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趣味数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按规律填数:1、2、4、7、11、16、
( )
王大妈养公鸡4只,母鸡2只,一星期每只鸡生鸡蛋4个,这些鸡一星期共生了( )个鸡蛋。
小丽前不久刚参加了一次游泳比赛,集会那天,她和参加比赛的所有运动员都亲切地握了一次手,表示友谊。
小丽记得当时一共握了五十次手,那么你知道参加这次比赛的运动员一共有多少名吗?
一根钢管,锯成8段,每锯一次要3分钟,共需( )分钟锯完。
兄弟俩轮流数数,兄每次数单数,第一次数1,接着数3、5、7、9、11、13、15。弟每次数双数,第一次数2,接着数4、6、8、10、12、14、16。请快点回答,兄数的8个数的和比弟数的8个数的和少几?
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小华的爸爸1分钟可以剪好5只自己的指甲。他在5分钟内可以剪好几只自己的指甲?
老奶奶家有18个蛋,还养着一个一天能下一个蛋的老母鸡,如果她家一天吃两个蛋,她家的蛋可以连续吃( )天。
王老师最近搬进了教师宿舍大楼。一天,王老师站在阳台上,往下看,下面有3个阳台,往上看,上面有5个阳台。教师宿舍大楼共有几层呢?
6匹马拉着一架大车跑了6公里,每匹马跑了多少公里?
公园的路旁有排树,每棵树之间相隔3米,请问第一棵树和第六棵树之间相隔多少米?
4、两个数相除,商是5,余数是20,除数最大是( )。
5、小华上体育课,站队时,从前向后数他是第10个,从后向前数他是第15个,问这队共有( )人。
6、我认识一个小朋友叫小龙,特别爱学习,总爱让我给他出题,这天他又来找我出题了,我就对他说:我们家有一张照片,上面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你能猜出来照片上有几个人吗?小龙马上就猜出来了。你猜出来了吗?
7、7/8。(猜一成语)
9、小明今年15岁,小明的妹妹今年5岁,请问再过多少年以后小明的年龄是小明妹妹年龄的2倍?
10、篮子里有九个苹果,妈妈要小灵把这些苹果送到附近的幼儿园去,分给小班的九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一个苹果,最后篮子里还要留一个。小灵抓抓头皮为难的对妈妈说:“这可怎么分啊?”到底该怎样来分呢?你知道吗?
11、有一本书,兄弟两个都想买。哥哥缺5元,弟弟只缺一分。但是两人合买一本,钱仍然不够。你知道这本书的价格吗?
12、狐狸用50元的假钞买走了老山羊店里一件45元的皮衣,老山羊还找给狐狸5元钱,那么你知道老山羊损失了多少元钱吗?
第三轮:必答题
1、小强今年11岁,小军今年17岁,当两人的年龄和是38岁时,小强多少岁?
2、OOOOOOOOO……第50个是什么图形?
一、将趣味数学渗透于游戏中
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满怀兴趣地学习数学。
为了巩固幼儿对形状的认识,我们设计了“喂食”的操作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从中习得相关经验。建构游戏《造房子》中,为幼儿提供三角形、正方形立体积木若干,上面分别写有1-6的数字,复习6以内组成,感知分成的排列规律。幼儿将三角形积木做屋顶,根据三角形积木上的数字,选择组成该数字的两个数的正方形立体积木做屋顶下面的柱子,搭成房子。操作中让幼儿比较、感知:数字越大,它的组成房子越高。又如“娃娃家”中,引导幼儿将碗、勺一一对应,餐后将碗、勺分类摆放,观察各种用具的外形、颜色。
二、将趣味数学结合在运动中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改编现有的体育游戏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有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单个”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新的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知识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容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
三、将趣味数学体现在各领域教学中
新《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教师应在各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将数学内容与其它课程整合,让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提高。
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健康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贝壳、花朵、蝴蝶、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将趣味数学体现于日常生活中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对幼儿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培养幼儿发现、获得、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趣味教学;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
小学生因为其思维的不可掌控性和随意性,导致教学方案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阻碍。而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以计算为主,是较为复杂的计算和定理的学习。学生在初次使用这些定理的时候容易产生混乱,而且对定理无法合理、正确地应用。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难点,我建议采用趣味数学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方案如下。
一、形象化知识点,提高定理理解能力
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多数是局限于表面,而他们对定理的应用也是“照着葫芦画瓢”。为了“迎合”他们的这个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将知识点更加形象化、简单化。与其给学生不断增加困难,不如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这样即使是采用一些“权宜之计”,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能够影响后来学生对该定理的记忆,在应用时也会顺手很多。
如,对乘法分配律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不善于使用乘法分配律,在不合适的时候使用,或是在该使用的时候没有想起,这都是教学中的问题。采用形象教学的方法,如3×(2+3),将括号内相加的两个数(2和3)比作一个家里的父母,每个人都能够吃三个馒头,那么他们一共就能吃2×3+3×3个,如果只是用一个数相加的话,那么“就会有一个人饿肚子了”。用这样较为形象的语言,触碰到了学生的笑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快乐中学习。在应用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学生会想起这个“饿肚子”的例子,就不会落下数字了。
二、游戏化教学法,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是一个需要大量练习才能够提高的能力,而作为好动活泼的小学生,对他们采用“加大作业量”的方法反而会引起反感,而且计算机的普及,并不能保证学生是自己做完这些计算题的,所以不妨就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而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检查,这样是无法“欺骗”的。
对于简单的计算,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可以组织多样的计算游戏,以竞争和玩乐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让学生写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数学题目在纸条上,然后放到“抽奖箱”里面。各个小组的成员一字排开,然后抽取纸条开始答题,第一位成员答对,第二个才能开始抽题答题,以此类推,最先完成答题的小组胜出。
三、和家长一起的趣味学习,给孩子树立榜样
现在科技比较发达,算计算题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不仅是小学生,就算是家长,也经常是用手机或是计算机去计算一些简单的题目。教师可以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也给家长布置一些,让他们一起完成。这样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会自觉地靠自己去计算,而且家长在计算错误的时候,也教会了孩子谁都会犯错,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而不去做。
在学习数学计算定理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使用定理,而家长使用普通的计算方法,这样对比计算速度,学生就能够发现定理的方便之处,明白定理的应用意义。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不要刻意给学生施加压力,而是要从教学的方法和学习的形式方面来使知识形象化,使其更容易被吸收和理解。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有趣;教学实践;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所谓课上的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把一些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
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初中数学课堂中趣味数学创设的几种途径:
一、让学生从感受情趣中学习趣味的数学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法》时,在一次区级公开课中,我看到一位教师出示了一组不同礼物的包裹,顿时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接着,他让学生自己选一个喜欢的礼物,再点击打开,然后算一算。这种有趣的引入方式,丰富多彩的图片,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好奇心,让大家体验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同时也掌握了技能。
在教学负数时,我讲了一个故事:有只兔子掉进了30公尺深的干井里,它并不习惯待在这种地方,因此决定奋力往上爬,它发现自己每天每向上爬3公尺,同时又要下滑2公尺,请你帮忙算一算,它要几天才能爬出干井?通过故事引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概念,学习积极性必然高。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困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的杨振宁教授也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掺入趣味的精神,那么数学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趣味问题需要思考、探索、研究,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而且让学生学得轻松,觉得数学“真有意思”,自始至终参与探索过程,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探索。
二、让学生从感受生活中掌握现实的数学
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提前准备了一只凳腿坏掉的凳子,让学生讲一讲如果你是木工师傅,你会如何修理?有的同学指出顺着凳腿钉,但这样钉后,仍不牢固,需要在凳腿之间再加钉横木才能使凳子不摇晃。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有同学提出,用一根木条让它跟凳脚或坐板相交并构成一个三角形,在接头的地方,钉上三枚铁钉,让它们分布成三角形,这样修理后,凳子就会相对牢固些。
为什么不顺着凳脚钉呢?为什么用三枚钉子就足够了呢?接下来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自主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数学是毫无意义的,在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了这方面的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让数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让数学内容贴近生活而变得亲近有趣,让学生因内容熟悉而学得更为积极主动。
三、让学生在娱乐游戏中学习趣味的数学
“唤醒学生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悖论、打油诗或那些呆板的教师认为无意义而避开的其他东西”。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境,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变单调乏味的被动学习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例如在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时,我取出了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中心对称的牌,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牌,把这张牌旋转180度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牌。重复上面的活动2次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有什么特点吗?你知道为什么要旋转180度吗?通过扑克牌魔术演示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概念,学习积极性必然高。采用游戏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有意培养他们注意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发展他们的有意注意,以至于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游戏是这样说的:“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智力游戏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的。如“用多种正多边形铺地板”让学生课前先剪几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边形、正十二边形;从这几个中任取两种进行组合是否能铺满地面呢?已归纳的几种组合外,还有哪些不同的组合方法?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设计一个多姿多彩的地板图案。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成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把趣味数学引入课堂,能引导学生感受,能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趣味数学引入课堂,能引导学生体验,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把趣味数学引入课堂,能引导学生探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对于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还是可以接受的,大部分学生在投入探索、讨论时的积极性表现得较高,课堂教学气氛相对活跃,要取得更大的收获,还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做尝试。
参考文献:
[1]李秀玲.“趣味数学”对创新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出版社,2003(3).
[2]马海栋.“趣味数学”选修课教学的探索[J].职业技术,2007(24).
[3]洪生刚.浅谈趣味课堂的趣味化和生活化[J].河南教育,2011(3).
最近我读了小学生最好奇丛书之《30个趣味数学故事》。对数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数字是没有生命的,可是这本书却把一个个数字写活了。这本书充满了朴朔迷离的数学故事,读完后你们肯定会和数字成为好朋友。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自己还不知道的知识。比如无理数,它们没有特定的规律,和有理数的性质不一样,所以导致它们无限的连续。还比如奇数和偶数,我们将偶数和奇数分别加、减、乘、除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独特性质:奇数与奇数之间的和或差都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相乘或相除的结果都是奇数……
我想:数学世界里的知识无穷无尽,只要我们细心研究,多多去想,很快就会发现,数字们将变得精神饱满、活力四射。
一、 充分利用师爱效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如果一位学生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就会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就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正如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之一。
二、入课新颖,语言风趣幽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每节课引入时要巧设提问,力求做到新颖、奇特;具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讲解乘方时,我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二十五次后大约有多高”,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马上进行激烈地讨论,有的学生甚至动手做起实验来,5分钟后当我告诉学生结果为1678米之多时,学生惊奇的瞪大了眼睛,因为他们并没有想到会有老师说的那么高,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计算的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起来更加投入,这节课效果自然很好。所以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保持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还需要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是课堂上具有直接吸引力的因素,能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探究,数学课的语言、情感方面的修辞等远不如语文历史的丰富多彩,但是老师如果能根据内容在讲读时抑扬顿挫,加上肢体语言,也能产生很强的感染力,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三、动手实践,探索交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问,学生听、答”和大量练习等,学生兴趣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改变“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
五、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看,教室的门由于年久,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不能关闭,谁能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既能修好,又能再不变形?很明显,这是一个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很简单,同学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就给学生演示了我的做法,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六、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今天,我爸爸要从北京出差回来了,因为没有从北京直达泰兴的飞机,他只能乘到南京,于是我和妈妈便要到南京禄口机场去接他。我们只知道从北京到南京需要飞行1小时50分,我爸爸说:“他买了上午8点40分的飞机票,一早就赶到机场了,可不巧的是今天由于天特将降大无雾飞机延误了3小时,这可怎么办呢?我们从泰兴到南京也要2小时呢,我们究竟几点从家里出发呢?我妈说:“要不然我们再打个电话给爸爸问他几点到南京,我们几点钟出发最好最好?”我一听,忙说:“妈妈不要浪费电话费了,算一算我们不就知道了。”于是我拿出笔和纸:
(1)8时40分+3时=11时40分
(2)飞行1小时50分
(3)到达时间11时40分+1时50分=13时30分
(4)从泰兴到南京2小时
(5)从泰兴出发的时间13时30分-2时=11时30分
“我知道了,我们必须在上午11时30分之前从泰兴出发才能赶在爸爸前面到机场。”妈妈看我高兴地说:“今天儿子替妈省钱了。”数学真有趣,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中心小学四年级:陆心皓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趣味性;高效
教学几年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喜欢数学,提不起兴趣,认为数学很难很复杂,究其原因可能是数学课堂的乏味性造成的。数学课不像语文课,具有美丽的图片、生动的文字、语句的可替代性等,也不像英语具有神秘和语感的流畅性,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模式性、高度抽象性、结果的不可替代性,而且逻辑严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呢?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数学教师要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智力因素,构建趣味性十足的小学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加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活跃课堂。接下来,我从这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抓住开头,有趣导入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通过有趣的课堂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为学习数学知识展现良好的开端,使学生在故事、游戏、音乐、幻想中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进行生动活泼的智力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的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把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让学生融入故事中,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故事导入新课,小熊要买蛋糕,它到了第一家蛋糕店,店长说蛋糕优惠百分之三十,而附近的另一家蛋糕店里的蛋糕打七折销售,这下难住了小熊,哪家蛋糕更便宜呢?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告诉小熊哪家蛋糕便宜吗?”故事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教师把故事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贴近生活,多样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使数学生活化,尽可能地还原生活真实,以生活实例为载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三、巧妙设问,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趣从疑生,疑自矛盾始。有了矛盾也就有了问题。教师还要善于抓住矛盾处质疑,不但要抓住明显的矛盾来质疑,而且要学会抓住不那么明显的、要通过前后对照、联系实际对比才能发现的矛盾之处来质疑,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老师要求学生“按小数的意义,分别把6角和3元5角改写成小数,应怎样表示?”学生回答:0.6元表示6角;3.5元表示3元5角。老师接着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呢?这时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老师又问道:你们去商店里买过东西吗?去买东西时,看过商品的标价吗?在老师的启发下有学生说:他买过一本笔记本6角钱,标价是0.60元。老师接着再问:0.6元和0.60元都表示6角,可是却有着不同的写法,这是为什么呢?同样,每张方凳4元,商店标价却写着4.00元,为什么也有不同的写法呢?学生当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因为小数的这一重要性质还未学习。“小数的末尾加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对今后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是相当重要的。这里教者围绕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启发学生说出“0.60元也表示6角”,这就使得这种表示与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产生了矛盾。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可以激起学生的悬念,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由于学生急切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能兴趣浓厚地参加到教者为他们安排的学习活动中来。
四、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有合作的必要。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1)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让学生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2)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3)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较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总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7.
[关键词]生活情境的导入;游戏情景的导入;动手实践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趣味教学来培养学生好习惯,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进行趣味教学?通过趣味教学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
一、导入“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例如《认识人民币》一课,在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后,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由学生轮流扮演顾客和收银员,用学具(人民币)按出示的物品标价付给小组中的收银员,收银员按价收钱并负责找钱,其余同学评价他们的交易是否正确。这样用模拟的生活体验把人民币的应用掌握下来,让学生通过买卖物品,在生活中体验知识,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这就是从生活中让学生提炼数学知识,然后在生活情境的实践中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同时通过这种实际生活来锻炼学生自立自主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这样就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枯燥的数学公式,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以上例子是许多学生都曾经体验过的生活情境,从中可以发现,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科学原理,面对日常生活问题则常常会激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因此,如果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置于教学情境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积极性的激发,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趣味教学利用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将游戏情景导入课堂中,是趣味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中注意动手实践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思维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小学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所以通过趣味的情景教学能从根本上来影响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思维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的捷径。是学生学生成才之路必须经历的过程。
总之,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也教会了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趣味教学模式 《学周刊o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7期 .
为了激发我校学生学习、钻研数学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思维和良好品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校决定在2018年10月举行数学竞赛活动。
二、参赛对象
(一)口算竞赛:三至五年级全体学生
(二)趣味数学竞赛:每班选派12名学生
三、竞赛时间和地点
(一)竞赛时间:
1.口算竞赛:2018年10月19日7:40—8:15(7:50开始答卷)
2.趣味数学竞赛:2018年10月17日16:05—17:55
(二)竞赛地点:
1.口算竞赛:本班教室
2.趣味数学竞赛:阶梯教室
(三)监考教师:
1.口算竞赛:本班级当天早读教师(考试结束后卷纸交予班级数学教师)
2.趣味数学竞赛:曾宪力、何丽、张辉
四、竞赛形式
笔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竞赛试卷。
五、竞赛标准
根据卷面分数评出各类奖项。
六、奖项设置
(一)口算竞赛:各班级推选5名优胜学生
(二)趣味数学竞赛:三年级一等10名,二等20名
四年级一等5名,二等10名
五年级一等5名,二等10名
七、活动要求
(一)请监考教师及时到岗
(二)考试结束后卷纸收齐及时交至数学教师
新课程背景下的精彩课堂是预设与生成共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能做到课前有意设“套”,课中善解“生”意,智慧处理“意外”,那么,生成就会随心所愿,课堂精彩自然在随“意”间看似无心中浑然形成。
数学;课堂;预设;生成;精彩
有效的课堂是扎实、精彩的课堂,“好课堂”是预设与生成共舞的课堂,怎样上出常态课的精彩是每位教师的教学梦想。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在教学过程,教师如果能做到课前精心预设,课中善解生“意”,教学生成就会随你所愿,课堂精彩自然在随 “意”间看似无心中浑然形成。
一、课前有意设“套”,精彩随你所愿
教师课前在读懂教材本意,把握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意预设实效简约的“套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素材,能更好、更实在、更快速地促进课堂的生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例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例1“重叠问题”,笔者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知道学生对教学内容感觉枯燥乏味,很难理解重叠部分的意思,于是,在研读教材后预设教学方案时,选用了自己班级参加两个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情况作为学习材料,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套路”:
1.提供信息:出示本班参加数学趣味小组和书法兴趣小组名单,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从表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通常会提:参加书法兴趣小组人数比趣味数学小组多几人?参加趣味数学小组的人数和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共有多少人?)
3.猜测:参加趣味数学小组的学生和书法兴趣小组的学生共有多少人?(学生可能猜测6+7=13人,也可能猜测11人。结果产生矛盾冲突,谁对谁错教师暂时不作评价。)
4.验证:请参加两种兴趣小组的所有同学站到讲台前,验证答案11人是正确的。
5.说理:让猜测结果是11人的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6.站队:请参加两种兴趣小组的同学分书法组、趣味数学组各站一排。(既参加趣味数学小组又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阮诗蕾、何凌静两位同学会很尴尬,不知站哪儿好。)
7.讨论:阮诗蕾、何凌静两位同学站在什么位置合适?根据你的经验,如果把参加两种兴趣小组的11人名单排列出来,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参加趣味数学的是7人,参加书法的是6人。怎样排列,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有困难可以组内合作。
8.交流:引导学生汇报展示,交流作品,优化成以下形式表示。
9.数学化: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参加两种兴趣小组的共有11人,并说明算式每个数字、每步运算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预设简洁明了、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通过提问、猜测、验证,从矛盾冲突到认知统一,学生经历了从实际列队到几何直观再到算式的数学化过程,深刻理解了算法算理,感悟了数学思想。按照这样的教学预设实施教学,效果不错,特别是大部分学生能把两种兴趣小组都参加的两名同学,利用集合圈相交完美地表示出来,解决认知矛盾。这节课给笔者有益的启示:设计教学方案时既要把握好、利用好教材内容,又要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作为学习素材;要具有预见性和远见性,预料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阻碍,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情绪,设计解决问题的预案。这样,生成就会随你所愿,数学课堂变得随“意”精彩。
二、课中善解“生”意,精彩“层出不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思维障碍,或有不同寻常的想法、独到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在适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给学生表现创造思维的时机,做到善解“生”意,让学生暴露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共享智慧,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性质”的教学,在学生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后,教师适时追问:“你发现的这个规律对其它除法算式也适用吗?能举例验算吗?”学生列举算式验算后,进行了如下的一段交流 对话。
生1:我写了6÷2=3,12÷4=3,60÷20=3,600÷200=3四个算式,发现这个规律是成立的。
生2: 老师,我写了8÷4=2与12÷6=2两个算式,它们的商没变,可被除数与除数……?
此时,我不急于表态正确与否,而是先表扬他列举的算式有个性,然后用充满信任的目光引导学生观察8÷4与12÷6之间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有什么关系?片刻之后,几位学生有了发现。
生3:我觉得两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也是同时扩大了相同倍数,只不过不是整数倍。
师:那同时扩大了多少倍呢?
生4:是一倍半吧!
师:(竖起大拇指)对!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了“一倍半”,只不过“一倍半”的表示形式咱们还没有学过,以后学了你们就更清楚了。在除法里,只要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相同,它们的商就不变。
生5:我认为“相同的倍数”应该不包括“0”,这样才严密。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能说说理由吗?
这个教学过程,教师不慌不忙,及时抓住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比较、探究,在不断追问、解决疑问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教师的善解“生”意,使课堂精彩“层出不穷”,商不变性质的适用范围随之延伸,为后续学习奠基。
下面是活动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收到的实效。……
一、温故创新
学习是一项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学的基本概念以后,可以用来作为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基础。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的求异思维即可得到较好的启发。如在一次低年级的趣味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计算:7+7+5+7+7=?
学生想出了多种解答方法,解1:原式=7×4+5 解2:原式=7×5-2 解3:原式=5×5+4×2 解4:原式=6×5+3 解5:原式=8×4+1
以上的解法得出后,学生还通过比较,认为解法2是较简捷的方法,突出了学生对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做比较简便的理解,并能用“多退少补”的方法来灵活解题。先前学习得来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后继学习的行为、信息处理、计算技巧的形成。这就是温故创新。
二、灵活运用
学习掌握知识是为了应用,在学习与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增长自己的智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知识就不会内化为力量。现代心理学原理认为:“掌握知识的自觉性能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最好地显露出来。"25×24"这一道乘法计算题,在一次中年级的趣味数学活动中,学生互相启发,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解法。
解1:原式=25×4×6 解2:原式=24×5×5 解3:原式=25×8×3 解4:原式=25×(20+4) 解5:原式=(20+5)×24 解6:原式=25×(8+16)
为了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再回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来,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丰富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思考与应用知识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来得重要。
三、平中引奇
古希腊的大学者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与疑问开始。”小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只是人们没有去开发。在一次中高年级学生的趣味数学课外活动中,笔者只是先提出了一种不用退位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方法,如32-7=(32-2)-(7-2)=25,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一下子就想出了多种不同的巧妙方法:
解1:原式=30-(7-2) 解2:原式=30-10+2+3 解3:原式=32-10+3 解4:=32-2-5 解5:原式=(32+3)-(7+3)
“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赞可夫语)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四、突发奇想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下面是一个稍难一点的简便运算题:计算:13×84+13×120-52=?学生互相启发,异想天开,这个题又有了以下多种解法。
解1:原式=13×(84+120)-52=13×204-52=2652-52=2600
解2:原式=13×84+13×120-13×4=13×(84+120-4)=13×200=2600
解3:原式=13×4×21+13×4×30-52=52×21+52×30-52×1=52×(21+30-1)=52×5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