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作品赏析

时间:2023-05-30 09:3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学作品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学作品赏析

第1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意义;具体应用

1前言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古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够培养出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并且创新性思维人才在社会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在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上存在内容陈旧、教学特点不清晰、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阻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下文着重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角度出发,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了保障。

2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性思维的意义

古代文学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情感、智慧等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古代文学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类学科,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学生养素质就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基础。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性思维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需要教师掌握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管在哪个教学环境中均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为基础。

3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创新性思维应用

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并且创新性思维在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应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创新性思维。

3.1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有效结合教学内容

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把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有效结合[1]。而且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引导性作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的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了,才会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才会灵活把握教学各项活动。因此,古代文学教学教师应该树立创新性教育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适当引导学生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树立创新性教育思想背景下,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避免出现守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由此可见,创新性的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供发展机会。

3.2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教学方式

能够运用多种的赏析教学是提升古代文学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转变传统古代文学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的新型手段,以此培养创新性思维。可以利用提问法、辩论法和赏析情景创设法等。比如在学商隐《锦瑟》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解说该诗的主题,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培养创新性思维。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结合音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的内容。

3.3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古代文学从作品本身出发就蕴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但是句子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大,作品中所包含的意象也很难揣测。在这样学习的背景下就会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结合古代文学赏析内容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在赏析《桃花扇》时,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力加强对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掌握。进而明确该作品的主旨,通过详细地解读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2]。

3.4拓展学生思考范围,结合课内外内容

教师还应该结合课内内容和课外内容,扩展学生进行思考的范围。并且想要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就应该打开学生学习的视野,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探究。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赏析性作品教学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并且充分结合时代背景找出古代文学中所蕴含的另一层含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课外中的现实时代背景,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中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行扩展性培养。比如在进行古代文学赏析时,应该把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科目有效结合在一起。应用创新的眼光评析文学作品,进而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3]。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赏析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性思维具有积极影响。教师应该科学合理运用古代文学赏析教学课堂,从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思考范围四方面出发,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必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徐文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的四种方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54-157.

[2]邱晓云.比读赏文疑读见义——用“比读”和“疑读”教学生赏析文学作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1):89-90.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61-01

一、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外国文学作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和认可。Collie &Slater(1987) 在《文学在语言课堂》( Literature in theLanguage Classroom)一书中指出:文学提供真实的材料、文化和语言营养,使人卷入。在国内,一些外语教育名家回忆自己的外语学习经历时都肯定了文学对于他们的重大影响。学生只有多读文学作品,说话或作文,才能有文采,有自己的风格,语言也就不会索然无味。

二、结合文化,研读文本,感受语言和人物魅力

经典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文本上,通过文本表现出的深厚主题思想,才是文学的立足之本,价值所在,是其永具魅力的关键。文字的魅力是电影作品所不能取代的。

1、研读经典作品的词汇

词汇作为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反映语言和文化密切关系最明显的语言层次之一。也是塑造文学经典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载体。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有些英语词汇包涵了丰富的联想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不仔细指导学生细读好词美句,就不能真正意义上读懂这些文学作品,走进文学人物的精神世界。

以《百万英镑》为例。《百万英镑》 剧本中两位英国老绅士Oliver 和Roderick 的语言十分具有英国上层社会特有的“风味”,并颇具绅士风度。如他们用了很多委婉曲折的表达 “Iwonder if you’d mind us asking a few questions?” “Ifyou don’t mind, may I ask you how much money you have?”。有些词汇短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容易被误读。 如《百万英镑》中有一个表达 “He eats like a wolf”和中文里的“狼吞虎咽”正好意思吻合。

2、分析人物性格,升华文章主题

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或其因其人性和思想的高度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所以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分析人物性格上。如向往自由热爱生命的Anne;正直勤劳诚实的Henry 等。在分析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微技能都得到了完善。在对文本的仔细研读和对人物性格分析之后,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升华文章主题,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行有效渗透。如在阅读完《百万英镑》中“在餐馆”那一幕后,学生很自然的得出“Money is everything(金钱至上)的结论。教师通过播放同名电影的结局或阅读剧本的最后一幕,引导学生明白金钱不是万能的,世上有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如爱情,亲情和友情等。

三、高中学生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可行性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咋一听,对高中学生是可望而不可及,近乎不可能的。因为人们通常认为英文小说也好,诗歌也好,剧本也好,科幻小说也好都非常高深,而且很多作品都很长。单词多而难,句子长而复杂,思想内容深刻而微妙。这些都是阻碍学生进行阅读的主导因素,使他们启动阅读时,困难重重,从而失去阅读意志力,不能持久,终难以修成正果。然而,我校是一所重点高中,学生普遍基础好,好学勤奋,很多学生英语学习热情高, 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量的词汇,以及句法和词法知识。在进行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挑选一些经过适当改编的作品供学生阅读,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另外,在不同年级,学校可以开设英语文学选修课,选择英语基础较好且对英语学习有较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学习。

四、指导高中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策略与方法:阅读,欣赏,分析

英语文学作品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呈五彩缤纷的态势,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在阅读中欣赏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阅读中欣赏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课前阅读和课后阅读

课前阅读要求学生对所讨论的文本有一基本印象,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主题思想、基本情节等基本内容。课后阅读则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某一特定作家的其他作品或所讨论作品的其他章节或其他相关信息与资料,加深对所讨论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指导和鼓励学生读完整的作品

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才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比如我曾经指导过学生读长篇小说《Pride and Prejudice 》,读过中篇小说《Falling Leaves》 ,也安排过学生读过短篇小说 《TheNecklace》。

3、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

4、文学鉴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不仅包括感受与重建,读者从头至尾把握作品的语言符号的过程,同时也是重建艺术形象的过程。

总之,文学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分析、 鉴评能力, 同时, 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文学课既为全面学好英语这门学科所必需 ,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知识营养元素。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不仅获得了对文学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 ,同时也从作品中了解到英美的地理历史、 政治制度、 文化传统、 社会风俗。因此笔者认为:文学对于提高文化理解度 ,使学生受到文学语言的熏陶, 扩大学生总的知识面都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福生.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与习得[D].上海师范大学,2007

[2] 董燕萍.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鹿 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第3篇

1.重视文学作品的选择教师需要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课程资源的配置,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哲理,见解独到、思想内容丰富、令人深思的文章,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品位;同时文章需要具有真情实感,是积极向上的英文作品;作品形式上还需要有创新、构思巧妙,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学到写作方法,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英语语言的水平。

2.注重英语文学作品的积累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不断积累单词量,积累英语名言警句和英语成语,背诵英文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优美词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赏析不断积累文学素材,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英语文学鉴赏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英美文化的精华,感悟和体会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感受文学作者的智慧,通过不断积累,耳濡目染,通过语言材料的不断积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文学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要反复阅读文学作品,仔细分析文章的内涵,认真研究作者表达的情感,通过对英语文学的鉴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发扬文学作品中积极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多角度、全面地掌握英语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作为写作素材的储备。同时,指导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练笔,写文学评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英语文学鉴赏课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

1.将英语文学鉴赏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课程学

校需要充分重视英语文学鉴赏课,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课程进行课程安排。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通过写文学作品赏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让学生背诵和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组织课堂读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学产生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英语文学学习经验,使得学生不断积累英语文学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2.撰写外国文学读书报告

每堂英语文学鉴赏课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来加深对英语文学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通过自主的撰写读书报告,对英语文学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文章的内涵,养成善于思索的习惯,对文章构思分析严谨,表达方法正确,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熟悉英语文学,能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教师通过了解学生读书报告的写作情况,也能够了解到学生对英语文学的掌握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4篇

从教学艺术的本质来看,它本身具有创造性,是讲师通过自己的见解对作者观点意图的再创造。教学的艺术性是指讲师对学生的启迪作用,它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吸引学生们去追求,去实现。所以说,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是紧密联系的。教学艺术的多个特点是相互统一,又相互独立的,它们综合反映了教学艺术的本质。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讲师用饱含感情的话语,鲜明生动的形象讲述课堂内容,灵活地处理意外的问题,娱乐氛围,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至于教学艺术的作用,先说它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其振奋精神,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这样就缩短了讲师与学生们间的距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新鲜生动的形象,不仅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能启发学生的心智。可以说,教学艺术不仅能促使学生进步,更是对讲师的一个挑战,它使二者相互受益。

二、文学作品尚悲的特质

目前中职生的文学作品,具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愤”的特点。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悲欢离合,多少人生无奈,多少世态炎凉,多少王朝更替,多少事与愿违,多少世事无常,在不断的磨难中,中国人的悲剧感由此而生,它深深地积淀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体上、思想上、灵魂上。许多的文学家用这种方式来创作,民众也乐于欣赏,一种悲剧的创作风格由此而形成。文人墨客或者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者壮志难酬,隐居深山,寄情于景;或者感叹命运多舛,四处漂泊,内心感于外物。这种中国式的悲剧虽然只是在表面哀叹感伤,但是在它的深层却是作者对生活、人生、生命的浓浓眷恋。它是作者对生命、对理想、对生活的另一种发现,它的出现是思维的转变,它已经超越了对单独个体的眷恋,转而升华为社会民族的感情。所以,在中职生的文学作品中,笔者认为它更具有美学的内涵,有利于帮助中职生梳理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因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如何提高文学作品赏析课的教学艺术

(一)教师必须有五个“一”基本功

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就是基础。讲师的五个基本功是:普通话、好板书、好口才、好文章、好方法。教师说话带有乡音,这会使得和学生的交流出现阻碍,而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则会给学生听觉上以美感。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板书是讲师对文章内容的浓缩精华。合理的知识结构,提纲挈领的内容,不同颜色的标注,不同线条的搭配,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及优美的字体等,都可以构成一件独特的艺术品,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并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感。好的口才,使得讲师口若悬河;好的文章,娓娓道来,就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然后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使用好的方法让学生觉得上课就是一种享受,这样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很容易就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创新。如果讲师具有了“一桶水对付一碗水”的能力,他就能够厚积薄发,面对一切问题都能游刃有余。众多的实例证明,讲师这个“授业解惑”的职能不但要拥有本学科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事无绝对,惟怕有心人。虽然有许多讲师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学习期间,学得并不是很到位,有的教师表面看来知识比较渊博,实则学识浅薄,而这样的教师很难让学生信服。

(三)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规律是指讲师要研究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规律,以及认知上的规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更易于从感性到理性地接受新事物。所以,讲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已经是教学的新的趋势。中职生的文学作品有很多类型,只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并得到启示,他就会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研究,自己去体会文学作品的美。

四、常见的教学艺术

常见的教学艺术有很多,在这里列举三个。所谓教学幽默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幽默感。不要小觑幽默感,它可以使得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变得顺畅,活跃课堂氛围。在笑声中,学生可以更快更容易地接受新鲜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记忆会更加牢固。在教学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讲师应采用合适的办法处理,确保能够继续进行教学的能力。我们不能确保每堂课都能够很好地进行。可能有些学生比较调皮,破坏了课堂氛围,学生大多不希望老师批评。所以,如何把批评变成和蔼的交谈就变成了对讲师的一种考验。这对学生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在适当的时候,对做错事的学生进行表扬,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语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是讲师和学生间最直接最主要的交流手段,它是讲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媒介。讲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教育的效果也会不一样。讲师语言的运用对教学的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提高讲师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师范生;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指向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对教育对象的人文教育,并把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实现其改革目标的主要担当。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2年级学生“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的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5~6年级的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被收纳到小学语文教材中。但是,文学教材有着不同于非文学教材的性质和特点,文学作品的教学自然也有别于非文学作品的教学,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文学教育的理念,掌握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方法。而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教育理念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应从职前教育即师范教育开始。

概括来说,依据在儿童文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担当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阅读指导能力确定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师范院校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的培养主要借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来完成,具体做法如下:

一、树立师范生关于文学教育的理念,开阔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

论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儿童文学学者、语文教育研究者朱自强先生倡导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他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诚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是非文学教材所不具备的,对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小说等这些儿童文学教材,理应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起文学教育的观念,对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意识地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实现其原有的审美价值,发挥人们希冀的教育功能,才不负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厚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随时关注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了解儿童文学参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和现状,研究儿童文学现象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向学生推荐贴近社会、时代脉搏的最新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将从儿童文学中得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纵深发展。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养成的前提。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可借助本课程及“儿童文学理论研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等选修课的理论讲述及理论研读,来帮助师范生即准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文学教育的先进理念,来扩大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为其日后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提高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基础和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对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量大面广地阅读,才能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向小学生介绍、推荐语文教材之外的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师也只有自身对儿童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赏析能力,才能在文本赏读中获得真实、深入的情感体验和乐趣,才能准确把握具体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获得的审美感性体验和乐趣与小学生交流、互动,通过有效教学,使小学生获得具体文本给予的或阅读乐趣、或情感熏陶、或想象力激发、或生活启迪、或人性教育等。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应重视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要求师范生要有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和广阔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面,涉猎古今中外各个时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且作品的代表性强,涵盖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给师范生列出详细的阅读作品目录,并把作品的阅读积累作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考量的一个硬性标准,用评阅阅读笔记的方式来考查,得分归入儿童文学学科成绩。

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是在不断积累阅读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可传授给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原理、规律等,指导师范生从普通读者和教师两个视角去解读儿童文学文本,先是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去赏读,以求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感性化的审美体验,再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对儿童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并据此去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

三、养成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授、表演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和具体呈现。众所周知,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他们接受文学的方式和审美心理有着特殊之处,他们欣赏文学作品好听赏、喜口诵、爱手舞足蹈,观赏戏剧还会参与演出,感性形象始终贯穿他们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再者,儿童文学中的儿歌、儿童诗作品语言生动活泼、音韵优美、节奏明快、音乐性强,阅读教学中适合引导小学生通过诵读作品去体验文本传达的情感,去感受文本描绘的物象,去享受阅读的乐趣;故事、童话、寓言、小说等叙事性文体的作品有着生动的情节、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对话等,阅读教学中适合采用讲述、角色对话、表演等方法,让小学生在讲述、对话、表演等活动中更真切、深入地感受、体验和领会,更积极地发挥想象,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言语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诵读、讲述、表演等活动应当成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课堂活动,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述、表演能力,因为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这些能力,才能给学生示范和指导,才能与学生共同开展诵读、讲述和表演活动。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师口语”和选修课程“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的教学,利用“第二课堂”如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比赛及相关社团活动,来进行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训练,以培养其能力。

四、训练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基本内涵和直接体现。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师范生练习教学设计,着重练习设计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理论讲述、教学设计示例、学生实践等教学环节,引导师范生考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对各年级段阅读目标的具体要求,根据文本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再结合孩子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和接受能力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自有其方法和特点,如它突出欣赏阅读,淡化分析阅读,重视儿童对文学作品传达出的情感的体验和对文学作品艺术地反映出来的生活的感受,允许多元化、模糊性的解读等。只要是文学作品都带有较为明显的文体特征,不同文体的作品自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引导师范生考虑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方法,把握具体作品的文体特征,针对儿童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特点等,设计出恰当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

[2]朱自强.儿童文学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晖.儿童的文学世界――我的文学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4]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

出版社,2006.

第6篇

所谓的健全人格指的是理想的人格,是一个人立事及立身的根本所在,健全人格也是情感、意志与理性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而在当今的文学作品教学当中则切实的传递且包含着这种理想人格。随着当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对素质及道德的培养提起了高度的重视,而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文学作品教学应当积极的发挥出构建健全人格的巨大潜力,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分析

1.文学教育贫乏

多年以来,除了《文学》和《汉语》等分科教材曾经出现过较为短暂的“辉煌”以外,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几近于无。从我国教学理论方面来看,我国教育部门曾经一味的强调不能将语文课程讲授成文学课程,这便严重地制约了文学教育的发展,再加上“”时期“教育革命”对文学教育的严重冲击,以及“”对文学教育的恶劣影响,文学教育逐渐的淡化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从“”之后,我国的高考中极少真正的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考察,而仅仅只考察一些文学常识,因此,学生常常通过记忆来机械性的背诵一些书名及人名,以便于应付考试,但是在课内或者课外却并没有对文学作品深入的去阅读和品味,文学教育形同虚设、有名无实、流于形式。

2.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等同

在文学作品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错误的认为文学教育就是语文教育,严重的忽视了文学教育潜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人格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和束缚。虽然文学作品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文学作品教育不能等同于语文教育。语文课程需要对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进行发挥,但是将语文教育说成审美教育或者文学教育是完全错误的。

3.文学作品教学未将层次区分开

文学是广义“文章”的特殊样式及高级形态,所以,在高等院校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进行全面的考虑,重视不同水平和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的文学作品课程教学人员却没有切实的从不同的层次将不同的学生加以合理的区分,这是导致文学作品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高等院校的文学教育可以是研究性的,从中外影响、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以及文学流派等诸多方面来对作品的多义性、作家的世界观进行探索。文学作品教学课程的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引导,培养学生对文学形象和文学语言的感受,帮助学生逐步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并且教师还应当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当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并且引人深思的典型文学作品,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成为学生探究历史、认识人生以及了解社会的良好向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不但能够巩固语言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增长了社会常识及文字常识。总之,高等院校的文学作品必须严格的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分清层次,区别对象。

三、发挥文学作品教学对健全人格构建作用的措施分析

1.强化文学作品专题阅读

所谓文学作品专题阅读具体指的是从文学作品课堂教学出发,以合作学习或者独立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探索式学习以及研究式学习。文学作品专题学习的模式具备着丰富的训练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性,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并且还能够使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及阅读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培养探究、合作及自主的精神。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独特化的阐释,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更为准确的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在文学作品的研读当中培养创新能力与独立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2.加强文学鉴赏,塑造健全人格

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重点就是学会思考、体验、领悟、品味以及感受。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在能力的目标当中渗透方法及过程的维度,要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就会得到心灵的熏陶。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以及感受形象,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及丰富内涵便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体验。

3.充分利用教材,重视课外阅读

高等院校的文学作品教学素材不仅文质廉美,并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其目的就是能够使学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研究、欣赏、体验当中得到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进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所以,文学作品课程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应充分的利用课本素材,深入地挖掘素材当中的涵义。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研读,丰富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文学作品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的热爱中华文明和祖国,能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并且能够逐渐的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美好健康的情感,而大量的学习和阅读,能够使学生是受到内心的陶冶和震撼,从而在不知不觉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文学作品教学是尤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发挥着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的使学生沐浴在文学作品的阳光下,浸润在文学作品的长河中,充分地发挥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只有这样学生的个人境界、人格以及精神才会受到良好的陶冶,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此同时,要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还应当不断的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在道德人格方面不断的历练自己,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出文学作品教学的育人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永阳.试论文学作品在跨文化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以五篇文选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3).

\[2\]冯淑毅.报告文学作品在青年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飞天,2011,(2).

第7篇

一、教师要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缺乏应有的人文情怀,就无法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人文意识和人文思想,也得不到学生的敬重,更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此,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坚持读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精神境界,更新教学理念,在工作与学习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给学生做好榜样,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

二、教师要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基本知识理论,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深度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文学都是人学,它对人的影响极为深远,文学作品不仅描绘了社会现象、人类生活,更是通过具体环境展现了人的精神、价值、尊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有助于教师实施人文教育。学前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情节上,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和感知作品有的稚拙、本真与快乐,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认知和教化功能。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蕴藏在作品中的优秀形象和美好情感,搭建起文学作品与学生心灵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充满童真、梦幻及真、善、美的文学艺术世界里感知至纯、至美、至真,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热爱、关心幼儿,为他们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儿童文学作品充满情趣,尤其是经典的儿童文学更有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阅读和赏鉴儿童文学,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思想,塑造出和谐、平静、健康的人格,引领他们在向善的空间里不断提升自己。四、教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人文情感是人文素养的基础,要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向学生渗透人文情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鉴赏入手,把儿童文学的知识寓于作品赏析教学之中,在鉴赏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情感,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儿童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例,它讲述了兔子妈妈与小兔子攀比谁更爱对方的故事,小兔子用身体部位和各种动作比喻自己对母亲的爱,可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胜过兔子妈妈,因为父母的爱比地厚、比海广、比山高,简单的故事蕴含着人间最伟大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知情感,感悟大爱,从而培养学生纯真至美的情感。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但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为重要。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朝夕之功,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材,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强化人文意识,感受人文精神,体味人文情感,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富有责任心、爱心、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

作者:张春芳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第8篇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解,鉴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逐渐对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敬而远之;取而代之的是商务英语翻译、口译、外贸函电等热门实用性课程。学生看中的是这些课程的实效性,希望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自己在未来的职场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理想。因而,很多学生对于文学课程不屑一顾,对于知名作家、作品等方面所知甚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但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弊端似乎也是另一个促成因素,因而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传统的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教学方法死板,多数教师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文学作品的相关情况介绍上。在赏析作品时教师讲授多,学生讨论少,这就形成了填鸭式教学。对学生而言,上课无非是听和记。对于没有兴趣的学生来说,听这样的课程等同于看一场低劣的电影,乏味又耗时。

第二,多媒体教学在英美文学选读课上没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尽管高校英语专业大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遗憾的是,虽然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却转移了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学生只对那些吸引人的图片感兴趣,而对于作品内容的赏析依然兴趣甚少。

究其根本,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教学出现了偏差,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趋势。如何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教师深思的问题。首先要端正学生思想。要想进行课程改革,教师应先探求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心态,了解他们对文学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风气浮躁,学生对于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见,认为文学对于未来的就业无用,认为文学属于风花雪月的浪漫而不切合实际。另一方面,文学本身的深奥枯燥也使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学生普遍认为文学选读课没意思而且脱离实际。就这样,英美文学课逐渐被学生所排斥。针对当前的形势,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其对文学选读课程有全新的认识;让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学习有兴趣和期待。其次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使用多媒体英语教学时,必须充分认识使用多媒体的意义,明确使用多媒体的目的,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避免使用多媒体的弊端。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让课件主导整个教学过程,而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多媒体课件教学要切合实际,不能过于花哨而起到反作用,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转移到画面、声音等次要因素上;教师要适当使用黑板写板书,并和学生有目光、语言的交流与互动,这样使得学生能及时摆脱多媒体所带来的视觉疲劳。再次要理论及作品赏析结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一些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没有基本文学理论的支持,简单的文本分析就会流于肤浅,难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冲突、社会矛盾,进而更深层次的了解作品内涵。只有适当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学理论,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此外要自主学习与课堂讲授结合。教师除了在课上讲授选读内容外,还要指定一些必读书目并要求学生做笔记或写心得,定期检查。学生课下认真完成选读内容,并适当做笔记、查找相关评论,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作品;课上教师轮流请学生介绍一周来的读书心得,通过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阅读实践与课上讨论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学选读课教学的良性循环。

总之,英语专业的文学选读课程需要教师调整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学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调动学生对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逐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文学素养、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不仅仅会靠自身的实力赚钱,而且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品位。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情境化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17-02

语文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课程,一直以来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但是出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很多学生更加重视专业课程,对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语文学校无非就是识字、写作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际教学效果较差。面对如此困境,加之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显著作用。

1.情境化教学概述

1.1 内涵。情境化教学是众多教学手段的一种,主要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创设教学场景,将课堂讲授的内容融入到情境之中,由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若语文教学中采用该种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尽可能将教材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情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该种教学方式下,教学内容生动化是重要特征,实现教学目标是目的,结合现代素质教育需求,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创设原则。实现教学目标是采用情境化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可盲目、随意,需要遵循一定的创设原则,充分发挥情境的价值。中职语文教学中,采用情境化教学手段,在创设情境的环节需满足如下原则:

第一,实效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仅仅是一种手段,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为此教师应严格遵循实效性原则,在运用情境的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由于学生是情境中的"当局者",不能自行掌握学习的重点,为此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将课堂脉络梳理清楚,并在课堂临近结束时将教学重、难的总结归纳,为课后复习提供方向[1]。

第二,自主性。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需学生自主参与,教师只可引导但绝不可强迫学生参与,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尤其是在创设表演类的情境时,定要尊重其个人意愿。与此同时,学生在情境中学生、探索,教师不可过多干预,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能力。

第三,差异性。进行语文课文学习中,创设的情境往往涉及多个角色,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依据班内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安排,接受并尊重个体差异,包括性格、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只有在创设与实施各环节,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教学,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每位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从情境中获得知识。

2.情境化教学在中职语文中发挥的作用

2.1 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较普通高等中学相比较,中专学生相对忽视语文课程学习,往往认为自己的专业课程才是重点,缺乏语文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热情不足。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出于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方式,试图将情境创设的更为具体、逼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主探索的热情。

语文教材的首要特征,往往是由文学作品反映现实、传授思想理论,文学作品赏析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途径,可见文学作品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简单的朗诵、教师讲解等手段,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赏析文学作品的效果,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则会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2]。比如在《边城》学习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电影片段,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作品的人生形式;或者在《荷塘月色》学习中,教师可下载该方面的情景图,充分让学生欣赏优美精致,又或者在文学作品朗诵环节,配以相关的音乐,如《项链》段落,可插入圆舞曲,借助曲调的欢快特征营造情境氛围等。

2.2 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自我意识。调查研究显示,课堂氛围对教学效果存在关联,沉闷的气氛中效率相对低下,而活跃气氛更易提升教学效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多以自我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被重视,课堂死寂沉沉,缺乏生机;情境化教学方式下,课堂教学中创设的生动场景,为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使语文学习更加轻松自在。

中职语文教材中文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材形式的不同,可将相声、话剧、游戏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表演、游戏中体验与感受。中职语文教学中实际应用最多的便是课本剧,就是依据课本内容分角色进行表演,类似于话剧,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好爱进行角色选择,在表演中充分理解文章内容与情感。比如在《雷雨》学习中,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积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分组、分角色进行表演,由学生自主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将人物的情感、心理变化等塑造出来。学生自主参与情境化教学,不仅让课堂充满生机,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克服了被动学习的弊端。

2.3 突破教学难点,增强知识巩固。依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的不同,中职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难点,比如说文言文、短篇诗歌等题材,往往是学生理解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师讲解方式下,教学目标实现困难[3]。情境化教学的实施,可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由多媒体技术、生活场景、图文并茂等形式,将抽象内容以真实的场景表现出来,便于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涵,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可展示图片、配加音乐等形式,引导学生集体朗诵,既感受情景的壮观蓬勃,同时领略作品的豪迈气概。

3.结语

为有效推进教育改革,中职语文教学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期活跃课堂氛围,高效实现教学目的。情境化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方式的一种,既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又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自我意识,同时突破教学难点,增强知识巩固,为中职语文教学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珲. 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5:206-207.

第10篇

1.1从风俗文化看中西文化差异

风俗文化是通过各民族在长时间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全世界民族繁多,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风俗文化,而不同的风俗文化使文学作品的翻译之间造成了较大的差异。例如,“红”在汉语中有着吉祥庆祝、幸福美好的意义,而在西方文学中,“红”只是一种颜色,没有其他特别的意义;而“老”这个词在汉语中不仅表示“陈旧”“落后”,还可以表示对人的敬意,在英文中老仅仅是落后的代名词。因此,由于中西之间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样的文字代表的意义却不尽相同,使中西作品在翻译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翻译人员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字词语进行单纯的翻译,容易使文章出现歧义,影响作品的翻译水平。

1.2从思维方式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依据。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思维差异,从而导致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领域中,思维方式所引起的差异是极为重要的,细微的思维差异很可能造成很大程度的文化差异,因此,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文化影响不容忽视。西方文化大多注重逻辑思维,着重于对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对其进行反复验证强调。然后中国文化却注重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出中庸之道,提倡万物皆有可取之处,属于一种中性的共性优化决策的方法论。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已经深入到民族的骨子里,影响着该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带着浓浓的民族色彩。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是造成中西文学作品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1.3从价值观看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即代表个人对某种事物及其特点的整体认知,并作出心理评价。中国与西方国家不但在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对事物的价值观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认识。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对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的巨大差异都会引起价值观的不同。除此之外,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也是造成价值观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中十分推崇个个人英雄主义精神,认为个人主义是实现个人价值,体现个人奋斗的重要依据。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代表的是自私自利,不顾大局,个人逞英雄的唯我主义,是受到人们摒弃和排斥的。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的,中国人普遍认为,应该具有大局意识,个体必须服从集体,只有团结才可以取得成功,推崇集体主义精神。由于这种文化传统,中国人极其抵制个人主义思想,提倡集体创造价值。因此,个人主义在中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褒贬寓意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来,在价值观存在差异的不同国家中,同一个词语的含义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使中西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从而造成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部分歧义。为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之前,应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背景,在翻译时还原作品的真实意境,增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文化的融合,进而提高中西文化发展。

2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除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作为西方历史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同样对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文化历史悠久,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在西方国家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所以基督教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同样影响着西方的文化。

2.1古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就要了解西方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由于西方文化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影响,所以翻译人员需要对西方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许多古罗马古希腊的传说中或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是说明了善恶终有报的道理,有很深的内涵。受这些文化的影响,在英美文学中应用了这些美丽的神话故事,充分体现了西方的传统文化,同时使文学作品中包含了深厚的情感,增加了作品的内涵,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能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增加读者的审美兴趣。在许多我们熟知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乏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例如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就是以古希腊罗马题材进行创作的,还有《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等,雪莱的《潘之歌》以及《阿波罗颂》表达了对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的赞美之情,此外慈济、尤金奥尼尔等作家、诗人、戏剧家都通过借助神话作为题材或从中寻找自身的创作灵感。可见古希腊罗马文化渗透在了英美文学作品当中,如果对这些神话没有了解,就很难理解那些与之相关的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其内涵和思想,翻译也就难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只有深刻了解西方的文化,才能实现从作者的角度去品味书中的情感,充分感受原文中的美,在翻译的过程中展现其文化价值。例如在翻译西方的俚语“ShynessisherAchilles’heel”,如果不知道它所包含的希腊神话很难将它正确地翻译出来。在一个希腊神话中,Achilles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大英雄,在他出生之后,他母亲抓着他的脚踝让他在冥河中浸洗以使他变得强大,果然他被浸洗过的地方可以禁得住任何兵器的防御,唯独被母亲抓着的脚踝没有被浸洗到,自然也就不能防御兵器,在被对手知道他的脚踝就是他的弱点之后,敌人将箭射在了他的脚踝处,使他丢掉了性命。所以在俚语中Achilles’heel指的是一个人的弱点,如果不知道这个神话故事是很难正确地理解他的意思的,所以原句的意思是:害羞是她的一个致命弱点。所以要想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就要对其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2.2《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圣经》是基督教的巨著,对西方人的道德准则有深远的影响,同样也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发展。它包含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内容,题材来自多个方面,内容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有戏曲、诗歌等多种题材,抒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内心的虔诚,是西方人的一笔精神财富。许多文学著作都从《圣经》中取材,来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在许多文学作品当中,作者借鉴了《圣经》中的情节,再加上自己的构思,使作品在语言上较为丰富,结构清晰,提高读者的审美兴趣。在应用《圣经》的同时展现了古老文化的美,更有利于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现经久不衰的文化之美。英籍诗人弥尔顿以及浪漫诗人拜伦在他们优秀的作品中都引用了《圣经》中的内容,弥尔顿的作品《失乐园》、拜伦的作品《该隐》都取自《圣经》中《创世纪》。《圣经》中的犹大之吻、撒旦、所罗门等在英语中广泛使用,如果没有一定的了解是很难把握这些具有宗教色彩的词语的。所以《圣经》对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应用广泛,翻译者应对其有一定的了解,确保能够翻译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3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

作为世界语言,英语在语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英美文学也随之成为世界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学的作品具有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是西方文化领域的代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实质上是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传递,对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目的是反映出作品中要表达的内涵,使读者可以理解到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意境,使读者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翻译人员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不能充分的理解,对西方文化的特点没有重视,造成翻译时不能选择合适的语言来表现出文学的内在含义。大部分翻译人员只是对单个字或词语进行简单翻译,没有对词语进行详细的意境描述,使读者不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意境,导致文章没有生气,文字枯燥,没有将文章中带有的感彩表现出来,从而使翻译的质量大幅下降,使文章缺失了文学气息,严重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也使读者降低了对文章的认识。英美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式。分别代表了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共同发展和进步。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意译和直译之间的联系也愈加紧密,翻译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合理运用意译和直译的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力求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真实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可以通过译文了解到文学作品本身的意境,将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真切地展现出来,从而提高作品的文学价值。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翻译出高质量的英美文学作品,避免作品在经过翻译后降低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4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 旅游专业 教学创新 专业特色 语文能力

高职院校语文课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肩负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具体教学实践,重点探讨如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出发,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发展有机融合,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旅游专业《汉语言文学知识》教材分析

由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作为“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1]之一,是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通用的语文教材。该教材体现了旅游专业的特色,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语言基础知识,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的角度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二是语文能力应用,分为“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两部分;三是文学作品赏析,这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共收录34副对联、51首诗歌、8首词、59句诗词曲名句、22段佳文节选,包含对联、诗歌、词、曲、散文等各种体裁。教材对收录的各类作品,主要根据作者年代的先后进行编排。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这样的教材,其优点是知识点比较全面系统,体现了高职院校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其缺点则是内容过于庞杂,教学时容易造成“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的局面,不利于拓展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视野。因此,如何通过创新教学理念,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对教师来说就是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

二、语文教学与专业特色相互渗透融合的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坚持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出发,重点突出“文史渗透”、“文旅交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使语文教学充分体现旅游专业的特点,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注重“文史渗透”,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文史渗透”,采取“溯源探流”的教学策略,以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发展历史为线索,为学生适当地增加补充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历史、山水文学鉴赏等知识,指导学生在文学发展长河中找到教材所收录相关作品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通过讲述精彩的历史文化故事,帮助学生“返回历史现场”,从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我们在讲授有关南京古都的文学作品时,首先,开篇介绍了南京“背倚钟山,怀抱大江”、“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的独特地理位置。其次,以“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萦绕着沧桑兴衰之感”为切入点,简要介绍它作为“十朝都会”的历史概况,指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录了一段帝王之都的沧桑往事”。再次,结合具体景点对教材收录的对联、诗、词进行逐一品读、赏析,同时穿插讲述莫愁女的传说,秦始皇为破金陵王气而开凿秦淮河,王导、谢安世家豪宅的兴盛衰败,石头城、台城的沧桑变迁等精彩历史故事。最后,以元代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结尾点题,在吟诵“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时,拈出本专题诗词的共同特点——把金陵的景物与古都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面对苍凉的景色抒发怀古的幽情。

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喜欢,课堂教学氛围也十分活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有比较广博的文史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有比较高超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现场把控能力,备课充分详实,讲课声情并茂,从而取得以生动的故事吸引人、启迪人,以热烈的氛围熏陶人、感染人的良好教学效果。

2.注重“文旅交融”,凸显旅游专业特色。

鉴于教材内容比较庞杂,在教学中,我们注重“文旅交融”,通过引入“人文地理”的概念,以城市或建筑物为中心,对教材收录的有关名胜古迹的名联、诗、词、名句和散文等进行重新分类组合,形成专题进行讲授。这些专题包括:

古都神韵——北京城,包括故宫、颐和园、北海濠濮间、陶然亭、潭柘寺等名胜对联5副,以《北京故宫养心殿西门联》为代表。

怀古幽思——南京城,包括对联1副、诗歌5首、词1首,涉及莫愁湖、凤凰台、石头城、秦淮河、台城等景点,以《满江红·金陵怀古》为代表。

人间天堂——苏州杭州,其中有关苏州的对联2副、诗1首、文选1段,有关杭州的对联2副、诗6首、词2首、文选1段,涉及苏州寒山寺、虎丘,杭州西湖、钱塘潮等景点,以《枫桥夜泊》、《虎丘记》选段、《钱塘湖春行》、《观潮》选段为代表。

经典建筑——亭台楼阁,包括江南三大名楼即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对联各1首,以及昆明滇池大观楼、天津旧鼓楼、长沙岳麓山爱晚亭等对联6副,诗2首,同时还有《岳阳楼记》、《滕王阁序》散文2篇,以三大名楼为代表。

第12篇

一、充分把握传神动词探究人物形象

无论何种写作题材在进行人物形象刻画时,都要求具有极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只有充分把握人物形象的表述特点,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继而提升其教学效果。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课堂的教学方式的选择极其重要,大多数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重点关注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并通过联想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其中,充分利用课堂中所设置的动词来分析人物形象就是教学方式之一,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精确地把握所刻画的人物外在形象及其人物特点,继而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这篇文章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有的人不爱看张着嘴的猪,有的人瞧见一种头猫就要发脾气,还有人听见人家吹风笛的声音,就忍不住要小便。”在这段描写当中,有“看”、“张”、“见”、“吹”、“听”这五个动词描写,其中“看”、“见”、“听”属于感官动词,描写得比较传神,能够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人物当时所表现的神态,以及他们所要发出的动作,这就能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细节和当时人们的情感流露。为了使得学生更加关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互动,试着去改变文中的动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描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确作者在文中细节描写中的特色。

二、结合人物所处背景探究人物形象

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进行文学作品写作时,其写作情怀与情感表达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其写作理念深受时代和所处政治环境的影响,作者往往通过文学写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和对时代的认知。通常情况下,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发现作品大多都拥有着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描写,而且这种描写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只有结合人物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特性,进而为更好地了解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例如:在初中学习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这篇文章时,可以发现文中描写鲍西亚时将其刻画为文艺复兴时期一个新女性的形象,她代表的是一个富人所拥有的人文主义理念,以此同时,文中还特意将她定义为基督教徒,尤其是在文中末尾,这一形象描述得淋漓尽现。当鲍西亚女扮男装出现在法庭时,她就利用基督教中所具有的仁劾砟罾凑庋奉劝夏洛克:“慈悲并不是出于勉强,而是像甘霖一样从天而降;它不但能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能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在这段话中,鲍西亚犹如一个真诚教导信徒的神父,虔诚而又善良。在学习文章时,学生如果不能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就会有一种云里雾里、无处着力的感觉,甚至有时对文章断章取义,很难明白文章精髓所在。一旦学生能够将时代背景考虑到人物现实的生活状况中,那时候人们较为迷信,深受基督教的感染,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内容,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依据典型情节描写探究人物形象

在进行文学作品写作时往往要通过典型的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进而体现出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利用情节描写能够更好地体现人物所处的环境,渲染情节氛围、衬托人物心情,使其为故事发展做铺垫。因此进行文学作品学习时,也可以利用情节描写来思考人物形象,经过认真探究作品中的情节描写可以发现,表述人物经历或者所处时代的特征,进而能够更好地掌握作品主题。也可以通过情节描写来表述人物情怀或者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引领学生在学习时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来掌握情节发展的趋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要求学生准确掌握这种方式,并体会其写作特色,使其更好地理解利用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这篇文章时,可以发现文中的情节此起彼伏、变化多端,反应的现实与生活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文中大致分为发生、发展、和结尾四部分情节描写,比如在刚开始演出时,就利用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矛盾来吸引观众,逐步使得这种矛盾的发展激烈化,之后进入到了阶段的情节描写。这时候剧情描写十分感染观众,较为扣人心弦。文中充分利用人物形象、身份、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等来为刻画情节发展做铺垫,使得学生更容易把握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