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7: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创新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营销创新;创新能力;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71-03
[作者简介] 秦德智,云南大学商贸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学;
郭敏娜,云南大学商贸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云南 昆明 650091)
创新能力是当今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营销创新是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若一味追求纯技术创新而忽视营销创新,便会导致技术创新成果被市场应用的程度减弱,这违背了技术创新的外溢性原则。因此,重视营销创新,将其作为纯技术创新的一大重要支撑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企业营销仍然走以跟随为主的道路,营销模式相对单一,不能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求,这势必使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对企业营销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营销创新是由“创新”的概念发展起来的,由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纯粹性的技术范畴。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由于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创造客户,因此企业具有两种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这似乎是关于营销创新的最早理论来源。对营销创新(marketing innovation)问题的研究虽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国外主要是注重实践方面,而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随着市场从卖方到买方的转变,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现代创新营销模式:服务营销、整合营销、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等[1]。国外一些优秀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开展营销创新实践。例如:绿色营销作为一种营销创新模式,成为国外许多企业的新型营销选择。美国生产尿布的企业,从环保角度出发,进行广告促销,强调布尿片埋在土里至少要经过500年才能分解,而纸尿片在土里能够很快分解。于是纸尿片在公众心中树起了“绿色形象”,短短3年,销售量猛增到1.8倍。
国内对营销创新也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入中国知识资源库输入关键字――营销创新,进行检索结果有约1700条之多,但是对营销创新模式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这说明国内营销仍然走以跟随为主的道路,营销创新理念尚未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不很丰富、也不尽完善和深入。实际上营销创新等非纯粹技术性创新对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成果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差异化竞争的领先优势,这除了靠产品创新及工艺创新来获得之外,还可以通过营销创新来获得。
二、企业营销创新能力
一般认为,企业营销能力是企业把握、适应、影响、完成市场营销活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能力,它包括市场调查研究能力和销售能力[2]。然而,企业营销创新能力作为增强营销能力的主要动力来源,也应归属于企业营销能力,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营销创新能力,国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在此将其界定为:营销创新能力CMI(Capability of Marketing Inno-vation)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对消化吸收的营销知识、理念、手段进行再加工,从而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营造市场,促进企业内外交互、实现预期目标的创新性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提升营销能力的动力源泉。
提升企业营销创新能力对营销创新战略至关重要,这也恰恰是国内许多企业欠缺和忽略的方面。本文从企业营销创新战略的高度,基于营销能力的积累、营销能力的激活以及营销创新模式三个角度,建立了提升营销创新能力的机制。归纳起来有两方面:
1.营销能力的积累及激活。这表现为营销知识的累进过程,是营销创新的知识储备库。首先企业应该从战略上认识到营销能力积累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其次,营销能力的积累和激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贯穿于企业营销活动的整个生命期,其核心是从实践中进行积累,进而寻求或创新出最适合企业的营销方式;最后,要注意营销组织、营销人员、营销模式以及营销理论四大营销知识要素与营销能力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营销创新能力与企业其他能力创新之间的协调关系。
2.营销模式创新。营销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广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因此营销模式是手段也是关键。企业营销创新模式主要有三种方式:自主创新、合作创新以及模仿创新。本文的中心内容即是这部分。
三、企业营销创新模式
1.营销自主创新模式。营销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营销能力的提升以及营销模式的创新。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率先性,初期率先者都处于完全独占性垄断地位,能获得超额利润;而后期追随者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适应才能进入这个营销创新成果领域。但是同时营销自主创新又需要很高的技术条件、资源投入,且风险性大。其创新过程为:
分析内部营销现状――确定可创新域――建立创新集群――创新可行性分析――自主研究开发――投入营销实践――后续渐进创新
(1)基于自主创新理念的品牌营销。从2002年的1.8亿元到2005年的25亿,王老吉在短短的3年内迅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全国性的品牌。它将“凉茶”当作“饮料”卖,改变了传统观念,提炼出核心的卖点,“怕上火,喝王老吉”成为了时尚与流行。它还结合此观念重新设计产品的包装,再借助于影响力大的“央视”媒体,提升了影响力和形象,营销创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3]。品牌营销是一种典型的营销自主创新,结合自身的产品特性及市场需求,自主研发适合企业及产品形象的品牌进行推广,能获得巨大的成效。
(2)基于自主创新理念的特色营销。营销自主创新要求的就是手段要标新立异,同时又符合企业的实际环境且卓有成效。2006年5月16日,就在诸如燕京等如火如荼地开展奥运营销时,从未和奥运相关组织商谈赞助事宜的雪花啤酒,对外高调宣布了其“非奥运”营销战略。其品牌价值主张是“啤酒爱好者,雪花支持你”,并在广告片中让啤酒爱好者喊出“这比赛,有我们才行”的口号。雪花啤酒在这场奥运营销的潮流中没有亦步亦趋,而是另辟蹊径,将奥运会“重在参与”的精神,通过“啤酒爱好者合作伙伴”的方式予以体现,以此明显区别于竞争品牌“直接赞助奥运会”的营销手法,实现了自主创新营销模式的制胜之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
2.营销合作创新模式。营销合作创新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合作各方在营销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以获得最大的市场营销效果。合作创新过程中合作各方遵循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原则,同时营销合作创新过程中的成本与风险因被分摊而降低。其创新过程为:
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资源共享与整合――部分营销知识互相消化吸收――建立创新集群――共同研发――投入营销实践
联合营销是基于合作创新理念的营销,它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品牌拥有不同的关键资源,而彼此的市场有某种程度的区分,为了彼此的利益进行战略联盟、交换或联合彼此的资源、合作开展营销活动,以创造竞争优势。它的理念与营销合作创新一致:品牌匹配是前提;利益一致是动力;资源共享是基础。
国美电器与电影《手机》的联合营销是一个基于合作创新理念的成功案例。它将商业与文化完美结合,找到了将营销触角伸向文化领域的最佳“切入点”。国美只在《手机》的电影海报上简单的写了一句话:“买手机到国美,我们的选择”,然后让《手机》剧组的众明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样相当于这些明星都在为国美作广告。通过此次联合营销,国美手机的市场份额迅速上升,被评为2003年“十大手机销售市场”,同时《手机》也获得了票房保证[5]。
3.营销模仿创新模式。营销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营销创新思路和方法,吸取其成功营销经验和失败的营销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完善,进一步研发更适合企业本身的营销模式,以达到追求最大市场营销效果的目的。营销模仿创新由于是后期模仿别人的创新成果再加以改进,因此往往具有低投入、低风险、市场适应性强的特性,但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其创新过程为:
通过市场敏锐选择模仿对象――进行消化吸收――研究可再创新集群――投入研发资源――营销再创新――投入营销实践――后续渐进创新
营销模仿创新不等同于简单的跟随抄袭,而是在此基础上投入研发资源,进一步改进完善。许多企业对此认识有所偏差,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观点,本文分别举两个营销模仿创新的网络营销例子进行比较。
1998年迪士尼公司将其在线业务与Infoseek整合进行网络营销,建立了省略这个门户网站,原定的竞争对手是Yahoo。但是由于他没考虑到此网站有自己的特殊的营销环境,如不适合涉及少儿不宜的内容等。仅仅两年时间,迪士尼就关闭了此网站,账面直接损失为7.9亿美元。
2006年4月,芒果网宣布与网易旅游频道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全新的芒果网易旅游频道(
[4] 网易.雪花啤酒独辟“非奥运营销”战场[J].中国广告,2007,(09).
[5]江波.商业与文化撞出火花――国美电器与电影《手机》联合营销创新案例[EB/OL].http://省略/su
bmsg/687912.
[6]路甬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EB/OL].http://news.省略/politics/2008-01/31
/content_7533162.htm.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精品工程、创建锦虹品牌是锦虹公司领导层和全体员工的共识,推进锦虹品牌建设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企业全体员工时刻保持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各个相关部门都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做强做大锦虹公司的品牌,促进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可以说,创新发展模式是“打造精品工程、创建锦虹品牌”的迫切要求。
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品牌建设依靠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只有技术创新工作的推进,品牌建设才会有成果。锦虹公司成立八年多来,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投入,组建了自治区级技术开发中心。开发新产品4980多个,其中批量生产1740多个,累计创造产值超过7.8亿元,有21个新产品分别获自治区、南宁市新产品和科技进步奖励,新产品贡献率每年占50%以上。科技创新,已成为锦虹品牌战略实施的有力保证。
质量是名牌产品的基础,锦虹公司坚持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不断深化质量管理,围绕锦虹品牌战略推进企业发展。公司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质量整顿、打造精品工程、设备整机等系列活动,使公司的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连上三个台阶。涤粘类系列产品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深受客户欢迎。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大大提高了锦虹公司的声誉,逐步创出了锦虹品牌,增强了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多年来,锦虹公司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企业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和产品创新,实施品牌兴企战略,推行创“精品工程”活动,建立“四快一高”的经营机制,拓展产品市场销售渠道,生产经营保持稳定发展,普梳纯棉、涤粘混纺系列纱线4个产品分别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和“广西名牌产品”称号,纯粘胶系列纱线、阳离子涤与粘胶混纺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设计产品”奖,成为该公司的拳头产品,深受客户欢迎,逐步创出了锦虹品牌,公司销售收入连续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积极探索新模式
危机中,就在国内纺织行业一片惨绿,不少企业停产、半停产的时候,锦虹公司却订单满满,生产基本上是满负荷状态。原因就在于,公司决策层及时洞察市场商机,提出“以好字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深入实施严、精、细、实的科学管理,全面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争创国家名牌产品”的指导思想,并利用公司几年来积累的较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营销资源,果断决定采用借鸡下蛋的办法。即向外租赁小型棉纺企业,以不增加资本投入、不增加经营风险的方式获得产能的扩展,公司派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租赁企业进行管理,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首家租赁的企业生产为锦虹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于是锦虹公司又相继在外地租赁、承包了三家小型棉纺企业,充分利用原企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力量,产品统一使用锦虹公司的品牌,从而使锦虹公司的生产规模扩大了三分之一,2009年租赁企业的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棉纺企业的产品在纺织行业当中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随着纺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以科技和品牌贡献率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纺织企业生存发展的主旋律。锦虹公司按照“三高三低”的原则(即附加值高、质量高、利润高,用料低、能耗低、成本低)重新整合发展企业的思路,在发展规模、拉长产业链和提高效益上做文章,抓住正在实施的搬迁改造机遇,利用当地政府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以完善企业发展的产业链为目标,规划将新锦虹建设成为粘胶原料、棉纺织和高档家纺(丝绸)产品生产的企业集团,建成后年产值和销售收入将达30亿元,利税约3亿元。
“四快一高”抓市场
市场就是战场。为了积极开拓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锦虹公司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依托科技进步,加大技改力度,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实施“四快一高”抓市场,实现了企业的稳定良发展。
首先,锦虹公司根据市场低迷状况和公司发展需要,锦虹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分别在广西柳州和新疆两地租赁一批小型棉纺企业,达到4万锭,扩大了生产规模,并精心组织生产,统筹安排,保持了公司生产的稳定增长。其次,加大技改力度,提升装备水平,在搬迁中淘汰落后设备,配置国内外一流的先进设备。同时,锦虹公司还围绕“打造精品工程,创锦虹品牌”,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综合质量整顿活动。因为他们相信,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苦练内功,越要做好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这篇文章。为此,锦虹公司始终坚持保证产品质量、完善品质管理、满足客户需求、追求卓越品牌的质量方针,把开展质量整顿告知作为日常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各分厂、车间开展了系列创优活动,保证了锦虹的产品品质和一贯的良好声誉。
市场开拓上,他们积极调整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四快一高”,即接单快、生产快、出货快、资金回笼快、品质高,保证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在稳定老客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新市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紧抓商机,瞄准销售市场亮点,调整产品结构,及时安排了粘胶赛洛纺、精梳竹节系列产品的生产。2009年,锦虹公司迎难而上,在危机中不断开拓创新,实现了企业的逆势上扬。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分析
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方法
(一)革新思想,转变观念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前提就需要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者及时转变思想,将财务管理与企业本身挂钩,实行双向监督机制,站在企业公共利益角度,维护资金的投入和使用。财务管理者改变传统的理念就是脱离资金“保管”思想,将企业财务工作看作经营活动的保障条件,发挥好财务管理的内控智能。
(二)集成管理,信息共享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事物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行政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采用集成化管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集成化管理就是在资金控制和财务决策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取企业外部财务信息和内部财务信息,同时能够根据市场交易信息变化,对企业生产、销售模式和节奏作出调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财务信息集成化管理,控制资金的流向,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互助协作,是信息高度集合的体现,同时也是财务资源、市场信息共享的体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集成管理,避免了资金成本的不必要浪费,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专业培训,提升技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能仅仅认为是钱的管理,更多的是资金流向控制和企业重要经济事项决议。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离不开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从表面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是会计凭证的保管、财务报表的制作以及款项保管等,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对企业重要资金往来作出分析,展现企业经营特点和经营目的。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一定人才选拔制度来选取、任命,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需要在工作实践和企业培训中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会计工具使用、财务登记方法和企业经济事项分析等,相关人员都要有所了解。企业可以以再教育的形式安排财务管理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财务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自己专业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意义
(一)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生产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中小型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有限,财务管理岗位基本上处于虚设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生产力有限,资金归集周期较长,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不足。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不仅需要管理已有的资金,还需要通过经营策略、经济政策的制定来推动企业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占有量。
(二)规避风险,促进决议企业实现财务管理创新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财务内控效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内容。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生产活动,这就需要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实现,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的不稳定性给企业资金投入会让募集带来较大风险,企业财务决议苦难,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掌握更加丰富的财务资料,使财务数据更加科学,保证了企业财务决定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财务管理工作需要通过财务报表上汇总的信息,对企业内部资产情况和市场发展情况作出判断很分析,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财务信息的公开和共享,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资金流转规避了风。
三、结束语
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工作,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发展转型,相应的就需要通过必要措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先、改革。财务管理模式创新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经验、总结规律,在内容和方法上实现革新创造,推动企业内部发展。同时也可以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燕.基于新会计制度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2]卢宝田,左常昊,刘大为.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探索[J].中国商贸,2014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模式 研究
1 对技术创新及模式的研究
创新方式的主导模式及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大致经过5个阶段,即创办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不同阶段,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
创办期和求生存期是企业创立和初始发展的阶段。处于这两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在进入市场时多采用模仿创新。通过模仿和扩散,形成新的技术能力,从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入高速成长期,企业的实力加强,有了主导产品,生产能力已经形成,开始盈利,扩张欲望增强。因此企业此时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意识地向自主创新进行转变。
企业成熟期是企业生命中最理想的一个阶段,进入成熟期企业在市场上完全站稳,盈利水平达到了高峰,管理日趋成熟,此时的企业创新能力非常强,企业适于采取自主创新战略。由于资源短缺等原因民营企业在进行重大技术创新时,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资金分摊和风险共享,从而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企业进入衰退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想僵化症”等企业病,企业创新精神受到了排斥。但衰退并不是必然命运,只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战略,企业也会不断获得新的成长。
民营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创新模式,各种创新战略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民营企业可以进行创新组合,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配合使用多种战略,以产生最好的创新效果。
2 国外一般的技术创新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一般由跨国公司充任创新主体,跨国企业一般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标致兄弟创立的标致集团就是一个从个体企业发展成为国际性跨国公司并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成功的最好典范。
3 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3.1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创业的基础是创新,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立业之本,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有其阶段性。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大致可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
(1)模仿创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是当今许多企业参加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百度是一个善于模仿的企业,从模仿Google起家推出网页、图片和新闻搜索,以及模仿盈利模式推出baidu主题推广,再到模仿hao123推出网站网址(干脆把hao123收购),现在继续模仿和新浪爱问iAsk推出百度知道等等无不可以看到模仿的影子。
(2)自主创新是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方式。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一些企业勇于拼弃原有的技术优势,积极投身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希望企业能够研发出行业领先,市场上受欢迎的产品,以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3)二次创新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战略。民营企业采取二次创业战略,是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和转折点。面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威胁,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要进行二次创业。例如重庆摩托车产业,经过自身的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后,企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产品的衰退期的到来,现有的技术水平显然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重庆摩托车兵团冷静的分析了市场竞争态势,紧紧围绕中国的市场需求,实施不同的策略,开发新机型。使得重庆摩托车产业又一次走出低谷,迎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3.2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我国民营企业的家族制度性质根深蒂固,这对其技术创新行为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2)从总体上看,生产企业多,制造能力强,主要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主导技术仍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发展后劲严重不足。(3)加入WTO后,竞争加剧,创新成为必然选择。(4)许多民营企业由于经济规模偏小,企业创新能力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企业创新发展步伐缓慢。(5)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且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投入的资金中用于“购置设备”比重较高,而用于“购买技术”和“新产品有关的培训费用”等方面的比重较低。(6)创新要素的错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重资金轻人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形成了创新要素的错位。资金固然是技术创新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创新人才的作用更显突出,然而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相当匮乏。(7)技术创新的环境和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多数企业希望政府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政府资金支持”、“提供技术、市场和政策信息支持”,同时多数企业希望构造“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良好法律环境。(8)创新观念的错位,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开展了技术创新,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简单地把上项目和开发一、两种产品与技术创新等同起来,造成创新观念的错位,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3.3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夯实人才基础,促进创新工作持续发展。家族企业必须转变思想,重视技术创新,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把企业的权利下放给真正的“能人”管理,让家族企业不再以“家族势力”为核心,而是以“能人集团”为核心,建立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通过务实、灵活和行之有效的手段,有针对性地引进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政府应开展智力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特聘专家制度,采取柔性引智方法解决急需人才问题。要充分利用本地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优势力量,加快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交流、评价、激励和留人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2)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企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和压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人为主体、外资和社会投入为重要组成要素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减税、财政补助、优惠用地等相应政策,加大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引导、扶持力度,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有效地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构建基础平台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服务。针对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内部的开发机构,也没有技术创新所必须的检测、试验的基础支撑条件,从区域经济发展和扶持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快建立关键产业的检测、认证、试验分析平台(中心、基地),建立面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培训平台(中心),建立区域科技情报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服务。
(4)向高科技要市场,立足于技术自主开发与创新。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不但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也改变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
(5)正确理解技术创新,改变创新观念的错位。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创新同科技发明不同,发明创造是科学技术的源泉,但要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首先要成为商品并市场化。技术创新首先要创新产品,创新产品就是要不断求新、求变,求特、求精。创新技术是提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保障。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技术创新,推动了产品技术革命,加速了产品的产业化进程。这正是企业必须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因所在。
4 技术创新模式现实路径及选择方法
企业创新的必要性是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旦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产品就失去市场,企业进入衰退期。但部分企业在创新目标上贪新求全,急功近利,没有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造成了创新目标的错位。实践证明,技术并非越新越好,脱离市场需求,漠视竞争环境,技术创新也会导致失败。
为了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地采取技术引进的模仿创新模式。然而,这种技术创新要求其他的生产要素必须协调,厂房要改造,设备要更新,尤其是劳动力素质要提高,否则就会造成创新模式的错位。企业技术创新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技术创新必须面向市场。许多企业把“面向市场”简单地理解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把目光盯在市场热销的产品上,产品开发消极地跟着市场走,这就造成创新市场的错位。
第二,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首先,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不仅是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而且还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格局,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明确投资重点和方向。其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研发主体。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动,确定研发计划、重点和项目,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再次,企业还是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作为利益分配主体,有权对收入进行自主分配。企业在选择和启动技术创新项目的同时,不能只就项目抓项目,要研究创新技术的转化工作,第四,企业应加强对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 结语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竟争力是有积极意义的。我国的民营企业通过研究自身的条件背景,选择出最适合企业应用的技术创新模式。紧跟市场、开发市场和寻求市场,寻找出一条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郭克莎,韩建军.中国最有影响的企业案例-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3,78-90.
[2]刘苏燕.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与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1).
[3]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8-170.
[4]魏杰.中国企业战略创新[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0-40.
[5]张晓东.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4.
[6]吴永忠.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23-45.
[7]杨晓峰,杨晓荣.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技术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60-80.
[8]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8,64-70.
[9]胡继灵.高薪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47-48.
[10]卡海耶尔(美).管理百科全书[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47-151.
【关键词】3G 中国通信企业 突破性创新 自主创新
1 前言
中国电信设备业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无论是国内外市场份额,还是标示创新的专利产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过去一年中,金融危机给全球的企业带来了许多挑战,但可喜的是,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逆势而上,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国际宏观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外国厂商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像摩托罗拉逐步退出无线网络设备市场,爱立信和诺基亚、西门子战略收缩,阿尔卡特朗讯也在向服务转型,而运营商也在考虑节省成本,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更为明显。中国两大领先的设备供应商华为和中兴在无线基础设施领域从诺基亚西门子通信(NSN)和阿尔卡特朗讯手中夺得市场份额。华为2008年在金融危机如此困境下,实现收入17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36%,远远好于其他的跨国公司,比如:主要的竞争对手,北电网络在美国加拿大已经提出破产保护,爱立信、思科都举步维艰,而华为2008年被美国的商业周刊评为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企业。
2 中国企业逆势增加强劲
国际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讲,为中国通讯设备商带来一些发展机遇。2008年,国内设备企业交出了一份成绩斐然的报表。中兴通讯2008年营业收入为442.93亿元,同比增长27.36%,海外市场的收获超过整体营收比重的60%。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全球专利申请增速已相应放缓的背景下,中国设备企业专利申请依然增长强劲,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华为以1737项的申请量首次居首;中兴通讯首度进入“前50强”,以329项的申请量居全球第38位。华为已连续6年蝉联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其所申请的专利绝大部分为发明专利,连续3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截至2008年12月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35773件。预计华为2009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销售收入将达215亿美元,在中国市场首次突破100亿美元的销售额。
3 技术追赶思路转变
在自主创新领域, 2G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引进和外资进入,不等于自动获得核心技术。3G要有新的追赶思路,这个思路就是以巨大的需求方市场优势,来主导标准、技术和产品。3G的市场需求在中国,技术标准和产品当然理应由中国市场来主导。以TD为代表的3G网络和设备在国内不断推进,2009年年末,中国移动对外宣布TD-SCDMA网络已经覆盖全国70%以上地市,基站总数超过10万个,核心指标已接近2G水平。在国家的大力推动、运营商的部署规划以及网络建设的投资拉动下,国内的TD产业链条已经基本完善,并具备了自我更新和自我增值的能力。在中国移动TD进行的三次设备招标中,以大唐、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获得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3G网络建设招标中,中国企业获得份额也超过50%。反映了中国企业在以标准带动自主创新的新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在技术开发中,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许多技术领域已经大大缩小了与国际领头企业的差距。在3G专利方面,华为目前拥有的基本专利数量排名全球前五位;在 LTE(4G长期演进)专利方面,华为已跻身全球前三位的基本专利拥有者,也就是说,华为在全球专利竞争中,已从2G时代的跟随者,跃升为目前全球3G巨头的同路人,并正在布局成为4G的领跑者。中兴通讯自主研制的数字集群通讯系统GoTa,打破了该领域欧美厂商的技术垄断,首开对国外厂商专利授权的先河,在全球30余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中国企业除了因受惠于劳动成本低和政府支持而以价格挑战者的姿态进行竞争外,也已逐渐跻身一级供应商行列,在基于TD-SCDMA向TD-LTE的技术演进过程中,本土通信制造企业将具备一定的先天优势。
4 现有创新模式反思
上述成绩,似乎意味着中国企业领导全球的时代即将到来, 中国电信业的自主创新时代已经到来。 但其实不那么简单。
首先, 中国企业挑战全球领导者的基础在于低成本为基础的集成创新。这种创新模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于低成本的快速追赶。 经过多年的国际市场竞争洗礼,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技术学习能力。 这种快速的学习能力,加上低成本的优势, 使之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树立了竞争优势。 这一战略是传统意义上的策略,但得益于中国制造成本和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如,华为和中兴通讯的员工中,有一半是高学历的开发员工。华为坚持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和43%的员工投入研究开发。以华为近年销售额及公司人员增长情况计算,华为最近两年的年均研发投入至少在10亿美元以上,同时研发人员达到4万人。 这种高强度的人力资源投入, 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 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就是中国优势。
二是中国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反映在中国企业能够快速地将不同技术进行组合集成,以降低设备成本,如华为和中兴通讯,都开发出了将2G和3G集成,使运营商能够更经济的方式建设新的电信网络。这种强大的创新能力,需要有市场敏感性,需要有工程师的不懈努力。实质上,中国通信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更多表现在引进、吸收与再创新层面上,主要是在国际企业的技术成果上进行一些功能、特性上的改进和集成能力的提升。对于发展初期所缺少的核心技术,往往通过购买和支付专利许可费的方式,实现产品的国际市场准入,再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进行集成和融合。
三是中国企业的快速市场响应能力。 华为在西方发达国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是他们让更熟练的工程师与运营商进行谈判,让开发工程师在一线与用户沟通,这是一个将设备供应商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供应商转型的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紧随客户需求、市场趋势而动,一切技术创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卖得出去的东西,或稍微领先市场半步的产品,才是客户真正的技术需求,中国企业在快速壮大的过程中已经深谙其中的道理。华为在3G上大有斩获,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始终聚焦客户的需求和挑战来进行技术创新。中兴的创新也是根据市场成熟的进度,进行有节奏的大规模投入,以求突破。
上述三种能力是否能够让中国企业拥有自主创新的未来?我们认为,这远远不够。中国通信企业在大大缩短与国外公司的差距后,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通过突破性创新,成为产业领导者。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和服务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并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创造出新的产业和市场,突破性创新是一种创造需求的创新能力,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竞争性、风险性,从而也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和产业战略意义。
5 突破性创新机遇与挑战
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基本上是市场需求已经发现之后的产品创新能力。要想通过突破性创新,创造需求,成为产业领导者,中国企业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有机集成的能力。 通信设备业在3G之后, 已经基本上走上了S曲线的成熟期,是将不同领域的技术加以集成, 面向新市场进行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根本要素之一。 苹果公司开发出的iPhone是这一类商业模型的典型。 而这类创新,需要企业具备能够将不同产业领域的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的能力。在这一点上,由于中国国情的限制,企业往往难以有所作为。在中国,由于电视、电信、媒体隶属不同部门管理,造成跨部门的创新非常困难。比如在手机电视标准制定过程中就曾因挑战各主管部门的传统管辖界限,而遭遇部门强权。
二是中国企业需要真正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尽管中国的领先企业已经缩小了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但在真正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然落后于西方企业。掌握着通信核心技术的世界领先企业往往会在已有技术演化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新一轮的突破性创新。中国企业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标准和知识产权,因此,要想做出突破性的创新,会非常困难。
三是中国企业需要能够超越当前的市场需求, 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再利用技术的突破,创造出市场需求,实现突破性创新。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要有更好的风险抗衡能力, 更强的基础研究能力,更强的需求创造的能力。
中国企业的创新大多是渐进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优势是成本领先,能力是市场细分。而技术领域的突破性创新往往基于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储备很少,将成为现阶段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瓶颈因素。我国在许多其它产业都出现过这种例子, 引进一代消化一代,再引进一代。中国的彩电产业在CRT技术上成功地实现了追赶,但到液晶显示技术轨道,又出现了引进再追赶,这是中国产业难以挥去的阴霾。虽然,我国通信制造业已经涌现了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但能否真正引领未来全球通讯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变革的潮流还有待观察。
四是需要企业能够成为国际产业规则的制订者和产业领导者。突破性创新往往意味着定义新标准,确定新的产业发展方式,确定新的客户和市场规则。这就要求中国企业掌握国际竞争的法则,遵照更加国际化的方式,团结一批企业为自己的战略联盟,为共同的标准和产业技术而合作。而这种能力是大多数中国企业所缺乏的。
6 结语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逆势而上,这是中国企业技术追赶取得阶段性成功的集中体现。然而,继续沿着以低成本为基础的集成创新模式,可能将面临发展瓶颈。中国企业必须通过突破性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技术轨道,引领行业技术变革的新潮流,才能真正成为通信产业的全球领跑者。
从相关数据可以分析出,企业在日常运作中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并且财务风险的级别很高,这都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为了改善企业当前的财务风险状况,必须进行财务内控管理改革[1]。
2.当前企业内控管理的情况以及漏洞
2.1理论概念不明了,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管理层的关注点一般在产品的生产经营环节,对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管理层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他们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财务内控管理的实际执行程度。所以在企业的实际财务内控管理过程中,存在办事不力、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财务内控管理的理论概念仍在摸索阶段,于是企业在进行财务内控管理时就缺乏理论的指导。
2.2控制财务风险的力度不够
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都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并引进大量的投资,但在这方面也体现了当前企业中存在的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有些企业的相关项目的盈利不明显,获得较少甚至没有利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的损失。所以企业意图扩大规模,也必须考虑众多因素,经过科学的分析和勘察后,考虑财务风险的控制再来进行规模的扩大。
2.3财务内控管理的成效低
企业进行财务内控管理时,没有相关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予以指导,这会使得企业进行财务内控管理丧失遵循的标杆,企业内部往往没有健全的财务内控管理的机制,造成企业进行内控管理时缺乏目标并且成效低。并且各个部门没有进行良好的配合,使得财务内控管理的工作开展难度加大。
2.4信息化配合度不高
由于现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取得快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引用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财务内控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财务资料的收集、整理、使用,这可以提高财务内控管理的管理效率,强化财务风险的防控。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还在传统技术上继续挣扎[2]。
3.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模式的改革思路
3.1提高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顺畅度,创新改革管理模式
企业只有深入对财务内控管理模式机制的改革,才能提高管理工作的顺畅度,提升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加强对内控管理工作的监督,制定完善财务内控管理的制度规范;完善财务内控管理的工作程序,加强财务内控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合作能力。
3.2提升财务内控管理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财务风险是企业日常经营面临最大的威胁,甚至财务风险会直接决定企业的命运,所以必须提升企业在财务风险上的控制力,这样才能完成财务内控管理的目标,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与改革也可以及时进行预警。
3.3信息化技术的利用
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的趋势已势不可挡,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利用这些信息化计算机技术为企业的发展作为支撑。计算机技术可以促进企业与市场的联系,便于财务内控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3]。
4.结语
关键词:劳动组织;新创新模式;意义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了维持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不少企业呈现了或多或少的改变,尤其是在劳动组织的创建方面,许多企业正在逐步探索新的创新模式,那么到底企业开展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具备怎样的意义呢?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二、实施劳动组织新模式,以应对企业发展所需
(一)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促使企业趋于大型化发展
当前,许多企业都面对着多种压力。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紧缺以及利润过低等等,大都呈现着“大而不强”的结构特点,所以,基于此处背景开展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对企业结构加以调整,增强其产品质量,使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得到较大发展,如此一来便可促使其走上大型化企业发展之路。
(二)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减少岗位数量,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
多数企业呈现着一岗多员、技术能力低下的情况,在企业中,劳动力不少,但真正能够应对生产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却少之又少,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可以精减人员,提升企业的整体劳动力水平。
三、实施劳动组织新模式,以增强劳动生产率
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技术水平,使其不仅能够实现一专多能,而且为了应对特殊生产所需时,能够做到身兼多岗。如此一来,不仅给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而且又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劳动生产力,最终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所需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劳动组织新模式,能够完善企业制度建
(一)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促使企业重组新的工作流程
传统的工作流程拖沓,无法满足当前企业所需,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促使企业重组新的工作流程,精简繁琐无用的程序,节省工作时间,以提升企业单位时间内的劳动生产率。
(二)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促使企业员工思想转变,提升其自主性
在传统的劳动组织模式中,企业员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较差,基本上是上层领导推一步,基层员工就往前迈一步,大都怀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自己只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便可,这样的劳动组织模式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是极大的阻力。新型劳动组织模式的创建,使企业员工趋于一专多能发展,不仅能够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而且也提升了思想认识,使其深刻明了到“企业长足发展了,自己也就能具备更好的发展。
(三)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借助奖惩制度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传统的劳动组织模式中,多数员工都抱着“给多少工资,干多少活”的心理,工作积极性极差,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而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促使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员工只要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够实现“多岗合一”,那么企业便是依据“就高不就低”的标准为员工发放待遇,而对于那些“固执守旧,不知学习”的员工则给予一定惩罚,严重情况下还可能予以辞退。如此一来,不仅给企业节省了成本,提升了员工的综合水平,而且又使员工自己的收入有一定的增加,刺激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最终使企业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五、实施劳动组织新模式,能够加强企业团队建设,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一)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促进企业领导与基层员工之间的交流,增强决策可行性
在传统的劳动组织模式中,企业领导大都很少下基层,由于缺乏与基层员工的沟通,导致多数决策的下达与企业的实际基础相脱离,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新型劳动组织模式的实施,能够加强企业领导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使企业领导能够深入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发现企业的弊病,为其决策的正确下达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真正使企业上下“同心合一”,以促企业健康发展。
(二)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不仅加强了基层管理者的素质培训,而且也有利于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劳动组织模式局限了基层管理者的发展,未使其真正担负起应当承担的企业责任,多数情况下,这些管理者不懂干实事,不懂有效地管理底下员工,大都只会“作威作福”,不仅引得底下员工极其反感,而且也不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新型劳动组织模式的创建,加强了对于企业基层管理者的业务水平训练,不仅令其真正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也提升了其“亲民性”,令其真正与底层员工打成一片,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凝聚力。同时,过去的劳动组织模式也不需要员工加强学习与合作,大都是相对“机械化”的操作,而新模式的创建,对于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而且也加强了企业的团队建设水平,使企业所具备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队伍越来越强大。
六、实施劳动组织新模式,真正优化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是其核心资源,所以要想使企业从容应对市场竞争,那么对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予以优化配置是整个企业的关键性举措。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顺应企业的发展趋势,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依据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理念,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予以充分挖掘与激活,并依据员工的具体技能与素质水平,对其工作岗位予以合理配置,使企业真正实现“人岗相应”的局面。
七、结语
企业要想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且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对企业的劳动组织模式加以创新,只有真正把人力资源放在企业发展的关键位置之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借助当前新型的管理方式,才能真正确保企业的长效发展。可见,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不仅盘活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更深层次地讲,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就是盘活了企业。
参考文献:
[1] 许卫雄.深化劳动组织改革实践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1(05).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措施
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使企业达到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目标,而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活动。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对企业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本文就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新形势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举措。
一、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是企业合理规划经济资源的使用情况、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成本费用的重要方法,是企业做出经济决策的有效依据,也是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影响条件。同时,企业经济管理不只是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还是企业生产力的表现形式,一个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力联系密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全世界信息共享、产品流通都促使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模式创新,但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长期工程,因而企业在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和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情况,提出系统的经济管理创新模式。
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企业经济管理思想落后
制约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没有与时俱进。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企业管理者的经济管理观念是否符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思想比较守旧,很多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都过分重视企业的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忽视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2.企业经济管理机构不健全
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与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密切相关,只有使企业中的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协调工作,才能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都缺乏健全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内部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工作能力、管理能力都较低,降低了经济管理机构的办事效率,即使是新招聘来的人才也往往难以很快适应企业的发展,经常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由于经济管理理念落后,忽略了企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不良作用。
3.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即便是企业有自身的经济管理制度,由于管理人员的不重视、制度可行性差等,执行起来也困难重重,实施力度差,使得经济管理制度的存在形同虚设。而且,还有一些传统的企业中的经营管理者思想守旧,不愿对已经存在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创新,为其添加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容,这就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不能满足时展需求。
4.管理人才匮乏
高素质管理人才是经济管理模式制定、创新的主体,有创新进取思想的管理人才能引入新的思想观念,提出改进经济管理模式的建,并付诸行动。但是,由于很多企业都比较守旧,管理人员都工龄较长,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且即使有创新想法,其管理能力水平也不足以支撑想法的实施,所以,创新型高能力管理人才的匮乏也是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新形势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策略
1.深入理解经济管理内涵和内容
企业管理人员要是能深刻理解经济管理的内涵、掌握其基本内容,企业的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益都会有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前提是企业管理人员能够理解经济管理的内涵、掌握其基本内容,以创新的观念、思路和方式作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方法,在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活动时贯彻落实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思想。
从对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观察分析可知,很多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受阻的原因是管理人员对经济管理的内涵和思想理解有误。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忽略了企业的经济管理问题,没有对经济管理的内涵、观念进行深究,因而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解存在偏差,降低了对它的重视程度。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经济管理的正确认识,没能将其提到应有高度,就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发展力的提升起到了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先从认识经济管理的内涵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多元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来深刻理解经济管理的内涵和基本内容,以更好地指导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在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以对经济管理的内涵、思想为指导,提高企业的内在竞争力。
2.培养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
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是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切入点,企业可以创新管理人员的观念,改变其思想,使其认识到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时时刻以创新的眼光去处理问题,做出经济决策。很多企业经济管理水平难以提高都是因为企业的领导者缺乏创新的理念,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弱。因此,要想创新经济管理模式,要先创新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可以通过聘请创新意识强、理念先进的专家学者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思想教育,唤起其创新意识,也可以通过让管理人员去国内外其它企业考察、学习等方式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思想指导。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改变对经济管理的既定看法和纠正原有的思维模式,不断提高认识,用全新的视角、思维模式和改进方法去指导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工作,树立科学管理理念进行深化改革,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3.完善企业经济管理机构和机制
针对企业中传统的组织机构的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进行组织创新:一是建立横向组织结构。破除传统的垂直多层的结构模式,实现减少管理层级、压缩管理机构、增加管理幅度,使信息传达和反馈效率更高的目的;二是建立些具有柔性特点的组织机构。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些临时的组织机构来处理棘手却出现频率较低的问题,使企业的组织机构更加灵活,避免传统组织机构约束强的缺点,更好地适应发展环境的变化;三是建立无形的组织机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调整组织机构,将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数据、资源都动态体现在组织机构中,在网络上建立一个无形的组织机构,供相关的管理人员沟通学习。这个虚拟组织机构的存在为管理者提供了沟通的平台,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4.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
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管理人才是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主体,企业应该重视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利用各种途径吸引、培养相关的管理人才,建立一个专业素质高的管理人才队伍,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除此之外,现代企业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才作为推动企业进步的重要力量,探究和企业自身特性相符的人才管理方案,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对其进行专业管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双重培训,在提高其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其道德水平。另外,在对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时,尤其要对其网络设备的应用能力进行提高,因为现代社会是信息化和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其及时掌握信息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5.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管制度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要在有力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进行,所以,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经济管理监管体系和制度,为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提供依据。该监管体系应该包括控制机制、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这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四、小结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亟待进行,但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所以,企业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根据自身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建立一套全面系统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波,刘峰.企业经济管理中“刚柔”并进的管理作用[J].中国商贸,2014(34).
[2]谢琦.浅谈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商贸,2014(8).
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在协同创新活动中坚持市场导向的基础上,认为市场导向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包括横向合作模式、纵向合作模式、依附于大企业模式等。中小企业在选择协同创新模式时应考虑区域创新主体结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经营战略、企业创新能力等因素。
【关键词】
市场导向;协同创新;模式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广大中小企业不仅要转换经营理念,提高技术创新的战略地位,而且在必要时要考虑与区域的其他创新主体进行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才能在创新活动中获得更高的绩效。
1 中小企业创新与市场导向的关系
1.1 市场信息变化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动力
中小企业与外部的外部创新主体协同开展创新活动的首要环节是搜集和分析市场信息,包括顾客需要信息和竞争者信息等。可见,市场导向是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活动的信息源,是创新活动得以深入开展的基础。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系统分析也是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在市场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使企业在开展协同创新活动过程更具针对性。因此,市场导向同时也是推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力。
1.2 市场导向是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要求
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企业研发的新成果在转为实际产品并批量生产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创新成果与市场接轨的过程。然而当前社会仍然存在大量科研成果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创新本身的现象,创新成果转化率与创新能力不相匹配,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在当前企业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市场导向仍未得到重视。充分调研市场信息、控制市场风险是中小企业在协同创新活动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 基于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模式
2.1 横向合作模式
横向合作模式是指为了满足市场对产品使用中的新要求,中小企业在自身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横向创新单位进行订单式的技术创新合作。合作模式包括技术购买和协同开发两种。
(1)技术购买。在这种合作模式中,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根据企业提供的市场信息和技术创新要求,直接出售自己拥有的相关技术,或组织技术研发人员进行针对性技术整合,然后转让给由企业使用,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购买新技术后将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制造出新产品或改良产品投入市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根据企业的市场需求信息再提供必要的售后报务。
(2)协同开发。这种合作模式是指企业与外部的横向创新单位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互相合作,协调技术创新活动的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各自承担技术创新的部分任务,最终完成企业的特定技术创新任务,以满足市场的新需求。
这两种合作模式在横向合作中都比较普遍,一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变化后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能力,也可以解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创新单位研发经费不足或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对合作双方都有好处。
2.2 纵向合作模式
纵向合作模式是指企业与本行业的产业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分销商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这种合作是基于产品的市场供求利益链,一般是伴随着产品销售业务的合作关系建立起来的。一家企业与上游的供应商进行协同技术创新,可以将自己在成品销售中获得的市场最新信息传递到给上游的供应商,方便供应商提早掌握成品的市场动态,使得产品在原料供应环节就开始创新活动;一家企业与下游的分销商协同创新,可以与其共享市场信息,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提前掌握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市场情况变化,方便自己提前做出针对性的创新活动。这种基于产业供应链的协同创新不仅是在技术研发阶段的合作,还包括产品营销阶段的协同创新。
在纵向合作模式中,中小企业是协同创新的主体,通过技术创新过程任务的分工协作来完成创新活动。采用这种协同创新方式的关键是中小企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在合作过程中把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充分利用上下游企业与本单位的信息沟通,并注意在合作活动中进行学习,以提高自身的市场信息储备和经营能力。
2.3 依附大企业模式
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承接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外包项目来完成协同创新。中小企业由于产品范围较小,在局部产品的技术上保持相对优势,与大企业的创新活动呈现互补关系。在承接大企业的技术外包作业时,中小企业通过与大企业的技术及市场信息的交流,减少了技术研发的基础性研究;同时因为有大企业的业务报酬,可以解决自身的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与大企业结成技术合作关系,可以提高自己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因此还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在技术外包市场上的份额。这种创新模式的劣势在于能与中小企业合作的大企业的数量比较少,相对来说采用其它两种协同创新模式就显得更加普遍。
3 影响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因素
3.1 区域创新主体结构
区域创新主体结构主要是指在本地区能够参与技术创新的主体的数量及比例,包括产业内的大中小企业、具有技术研发能力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其它为技术创新服务的中介组织等。在这些创新主体中,虽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外部其它机构和组织的的数量及质量水平会影响着企业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
(1)从数量的角度看。当本地区的其他创新主体比较少时,中小企业与外部的协同创新缺少了与科研院所联合创新的必要基础,中小企业会偏向于融入大企业的创新体系。当本地区服务于技术创新的中介机构比较少时,中小企业开展与外部的协同创新就会倾向于寻找纵向产业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与供应商或客户进行协同创新,以解决技术研发所需要的资金不足和协同创新需要的技术资源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
(2)从质量的角度看。所有的创新活动需要人来实现,而区域创新主体结构本质上是指本地产业网络内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技术人员的水平、技术体系的完善程度和转让市场的成熟程度、新创资本是否充裕等,这些资源的质量也影响着中小企业对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
3.2 市场竞争环境
(1)产品市场存在激烈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意味着市场上的供给远大于需求,每个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生存压力。为了能在市场保持自己的份额,企业会采取各种措施来与其他企业竞争,而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技术创新。如果企业能开发新的产品,就能轻松地保持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或生存空间。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导致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直到退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同行企业之间的敌对意识很强,开展协同创新不太可能,企业更多地会选择横向合作战略,向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谋求技术合作。
(2)产品市场的竞争比较缓和。此时,处于同一竞争水平的企业比较少时,企业表现得更加从长计议,会投入较大的精力从事基础研究。由于众多企业基本上不存在生存压力,企业间的竞争也可以变成合作关系,尤其是在业务往来中不断进行信息交流的产业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更容易出现合作。此外,在少数场合下,生产同种产品或类似产品的同行企业之间的敌对意识并不强烈,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协同创新的心理基础。选择同行竞争者作为协同创新的对象,一是因为双方具有相同的技术创新的愿望,在市场信息的搜集和交流方面更容易有共同语言,对技术创新的目的与要求的理解也会比较一致;二是因为双方的协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增加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营效率。
3.3 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
(1)稳定战略。在这种战略指导下的企业只愿意投入少量或中等程度的资源,以保持现有的产销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在技术方面企业更愿意跟随行业领军者的发展足迹,直接运用成熟的技术,或者在成熟技术基础上从局部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以降低创新风险。企业在选择与外部的协同创新模式时,更愿意采取依附大企业模式。
(2)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指导下的企业愿意投入大量资源,以扩大产销规模或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企业的创新意识强烈,创新资金充裕。这种企业往往执行驱动市场导向,倾向于采用新产品策略来激发消费者的潜力,同时提高自己的排他性市场竞争能力。一般来说,采用这种经营战略的企业具有足够的人力、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它们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往往独立进行,不需要其它企业的介入,但有时也愿意与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开展协同创新。
(3)紧缩战略。在紧缩战略下,由于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都十分不利,企业在经营目标和技术研发上都必须采取撤退的策略才能减少企业的损失。此时,企业不再追逐自己的市场份额,技术创新也不是企业的战略重点,更愿意以尽量小的投入来维持企业现有的正常运营。
3.4 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1)企业的资金实力。由于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开拓性的工作,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当企业有足够的富余资金时,企业会偏向于执行主张技术领先的发展战略,自主进行技术创新的可能性较大。当企业没有足够的富余资金时,企业会偏向于执行稳定战略,企业不会开发全新的产品,而更多的是技术的升级或改造。当企业有创新实力但缺少研发资金时,会偏向于依附大企业战略,通过承担大企业的技术外包服务来节约资金。
(2)企业的技术实力。首先,当企业技术实力雄厚时,会较少地与外部企业进行技术合作,而是自己独立进行研发。此外,如果企业选择与其他企业进行协同技术创新,企业会考虑合作对方的技术能力与本企业匹配性和互补性程度,这直接影响着本地区其他潜在的协同创新主体考虑与自己进行协同创新合作的可能性或合作模式。而当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时,往往无法独立开展研发,企业会偏向于采取横向合作模式,向科研院所购买相关的生产技术;或者采取纵向合作模式,与产业内的其他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在协同创新中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实力。
【参考文献】
[1]吕宏芬,刘斯敖﹒R&D投入、产业集聚与浙江区域创新效应分析[J],浙江学刊,2011-09
[2]陈幼红﹒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破坏性创新策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5
[3]俞涔﹒嵊州领带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浙江统计,2005-05
在我国不断改革的影响下,自主创新的理论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而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将电子信息技术更大范围的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化的影响下,电子信息产业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所以,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唯一解决的办法只有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让企业在国际中立足。
本文通过将我国企业中所使用的电子信息的创新与国外企业所使用的电子信息创新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将国外企业电子信息创新技术应用于国内企业。企业模式创新正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企业来说,有效指导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活动,帮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在当今世界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最迅速的还是美国。
一、美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与企业创新的模式发展现状
1.世界第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思维和能力
首先,一个国家在国情发展中对某一产业的重视程度在很大情况下影响着该产业在本国的发展进程,而以美国为例,该国在70世纪中期开始的几十年来一直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报以重视以及发展支持,通过长期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技术以及产业模式上,美国都处于世界前列。
其二,某产业研究开始的时间往往决定着其发展规模,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对云计算的技术进行研究的国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处于世界前茅,并且美国在物联网工程领域也拥有世界前沿技术,同时该国也拥有这物联网产业链的核心技术。
2.创新技术与种?扩展都紧贴市场实际需求
除了上文所说到的美国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拥有超高的优势外,其对社会市场的高洞察力以及其在电子设备核心技术中所保持的垄断技术。因此美国会依赖于其强大的市场目标对全球的电子产品市场进行控制以及一定得来垄断。例如美国的著名芯片因特尔公司就曾经扬言说道:“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电子产品所使用的核心芯片都是本公司所制造的!”
再举一个例子,由于美国的高通公司手持有关手机处理器的创新技术,因此该公司具备了对手机进行更新换代的条件,也因此导致了现如今手机市场更新换代的频繁性。
3.集群化的产业发展
某一产业的发展势必离不开其该产业人才的聚集力量,而美国的集群化特征便十分明显。具体示例便是赫赫有名的电子工业基地美国硅谷,其中聚集着十分多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以及拥有相关的高技术人才。同时,美国的伯克利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长期向优秀企业输送优秀专业毕业生,由此便构成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集群化科学研究产业链。
二、美国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方面的思想
向相关技术尖端国家进行学习是丰富本国相关技术产业的有效方式,而美国作为相对于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世界前沿的国家,在甚至几十年的专业深入以及技术沉淀之后,其拥有十分丰富的相关产业创新经验以及技术,并且其掌握的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同样不容小觑。
对于想要将电子信息技术与企业自身的创新进行结合的企业而言,如何保持企业现处的位置就需要对商业数据进行掌握,以此来对本企业的相关政策进行对应调整,而美国企业以此来保证其企业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保证,除此之外,美国还会结合其自身的发展现状、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电子信息市场的实际需要,对企业的创新方式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以及策略。
其所提出的科学有效的措施以及策略的实际表现在于如下四点:其一,根据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层面对电子信息产业在企业创新领域方面的工作进行政策上全面的调整。其二,该国政府会对其电子信息的产业给予不同层面的支持,包括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支持。其三,基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性技术向更深层领域进行探索发展。其四,美国利用自身在电子信息行业所处于的领先地位,通过制定国际化通用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标准对其他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制约。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时间短,技术经验不足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需要考虑到国内以及国外双重因素,于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因此所拥有的发展时间短,因此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相对薄弱,同时实践的经验不甚充足,而想要将电子信息产业应用于企业创新必须对其技术基础进行熟练地理解以及应用,相反进行实际应用的难度便会加强。
于国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来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局势下,各国都在扩征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范围,因此随着与美国、欧洲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加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强。
因此,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时间短,因此导致技术经验不足,以上均不利于将电子信息产业应用于企业创新,导致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2.产业发展与创新环境较差
随着经济全球化局势的加强,世界各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链条也在向着技术人员分工更加细致以及明确的方向发展,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的人员准入门槛也呈现着下降的趋势。同时,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大多是呈现的一股脑的跟随形式,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创新活动陷入恶劣的创新环境中。虽然我过同样拥有很多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公司,但相比较于上文所说的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不论是发展基础亦或者是技术发展阶段都具备一定得落后性。
3.产业的创新活动缺乏政策性资金支持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作为背后支持,更何况正在直线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然而,在实际的工作活动中,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启动资金非常有限,由于电子产业发展落后,同时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刚刚起步,因此企业创新能够取得的成效十分有限。
四、借鉴美国结合国情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的策略与措施
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科技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融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发展力度大,国家投入力度大,在该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与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程度相比,我国的软件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借鉴其完善的创新企业保证体制十分重要。
对企业来说,具有知识丰富和技术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竞争激烈和行业风险高收益大等特点电子信息产业的.业要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还要对这些设备及计算机信息化有一定了解,进行充分利用,这样才能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将其应用在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当中,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运用合理的手段大力培养人才,形成完备的人力资源市场,真正实现信息产业与企业科技创新模式的兴建.强化管理,实现企业的模式创新;
电子产业与企业创新息息相关,在这个电子产业日益蓬勃的时代,对企业来说,企业与电子产业相结合,企业不仅跟紧时代,也要为企业本身着想。
其一,对企业来说,从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唯有大胆创新一条路为确保可持续地价值创造。企业的对于客户来说就是提品和服务,并获得他自己应获得的利润。计算机已经可以放心的应用于企业成本及利润等的计算当中,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创新保障着企业利润水平。在市场中,能够提供相同产品或者服务的企业很多甚至如出一辙,PK的结果也就在于各自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就是在“保障自身利润”的能力上显得尤为突出。最好的保障也就是创新。也就是人们口中常常所说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创新就是市场中的某类产品或服务仅有几家甚至一家企业能够提供的情形,创新也就显得很重要。稍有不慎,一切便为零。
其二,对企业来说,相当于企业的营养液的就是不断创新,这也是从企?I生命生长和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是否能够不断创新,也就决定着这个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当这个企业可以不断地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满足市场需求,这个企业就达到了自己最根本的目的,当企业努力的开展创新的时候,这个企业就是在走上坡路,。当企业极度缺少创新的营养的时候,企业就无法满足市场和人们日益变换的需求,企业的生命力机会逐步减弱,会呈现慢慢地老化、终止甚至死亡的情形。。这种比喻貌似可笑却揭示的是:“只有适度、恰当的创新,对企业才是有益的”。过多过少、过快过慢,都是不恰当的,决定企业的生命力就在于企业是否能够把握好创新的度、创新时机的掌握,这个把握很难掌握却很有用。
其三,对企业来说,企业注入生命力,切实实施创新主要从有三个切入点,分别是企业的“能力”、“潜力”、“趋势”。其中,创新的中间层是企业的能力,企业的趋势是创新的引领层,企业的潜力是创新的基础层,。如今扩展到对地区、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的整个网络进行关注。企业的能力即是当下、眼前,也就是说可以看得清楚的,企业在1年到2年内能够实现的目标;在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具有共享性,将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整理出来用于工作当中,这是计算机信息化特有的功能。将计算机信息化应用在企业当中可以大大促进企业的发展。潜力因为具有潜伏性,属阴,所以极易不被发现,也不容易被证明对于错,这是企业发展的重大挑战,但也是提出来需要更加重视加以应对的层面。对企业来说,没有潜力的企业,这个企业也就没有了创新的能力,没有生命力,就会渐渐走向死亡,所以,企业就是在潜力这片土地上生长,对企业来说,企业的趋势从广义上包含了除企业内部系统之外的所有其他系统的环境变化及其趋势,比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区域产业环境变化趋势等等;。所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趋势致胜,讲得这些道理对于企业判断和定位而言也是一样适用的。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预测企业发展趋势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对企业来说,所以,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发展趋势的预测。
企业要生长,不仅需要经常看看趋势、还要看看自己的潜力、更要看看自己由多大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及时应变、持续发展、生生不息。
其四,创新不仅要有方法论还要实施路线图
(1)现代研究和总结很多,管理之父德鲁克先生也总结出企业创新首先要抓住机遇,对企业来说,企业家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提升企业综合创新水平。
(2)创新是必然的,不可推脱的,对于传统的企业来说,企业创新是必然趋势,所以应该紧跟市场潮流,正确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开发,发展中的企业,积极创新有利于为企业腾出更多的肚里发展空间。
(3)在创新方面,有技术和需求两大驱动,企业开展创新一般采取市场驱动的方式,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看似容易把握和风险不大,但是创新带来的价值杠杆也就不会太大。最好的创新就是从技术的角度寻求发展和创新,在这个方面价值是最大的。当然,创新有着复杂的情况,企业的创新应该是没有定式的,这一点最后一定要补充一下。对企业来说,企业应该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下,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从国庆出发进行大胆创新,这就需要在日后工作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从而使得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子信息技术会在企业中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应用。对企业来说,创新不仅是机遇,还是个巨大挑战,使企业始终,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保持旺盛的生机,电子产业促进者企业创新,企业创新又必须依靠电子产业。
所以必须提高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以下策略和方法。
加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投入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技术创新发展中起到基础性的推动作用,电子信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代表,以科技人才为核心,只有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投入才能保证人才供给,促进电子产业的稳步发展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投入,就需要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并有力协调各个部门的合作共赢,对企业来说,建立有助于不断培养高科技人才,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工作环境。
加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专利保护与成果转换也是重要的并实施技术创新方法之一,加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专利保护与成果转换,不仅要制定优质高效的专利战略,还要完善专利的保护制度,并强化专利保护的执法力,保证专利所有人的利益,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这就需要结合当代的相关法律制度,并能够得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有效保证个人和企业的智力成果权,进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专利保护与成果转换,投入到实践运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对企业发展运营的起到重要作用。
对企业来说,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还需要加大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善我国较低的自主探究开发能力,创新技术利用,深化技术探索,提高产品利用和技术创新,发挥技术优势,节约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技术的引进,并针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扩大企业,对新技术的衔接和引用,提高技术的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需要有兼容并包的企业精神和高瞻远瞩的企业追求,积极从国外,他方引进有助于提高自身企?I竞争力的技术,工业企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只有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出发,了解影响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因素,才能有效的提出技术创新方法和策略,推动工业企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企业要想大发展,企业和电子信息将结合的趋势是必然的。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多数建筑企业规模也随之而增大。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及国际金融风暴等经济因素的不良影响,使得我国建筑企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当前时期下,建筑企业如何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科学的控制企业成本,已经成为建筑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具体对策,目的在于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创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1.1能够尽快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具体途径
首先,正是由于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可以将长远利益及长期成本的最佳切合点找出来,从而为建筑企业获取长远利益以及长足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其次,创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将最佳的资金成本水平找寻出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成本。再次,创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找到商品成本下降的具体途径。最后,创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为创新建筑企业各项制度埋下了铺垫。当前时期下,建筑企业唯有做好自身的资金以及财务管理,才有可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独占一席,永葆竞争的活力。
1.2创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促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环境
建筑企业资金的使用及筹备、产品定价等多方面的参谋决策主要是由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的。根据中外相关经验可以得知,只要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坚持不懈地创新财务管理工作,便能够使得企业顺利获得宽阔的发展空间,最终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2、当前时期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时期下,建筑企业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尚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例如某些企业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对独立的预算机构,并编制了黏度预算。然而,这样的预算并不够全面,仅仅为建筑企业的建筑施工与经营规划提供一种参考。因此,对于大多数建筑企业而言,预算管理体系发展并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预算执行与监督机制,对建筑企业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同时,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壮大,其施工项目的各种种类也随之而增多。原来的预算管理体系很显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预算执行难度大的问题。
2.2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建筑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着项目互相独立,且企业的流动性非常大等特点,其内控难度要远远高于其他企业。因此,这种特点也使得建筑企业财务控制环节显得十分单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建筑企业存在诸多存活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某些建筑企业的月末存活占比较大,甚至还会超出成本的数倍,那么这就大大降低了资金周转率。(2)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善,企业生产常常是分项目实施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一般会临时采购一些固定资产,而企业往往会对该部分资产缺乏必要的管理。(3)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建筑企业一般生产时间较长,短的也有数月,多的也有数年,那么这就使得资金回收期很长,这就使得资金存在较大的风险性。某些建筑企业也未制定一套完整的赊销制度,催收款力度严重不足,而且也未按照一定的规定来计提企业坏账,最终会使其变为呆账及死账,从而对建筑企业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2.3财务风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前,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投标风险、筹资风险以及资金回收风险。建筑企业一般是通过投标的方式,为企业寻找项目,这是建筑企业创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实际投标过程中,企业为了可以获得更多的项目,不惜一切将项目报价压低,对投标项目风险的预测过于乐观,势必会使得利润降低,导致企业受到重大损失。为了维持经营,建筑企业一般会向银行等借贷金融机构筹资,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较多风险,例如:企业经营不善、利率浮动以及国家政策等,这就是所谓的筹资风险。一般而言,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占比非常大,若应收账款未在一定时间内收回,那么会使其不能很好地变现,这会明显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这就是所谓的资金回收风险。
2.4财务人员基本素质需要增强
财务工作人员在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素质的高低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构建一支人数精简、知识储备完善以及高工作效率的财务工作人员队伍是当前每个建筑企业发展所必需的。然而实际过程中,往往存在财务工作人员数量庞大,且层次较多,工作效率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此外,大部分建筑企业的财务人员管理意识淡薄,财务业务知识陈旧、老化,缺乏系统性的培训以及知识更新,这与当前财务管理工作完全不相符。
3、当前时期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构建的具体对策
基于上述问题,下面提出几点创新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3.1注重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加强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一般需要从投标风险、筹资风险及应收账款风险等方面着手,首先应该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性强的财务管理人员入职企业,这样便于对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做到早发现、及时处理、解决;其次,建立与完善符合建筑企业自身特点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强化企业内控力度,建立完整的预测与决算机制,从整体上防范财务风险于未然。
3.2强化建筑企业内部控制
建立与完善建筑企业内控制度是当前建筑企业发展所必需的一条选择路径,那么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应该完全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构建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此外,还应建立会计核算、内部审计、岗位职位以及财产清查等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还应该严格把关建的内控制度。此外,还应建立会计核算、内部审计、岗位职位以及财产清查等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还应该严格把关建筑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以及应收账款等,尽量最大限度地收回资金,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管理的成本,保证建筑企业良性发展,最终提高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继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创新
建筑企业需要完善并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各个建筑企业可按照自身的发展特点与需求,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精简财务机构,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集中化,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与修养,完善内部考评制度,做到权责分明,奖罚适度。建筑企业还应不断地改革经营体制,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对于拥有众多工程项目的建筑企业而言,应注意集中财务管理权力,将下属的各个项目的财务管理权回收,将财务管理工作集中起来,从而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3.4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针对建筑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积极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定期对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派出部门业务骨干前往外地进行学习,并将其学习的心得体会在部门例会中进行统一学习。学习结束之后,企业及时组织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惩罚,积极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财务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
4、结论
综上所述,注重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建筑企业各项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能够保证企业实现再生产过程,从而提高建筑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赢得机会、获得席位。诚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应该采取强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及时解决,以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国维.论强化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02).
[2]李新颖.加强建筑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J].财政监督,2009,(14).
[3]刘莉梅.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探新研究[J].企业导报,2011,(14).
[4]陈瑾颖.试论加强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J].建筑经济.2O10(5).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养老保障制度创新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仍然执行传统的离退休制度,离退休费由财政或者单位负担,而农村基本以家庭养老为主,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性的社会养老制度,这种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在合法性与合理性上无疑都有所失当。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2008年,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推进,全国有17个省份实现了省级统筹。根据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必须实现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到现代养老保障模式的转型,因此,实现以人为本养老保障模式的制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向部分积累制过渡,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的最优选择,“一般来说,现收现付和基金积累适当结合应该是最优的体系”,“部分基金积累可能是使保险收入在长期内实现最大化的最优办法”。在付出成本尽可能小的情况下做实个人账户,有三个有效途径。
1、分类实施。在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试点的基础上,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较大、地方财政实力强且不需要中央财政补助的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先行一步,鼓励这些地区做实个人账户,尽早形成可运营的基金积累。其他地区逐步渐次推进。
2、逐步做实。一是在全面做实个人账户之前,可先将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在管理制度上“统、账”分开。企业缴费全部纳入社会统筹部分,个人账户规模统一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个人账户基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额和个人账户基金收益。个人账户只能用于参保人员养老,不能提前支取。参保人跨地区流动可以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储存额,参保人员死亡,个人账户基金可以继承,从而为做实个人账户奠定基础。二是对需要各级财政补助的地区,根据基金承受能力,采取从5%左右起步、逐步做实的办法稳妥实施,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三是锁定“空账”,现时起步。对已经形成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部分不再弥补做实,锁定本金,仍然按照老办法记载名义利息,在本人退休时通过养老金发放逐年偿还。
3、梯次推进。已经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形成了积淀,如果把这部分资金用好用活,可以有效解决做实账户的近期财政压力问题。就全国而言,做实个人账户的资金压力主要在中央财政。由于中央财政对第一批做实账户地区的财政补助资金已经进入了预算盘子,不再成为新增支出压力。个人账户做实后形成的基金除一部分投入资本市场运营外,大部分仍然以储蓄存款形式存在。这样,国家可以发行社会保障专项国债,特许个人账户基金购买,再用专项国债资金继续支持对第二批做实账户地区所需要的补助资金,并依次逐年滚动。据测算,仅首批做实个人账户的辽宁省就已经形成了80多亿元的基金积累。个人账户基金支出具有分散的特点,为把国债逐步分摊到各年的财政预算中消化创造了条件,一般不存在偿付风险。只要灵活调度基金,既可以分散当期资金压力,又达到了实现“名义账户”向“实体基金账户”转变的目的。
二、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1、改变个人账户养老金按固定的退休人员平均余命。目前,我国退休人员平均年龄与人均预期寿命之间相差17年,这意味着绝大多数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养老金都要从统筹基金透支。随着生活保健水平提高,人的寿命还将延长,透支现象愈加严重,而且制度本身也起着刺激提前退休的作用。这次改革实行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标准由个人账户基金额除以本人计发月数所得。国家统一制定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相关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退休年龄越小,计发月数越多,反之亦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扼制透支和提前退休的倾向。
2、改革基础养老金按固定比例发放的办法,注重体现激励机制。原办法规定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就可以领到职工平均工资20%的基础养老金。缴费年限与基础养老金水平脱节,多缴费不能多得,不仅影响人们的缴费积极性,而且在制度上留下达到最低年限就中断缴费、逃避义务的漏洞。基础养老金的基数由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平均工资的平均值决定,前者体现了社会公平,后者体现了个人的收入水平差别及缴费贡献,从而把公平和效率有机结合起来。
3、妥善解决新旧办法的过渡问题。对“中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本决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同时,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决定过渡性养老金的标准的因素为职工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个人在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之前的视同缴费年限(工龄)以及过渡系数。设立计发办法改革过渡期,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新老办法平稳衔接。
三、建立科学的养老金增长机制
1、适时推迟退休年龄,控制养老金支出总量过快增长。退休年龄大小与养老金支出总量增长成正比,与人均增长水平成反比。我国现行偏低的退休年龄规定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转轨的需要,特别是受利益驱动和企业调整改组影响使得许多职工选择提前退休。应当首先用10年时间将中国职工退休年龄延迟到男65岁,女60岁,接近于世界职工正常退休年龄的平均水平。其次,将从事特殊工种和因病提前退休政策改变为企业内部退养政策。少数特殊工种职工因职业原因或者因疾病不能继续工作,可以提前退出工作岗位,由企业按规定发放生活费并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把提前“退养”与领取养老金分开,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再进入领取养老金的行列。
2、保持合理的替代率。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是评价养老金增长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具体是指退休人员得到的养老金相当于在职职工工资的比率。如何使替代率达到一个合理水平,应当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替代率的确定要以当地的一般生活水平为参照系。二是根据不同地区职工收入的差别,替代率应确定在一个区间内,而不是单一指标。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相比,减少了个人所得税、各项社会保障费、劳动力教育培训费用以及法定抚养义务等开支,但同时又增加了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综合收支变化和劳动贡献的因素,把全国替代率区间定为60-70%是比较可行的。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应控制在60%左右,收入水平相当或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应控制在70%左右。三是使用计算替代率的基数指标应当统一为“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减少不确定因素对替代率的影响。
3、养老金增长要考虑物价增长和工资增长的综合因素。过去养老金增长主要与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挂钩,这样虽然能够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但却造成养老金支出的巨大压力,而且形成了收入攀比机制。工资是与经济效益相联系的,养老金与工资增长挂钩,显然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养老金增长应主要考虑依据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而调整,同时兼顾职工工资增长因素,适度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特别对于退休时期早、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人员在调整养老金水平时应给予适当倾斜。
四、建立健全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养老储蓄计划
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模式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重要特点,也是事业单位养老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
1、积极发展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制度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筹资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我国企业年金制度采取自愿原则,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一般应具备三个条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费;经济效益状况良好,具有一定的经济负担能力;建立了企业福利集体协商机制,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年金可以考虑将目前由企业承担的各种统筹外项目归并到年金之中并形成制度,既解决了这个困扰企业多年的难题,又使得退休人员不至于因企业管理经营制度变化而影响既得利益。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缴费确定型模式,具体的缴费方式可以有多种组合。可以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也可以由企业全部承担,分担比例通过协商确定。
2、建立个人养老储蓄计划。这项储蓄计划应与一般储蓄不同。一是限额定期。养老储蓄作为基本养老金的补充,额度不能过大,一般可按当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的1/3或1/2,乘以10年的总额为上限。这项储蓄应为长期存款,一般在退休时或退休前死亡时才可以支取本息。二是给予减免利息税优惠,提前支取则不能享受这个优惠。三是参加人员应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并履行缴费义务,采取自愿加入原则。养老储蓄计划一方面作为养老金的补充形式增强了劳动者自我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是世界各国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举措。:
3、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还不具备完全实行全国统筹的条件和基础。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第一步要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争取在短时间内,在一省范围内,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统一征缴、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把养老保险企业缴费比例和计发办法一致起来。设立调剂金,加强省级基金在区域内横向调度使用的力度。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省级垂直管理,防止在养老保险政策上各行其是。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进行统一运营,保证基金安全。同时注意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实行定额补助,自求平衡,确保发放的机制,避免形成依赖倾向。第二步要向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过渡。用10或更长一些时间,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在更大的范围内体现养老保险的公平性,但是全国统筹不等于一个标准,应当根据各地收入水平和消费价格水平的差距,执行若干个区域标准。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和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世界劳动保障[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孙炳耀: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M].法律出版社,2000.
[3]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M].法律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