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时间:2023-05-30 09:3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第1篇

迄今为止,交通运输专业由于包含的内容过于庞大,尚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体例,因此,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是个关键课题。注重实践性教学、加强实践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工程技术综合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1-2]。通过各阶段的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得到较完整的工程训练[3-4]。

本文研究与实践的目的是探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的规律与特点,构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加速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性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不仅包含课堂教学,同时也包含根据专业需要而设置的各种实践性教学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重视理论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与困难而忽视某些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科或专业的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体系构建不够完善,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试方式不够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师资队伍需要加强,经费、设备、场所需要进一步的投入与建设。

通过这些方面的改正,有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加大实践性教学课程比例,以及在校学习与下厂实习相结合的交替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典型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在实践学习中,充分了解各种社会、经济、生产革新、科学研究信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和创造力方面都得到较好的提高。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交通运输类专业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其课程体系是在苏联同类专业基础上经过多次调整而形成的。根据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全国各个有关院校陆续设立交通运输专业,各个院校根据各自的特点不同,设置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沈阳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成立于2011年,学校交通运输学科以“立通、服务交通”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交通运输组织管理能力、指挥决策能力、规划设计能力,能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生产组织与指挥部门、规划设计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运输组织规划与决策、运输生产组织指挥、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5]。

近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应用,运输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导致各种运输方式由相互排斥、相互竞争转变为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从而发展成综合运输的新概念和新模式。这种新的概念与模式,即所谓的“大交通”。在这种“大交通”背景下,针对交通运输专业构建一种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使之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3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改革

近些年来,沈阳大学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上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建立了保障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学校一直支持和鼓励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并与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铁路信号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友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基于此,本文优化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文优化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并完善本专业各实践性教学管理规律。通过可行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规范学生实习、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优化措施如下:

1)优化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全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

2)制定与规范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和管理文件,建立保障措施,规范实践性教学过程,建立保障措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注重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的要求,进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本文提出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实施方案所要求的各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文件,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期良好关系,并完善交通運输专业实验室,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的能力。以下介绍具体措施。

1)提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如何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措施的分析,研究教学改革内容和措施。提出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提出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提出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方法与标准,从而完善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并体现质量标准的多层次。

2)修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组织编写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教学大纲。在各大纲中充分体现提高大学生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能力的出发点,并通过实践,形成充满活力的良性运行机制,固化为学院、系的教学管理制度。

3)提出交通运输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实施方案:改变“毕业设计”这种单一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信号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运输组织学”“交通控制技术”“物流配送”等内容的若干套综合性设计方案、各阶段课程设计任务书、各阶段课程设计指导书、各阶段课程设计评分标准。在2011级、2012级中实施实践,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能力。

4结语

本文根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管理的特点,较系统地分析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构建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力求提高大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能力。经过实践检验,方案能在同类专业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立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222-224.

[2]林晓辉,曹成涛,杨志伟.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67-70,89.

[3]尹建国.实践性教学方法及其在传统法学课堂中的运用[J].法学杂志,2013(1):21-27.

[4]赵瑞芳,郭德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J/O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8):199.

[5]肖倩.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155-156.

第2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无缝培养模式;IT培训机构

一、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困惑

从近几年软件类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来看,到机关、科研和部队等事业单位就业的越来越少,今后大多数软件类本科生将到各类IT企业就业。而现状是:一方面大量的这类本科毕业生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着急,另一方面,众多IT企业又在为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而发愁,这种就业难和选才难并存的怪现象困惑着各高校的IT教育工作者,也困扰和影响着我国IT产业的发展。

问题出在那里?显然是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一方面大多数普通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差;另一方面校企实质性的合作未能开展(因为现在的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即便录用后,往往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时间培训,才能独立承担技术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缝隙,无法直接对接,学生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期(企业再培训期)才能上岗。近几年,针对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我们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一些教学研究和实践,摸索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类专业本科生无缝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不同,它不是直接与用人企业开展合作,而是与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通过集中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建立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零适应期的软件类本科毕业生,实现学校与IT软件企业的无缝对接。这样拓宽了高校软件类本科生的就业渠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国外在这方面开展的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所谓合作教育(Co-OpEducation)模式,这种模式在世界43个国家的1500所大学中实施,包括美国1000所的20万本科学生,其中不乏世界一流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合作教育是一种非常严谨和严格的产学合作办教育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轮流在学校学习和在产业实践;在产业实践期间顶岗工作、有报酬,学生毕业前已积累较丰富的产业工作经验,受到产业界的欢迎。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但是由于受经费、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当今的中国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普通高校教学体制也不允许与企业合作办学。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达到培养的目的。然而以就业为导向,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零适应期软件类本科生的无缝培养模式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三、国内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状况

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到IT软件企业发放问卷、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目前国内高端软件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设置、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历时二个多月的调查。

1.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势头不减。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未来3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高端软件人才的缺口。IT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3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创新又懂管理的IT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白;第三类是熟练程序员。其中,一高一低两头的人才较缺。

另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信息提供:中国软件还缺人才1000万人,如果以目前全国高校每年培训培养30万毕业生的规模计算,也需用30多年。

2.软件人才的岗位设置和对素质和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近年来,随着IT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岗位,如:多媒体设计工程师、网络系统管理员、网络构建工程师、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工程师、WEB应用程序员、平面设计师等,这些岗位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要求能应用关系范式进行数据库设计,精通SQL语言,胜任数据库服务器管理与应用工作。获取Oracle数据库管理或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或WindowsXP应用认证。而网络系统管理员要求掌握网络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进行网络系统的安全设置。获取Window2000Server或TurboLinuxTLCE或Cisco路由配置专家认证。因此,我们可以将计算机人才岗位划分为以下几个就业岗位群:软件开发与应用(含可视化编程、WEB应用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计算机办公应用),网络系统管理与构建(含网络构建、网络系统管理),多媒体设计与应用(含多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制作、平面设计)。

调查发现,几年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仍是持续上升的,虽然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但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势头不减,对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四、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特点和运行机制

所谓无缝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实施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企业化项目实训合作,而不是校企合作或工学结合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达到零距离就业。IT教育培训机构与校方的合作方式简单、切实可行,实训项目和教师由培训机构提供,学生既可以在校内利用学校机房进行培训,也可以外出到培训机构所在地去进行培训;另外,实训项目都是面向企业实际的企业化实战项目,教师也都具有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所以无缝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强、企业化环境、便于操作、费用少、学生易于接受等特点。

这几年我们与中国软件国际有限公司(中软国际)、上海杰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全美教育技术有限公司(ATA)、广州达内教育科技公司等多家IT培训机构进行了有效合作,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也积累了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经验。在合作方式和运行机制方面,我们采取:一是让机构开展校内培训、生产实习企业化的试点,即请进来。

二是走出去,我们派出青年教师到上海和广州进行企业化项目师资的培训,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与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既重视准企业环境中的实训,更重视实训后的就业。

五、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面向省属普通高校本科学生,适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

1.方案实施的原则(1)基于无缝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强调的不是与用人企业的合作,而是与IT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建立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在企业环境中通过项目实战,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采取企业化项目实习的培养途径,培养零适应期的计算机高端应用人才。

(3)充分利用IT培训机构与众多企业广泛的联系,以及这些企业对这些IT培训机构所培训学生能力的认可,搭建校企之间的桥梁,填补校企之间的缝隙。

(4)学生自愿参加培训,由IT培训机构负责将其培训后的学生直接推荐到相关企业就业。

2.方案的组成和内容。实施方案由学习学期和实习实训学期两部分组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学期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在教务及时间上的安排,实习实训学期实训内容、合作方式、学生组织及保障机制的安排,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等。在制定方案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企业化项目实习的培养途径。

3.方案实施的保障与管理。要使方案能得到真正实施,就必须要有稳定、可靠并且切实可行地保障与管理措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如:教务、实验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经费、就业统计等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在实际运作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否则方案的实施无法得到保障。同时方案在具体实施中的监督和管理也很重要,如: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方式有无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无困难?能否接受?教师教学的质量如何?学院对在外地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方案实施后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及跟踪等。

就政府层面来讲,应从政策和财力上大力支持和鼓励IT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面向本科毕业生的实习期和实训,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之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方面上海市政府、广州市政府和深圳特区做得较好,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如:广州市政府规定凡是经培训后在广州市内IT企业就业,且签定一年以上合同的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将减免培训费40%-60%,这一政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就IT培训机构来讲,要保障方案的实施就应更加注重后期就业的问题。上一届毕业生经培训后就业率越高,对后一届毕业生的影响就越大,等于为后一届学生做了一个活广告,那么后续参加实训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

培训机构本身也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五、开展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近些年来,一方面我们与上海杰普科技有限公司、中信软件教育公司等机构开展了校内培训、生产实习企业化的试点,即把两周的教学生产实习交给IT教育机构,由他们派来师资,带来设备和项目,使用我们学院的机房让学生实习,学生通过初步尝试带项目的实习,往往会对这种实际项目的操作开发产生强烈的兴趣,自愿做出进一步到对方公司培训3-4个月的决定,从而在毕业前已具有相当地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大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二是我们派出了4位青年教师到培训机构进行企业化项目师资的培训,培养双师型

师资,为以后实习节约资源,也降低了学生实习成本。三是与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既重视准企业环境中的实训,更重视实训后的就业,我们与其中5家机构签订了就业实习基地协议,由对方每年定量保证我院经项目实训后的毕业生就业。今年还开展了校外集中培训、3+2模式(校内3个月,到公司2个月)实习及后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到目前为止,前后已有400多名本科生参加了实习实训。目前已有372人就业,其中有不少就职于IBM、中软国际、中兴通讯、广东电信等大型IT企业,月薪平均达到3000元,就业率达到93%。9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六、几点思考

目前,各高校明显加大了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和就业教育力度。为此,我们一直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对定位于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如:我校),能否将部分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确定为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本科教育的专业?修订原有的泛而不精、万金油式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应用型(无缝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2.目前我们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在模式、机制和信用等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不断完善。

如:培训机构本身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稳定和延续性等问题。

几年来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在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和就业形势下,同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高端计算机人才,这种无缝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成效是显着的。通过项目实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等问题,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校可共享IT培训机构的就业资源;也降低了学校指导学生就业、学生寻找就业职位的成本,减轻了学校的就业负担和就业压力,因而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如:贫困学生难以负担实训经费、学生就业后所欠培训费分期还款是否守信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津民,管银枝.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9,(36)[2]李月,赵为.开拓思路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做好保障[OL].新华网,2008.

[3]肖淑珍.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要有市场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9-03-07.

第3篇

学院通过引智项目,特别聘请了具有40余年飞机制造工作经验、原欧洲空客公司培训经理鲁道夫·亚尼先生,以及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电培训模块负责人莱纳尔·布雷辛先生,旨在破解天津高职院校航空航天技能人才培养的难点和盲点,解决规范培养框架、明确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实施技能培训、完善专业组群、提升教师能力和资质、指导实践条件建设、制定测试流程和指标、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企业合作关系、强化国际化标准、提升航空航天工程语言能力等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

项目实施情况

引智专家分别是来自德国欧洲空中客车(AIRBUS)公司培训经理鲁道夫·亚尼先生和来自德国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电培训模块负责人、空客航空标准80T主要制定者莱纳尔·布雷辛先生,其中德国专家莱纳尔先生是2011年根据项目需要调整的专家。鲁道夫·亚尼先生作为学院航空航天专业名誉主任及特聘教授,负责全面指导学院航空航天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莱纳尔·布雷辛先生具体负责指导学院为欧洲空客A320天津总装线新引进员工航空电气基础培训模块、航空电气安装培训模块的实施及质量监控,以及学院航空航天类专业技术顾问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学院航空航天专业组群教师团队在两位引智专家的指导下,实施了航空航天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制定、技能培训实施、航空航天工程语言训练、空客A320总装公司培训模块(机M2、M3;电M2、M3;航空英语)培训资源开发及实施,制定出学院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实施方案以及培养标准,为天津航空航天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引智专家的出色工作成果得到各方面高度认可,亚尼先生凭借自己对天津航空航天技能人才培养的突出贡献获得2011年天津市政府海河友谊奖,该引智项目还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以及天津市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项目执行成果

通过项目实施取得如下具体成效:(1)引进联邦德国飞机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法规性文件以及联邦德国飞机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框架计划,深入企业深入调研,并与学院飞机制造类专业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学院飞机制造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航空航天行业标准全面嵌入专业教学,制定出航空航天类专业培养标准、实施方案、测试流程、测试项目和测试规范。(2)成功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制造技术培训课程包的本土化开发,通过了空客专家团队的验收,运用了为天津空客A320总装公司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专业教学。电模块具体包括航空英语1套(基础、专业共2册)、航空电气基础培训模块上册和下册、航空电气安装培训模块1套(24个模块);机模块具体包括航空英语1套(基础、专业共2册)、航空机械基础培训模块上册和下册、航空机械安装培训模块1套(24个模块)。目前,已完成20人的电模块培训工作,正在实施18人的机模块培训工作。(3)成功立项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的飞机制造技术实训基地,获得中央和天津市地方财政支持360万元,目前已完成实训基地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已经启动。在此基础上,使得学院超越成都和广州同类院校水平,成为现代一箭三星技术基地。(4)面向专业教师,针对飞机制造类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调整“、什么是飞机制造”等专题讲座4次,受益教师64人次;为学院汽车航空系培训教师16人,其中,5位教师具备了为空客A320天津总装公司实施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12位教师直接承担了空客A320天津总装公司机、电培训模块教学资源的开发;面向飞机制造类专业学生,针对飞机文化、飞机制造基础知识、安全生产、质量意识等内容的讲座2次,受益学生约230人;面向海河教育园7所职业院校,以“中德大讲堂”为载体、以“质量意识养成”为题的讲座受益学生近2000人。(5)以“装备制造业与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教产合作研讨会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论坛“为平台,面向全国近40所高职院校的70余名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进行了”空客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嵌入天津中德飞机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讲座,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作者:韩舒静 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

2008年,甘肃省印发了《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纲要》,确定了“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和“18项保障措施”,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建立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充满活力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今年3月,甘肃省印发了《中长期专业技术人才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人才总量达到24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0%。

目前,甘肃省有各类高层次专家4746人,其中两院院士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3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2人。

9月20日,甘肃省政府举行全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有关情况新闻会,通报该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的落实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开展情况。此前,9月15日甘肃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论证会通过了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实施方案。

人才开发配置计划体现三大特点。从甘肃省15项专项人才配置计划总体上看,主要体现三大特点:一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针对性,突出了对工业强省、科教兴省重大领域、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的人才支撑。二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整体性,既突出了对领军人才、中高级人才等整体开发,又突出了人才资源整体动态开发,强调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三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有效性,坚持项目化管理的原则,根据现实岗位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类别、来源及解决的途径、方式等,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明确进度要求。

人才开发配置计划3年投入近20亿元。根据甘肃省政府通报的情况,目前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的实施方案已全部形成,其中部分计划已得到有序落实。尤其是在投入方面,3年来该省在领军人才工程、高校毕业生人才储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等项目上投入约20亿元,保障了人才开发的优先投入。

甘肃省专项人才开发的18项保障措施

1、启动重点发展领域领军人才工程;2、扩大实施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制度;3、实施定单式人才培养制度;4、充分开发利用博士后人才资源;5、加强甘肃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6、建立急缺特殊引进人才政府投保制度;7、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基金;8、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共享机制;9、实施离乡人才智力回归工程;10、建立重点发展领域企事业单位推介宣传制度;11、建立人才协调服务机制;12、健全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13、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14、创新人才激励机制;15、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16、实施全素质人才培训工程;17、努力形成人才开发的投入保障机制;18、实现人才开发制度化、法制化

[相关链接]

湖北首批重大人才工程启动

9月5日,《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13项重大人才工程中的首批6项重大人才工程正式启动。令人关注的是,湖北省推出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实施6项重大人才工程的优惠政策措施。

湖北省首批6项重大人才工程政策措施

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每人不少于100万元培养经费补助,其所在单位还要提供1∶1配套经费支持。

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按博士、硕士、本科及以下三个层次一次性给予10万、5万、3万元补贴。

“123”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在汽车、能源、医药、新兴产业等产业和实力较强的投融资平台中选拔中青年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育。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以项目为载体,以培训为重点,以使用为根本,培养五大类10万名紧缺人才。

第5篇

随着软件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卓越软件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也被高校和企业所重视。本文通过对“卓越工程师”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并在某高校进行了具体实施,通过校企之间的配合共同培养的模式,达到把学生扶上马再送一程的目的。

关键词:

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我国经济发展迅猛,高科技水平日益提高,软件产业更是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因此软件工程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高校就自然成为培养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主力。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因为高校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需求往往都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毕业生竞争力不强,软件人才需求量大,但是毕业生却不能如愿以偿地找到满意工作,企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软件人才,这就是校企之间供应和需求的脱节。“卓越软件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就是进行校企合作的完美结合。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最终促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作用下,找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交集,协同构建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导向的社会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有利于推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促进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广大青年增强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新世纪初期,美国实施了“2020工程师”的研究计划。美国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工程教育改革,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培养重点放在实践能力上,并推出了“UPOP”(大学生实践计划)。2005年10月,德国大陆集团邀请了6个国家的8所大学共同开展“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项目,一起探讨、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改善工程师所处的环境,如何培育满足未来需要的工程师。2003年,英国颁布了《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重点推出校企合作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2.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相比较,我国对“卓越工程师”的研究主要都在培养模式上,众多学者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3C立体培养体系、局域项目学习的培养模式。各高校也积极实践,并分析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并积极提出改革方案。如赵西萍、周密、赵文红、李剑共同撰写的“软件工程师潜在胜任力特征实证研究”、刘胜艳的“使用PSP对软件工程师的素质影响浅析”、刘羽的“我国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孟彩发表的“IT业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满意度问卷编制和职业类型研究”等。

三、某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该人才培养方案采用“3+1搭接”式,该模式的“3”是指学生在校先期进行3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与能力训练;“1”是指学生第四学年在企业进行专业能力与工程素质的综合训练;“搭接”一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二是指学生就业后一年内,学校安排专业教师继续对毕业生跟踪服务与培养,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和管理等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学校与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签订协议,在第六学期末规定的时间内来学校招聘学生,被招聘的学生在第七、八学期(1年)进入招聘的企业学习,企业将学生在企业的学习纳入职工的培训计划,完成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培养计划,这1年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完成人才的培养。把学生扶上马再送一程,这样就形成的学校和企业的搭接,做到无缝对接。

四、某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的实施方案

通过以下几种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1.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已有实践教学基地软硬件建设,配套完善相关实践教学设施,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培养提供关键的物质条件保障。2.建立产学合作教育新机制,强化产学合作教育。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巩固和开辟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更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3.研究和加强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建设。采取切实措施,丰富教师工程实际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4.构建有利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

五、总结和展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或教学计划的修订,一是要适当压缩总学时,加强专业课程的教育和改革;二是要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工程训练,培养工程素质的方式方法;三是增设部分专题讨论课拓展学生综合能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合办学,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体地构建起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作为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高校中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并不多,通过本课题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进一步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培养毕业生,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毕业就能直接投入到一线生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全国的高校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纯,李黎武,龚丽.地方本科院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C++程序设计;工程实训;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专业是我国近年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计算机专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毕业人数剧增,就业率逐年下降;另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数量增加,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了各高校研究的热点。

根据各方调研结果的总结和用人单位的反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程项目经验和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一种以工程实训为基础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从基础阶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1]。

1面向工程实训改革的两个前提

要进行面向工程实训的课程改革,首先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准备。

(1) 修改教学大纲。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大纲中,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少,课堂教学内容规定死板,讲授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讲授多少课时都有规定,严重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授课。在新修订的大纲中,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规定比较柔性,将理论学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讲授“C++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另一部分用于讲授“C++程序设计”课程的扩展知识。扩展部分内容不具体规定,可以讲授C++的最新发展、最新应用、工程案例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决定。新大纲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讲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沟通,随时根据学生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辅导。

(2) 革新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工程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创造出一种工程实践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程实践和科研兴趣,调动其探求知识的积极性。通过“方案”的讨论,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以工程训练项目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个人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2]。 2改革方案

“C++程序设计”课程的工程实训改革按照“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即课程实验(点)、课程设计(线)、工程训练(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对课程各个特定知识点的练习,是对知识“点”的训练。课程实验一般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C++程序设计”课程共设有8个实验,其中7个为设计性实验,1个为综合性实验。为了使课程实验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制定多层次的课程实验指导书。这是因为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存在有较大的差异,统一的实验指导书不能适应多层次能力水平学生的需要。在进行课程实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指导书进行设计。通过课程实验,学生能够加强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达到熟练掌握课程知识点的目的[3]。

2.2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面向实训的教学改革中,课程设计是对知识“线”的训练。当前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一般情况下,课程设计环节学生的考核通过率较高,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不认真去完成设计。

(2) 基础知识不扎实。课程设计是根据一门甚至多门专业课程所学的知识,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如果基础课程知识不掌握,自然无法完成设计。

(3) 课程设计自身难度大。课程设计要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设计和创造,对有些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4) 实施方法不当。课程设计实施中,教师占据主动地位,布置任务、检查结果,学生很少有自己的主动性。有的老师下达的任务单调、单一,有的甚至多年任务不变。考核方案的合理性、学生兴趣等问题没有合理解决方案。

(5) 学校对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监管不利。学校对理论教学环节有很好的监管制度,而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则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也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轻视。

在面向实训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课程设计环节的重要性,提出了面向实训的课程设计实施方案,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实施方法有以下几点。

(1) 制定多层次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同课程实验一样,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有较大的差异,统一的课程设计指导书不能适应多层次能力水平学生的需要。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多层次的课程设计指导书,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指导书进行设计。由于指导书是适合该学生的,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设计,又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有成就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选择趣味性、多样化的题目作为课程设计的任务。所有学生针对同一个论题设计,学生没有发挥的余地,设计方案易雷同,很难避免相互抄袭和应付差事的现象。因此,在课程设计任务的时候,课题组查阅了大量资料,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设计了数十个符合当前技术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设计任务,供学生进行课程设计选做,并且设计题目每年都进行一定数量的更新。对一些特别优秀和个性独特的学生,允许他们自行选择题目,并且帮助学生分析自选的任务,如果合适,应该鼓励学生去完成。如果不合适,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不合适,鼓励他们重新选择。以更好地锻炼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4]。

(3) 提前布置题目,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最好是在相应课程开课的时候下达,这样学生可在学习课程的时候考虑课程设计的任务。有了长时间的思考,而且是在课程学习的时候就进行了思考,学生就可以做出比较理想的设计结果。

(4) 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师的指导力度和提高教师的指导方法。在当前课程设计实施中,大多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一般教师下达任务后让学生自行进行设计,指导的很少。有的教师虽然进行了指导,但是指导的方法不恰当,没有达到指导的目的。

(5) 制定了合理的评价制度。以前对课程设计结果的检查,只是教师简单看一下学生的设计结果,凭感觉给一个分数。这样给出的成绩当然存在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地方,这就会伤害一些同学的感情,也会使一些同学心存侥幸。课题组制定了“学生自荐―学生推荐―学生评审―教师评审”的课程设计评价制度,主要由学生自己对设计结果进行评价,辅以教师参与评价。另外,每次设计教师再随即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设计结果进行评价,以监督学生评价的结果。

总之,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可以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创造,进而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对课程知识“线”的训练。

2.3工程实训

工程实训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对知识“面”的训练。课题组组织有工程经验的教师从实际工程项目改编、抽象获得一批工程项目案例,并联系一些社会企业,供学生进行工程训。“C++程序设计”课程的工程训练分成3类,分别介绍如下。

2.3.1自主工程训练

为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求,我们提供学生大量的工程案例作为自主训练的实例。每个实例包括核心部分(功能需求、实现目标、关键技术)和辅助部分(实现提示、核心代码等)。辅助部分给出不同层次水平的提示,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参考。同时,构建了相应的自主学习辅导体系,比如定期举行相关知识领域的讲座、项目辅导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2.3.2实践创新训练

实践创新训练采用自愿、公开、公平原则,以自主工程训练为平台,选拔创新训练核心学生。根据自主、自愿原则由核心学生辅以其他学生组成创新训练小组。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ITAT程序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为平台,进行创新活动。

2.3.3产学研综合训练

人才的培养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需要重视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充分利用学校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我们还联合其他一些社会企业,鼓励学生进行“产学研综合训练”,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工程训练环节通过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训练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对课程知识“面”的训练。在该环节中,学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训练模式,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训练题目,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结语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院面向工程实训的“C++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教学改革的创新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工程实训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新模式。

(2) 提供丰富的工程案例,以实训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自主学习。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原型,抽象出适合学生难度的实训题目,吸引学生自主投入到工程实训中,提高学习的效果。

(3) 改变传统课程考核方法,以实训情况作为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评价因素。避免传统考核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但是,改革中还存在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工程项目案例开发行列;课程考核中虽然引入工程因素,但具体方法还没有制定;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体系还没有完善等。这些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明川,吴庆涛,黎蔚,等. 一种软件类课程设计实施方案研究[J]. 福建电脑,2009(6):2-3.

[2] 陈杰华. 教练式沟通在Visual C++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0):15-16.

[3] 张本成,龚伟.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34-136.

[4] 张顺利,田俊华,李卫斌. V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8):82-84.

Study and Practice of “C++ Programming”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Engineering Training

ZHANG Ming-chuan, SUN Shi-bao, WU Qing-tao, ZHENG Rui-juan, WEI Wang-yang

(Electronic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471003, China)

第7篇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学期项目;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在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培训学习后,笔者受到了较大的触动,特别是通过项目化的学期项目运作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增加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做法值得好好借鉴。

一、关于学期项目的选择

在进行学期项目设计之初需要准确把握好什么项目能作为学期项目,这很关键。笔者认为要做好选择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拟设定的学期项目是否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学期项目可以理解为实训的另一种升级版表现形式,它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模块,所以在选择什么项目作为学期项目时一定应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一旦偏离了这个出发点,将会导致项目“先天性发育不全”。

(二)拟设定的学期项目是否能使学生知识得到综合运用、职业素养和技能得到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在应涉及当期教学中各核心课程的内容,学生实现多课程知识的串联。职业素养的提升体现在应贯穿职业素养的培养,引进企业相应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技能的提升体现在应突出高职院校注重技能训练的特点,并重点关注核心技能。

(三)拟设定的学期项目是否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笔者在南阳理工学院培训时,授课教师曾经提到人在学习知识时,由于传授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记忆情况的不同。当传授方式为语言符号时,比如看图、听、读等形式,知识在记忆中保留百分比依次为30%、20%、10%;当传授方式改变为以视觉信息的传达,比如观看视频资料、老师的表演或示范、由老师间接传授经验,知识在记忆保留百分比依次提高到45%、50%、70%;当传授方式继续转变为实际经验的展示与传递时,比如模拟经验、实践经验再现等,知识在记忆保留百分比将达到80%、90%。由此再比对南阳理工学院的学期项目,会发现学期项目应以实际经验展示与传递的方式开展为宜。而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未来学生就业的岗位是企业开疆扩土的岗位,对于实际工作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应该寻找或创造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作为学期项目的载体,让学生近距离得到锻炼。

二、关于学期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

当学期项目选定后就需要考虑如何实施的问题,也就是学期项目方案的制定,而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此方面还属于待开垦的局面。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组建一个学期项目的开发团队,其中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教研主任是必须参加的。从管理学的角度讲,领头人的认可和参与,能有效减少改革中的阻力因为这会涉及到整个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和形式的变革;同时领头人能从更高层面去开发设计学期项目,顶层设计会较好,减少方案的片面性。当然如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实现企业方人士的参加。

其次,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模块应予以统一、规范,因为按照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只有恰当的设计好工作流程及标准才能更好的提高质量。笔者认为设计的模块至少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学分及课时、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项目实施目的、项目实施时间、项目实施地点、教学对象、项目涉及的岗位及其知识与能力要求、教学要求、实施过程的监管措施、考核形式等。

三、关于学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控

一个项目要获得成功,恰当的监控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开展学期项目时建议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首先,作出整个项目的WBS结构图,帮助学生将一个大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理清思路并能得到阶段性目标,在心理上减少其完成难度的感知认识;其次,拟定实施学期项目的甘特图及里程碑计划,帮助教师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学期项目,并建立时间概念,明确完成各环节的具体时间点;再次,遵从质量管理的理念,设定监控指标体系、衡量标准以及各监控关键点,采取定期检查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动态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督促学生完成该项目的作用,做到良好的事中控制。

四、关于学期项目的评价

一个学期项目的完结并不意味着整个学期项目的完结,学期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对学期项目的实施成效进行客观评价。但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中常规的教学评价方式一般都是:考评对象仅为学生,而忽略对教师的考评;针对学生的评价多以最后的成果展示为主,这实际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在实施过程中的个体表现。因此笔者认为规范化的学期评价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期项目评价应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在学期项目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积极性与认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将会是一个影响面;而同时教师作为教育指导主体,其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也将影响到实施效果。

其次,评价的指标应多维度的考量,而不能以学期项目实施结果或成果为唯一评价标准。对于教师的评价而言,应从到岗情况、执教态度、讲解能力(包括学期内容讲解清晰的情况、学生反馈的理解程度等)、示范与指导作用、学期项目教学资料的完成情况等方面;而对于学生的评价则应从态度、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情况、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

五、关于学期项目的存档资料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讲,在设计学期项目时就应该明确要求哪些资料需要整理存档。那到底哪些资料应作为学期项目的资料收集整理并存档呢。可从存档资料的作用去思考,在考虑时应关注教学常规要求、学期项目成果的积累与展示、实施效果的追踪。因此,教学常规方面主要应留存学期项目实施方案、学期项目实施记录、学生的项目报告及评价表等;而学期项目的成果方面主要应留存音视频资料或可见、可听的实物;而实施效果的追踪方面,则基本与教学常规要求留存的资料差不多。通过有意、有效而规范的留存每个学期项目的资料,能有效展现专业建设的成果,也为后续专业建设提供可查询的材料,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专业学期项目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工程,其关注的点较多,需要考量的因素也很多,不过只要是专业团队紧密配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就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符合专业发展特色的学期项目出现。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胶体与表面化学 课程建设 实施方案 创新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74-01

近年教育部启动了“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我校的石油工程被列入首批试点专业的名单。专业课程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我校本着优先建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原则,对石油工程专业的基础课“胶体与表面化学”提出优先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我院主讲该课程的老、中、青三名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学术素养的同时,从课程建设和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该课程乃至石油工程专业的整体教学和综合改革进行了先期探索性研究。

1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自1992年起,我校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现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石油工程学院在多年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评选出了一批校级优质课和校级以及省级的精品课,主干课程“石油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学院每两年即对本科生课程进行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修订,对课程建设和评价实施方案进行整改。

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应突出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的石油与天然气行业的二次创业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1]。

“胶体与表面化学”可以解释和解决包括油气井工程和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及采油工程等研究方向在内的石油工程专业所遇到的化学问题[2]。例如,钻井液有油气井工程的“血液”之称,要钻出优质井,就必须使用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钻井液。常用钻井液为水基,类似于胶体分散体系。油气钻井过程中遇到的卡、漏、塌、喷等系列难题,都可以用“胶体与表面化学”中的胶体基础理论知识来解释,并提出切实可靠的钻井液调控方案。石油与天然气开发与采油过程中遇到的砂、蜡、水、稠、低等问题,则多可以用“胶体与表面化学”中的表面化学知识来解释和解决。例如,利用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可以提高地下原油的洗油效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只有掌握了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加以运用以解决石油工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具体落实到“胶体与表面化学”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方案时,我们认为,指导思想应该是适当引入专业名词,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辅之以相关的专业知识,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主讲教师还应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能力。

2 课程建设和实施方案

《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我们这些自甘清贫的大学一线教师虽欲“独善其身”,但更希望的却是自己的学生能闻达,进而“兼济天下”。为了培养出我国新一代石油工程行业应用型卓越人才,我们教师自身不仅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基础应用研究经验。

课程建设首先强调的是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和整体素质。我院共有三位主讲“胶体与表面化学”课的教师,年长教师不仅具有一流名校的化学专业博士学历,还主持承担过我国各大油田的多项科研项目,有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中年教师一直从事着油田化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过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以及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主讲该课程的青年教师目前正在职攻读石油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准备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一直在充实自身,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以及教研水平。

课程建设其次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必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每次开课前,对教学计划、教案、教材及参考书目等教学材料,进行严格检查;学期中,对教学及实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学期末,对课程的考核实施细则进行认真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授课时,我们都会及时将教研成果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例如,2008年至2010年,我们完成了校级“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钻井液用超细颗粒的研制”,将21世纪的新型纳米技术引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课程建设及实施方案着重强调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我院本科生来自全国各地,基础水平迥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我们不仅注重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的引入,还专门为他们讲述“胶体与表面化学”知识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例如,我们在讲授表面化学部分时会告诉学生,德国科学家埃特尔因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基础好的学生深受鼓舞,学习热情高涨。针对来自新疆等地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我们在讲课过程中联系新疆等油田的实际问题,会引入当地油气藏情况。例如,南疆塔里木油田的油气很丰富,但是钻井却很难,因为油气井多为高温深井,所需钻井液的抗高温性能很难满足。只有运用“胶体与表面化学”中的“胶体的聚结稳定性”等有关知识,才能很好地理解并解决钻井液难题。来自新疆的学生在听课后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并于最终顺利地通过考试。

3 结论

为了更好地完成“胶体与表面化学”专业技术基础课的课程建设,我们任课教师在以教学为主的同时,辅以实践教学,应强调石油工程专业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正为培养出我国未来的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而努力,相信他们会将我国的石油工程建设得更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考试模式;改革;高职

一、专业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

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的主要模式。授课教师、学生对此都是比较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这种考试模式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制定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对学生是公平、公正的,但却存在如下一些弊端:

(一)很难全面地考核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模式大都是:考试时间为两小时,试题常见类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 计算等,答题方式为笔答。不能涵盖专业课程的绝大部分主要知识点,特别是专业课程中大量的操作性知识很难体现在试卷上。

(二)无法客观地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传统期末考试由于受考试形式的限制,很难考核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更难以实现。

(三)不能有效发挥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课程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其考试结果仅作为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忽视了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

(四)阻碍了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主管部门对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严格规定,加之有些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等原因,任课教师只能“规范化”的授课,甚至对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因其无法体现在期末闭卷考试的试卷上,而放弃讲授。

(五)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学风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许多学生不是以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只是关注那些期末要考试的内容,按照期末考试的答题方法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只是在期末按照任课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去重点突击,而考完试很快就把临考突击记忆的东西忘了。

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构建“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是作者经过研讨确立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试,将考试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临考前的重点突击。

所谓“多样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和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

所谓“复合型”,是指采用复合形式最后评定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采用多样化考试得到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运用能力的各种考试、考核成绩与课堂提问、专题研讨、平时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专业课程的最终成绩。

(二)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构建

按照上述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笔者构建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必须实现多样化,以不同的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专业课程考试形式与环节,根据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笔者设计的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和环节,除了期末闭卷考试之外,还包括:开卷考试、上机操作、撰写课程论文和课程综述与学习体会等。

3.专业课程成绩构成与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60%-70%;阶段性开卷考试占10%-20%;上机操作占5%;撰写课程论文占5%-10%;作业占5%;课程综述和体会占5%;平时考核占5%-10%。

三、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及其效果分析

从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的效果来看,“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改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使学生不仅注重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成绩更好的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也包括考试形式、命题方法、成绩评定方法等)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师生互动与沟通,将考试不仅仅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任课教师在主观上愿意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发挥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模式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高等院校要通过政策导向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推进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倡考试模式的多样化

各类课程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采取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形式,提倡考试模式多样化。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提倡课程考试模式的多样化,要“因课施考”,不能搞一刀切。

(三)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致使学苗质量下降,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的数量居高不下。但是,实施考试改革同样存在控制适当的不及格率的问题,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四)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如果按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对于实行考试改革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因平时对学生要求严厉,考试前不给划重点等原因,而获得不公正评价。因此,要使教师真正投身于考试改革之中,还应改革现行评教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C4;实践能力;工程素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1-0121-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1.026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由普通高等学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新模式创办了一种新型的独立学院,其招生计划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安排,按国家普通高校三类本科招生。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各有不同,但实践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是独立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实践能力的获得和增强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将人才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械工业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紧密融合使制造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新概念、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层出不穷,构建满足信息时代条件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掌握先进制造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独立院校由于生源素质差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重点大学的重知识、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模式在独立院校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增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成为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目前独立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的针对性不强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独立院校一般拥有母校教学资源,将其课程体系全盘复制,并以相同的教学内容来要求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

2.教学方法的差异性不突出

对于工科学生来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在不少学校普遍使用,重点院校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突出,自学能力较强,“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最大的知识量,学生在课后的学习中加以理解与巩固,往往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而独立院校学生的无论是理解能力,还是自制能力都无法满足这种教学方法。

3.创新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需要教师引导,同样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平台来保证,对于独立院校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创新性思维需要自身智力条件保证,因此提供可供学生实践的平台就显得更为必要。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深入探讨适合独立院校的工程人才培养新途径。

一、C4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建设之初就坚持高起点、高定位的理念,依托浙江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充分发挥浙江大学母体优势,高起点、高定位的开展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注重人才培养与宁波制造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结合宁波制造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机制专业学科特点,经过长期探索,初步形成了制图技能(Graphic)、计算机技能(Computer)、设计能力(Design)和制造能力(Manufacture)四年不断(Continuous)线,即C4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1.制图能力

工程图学作为工科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与图样表达能力,是工程师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与机械类其他基础课程(微积分、工程材料、机械原理等)相比较,工程图学课程应该是一门实践性更强的工程设计课程,其内容包含更多的图形信息,因为课程用图样表示产品的结构,所以在教学体系中更应强调工程实践性。

2.计算机能力

广义的计算机绘图涉及范围很广,但是与机械行业息息相关的计算机绘图包括二维绘图和三维绘图。拥有较高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可以使工程人员如鱼得水。培养计算机绘图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快速入门,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导学生要多学多练多想,并介绍计算机绘图的相关拓展知识,以便后续深入学习。

3.设计能力

设计能力涉及设计原理、方法和工具,所涉及的课程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逆向产品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材料热处理等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教学体系中设计能力的培养所需时间较长,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其内在的联系。

4.制造能力

制造能力表现在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的掌握程度、机床与数控加工编程的了解及生产实训中的动手能力,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有力体现。因此,制造能力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紧密相关。

以C4为核心,构建基础知识平台、实践训练平台及全新课程体系,培养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基础理论模块、设计训练模块、模具方向模块和数控方向模块,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实习的“TPE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专业方向教学的“平台+模块模式”,将“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作为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以此为基础,在优化学生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对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做更多有益的尝试。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探索,已经形成了校内实验室、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第二课堂系列活动、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互动,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二、知识体系与能力拓扑关系建立

C4核心体现的是知识、素质和能力,四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将C4合理融入其中,使学生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达到创新性人才标准,需求知识结构的合理设置。知识体系与能力拓扑图的建设可以有效解答C4的融入问题。图2表示是本专业知识、素质、能力拓扑图。C4模式是能力拓扑图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文素养、外语能力、创新能力、基本工艺操作能力同样得到训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辨证性思维、创新性思路,实践动手能力是C4能力的保证。因此,知识与能力拓扑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单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为特征的思想政治类课程脱离了不必要的说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外语能力与计算机能力相互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大大加强。由于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类课程分布于四年之中,由此C4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生的四年大学学习之中。

C4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实施过程中必须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授课方式也从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转到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科研的支撑。高校应始终坚持科研的育人性和教学的学术性,推进科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注重知行统一,使学生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向开放的社会化学习体系转变,实行教学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C4技能融入到学生学习活动之中。

三、C4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针对C4能力,结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特点,确定以工程素养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全方位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如图3所示。方案由六大模块(全国性竞赛、证书考试、师资保证、学生性协会、专业系统课程)构成。

1.全国性竞赛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竞赛,并设有专项经费来保证实施。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CAD先进成图大赛、潍柴动力竞赛、浙江大学机械设计竞赛等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通过以赛促练提升学生的C4能力。

2.CAD等考试

数字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基本特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计算机能力包括二维设计能力、三维建模能力。在人才的培养中,以计算机辅助为线索,将AutoCAD、Pro/E、SolidWorks、UG、Cimatron、Catia等CAD/CAM软件教学以及CAE软件华塑CAE、华铸CAE、Ansys教学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密切结合。通过四年不断线的学习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得到提升。

3.师资保证

高水平的教师资源是C4能力的有力保证。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建校仅十余年,以青年教师为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教师14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6名,博士学历的教师占62.5%,成员年龄呈梯状分布,平均年龄40岁。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博士研究生,工作热情高,专业知识丰富,但教学经验欠缺,因此通过交流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快速捷径。以老带新、依托浙江大学的教学指导,宁波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建立起一支有经验的教学团队,良好的师资使C4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得到保证。

4.专业性协会

学生协会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设计为主旨,以机械制图为基本素质的机械图形协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同时,以专业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制图技能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加入协会,参加全国性比赛成为优秀学生的新规划。

5.专业课程强化

设置了不同专业方向限选课程群,增加了选修课的范围,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各有所长,各有所专。这种培养模式在毕业设计中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各类模具、机床设备展会等资源以及实习基地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并拓展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范围,增加同学接触的产品种类和范围,扩大视野。

四、C4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及示范应用

C4能力的获得和增强不但是工科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眼高手低”几乎是一部分大学生的通病。对于以工科为主的学校而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应深入实践,提高处理问题的智慧、思想和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CAD认证考试、创业计划、机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利用假期的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参观实习,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中,锻炼其实践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是C4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体见。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校从2008年开始C4能力实践与探索,经过四届学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届开始实施,每届四个班共160人左右,按照上述实施方案开始运作,并示范推广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包装工程专业、能源与环境专业,通过积极组织机械设计竞赛、创新设计与制图竞赛、模具设计竞赛等各类创新大赛,以赛促教,先后有210多人次获得各类奖项及证书。全国CAD及见习工程师参与人员达到500名,65%的同学获得各种职业技术证书,为以后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专业学生就业分布如图4所示,宁波工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16.74%的学生服务于宁波的工业企业,每年都有本专业的学生进入吉利集团、海天集团、宁波欣达集团、宁波华翔集团等一批大中型企业。

浙江大学宁波理学院毕业生的竞争力可以由第三方机构“麦可思”的数据来说明。麦可思是专业的,唯一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对本专业毕业生调查,就业满意率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自2008年C4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实施以来,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对学校专业的满意率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2010、2011年度就业满意率均高于浙江省高校水平。

C4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个成果表现在教研上,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国家教育规划课题子课题1项,宁波市软科学课题4项,宁波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3项,学院教研项目3项,学院精品课程4门。本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实践,主编出版《工程图学与CAD》、《逆向建模与产品创新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成型设备控制基础》、《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工程》、《液压和气压传动与控制》等教材15部,参编应用型本科系列规划教材4部,自编多部实验教材,出版《管道焊接过程智能控制及其应用》专著1部。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0多篇,获得教学研究成果奖8项。

第11篇

山西省农业厅近日在省城太原召开了“山西省农村沼气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试点工作启动会。力争到试点期末,山西全省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占沼气生产工总量的比例提高20%。技师、高级技师占沼气生产工总量的比例提高3%。据了解,在农业部第二批“金蓝领计划”试点工作中,山西省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总站成为了我国农村能源行业的4个试点单位之一。

截至目前,山西全省已投入20多亿元用于农村沼气建设,建成农村户用沼气60余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百余座,省、市、县、村四级服务体系2803处。山西省共培训合格沼气生产113902名,基本满足了农业部要求的每50户户用沼气1名沼气生产工的要求。

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是农村沼气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能在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提高沼气使用率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总站站长任济星介绍说,山西省高级沼气生产工只有1253名,特别是技师和高级技师,全省仅分别有7名和3名,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仅占沼气生产工的9.1%,远远不能满足每座大中型沼气3名、每处服务体系1名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的数量需求,更达不到农业部对“金蓝领计划”试点单位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的要求。针对沼气生产工实训费用高、实训基地严重缺乏,导致高级沼气生产工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等问题,山西省制定的农村沼气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工作实施方案,对解决这类问题进行了――部署。

一、狠抓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不同区域、不同项目、不同工艺特点建设实训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动手能力差问题。在省级农村可再生能源培训鉴定基地的基础上,积极申请立项建设省级农村可再生能源(沼气)新技术综合服务基地,逐步建成完善的农村可再生能源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将山西省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确定为省级三沼综合利用实训基地;将在建的榆次区王郝村大中型沼气工程等确定为省级大中型沼气实训基地;将在建的各市级区域沼气服务站确定为市级沼气培训服务中心;在每县选择2-5个村级服务点,作为县级沼气实训基地。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山西省实施方案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获得副高以上职称或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在沼气行业有突出造诣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中择优选拔建立授课教师库;从全省范围内择优选拔具备高级以上资格的沼气生产工建立实训教师储备库。

三、创新选拔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使用激励机制。在培养选拔方面,重点探索、实施“高师带徒”机制,拟定高级技师一年内带3名技师,技师带5名高级沼气生产工,并通过所带徒弟的考核评定师傅的业绩。在考核评价方面,重点通过两年一届、所有高级技工参加的沼气技术比武,解决沼气使用率和“三沼”综合利用率的问题。在激励机制方面,建立完善优秀技工专家库,按照技工等级规范和增加技工收入;通过技术大比武,高级技工不但能得到荣誉,还能得到实惠;参考农村电工、保洁员的待遇,探索解决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的最低工资保障等等。

据了解,由山西省农业厅主办的第四届农村沼气管理技术比武工作已经启动,以村级服务网点为比武单位,每个参赛单位选派一名技工参加。活动内容还包括农村沼气知识普及率100%、服务区内已投料的沼气池正常使用率100%、正常利用沼气池“三沼”综合利用率100%等,并制定了严格的评分标准,比武结果将于明年5月份最终落定。

第12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15-03

电工电子技术是电类工科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则是该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电工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独立学院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基本上仍然沿袭大多数公立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模式,没有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做合理的分级教学,难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独立学院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势在必行。要进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就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并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现代实验教学理念,明确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为此,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投入,建设好具有开发、创新能力的电工电子实验室,使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能够符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要求、贴近生产实际、适应社会需要。

1 独立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1 构建电工电子系列课程实验教学大平台,该平台主要由通识教育平台和创新教育平台组成

1.1.1 通识教育平台。在通识教育阶段,确定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人才培养原则。该平台实验是各课程的基础性实验,包括验证性的基础实验和课程综合实验,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是必修实验,起着由技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作用,学生对基础性实验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专业课程实验。

1.1.2 创新教育平台。该平台包含设计与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自主创新实验。设计与综合性实验旨在立足基础、面向应用、注意知识迁移、反映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1.2 建立层次化的实验教学新体系,精心设计、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体现实验教学注重能力、个性及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原则,我们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突出了分层次、个性化的、课内外齐抓的培养模式。根据难易程度,我们将实验内容分为3个大的不同层次,分别对应基础验证型、提高设计型、应用创新型实验,同时对各类实验项目进行分级实验教学。这样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创新、从知识的学习到能力的培养,逐级提高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也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又有利于对拔尖学生因材施教。

1.2.1 必做的基础验证型。包括验证性的基础实验和课程内综合实验,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是必修实验,起着由技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作用,学生对基础性实验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专业课程实验。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需要选定实验内容,教师在实验现场授课并全程指导。

1.2.2 提高设计型与应用创新型实验。提高设计型与应用创新型实验内容的安排我们强调强弱电紧密结合、与科研工程实际及社会应用紧密结合的原则。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工程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建设了一系列不同层次、跨课程的综合实验室,主要依托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工电子实训中心、电气工程实验室、PLC实验室、DSP实验室和电子创新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允许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或项目,贯彻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原则。教学形式主要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一种是对必须加强电工电子综合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学设置为必修实践课;第二种是开设供全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兴趣来选修的实践课。

在设计与应用性实验的实施中,指导教师需要把自己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少走弯路,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做好这类与科研工程实际及社会应用紧密结合的实验,对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实验大有益处。

1.2.3 采取开放式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开放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建立一个貌似宽松、实则严格的学习和实践的环境,改“牵着学生的手往前走”到“鼓励学生自己往前走”,为学生留出相当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出于兴趣和爱好去动脑筋、动手。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环境和机会,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开放实验室,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是深化教学改革,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

1.2.4 以EDA技术作为突破口,构建软硬件并重的实验教学新体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验课普遍采用传统的硬件验证式模式,但随着EDA技术的发展,系统仿真技术日趋完善。针对当今国际电子设计业界对人才培养能力的普遍认同标准,必须强化学生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仿真技能的培养。基于这点考虑,电工电子系列实验课程分为硬件实验和软件仿真两条线,每条线都突出了分阶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特点。

1.2.5 加强实验讲义的建设。在我校自编实验讲义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同时,我们对兄弟院校先进的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积极引进和消化,不断将既能体现基础又能体现综合的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性研究内容纳入到实验教学中,积极组织编写全新的实验教材。

2 独立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目标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2.1 改革目标: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应达到如下目标

2.1.1 使学生打牢专业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规律,并具有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1.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工程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2.2.3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索取新知识的能力,为将来接受继续教育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1 高水平的师资是关键。

2.2.2 优秀的实践教材是根本。

2.2.3 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前提。

2.2.4 实践教学分层次是客观现实。

2.2.5 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是保证。

3 独立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法

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实验教学理念,基于实验教学改革总体思路,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必须在广泛学习、调研、讨论的基础上,以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为依据,结合专业培养计划,以突出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目标,构建由“基础验证型、提高设计型、应用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才能培养适应时展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1 实施方案

将实验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验证型,面向全校工科学生的必修和选修实验课,学生可以跨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第二层次为提高设计型,除本专业学生外,也为相关专业和爱好实验的学生提供实验环境;第三层次为应用创新型,以综合型实验为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工程项目、课题研究、科技创新竞赛为主,吸引各学科各专业有特长的优秀学生参与。

3.2 实施方法

3.2.1基础验证型。

(1)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仿真等必修实验课程。

(2)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具体要求:

①掌握基本的仪器使用与测试技术。

②掌握电子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

③熟识1-2 种EDA工具的仿真技术。

④熟识中小规模常用模拟器件和数字器件的选择原则、工作原理。

⑤掌握基本电子电路的组成、性能及其参数测试方法。

⑥每位学生必须完成一个基础层综合实验和一个PCB图设计。

⑦具有电子单元小系统设计能力。

⑧了解基本的电工、电气和电路的设计及制作规范。

3.2.2 提高设计型。

(1)课程: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必修)、VHDL课程设计与实践(必修)、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必修)、模拟集成电路(必修)等。

(2)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知识更新、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思维。

(3)具体要求:

①掌握微处理器的基本架构原理与构造技术以及其通用的应用方法。

②掌握CPLD或FPGA设计技术。

③掌握一种典型的单片机开发应用技术。

④初步具有电工电子系统设计能力。

3.2.3 应用创新型。

(1)课程:工程设计(必修)、综合应用开发实验(选修)、现代电子技术系统实验(选修)、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课程设计与实践(必修)、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必修)、ASIC设计实验(必修)、生产实习和校外实习(必修)、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必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全国大学生空中机器人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ADI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校内学生课外科研立项、教师科研项目等各类课外科技活动

(2)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分析、应用、综合、设计与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与综合应用素质

(3)具体要求:

①初步学会综合应用开发设计电工电子系统的基本程序和要素。

②经历电子板级电路到系统单元的分析,设计和实现的全过程。

③具有开发电子综合系统的能力。

④掌握电子系统项目的开发设计和制作能力。

⑤理解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规律。

⑥了解电子系统的创新思路

4 独立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成果

4.1 通过分类分层次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学风。

4.2 通过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有效的使学生分流,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多方向性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进一步深造或就业。

4.3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探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将激励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

4.4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探索遵从新形势下的教育指导思想,适应时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其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特点。它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成为社会的可用之才,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以学为本的办学宗旨,符合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基本指导方针。

4.5 此次探索与实践中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4.5.1 按照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原则,将电工电子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构建由“基础验证型、提高设计型、应用创新型”三个层次的金字塔结构的实验教学体系。

4.5.2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教师与学生信息互动,启发创造性思维;在实验课中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培养拔尖人才;树立新的质量观念,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4.5.3 优化整合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学校和学科专业设置的特点,整合电工电子实验室,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整合后的实验室为电路分析基础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力电子、单片机和微机原理、DSP、PLC,使其专业性更强,并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开出率,使其很好完成基础实验。

4.5.4 实行实验室开放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开放工作贯彻“面向全校、因材施教、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生可以购买基本的实验器件,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完成自己的设计。

4.5.5 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发实验多媒体课件,使用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和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拓展实验的时间和空间,构建立体式实验教学平台。

4.5.6 加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紧跟时代的发展动态,实现社会需求、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互动。经过深入调研了解目前相关企业急需人才的专业方向,结合我院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教学内容更丰富,针对性更强。

4.5.7 建立专门的电子信息创新实验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条件和设计要求,自行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完成实验,碰到问题能够自己解决。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自行查阅资料、开题答辩、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完成实验项目、拿出实验成果,教师验收。根据学校规定,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计入创新学分。

4.5.8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与综合应用素质。鼓励并培训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主要面向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全国大学生空中机器人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ADI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校内学生课外科研立项、教师科研项目等各类课外科技活动。

参考文献

1 王艳新.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7,(1):33-35.

2 吴仕宏.电工电子技术课教学研究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97-98.

3 朱燕秋.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经验浅谈[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增刊):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