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装加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服装加工合同范本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
服装加工合同范本
甲
方:
乙
方:
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条款:
一、合作方式
甲方提供服装加工所需场地、设备、加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乙方提供订单以及相关的所有原辅材料和制图工具,进行技术指导和订单质量跟踪,乙方以最低保底加工费和计件加工费相结合的形式给付甲方加工费。
二、合作期限
壹年,自
年
月
日
年
月
日。合同期满,若双方愿意继续合作,双方须提前三个月洽谈合作条款。
三、合作条件
(一)设备:甲方确保现有设备正常运行,维修费用由甲方承担。
以后是否增加生产设备完全有甲方自愿,乙方不得以缺少某种设备为由扣减加工费(附设备请单)。
(二)乙方用甲方服装加工生产线工人。
(三)合同签订当日付清第一月加工费,共计人民币
元整(小写
元)。
四、生产安排
由乙方技师与甲方管理人员共同进行生产和质量管理,各负其责。()双方依据订单充分沟通、协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甲方在不违背河南省天霖地工贸有限公司管理规定的情况下保证正常的生产时间,每天8个小时,每月26个工作日(国家法定节日正常休息)。
五、加工费用及结算方式
(一)加工费用:每批产品以双方谈妥的价格计算当月加工费。
最低保底加工费月人均
元。当月加工费低于保底加工费时,按照保底加工费结算。
当月水电费用由乙方负担。
(二)结算方式:先付款后加工。
乙方应于每月
日前支付上半月的保底加工费。
日前支付下半月保底加工费。月底统算后支付当月实际加工费。
六、质量要求
(一)乙方负责生产工艺的编排、人员分工、前后道人员配比等,甲方必须按乙方要求配合好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确保成品质量和乙方材料的合理利用。
材料的合理损耗由双方共同确定,超损耗部分,分析原因,划清责任,由双方协商解决。
(二)乙方派驻2-4名男性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在甲方场地验收产品质量,甲方提供必要的仓储场地。
甲方按标准检测包装,出货前乙方发现产品不合格,甲方无条件进行返修,直至合格。经乙方检验合格的成品,出甲方加工现场后出现质量问题甲方不承担责任。
七、违约责任
乙方超过双方约定的结算日没有及时结算(法定节日顺延),满七个工作日甲方有权终止合同,乙方承担相当于当月加工费等额的违约金,甲方有权留置乙方材料或成品。双方合同期内任何一方违约,违约方支付当月加工费等额的违约金(不可抗力原因除外)。
八、其
他
甲方为乙方人员办理有关出入手续,乙方人员要服从甲方管理,自觉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
九、所加工产品不得用于出口
十、协议期满后,甲方必须保证乙方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续签的权利。
十一、本合同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二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二、未尽事宜,合同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十三、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
方:
乙
方:
负责人(签章):
负责人(签章):
经办人:
经办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合同编号:__________
一、总体目标
加快工业园标准厂房建设,用一年时间督促引导县内服装企业退城进园,通过规范、服务、引导,全面提升服装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做好长远规划,在红金工业区规划建设一个专门的服装产业园,做强做大我县服装产业。
二、工作措施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成立推动和鼓励针织服装业发展领导小组
2、调查摸底,建立台账。从9月11日起至9月底止,用半个月时间,采取逐户走访的方式对全县服装行业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完备的企业台账,同时将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牵头单位:县中小企业局。责任单位:工商局、外经贸局、二轻局)
3、摸清情况,召开会议。根据摸底情况,确定时间、地点、召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业主,召开座谈会,听取并收集业主的意见和建议。
(牵头单位:经贸委。责任单位:工商局、外经贸局、消防大队、人劳保障局、工业园管委会、中小企业局、各乡镇)
4、成立服装行业协会,以行业协会来引导企业,规范企业的管理。10月中旬在服装加工行业龙头企业中选出有威信、懂管理、素质高的人员担任行业协会会长,具体管理协会事务。
(牵头单位:县中小企业局。责任单位:经贸委、工业园、人劳保障局、各乡镇)。
5、疏堵结合、引企入园。引导企业到标准厂房办厂。同时在红金工业区规划设计一个服装产业园,以建设标准厂房为主,配套建设宿舍、食堂、展示厅等。今后,凡是新增服装加工业、店面搞服装加工的项目,将不认定为招商引资项目;县工商局要把消防作为前置条件,没有消防大队出具的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的服装企业不予登记注册;有关单位对安全标准不达标的服装企业要限期整改取缔。
(牵头单位:外经贸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经贸委、工商局、消防大队、人劳保障局、工业园管委会、中小企业局、建设局、安监局、质监局、各乡镇)。
6、加强培训,增强素质。为了不断提高针织服装类行业员工素质,应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在今年年内完成3期培训,今后每年至少完成6期培训,以增强这一行业的员工素质,促进我县针织服装业的发展壮大。
(牵头单位:就业局。责任单位:经贸委、工商局、消防大队、工业园、中小企业局、各乡镇)。
7、制定政策,助企发展。制定鼓励、扶持服装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全县针织服装业的发展潜力,只要符合入园条件的企业,均享受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发展产业的相关政策。
(牵头单位:中小企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经贸委、工商局质监局、消防大队、工业园)。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服务大局。各单位,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服务。推动和鼓励我县服装业的发展,做大做强我县服装产业,为我县“三化”建设大局服务。
2、加强配合、谋求发展。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不推诿、不扯皮。积极为推动和鼓励我县服装产业谋发展,积极为我县服装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牛鞭效应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服装加工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企业面临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内有服装出口转内销压力,外有国际品牌竞争进入中国。我国服装加工行业中占大多数的是缺乏设计研发与创新能力的中小型服装企业。企业资金来源单一、固定资产投资有限、流动资金占用少、利润率较低。服装类企业库存占其总资产的平均比例在20%~35%。库存成品占用资金现象严重,成为抑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现状
我国是一个服装生产大国,在服装制造业中,中小型服装企业单位数占到总的企业单位数95%以上。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型服装企业经营业务范围大多数是为国内外品牌代加工和生产部分自主低端品牌服装,多属于单纯加工型企业或应用服务型企业。以中低档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重数量、轻品牌,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业务不够精、不够专,普遍是粗放型经营。中小型服装企业主要是靠低成本占领市场,主要表现为品牌的弱化、产品技术上的克隆模仿缺乏创新、靠廉价的劳动力做低端产品、挣加工费,只能以数量求效益,缺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文对山东某地区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DX服装企业进行调研,针对该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DX服装企业是一家规模中等的服装成衣加工企业,企业凭着良好的信用、优良的服务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生产、销售各类出口服装,也广泛开展国内企业来料加工和企业自主进料加工业务。服装企业正常的库存比例为10%,而DX企业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一些外贸订单剩余服装、出口剩余服装、过季服装的库存问题已经成为DX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企业经营效益不高,受市场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在金融海啸之后,DX公司外贸订单下降,库存高涨,企业难以负荷营运压力,急需消化库存产品来盘活资金链。在服装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分地依靠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已成为过去,国内产品生产成本也日渐高涨,DX服装企业正面临着生存压力。DX公司管理者也发现,这几年企业的艰苦创业打拼使得企业规模越做越大,订单越来越多,销售额翻了几番,仓库也越建越多,但是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却没见增长,积累的利润都随着积压的库存品转移到仓库中了。
2 DX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成因
许多服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库存问题,库存积压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针对DX服装企业来分析,主要的成因有几个方面:
2.1 企业订单式生产中合理的库存浮动
DX企业接受国外订单和国内来料加工等业务,有订单式生产的性质。服装加工企业中的订单式生产是要存在一定数量库存浮动的。这些库存成品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企业不可能依据生产的数量与订单完全一致,那样是理想化生产。只能是生产的数量高于订单数,包括为客户准备样品、批量生产中替换次品。客户提出服装款式方案后,企业的样衣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小规模生产环节,生产的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另外企业库存量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防止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自身没有发现产品瑕疵,在交货过程中客户检查发现部分不合格产品时,企业可以迅速地进行抽换替补,将不合格的产品替换掉,这样才能防止交货时的意外情况,避免延迟交货。这一部分库存称之为尾货,尾货是指订单的剩余品。它不是假冒伪劣产品、仿冒商品、残次品、洋垃圾,也不是旧货,而是合格的产品,但是超过了客户的正常订购数量,形成了仓库的积压品、过季产品和出口剩余产品。DX企业平均每个订单存有尾货20件到50件,每月订单在旺季时达300余单,淡季时也能保持50余单。可想而知尾货的存量之大。
2.2 企业自主生产中的季节性库存,喜忧参半
对于自行生产销售的服装加工企业来讲,由于服装具有很强的时令性、时尚性及地域性特点,与众多日常生活消费产品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企业必须提早一个季节甚至是半年作为周期进行生产。这会导致服装企业提早生产,产生一定的合理或正常库存。如果企业分析市场合理、满足市场需求,提前生产出来的是适销对路的好产品,这样的库存其实应该是“假库存”。因为它们可以很快就能够卖掉,转变为现金。但是如果企业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产品不畅销,那么这些库存只能是变为压在服装企业老板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转贴于
2.3 “牛鞭效应”在服装企业也是比较明显的影响因素
无论是接单加工还是自产内销,以顾客为中心的供应链,生产企业需要来自下游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各方面的外部原因和供应链固有属性的影响,会将信息扭曲放大。最低端的客户可能只是小量的需求,需求就可能会被变异放大,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其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从而人为地增大了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的生产。这样被扭曲和放大的产量与销量之间肯定会产生滞销的库存。
DX企业同时为多家国内品牌保暖内衣做贴牌生产。正常情况下销售商按需求量下单购货即可,但是这些销售商与DX企业之间有多年的业务关系,他们熟知DX企业受规模制约,旺季生产能力有限,担心在需求大量的冬季,DX企业无法及时为自己的品牌产品做出补充。为缓解生产加工不足,DX企业往往会根据这些不同品牌销售商的订货量限额配给。这时,这些品牌内衣商为了得到更多的配额量,故意夸大其订货需求是在所难免的,这样就可以按照限额配给的比例,获取更多的订货量。
3 DX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中小型服装企业DX企业来讲,如果库存过大,将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停滞、原材料商拒绝供货,这样资金链、原料供应链都会断裂。现在很多服装企业都不约而同受库存所累。合理压缩库存、减少库存是中小型服装企业在竞争力有限的情况下,占有市场一席之地的有力手段。我们针对DX企业产生库存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除了能够处理库存、最大限度地收回资金、降低风险之外,企业应该更注重在今后的生产中合理控制库存,将库存量直接压缩。
(1)对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尾货库存,这类产品应该是数量很少且质量优异的。完全可以在客户大规模订购后将其计入订单中,或者剪标对内销售。对于为防止次品产生而生产的部分备用产品,这需要在次品产生上面加强控制与管理。只要企业管理严格、流水程序效率高,产品的次品率下降,这种备用库存自然会变少,即使未被用作次品的替换,也可以作为正常的成衣进行出售。
(2)对于自主经营的季节周期性成衣库存,在成因形成中已经提到了,只有适销对路时才能保证这部分库存只是暂时的、可周转的。这就需要企业有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这就不单单是依靠企业一个生产部门可以控制的。这需要服装企业整个策划团队、营销团队、设计团队综合能力的提升。努力做到“以销定产”、“定期跟货”的产品管理方式。另外一方面,企业的生产期越靠近销售期,预测应越合理,但是服装是手工生产产品,从原、辅材料采购到生产再到成品出厂,存在一个固定的生产周期,如果服装还有其他订牌辅料加工,周期会更长。合理的控制周期就需要整个生产的供应链要保证畅通。服装企业的上游原材料供货商要能够货源充足,将采购源头控制住,保证随时有货。下游的销售商可以及时销售。如果销售环节不畅通,那么成衣库存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经销商手中,这也不是解决的方法。
(3)对于产生“牛鞭效应”可以合理规避。服装生产企业完全靠自己销售是做不过来的。许多企业采取按客户订单生产的方法来降低库存风险,由于供应链环节的影响,需求量被放大,使得生产企业产量放大,引起库存。服装制造企业打破传统的依据订单补货的供应模式,以实际的或预测的购货者需求作为补货的依据,减少信息从销售商向生产商传递过程中的放大和扭曲,大大降低了牛鞭效应的影响。服装制造企业可以采用与下游销售商之间按照买断制进行生产,可以达到“以销定产”及“零库存”的目的。这样等于把库存压力转嫁到了销售环节,作为生产企业可能库存单纯减少了,但往往成为变相的库存转移,如果不能产生实际的市场销售量,这部分产品就到了经销商的仓库中。这就不是简单地就服装生产企业控制库存的问题,而是将控制库存这一个环节放到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链条上,就需要整个社会从体制出发来调整供应链。
4 结 论
针对DX服装企业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对于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来讲,由于它们技术条件、人力资源、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在成衣库存问题上无法像大型服装企业那样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控制和规划好企业成衣库存。只能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成因引起的库存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减少。最大限度地回笼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对DX服装企业提出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我国中小型服装企业库存的减少提出一点思考。对于我国的广大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来讲,提高竞争力、使企业上下游之间供应链畅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规避大量库存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马建民.中小企业开发老年服装市场前景广阔[J].甘肃科技,2009.08(16):97-99.
为防止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出现火灾情况下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内有效地扑灭火灾、抢救伤员、疏散伤员和物资,把火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特制定本预案。
2 危险性分析
2.1 企业概况
某服装加工公司,位于佛山市区,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职工总数243人。
办公楼:1600平方米 三层结构。
车 间:3000平方米 二层结构。
宿舍楼:1600平方米 三层结构。
食 堂:700平方米 一层结构。
办公楼:安全出口两个,宽度1.6米。
车 间:安全出口三个,宽度1.4米。
宿舍楼:安全出口两个,宽度1.6米和1.2米。
2.2 消防设施配置
车间一、二层分别设防火报警探头等62个。车间内设有六组双头消防栓,院内分别设置3组双头消防栓。共设置灭火器44只,按规定检测检修。
其中:
办公楼:一层3个、二层3个、三层2个,共8个。
宿舍楼:一层1个、二层1个、三层1个,共3个。
车间楼:一层正门开关柜南侧2个;一层西门开关柜1个;一层毛领车间1个;一层整理车间西门2个;一层里布车间1个;一层辅料库东门2个(门外侧),西门2个(北侧);一层成品库4个;二层维修室对面3个;二层缝制车间东门2个,西门2个;东烫台对面1个;二层裁剪车间东门2个;二层小车间东门2个,西门1个;配电室2个;伙房2个;锅炉房1个,共33个。
2.3 危险性分析
服装行业人员密集,电器线路复杂,易燃物品多,一旦出现火源易蔓延引起火灾造成群死群伤。
服装厂库房内的服装衣料的原料可燃且数量多,各种织物的燃烧速度要比普通木材燃烧速度快得多。同时,由于服装厂大量使用电熨斗,导致火灾的因素增多。加工服装的各种衣料大多是化纤成分,一旦发生火灾产生的各种毒气比普通的火灾产生的毒气毒性更强。
存放服装的仓库是重点防火点。存放的原料和成品应采取垫板存放(若原料长时间直接置于地面),受潮发霉后容易自燃,须定期进行检查。
火灾因素识别:电器开关、用电线路;加热熨斗;伟明树脂胶的使用;食堂液化气罐的存放使用。
3 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设立事故现场指挥组、通信联络组、火灾扑救组、人员抢救组、物资疏散组、后勤保障组。
(1)现场指挥组:
组长:总经理
现场指挥:副总经理
主要职责:定期组织安全检查,消除不安全隐患;对企业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掌握安全消防知识;对消防设备和设施及时进行监测和更新,保障处于有效使用状态;当接到火灾报警后,迅速通知各组负责人,到现场按自身任务迅速施救;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应急预案演练。
(2)通信联络组:
负责人:(略)
成员:现场值班员、办公室值班员。
主要职责:在指挥组领导下,负责与消防、医院、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联系,确保通信畅通。
(3)人员抢救组:
负责人:(略)
成员:(略)
主要职责:对火场内被困人员实施解救或送至医院,听从指挥人员调动,不得擅自进入火区。
(4)火灾扑救组:
负责人:(略)
义务消防人员15名
主要职责:在指挥组的统一领导下,利用单位内所有的灭火设施灭火。
(5)物资疏散组:
负责人:(略)
成员:(略)
主要职责:对火灾现场或有可能受到火灾威胁的火灾现场周围的危险品、价值较高的贵重物品进行抢救疏散。
(6)后勤保障组:
负责人:(略)
成员:(略)
主要职责:负责有关灭火、抢救物资的保障,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的接待,以及灭火相关工作,如保护现场,接等有关人员,协助火灾前期调查等。
5 应急响应
(1)第一发现火情人员或得知火情的值班人立即报119。
报警要求:说明失火的具体的地址、失火的位置、单位名称、失火物品名称、火势大小、火灾现场有无危险品、报警人姓名、报警所使用的电话号码。
(2)现场值班员或负责人将火情通知指挥组总指挥(或其它负责人),迅速在指定位置集合,听从统一安排部署。
(3)各组成员由本组负责人通知,按部署迅速展开行动。
[案情]*年2月,某服装加工厂在当地招工,条件是:劳动地点在工厂车间,劳动者自带生产工具,由厂方分配生产任务,按加工合格的产品计件付给报酬。王某应聘后被工厂录用。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在劳动过程中,该厂管理比较松散、没有规定上下班的时间,劳动者只要完成工厂交给的生产任务即可以离厂回家。劳动报酬的领取也是随机的,工厂资金比较充裕的时候,就按劳动者前一阶段加工的产品的数量付给报酬。*年8月,张某在劳动过程中被切伤左手,住院期间共花销医疗费*元,事后经鉴定被评定为6级伤残。王某认为自己是在工作中受伤,应当按照工伤对待。服装加工厂认为其与王某之间没有形成劳动关系而是一种加工承揽关系,王某不是该厂职工,不能享受工伤待遇。双方经多次协商未果,王某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要求确认其与该厂之间形成的是劳动关系,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认定双方之间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某服装加工厂不服该裁决诉至法院。
本案的焦点是如何正确区分劳动关系和加工承揽关系。对此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王某与某服装加工厂之间存在加工承揽关系。因为王某与该厂未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办理其他招工手续。工厂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也没有其他规章制度约束劳动者。在王某与某服装加工厂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一般的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要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用品。而王某在为该厂劳动的过程中,工厂没有为其提供劳动工具和劳动保护用品,这说明王某是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以自己的劳动技能为工厂加工产品。在王某与该广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口头上的加工承揽合同。虽然王某是在工厂内劳动,但仅仅依据劳动地点来判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片面的。王某与某服装加工厂之间没有劳动关系,所以王某所受的人身伤害不能认定为工伤,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但王某是为某服装加工厂加工产品、完成承揽任务时受伤的、按照《民法通则》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利益进行活动过程中受到伤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补偿。某服装加工厂作为受益人应当给予王某一定的补偿。
另一种意见认为,王某与某服装加工厂虽然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但两者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首先王某是在某服装加工厂在当地招工时被聘用的。王某被聘用后就是该厂的工人,虽然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工厂为王某分配生产任务,王某在工厂里按工厂的要求完成生产任务,符合劳动关系的特征。其次,王某自带生产工具,这是由工厂的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设备和工具不充裕决定的;并不能以此来否认劳动关系的存在;王某没有按固定的时间上下班,是由于工厂自身的管理松散造成的、不是劳动者的过错,更与劳动关系的有无无关;王某按加工合格的产品的数量,不定期地领取劳动报酬,只是说明工厂与劳动者之间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劳动者领取的是计件工资,而不是加工承揽的劳动报酬。王某与某服装加工厂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王某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而受到事故伤害,应当认定为工伤,由某服装加工厂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评析]正确审理本案的前提是如何区分劳动合同关系与加工承揽关系。《工伤保险条例》在有关工伤认定的条款中使用的是“职工”一词而不是劳动者。职工一词的含义是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与企业没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如从事加工承揽业务的劳动者,不认为是职工,其在劳动过程中受伤也不能认定为工伤。所谓加工承揽合同是指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接受承揽人工作成果并给付报酬的合同。承揽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具有一定的人身性质的合同,都是建立在劳动者提供一定劳动的基础上的。两者的区别是:承揽合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目的,合同的标的是承揽人完成的工作成果,而不是劳动过程本身,而劳动合同的标的则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承揽合同中;承揽人以自己的设备、技术和劳力独立完成工作,与定作人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在劳动合同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隶属关系;用人单位是管理者,劳动者是被管理者。用人单位要为劳动者安排生产任务,指定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要求并以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劳动者。
本案在某服装加工厂招聘王某的过程中,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其目的是为了逃避自己应当对劳动者承担的劳动保护和工伤保险责任。同时其管理较为松散、既没有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也没有规定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其他劳动要求、但这只是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能以此来否认两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否则就会为企业侵犯劳动者的权益大开方便之门。某服装加工厂在录用王某的时候、采取的是招工的形式,而不是将自己的生产任务以定做的方式交给王某,自己作为定做人,王某作为加工承揽人。所以当事入双方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建立加工承揽关系的意思,而是希望建立劳动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工厂向王某安排生产任务,并明确指定生产任务要在工厂中完成。按照工厂的要求,王某自带生产工具,这是由于工厂的生产条件不完善造成的,不能以此来认定两者的关系是加工承揽关系
本案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些企业管理混乱,用工制度不规范,加之企业的经营者有意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造成的。只有确认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业已存在的劳动关系,落实其应当对劳动者承担的责任,才能有效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督促企业完善用工制度,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劳动管理秩序,促进企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又对他们倍加照顾的就是____服饰有限公司的当家人,农家女出身的总经理——____。从仅有两台缝纫机的小作坊起家,发展到现今拥有120台万能机、安置200多名女工、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年缴利税150万元的民营企业,44岁的____努力了23年,付出了23年。
____年,20岁的____高中毕业回到了家乡老城____村,因为有文化,办事细致,村里有意培养她留村任职,可年轻的____有自己的梦想——学缝纫裁剪技术,为他人做漂亮衣服。她说服了父母,到老城镇服装厂学起了缝纫裁剪技术,由于肯下功夫,两年时间,她就熟练掌握了全套缝纫裁剪技术,接着,她就用自己攒下的钱购买了锁边机、缝纫机,独自干起了服装加工,精细的加工、低廉的价格,周到的服务,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客户。1986年结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____被丈夫所在的国营企业招为合同制工人,她也由一个农村妇女成为他人羡慕的“城里人”。但进厂后不久,____发现自己仍不能舍弃所喜欢的服装加工,于是就打算辞职,并且这回她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办服装学校。几经周折,____年,____腾出自己住的两间屋,购置了几台缝纫机、桌椅,聘请了两位裁缝师傅,在家里办起了服装学校。当时,很多农村女孩考学无望后都想学个一技之长,因此,服装学校一开办就吸引了不少人。同时,颇有远见的____采取了边教学边接服装加工订单的方式,这既为她积累了资金,又让学员在学技术的同时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学员与日俱增,教学点也不得不一次次的搬家,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学员曾一度达到了200多人,____的事业有了根本性的转机。
____年底,____租赁了____村一处闲置厂房,投资40多万元办起了服装加工厂——________服饰有限公司,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如今,公司现拥有16条生产线,120台高速、平缝车,加工生产的服饰包括:衬衣、长裤、防寒服、羽绒服等,年产服装150万件套,精细的加工、良好的信誉,还吸引了不少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等多个国家的客户,安置200多名村妇女进厂工作,其中有80多名下岗女工和3名残疾人。
仿佛昨天还是二十多岁的姑娘,一眨眼却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二十多年来,____不曾停一停、歇一歇,就这样脚步不停地勇往直前,她似乎没有青春过,没穿过一件漂亮衣服,没度过一次假,但她的青春就在创业中。
为成功,她默默品尝着辛酸
女人做大事九苦一分甜,当人们问____这一路走来遇到多少困难时,____想了想,笑笑说:“我没觉着有什么困难,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是迈过坎坚持下来。”创业难,作为没有多少文化没有根基的农村妇女创业更不易,多年来,____遇到的坎不少,91年刚起步时,学校又连续搬了几次家,客户定做的衣服不能及时交工,一些客户纷纷索要违约金,取消订单,一年下来,操心费力、流泪流汗的结果却是亏损近万元,那时的一万多元可是她没黑没白地苦干,一分一分地攒下来的;92年,公爹卧病在床,丈夫上班很紧张,于是____就两头跑,不管多忙多累,每天都抽出时间给公爹喂饭、喂药,端屎端尿,不嫌脏累,没有怨言,公爹去世时,眼含热泪对她说:“我能活到今天,多亏了俺____,能摊上你这样的儿媳妇,是俺家的福分,我已经很知足了。”父母都很忙,____的孩子从小学就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病了自己去打针,回家自己做饭,炉子灭了就用开水泡馒头------看到别的孩子整天都有妈妈陪着、护着,儿子很羡慕,就求妈妈抽时间陪陪他,____就告诉儿子“等过年的时候妈妈天天陪着你”,于是,孩子就天天数着指头盼过年。在一份难以兑现的承诺中,如今,孩子已经18岁了,并离开了妈妈到外地上了大学。深感愧对孩子,____也曾犹豫,几度想放弃,但面对懂事的孩子,____就想:挺一挺就过来了,我要给孩子做个榜样,让孩子明白人活着就要有理想,有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奋斗.
对父母,____付出了满满的孝心;对孩子,____留下了一份歉意;对员工,____奉献出了满腔的关心和爱护。
服装厂里女工多,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____把她们看作自己的姐妹,自己的儿女。对每一个进厂的人,____都会热情亲切地安排住所,手把手地教技术,“来到厂里,就把这当成自己的家,有啥事就跟我说一声。”一句话说得员工心里暖暖的,____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厂里为员工提供宿舍,提供免费工作餐,知道孩子们爱干净,厂里还盖了洗澡间。生活上,____更是照顾得细致入微,谁生病了不舒服,____就扶她到宿舍休息,并买好药,冲一杯红糖水给递到手里;谁家碰上急事难事等钱用,____就及时把钱垫付上;谁心里有事不痛快了,____就主动地开导她,教她如何做事如何做人。____从来都不曾批评她的员工,总是循循善诱,有时副经理熊员工几句,____就袒护着,气得副经理常说:“一熊你的孩子你就心疼”。____确实把这些二十岁左右的农家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连她们的归宿她都很挂心。孙庄村农村女孩李敏94年就跟着____创业,是名老员工,她们处得“就像母女”,____这样说,李敏这样说,他人也这样说,为给李敏找个好婆家,____没少费心,最终找了一个不错的小伙,两人结了婚生活过得幸福美满。象李敏这样,____已经介绍成了十几对姻缘,如今,厂里的小姑娘处对象,都要领来“让孙姨看看,孙姨说行就行,说不行就散”。
这位朴实的农家女经理,和员工同吃同住同
到了2009年,我国经济开始逐步企稳回升。但是紧接着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用工荒”、“用电荒”、“用地荒”等情况却让纺织服装企业措手不及。于是,一时间向西部地区“转移”的问题开始成为纺织服装行业内谈论的热点。企业是就地“转型”还是向西“转移”的争论也愈演愈烈。毋庸置疑的是,纺织服装企业不论选择哪一条路都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剧烈阵痛。
纺织企业:向阳花木易为春
2009年深秋,全国各地着急赶做棉被、棉袄过冬的普通群众不约而同地发现,棉花涨价了。其实,棉花价格的上涨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无非就是几句抱怨,直接影响并不太大。但是,对于数量众多的棉纺厂来说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了。如果企业的应变能力不强,处置效果不明显,其后果可能直接威胁到一家工厂的生死存亡。
实际上,棉花的价格从2008年末就已经开始小幅上涨。当时棉花的价格仅仅波动性每吨上涨了200元左右。但是,这个情况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棉纺企业的重视。在棉花价格持续低迷多年以后,众多的棉纺企业似乎已经不记得棉花价格起伏的规律。
江苏南通某棉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企业。最辉煌的时候,曾经雇用有接近万名工人。就是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到2008年,该公司每年的用棉花量都在1万吨左右。按照惯例来说,一个这样规模的棉纺企业库存棉花至少也应该保持在1000吨的数量级。但是,为了减少资金积压,规避现金流方面的压力,这家企业的棉花库存量长期维持在200至300吨的规模。
在棉花价格小幅上扬之后,紧接着的便是籽棉价格的暴涨。到2009年中期,棉花的价格已经比年初每吨上涨了2500元。但此时,棉纺企业仍然还有希望,那就是希望9月新棉上市之后,棉花的价格能够降下来。新棉上市,成了棉纺企业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希望的后面往往跟着的都是失望。到了2009年10月底,四川棉花的市场价格是新疆细绒棉每斤18元;新疆精致绒棉每斤要19.8元。并且,新疆的棉花运输极为不便。到12月,据对部分企业的调查显示,在已销售的13万吨新棉中,有2/3的棉花因为车皮紧张无法外运。有的企业声称,存放在站台上的棉花将近两个月了,仍旧运不出去。
江西、湖南两省,也是我国内地棉花的重要产地。以湖南为例,由于气候干旱的原因,2009年的棉花种植面积220万亩,较2008年减少30万亩,减幅达12.5%。另外加上转基因棉花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造成了棉花产量更低。同时,较高的价格又引起了棉农惜售的现象发生。
怎么办?这成为摆在棉纺企业面前最直接的问题。
从新疆采购棉花,在没有火车皮的情况下运到镇江的运费就高达1400元每吨。这显然是不可行的。在纺织行业形势刚刚企稳回升、棉纺企业订单刚刚开始增多、利润刚刚有点起色时,棉花紧缺、棉价高涨、运输困难等问题再次让棉纺企业苦不堪言,甚至到了即将无米下锅的境地。
看来,不转变是不行了。不变就意味着在金融风暴重创下“死里逃生”的中国棉纺企业有可能再次坠入新的深渊。于是,企业转移毋庸置疑地摆上了议事日程。棉纺企业到棉区去,既节约了运输费用,又可以享受当地的政策优惠,还有相对沿海来说廉价的劳动力。这些因素无不隐藏着巨大的诱惑力。
斩钉截铁,该企业高层最后拍板。企业必须转移,目标江西九江。九江是江西省棉花主产区,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全省三分之二,年产棉花180万担左右。九江地处江西北部,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还是大京九铁路与万里长江交会点,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更难得的是,九江还是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对外开放和外贸港口城市。
该棉纺企业转移到棉区之后,上述的各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因为棉花价格上涨对企业带来的冲击。工人的平均工资比在镇江低两成,厂房的租金则要低一半,另外还有水电费用等的支出都要少得多。这无疑都给纺织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目前,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新疆等省区已经成为纺织企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目前纺织行业全国性大转移,其主要转移的仍然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生产制造环节。
服装企业:欲说还休梦已阑
金融危机给我国服装企业带来的冲击也是非常严重的。海外订单锐减,出口量直线下降,成为2008年度服装行业的“外困”。进入2009年以后,我国经济开始回暖。但就是在这个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力短缺、劳动成本上升、物流成本增加又毋庸置疑地成为服装行业的“内忧”。
2008年10月,广东东莞下了一场持续多日的暴雨。街道上,随着积水漂来最多的是一张张鲜红的招聘员工的告示。临近下午下班的时候,从沿街各个工厂出来的工人很少。零零散散地在马路上走着,不成群。这场暴雨,似乎洗掉了东莞一贯以来的喧嚣浮华。
号称“世界工厂”的东莞,是我国南方制造业的中心城市之一。在这个地区出现这样冷清的情况是很不正常的。从2008年末开始,大面积的“用工荒”开始在珠三角地区蔓延开来。金融危机的时候,服装企业接不到订单,除了保留一小部分技术骨干之外,不得不裁掉大量的普通工人。而到了经济开始好转的时候,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企业却发现工人没有了。
实际上,农民工结构上的变化使得“用工荒”的出现成为必然。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逐渐老去,更多80后甚至是90后进入了农民工的行业,并且成为这个群体的主力军。这些人不论是在人生观还是在价值观上面和他们的父辈都截然不同。年轻一代的农民工更注重享受、消费以及更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曾经有报道说,“80后农民工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受到较多的家庭呵护”,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目前在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仍然属于凤毛麟角,计划外生育的情况很普遍。
而一部分服装企业在对农民工的待遇问题上处理得却不够慎重。国家统计局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月平均工资1417元。每周工作时间超过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农民工占89.8%。与此同时,近六成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总体较低,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的比例也很低。
另外,在金融危机时被裁掉的部分农民工带着自己的积蓄回乡创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于是这部分农民工便彻底转变了自己的身份,不会再外出务工了。综合上述情况,就不难看出“用工荒”的根本原因。
沿海一带的服装企业遭遇“用工荒”,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工人,有订单不敢接;没有工人,接到的订单不能按时交货的情况比比皆是。于是,服装加工企业在看到纺织企业转移带来的变化之后也开始陆续筹备转移事宜了。
然而,在我国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已经步入了摸不着石头的深水区时候,服装加工企业摸着纺织企业的石头,能否顺利趟过自己的那条河呢?答案是否定的。此石头非彼石头,此河也非彼河也。
广东中山一家休闲服生产企业应对“用工荒”的办法就是转移。他们选择了西南某省会城市周边的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当然,政府为了争取这家企业落户本地,在政策、土地、配套设施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优惠。实际上,针对沿海服装加工企业的转移潮,河南、四川、重庆、江西等省份都争先恐后举行招商会议,大力邀请沿海企业到当地建厂。
中山的这家服装加工厂投产之后,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难题开始出现在企业的面前。首先遇到麻烦的就是企业的采购部门。一次,为了寻找一种衣服袖口上面的纽扣,采购部门的几个人差不多把周边的县市都跑遍了,也没找到合适的生产厂家。最后不得不从广东采购后,再运到企业。
这样一来,算上耽误的时间造成的损失以及往来的运费等,服装的成本与在广东生产已是相差无几。接着,高昂的成品运输费用也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众所周知,IT行业转移生产基地的运作是非常成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产品,一个集装箱便价值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因此,区区一点物流费用在他们眼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我们的服装加工企业来说,一个集装箱的衣服最多也就十几万元或者几十万元。在服装行业利润率不高的客观前提下,这个运输费用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服装行业整体在内销市场没有完全做好之前,出口依然是目前的主要途径。从遥远的内陆把产品运到沿海的港口装船,无疑就是把豆腐价运成了肉价。在服装加工行业的上下游没有实现转移之前,单纯的服装企业转移注定以失败告终。
遥想当年,部分沿海服装加工企业到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建厂。理由主要也是,“在中国要花1000元去请一个技术还不怎么样的工人,在越南只用500块钱就能搞定。”然而,没过多久这些企业也纷纷铩羽而归。原因还是这些国家没有服装加工企业需要的产业链。拉链、纽扣等等都得从国内运过去,这样的生产环境企业的日子能好过吗?
目前,我国服装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和当年企业到东南亚建厂的情况几乎是如出一辙。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国沿海有着全世界最完美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术业有专攻,在沿海一个镇生产一种配件的现象很普遍。曾经有人担心东南亚国家会以廉价的劳动力取代我国的服装加工业。实际上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出现的,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磨合。
目前,沿海的服装企业有些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转移。而有些已经转移的企业又静悄悄地回到了沿海。无可非议的是,只有实现服装行业产业链的整体转移,服装加工企业的转移后劲才足,才能成功。
走还是留:因事制宜,以权达变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与目前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同样情况也在我国台湾出现过。当时,台湾年轻一代因生活改善开始不愿意到工厂打工,缺工引发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其他一些成本也在攀升。面对这样的局面,台湾企业大多选择了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大陆。实际上,上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因成本上涨,先是转移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之后又二次转移到了中国内地。
由此分析,部分纺织服装企业的转移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当然,对于做内销市场的沿海纺织服装企业,将生产线往中西部转移是明智的,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但是对于主要做外销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高昂的运输费用却难以承受,继续留在沿海恐怕是最好的选择。
留下来,能不能站得住就要求企业对自身进行合理化的转型。为了消化掉留在沿海而产生的较高成本,纺织服装企业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劳动力素质、自动化程度、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产品附加值。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不论哪一次的变化或者是危机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机遇。留下来的纺织服装企业完全可以借此机会,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创出自己的品牌,让世界彻底改变中国是“世界服装加工厂”的观念。把中国制作变成中国创造,争取早日让中国的纺织服装也在世界高档服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服装设计;自主创新;产学研平台
一、株洲服装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瓶颈
株洲地区现有各类服装加工企业4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00多家,拥有自主品牌1000多个,年产值近100亿元。随着株洲芦淞服饰市场的繁荣,强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条以服装交易为核心,服饰生产为主体,涵盖相关配套产业的服饰产业链。发展成为以株洲芦淞服饰工业园、宇奴服饰工业园、侨泰服饰工业园、新芦淞都市服饰工业园、宁乡服饰工业园等服装品牌和企业园区。但是就株洲服饰加工企业整体而言,很多企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是专业市场依附型的扎堆企业群,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而打造本土服饰品牌是株洲服装做大做强的根本。从目前的服装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来看,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服装创新设计能力差,缺少专业的服装设计队伍。这也是株洲大多数服装企业的通病。服装加工厂大多数是以进料、来料加工和贴牌、套牌生产为主,大多数不具备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缺乏叫得响的企业自主研发品牌。第二,靠“价格战”和“数量战”来盈利,高能耗而低收入,导致了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大路货居多等连锁效应。第三,部分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致市场上的本土服装品牌诚信度受损,消费者对产品良莠不分、真伪难辨,给国际知名品牌在株洲服饰市场的扎根与拓展提供了契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株洲市政府组织服装界的企业代表和专家,在科学分析株洲服装企业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的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搭建服装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产学研互动平台方案,将芦淞服饰产业打造成千亿服饰产业,并将服装列为株洲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集群。2010年6月1日上午,芦淞服饰企业科技特派工程启动仪式在芦淞区隆重举行。芦淞服饰科技特派工程以“园区攻坚战役”为切入点,旨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芦淞区科技支撑服饰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以推动芦淞服饰产业园做大做强。其长远目标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区域性服饰品牌。尽管有些服装企业与高校建立了产品合作研发的关系,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大多是流于形式,二者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打破瓶颈,形成有效互动。主要原因是合作模式不明确,分工和管理混乱等。需要协调政府主管部门、服装企业、设计院校三者的关系,建立真正能为企业服务的长期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发模式,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设计团队的主动热情、企业的自主参与作用,走出“以廉取胜,以量取胜”的低效运行模式。
二、对株洲服装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思考
由于服装具有流行性和地域性特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要考虑区域性,在服装企业与高校合作模式上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目前在国家大政策的前提下,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日趋紧密。服装专业与服装企业的对接在一些省市也已经展开,但株洲地区在这方面发展相对落后,只有极少数企业在开展,如株洲地区的“忘不了”品牌男装生产企业与上海的东华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由高校进行男装的设计研发,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2009年,在株洲芦淞区政府的推动下,株洲成立了首家服饰设计研究院,旨在为株洲服装设计与生产加工搭建一个高水平的产学研互动平台。但由于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人员分工不明确,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究其原因,由于采用国内大多数产学研模式的一贯思路进行合作,最终导致名存实亡。以株洲为例,其服装园区大多数为生产裤子的企业,并以一个园区多企业聚集的形式存在,这就要求企业与高校合作模式有新的不同。从服装工业园区分类与定位上来看,一个园区的不同企业尽管在生产过程中各自为阵,各自抄板,但服装加工类型基本上是属于同一个方向。政府如能合理地进行政策引导和规划设计,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通过政府推动,让企业心动,高校设计团队积极主动。先重点发展一批条件成熟的企业,再由点向面进行扩大,这样积少成多,株洲服饰整体面貌将会由“粗放型”逐渐转变为“精细型”,不但可以在众多国际品牌中树立自身的企业文化品牌,还能进一步开拓国际化市场。对高校而言,设计的不断投产必然会带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研发能力,促进设计的投产率和学生的就业率。
从企业需求来看,株洲市的服装工业园区都在积极地寻求自身发展的品牌之路,需要强大的服装设计研发团队作为后盾,这也就促成企业与高校服装专业进行合作的决定性条件。通过寻找服装企业和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之间合作的最为有效的合作模式,即在企业、学校之间找到最好的利益诉求点和科学管理的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服装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才能为湖南服装加工企业提品的设计研发保障。因此,需要从株洲服饰工业园的各企业对服装设计的研发需求和研发内容出发,重点探索长株潭地区服装企业与高校服装专业之间的产品研发与合作运作模式,以“企业需求式”和“项目联合开发式”来进行服装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用建设“一中心,多团队”的方式来建设服装工业园,为企业、学校和服装设计院三者之间提学研合作的保障机制,才能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企业需求与高校研发不畅通的矛盾。
三、具有本土特色的服装设计研发中心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服饰工业园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建设是株洲服装产业转型下的必然选择。在国际高端服装品牌的市场冲击下,国内各服装产业也逐渐由“粗放型”向“高精型”转型,服装企业对设计研发的需求也日趋明显。株洲服装工业园区的服装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是国际化市场背景下,各种服装产品公平竞争,流通范围日益扩大化,流通途径日益便捷化;挑战是网购服装已经成为现代人消费的重要途径。品牌效应和诚信度将成为消费者所关注的重要因素,只有拥有自己的产品特色,才能在浩瀚的服装产品中保持自身的面貌,博得消费者的认可。提高服装产品的研发能力是市场给予企业的压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企业要在市场中存活,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服装品牌形象。许多服装企业缺乏专门的设计师,服装市场时尚信息的滞后性导致企业生产加工只能盲目跟风,随波逐流,失去了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许多服装企业也有强烈的意愿与高校服装专业进行合作,需要在校企对接方式上找到各自的联接点。
从株洲服饰工业园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建设的可行性上来看,研发中心具有政府支持、高校支助和科研团队支撑三大保障。首先,株洲市政府致力于打造湖南本地品牌,特别提出打造千亿服饰群的策略,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机会,也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以芦淞服饰工业园为例,就是在区政府牵头下的校企合作试点之一。其次,株洲拥有湖南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拥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服装院校的师资队伍,每年为服装设计专业培养了大批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如能够将这些人才资源在本地区内消化吸收,将能突出高校优先为地方产业服务的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也在大力推进产学研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第三,研发中心组建完成后,不能成为概念化和框架式的僵硬机构,而要能为企业主动造血,能为企业不断提供新的设计养分和新鲜血液,使设计真正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通过引进与送培相结合的双重模式,将能不断优化人才质量,提高团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继而提升服装设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如醴陵、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无不是依靠培养省级大师、国家级大师等名家设计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株洲的服装企业没有强大的科研团队支撑,将逐渐沦落为二流、三流产品的廉价加工场。温州人为摘掉假冒伪劣产品形象的帽子,政府付出了艰辛的代价和沉痛的教训。株洲服装传达出的整体形象也就是株洲服装企业的形象,所带来的往往是一个区域效应,可以说,荣则共荣,毁则俱毁。企业不能满足于现实,固步自封,需要及时反省自身,总结多年来的经验与教训,积极主动参与到产学研互动平台建设中来,共同构建起本地区强大的坚固的服装产业链。株洲近期召开的湘商大会,围绕诚信互惠,湘商天下的口号进行了专题研讨,也是从政府层面对企业未来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服装设计研发中心的建设需要分四步走:首先,需要对长株潭地区服装工业园区服装企业进行调研,从企业获取相关技术、生产、销售的产品数据资料;其次,通过各类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脑网络、电视、广播等收集相关咨讯,争取做到全面、有效;第三,对商务部、统计局、海关等各种正规渠道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从中获取可信资料数据;第四,分期派驻高校设计团队到企业进行专题设计实践,结合各工业园区的特点,从实践中进行设计创新。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从市场入手,从企业需求入手,做实题,从实题中总结经验,为长株潭地区更多的服装工业园校企合作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理论指导。
株洲的服装业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形象,也成为株洲城市中一张重要的名片。维护好这张名片,打造高水平的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关键,企业和高校长期互动是根本。
奢侈品牌服饰对加工的要求不仅仅是在中国生产一套成衣出来那么简单。有关刺绣的加工自然放在了中国,棉质前身后身可能在马来西亚加工……
近日,世界奢侈品协会WLA中国代表处接到很多中国媒体及奢侈品消费会员询问关于世界诸多知名奢侈品牌是否在中国进行“加工制造”的问题,WLA认为,奢侈品牌重在“品牌”,只需质量达标,在哪里生产制造只是加工程序问题,并不重要,这只是个心理误区, “中国是这些奢侈品牌的加工基地之一,实际上,整个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都被列为奢侈品服装的加工地区。奢侈品牌们对加工的要求也不仅是在中国生产一套成衣出来那么简单。有关刺绣的加工自然放在了中国,棉质前身后身可能在马来西亚加工……这些经过加工的衣服再回到香港,在香港汇集‘组装’后再运到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时尚聚集地。”这只是一个品牌上架之前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品牌则有不同的程序。
一个品牌通常在国内有一个生产商的总,总接到品牌的订单后,依据他所掌握的那些能够进行外贸生产的服装加工厂的设备情况,来进行不同款式服装的发包。每次都要根据不同的款式和其他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服装厂。换句话说,同为一线品牌,可能与其他的一线或者二线甚至是大众品牌共享一家服装加工厂,而非有些观点认为,某大牌所有的服装由一家服装厂垄断,同时,根据每年款式的不同,提供生产的加工厂也并非固定。
如果算在中国加工的成本,奢侈品服装的成本就很低了,服装厂可能要以成衣市场价的5%向总出售产品。按业内分析来说,在中国给奢俘品品牌服饰代工的企业多在珠三角地区,尤以广东的东莞和虎门居多,一般来说他们的生产设备比较好,而江浙一代原料比较多。
但是目前奢侈品牌对“中国制造”存在误区:有些一线品牌为了怕被消费者知道它在中国或其他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有生产厂,甚至会找一些位置偏远的加工厂来提供代工服务,有些家庭作坊型的加工厂甚至连当地人都不知道,在完全顾及保密性的同时,也许就因为环境和劳动力降低了加工质量,在WLA看来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对奢侈品牌成衣的成本进行了分析计算,以服装零售价格为标准,价格的20%投入在服装的前期工艺上,而支付给设计师的酬劳和一些手工定制的细节几乎就把前期的费用全部耗尽。接下来,整个制作费用大概要占20%,这不仅包括支付给贴牌生产厂商的费用,还包括回到总公司后的配饰等制作费用,这些高档服装品牌还需要15%左右的市场推广费用,除去关税以及渠道费用剩下的自然就是品牌的利润了。奢侈品牌并不是想象中那样数十倍,以市场价为1000美元的服装为例,首先,生产总以3%左右的价格(约为30美元)从代工工厂买下加工好的成衣(这些成衣加工厂“来料加工”,奢侈品企业面料进行全球采购,成本很低),生产总再加上市场标价的10%~15%(约为100美元~150美元)之后将成衣卖给奢侈品企业。在此基础上,奢侈品企业再加上市场标价的30%(约为300美元)后,按照这个价格,再将这些高档成衣发送给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销总,考虑到关税的因素,经销总会再加上市场标价的50%(约为500美元),成为最终的市场价格1000美元,按照同样的价格分给各经销商,这样的定价基本能够保证总在剔除关税后有些许的利润。
魏平—一个20岁的待业姑娘,父亲是中央某部的处长,母亲是某厂的会计师,她三年前高中毕业。按照某些人的习惯想法,有这样好的家庭条件,就是上不了大学,谋个“铁饭碗”也不难,起码也要进“大集体”。姑娘的心中却另有打算:领了个体营业执照,在北京繁华的市区办起服装加工部,走上了自谋职业的道路。
探路需要勇气
当今社会,虽说对“铁饭碗”是否定的,但是对它孜孜以求的还大有人在;自谋职业虽然被提倡,可是瞧不起它的也不乏其人。待业青年要想迈开双脚走自己的路,确实需要勇气。
去年六月中旬,魏平的“天华服装加工部”亮牌之后,亲者不快,疏者摇头。好同学为她惋惜:女孩子搞点艺术工作多好,老是蹲下来给人家量裤脚多没意思!父亲说她不争气,母亲怪她太任性。魏平急了:“我既然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屋里的东西也该有我一份。我只要那台缝纫机,走我的路……”父母对女儿又气又爱又心疼。尽管他们不高兴,还是让她把那台缝纫机,连同电扇、熨斗和冬天取暖的炉子一起带走了。
“自己认定的路自己走,别人爱咋说就咋说”。魏平有一股闯路子的劲头,并且不企望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倒愿意多经受一些坎坷。
高中毕业那年,她就借款买了烤箱,和一家饭馆签订了合同,请了师傅,联系了货源,还邀了几个待业同伴,准备开“汉堡包”自营饭馆。后因无房垒灶,结果前功尽弃。一气之下,把备齐的家什全撤了。这是她走上生活的第一次挫折。她总结了经验教训:承认自己幼稚,但不承认无能。失败没有动摇她探路的决心。这位雄心勃勃的姑娘,又设想开办一个“联合服务公司”,想把更多的待业青年引上自强的道路。然而,这个庞大的计划又没有实现。为此,她流过眼泪,但没有泄气。
不久,母亲所在的工厂要招工。通过考试当工人,小平不会拒绝了吧?全家人这样合计。想不到魏平硬是不去。她说:“社会上可干的事情多得很,为什么非要等国家安排?我自己的路自己走,那怕喝凉水咽咸菜我也认了。”
魏平是个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社会的姑娘。她常常闯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她并非为了吃饭,可是爱到饭馆转一转,看看热闹;也不为做衣服,却常去服装加工部看人家排队;她还喜欢同别人攀谈,特别愿意同待业青年谈心。注意观察社会,琢磨各种人的思想,这对她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以至选择生活道路,都是大有益处的。她看到人们吃饭难,做衣难,群众生活中有许多不便;也看到大量待业青年闲着东游西逛。她把人民生活中的不便与大量的待业青年联系起来考虑:一边是有事没人做;一边是有人没事做,这是多么不合理的现象!她把个体开业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了。她认为:个体户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社会前进的光荣事业。因此,她有勇气要探出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开路要有本领
魏平说:“为自己,我不愁分文。我想的是干一番事业。”要开拓生活道路,要创业,没有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宽阔的知识面,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魏平的兴趣很广。她不仅爱画画,而且会摄影、洗相;同时还初步掌握了修理照相机、缝纫机的技术;甚至为将来当一名企业家而攻读外语、钻研企业管理知识;对医学也满有兴趣;不过目前重点是钻研服装这门技艺。她曾经对劝她搞艺术的好同学说:“服装行业也是一门艺术,想学好还真不容易呢!”
魏平高中毕业后,在一个服装裁剪班学习了四个月,基本上掌握了一般服装裁剪和制作技术。为了办好这个服装加工部,又常到服装厂向师傅请教。但是,仅凭这点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满足顾客对各种服装式样的需要,她收集了不少国内外各类服装裁剪书籍、杂志和时装画报,研究了大量服装式样。正是凭着这股子钻劲,魏平敢于接其他店棘手的难活,说了三天交活就决不会拖延。由于做工精细,又讲信用,加工部的信誉越来越高,生意越做越活,整天顾客盈门。
当魏平还在裁剪班学习的时候,看到服装厂积压了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可是还在盲目生产。为了改变服装呆板单调的状况,她曾经设计了一种带飘带的连衣裙,兴致勃勃地送到服装厂征求意见,谁知竟吃了闭门羹。她不服气,心想:将来我要是当个服装设计师,一定要让人们穿得满意。
为了在服装行业上有所作为,魏平把全部心血都投入了事业。白天做活,夜晚学习,成了她的生活规律。她把白天遇到的各种问题记下来,晚上对照书本逐个钻研,边干边学。这样既学得快,又记得牢,技艺上很有长进。今年春节,竟忙得顾不上回家吃年饭,为此,她还哭过鼻子!
魏平享受过成功的喜说,也尝过失败的苦恼。但她抱定宗旨,无论如何也要为顾客服务好,衣服做坏了,别说不挣钱,赔钱也认了。有一次,一位中年母亲带着女儿来做衣服。她女儿身材比较瘦,可是骨架子并不小,而魏平没有掌握好这个特点,把衣服做瘦了。这位女顾客一向是在“蓝天”定做服装的,眼看女儿的衣服不称身合体,要求赔偿。魏平边道歉边劝说,希望让她把衣服改好。可是改了五次,还是不称心。魏平一边准备赔钱,一边还向顾客争取再改一次。最后,她到服装厂请教了老师傅,并重新量了女孩子的身材,终于把这件上衣改好了。顾客满意地取走了衣服,临走时道了一声:“谢谢!”魏平也高兴地送别顾客,深情地说:“欢迎您再来1”
上路决不回头
魏平开业的消息一传开,好同学和她疏远了,使她感到难过,但是更多的人鼓励和支持她,又给了她莫大的安慰。
一、目前针织服装产业基本情况
1、产业稳步发展。尽管受去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县针织服装产业在各政府的关心扶持下,仍然得到稳步发展。截止2012年8月,全县针织服装经营户有143户,从业人员5500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福珍针织制衣有限公司、广州森仕服装有限公司和同庆纺织有限公司,实现总产值5256万元,销售收入25023万元。
2、贡献日益呈现。针织服装企业迅速发展,不仅解决劳动力就业,大大缓解了就业矛盾的问题,还繁荣县域经济。截止2012年8月,全县针织服装企业从业人员5209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从业2000人,上缴税金130万元。同时服装企业的增加带动了县城及中心乡镇的人气,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二、针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不够完善,生产链不配套。县现有的针织服装企业大部分为来料加工的小企业,他们各自为战,企业之间缺乏配合;这些企业大多在纺、织、染、整生产链条上不配套,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缺乏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差。
2、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自主创新。企业机制不活,股份制企业少,个体和私营企业多;大企业的引领作用不够,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现有针织服装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偏低,产品档次偏低,管理水平不高,技术人才匮乏。工种单一,技术含量低。
3、“三合一”企业安全隐患。县城内生产加工、住宿、仓储等在一起的“三合一或多合一”服装企业有38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这些“三合一”型的小企业,在生产上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如:在消防设施不齐全、生产设备老化等问题。
三、针织服装产业的生产发展措施和方向
1、搭建好服务平台。一是加快建设针织服装加工创业园。在县红金工业区第三期规划建设一个融生产加工、办工住宿为一体的针织服装加工创业园,建成一个既能推动产业发展又能形成市场的产业园区,促进针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品位,推动产业经济发展。二是加快组建针织服装行业协会。年内组建好针织服装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服务、代表、协调和自律”的职能。加强与协会会员、政府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沟通联系,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反映本行业情况和会员的愿望与要求,维护本行业和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到标准厂房办厂为促进县服装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服务。
2、加快延伸产业链。针对目前针织服装产业链条中的缺漏,更加有意识地加快相关产业招商的步伐,一是加快引进一批品牌企业,特别是针对印花、染整、高档面辅料等配套企业相对较少的实际,配合产业园的兴建引进一批相关项目。二是做大做强一批领军企业。积极扶持福珍针织、广州森仕等一批现有骨干企业,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和品牌服装的市场占有率。在针织服装加工、生产和销售形成一定规模后,加快实施拉链、纽扣、水洗、中高档后染整等一系列专业化协作配套项目。
3、加强教育培训。县中小企业部门依托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加强企业管理培训,进一步提升针织服装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县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托技能培训,打破招工难瓶颈。以县职校、技校、农校、夜大、农函大为培训载体,把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作为主要培训对象,大规模开展多途径、多选择、多层次的培训,构建起优势互补的培训体系。今后每年举办六期以上培训班,增强针织服装企业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
4、加大安全生产整治。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为消除安全隐患,规范针织服装业的发展,不仅通过引导服装企业退城入园生产,还将加强安全排查和整治。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监督检查,各企业要进一步健全内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安全措施,共同做好针织服装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蓝领白领谁更愁
储运人员平均年薪7万,数控机床操作工平均年薪7万5,铸造工平均年薪8万,机修钳工平均年薪8万……仔细阅读这份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的2014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我们不由得质疑:是蓝领的高薪时代来了?还是苦活累活没人干?
泪奔族:辞了职学拉面去
没闲钱_1107:我想去兰州学拉面,因为我月薪只有拌凉菜师傅的一半,我要改变现状!
小小古惑狼:“白领”就是今天发了薪水,交了房租、水电煤气费,买了油、米和泡面,摸摸口袋剩下的钱,感叹一声:这月工资又白领了。
村灰哥:5000块钱的民工找不到,3000块钱的大学生一抓一把。
理智族:蓝领赚的是辛苦钱
喵了个: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刷着微博是要付出代价滴……
雨佳世界:你就看工资,怎么不看蓝领们的辛苦,这能比吗!
粤彩霞:蓝领挣的是年轻钱,干不动了谁管?医疗保险谁管?职业病谁管?可以说蓝领是拿着人肉换猪肉!
管理和技术类职业
生产服务类岗位
在45个管理和技术类职业工资指导价位中,土木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食品工程技术人员、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等39个职位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45个生产服务类岗位工资指导价位中,以营业人员、铸造工、钳工为代表的一线生产服务岗位工资水平实现增长。
小裁缝的打拼计划
“一入服装深似海”,自从16岁进入服装行业,逯刚军就没逃出与衣服打交道的命运。从流水线工人到技术总监,再到拥有自己的服装加工厂,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小有成就,但背后的辛酸,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流水线上的超长工时
初次见到逯刚军是在西红门外的大兴工业区,他的工厂不大,大约只有六七个工人,二十多台设备。在这个工业区里,像逯刚军这样的服装加工厂不计其数,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面料生产厂、辅料生产厂……因为在这里有着中国长江以北最大的服装集散市场――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
“之所以一个大男人整天做服装,主要是因为小时候觉得做裁缝轻松,不用出去卖体力。在屋里裁裁剪剪,也算一门手艺。”然而,几年之后,逯刚军发现自己想错了。
1995年,当时只有16岁的逯刚军来到北京,在顺义的一家服装加工厂里,成为了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虽然在老家学过裁缝,但服装加工的生产线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一旦机器操控不好,手指就可能被机器扎穿。逯刚军伸出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说:“这3个手指经常受伤。最危险的活儿是上扣子,一不小心就可能将本应钉在裤子上的纽扣钉在自己的手指上……”
除此之外,为了赶订单,加班几乎是每个服装加工厂的工人必须要承受的。每天,工人都要从早八点一直干到晚八点,中午可以休息一个小时。晚八点以后就是加班时间,加班至十一二点都是正常现象,没有加班费,只有几块钱的补贴,够买一包方便面做夜宵。因为员工挣的是计件工资,多完成一件就能多挣一分钱。如果完不成任务,下次就会给你减少任务。所以,为了多挣钱,所有人都只能选择接受。
逯刚军记得,1997年他在广东佛山的服装加工厂工作时,月薪就达到了2000元。当然,这都是靠超长的工作时长换来的。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一个月休息两天,最长的一次加班连续干了两天三夜。
不安分的创业梦
2006年,已经成为师傅级别的逯刚军又回到北京,在一家服装加工厂任技术总监,月工资达到了5000元上下。
虽然工资不低,包吃包住,工厂还提供夫妻宿舍,逯刚军却总是不甘心,他一直盘算着,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拥有自己的工厂。
直到2009年,机会终于来了――车间主任希望拉他出去单干。一边是手里拥有大把客户的车间主任,另一边则是有工人、有技术的技术总监,两个人一拍即合。
“只要有订单,我们工人在哪做都一样。再加上我们自己当老板,肯定能成功!”
然而,逯刚军万没想到,工厂刚启动没多久,车间主任就甩了他们几个,带着订单另起炉灶了。
订单没有了、几十个工人等着开工吃饭、购置设备的款项没还清……这些问题一下子全摆在了逯刚军的面前。“由于之前一直在车间里负责技术,对外面的世界一点都不了解,根本没有客户的资源,所以只能硬着头皮挨家挨户跑。为了能够拿到订单,我们做过工服、做过淘宝,遇到过要回扣的厂长,也遇到过欠款不给的客户……”
最终,逯刚军和他的厂子还是挺了过来。
漂泊中闯条“血路”
“如果你想害一个人,就让他开服装加工厂吧。”逯刚军苦笑着说,当初因为自己太年轻,总想开厂。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肯定不会再走这条路。
在逯刚军看来,近几年服装行业走下坡的趋势明显,今年更是如此。“这一两年,大单特别少,一般就是几百件的小单。由于去年是暖冬,许多厂家去年生产的羽绒服根本就没上市,都在仓库里压着呢,以至于到现在我都没怎么接到羽绒服的订单。”然而,磕磕绊绊走到今天的逯刚军并不准备认输,他开始着手自己设计、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主攻二三线市场。据说,服装上市之后反响还很不错。
除了为订单发愁以外,逯刚军还在为搬家而发愁。
“大红门批发市场要搬到河北了,这就意味整个产业链都要一起搬。虽然我们企业小,搬家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大,但是,漂泊的滋味总是让人感到难过……”
小销售的转型计划
田广印,北京绿风空气净化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的业务就是为北京各个大厦里的中央空调进行维护。虽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六七名员工,但田广印认为自己只是一名销售,外加一名水暖工。
初来北京的青涩菜鸟
2002年,山东聊城师范专科毕业的田广印,刚刚在学校教了半年书就毅然选择了放弃,来到北京,成为了一名北漂。田广印记得,那年他刚刚22岁,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来到北京干点儿什么呢?专科毕业的田广印早早就打消了教书的念头,之后他还去工地扛过几天水泥,但是因为身体太瘦弱,也没坚持下来。最后,田广印选择了做一名销售员,他卖过灯具、卖过水泵、卖过中央空调。
“之所以选择去卖东西,主要还是因为这一行入行门槛低,对学历没什么要求。其次,上学时读过很多商界成功人士的传记,知道销售是一份很锤炼人、拓展人的职业,造就了很多的成功者。除此之外,那些名人的成功经历也让我懂得――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虽然前几年业绩一直不好,但我从没想过要放弃。” 回忆起当年闯京城的经历,田广印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土里土气的青涩菜鸟。
没钱吃饭要靠卖血
为了销售中央空调,田广印专往各大工地里钻,寻找负责采购的主管,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然而那时的田广印不仅打扮土气,也不太会与生人打交道,连门口保安这关都过不去。慢慢地,他学会了递烟、攀老乡、软磨硬泡,或者蹲在大门口死等……即便见到负责人,田广印得到的也只是一次次的白眼、一次次的闭门羹。有时候,虽然有客户愿意听他说几句,但他介绍完产品就不知道说什么,经常陷入冷场,弄得自己站也不是走也不是。
“初入社会没经验,上当受骗也是常事。为了谈下合同,我也曾试着给对方送点礼,请客吃饭,求爷爷告奶奶,使尽浑身解数。结果,那人根本不管事……”田广印说,刚开始的那几年,他根本不会卖东西,挣得也很少。有两次因为没钱交房租而睡大街,甚至还去卖过一次血。
拿到业绩全凭两只脚
2005年11月,田广印拿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大单合同――10万元的中央空调采购单。经过几年的锻炼,田广印仿佛一下就开窍了,之后的业绩也就越来越好。
话虽简单,成绩的背后却是田广印的勤奋。
“如今,许多人都看不上销售这一行,一是放不下身段放不下面子,二是害怕辛苦。当时和我一起做销售的几个朋友没多久都纷纷转行了,原因就是吃不了苦。由于销售的成功率低,一般能达到10:1就不错了,所以销售都是跑出来的。那时候,他们每周只跑10个客户,而我每周则跑20个客户。为了跑客户,我几乎每天都要跑湿三四身衣服。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争取和客户交朋友。随着见客户的次数增多,客户的心理、谈判的技巧,以及空调设备的专业知识也都慢慢存在了脑子里。”田广印记得,跑销售的那几年他几乎就没有周末的概念,虽然辛苦,但也给了他巨大的收获,这里面不仅仅有金钱,也有宝贵的人脉。
转型要靠老客户
“做销售这一行,经常会遇到瓶颈期。跑累了,需要让自己调整调整。”随着年龄的增长,田广印也在考虑转型。
一次在与朋友闲谈时,田广印看到了做空调延伸业务的机会。“这些客户的空调都是我负责安装的,再加上这些客户又都对我比较信任,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做空调清洁、维护的工作。与其继续开发新客户,不如为这些老客户提供服务。”想到此处,田广印决定另起炉灶。
果不其然,凭借与客户良好的关系以及空调安装调试方面的经验,田广印的公司马上就走上了正轨。“今年准备再拓展一下业务,把家用品牌空调的维修业务谈下来。然后,在五环外租个小院子,既可以成为工人的宿舍,也能把老婆和女儿接过来……”谈到以后的发展,田广印早已打好了算盘。
小木匠的退休计划
“我可不算什么蓝领,无非就是一名打工仔……”刘纲,四川广元人,纯粹靠手艺吃饭的木工,卖过苦力、干过装修、当过包工头的他如今是北京某小区物业公司里的维修师傅。虽然月工资只有四千多,但公司包吃住、上保险,也让他生活还算宽裕。
建筑工地晒掉两层皮
“当初在老家时,经常有打家具的老师来教学生。我们那时都说,有了一技之长就会有饭吃。”刘纲说,他16岁开始学做木工,跟着老师傅摆弄起了刨子、斧子、钩锯等木工“三件套”。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刘纲学得一门好手艺,不久他就自己接活了。
直到1998年,由于家里的田地受了灾,将近30岁的刘纲决定外出打工。刚来北京时,他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只能去工地卖苦力。搬钢筋、搬水泥,一天下来,手臂上满是被钢筋划伤的痕迹,有的还在流血。即便如此,每天才挣20块钱。
“在工地干活实在太辛苦了,尤其是夏天,几乎能被晒掉两层皮。如果要是赶上黑心的老板,不仅逼着你干活,时不时还可能会动手打人……”回忆起在工地打工的日子,刘纲只有苦笑。
做木工差点丢了一只手
“相比之下,还是做木工轻省些。起码是在室内工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在北京的工地摸爬滚打了一年多,刘纲还是选择做回老本行。
前几年,随着楼市的升温,刘纲的工资也跟着涨了上去,最高时能够达到一天200-250元。虽然工资上去了,工作却没有刘纲想得那么轻松。
吊厅装修是木工活中最累的一种活,人必须站在高处,一只手托举板材,另一只手去固定,时间长了,手臂累得又酸又痛。除此之外,吊厅造型复杂,像这样热的天,一个活做下来,头上出的汗流到眼睛里,痛得眼都睁不开。除此之外,装修工人还要忍受房间内飘扬的粉尘、各种刺鼻的气味……
说到此处,刘纲露出左手的伤疤。“10年前,我那天急匆匆地为一个顾客赶工,可能是太忙了,一不留神,左手被刨板机切到了。”刘纲心有余悸地说,“当时左手被切了个大口子,鲜血‘嗒嗒嗒’地滴了下来。由于切口大,左手几乎废掉,好在医生尽全力救治,为我保住了原本打算采取截肢手术的左手。”
搞装修讨不到媳妇
虽然搞装修挣得多,但刘纲还是希望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装修工这份活实在很累很脏,拿的都是辛苦钱。如果工资不高点,谁愿意做?尽管如此,大多数年轻人也不愿意从事装修行业。现在的装修公司里多是父亲带着儿子一起干,要不然就要面临手艺失传的危险。”刘纲说,当初他本想带着儿子一起搞装修,但儿子就是不同意,原因就是干这行让人瞧不起。有几次,老家有人给儿子介绍对象,对方一听小伙子是搞装修的,还没接触就黄了。
后来,刘纲的儿子回到老家,在县城里从事汽车维修,对象也找到了。
只盼早日拿到退休金
随后,刘纲也托人在北京的一家物业公司找了一份维修工的工作,虽然挣得没有干装修时多,但是公司包吃住,上保险,工作也比以前轻松多了。
“再熬上几年,等到养老保险上满10年,我就可以回家领退休金养老了。”聊起以后的打算,刘纲掰着手指头默默计算着。
“像我们这样的打工仔,根本没想过要在北京扎根。我只想着再干几年,存上一点钱,然后在儿子家附近买个一居室,够我们老两口养老,就行了。”
记者手记
你愿意当蓝领吗
有句俗语说,“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话糙理不糙。当你舒舒服服地坐在空调房里喝茶、刷微博时,蓝领们可能正站在灶台或者电焊机前挥汗如雨地劳作……所以,不能只盯着别人光鲜的地方,也要知道别人付出的辛劳。
此外,还有很多人对于“蓝领”仍然存在偏见,认为既然上了大学,受过高等教育,自然就应该“成为白领”、出入高楼大厦,怎么能在生产一线上呢?所以有些人就是给他翻一倍的工资,他也不愿意,因为自觉丢不起人。
愿意从事蓝领工作的人少,导致需求大于供给,薪酬自然不断上涨;而能胜任白领工作的求职者越来越多,供大于求薪酬自然难大幅上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诚然,蓝领高薪,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但是国内的蓝领还是不折不扣的弱势人群。虽然收入逐渐看涨,但是不论是工作环境、薪酬的成长空间,还是职场的发展空间、劳动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上,蓝领和白领的生存生态都不可同日而语。
社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给予蓝领更多的认同,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才是社会最应该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