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人名言录

名人名言录

时间:2023-05-30 09:3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名人名言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名人名言录

第1篇

地点:学校寝室

道具:桌子一张,居中,上整齐的放很多书;两张椅子,一左一右。

(思伟一人独自一人在寝室里看着书。)

思伟(踱着步读一本名言书):[幽婉抒情的音乐伴奏着思伟的朗诵]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如果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温暖又柔和的床铺上,那他便十分心满意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可以说,生活就是懂得牺牲……人就在完成这个牺牲中享到自己的幸福。………人就在完成这个牺牲中享到自己的幸福!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做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展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

如果我曾经或多或少的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曾经或多或少的扩展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因而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分可爱,那我也就感到满足了。

(音乐声止)

(场外音)栋梁:不知道思伟在没有在,说不定这家伙又出去做好事去了,真不知道他是不是雷锋转世!

(场外音)孟成(笑):听说昨天他就去了什么地方帮一个孤寡老人搬东西!

孟成(敲门):请问鲜思伟在吗?

思伟(放书于桌子,起身开门):是栋梁和孟成啊,好久没有见了,还好吗?过来坐!

栋梁:好什么好,别提了!你在做什么呢?

思伟(拿起桌上的书):这个周末没有作业,又不想到处跑,呆在寝室看看书。

栋梁(看着思伟拿的书):《名人名言录》,思伟就是思伟啊,思想伟大,你这名字好真没有起错啊!什么时候你成了名人可不要忘了哥俩!(拍思伟的肩)

思伟:看名人名言就成名人了,那有这种逻辑!

梁:老实交代你昨天做什么了,害我想找了杀两盘象棋都没有找到?

思伟:出去转悠了一圈,什么都没有做,虚度了一天。

孟成:可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哦。

栋梁(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莫不是去拐骗那家的良家妇女不敢承认吧?

思伟:好了,好了,我去帮一个老人做了点小事而已!(说着舞台右坐下)

孟成:思伟就是思伟,一点不错,思想伟大;做了好事还不留名,佩服!(拱手,左边坐下)

思伟:你们是何居心啊,一唱一和的。

栋梁:老乡嘛,找你聊两句,上学期你好像拿奖学金了,哪天得好好的请一顿才行?(搬开桌上的一叠书,坐上桌子)

思伟:那个是当然。

栋梁(长叹一口气)

思伟:你干嘛忽然唉声叹气的啊?

栋梁:我和孟成在学校里过的真是猪一样的生活,一天吃了睡,睡了吃,上网包夜,经常搓麻将,期末挂了两科!真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些什么!我们好像得了厌学症,无药可以治了。

思伟:现在好好的学还来得及啊!不要灰心,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就必然失败。

栋梁:管它失望失败,我只要痛痛快快,玩两年,混个毕业证打工去。

思伟:倒还是个乐天派呢?

栋梁:不是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何苦啊!

孟成:一拿起书就头痛,表面上我们玩得挺高兴的,其实心里空荡荡的!真的郁闷!

栋梁:不说了,说来心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思伟:没看出来,你们两心里还这么复杂。这也对,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比如钥匙,经常使用的才是亮闪闪的。

孟成:你不明白我们,就叫饱汉不知饿汉饥了,在玩的方面你又是饿汉不知道饱汉饥啊。

栋梁:在学的方面你是饱汉不知饱汉饱……(欲往下说)

思伟(气愤的打断栋梁):少玩绕口令了,什么饥汉,什么饱汉,只有男子汉和懒汉!什么饱汉,什么饥汉?不过是有人有勤奋的理由,有人有懒惰的借口!一句话说,别人是饱汉,你们是懒汉!

栋梁(哑口无言)

思伟(缓和了一点气):成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一分收获需要一分耕耘,耕耘得好才收获得好。有句老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孟成(笑着圆场):我和栋梁其实也不懒,不然怎么还废寝忘食的上网呢,上得腰酸背痛腿抽筋的!(摸摸自己的背)

思伟(想到刚才自己说得有点火,看胖子那么说也打趣道):腰酸背痛腿抽筋,快用万通筋骨片啊!

栋梁(思忖一下):思伟,你说得对,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思伟:这才对嘛,这才是高中的时候的那个敢做敢拼的陈栋梁啊!我发觉你现在最缺少的就是目标!

栋梁:是啊,整个人晕乎乎的,没有方向感!

孟成:思伟,你给我们点建议吧。

思伟:美国的约翰逊总统曾经这样鼓励他的士兵——(起身)[幽婉抒情的音乐再次响起]人生是短促的,这句话应该促醒每一个人去进行一切他所想做的事。虽然勤勉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死亡可能摧折欣欣向荣的事业,但那些功业未遂的人,至少已有参加行伍的光荣,即使他未获胜,却也算战斗过。

孟成(抢过思伟的书):《名人名言录》,(翻书)——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一个人应当一次只想一件东西,并持之以恒,这样便有希望得到它。但是我却什么都想,结果是什么也抓不着。每次我都发现,当一个所追求的东西唾手可得时,我正在追求别的东西。太晚了。

栋梁(抢过胖子的书):《名人名言录》,(翻书)——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音乐停顿]思伟,你怎么不早向我们推荐这书啊!

思伟:这怎么怪我啊,这不过是一本很普通的书而已,它如果有什么作用就要看是怎么的人看了!

栋梁:这书我借了!

孟成:这书我先借了!你是在我手里拿去的!

栋梁:反正书在我这里!(拿着书跑下)(孟成追着下)

第2篇

1、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约瑟夫·鲁

2、在任何大自然中都无法认得美的人,这正表示其人心中有缺陷。——德国

3、只有那些无法把自己充分沉浸在美中的人们,才会鄙视美,把它看作一个感官的对象。——泰戈尔《孟加拉掠影》

4、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彼翁

5、失去了真,同时也就失去了美。——苏联

5、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卢梭

6、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支找寻。——泰戈尔《飞鸟集》

7、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8、假如认为美就是善,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托尔斯泰

9、美高于善,善胜过丑。——王尔德

10、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济慈

11、美,什么是美?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大量的美。然而,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马·埃利奥特

12、善较之美价值更高。——阿尔拉

13、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名人名言录》

14、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儒贝尔

15、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

16、应该学会在无价值的事物中寻找美好的东西。——高尔基《公墓》

17、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托·阿奎那

18、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

19、貌虽美但如果没有纯洁的灵魂,就好比是晶亮的玻璃眼睛,不辨世事。

20、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普利什文

21、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

22、美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完备的东西,它包括了自然的不可企及的神秘目标。——罗·布里奇斯

23、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刘·华莱士

25、美本身必须是真的。——德国

26、美在已经涉足和尚未涉足的领域中创造着。——塞·丹尼尔

27、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要幸福得多。——爱默生

28、要创造出真正的美必须具备巨匠的技艺。——约·德莱顿

第3篇

行色匆匆,我目睹了无数桃李花开的惆怅,也体味了无数金光闪耀的成功。我的心,已随大千世界大起大落,奉献了,付出了,而我此时更希望将爱惜注入吾之心。

伴着苍然暮色,此时的无疑问顿生。爱惜自己,宜乎众矣,然吾真的懂得怎样去爱了吗?

爱惜自己,需要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我深知自己处在腾空一跃的一瞬。翻开日记,或闭目养神之时,无数精神之泉如涓涓春水淌在我的心田。孙敬头悬梁以警戒自己,苏秦锥刺股以激励自己,司马光制作警枕以催促自己。这是他们对自己外在的折磨,而实际,是在磨练自己的意志,以求得更长远的成功。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伟大的爱。

我时常翻阅名人名言录,“天生我才必有用”早已烂熟于心。“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也早已倒背如流,如此以来,我得到奋发向上的斗志,和为人处事的准则。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的爱。

我常将古仁人诗句熟记于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教我忠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教我勤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教我坚定。“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教我豪爽。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爱。

爱惜自己,也离不开温馨的物质文明。

在不同时期,爱惜自己的方式也不同。现在眼看自己就要到达终点,更应给自己多一丝温暖,一丝安慰。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入心田,打开窗户,听听鸟儿的歌唱,闻闻花儿的芬芳。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时,学习了一天,出去散散心,活动一下。躺在软绵绵的床上问问自己累么,给自己一些鼓励,给自己多一些慰问。

整日面对校园的紧张、父母老师的关注,压力有增无减。在奔波了无数次后,我的心,有些蒙受风尘。奉献了,付出了,此时的我,更需要自己对自己的关注和鼓励。让在斤毫的精神更充盈。物质生活更温馨。爱自己多一点,让爱惜注入吾之心.

第4篇

王梆*作家,导演。曾出版有电影文集《映城志》,轻小说《或有爱藏不爱藏》等,并与多名漫画家跨国界合作绘本轻小说及漫画著作数本。

另拍摄有纪录片和故事片。现旅居伦敦,从事多媒体跨界艺术创作。

最近在听美国心理学家Talben Shabar关于“心理暗示”的影响力。大意是说,那些总是灰头土脸暗示自己“肯定不行”的人,最后一定求仁得仁,不是爱无能就是impotence(性无能)。我和几个毒舌女友谈“史上最衰男”,其中一位叫“神探”的,就属于这种自信低下型(poor self-esteem)。

“神探”是个中年离异宅男,独居伦敦运河边的一栋小屋,屋子阴森恐怖,两只被的德国腊肠狗前门后院各占一席地。厕所里有30支以上同一牌子的半价洗发水,冰箱里有一打半价番茄酱。他平时帮人修理电脑,赚点小钱,日子过得寒酸无趣。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不晓得在哪里翻出一打名人名言录,贴在相亲网上,加上长得还有点像《Dirty Harry》(上世纪80年代美剧里一个过气的神探),于是就把我们这个祖籍西班牙、在伦敦长大的37岁美女约出来了。

第一次约会他请她到他的小屋附近的牧场骑马,他骑术极烂,几步便人仰马翻,便借口要回家换衣服,把女友带入他的宅居地。一进门,女友就已经嗅出,他不是她的Tea,好不容易找了个借口想要逃,神探却可怜楚楚地问:“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女友心一软说:“不是。”这天晚上,女友回到家,发现神探把他在相亲网上的档案全都删除了,一副背水而战的模样。又接到短信,说希望能够再见到她,如果她不去约会其他人的话。女友没有当即拒绝,却也没有当真。

神探每天发7到8条短信,报告他的吃喝拉撒,并问候她的吃喝拉撒。女友觉得他人也不坏,便把他放入“我的友邻”一列。数天后,女友在相亲网上收到一封信,寄件人是一位电视制作人,在很多国家旅行过,在伦敦市区有自己的工作室,还长得超帅。信中赞女友是西班牙小斗牛,让人不斗不欢。并豪爽地邀请她周末到Bar Battu(伦敦一家有名的红酒馆)共进晚餐。女友并没有立刻答应,写信去问他的生活状况。他说他正在为BBC,virgin,O2这些大公司制作节目,而她将会在下月中旬看到他最新制作的电视片。正因为他十年如一日地为工作鞠躬尽瘁,所以年近40还单着身。这位钻石王老五,在信的末尾急切地说道,如果同意赴约,他将立刻打电话去订位,因为“那可是一家旺到要轮候三天的好餐厅”。女友一时脑袋进水,便按下OK和发送键,这才发现对方竟然连电话也没有留下。心中生疑,此时手机却凶铃般地响起,神探那酸得发酵的声音从伦敦运河底下的淤泥中冒了出来:“嘿,我就知道你不会喜欢我!为什么要骗我!?你喜欢的,和其他虚荣的女人有什么两样?去吧!去和你那个BBC,virgin,O2的帅哥约会去吧!”女友气得发紫,一条条翻出神探的短信,查看时间,发现这家伙竟然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完美地扮演分身,也算有些天分。

据说,不管西人还是国人,很多人都使用过这一招去试探对方的用情深度。这些人在证明了“她(他)是不可能喜欢我的”之后,都还继续苦大仇深地单着身。

第5篇

1转变旧思想,形成新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更新课改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当然,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否则就不能摒弃传统教育中的“填鸭”、专制、封闭的恶疾,摆脱旧的束缚,高扬人文、民主,创新的大旗,走出教育创新的新路子。作为课改的先锋教师,我利用课余的一切时间,积极参加每一次的培训,做好每一次的笔记,写好每一次的经验总结和反思,逐步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并在理念上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思想转变。我还积极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并在2008年的省级培训中获得优异成绩,这些都为我在课堂教学中解读教材,创设情境,设疑提问,激发兴趣、师生互动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2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模式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而言,理论性强,概念观点多,不好理解,不好记忆,再加上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地讲的话,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想说爱你不容易”。那么,如何给沉闷而严肃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下面就是我在课堂实验改革中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创设情境,树立学生的主体思想,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为核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全体参与。同时情境的创设也不应该是一个又一个活动的叠加,而要尽量注意情境间的递进性和承接性,给学生留下情感体验的过程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学习中,我让学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结果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很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注重时政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课下聊天,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就滔滔不绝,可一旦上课就无精打采、哈气连天。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些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了以时政新闻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这方面,我及时通过报纸杂志、视听媒体、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扩大视野,增加知识的储备,让自己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捕捉当今的最新信息,上通国际风云变幻,下晓社会是非曲直,并能精挑细选各种社会素材,以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切入点,力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乏味的理论内容变得生动、通俗、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再次,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实践能力。

“要想知道梨的味道,必须亲口去尝一尝。”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集相应的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我不会再给学生留一些死记硬背的作业,而是让学生步入社会做调查,或者让学生动手作时政简报、名人名言录,收集德育小故事,名人伟人典型事例等。多样化的课后实践作业行式,既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又能使课后实践趣味很浓,让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在趣味中激行,在趣味中掌握实践探究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最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命,在课堂教学中,我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还可增加课堂的容量,加快课程的进度。如在《维护国家统一》的教学中播放伊拉克战争的片段,使学生对国家主权、领土、政权有了深刻的理解。

3及时总结反思,指导将来教学

在进行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我经常进行总结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希望形成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以利于将来的教学,我也知道这是一个永不止步的漫长过程,但是我会坚持不懈的

第6篇

关键词:兴趣;教法;激发;成效;初中;思想品德

一、创设环境,营造气氛对激发学生兴趣至关重要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生动的情境创设,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点燃探索的热情。新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情境教学的理念,课程结构上增设了探究园,其中包括班级风景、体验与思考、情境认知、角色扮演等栏,目的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能突现主题的学习环境,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视频播放、图片插入、角色扮演、讲故事、演讲等形式创设不同主题的情境,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我想学,我要学”的欲望,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寓教于乐,寓理于趣

1.采用比喻启发式教学方法

用形象具体的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激发学生联想与思考,使学生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地学习。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易于掌握,乐于接受,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在讲授“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时,采用了比喻式教学法,对待传统文化,就好比给婴儿洗澡一样,把婴儿放在盆里洗干净后,抱起婴儿,倒掉污水。传统文化同样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精华是婴儿,糟粕是污水,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假如兼收并蓄,就好比婴儿污水并存。假如一概否定,就好比婴儿污水一起倒掉。通过通俗易懂的比喻,使学生对乏味的原理,学起来也饶有趣味。

2.善于利用教材插图和自制图表

形象的图和表,使纯文字的教材变成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述政府的职能时,采用图表法:

运用列表法可以梳理逻辑顺序,使其一目了然,学生易集中注意力,易于理解,乐于学习。

3.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增强情趣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利用幻灯片、录音、视频等“电化”教学手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即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方法上要改革创新,力求激发学习兴趣。

三、开头引人入胜,结尾余味无穷

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开头结尾很讲究艺术性。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开头,的确能使人全神贯注,引人入胜。

1.热点切入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性和生活性,引用学生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有争议的新闻热点,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堂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到品德与生活、社会、世界的联系,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以引发学生继续听的兴趣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热情。

2.故事入题法

故事的内容丰富,生动具体,饶有兴趣,启人心扉,用同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故事开头,容易吸引学生。例如:讲森严等级制度时,用《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故事导入,学生对元妃父亲跪迎女儿,受女儿嘱咐的场面颇感奇怪,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封建等级制度的兴趣。

3.激发争议法

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大胆设疑,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形象生动地理解所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开局,结合课文提出具有争议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引发争论,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拾获他人财物不归还”时,先提出两种观点:①拾获他人财物不归还只是不道德行为但不是违法行为。②拾获他人财物不归还不仅是不道德行为而且是违法的行为。让学生为此争论,学生为了证实谁是谁非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除了成功的开头,还要有巧妙的结尾,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具魅力。

1.悬念法

教师授课后必须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索问题的热情。激起了学生急于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的兴趣和欲望,最终为学习新课埋下热情的种子。

2.教学延伸法

“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靠多次重复不如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教师把教学内容适当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部诱因”,保持积极学习的“情绪状态”。教学结尾,指导学生写一些品德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读报、研讨和分析国内外大事,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社会,真正达到想学、乐学、会学的境界。

3.激将法

在原理讲述结束时,引用名人名言录或格言,促使学生进一步坚定信念,以助理解。例如:讲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条件是通过暴力和掠夺实现的,用马克思的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结尾,更使学生深入理解,乐意接受。

总之,提高课堂开头结尾教学艺术,是激发学生品德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四、促成学习实效,调动学习诱因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学有成效,使学生不断把所学的知识成功地运用于实际,尝解决问题带来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以致用,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得到喜悦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满足感。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角色扮演,辅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指导学生撰写品德论文,分析社会热点,关注社会问题。“书到用时方恨少”,让学生在运用中,产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诱因,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得好:“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创新和总结,把激趣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定会实现愉快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第7篇

从身边我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小W生缺乏爱心;动不动就出口成“脏”;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作业经常不完成;上网玩游戏成瘾;没有好的行为规范。这些种种都表现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差,同时也能够映射出这个社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如此。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影响着人的一生,陪伴人的一生,一个人将来发展如何,将取决于他做人的原则。因此,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就有效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掌握学生思想特点,学习品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德育工作首先应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思想实际,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思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小学中出现上述问题,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特别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深入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作为一名班主任,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这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更有利于加深师生的感情,从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激发兴趣,调节情感,深入研究授课艺术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讲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可联系思品课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机会参与活动,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结合贯彻“减负”精神,我们基本取消了那种死记死抄的思品课学生作业。倡导富有活动性、实践性的学习自创“作业”,如时政剪报、名人名言录、祖国(家乡)新貌集锦、收集德育小故事、伟人风采录等等,充分让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自主自学,保护个性,鼓励创新。这种活动化的思想品德教学,不仅充分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而且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又有效地冲破了那种长期以来难以摆脱的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本应具有的鲜明时代感。

三、联系生活实际,指导道德行为,强化自我教育意识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时期,但发展不够充分和成熟,需要加以训练和培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在指导道德行为中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劳动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当今物质福利不断涌进孩子的生活的同时,他们对这些物质福利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观念却很淡薄。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家里的“小皇帝”,贪图享乐,害怕艰苦,轻视劳动,不热爱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加强劳动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创造财富又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劳动人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从而体会劳动的价值,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日常的、反复的自我服务、义务劳动和家务劳动中,获得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思想教育与劳动、生活实践有效地相合,不断进行有效的尝试和改进,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取得较显著的成果。

四、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相互评价、约束、规范日常行为

在初步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上,每个学生不但教育他们自己该怎样做,而且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能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监督和帮助,形成良好的校园新风尚。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相互评价、约束、规范日常行为,实际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的好方法。例如,积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少先队员举行“在校我是老师的小助手”“在家我是妈妈的小帮手”“开办小小储蓄所”“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等活动;结合美化校园,开展植树种花,打扫公共卫生等竞赛活动;同兄弟学校横向联合,共同开展“做文明礼貌的好少年”“共创文明班级”等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习惯。同时,我们依据学生行为的量化数据,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范》为评比标准,组织班干部和学生定期进行考评和自我对照评测,在自我评测的基础上,由小组互相评比,再拿回家让家长考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和完善各类班队活动。量化管理工作虽然看起来细微,但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不甘落后等行为习惯,而且逐渐增强他们的主题意识、参与意识与个人与集体、国家共荣辱的自觉意识。

总之,十年立木,百年立人,思想品德教育来日方长,我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通过改进教育方法,与时俱进,增强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为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 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第9篇

(一)价值决定公式——价值规律公式之一

马克思关于价值决定的基本观点是:“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马克思关于价值决定的这个观点是价值规律的首要内容。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理论界通常所说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用个量t[,1]及其总量T[,1]表示)。对于t[,1]参与价值决定,在承认劳动价值论的学者中是没有争议的。但也许正因为没有争议,人们对t[,1]的认识一般也就没有深化、细化和量化。其实,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和社会实践,t[,1]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有必要在认识上加以深化、细化和量化。

从内涵来说,马克思所说的t[,1]至少包含着三个重要的规定:一是劳动时间,并且是有效劳动时间,是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二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三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基本上也就是社会平均的或中等的生产条件。后两个规定结合在一起,也就是社会平均的或中等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力(在这里,这两个概念完全一致,可以通用)。这样,商品的价值量(W)就是劳动时间(t)和劳动生产率或劳动生产力(N)的函数,即:

W=f(N,t)

在这里,N又是由多种情况和要素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在这多种情况中的每一种,都是一种或一类生产要素,每种要素又都包含着许多方面和因素。具体说:

第一,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可以说是劳动力要素(r),其中包括劳动者的德、智、体素质,这又取决于先天的体质和智力遗传因素、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因素,特别是本人的主观努力以及这种努力的方向和程度等等。

第二,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可以说是科学技术要素(e),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相关知识、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贮存、应用水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所承载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种类和含量等等。

第三,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可以说是管理要素(g),其中包括微观的经营管理,宏观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政治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纪律、制度、政策、措施、分工、协作,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力系统。

第四,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可以说是资本要素(c),其中包括资本的积累、积聚、集中、筹措、运作,生产资料的获取、配置、利用、更新改造等等。

第五,自然条件主要是土地要素(d),完整地说应该包括人类自身的自然(已列入劳动力要素之中)和人类外部的自然,后者又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矿藏、日照、气候、其他动植物、生态环境等等。

所有这些要素,都是劳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都是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性因素。仅以上述五项要素列入价值决定的关系式,可得出以下公式:

W=f(r,e,g,c,d,t)

以上因素都影响到价值决定,其中有的是加和关系,有的是比例关系,有的是非加和性、非线性的关系。

从外延来说,无论在中国在世界都存在着多层次的生产力,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生产条件和劳动力条件。同一规格质量的产品都可能有多个不同的生产者向市场提供;这些生产者有的是个体,有的是企业;企业中有独资的,有合资的,有股份制的,有国有的。不同生产者会有不同的生产条件、劳动力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不同的劳动生产率。这些生产者各自的个别劳动生产率(N)可能分别等于、大于或小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N[,1]),从而N与N[,1]的比值n(我们把n叫做相对劳动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指数)可能分别等于1,大于1或小于1.即N=N[,1],N>N[,1],N<N[,1],亦即n=1,n>1,n<1.但无论个别劳动生产率N和个别劳动时间t怎样不同,同一规格质量的产品投放到同一市场上价格都相同,从而社会价值W都相同。因而n值越高,在相同劳动时间t里产品产量越大,产品总价值也越大。于是就存在以下的数量关系和价值决定公式:

W=t[,1]=nt

当n不变或相同时,W与t成正比;当t不变或相同时,W与n成正比,即与N成正比,与N[,1]成反比;当W不变或相同时,t与n成反比。这就是说,当劳动生产率不变或相同时,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当劳动时间不变或相同时,商品价值量与相对劳动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指数成正比,或者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当商品价值量不变或相同时,也就是在等质等量商品中,包括单位商品中,所凝结的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劳动时间越少,反之则相反。因此,我们应该区别不同情况、不同概念的劳动生产率,来全面认识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三者关系;否则就会在这三者关系上纠缠不清,争论不休。

在计算同类商品总量、部门商品总量、社会商品总量时,由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总是根据所有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数计算的,因而这时n=1,从而,W=nT=1T=T.其中总劳动时间T=∑t=∑t[,1]=T[,1].所以,无论是同类产品、部门产品还是社会总产品的总价值量总是等于耗费在产品中的总劳动时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了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后,又在《资本论》第三卷进一步指出:“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7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必要的劳动时间,也就是理论界通常所说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用总量T[,2]和个量t[,2]表示)。显然,作为完整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对社会生产、对生产部门、对社会供给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社会需求、对消费者及其购买力来说也是必要的;不仅要具有劳动耗费上的社会平均性,而且要具有劳动效果上的社会必需性,即具有两种含义上的社会必要性,也就是必须由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这就是说:“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7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然后再根据从这样决定的商品总价值中所分摊到的部分决定单个商品的价值,即由“所生产的总价值除以产品数,决定个别产品的价值,而且个别产品只有作为总价值的这种相应部分才成为商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Ⅱ),1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因而,完整意义的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社会必需总量(B)所必要的劳动时间(T[,2]=Bt[,1])决定该种商品实际生产总量(A)的实际总价值(W),并由从这个总价值中所分摊到的部分决定单个商品的实际市场价值(w),即由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1]、T[,2])共同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包括总量价值W和单位商品价值w)。用计算公式表示,即:

W=T[,2]=Bt[,1]=B(T[,1]/A)=(B/A)T[,1]=b[,T]

w=W/A=T[,2]/A=Bt[,1]/A=bt[,1]=bnt

其中,T[,1]=T,为生产A量商品实际耗费的总劳动时间,t为单位商品个别劳动时间,n为相对劳动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指数,b=B/A为供求系数或产品需求率或产品稀缺率。

上述公式把产品需求率b列为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变量,从而把供求关系列入了价值决定。而市场供求是复杂多变的,因此,“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这样,供求变动就决定了价值变动,进而决定了价格变动。从这种新观点来看,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变动而上下波动,并不是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而正是有规律地必然地向价值接近,与价值相一致。

再从供求变动趋势来看,“如果供求决定市场价格,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格,并且进一步分析也就是市场价值,又决定供求。”(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2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这种供求与价格的相互作用,供求的价格弹性,会把供求、从而也把价值和价格拉向一个均衡点。这样,虽然在任何一定的场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但是“就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的整体来看,供求总是一致的;不过这种一致只是作为过去的变动的平均,并且只是作为它们的矛盾的不断运动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2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这时,A=B即b=1,因此,就一定时期整体来看,价值决定公式仍然应该是:

W=bT=T

w=bt[,1]=t[,1]

这个公式里,似乎b可以消失,不再发生作用,实际上这个公式成立的条件是b=1即A=B,亦即供求平衡,实际上供求在这里仍然是起作用的,而在其他任何一定的场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也就是A≠B,b≠1,从而b都不能消失,供求都起作用。

总之,在以上价值决定公式中,既包含了实际劳动时间(t和T),又包含了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1]和T[,2])。在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既包含了劳动时间,又包含了劳动生产率因素。其中也就隐含了决定劳动生产率并进而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多种情况和多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资本、土地等等要素。在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既包含了劳动时间,又包含了供求因素,既包含了生产过程、产品供给和劳动耗费因素,又包含了交换过程、产品需求和劳动效用因素,而在产品需求中也就隐含着产品的效用因素。因为没有效用也就不可能有需求,没有使用价值就不可能有价值;而且效用越大,越普遍,需求量也就越大,两者总是成正比。因此,这一公式既保留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又融合了效用论、供求论、生产要素论、生产费用论、积累劳动论的合理内核,从而这个公式是一个既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基本观点、又综合了各种价值论合理因素的价值决定公式,它适用于产品个量价值和总量价值的计算,经得起生产和交换实践的检验。以这一公式为结合点和切入点,我们可以通过吸纳各种价值论的合理因素而使劳动价值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可以进一步探讨各种价值论(和以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学)的沟通和综合。

(二)价格决定公式——价值规律公式之二

马克思关于价格与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1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由此可见,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劳动时间,计量单位是时、分、秒;外在的价值尺度是货币、计量单位(以我国现行纸币来说)是元、角、分。商品的价格应该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马克思关于价格的这个观点,是价值规律的又一重要内容。有人由此认为,理论价格就等于价值,诸如1小时劳动=10元之类的等式,在一些文章中时有所见,其实这些等式是不成立的。在这里,至少要加入一个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转换系数h,才能使两边相等:如只有当h=10元/小时劳动,才能使10元/小时劳动×1小时劳动=10元。我们设商品价格为G,商品价值为W,货币系数为h,以上关系式可通化为价格决定公式:

G=hW=hbt[,1]

这里的价格只是一般理论价格,实际市场价格与这个价格还会有或多或少、或正或负的差价,这些差价有的是由不同地点、不同流通环节商品中包含着某些追加劳动、从而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有的是由自然条件变化(如季节、气候变化)、市场竞争因素、国家政策因素、消费心理因素、社会时尚变化,以及种种偶然因素引起的(供求因素已被列入价值决定的内生变量,在此可不再列入)。其中由劳动量变动即价值变动引起的差价可纳入W之中,其余因素引起的价格变动和差价可用G表示,列入价格决定的一个子项,从而上式可完善为:

G=hW+G

其中G可大可小,可正可负,从社会总产品来看在一定时期可作为正负值互相抵销,也就是∑G=0.从而使社会产品总价格仍然等于总价值、即总劳动时间乘上货币系数,即∑G=∑hW=h∑W=h∑T.

由此,h=∑G/∑W=∑G/∑T

就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计算)来说,G应该用全年全国劳动者国内生产净值计算,W或T应该用全年平均劳动者人数乘劳动者全年平均劳动时间计算。由于目前统计指标和数据上的局限性,G可以近似地用全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W或T可以近似地用全年平均从业人数(R)乘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时间(T)计算,即:

h=GDP/RT

通过不同年份的不同h值,可以计算出h值的年变化率h′。用计算公式表示,即:

h′=(h[,j]+1)/h[,j](其中j为基期年份)

根据以上公式和有关统计资料,我们可以大体计算出一国h值和h′值。以我国近几年为例,可通过测算列出表1:

表1中国h值测算表

GDPRThh''''一年定期居民消费

(亿元)(万人)(小时)(元/小时)(%)储蓄利率物价指数

(%)(上年=100)

1990185316390924401.19

1992266526555424401.67121.97.56106.4

1994467596719922403.11145.310.98124.1

1996678856885020244.87126.89.18108.3

1998783456995720245.53104.54.7799.2

2000894047115020006.28108.12.25100.4

说明:T根据我国从1994年实行每周5.5天工作制、从1995年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从1999年节日假由7天延长至10天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1)》,《中国统计年鉴(1998)》。

以上测算结果表明,h、h′都是客观存在、可以计算的,h值实际上是以货币计算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h′部分地反映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部分地反映着货币币值的变化,h′值与物价指数和利率水平都存在着正比例或正相关关系。h′值变化表明,同量劳动在不同年份会对象化为不同的货币量,其货币量一般会逐年增加;反之,同量货币在不同年份会代表着不同劳动量,其劳动量(从而价值量)会逐年减少。由此可见,一定量货币、投资额会发生有形无形贬值,给予适当利息补偿是必要的、合理的。

以上的价格决定公式,也就是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式。这个公式表明,价格与价值并不直接等同而有明显区别,同时又有密切联系,具有正比例或正相关的关系,归根到底,价格是现象,价值是本质,价格是形式,价值是内容。正如列宁所说:“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表现。价值是价格的规律,即价格现象的概括表现。”(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0卷,1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但在传统理论上总是把供求关系排除在价值决定之外,把投资利息排除在价值构成之外,这样就使价格与价值越来越远,使价值越来越成为不可捉摸的东西,使等价交换只能成为偶然现象,使价值规律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也就不成其规律;相反,不等价交换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从而具有规律性。现在我们通过以上价值决定和价格决定的理论和公式的确立和推导,价格与价值、理论与实践就能无限接近,趋向一致,价值范畴就能从价格形式上经常得到反映,使价值真正成为价格的规律,使价格真正成为价值规律的表现,使劳动价值论具有广泛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三)劳动价值论视域的利息理论和利息率公式

马克思关于利息和利息率的基本观点是:利息是资本的单纯所有权所提供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4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利息率不能由任何规律决定,而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这种决定是偶然的,纯粹经验的,其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润率,最低界限则完全无法规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406~4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西方经济学在利息理论上则有时间偏好论、节欲论、迂回生产论、投资和储蓄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论、由资本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论等等。我国学者对利息的存在一般是从资本的贡献、资本的稀缺性、激励投资的必要性等方面来解释的,而利息的来源仍然是剩余价值或社会纯收入。所有这些理论都没有从劳动价值论上对利息和利息率作出科学的说明。

其实,利息和利息率完全可以从劳动价值论视域来认识和说明。事实上,合理的利息并不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更不是瓜分剩余价值的剥削收入,也不是由资本的单纯所有权所提供的。利息率的决定,不只是有一个平均利润率的界限,也不只是由供求关系决定,也不是纯粹偶然、纯粹经验、没有规律地决定的,而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是由投资贬值、投资费用、投资风险、供求关系等客观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资本额或投资额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代表着投资者提供的积累下来的一定劳动量和价值量,但同一价值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通常是由于通货膨胀而发生货币贬值,这是投资的有形贬值,理应得到补偿。其次,“撇开一切偶然的干扰不说,现有资本的一大部分,会不断在再生产过程的进行中或多或少地贬值,因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原来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再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并且这种时间由于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减少。因此,在社会生产率的较高的发展阶段上,一切现有的资本不是表现为资本积累的长期过程的结果,而是表现为相对地说非常短的再生产时间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4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这是投资的无形贬值。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必要的投资额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离不开作为过去劳动积累的资本的一份贡献。因此资本的无形贬值可以而且应该在资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贡献的限度内得到补偿。例如,从以上表1可知,同样1小时劳动,如将劳动复杂程度变化忽略不计,其价值量是相等的,但却表现在逐年变化的货币量上,1990年是1.19元,1995年是3.84元,2000年是6.28元,1995年是1990年的3.2倍,2000年是1990年的5.2倍。这里有货币贬值、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如果撇开其他因素不算,那么在1990年投资1.19万元,至2000年就应获得本利和6.28万元,其中获得的5.09万元利息,是投资者投资有形无形贬值的应有补偿,是投资者投资所代表的劳动量和价值量的回收,其中并没有占有任何人的劳动和剩余价值。再次,由于自然的和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种种原因和变故,投资会有部分乃至全部丧失的风险,股市有风险,银行贷款有风险,其他法人、自然人投资也有风险,因此,适当的风险补偿也是必要的。最后,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付出劳动和费用,如1999年我国银行系统职工人数已达205万人,(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77、90及82、164~165、40及19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要付出大量劳动、工资和费用;股民需要关注股市行情。把自己长期劳动积累的资金投放到某个项目上,对谁都不是一种小事,都是一种极其重要极其复杂的劳动。资本的成功运用和运作所要求的知识、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为此需要付出的劳动和努力,决不比其他劳动来得差。(注: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序第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由于这一切原因,合理的利息是投资有形无形贬值、投资风险、投资费用必要的补偿,是对过去积累的劳动和正在进行的投资劳动的必要的补偿,是劳动耗费的一部分,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是一种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此外,资本供求率始终是市场利息率的决定因素之一。这样,理论利息率的决定和计算就有了客观依据,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理论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资本贡献率+投资风险率+投资费用率)×资本供求率。

(四)劳动力价值公式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基本观点是: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及其子女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同时还要包括必要的教育训练费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193~1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以及必要的医疗保健费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Ⅰ),1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也就是支付给雇用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5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因为工人阶级是挣一文吃一文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4卷,4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因此,雇佣工人所得的工资将全部用于生活消费而没有分文剩余,其结果,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劳动力和工人阶级的再生产,是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4卷,4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的这些观点符合他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而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情况与一百多年前已有很大不同,我们必须研究新情况,作出新概括,提出新理论。

第一,今天的工人阶级和工薪阶层,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就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再是挣一文吃一文而无分文积累,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个人积累和私有财产。至2000年,中国个人储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已达10万亿元以上,加上个人经营投资和住房投资已达20万亿元以上,股民已达5800万户。(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77、90及82、164~165、40及19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工薪阶层个人积累和私有财产更远远高于中国。这些新情况是传统的劳动力价值理论、工资理论和积累理论解释不了的。因此,现代工人阶级的劳动力价值已经不仅仅包括马克思所说的生活资料价值和教育医疗费用,而应该包括更多的项目。

第二,既然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它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其他商品的价值都包括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和活劳动创造的价值两部分,那么劳动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和教育医疗费用,充其量也只是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部分,仅有这一部分还不足以生产和再生产、培养和造就出现代劳动力,这里必须付出两种不可或缺的活劳动,这就是家务劳动和求学劳动。

第三,家务劳动是劳动力再生产中完全必要的活劳动,是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保姆等人的家政服务已经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由于反作用,家庭成员从事的这种服务在家庭内部也应该视同商品,承认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尽管这种价值很快被家人消费了,但家务劳动者仍然是创造价值的。这种劳动完全是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活劳动和必经工序;否则,婴儿甚至无法长大成人,更谈不上再生产劳动力。再则,按照传统理论,同样两个劳动力,如果一个使用保姆,一个不使用保姆,由于有无保姆费用的不同,两者的劳动力价值就不同,工资也应不同,这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是讲不通的。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指出:“对每个国家的经济来说,家庭内的生产都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家庭和其他居民户,事实上都可视为小型的工厂。即使是最先进的国家,这些地方也都可以生产出极有价值的商品及服务。”“现在的确是把家务劳动也算在GDP里面的时候了。”根据一位教授的统计,“美国从4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为止,家庭内的生产值,超过了GDP的20%以上,而联合国最近公布的人力开发研究报告显示,家庭内的生产值占全球生产值的比例,竟然高过40%。”(注:加里·贝克(贝克尔):《生活中的经济学》,中文版,140~14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第四,求学劳动是现代劳动力再生产中极其重要的活劳动,是劳动力价值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在劳动力培养和劳动力价值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教师劳动和教育费用,求学劳动往往被忽略不计。其实,学生和成人的求学劳动是劳动量更大、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劳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学习是劳动,并且应当永远是劳动,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注:乌申斯基:《教学法原理》,中文版,125页。转引自王涵等:《名人名言录》,23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事实上,同样的生活资料和教育费用,同样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培养出的劳动力的素质可能有很大不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各人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不同。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学生的劳动比教师的劳动更重要。人是主体,物是客体,人格化、人才化劳动比物化劳动更重要。当今世界,经济是知识经济,教育是终身教育,社会是学习社会,社会组织是学习组织,求学劳动更为长期,更为艰巨,更为重要。据统计,至2000年,我国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已达2.2亿人,占全国人口17.4%,约占6-60岁人口22%。(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77、90及82、164~165、40及19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据我国学者王琪延研究,中国城市男女居民在终生总时间中,有45%属于生活必需时间。29%属于闲暇时间,10.5%属于工作时间,8.5%属于家务劳动时间,7%属于学习时间。(注:王琪延:《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0(4),第93页。)在工作、学习和家务劳动三项劳动时间中,工作时间占40.4%,学习时间占26.9%,家务劳动时间占32.7%。可见,学习时间加上家务劳动时间已经大大超过了工作时间。因此,我们研究劳动价值论,应该研究家务劳动和求学劳动创造的价值(这是一种凝结于劳动力价值中的潜在价值,这里不去多说);我们研究劳动力价值,应该包括家务劳动和求学劳动等劳动力生产中所必要的活劳动所形成的价值。

由此可见,劳动力价值(以V表示)应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其一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中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教育培训费用和医疗保健费用(以V[,1]表示),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其二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中所付出的家务劳动形成的价值(以V[,2]表示);其三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中所付出的求学劳动价值(以V[,3]表示)。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新的较为完整的劳动力价值公式,即:

V=V[,1]+V[,2]+V[,3]

这个公式更符合现代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客观实际,能合理解释劳动者个人积累和私有财产的价值源泉。

(五)成本新论及其公式

马克思关于成本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产品成本(K)包括生产资料耗费即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C,其中包括劳动资料价值C[,1]和劳动对象价值C[,2])和工资即劳动力价值(V)这两项。从现代社会化全球化生产过程和社会分工协作关系看,产品成本中除了包括各种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C[,1]+C[,2])外,还应该包括各种非物化劳动有偿转移的价值(C[,3]),如各种外购服务产品和知识产品转移的价值。同时,除了这些企业成本、直接成本、显性成本外,还应该包括各种社会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

其一是宏观管理和公共产品分摊的费用。这些公共产品包括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社会环境等等。这种公共需要是从人类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现在随着生产社会化、全球化、电子化、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的发展,不仅一个企业内部需要严格的科学管理,而且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都需要加强宏观的科学管理。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一切政治上的劳动都是间接的生产手段,都是整个社会劳动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恩格斯说过: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促进和阻碍两种不同的反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7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邹东涛教授以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为例,论证了制度是更内核的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观点。(注:邹东涛:《制度是更内核的第一生产力》,载《理论动态》,第1522期。)我国近50年来的历史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证明了这些观点的正确性。而优越的社会制度等公共产品的提供,需要公务人员付出艰巨复杂、优质高效的公务劳动。这些公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一般是间接融合和实现在其他各种社会产品中,是通过税收等形式实现补偿和再生产的。因此,国家税收并不完全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税收中用于经济、社会、行政管理和国防的费用,用于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和环境保护的费用,并不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是社会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的一部分。

其二是投资利息,如上所述,这也是一种间接的劳动耗费和劳动补偿,是一种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

其三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成本,包括为了开发利用土地、水源、森林、矿藏、生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产前、产中和产后付出的或追加的劳动和支付的费用,这也是一种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以土地资源来说,传统理论认为,土地是自然资源,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实际上,开垦了的土地不只是自然资源,也有人类劳动凝结在其中,也有价值,合理的地租不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是一种劳动报酬,一种间接成本。

由此可见,传统上所说的成本只是企业成本、直接成本、显性成本,只是部分成本而不是完全成本,完全成本还应该包括社会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成本公式,即:

K=C+V+S=C[,1]+C[,2]+C[,3]+V[,1]+V[,2]+V[,3]+S[,1]+S[,2]+S[,3]

其中,S为社会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S[,1]为宏观管理和公共产品分摊的费用,S[,2]为投资利息,S[,3]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成本。

(六)剩余价值新论及其公式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是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差额,也是商品价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反映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范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235~2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对这一传统理论,我们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再认识:

第一,剩余价值始终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因而剩余价值范畴与价值范畴一样,是商品经济所固有、并与商品经济共生共灭、始终并存的历史范畴,它适用于一切存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从而既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在不同社会,剩余价值有不同归宿,反映不同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归资本家所有,反映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归社会公众所有,反映着劳动者共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剩余价值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被创造出来,因此不是一种个人力量的产物,而是一种社会力量的产物,理应归社会公众所有,为社会公众造福,为社会进步服务。这正是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合理、更进步、更优越的真谛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坚实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应该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

第二,传统理论把利息、地租和全部税金都看作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实际上,合理的利息和地租以及部分的税金并不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是产品社会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我们应该把这些成本从剩余价值中剔除出去,较为确切地计算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其计算公式为:

M=W-C-V-S

第三,传统理论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活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而现代化社会化全球化的大生产大流通表明,剩余价值及其转化形式:利润不只是来自于生产工人,也来自于科学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而且不只是来自于生产工人或总体工人的剩余劳动,还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科学技术成果潜在价值的转化和实现,来自于生产力巨系统中的系统效应。因此,剩余价值的来源决不只是一个而至少有三个:一是来自劳动者(包括生产工人、科学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等总体工人)活劳动中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M[,1]);二是来自无偿利用的他人和前人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潜在价值转化而来的剩余价值,也可以叫知识剩余价值或技术溢出价值(M[,2]);三是来自生产力系统中系统效应形成的剩余价值,也可以叫社会剩余价值或系统剩余价值(M[,3])。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可以把不属于剩余价值的社会成本从剩余价值中剔除出去,又把剩余价值的来源从一个扩展为三个,从而就能较为准确地计算出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以及活劳动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其中计算剩余价值量的公式是:

M=W-C-V-S=M[,1]+M[,2]+M[,3]

以上公式在简化形式上只是加减法,而实际上要复杂得多,要应用现代数学和现代系统科学。

(七)价值构成新论及其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