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巴黎圣母院赏析

巴黎圣母院赏析

时间:2023-05-30 09:3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巴黎圣母院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巴黎圣母院赏析

第1篇

关键词:标题;探究;象征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84-01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高中语文苏教版“美与丑的看台”板块。此板块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以问题探讨的方式来赏析对比手法的艺术表现力,进而理解并体会“人性中美与丑对立存在,人性美才是人类的希望”这一主题。课文节选自法国著名小说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该作品结构宏大,情感表达的广度和人性剖析的深度,令人叹为观止。课文主要内容如下,伽西莫多在广场遭受笞刑并受到围观者无尽的侮辱咒骂,他最敬重的克洛德神甫置之不理,而曾被他伤害过的艾丝美拉达却送水给他喝,在此情境下,伽西莫多流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滴眼泪。

备课时,笔者发现这篇课文的标题存有解读空间,是理解课文的切入点。据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见解,以备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纵观此文各种译本的译题有四种:李玉民《一滴眼泪报一滴水》、陈筱卿《为一滴水而流出一滴眼泪》、管震湖《一滴水,一滴泪》、陈敬容《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课文选用的是陈敬容版本。关于此译题争议较多,我认为此标题有其深意。根据象征意义和创作原则两个层面,笔者从标题上一一探究其内含的意蕴。

一、“一滴眼泪”

众所周知,眼泪是内心情感外化的载体,包含自责、悔恨、感激、自觉之义。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含着什么情感呢?

伽西莫多是吉卜赛人的弃儿,生来畸形:独眼、驼背、跛足。他被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收养,成年后当敲钟人。长年敲钟致使他的耳朵变聋。他生活在简单的世界中,远离人情世故,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他听从养父指使去劫持善良的少女艾丝美拉达;被人捆绑到刑场,任人摆布;遭受酷刑,毫不反抗;对群众的侮辱、打骂,“既不羞愧也不脸红”;对养父忘恩负义地离开,也只是略表失望。可谓是一个无“心”的人――依附于克洛德而存在的机械式的生命,没有自我意识。

当艾丝美拉达送水给他喝时,伽西莫多第一次感受到了自我存在的温暖,“一滴眼泪”象征着他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性之美的复苏。之后,艾丝美拉达上绞刑架时,“他像受了雷击的人一样一动也不响,一长串泪珠从他那一共只流过一滴眼泪的独眼里悄悄地往下流淌”。从“一大颗眼泪”到“一长串泪珠”,伽西莫多的内心世界经历了从荒芜到丰富的变化,他从一个机械式的活物转化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雨果在作品中实践着其“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其核心要义是创作要同时表现大自然和人性中的美与丑。雨果笔下的人物充满张力和生命力,因为他创作中始终坚持的人道主义追求使得这些人物始终有向上、向善的意识。这滴眼泪,不仅是给读者流的,也是给现场看客流的。雨果想让那些愚昧的癫狂的缺少同情的盲从者、可怜人也感到人性的伟大,企望他们的“丑”与“恶”“畸形”与“黑暗”能在艾丝美拉达的“美”与“善”、“崇高”与“光明”下被照亮,希冀这一颗眼泪能温暖化开他们人性中的“恶”,让良善回归人的灵魂。所以才有小说接下来的描写――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二、“一滴水”

善良的艾丝美拉达,不计前嫌,不图回报,为伽西莫多送来了甘甜的水。这“一滴水”是温情之水,承载着怜悯、宽容、善良、关怀、温暖、希望,让伽西莫多荒芜的心灵接受了甘霖般的滋润。该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一个宗教至高无上的时代,而巴黎圣母院是宗教圣地。所以,“水”让人想到宗教中的洗礼。在宗教仪式上,水通常是冲洗罪恶的净化剂。伽西莫多曾无知愚昧、不辨是非,而这“一滴水”散发出的人性光辉照亮了他沉睡多年的灵魂,清洗了内心的罪恶,帮助他实现了灵魂上的救赎。“这时他竟忘记了要喝水了”,此刻对伽西莫多的精神生命有着神圣的意义。所以,这“一滴水”更是救赎之水。

三、“换”

我认为,标题中的“换”字采用的是其“变化”“更改”这一义项,而非“交换”之义。结合课文,我们发现“眼泪”和“水”是雨果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载体,两者象征着人性向“美”“善”靠近,回归美好,心向光明。所以,“换”从“变化”引申为“转换”之义更为妥帖。“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实现了伽西莫多灵魂的升华,此“换”是双向转换。“眼泪”和“水”之间存在双向关系,所以,这一转换也是逆向的,美好、光明、善良是能传递、传承的。“眼泪”过后,原先不幸的人带着“水”所绽放出来的光彩召唤着那些仍在无知中的不幸的人,从而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双向循环,揭示着人性美与丑的可转换性。可见,标题中的量词“一滴”并非实指。表面看,“一滴眼泪”和“一滴水”存在等量关系,但从深层角度思考,它代表着一种美好的信念,如同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相信美好的付出必定会有美好的收获。

总之,雨果坚定的向善的信念就藏在标题中,我们通过对标题的探究来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文化象征和人道精神,进一步深入作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舞蹈教学;风格;个性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35-01

从舞蹈艺术的发展历史而言,很多艺术感染力强的舞蹈类别都是因为融合了舞者的人格魅力,才让原来的舞蹈更具有表演张力。如极富盛名的《天鹅湖》了,因为舞者的个人性格不同其舞蹈传递出来的情感也大相径庭,乌兰诺娃的舞蹈幽静淡雅,普列谢茨卡娅则娇贵敏感,这和她们的个人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芭蕾舞中不同舞蹈的风格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如《巴黎圣母院》的温婉、《阿拉丁》的热辣、《火鸟》的抗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哀伤、《胡桃夹子》的灵动、《木偶王子》的精准、《睡美人》的幽雅。如何将个人性格与舞蹈风格结合起来,一直是众多艺术家热议的话题。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即将个人性格与舞蹈风格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传统的傣族舞表现出了新的光芒,完全颠覆了傣族舞传统风格,如《雀之灵》充分发挥舞蹈演员个性而别具特色,最终给傣族舞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舞蹈风格与个人性格的交叉关系

舞蹈的类别可以直接决定舞蹈所表现出的风格。而在这些风格中,无论是受到舞蹈风格的影响还是个人性格的影响,都会与民族性、空间性、时间性的风格融合在一起,就国内的舞蹈艺术来说,这样的艺术风格是以整合传统舞蹈的特点为基础,通过娇柔并错、刚柔并济、动静相宜的舞蹈编排和舞蹈表演,来产生一种独特的舞蹈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是具有独特性、固定性、代表性的,也是形成了一个固定框架,不会变动的。同时这里的“个性”也代表着具有特殊性格、特殊心理和特殊行为的人格特点。它体现了人的个别性、个人独特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气质、品格、思想、情感、意志、趣味、才能、习惯、仪态、言谈、举止等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的复合体。舞蹈个性主要是体现在参与整个舞蹈创作和表演过程的人身上,像是舞蹈的编排者和舞蹈的表演者的个人性格特点与心理变化过程,都会影响到舞蹈个性的表达和变化。

二、舞蹈风格反应了编导品格

每一种艺术都体现着编导的艺术境界与内心理念和思想。舞蹈做为一种动作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一个具有精神境界的舞蹈它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主题都是编导思想的升华。对舞蹈编导来说,一部好的作品不但需要时间的积累,更需要细心的体会。因为舞蹈需要以人为载体,运用肢体语言抒发一种情感,表达一种思想。为此,舞蹈风格必然烙上创作者的影子,体现一种想法、意识。舞如其人,舞品见人品。

舞蹈作品的风格不但能反映编导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素养以及其审美情趣。对于一个自小学习古典舞的编导,在编排作品时就会有古典舞的风格。例如在舞蹈《踏歌》、《谢公屐》中就反应了一种复古的风格。其不但复活了中国古代舞蹈,又彰显了编导对于历史和古代艺术的观察与理解。

三、编导品格制约着舞蹈品格的展现

曾经有位非常著名的舞蹈编排家是这样解释自身性格与舞蹈风格之间的关系:“舞蹈的风格可以是别人的,但是人的个性永远自己的;舞蹈的风格是在不断重复的,而人自身的性格则是不断在改变的,舞蹈风格像是铁块,而人的个性像是赤焰,两者相碰撞则会锤炼出更加坚韧的钢铁出来。就舞蹈艺术的发展历史而言,大部分舞蹈风格强烈的舞蹈,都是通过舞者将自身的个性融入进舞蹈表演中,才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舞蹈风格。在1945年,荷兰籍舞者纱卡奥兰德在奥兰塔的《仙女》里就独具匠心的将传统的舞蹈风格吸收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创造出来一种风格独特的舞蹈语言。他吸收了本属法国人的《仙女》,把它搬上了哥本哈根的舞台,并改编为荷兰派的名作,而原来的“法国版”反倒失传了。一部《仙女》纵贯意大利、法国、丹麦的欧洲南北空间,永恒地立在了芭蕾史上。

四、总结

创新是艺术的根本,而且这种创新过程只有借助个体的发挥才能达到。正因为存在着独一无二的个人性格,才能让不同的物种展现在舞台上。这样的舞蹈风格变化,不在是单一的舞蹈样式重复,而是一次又一次创造再重生。在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舞蹈历史中,舞蹈的施教过程中需要将风格的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全面开发出学生的个人特性和舞蹈素养,让舞者的潜力可以得到全面发挥。让介于风格与个性之间的舞蹈教学起到良好的中介、桥梁和纽带作用,总之好的舞蹈是舞蹈风格与个性完美结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雄岩著.中国舞蹈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2]王伟.感应时代主题建设先进文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6):39.

[3]刘建.舞种风格与个性创作的双向认可[J].舞蹈,2003,(10):26.

[4]吕艺生.舞蹈大辞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第3篇

关键词:高考;福建;语文;文学名著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17-02

2007年我省高考语文率先将文学名著纳入考查范围,这可以算是我省自2004年实行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以来最受国人关注的亮点。不可否认,这一创举是在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于“必修课程·阅读鉴赏”篇的第10条中,也进一步阐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同时还规定高中阶段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今,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对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已坚持了七个年头。经过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探索,2009年《考试说明》对这部分的考试内容、层级和题型作了明确的规定,题型也固定为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分别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和课外阅读的效率。那么,这样的考查是否还符合命题的初衷?名为文学名著阅读,考的却是识记能力,与文学鉴赏毫无关联,更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考核的“思考·领悟”能力相去甚远。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执教四年以来,看到了不少学生面对名著阅读时表现出困惑、畏惧和无奈,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最多困难的也是文学名著阅读指导。

首先,问题出在文学名著考试范围。2007年福建高考将十一部国内外小说划定为名著考试范围,其中两部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三部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家》、《围城》、《子夜》,一部17世纪的西班牙小说《堂·吉诃德》,一部19世纪的英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两部19世纪的法国小说《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一部19世纪的俄国小说《复活》,一部20世纪的美国小说《老人与海》。我们可以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之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找到这一考查范围的依据,其中便有这十一部小说。然而,很快地,2008年高考删去《匹克威克外传》和《老人与海》,2009年删去《围城》,2011年删去《堂吉诃德》。这样大幅度地删减名著数量对于要参加高考的学生们来说当然是值得高兴的,然而这也不得不让人质疑名著阅读作为高考考查的对象,不是应该制定更详细稳定的考查方案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筛选吗?而目前,福建高考所考查的七部是否就是精挑细选留下的呢?似乎未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子夜》这部作品普遍缺乏兴趣。《子夜》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社会剖析小说,它在文学史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所描写的资本家的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确实难以让学生找到兴趣点。笔者以为,文学名著作为高考有针对性的推荐和考查,其难度和趣味应该尽可能接近高中阶段的学生。我们且不说《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两部的阅读难度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只在阅读趣味上不是应该先满足广大学生吗?其次,高考名著阅读考查的形式为两种,第一小题为五选二的选择题,要求学生判别故事情节的正误,第二小题为叙述故事情节的简答题,共赋分10分。而这两道题都是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在这样的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生捧着名著不是细细品赏,而是忙着概括和背诵故事情节。如果学生能够边读名著边归纳记忆情节,这倒可喜。而事实是很多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效率,直接丢掉大部头的原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转而到市面上寻觅各种名著导读本、节略版。他们几乎不会关心哪个版本的《红楼梦》更好,他们交流更多的是哪一种名著节略版概括得更精练更好。试想,学生们手捧各种名著导读、名著梗概,怎么能做到“与文本展开对话”?这样的状况着实让人忧心,然而这种状况的出现却也怪不得学生。试问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一百二十回的长篇巨著有几人能在看过一两遍后便可清晰记住其中的复杂情节和诸多细节?这也是促发学生抛开原著而选择故事梗概、狂背故事情节的重要原因。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待名著阅读的态度,真正达到和实现高考考查名著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必须改变这样的命题方式。其实这几年,有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文学名著阅读命题不能单纯考查“记忆能力”,而应增加一些鉴赏题、思考题和感悟题。但是,改变并没有发生。那么,在这样一个纠结矛盾的状况下,站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又可以做些什么呢?笔者略谈谈自己这四年来在名著阅读教学上的些许感受和看法。首先,从高一起,就必须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真正内涵,端正名著阅读的态度。最近,我在一个刚结束了2013年高考的学生的个人微博上看到这么一句话,他说:“我现在才发现,原来《红楼梦》很好看……”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那是因为他在过去的三年高中学习中都没有认真读过《红楼梦》,自然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不管如何,这位学生终究发现并喜欢上了它的好,为时未晚啊。所以,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让学生摒弃那种“高考后就丢掉名著”的心态,是首要的。其次,教师要对名著阅读进行统筹规划。多数高一新生面对高考要求的七部名著时会感到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就必须起到引导和统筹的作用。高中三年的学习是一个整体,那么三年的阅读训练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且连贯统一的过程。对于高一的学生,由于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阅读能力还比较有限,因此阅读的内容不宜太难,可以选择七部名著中比较简单的《家》、《巴黎圣母院》作为高一上学期的阅读内容。高一下学期安排《红楼梦》,高二上学期安排《三国演义》,这样学生可以利用高一升高二的暑假将这两部最难攻克的名著读完;高二下学期把《子夜》、《复活》、《欧也妮·葛朗台》作为阅读内容。那么到了高三这一年,学生们就可以较为自由地安排时间复习这七部名著。这样的统筹规划,首先有利于教师对名著进行统一的指导阅读;其次,从高一开始就未雨绸缪,化整为零,一本一本地去阅读名著,可以避免高考前借助大量的“名著导读训练题”去备考的急功近利且得不偿失的方法的出现。再者,重视教师导读,事半功倍。开始一部新的名著阅读前,教师最好要对名著做一个整体介绍和阅读指导,让学生对全书有一个宏观印象,尤其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样的“大部头”,导读是必不可少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部名著的导读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把握重点章回。比如《红楼梦》的第五回就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如果教师没有强调这一回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解读,那么很可能多数学生会忽略掉那些对全书都至关重要的判词、歌曲。最后,应读练结合,培养能力。事实上,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应对学生们无法回避的高考。在阅读名著之余必须让学生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考查他们对名著内容的概括理解能力,以此加深对原著的记忆和理解,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促进了他们的阅读。在这个习题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做习题训练只是为了检测自己阅读名著的效果;同时,习题要适当适量地做。当然,对于一些“读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教师还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些名著赏析作品。通过阅读名家的解读作品,学生可以更多角度地、更深刻地理解原著,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毫无疑问,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而真正要让这些人类文化的结晶在中学生中绽放光芒,我们的高考命题应更加开放,引导高中学生更自主地“走近”并“走进”优秀文学作品,展开更为广泛地阅读体验,将阅读成果转化为经世致用的生命智慧,真正检验出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自然是改变不了高考的命题方向,但至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我还可以努力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名著阅读,把名著阅读当作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伍美璇.福建语文高考文学名著考查反思[J].厦门教学学院学报,2009,(09).

[3]陈海清.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文学名著考查的探索之路[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4).

第4篇

    近年来,高职教育已成为教育热点,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迅猛,各种职教理念层出不穷,但大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办出职教特色、如何尽快适应市场等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奉行的是“就业教育”狭隘理念,突出实用性,因而,重技能、轻人文的现状普遍存在。而实际上,无论何种教育形式,尽管有其各自的阶段性培养目标,但最终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以“高技术、高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特点的高职教育,更应重视人文教育,因为笔者教授高职教育中外国文学这门学科,下面就以这门学科为例,谈谈其与人文素质培养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精神成人”的教育,它以健全人格教育为理念,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和领悟人类普世价值,并通过他们的自由抉择、日常践行和独立担当而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和品质。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突出这个特点,而就文学自身的性质来看,阅读、接受的过程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外国文学课是研究西方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作为一名外国文学教师,我们应该利用这块阵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特别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积极承担起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至于在具体教学中应如何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应该结合具体贴切的作品去慢慢渗透,如荷马史诗中英雄们的个体本位意识(以阿喀琉斯为代表)、集体意识(以郝克托尔为代表)、古希腊悲剧中主人公们敢于和命运抗争的拼搏精神、哈姆雷特对人性的深层思考等等,在这些作品的教学赏析中,都可以适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实际上,在西方文学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都是与伦理、道德紧紧相连的。因此,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会起到补充作用。

    而目前,在高职有限的教学计划中,以政治教育取代人格教化和道德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从教育的功能讲,真正的人文教育有别于政治课的理性说教,不是以外在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去要求学生,而是通过心灵的潜移默化去修正学生的品行;不是让学生听别人说这“不准”那“不能”,而是学会让心灵告诉自己是非美丑,并择善而从。一个是以“堵漏”去禁绝,一个是以“疏导”去启真。因此,外国文学中的人文教育的作用是政治教育无法替代的。外国文学教学还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而不是教师一味地去讲“纯文学”,去培养“精英人才”、“学术人才”。现在的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弱,而在欣赏外国文学相关作品如《浮士德》、《老人与海》等类似作品时,我们可以适当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在欣赏《李尔王》、《高老头》时,我们应辩证分析看待李尔王和高老头对子女的爱,并与当今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啃老族”联系起来,来反思一些实际问题:如何看待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如何回报父母等。通过这种联想思维,从而把德育、伦理等人文素质渗透到教学中,使外国文学的学习跳出狭隘的理论层面,从而具有实际意义。

    其实学习文学本身就不应该在纯文学氧吧里去呼吸,有时它也会像技能型学科那样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既然外国文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承担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注意调动、运用多种手段、方法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目前,很多学生对文学作品不求甚解,这对我们老师来讲是极大的挑战。如何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抓住学生们的心,让他们浮躁的心沉静下来,让他们功利的心进入文学意境中去接受洗礼,是我们教师当务之急。一、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学生学习外国文学课程已经是最后一学年了,而在此之前的初高中、高职前两年学习阶段,学生对外国文学接触较少,不像学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那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异质文化的差异往往成为他们理解外国文学的阻碍,再加之社会因素,急功近利、浮躁的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而再结合到高职院校具体情况,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很大差异。

    因此,我们培养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远比教师自己个人详细的讲授来的更为重要,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我们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中要经常、较多、自觉、有意识地将比较文学的方法使用其中,而不是将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作为两门独立学科鲜明地割裂开来,涉及到相关作品时,将中外文学作品个案进行详尽比较,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赏析作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他们自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的方法将中西文学乃至中西文化的差异彰显出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这也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如讲授《美狄亚》时,可把它与中国诗经中的《氓》进行比较,同是写古代社会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不平等,同是弃妇形象,由于两人身处于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因而命运抉择也截然不同。

    类似于这样的抛砖引玉,促使学生在课后有兴趣去读原着,并在阅读过程中善于用比较的眼光看待问题,视野得以开阔。二、教学手段应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多媒体教学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以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画面和视听效果来吸引学生眼球和注意力,另一方面则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将外国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人文性以图文、影像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很难理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这时只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学与中世纪文学进行比较后才能让学生直观深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而比较作品则需要很长时间复述,效果不一定很明显,这时利用教学课件显示,让学生看到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陶器的生动自然,中世纪圣父、圣母、圣子题材的单一,颜色的暗淡、忧郁,文艺复兴时期各大家笔下人物线条的优美,脸部表情的生动,人物关系的和谐。

    比较之后,学生会很容易得到答案: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与古希腊罗马时期非常接近,正是因为中世纪以“神”一统天下,文艺复兴以“人”为表现中心才显得尤为可贵。这就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艺术品上重要美术作品,以加深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此外,外国文学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运用电影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在外国文学中,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经典电影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哈姆雷特》、《简爱》等,在当下,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经典原着,十分难能可贵,更多时候是没有时间耐心去读,那么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妨利用电影教学这一便捷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对作品本身有更直观深刻印象的同时,也适时激发学生再去读原着,比较影视与原着在表现、处理人物时的异同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学生思考。

    当然,还有其他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改编外国文学中的经典戏剧,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物角色,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命运,从而理解戏剧主题;布置相关读书任务,设置读书小组,就某一作品进行问题讨论、辩论等,都可以成为外国文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有效手段。不管怎样,以上提到的这些教学手段都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形式始终要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积极有效地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方法手段,说到底,无非还是为怎样把外国文学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服务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牢记“人文素质培养”这一宗旨,相信不管是哪门学科,一定可以培养出既有能力、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第5篇

一、分析学情,因材施教

每位高三老师都要面临高三复习的“三多”(复习的考点多,各种复习资料多,各类解题方法多)现象,怎么取舍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是所有高三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关注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所谓教学有效性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进步与否是评价教师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所以,我认为高三老师应该对学生这一受教育的主体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学情,进而明确他们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准确定位,确定不同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方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从2011年开始,《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将作文的文体明确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复习过程中,除了加强面批解决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外,还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进行分析,根据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类别,以便开展针对性教育。比如,针对有些学生议论文文体意识淡薄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阅读典范的议论文文章,明确文体要求;然后再结合学生论证能力差的实际情况,进行片段练习,着重训练规范一个完全段(例证段+分析段)的写作,最后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说理的基础上,依教学计划,逐步过渡到完整的议论文写作。对高三年历次考试的成绩分析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较之高二期末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精选、精讲、精练

众所周知,高三年的复习教学要做大量的练习、模拟卷,但是复习的有效性与师生的习题量并不构成正比。复习教学是否有效在于给学生的习题是不是对学生的进步、发展有益。因此面对铺天盖地的练习卷、模拟卷,教师一定要先精选,学生才能精练,最后也才可能精讲。

(一)怎样精选

我个人认为只有在研究《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中的样题、近三年福建省的高考试卷以及各地市的统考卷的基础上,把握命题方向,确定考试重要内容、熟悉考试题型,才能明确精选练习的标准。比如研究今年(2012)《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中的样卷以及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卷关于名著简述题命题情况:

《考试说明》中的样卷

8 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孙皓即位后表现如何?最后是如何降晋的?(《三国演义》)

[参考答案](1)孙皓即位后,凶暴无道,不听劝谏,滥杀重臣。晋军大举进攻建业,守将投降,引晋军人城,孙皓自缚降晋。

(2)小爱斯美拉达是如何丢失的?隐修女发现丢失后,有何表现?(《巴黎圣母院》)

[参考答案](2)隐修女找埃及女人为女儿算命,埃及女人趁她外出时偷走了小爱斯美拉达。隐修女发现女儿不见了,四处寻找,悲痛欲绝,头发都白了。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8 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忽见徐庶拍马而回。玄德曰:“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遂欣然拍马向前迎问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马谓玄德曰:“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此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此后他们各做了什么事情?(5分)

[参考答案](1)曹操伪作徐庶母亲手书,叫他来许昌,孝子徐庶离开刘备。(2分)

徐庶到许昌见至母亲,知道中了曹操奸计,此后虽在曹营,终身未替曹操出谋献策。(2分)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1分)

(2)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尤三姐)一听贾琏要同他出去,连忙摘下剑来,将一股雌锋隐在肘后,出来便说:“你们也不必出去再议,还你的定礼!”一面泪如雨下,左手将剑并鞘送给湘莲,右手回肘,只往项上一横。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红楼梦》第六十六回)

尤三姐还的“定礼”是什么?尤三姐自杀,柳湘莲离开了贾琏新房,随后发生了哪些事?(5分)

[参考答案](2)柳湘莲家中传代之宝鸳鸯剑。(2分)柳湘莲梦见尤三姐,醒来后被旁边的道士点破迷关,然后截发出家。(3分)

从两份试卷中关于名著简述题的命题方式、参考答案分析看来,今年名著简述题重在考查经典故事情节,与往年的命题方向、答题要求已经有所不同。而这也就决定了选择这一专题时,必须关注命题方向的变化,选择与今年要求相吻合的试题,这样才能实现精选。当然精选内容以后还要继续探究如何精讲。

(二)如何精讲

首先应该是“货比三家”。面对着“三多”(复习的考点多,各种复习资料多,各类解题方法多)现象,老师要充分发挥“货比三家”的精神,这样才能做到精讲。其次,应该发挥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力量,严格实行备课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既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又深入探讨,切磋研究,互相取长补短,优化彼此的教学,因为“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在高三有限的时间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常常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得不偿失。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消化吸收、补充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最忌在高考前夕还四处抓各地模拟题或重点中学的试题,然后照单全收,当珍宝似的发放给学生,反复叮嘱学生去做,其实这只能向学生显示老师的底气不足,人云亦云,反而造成学生的集体恐慌。由此看来,要做到高三复习的有效性,应该把教师的精选复习内容、材料作为第一要素,并以此来保证学生的精炼以及教师的精讲,从而实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三、师生共同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

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做到复习的有效性就必须制定整年的复习计划以及各阶段周密的复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也就是着眼于全局,着眼于实际效果,尤其到了省质检之后或第一轮复习完,师生经常会陷入盲目状态,总感觉都复习完了,还要做些什么工作无从下手。因此越是到最后关头,越是要有清醒的头脑,明确的复习计划,也就是要明确每一周、每一天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样才能保证高三复习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做到有效复习。比如今年在最后冲刺阶段就同学生一起制定了《冲刺阶段的复习计划与内容》,让年段老师学生明确接下来每周每天的复习任务。

四、“重复”练习,举三返一

第6篇

(以下调查内容1――10,以简述的方式加以总结,括号内标注的为统计人数)

1. 举例说明美术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

提高审美的水平(11)/房屋装饰设计(7)/能更好地胜任未来工作(4)/应付幼师工作/让学习、工作更放松(丰富多彩)(2)/陶冶情操(5)/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5)/手机个性主题/漫画/美术能开阔我们的想象力和智力(5),让我们知道更多的颜色/没有影响/生活、学习、工作到处离不开美术(4)/学会素描/了解美术/环境装饰/适用于各类工作/使我们可以变得更出色/提高修养/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2)/教育、认识、审美作用/可以让我们记录身边的美好事物,让我们对艺术有更高的追求(2)/教孩子手工、绘画/提高我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2)

学生对美术的应用功能认识参差不齐,但是都从自己认知的领域阐述了美术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将之汇集起来,就是对美术功能较全面的认识。

结合家庭与课堂内外等空间,向学生渗透关于室内、外空间的布置与装饰技巧;结合班级的专业特点,点拨关于“名人格言”、“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班训文化”和墙壁、窗台、窗帘、室内管线、顶棚、门窗的合理装饰技巧,融入“题花”、“板报设计”、“美术字”等内容;通过名家作品赏析,提高学生们的鉴赏与审美能力;联系到各种商品的造型与色彩,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热门的产品设计等;结合幼儿园各个活动区的功能特点,引入幼儿园的环境与创设的相关内容,把当下的美术学习与将来的工作、工作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彰显未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你手中有哪些美术资料?请列出书名,简述其内容

《素描》(3)/《简笔画》/《秘密花园》(3)/《魔法森林》/《速写》(2)/《敲门砖》/《绘画基础教程》/《15天学会速写-人物篇》/《从0开始学素描》(3)/《素描基础教程》/《儿童美术资料精粹(下)》/《美术名人大师集》/《人w比例及基本画法》/《儿童美术资料大全》/《花鸟》/没有资料(31)(简述内容略)

对于美术而言,多数学生都是旁观者,造型能力低下、形象储备匮乏是理所当然的。正常的美术工作者手中尚且储备大量的资料,随时选择、取用借鉴方能创作作品。更何况作为初学者的学生,储备一定数量、有用的美术资料书更是非常有必要的。调查发现,学生的有效资料并不多,有些趋于时尚,有些趋于专业。关于储备美术资料书,老师们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3.以前,你看过哪些、哪个级别的美术展览?写出展览的名称、展出地点和大概展出日期

文化宫展览(3)/山东省的美术大赛2014、10、1/“我本莲生”书画展/上海艺术设计双年展2014、5-6/校园美术展览(4)、素描展览2012、9/“名画展”博物馆2015、9/“国画展”某县艺术中心/没有看过美术展览(34)

多数学生没有看过任何形式的美术展览,说明我们的教育体系对美育还重视不够,尤其是乡镇和边远地区的教育问题最为显著。缺少艺术教育的环境与手段,骨子里缺少、甚至没有艺术审美积淀、没有要看展览的欲望和意识,形成了造型与审美能力滞后的局面。少数学生虽然看过一些美术方面的展览,但其中不乏有不带欣赏、艺术研究为目的的观看,观赏的质量有待于商榷,真正有目的的观赏一场艺术展览学生不会太多。

专任教师要审时度势地调整教学内容,形成高、中、低的梯度,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建立奖励机制,对每个学生都要进行纵向比较,发现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讲实例、看作品,创设 “艺术有用”、“艺术高尚”的氛围,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学习和成长;组织班级、学校的美术作品展览,鼓动全员参加,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定时校内、社会、网络上的展览信息,鼓励学生去观看、并予以指导。

4.是否认真衡量过自己的美术技能,打算把哪一项美术技能打造成自己的强项

美术强项:手工(8)/油画(2)/素描(21)/色彩(含水彩)(2)/简笔画(3)/国画(3)/尽量把每种技能都学到最好(4)/人物肖像画/

说明至少4的学生没有较成熟的心理、行动准备,对美术学习的结果认识不足,没有培养自己美术专项技能的意识。心理准备上的不成熟,会导致将来择业上岗的挫折或不利于幼教的实际工作。而96的学生,虽然有打造自己美术强项的想法,但是其中充斥着诸多的不实际因素。这不实际,首先是造型能力培养和自我提高上的不实际,如油画2人、素描21人、人物肖像画1人,占人数的53。这三种艺术形式,从艺者必须长时间、加大精力投入才有可能取得一定成绩,并非是想了就能实现的。其次是将来工作应用的不实际:在造型领域,这些画种属于非常专业的、较尖端画种;而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普遍应用的是能与孩子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相契合的涂涂画画与玩玩做做的美术游戏项目。相反,手工、简笔画、儿童水墨画、简单的色彩画,是比较符合幼儿园的工作实际的。因为这些艺术种类操作相对简单、材料易得、符合幼儿园大多数年龄班孩子接受水平。

优选精美的绘画和手工作品图片制作成PPT.演示文稿,在开学初的美术学科概要介绍中展示给学生们,引导他们在问卷中勾选出自己喜欢、想做的项目;在美术实训课堂教学中,老师努力寻找学生们的某个美术优势专项,以谈心、鼓励等形式促动其努力朝此项倾斜发展。

5.以前,你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校园艺术节”美术作品展吗?荣获哪些奖项

“艺术之星”第三名/“板报比赛”二等奖/学校的板报设计/剪纸、泥偶作品/参加、但未获奖(5)/没有(35)

目前,初、高中的艺术教育也大多流于形式,对美术的作用认识不足,学生的审美和造型能力相当匮乏、美术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强。

指导班级内部的小型美术作品展,倡导“人人参与、件件争优”,将结果记入期末总评参考;组织平行班级的精优美术作业展,参与者和入选者均记入期末总评参考;利用如“校园艺术节”等时机,组织全校的美术、书法、摄影展,参与者和入选者均记入期末总评参考;与校学生会、团委联合组织美术社团、并定期展览作品,参与展出者均记入期末总评参考;

6.你认为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在哪些方面能应用到美术技能

教室(房间)布置(25)/壁画(4)/板报设计(6)/装饰、装修(5)/很多/剪纸、捏泥偶(3)/色彩和图案/剪纸、绘画/摆设、挂件制作(2)/公共空间(4)/孩子的作品/张贴画家资料及其作品/简笔画、水彩/有安全隐患方面的保护/儿童折纸、数学、语文/不知道(1)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幼儿园的环境布置离不开美术,知晓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布置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学生们都有在幼儿园生活、游戏和学习的经历,对幼儿园的环境比较熟悉。

结合教育见、实习和开设“幼儿园环境与创设”课程,以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实例,宣讲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布置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加大与幼儿园环境布置有关的手工、装饰、综合材料制作和废品工等课程的内容含量与力度。营造出美术学习与将来幼儿园工作、环境创设息息相关的氛围,强化学生关于创造装饰美的意识。

7.举例说明,让你感动的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绘画、雕塑、建筑等)

《最后的晚餐》(3)/《蒙娜丽莎》(8)/“圣母殿彩塑”(2)\徐悲鸿的《马》(2)\埃菲尔铁塔(4)/《清明上河图》(7)/《向日葵》(4)/齐白石的《虾》(4)/《维纳斯》/“埃及金字塔”(2)/绘画/《大卫》/《星空》/《飞天》/巴黎圣母院/《八骏图》(2)/雕塑/故宫/比萨斜塔/没有、不知道、不清楚(15)

学生们了解的作品信息有限,说明他们的美术鉴赏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将学生们的零星信息整合起来制成PPT投影,展演出来就有了一定的“全面性”;配合美术鉴赏课,定期在网络群里经典美术作品图片,供学生们欣赏,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丰富其美术方面的知识;在校内的校园文化建设上,适当加大世界美术优秀作品的容量,营造艺术感染的氛围。

8.本年度,你打算购买或借阅哪些美术类(如素描、色彩、图案、装饰画、手工等)书籍

装饰画(6)/手工(8)/《秘密花园》/素描(18)/色彩(10)/图案/有打算(2)/国画/剪纸图样的书/全买/《敲门砖》/学姐送了老多了/简笔画/没有(9)不一定

学生们手中缺少美术资料书,严重影响了他们借鉴、临摹和创造性发挥。

教师提供图书信息,组织学生硬性购买有用的美术资料书;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写、画查阅笔记,定期检查,作为期末总评的参考;网络搜索,写、画查阅笔记,定期检查,也作为期末总评的参考。

9.你知道多少画种

素描(19)/抽象画(4)/国画(山水、人物、花鸟)(13)/水彩(3)/水粉/油画(10)/装饰画(3)粘贴画/手工(2)/四种(5)、十种、五种(5)、三种(4)、十一种、十种/漆画(2)/水墨画(3)/色彩/意象/简笔画(2)/儿童创编画/彩绘/毕加索(2)/写像/写真/不知道(6)

学生们知道的画种信息很零散,而且有些称谓非常不规范,表明她们掌握的美术知识信息量非常有限。

将学生们的信息整合成PPT投影,播放并讲解美术知识,系统了解关于画种的规范分类方法;结合美术鉴赏课的相关内容,提供各类经典美术作品图片。在学生们欣赏的时候,既提高了她们的鉴赏水平、又丰富其美术方面的知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适当加大世界美术优秀作品的容量,注明作品的画种,在欣赏中让学生获得美术知识。

10.你期待的美术老师是什么样的

第7篇

从2007年开始,福建省语文高考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钱钟书的《围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列入考试范围。

高中小说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小说课外阅读有效开展尤为重要。

一、高中小说课外阅读现状

一年来,我们通过对高二学生名著阅读现状的追踪问卷调查,主要有如下表现。

1、阅读目的

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应付高考而读,为数极少的学生能够自觉阅读名著。

2、阅读时间过少

大多数同学是利用课堂时间来阅读名著,除此之外的时间少。

3、阅读的方法简单

大多数学生都是采用跳读式,只记下大致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

4、影响学生阅读名著的因素

高二学生普遍认为看名著是有必要的,但是学业压力大,时间精力有限,书山题海还应付不过来,何谈读那些修身养性的“名著”。虽然高考考试迫在眉睫,但是,到高三再突击就可以,没有必要这么早就开始阅读。

二、高中小说课外阅读指导途径

1、制定名著阅读计划

小说课外拓展阅读从内容看,仍然是阅读教学,但从形式看应属于语文实践活动领域,在实践中,可借鉴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

阅读计划安排: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必读书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

必读书目:茅盾的《子夜》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营建课外阅读氛围

①教师引领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读物拿出来与同学们传阅交流。并由几位同学专门管理,同时借鉴“图书馆”管理制度,规定借阅期限,让学生在“书非借不能读也”中开展课外阅读。

②举办“阅读交流会”。引导学生体味名著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师应根据自身的阅读体验,通过名著导读课或者是赏析课介绍故事梗概,讲述人物命运,赏读精彩片段,分析文本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等,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和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原著。

让同学们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吟诵名著精彩片断,交流课外阅读体会,让心灵直接对话。教师要善于点拨答疑,巧于设问激励,同学们在获得更深层次理解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锤炼,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境界得到提升。

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在欣赏他人的同时自我激励,学习借鉴其他同学长处,增强阅读鉴赏能力。在这种氛围中,每位同学都竭尽所能,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自主性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课外阅读的有效落实。

3、拓展阅读指导

①根据学情,对小说课外阅读任务进行分层次,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分配不同的阅读任务。

②教师设计一份“课外阅读卡”,卡片内容包括:课外阅读时间、书名、作者、情节梗概、人物点评、品味赏析、收获感受等。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做好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作笔记,应成为高中生熟练掌握的阅读方法。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锻炼学生的课外阅读意志。

③引导学生读文学名著原著。鲁迅曾指出,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方法以及那些所谓“速读”、“精读”式的“二贩子阅读方法”是有害无益的。对文学名著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这里应注意不能要求学生只读“名著导读”和青少年版本的名著简缩本。要求学生以节选的课文为基点,向整本名著作扩展,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来加强对局部的理解。立足课内,带动课外,从课内有力地向课外拓展辐射。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与文本充分对话,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自主分析感悟能力,自主欣赏评价能力,自主吸收迁移能力。

④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的指导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收获不大,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

⑴顺蔓摸瓜法

示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人物庞杂、事件琐细。阅读时如果以几次大的战役、有名的计谋、三大阵营的关键人物为主线带动整部小说,则能做到要点明晰。

以人物为主线示例如下:

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

刘备:性格特点———宽仁爱民、知人善任、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

主要故事情节———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摔阿斗、白帝城托孤等。

关羽:性格特点———“义绝”形象,忠义、勇武、高傲、刚愎自用。

主要故事情节———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

张飞:性格特点———粗豪爽直、勇猛、粗中有细。

主要故事情节———怒鞭督邮、断喝长坂桥、智取瓦口隘。

Ⅱ、诸葛亮:性格特点———“智绝”形象,竭忠尽智、小心谨慎、鞠躬尽瘁。

主要故事情节———定三分隆中对策、博望坡出奇制胜、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智取陈仓、失街亭、空城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

Ⅲ、曹操:性格特点———“奸绝”形象,奸诈狠毒、胆智超人、有雄才大略。

主要故事情节———徐州屠城、水淹邺城、华佗被害、近待被杀、误杀吕伯奢一家、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等。

⑵纲举目张法

示例——《复活》精彩情节

Ⅰ犯下罪孽 Ⅱ绝望堕落 Ⅲ荒诞庭审 Ⅳ定罪流放 Ⅴ请求宽恕

Ⅵ罪恶上层Ⅶ走向决裂 Ⅷ收获真爱 Ⅹ灵魂复活

4、创新小说课外阅读评价

为了充分发挥小说拓展阅读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必须创新评价方法,确保课外阅读顺利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设置“五分钟说名著”环节,学生复述情节并谈自己的个性化的鉴赏感悟,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专门开设小说拓展阅读成果展示课,让学生推选出活动主持人,开展精彩片段朗读、读书报告、观点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

在评价目的的方面,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变为强调促进发展,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确保每一位同学阅读能力有实实在在的提高。

在评价过程方面,由注重结论转变为强调过程,评价应侧重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阅读良好习惯及持之以恒的阅读意志。

三、讨论与思考

第8篇

自信是一种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积极意味着一种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与自信相对的是“自卑”和“自负”。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成功,是靠自信推动的。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心的丧失。我们也不难发现:愈是自信,愈会成功,愈成功则愈自信;反之,愈是自卑,愈会失败,愈会导致更深的自卑。应该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在自信中走向独立,不断取得成功。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给学生以自信的阳光,伴他们走上成功之路呢?

一、立足课堂教学,努力营造激发学生自信心的氛围

1.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个性差异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元素的不同组合造成学生的智力差异。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如教学《春》一课时,在学生预习、整体感知后,以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喜欢讲演的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演说春天的美;朗读好的同学则可以尽情地读、美美地读;擅长绘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春光图”……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采取表演法、赏析法、探究法、评点法、辩论法等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实践表明,如果老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倡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与交流,那么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展示才华、培养自信、发展智力的过程。

2.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打破束缚学生的所有枷锁,与学生平等对话。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人格和真理面前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真正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己是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主人。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尽可能把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教师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唯一正确的观点。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并及时给予赞美与鼓励,可以用热烈的鼓掌,热情的喝彩,也可以用只言片语的赞美、微笑点头认可等多种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给学生以褒奖。杰丝·雷耳说:“赞扬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尽可能的以赞扬代替批评,以多赞扬代替多批评。正确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成功者的“自我意象”,并以此唤起学生对学习语文和对生活的自信心。

3.善待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的态度

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学生人格的特质。遇事乐观开朗的学生大都较为自信,相反,遇事悲观的学生则大都自卑。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错误导致了经验的积累,促进了成功,学生有权利尝试错误体验成功。课堂上,教师要善待学生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乐观的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学生敢想敢说,敢争敢辩,在出了错误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不颓唐不自卑,相信自己,并能主动调整情绪,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在不断总结中完善自我、培养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丰富学生对自信心的体验

新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健全人格、培养自信的好教材。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找到语言训练与培养人格的结合点,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统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要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个体在阅读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即使是很肤浅幼稚的,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细心的呵护、耐心的引导,经常用肯定性的评价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树起人生的信心。 转贴于

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想象丰富,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习惯,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籍、报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不会厌烦,才会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于是我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我经常与他们讨论作品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渐渐地,我发现与我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们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现在,班上的不少学生都喜欢上了中外名著:《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这些作品中主人公的自信、勇敢、坚韧、善良、正义的品质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打下了坚实的烙印,而且阅读过程本身及交流时的侃侃而谈使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了信心。

三、鼓励个性化写作,使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升华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长期以来,教学中往往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命题一直是语文老师的专利权,学生没有丝毫选择,写什么不容商量。这种教师一统写作教学的局面,往往导致学生没经历、没体验、没话说。在经历多次搜肠刮肚的折磨后,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感到头疼,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自信心。

一位教育家说:“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在写作教学中,我并不完全按照教材安排的内容进行,而是从实际出发,选一些学生最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写作内容;同时搜集了一些在报刊上或作文选上发表了的文章,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只要认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就是作文了,以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作文批改时,忌要求过高,把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要从实际出发,讲究评改方法。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自评、互评可以帮助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另外还得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给他们开辟发表佳作的园地,如定期选编优秀作文选、鼓励学生办手抄报、推荐发表等,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四、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探索培养自信心的新途径

修订后的新大纲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农村学生沉默寡言,不善交际也是长期封闭的生活、缺少实践活动造成的,只有通过多次活动,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自已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