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毕业个人总结

大学毕业个人总结

时间:2023-01-17 13:3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毕业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毕业个人总结

第1篇

再回首,走过的路很值得回味和反思,是成是败,我们都必须忘记这段过去开始新的奋斗,因此,我必须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首先,对大学四年中每一年的思想状态,想做的和做过的事情来个快照吧!大一,还没明确大学该怎么学习,需要学些什么,但是时间抓得很紧,努力去做了些事情。最开始我给自己四年定了一个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大一下学期后确定要做一个学习一般般,动手能力强的人。整个大一,一直都热情的奔跑着:确定自己一定要在各项大学活动中保持绝对的活跃,不断认识新的朋友,不断的组织和参加各项班级,系部活动;同时不断的加强和高中同学那里联系,和他们交流能够促进我奋发向上,能够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认识大学生活;拼命的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没钱也玩摄影,没时间也要坚持去鲁巷参加炭画培训班;我对寝室,对我的同学充满了信心,希望能够和他们建立一个很好的团队,大家一起为着不确定的目标不断的拼搏奋斗,不断的鼓励寝室活动。大二,对大学失望的开端,对周围人失望的开端,对个人奋斗+一群忠诚的朋友支持的大学生活的认可,带着很多愤懑,开始了新的奋斗。

这个过程,彻底放弃任何学生工作,一再推辞班委工作,彻底否认完全做学习,只期望学习过得去就行,有些迷失方向感,郁闷。特别的紧迫感使我一次次的在寝室通宵的看书、画画、写信,一次次肆无忌惮的出入工地拍照,将时间投入到摄影中来,大二上和大二下分别同时带着两份和三份家教,在管理学的启发下开始考虑重新构筑自己的大学生活,于是到大三彻底放弃所有家教,暂停摄影,全力去安排自己的学业和大学生活。除此之外,做了一年的社会调查,费了很大的经历但是没有做好。大三,几乎没有去玩的机会,时间安排得太紧张,我只能每天去跑跑步适当的调节一下生活。大三上先后准备数学建模,考程序员,卖照片,尝试技术学习,六级考试,庞大的课程体系要学,科研立项开始运转,几乎没有空余时间。大三下开始全力做科研,写文章,发文章,直到最后做穿了,觉得没意思,很想暂时放弃。

这个学期我的时间精神有些支离破碎,高程没考,技术学习没赶上来,感情上遭受重创。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拿了个程序设计的奖项,科研立项也被评上了校二等奖,第一次完成了大学里最成功的合作:一起成功的编导、拍摄、制作了dv断片《老鼠爱上猫》。大四,在最兵荒马乱的时间里遇到了些挫折,也顽强的接受了挑战。保研的个人努力我比较满意,尤其是能够最终拿到北师大的免推接受函。保研最后的失败,包括奖学金的评选,让我看到了自己很多的缺陷,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心中窃喜,倍感欣慰,决定要背水一战,拼死一搏,出去读研。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一年里,感情上也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大四下,遗憾的是没有抓住时间来好好的学习技术,浪费了不少时间。在公司的短暂经历对我的思想上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丰富了我的生活,将会对我个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古谚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不能控制别人,但是我可以把握自己。应该说四年来我很好的把握了自己,没有随风逐流,始终在大多数时间里做着自己想做、要做的事情。尤其是在寝室内,虽然没能够群体奋发,形成很好的团体,但是很好的避免了群体迷失,感谢周围还有一批批清醒的朋友,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能在最垃圾的时间里找到《管理学》,激发了对整个大学生活的重新思考。

其次,总结大学生活,简单的说,应该学会做人。关于大学里做人,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自我尊重

一般说来,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在我们做事的时候往往难以每次都真正上实施。自我尊重,还要自我包装,注意自己的外观形相,让别人尊重自己其实是一种更高的自我尊重。

2、坚持正直

的确,这个社会有很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尤其是当你真正步入社会做点事情的时候。有句话叫做:“你可以不诚实,但是不可以不保持正直”恰到好处的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原则。诚实固然是一种很好的品质,然而在面对一个经常不诚实的对象时就另当别论了,不然就会吃亏。在个人生活当中,诚实自然是莫高于此的。然而,我们处事或生活过程中,正直才是可以永远坚持的。

3、为别人着想

现在的社会需要合作,需要团队,忘记了队友的利益很多时候就等同于忽略了自己的利益。利他在竞争过程中往往转换为了利己,因为对方获利了,他必有成功的道理,这些恰恰给了自己一个弥补缺失的机会,为以后获取更多的收获奠定基础。在学习工作过程中不应忘记了给你的竞争对手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协助对方实现他们的目标。

在生活中,和谐的寝室环境,社交圈环境更多的需要你不断的付出,随时随地的为别人的利益着想,考虑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周围人有没有不好的影响。有句话说:”付出总有回报”,我觉得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没到或者是你更本就没有觉察到。

4、适应环境

这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最需要的基本能力。现在社会,是一个飞速变化的社会,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适者生存在这里无需用语言来解释。让自己适应环境,让环境接纳自己是我们跳进这个社会圈首先必须学会的。然而,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抱怨高考失利,抱怨周围的同学,抱怨周围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整天在那里干些不愿意干的事情,甚至做一些消极的事情,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又一无所获。人活着应该要有一种精神: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改变现实。当我们走上社会,我们和一个初中毕业的打工者一样,都是出卖劳动力,很多方面我们甚至都赶不上他们,这就需要我们阁下自己的“尊贵”地位,从基层干起,从点点滴滴干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受教育的价值!

5、决心、雄心和恒心

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应该保持雄心,罗曼蒂克式的雄心!在现实的前面还要放好雄心的位置,无论现实多么残酷都不应该散尽着罗曼蒂克式的雄心,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努力满意,保持微笑。在雄心规划下的目标,计划可以作为激励的一个来源,引领困境前行!决心没有大小,可以是很小的,坚持每天打开水,每天拖地板,坚持每天都对自己笑笑都是无价的。执着是一个人最难得的品质,扬弃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经久必成!有了雄心,决心,我们所需要的就只是是默默无闻,持之以恒的按计划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了。

第2篇

[关键词]校园招聘;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163-02

1 问卷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杭州地区参加校园招聘宣讲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主要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本次调查共发放190份问卷,实际回收184份问卷,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94.4%。本次被调查者中女生占33%,男生占67%;本科生占52%,硕士研究生占48%;学科涵盖理、工、经管、文、史、法、哲,基本做到了性别、学历、学科的平均分布(未涵盖艺术类、医学类、教育类与农林类)。

2 杭州六高校2009届大学毕业生关于校园招聘的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

2.1 应届大学毕业生自我认知的数据统计

这五道问题可分为两个大类,即对个人特性和职业发展的认识。可以得出以下三点:①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于个人特性的了解水平比较高,均值高于其他四题;②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比较清楚;③当涉及职业规划等与工作相关的内容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认识程度变开始逐渐下降,与工作越是相关的问题,了解程度越低。

在基于性别的差异性分析中,男生与女生在对“自我特点”、“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和“最喜欢的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要求、所需能力及其前景”这三个方面的了解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对“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求职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这两个方面的了解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求职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方面,女生的认知程度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当下就业压力大,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较难,女生认为自己会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会先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在求职过程中扬长避短,提高求职成功率。在“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方面,从均值来看,男生的认知程度显著高于女生,这部分源于是男生更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对自己喜欢的职业更有兴趣,更乐于钻研专业领域,在专业性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上好于女生,因此会加深对职业的认识与思考。

在基于学历的差异性分析中,不同学历的学生对“自我特点”、“求职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和“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这三方面的了解没有显著差异。而在“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最喜欢的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要求、所需能力及其前景”这两方面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这两个问题都属于对职业的理解,由于硕士生的阅历、社会经验、专业知识比本科生丰富,更重要的是硕士生往往在硕士学位的攻读阶段就已经广泛关注大学本科同学的就业情况,主动思考就业问题,因此认知程度更高。

在“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题上,无论从性别因素考虑还是学历因素考虑都存在显著差异,而“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和“特性”这两题上,无论从性别因素考虑还是学历因素考虑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特性与职业偏好更带有主观性,而学生相对更了解自己,更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发展道路。

2.2 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企业认知的数据统计

表1显示,在对于企业的认知中,核心业务和地理位置由于其确定性而广为学生所了解,但是较为隐蔽的企业性质、规模则了解不多,而无形的文化因素则了解更少。这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较少;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学生并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上面。事实上,企业文化与员工本人价值观是否匹配是决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无论何种性别何种学历,所有的大学生均对此了解不多。

2.3 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岗位认识的数据统计

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应聘岗位的工作职能、能力素质要求的了解程度介于“一般”与“较了解”之间,这表明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这些内容的确有一些认识,但程度不深。另外,被调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工作职责的了解状况均值(3.419)明显低于对应聘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的了解状况均值(3.848),说明学生求职时,更为关注学历、证书、工作经验等的硬性素质要求,比对后发现自己达到岗位要求就纷纷应聘,等到面试时发现对于工作职责、内容并不了解,另有部分真正被录取了却发现自己实际上干不了这活,不能履行工作职责。

表2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工作职责”和“能力素质要求”的认知无差别,而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则存在显著差异,从均值看,硕士生对“工作职责”和“能力素质要求”的认知程度显著高于本科生。硕士生在研究生期间广泛的接触社会,也参与到一些项目工作中,使之对具体的工作职责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于做好该工作需要的能力素质也有了更好的认识。另外,硕士生的大学同窗都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对于实际工作内容和要求有着更加直接的认知。

3 校园招聘中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总体来说在校园招聘中应聘大学生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对职业及自我职业道路的认识程度不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应届本科毕业生当中。尽管有不少学生表示比较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能力、个性等,但是对于自己的职业偏好,以及自己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不够了解,并且对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要求、所需能力及其前景的认知处于一个模糊状态。学生不清楚自己具备了什么素质才算是具备优势,不够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更不能做到个人偏好及个人能力与职业选择的合理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参加校园招聘时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增加了应聘的随机性,这势必会影响求职的成功率。

(2)缺乏真正意义上对自我优势、劣势的认识。如今不少学生将出色的个人素质当做应聘时的自我优势,但是没有结合企业和职位的需求,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应聘时真正意义的自我优势是你和企业的需求刚好吻合。

(3)对于企业本身了解较少。部分由于企业公开资料较少,也部分源于大学生没有下工夫收集和了解企业相关信息,因此对于企业的不了解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应聘失败,甚至是实习期未结束就因为不合适而退出。

(4)相对于应届硕士毕业生而言,应届本科毕业生更缺乏对于工作本身的认知。因此,适当增加实践环节、向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请教工作心得应该是较好的提升途径。

4 研究总结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了解目前杭州地区高校校园招聘的现状,总结了高校校园招聘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在本文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与局限之处,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应当对以下几方面作更深入的探讨:第一,扩大调查范围,增大样本量。本次调查仅局限于杭州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另外此次调查的样本量偏小,尽管得出一些研究结果,但不够全面,不能完全体现出目前高校校园招聘的特征与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二,增加调查对象,结合实际案例。可以分别对企业、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做调查,调查方式应该以面对面访谈形式为主,着重了解企业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如何看待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校园招聘中实际情况,结合案例,分析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校园招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详细、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三,扩展调查内容。要将调查问卷问题做归类,将问卷设计的更全面、更有逻辑性,可以对不同学科、不同院校的学生所作的问卷结果作以对比。

参考文献:

[1]时薇萍.从校园招聘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3):112-113.

[2]兆丰年.校园招聘会上大学生的N种不恰当表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2):41-42.

第3篇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26-02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本质上讲也是社会流动的过程,如果从这个视角去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如:社会结构、社会出身和家庭背景、教育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等。面对这些不同程度的就业难问题,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如何不断充实自己以应对这些就业的压力呢?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压力;充实自己

1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已经从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面对这些困难,我国大学生应该积极面对,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就业难问题不再是困扰大学生的难题。

2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1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就业心理的不成熟。

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很大一部分都能够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盲目的就业心理[1],他们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不能正视现实,通常习惯于和那些已经找到合适单位并签署了合同的同学作比较,这样就错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2)就业中存在观望心理。

很多大学毕业生虽然已经找到有意向的单位,但是他们往往举棋不定,仍然存在着观望态度,想等一等、看一看是否还有更好的工作单位,致使和工作单位签署的协议一再往后拖延。

(3)就业中存在迷惘的心理。

不少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对自己定位的不准确性,他们不能很好的、实事求是的对自己定位,认为自己的学识很高,看不起一般的工作,眼高手低,往往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又由于受到目前就业形势的影响,处于一种消极的等待状态中,对自己的求职没有明确的计划。

2.2用人单位的原因。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存在不少误区,加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1)过多看重毕业生的学历。 很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出现了选择人才学历化的现象,导致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大学毕业生由于专业或学历的限制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如:有的用人单位花高薪聘请了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研究生,但是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或表格设计,可以说是大材小用,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工作能力是不能和学历文凭划等号的,很多大专毕业生的真实水平并不比研究生差。

(2)存在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2]。 很多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使得就业中的女大学生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这主要是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觉得女性员工将来存在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保护费等隐性问题,不确定因数较多,麻烦事多,成本远远高于选择男性大学生,这就造成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

(3)对学生生源地的歧视。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通常会考虑到该单位的业务与当地的联系,希望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地方语言等条件,甚至对于那些有一定关系网的大学生更是优先考虑,这种行为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公平竞争,也让很多人才擦肩而过。

(4)过分注重工作经验。

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面对竞争激烈的用人市场,很难和那些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竞争。不少用人单位由于自身企业存在经营困难,急需聘到一些具有某方面经验的人才,希望他们的加入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变化,所以,大学毕业生在这方面处于完全的劣势。用人单位这样做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人潜力和可塑性,不明白经验其实是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毕竟具有较强的、专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只要在岗位上多加磨练,将会给单位做出很大的贡献。

3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就业难问题不断充实自己以应对压力

3.1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阶段是青年就业前的最重要的职业集中培训阶段,大学生要倍加珍惜.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同志对青年的“五点希望”,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制定好发展规划,分清主次矛盾,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竞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掌握实用技能,提高综合能力,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为就业做好全面准备。

3.2树立正确的职业挫折观。

大学毕业生初次走向社会,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择业过程中的挫折并不可怕,它不会导致大学毕业生情绪出现障碍,可怕的是大学生对挫折的态度和看法。如:有的大学生害怕就业,害怕失败,害怕挫折,面对挫折的发生不能正确理解。所以,大学毕业生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就业挫折观,面对挫折冷静思考,正确面对,用理智和信心来战胜就业挫折。

3.3提高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

个人的挫折承受力直接关系到个体是否能经得住挫折打击。挫折承受力较强的对挫折的反应较轻,收到的消极影响就比较小,挫折承受力较弱的对挫折的消极反应较强,甚至会出现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的现象。[4]在择业中,大学生要尽量运用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减少情绪上的不愉快,提高择业中的挫折承受力,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利时机。

3.4大学生要尽力克服封闭性的应对。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对于遇到的就业挫折通常采取的是封闭式的应对方式,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这主要是和大学生较强的自尊心有关的。实践证明,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受到社会支持较多的大学生能正确的面对择业挫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很快、策略也比较多。所以,大学生应尽量走出封闭性的应对的方式,积极主动的宣传自己,寻找机会,争取得到社会和家人的支持。

3.5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调整对就业值的期望[5]。 大学生之所以很难面对择业难的问题,这与他们的就业期望值不合理是有关系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自己,不仅要看清自己的长处,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冷静地对择业挫折进行总结和分析,分析目前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合理的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不沉湎幻想、不好高骛远,以良好的心态为就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积极主动地抓住就业机会,融入社会。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将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将更加突出,一方面,国家会不断改革用人机制,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真正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左春曼.大学生择业心理压力分析[J].知识经济,2010,(1).

[2]姚慧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A].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3]谷晓丹.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A].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陈艳,刘洁.规划你的生涯彩虹——大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31.

[5]李国,游应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2007届毕业生阶段总结.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期望;理性选择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89?04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50万,2013年达到69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多。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一方面更多学子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就业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一个人只有从事某项工作、某种职业,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才能够享受劳动的喜悦,体验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更是如此。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个人自主就业”的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的变化,不仅改变了国家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对社会的就业观念产生了直接影响。计划经济时期“统招统配”的就业政策决定了大学毕业生自己不需要找工作,便成为捧着“铁饭碗”的“国家干部”。而在双轨制初期,多数人还是国家分配工作,只有少数人自主择业,大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期望和要求,考虑自己要找一份怎样的工作,工资高、收入好,还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段时期的劳动力市场还是处于供不应求或者供求相当阶段,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没有太大的问题。而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的激增,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期望和要求较高,并且能让毕业生满意的“好”工作越来越少,很多人“不得不”先就业再择业,或者处于失业的状态。当代大学生持怎样的就业观念,他们的就业意愿和期望如何?这是本文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期望目标,反映的是就业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1]。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个包含多维度、多要素的有机系统,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测量也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全面。冉昆玉认为,大学生就业期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内容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发展类就业期望,包括单位与个人的发展前景、工作岗位能否发挥个人才干、是否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工作条件如何、用人机制是否灵活等;二是待遇类就业期望,包括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工作的自由与舒适度等;三是声誉类就业期望,包括工作的地点、单位的规模、工作的稳定性、单位的性质等。这三类中,大学生最关注的是发展类就业期望,其次是待遇类就业期望,最后是声誉类就业期望[2]。

总的来看,就业期望就是指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的预期,是个人对能否就业以及工作状况的期待,是对就业的地区、获得的岗位以及薪水标准等各方面期望的综合体现。

2.研究数据说明

本文的分析数据主要是来源于两个调查,一是2008年“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 的数据,这次调查在全国27 所高校进行,调查对象为高校本科生。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抽取样本,第一阶段,分层抽取高校。以区域和高校类型为主要维度抽取高校,覆盖东部、中部、西部,包含了综合大学、财经类大学、师范类大学多种类别。第二阶段,在所抽取的高校中抽取学生。在被抽取高校相关人员的帮助下,分别在学校理科、工科、人文社科等不同学科各抽取一到两个专业的大一到大四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每个高校随机抽取100名左右本科生。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数2 819人。下面简称“2008年大学生调查”。二是2010年9月以福建省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的抽样调查。抽样方法也是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首先在福建省抽取国家重点高校一所,省属重点高校两所,省属普通高校两所。然后,从每所学校的理科、工科、人文社科不同科学分别抽取两个专业,抽取50个样本进行调查,每个学校样本数为150人,共获得有效样本715人。下面简称“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

三、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状况

纵观国内现有关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研究,虽然考察的标准和内容有所区别,但调查分析得出的结果却有相似之处。那么,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就业是大学毕业后的第一选择

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就业并不是大学毕业生的唯一出路,考研究生、出国、创业,但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毕业后先就业。“2008年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大三之前的大学生对毕业之后有更多的期望,只有50.5%的被调查者表示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37.6%的人要考研究生,6.5%的人要出国,5.4%的人还有其他打算。但对大四的学生来说,就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调查中90.9%的大四学生表示要参加工作,只有9.1%的人要考研究生。2010“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84.3%的毕业生首选就业(找工作60.6%,考公务员18.9%,自己创业或者自由职业的比例为4.8%),考研的比例为12.2%,出国2.4%。从大学生就业的目标来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主导思想,66.2%的大学毕业生表示就业的目标是先就业后择业,24.4%的人希望是一次性就业,还有3.6%和5.7%的人不想就业和可就业可不就业。

2.对自己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大学生就业期望高,对自身认识不足被认为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前景的认识较为客观,甚至可以说比较保守。“2008年大学生调查”中,只有4.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很好找工作,比较好找工作的为21.1%,认为不太好找工作的为30.3%,很不好找工作的高达11.5%。“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也呈现出类似的态势,认为自己的专业很好找工作的只有4.9%,比较好找工作的为25.5%,不太好找的为23.7%,很不好找的为5.6%。因此,只有8.9%的被调查者非常有信心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比较有信心的占59.3%,31.9%的人不太有信心和没有信心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不是非常乐观,这或许也是很多毕业生希望“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因。

3.就业地点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

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区。“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10.7%的学生表示绝对不会去西部地区工作,不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比例为39.3%,非常愿意去的比例仅为2.8%,17.0%表示比较愿意去。对于去农村地区工作,7.6%的人表示绝对不会去,41.0%的人表示不愿意去,非常愿意去的比例仅为1.6%,愿意去的比例为15.3%。这可能也与近年来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就业模式有较大的关系。这一结果与各地多项研究结果相一致。2003年在北京的一项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显示,毕业生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的学生,占到了全体有就业意愿毕业生的97.2%,如果就业困难,对去小城镇或乡镇单位就业意愿,45.2%的人坚决不去,45.2%的人表示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只有9.6%的人表示乐于接受[3]。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有89%的学生选择东部地区就业;选择中西部地区的只有11%。无论学生来源地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都显示出类似的对东部地区的偏好:来自东部地区的学生,选择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95.2%;来自中部地区的学生作此选择的比例为82.5%;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作此选择的比例也高达74.9%[4]。对南京地区1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从就业的地区来看,东部沿海城市(46.93%)、京津沪地区(21.66%)和回家乡(23.11%)是主要的选择,选择西部城市的仅占1.08%[5]。由此可见,大城市和沿海开放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机会较多,是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地区,对就业地区的偏好并没有随着国家多项就业优惠措施的出台而发生很大变化。

4.就业单位偏好于国企、党政机关和外企

“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乡镇企业就业的比例依次为19.6%、21.7%、36.1%、9.2%和10.9%,收入较好、工作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而愿意到民营和私营企业就业的比例较低,但从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单位来看,民营和私营企业则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就业单位的这种偏好在多项研究中也出现了,如黄敬宝对北京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较稳定的国企和党政机关或工资较高的外企工作,三者的集中度为73%[6]。2007年在深圳的调查显示,49.3%的人选择到机关做公务员,6.7%的人选择到事业单位工作,8.0%的人选择到国有企业工作,24.0%的人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6.7%的人选择到民营企业工作[7]。南京1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工作单位集中趋向于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31.5%、35.38%、22.74%。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大体相同,分别为17.33%、20.22%和14.8%[5]。从这一点来说,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期望与实际就业有差距,这一方面表现出大学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大学生对福利、待遇好的就业单位的期盼。

5.就业领域集中在行政管理、金融业等行业

由于管理、金融行业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名利、地位,大学生争相进入,造成了不必要的竞争,浪费了人才。“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结果显示,33.2%的学生首选行政管理类工作,教育培训、科研技术类的比例为25.2%,商业服务类的比例为10.2%,文化艺术类和营销类分别为7.7%,贸易类比例为4.8%,建筑工程类的比例较低,只有3.1%,其他为8.1%。麦可思研究院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蓝皮书”对就业“红黄绿”专业的分析显示,2012年动画、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已被列入失业率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的“高风险红牌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被列为“黄牌专业”,[8]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就业市场相对较小,毕业生集聚在某几个行业不无关系。

6.对收入的预期较理性

大学生对收入的预期较为理性,与当地的收入水平差距不大。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公布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显示,2009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2 736元,平均月工资2 728元,福建省28 666元,平均月工资2 389元[9]。“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大学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平均为2 065.34元,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 000元,大学毕业生可以接受的薪资水平低于城镇就业者的平均工资水平。无独有偶,深圳的一项研究也显示毕业生对自己工资水平的预期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60%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薪酬标准在3 000元以下,与特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 552元基本一致[7]。黄敬宝对北京大学生平均月薪期望的研究中发现,2008-2010 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分别为3 525元、4 151.3元和4 685.7元,呈明显的上升趋势[6],但2008-2010年北京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分别达到55 844元、57 779元和65 158元[10]。大学生对自己月薪的期望普遍低于调查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也不乏“零工资就业”的案例,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对收入预期和就业形势的认识较为客观,符合实际。

7.兴趣爱好、工资待遇等是首要考虑因素

“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在择业的考虑因素中,大学毕业生考虑的第一要素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44.8%),第二是工资高、待遇好(37.8%),第三是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学有所用(33.4%),以及发展机会(30.7%),而选择是否解决户口与住房、职业声望、专业是否对口的比例也很低,都在3%以下。可见,大学生非常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发挥自己才干和发展机会,同时兼顾收入的职业。发展机会少,经济环境不好,收入偏低是阻碍大学生去农村工作的主要原因,户籍制度约束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也是重要的障碍[11]。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不同调查时间,不同范围的调查结果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从毕业后的选择来看,尽管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逐渐增多,就业还是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渐改变,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是先就业再择业。这可能与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缺乏信心有极大的关系,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前景有较为客观,甚至比较保守的认识,多数大学生都觉得自己的专业以后不太好找工作,对自己是否能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信心不足。从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来看,大学生对就业地点的期望多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对去小城镇、乡村、西部就业的意愿不高,实际就业情况与就业意愿较为一致,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地区。从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大学生更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外企就业,愿意去个体和私营企业的比例较少,但实际就业时,在私营企业就业的比例远高于大学生的预期。大学生对收入的预期比较理性,收入期望低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工资水平。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较多的考虑兴趣爱好、工资待遇以及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干等因素。

理性选择理论指出,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是行动者所期望从多种可能的行动结果中获得的功利的函数。行动者的这种行动所追求的是价值或利益的最大化。不同的行动(在某种情况下是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1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以“理性”为基础解释了个体具有目的性的行动,以及个体在此基础上为获得最大效益所作出的选择。科尔曼所提出的行动系统主要由两种元素构成:第一种是行动者;第二种是某种事物,主要指“资源”或“事件”。行动者是具有一定利益偏好,并试图通过控制某些资源以满足自己需求的人。在最基本的行动系统内,最低限度必须有两个行动者,而且每人都控制着能使对方获利的资源。由于双方的利益均依赖对方控制的资源,作为有目的的行动者,他们必须从事与对方发生关系的活动。这种特定的机构和每个行动者的行动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利益,从而导致了双方行动的相互依赖,或者说其行动具有了系统特征[13]。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就是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都希望作出“最优选择”,不管是出国、考研还是就业。

通过上面的分析,客观地来讲,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较为理性,没有过高的期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待就业群体逐渐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有所变化,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新宠”。当初的“热门专业”如今也不一定在劳动力市场中有“热销门路”。在现有的就业资源较为稀缺的情况下,大学生会考虑教育的成本收益,即使大学生对未来有较多的期望与预期,但以就业为主的毕业意向更加明确,“考研”成为大学生除了找工作之外的第二选择。同时,从就业地点和就业起薪的期望来看,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点的“高要求”和就业起薪的“低预期”是大学生作出的看似矛盾的理性选择。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地点的选择向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地区集聚,尤其是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起薪的预期比较现实,并不是社会上盛传的“期望工资过高”的情况。然而,联系大学生对于就业地点的希望和选择可以发现,大学生的预期的工资似乎很难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下去,这可能与大学生就业时非常注重在工作中体现个人价值、发挥个人才干的工作有很大的关系,经济发达的地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机会。而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差距较大的是对就业单位的期望,大多数人希望在较为稳定、福利较好的国有、事业单位就业,但这些单位的岗位确非常有限,从这一点来看,加强大学生对宏观经济情况的认识,则显得较为必要。

致谢:“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2008年)”由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风笑天教授主持,特此感谢风笑天教授提供的数据。

参考文献:

[1] 杨江涛.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0-44.

[2] 冉昆玉.大学生就业期望内涵解析及实践应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74-75.

[3] 丁大建,高庆波.毕业了你将去哪里——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备课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4):4-10.

[4] 周骏宇,李元平.二元经济背景下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10(4):116-120.

[5] 杜运伟.南京地区高校本科学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10(5):116-119.

[6] 黄敬宝.大学生就业动态变化的调查[J].经济纵横,2012(9):86-90.

[7] 王军,吴宜璇.特区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统计分析[J].特区经济,2007(2):287-288.

[8]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EB/OL]. http:///tjsj/ndsj/2010/indexch. htm.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EB/OL]. http:///tjsj/ndsj/.

[11] 黄敬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2(3):52-58.

第5篇

时光真是如流水一般就在眼前缓缓流走,更是让我有些搓手不及,三年的时间就这样一晃而过,这短短的三年时光更是让我对未来的生活会有着更加不一样的期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三年大学毕业鉴定报告总结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三年大学毕业鉴定报告总结一

转眼之间,三年的大学时光已经结束,对于我而言,这是非常圆满的,通过三年的学习,有了不一样的经历,让我在学习生活当中更加的用心,也明白了自己这几年来的一些客观的经历,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我一直以来都是比较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学习,我也清楚的知道需要给自己一个客观的交代。

我是一个比较粗心的人,生活当中也非常的端正,相比之下,我愿意跟一些作风优良的学同学接触,处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下面,自己也能受到一些影响,作为一名大三毕业生,我回顾过去三年的学习时光,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三年的学习时光到现在已经结束,这对于我们往往都充满着非常大的诱惑,跟同学之间相互的帮助,有什么问题一同解决,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感情,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当然,这大学三年的生活当中也有非常多的不如意的.地方,但我通常能够调整好心态,如果生活当中有一些不好的情绪,一定要切记,我从来都不会让这样的情绪带入到生活,这是一定的,这一点没有丝毫的妥协,大学三年的生活,让我无比的充实,现在也让我无比的激动,虽然已经过去了,可是我也非常的期待,也很留恋。

在学习当中,我对自己要求也比较高,因为作为英语学生来讲,我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方面,自己一点点的去积累知识,还有很多需要去细心体会的东西,这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长,也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东西,也事情肯定不能够强求,更加能够用一个不好的心态去应对,对于我而言,在这些方面肯定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学习当中,我跟同学们去请教自己不会的知识,我一直都能够耐心的请教,因为我知道这对于我而言是帮助最大的跟老师们相处的时候,也非常虚心,能够保持好状态,时时刻刻都用一个稳定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锻炼来,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专业知识上面也达到了一个不错的地步,我相信这对我自己以后需要很大的帮助,无疑必须要去赶集,这几年的学习因为自己在专业知识上面沉淀了很多,虽然现在大学生活已经结束了,可是我依然充满着信心,我对自己也非常坚定,相信这一点,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变的对待自己,一定要要求高一点,保持好一个倔强的状态,锻炼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咱俩的大学时光,我没有丝毫的怨言,我很感激。

三年大学毕业鉴定报告总结二

时光真是如流水一般就在眼前缓缓流走,更是让我有些搓手不及,三年的时间就这样一晃而过,这短短的三年时光更是让我对未来的生活会有着更加不一样的期待。

三年前我刚踏入学校的大门,感觉自己完全脱离父母的管束,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精彩与幸福,同时也让我对生活有着非常不一样的期待。如今传说中的“美好时光”就这样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三年也还是如从前的时光一般眨眨眼就过完了。

对于学习,自己还是有遵照着教学安排好好的完成,并且自己也是有非常努力的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慢慢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感知与体会。同时自己也是顺利的完成了每一项学习任务,并且也是获得了老师对我学习方面的肯定。当然我自己也是参与了一些老师所举办组织的活动,让我在其中较好的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我对生活有了非常不一样的感悟与体会,同时也让我与老师间的情谊更加的深厚,更是对我的学习方面有相当不错的指导。

在大学非常必要的社交活动上,自己也是参与了不少,同时也在这些活动中让自己的各项能力都有锻炼到,并且也让我在这些的活动中收获到不少的友谊。在参与社团活动中更是有很好的放开自己,让我完全的投入到活动中,更是无比的活跃,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积极去面对的劲儿头。我非常开心自己能够在这样的生活中有这般的收获,也是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大的期待,我想这就是大学生活的魅力吧。

平时自己也是会较多的去寻找一些兼职来增多自己的零花钱,也有让自己提前去感受这个世界,更是在工作中找寻到一些面对社会的方式,或是一些简单的工作技巧。也正是这些兼职让我的生活变得无比的幸福与快乐,让我不至于每天都处于一种没有精神的颓废状态。现在的生活让我每天都一最好的状态去展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让我可以在这样的状态下有着非常不一样的感触与体验。

马上迎来的毕业让我整个的生活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我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不知道自己会面对怎样的职场,但是这一切都还是让我对生活有着非常大的期待。我相信在大学中尽力了这样锻炼的我定是可以非常好的面对这些,也能让我在这样的生活中有更多的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接下来的路更是需要我自己去坚持往前走,我很是期待接下来生活中努力奋斗的自己。

三年大学毕业鉴定报告总结三

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为人之道——以诚待人,待事、坚持信念行动创造价值、自我创新。

如今回首,是对过去的审视和总结,亦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即将踏出校门的我,满心期待大千世界的挑战和磨练。

深知性命相托的重要,从踏入学校门槛的那天起,在良师的精心指导下,自己奋力拼搏,自强不息,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大学生,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活方面,自从来到xx师范学院,我的生活充满了爱,充满了情。同学之间的情犹如亲情但更胜亲情,朋友之间的情犹如手足之情,xx师范学院事我都很是关心,就这样我爱上了xxx师范学院的每个人,每件事物。同时独立自主的生活在我的美好的大学三年中也就这样成熟了起来,我也就体会到了大学独立自主的生活是我们进入社会的生活的根本。

学习方面,自我进xx师范学院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忘记我来xx师范学院的目的——学好知识,学会做人。在xx师范学院,虽然我在有些方面得到了肯定,但我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还需要更加努力,读到到老,学到老也就成了我最基本的思想。

思想方面,我经过班级的初选,到系审核,再到院的批准,我成了xx师范学院美术系第1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的一员,并经过学习与考核,成绩合格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我就由一个对我们党了解一点到了解了我们党的人。

工作方面,在寒暑假期实习中,我知道了事业的伟大和一个人的付出与成就。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得到了找工作比较难的启发,启发我要克服困难勇于直前。

而今我年轻有知识还有这一颗永远求真求实的心,我就能够去创造我的价值并去认真实现自我的价值,让我的生活充满生机,充满永恒的爱!

三年大学毕业鉴定报告总结四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毕业之即,对自已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作一个总结和鉴定:在校期间,在学校的指导、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自觉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专业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完善、适应能力强、具有团体协作精神的青年。

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回顾大学四年我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一直做班委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

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这条线上的一小段,是闪闪发光的一段,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为我划平人生的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级

该同学性格开朗,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学习刻苦认真,善于思考,生活中能应严格要求自己,为人诚恳,待人热情,工作踏实负责,与同学相处融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具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有爱心,帮助热爱同学,尊敬老师,遵守各项制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意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合格大学生。

学校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失业。

一、失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双向选择”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寻找就业机会,展示英雄用武之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舞台。但是从目前看,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城乡差别和人为因素等情况,“双向选择”机制还待完善,大学生就业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市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在就不了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同时,许多毕业生不愿去边远地区,害怕离开大城市,不愿下基层,只想到大企业、大公司或到挣钱多的单位去工作。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城市、大企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有限,这样的就业心态也就越来越脱离现实,造成失业大学生种种心理压力。

失业大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多数失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一是就业心理的期望与失落感;二是就业观念不合理,表现为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对职业意义认识不当;三是就业人格缺陷,表现为盲目从众与依赖;四是就业挫折承受力差;五是自卑与自大;六是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七是就业心态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与急躁。

二、失业大学生引发的其他问题分析。

2008年,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对当年7个省34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平均就业率,家庭处于社会底层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平均就业率;公务员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家庭的大学毕业生高出约14个百分点,父母社会地位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也就越高。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失业大学生群体主要是由来自农村和家庭地位低下的大学毕业生构成。这一调查至少表明,出身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这意味着,大部分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而现在一旦出现了学生就业危机,仍然主要转嫁到农民身上。于是,在当下中国就出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教育和社会现象:大批出生农村的失业大学生游走于城市和乡镇,成了知识游民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大学就业分配体制的不公,堵塞了农民大学生向上流动的渠道。一方面,一旦高校录取就成了城市居民的招生制度使得他们远离土地;而另一方面,一旦不能当期就业,就既不能在城市立足,又面临返还农村的尴尬。因此他们只能成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游民”。据相关调查显示,极少数失业大学生已被流氓意识所支配,而大量由失业大学生构成的年轻知识游民,已经面临退守道德底线的边缘。

三、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没有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部分失业大学生在解决就业问题时,主要考虑的是就业岗位的工作条件、工资水平等因素,他们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就业岗位对自己事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他们没有在考察就业市场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树立重视职业发展前景、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促进事业成功的求职观。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调试 作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基本内涵分析

心理调试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的本意是指人在社会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减少冲突与制约,就应该根据个体的信息和状况,进行不断的调整,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使其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

由此可以推论出,所谓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更具体地来说,可能是挫折与失败,那么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地采取措施进行心理调解,以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作用分析

心理调试可以让大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就可以客观地分析自身现实和就业现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在就业中,就能够经受困难和挫折,在竞争中勇往直前并积累经验教训,从而赢得就业机会、获得就业岗位。同时,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更是大学生科学就业规划、职业发展的基础。而且,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就业只是迈出的第一步。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的状态和行为,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产生负面干扰,决定他是否能够胜任职业角色、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只有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才能真正地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结合中成长、成才。

减少大学生的心理挫伤和过激行为。每位大学毕业生在经过4年的大学生活后,都会对自己的就业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就业心理问题,如果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排解和引导,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导致心理的挫伤。当辛苦获得的大学文凭不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安身立命的保证时,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可能使一些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毕业生做出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危害自身、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据报道,湖南某高校的学生吴某,毕业当年在参加了一次毕业生的人才招聘会后,因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跳楼自杀;四川某高校一名女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无法偿还高额的助学贷款选择跳楼自杀;浙江某高校的学生周某,一心希望考上公务员,但未能如愿,竟持刀行凶杀人,造成一死一伤;广州某高校毕业生,因没有通过全国公共英语四级考试不能获取学位,喝下敌敌畏后从七楼跳下;等等。这些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发的“血的教训”,使得人们对社会机制出现信任危机,给当前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阻力,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因此加强心理调试教育,十分必要。

减少心理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在大学生毕业时,能够就业是家庭和学生本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和四年的光阴之后,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就业,无论是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其家庭都是极大的心理打击,非常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就业心态。就在近几年,已经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片面地把就业难、就业不理想等原因,集中认为是政府就业措施不力、高校盲目扩招的恶果,并且已经开始有了这方面的共同利益认识。这是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后,没有得到有效排解和解决的后果。“如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部分群体就有可能拥有共同的群体意识,而这一群体成员的构成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具有明确的利益要求,又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容易冲动,而且具有既有的叛逆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加上自己切身利益受到侵害,就使他们更容易制造新的社会冲突。这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面对就业形势的紧迫和岗位竞争的加剧,毕业前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心理、意志、情绪、行为上的危机期和艰难期。在面对就业时,因为各种原因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对就业的过度焦虑恐慌。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虽然说外面精彩的世界让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有对踏入社会的渴望,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焦虑和恐惧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就业供给与相对有限的就业需求及复杂的工作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干扰,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种种激烈的心理冲突,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找不到发挥自身特长、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就业时遇到挫折等,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性格内向或成绩不突出、能力一般的大学生,更加焦虑和恐慌。

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前,就业回报的期望过高是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心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投入高额的学费作为前提的,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都希望在短期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因为大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常理想地把就业目标定得很高,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企业就业,渴望高职位、高起点、高收入;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提出许多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的要求。然而,现实的就业市场,无法满足每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期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中偏执地坚持自己的就业标准,有时宁愿不就业,也不肯降低个人的就业期望值。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专业的适应性、自身兴趣特长,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对自己认知:自卑与自负。大学生在就业前,往往是踌躇满志,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因为没有勤奋学习导致成绩一般;因为没有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就业时就勇气不足,悲观失望,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也不敢正视就业问题,更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甚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战而败。

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或名气大的学校或所学专业需求紧俏,认为自己技高一筹,总是以“天之骄子”自居,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好高骛远,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形成自负心理,订立的就业目标太高,就业同样不会顺利。

与他人比较的从众与攀比。在就业工作中,每个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目标都不具有可比性。但是许多大学生总愿意拿自己与身边同学进行比较,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就业过程中,独立性不强,缺乏个人主见,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状况,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过分追求实惠、追求功利,盲目寻求所谓热门的职业,盲目从众。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总是愿意与别人的就业状况进行比较,抱着“他能去,我也能去”的态度,嫉妒、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任何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从众、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就业良机。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由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决定的。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更应该注意评价自己的价值取向,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就业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教育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大学毕业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决不能只看重工资待遇的高低、工作条件的好坏,有功利拜金主义的倾向。

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年代,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竞争的就业观,敢于面对竞争,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学会竞争,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新的就业形势,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就业形式有许多,毕业生应改变一次就业的传统观念,也不能一味地以稳定为标准,要有创新的就业精神,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做好自主创业的准备,拥有乐于创业的精神。当然还要同时树立艰苦奋斗的就业观,尽管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艰苦奋斗的传统和精神不能丢,尤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更加重要。大学生还必须树立越挫越勇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勇往直前,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认识,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前,应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环境有全面的认识,了解社会需求及职业的要求,同时大学生自身还要全面、正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实现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大学生首先应当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发展方向、个人的工作能力、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完整客观的认识,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在就业中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要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才能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大学生在就业前,还应当明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客观地认识自己后,才能更好地调整就业心态,从而设立更恰当的就业目标。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还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实现正确自我评价的同时,大学生还要树立就业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才能,满怀信心地展示自我、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即使暂时失败,也不必失落,总结经验教训,越挫越勇。

大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避免出现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提就是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里所说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大学生活行将结束,踏上社会之前,转变角色是最迫切的就业心理准备,由一个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就业状态,在选择职业的同时,也要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一步。其次,要做好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避免就业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困扰,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刻苦自律,完善自我,是基本的道理和根本的出路。在大学学习中,大学生要在加强专业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加强社会交往,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高校的学习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做到在走上社会就业之前,充分了解社会。这些能力的提高,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虎添翼,也自然会减轻就业心理方面的压力。再次,大学生要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便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即自己希望将来做什么工作;然后设计自己的职业通道,即确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所需要经历的过程、途径等。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职业价值观

一、引言

就业率是当今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难题,而大学生就业难是这个难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思考、研究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人通过这些年所带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各种情况,认真对比,总结了一些职业价值观与就业的关联。[1]

二、就业背景

2013年的就业形势是人所共知的严峻,于是乎大家格外关注2014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与2013年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和在一起预计有810万,被戏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

据《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

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对此,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分析认为,由于多数行业在2010至2012年期间招募的大学毕业生规模较大,加上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诸如IT、机械和汽车等行业的招聘遇冷。

北京教育人才培训中心任占忠主任曾说:“我觉得影响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关键点。第一个因素是定位。学生究竟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在这点上,定位会直接影响到相当一部分人能不能找到工作。比如我们的学生很多所读的院校名气不大,学历也不太高,能力也不是很强,那么求职时却对薪资、对单位等等要求较高,这就很难实现,必然会导致他待业。我觉得定位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个很要紧的因素,所以说要做好定位。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压力比较大的时候,那么我们的定位就要客观一点儿,适度地调整,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非常关键。”这句话也指出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就业的影响和重要性。[2]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时的主要特点

1.职业价值观功利化

职业定位是人们就业的前提,就业之前需要先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即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我不需要什么样的工作,以及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只有明确这几点之后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连这几点都不知道,那就算找到工作也迟早会离职。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定位从“我适合做什么”到“我想要做什么”转变,即从以工作为主到以自我为主转变。调查中,当问及“您在择业时最看重什么因素”时,有26.3%的人把“适合自己、做自己感兴趣的”作为首要因素,24.1%的人最关心薪酬,20.3%的人把“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作为重要标准,仅有4.2%的人认为应首先考虑国家需要。表明当前许多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是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以利益驱动为原则,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2.职业目标不明确

职业目标是人们制定并追求的对其职业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是为实现职业理想而确定的具有阶段性、过程性的目标体系。一个合理的职业目标既能实现自我价值,也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短期职业目标和长期职业目标相结合。调查中,当问及“你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吗”的问题时,有56.2%学生回答没有清晰长远的目标。而在面对“你是否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时,仅有25.9%的人回答“大致上做过安排”。在“统包统分”时代,毕业生大都非常看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很少有更换工作的想法。而当代大学生大多把“满足自我需要”作为首要目标,在择业时不再坚持“干一行,爱一行”,而是“爱一行,干一行”。有的在工作中一旦出现不符合自己意愿或有更好的机会,便急于放弃和重新选择。这反映出,一些大学生在职业目标的追求上,注重短期利益和现实需要,而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3]

3.安全与风险的矛盾结合体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特别是职业安全感与职业风险意识的矛盾。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比原来的大学生更开放,更民主,强烈要求多劳多得,重视个人劳动成果,也比较愿意尝试从事一些风险高、收入也高的职业。另一方面,受当前“就业难、择业更难”的劳动市场状况的影响,大学生们对于失业、和下岗充满了恐惧,这种心理状态也使他们非常重视工作的稳定性。这种矛盾的心态几乎充斥于当代每一个大学生心理。

四、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

1.对专业选择的影响

在功利性的心理趋势下,现在的学生选择专业更具有明确的目的,而非以自己的兴趣为前提做出的选择,导致学习没兴趣,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业就更加困难。举个例子,我有个学生是本来读大学的时候是准备填报历史专业的,那是他自己感兴趣并且有动力学习的动力,却因为听说历史专业工作很难找而报了金融专业,但是金融专业不是他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他没有学习的动力,最后学习成绩非常差,导致人自信心不够,到最后都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4]

2.对就业地域的影响

最近在报纸上经常能看到XX行业缺口多少人,XX行业人才紧缺等新闻,但是这些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却又有很多找不到工作,到底是报纸报道虚假新闻还是毕业生实在太多,填补了缺口还有多?其实都不是,我国的人才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单位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要求比较高,不愿意去西部地区、艰苦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宁在北京没张床, 也不愿在其他地方有间房”“在大城市讨饭也比回农村强”等思想在大学毕业生头脑中相当普遍。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结果,大学生们要更好地思考一下自己需要什么、适合什么,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37( 5): 650-657

[2].陈静李卫东.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 高教探索: 2011 年第5期:106-110

第9篇

关键词:就业 原因 对策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增加的同时,其就业困难已是我们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

1.高校扩招影响

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大学生就业日益走向“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同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仍将呈增强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层次、专业相似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导致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

2.经济过渡时期

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专业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大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二)学校方面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特别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于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而是立足于学校师资条件,在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不是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结果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

2.缺乏正确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以便给学生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三)个人方面

1.择业预期的落差

相当比例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巨大落差,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内因。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仍然停留在不切实际的旧思维中,跟不上现实环境的变化,导致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这种不恰当的自我定位,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愿“屈就”。

2.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缺乏

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缺乏是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又一个重要内因。由于缺乏这两种意识,许多大学生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与追求,缺乏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就业求职时个人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学习成绩、岗位资格要求等方面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造成就业困难。

3.自我能力的欠缺,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有资料表明,一些高级技工的薪水甚至可以超过研究生。可见,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其招聘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大大提高。而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专科生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当中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将来会加入“未来的高级技师”这一行列。

二、对策探究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充分发挥政府就业方面的职能外,我们更要注重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

1.学校教育

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应力求合理配置。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

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2.增强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同时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要通过制度建设将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都动员起来,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得到及时全面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利用,在信息的指导下逐步实现供需平衡和供需衔接,并使学生得到职业规划的指导、培训和服务,从而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

[1]张彤同志在四川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2009-8-5

[2]卢雍政同志在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企业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11年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还认为,毕业生职业能力不足问题在大学扩招后日益突出,高校对此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课题组总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解读此报告时说:“劳动力市场变化非常大,而大学对它的反应特别慢。” 

实际上,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十几年前就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1998年,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教育部部长共同发表联合宣言,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列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我国高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显然远远不够。该报告认为,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企业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面试中,用人单位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工作?”“你做过什么项目吗?”等等。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进行招聘时的问题已经明确地起到了导向作用,这一导向清晰地指向了大学生在求职时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高等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能力和素质。这是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企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主要需求 

职业能力是企业对于求职者的最主要的需求,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企业往往通过职业能力来衡量应聘者是否能够胜任该岗位。职业能力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诸如经验、智商、情商方面的标准作为对职业能力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调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使用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基本标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向求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素质能力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好高骛远”等负面因素的评价,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工作实践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最为关注的大学生求职者职业能力 

2007年,一项针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显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有较高的期待,但实际上很多大学生还做不到:6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的应用率不足40%,反映出大学在专业设置、能力培养、课堂知识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30%的被调查大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很远,还有30%的学生用“所学陈旧”来形容他们大学四年的收获。 

通过调查,在职业能力模型各要素中,企业认为责任心最为重要,领导能力最不重要;而在学生们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最重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最低。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五个方面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在校生对此的排位则是:解决问题能力、外语能力、计划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而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监督管理能力都被企业列为重要性最低的五项能力之中。 

因此,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求职者最为关注的五项职业能力,并逐一进行详细说明: 

(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企业和社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能够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能够投入热情执着追求,要有与企业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的意识,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的落脚点。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大学毕业生,不会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同时,在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大学毕业生更能够做好本职工作,为自己和企业带来双赢。 

(二)敬业精神 

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尤其在职场上,很可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那么大学毕业生就要有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准备,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拼搏、敢于冒险、不断进取、并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当大学生们走出校园,成为一名职场人,就不能够再用做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要清楚自己所担负的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大学毕业生无论在今后从事何种工作,即使是纯技术类工作,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企业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项职业能力,这就更不用说诸如销售这一类以语言艺术为职业必备技能的工作领域了。尤其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好的想法、完整的工作思路等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能够顺利的表达出来,而顺畅的语言沟通往往能够起到展示自我、为工作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必备能力。 

(四)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不是企业用人的唯一标准,但是仍然是企业衡量大学毕业生的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标准。熟练掌握或精通某项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永远都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但是在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后,企业更为看重的将是大学生是否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内容,是否能够快速地掌握新的技能,也就是说是否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使自己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人材”快速转变为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业型“人财”。 

(五)解决问题能力 

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般能力要求,发展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要求。在“创新能力”这一宽泛的领域中,“解决问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从事的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重复性劳动,很多时候我们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棘手难题,这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就更为严峻,所以大学毕业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乎着是否能够做好本职工作,更为严重时很有可能关乎着企业形象建设等关键问题。所以,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开拓和积累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在困难面前不畏缩,并且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难题。 

三、基于企业需求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回归到高校中,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层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就业主要趋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归纳,梳理出学生所需重点发展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个人素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教学,达到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做好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充足准备。 

(一)重视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的调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在课程日常教学中,就需要高校不断更新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 

(二)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职业能力测评工具 

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各不相同。可以在高校中引进相应的测量与评估工具,让学生了解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准确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 

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一、在大学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法律指导的必然性

1.大学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就业法律依据,难以和现在的就业环境相适应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程度越来越深,所以大学生就业实现了市场化,越来越多的人才市场出现在毕业生的视野中,举例来看,网上招聘、招聘会和中介等形式越来越多,而不同单位的质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这一背景下,很多用人单位抓住了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意识,并且迫切想要获得职业的状态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必须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个人法律意识,实现最佳就业选择。不过,很多大学生对和自身利益有关的劳动法规缺乏重视力度,也没有足够的就业法律知识体系。欣慰其课时比较少,但是课程比较多,所以教师偏向于对知识的罗列途径来进行教育。很多学生认为只要上课记好笔记即可,而这很难掌握具体的有关就业的法律规定,在具体实践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不会使用法律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帮助大学生了解相关法律,增强个人法律意识是大势所趋。

2.学校缺乏对于就业指导的合理定位,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的合理的法律指导

在近些年来,高等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的总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也不断增强,各个高校的办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率的影响。对于各个高校来说,为了切实提高就业率,高校不断推销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然而,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定位不合理,对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指导力度不足。具体来看,宁夏师范学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工作力量。从现在来看,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教师都是兼职的,并不是专业的,他们的学科背景各异,而且在平常还要应对多种事务性工作,所以很难潜心研究劳动法律,更不用说开展高效的指导了。第二,现在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偏重于指导学生的求职技巧,教育学生怎样正确的认识自己,怎样更好的应对面试,缺乏对学生的法律知识传授。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法制化,所以这很难和现代化的就业环境相适应。在这样的指导体系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用人单位侵犯权益,所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开展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是必然趋势。

二、大学生开展就业法律指导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措施

1.不断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提高就业法律指导的有效性

第一,在开展就业法律指导时,必须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权益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视力度。由于大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规范,同时也越来越法制化,所以大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必然的。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保护能力,把就业法律指导中加入对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的指导,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契约意识、维权意识和诚信意识。对于法律意识的指导来说,主要要培养学生在就业中权益被侵害时的法律思维,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知道什么情况是合法的什么情况是违法的。对于契约意识的培养主要是指导大学生在就业时双方必须遵守契约的意识,使其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劳动合同,双方不能随便废除契约。对于维权意识来说,它是指如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被用人单位侵害,就要勇敢的使用合理的手段来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对于证据意识的培养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要及时收集证据,合理使用证据,还要保存好证据。另外,要指导学生在各种权益受到侵害时该使用什么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除此之外,还要明确知道一定事实的举证责任是在对方还是己方等多个方面。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主要是要指导学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来介绍自己,还要判断好用人单位的相关方面是否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指导,大学生才可以树立进行权益保护的五种意识,使毕业生们可以作用国家和就业有关的多种法律和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维护个人的合法利益,使毕业生们可以顺利就业。

2.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使大学生们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得到满足。

第一,要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力量,增强就业法律指导的有效性。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所以要想提高就业法律指导的有效性,就要努力提高就业法律指导的师资队伍水平。对于学校来说,要通过专职和兼职有效结合的方式增强法律就业指导教师体系。另外,学校可以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法律指导水平。

第二,要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法律指导科当成是必修课。在现在的很多高校中,试图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讲座提高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然而因为讲座的时间影响,所以学生很难系统的学习相关就业法律,因此其具体指导效果不佳,这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法律需求是矛盾的。

第三,要通过一定的就业指导法律手册来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相关知识。从现在来看,尽管劳动法是一门冷门学科,其热点问题比较多,但是市场上有部分指导毕业生就业的书特别少。因此,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就要聘请有法律基础的专业教师了解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难题,同时还要邀请有经验的律师来一起编著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知识读本。这些读本不仅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且不能过于复杂,要针对大学生们在就业时常常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讲解,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法律问题。把这些法律读本发放给毕业生,有利于他们进行自学,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强法律指导的实际效果。

第四,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多种资源,进一步吸引法律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形成专业的法律指导志愿者团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法律指导。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力量,进一步发挥学校的教学资源力量,成立高水平的志愿者团队,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固定的地点为毕业生们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具体来看,其工作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热线电话的形式接受毕业生的就业法律咨询;通过成立电子邮箱,使毕业生们可以通过邮箱咨询;通过成立专门的qq群,申请专门的qq号,安排志愿者轮流在线接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法律问题问答;通过当面咨询的形式为毕业生提供直接的服务;建立为大学生就业使用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站。

三、总结

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学生迫切希望获得一份职业,但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忽视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相关用人单位利用这一点,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法律法规指导,增强大学毕业生的法律意识。文章通过分析毕业生进行就业法律指导的必然趋势,进一步分析了开展指导的内容和方式,为高校开展相关就业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号)宁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NXSFYB1631)

作者简介:薛小蕙(1989―),女,宁夏固原人,法学硕士,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助教

参考文献

[1]马艳玲.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法律意识的培养[J] .林区教育,2007 (07 ):34.

第12篇

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① 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② 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③ 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 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⑤ 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⑥ 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与主要内容

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职业生涯设计的具体步骤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评价

也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2、 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

3、 环境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

4、 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你阅读的文章来自:126]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职业定位应注意:① 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② 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③ 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④ 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

5、 实施策略

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

6、 评估与反馈

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

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规划流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环节,这一环做不好或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问题。

职业锚对大学毕业生职业规划的启示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施恩根据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指出,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

有些人也许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直到他们不得不做出某种重大选择的时候,一个人过去的所有工作经历、兴趣、资质、性向等等才会集合成一个富有意义的模式(或职业锚),这个模式或职业锚会告诉此人,对他或她个人来说,到底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施恩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

1、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

具有较强的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的人往往不愿意选择那些带有一般管理性质的职业。相反,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保证自己在既定的技术或功能领域中不断发展的职业。

2、管理型职业锚

有些人则表现出成为管理人员的强烈动机,承担较高责任的管理职位是这些人的最终目标。当追问他们为什么相信自己具备获得这些职位所必需的技能的时候,许多人回答说,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管理职位,是由于他们认为自己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完全以及不确定的情况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人际沟通能力(在各种层次上影响、监督、领导、操纵以及控制他人的能力); (3)情感能力(在情感和人际危机面前只会受到激励而不会受其困扰和削弱的能力以及在较高的责任压力下不会变得无所作为的能力)。

3、创造型职业锚

有些大学生有这样一种需要:建立或创设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件署着他们名字的产品或工艺、一家他们自己的公司或一批反映他们成就的个人财富等等。

4、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

有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似乎被一种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需要所驱使着,他们希望摆脱那种因在大企业中工作而依赖别人的境况,因为,当一个人在某家大企业中工作的时候,他或她的提升、工作调动、薪金等诸多方面都难免要受别人的摆布。这些毕业生中有许多人还有着强烈的技术或功能导向。然而,他们却不是到某一个企业中去追求这种职业导向,而是决定成为一位咨询专家,要么是自己独立工作,要么是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企业中的合伙人来工作。

5、安全型职业锚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极为重视长期的职业稳定和工作的保障,他们似乎比较愿意去从事这样一类职业:这些职业应当能够提供有保障的工作、体面的收入以及可*的未来生活。这种可*的未来生活通常是由良好的退休计划和较高的退休金来保证的。对于那些对地理安全性更感兴趣的人来说,如果追求更为优越的职业,意味着将要在他们的生活中注入一种不稳定或保障较差的地域因素的话,那么他们会觉得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维持一种稳定的、有保障的职业对他们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对于另外一些追求安全型职业锚的人来说,安全则是意味着所依托的组织的安全性。他们可能优先选择到政府机关工作,因为政府公务员看来还是一种终身性的职业。这些人显然更愿意让他们的雇主来决定他们去从事何种职业。

职业锚理论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要进行自我定位。

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求职之前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可通过自我分析与可*的量表工具的测量,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要相应地改变,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也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所以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就不能一次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

再者,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内容是职业准备、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