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孟母三迁文言文

孟母三迁文言文

时间:2023-05-30 09:3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孟母三迁文言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文言文二则

【教材分析】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来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目标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

2.懂得

《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在课文的讲解中穿插识字教学,着重指导多音字和通假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在反复的练写中识记。

2.朗读教学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教学,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读中背诵积累。

3.阅读理解

本课可以按照“朗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道理”的教学思路展开。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然后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句;最后引导学生试着讲述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学弈》

▶课时目标

1.会写“援、射、俱、弗、矣”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解读课题

1.故事导入: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还喜欢模仿他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所以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可是孟子又模仿做生意的人夸口叫卖。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心里很高兴,认为这里才是适合儿子居住的地方,就不再搬家了。

2.了解孟子:谁来给我们介绍下孟子的生平?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解释课题。

“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相机出示古人下棋的图片)

4.引导质疑。

教师相机点拨,梳理问题并归纳。(板书:谁学下棋?跟谁学下棋?学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接下来介绍孟子,引入课题,解释课题,提纲挈领。“疑则有进”,引导学生去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板块二

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时有困难的地方。

(2)指名读,发现容易读错的词句。

2.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重点句子,适当进行教读。

(3)指导学习多音字:“缴”和“为”。

(4)正音:“为是其智弗若与”一句中的“为”读四声。

课件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指导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3.反复练读,熟读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3)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读通、读顺、读出味道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口、动脑、诵读古文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又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板块三

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1.对照注释,理解字词。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师及时指导。

2.合作学习,及时点拨。

(1)同桌合作学习,互相解疑释惑。

(2)教师指导难理解的词句。

①理解“之”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意思。

②学习通假字“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跟“吗”“呢”的作用相同。

③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弗若:不如。然:这样。

3.疏通全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2)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大意。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采取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不等于放手不管,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合作学习刚好弥补了学生自学的不足。

板块四

领悟道理,深化认识

1.启发思考,领悟道理。

(1)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学的结果怎么样?(课件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是什么原因使后一个徒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

①学生交流讨论。

②理解句意。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他们俩学下棋时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①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

②理解“专心致志”一词。

③词语积累: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这两个人的表现吗?(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2.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应当专心致志的意识)

3.练习写字,巩固延伸。

(1)指导写字。(课件田字格中出示:援、射、俱、弗、矣)

(2)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4)展示评价,再次练写。

4.同桌互相讲故事。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此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由文本回到现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本课的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两小儿辩日》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

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名句导入,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把文章读通读顺尤为重要。本环节按照“试读—范读—指导朗读—练读”的步骤进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板块三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边读课文边看注释,把课文读懂。

(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再在全班交流。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4)课件出示几个句子,并要求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

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l

问其故。

l

及日中则如盘盂。

l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l

孰为汝多知乎?

2.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l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l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l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

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设计意图】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更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圈点勾画,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只是点拨,做一个引领者,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板块四

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

、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2.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2)拓展阅读: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其他的文言文,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文小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掩耳盗铃》。

(3)拓展活动:同学们,下面的几项拓展活动中,大家可以自行选择一项或几项,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课件出示:

l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l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l

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开展“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l

小练笔: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设计意图】在学习《学弈》《两小儿辩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学习的过程,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是交给孩子们一把打开文言文知识宝库的钥匙。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激活知识,激发兴趣。

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是关于文言文的,因此,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新知的生长点,对初步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用讲述故事、名句导入的方式,拉近了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学习课文当以读为本,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只有在读正确、读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接着指导读书。比较长的句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才能理解正确。

第2篇

自我反思与日常生活中的“回顾”不同,它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目的性,带有研究性质,是教学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教师的反思成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教学教研才能成为现实。自我反思可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种方式。

一、教学前的反思

这一反思往往是一种预测性的反思,通过这种前瞻性的反思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为有效,通过预测和分析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初一学生入学后,我教学《论语》的时候,课前我考虑到初一学生对孔子知之甚少,并且他们又很是欠缺文言知识这一现象,我就反复思索如何降低难度,既要让学生学到文言知识,又要让学生不害怕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日后学好文言文奠定基础,最后我构建了这样的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延伸一些《论语》故事;延伸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将《论语》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于是在新课导入时,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曲阜朝圣”的故事。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知道的“曾子杀猪”“孟母三迁”等故事;总结出了“不亦说乎”“温故知新”等成语;学生将文章的一则则语录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总之,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实现了教学目标。

再如,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经典文章前,我想如果学生能感受到岳阳楼的雄伟壮观、洞庭湖的气象万千,那么对于文章的内容、主旨就能准确地领悟。于是在教学时我有效地利用了电教媒体。首先我选择了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来范读美文,让学生置身于音乐创设的特殊氛围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其次,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辅之配乐朗读,激发了学生情感,加深了其对课文的领悟,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培养了语感。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有关岳阳楼、洞庭湖的介绍、和文章内容相关联的画面。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使遥远的岳阳楼的雄伟景观一览无遗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眼、耳、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既感悟到了古贤人的远大抱负、广阔的胸襟,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前的反思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不再畏惧,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课前的反思,使得文言文课堂不再枯燥,文言文课堂变得趣味盎然。

二、教学中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及时的反思,处理和思考随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咏雪》一文时,当我让学生品味“空中撒盐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说出自己更喜欢哪一个诗句的时候,教室里突然一下子静了下来,绝大部分学生表情茫然。怎么了?哦,我明白了,欣赏对于刚刚步入初一的孩子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办呢?我快速思索着,突然我来了灵感:为什么不调动学生想象,在头脑中构成意象呢?于是我微笑着启发学生:好的诗歌,好的诗句,好的比喻不仅追求物象,更追求意象,能构成美好的意象,引发人美好的联想,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来想象。孩子们马上闭上眼睛开始想象,不久,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好,自己能看到雪花在空中飞舞的轻盈之态;有的说“未若柳絮因风起”给自己一种春天来到的感觉……我开心地赞扬了学生,马上,我又启发学生欣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飞落轩辕台”,一时间,班级气氛异常热烈,一个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反思具有监控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它能使教学活动高质高效地进行,对于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起点。

三、教学后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我们要及时并有效地回顾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教学水平,逐步成长为优秀的教师。例如,在一节课中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课后我会不断问自己:他们是真的不会?是不想说?是担心自己说错了?还是问题设计难度过大?是不是我启发不到位呢?接下来我会在头脑中回放自己的教学,我会与学生交流,我会同其他老师探讨,直到找寻到答案。我感悟到作为教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作为教师要将自己的心扉向学生敞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感受到老师渴望与他们成为朋友,只有如此,才能营造出真诚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学《童趣》一课之后,我感受到学生背诵课文速度较以前的学生快,效果好,我通过反思明白了这是和学生在背诵前先理清了文章思路,边背诵边想象“群鹤舞空”“青云白鹤观”“土台观虫”“鞭蛤蟆”等画面分不开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背诵课文时我合理地运用这一方法,效果果然很是不错。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成为研究者,成为教学反思的实践者。只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行为,自然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

【关键词】学前语言教育 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05-02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加强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上逐渐掀起了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潮,很多国学内容被运用到了学前教育的语言领域中。国学承载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集中了我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将国学融入到学前语言教育中有利于传承我国的文明。学前幼儿思想比较简单,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学习知识也比较快,通过学习国学,可以在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时,还可以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成为我国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一、国学教育融入到学前语言教育中的意义

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对一个人来说,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是达到任何目标的基础。要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需要从小开始,把握一切教育的机会。国学中融合了我国历史文明中丰富的智慧、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目前很多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子女,父母的呵护,爷爷奶奶的溺爱,导致很多幼儿往往习惯将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还有不少幼儿出现自私、孤僻的性格特征,缺乏集体意识,不知道如何关爱他人。国学教育中有很多关于行为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让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集体意识,愿意与他人分享。《三字经》中的一句话中提到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两个故事,通过让幼儿学习这两个故事可以让他们学会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老人,尊重自己的兄弟姐妹和朋友,能够愿意将好东西分享给别人,让他们明白他们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上,需要建立人际关系的社会人,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减少幼儿的攻击行为,让幼儿形成谦虚的性格。

(二)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水平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已经开始对道德规范和道德关系有一定的认知,所以这个阶段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时期。《三字经》中的“首孝梯,次见闻”这句话中就充分肯定了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其地位高于知识教育。所以应积极开展国学教育来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中都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思想,在学前语言教育中让幼儿接触并背诵这些内容,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到正确的道德思想,幼儿园还可以与家庭教育加强联系,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强化,让幼儿养成好的道德行为。

二、国学教育在学前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选材不当

国学教育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时间还比较短,所以教材方面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版本可以供幼儿园使用。不少幼儿园在语言教学中所引用的国学内容主要是一些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启蒙读物等等,如《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而且不少幼儿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延续了以往古代教书先生的老方法,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提到一些文言文,但幼儿年纪尚小,古汉语对他们来说很难理解,而且孔孟的著作中很多内容与治理国家、伦理道德有关,这些对幼儿来说都是十分陌生和难懂的,只能死记硬背。《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虽然属于儿童读物,但也是文言文,幼儿接受起来存在困难。并且这些读物中也存在着错误的理念,如果教师没有仔细挑选,让幼儿学到了错误的思想,会影响到幼儿的一生。

(二)教学方式不正确

由于缺乏成熟完善的国学教材,所以不少教师只能让幼儿学习《三字经》等儿童读物,这些大部分都是文言文类型的读物,教师在教学中会尽量将其翻译成普通话,帮助幼儿记忆,但幼儿并没有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所以无法回答出相关的问题。于是不少幼儿教师就组织诵读比赛,认为幼儿背得多就是学得好。虽然让幼儿适当的记一些东西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记忆能力,但应该建立在理解该内容的基础上,如果让幼儿在不理解的状态下去死记硬背并不能让幼儿的记忆能力有所提高,只会导致幼儿失去学习国学的兴趣,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且还会让幼儿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对未来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教学中所使用的国学经典中很多是古时候的字,对现在的幼儿来说比较生僻,所以教师应该用现代的字来进行替换。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幼儿教师认为让幼儿学习古字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所以保留了这些古字来进行国学教育。但其实很多古字在现代生活中并不常用,即使幼儿学习了,长时间不用也会逐渐淡忘。例如“苟不教”中的“苟”对幼儿来说不容易理解,生活中也不常用。目前还有不少学家认为幼儿应学习甲骨文,但实际上学习甲骨文并不实用。

三、如何在学前语言教育中实施国学教育

(一)选择合适的国学教材

我国流传下来的国学读物中,虽然包含了很多优秀的内容,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有很多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所以在进行国学教育时需要为幼儿选择科学的国学读物,做到吸收精华,摒弃糟粕,将适合幼儿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材料运用到国学教育中。

1.主要选择节奏感强的材料

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国学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还是为了让幼儿学习语言和识字。由于幼儿年纪小,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句子比较短、有较强的节奏感、适合幼儿诵读的国学读物来作为国学教育的教材。《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这些传统的课本都符合要求,可以被运用到幼儿的语言教育当中来作为启蒙教材。在《三字经》这本书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道德、天文、历史以及地理等等,它不仅可以用来提高幼儿的道德意识,还可以让幼儿了解我国的历史,是一本综合性的读物。在《千字文》一书中,历史、生活、自然、天文、道德以及地理等等内容也都有所涉猎。《弟子规》中的内容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学会待人接物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这三本读物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内涵,而且节奏感比较强,适合幼儿朗读和背诵,应该被运用到国学的启蒙教育中。

2.材料要进行二次甄选

在选择材料时,除了要注重材料的节奏感之外,还需要对选择好的读物进行进一步的编排,从中挑选出最有意义的,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来进行教育。如今社会发展飞快,国学读物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适用于现代的社会,所以幼儿教师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删减,也可以适当改编。对于其中带有封建思想的糟粕要坚决抵制,避免让幼儿接触到错误的思想观念。要充分发挥出读物中精华内容的积极作用,让幼儿健康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运用诵读游戏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

在语言课上,幼儿教师可以采取几个诵读小游戏来进行国学教育,可以运用多种诵读游戏,如领读、教师范读、跟读、个别读、齐读以及分组竞赛等等形式。在幼儿诵读时,教师要把握好时长。幼儿天生喜欢游戏,运用诵读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对国学的兴趣,营造出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幼儿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扮演故事的各种角色来亲身体会,了解各个行为的意义从而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带领幼儿阅读国学经典之外,还需要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小游戏,调动幼儿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弟子规》中的内容改编为《出门》、《回家》等几个小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来理解《弟子规》中所说的“出必告、返必面”的意义。

(三)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学前阶段的幼儿能够认识的字并不多,理解能力也比较差。要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国学读物上的内容,就需要幼儿教师将所教内容转换为浅显的、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在不少国学读物中都会出现“之乎者也”等语言,这些对幼儿来说比较难。幼儿教师可以将其以儿歌或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兴趣,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愿意学习并且更容易理解内容的意义。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故事都可以用一些浅显的语言讲给幼儿听,还可以将其中一些形象用幼儿感兴趣的小动物代替,让幼儿愿意认认真真的听故事。幼儿教师还应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来让幼儿识字。例如在教给幼儿“孝”字时,可以说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紧紧依偎在一起,小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长大之后就应该孝顺父母。“项”字可以将其拆分为两个字来理解,“页”是象形文字,意思是人的头,“工”指的是头上最细的部分,所以合起来的“项”就是指脖子。通过这种教学法可以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国学内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将其融入到学前语言教育当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幼儿教师在组织国学教育时应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及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国学教育的作用,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让幼儿能够健健康康的长大,还能够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推动国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储娜.如何开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

[2]黄晓.建构幼儿班级语言教育环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 2016(28)

[3]王巧玲.幼儿园的语言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2)

[4]张敏.浅谈对0-3岁婴幼儿开展语言教育的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