道“牛皮癣”,打扫慰问敬老院,到马路上当交通协护志愿者等等,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争当“文明公民”。总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公德品质。
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让家长一同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形成家校合力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与中学生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其言行举止对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莫大的影响。中学生正处在道德意识逐渐成熟、社会公德心逐步确立阶段。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从父母或亲友的举止言行中去接受社会公德中的“应该”和“不应该”。父母或亲友的教育方式或言行都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社会公德的确立。因此,班主任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理念,是加强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渠道。
可以在家长会上给家长提供一些教育上的好的建议:自己做好表率,如要求子女按时起床,自己也要做到;让子女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等等,看似会浪费时间,其实这样会让子女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控制子女的零花钱,高中生的主要任务应是学习,零花钱多了相互之间会形成攀比心理和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要求子女在家尊敬长辈,对人要懂礼貌,有了这样一种氛围,在学校里他自然也会做的很好等等。班主任平时也要和家长多联系,让家长不光知道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让家长知道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表现,对于不良的行为要及时告知,家长老师共同监督改正。家校合力了,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不会显得那么困难。
实践证明,只要班主任思想重视,认识正确,措施得力,工作持久,我们高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就一定会增强。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社会公德素质,就继续要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品质,将来走向社会成为各行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政治;问题情境;创设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路,激活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这种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政治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
(一)及时设疑、激疑
由于中学生还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学习中很少发现问题,所以在其似通非通、似懂非懂处,教师必须及时设置疑点,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通过巧妙地设疑、置疑和激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经过思考,学生可以把握精髓,提取精华,发现问题,解决疑难,进而去探索、创造。
(二)要设置一定的“坡度”
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促进认知向高级发展,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坡度”。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知识,他们对各种概念和规律的知识就不能真正理解。此时“创设问题情境”,铺设“阶石”、“坡度”十分必要。基础知识学得愈多,感性认识愈丰富,表现智力的思维也就越活跃。离开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了“空中楼阁”。
(三)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必须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性之后,才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一个明确的信号,产生一种价值倾向,方向容易明确,积极性油然而生,主体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现代教学论要求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放在重要地位。不仅要给学生“内容”,更要给学生“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一)编排小品创设问题情境
小品是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扮演方式,它经常以讥讽、幽默、夸张等手法来提醒某一主题。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编排相应的小品在上课时扮演,可让学生进入角色,使之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坚持旺盛的学习兴味,通过切身体验寻找答案,并从中遭到启迪与教育。例如,在教学“公民的住宅不受合法侵犯”内容时,教师运用三名公安机关任务人员搜寻民宅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其一,公安机关为执行义务,敲开民宅,出示搜寻证预备停止搜寻,遭到屋主拒绝,最后公安机关强迫执行搜寻义务;其二,公安机关无搜寻证的搜寻,遭到屋主拒绝,欲强迫执行,屋主无法,只得报警;其三,公安机关为执行义务,敲开民宅,出示搜寻证,失掉屋主配合。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区分担任上述三个事例中的角色,以小品方式扮演出来,再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问题:上述三个小品中,公安机关与屋主的行为正确与否,为什么?在教学进程中,全班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异常生动,虽然观念很多,但最后都明白了一点:公民住宅不受合法损害。学生留下了深入的印象。学生在自编自演的故事中既记住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自我维护的看法,到达了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气氛一般都是轻松愉快的,这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也就多了一份兴趣和喜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内容时,播放了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随后给学生提出问题:①1979年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她是一个春天?这位老人指的是谁?②1992年中国又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她又是一个春天呢?受歌曲的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积极发言,并进行着热烈的讨论,教师适时地进行一些穿针引线,开始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相关知识内容。这样,不仅使同学们加深了对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理解,在情感上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而且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活动;体验;辩论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47-01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将教学要求中的“运用层次”全部改为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运用,在活动中感悟,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各种版本的初中政治教材也都有相应的活动内容。我校推行有效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让“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那么初中政治课中的“活动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在此谈几点浅见。
一 让学生在体验、感悟活动中动起来
所谓体验、感悟活动就是指学生在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锻炼。初中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体验性的活动,比如情景体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等。这些活动有的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如情景体验。我在讲到初三政治《弱势群体》(教科版)这一课时,由于同学们对弱势群体中残疾人生活困难难以想象,我便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身体验:将自己的一只手不动,只用一只手试穿上衣,全班立即全部动起来了,课堂上的热闹劲就可想而知了。费了好大劲,也只有少数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穿戴”整齐。我又让几位同学将双眼蒙上,从教室后门出去,前门进来,再到黑白前写下一句话。通过这些活动,使同学们亲身体验到了残疾人的生活困难,也加深了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尊重。有的活动要由学生在课余完成,如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比如我在讲授初三政治《财富中的德育法》(教科版)关于校园人情风的时候,我布置全班学生分成九组队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校园人情消费情况,调查结束后还要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各组派一名代表在班上作总结。通过调查,同学们了解了中学生在消费上的一些误区,提高了理性消费意识,增强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除了课本中的活动外,每逢寒暑假我都会布置一个调查研究项目,如:学生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县城路名的变化、各市场农产品价格调查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丰富了其假期生活。
二 让学生在搜集信息活动中动起来
初中政治课中的活动有许多是要求学生搜集相关信息来证明或加深对某个知识的理解的,为此我们要提前布置学生通过报刊、网络去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如在讲授《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这一课题时,我提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未成年人相关法律和搜集雇佣童工的实例。又如讲授《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家乡美丽风景、秀丽山河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图片、资料等。学生通过找自家的生活照片、网络上的图片、文字表述等等,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家乡的山河美景,同时也有当前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前动起来,既锻炼了同学们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又促使他们做好课前预习,因为只有预习好了才能知道需要查找哪些资料。
三 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动起来
表演性活动主要指模拟法庭、小品表演、辩论等活动形式。通过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加以联系,采用小品、辨论、模拟法庭等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例如,初一、初二政治有关法律知识的教学中,可以举办模拟法庭活动。从案例的选择到了解诉讼程序,再到辨护词的撰写,审判长、审判员等的扮演,最后到庭审全过程都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通过学生自己做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创造过程、一个提高过程。并且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生动、牢固、形象的学到知识,提高对法律知识的认识。
再如在讲到初一政治《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教科版)时我就用一节课时间组织了一场“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正、反双方在做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展开了唇枪舌战,辩手们的精彩言论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通过辩论,同学们不仅懂得了网络的利与弊,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应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不能因网络影响自己的学习。有些辩题并不是教材中的,但学生有要求的也可以开展,如去年我教的一个班的同学对学校要求穿校服的规定不理解,总说要来场辩论。为此我就用了一节课课时间组织了一场“中学生要不要穿校服”的辩论。结果是不但大家认识到穿校服的好处,而且选手都懂得运用课本知识来反驳对方,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
总之,上好活动课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敢于对学生放手。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既体现“活”,更要“动”,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使活动课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解题思维 问题 解决策略
一、引言
在初中语文解题教学中,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解题思维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解题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语文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外,还需要通过解题的步骤和方法反思,不断地总结解题思维过程,自我创新解题思维方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方式方法都要简单灵活,使学生容易掌握,切切实实解决学生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语文解题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保证灵活性和批判性。
二、初中生语文解题思维存在的问题
1.难以形成思维,盲目解题
在初中语文解题过程中,难以形成思维,盲目解题。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无从下手,有些直接从原文中摘录一部分,毫无添加和修改,直接填写在答题栏上。因为没有形成语文解题思维,学生们不知道如何解题,或者是稍微变换题型就会出乱子。面对有字数要求的题型,为了凑够字数,有些学生甚至是把歌词或者一些无关题目的话答在题上。
2.解题思维固化,不够灵活
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会简单传授一些解题方法,学生会根据老师的讲述,按部就班地套用,由此会形成解题思维固化、不够灵活的问题。初中学生的变通能力有限,教师如果不能够积极引导的话就使他们呆板固化,在所有的解题中很难创新。解题思维固化不但是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挑战,也是对整个初中教学体系的挑战,所以在语文解题思维形成的初级阶段要不断地强化和巩固。
3.难以举一反三,欠创新
举一反三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初中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初中学生在解题时面临着很难举一反三的问题,教师不只是要简简单单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解题思维,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反应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灵活运用的解题思维,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才能应对自如。
三、初中生语文解题思维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加强初中语文解题思维培养,避免盲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解题方法。当学生拿到题目时,培养他们三问的解题方法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比如说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题目:“《背影》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首先阅读课文,找到文章讲的是什么,通过文章通读,学生们知道这篇文章是关于父亲的,这篇文章是人物撰写类的。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作者对自己父亲的爱。那么作者怎么样描述父亲的背影的呢?一步步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维,面对语文试题时,按照解题思维进行解题。初中学生对于感情的提炼能力可能有点差,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注意观察自己父亲的背影,记录下来自己当时感受,并且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我们教师可以对这个过程进行指导。每当同学们看到一个题目如果都试着这样三问,那么题目就会很快地被分解清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再进一步解题。
2.提供多种方法,供学生灵活选择
初中生语文解题固化、不够灵活的主要原因就是方法掌握得不够多,还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当学生掌握了比较多的的解题方法时,就能很好地实现多种方法之间的融合,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在课堂讲解解题方法时要注意选择,不能一味地只用同一个套路,要变换方法去解题,使学生发现同一道题目运用不同解题方法的不同效果。如:我给出作文题目:“我的妈妈”,提供几个写作方向,比如说学生可以写自己妈妈的职业,有些同学可能会写自己的妈妈是教师,妈妈是护士等。有些同学可能会写妈妈的爱好,比如说妈妈喜欢钢琴,妈妈喜欢音乐和读书等。有些同学可能会写和妈妈说的心里话,“妈妈您辛苦了”等。我会提供多个话题供学生选择,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鼓励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学生
思维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一旦思维形成就容易给思维定式。如果学生的思维一旦定式就不能创新,就会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此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创新自己的语文解题思维,对敢于创新的学生以一定的鼓励,积极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创新语文解题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开展趣味知识竞答、创新自我等活动。比如说在讲解《论语》时,有些题目给出前半句让学生填写下半句,有些给出后半句让学生填写前半句。对于文言文的记忆同学们可能感觉比较困难,这时我让学生们以演小品的形式,把文章内容编成小品台词,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理解文章内容,达到记忆文章的目的。同学们在回答文言文背诵类题目时,比较容易回想起课堂上的演绎画面,将会应答自如。
4.课堂形式多种多样,避免枯燥,以免让学生厌烦
初中语文课堂避免不了对字词的掌握、对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枯燥地写作文,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解题思维,都少不了丰富多样的课堂。课堂的丰富有利于初中语文解题思维的教学。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创新自己的上课方式,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地自我改进,避免课堂枯燥无味。比如对于要背诵的课文,我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小组之间进行互相检查,评出分数,然后交给教师。我再根据小组交上来的分数进行评比排名,对完成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完成比较差的小组进行鼓励。这样,学生积极性高,易于熟记。
初中生有其自身阶段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教师在认真研读新课标要求和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好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解题思维。初中生语文解题思维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一定要耐心、细心、认真,做到了以上几点,相信一定能够解决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解题思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胡婕. 国内学习风格研究综述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 考试周刊,2011(75).
[2] 冯兰云. 探寻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J]. 中学教学参考,2010(04).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措施;阅读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接下来,就由我来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策略做简要的分析。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占着重要地位,其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英语教学的重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以教给中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给中学生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和继续学习英语。阅读的重要手段是扩大词汇量、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和增加语言知识,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能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可以为中学生从英语阅读中懂得了学习英语的价值和真正的意义,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为中学生立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奠定坚实的基础。综合观察往年的考试题型,阅读理解都是很重要的,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利用调查研究,来发现问题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它所使用的阅读教材一般都是关于生活故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和幽默小品等。阅读题目的短文题材丰富,它的体裁多样,内容也很生动,文章篇幅适当,难度也中等,贴近生活和含有生活时代的气味。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讲都会觉得阅读理解很难,对此产生恐惧心理的情况。也有多数中学生由于词汇量少,阅读量不多,或者是阅读材料生动不足而导致缺乏阅读的兴趣,还有的中学生看见篇幅长的文章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和缺乏信心,中学生没有形成阅读习惯,不正确的阅读方法,中学生之间也是缺乏交流的,教对中学生的阅读技巧也是缺乏必要的指导的。这些都是造成中学生在阅读能力培养上的阻碍。
三、对阅读教学能力制定措施
1.对题型的分析
对阅读理解的命题特点要求中学生在阅读时必须抓住有效的信息,准确地把握住整篇阅读材料的主旨大意。同时还要中学生具备分析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依据题目的特点能把它分成以下四种:①对解答题直接解答;②对字句的理解题。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中学生必须依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况来理解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或者来猜测词义。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句子,不但可以理解到其表面的意思,还可以挖掘出它的深层含义;③判断题的推理。就要求中学生依据阅读材料给我们提供的信息进行有道理的推理,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思,态度和观点,因此而做出准确的判断;④概括题的归纳。这类题目主要考查中学生对主旨大意的把握能力,例如总结段意,选择标题,概括中心等,中学生做题时也要从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不可片面的概括全部。
2.对阅读技巧的指导要加强
(1)首先要阅读问题。判断明了哪些题型是可以依据读来解决的。例如,概括文章主题、指出作者思想观点、意图和给无标题文章选标题等。针对这类题型,教师要指导中学生养成先看题目,后读短文,再选择答案的做法,这样就可以对中学生的阅读速度大大提高了。
(2)要找到主题句,把重点理解,把握住全文。大多数的材料都是有主题句的,用来说明文章的主旨,其他的文字一般般都是围绕主题句展开说明的,在阅读的时候,如果可以把握住这些句子,肯定能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效率,一般的讲,利用一些具有演绎性的文章,往往在开头的是主题句。然而,归纳性的文章,应该在结尾的是主题句。因此,从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句应该可以很快认识到一段话的主题。
3.对正确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要想达到阅读的效率,就要看阅读习惯的好坏,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要对中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采用默读的方式,运用视觉器官来感知文字符号,它的速度一定要比出声阅读快得很多;尽量不要查找工具书,要学到猜测生词的含义,因为他不是单独的存在的,而是能采用一定的线索或依据构词的方法等上下文来猜得词义;要按照意群来阅读。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中学生获取句子意思的速度和准确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句子也会越来越复杂,可以将句子中的词自然分开,一组一组地进行扫描,利用目光来抓住词组的信息,则可以使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成双的提高,理解也更加有成效。例如:The father was selling bread at the Bakery and his sun was selling fruit at the long bay.这句共有单词18个,假如运用一目一词的阅读方式,需要读18次才能完成。而有的同学见到这种句子就不知所措了。我们可以来分段以下这句话,可以把它分成四组,一目一组,可以分四次完成,魅族都能表示的是一个单独的意思,明确表示的意思。The father was selling bread/ at the Bakery/ and his sun was selling fruit/ at the long bay.这样不但对阅读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也由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四、对课本教学的立足,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阅读量较大,课文的信息量不断加深扩大也随着话题的内容的多样化来的,提及的语言知识也很多。就是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首要选择的材料。教师应该密切地联系教材,选择一些课文要有针对性,还对中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做要求,从而达到一定的英语阅读量。初中英语文章读多了,不但有利于开阔中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师要正确指导中学生在课堂上,下对阅读进行有效的训练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