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力测试题及答案

智力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3-05-30 09:3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力测试题及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力测试题及答案

第1篇

 关键词:智力;大学生;atd角;运动员选材 

         人类掌纹atd角是皮纹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皮纹是指皮肤表层出现的纹线图形,它是遗传的结果,是在胎儿发育的第13周开始出现,到第19周发育完成,之后终身不变,并具有特异性、稳定性和遗传性的特点[1]。许多研究表明,人的健康水平、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智力因素等都与人的皮肤纹式有关[2-3],研究人员也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暴露在外面的遗传因子”[4]。有报道指出,各种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的遗传性病人都有掌纹atd角明显增大的特征[5],因此,atd角甚至被人们赋予了“智力角”的美称[1]。

         迄今为止,有关atd角与智力关系的研究着实不少,多数报道均指出二者存在负相关,但对其相关系数的大小却未见报道。有研究指出:atd角将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小[3]。因此,对atd角与人类智力关系的研究更有必要以成人为对象开展。而当人们谈及运动员或体育类学生时习惯于将其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相并论,这显然有驳于事实,特别是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员智力水平的高低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拟对不同专业在校大学生atd角与智力进行测试、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atd角与智力的相关程度,比较分析体育与普通专业大学生的异同之处,为人们智力的预测及运动员科学选材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在校三年级本科学生60名,其中体育专业和普通专业各30人(男女各1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等资源,查阅了大量与皮纹及智力相关的论文、论著,整理归类后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智力(iq)测定

         依据研究目的,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索权威iq测试题[6],将33个试题编入一份测试卷,打印后组织60名被试作答,时间为30分钟。之后由专人将所有被试所做答案逐个输入上述网络iq测试题,并记录每位被试的得分。

        1.2.3 掌纹atd角拓取

         本研究由经过培训的专人拓取60名被试左右手掌纹。拓取时,用沾有稀释油墨的海绵均匀的涂在被试的手掌,要求印掌纹时前臂紧挨白纸,手腕上翘,手指自然张开,从掌跟依次下压印至指跟部。油墨干燥后借助放大镜找出每个掌纹的a、t、d三点,然后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对被试左右手atd角进行测量并记录。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被试iq成绩及掌纹atd角度等数据进行有效整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然后运用spss13.0对其进行均数t检验及相关分析,显著性水平为p<0.05。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atd角与智力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60名大学生的iq平均得分为93.63分,左手、右手及两手atd角平均值分别为40.71°、40.32°和40.51°。通过检验后发现,大学生左手、右手及两手atd角均值与智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且均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5、-0.306及-0.332。此外,通过对大学生智力水平与两手atd角均值进行等级相关检验后发现,二者具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p<0.01),其相关系数为+0.44。

        2.2 体育与普通专业大学生atd角与智力的对比

         体育专业平均智力得分较普通专业少1.8分,分别为92.73分和94.53分,但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专业大学生右手atd角和两手atd角均值未达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p>0.05);但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左手atd角明显较普通专业大学生左手atd角小(p<0.05)。此外,统计数据还显示,体育与普通专业男、女生无论是在智力、左手atd角、右手atd角及两手atd角均值等四个方面均不存在专业差异(p>0.05)。

        3 分析与讨论

        3.1 atd角与智力相关性的研究

         人类在两千年前就懂得用指纹来鉴别人,并作为订立契约的凭证。后来,伴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渐渐地将皮纹研究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检测[7]。直到19世纪70年代,前苏联谢尔基因科等人发表《柔韧性发展的遗传前提》一文,并指出指纹可预测人类柔韧性及其潜能[7],皮纹研究才逐渐涉入体育领域。我国对运动员皮纹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对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指出皮纹选材将是其五大发展趋势之一[8]。

作为掌纹研究重要指标之一的atd角,研究人员历来都非常重视,甚至把它生动地称为“智力角”或“智慧角”[1]。

         目前,将掌纹atd角称作“智力角”的观点已被多数的业内人士所接受,认为该角的大小与人的智力水平有关,其值愈小,智力水平愈高。普通人群掌纹atd角为41-42°,而患有各种疾病的人群atd角明显大于普通人群,由于各种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的遗传性病人都有atd角明显增大的特征;此外,优秀运动员atd角显著低于一般的普通人,特别是优秀的运动员既要掌握复杂的技术动作,又要应付赛场上瞬息万变的技术战术变化,承受超人的心理负荷,因此具备一个聪慧的头脑是必需的。因此优秀运动员的atd角与普通人相比,其值明显更小,有必要将其列入运动员的重要选材指标[1]。同样,有研究指出正常5岁以下儿童atd角为48°,由此可推测,人类掌纹atd角在成人前将随年龄增大而减小,这与刘洪珍的报道[3]相一致。但翟桂鋆等在2006年的研究中指出,掌纹atd角在10岁左右趋于稳定[9]。因此,人类掌纹atd角随年龄变化的特征还需更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然而,虽然多数人认为掌纹atd角与个人智力相关,但至今并未见有关二者相关系数的研究报道,况且少数学者还对二者的相关性提出了质疑。赖荣兴等在1992年报道中指出atd角与智商无相关性[10];刘洪珍等在研究中指出:“atd角与iq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但不明显”[3];罗桐秀等的调查结果表明,科技班学生与专科班学生atd角分别为39.7°和39.9°,指出人类智商与atd角无相关性[11]。本研究中,大学本科生智力与atd角的相关系数及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332和﹢0.44(p<0.05),这表明,智力与atd角之间存在着低度的线性负相关,它既不是少部分学者认为的“毫无相关”,也不是人们所认为的“atd角就是智力角”。此外,通过对60名研究对象智力和atd角等级相关系数的检验,二者之间表现为低度的线性正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在智力预测与运动员选材中atd角可作为测试指标之一,但仅仅提倡将其作为辅助指标,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如其他皮纹指标,生理、生化及心理指标等。

        3.2 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掌纹atd角与智力的差异分析

         目前,有关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大学生智力及atd角的研究非常有限。刘宏对体育学院足球队及理工大学普招足球专选班学生进行调查后指出,二者atd角分别为38.42±2.46°和39.3±3.51°[12],但作者并未对其进行差异性检验。徐广指出,大学生优秀男篮队员atd角明显小于普通人atd角(p<0.01)[13]。周洪超等对29名田径专修学生研究发现,田径专修班学生atd角小于普通人群,并得出atd角越小运动能力越强结论[14]。本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专业与由汉语言文学及数学、应用数学组成的普通专业大学生在智力、右手atd角及两手atd角均值均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但是体育专业学生左手atd角显著低于普通专业学生左手(p<0.01),其内因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推敲。此外,本研究还显示,不论是智力,还是atd角在不同专业相同性别间均未体现明显的专业差异(p>0.05)。由此,我们认为,在大学生这个层面上来说,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在智力方面并无差异性,所谓体育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说法显然是毫无理论依据的,且智力本身就包括了思维力、记忆力、反应力、悟性创造力等诸多因素[9]。

        4 结论

        4.1大学生智力水平与掌纹atd角大小呈显著的低度线性负相关;掌纹atd角可作为智力预测与运动员选材的一个辅助指标。

        4.2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相比,右手atd角、两手atd角均值与智力水平相差不明显,但左手atd角明显小于普通专业。

        4.3相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智力与掌纹atd角两方面不存在专业差异。

        参考文献:

        [1]邵紫菀,刘健生等.皮纹与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2]乔鹏,刘萍萍.皮纹选材法及其在短跑运动员选材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2010,(1):142.

        [3]刘洪珍,张怀春等.应用皮纹进行早期智力选材可行性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2):22-25.

        [4]毕加摘译.苏发现指纹可预测柔韧性.国外体育动态[j].1985,44:5~6.

        [5]王培林.遗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智力测试题网址:qqjia.com/test/iq1.htm.

        [7]薛岩松,徐广.皮纹学选材的现状综述和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08,(31):183

        [8]张春甫.对新世纪运动员科学选材发展趋势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3):23-25.

        [9]翟桂鋆,梅建等.皮纹与智力测量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8):107-109.

        [10]赖荣兴,冯绍桢等.皮纹与智力的相关分析[j].遗传,1992,14(5):20.

        [11]罗桐秀,许名宗等.科技班学生皮纹的调查研究[j].解剖学杂志,2002,25(1):83-85.

        [12]刘宏.高校足球专业学生皮纹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2):71-72.

第2篇

(一)课前自学探究

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尤其在高中,由于课程内容深、容量大,课堂教学存在着知识理解运用和教学时间紧张的矛盾。“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改革模式,为了减轻课堂压力,把学习过程重心前移,把“课前自学探究”作为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自学探究”是“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的前提基础。因此,要求学生以导学问题为抓手,必须认真搞好课前预习。

1、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学生根据课案中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指导和导学问题的要求,进行认真预习。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对课案中的思考题和检测题的预习。对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做好标记,对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做好记录,以便在课上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研讨。

2、教师督促检查: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管理。搞好课前预习指导,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建立预习激励与约束机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做好课前预习检查工作,每节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

(二)课堂合作探究

开展课堂合作探究,各班要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6人为宜,按照学生能力、成绩、男女等均衡分组,同座两名同学结为互帮对子。每个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设有组长、课代表等。开展组内互助合作学习,组外团队竞争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任课教师每节课后评选优秀学习小组予以表扬;班级每周评选一次优秀学习小组予以表扬,每次大型考试评选班级优秀学习小组予以表彰;年级每个月评比一次优秀学习小组予以表扬,学期末评选各班优秀学习小组予以表彰。

1、小组合作探究(16分钟)

(1)小组合作研讨:各学习小组由组长组织小组同学研讨解答课案中小组同学提出的预习没有解决的思考题和检测题以及学生预习后提出的新问题。提倡各抒己见,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以拓宽思路,进而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与深化,不理解的地方暴露得更加充分。

(2)小组合作展示:鼓励各学习小组积极参与课堂展示,至少选择两个学习小组,先后由课代表在全班采取口头的形式,展示本小组对思考题的学习结果,突出重点难点问题。同时,教师把检测题相对均衡地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在全班采取板演解题的形式,至少两个小组做一道题,展示小组对检测题的学习结果。 (3)小组合作质疑:各学习小组同学相互质疑,找出其他小组口头展示和板演展示存在的问题;鼓励各学习小组提出小组合作研讨还没解决的思考题和研讨中新发现的问题。

(4)教师提炼问题:教师关注学生研讨、展示、质疑情况,搜集学生暴露出来的疑难问题,要注意被学生忽略的问题,进行课中备课,迅速地把主要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整理、提炼出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易错问题及新发现的相关问题,形成举一反三的课堂新导学问题,为全班合作探究研讨释疑作准备。

2、全班合作探究

(1)学生研讨释疑:教师引导各学习小组学生围绕研讨展示质疑基础上提炼的新导学问题,在全班范围开展组际间合作探究研讨释疑竟赛。学习小组可跨组研讨问题,探究出正确结论。先研讨解答思考题,后研讨解答检测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类分析解答问题,但教师不要下结论,而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究出结论。

(2)教师点拨提升:在解答思考题时,学生理解不到位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和引导;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赞许;学生理解错误时,教师要给予纠正和补充;学生不会解答时,教师要给予的点拨或讲解。教师的讲解,要抓住重点难点关键,讲出规律方法。在讲评检测题时,不能就题讲题,要就板演的检测题,把错误归类,由个别到一般,总结规律方法,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学会运用。

3、课堂巩固反馈

(1)课堂总结升华:以各组为单位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类型题解答方法,至少选两组代表发言,师生进行有条理性的课堂总结,归纳概括升华本课时知识要点体系及类型题解答方法。(2分钟)

(2)课堂测试练习:课堂测试练习是对合作探究结果的检验。达标测试题要进行课堂测试,要求学生必须当堂独立完成,答题要迅速规范。学生在下课时必须将测试答案交给老师,老师要及时地进行批改、讲评、辅导。一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测试题非常典型、难度很大,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变“课堂测试”为“课堂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训练。

(三)课后拓展探究

第3篇

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促进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试卷讲评课比其他课型,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潜力,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本人在上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点滴体会:先对试卷批阅、统计、分析,再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去纠错,然后注意讲评时试题的分析归类,注重讲评时试题的变式或延伸,最后做好讲评后的巩固.

【关键词】 试卷;讲评;备课;时机;归类;巩固

在工作中我们总是听到有些教师这种略带庆幸的话语,如:“明天讲评试卷,今天就不用备课了”,觉得讲评课,无非是教师在上面讲讲评评,学生在下面听听改改,老师公布一下正确的解题过程和答案.但是,其实试卷讲评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通过试卷的测试反馈出来的信息能发现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缺漏以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试卷讲评及时地给予补救,所以重视讲评课的教学和提高讲评课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讲评试卷中有以下的几点体会:

1.做好准备工作

对试卷批阅、统计、分析,做到“一查、二统、三找、四改”.“一查”即查测试的知识点、基本方法.要思考哪些题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题考查能力,题目难易分布情况及所占比例等等.“二统”即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出每一道题的答对率和得分情况,从中了解学生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找”即找出学生出现的知识错误及引起错误的原因.试卷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个别问题又出现在哪些个别学生身上,导致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是概念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还是学习方法不对或是思维方式有问题等.“四改”即根据找出的错误及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如果是思想态度方面的问题就定出思想教育方面的改进措施;如果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就定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如果是知识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就要找时间借助题目定出解决知识理解不透彻的措施.

2.精心备课

在做好上面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已经心中有数,并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明确后,定准目标,明确哪些题目应该讲,哪些题目应该详细讲,哪些题目应该简略讲;哪块内容应该重点讲,哪块内容应该展开讲,重新组建题目,设计教案,以达到上课时的最佳效果!

3.把握好讲评的时机

有些教师为了反馈及时,往往是批阅完试卷后发下就立即讲评,认为学生刚做完还没忘,效果要好一些,其实不然,因为你这时去讲,往往是讲学生做错的一些题目,而事实上学生做错的题目并不一定不会,很可能学生看后很快就能自己解决,有的甚至在刚交上试卷后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悟就能弄明白的题目,无需教师去讲.因此,教师应把要讲评的试卷在作好分析统计后早些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去纠错,学生通过查阅课本、作业或与同学交流切磋,就能够对试卷中的部分错误自行纠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是时间不能拖得太长,时间拖得太长,讲评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使问题积累,造成恶性循环,不能提高有效的认识前提,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困难.

4.注意讲评时试题的分析归类

课改以后,各种测试题的命题均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与以往相比,试卷上的题目更加灵活多样了.这样一来,每次考试后,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错误总是五花八门、零零碎碎,如果就错论错逐题讲解,肯定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浪费光阴,成绩差的学生因太多而接受不了的情况,所以最好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处置,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具体可按以下三种方式归类:

(1)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这种归类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可选择重点知识的典型题目进行分析讲评.例如我在讲评实数的检测试卷时:把选择题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064的立方根是0.4, B.-9的平方根是±3,C.16的立方根是 3 16 , D.0.01的立方根是0.000001.和填空题: 的立方根是3.这两道题目结合在一起讲评,这样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题目的知识点.

(2)按解题方法归类:即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目,归到一起进行分析.例如在学期末复习中把一

份综合测试卷分为:①用方程思想解题;②用函数思想解题;③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等类型.这样学生的思路清晰,学起来自然就轻松,掌握什么题目用什么知识点来解决.

(3)按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一般可分为:①对概念理解不透甚至错误;②对题中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有误;③运算错误;④数学模型建立失当等类型.

以上三种归类方法不是彼此孤立的,是相互交叉渗透的,通过归类思想的练习,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避免“题海战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重讲评时试题的变式或延伸

即使是一份很好的试题,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覆盖到.可以说,知识是学不尽的,题目也是做不完的,所以,教师的本领就是怎样以一份或几份试题为线索,将涉及到的知识讲深、讲透,并将没有反应出来的知识加以延伸,扩展,使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只有这样的训练和讲评,学生才能举一反三,以一变应万变.例如当我讲完试卷中的“若x2+mx+16是完全平方式,则m= .”这道题目时,就会给学生补充这道题目:若x2+mx+16=(x-4)2,则m= .这样的话学生通过对比这两道题目更好地理解了完全平方式中的符号问题.

在试卷讲评课上,教师不要就题论题、孤立地逐题讲解,要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一般可从2个方面进行发散引导:“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进行“一题多变”,可将原题中的已知条件、结论等进行改动,然后再重新分析、求解,此训练宜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讲评时,还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其能力水平,结合近年中考命题的新特点、新趋势等,或是适当增加知识量;或是增加知识难度,在原题知识上进行设问,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第4篇

一、确定测试目的,制订测试改革方案

过去,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期末考试主要目的是,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如何,笔试往往是唯一的重要评价方式。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后,每学期末我们都要组织善研究、能攻关的骨干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侧重学习“课程评价”部分以及有关“课程评价”的理论文章,并结合教学实际,确立期末测试的目的,认真制订期末测试与评价的改革方案。

期末测试的目的主要有:①检验学科课程的实施水平,了解学生对学科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反思教师的教学工作。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③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

《期末测试与评价改革方案》有如下要点:①指导思想。它包括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测试目的。②测试方式及分值。测试采取笔试与开放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语文、数学、英语笔试满分为120分,开放性测试满分为30分。其他学科笔试满分为70分,开放性测试满分为30分。③测试范围与难易度。测试范围为学生一学期所学内容,也可涉及已学过的知识以及课外所获取的知识。难易度是7∶2∶1。开放性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鼓励学生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开放性测试任务。④命题人员。为了确保试卷质量,成立学科试卷命题小组,请市、县教研人员或市、县学科带头人为审题人。⑤开放性测试评价表。此表主要包括评价项目、评价指标、权重得分等几项,具体内容由各学科教研组制定。⑥笔试和开放性测试时间。笔试一般在学期结束的前一周举行;开放性测试在期末笔试前2―3周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进行。⑦成绩统计及试卷分析与总结。学生的笔试成绩与开放性测试成绩相加为期末测试成绩,以等第方式记入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任教学科教师要做好期末试卷分析,各学科教研组要写出有做法与体会的期末测试工作总结,交教科室存档。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学生期末测试成绩和“成长记录袋”材料,按相关具体规定作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二、确立命题原则,精心编制测试试题

测试试题的编制是整个测试与评价改革中关键的一环。在组织命题之前,我们组织选定的命题人员进行了认真学习与讨论,在指向测试目标的前提下,提出了几条总的命题原则,又对笔试试题与开放性试题编制分别确定了一些命题原则。

命题的总原则是:①必须以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为依据,适当考虑教材特点。②适当与相关学科渗透。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笔试命题的原则为:①仍然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测试。②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重在测试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③每份测试卷都必须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或社会生产实际并且能考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④答案多元的开放性试题占一定比例。⑤要编制科学的评分标准。

开放性测试命题的原则为:①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实际学习水平。②尽可能测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笔试难以测试的能力。③既有本学科特点,又要有跨学科的综合性。④要编制科学的评分量化表。

依据命题原则,笔试试卷命题组在教科室的安排下,首先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进行调研,然后起草各年级各学科期末笔试试卷双项细目表。试卷由一人主出,出好后,全组同志对每道题进行打磨,努力体现命题原则,体现课改精神。各年级各学科期末笔试试卷,都能普遍表现出很强的实验性和探索性:时代特色较为鲜明,人文气息比较浓厚,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深入;把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各年级、各学科开放性测试的试题,主要围绕本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来设计,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精神、活动表现。如语文学科有的年级设计了背诵或吟咏写“月”的古诗,并说出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年级设计了模拟科技新闻会,由3~5人分工合作完成。英语学科测试口语交际,设计了几种情境,让学生选择,学生分别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按2人或3人一组进行对话,并对对话最低的回合作了规定。数学学科设计过这样的题目:一是收集并设计环保图标,并说明设计的特征与意图;二是用不同颜色但边长都相等的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三种“地砖”,为某户居民设计几种地砖铺设图案;三是收集10个身份证号码,对这10个号码中0―9这10个数字出现的频数、频率作出统计,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画相应的图示,得出必要的结论并作解释。生物学科设计过的题目,一是用豆类种子作观察实验,写一份观察日记或实验报告;二是利用互联网或报刊杂志收集有关初中生物常识,独立编一份初中生物小报。

三、加强测试管理,鼓励教师创意操作

期末测试是检测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的工作量比较大,科学管理十分必要。我们专门成立了期末测试改革领导小组,通过召开教师会,具体安排笔试的监考、阅卷、录分等工作,以及开放性测试的工作流程。以年级部为单位召开学生会,向全体学生宣讲期末测试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家长会或发告家长书,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期末测试的意义,并提前将开放性测试题评分标准公之于众,让学生早作准备。许多家长对此非常关心,积极支持,如不少家长帮助孩子操练口语,督促孩子读书、背书,指导孩子从网上搜集信息,帮助孩子做实物模型等。

在开放性测试的具体操作上,各年级学科教研组还充分发挥本组教师的才智,根据题目、测试要求、评分标准,有创意地处理与实施。如任教教师不只有本人给考生打分,还请家长参与打分,全班同学给考生打分,考生自己给自己打分,四个分数加权处理作为该生开放测试成绩,实现了自评、互评、师评的结合以及家长、学生、教师的共同参与。家长参与后,感受很深,普遍认为这样测试改革既公平、公正,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自主发展、个性发展。

学科期末测试采用笔试和开放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学科开放性测试虽然只是初步探索,但是我们从调查和座谈情况来看,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欢迎,是基本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较好地测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笔试主要测试了学生言语和数理(含逻辑)智力,开放性测试使学生较好地展示了空间、节奏、运动、交往、反省、自然观察等方面的能力。例如语文朗读是重要的语文能力,尽管笔试涉及到听力,但其能力难以测试,通过开放性测试得到了较好解决;物理学科关于杆秤的制作,生物学科关于校园或生活小区的绿化设计,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还考察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不少学科编小报,既反映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考查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测试过程变成了学习的过程

笔试试卷坚决不出偏、难、怪的题目,百分之七十的内容去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百分之三十的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试卷的题目加上提示和激励性的话语,以鼓励考生答题的信心。开放性测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完成,如学生得知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测试试题是“当一回小记者”,不少学生十分重视,从选择采访对象、确立话题、拟写提问的问题,到模拟表演,煞费苦心,作了充分准备,活动结束后,就此还写了作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充满着积极愉快的学习情趣。

3.帮助学生克服了对测试的焦虑心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由于笔试试卷基础题较多,开放性测试试题设计灵活,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因而大多数学生面对期末测试很有信心,而不是提心吊胆、忧心忡忡。一些思维比较好、学习有方的学生都能考出优良的成绩;一些生性活泼好动、学习不够刻苦的学生,在开放性测试中,能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倾向,找回自己的尊严和自信;对有探究精神的优秀学生也有展示个人潜能的空间。

第5篇

一、在命题技巧上要坚持“三化”

1.优化命题程序多年的中考命题实践,我们一般都遵循以下命题程序:制定考试文件出台学科考试说明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调研测试及分析命题人员集结(学习保密要求、学习课标、把握教材)编制双向细目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要求、考查方式等)整体设计试卷独立研发试题小组讨论组卷试题审校试卷质量自评试卷印刷考试阅卷指导试卷分析与评估。其中,调研测试制度的建立是确保命题质量的关键。严格按中考要求组织命题测试,抽取部分学校的部分学生参加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一是进一步了解实际教学水平,二是及时调整命题难度、区分度和试卷结构,三是为直接命题的教师提供参照。2.细化命题依据双向细目表是命题最常用的分析工具和设计方案,是命题的整体设计、学科研发试题的基本依据,是命题过程必须遵循的。一份科学的双向细目表,在命题中能发挥“三个确保”,即确保覆盖面,确保不偏离考试目标层次要求,确保不出怪题、偏题。要使双向细目表更具科学性,首先,要明确编制的依据。就中考的双向细目表而言,必须严格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本市中考方案及学科考试说明,结合全市初中学科教学实际,兼顾城乡差异。其次,要准确确定其考察目标。从认知要求的角度确保命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将考察目标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六个层次。第三,要合理确定“命题范围”。要保证测试范围与标准范围一致、不超标,试题涉及的内容就不能超出考试范围。大规模考试对所有教师教学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高质量的试卷才能发挥正确导向,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命题范围”考量。第四,题量要合理,分布要均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均衡测试题目,变“考什么就教什么”为“教什么就考什么”,有助于教师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第五,命题价值取向应与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价值观保持一致。高质量的题目不仅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这是因为在应答过程中,学生还将感受到题目内在的意义。第六,难度的适切性。这是因为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虽然是底线,但教育拒绝平均化,追求卓越,基于标准的评价关注的是高水平而又可以达到的标准。3.强化试题原创为了提高教师命题的原创性,我们一是要选择新颖的命题素材,命题素材要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张力。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中选择试题素材,体现从生活走进学科、从学科走进社会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人类面临的与所学学科知识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二是要求命题的切入角度新、立意新。为了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设计试题情境时,命题教师要善于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引题、以实际问题立意,从现实生活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取材,渗透人文情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在选好材料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恰当的删改,依据考点和学情进行立意创作。三是试题设计的有效性。对于一个试题,如果它预设的考查目标是合理的,本身也具有科学性,那么我们自然很关心该试题能否完成命题者事先制定的考查目标。如果不能完成,则说明试题在有效性上出了问题。通常以下几个方面会导致试题的有效性降低:题型选择不当影响有效性,小题大做导致题目的考查价值与分值不等效,对核心知识处理和把握不当导致试题内容与考查目标之间发生了偏移,问题设计和提问方式不够完善影响有效性,命题者的意图不能通过多数考生的解答而实现,其他领域专业词汇的过量使用的影响等。四是有效设置试题的难度。试题的难度直接影响到考试的难度,考试难度的控制,实质上就是对考试平均分数的控制。课程考试的结果应能使大部分学生达到及格以上的成绩,少数人达到优秀,也应有一部分人不及格。这种成绩分布是合理的,既有利于竞争,符合实际情况,又可防止分数贬值。影响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有:知识点的多少;知识目标层次的高低;解题距的长短;思维量的多少;问题及背景的熟悉程度(创新与实践性问题);题目条件表述的复杂程度;题目条件表述的隐蔽性;解答题目时涉及的心智技能;对表达水平的要求等。控制试题难度的常用方法有改变题型、具体化与形式化、增加或减少铺垫、增加或减少限制条件等。五是要克服原创性命题的几个误区。(1)为题干而题干。有的题干信息与选项不匹配,关联不大,或联系不紧密,没有为解题提供有效信息,题干变成摆设,解题时一点也用不上;有的题干很长,但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关键信息却很少,甚至没有一点,题干对解决的问题指向不明、聚焦不强,对解决问题帮助不大;总题干与支题干关联度不大,总题干的作用变得可有可无。(2)为情境而情境。不管情境与要考查的知识是否有联系,硬添一个热点时事背景或情景,实际上并没有起到联系学科或学生实际的作用。情境归情境,解题时一点也用不上。(3)本末倒置。题目盲目追求新颖和创新,只着眼于支离破碎的支节问题、小节问题,而忽视对学科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查,易导致偏题、怪题等。(4)命题者对各种题型的功能认识不足。如:单选题,是一种较好地考查知识面的题型,它可以把要考查的知识点进行较好地展开,合理地分布和布局,是保证试卷覆盖面的重要题型。有些教师命题时,选择题设计的选项不科学,没有考虑知识点的展开与选项之间的对等性、迷惑性和有效性,有随意凑数的感觉。

二、在选题组卷时要坚持“三对照”

一是对照《考标》、《课标》和双向细目表的要求,讨论试题与这些命题依据是否相符,不选超标的题,不选考点重复的题,不选有争议的题,不选近年的陈题,不选不严谨的题,不选偏题、怪题,不选题干不简约的题,不选阅读量不适切的题。确保试题对考点的覆盖面不少于80%,确保试题设计与其要达到的考查目标一致。二是对照教材表述及教学要求,检查试题表述是否严谨、科学,检查图表、数据、文字材料是否有误,检查试题是否有歧义,检查材料的真实性、时代性和代表性。选新颖的、简约的、表述准确的、无歧义的、有教育意义的题,选符合大多学生认知习惯与风格的题,确保试题内容与结构科学,题意明确、无歧义,试题表述准确、规范。三是对照原型题和原始材料,凸显试卷的创新点。试题一般分为常规试题、改编试题和创新试题三类。要凸显试卷的创新点,就要多用改编试题和创新试题,少用常规试题。改编试题是对已有的题目进行改造,使之从形式上、考查功能上发生改变,成为一道不同的试题。对原型题进行改编,是命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常见做法有:设置新的问题情景、转换题型、重组整合和改变立意等。教材中的原型题一般都很经典,是命题的重要资源。为了引导一线教师用好、教好教材,发挥教材在考试复习中的导向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我们要求命题教师改编和原创试题时,要大量利用教材中的原型题,直接选用或稍做变形,从中挖掘和组合并升华形成具有新意的试题。这些试题来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既让考生处处能见到教材中题目的影子,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抓纲务本”的学生和老师占到优势,又能有效地避免“题海战术”、发挥良好的导向功能。相对于常规试题和改编试题而言,试题创新更有价值和挑战性。根据选取的考查内容,按照考查的要求,选取合适的素材,打破常规形成的原创试题,即创新题。创新题的突出特征是“打破常规,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各地中考试卷中的创新试题,主要体现出背景新、素材新、组合新、设问新和立意新等特点。试题创新的方法很多,但要注意:创新是手段,考查学科重要知识、技能与方法才是核心,不可本末倒置。在求新、求变的同时,要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在打磨试题时要坚持“三个结合”

在选题组卷形成试卷初稿后,对每道试题仔细打磨推敲是十分重要的一道环节。磨题时要反复地读题,反复推敲问题情境是否交代清楚,表达是否简练、通俗易懂,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磨题时必须坚持读题、做题、改题相结合,反复读题干,反复做题,反复修改,力求题干简约、指向明确,答案严谨、无歧义。坚持命题人员独立思考与小组充分讨论相结合,不搞一言堂,不做无准备发言,要形成一致意见。坚持不厌其烦与短时搁置相结合,磨题是一个细活,需要命题者的耐心,磨题过程要不厌其烦。具体而言,磨题时要特别考虑以下问题。1.试题考查的重心是否与课标、教材一致,难度设置是否合理要着重考虑试题是否完全依据课程标准,有没有打“球”的情况,是否与《双向细目表》列出的知识点与能力点保持了一致。除了关注整个试题的合格标准和整体难度外,还要审查每个小题的难度预设,关注整个试题的难度结构是不是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2.题干是否简约试题的文字阅读量是否适宜。题干语言是否经过了认真的锤炼,试题的表述方式是否适用于所有考生,语言是否简洁、连贯、无歧义,题干的文字叙述是命题人自己拟定还是选用教材中的现成实例和措词,要尽可能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词汇。试题的插图是不是准确清晰,图形是不是美观,能不能给考生的视觉带来舒适感,插图位置是否正确。重新审视试题给予的情境是否充分,问题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无歧义。3.避免选择重题、陈题避免重题,既要注意不同试题之间不能重复、类似或者有相互提示的现象出现,又要注意试题的各个小题之间相对独立,不重复、不交叉。避免陈题,凡是曾使用过的题目都必须回避。4.试题的答案是否正确,评分说明是否规范。试题答案不能存在争议选择题的选项是否有意义、有无歧义、有无重叠和有无暗示,答案是不是唯一;填充题空白处所填的是不是关键性的内容或字眼,答案的简洁程度是不是可以用一个词语、符号、数字等来表示,一道填充题中的空白处是不是过多,填充的留空要一致,避免长短不一造成暗示。为方便主观性试题评分,减少评分误差,评分标准应规定每一道题中每一个问题(或步骤、观点)的分值,一般只要观点对就可以给分,不能因叙述或解答的顺序不同而扣分。

四、在审核试卷时做好“三个分析”

首先,要分析试卷的效度。效度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一般来说,效度评价是指试卷(题)能较好地体现学科课程标准,以学段内的知识、技能为基准,使考查内容有较好的代表性,关注试卷的结构、题型、试题呈现梯度,关注试卷(题)阅读量、评分标准和题型使用的合理性,关注试卷(题)语言、图形、文字是否符合学生特点,关注试题背景的公平性,同时要关注试题能力考查的多样性,合理使用开放型、应用型、综合型试题的功能。效度高的试卷,能够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真实度,它具有以下特点: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测量;选用的题型使用得当,发挥了该题型的功能;试题陈述无科学性错误;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合理,体现开放性试题本意;知识点源于课程标准,抓住课程标准中的实质性内容,而不拘泥于教材;不偏、不旧,涉及的问题具有同质性。总之,效度高的试卷,要确保无知识性错误、无文字错误、无标点错误、无符号错误、无图形错误,题型分配合理,图表绘制规范,试题语言准确,题干表述精练,试题文字量适度。其次,要分析试卷的信度。信度就是指考试的可靠性,考试结果的可信程度。信度高的试题很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不同学生的多次测试都会产生相对稳定和一致的测试结果。一般来说,信度评价要分析试卷的呈现形式,关注试卷的语言、图形、文字与学生年龄特点的一致性,学生答题时阅读量、书写量的大小合理。要分析试题选择的载体,关注题目所选择背景材料的公平性。要分析评分标准设计,关注试卷拟定的评分标准具体、明确、可操作性,是否易于评卷者掌握和操作。要分析题目解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缓解学生的考试紧张心理,关注试题是否叙述准确、简明,是否方便学生理解题意,是否有效地控制非智力因素导致学生得分差异。要分析整卷设计,关注是否适当增加题目的可选择性,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地发挥水平。再次,要分析试卷的区分度。具有良好区分度的试题组成的试卷,实际水平高的学生得分较高,实际水平低的学生则得分较低。具有良好区分度的试卷,每道试题都具有适当的、较稳定的区分度。考试区分度的分析,一要关注试卷区分度的起点,二要关注全卷区分度的结构,三要关注试卷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四要关注题目的难度梯度设置是否恰当,五要关注题目区分度的有效性、公平性,六要关注对重点知识掌握和能力水平的区分是否突出。最后,要关注试题赋分合理性,试题的赋分应与其考查的层次、难度及学生答题时的付出相对应。同类试题内部、不同类试题之间的赋分要统一规划、经过比较、权衡,做到赋分合理。

五、在校对试卷时要坚持“三个并重”

校对以猎错改错为基本职责,仔细校对,是确保命题质量的最后一道工序。试卷常见差错有:文字差错、词语差错、语法错误(包括词法错误和句法错误)、数字使用差错、标点符号使用差错、量和单位使用差错、版面格式错误、事实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政治性错误等。为了消除上述差错,我们对中考试卷的校对始终坚持“三个并重”。一是三校一读与对片相结合,校对与审题并重。把校对的过程当作再次审题、磨题、消灭误差的过程,不能只校不审。二是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校题与解题并重。一人为主朗读试题,同组教师听题,集体交叉校对,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局限和“熟能生错”的弊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同时,集体交叉校对还可以有效地相互检查、相互监督,后校次实际上是对前校次的质量检查。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消灭误差,在批阅过程中校正、修正、补充答案。三是质疑与排疑相结合,校点与校面并重。从整卷、整段材料到每个小单题乃至每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核对,消灭差错。以上考试命题质量管理的“六三”法则,既要求命题教师坚持“五心”,即命题时潜心,选题时精心,磨题时耐心,审题时专心,校对时细心;也要求命题质量监管者具备“四不”,即不厌烦、不畏难、不懈怠、不想当然。只有二者的紧密配合才能保证命题质量的较高水准。我们在多年的考试命题实践中,归结出这一考试命题质量管理的“六三”法则,以期对提高中小学考试命题质量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金华 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教科院

第6篇

【关键词】实验导入;观察;掌握知识;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32-01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

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

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 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5、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7篇

[关键词] 心理测验 销售人才 招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把构建一支优秀的销售队伍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菲利普・科特勒在其名著《营销管理》中引用了一项调查结果:27%的销售人员创造了52%的销售额。美国一项针对44个东南公司所进行的调查发现,优秀的销售人员其销售额平均为6700万美元,但是表现平平的销售人员平均销售额则只有300万。影响销售人员业绩高低的因素有很多,如市场潜力大小、企业对市场的资源投入、市场的成熟度、产品寿命周期、竞争对手实力等,但这些均非决定性的因素。实践证明,销售人员的岗位胜任素质才是决定销售业绩高低的关键。因此,要想构建一支优秀的销售队伍,首先要严把招聘关,用科学的方法甄选出符合企业价值观,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人才,而心理测量技术的发展,为销售人才甄选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

一、应用心理测验的原因

根据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人的工作绩效与个人素质密切相关。个人素质犹如一座浮在水中的冰山,冰山有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五部分构成。其中在“水面上”的知识与技能相对容易观察和评价,是胜任工作和产出工作绩效的基本保证。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潜藏于水面以下,它是左右个人行为和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主要内在原因,水面下越深的部分对于绩效的影响也就越大。

胜任素质是个体表现出来的能带来优异绩效的品质和特征,它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业绩并能区分优秀业绩者与一般业绩者。胜任素质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或决定作用是通过行为而发生的。在现代企业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及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客观上需要具有不同胜任素质的人员。员工的胜任素质和工作岗位相匹配,能使员工表现出更好的职业适应性,有助于产生工作的高绩效。

对于销售人员胜任素质的构成,综合西方及我国当前的研究成果,按其重要程度排列,主要包括影响力、成就动机、主动性与积极性、人际沟通能力、客户服务意识、自信心、关系建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及技术性专业知识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影响力和成就动机。从以上销售人员胜任素质构成可以发现,销售人员胜任素质的直接表现就是其心理素质。对销售人员进行甄选,就是测量应聘者的心理素质,选拔出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人才。在心理素质测量方面,心理测验具有其它工具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心理测验的主要类型

心理测验是根据标准化的程序来测量个体的某种心理或行为的工具,通常情况下,它是由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通过对一部分人的有代表的分析,对人的某些心理特征进行数量化的推论,从而区分出不同的人心理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心理测验的运用可以使录用决策更为科学、准确,为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提供比较充分的信息。心理测验按照功能可以分为:(1)智力测试,即对人的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测试,包括个体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及判断力等方面;(2)能力测试,主要用于测量被试者的潜在成就或预测将来的作为水平,也就是预测个体在将来的学习或工作中可能达到的成功程度,包括一般能力倾向测试和特殊能力倾向测试;(3)人格测试,主要用于评价及测量个体的情绪、兴趣、态度、动机、气质、性格等非认知结构的特点;(4)创造力测试,即测试个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心理测验的组织实施

在销售人才招聘中应用心理测验,既要符合企业招聘的基本流程,又要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标准程序操作,总结起来主要应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任职资格

应用心理测验对销售人员进行招聘,首先要确定本单位对销售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重点是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可以通过工作分析的方法来进行,通过分析销售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活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服务的客户,结合企业的价值观、发展战略,采用问卷法或者访谈法,归纳出销售人员的基本任职资格要求,特别是销售人员的胜任素质要求,作为应用心理测验的基础。

2.选择测评工具

选择测评工具主要是针对要测评的心理素质组织测试试题。测评试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选择我国修订过的专业心理测量量表;二是从已有的心理测验题库里选择相关试题,或者是编制测试试题,制成测试量表。前者权威性高,科学性强,但对岗位的针对性不足,可能需要多个量表才能完成素质测评;后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针对性强,节省成本。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保证测评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同时,考虑到某些应聘者可能会根据社会认可的标准过分迎合社会需要,或过分粉饰自己,而不是依据本人的真实情况回答问题,测评量表中应穿插一定数量的测谎题。

3.实施心理测验

规范的测评情景是降低心理测验误差、提高信度的重要措施。测试要注意做到客观化、标准化,保证收集到的测试结果能够公平、真实地反映应试者的状况。在实施测试的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指导语,必要时还要计时。要注意测试情景的设置,现场环境要求空气通畅、新鲜,照明充足,温度、湿度适宜,干净整洁,安静,没有外界干扰。每个被测者的桌椅应尽可能舒适,并有足够的空间,尤其应避免多个被测者同时应试时相互影响、干扰的情况出现,使应试者在正常状态下完成各项测试。

4.分析测评结果

一般心理测验的计分和统计方法都是在编制试题时就预先建立好了,记分只需按测试说明进行操作即可。记分出来以后,要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应聘者的淘汰标准,如对某一项目分值低于某一分数者予以淘汰,由于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应聘人员往往比较多,通过心理测验的方法进行部分淘汰,可以降低招聘的成本。对没有淘汰的人员,要分析其测评结果,评判其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作为录用决策的重要参考。

5.做出录用决策

心理测验在销售人员招聘中,往往是作为初步淘汰或者辅助决策的工具使用,一般不作为唯一的甄选方法。为了深入考查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往往要结合其它甄选方法进行,如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工作测试、背景调查等。招聘方根据对应聘者的测试结果,广泛收集应聘者相关信息并征求主管人员意见,在对应聘者全面考查的基础上,确定拟录用人选,完成整个招聘过程。

四、应注意的问题

1.选用科学的测评工具

心理测验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可信性。在选择心理测验工具时,一般要选择经典测验工具,这些工具是由相应领域的心理专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化程序进行编制,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修订后而趋于成熟与完善的,其测评结果往往比较客观、准确。需要注意的是,招聘方不要迷信国外的心理测评工具,更不能把一些网站和杂志上的“趣味心理测验”作为招聘工具。每一种测评工具都有其适用范围,国内外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国外的心理测评工具直接拿来用的话,其科学性会大打折扣。

2.审慎做出录用决策

心理测验是一种科学的心理素质测评方法,但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销售人员招聘中应用心理测验,应聘者通常会竭尽所能以获得良好评价,如对一些自陈量表的回答往往参照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择答案,造成测评结果失真。同时,由于企业所在行业不同,其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不同,企业对销售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招聘方在录用销售人员时,要审慎使用心理测验的测评结果,要考虑到应聘者心理素质与企业价值观的匹配性,综合分析应聘者的素质,审慎做出录用决策。

参考文献:

[1]江心:心理测验的六大误区[J].人力资源,2007(03):40-41

[2]林仲贤:心理测验的含义及其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03):522-523

[3]吴红宇:营销人才的能力分析[J].人力资源,2006(23):44-46

第8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作业 特点与形式 布置方案 设计

现行课程计划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是要有现实意义,要有趣,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所以中学数学作业要求也应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步伐。下面就作业的形式、布置方案、检查及落实等对整个数学教学方法的实施的影响谈谈一些看法。

1.高中数学作业的特点与形式

高中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对高中数学作业具有较高的要求。它有以下的特点:首先是高中数学的高度抽象性。高中数学有其本身的专业特点,因为高中数学的知识结构具有高度的概括抽象性,有些知识与实际应用毫无联系,所以作业形式只能用高度抽象的数学语言来解决,所以高度抽象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其次是高中数学具有强力的严谨性。数学中推理体系是一个演绎推理过程,所以作业中论证推理必须具备很强的严谨性。最后是高中数学作业的密集性。因为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每天都要接受新的知识点,每节课上都有新的质疑,课后留下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作业中体现出来,所以说,天天有作业。

高中数学作业就其形式上,按反馈形式可分为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按学习层次可分为预习作业、练习作业、巩固作业、复习作业、单元检测作业、章节总结作业,按时序可分为即时作业、近期作业与长期作业,按表达方法可分为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按思维方法可分为概念应用、知识点的提升题、纠错题、开放性题等。

2.数学作业的布置方案

高中数学的作业一定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以教材为中心,以高考为参照,由教师按习题的难度组织起来布置给学生,组成一个基础型、提高型,通过机械重复来加强记忆、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它的弊端明显:作业是课本和习题集,作业形式单一,作业不鼓励合作,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对作业的评价是被动评价,题海战术费时费力,单调重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把数学学习视为负担,也就谈不上作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了。因此,新的教育理念是创造性教育,所以,改革作业结构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作业的类型

2.1.1巩固性作业。通过这一类作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活动技能,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活动技能达到自动化。

2.1.2研究性作业。是一种全新的、开放的作业。研究性课题的提出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确定,或直接由学生独立提出的,而完成研究通常可以由学生独自进行,也可以由若干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团队力量合作进行。学生通过研究会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2.2建立高中数学作业的结构模式

高中数学作业布置要有实效性,因知识点而异,还要因人而异。我们提出以下作业模型。

2.2.1自主作业模型。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作出适当的要求,自己决定教师所要求的题型,选择适当的题量,以巩固知识点。这种作业要求放宽,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能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2.2.2分层作业模型。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会整齐划一,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把题目分成两类:基本题与较高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选择作业。根据分层次要求,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3自我归纳编题模型。在每一章节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完整归纳本章节的知识点体系,结合大纲要求编写本章节的过关测试题并提供答案。同学之间相互测评,教师认真审查批注。这种作业使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2.2.4探索研究性作业模型。这种作业模型是对传统作业的挑战。在大纲要求下,教师给定知识体系的范围,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面选择对应题目练习,再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回到题目中来证实自己解题的正确性。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成果,互相促进。这样学生边学习,边研究,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层次,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念,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设计高中数学作业的几个注意点

高中数学作业的改革不是以新奇为出发点,而是讲究有效性与实用性、可行性,它是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内在挖掘与智力因素潜能的提高。然而设计作业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要让作业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得讲究一定的方法。我们设计作业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3.1作业要明确目标

应该让学生明确现在学的什么内容,本次作业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3.2作业对巩固知识的针对性要强

作业不仅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而且要体现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学得轻松,用得实在,作业布置要多考虑知识点的实用性与多数学生的适应性。

3.3作业要因人而异

学生学习数学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差异是必然的,其中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可根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在教学目标的总前提下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目标。

3.4作业要具备密集性与重复性

因为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每天都要接受新的知识点,每节课上都有新的质疑,课后留下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作业中体现出来,而且学生的作业中每次都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同种题型在不同时刻应重复出现。要注意作业数量适当,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完成。

第9篇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研究表明:元认知水平的高低联系着学生是否具有较多的关于学习及学习策略方法的知识,并能否善于监控自己的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特定的目标。因此,只有把学法指导落实到实效上,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我从下列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训。

一、指导检查督促学生预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需要教师日复一日、耐心细致地逐步培养,尤其是初中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要培养他们养成自觉的预习习惯,必须有一个过程。一开始,教师要明确地指出预习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并严格地及时检查,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要查出原因,给予鼓励和帮助,督促他们努力做到,待习惯基本养成之后,再逐步放手,不作具体的要求,而是作为一项常规作业,使学生能主动地做好预习工作,形成真正的自学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刚开始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时,我每天都发一张印有预习目标、要求及自测题的作业纸,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基本知道预习什么、怎样预习、预习到什么程度,习惯养成后就不再发作业纸,改为预习情况检查,这样不但可以知道学生的预习效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如下是预习指导作业纸。

总体要求:

1.能理解、熟读对话,知道本课重、难点所在(划出来)。

2.能理解生词词义,并较熟练地拼读。

3.提出疑问。

预习过程:

1.阅读对话1―2遍,遇到生词先猜一下词义和读音,理解对话主要内容。

2.仔细读对话并查阅生词,核实词义和读音。

3.听课文录音两遍,大声朗读对话及生词若干遍,至基本熟练。

4.列出难理解的句子及疑问。

5.完成下列练习(就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略。

预习不但可以扫除新课中的知识障碍,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而且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外,预习也有助于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它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长期预习实践的锻炼,能加快学生阅读的速度,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展示学习策略,化教法为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自主探究和学习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下列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渗透的几种方法。

1.用“导学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渗透和指导。该模式较适合语法教学。它的基本点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会学。总的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基本结构由启示(明确目标)―设疑(转化问题)―阅读(获取信息)―讨论(确定答案)―总结(探求规律)―训练(反馈巩固)六个环节组成。

2.用“自主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渗透和指导。该模式适合于课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习任务,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当学生发现困难时,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并及时评价学生是否完成任务,促使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获取新知识和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及时“内化”知识,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

3.用“渗透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渗透和指导。这是经常采用而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在某一环节上,或在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或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或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的薄弱处,进行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教师应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和学生的疑难点,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指导学生用“回忆复习法”复习当天所学内容。即每天晚上回忆一下当天课堂上学,练的内容及重点学了哪些生词、词组或句子,再翻开书核对一下,对于没有回忆起的内容重点复习并强化记忆。

2.指导学生用“归类复习法”复习某一或若干单元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如学了“看病”或“购物”等话题的若干对话后,指导学生用归类复习法复习。列出作为病人去看病或顾客去买东西常用哪些交际用语,此法也可用于词汇的复习,如归纳所学过的食品的名词或所有以un-开头的词等。

3.指导学生用“问答复习法”复习某一语法项目,如学了现在完成时态后,指导学生用此法与自己的同伴就现在完成时的意义、结构、常用的副词和时间状语及注意点等相互提问、提醒或纠正。

4.指导学生用“对比复习法”复习容易混淆的词汇、句型或语法项目。如指导学生用“对比复习法”复习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在结构、用法、常用的时间状语方面的不同。如动词look/see,hear/listen的区别等。

第10篇

一、讲评目的要明确

就一份试卷而言,讲评的目的在于解决一些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的答题带来指导性的作用。讲评时既要分析试卷情况,又要分析学生答题情况。

1.试卷分析

首先,分析知识点的覆盖情况、所涉及章节知识点的联系性、历史线索的连续性,以便对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盲区进行查漏补缺;然后,无论是单选题还是材料题都要分析其命题的思路、考查的目的、单选题中干扰源设置的根据、材料题的专题核心等。

2.答题分析

首先,统计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和失分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找寻突出问题以及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其次,分析失分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还是审题能力问题,如果是材料题的话还需考虑是否是表达方式存在问题。

注意:上述分析工作在上课时可借助下表进行,分析情况便可一目了然。

二、讲评过程要优化

讲评课要凸显针对性、及时性、激励性原则,要紧紧围绕试题和答题环节,讲评过程要优化,努力使试卷的讲评课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1.讲评知识点和干扰源

讲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干扰源的相关知识点,找出四个选项之间的区别所在,当学生弄清正确答案后,教师可以通过改变题干或个别干扰源引导学生再分析找出正确答案,从而引导学生在复习巩固知识点的同时也学会了对相关知识的融合和辨别,达到举一反三、深刻理解该知识点的目的。如选择题:对人文主义核心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神学世界观,要求自由平等

B.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C.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制

D.强调人性至上,反对

完成该题时要求学生首先回答出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强调以人为中心”,先排除A,虽然C、D中都有个

人、人性等字眼,但B中的强调发展个性才是关键字眼。由“自由平等”引导学生联想到“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等其他知识点。

(1)就题论题法

就题论题法是最简单的也是平时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讲评时可以由学生回答、同桌互评或小组讨论等形式找出该题的命题和答题思路。

如选择题: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探究古尼罗河流域文明形成了下列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中正确的是:

A.世界最早的成文法典诞生于此地

B.基督教产生于此地

C.古代该地区人们使用象形文字

D.西方文明发源于此地

可以让学生回答,这道题目要考查什么知识点?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是考查古埃及文明的主要成就;再问此题命题的思路是什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四大文明古国及其成就,那么要正确回答此题就轻而易举了,然后告诉学生此题干扰源从命题思路中得出。

(2)纵深拓展法

纵深拓展法是就某一试题进行深入讨论研究,讲评时教师通过改变原题的设问方式、增补问题等形式,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其正确答案是什么。这样训练可使学生加深对所考知识的印象,以达到深化巩固之目的。如材料题:

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他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制度的胜利,他们产生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他们本身发生的地区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

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回答下列问题:①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②两国都处死了国王,他们分别是谁?③两国都颁布了重要文件,分别是什么?

这是一道比较基础的题目,学生的答题正确率较高。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提出以下问题:两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共同的结果?各自又有什么特点?革命后各自建立了什么政体?你认为哪一种政体更进步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

(3)网络辐射法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本命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时间地域范围,采用图表等形式形成知识网络,将相关的时间、人物、事件、国家、文件、意义等一一列出,再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情况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重新命题等活动的竞赛,然后小组之间交换试题进行测试,再互评。这种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于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极有帮助。

2.指导解题技巧和方法

讲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正确的答题思路入手。材料题的解题通常有三个环节:读、找、答。最实用的操作方法是:一读问题和分值,二看材料,三回归教材思考与课本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四解答。例如初三期中试卷中有这样一道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这是一次人类以来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

材料二 针对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社会变革,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请回答:(1)材料一中恩格斯所说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变革”是指什么重大事件?它首先发生于哪个部门?(3)材料二中的这场“变革”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这场“变革”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读问题时注意不能看漏题目,读材料时学会寻找关键词,如材料一中的“巨人”“思维能力”“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等;材料二中的几个时间的提示都是审题的关键。再加上暗示词“较平静”,应想到并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3.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在讲评试卷时,教师应该关注各类学生的心理变化,要用好激励手段。对卷面整洁、解题规范、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解法有独到之处、有创造性的同学加以表扬,讲解时可将学生试卷中出现的好的解题思路、方法用投影展示于课堂,如条件许可,也可由学生来讲解。对“学困生”身上的问题要耐心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还要指导他们优化学习方法。

例如,单元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问答题:分别说说下列名称的由来:圣诞节、印第安人、阿拉伯数字、马拉松长跑。

有位学生将我课堂上讲的生动历史故事简略地记录了下来,我就将她的试卷进行投影展示,对这位同学的上课专心听讲大加赞赏,同时也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课方法和效率。此后,我发现学生们在答题时也渐渐学会了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从而减少了死记硬背的现象。

三、消化讲评内容

1.自我消化

教师讲评后,必须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消化吸

收讲评内容。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试题,回忆讲评过程,对于自己失分的知识点加以整理、思考、重组,并尝试形成新的疑问,争取能独立处理这些问题。一堂讲评课后,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听课反馈的情况,如有疑虑再进行个别交流和辅导。

第11篇

关键词:解题能力;智力因素;物理教学

物理难学,似乎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少学生弃理从文的重要原因。了解是什么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抑制了学习兴趣,增加了我们的教学难度从而避免和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是教好学好物理的关键因素,笔者将从智力因素方面来探讨。

一、认知过程对解题能力的影响

(一)观察结果与物理规律的不一致性对解题能力的影响

物理知识的教学,多数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在物理解题中,如果没有足够、能够把有关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鲜明地展示出来的实验或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曾亲身感受过的事例作为基础,势必造成学生解题时的困难。如,在学习动量定理时,学生始终不能把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与动量的改变量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这就是因为缺乏感性材料的帮助,学生总是学不好动量定理,从而更不会运用动量定理去解题。感性认识不充足。但是,如果做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就会矛塞顿开。取同样的两个鸡蛋从同一高度落下,一个落到水泥地上破了,另一个落到泡沫板上却完好无损。经过教师的引导分析,学生就会掌握动量定理。实验是消除这种错误观念的方法之一。

(二)分析过程对解题能力的影响

学习物理规律后必须能对具体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才能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不出现差错。分析过程中的脱题、不全面,以及对定义公式的不正确应用都会对解题能力产生影响。

(三)概念不清和理解能力对解题能力的影响

物理现象和运动过程有些是可见的,有些是不可见的。学生往往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现象和运动过程认识不清,对一些定律、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无疑会对解题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二、思维品质对解题能力的影响

(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能力的影响

如果思维没有深度,思考问题就会浮于表面,囿于片面,就不能深刻领会物理问题的内涵和隐含的条件,把握不住问题的关键,难以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二)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对解题能力的影响

缺乏批判性和独创性是很多学生的共同特点,他们往往对本来已经错误的方法和原理、答案和结果不能提出质疑,发现不了题目本身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错解。

(三)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堵塞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思维定势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曾有这样一道测试题:

一人站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

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

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

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

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

错选A的比例相当大,进一步地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小与镜中“看到的”物体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学习新思想、新的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四)不会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如不少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记忆对解题能力的影响

自古以来,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是被看作是智力超群的象征。而记忆力差的学生,不仅丢三落四,而且很难形成渊博的知识体系,从而阻碍智力的发展。因此,记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智力因素。学生在物理解题中的记忆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科学概念的干扰

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之前,头脑中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从日常生活或者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与物理学有关的感性经验,对客观事物的属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概念体系。这些认识与要学习的科学知识密切相关,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模糊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人们称这种认识为“前科学概念”。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常常会用这些已经形成的前科学概念去解释。即使学习科学的概念,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仍会不自觉地用已有的前科学概念去解释,或者将自己的错误概念与科学概念混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相异构想”。

(二)无意义的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是在不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的情况下,单靠多次重复来反复进行强记、死记。“机械”地记住物理知识是无效的。因此,物理记忆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要求以理解为基础的较高水平的记忆。实践表明,学生不易记忆的内容往往是难以理解的内容。对于物理知识而言,不可理解的知识是不可能长期储存在记忆库中的,而且也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可见,有效的物理记忆的前提就是理解物理知识。

(三)知识的相似性混淆

由于知识的相似性,使不同的知识在记忆中变成了相同的知识,这就是记忆活动的相似性混淆障碍。物理知识的多重抽象性导致物理学中存在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而增加了记忆的难度。所以这种记忆障碍是常发生的,普遍存在的,也严重影响了物理解题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初学“速度与加速度”、“内能与热量”、“电势能与电势差”等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物理概念时,就常常不能从众多的相关因素中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因素,而将这些物理概念混淆。

四、想象障碍

一个想象平乏的学生,必定思路狭窄,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容易陷入僵局,囿于定势。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想象力平乏

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会有下述方面的表现:首先,难以根据词语或同样的表述,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因而也就难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其次,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综合,难以形成相应物理图像,从而干扰了正确、完整的综合分析,影响了解题思路最后的条理化、清晰化;再者,缺乏想象力,对题目所给图像的物理意义难于理解,甚至把图线误认为物体的运动轨迹;例如,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二)以回忆代替想象

对新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于用已有的记忆表象对新对象进行描述,而不习惯积极展开想象。这种以回忆代替想象的情况,是物理想象的一种障碍,它遏制了想象力的积极性,使新对象的形象难以形成或清晰呈现,进而影响学生对该问题物理本质的理解。例如,讲惯性时,有一小车上的木块在车骤停时向前倾倒的实验,学生对此实验印象深刻,从而对表象的记忆很牢固。而在回答一道类似的理想化试题时――若木块与车间无摩擦,小车骤停时木块将会怎样?大部分的学生回答:木块向前倾倒。这说明,他们用记忆的表象简单地代替了“无摩擦”时的理想化想象。记忆表象对新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若以记忆代替想象,不能及时形成反应新概念的新表象,则记忆表象很可能对新概念的形成起相反的作用。

(三)用静态想象代替动态想象

由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图景倾向于分立的静态画面,从而任他们在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动态想象中,经常不自觉地用动态过程中的一个静态画面代替整个动态过程去展开想象。在一些问题中,当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头脑中只形成一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图象。这一想象障碍在物理解题中经常出现,极易导致片面性。例如,木板的一端不断慢慢抬起,问木板与放于其上的木块之间的摩擦力如何变化?对这一问题,许多学生只考虑到木块静止的状态,而忽略了当木板的一端不断抬起到一定程度时发生木块相对于木板的运动情况。这类问题需要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把握事物变化的全貌。

以上内容,笔者从智力因素方面对影响学生解题能力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希望能与老师、学生共同探讨,进一步提高对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自学能力 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老师存在这样的情况:

凡是教科书和教参上有的,都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全面掌握。有时甚至找来大量的阅读题,巴不得能练到考题,力求面面俱到。结果练的那些,考试一点都没有,学生的负担很重,成绩还是原来的分数,如此,令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此,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这一年来,我深入研究了新课标,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

我认为必须从课堂重讲,课下,逐步转到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优化教学轨道上来。在这些方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综合性学习环节的充分利用

很多老师认为,综合性学习环节并非考试范围,用一节甚至几节课的时间来搞活动很没意义。所以,每个单元课文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很少有人带领学生们去实践,学生也只当是无用的内容,看都不看。

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我决定从综合性学习这个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在教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时,设置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用来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1 将全班三十名同学分为五个组,每组六人。

2 推选出组长,以负责分配指导组员的活动准备工作;

3 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布置任务;

4 组内共同策划,商讨,并进行任务分工。

课上,我留给第四个环节25分钟,让各组同学共同进行准备工作。在组长的带领下,整间教室沸腾了,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第二课时,各组成果汇报。

(一)分类辑古诗:五个小组分别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介绍了五个主题。

(二)声情并茂诵古诗:各小组派出两名同学将准备好的古诗声情并茂的背诵出来,并辅以音乐,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各组选出一名公证员做评委,为这几名同学打分。

(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各小组分别出示两张图画,并带领同学们欣赏美诗美句,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四)古诗接力:一人出一句,大家接。这样,学生们通过小组共同协作的自学方式,成功的完成了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古诗积累水平,更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的能力。

二、单元自测

单元自测是魏书生老师的成功经验。学生根据定向内容,拟出一组十分钟的检测题,自测、互测,抢答。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制定出具体的措施方法:

1 学完一单元后,每个学生出测试题一份,内容以本单元为主,突出单元学习重点,题目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及运用,字、音、词、句、文学文体常识、阅读、作文等,并写出“参考答案”一份。出好后上交,老师审阅,合格通过。

2 将试题答案整理若干份发给学生,抽卷解答。

3 答完卷后,学生互改。

4 根据同学批发的结果,自己总结得失,写出卷面分析。

这样做,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出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复习、再巩固的过程,而且这种做法的复习面广,学生的兴致高,效果好。

2 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会认真思考本单元的重点知识,有的同学更在出题的时候对之前没有精确掌握的知识点加以重视,强化重点,解决难点。

2 这种自测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类归纳的能力。

3 这种自测的方法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扮演教师的这个角色中,学生的责任心增强了。他们在整个出题,答卷、互批、总结的过程中都找到了乐趣。

三、作文批改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魏书生在介绍他指导学生自改或互改作文的十种具体方法后,说:“我是决不会再走被两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老路了。如果有变化,那就是再探索更好、更科学、更节省时间的批改之路”。

于是,我在学生的作文的自写、互批、互评、自改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修改作文,具有如下意义:

1 有助于提高作文质量。“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传统的作文教学是老师埋头批改,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学生对于老师的评语,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语意深刻难懂,以致作文无大长进。

所以,我们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批改作文,这样找毛病找得全,抓得准。且学生根据他自己的认识水平,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进行修改,改得自然妥贴。学生自己动手修改自己的文章亦或是同学的文章,那么,篇篇好文章,便不难如凿石取玉一般,“石尽而玉全出”。

2 学生修改作文,有助于掌握作文的规律。鲁迅先生强调,要从修改有毛病的文章中领会作文之道。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失败文,联系学过的基础知识,对照范文佳作,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是掌握为文之道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

3 学生修改作文,有助于发展智力。学生为了把作文改好而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要比构思时所想到的更深、更广、更严密、更精确。

4 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再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常写错字,累纠不改,用这种方法就可逐步改正。

5 可以通过比较其他同学的作文,明确优劣,博采众长,借鉴吸取同学的优点,更能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精神。

以上三种做法,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初步验证,由于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优化了教师的语文教学,使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