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公司财务制度

小公司财务制度

时间:2023-05-30 09:3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公司财务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公司财务制度

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金管理;核算;控制

一、 认识小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问题不是简单的财务领域的安全的管理以及理念上的管理,而是要在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财务管理的现代企业上要健康等方面实现由“不可靠”到“安全”的转变,应当在安全诚信的环境下的自由与安全的财务管理,不能在信息不可靠的环境中,而且,这财务危机背后不乏对“利益”的索取,同时也是“企业信誉”毁坏的过程,不利于小公司有序的发展以及诚信安全体系的构建。因此,尤其是当前小公司发展持续加快、国内小公司竞争加剧、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宽领域调的情况下,一定要多方着力,深刻地挖掘互联网的潜力,加快对财务工作的有效管理,同时可以有效扩大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术的培训和研发力度,促进我国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以及减少不安全因素,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 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内容与实际操作方法浅述

(一) 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的风险管理、资金的日常管理,财务管理是小公司以及关系每个人切身利益的特殊管理工作。[1]目前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尽管已经采取不少措施改善安全境遇,但由于涉及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许多问题具体而言还有系统维护、实时性更新、程序的升级。

(二) 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方法

首先在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中,财务部门要在每年年初编制资金的预算计划;其次是在资金的风险管理上,小公司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的调查论证,项目评审做到科学化与专业化,将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降低到最低;最后是在资金的日常管理方面,公司应该定期与不定期地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钱出去、货进来,将坏账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 加强小公司财务管理的集中核算与控制

(一) 集中核算与控制在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的内容

1、 财务的集中核算与控制的解决方案是公司财务管理的基础。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依托网络环境,财务会计的根本目标是是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还要真实地反映财务信息,财务会计最重视的报表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以及管理者对信息的分析以及更好的预测。更加注重的是质量,重点趋向于对于这过去时间以来企业的管理态势比如:要对债权人负责,将自己企业的财务信息与情况进行汇总做成报表呈现给需要的管理者,以便管理者能根据这个信息来分析下一步该如何进行改进以及制定策略,主要是对于现有的信息进行整合、一定要真实、准确而且定期作出报表,并且合理地规划公司的财务集中核算的内容与策略,实现对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的完整与有效。

2、 完善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公司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会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内部控制制度时公司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小公司的财务管理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合法。

四、 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要确定小公司内部行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拥有的职权和应该承担的责任。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一方面要重视财务管理问题的理论方面,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者都一定要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与应对收账款项等有一个较强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可以为财务安全状况的可靠性增添砝码,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完善,财务管理不仅仅是中下企业中要完善管理欠缺的问题,管理者要有科学的安全技术规划和科学部署;[2]一方面则要根据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不完善的现实,引导企业财会人员在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从而为中下企业提供一个好的财务管理状况,将企业的融资渠道拓展有一个最好的前提信誉保证,这样能够据以确定的他们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

(二)要明确每一项经济业务的人员之间的制约的方式,实现并能很好地配合。相互之间的制约,在他人的监督之下进行,要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能力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更要有细致、严谨、有耐心的个人处理事务以及计算机能力,一般情况下,财务会计提供的基础性信息资源,是供管理者使用以及提供决策的关键信息来源,而且都是企业会计中为了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与赢得更大的效益的两个会计总系统的两个重要部分,只有相互配合好才能更好的协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3]因此,高素质的要求是企业中不管是管理人员也是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要具备的,明确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手续。

(三)制定严格的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的账务处理程序。在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实践中,《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也明确规定,要大幅提高系统恢复信息备份和数据信息备份等预案,减少其在数据与信息等方面遭到窃取与篡改的后顾之忧。要尽快把公认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应用,并且保证专门人员定期的检查和核实,保证其发挥作用,因此,一定要有财务管理上的安全问题上有根本保障。要认真制定和执行会计准则与制度,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运行。

五、 结束语

总之,财务制度时加强小公司的财务管理的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规程,这决定了设计小公司的财务管理一定要从公司的实际状况与需求出发,结合公司的各项业务处理程序,正确反映公司的管理制度,业务的循环与系统地反映每一类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程序,与其他的各项成本管理只能保持一致,从而体现管理内部控制的要求。(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崇欣. 构建现代公司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J]. 中国总会计师. 2005(11)160-162.

第2篇

关键词 :民营公司;财务现状;成因;财务战略

对外开放以后,中国的民营公司的发展非常迅速,中小民营公司在加强就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以及扩大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也逐渐演变成了民营经济。不过,由于受金融制度、公司本身以及守旧的思想等相关因素的制约,现在我国民营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的发展还有着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急切希望公司可以早日策划新的运营方案予以改善现状。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的财务计划,成为民营公司的工作重心,是奠定公司是否可以迅速、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中小民营公司的财务状况

(一)原始资金投入缺乏,资金积累水平较弱

民营公司在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初始资本,大体上凭借着发起人的资金基础。依照IFC 的研究结果表示,中国民营公司85%以上的最初资金来自合伙人、家族以及业主,资金实力非常的受限,和公司经营需要的资本水平不配。同时,我国民营公司的特质决定了其仅仅能够参与和大公司的合作生产或对入行门槛要求较低的行业的生产经营,加上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先进设备、技术,新商品的开发水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其经营水平不能和国有大中型的企业相比,公司发展状况在短时间内不易有较大的提升。

(二)生产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资金紧张、内外部融资不易是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从银行进行贷款的资质,并且规模越小的企业,申请贷款就越困难。据农业部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调查表明,年收入达到600 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觉得从银行贷款不容易的占40.2%,年收入在600 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觉得从银行贷款不易的高达92.3%。事实调查,中国的中小企业去银行申请贷款的失败率大约是21.2%,中型企业申请贷款失败率大约在19.23%,不过大企业失败率仅仅是9.38%。

中国43.2%的中小企业不能够取得1 到3 年中期的贷款,即使能够取得的,仅仅只有30%左右能够满足全部的条件,42.7%只能够满足一小部分的需要,剩余的27.3%基本上不能得到所需的要求。

(三)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和国有企业比较,现在中小民营企业的会计人员基本工作能力较差,财务体系基本上不完整,财务管理分散、账本混乱,常常缺少合适的资本实施计划。同时企业内部只重视会计的工作情况,却忽视财务管理的应用状况,所以在现金结算支付以及库存存货管理等层面缺少必须的审计体制以及内部监控,财务调控、财务预算、财务分析以及财务预测等环节水平相对薄弱,营运水平以及资金筹集十分受限。这些都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企业的扩大。

二、现在民营公司财务现状的因素

(一)国有银行的运行体系导致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

第一,我国银行长期一直担负着为国民经济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将在中国经济占重要地位的国家支柱产业作为主要服务的目标,却对民营企业采用忽视的立场。

第二,我国银行运营重视集约型以及平稳性,极少给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业务。

第三,我国银行的制度比较死板,给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贷款规定了颇高的限制。

(二)市场进入壁垒

目前限制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市场进入原则。现在,国家经营还有加盟布满社会的各种职业,波及的领域多达105 个。民营企业在40%左右的产业领域有着各不相同水平的“限进”现象,尤其在保险、科教、大型制造业、电信、基础设施、旅游、管理等各种服务业的投资进入相对较难,这就会导致民营企业的投资计划显现出严重的不平衡问题,严重限制了企业稳定的经营。

(三) 民营企业自身的固有缺陷

第一,绝大部分的中小民营企业基本上凭借本身积累的经验进行创业,底子较薄,缺乏资金,短时间内很难扩大企业自身的规模,使得市场竞争力下降,规避风险的水平较弱,破产率逐渐增加。依据中小企业局研究,美国有大概32.5%的小企业在两年时间内倒闭,有48.7%的小企业在五年的时候决定退出。中国的小企业状况也大致相同。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状况不高、贷款危险大。

第二,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要有着金额不高、随机性大、次数频繁的特点,使得融资成本上升且融资手续繁锁,所以银行没有方法对民营企业进行合理的债务跟踪和监督经管。

第三,民营企业现在的管理体系不是很完整,财务账表不标准,没有能够及时的给银行提供反映企业资本的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盈余性的详尽资料,限制了银行对企业的信誉进行评价,致使信息较为片面,进而让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限额保持谨慎的心态。

(四)地方政府管理的缺失,国家缺少支撑的政策

即使国家早就拟定了许多有关的法规条文,帮助、引导以及大力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一直努力转变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但实际的情形依然有着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经管不妥的问题。“所有制的藐视”、设租问题依然大量的出现着,大量扶持民营企业有利发展的优惠政策不能得到全面的落实。

三、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研究

财务计划的落实,敲定了企业财务信息合理配置的取向以及形式,限制了企业财务问题的行为以及工作效率。民营企业的财务方针应根据企业以后发展的方向,全面思考国家的相关经济制度、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企业经济提高的方法、企业本身的财务特点以及发展水平,并善长把握机会,及时完善以及调整。

(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对资本的营运

中小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方法基本上是粗犷型扩大生产,这种经营方法对资本有很大的需求量,并且极易出现反复投资、严重浪费资金的现象,限制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民营企业应该尽快制定经济增进的措施。利用创新思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服务状态,进而完成经济质量以及数量的同时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保持企业科学合理的资本框架,稳健理财

资本制度是否合理不仅仅会限制公司的财务问题,并且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筹集资金的水平。负债比例逐渐扩大,财务的风险逐渐变高,尤其是在公司经营成果不佳的状况时,就会特别容易发生财务问题,从而致使公司破产。民营公司在建立的时候,需要做到实事求是,依照自身的资金实力,合理科学地制定公司运行模式,尽可能规避因资本实力和发展程度不符合而造成风险增加、负债过多的状况。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状况要求民营企业需要采用稳健的财务计划,做到平稳理财,只能等到时机成熟、等到资金的储备扩大到一定时候再进行扩大。

(三)提升营运资金管理,提升资金运用率

第一,加强对资金存储的管理。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决定了产品出售的数目以及材料购买数量相对也较小。所以,要准确地确定材料购买的数量,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第二,提升对现金的经管。制定最优的现金持有数量,节省现金管理成本,做好对现金的支出以及回收工作,注重对闲散资金的投资,提高现金的回收。第三,提高对应收账款的经管。要制定科学的信用制度,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和周转速度,同时要降低坏账的折损。

(四)变革财务体制,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消灭家族式以及家长式管理的影响,提高财务管理的基本工作水平,严格运用我国税收体系以及财务制度。同时,逐渐提升财务员工的业务水平,重视财务调控、计算、决策、分析、考察以及预测等多个环节,逐渐提升企业的财务运作水平,为公司的全面发展建立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

我国政府支持自主创业、构建国际金融环境等相应的动作,给国内中小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优化提供了相应的制度政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会面临更加激烈以及开放的国际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小民营企业家担负着同样的社会责任。

研究课题:

本文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业绩评价研究课题,编号:13C843。

参考文献:

[1]金华琼.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3(17).

[2]聂德亮.关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改进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1(14).

[3]岳希宇.民营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与实施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2).

[4]周琳玲.浅析房地产经纪机构的财务监管[J].大众商务,2009(18)

[5]张忠寿.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及优化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6(23)

第3篇

关键词:年报公告;时间选择;信息含量

Abstract:With the annual announcements of A-shares in Shanghai Security Exchange between 2001―2007,we investigate that A-shares can change their announcements’ informativeness and affect the reflection of market by the choice on announcements disclosure’ timenliness. When listed companies’unexpected earnings are negtive,the influence is obvious. But it’s not true when unexpected earnings are postive. When listed companies’annual announcements are disclosed in January or February,earlier the announcements are disclosed,weaker the market reactions are. But it’s not true when announcements are disclosed in March or April.

Key Words:annual announcement,timeliness,informativeness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0-0073-05

一、研究背景

公开披露信息中最为重要的财务信息,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的窗口,是理智比较和做出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而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公司自身利益,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调整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或公开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披露效率。如上市公司会根据自身需要对年报进行盈余管理。但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公司是拥有足够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这就导致公司能够在信息披露规定的范围之内操纵会计盈余。我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的年报要在次年1月1日至4月30日自主择期公告,而盈利状况好的公司趋于提早,盈利状况差的公司趋于延后。对于自愿披露的信息,上市公司倾向于及时披露有利信息,延后甚至选择不披露不利信息,这也会削减年报盈余的信息含量。

对于上市公司公告前信息不对称和盈余公告信息含量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国外如Morse(1981),Bamber(1986),Kim和Verrecchia(1991a和1991b),Atiase和Bamber(1994),Bamber、Barron和Stober(1997)等,他们通过对信息不对称与盈余公告日前后的异常交易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与公告前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有关。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预告信息的数量及其与未预期交易量和收益率的关系。另外,Madhavan(1996)的研究表明,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可以降低公司股价的波动性,减少投资者对股价预期的不确定性,公司的股价相对较高。Bloomfield和Wilks(2000)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可以增强股票的流动性,尤其是当投资者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风险时,影响更为显著。

国内学者陈工孟、郑子云、高宁等(2002)对1995―1998年的沪深两市A股公司的盈余公告时间选择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公告的时间选择能够反映该公司的盈余信息及信息不对称的类型。汪炜、蒋高峰(2004)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用2002年全年的临时公告与季报数量作为衡量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变量,研究发现披露水平提高有助于降低股权资本成本,从而增加股票的流动性。曾颖、陆正飞(2006)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核评级作为披露质量的变量,研究发现具有再融资资格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高,投资者要求较低的风险回报,对股票出价更高。

基于以上的研究,我们推测,在我国也存在与国外相同的公告时间选择现象,即那些拥有利好信息的公司往往倾向于更早地公告盈余;而那些拥有不利信息的公司更倾向于选择推迟公告盈余,以求把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完善的新兴市场阶段,许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内部交易也大量存在。这样,盈余公告拖延得越久,可能泄露给大股东的信息量就越大,股价和交易量就会提早对泄露的信息作出反应。如果我们能够验证我国市场存在公告时间选择现象,即对于选择不同时间公告的公司,市场反应存在差异,就可以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操纵公告信息含量,即信息披露存在无效或低效率的状况;反之,就可以证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有效率的,至少是在盈余公告这一事件上有效。

二、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用上市公司年报公告这一事件来观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效率问题。对于公告时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在每年的4月30日或之前年度盈余公报。本文将观测样本按照公告时间分别在1月、2月、3月、4月共分为四组。对于市场反应,本文将用股票的超额收益来衡量。具体的样本选取步骤如下①:

1. 我国的上市公司有三种类型:只发行B股、只发行A股、可以同时发行A股和B股。由于只发行B股的公司数量较少,并且盈利公告适用的财务制度、审计制度等与A股公司有所区别,一定程度上影响比较效果,因此本文剔除了仅有B股的上市公司。

2. 一系列研究表明,我国深市和沪市的走势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因此本文只选择沪市的上市公司作为观测样本。

3. 我国在2001年3月17日以前实行的是审批制度,以后开始实施核准制。制度的完善对事件研究中市场反应会有一定的干扰,影响比较效果,因此本文只选择2001―2007年年报公告事件作为研究对象。

4. 需要在事件期前留有充分的估计期,因此本文剔除在公告前上市时间不足150个交易日的盈余公告。

盈余公告日期取自万德数据库,每日的个股收益率、市场收益率均取自CSMAR数据库。样本分布如表1。

(二)研究方法

事件研究方法最早由Fama、Fisher、Jensen和Roll(1969)提出,现已广泛应用于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等领域。事件研究法研究会计制度的改变、收益公告、交易规则的变化及货币供应量的公布等事件的发生而导致的股票价格行为的变化,也就是通过某一事件发生日前后股票价格变动来观察特定事件对股票超额收益的影响。具体就是先利用估计期,估计出事件日的期望收益,由实践期的实际收益扣除期望收益得到非正常收益,再检验样本的平均非正常收益是否显著区别于假设,从而判断市场对此类事件的反应。

根据事件日期望收益的不同估计方法可以分为均值调整模型、市场调整模型和市场模型。具体表示为:

1. 均值调整模型:

其中为i股票在t期的超额收益,为i股票在t期的收益率,为估计期的上限, 为估计期的下限。

2. 市场模型:

即应用CAPM模型在估计期估计出股票的期望收益。

3. 市场调整模型:

其中为t期的指数收益率。

陈信元、江峰(2005)的研究显示,无论事件研究中各公司事件是否相近或叠加,市场模型的检验力都要优于市场调整模型和均值调整模型。据此,本文也选择市场模型计算超额收益。

应用市场模型计算超额收益率需要确定事件期和估计期。事件发生日不一定就是事件公布日,因为存在信息提前泄露或滞后反应的可能,市场对事件发生的反应也不是当日就完成的,而是存在一个累积效应,因此事件研究一般选择围绕事件公布日t前n1日后n2日共(n1+n2+1)日作为事件窗口,以这段时间的累积股票收益为观察值。本文定义第0日为上市公司年报公告日,选择上市公司年报公告日前后7天(-7,+7)共15天作为事件窗口②。估计期为上市公司年报公告日前280天至前30天(-280,-30)。参考其他的文献,为过滤信息泄漏带来的影响,本文在估计期窗口的上限与事件窗口的下限之间设定了一个时距(-29,-8),以避免在模型估计期使用到异常的收益率数据。数据的具体处理过程为:

1. 利用CAPM模型估计 、 。其中 为i股票在t期的日收益率, 为t期的市场日收益率(沪市),t 第i支股票的估计期,即(-280,-30)。

2. 根据市场模型求样本在事件期的日超额收益率,、 的意义同上,t 第i支股票的事件期,即(-7,+7)。

3. 求样本在事件期的日平均超额收益率和在整个事件期的累积超额收益。

4. 对平均超额收益按照公告时间分别为1月、2月、3月和4月分为四组,画出折线图比较。

5. 对累积超额收益按照公告时间分别为1、2月和3、4月分为两组,用T检验观察其统计上是否显著区别。

6.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考察公告时间是否是事件期超额收益的影响因素之一。

7.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讨公告时间选择与市场反应的相关性,具体分为不考虑公司未预期收益正负的不同影响和考虑该影响两种情况下建立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收益率是非正态分布的,但鉴于本文选取的样本量较大,可以看作近似正态分布,因此选择T检验来验证本文的假设。

(三)实证结果

1. 2001―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公布时间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

我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的年报要在次年1月1日至4月30日自主择期公告。而盈利状况好的公司趋于提早,盈利状况差的公司趋于延后。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上市公司选择在3、4月份公布年报,而在1、2月份公布年报的公司相对较少。上市公司公告时间越迟,信息泄漏的可能性就越大,公告的信息含量就越低,信息披露的效率就越差。

2. 公告时间分别为1月、2月、3月和4月的四组样本在事件期日平均超额收益折线图比较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到,1月盈利公告的公司市场反应最为积极,公告日前后7天的股票日超额收益波动最为强烈,2月、3月公告的公司股票反应次之,4月公告的公司股票市场反应最为平淡。这说明拖延较长时间公告为投资者从其他途径获得更多的信息提供了可能。这些途径或是通过投资者的搜寻活动,或是通过公司的其它自愿披露,又或是通过借助别的较早年报的公司的盈余公告所作的预测。因此,早的盈余公告将会引致更大的市场反应,因为对这些较早的盈余公告的预测远比对较晚的盈余公告的预测困难得多(Chambers、Penman,1984)。

当然,造成这种市场反应差异也极有可能与盈余公告中的公司未预期盈余的差异有关。很多研究显示那些拥有较好盈余信息的公司倾向于较早公告,而拥有较差盈余信息的公司则倾向于拖延公告以求尽可能减少该信息的负面影响。本文要先验证公告时间选择与盈余信息是否存在相关性,然后再验证公告时间选择是不是独立于盈余信息的影响超额收益的因素之一。

3.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讨公告时间选择与市场反应的相关性。

(1)在不考虑公司未预期收益正负的不同影响下建立模型。其中被解释变量为累积超额收益,解释变量为公告时间,控制变量有总股本、流通股占比、资产负债率或公司财务杠杆率、未预期盈余、年份。建立以下回归模型:

其中:

CAR表示事件窗口的累积超额收益率。

UEA表示未预期盈余的绝对值。本文采用随机游走模型来度量,即UEAit=(Eit-Eit-1)/Eit-1。其中UEAit为第i支股票在第t年的未预期盈余,Eit为第i支股票在第t年的每股收益。

SIZE表示公司总股本的自然对数,作为规模控制变量。一般而言,公司规模越大,市场关注度越高,操纵信息披露的成本就越高。所以,大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要优于小公司。Yermack(1996)的研究也表明,公司规模越小,越容易获得超额收益。按照此推理,该控制变量应与被解释变量正相关。

POWN表示流通股所占百分比。公司股权结构一般对盈余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上市公司同时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体制背景下,流通股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要求显然要高于非流通股,流通股的比例越高,对公司改善治理的压力就越大,公司信息透明度就越高。如崔学刚(2004)的研究显示,流通股比例越高,信息透明度越高。而另一方面,流通股主要集中为中小股东持有,理论认为股权越分散,单个股东为保护其利益的成本就越高,行动就越困难,经营者侵犯投资者利益的可能性就越大(Fama和Jensen,1983)。这里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控制变量,它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待观察。

ATI表示公告时间选择指数:ATI=n/N,其中n是从1月1日起至盈余公告日的天数,N是当年从1月1日至4月30日这一公告期间的总天数。MAD是以哑元变量的形式表示的公告时间选择指数:当MAD=0时为在1月或2月公告,MAD=1时为在3月或4月公告。

DEBT表示公司财务杠杆率,以资产负债率表示。该控制变量的引入是根据Kaplan和Reishus(1990)的研究,他们认为公司的债务水平对公司价值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YEARi是表示公告年i的哑元变量。当YEAR1=1时指2002年,YEAR1=0时为其他;YEAR2=1时指2003年,YEAR2=0时为其他;YEAR3=1时指2004年,YEAR3=0时为其他;YEAR4=1时指2005年,YEAR4=0时为其他;YEAR5=1时指2006年,YEAR5=0时为其他;YEAR6=1时指2007年,YEAR6=0时为其他。

回归结果见表3。

(2)考虑公司未预期收益正负的不同影响。模型与(1)中一样,只不过对观测样本按照未预期盈余的正负和公告时间选择进行了分组,回归结果如表4。

从结果看,当公司未预期盈余为正时,公告时间选择与市场反应(累计超额收益)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当公司未预期盈余为负时,公告时间选择与市场反应(累计超额收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且选择1、2月公告的公告时间与市场反应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0.135,T值为1.886),即在1、2月公告年报时,公告时间越延迟,市场反应越大。而选择3、4月公告的公告时间与市场反应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0.087,T值为-3.652),即在3、4月公告年报时,公告时间越延迟,市场反应越小。

三、结论

本文以2001―200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公告为研究对象,对年报公告的时间选择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一定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公告时间选择行为是会改变公告的信息含量的,公司可以通过这一行为控制公司盈余的市场反应。当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提高(未预期盈余为正)时,这种调控行为的市场反应并不明显;而当上市公司盈利水平降低(未预期盈余为负)时,这种调控行为的市场反应趋于明显。并且,在1、2月份阶段公告年报,上市公司越提前公告越能弱化市场对利空消息的不利反应;而在3、4月份阶段公告年报,上市公司越延后公告越能弱化市场对利空消息的不利反应。本文分析这种相关性的反向变化可能是受到市场第三方信息披露的信息含量变化的影响。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从上市公司公告时间选择这个角度来看,我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效率低下的现象,股票市场规制制定部门和监管部门在上市公司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完善以及理性市场的建设上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面对。

注:

①本文也尝试了以行业为标准的样本筛选,剔除了金融业上市公司,其检验结果与总样本基本保持一致。

②本文也选取了(-14,+14),(-9,+9),(-5,+5)作为事件期,检验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Chambers and Penman,Timeliness of Reporting and the Stock Price Reaction to Earnings Announcement,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4,(22): 21―47.

[2]谢清喜.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5.

[3]何红渠,李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金融经济,2008,(20).

第4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香港 成本结构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许多学者都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研究和实证考察(Staubus,1971;1987a;1987b;Johnson,1988;Kaplan,1994等)。

技术上的变化使许多公司的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用大量机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设备,使得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而许多早期的系统主要是为人工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将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种产品的毛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此外,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Rober Kaplan和Robin 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作业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竞争力。

二、国外研究方法的回顾

1、研究的对象

中所调查的公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先进的国际制造企业;②会计师事务所的顾客;③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顾客。选择先进的制造企业是因为该行业里的企业被认为是高度自动化的,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条件,其行业的产值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也最能代表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先进程度。后两者的选择主要从作业成本法的传播渠道入手,从专业的软件公司中购买有关作业成本法软件的顾客,以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作业成本法服务的客户不但对作业成本法有所需求,并有进一步实施的行动。他们是了解作业成本法实施情况的最好窗口。

2、调查的反馈率、发放对象及调查方法

高的反馈率说明分析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但一个国家的统计分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国家或其它行业。

调查表的发放对象大多是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者常务经理(工厂经理、产品经理、材料经理、设计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市场营销经理)。这些人熟悉公司日常的经营运作和财务制度,又有一定的背景,比一般员工更具备了解作业成本法的能力,且具有实施一定决策的权力。

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邮寄问卷调查、面对面采访以及电话采访。当前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field study),针对有限的研究对象,采用邮寄调查方法可以从研究对象的横截面上提供深入的分析,且收集资料的成本较低。面对面采访或电话采访相对邮寄问卷调查具有更高的反馈率和言语上细致的沟通,更有利于找出的关键所在。

3、调查的反馈类型

对作业成本法调查的反馈类型有如下几种情况:

通过对反应者具体的分类,一方面可以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新知识传播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更进一步重点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管理技术应用的情况,在同样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系统、产品的多样性、竞争环境等特征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和哪些因素有关。

尽管作业成本法在学术界很早就出现,作业成本法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1993)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为14%(1992),英国为6%(1990),美国在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的,Teoh和Schoch(1993)发现作业成本法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Inners和Mitchell(1995a)的最近调查显示被调查的英国公司有20%采用作业成本法。

4、分析数据的方法

在问卷的设计上有几种类型,一种是问题回答型的,例如“您认为哪些因素决定了您的公司使用作业成本法”,还有一种是直接列出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还可能让每个选项带有权重,评价其重要性的大小。问题的首先涉及被调查者的信息和被调查者公司的有关情况,接下来是对作业成本法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大多不会直接询问被调查者“您是否了解作业成本法”这样的是非题,而是就作业成本法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询问被调查者,以测试作业成本法真正被了解的程度。至于考察哪些因素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主要通过比较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企业的数据(公司的人数、生产线的数量),作相应的统计分析,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来判断该因素是否是实施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明显区别之一。关于实施者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一套评分办法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的满意程度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文献中的主要结论

(1)实施作业成本法和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在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反馈者中,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现存成本信息不准确;②面临相对较激烈的竞争环境,例如与日剧增的自动化生产;③目前缺少制定决策的信息,如非财务信息;④目前面临资源分配的问题。

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作业成本法太复杂太耗时;②目前的会计系统还够用;③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收益不确定;④缺少经验;⑤员工不熟悉或不愿意使用作业成本法;③管理决策或过程中的不便;⑦高昂的实施费用;⑧选择成本动因有困难;⑨目前缺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降低开发作业成本法和跟踪作业活动的费用;⑩人力资源的缺乏和过高的培训费用。

(2)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的特征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和公司的一些因素有关,如公司的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体系、成本的多样性和竞争环境。

A、成本结构

对作业成本法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可以更为精确地将制造及用分配到产品上去,通过增加成本库,更多地基于作业而非产品成本,采用一种使用面更广的成本动因。引进作业成本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最近几年里成本结构上的变化(制造费用的增加,Cooper和Kaplan,1988)。基于这种假设,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都具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即制造费用相对价值附加成本(直接人工十制造费用)很高。

B、现行的会计系统

引进新的会计计算方法的价值依靠现行的会计系统。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献认为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使用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有限(详见Cooper,1988b)。而作业成本法增加了成本库(作业)和成本动因。管理层在考虑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通常会考虑是将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还是将该系统和现行的会计系统融合(Cooper,1990,1991)。Yvonne P.Shanaban(1997)认为做上述决定时应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是改变现行的会计系统的有效途径,另一个是开发和现行系统融合的软件成本。

C、产品的多样性

产品的多样性是引起传统会计系统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发生成本信息扭曲的原因之一。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产量的多样性,规模的多样性,原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Cooper,1988a)。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往往产品多样性程度较高。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其定制化的产品多于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原因有可能是,虽然定制化的产品通常意味着产品的多样性、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但是定制化的产品通常会增加开发新的会计系统的成本,会计成本的重要性通常被定制化的程度所决定。

D、竞争环境

Cooper和Kaplan(1991,pp372)对作业成本法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如果现行的会计系统是在测量成本高、竞争弱、产品的多样性低的背景下设计的,那么当测量成本变低、竞争变得激烈、产品的多样性增加时,实施作业成本法是可行且有利的。

由于经济环境越来越动荡,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于作业成本法而言,传统会计增加了由失误造成的成本,因而改善现行的会计系统显得十分重要。

E、公司的规模

有很多资料表明公司的规模是区别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一个重要的特征(Ask和AX,1992;Drury和Tayles,1994;Davies和Sweeting,1993;Innes和Mitchell,1995)。由于大公司拥有更为强大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他们比小公司对作业成本法更感兴趣。

(3)作业成本法的预期收益和实施中的问题

实施作业成本法可能带来的收益有:提供更为精确的产品成本;为定价策略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加强对成本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坚持改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盈利性;确保可标识的成本动因;产品盈利性的有效分析;改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业绩指标。

与此同时,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成本动因的标识;成本和成本动因间因果关系准确性的把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和现存会计系统的融合;向高层推销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中遇到的阻力;如何获得低层员工的支持。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全世界有一部分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作业成本法来改善他们旧的系统,究竟作业成本法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1987年Howell et al在由IMA和CAM-I主持的课题中,就实施作业成本法之后公司对产品成本和业绩衡量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①所有的被调查人员报告,实施作业成本法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报道了在业绩衡量系统上的重要突破。

②实施作业成本法后,公司在产品成本上的满意程度和作业成本法在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使用程度呈明显的正向关系。作业成本法在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和常务经理使用作业成本法信息的程度也呈正比。这表明对作业成本法越满意的经理人员越有可能采取实际行动有效地使用作业成本法来决策。

③在作业成本法使用之前,被采访者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传统的会计系统是为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服务的顾客面较窄。而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改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将支持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而这些也支持顾客盈利性。

三、对香港作业成本法情况的研究

我们于1999年对香港地区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进行研究,采用信函调查表的形式对810家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和CIMA-the HongKong branch of the chartded institute ofmangement accountants中的非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致函给每家公司财务总监或负责财务方面的经理。反馈回90份有效的调查表,反馈率为11%,其中包括47家上市公司和43家非上市公司(见表2)。在90家公司中有10家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打算实施。调查表的设计涵盖一些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细节、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经历和公司的基本情况等。从反馈的信函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中平均使用年度为四年,很显然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作业成本法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作业成本法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

1、使用作业成本法的行业情况和规模结构

行业因素对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影响(由于调查数量有限,排除个别行业(使用数=总数》。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制造使用作业成本法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2、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

使用者和非使用者规模的比较,三个测量规模的标准(员工、销售量和总资产)都显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规模上都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这一点和Ask and Ax(1992)、Bjornenak(1997)、Bright et al(1992)、Chung er al(1997)、Drury and Tayles (1994)、Innes andMitchell(1995)等的观点一致。规模较大的公司对信息有更大的需求(基于大公司本身的复杂性),其本身又是一个信息的中心,有更多的资源来实施作业成本法。Bjornenak(1997)认为作业成本法的传播采用一种分级目录扩散的方式,首先在大公司应用,继而向小公司扩延开来。

(2)产品的多样性

Bjornenak(1997)认为使用ABC的公司可能有更多的产品线。量大且种类繁多的产品其成本分配比只有少数或者一种品种的产品困难。Bjornenak(1997)归纳了两种衡量产品多样性(Product persity)的标准,即定制化产品的程度和产品的数目。我们采用一种类似的归类。问卷询问被调查者所拥有产品线的数目。如表3所示,使用ABC的公司比非使用ABC的公司拥有更多的生产线(551条对297条),标准方差较高,然而,统计上的区别并不显著。我们同样向调查者询问他们定制化产品占总数的百分比(针对特定的顾客规格)。在表3中使用ABC的公司其定制化的比例也较高(59%>45.36%),但和非使用者的差距并不大。表3的结果显示产品的多样性和使用ABC之间正向关系的方向性支持在统计上并不显著。Bjornenak(1997)认为定制化和使用ABC之间成正向关系,但在实证研究中却发现了统计上的负向关系。他解释这种现象是因为较高的定制化产品对公司而言太复杂且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

(3)竞争的压力

Cooper和Kaplan(1991)认为当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作业成本法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我们按照 Bjornenak(1997)使用下述两个标准来衡量竞争情况。(1)询问被调查者其竞争伙伴的数量。(2)销售额中出口的数量(因为出口市场比境内市场的竞争更强)。从表3中看出,尽管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起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面对更多的竞争者(平均数是213对170),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显著。对于出口额而言,有类似的情况。Bjornenak(1997)同样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和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中在竞争压力方面的差别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与此相反的是,Chung et al(1997)发现激烈的竞争有助于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

(4)成本结构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成本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作业成本法会比较有效。Bjornenak(1997)发现高的制造费用和使用作业成本法之间呈正向关系。但我们研究的结果与此相反,表3显示了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在成本结构中的差异,两者的平均百分比很接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区别。所以说在香港,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比例较高并不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显著特征。

3、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

问卷调查表询问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实施的经历。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打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只有14家,有作业成本法使用经历的只有10家。由于样本容量较小,讨论有关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经历比较有限,正规的统计假设检验不可行。

调查表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将其重要性划分为10个等级:“1”代表不重要,“10”代表很重要。如表4所示,使用作业成本法获得了“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这一项拥有最高的分值,说明其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改善经营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业成本法可以把成本追溯到各作业上,并有效识别在运作过程中的缺憾,使非有效的过程变得有效。一些公司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产品定价和产品组合,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6.92。作业成本法同样可用来作资源决策,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5.11。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支持

我们还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从哪些部门获得支持,把反应结果划分为10个等级。“1”表示低的重要性,“10”表示高的重要性。如表5所示,尽管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但会计和财务部门并不是支持作业成本法实施的重要力量来源。有可能一些会计人员认为作业成本法是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威胁。更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和财务部门比起其它部门较少使用作业成本法的数据。该结果和表4的“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是完善产品成本信息”的结论有悖。

5、设计和实施作业成本法中遇到的困难

作业成本法是一项比较耗时和复杂的体统(Armitage和Nicholsom 1993;Chung et al 1997),鉴于此,我们对一个作业成本法实施时各阶段进行了评价。把各阶段标识为10个等级:“1”表示不困难,“10”表示非常困难。表6显承了研究的结果。实施作业成本法最困难的是为系统收集资料。为新的作业、产品、组织机构调整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细节同样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将作业成本法融入现行的会计系统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的技术人员。根据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作业成本法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一点和Armitage和Nicholson(1993)的结论刚好相反。

6、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被调查是否对新系统满意。如表7所示,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前,通过对6个特征的描述(业绩表现、成本削减、过程改善、成本信息、定价策略以及资源决策),反映公司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后,除了资源定价方面外,其它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几乎提高了100%。尽管反馈者的数量不多,但在满意程度增加的幅度上确实引人注目。Swenson(1995)同样发现了美国制造企业在成本系统上的重要改善。

7、不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针对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我们调查了不实施的原因(1=因素不重要, 10=因素很重要),如表8所承。“缺少足够的培训人员”是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现存会计系统的满意和缺少来自上层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和Chung et al的结论一致。被调查者同时反映安装实施可能需要很多的时间。

四、结论

作业成本法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型的咨询公司已经扩展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并研发出相应的软件,极力将这种服务推向市场,推销给现有的和潜在的顾客。“作业成本法”也成为大学会计课程中必须掌握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调查作业成本法在香港的实际应用情况。迄1999年为止,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并不是很广泛,在被调查的公司中,有11%的公司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5%的公司打算使用。其中一个是:会计方法的定义,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作业成本法,但他们不叫作业成本法,而自称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可能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所以在调查表的设计中,对作业成本法的细节都有较为详尽的提问,以防止由于定义而造成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