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春节画

小学生春节画

时间:2023-05-30 09:3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春节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春节画

第1篇

【关键词】学校 家庭 网络 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 内涵 民俗

2010年4月,我校有幸成为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验区实验学校之一。两年来,学校课题研究遵循着“依托活动,贴近生活,抓住兴趣,扎实推进”的原则,开展“弘扬民族传统节日 培养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研究。

一、针对现状,确定研究目标

我们学校属于一所九年义务学校,有学生2100多人,生源90%是周边的原企业单位下岗工人的子女,生活条件各方面不是很好。许多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无法顾及小孩,缺失家庭的温暖;小孩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居住,过分的溺爱、迁就,小孩孤僻、我行我素。逢年过节,父母不在身边,老人也只会弄好吃给孩子,至于节日的内涵及通过节日来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了。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而我们的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奠定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基础的关键时期,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皮亚杰曾经说过:“借助于具体事物支持的活动和活动中获得的教育研究是长久的。”为此,结合传统节日,通过课题的研究,挖掘教育的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节日活动中亲身感受、体会,从中受到教育。

二、实践与探索

根据对传统主要节庆的内涵提炼结合学校德育目标,将这些节日大致分类: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划归为文化类节日;重阳节为爱心类节日,清明节为纪念类节日等;根据节日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德育教育。我们开展对学生的思想现状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拟订节庆教育的认知目标和学生实践目标,并共同策划组织节庆活动。

(一)“节庆指南”引导小学生系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因此,可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但一项关于民众了解节日文化渠道的调查中显示,近7成受调查者表示“听老一辈说的”,而真正能系统了解节日文化的,可谓少而又少,这就意味着我们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正在逐渐淡化,那些丰富的节日仪式里所蕴涵的对世界与人生的祈求和寄托和那种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也正在或已经消亡。

针对这种现实,在指导学生过春节、清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课题组编辑了《欢欢喜喜过春节》《我们的节日――清明》《弘扬民族精神 共度和谐端午》节庆指南,实验家庭人手各一册,手册第一板块:节日的来由。第二板块:各地方节日的习俗,活动形式、内容,人们的饮食等等。第三板块:同学们你们家又是如何过节的?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你的快乐!(节日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饮食、居饰、游乐)第四板块:节庆剪影(附上说明)旨在引导家长和学生系统学习和了解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时间跨度最长、形式最隆重、活动内容最丰富的春节的文化内涵;通过祭奠先烈、先人、先贤,引导学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孩子从中受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事实证明,效果明显。

调查前曾显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印象中的过春节,主要内容就是吃年夜饭和收红包,清明节吃糯米饭,而春节、清明节过后,课题组回收的活动手册记录中显示:学生知道了春节的起源传说,了解了春节的居饰文化,熟知了春节的一些饮食文化,能讲述一些节日仪式的含义,同时还了解了本土的春节风俗习惯。比如:在本市内、市郊、老家又是如何过春节的,都有哪些民风民俗,并参与一些当地的活动,践行了一些春节期间的礼仪等。知道清明节的意义、习俗;和家人及同学一起去扫墓,家长配合收集、追溯家族历史和故事,朗诵有关清明的诗文,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魅力,奠定学生的中国根、民族根。

(二)亲历节庆引导小学生切实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各项节庆仪式分别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敬畏自然、怀念祖先、维系情感、体现价值观等,这些都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快节奏的现代人过节,简化了节日仪式,大多几乎只剩下饮食这一方面了,因此,在中小学生印象中,清明节就是吃五色糯米饭,端午节就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至于缅怀先祖、家传祖训、纪念先贤、龙舟竞渡、把酒问月等美好意境,早已被各种娱乐活动所代替。因此,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也就没能在中小学生脑海中占有一席之地。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的节日。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节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以“传承民俗文化,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系列活动。(1)组织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大讨论活动。围绕怎样过清明,大家来评说,各班级召开了主题班队会,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们懂得了清明节的历史由来、民间习俗等知识,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传统节日活动。(2)广泛宣传,氛围浓厚。学校借助黑板报、校园广播宣传清明节文化内涵,要求各班级出一期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组织评比,使清明节活动深入人心。(3)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祭先烈”活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上,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等相关网站,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学生们可以自由点击自己想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并向烈士们献上鲜花、鞠躬,在留言栏上留言,表达自己的缅怀之情。这种纪念活动不但让学生懂得了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党爱国教育。(4)团委、少先队共同组织学生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扫墓活动。同学们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寄托我们的哀思;向烈士敬献了花圈,队员代表发言表决心;向烈士庄严宣誓。回校后同学们还写了参加扫墓活动的感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此行的重要意义。(5)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我们的节日――清明》实验家庭手册:清明节意义、习俗;家庭清明节活动内容;了解家族历史和故事;收集、诵读有关清明时节的诗文。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每一个同学都能从不同的程度认识到保护和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是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德体现,也是我们了解和感受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喜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如今的中小学生们热衷吃“肯德基”“麦当劳”,穿“米奇”“巴布豆”,看外国动画片……对传统的东西缺乏兴趣;如果能在吃这一方面吃出点传统的意味、吃出点对文化的理解,也未尝不可。问题是,就连这些节庆享用的食品都几乎是来自于商店,出于自家人之手的少而又少,一家大小都参与准备的情况就更不用奢望了。如果我们的活动仅仅停留在让孩子“看”的层面上,他们对节庆文化的理解仍然只是表面的、肤浅的,更别指望让孩子们从内心热爱这一传统文化。

学校课题组为了使学生感受端午节这个民族节庆的文化内涵。我们与北湖中社区一起开展端午节系列活动。请社区的领导、学生家长进来,我们买来了粽叶、粽米和赤豆,请学校食堂的师傅给学生传授包粽子的技艺,他们学得认真,也充分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气氛。同时在校内举行家庭包粽子比赛,活动中大家互相协作、体会亲情。既增进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社区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又从中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课题组布置的活动记录有让孩子们亲自动手,量力而为地参与到节庆的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孩子可以跟家长学习包粽子,哪怕只是看看煮粽子的火候也好;手巧的孩子可以帮助贴春联、贴福字画,哪怕只是扶扶梯子、刷刷浆糊也好;嘴巧的孩子可以为长辈讲讲春节的传说故事,哪怕平铺直叙不够生动也罢;有幸的孩子还可以到民间去跟村民大开眼界:庄严地看祭祀、点香烧纸,虔诚地叩头作揖、许愿,彬彬有礼去农家当客人、学礼数……孩子们回校后的反应几乎一致:学会过节,那绝对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

(四)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且辐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但教育绝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这早已成为共识。但真正落到实处才是硬道理。如果只是布置让孩子们自己回去过好春节,体会我们的节庆文化的魅力,这无异于布置了一道无法完成的作业。因此,课题组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和网络的作用,让他们组织、引导、带领、帮助、利用,这才使得这次“欢欢喜喜过春节”“我们的节日――清明”“弘扬民族精神 共度和谐端午”等活动方案得已落实,教育合力的作用得已显现。

另外,以中小学生落实活动方案,反过来也促进了家长的参与,影响了更多的人对我国节庆传统文化的关注。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被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所接受、所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它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和精华,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精神支撑和精神所系。因此,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民族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加强领导

通过课题研究,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 历史意义,增强迫切感、使命感,提高开展实验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时,学校要积极主动与所在社区(北湖中社区)取得联系,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将此项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内容、形式,向所在社区广泛宣传,取得社区领导和群众理解与支持。

(二)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网络主体化教育环境平台,形成民族民俗节日的意识调查与培养的模式

1. 学校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

(1)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2)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和重大节庆、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2. 家庭传统节日内涵的升华

(1)家长注重了过节的真正内涵。(2)亲情回归家庭,感恩落到实处。

3. 与社区网络搭建教育平台

(1)建立社区活动实践基地。(2)与社区联合活动。(3)借助网络教育资源,开展网络教育活动。

4. 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密切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把各项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家长的认同与配合。请家长共同参与活动,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共同感悟、实践弘扬民族传统节日,培养中小学生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第2篇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对情境教学及其作用做了分析,并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做了探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课堂教学;学习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学生们也更加乐于学习。在新形势下,情境教学已经成为各地小学探索应用的新手段。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情境教学及其作用

1.情境教学的概念情境教学就是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方式,比如音乐、图片、视频等来构建一个特定的教学场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情景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的理解。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将文本教学变为情境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2.情境教学的步骤情境教学在实施起来有这样几个步骤:(1)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教授的课程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境,还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创设一些简单的情境,训练小学生用词造句的表达能力,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创设较为复杂的情境,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2)感受情境在课堂情境创设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情境,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让小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理解课文。(3)走出情境情境比较是一种假定的“场”,小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知识,但还要走出情境来客观地看待知识、运用知识。

3.情境教学的作用(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利用了丰富的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就可以构造声画结合的教学情境,小学生也会对这样的教学情境更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情境教学开发的是学生的思维,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思维的僵化。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受。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情感都有了较好的体会,同时,在特定的情境中还能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3)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情景创建,学生们对于课本上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学习长城时,如果仅仅靠课本上的描述,学生很难感受到长城的巍峨雄壮,只有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和视频时,学生们对于长城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于一些描述性的词语也可以学以致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

1.设置导入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课堂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状态的重要一步。通常,教师习惯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来进行课堂导入,但是这种方法相对较为枯燥,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更加生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进行。比如在学习《静夜思》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月夜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月亮会想到什么,学生们进行了积极的发言之后,教师可以引出即将学习的一课,让学生一起来看看唐朝大诗人李白想到了什么。通过这种导入情境的设置,小学生们更加乐于学习新知识。

2.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互动方式,除了常规的提问,教师也可以利用问题来设置教学情境。在设置问题时,教师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设置,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比如教师在让学生读课文之前,可以提问“有一个和大家年纪相仿的少年,他聪明、勇敢、天真、活泼,你们想认识他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们会投入到课文中,来看看这个少年是怎样的人物。之后,还可以提问:“闰土都给鲁迅先生讲了哪些事?你还能回忆起来吗?”通过这种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来复述课文的内容,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3.设置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置生活情境,寻找一些跟生活相关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在进行口语、写作练习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生活情境。如以“春节”为例进行口语练习,这是学生们都经历过的场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春节相关的东西,给学生创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回忆自己春节时都做了什么,然后再把春节的经历表述出来。在利用生活情境给予了学生启发之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来使得小学课堂更加活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进行情境创设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意创设情境,要符合学习内容的要求,才能实现小学语文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2]窦燕.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第3篇

关键词:低年级 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万丈高楼平地起”,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它不仅决定语文学科的后继学习,也影响着其他科目的学习效率。纵观目前的识字教学,不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且学生的识字兴趣极差。其根源及成因如下:

一、教学目标模糊

学生的识字起点不完全一致,所谓的生字对每个孩子也并不完全相同,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生活中的各种标语、字牌等认识了许多字,而教材中的生字是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编排。有效教学目标应当建立在学生的现有学情之上,而不应当完全遵从教材。

二、字理分析失当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初步的感受是完全可取的,但是大搞字形分析,过分强调汉字的演变等,不但提高不了识字的效果,反而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并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正所谓得不偿失。

三、写字时间严重不足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多识少写。少写不是不写,很多教师课堂上的宝贵时间都拿来讨论字怎么写、怎样记,却偏偏不让学生动手写,有的甚至全部挤到了课外。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君子动口不动手”也是不行的。

四、率先垂范不够

过分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指导学生写字,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教师的书写才是最直观、最经济的、最直接的课堂教学资源。一位专家曾说过:教师的书写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而且也是学生感受汉字形体美的最好方式。另外,小学生都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书写是对小学生最好的示范。

五、笔画定位过重

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一个字指导三分钟,学生得不到练笔。汉字是方块字,虽然每个字各有特点,但也有共同点,老师在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抓关键笔画,强调整体把握,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及原因分析,结合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建议:识字教学要遵循科学规律,这些规律主要是汉字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可采用以下方式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一、创设识字情境

冯梦龙说过“水不激不越,人不激不奋”。只有通过老师的“激”,学生的头脑才能活。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各种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大脑。以文本内容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是一种激情的好方法,如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春节,你不要走》一课。

(一)引入部分

师生一起观看过春节热闹场面,让学生在感受春节快乐、有趣场面的同时不自觉中让学生接触生字。

师:这么快乐、有趣的春节,大家想把它留住吗?生齐读课题。春节真的不走了,他有许多有趣的节目想送给你们,赶快去读一读,在文中找一找吧。(生自读后汇报,这些有趣的节目名称恰恰融入了本课的所有生字。)

(二)识字环节情境创设。

1、师:过春节,有趣的节目真多,汉字娃娃也来给大家表演精彩的节目,你们想见见它们吗?(生看大屏幕,自己和它打招呼。检查朗读情况,生生相互提醒大家注意难读的字音。)

2、师:汉字娃娃开始为我们表演精彩的节目啦,看他变戏法了。(陆续去掉拼音。)

3、师:汉字娃娃刚才变了戏法,现在它又藏身了,藏到课文里去了,快去读一读,找一找吧。

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强刺激下与生字见面,这样不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识字产生良好情感。

二、教给识字方法

1、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形声字识字法,可根据形表义,声表音的特点引领学生识字:如“狮”字,教师有意遮住偏旁,露出半边“师”字,问学生这个字读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像这样,我们知道这个字半边的读音,就知道了整个字的读音。奇特联想法也是学生很喜欢的方法。孩子们学“照”字,他们这样记“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给牛划了一条口,流了四点血。用这种方法,很快记住了这个字。象形字识字法,根据字形的特点识字等都是识字方法。

2、联系生活识字。鼓励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见过所学生字。如“面”字,很多学生经常在小面馆里见到过,只要教师稍作提示,建立起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就会一下子学会了这个字。

识字方法还有很多,还有很多都来自学生的创造,他们会觉得识字是一件有趣的事,一点儿也不枯燥、乏味。儿童的学习兴趣要持久,有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就是从对外在的形式、兴趣走向对内在的、实际学习内容的兴趣。学生是把创造性发挥出来,他们便会对识字乐此不疲。识字的方法很多,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三、创设识字氛围

要让学生多识少写,就得要让学生多与汉字娃娃接触,一是教室内外墙壁上多贴一些学过的生字。二是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合适的儿童图画书。三是校园里多出现一些学生可识的生字。四是回家看电视等多认字等,给学生尽量提供识字的途径。营造识字的氛围。

四、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正如崔峦老师所说:“认字与认人是一个道理。认人,不必记住五官特征,穿着打扮记个大体轮廓即可,见面次数多了,便认识了。”在识字教学中,加强拼音与识字联系,让拼音更好地为识字服务。通过正音诵读,形成“正音”与字形一一对应,从而达到识字目的。此外,还要加强识字与阅读的联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既加强了识字,又联系了阅读,让识与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根据儿童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刚认识的生字一定要在以后的两三天中及时复习。一个生字写上七遍,见面二十几次,就不容易忘记了。

五、重视写字教学

前文说过,教学中往往存在重识轻写的问题,除了教师率先垂范,需要提高对写字教学意义的认识外;还要对学生的写字严格要求,既要写对,还要写好,要把字写得正确、规范。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在他们写得漂亮的字上作上记号,得到十个笑脸就可以换奖品。当他们把字写得不够漂亮时,我总说:“再写写,把它写得更美,老师依然给你画笑脸,学生很乐意。”

识字教学看似简单,却大有文章可做。在备课中也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思考。只有教师投入了大的智慧,才会带给学生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激发学生浓厚的“说话”兴趣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绝大部分都配有丰富的插图,明艳的色彩,可爱的动物和图画都是吸引学生目光的有效材料,这些插图,体现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能激发小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说话动机

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口语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说”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抽象为直观,化大为小,化微观为宏观,利用其图、文、声、动画等充分调动学生想“说”的积极性,这样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课文复述

复述是促使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将消极的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的技能训练。复述课文,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和熟练地运用语言表述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的特点,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复述形式,复述段落,复述全文,或详述、略述,还可以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如《蟋蟀的住宅》的教学,可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复述蟋蟀住宅的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建造过程,只要叙述清楚,语言简洁,合乎情理 ,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续编课文

编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有着惊人的想象空间。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由于篇幅限制和作者布局的需要,有的细节处有所省略,有的在结尾处言虽尽而意未穷,这些都为学生的口语表达留下了广泛的锻炼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性的补白。课文补白,学生不仅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能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五)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

利用课本中的口语练习训练说话。例如这样一道题:说说美丽的春天。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春天美在哪里,然后让学生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画与同桌说一说,或在小组内说一说,最后各个小组派代表再到讲台上说一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把握有利时机,培养规范表达

孩子的语言是幼稚的,还在逐渐形成,所以口语中存在着许多语病,如有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方言。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语词不丰富,逻辑性不强,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弱,思维能力不强的表现。教师还要及时纠正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进而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如:班队课上,让学生朗诵诗歌,讲故事等;在晨会上,让学生开展新闻活动、背诵格言和诗文等。实践证明,这些活动既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主动。

三、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收集、摘抄优美词语,可以使学生积累佳词佳句的同时拓展知识面。教师可以要求每名学生准备摘抄本、剪贴本,同时建立班级图书管理小组,保证每位学生每周至少能读一本书,摘抄十句佳词佳句,并要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每月组织一次评比,以奖勤促懒,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言

第5篇

模板一:小学春节活动总结范本 该次语文主题研究活动,正好是寒假,面临着春节,同学们虽然年年过春节,也等等不一的了解一些和春节有关的零碎不全的知识,懂得一些习俗,但如果追根逐源的让他们说出来恐怕有一定的困难,让他们认真的思索春节的利与弊,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更是从未涉及,因此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春节,使春节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快乐,我们开展了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该次活动以语文小组为单位,以语文小组长为课题组长,小组探讨,班上交流为主要方式进行,因为是同学们亲身经历的事和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同学们都很踊跃,搜集的材料让老师都耳目一新:年的来历、元宵节的传说、对联的起源、辞灶的来历、吃年糕的说法、放爆竹的原因、守岁的习惯以及为什么今年没有年30的原因等等。

同学们在春节期间高兴的事大都较集中为:放炮竹、守岁、全家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收压岁钱、自由自在的看电视,看课外书或者打牌等。对于不愿做的事有:初一拜年、磕头、走亲戚、干家务等

谈到对于春节的看法,大家大都持相同意见:春节是团圆的节日,象征着吉祥快乐,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一年之际在于春,春是一年的开始,人们在这几天里分享上一年的收获,安排下一年的工作,或盖屋修房娶媳妇或出门打工做生意,全家人各有各的计划,各有各的打算。但是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掺杂在里面:酗酒滋事,酒后架车,大肆铺张浪费,摆阔气,过一个年化掉二、三个月的工资,过年后资金紧张甚至连本钱都拿不出等。

谈到对于自己心目中的春节的样子,同学们并不是很有见解,有的乐意现在的状况,什么张灯结彩,吃团圆饭了,大拜年了等。不过我总觉得近几年,尽管人们物质生活充裕了,腰包鼓了,电视、电话、现代化设备都一应俱全,但总觉得人们的精神生活空虚了,除了喝酒打牌,看电视串亲戚其他的公共娱乐活动就物以稀为贵了。回想十几年以前,有的村还组织扭秧歌踩高跷,篮球乒乓球,象棋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人们尽管物质生活匮乏,但是精神生活是蛮充实的。可是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在物质生活日益充盈的今天,村干部、乡县政府、文化部门是否考虑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做点文章,象城市里的社区那样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坚定人们的信仰,提高人们的自身素质。

模板二:小学春节活动总结范本 根据邕文明(20XX)3号《关于深入开展20XX我们的节日春节 元宵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在家长的协助和参与下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和读书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立足实际

我校领导小组根据文件通知,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读书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美丽邕宁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节日祝福、文化熏陶、快乐实践等大的项目,整合设计成分年级段、内容丰富的《20XX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寒假德育活动作业》,发放到所有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假期践行活动。

二、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表达祝福与心愿,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组织学生在节日春节、元宵期间设计最好的节日祝福语,写于德育作业中,并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的祝福,培养了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通过制作贺卡、画年画等方式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节日的喜爱。中高年级学生根据春节、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通过多种表达祝福与愿望的形式,同学们学会感人、学会与人交往,感受了浓重的节日氛围。

2.走近民风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绘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手抄报。我校我们的节日、春节 元宵节寒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中至少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名家名作的书籍。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创作春节的对联;在春节走亲访友时搜集精彩的春联、春的诗篇,通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形式将最喜欢的对联摘录下来,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蕴。

3.投身假期实践,培养道德情操。

在快乐的寒假主题活动中,同学们积极投入感受民俗的活动中来:在走亲访友、赏花游园、逛庙会赏花灯等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节日喜庆和浓浓亲情;在与亲人长辈一起包饺子、包年粽、团汤圆等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民俗文化。寒假中同学们积极践行日行一善,有林芷、杨子铭等到医院中慰问重残病人,有杨璐铭、谭鑫睿等同学参与了美丽邕宁清洁乡村的活动,还有的同学在家里进行了安全演练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孝老爱亲、乐善助人、机智应对等的良好品质和能力。

根据这次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中,我们相应开展了晒图比赛、绘画比赛、手抄报比赛和贺卡比赛。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参加,已经收到学生发来的实践晒图382张,其他作品在开学一周陆续收起。学校将组织评审小组对各项作品进行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数名。以此方式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

模板三:小学春节活动总结范本 新春将及,20XX年即将伴随着今天而渐渐落幕,随之迎来的是崭新的一年,今天就让我们用这不长的的时间来举行迎新春主题班会吧!我们的班长大人严肃地读着早已准备好的主持稿。好,我宣布六(3)班迎新春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首先来问大家一下,大家知道春节的来历吗?我微笑且一本正经地按稿子读。

不知道!

那好,就请曹逸蓉同学带领大家去往几万年前古时候。我又绽出一个弧度,认为这次的班会一定能够按照稿子上那样圆满结束,因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不料

在我们可爱的曹逸蓉同学还未读出精心准备的东西之时,班级外突然冒出来几个圣诞老人,他们手里的糖果五颜六色的,,哗!糖果从他们收上飞了出来,就像唯美浪漫的樱花雨一样,不,更像一场百年难得的黄金雨,因为

轰的一声,所有的同学就像穷的揭不开锅的难民一样,纷纷去抢,靖文同学和小陈同学眉来眼去,一边笑一边抢而我们班的淑女小詹詹MM也不顾形象的与一旁的暴力女王小云同学抢一根好像是蜜桃味的棒棒糖哎呀呀,教室简直就乱成了一锅粥,大杂烩;或者说是像一群西部淘金人在抢着刚发觉得金。终于,糖抢完了,大家也终于坐回了位置,一些人议论,一些人抱怨,二靖文同学和小陈同学呢,也依旧眉来眼去,含情脉脉(无语!)

**NO.2

第6篇

一、抓住关键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理解课文首先要“把握”全文,力求在心中对课文形成整体印象,能概括课文的基本大意或主要情节。在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词语的理解和感悟,又可以拓展语言的运用训练。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须以学生能抓住课文内容为前提。引导学生直击课文,钻研课文,通过理解语言文字获取课文信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要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下功夫,通过那些很有规律的字词,加以发挥,打通理解课文意义的“脉络”。

例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要抓住表示时间的标志词以及与之相应的风俗习惯。时间的脉络是:腊七腊八 ― 腊月二十三 ― 除夕 ― 正月初一 ― 正月初六 ― 正月十五 ― 正月十九。风俗习惯是: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 做年菜、放鞭炮、贴对联、守岁、吃团圆饭 ― 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子逛庙会 ― 店铺开张 ― 张灯结彩、放鞭炮、吃元宵 ― 孩子上学、大人做事儿。我们把这些表示时间和风俗习惯的词语连缀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北京的春节,简便易行,简单明了。

二、抓住关键词语,感悟表达技巧

课文的表达技巧,多是通过课文的语言形式体现出来。课文中或是一个字,或是一个词,巧妙地凸显课文的表达技巧。我们一定要引导小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探究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而所谓的语言形式,不仅包括语言学、修辞学里的字、词、句、修辞手法等,也包括文章学里的表达方式、构段谋篇以及文学里的个别表现手法等。简而言之,就是理解课文的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因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表达服务,是为语言的运用―说和写奠基的。

例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朱自清的《匆匆》,叠词出现的频率都很高。叠词具有音乐美,节奏感,表达效果很好。象声词更是给人一种听觉的享受,毕竟这个世界是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

文中写道:“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作者写太阳的挪移,用了“轻轻悄悄”,写日子的飞逝,用了“伶伶俐俐”,还有“匆匆”“茫茫”“默默”。这些给朱自清先生文章增色不少,如诗似画,美不胜收。

通过抓住词语,我们巧妙解读别人所不能解读的新内容、新思想、新写法,这真是一词真巧妙,解读更奇妙,独具创新的解读方式为我们理解课文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抓住关键词语,促进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我们的语文课离不开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理解和运用,要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如果我们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不能将课文的语言形式迁移运用,服务于我们的说和写,那就不算成功。

例如,我们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文中写道:“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大,不会再长大。”

我们对课文的解读是采用了对比的表达方式,于是,我们的读写结合是这样设计的:“只有一个月球”。这种设计,一方面是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这是抓住词语促进读写统一的妙处,更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促进读写结合的最佳方式。

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止步于理解感悟,应加强读写迁移,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不断涵养小学生的语言素质。

四、抓住关键词语,确定核心价值

理解课文我们要从读者到教者,理解的角度要从语义到运用,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语言的需要,在深度的理解中找到教学的切入点,确定核心价值,引导小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因为阅读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

第7篇

1993年,姜良策先生从鹰潭一中校长和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开始了对书画事业的执著追求。不久前,我有幸拜访了姜老。一走进他那只有14平方米的客厅,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仿佛置身于书画展厅:四周墙上错落有致地挂着字画,有圆润流畅、婉约多姿的行书,有龙飞凤舞、潇洒自如的草书,有古朴苍劲、凝重含蓄的篆书,也有线条流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姜老退休后,先后进了鹰潭市老年大学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理论,研习了怀素和毛体书法艺术,经名师面授指点,大大提高了书法艺术的素养。现在,他行、草、楷、隶、篆都能写,而且还学习了画花鸟,通过绘画,品味用墨的技巧,为书法的用墨增加神韵。

1993年他退休后,在老同事的鼓励下,第一次送作品参赛,居然就获了奖,此后一发不可收。翻看着凝聚了他10多年心血和汗水的一大摞证书、奖牌和书画册,我细细一数,共有52本获奖证书、40部书画册。他的作品还被选送到日本、新加坡、泰国、韩国、巴西、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参展。我随意抽出一本画册,上面有著名书画评论家傅京生先生对姜老行书的评价:“笔势雄健畅达,结构欹正相参,笔酣墨饱,留放分明,有痛快淋漓之态。”傅京生先生还评价他的行草是:“纵于恣肆而不违笔意,放达而严守法度,笔法刚则若铁画银钩,秀媚则有若溪流迎风,笔意润泽如万物雨中生,蓬勃有活力。”这些评论见解深刻,入木三分。

在领略了姜老个人的艺术成就之后,我俩的话题很自然地转到鹰潭市老年书画研究会这个老年书画群体上来。姜老说:“鹰潭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于2002年,共有80余名会员,最年长的已有90多岁。老人们每周要集中活动一次,写字作画,交流心得。研究会经常举办书画展,使老年书画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进学校,为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鹰潭市的文化品位尽了绵薄之力。”

为了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老年书画爱好者参加活动,鹰潭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在市老年大学开设了书法课,姜老为主执教;在公园、梅园新区和铁路新村布置了3个宣传窗,常年展示老年朋友的书画作品:经常在春节前,组织会员进社区、下农村免费为群众写春联,受到居民们的欢迎。

随着姜老在当地书画界名气的增大,他的字也越来越值钱。然而,他却没有卖过一个字。凡是有人向他索字,他总是有求必应。对陌生人,他也来者不拒。福建永泰县工商局陈先生、山东泗水县中医院陈医师、江西萍乡3名退休老师写信向姜老索字,他都一一予以满足,且分文不取。鹰潭的廖先生得到姜老一幅《水调歌头》的字,殊不知,这幅字光装裱就花了200多元。字品、人品、艺德,在这位可敬的老教师、书画界名人身上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最后,姜老还告诉我:为了使更多的人喜爱书法艺术,他也开门收徒了。在老年大学,他每周给那里的老年人上书法课;在几所中小学,他开设了书法兴趣小组;在自己家中,他办起了书法班。他的学生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按年龄分,老年、中青年、少年都有。他现在比退休前还更忙,而且忙得快乐,忙得充实。这真是:老树新枝秋色艳,翰墨丹青夕阳红。

责编/海燕

第8篇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他们的天性呢?这就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语言、肢体等方面多下些工夫。

一、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的导入语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时、分、秒》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的插图,播放一段“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视频,这时学生想学习新知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通过动手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讲多了,学生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的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安排学生分成小组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割、补、拼的方法,你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并推导出公式吗?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正方形,有的学生用剪的方法学把三角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此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大胆的尝试,探索推导过程,这一过程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创造个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也亲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精编练习,满足好胜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很强,教师就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一堆圆木堆成梯形,最下面有8根,逐层减少1根,共7层,最上面有2根圆木。求这堆圆木共有多少跟?学生用梯形面积公式求出35根。接着问:“在顶层加1根,变成8层,图形成了三角形,求共有多少根?”学生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32根。我追问:“7层是35根,为什么8层变成了32根?”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课堂上立刻充满了探究氛围,学生使出浑身解数想解开这个谜团,枯燥的数学顿时充满了诱人的魅力。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并最终获得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学生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蒋家锁.走进生活,还数学课堂以生命.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04):10.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生;诗文诵读;兴趣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生网民和手机用户也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大量接触网络,对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渐渐陌生。如何使小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强化民族精神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对经典诗文诵读的兴趣。

一、改进策略,重视教学方法

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文教育的过程中,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对经典诗文的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校内互动,师生共读。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同一首诗,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通过课余聊天、网络对话、查阅笔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从而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及时给予指导。

(2)表演背诵,理解记忆。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3)绘画背诵,提升记忆。教写景诗文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描写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并给画编一个故事,这样学生自己画画,不但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能牢牢记住诗句内容。

(4)活动结合,快乐诵读。经典诵读要与竞赛、演讲、辩论、抄录、歌咏、绘画、手抄报等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切忌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把诵读变成了“苦读”。

二、改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学生对于家庭的依赖程度较深,这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方便。家长要利用这种天然的亲情关系,对小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1)校外延伸,亲子同读。利用家长会宣传读书的重要性,端正家长的读书观,赢得家长的支持很有必要,在此过程中可以灌输“亲子共读”的理念。

(2)课内扎实,课外补充。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其它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小学生的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课文内容单一,表现手段雷同,学生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审美疲劳;选编的古诗文虽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但是基本上都停留在课文加注释的层面。学生只能通过文字和注释感受古诗文所传达的意思。而一些课外读物,在内容、表现方法上都较课本有所超越。如一些少儿读物,以绘画、图文和注释的形式来全方位地阐述古诗文所表达的涵义,尤其是一些写景的诗文,通过画面更加直白地描述了诗文表达的景色、情景。这些优秀的读物,对每个汉字配以汉语拼音,学生在有了基本的拼音知识之后,也可以很好的进行自学。

(3)培养习惯,注重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不仅要认识到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离不开家庭的支持配合,更要注意督促的方法要恰当,以免产生欲速不达的结果。

①避免急功近利。让孩子背诵经典著作,目的是着眼于他的未来,切勿出现急功近利的想法。

②避免强制。不求理解,只求熟读;不能强迫,只能奖励。孩子只要反复念,自然就能有所理解。

③避免尝试心理。浅尝而止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要持之以恒,坚持阅读才能得到收获。

三、创新思维,结合社会教育

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不但要重视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手段上与时俱进,创新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小学生的教育也要利用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脑、网络等新兴媒体和新兴手段。这样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能综合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1)利用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传统佳节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利用电视媒体,培养自学习惯。很多电视节目都会有专题的节目,像讲解历史,评析诗文等。例如,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的“百家讲坛”,其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节目内容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此栏目也较多的涉及经典古诗文,配以音响,名家解读、节目制作人诵读等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容易让人增加知识,提高兴趣。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组织小学生观看此类节目,久而久之,小学生便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3)利用网络媒体,激发学习兴趣。网络除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外,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比如:现在很多教育网站都设有“听书”的栏目,一些经典评书、世界名著、少儿读物、名家故事等内容,都以声音为介质来传达。学生可以通过听的方法来感受古诗文所表达的情景,还有一些网站将古诗文涉及的情景作成视频文件,以动画的形式进行直观的完成情景再现。

总之,在培养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来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至境。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同时强调"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然而在难以改变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仍以应试教育为前提来进行语文教学,近几年来,我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点尝试,结果是事半功倍,学生由被动地学、厌学转变为主动地学、爱学,注重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过程中把一些知识变为己有,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语文课堂生活情景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新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都反映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例: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就写出了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同时也形象地体现了语文来自生活这特点。

语文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生活也就自然而然的走进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还少,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认识和感悟不深,这更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充分提供生活情景再现,增加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比如:《画家和牧童》一课,画家、牧童都是现在小学生比较陌生的概念,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课件来展示一些著名的画,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画画得很好的人被称作是画家,从而让学生拓展思维,歌唱得好是歌唱家,什么是作曲家、发明家......牧童又是什么样的人物?也可用课件展示牧童在放牧牛(羊)的情景。然而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针对这一课对话比较多的特点,在范读之后,学生们自由地读,然后分角色朗读,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读中悟,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迎刃而解。最后我让他们自报奋勇,上台来表演,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善于表现的特点,他们在表演中,观看中再次对课文内容进行体验。因此我们要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积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语文。

二、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深化、升华

生活既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又是语文教学的终点。利用日常生活,亲历生活情景,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 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走入生活,触摸生活。《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地球对于小学生既熟悉又陌生,这一课,我是先进行教学,用我准备的资料尽可能的让学生去理解,我深知这一课学生只能是跟着我的思路走,我说到哪也只能理解到哪,我把重点放在了课后,让学生们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了去观察我们身边的环境,了解周围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同时收集好破坏的资料、图片,共同探究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的途径,在班上交流之后写出倡议书,这不仅让他们把这些知识深深地印在脑海,还会激起学生拯救地球的责任感。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教材,更不能离开生活,让我们的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就会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我认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三、小学语文作业生活化

语文是学习前人从生活实践中积累下的文化经典,让我们用于生活,而且不断创新。让这门学科返璞归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课内外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简单、机械的操练。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作业。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例如,小学语文中的《百家姓》《三字经》《论语》等,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运用,在生活中去体会,与生活实践接轨。任教二十年来,每年的春节,我都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地对子,让他们去读,去体会,去感悟春联的特点,含意,享受幸福的生活,迎接春天的气息。

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就要有意识地扩展学生的生活化的活动时空,进行语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作业形式主义和机械繁琐的状态。其目的在于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改变单一的语文作业设计模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语文作业,把语文作业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第11篇

一、改变观念,提高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新认识

作为农村学校,我们依托农村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以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素养。路是人走出来的,经验也是人在实践中总结所得,农村小学比城市小学更具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这也为我们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了信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各种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并从中提出活动主题,通过实践,并从中获得经验,产生体验和感悟,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体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价值,这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的规定和要求。

二、就地取材,丰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效地依托乡土资源,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丰富乡土特色的素材。

1.收集农民语言

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刻、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我们因地制宜,让学生搜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农民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学生搜集到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语言,如:

月晕晴,日晕雨。

芒种下雨火烧溪,夏至下雨湿漉漉。

……

此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如《百里村的由来》《小龙望娘》……

通过收集农民语言,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丰富了词汇,还传承了优秀的民间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2.了解土特产品

本地富有特色的物产也是课程资源。如,石湫狗肉、屏湖鱼头……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说说这些产品的特色、分类或者种植方法、加工方法等。学会向他人推销这些特产:可以写解说词,可以写广告词,可以做宣传画……

3.寻访杰出农民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为此,我们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农民企业家、反季节蔬菜种植大户进行采访、调查。如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农民企业家,教师指导学生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农民企业家坎坷的创业经历,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教材”。

4.采集风景名胜

作为百里秦淮发源地之一的溧水,有太多迷人的风景和名胜古迹,如天生桥、洞壁琴音……家乡的这些风景名胜展现出迷人的风姿,阐述了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底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或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风景名胜,包括相关的文字介绍、民间传说、古诗词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能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还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探寻风土人情

作为农村小学,我们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农村婚丧嫁娶、过节的风俗习惯,知道为什么过年要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等。为此,组织学生拍摄体现风土人情的照片,撰写关于风土人情的通讯报道,并在红领巾广播站播出。既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又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既让学生认识了家乡的面貌,又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三、策划组织,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指导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合作精神,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搜集资料等环节的指导,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

1.小组合作,共同学习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我们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以家庭住址为参考,帮助学生组成合理高效的学习小组。如,在引导学生开展《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们先按黄梅戏、端午节、春节这三个内容将学生初步分成三个大的兴趣小组,再根据兴趣小组中学生的不同情况并综合考虑家庭住址关系,将学生分成几个六到八人的学习小组。接着,让学生自主完成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教师给每个小组提出建议,引导各小组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实行组长负责制,在组长的带领下,制订小组学习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定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共享实践成果。

2.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搜集资料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例如,在开展“我身边的白色污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有的实地拍照;有的向科学老师请教;有的到图书馆、书店查找;有的上网搜集下载;还有的甚至几个人合作一起摘录电视和报纸上的广告,通过办手抄小报、编写公益广告词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和资源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凸现“语文”,习得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都要立足“语文”。学生的兴趣点不能只落在“好玩”上,而忽视了“语文”的习得。教师要意识到,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的过程。以《身边的传统文化》为例,在“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这一活动中,我们安排了一些规模小的活动,如贴春联、搜集年夜饭的习俗等。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在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总之,我们认识到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本地各种语文资源,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70―01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教育靠单纯的口头说教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道德素养,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礼仪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教育德为首,学生德育礼为先。礼仪是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示友好、尊重、善良、平等的一种规范。在礼仪教育中,学校除了以思想品德课为阵地开展教育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渗透礼仪知识。如:开展争当“文明小卫士”活动,“礼仪标兵”评比活动。通过礼仪月活动、礼仪队示范、系列礼仪知识讲座等各种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礼仪教育网络,长期倡导礼仪,帮助小学生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从而让他们的精神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承认。

二、在古诗文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古诗文诵读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例如,在诵读节日古诗时,让学生加强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清明节缅怀先烈、珍惜时光,端午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重阳节孝敬老人,中秋节珍惜友情,春节合家团圆等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风云气,体验悲悯情,从而达到最终的育人目的。同时通过一系列与“古诗文诵读”有关的活动,如“写”古诗、“画”古诗、“演”古诗、“说”古诗等活动,使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自我教育,自我约束,逐渐感悟“做人”的道理,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才会不断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如组织开展“看家乡,赞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当地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主题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远足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开展“老年公寓献爱心”社会实践活动,慰问敬老院老人,让学生铭记尊老爱幼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学生走、看、听、做等亲身体验,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了锻炼、培养、巩固,并逐步形成较为一贯的行为习惯。

四、在感恩教育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感恩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施感恩教育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如在学生中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做一件让父母感动的事”、“帮助一名有困难的同学”、“制作一期感恩教育专题板报”、“召开一次以‘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主题的班会”、“听一次感恩主题的报告”等活动,使学生们在种植感悟和感动的同时,收获感恩的快乐,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懂得回报家长、回报老师、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诸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五、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科技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丰富多采的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如在校园科技节中进行趣味魔方挑战赛、纸张承重挑战赛、纸飞机挑战赛、气球升空、科技创新小制作、生活中的小发明等活动。这些活动学生要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验,学生在周密、精确、系统、耐心观察的探究过程中,杜绝了焦躁情绪,养成了仔细观察、冷静思考、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尊重实验结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科学习惯。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