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春节画

小学生春节画

时间:2023-05-30 09:37:43

小学生春节画

第1篇

一、诵读猜主题,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以猜主题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本期所学古诗《游园不值》以及春景图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方式――联想与想象,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多角度、多层次感悟春天―看、听、说、画、写结合

“《游园不值》写了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之时发现了美丽的春景,那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春天,启发学生说出对春天总的感受并板书,再由师生一起探讨决定:用绿颜色粉笔写“春”字揭示作文的中心主题,表达春天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接着,欣赏图片,欣赏摄影师捕捉到的春天。以摄影师的视角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春天,比如:破土而出的嫩芽、含苞待放的花朵、淋雨后的枝丫、金黄的油菜花、姹紫嫣红的映山红、爬上栅栏的藤蔓;采蜜的蜂、吃草的马群;趴在草地上沐浴阳光的小男孩、散学归来放风筝的孩子们……在观赏图片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接下来,在教学设计中,是学生“再说春天”的环节。首先,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见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再每组派一位学生在班上交流。这是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春天感悟的过程,尤其是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的形式可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发现创新点。然后,听听自然界音乐家的声音:有布谷鸟、黄鹂鸟婉转动听的声音,有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春雨声,还有儿童们欢快的歌曲声。最后,学生边听音乐边“画春天”,教师巡视指导,画完后生生、师生互评,最终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写春天”。

三、以思维导图的板书方式,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与一般作文课不同,这节课的教师板书采用的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形式――思维导图。课前,教师自学了关于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尝试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且预设了学生可能想到的相关词,绘制了一份以春天为中心主题的思维导图,并配上相对应的符号、图形、色彩。课上,教师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中,把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到的词汇、图形、色彩等添入整个图中并加以分类、整理和归纳,为学生的绘图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了避免限制学生思维,教师提供了多个分类,如:看、听、闻、感,植物、动物这两种分类,并在巡视指导环节,肯定了学生们的其他分类方式。

学生作品1:该生作品以“春”为画面中心,画了太阳、云朵、小河、草地、花朵、大树等景物,还有蝴蝶、蜜蜂、鱼这些小动物,画面清新,很有春天的特色。本作品的特色之一在于画面左下角的小河,“吐着泡泡”的鱼儿被小作者生动形象地画了出来,描述到了她后来的作文中。特色之二则在于小作者画的太阳。她在后来的文中写道:“天空上,太阳顽皮地向我们笑了笑,晒得我们心里暖暖的。”这其中,太阳是小作者实实在在看到的,而“顽皮地向我们笑了笑”则是小作者的想象,“暖暖”一词则是其由此而感受到的。

学生作品2:该生作品以绿为主色调,色彩明丽,充满生机。小作者把“春”写在图纸正中,并在“春”字上添上自己在春天看到的花儿、小草、蜜蜂这些景物来衬托“春”这一主题,表达了她对春天的整体感知。此外,小作者还画了两棵大树,树上有啄食的小鸟、盛开的花;花的形状、大小各异,这些都在其作文中有所描述。

四、学生根据自己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自由写作

第2篇

图画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能使人认识那些未曾感谢知和不易感知的事物。在古诗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涂涂画画,引导学生把诗句变成一幅风景画或生活画,展现在眼前,以清晰、可感的画面充分感受古诗的意蕴。效果很好。

引导学生涂涂画画,理解诗意。《草》这首诗通俗浅显,却含意深刻。诗人抓住野草的生长规律,对野草的顽强生命力给予热情的赞美。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诗句“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有一定的难度。我让学生拿出彩色笔,耳听老师的描述:“野外的小草长得多么茂盛啊!绿绿的,一棵紧挨一棵。”学生照着老师的描述,用绿色铅笔,画出了一片绿色的草。接着我问:“你们画的是什么季节的草?”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画的是春天的小草。”“我画是夏天的小草。”接着我又让学生听老师的描述:“小草慢慢地由绿变黄,打不起精神啦!”学生照着老师的描述,用绿色铅笔、黄色铅笔,画出了黄绿相间,倒在地上的小草。我又问:“你们画的是什么季节的草?”有的学生说画的是秋天的小草,有的学生说画的是冬天的小草。随后我问学生们:“在一年当中春夏季节,小草长得怎样,而秋冬季节小草会变成怎样的呢?”学生们看着自己画的图,很容易地回答道:“春夏季节小草长得茂盛,秋冬季节小草变黄、变枯。”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意思,同时还认识了小草的生长规律。

引导学生涂涂画画,扩展想象。《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通过学习对乡间景物和儿童捕蝶情景的描写,赞美了乡间优美的春景,很富有情趣。教学这首古诗时,我引导学生把诗句变成一幅画,扩展他们的想象。

(1) 我们要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你觉得每行诗要画哪些景物呢?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稀疏的篱笆(篱落)、长长的的小路(一径)、叶儿不浓密的树(枝头)、儿童、黄色的蝴蝶、菜花。

(2)这些景物中,蝴蝶要画成黄色的,请你认真读诗,想想“枝头、菜花”要画成什么颜色,为什么?有学生说:“从‘花落’‘未成阴’看出诗人描写的是晚春时节,枝头上长满了嫩绿的树叶。”;有学生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一句告诉我们菜花是和蝴蝶同样的颜色,黄黄的。”

(3)老师启发,让学生绘出一幅风景图: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菜园边围着稀稀疏疏的篱笆。一条小路长长的伸向远方。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嫩绿的叶子长满枝头。微风拂面,地面上树影斑斑点点。

(4)“儿童急走追究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我让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儿童追赶蝴蝶的情景。有的说:“儿童看到蝴蝶停歇在菜花上,儿童用网子去捕捉。”有的说:“蝴蝶找不到了,儿童急得搔搔头。”还有的说:“蝴蝶找不到了,儿童急得大哭起来。”……

引导学生涂涂画画,突破难点。《山行》这首诗意境深远,含意深刻。它描绘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晚秋美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秋景的喜欢,赞美之情。如何使学生体会诗人这一思想感情,是教学这首诗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首先,我引导学生根据前面两句诗画出一座座高高的山,一条蜿蜒曲折、高低不平的小路向山顶上伸展,诗人走在小路上,看见了白云生起的地方,在白云生起的地方竟有几户人家,这景致多么富有诗意!在白云掩映的山顶,那隐约可见的几座竹篱茅屋给幽深的山林深处增添了一派生机,简直令人神往。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后面两句诗画出另一幅图,诗人放眼四周,竟发现在傍晚斜阳地映照下,经霜的枫树叶鲜红如火,简直比二月里的红花还鲜艳。最后,让学生把两幅图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领会到诗人停下车子是因为那枫树林的绝妙晚景,鲜红如火的枫树林比前面所见的石子小路,竹篱茅屋更加充满了蓬勃的朝气,这“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大好秋色,更令人感到激昂与兴奋,感到有股积极向上的活力。学生通过涂涂画画,也受到了感染,不得不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难点也随之突破了。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涂涂画画,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氛围中,吟诵诗文,理解诗意,欣赏诗的意境,自然兴趣高涨,学得轻松愉快,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第3篇

当春天的第一抹新绿亮起来的时候,孩子们欢呼雀跃着走进了“春天”这一主题。找春天的活动策划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找春天的活动策划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春天的活动策划案1活动目标:

1、发展观察自然变化的能力,热爱大自然。

2、能围绕主题中的词语学习使用语言。

3、能在集体面前表述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认真倾听同伴讲述。

活动准备:

1、适合的景物图片。

2、字卡春天、美丽、植树、播种、桃花、燕子、小草、柳树、放风筝。

3、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

复习歌曲《春天》

二、观察图片

1、组织幼儿谈论各自观察到的图片。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来了,天气变得怎么样?

2、依次出示字卡,引导幼儿用字卡上的词语说话,然后将字卡与相应的图片黏贴在黑板上。

三、找朋友

教师出示字卡,引导幼儿认读并请幼儿找出相应的图片。

1、小草

教师:小草是什么样的?

2、植树

教师:植树是怎么回事?怎么样植树?植树有什么好处?

3、播种

教师:哪张是播种的图片?谁在播种?农民伯伯为什么要播种?如果不播种会怎么样?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幼儿热爱劳动,爱惜粮食)

4、以同样的方式,出示字卡:柳树、桃花、燕子、放风筝,组织幼儿谈论并黏贴。

四、小结

1、教师:这么多漂亮的图片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来为它取个名字吧!

2、一起表演,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春天。

教学反思:

1、幼儿对春天的话题很感兴趣,对于老师的问题都能做出积极地反应,想法很多。

2、图片不够形象。

3、图片和文字结合,有助于幼儿对汉字的掌握。

找春天的活动策划案2活动背景

春天悄悄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虽说春天的脚步静悄悄的.可是没有躲过孩子们敏锐的眼睛。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告诉我他们的发现时,我们开始了春天的主题活动,我将重点放在帮助幼儿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春天的美上。设计并开展了“春天的秘密~我眼中的春天~春天进行曲~春天的色彩”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又生成了“我眼中的绿地~春天里的为什么~绿色和黑色”(创编小青蛙和小蝌蚪的故事)等活动。而我选取这篇文学作品开展活动,旨在通过色彩这个很小的点,引导幼儿大胆尝试运用画画、编编、讲讲的方式充分感受和表现春天的色彩。巴迪贝贝园服

活动目标

1.欣赏文学作品,感受春天的美丽。

2.画画、缩编、讲讲,大胆表现对春天色彩的感受。

3.学习创编.体验创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

《春天的色彩》课件、班德瑞《春》的音乐、不同色系的油画棒、记号笔、画纸。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

理解作品内容。

(1)完整欣赏文学作品(一边演示课件,一边朗诵)。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共同阅读大屏幕,上面有谁?它在干什么?猜猜它在哪里睡觉?(老师带幼儿边看课件边朗诵)

(2)提问:谁告诉了小熊春天的颜色?它是怎么说的?(引导幼儿用作品中的语言表述)草莓为什么说春天是甜甜的红色呢?

教师小结:草莓是甜甜的,红红的,所以草莓告诉小熊春天是甜甜的红色。

师:小兔为什么说春天是跳跳的白色呢?

教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白兔也蹦蹦跳跳地出来了。小白兔告诉小熊??(引导幼儿接下去说)

师:小草为什么说春天是嫩嫩的绿色呢?

教师小结:对,春天来了,小草变绿了,所以小草告诉小熊,春天是??(让幼儿接)

(3)共同讨论:小熊知道了,原来春天有绿色,有红色,还有白色。那么春天还有什么色彩呢?

2.大胆绘画,表现春天色彩。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那么多春天的色彩.那么,你想请谁来告诉小熊春天的色彩呢?请你去把它画出来。

(2)播放《春》的音乐,幼儿绘画。

教师提示语:请你一边画一边想,准备请谁来告诉小熊春天的颜色呢?

3.学习创编.体验成功快乐。

(1)幼儿交流创编。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画给老师贴到黑板上。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画了什么。

(2)幼儿大胆表述创编内容。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画,请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如:这只美丽的蝴蝶是淮画的?引导幼儿说出:蝴蝶告诉小熊:春天是??

(3)整体欣赏(播放课件)

师:刚才我们告诉了小熊那么多春天的色彩。我们也把它们编进故事里好吗?

教师和幼儿一起边看边说,并把幼儿续编的内容添加进去。教师加上结束语:看了小朋友们的画,小熊突然激动地叫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春天原来是五彩缤纷的。”

4.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找一找春天还有哪些色彩。再来告诉小熊。

活动反思

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开始在一片漆黑中。出现若隐若现小熊睡觉的情景,让幼儿观察是谁,猜想在哪里睡觉,给幼儿一种新鲜的、动态的感官刺激。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然后随着春雷声音和文字的出现。实现场景切换,镜头从树洞内小熊睡觉推进到整个树洞的画面,再切换到树洞外小熊出来的场景,让幼儿通过情境感悟到原来小熊是在树洞里睡觉。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找春天的活动策划案3教育目标

1、观察春季明显特征,参加种植、饲养活动。

2、培养幼儿观察力,发现动植物生长变化,学习相关科学知识。

3、能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地感受、参加到大自然中。

4、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问题板块

幼儿:

1、天气变了,什么动物醒来了?

2、为什么有的树先长叶?有的先开花?

3、为什么说小燕子能报春?

4、鸟为什么能飞呀?

5、谁污染了环境?

6、生活中的白色污染。

7、地球我们可爱的家。

主题壁板

主题墙:我爱春天

内容:老师和幼儿一起去踏青,在草地上放风筝等的情景。(其中,草地、小花、人物都是幼儿参与进行的。)

认识墙:小蝌蚪找妈妈。

内容:青蛙、蝌蚪等春季景色。

区域游戏相关内容

图书区:《十万个为什么?》图书及光盘,《蓝猫淘气三千问》光盘。图书《认识春天》。

科学区:

1、各类植物种子及果实图片。

“根的生长及向地性”实验。

2、多种动、植物图片、动物标本、多种农作物果实、多种植物。

美工区:增添种子粘贴画材料及搓柳条粘柳叶活动。

建筑区:添加“春天的公园”辅助材料。

家园合作

1、家长和孩子一起种植。

2、家长配合,带孩子外出游玩,找春天。

3、远足春游。

4、家长帮助丰富自然角。

5、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风筝并放风筝。

6、与幼儿一起照顾饲养和种植的动植物。

资源利用

1、幼儿园种植的多种树木、花草。

2、有栽培经验的家长参与活动。

3、幼儿与家长一起上网找图书查询资料。

找春天的活动策划案4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看看、闻闻等形式,了解春天花朵的各种形态与美。

技能目标:学习用相应的词、句表达自己的发现、感受。

情感目标:萌发幼儿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植物的情感。

活动重点:认识春天常见的花

活动难点:学习用相应的词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前经验准备带幼儿实地去观察

物质准备:各种花的图片

活动过程导入:

带幼儿观察植物角,引起幼儿兴趣。

回忆春天看见过的花。

今天我们要到外面去找一找春天的花。

基本环节:带幼儿实地观察我们看到了哪些花?重点观察:桃花、玉兰树、风信子等。

从花的外形、颜色等方面仔细观察、比较。

学习用好听的词、句来描述。

教室用贴板收集幼儿找到的花,并标上序号和花名。

教师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什么花?你最喜欢哪朵?

结束:引导幼儿萌发保护自然植物的情感。

找春天的活动策划案5一、活动内容:《春天》

二、活动要求:

引导幼儿用节奏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绪。通过肢体各种动作,让幼儿体验到音乐优美的旋律。

三、活动准备

1.春天的背景挂图一张、磁带

2.太阳、小花、柳树、蝴蝶、小白兔贴纸图片各一张

四、活动过程

1.谈话或引出歌曲

“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仔细听一听,春姑娘带了什么啊!”放(放《春天》的音乐)

2.复习歌曲《春天》

师跟着钢琴,有节奏地边唱歌边根据歌词有序地出示贴纸图片

3.师提问,启发引导动儿尝试用节奏动作为歌曲伴奏

(1)小朋友的肢体动作也能打节奏,小朋友快找一找,有哪些?

(2)启发幼儿提出一些办法,如用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来打节奏。

(3)拍击什么样的节奏呢?

“今天,我请了一位小客人,看看她是怎样把春姑娘请出来的。”

(4)让幼儿与客人一起表演

(5)启发幼儿大胆想像尝试各种节奏型

如:花儿都开了除了用手掌托在下巴外,还可以用手臂来表现。“弯弯腰”_O_O|_-|拍手与拍腿结合外,还可以“弯”(叉左腰),“弯”(叉右边腰),“腰”(鞠躬)

(6)将幼儿一对一的进行完整演唱、演奏歌曲《春天》

(7)结束活动

第4篇

关 键 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府文化;通草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42-02

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而学校本身就是当地文化的产物。从地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呼应学生与时代的发展需求,这既是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思路。学校地处广州市越秀区,这里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千年商都之核心。如何用厚重的广府文化滋养学生,引领学生在传承广府文化中成长,学校在探索中不断思考。

一、以通草学堂为阵地,在学习中感受广府文化魅力

广府文化即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中原文化乃至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生于斯长于斯,学生对广府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学校与社区、少年宫等建立合作关系,领着学生走进千年商都,了解广府文化,寻找自身的根脉。在广州博物馆,学生“巧遇”了通草水彩画(下简称“通草画”)这一广府艺术瑰宝,其艳丽的色彩和极具旧广州风情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学生。学校慧眼独具,顺势创设了“通草学堂”,引领师生在创作学习中感受经典民间艺术的魅力。

通草,又名通脱木,其茎髓颜色洁白,有丝绒般的质感。清末广府艺人将这种植物树心切成薄片后代替纸张,运用西方的绘画原理和水彩颜料,制作成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的外销画。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成为展示广府文化的一名出色的“外交家”,诉说着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旧广州风俗文化和民生百态的点滴。在历经百年荣耀后,因其易断、不易保存及绘画的局限,通草画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直到英国人伊凡将外销的通草水彩画藏品带回中国送给广州博物馆,它才再次出现在广州人眼前。通草画跌宕起伏的演变历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广府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再现通草画辉煌,传承与弘扬广府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学校邀请广州博物馆程存洁馆长和越秀区少年宫杜宏安老师走进通草学堂,与师生一起鉴赏清代通草画作,研磨绘画技巧。清代通草绘画素材包罗万象,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烈,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既融合了西方绘画原理,又富于广州本土风情,为学生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广府民间民俗生活画卷。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巧妙引领,精心设计,耐心示范,对学生在绘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个点拨,针对水彩的浓淡层次及渲染,帮助学生学会专心、细心、用心;并从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在通草学堂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学生不断感受着广府文化的魅力,从“我不行”到“我能行”,不断增强学习通草画技艺的自信。

二、以节日文化为载体,在生活中传承广府文化特色

在新形势下,广府文化的传承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寻找适切的载体,引领师生在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之精髓,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节日根植民俗民生,可谓传统文化传承的天然载体。学校发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开展了“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探索之旅,引领师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广府文化特色,唤醒学生身为广府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肩负起传承广府文化的使命。

根据学生实际,学校选择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这六个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挖掘节日内涵,开展系列活动。节日活动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调查访问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并以出墙报、学习园地展示、手抄报展示、班级网页资料上传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学校特聘广州博物馆程馆长、民俗专家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曾副主席、青年美协梁副主席等为德育辅导员,并请他们为学生做讲座,“老广州的历史传说”“广府人如何过传统节日”……让学生真切感受老广府人的传统节日情结,初步感悟如何传承传统节日。之后,结合节日主题开展活动。活动尊重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分层设计。

例如,“春节”主题传统节日活动,一、二年级突出尊重学生兴趣,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收集各种奇趣“利是封”,了解春节有哪些好吃的食物;三、四年级鼓励学生尝试设计特色“利是封”,了解春节有哪些习俗,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习俗;五、六年级则让学生尝试创作、书写春联,用画笔或相机记录春节的美好一刻,并图文并茂地创作自己的《春节喜庆篇》。

多姿多彩的体验活动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通草画创作素材,引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赛龙舟》《中秋赏月》《迎新春》《闹元宵》……孩子用创意画作展示了自己眼中广府人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等生活场景,表达着自己对广府文化的理解。

三、以社会实践为抓手,在创新中擦亮“品味广府”品牌

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走向广袤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并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基于这一思考,通草学堂走出校门,开展创新性的社区实践,借助更高、更广的社会平台,弘扬广府文化。

学校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与“三・二九”纪念馆、都府社区、广州博物馆等单位签订共建协约,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草学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社区定期举办绘画、画展和画作义卖等慈善活动,并在社区广场设立创意通草画体验摊位,让社区居民体验通草画的魅力。在“广东红领巾・幸福传万家”――“广东红领巾基金”2013年春节公开募集活动中,通草学堂的小画师们历时一周,创作了33幅形态各异的“福”字,拼成大型通草“福”字组画,募得3000元善款。通草学堂的学子们向社区居民传播着广府民间艺术,更传递着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中华美德。

第5篇

一、精心组织,立足实际

我校领导小组根据文件通知,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读书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美丽邕宁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节日祝福、文化熏陶、快乐实践等大的项目,整合设计成分年级段、内容丰富的《2013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寒假德育活动作业》,发放到所有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假期践行活动。

二、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表达祝福与心愿,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组织学生在节日春节、元宵期间设计最好的节日祝福语,写于德育作业中,并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的祝福,培养了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通过制作贺卡、画年画等方式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节日的喜爱。中高年级学生根据春节、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通过多种表达祝福与愿望的形式,同学们学会感人、学会与人交往,感受了浓重的节日氛围。

2.走近民风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绘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手抄报。我校我们的节日、春节 元宵节寒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中至少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名家名作的书籍。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创作春节的对联;在春节走亲访友时搜集精彩的春联、春的诗篇,通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形式将最喜欢的对联摘录下来,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蕴。

3.投身假期实践,培养道德情操。

第6篇

幼儿本性天真善良,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与赞美会让孩子们充满自信,恰当的鼓励和赞美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1活动目标

1.欣赏不同造型的青花瓷,了解其纹样装饰的特点,感受作品的色调和纹样美。

2.学习用不同的线条和青花来设计装饰青花瓷物品。

3.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瓶子、葫芦、纸杯、玻璃纸若干。

2.蓝色记号笔人手一个

3.《青花瓷》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美工室

师:孩子们,看,今天我们来到哪里上课了呀!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你们来欣赏一下我们的美工室作品,好不好。

师:你们有没有在里边发现跟我们教室摆放的一样的东西呀(青花瓷)。对,这里有跟我们教室一样的青花瓷盘,盘子上的青花除了可以装饰到盘子上,还可以装饰到什么地方?

二、按要求作画

师:你们刚才说了很多很多,那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画一画呀!但是在画之前老师是有要求的,今天我们统一都用青花和各种线条来装饰你的作品,你自己看怎样布局合理,我们比比看,最后谁画的漂亮,好不好。

三、自主挑选物品,进行作画

1.教师:刚才老师说的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好,现在你可以去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物品,开始进行创作。

2.教师巡视,指出错的地方。

四、幼儿作品展示

1.师:孩子们都画好了吗?那现在把你的笔放下,跟着老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的作品,好不好。

师:你们觉得谁画的好看呢!请幼儿说一说。

2.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进行小结。

五、带领幼儿将物品带到教师,结束本次活动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一起把我们的物品带到教室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好不好。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2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结艺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审美、装饰功能。

3、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盘长结一个,中国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盘长结,引导幼儿了解结艺。

指导语:今年春节,我收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礼物,我很想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一下,大家来看一下!

提问:这是什么,有没有小朋友知道,举手回答?

小结:对,这就是中国结,老师拿来的是盘长结,是中国结中的一种,中国结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编织艺术,别的国家都没有,只有我们中国有,好多的外国人都很喜欢漂亮的中国结。

二、引导幼儿欣赏中国结的外形特征

指导语:不仅仅外国人喜欢,中国人也很喜欢,我也非常喜欢这个精致美丽的中国结,你们喜欢吗?

我喜欢这个中国结的一圈圈的花边,像个中国结的耳朵一样,这个叫结耳,我喜欢结耳,是因为它的形式美。

提问:

1、你们喜欢中国结的什么地方啊?

小结:流苏:中国结下面的穗子摆动起来很柔美,像是在翩翩起舞,我们把这个叫流苏,你喜欢它是因为它的线条美。

结体:你喜欢中间这部分是个正方体,是有一条丝线有规则的排列、穿编的,你喜欢它,是因为它的结构美。

2、你们还喜欢中国结的什么啊?

小结:有的小朋友说喜欢它的上下,左右对称,整个结体是中心对称、均衡的,具有对称美。

3、你看这个中国结是什么颜色的啊?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这个中国结是红色的,让人感觉喜洋洋,热闹,所以春节过年的时候,人们都去买中国结给自己或者送别人。

总结:我们平时说的中国结,大多指的是盘长结,它是中国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有很多的结都是在盘长结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三、寻找生活中的中国结,理解中国结的装饰功能

提问:

1、你都是在什么地方见过中国结?

小结:生活中,我们可以在汽车、背包、商店、宾馆、家里、饭店等一些地方见过。

2、它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把它穿编成吊饰、挂饰、首饰等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四、欣赏中国结课件

五、用图画的方式设计自己喜欢的中国结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3【活动目标】

1、感知秋天艳丽的色彩和果园丰收的景象。

2、探索学习用多种方法表现树冠,尝试用红黄和黄绿色系表现秋天的树的色彩。

3、学会与同伴合作作画,感知集体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秋天的景色相关图片。

2、油画棒每组若干盒。

3、每组一张大的长方形白纸。

【活动过程】

1、音乐活动:小树叶。

教师带领幼儿有表情地随着音乐演唱歌曲《小树叶》,感知秋天的氛围。

2、欣赏《秋天的树》,感知秋天的色彩。

(1)引导幼儿观察用实物展示仪放大的示范图或阅读幼儿用书《秋天的树》画面。

(2)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画面上有什么?树是什么颜色的?

3、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树木的形象和结构。

(1)树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你看到的树冠是什么样子?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树干,请个别幼儿上来画出不同的树冠、(圆圆的、高高的、三角状、花瓣形的、多个三角形状)

(3)启发幼儿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画树冠?

4、探索用红_系和黄绿色系表现秋天的色彩。

(1)你看见的秋天的树是什么颜色?

(2)教师在黑板上用黄、橙、红三种颜色给大树涂色。

涂色方法:先用笔画出一个涂色的区域,然后,一笔接一笔来回涂色,帮助幼儿把握均匀涂色的要领。

5、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商量在纸上画出大地和树。

6、作品展示:活动前收集各种关于秋天的树图片资料,让幼儿观察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描绘秋天的树。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4活动目标:

1、学会用红、黄、蓝中的两种颜色调配,乐于探究三原色两两调和后的变化。

2、操作中能用三原色调配出橙色、紫色、绿色并完成涂色。

3、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变化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色颜料、调色盘、棉签、若干。

2、3个装着红、黄、蓝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及3个红、黄、蓝颜色的瓶盖。

3、颜色变色记录表。

红、黄、蓝颜色宝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魔术情景,变魔术引题。

师:"我是魔法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术,小朋友只要认真仔细看表演,你们也会变成魔术师。魔法师还请来了三个颜色宝宝来变魔术,它们来了。"教师逐一出示:红、黄、蓝三个颜色宝宝。

教学评析:用一张盖着桌布的桌子当台面,创设魔术情景。这样会为这节课增添些神秘色彩,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二、引导幼儿观察变色及记录。

1、出示装着黄色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引导幼儿观察:"看,这里有个魔法瓶,小朋友看看瓶子里装着什么颜色?"(黄颜色)。

师:"对!看好了老师在黄颜色魔法瓶上盖上一个红色的盖子,摇一摇、变一变。黄色变成了。"(橙色)出示记录表,请幼儿上台帮忙找出相应颜色宝宝,将刚才神奇的变化记录下来。黄色和红色手拉手变成橙色。

2、出示装着红色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引导幼儿观察:"装着红色的颜料水的瓶子盖上了蓝色的盖子后会变什么颜色?"(紫色)师:"同样我们要用颜色宝宝记录下这神奇的变化。

"

3、请小朋友猜猜:装着蓝色颜料水的瓶子盖上黄色的盖子会有什么变化?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当魔术师,让他上来变一变。

"请小朋友上来操作,得出蓝色加黄色变成绿色。

4、引导幼儿讨论:"你发现了这神奇的魔术是怎么变的?"

5、教师小结:黄色和红色在一起成了橙色;

红色和蓝色在一起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在一起变绿色。

三、引导幼儿变色。

1、启发幼儿:橘子、葡萄、青蛙是什么颜色?(橙色、紫色、绿色)师:"精彩的节目开始了。

请小朋友来当魔术师,第一个节目:变橘子。看一张纸上画出一个白橘子,不像,怎么办?第二个节目:变葡萄,一串白葡萄,不像。第三个节目:"呱呱呱",跳出一只白青蛙。还是不像?怎么办?

2、请小朋友观察记录表,橙色是怎么变的?教师引导幼儿,用棉签分别取出黄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放在调色盘用干净的棉签将两个颜色调和在一起。

3、讨论:用了几种颜色?哪两种颜色?怎么变的?变成什么颜色?

4、引导幼儿说出:_颜色加_颜色变成_颜色画__。

5、葡萄是紫色的,怎么变?引导幼儿尝试操作。

6、教师归纳小结。

红色加黄色变成橙色画橘子;红色加蓝色变成紫色画葡萄;黄色加蓝色变成绿色画青蛙;

四、幼儿分组操作。

1、幼儿动手尝试用红、黄、蓝三个颜色分别调出橙色、完成操作材料《变色》中的橘子、葡萄、青蛙涂色。

2、强调要求:

(1)颜色不能混色。

(2)手粘到颜料用桌上的湿毛巾擦干净。

五、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5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丰富的色彩,描绘自己对春天景象的感受,理解与想象。

2、感受春季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及五彩缤纷的色彩,积累和丰富美感经验。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运用丰富的色彩,描绘自己对春天景象的感受,理解与想象。

难点恰当使用各种色彩,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在今天的美术课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重要的小客人,她是谁呢?她就是最漂亮的春姑娘。(出示春姑娘图片)春姑娘来到人间,人间的变化可大了,你们看------(出示一组春的图片)

二、说春天

1、请小朋友们一边观察,一边想象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师小结:孩子们的回答精彩极了,的确是这样,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花开了,草绿了,冰冻的小河开化了,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就连小姑娘们也穿上了漂亮的花裙子,正在草地上放风筝呢,是春姑娘让这一切变得是那样五彩斑澜。

你们听,春姑娘正高兴地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我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吗?"

三、画春天

1、教师板前示范画春天。

2、小结:老师笔下的春天就是这样的,孩子们,你们有信心画出更美的春天吗?

3、幼儿试着画出自己心中的春天,要大胆作画。

4、教师随机指导,要求幼儿要注意画面的工整以及布局的合理。

5、要求幼儿给自己的作品涂色。

6、教师指导幼儿在涂色时,要选择一些适合的鲜艳的颜色,那样画出的画才会更漂亮。

7、小结:因为时间关系,没画完的小朋友课下接着画,画完的小朋友将自己的作品贴于黑板上,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四、赏春天

1、集体点评幼儿作品,并指出优缺点。

2、教师小结:看来本节课上大家画得不错,说得也不错,可是我们赞美春天的方式很多呀,我们不光可以画春天的画,还可以唱春天的歌,讲春天的故事,背春天的古诗和儿歌。

老师这里就有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你们听(师背村居这首诗)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春天呢?

五、赞春天:让幼儿自由表演赞美春天的各样节目,用来激发幼儿对春天的热爱。

第7篇

                                      教师:

科目:品德与生活

年级:一年级

科目章节名称

春天的盛会

教学目标

知识

尝试体验春天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能力

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情感

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寻找到的有关春天的照片、自绘有关春天景象的图画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

教  师  指  导

学  生  活  动

(一)童话导入,激情激趣。

(教师穿着绿色纱裙,戴上花环,装扮成“春姑娘”入场)

师:小朋友们,我觉得你们今天穿得特别漂亮,一定是收到春姑娘我昨天寄给你们来信了,对吧?哪位小朋友来回忆一下信的内容?

师:那事不宜迟,春姑娘我就要带大家一起乘上春风的列车去参加春天的盛会。

(出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出发啰!

(课件出示列车图并发出笛鸣声)

1、生:说的就是明天我们要早点起床,穿得漂漂亮亮地来这里参加春天的盛会。

2、学生看课件。

 

二、乘坐春风的列车,观赏春景。

师:小朋友们,请看车外,如画的春光多美丽呀!请你们细心欣赏,待会告诉我,你看见了什么?

(课件配乐演示春天的风景。学生跟随画面情不自禁地发出了阵阵惊叹)

师:谁来告诉我你看见了什么?

1、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生:我看到了蝴蝶和蘑菇。

生:我看见了桃花。

生:我看见了木棉花。

   生:我看到了柳树。

生:我看到了牡丹花。

生:我在路上看见了种子在发芽。

生:我看到了蜜蜂。

三、交流、体验和分享春天带来的快乐。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还有那么多的小朋友想说啊!这样吧,我请你们找你的好朋友去说一说。(拿出自己春天的图画)

1、四人小组说说春天的美。

2、个人上台说说。

3、展览优秀作品。

作业

设计

画春天的画

找春天的声音

          春天的盛会

春天的美:春天的色彩、春天的声音、春天的感受

 

第8篇

本课将美术和语文两学科相整合,通过对古诗的诵读和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用已学的水墨画技法表现画面,让学生感受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本课以春天为主题,鼓励学生说说、写写、画画有关春天的古诗,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对中国的水墨画技法也有所了解,所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巧妙地运用水墨技法进行诗配画创作。

三、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欣赏,感受水墨表现情趣,学习诗配画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和对水墨能力的运用。

技能:运用传统的笔墨技巧,以春天的古诗为主题,合理构思构图,恰当表现古诗意境。

情感:感受诗、画两种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配画的创作方法,熟练运用笔墨技巧及传统水墨技法表现诗配画,将二者巧妙结合。

难点:巧用笔墨、表达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PPT、水墨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知识回顾

课前连续播放山水画图片,学生欣赏作品,初步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尝试了解学生:你画过水墨山水吗?你对水墨画了解多少?

生:中锋、侧锋的运用,山石的勾勒、皴擦等等。

生小练笔,师简单评价。

2.导入古诗

出示一张水墨画,问:你觉得这幅水墨画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生:桃树、竹子、鸭子戏水。

师: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学过吗?

生读一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师:画面表现了诗中哪两句内容?(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3.完成诗配画,揭示课题:像这样根据古诗内容表现画面,把古诗的意境表达出来,称为诗配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感受水墨山水的魅力,温顾前面学习的相关水墨画知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运用水墨画知识,结合语文学科中的古诗,给诗配画。

(二)技法交流

1.交流古诗

师:春天,万物复苏,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除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

生:《春晓》《清明》《咏柳》《鸟鸣涧》。

拿出纸,写出有关春天的古诗或诗句。

师:唐代诗人王维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春天,送走了他的一位故友,写下了这首《渭城曲》。

PPT出示王维古诗《渭城曲》。

生读一读。

师:如果给诗配画,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句来表现画面?

生:柳树、细雨、饮酒的故人。

师: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境?

2.访问艺术家

出示现代画家傅抱石《渭城曲》。

师:青苍的柳色,带着浓浓的雨意,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有的惜别之情表现了出来。这就是诗的意境。(板书:意境)

师小结:所以给诗配画,首先就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再进行景物的描绘。(板书:抓住词句、描绘景物)

师:仔细观察,画面中用到了哪些水墨技法?

生交流、师小结技法:中锋勾勒枝条、人物,绿色晕染出柳色、淡墨晕染远山、云雾,突出整首诗的意境。(板书:突出)

【设计意图】以春天为主题,让学生先说说、写写有关春天的古诗。通过欣赏大画家的作品,感受诗的景物描写与画面表现之间的关系,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及诗配画的创作方法,体会诗配画的意境美。

3.欣赏学生作品

出示学生作品两幅《绝句》《游园不值》。

师:与大师相比,学生的诗配画又有着怎样的异曲同工之处呢?

学生欣赏,比较作品的意境、技法的运用。

4.教师示范

以古诗《忆江南》为例,示范。

出示古诗,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来表现景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可以用哪些水墨技法表现画面?(浓墨中锋表现房子、河岸、皴擦泥土,逆锋表现江边的树,大红和曙红点染桃花,淡墨晕染远山、花青晕染江水)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之在,通过欣赏学生作品,了解更多的诗配画表达的诗的意境,教师的示范中将更多的水墨技法呈现,让学生不仅了解诗配画对诗的传递的过程,更能深刻掌握水墨画的构图与章法。

(三)自主表现

给刚刚的古诗配画。想一想可以抓住哪些关键的景物表现画面,用熟悉的水墨画技法突出古诗的意境。

(四)评展作品

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评价作品。对画面的构图、意境的表达、技法的运用、墨色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大胆用笔,自主创新。

(五)课后延伸

出示完成的画作:在《忆江南》诗配画空白处写下古诗句,让学生注意字句的排列,从右往左书写,最后落款,刻上印章。

鼓励学生课后也能在画面空白处添加诗句,将绘画与书法巧妙结合,完善作品,体现诗配画的内涵。

【设计意图】将古诗与画面相统一,二者结合,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更加完善作品,真正体现诗配画特有的魅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七、板书设计

诗配画 水墨画

抓住词句 中锋、侧锋

第9篇

“24节气植根于农耕文化,起源于农业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对农业的指导产生着非常大的作用,是指导‘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的标杆,方方面面指导你跟自然接近与亲近,我们自己就受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的熏陶,它是一个很奥妙的东西,这个知识体系让我们获得很多,充实我们的生活,我们才觉得这个东西有价值有意义。他的魅力对申报者来说是更有意义且影响更大的。”中国农业博物馆外联部主任唐志强接受采访时说。

正是秉承着这种情怀,中国农业博物馆早在2005年时就将24节气申报到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成功。如果说国家级的申报还算顺利,那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就是一波三折了。2009年与2011年,中国农业博物馆曾先后两次将24节气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都未通过。直到2014年,第三轮申遗工作重新启动,这次申报工作除了由农业博物馆牵头外,各界的专家、学者也都参与了进来。

在提交申报材料期间,专家组们曾开过14次研讨会,研讨的许多问题要说难?还真不简单。翻译就是其中一个令人棘手的难题。申报材料的翻译经过了好几轮,参与的不仅有外语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和专家,甚至还高薪聘请了外籍专家,可是结果依然不很理想。例如习俗“鞭春牛”,就不能翻译成“打春牛”,因为有虐待动物之嫌;还有芒种、清明、惊蛰、谷雨这类的名词,“谷物的籽粒饱满”这类描述,都很难直译。好不容易翻译出的英文,一边得琢磨它跟我国人民了解的24节气意思是否相同,另一边又要担心它是否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要求与精神,一不小心可能又会触碰到公平原则。“文字的表述你是用‘Chinese knowledge’、‘knowledge in China’还是‘knowledge of China?’,24节气是中国的知识,还是知识在中国的发展?表述不恰当可能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周晓庆感慨道。

在整个会议讨论中,表述这类的细节与难点贯穿始终。就连填表格这样看似简单的工作,也给专家们出了难题。“在填报申报表格的时候,是需要格式化的,例如一个问题的一条要求你不能超过5个字,但又不能少于4个字。明明你叫张某某,但因为字数限制,你就得想办法去凑,填成‘姓张名某某’……这个东西难就难在这儿了。”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王应德举例说。

24节气从过去开始就深系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次申遗成功更是让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唐志强激动地说:“申遗成功后,我在百度搜了一下,以20天为一个周期,从11月30日开始到12月19日这段时间,有关24节气的原创标题总共发了六百多个,有些标题被转过120次,过去从有网络后加起来也没现在这么多,这段时间的关注度,是过去N多年之和!”

同时他也说道:“此次申遗成功,从传统业界角度来说,它带动了人们对农耕文明的关注,这是无价的,因为农耕文明对现代农业生产的价值,一直被我们甚至农民弱化了,得不到其应有的重视,现在一直用大化肥、大农药、添加剂这些东西来处理农业生产,但是用以前的生态的自然的方式深入到生产中作用是非常大的。另一个角度,申遗成功后,大家相互感染,每个人对这个知识的了解至少增加一倍,关注度提高了,知识厚度得到提升,它不失传,我们就会继承到祖先留给我们的生活经验。”

历史中的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24节气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中国先居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依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位置的变化,总结出的以我国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在一个回归年中的天文、季节、气候、物候、农事活动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其历史距今十分久远,早在周代,人们已经测定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已增加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后经不断改进与完善,西汉时期,《准南子・天文训》中已详实记载了24节气,那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田野里的节气

24节气过去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为了便于记忆与流传也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农谚与民俗,像位于24节气之首的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农谚道“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提醒人们立春后天气开始回温,应该及时播种,勤浇水追肥,不要误了农事;到了夏季芒种,农忙进入高潮,故有“芒种芒种,样样都种”的说法;经过一个春夏的劳作,人们迎来收获季节,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就是真实的写照;进入冬日,是种晚茬小麦的最佳时期,有谚语说“种麦过立冬,来年少收成”。

舌尖上的节气

现代都市生活中,农耕工作已经少见,但24节气呈现的天气变化也在指导人们健康生活。例如雨水时节,正是养生的好时机,北京有一种食品叫“望春蜜饼”,以蜂蜜柚子为馅,能够健脾消食。到了炎炎夏日,人们体内阳气旺盛,小满这天人们习惯吃苦菜,以便清热养心。春夏一过,秋风一起,胃口一好,“贴秋瞟”的时候到了,于是人们会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以内贴膘”。冬至这天,北方地区有宰羊,屹饺子等习惯,南方地区则吃汤圆、长线面等食物。

最美插画师李晓材――24张美食图,用心诠释节气至味

随着“吃货大军”的壮大,人们开始将更多关注转移到“吃、吃、吃”上来。在24节气成功申遗的同时,微博名为“林carohe”的插画师用24张生动的美食因为24节气在年轻人中赚足了人气,也为自己吸引了一票粉丝。目前,她的微博粉丝已增至25万,她创作的24节气美食图的转发量最多达到了1486次。因为画美人也美,她被赞为“最美插画师”。

李晓林出生于河北邯郸,三、四岁开始学画,曾就读于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辗转于文职、设计师、美术家教老师等工作后,她突然觉得自己还是想画画,便开始潜心投入到绘画中。她与先生相辉共同创办了“绘麟社”工作室,利用画作等形式记录中国传统之美,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最初画24节气美食图也是源于传统习俗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她曾说“我想记载身边一些逐渐流失掉的很美很有才智的东西。”从动笔到完工,24节气美食图一画就是两年。这两年问,李晓林一边收集能够佐证各节气吃什么美食的文献资料,一边用细腻的画笔在一张张泛黄的牛皮纸上记录下道道美食,可谓“古色古香”。

Q:当初你是怎么想要画24节气的?

A真的没太多想,当一个东西“长”出来后,大家会想到底背后有什么原因,但很多时候就是觉得一些小想法在脑海里想出来很有意思,可能那天想到了就画了。我们现在好像什么季节吃什么菜都可以,但古人可能只有在春分时才能吃苋菜,一个冬天没有绿菜,就会把这个菜吃出一种幸福感。初期画的时候没有什么关注度,大家不知道你在干嘛,我想做的就是把它们一个一个画出来,这个过程是我想要的,不太在乎结果时就不太容易终止。

Q:你是怎么去收集这些美食信息的?每种美食配料,是照着原型画还是自己想象的?

A:主要是查资料,又咨询了一些民俗专家,慢慢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帮助我。我也希望照着原型画,但有时没有这些原型图片。不过有些古籍会告诉你这天要吃什么,但画的时候多少会加些想象。关于这张画的内容,比如说吃煮梅也好,吃苦菜也好,一定要有农谚,最好有古籍能佐证,《周书》中记载:“小满之日苦菜秀。”这样画出来才是真实有价值的。绘麟社做得更多的是更为真实的转述与记录。

Q:每幅画大概画了多久?

A最初是一个节气画一个,但是有间断过,大概花了两年。其实用时较长的不是画画,而是找辅佐的资料。如果没有找到古籍佐证,那这个季节吃这种菜有没有科学依据,有没有什么农谚,什么地方吃这个菜,把背后的东西理顺了,然后再去想画面。比如立冬的四物鸡,四物是四味中药,为了别人更直观地看到四味中药,我可能会把它们画在中间,为了营造一种中医氛围,可能会在上面加一个小铜秤,所以实际画的时间可能会压缩到很短。

Q:做与24节气相关的工作中让你感触较深的事是?

A:我们有一期视频想做米酒,就是米糟,主要产自江西南方等地,我们在北方,所以拍摄不太方便。正好有个先生,他在北方酿米酒,知道这个事后,开车回江西把老家专门做米酒的老一辈用的造酒器械拉了回来。像他带过来的蒸米的木桶,本身就有木桶香,而用机器做出的东西口味可能跟天然的不太一样。我没想到有人这么支持这件事,因为我也不知道这个视频拍出来会不会给他带来收益,他说这都不重要,他就想真实地记录下年轻人愿意看的有关江西米酒的视频。

Q:你会按照自己画的这样来吃吗?最喜欢吃哪个节气的美食?

A:如果能,我一定会,但很多时候不太好现实,菜不好找,而且它可能没有想的那么美味。我画它不是因为它有多好吃或我想照着它吃,只是想抓住年俗的尾巴,留下一些东西。我比较喜欢大雪的腊肉,小雪的红糖糍粑,清明的青团也挺好吃的。画之前我知道南方有青团这种食物,但我画时通过了解才知道在江西或更南边叫它清明果,还有咸馅的。

第10篇

关键词: 图意解读 观察 想象 训练 习作技能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从课程理念和低年段学情出发,即低年段学生接触社会少,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缺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语言运用能力弱,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些不利于看图写话的短处,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看图写话的习作情境,充分利用低年段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以及课外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较接近的,又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图片,训练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有效的思考、及合理的想象,通过小组相互口头表达,独立进行书面写话,进而培养低年段学生说话写话的习作技能。

一、指导读懂图意,培养习作兴趣

指导学生看图作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懂图意,先观看整幅图画,从整体方面把握图画的意思,对图画中的文字说明、图题或图画里的对话,让学生认真关注;接着指导学生对图画中的细节部分加以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图文内容建立有效的衔接,在习作时对图画的意思进行细致刻画;然后认真整体分析全图,揣摩图意,读懂图意,做到有话可说,唤起习作兴趣,使作文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观猴》看图写话时,我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观猴》挂图,让学生观看,并范读优秀作文,提出:“刚才范读的这篇看图作文写得如何?怎样才能写好看图作文?”接着,我指导学生读懂图意:①认真观察画面,认真地思索,看看画面上有几个人,正在干什么?这些人物年龄、神态、动作如何?周围的环境怎样?事情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是什么?如我出示其中一幅图,提出:“这幅图讲述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正在做什么?”②大胆想象图中人物是如何做的?有什么心情感受?又如我出示《大课间活动》的图画,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提出:“在大课间活动中,同学们和谁一起玩?玩什么游戏?怎么玩的?玩时的心情怎样?”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畅所欲言,把游戏名称讲述得十分具体,又十分详尽地叙述自己是如何参与活动的。此时,学生读活了图意,静态的图意转化成动态的图意,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必说,产生说话兴趣,积极参与写话活动,激活参与习作的强烈欲望。

二、指导细致观察,训练遣词造句

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图意,形成较清晰的印象。如何使学生形成有序的观察能力呢?要求学生看图时应做到: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或从中间到四周等。让学生整体掌握图意,在习作活动中做到言之有序,把一幅画或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连贯、形象、逼真的事件。当学生细致观察后,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对图意的理解,运用文字充分地表达出来。有了图意的理解,学生就要准确地遣词造句,恰当地布局谋篇,落笔成文。

例如教学看图作文《春天来了》,我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图片《春天来了》。在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后,我提出:“画面上有哪些景物?”生1:“有一条弯弯的小河。”生2:“天空中有飞来飞去的小燕子。”生3:“河里又一群鸭子。”生4:“河岸边有柳树,也有桃花。”我进行评价:“观察图画的意思要做到有规律地观察,也就是说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例如,从整体到局部,先观察整幅图意,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或从远到近,观察图中远处有什么,再观察近处有哪些景物;或从上到下,观察图中的天空有哪些景物,再观察地面上又有哪些景物?”学生有序观察后,我出示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提出:“大家朗读诗句,想一想,诗句中讲述春天来了,有哪些景物出现变化?”随着学生的回答,我把学生回答的词语列举在黑板上,如河水、融化、燕子、飞回来、柳树、发芽、鸭子、桃花等。接着,我要求学生现在小组尝试运用列举的词语,说说《春天来了》的图意,再用黑板上列举的词语恰当地把图中的景物写具体。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序观察,并遣词造句地叙述:“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一群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叽叽喳喳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到来。地上的所有万物都苏醒过来,河里的冰块融化了,河水正叮叮咚咚地向前流着;河里鸭子正欢快地嬉戏着;岸边,桃花绽开了笑脸;柳树摆动着美丽的身子,轻轻地跳着舞;小草偷偷地探出嫩绿的头儿。春天多美呀!”在有序观察图意的过程中,我紧扣图画的细节部分,让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进而通过遣词造句地叙写图意,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指导合理想象,发展习作想象

第11篇

这篇韵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暮春时节早晨的静谧、和缓、自然的彩色图景――红绿交映、水雾弥漫,动静相宜,每一句都带给人不同的美感,但又十分和谐。

诗中首先揭示了整幅画面的时间:“五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两岸的杨柳绿了,笼罩在淡淡的水雾之中;一园的杏花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娇艳;绿叶映衬红花,令人赏心悦目;接下去,诗人用燕子与小虫,赋予了这幅画面动态美。声色俱备,使得安静之中有了活力。最后放眼望去,“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把绿刻画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中,遵循学生识字规律,从大语境到小语境,并且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

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所谓“入境”,就是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入情”,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走进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以读促想象。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想象文中描绘的美好情景,体会文章意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想象激发朗读。通过学生想象到的美景,来激发学生“喜爱”的情感,引领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想象和朗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其中的多音字“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想象画面,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圈画生字;借助文中拼音初步朗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意;查阅有关春夏秋冬的诗歌句子。

2.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从学生学过的古诗和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并建立自己头脑中春天的画面。看图猜古诗中既积累了古诗词,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师激励性的话语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谈话引入:孩子们,听说你们背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看图猜古诗

出示第一幅图片(柳树),看到这满目的垂柳,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首诗?出示第二幅图画,这桃花如此的娇艳美丽,你们又想到了哪首诗?一场春雨过后落花满地啊!你想到了那首诗?

学生猜到后背诵古诗。

古人用那优美的诗句写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什么样子呢?想用哪些词语来表现他?春天的美丽,无论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把他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现代诗,再次来品味春天之美。

出示课题,齐读。并解题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早晨。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设计理念:二年级以识字为主,所以教学中遵循着从大语句到小语境的方法教学,放手让生自学生字词。“我和大家来分享”这个环节,学生通过换偏旁学会了很多字,不仅仅是学会了课本上的字,还认识了课外的形近字,增大了识字量。在学习“更”字的时候,因为它是理解的重点,利用钟表,直观的巧妙的给学生展示了其含义。)

同学们请你们轻轻的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一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教师:现在请同桌两人检查读文,一人读一人听,发现同桌读错了,要帮他纠正,读不通顺的地方你就教他读一遍。读好之后马上坐好。

检查读文:谁来展示读文?读的同学要做到声音洪亮,语句通顺,字音准确。听的同学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评价。

去拼音读课文;读生词:自己读――一生领读――检查读;读字;同桌读――开火车读;分享字;更:多音字;漫:漫过,慢慢蔓延馒头。

4.品读感悟。

(设计理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因此,朗读是理解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我运用了很多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习诗词最好的催化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课文共有几句话。

下面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仔细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像,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读一读。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时候要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想象到的美丽画面,还可以给你的小组同学读一读。别人说得时候要注意倾听,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汇报: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愿意第一个与大家交流?

(1)“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学生想象画面:河两岸的杨柳抽了淡绿的叶子,淡淡的颜色相互掩映着,好似薄薄的烟雾。春雨过后满园的杏花开的更加娇艳了。

结合课件理解“轻烟”,杨柳抽出淡绿的叶子,她长长的枝条垂在水面,那淡淡的绿色相互掩映着,朦朦胧胧,好似薄薄的绿色的烟雾,,杨柳如烟啊,我们再来看看这满园的杏花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语言渲染:若置身于此,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我们在走进杏花再来看一看。这杏花比赛似的开放着,有的花朵已经完全绽放了,有的只是舒展了他的一两片花瓣。火红的骨朵不甘落后啊,饱胀得马上就要裂开了。这样的杏花我们喜欢,古代诗人王涯赞美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也写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岸绿,一园红,交相辉映,美得耀眼,快来读一读。

(2)“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学生想象画面:燕子在房前飞舞着,有的快乐的玩耍,有的寻找食物。篱笆下的小虫子吱吱的叫着,为这春天增加了生机。

教师指导朗读:你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这幅画面好生动啊。五更的时候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而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春天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啊。谁来读一读

(3)“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学生描述画面:新长出来的荷叶嫩嫩的绿绿的,层层叠叠的浮在水面上面。小草早已长满了山坡,远远望去就像穿上了绿色的外衣。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生体会“层层碧”的含义。指导朗读:一清一碧,真是绿意盎然啊,谁来读一读

(4)整体回味画面,有感情读诗。教师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看,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一场春雨悄然过后,两岸烟柳如烟,一园杏花红艳,新荷小草葱茏多姿。这个春天美得无与伦比。如果说这是静静的美,那么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个春天变得热闹,生机勃勃,有动有静,也难怪作者说说三月春渐浓啊,如此生机勃勃的早晨,你们喜欢吗?(喜欢。)来读一读这首奇丽的小诗吧。(生练读。)

配乐朗读。

5.拓展。

(设计理念:以读引读,拓展更多的阅读资料)

朱自清的《春》片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四季景色描写的古诗、词语、句子。

6.作业。

第12篇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七年级上册教材里传统的经典写景散文,走进朱自清先生营造的唯美春天,品味语言之美,使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得以滋养和文学的体验,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课文的主体是绘春的五幅图画,语言之美不言而喻。赏析课的常规思路似乎大同小异。或按照五幅图画的顺序教师徐徐引导而来,或是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处,说说写得好在哪里?这样做未尝不可,然而实际课堂中,前者易陷学生于被动,亦步亦趋;后者更易四处开花,割裂画面,使美好的“春景”被解剖得支离破碎。因此在《春》这样的写:

一、引导学生亲近文本,领略文字深处美

刚刚跨入初中的学生活泼大胆,课堂上乐于表现自己,但对写景散文不如叙事作品兴趣浓厚,阅读也相对粗疏。设计课中活动的目的在于搭建一个语言赏析的平台,即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作者在“说什么”,更侧重的是明白作者是“怎么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言语形式,而不是言语内容。而《春》这样美文值得关注的更应该是后者。如果仅仅简单要求“画面起名”,充其量也就是培养概括能力。因此活动强调“必须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起名或插入该句古诗的理由”,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言语的形式,漫溯于文本深处,领略文字深处的语言之美,情境之美。

如给“春雨图”起名时,有学生起名为“细雨绵绵”,有起名为“润物细无声”,有起名为“春雨绵绵”,教师引导学生要分析出“春雨”的三个比喻的区别以及雨的“细密、亮泽、轻柔”特点,体会雨中景物“草儿”、“树叶儿”被润泽后焕发的勃勃生机。而评价“润物细无声”这个命名时,又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是“无声”的,这样文中描绘“安静而和平的夜”之意境的文字赏析自然牵引而出,段落的整体赏析与概括画面就能如雨入水,相融无痕。

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提升文学修养

写景类作品大多以画面铺陈来表达作者细腻的情思,诸如本单元课文《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等作品,其实都可以设计“画面命名”的课中活动,促使初一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如在命名第三节画面时,一学生将之取名为“青青草园”,教师引导其思考“草园”一词的指向不够准确后,要求同学在命名时可参照第六节的画面名称“细雨绵绵”的结构,使两个画面名称构成对仗,虽然要求对于新初一孩子而言略微高了些,但是在教师引导下很快那个学生自己将“青青草园”修改为“草色青青”,两个“命名”比较,自然后者更能概括文章第三小节所描绘的内容。长此熏染,学生的概括能力自然会日渐提高。

活动要求中,教师没有明确命名画面非得自己概括,于是出现了用诗句概括图画的别具匠心的创意。例如“风”的画面,一学生用“春风又绿江南岸”命名,虽然不够准确,但是教师可喜地发现学生能够隐隐感知到文中描绘的是江南之春。藉此,教师带领学生从作者的文字中去感知江南气息,隐秘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唐诗宋词也汩汩而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上的古诗朗诵声琅琅而出,师生合奏出一章章诗意的春天。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中,“文学”的种子定会潜滋暗长成密密的树林,摇曳出更多的风景。

三、发扬“自主性”,尊重学生形象思维

毋庸置疑,阅读文学作品是需要形象思维的。尤其是《春》这样的画意盎然的美文。很多时候我在想,做久了教师容易“僵化”的主要原因也许是应试的功利心或是惰性。而在这样功利性的驱动下,课堂往往就出现了失衡之态,只认准教参或者标准答案的唯一性,而忽视了尊重学生形象思维。曾听说过这样课堂片段:一教师在讲《陋室铭》中的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翻译,学生回答:苔藓像绿色的地毯铺满了台阶,碧绿的小草长得很高映上了青青的门帘。教师对这样的答案的评价是:错的,看书下的注释。于是孩子的灵性在“棒喝”中云散,且不说这是扼杀“美好的想象”,但也正是语文课堂了无生趣的原因罢?

回顾《春》的课堂之所以“生机勃勃”,也许得益于“命名活动”的开放性,因为它没有僵化的固定答案,尊重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扬。无论怎样形式的命名,合乎文本的“信”“达”是基本原则,起名能做到“雅”就要给与掌声了。就像“春雨图”的画面命名过程中,“细雨绵绵”与“润物细无声”,前者自己概括,后者借用古诗,虽然略有高下,但都有学生思维的轨迹,这也许是语文学习中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