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丙种球蛋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5岁以下的儿童每天注射丙种球蛋白1.5-3.0ml,6岁以上儿童最大注射量不超过6ml。
丙种球蛋白能预防传染性肝炎、预防麻疹等病毒性疾病感染、治疗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与抗生素合并使用可提高对某些严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感染的疗效。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病;剂量;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3(b)-0099-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different dose of gammag lobulin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KD).Methods Forty children with KD from Febr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ow-dose gamma globulin,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igh dose gammag lobulin.The time of fever clearance and hospitalization,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and the levels of C-reactionprotein (CRP) and procalcitonin(PC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children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ime of fever clearance and hospitalization of childr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21.37±2.85)h,(3.24±0.89)d]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33.09±3.17) h, (4.98±1.15)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Gamma globulin;Kawasaki disease;Dose;Procalcitonin;C-reactive protein
皮w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即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主要会出现全身血管炎症状,属于一种出疹发热疾病,会对患儿中小动脉造成损害[1-2],尤其是冠状动脉,进而导致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故予以有效治疗极为必要。临床予以丙种球蛋白属于被动免疫,通过将大量抗体直接输给患者[3-5],促使其短时间内形成免疫保护,有效将病原体消灭,对于细菌、病毒感染性疾病具有较佳控制作用。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KD患儿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40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男25例,女15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3.52±1.19)岁;病程(3.43±1.25)d。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56±1.02)岁;病程(3.61±1.25)d。观察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3.40±0.82)岁;病程(3.24±1.16)d。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两组KD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予以口服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2004488,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剂量为30~80 mg/(kg・d),维持剂量3~5 mg/kg,连续使用30~90 d,以症状消失、指标正常为停药标准。两组患儿均予以人血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93015)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剂量为0.4 g/(kg・d),观察组剂量为2.0 g/(kg・d),治疗时间均为5 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时间、住院时间、随访1年后冠脉病变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降钙素原(PCT)水平。于治疗前后,取两组患儿静脉血10 ml,并将其保存于-20℃冰箱。集中检测CRP、PCT。CRP采取免疫比浊法检测:将15 μl标本置于测定管中,同时在标准管中置入15 μl定标液,生理盐水15 μl置于空白管中,分别向3管中加入350 μl缓冲液,之后将50 μl抗人反应蛋白抗血清分别加入3管中,同时将3管分别混合,置于37℃中保温,5 min后,于波长700、340 nm处进行吸光度检测,取其均值并计算CRP含量。PCT采取双抗体夹心检测:使用双单克隆抗体,分别为降钙素抗体及抗钙素抗体,分别与PCT分子结合,将交叉反应排除后,一个抗体予以光标记,另一抗体置于试管内壁,并妥善固定进行反应,将标本加入其中,形成固相抗原复合物,之后洗涤除去未结合物质,依次加入酶标物、底物,根据颜色程度进行定性及定量。以上所有操作均由同一人完成,严格按说明实施操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冠脉病变发生情况的比较
随访1年后,对照组患儿中出现冠脉病变6例,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中出现1例冠脉病变,发生率仅为5.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P
2.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RP、PCT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KD患儿初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而急性发作期则以免疫系统紊乱为主要特征,因疾病因素,机体会合成、释放大量炎性物质以及细胞因子[6-7],并对血管造成进一步损伤,故早期诊断并及时控制病情极为重要。
CRP作为炎症标志物,其含量与炎症程度有很大关系,可直接反映病情发展,当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其含量会呈明显增高趋势,当炎症得到良好控制时,其含量又会降低。此物质与激活血小板相关因子结合[8-10],可促使血小板聚集,进而激活单核细胞以及粒细胞,能够有效收缩平滑肌、兴奋上皮细胞,同时还能够增加血管通透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性粒细胞着边,对于血管炎症反应起介导作用。有研究提示,KD患儿CRP水平高于健康儿童[11-13],可作为疾病治疗及预后观察的重要指标。PCT属于降钙素前肽物质,不具有激素活性,通常产生于甲状腺C细胞,机体存在水平较低[14-15],此物质是炎症介质,其物质合成主要受相关细胞因子诱导所致,同时可于炎症反应中起到一定作用。临床已将PCT作为一种感染程度的评价指标,对于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均有可靠的评估作用。
丙种球蛋白应用于KD治疗中,已获得广泛认可,此药物可有效调节细胞因子,对超抗原具有一定中和作用,能抑制抗体及T细胞活性[6],同时还能够提供相关抗体,为自身治疗免疫性反应提供基础。本研究中,分别予以对照组与观察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更能有效控制病情,促进患儿康复。治疗后两组患儿CRP与PCT水平均有所降低,提示芍种瘟品桨冈谑笛槭壹觳橹副攴矫婢有改善作用,具有一定近期效果,但大剂量药物的应用更具优势。孟祥春等[7]曾对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PCT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病情越重,PCT增高越明显,对冠状动脉的损害也越大。另外,本研究还显示大剂量药物的应用不会导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增高,观察组冠脉病变概率处于较低水平,仅为5.00%,且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KD患儿较健康儿童而言,会出现明显CRP及PCT增高现象,两者作为促炎因子,可作为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观察的重要指标,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缓解患者痛苦,对于CRP以及PCT均有较佳的降低作用,且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应用效果更佳,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Pavone P,Cocuzza S,Passaniti E,et al.Otorrhea in Kawasaki disease diagnosis complicated by an EBV infection:coincidental disease or a true association[J].Eur Rew Med Pharmacol Sci,2013,17(7):989-993.
[2]王雪芳,刘纯义,刘文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旱牧菩Ъ岸怨谧炊脉病变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 9(16):81-82.
[3]Ghelani SJ,Sable C,Wiedermann,BL,et al.Increased incidence of 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 at a pediatric hospital after publication of the 2004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J].Pediat Cardiol,2012,33(7):1097-1103.
[4]逯艳梅,曹d,丁春杰.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右江医学,2015,43(5):583-585.
[5]Yu Y,Sun K,Xue H,et al.Usefulness of real-time 3-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to identify and quantify left 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J].J Ultrasound Med,2013,32(6):1013-1021.
[6],周忠蜀.川崎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及其意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46(2):179-180.
[7]孟祥春,马伟科,胡宇慧,等.川崎病患儿血清PCT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3, 42(1):169-171.
[8]晏萍兰,李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66-1368.
[9]闫辉,万宏,杜军保,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 27(21):1637-1640.
[10]张敏,胡秀芬.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1672-1676.
[11]李丰,张园海,仇慧仙,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3):283-286.
[12]蒋勇,赵梦,李维禧,等.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和预测指标[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9):676-680.
[13]王航政.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川崎病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12):1083-1086.
[14]郭志芬.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止川崎病患儿冠伏动脉损害的效果评价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9):45-47.
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收治的102例重症肺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平均A、B两组,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先接受常规的综合性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B组患者增加实施丙种球蛋白的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A、B两组患者无论是在临床数据的对比方面还是在临床治疗有效率方面比较,B组患者均显著优于A组患者(P
结论:给予重症肺炎患者实施丙种球蛋白辅助常规综合性治疗,可以显著的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 辅助治疗 重症肺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5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11-02
重症肺炎是一种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的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若不能给予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死亡[1]。在重症肺炎的治疗过程中,免疫功能下降是治疗过程中的难点。因此若想取得理想的疗效,应在控制感染的同时积极的改善患者的免疫能力。此次我院对近期内收治的51例重症肺炎患者实施了丙种球蛋白的辅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选取自我院呼吸内科在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收治的102例重症肺炎患者。这102例患者中有59例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7岁,患者的平均病程为4.3天。入选的102例患者均伴有咳嗽、咳痰现象,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发热或气促现象。全部患者在行体格检查时,其肺部均可闻及湿性音;在行影像学X线片检查时,其双侧肺部均可见点状阴影。随机将入选的102例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A、B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先接受常规性的综合治疗,例如:吸氧治疗、抗生素治疗以及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等。在此基础上给予B组患者增加实施丙种球蛋白的辅助治疗,每日给予患者实施实施一次,每次10g的丙种球蛋白的静脉滴注治疗,持续治疗3至5天。注意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是否存在发热、头痛等不良反应等。
1.3 疗效评定:观察记录A、B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如:住院的时间及咳嗽、气促等症状的消失时间等)。并根据观察内容中的症状消失时间来作为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其中显效表示在治疗1周后上述症状消失;有效表示治疗1至2周后上述症状消失;无效表示治疗2周后上述症状均为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2.5进行处理,均数以(X±S)表示,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情况详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显示,导致患者发生重症肺炎的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同时研究显示,病毒感染现已成为重症肺炎的主要因素,且部分患者甚至存在混合感染的现象[2]。因此,控制患者的感染症状是重症肺炎患者临床治疗的首要措施。此外,支原体肺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小生物,其在进入机体后,可直接吸附在患者的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表面,通过释放过氧化氢、神经毒素等有毒物质来抑制患者呼吸道内纤毛的活动及破坏呼吸道内的上皮细胞。
免疫机制也是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难以控制的关键,患者免疫能力的下降会导致机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减少,因此便会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部分患者甚至可能会出现炎症的转移现象[3]。因此临床在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治疗时,应注意改善患者的免疫能力,这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也就我院此次实施的丙种球蛋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总结:①重症肺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面对这类疾病时,应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免疫治疗措施,这样可以提高临床疗效[4]。丙种球蛋白是一种从健康血液中提纯出来的血液制品,其还有丰富的IgG抗体,因此给予患者注射丙种球蛋白后,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机体内的IgG抗体的含量,因此可以显著的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②丙种球蛋白可以与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产生作用,从而起到抑制靶细胞上活化补体的积聚以及抑制巨噬细胞对自身组织的侵袭,从而较好的保护患者自身的机体组织及细胞。③丙种球蛋白的静脉滴注后,可以显著的增加IgA的分泌,这样也就可以有效的预防了肺部感染的发生[5]。
此次我院研究结果显示,增加实施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的B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有效率及各项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时间均显著的优于单纯实施综合治疗的A组患者。结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临床面对重症肺炎患者时,给予其实施丙种球蛋白的辅助治疗可以明显的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素英,沈晓莲.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婴儿重症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7(2):145-146
[2] 王立凤.小儿支原体肺炎314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8,3:203
[3] 庾金燕.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对婴幼儿重症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168-169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水痘;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085-01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儿科常见病,冬春季多发。水痘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及疱疹液中,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其主要特征是全身症状轻微和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疹,丘疹后迅速转化为疱疹并逐渐结痂。多数健康儿童患水痘后症状表现轻,但少数免疫力低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儿童患水痘后病情较重。易感儿接触水痘患儿后,几乎均可患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继发感染、水痘性肺炎、水痘性脑炎及暴发性紫癜等并发症,严重者引起呼吸衰竭和心衰,甚至死亡。如果护理不当,一方面影响康复,另一方面如果水痘被抓破,易合并感染而留下永久性瘢痕,影响病儿愈后的美观,给日后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采用丙种球蛋白静滴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为探讨其疗效,我科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84例水痘,并对其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1年2月~2005年2月符合小儿水痘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84例,男30例,女54例,年龄14个月~12岁。按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2例,其中男9例、女33例,年龄14个月~12岁,治疗病程(7.2±3.5) d;治疗组42例,其中男8例,女34例,年龄16个月~2岁,平均治疗病程(8.3±3.4) d。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维生素C、扑尔敏、更昔洛韦、无环鸟苷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上海蓉生生产)400~600 mg/(kg・次)静滴,连用2~5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1~2 d体温降低及疱疹结痂或部分疱疹消退,症状减轻;有效:用药1~2 d体温正常,仍有少量疱疹出现,或部分破溃,结痂。
2 结果
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及疱疹消退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表1)。
3 讨论
水痘是一种常见急性病毒传染病,以同一时期查见丘疹、疱疹和结痂为特征。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应用大量的丙种球蛋白,可减轻症状 。
20世纪70年代末IVIG问世,能在短时间内使血循环中IVIG浓度高达正常水平3~6倍,从而提高了抗感染效果,在血浆高浓度IgG的情况下,还发现IVIG有免疫调节作用,从而IVIG不仅用于抗感染,也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水痘病毒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是一种启动免疫反应的主要因素。IVIG不仅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同时具有免疫抑制双重调节作用,通过其特异性中和抗体中多种病毒抗原,抑制体内病毒复制,调节辅助T细胞,促进干扰素和白介素-2的产生而抗病毒。丙种球蛋白可干扰单核-巨噬细胞的Fc受体,有封闭作用,提高抑制T细胞的功能,调节免疫反应,抑制抗体生成,减轻炎症反应,通过中和抑制效应降低抗体的致病作用。丙种球蛋白能中和病毒,并且通过增加免疫杀伤细胞的功能,改善及减轻病毒对机体的侵袭。
本文表明IVIG治疗水痘疗效肯定,与对照组比较病程可明显缩短,IVIG可使自身抗体生物学效应受到阻止,从而消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保护自身组织和细胞不被破坏。因此,IVIG治疗水痘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儿自觉症状及体征,越早应用效果越好,能够及早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缩短疗程。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的副作用有:头痛、寒战、低血压、皮疹及静脉炎等,可与少量氢化可的松合用,因其易增加心血管系统发生血栓、栓塞的可能性。但本组丙种球蛋白治疗水痘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因此,IVIG治疗水痘是一种较安全,有明显疗效又无明显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保成.重组干扰素α-2a治疗儿童水痘病[J].中国医药导报,2005,2(5):112-113.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地塞米松; 血沉; 血小板计数; 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7-134-0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以免疫活化细胞激活为主要改变和免疫调节异常并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KD的临床症状与与血管炎过度的免疫活化和血管内皮系统广泛损害有关,血管内皮免疫激活是KD发病的基本机制。近年来,我院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小剂量地带米松治疗川崎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儿科2003年1月~2009年1月收住院治疗的124例川崎病住院患儿。其中男69例,女55例。患儿年龄19~82个月,平均(36.1±6.4)个月。患儿诊断均符合美国心脏协会与儿科协会制定的关于川崎病的诊断标准[1]。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发热5d以上,伴有球结膜充血97例(78.2%),口腔黏膜改变86例(69.3%),浅表淋巴结肿大82例(66.1%),皮疹64例(71.6%),指趾端脱皮59例(47.9%),其中伴有冠状动脉或心肌损害64例(51.6%)。患儿诊断明确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发病时间、发热时间、疾病严重程度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诊断明确后静脉给予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采用日本儿科协会推荐的2g/kg单次静脉应用,首次给药后72h如患者发热无改善,可重复给药一次,首次给药后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总剂量50mg/(kg・d),分3次口服,热退后72h改为5mg/(kg・d),维持用药2个月后,复查血沉和血小板计数,超声冠状动脉无异常或无进展性损害停用阿司匹林。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0.1mg/(kg・d),连续应用3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热退时间,患者入院后及治疗1周后复查静脉血Plt、ESR、CRP,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复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包,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1)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早于对照组,治疗1周后治疗组患者Plt、ESR、CRP水平低于对照组。见表1。
2)两组患儿随访1年复发率及冠脉损害进展情况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3 讨论
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检测指标。目前对于KD发病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但研究显示,免疫反应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时KD对机体的主要损害途径,其发病与T细胞的激活及级联放大有关,血管表达Ⅱ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的内皮细胞能够作为CD4+、CD8+ T细胞表达的超抗原提呈细胞,导致大量的T 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层,炎症介质的上游基因核转录因子NF-κB激活,共同导致炎症反应[2]。KD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参与对血管内皮的修复与损伤。
此外,血小板的活化,体内凝血功能亢进,同时可能并存血小板的过度消耗并且同预后相关,KD对冠脉系统的损伤尤为突出,可并发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扩张等严重损害,KD发病同免疫系统失衡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在发病期及时的抑制患者免疫反应是减轻对血管系统炎性损伤的有效措施,地塞米松作为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在治疗组给予免疫抑制剂干预以后,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LT低于对照组,ESR、CRP等反应体内炎症反应程度的指标也低于对照组,说明地塞米松在KD治疗中发挥了良好的免疫抑制作用,地塞米松对KD治疗组要通过对炎症因子在基因水平的抑制,其能对前炎症转录因子NF-κB发挥直接的抑制作用[3],并影响其活性,在NF-κB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糖皮质激素敏感DNA,糖皮质激素能通过与其结合阻碍NF-κB的合成,发挥抑制作用,还可以诱导金属蛋白酶进而抑制MMP-9的活性,从而能维持封闭血管壁孔隙的紧密连接蛋白,进而发挥对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既往的研究报道显示其能够降低动脉病变的风险[4],同时,合理的剂量不会发生严重的副作用,但在本组病例中并未发现地塞米松对远期的冠脉损害产生影响,其可能同样本量过小有关。地塞米松对于川崎病的治疗作用目前临床尚无大宗的病例报道和多中心的研究,因此,其远期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Mitchell PJ,Rosenfeld JV,Dargaville P,et al.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vein of Galen aneurismalmal formations presenting in the neonatal period[J]. AJNR,2001,22(7):1403-1409.
[2] 李小琳,邹峥,邹大卫. 糖皮质激素与川崎病[J]. 儿科药学杂志,2009, 15(4):52-55.
[3] Dostert A,Heinzel T. Negativ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response elements and their role in glucocorticoid action[J]. Currentpharmaceutical design,2004,10(23):2807-2816.
【关键词】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重症肺炎;婴儿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27
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是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本科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患儿, 所有患儿发病时间均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镇静、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雾化吸入、振动或吸引排痰等综合治疗。有心力衰竭者给予强心剂、利尿剂, 呼吸节律有改变或呼吸肌疲劳时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呼吸机给予呼吸支持, 中毒性脑病予以脱水剂降颅压, 消化道出血者禁食、保护胃肠黏膜。观察组加用IVIG(郑州莱士血液制品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20150404), 300~400 mg/(kg・d), 1次/d, 连用3~5 d为1个疗程。观察记录患儿每天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和住院时间。
1. 3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用药3 d内热退, 无或有轻微临床症状, 咳喘消失, 肺部无哮鸣音或湿音, 缺氧及全身中毒症状缓解;有效:用药4~7 d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咳喘基本消失, 肺部哮鸣音或湿音基本消失, 缺氧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用药7 d后上述症状和体征无好转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观察组显效16例, 有效12例, 无效2例, 无一例死亡, 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分别为9、13、8例, 其中死亡2例, 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由于婴儿呼吸系统特殊的解剖、生理和免疫特点, 容易罹患肺部感染。婴儿肺炎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 副流感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肺炎链球菌、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可致病。病毒性肺炎主要侵犯小气道, 导致黏膜分泌物增加, 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纤维素样物质堵塞[1] , 加上细支气管痉挛, 管腔变窄甚至堵塞, 导致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254, 1276.
[2] 陈明, 周丽娟, 郭蕴琦.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2例.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18):1451-1452.
【关键词】 肺炎/治疗; 肺炎,支原体/诊断; 呼吸道疾病/药物疗法; 丙种球蛋白/治疗应用; 儿童
近几年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增加,MP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它既可以引起肺部炎症改变,还可以引起其他系统病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辽阳市中心医院儿科从200610/200810,共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128例,其中68例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10/200810辽阳市中心医院共收治128例MPP患儿,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5~14岁。128例均有持续高热,刺激性咳嗽;喘憋20例;肺部听诊闻及干湿啰音84例;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80例,升高28例,降低20例,分类中单核细胞升高92例;C反应蛋白升高88例;血沉增高66例;合并心肌损伤58例,肾炎2例。X线胸片所见:呈点斑片状阴影58例;间质性肺炎改变6例;大叶性肺炎46例;云絮状改变18例。
1.2 诊断标准 128例MPP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临床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确诊为MPP患儿;(2)所有患儿均待病程达1周后抽静脉血检测肺炎支原体MPIgM抗体,抗体滴度>1∶80为阳性,作为临床诊断MPP的依据;(3)既往健康;(4)家长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分组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5~14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14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红霉素静滴,疗程2~3周。32例合并细菌感染,联合应用头孢类抗生素,41例合并病毒感染,联合应用抗病毒类药物,58例合并心肌损伤,给予维生素C及果糖营养心肌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同时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为400 mg/(kg·d),3 d为1个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治疗1~7 d,体温下降,咳嗽减轻或消失,肺部无啰音,血象正常,胸片较前好转;(2)有效:治疗8~14 d,体温下降,咳嗽减轻,肺部无啰音,血象正常,胸片较前好转;(3)无效:治疗超过14 d,发热、咳嗽不好转,或好转后又加重,或出现并发症,肺部出现啰音,血象正常或升高,胸片较前未好转或加重[2]。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间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见表1。表1 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观察组)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6.102,P
2.2 副反应 治疗过程中,除个别儿童发生红霉素胃肠道反应外,无其他副反应。
3 讨论
目前,MPP已成为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MPP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MPP占肺炎患病率的25%,而在学龄前儿童中可高达50%~75%,在婴幼儿中可达50%以上[3]。MP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由于MP与人体某些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故感染后可形成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导致多系统的免疫损害,MP的发病机制与直接毒性作用及免疫损害两者有关[3]。免疫损害导致了MPP的治疗困难,病情恢复慢。
人血丙种球蛋白含有广谱抗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的IgG抗体,另外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和独特型抗体能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所以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经静脉输注后,能迅速提高受者血液中的IgG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结合病原体和毒素促使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激活补体以利于清除病原体,从而促进炎症消退,利于肺功能恢复。丙种球蛋白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发挥作用:(1)丙种球蛋白中IgG亚类组成接近正常成人生理状态,可提高血IgG水平;(2)抗体封闭补体受体;(3)反馈抑制抗体产生调节免疫功能[4]。
近年推广使用人丙种球蛋白制剂静脉滴注,其优点有:吸收好,作用快,利用率高,可大量注射,无局部反应;可免除感染肝炎病毒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危险;能够防止或逆转慢性肺炎疾患,使患者长期受益[5]。本研究主要采用丙种球蛋白的免疫作用和抗病毒作用,与红霉素联合使用,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总有效率97.06%,与文献[4]疗效比较,基本一致。通过笔者临床观察,MPP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应用中未发现明显副反应。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MPP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5.
[2] 徐浩,张洪振.序贯疗法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5):387389.
[3] 袁壮,薛辛东.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4116.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小儿重症肺炎
2009年以来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肺炎4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治疗组患儿42例,男27例,女15例;38天~3个月23例,6~10个月15例,10个月~1岁2例,2岁2例;腹胀16例,烦燥40例,喘憋32例,嗜睡5例,高热20例;病程1~14天,平均3.2天;毛细支气管炎25例,支气管肺炎17例,合并心衰35例,惊厥3例,X线胸片检查出肺纹理增强6例,片状阴影36例。对照组患儿40例,男26例,女14例;38天~3个月22例,6~10个月11例,10个月~1岁3例,2岁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症状的轻重程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诊断标准[1]:①伴有心力衰竭者;②伴有呼吸衰竭者:表现为呼吸困难与缺氧症状明显,给氧后不易改善或血气指标:PO2<50mmHg,伴或不伴PaCO2>50mmHg;③有明显中毒症状(如肠麻痹、嗜睡、抽搐、昏迷等);④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病;⑤伴有严重并发症,如脓胸、脓气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败血症等。凡肺炎患儿具有上述诊断标志1项或1项以上者,均诊断为重症肺炎。
治疗: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性治疗方案。如:给氧,雾化吸入,改善通气,抗感染,抗病毒,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儿茶酚胺类药物,有心力衰竭者给予洋地黄类药物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日),连用3天。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用(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68.4%和总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6%和83.3%(P<0.01)。治疗组平均住院日期10.8±2.1天,对照组12.5±2.5天(P<0.05)。对两组患儿在咳嗽气促明显缓解、热退、湿音消失、血气分析恢复正常、胸片炎症明显吸收等6方面时间比较,见表1。
讨 论
小儿肺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小儿重症肺炎分离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化脓性链球菌和肠道革兰阴性菌也能引起重症肺炎。由于病原学的发展,各种病毒感染所致重症肺炎有增多趋势,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及副流感病毒。部分重症患儿存在混合感染[2]。重症患儿由于发病急,变化快,病情进展迅速,常成为导致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同时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特异性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尤其是新生儿、婴儿呼吸道分泌型IgA含量极少,且不能下达肺泡,而IgM不能通过胎盘,所以防止肺部感染主要依靠IgG。巨噬细胞在肺部感染的早期炎症反应及消灭细胞内病原体方面均起重要作用,而婴幼儿巨噬细胞的产生和储备均极少且杀菌活性差。丙种球蛋白是从大量供体混合血浆中分离制备,IgG其抗感染作用可能是:提高血清和呼吸道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抗细菌的黏附、有助于排出细菌;中和病原体或激活补体而溶解病原体;通过Fc段与吞噬细胞Fc受体结合,促进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并对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患儿对细菌、病毒的免疫反应。因此,对于重症肺炎患儿,应立即给予综合治疗,如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加强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儿茶酚胺类药物,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有心力衰竭者及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除此之外,本文治疗组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除了对病毒抗原直接起免疫封闭作用外,同时可通过IgG分子的Fc段竞争性结合巨噬细胞表面IgGFc受体,使巨噬细胞不能再通过Fc片段结合自身抗原-自身抗体Fc片段,从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此外丙种球蛋白中存在大量的抗人类TNF-α、IL-1、IL-6自身抗体,通过直接中和这些细胞因子起到快速消除炎症的疗效[4]。本文42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显示治疗安全,有效。与周小琴等的报道一致[5]。
参考文献
1 李万镇.危重急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5-120.
2 王立凤.小儿支原体肺炎314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8:203.
3 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5-1195.
4 王永午.现代小儿免疫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82-87.
关键词:手足口病;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
手足口病主要受到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接触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发患者群主要为学龄期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具有较高发病率[1]。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传染性儿科疾病。笔者对我院收治的52例手足口病患儿采取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03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21例,年龄4个月~10岁,平均年龄(3.02±1.24)岁;病程1.6~4.6d,平均病程(3.2±1.3)d;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5个月~11岁,平均年龄(3.25±1.23)岁;病程1.7~4.8d,平均病程(3.3±1.5)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资料方面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对其进行相关全面的检查,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主要给予皮肤、口腔护理,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甘露醇脱水降颅压以及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等治疗;观察组患者主要采取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200mg/kg,1次/d,1个疗程为3d。如患儿出现复发,则增加无水头孢唑啉钠,20~100mg/kg, 连续性治疗3d。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w。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退热天数、心跳呼吸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以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
1.4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治疗5d后,患儿的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经检查,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显著得到缓解,经检查,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退热天数、心跳呼吸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退热天数、心跳、呼吸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t=8.235,P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32例,占61.5%,有效17例,占32.7%,无效3例,占5.8%,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患者显效23例,占45.1%,有效13例,占25.5%,无效15例,占29.4%,总有效率为70.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242,P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于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导致出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肠道病毒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是其最为常见的病毒。患儿主要伴有口痛、低热、厌食以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和小溃疡,通常情况下,患儿1w左右会自愈,部分患儿易导致放出现肺水肿、心肌炎以及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人血丙种球蛋白是一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主要从健康人体血浆或者血清中提取出来,采取病毒灭活处理后,制成的一种免疫增强剂,其中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和亚类,具备对抗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以及疱疹等病毒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并能够对药物毒性与中和病毒进行抑制;另外,能够对机体中的T细胞产生抑制,减少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降低炎症反应率;此外,对细胞免疫活性封闭抗体进行调节,进一步减少炎症反应给脑组织和血管产生的免疫损伤;丙种球蛋白具备大量特异抗体调节T、B淋巴细胞的功能,进而降低颅内压,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患儿的退热天数、心跳、呼吸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手足口病患儿采取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能够缩短退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心跳、呼吸恢复时间,并提高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5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c)-050-0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表现为末梢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形态异常。本文将1998年以来收治的18例该病患儿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个月~15周岁。急性型有明显诱因者8例,紫癜出现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者6例,接种疫苗后2例,余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 :以周身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为主的占16例;伴有鼻衄,牙龈出血者2例;伴有血尿,胃肠道出血者1例;以月经过多为主者1例。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在(20~80)×109/L,且有形态异常,如体积增大、颗粒减少。骨髓象:可见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9例,成熟无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多5例。
1.2 方法
血小板计数
1.3 疗效评定
①治疗5 d后,血小板计数上升明显,出血停止,无新的出血倾向为显效;②治疗5 d后,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症状减轻,无新的出血倾向为有效;③治疗5 d后,血小板计数不升或下降,出血症状不减或加剧为无效。
2 结果
2.1 疗效
18例患儿中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89%。
2.2 副作用
1例患者用药第1天出现面部潮红、皮肤瘙痒,经减速、口服抗过敏药物后症状逐渐消失,另1例用药第3天出现剧烈头痛,停药后症状消失。
2.3 随访
本文18例 中,对11例 进行了3个月~2年的随访,完全治愈无复发者7例 ,3个月复发者1例 ,6个月复发者1例,1年以上复发者2例 。
3 讨论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组免疫综合征。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急性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抗原多为与血小板膜有黏附能力的循环分子。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证明,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a或糖蛋白Ib/Ix复合物有免疫反应的抗原成分,约占血小板抗原成分的75%左右,另有25%的抗原成分为其他血小板膜糖蛋白,如糖蛋白IIb/IIa等。抗体多为IgG(占95%左右,患者血小板膜上可能为单一IgG或IgA 、IgM兼而有之)。当抗体Fab段与血小板相关抗原特异结合后,即成为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PAIgG 、PAIgM 、PAIgA。
丙种球蛋白主要为IgG,是一种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物质刺激后,B淋巴细胞被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球蛋白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IgG在血清中分解缓慢,半衰期为16~24 d,大多抗生素、抗毒素和抗病毒抗体属于IgG型抗体,约占血清中IgG总量的75%,易通过毛细血管,广泛分布于细胞外液中。
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其机制为:①IgG对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的封闭作用,阻止其对血小板的破坏,从而使血小板在短期内恢复;② 免疫干扰血小板抗体的合成;③ 抑制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的结合;④调节T 、B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及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可在短时间内使血小板迅速上升,减轻出血症状。用药后3~4 d血小板上升明显,5~6 d达高峰,之后配合泼尼松口服,巩固疗效,使血小板保持在正常水平。如出血重,紧急治疗时剂量可达1 g/(kg・d),5 d为1个疗程。
【关键词】新生儿ABO溶血病;丙种球蛋白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2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192-02
母子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是因为母亲体内存在与胎儿红细胞不配合的IgG性质的血型抗体在胎儿体内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其中以母子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最多见,约占85.5%[1],它是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病例可导致重度贫血、高胆红素脑病,如不及时治疗,可遗留有脑性瘫痪、听力障碍、智力低下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因此积极有效地干预新生儿ABO溶血病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笔者应用静脉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ABO溶血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为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8例确诊为ABO溶血的新生儿。所有病例均符合下面诊断依据:①ABO系统母子血型不合,临床有病理性黄疸,部分患儿有贫血和溶血症状。②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或)抗体释放试验和(或)游离抗体测定阳性者[2]。
1.2一般资料: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患儿78例,均为足月儿,随机分为2组,①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A型血22例,B型血18例,出生体重3500g~4000g6例,出现黄疸时间48小时3例,入院年龄48小时4例。②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A型血20例,B型血18例,出生体重3500g~4000g8例,出现黄疸时间48小时6例。2组患儿入院日龄、黄疸出现时间均相匹配。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①蓝光照射:入院后立即给予蓝光照射,皮肤黄疸消退即暂停,如黄疸反跳超过光疗前水平则再次照射,每次蓝光照射持续时间
1.3.2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入院后立即给予5%IVIG1g/kg静滴单剂治疗。
1.4疗效观察:于入院后立即抽取静脉血测定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并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后复查,治疗期间密切观察黄疸进展和临床症状,一旦符合换血指征,立即进行换血。
1.5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结果
入院时2组患儿总胆红素(TB)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TB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2组治疗前后TB值水平及日均TB下降值(umol/L)(x±S)
注明: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由血型抗原免疫后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其基本原理是免疫性溶血反应。在此反应中靶细胞为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致敏红细胞外覆盖有IgG抗体。其效应细胞属大颗粒淋巴细胞中的杀伤细胞(KC),溶血是通过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作用而发生的。K细胞的Fc-IgG受体与致敏细胞IgG抗体可导致红细胞死亡及溶血[3]。丙种球蛋白是一种经过纯化(纯度为98%)、冻干的人血免疫球蛋白,保持了人血IgG结构,以及Fab和Fc完整片段,能提高血清和组织间隙IgG水平,对抗细菌粘附利于排菌,直接中和细菌抗原,减轻中毒症状,还能激活补体加强吞噬和Fc介导的粘附,对细菌感染的免疫缺陷起调节作用。根据ABO溶血的发病机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入人体内可与单核一吞噬细胞上Fc受体结合,通过阻断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发挥作用,从而阻断溶血过程,减少红细胞破坏,使胆红素产生减少。近年国内研究表明,出现黄疸后给予大剂量IVIG,能减轻溶血程度,缩短黄疸消退时间[4]。虽然IVIG可以减轻溶血,但不能消除血清中已产生的胆红素,所以要早期、大剂量使用,同时要结合光疗、输入白蛋白等治疗。本文观察结果表明,本文2组在治疗前血清TB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24及48小时后治疗组T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应用IVIG的不良反应,表明IVIG能有效的控制ABO-HDN的溶血反应,快速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本次实验中治疗组无1例需换血治疗,提示应用IVIG治疗ABO-HDN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换血治疗,由于方法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仕孝.新生儿溶血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72-73.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3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对照组,男10例,女13例;年龄1~8岁,平均(4.6±1.5)岁;8例皮肤呈现出针尖样的出血点,13例出现黄豆粒大小般的紫癜,1例出现片状的淤斑,7例鼻出血,1例口腔黏膜血泡,2例消化道出血,8例齿龈出血,2例血尿。试验组,男10例,女12例;年龄1~9岁,平均(4.8±2.1)岁;7例皮肤呈现出针尖样的出血点,12例出现黄豆粒大小般的紫癜,2例出现片状的淤斑,8例鼻出血,2例口腔黏膜血泡,1例消化道出血,9例齿龈出血,1例血尿。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本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室检查
46例患者经实验室的检查发现26例外周血中血小板数(PLT)低于20×109/L,20例PLT高于20×109/L;24例淋巴细胞超过40%;10例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
1.3 治疗
两组患者均使用同样的治疗方法,即每天静脉滴注400 mg/kg丙种球蛋白;连用5 d,同时每天联合静脉滴注20~30 mg/kg的甲泼尼龙,连用3 d,冲击治疗之后继续每天使用1.5~2.0 mg/kg的泼尼松直至症状逐渐消失[3];对于出血较重者需要浓缩血小板的输入,并在第3~5天对血小板计数进行复查。
1.4 护理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如在入院时进行接待、采集患者的病史、根据医生嘱咐对患者进行给药等常规项目。
1.4.2 试验组 (1)一般护理。病房保持整洁,每天通风两次,用紫外线对房间进行照射从而降低感染机会。对于血小板计数在30×109/L~40×109/L而出血不严重的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饮食要食用营养高且消化容易的食物,但是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不能进食,其余患者需要少量多餐从而保证患者能保持充足的热量。(2)出血护理 。①皮肤出血:密切观察患者皮肤出血点的颜色、大小和数量。勤剪患者指甲避免患者自行抓伤皮肤。抽取血样尽量通过静脉留置针进行抽取,且用生理盐水代替肝素的稀释液作为封管液。另外要观察静脉滴注的针眼是否出现渗血与肿胀的现象。②鼻出血:出血少量时可以在出血侧的鼻腔填塞干棉球,同时进行冷敷。而出血量较大时在前者基础上进行止血手术,此时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各种变化都要特别注意。在出血停止后要关注止血的效果以及是否存在再出血现象。③口腔黏膜和齿龈出血:首先口腔的护理需要加强,从而可以预防口腔出现感染。定期用氯已定漱口降低继发感染几率。对于齿龈血泡较小者则不进行处理,而血泡较大者需要通过注射器进行抽吸,并用无菌纱布进行局部加压直到停止出血。④消化道出血:观察并记录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记录排便次数、呕吐物及大便颜色与性状。若患者的苍白面色有所加重,而呼吸和脉搏不断加快,并且出现了血压下降的现象则可能是发生了失血性的休克,此时每半小时对患者进行血压和脉搏的测量,与此同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了失血性休克征兆,若发现情况则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则不能进食。⑤颅内出血:增加病房巡视次数,及时掌握患者是否存在头痛、恶心呕吐、烦躁等症状,一旦发现则立即告知医生准备好抢救所需品。将甘露醇通过静脉通路输入患者体内,如有必要进行吸氧措施,并及时进行血小板的输入,监护同样需要加强。护士要密切观察并记录好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瞳孔、血压、神志等是否出现变化。⑥血尿:嘱咐患者要多饮水,不得走动,需卧床休息,定期对患者晨尿进行尿常规的复查[5]。(3)用药护理。①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延长结合抗体血小板的寿命,加快血小板的生成,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出血症状可以得到快速缓解,是目前临床用于止血的首选药物。但是治疗过程中使用大剂量的激素可能会导致并加重溃疡,诱发消化道的出血和糖尿病等。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对患者的血糖、血压、血小板计数和血细胞进行监测。长期使用大剂量的激素还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加大感染几率,因此需要采取无菌操作,加强会患者皮肤和呼吸道的护理,同时及时调整激素的用量。②丙种球蛋白:作为异体蛋白的丙种球蛋白在使用时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因此需要降低静脉滴注的速度,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心悸、荨麻疹、恶心、休克、喉头水肿等反应,并及时处理。丙种球蛋白不能与其他药物进行混合使用,并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在其输入前后对输液管进行冲洗。③甘露醇:用药期间关注穿刺局部的皮下组织是否存在外渗的药液,对患者的尿色、尿量和血常规进行观察,并记录变化情况,准确记录患者的24 h尿量,一旦患者出现血尿、无尿或者少尿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6]。(4)健康指导。在护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人员要利用任何可利用的时间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鼓励和表扬患者,尽量提升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出院前告知患者家属要保护好患者避免再次出血。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出院后不能服用阿司匹林类的药物,在用药期间外出需要戴口罩,尽量穿着舒适的衣物,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而加重病情或者病情复发。
1.5 评价标准
1.5.1 疗效评价 (1)显效:护理1周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在150×109/L~200×109/L则为显效;(2)有效:护理1周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在100×109/L~150×109/L则为有效;(3)微效:护理1周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在50×109/L~100×109/L则为微效;(4)无效:护理1周后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则为无效[4]。总有效=显效+有效+微效。
1.5.2 满意度评价 评分内容有医患沟通能力、护理态度、病史资料的采集和护理操作四项,每项满分10分,记 录各项评分并进行比较。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 (字2=10.324,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综合评分为(9.6±0.3)分,高于对照组的(8.6±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在小儿中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机体被病毒感染后会诱发相应抗体,而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会在血小板的表面聚集,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会吞噬并破坏血小板,从而缩短血小板的寿命,最终引起血小板数量的减少[7]。文献[8]报道称在ITP发病机制中减少血小板的生成起到了一定作用,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在致敏血小板的同时还能够致敏巨核细胞,从而阻碍巨核细胞的增值成熟,最终减少血小板的生成。ITP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黏膜或者内脏出血,特别是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9]。
近年来使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治疗有效率为65%~90%[10]。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临床护理要求也不断增强,除了常规护理,还包括出血护理、用药护理和健康指导等。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系列护理干预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达87.0%,患者满意度综合评分为(9.6±0.3)分,而对照组为73.9%和(8.6±0.5)分,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和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程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升治疗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刚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60-61.
[2] Winkelmann A,K Zettl U.Use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n the treatment of immune-mediated demyelinating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J].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12,18(29):4570-4582.
[3] 张莹,王海英,彭苍骄,等.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医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4,52(6):60-62.
[4] Abolhassani H,Sagvand B T,Shokuhfar T,et al.A review on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J].Expert Review of Clinical Immunology,2013,9(6):561-575.
[5] 于晓晶.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胎儿血小板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7):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