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年人生活护理

老年人生活护理

时间:2023-05-30 09:3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人生活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年人生活护理

第1篇

1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现状

1.1 国外现状

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同时还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体制。以美国和英国为例,美国的PACE全方位养老服务项目就是通过多科合作模式,让老年人享受到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英国重视人本精神,通过多种形成的养老服务以及完善的监督体系,开展个案管理式养老服务,同时采取分级的方式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这些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有重要借鉴作用,同时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更好的开展、体系更加的完善提供经验支持。

1.2 国内现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养老模式历经20多年的进步和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在上海、大连、广州、宁波等多个城市分别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试点,且取得良好效果。尽管我国在新型养老模式建设方面有一定成绩,但因制度、资源等因素影响,制约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老年人对养老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距离[2]。

2 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2.1 健康状况

有研究显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其健康状况有直接的联系,在老年人群中通常存在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功能障碍,出现行动、肾功能、视力等方面的障碍,对老年人各方面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伴随老年人疾病情况和疾病种类的加重和增多,使得其健康状况处于下滑状态,这也会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状态,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参与度,加重经济负担,从而降低了生活质量[3]。

2.2 经济状况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容易受到经济状况影响。有研究指出,每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比月收入不足1000月的老年人高。据相关调查显示,生活质量与财务满意度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老年人经济状况越好,其社会经济形象越佳,这可以提升其生活质量[4]。

2.3 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作为一种生活因素,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同时对疾病发生有延缓作用,另外还可以使老化程度得以减缓。有国外学者指出,身体活动与自我效能、自我价值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进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2.4 文化程度

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则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越高,两者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文化水平高,其健康观念则更加积极,对精神生活质量较为重视,可以使自己心理状态得到良好调节,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生活质量比较高。

2.5 社会支持

据国外报道指出,生活满意度与社交网络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对于老年人而言,社会网络的建立与保持可使其负性情绪减轻,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在国内报道中,社区支持变量影响较小,说明我国现阶段社区对老年人养老支持存在一定限制[5]。

3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护理需求

3.1 日常生活护理需求

有学者对某省1018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照料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度最高,尤其是需要长时间卧床的老年人,对社区的日常生活护理需求极高,如洗漱护理、进食护理、饮水护理等。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对日常生活护理的需求度随年龄增长也不断升高。对于此,社区应对社会资源进行积极整合,为社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体弱老年人提供多种优质护理服务。从政府角度来说,应基于社区服务强化建设外部资源,如老年食堂、老年活动室等。另外,还应不断强化照顾护理团队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以及志愿者服务的持续化和多样化,增加社区宣传力度,使照护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使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3.2 个体化护理需求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过程中,应以服务对象特点为依据,为老年人提供个体化服务,如针对空巢老人、离退休老人、丧偶老人等,应强化心理干预,给予其心理支持,为这部分老年人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使其消极情绪得以缓解。同时针对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如高血压、痴呆等,应制定个体化评估方案,并形成照护计划,深入发展临终关怀护理,使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第2篇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需要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339.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34-02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将急剧上升,同时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从治病先治心的原则出发,心理护理显得特别重要,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态下安度晚年,已成为我们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我院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经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将老年人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老年人心理表现

1.1 孤独感和失落感 离退休的老年人失去了与同事共同学习的机会,而儿女成家立业,没有时间陪伴在身边,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而大多数子女只注重对老人们生活上的照顾,忽视了情感上的交流,特别是当老人生病时,这种孤独与失落感与日俱增。

1.2 焦虑和抑郁症 老年人离退休后,过去长期习惯了的生活日程骤然改变,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产生自卑、无用感,甚至焦虑、抑郁,此外老年丧偶、亲友生死离别等,对老年人都是最强烈的生活事件,从而感到无限悲伤,以至于难以解脱,对生活失去兴趣。

1.3 自尊心强、固执 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体会、事业上成功,公私、多疑、孤僻或像老小孩一样出现一些原始的幼稚的行为,自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住院后希望医护人员每天围绕他一个人,只关心他。

1.4 控制力下降、易怒 老年人的性格的改变,同老年人的闹退化有密切关系,脑的各部分发生退化的程度不一致,如大脑额叶比其他区域退化,而额叶与性格关系密切,故老年人性格已发生改变,出现控制下降,易发怒。

1.5 自私、多疑 人的行为受感知、思维、情感、性格、智能等影响。因此,有的老人由于大脑皮质功能的减退,上述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致行为异常。

2 护理措施

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并及时向老人及亲属详细介绍院内环境及各种护理措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出入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1]。

2.2 密切护患关系 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由于老人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是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他们,如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给他们过生日,是他们感受到亲切、温暖,犹如在家的感觉。

2.3 尊重、关心、体贴老人 老年人思维相对缓慢,语言表达较迟缓,记忆力也有所下降,又是一个问题要交代还几遍也听不清,记不住。遇到这种情况应耐心解释,不急不躁,态度和气,语速要放慢。遇到他们要主动打招呼,言语间要尊敬,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2.4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房间清洁幽静的基础上,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老人安排在一病室,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

2.5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做事得到同事们的尊敬,退休后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提出的意见和想法不能被采用和重视,易产生不被人尊重的想法,从而封闭自己,不再表达自己的意愿拒绝与他人交谈。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总之,护士担当着老年人生命周期中专业健康维护的角色,只有结合身心特点,运用自身的心理护理技巧,才能对老年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这对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全方位整体护理的表现。

第3篇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呀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而对率挛锊桓行巳ぃ荒芙邮埽枷肜匣?/P>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2.1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2经济状况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

2.3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4身心衰老

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她)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具体措施如下:

3.1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得他(她)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

3.2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她)们沟通,帮助他(她)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她)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她)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3.3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对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了语言交流外,社区护士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多与老年人交流,调整他(她)们郁闷的情绪。

3.4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志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

3.5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社区护士应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她)们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点余热。

3.6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社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表,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的豁达,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

3.7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不是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吗?”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3.8抑郁的护理对一些抑郁的老年人,社区护工应治疗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她)们交流,了解他(她)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首先要尊重他(她)们,比如:主动与其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使他(她)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的重视。在尊的基础上关怀老人的生活,比如了解他(她)门的需求,沟通时的态度要和谐语言亲切温柔,从而消除他(她)们的抑郁心理,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他(她)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让他(她)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并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其精神愉快。

9对老年人健康的护理首先帮助老年人安排规律的生活,老年人回将日常生活用品一放就忘,因此社区护工应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指定日程安排,便于记忆,如帮助老年人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等,并指导老年人对健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告诉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必过分担心同时还要经常提醒他,这样可以减少健忘带来的麻烦和影响。

10老年人应“仁慈”社区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认识到“仁慈”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仁慈”就是要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寿老人几乎慈祥善良,同情和帮助别人,同样也有自身的心理健康。常言道“心底无邪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益于自身。比如:有条件的老年人,捐助一些希望小学的贫困失学儿童或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的有志青年,或者灾区等需要帮助的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善良友好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确实会起很大的帮助。

正确对待死之,消除对死之的恐惧

死之是生命历程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忌讳死亡,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发展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作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作是医疗的失败,生命可能回被放弃。其实现代护理观念认为---死之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之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是临终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完美自我和个人发展的最后机遇,因此人们不应该对死之采取拒绝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人们对死之的种种恐惧不是来源于死之的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死之的恐惧和焦虑,特别是到晚年或身患疑难病症时,便会掉进死之恐惧的旋涡,愁绪满怀,忧心忡忡,弄得自己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梦幻纷扰,进而自暴自弃,消极悲观。[5]这样不仅会加速死之的到来,纵然活着,也将会把生命的乐趣剥夺。

人生必有死,这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便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抱着坦然处之的态度,报纸乐观豁达的情绪,这样便可以使人摆脱恐惧感和忧虑感,使人心情安静,延年益寿。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年老真言老,人老心不老,就会从内心里产生一种青春活力。面对死之,心理状态好的人,心志安定,气血调和,身体各项机能必然和谐,生理活动运行正常规律,就会硬朗,福寿永存,反之,则会激起神经系统的功能,必然导致许多身心疾病的发生。

“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人有了信心才能激发人的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的心境,乐观的态度,才能产生自身的抗病的潜在能力,任何时候,求生观念不可淡漠,老年人进入晚年并不意味着等待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构新生活的始端,因此社区护士应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认识死亡、冲出死亡的恐惧,老年人唯有端正世界观,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这样既可以不忌讳死亡,亦不会陷入恐惧和焦虑之中,坦然面对一切,安度自己宝贵的晚年。

5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她)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

参考文献

刘纯燕主编,社区护理学,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142-149

王青杨代红,军队离退休干部社区保健需要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89-490

张小玲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及预防保健,护士进修尽修杂志,1998,13(5):19

第4篇

关键词:养老护理员 市场需求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98-02

养老护理员是指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和精神慰藉的一种新型职业。它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预期寿命增加,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应运而生的一种职业。深入研究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队伍发展状况,对于推进养老机构专业化管理,规范养老护理市场,促进社会福利和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社会发展意义。

一、广东省养老护理市场需求预测

对养老护理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对于科学制定和确立养老护理员的培训目标、培训方针至关重要。据抽样调查和预测,广东省养老护理员需求缺口巨大,供需矛盾突出,这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显现出来:

1.从广东省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看。目前,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人口高龄化的现象也日益突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市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如广州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84.09万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0.6个百分点。像广州市老城区——越秀区的全区人口达到115万,其中老年人有19万多,占人口比例的16.93%,且越秀区人均寿命突破80.6岁,更比上世纪90年代初提高近7岁,也比当年全国平均期望寿命73岁高出7.6岁。据推算,户籍人口中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08年的77.09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113.40万人,年均递增3.27%,人口老龄化水平由2008年9.88%上升到12.16%。另外,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重。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比例将由2008年的11.18%稳步增长到2050年的25.32%;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比例将由2008年的13.68%稳步提高到2050年的29.87%。从现时发展趋势来看,一对夫妇照顾4名以上的老人,已经逐渐成为事实。这种“四二一”家庭模式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老年人口总抚养比例持续升高。据研究显示,2030年以后,社会抚养对象将以养育少年儿童为主转变为赡养老年人为主,社会化照护体系必将取代传统家庭方式,长期照护需求将会旺盛(新型职业“养老护理员”紧缺,南方日报,2012.1.13)。据广东省民政厅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广东户籍老年人口已达1072万,约占总数的12.6%,8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200万。预计2015年末,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达1288万,占总数的14.6%。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日益加剧,选择入住养老院、福利院的老年人将逐年增多,这会相应地需要更多的养老护理人员(南方日报,2012.1.13)。在2011年1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也特别提出,2015年我国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全国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

2.从广东省养老机构的发展趋势看。据了解,预计到2015年,广东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167万人,而全省城乡现有的养老床位只占老年人口的1%,既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至7%,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与全国1.6%的平均水平差距也较大。例如来自东莞市民政局的数据统计,目前东莞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24万人,70周岁以上老年人7.6万人,80周岁以上老年人4.01万人,100周岁以上老年人96人。他们的老年该如何度过·数据显示,2012年初,东莞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共37家,共有床位3538张,老人入住人数是2127人,入住率仅为60%,约有四成床位是空着的,也就是东莞的老人主要选择了居家养老。在东莞这些老人中,超过一半还是空巢老人,约有15万人左右。又如汕头市60岁以上老年人逾50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0.3%,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有31.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6.4%,可见汕头市已进入老龄化城市。而目前,全市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却仅有3000多张,还不到老年人口总数的6%(汕头日报,2006.11.27)。再如深圳市,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户籍老人的数量将超过20万、非户籍老人约为60万,深圳的各大养老院,到时可能会出现36名老人争一张床的局面(深圳-中国时刻网,2012.1.5)。

3.从广东省社区家庭养老护理的需求来看。据广东省民进的提案显示,全省80岁以上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16.3%,城乡独居老年人比例接近50%。广东省1072万老年人中,有入住养老机构愿望的达187.6万人。但截至2011年3月,全省仅有各类养老机构2561家,养老床位约11.18万张,收养老年人约7.44万人,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的1.1%,低于全国1.6%的平均水平,落后于北京(2.64%)、上海(2.8%)、浙江(2.2%)等经济实力与广东相当的地区,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南方网,2012.2.9)。

广东省老年公共事务研究中心等作出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还是居家养老,63.3%的老人喜欢与子女共同居住生活。但现实中与子女孙辈同住的老人只有41.7%。这种情况说明约20%的老人是无奈空巢的,而空巢老人的生活和护理毫无疑问也十分需要养老护理员的照料。

第5篇

关键词: 老年患者;康复;护理

         老化是有机体不可避免的自然变化,人的老化始于胎儿期,而后持续直至死亡。老化的速度在成年时进展得较快,不同的组织、器官、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但其老化程度各有不同,且根据个体的功能差异而有所区别。老年人如果能重视对身体健康的管理,并给予身体应有的呵护,使身体对老化所造成的机能、心理、社会发展等的影响具备最佳的适应状态,就能够健康、愉快地度过晚年。笔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10余年,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1   老年人康复护理的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的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对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应当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点。

        1.1 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随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深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的特点。

        1.3 生理上的老化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和改变:他们会因身体功能的低下,导致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低下,如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应对各种刺激的承受能力。

        1.4 无论是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健康维护、心理支持,还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等,都离不开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而老年人和儿童一样,比成年人更需要呵护。所以,康复护理在老年人的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老年人康复护理目标

        2.1 注重健康的维护,预防疾病和意外伤残的发生。

        2.2 给予心理支持,减少或避免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

        2.3 配合治疗实施护理措施,促进疾病的痊愈。

        2.4 预防并发症,缩短病程,减少痛苦。

        2.5 提高ADL的自理能力。

        2.6 给予健康管理指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老年人身心变化及其康复护理要点

        3.1 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减弱,需保持营养及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足够的营养摄取,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预防疾病和残障的能力。

第6篇

日本大都市的老龄化现象着实堪忧,一些中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情况也很严峻。人口锐减,商业街凋敝,城市活力不足,缺少发展后劲。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企业成本上升;医疗费用剧增,社会负担加重;储蓄率递减,资金供应趋紧;养老保险入不敷出、制度难以为继等。不可否认,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给日本的综合国力、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能否顺利走出老龄化困境,对于日本“大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巨大考验。

“护理地狱”与“孤独死”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的社会被称为老龄化社会,比重超过21%的则被称为超老龄化社会。日本最近公布的2014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表明,截至2014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有3300万,占总人口的26%,创历史新高。

日本人口老龄化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平均寿命的延长。2013年,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80.21岁,女性平均寿命为86.61岁。据预测,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还将延长,2060年将达到男性84.19岁,女性90.93岁。二是少子化的进展。日本的生育率(每位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孩子数――编者注)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一路走低(2013年稍稍回升至1.43个)。少子化与日本女性日趋严重的不婚、晚婚、不愿生育等现象有直接关系。生育率下降使14岁以下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就相对增加了。三是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得到普及,国民身体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四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1961年,日本建立了“国民皆保险”体制,把长寿化现象进一步向前推进。五是医疗技术、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随着新技术和新药品的开发以及新医疗器械的制造,一些困扰人类多年的疑难病症被逐一克服,长寿化现象日益突出。六是战后日本第一次“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即“团块世代”已陆续退休,进入了老年人口行列。

近年来,日本以65岁以上老人为主的老龄家庭数量增长迅速,家庭成员对患病老人特别是长年卧床不起老人的照料和护理负担日益沉重,日语中甚至出现了“护理地狱”的说法。目前,家庭中低龄老年人看护高龄老年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其中护理者以女性为主,占68.7%,且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护理者因负担沉重导致心情沉闷,患抑郁症情况屡见不鲜。而随着老龄化的进展,患痴呆症的老年人数增长速度较快。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和身体护理给家庭成员以及同居者造成很大的负担。一些实施护理的家庭成员自身也罹患此症,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另外,随着需要看护的老年人数量的持续增加,医疗机构看护人员的缺口正在不断地被拉大。

目前,日本有很大一部分独居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陪伴。近十年来,独居老年人因无人照护,在居所内突发疾病导致孤零零死亡的“孤独死”事件频频发生。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的统计表明,2013年,东京23区范围内65岁以上独居老年人死于自己家中的人数高达2826人。一家管理着75万户租赁住宅的机构的统计表明,独居者死亡超过一周后被发现的事件数量(排除自杀和他杀)在2013年为194件,其中死者是65岁以上老年人的有129件。

从设施养老向居家养老过渡

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开始关注老龄化问题,并不断出台保障老年人生活和养老的法律。1963年颁布了被称为“老年人”的《老人福利法》;1982年出台了《老人保健法》(1986年12月修订),明确规定了国家、家庭和社区在养老护理中的职责;1986年颁布的《长寿社会对策大纲》强调了扩充居家护理服务。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社会对养老护理的认识从单纯依靠家庭成员转向寻求社区、地区的支持,从设施养老向居家养老过渡。1989年颁布了《推进高龄者保健福利十年战略》(简称“黄金计划”)和《地区老人保健福利计划》,旨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在市町村建设特别养护老人院、托老所、疗养型护理机构等设施,并培养家庭助手等。1990年,《老人福利法》等社会福利相关法律被修订,服务重点从养老院或医院护理转到居家护理,并在护理等福利领域导入了准市场机制。1992年《社会福利事业法》被修改。1993~1994年全日本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完成了《地方高龄者保健福利计划》的制定。1994年“新黄金计划”出台,充实居家养老护理成为重心。之后又出台了“黄金计划21”,制定了“营造和发挥社会活力”的福利政策目标。2000年全面实施的《护理保险法》(1997年制定)改变了过多依赖政府的传统,由政府、社会保险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费用,将护理制度从一种社会福利制度转变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另外,日本政府还推出了“银色人才中心”等政策,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开展社区服务,如送餐、上门护理、体检和安全确认等,让老年人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在社区实现居家养老。

针对那些健康的、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日本政府开展了“护理预防事业”。他们以65岁以上老年人为对象,普及健康知识p宣传如何预防疾病,提供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服务。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尚未下降的高龄老人,尽可能维护并增强其生活能力;对于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已下降、有可能需要援助或护理的高龄老人则尽可能及早发现,根据其身体状况进行日间服务、访问护理等,延长其能够自立和自理的阶段,延缓其进入护理状态的进程,使老年人在不脱离家庭和社区的情况下安度晚年。

社区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颇受欢迎

日本传统的老年护理是由家庭成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和照料,但战后以来日本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核心家庭(父母与一两个孩子组成的家庭――编者注)、单身家庭、夫妇二人家庭数量增多,难以仅依靠家庭成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而且随着日本女性就业率的不断升高,比起在家照料老人,女性似乎更愿意外出工作,因此,传统的居家养老面临诸多困境。而质优价廉、口碑好的公共养老福利机构常常是一床难求,医院又很难让老年人长期入住。一些从事养老护理的民间企业则收费较高,难以解决普通市民和低收入者的养老问题。

据内阁府调查,日本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以居家养老为主,42.2%的男性、30.2%的女性老年人希望在家养老。为了让老年人在自己住惯的地区自立生活,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护理事业,在医疗、护理、预防、居住、生活支援服务等方面全面提供支持。政府还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老年人日间照护服务中心”、“特别养护老人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护理、康复、咨询等服务。

目前,日本有以下几种养老护理服务。一是居家护理,即家庭访问护理员到服务对象家中,提供身体和生活上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如为老年人提供洗浴、如厕、进食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基本护理服务,以及提供咨询、看护、康复训练等服务。访问护理服务对延缓老年人衰老进程、减轻家庭成员护理负担起到了很大帮助;二是日间照护服务中心,主要针对65岁以上行动不便、具有某种身体障碍或者精神障碍、难以进行日常生活的老年人,如需要护士观察的患疑难病症、痴呆症的老人、有脑血管病等后遗症的老人、癌症晚期患者等。日间照护中心配有可升降轮椅的汽车,负责早上将老人从家中接来,傍晚再送回去。白天老人在设施里接受日常的生活服务、护理服务及护理预防服务,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三是短期入住型机构,让老人短期入住护理机构,以使老人的家庭成员能有一段休息和放松心情的时间;四是入住型养老护理机构,包括特别养护老人院、老人康复医院、养护老年公寓、老年痴呆症患者共同生活护理设施等。近年来,一种将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结合在一起的社区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受到民众的欢迎,即把访问护理、日间照护与短期入住设施的“短托”(针对那些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居家护理的老人,让他们短时间入住,原则上一至三个月)组合在一起,大都建在老年人日常的生活圈内,有些是由普通民宅改造而成,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照料和护理。设施规模比较小,不需要购进很多设备,成本小,可为十名左右的利用者提供服务。这种贴近社区的小规模多功能养老护理机构支持了老年人居家养老,消除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帮助维持并恢复其身心机能,同时也减轻了其家族成员的照料和护理负担。

日本的养老护理机构虽然类型和功能有所不同,但普遍硬件环境一流、干净整洁,服务也很人性化。例如,富山县一家非营利组织运营的日间照护中心开创了一种小规模多功能的日间照护服务模式,即针对有护理需要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老年人、残疾人、自闭症儿童、残障儿童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在同一机构内提供福利服务,洋溢着家庭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便是它的特色。

日本的老年护理机构既有市场化运营,也有政府委托运营。同时,社会福利法人运营的养老护理设施也占据相当比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开始进入养老护理领域并发挥出积极作用。一些养老护理机构对老年人进行护理服务时,不仅针对性强,还能够将心比心,悉心观察老年人的困难,设身处地为老年人考虑,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例如,在机构里设置咖啡馆,使家人来看望老年人时有团聚和聊天的地点;设置小卖店,出售老年人做的手工作品,让老年人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设置玩具区,方便老年人的孙子、孙女来看望时可以有的玩。为了让老年人体现自我价值,机构也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洗菜、收拾桌子等。为了减缓那些患痴呆症老年人病情的恶化,他们在院子里开辟小菜园,让老年人种植蔬菜,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体会收获的乐趣。日本的养老护理机构还十分注重与社区的互动,如举办和当地居民的交流活动,召开社区老人家属护理交流会,开设健身体操班、各种讲座等。这些活动拓展了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使老年人排遣了孤独,减少了老年人智能弱化情况的发生概率。居民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的支援,加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对于社区的和谐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7篇

人们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说明老人在一个家庭里还是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的。由于老年人本身处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身体各方面的机能渐渐衰退,很容易生病。这时候子女晚辈,除了日常的照顾,怎么利用保险给老人增加一份额外的保障呢?

我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国家,然而养老护理行业的发展水平并没有跟上老龄化,的水平。据调查,老年人除日常生活外,医疗保健是他们的最大一笔支出,占每月支出的40%,其中看病吃药约占这笔费用的80.9%,而目前我国各地的养老金算不上丰厚,支付老人日常的开销也许还刚好,但一旦老人生病靠微薄的养老金和医保恐怕是杯水车薪。所以应未雨绸缪,做好商业保险的辅助。那么面对这么多的老年人险种,我们选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呢?

许多保险都是有投保年龄限制的,年纪越大,缴纳的保费越高。目前国内的意外险伤害保险投保年龄限制在65周岁以下,重大疾病保险更将年龄限制,60周岁以下,而且即使是在这个年龄规定以内,但只要过了50周岁,保险公司就会要求投保人到指定的医疗机构接受体检,有一两项体检指标不达标,投保要求便有可能遭拒绝。如果子女打算给老人购买这两类保险,要注意这个时间的限制,及早做好投保准备。专家建议最好是50岁以内。

那么针对已经过了50岁年龄门槛的人群来说,也有适合他们的险种,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专门的老人险,另一种则是长期护理险。

专门的老人险,主要面对50-70岁的人群,保费大多5年内须缴清,缴费期一般只能选5年付清或一次性缴清。针对老年人的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老人意外险了。它针对老年人因意外伤害而引起的高残、骨折、关节脱位、重大手术等提供较高的保险保障,支付的保险金最高可达7万-12万元,覆盖面广,赔付金高。

老年人保障的另一类是长期护理险。据相关人士介绍,在老年人因疾病、意外或年老而带来的身体机能衰竭等,需接受长期护理时,保险公司为其发生的护理费用提供保障。通常,保障是终身的。于此相应的,则是昂贵的保费。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其他老年人保险的产品,比如商业养老保险,这里我们就暂时不再做具体介绍。实际上,目前保险市场上,老年人保险的开发力度并不大,种类也不是很多,并不能满足日益庞大起来的老年人市场。人口老龄化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事情,因此老年人的保险市场应该还是很具开发潜力的,保险公司应多从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更多更好的贴近老年人生活的产品。

第8篇

离退休老人的心理问题

离退休后,老年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不一,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其感受大不一样。

一般工人的变化不大,他们中间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感受不一样。前者离退休后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娱乐消遣、结交朋友及料理家务,反而易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离退休老年干部尤其是领导岗位上的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反应状态就大不相同了,这些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及广泛的社会关系,无形中有一种人上人的感觉,生活的重心一直放在事业上,出门车接,回家车送;一旦退下来,终日无所事事,心理充满失落感,角色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一时难以适应,心理难以调整。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却又无力改变现状而出现抑郁、偏执同时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的衰退,躯体化症状增多,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从他们的表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绪:一种是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任何事物表现的与己无关,漠不关心;一种则急躁易怒,看见周围的任何事物都觉得不顺眼,乱发脾气。

离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家庭关爱: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样,最主要的还是家庭的关爱。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人最重要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依托,家庭对于老年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因老年人更需要家庭的帮助和关心。离退休老年人不是简单的衣食无忧就能满足得了的,做子女的要关心体贴老人,经常回去多陪老人,并鼓励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事情,使其精神有所依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使他们感到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从而保持开阔的心胸,乐观向上的态度,使老人在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中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健康陪护: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特别是护理老年人心理的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自己的语言、态度、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老年人的感受和认知,改变老年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尽快适应角色转变,保持积极、健康、快乐的心态。作为护士对其应加强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干预使他们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眼前的生活,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情趣,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进而因势利导,采用劝导、启发、理解、同情、支持、提供保证和消除顾虑的方法帮助老年人改善心情、增强信心,认识疾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社会关注:是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不具备,老年人再努力也不可能满足自己的生活质量。对于离退休老年人来说,更需要社会的关注。社会应营造一些关注老年人的氛围,多开展一些适应老年人参与的活动,老人们通过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的相互沟通、交流,从而感受到自己仍然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仍然能发挥光和热,而不是坐听吃等死,不会与社会脱节,从而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消除减小各种心理问题。使老人感觉到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他们并不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讨 论

离退休后的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身体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及时发现、尽早治疗疾病,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使之较快地完成角色转变,愉快的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1 蒋爱丽.老年人心理护理.中国水电医学,2001:2.

第9篇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心理问题;护理

在我们社区中,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60% 以上。老年期面临重大的生活改变,如退休、丧偶、由子女照料等,这些变化使老年人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如何针对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稳妥的心理护理对策,是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社区护理工作中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社区老年人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来我院就诊过的的60岁以上老人,共214人。其中,年龄结构方面:60~69岁41人,70~79岁76人,80岁以上97人,平均调查年龄82.71岁。性别结构方面:男性106人,女性108人。文化层次方面:文盲29人,小学学历97人,初中学历53人,高中(中专)学历31人,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4人;小学及以下学历占58.9%,初中以上学历占41.1%。婚姻状况方面:未婚13人,有偶分居2人,丧偶159人,离婚2人,有偶同居38人;丧偶者占74.3%。子女情况方面:没有子女(含子女已去世)者28人,只有1个子女49人, 2个子女以上者137人、占64.1%。生活自理方面:完全能够自理者68人,能部分自理者97人,完全不能自理者49人,分别占31.8%、45.3%、22.9%。身体健康方面:基本健康者30人,患1种老年慢性病者58人,患2种老年慢性病者87人,患3种以上老年慢性病者39人;患有老年慢性病者占86.9%。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以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由老人自行填写,对于书写困难或文盲者,在每项内容解释清楚后,由本院护理人员代为填写。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及不同的地位、文化背景,制订不同的护理计划,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2主要心理问题

2.1孤独、失落、寂寞心理 由于大多数子女因为忙于生计,忽视与老人的情感交流。老人也因为生活空闲时间日益增多,再加上身体、心理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行动不便,容易使老年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隔绝感或孤独感,特别是当老人生病时,这种孤独感与寂寞感就会俱增。调查统计显示,有71.77%的老人"感到很孤独",害怕"过节假日",这在本次调查所有心理问题统计中比例最高。有近2/3的老人平时打发空闲时间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有37.01%的老人"经常与人聊天",但也有4.84%的人"很少或从不与人来往"。有53.23%的人"感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觉得自己没用"(47.58%),"对什么都不感兴趣"(49.19%), "害怕生病"(57.26%)。

2.2悲观、恐惧心理 老年人由于自理能力下降,对自身疾病了解不多,当身体上稍微感到不舒服时,就以为自己得了什么重病,整日忧心忡忡。与此同时,他们经常眼见身边的人死去,这对活着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刺激,联想到自己的将来,从而对前途失去信心。调查显示,184名患老年慢性病者当中,47.37%的老人对自己的病情"了解不多",经常为疾病"感到烦躁不安"(54.39% ),"怀疑自己病情加重"(16.67%)。被调查的214名老人中,21.77%的老人听到或看到死亡时"心情非常不好"。

2.3焦虑、多疑、抑郁心理 焦虑、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这部分老人情绪变得更加脆弱,时常焦虑、敏感。往往为了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语、一个轻微的动作而大动肝火。调查显示,有23.39%的老人"晚上很难入睡",常常感到"身心疲惫"(37.90%)、"容易哭泣或想哭"(11.29%),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3护理对策

3.1定期进行健康教育 社区护士为老年人进行处置或做健康咨询时,解释耐心细致,遇到听不清或不懂时,我们会不厌其烦地为老人重新说明,直到满意为止。健忘时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安放日常生活用品。老年人应加强健脑锻炼,如背诗词、经常下棋等。护理人员应积极营造团结、友爱、亲情、和睦、互助的浓厚大家庭氛围,用爱心、耐心、细心、用心、关心,用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服务,让老年人产生一种和家一样的归属感。

3.2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护理人员对老年人应给予特殊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除了语言交流外,还使用了非语言交流。例如,扶老年人走路,需服药的老人为其准备温开水,在社区护理工作中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感到愉快。要站在老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求,体谅老人的苦处,尽可能地消除老人的不良情绪。同时,要以一种健康乐观的精神面貌去感染老人,在老人中树立可亲可信的形象,使老人有心事愿意主动倾诉。

4结论

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已成为当今护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老年人通过社区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他们对待疾病采取正确的态度,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认真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增强了保健意识,这对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全方位整体护理的体现。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老年 角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153-02

由于老年人的主要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主要角色转变为“配角”,从有规律的在职生活转变为悠闲的家居生活。因此,有许多离退休老人感到不习惯或心理上无所适从,一时难以适应,在角色适应中出现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强化或角色冲突[1]等问题,有的甚至导致老年性忧郁症和其他心因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帮助老年人尽快主动适应角色改变,调整角色行为,平稳过渡到老年有序的生活中,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其护理干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 影响老年人角色适应的因素

1.1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有关个体对自我看法的一种理论[2],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对自己的所拥有的感受与信念,而这些感受与信念是个体内在的知觉加上别人对他(她)的反应而形成,它可引导个体的行为[3],老年人群面对减退的社会作用和自身逐渐衰退的生理功能,不同程度地会导致其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4],也是影响老年人角色适应的一个主要方面。

1.2 心理调控能力

心理调控能力直接影响着人在变化在环境中能否尽快调节自己状态使之适应新环境、角色。心理调控能力强则角色适应能力强,反之则适应能力弱。

1.3 责任意识

曾在工作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的老年人,由于对于工作的依恋和高度责任心,使得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出现角色缺如、角色冲突的情况较多。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指导老年人了解角色期待,调整角色行为,尽快适应角色

角色期待是在社会或群体中每个人提出符合自身身份的要求,要使角色本身了解这种期待,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和周围的人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我们通过发放宣传册,开展心理咨询,举办讲座,指导制定生活计划等,使老年人正确认识并尽快适应离退休生活。

2.2 做好心理辅导,减少焦虑情绪

经常与老年人谈心、聊天,鼓励其发泄不良情绪,及时给予心理指导,这样有助于心理问题的迎刃而解,也可以减轻郁闷、压抑的心理;指导其当情绪不好的时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看喜欢的书,欣赏音乐,和知心朋友聊天,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这样有利于消除或减轻心理压抑,尽快适应角色。

2.3 责任意识转移

指导老年人将对高度责任感转移到退离岗位后的生活和健康促进上,将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通过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组织书法、绘画、棋类学习班、比赛和展览,定期组织参观、旅游,钓鱼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展兴趣爱好,使其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隐身陶冶情操,保持乐观、豁达、知足者常乐的人生观,正确对待自己,善待自己并善待他人。

2.4 指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衰老和疾病,避免老年角色行为强化

指导即要合理、实事求是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避免过分劳累和紧张;又要不畏老、不服老,克服人为的自我颓废心理,振奋精神,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加强保健和健康指导,使其对疾病的态度,一是要警惕,二是不要怀疑忧虑。

3 调试效果

在经过以上措施进行心理调试后,我们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共20 个项目。该问卷采用四级评分法,项目评分从0 到3,然后计算积极应对平均分和消极应对平均分[1]。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应从上表显示经调试后老年人积极应对因子分值增高,消极应对因子分值下降,P

4 体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要求每一位护理工作者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在工作中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加强对于老年群体的健康指导和服务,对于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护理干预措施,帮助其尽快适应社会角色,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其中,注重对影响老年人角色适应因素的调和采取有的放矢进行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指导老年人改变生活方式,扩展情趣,充实生活,增强自我意识[3],控制不良情绪,进行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老年人以积极应对方式对待角色适应中的负性情绪影响,确保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是护理工作的职能所在。

参考文献

[1] 卢玉贞,刘和菊,潘丽芬.中国健康教育,2007.23(3):238~239.

[2] 杨支兰,孙建萍,张露等.老年人自我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6):77~79.

第11篇

【关键词】老年人;骨折;护理

【中途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7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凸显重要,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所在。在现实生活生活中,经常威胁老年人生理安全的就是骨折现象,这是一个多发症。需要广大护理工作者积极的多方入手,关照老年人的健康。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一共收录笔者从事的医院近两年的病例195例,其中男性109例,女性86例,年龄都是在60岁到91岁之间,平均年龄是73岁。骨折的情况不一,其中下肢骨折居多,多达145例,上肢较少是41例,脊柱骨折的只有数例。原因多半是不慎摔倒,或者被撞伤。

1.2 结果

195例病人中,91%的都是进行了手术治疗,少部分因为各种原因采取了保守治疗的方式。其中3例因为各种并发症导致了突然死亡,其余的均已经康复出院。

2 本组老年人生理特点分析

由于本组老年人在年龄上整体偏高,骨质疏松,反应和接受能力比较慢,很多时候都是出现了感觉迟钝的现象。经常发现的就是这些老年人还有其他的各种慢性病,往往因为骨折还会带来其他并发症,形成连锁病变,肌体的整体防御能力较差。另外由于老年人体内的松果体素的作用,老年人睡眠相对较少,骨折疼痛也往往很容易导致失眠等现象。

3 老年患者骨折的护理

3.1加强指导和巡逻 很多的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或者由于反应接受能力比较差,往往需要护理工作者下一番功夫,护士要积极的指导他们去用药,告诉他们喂药、喝水注意温度。指点使用各种的护栏床头呼叫器等,一定要耐心和轻柔。外出检查和上厕所的时候一定注意有人护送等。护士还要注意合理的安排巡逻,多多注意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各种可能的微小症状都不应该放过。因为老年人在生理上组织已经弱化,对于疾病的反应可能比较微弱,疼痛感也是相对较轻。有时候即使不舒服也很难倾诉,护士要多注意观察。本组有一个病例,在某天晚上烦躁不安,家属也并未重视,经笔者提醒当晚进行了头颅CT检查,结果发现脑有轻微的出血,并及时的转入专科治疗。可见不仅仅是骨科,老年人的护理应该是全方位的,一定要警惕各种可能的危险,平时多巡逻和询问。

3.2饮食和营养护理 饮食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的方式,可以全面的提高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很多的老年人营养跟不上,或者因为长期的卧床而食欲不振,这些都会对老年人的生理恢复形成阻碍。老年人的饮食和营养护理需要注意早中晚三个阶段。在刚刚手术完也就是受伤后的第一个周内要积极的搭配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到了第二阶段,多多补充热量和蛋白质,因为这个时候由于伤口的恢复,会使蛋白质合成增加。最后一个阶段,骨折处在生长期,就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含有铁钙等食物,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调料来增加食欲,少吃含糖的事物,多补充水果。同时对于其他并发症要注意饮食的兼顾。

3.3指导康复训练 到了后期,随着骨折处的愈合,就必须加强康复训练,这也可以帮助他们进行生活上的自理,减轻家庭的负担。另外长时间的卧床也容易导致骨组织修复功能失常和骨质疏松等现象,很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的现象,这个时候即使老年人不愿意坚持训练护士也要积极进行劝解,告诉他们正确的锻炼方法会对骨折端产生机械刺激,从而有助于完全的恢复。康复训练必须根据病人的病例和耐力进行,从开始的被动到积极的主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训练前要指点病人使用拐杖、轮椅、步行器等基本的器具,一点要详细,最好多给与示范,因为老年人记忆及理解能力相对较差。

3.4 由于骨折多半是发生在突然事件之后,很多人往往没有心理准备,各种可能出现的心理焦虑像担心疼痛、担心生命、担心家庭开支等等,很容易出现可能的悲伤萎靡等症状。这个时候护士的心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护士要根据病人不同的职业、阅历、生活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掌握病人的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进行有效沟通,积极的帮助他们和家庭交心,理解他们的思想,有时候多一些牢骚和不满,耐心倾听他们的叙述,因为护士职责就是护理病人,有时往往宽容的态度对其病情变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沟通的基本原则就是“三多三少”:多帮助,多沟通,多问候;少提钱,少提病,少谈他人重病。争取让他们保持情绪稳定。

3.5 出院指导 骨折的愈合期时间是非常长的,即使出院了,病人也要积极注意治疗,出院并不代表康复。护士要积极的指导病人注意出院后的情况,像常见的禁止负重,要加强功能锻炼,注重锻炼的长远性,要注意定期复查等等。

4 结论

总之,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通过手术方法治疗老年人骨折也逐日增多,老年人的生活越来越有保障。护理工作却并不能轻松,需要护理工作者多多用心,帮助老年患者解决各种骨折治疗中遇到的困难,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而坚持锻炼,为家庭和社会幸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社区;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对策

天地新城分院主要以门诊输液为主,其中输液中主要以老年患者居多。我们分院有个主要的特点是地理位置周边都是几个大的小区,所以来院就诊的患者都是附近的居民,我在分院工作了几个年头,与许多患者都很熟悉。这几年来,我发现就诊的患者中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较多。我们知道老年人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同时心理上也会变得脆弱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因此,作为护士了解老年人慢性病的需求,才能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通过这几年与慢性病老年患者的接触,让我们更加明白我们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很重要,我把总结的几点写了下来。

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孤独和失落感 老年患者因子女都在外地或工作繁忙,不能时刻照顾身边,容易产生孤独感,老年慢性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家人对其健康的关注度也会逐渐降低,老年人也会产生失落感,感到生活无望,这种孤独失落感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1.2焦虑、恐惧、猜疑 患者的焦虑主要来自慢性疾病的长期折磨,家庭开支增大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患者怕误诊,怕检查,治疗及护理带来的不适,猜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重病,绝症等,猜疑家人是不是有意蛮着他。

1.3自卑的心理 部分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过分依赖他人,力所能及的事也要他人的帮助,所以很多老年患者产生的自卑的心理。

2 心理护理对策

2.1了解患者的心理 做知心人,护士应细心的观察老年慢性患者的个性,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都可以引起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

2.2 尊重人格 护士应尊重老年患者,护士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患者的心理波动。如果言行不当,势必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因此,护士的言行举止都应慎重。对患者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对老年患者重复多次讲的事情要耐心倾听,这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和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

2.3注意语言交流 在与社区老年患者交流时,态度友善,尽量使用当地民族语言交流,使用"您好""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我会在平时就诊或输液时称呼老年患者为爷爷和奶奶,使老年人对我们产生一种亲切感。在平时的输液时我们也会耐心解释清楚,讲话平稳,音调不高不低,简明扼要,使老年患者听明白。消除其紧张情绪。对危重患者及癌症的老年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患者家属交单清楚。对自尊心和虚荣心强的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受我们的治疗和护理。

2.4健康康宣教 讲解治疗及康复的相关知识,内容不易过多,语言通俗易懂,尽量不用医学术语,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应举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宣教时间不易过长,以免患者疲劳。通过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力,稳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意识。许多患者对天地新城分院护士宣教表示满意。

参考文献:

[1]伍小燕.浅谈对老年慢性患者的护理干预 [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6:3538-3539.

[2]何小萍 ,蒋春清.病房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医学文选,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