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开荒南野际

开荒南野际

时间:2023-05-30 09:3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开荒南野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2、《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我依然守住萧萧荒园

我走了,不再回头,身后的荣华富贵已经成为过眼烟云。望庭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前面的青山绿水吸引了我,“五斗米”又安能让我折腰?

当洵阳之地多了我的幼稚足迹,当一步一步走进薪俸大族,上天早已安排好了我的最终归宿,毕竟,上苍知晓我存在的意义。

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不过如此,当真正看到自己的角色,我迷惘,我痛苦,我仰天长啸,斥问苍穹——没有任何回音,有的仅仅是田间忙碌的百姓,衣衫褴褛的幼儿。那里有我一步一步在黄土地里挪动的佝偻的身影,有千百年来仅仅翻动了一犁深度的贫瘠的土地,有漫野蓬勃与漫野荒凉,一把烟斗,一盏苦酒……

我于心不忍,不忍眼睁睁看着自己乞媚的双手掠尽在痛苦中挣扎的百姓,望着他们消瘦的身躯,我只有泪,只有痛。然而,我却无能为力。从天而降的士人大夫,我迎接不暇,他们只想享受太平,却不知世界上竟有难以想像的万丈深渊。难道,我竟忍心用百姓几近消逝的血肉去获得青云直上的坐骑?我做不到。我甘愿退出,甘愿去忍受贫穷,毕竟“少无适俗韵”。我宁可饥困而归土,也决不陷身于罪恶的浊流之中苟且偷生。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或许,这是我最终的归宿。此时,一切世俗的虚幻早已云消雾散,我面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自食其力的慰藉,是锄豆收粮的惬意,是心远地偏的豁朗,是心清气畅的满足。

当心境随着瞬时的灵动滚落下来的时候,才发现,此时的诗赋,竟是先前之俗陋与鄙薄所无以媲美的,又加美酒相伴,更胜于乞媚摇尾般的奴才生活,于是,我发现,自己真正达到了本应该早就达到的境界。

我的生命是自己的,做人的原则,也是污浊与无聊所无以改变的。于是,我心甘情愿守住萧萧荒园。

第3篇

是什么,让陶潜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选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什么,让文天祥宁死不肯将头颅低向第二个国君,选择”留取丹青照汗青”?是什么,让李太白不想再“摧眉折腰事权贵“,选择“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他们在自己心中栽种的那一株菊,那株淡雅、坚贞、傲岸的菊。

菊之淡雅在心中栽种一株菊

是什么,让陶潜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选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什么,让文天祥宁死不肯将头颅低向第二个国君,选择”留取丹青照汗青”?是什么,让李太白不想再“摧眉折腰事权贵“,选择“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他们在自己心中栽种的那一株菊,那株淡雅、坚贞、傲岸的菊。

菊之淡雅

在这个彩灯烁干了宁静、物欲占据了人心的社会里,几乎每个人都是名利、权势的俘虏,终日为追求这些而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甚至有些人不惜以生命作为交换,悲哉!为什么不能学学嵇康呢?纵然出仕便可金马玉堂、封妻荫子,但因不想被名利所驱,让世俗腐化自己,宁愿永远锤着铁,过着“邺下放歌”的生活。还有以“梅妻鹤子”卓然于中国历史的林和靖,纵然博学多才。只要入世便可垂裕后民,但他淡泊一切,一心只想在“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中追求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心中载种一株菊吧,让它时时提醒我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让我们能拥有淡雅的幽香,还心灵一片宁静清雅。

菊之坚贞

每次与屈原“邂逅”,我总是不禁肃然起敬,因为即使他面对君王的猜疑、谤者的非议,仍能矢志不渝为拯救民族存亡奔走疾呼。当秦国攻破楚国的郢都,他为坚守心灵以皓皓之心沉入汩罗江底。

或许有人会说:“那是那个时代成全了他,要让我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也许也能成为他”。那看看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发生了什么——多少矿工因瓦斯爆炸葬身井里,多少人被假酒假药弄得家破人亡,又有多少无辜的生命因豆腐渣工程早早断送…这个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在心中栽种一株菊,让它时时告诫我们要坚守原则,坚守内心纯洁的信念,这样我们才能抛开一已之私,才能还心灵一份愉悦、贞洁。

菊之傲岸

是否还记得那位对楚国相位持竿不顾,段然决定“曳尾于途中”的庄子?是否还记得那个高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还有那个“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丙昆仑”的谭嗣同?……这些“心如澄澈秋水”的清高居士,在心中栽种一株傲然挺拔的菊。

在心栽种一株菊,一株捍卫心灵月亮的菊,让它时时提醒我们“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于傲骨”,这样我们才能守住生命的尊严,还生命一份傲。

……

生活,需要有烟花般的多彩,更需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清雅,需要绿叶般的谦逊,更需要“钟鼓馔玉不足贵“式的傲然,需要向日葵般的激情,更需要“举世皆浊我独清”式的坚守。所以,清在心中栽种栽种一株菊吧!

在这个彩灯烁干了宁静、物欲占据了人心的社会里,几乎每个人都是名利、权势的俘虏,终日为追求这些而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甚至有些人不惜以生命作为交换,悲哉!为什么不能学学嵇康呢?纵然出仕便可金马玉堂、封妻荫子,但因不想被名利所驱,让世俗腐化自己,宁愿永远锤着铁,过着“邺下放歌”的生活。还有以“梅妻鹤子”卓然于中国历史的林和靖,纵然博学多才。只要入世便可垂裕后民,但他淡泊一切,一心只想在“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中追求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心中载种一株菊吧,让它时时提醒我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让我们能拥有淡雅的幽香,还心灵一片宁静清雅。

菊之坚贞

每次与屈原“邂逅”,我总是不禁肃然起敬,因为即使他面对君王的猜疑、谤者的非议,仍能矢志不渝为拯救民族存亡奔走疾呼。当秦国攻破楚国的郢都,他为坚守心灵以皓皓之心沉入汩罗江底。

或许有人会说:“那是那个时代成全了他,要让我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也许也能成为他”。那看看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发生了什么——多少矿工因瓦斯爆炸葬身井里,多少人被假酒假药弄得家破人亡,又有多少无辜的生命因豆腐渣工程早早断送…这个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在心中栽种一株菊,让它时时告诫我们要坚守原则,坚守内心纯洁的信念,这样我们才能抛开一已之私,才能还心灵一份愉悦、贞洁。

菊之傲岸

是否还记得那位对楚国相位持竿不顾,段然决定“曳尾于途中”的庄子?是否还记得那个高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还有那个“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丙昆仑”的谭嗣同?……这些“心如澄澈秋水”的清高居士,在心中栽种一株傲然挺拔的菊。

在心栽种一株菊,一株捍卫心灵月亮的菊,让它时时提醒我们“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于傲骨”,这样我们才能守住生命的尊严,还生命一份傲。

第4篇

家庭农场,却是一个人的天地

做过雨润集团猪肉,也干过其他营生以维持生计,2013年胡锁柱做起了家庭农场,至今已3年有余。从交谈中可以看出他很享受这一切,原因很简单,他生性向往自由,不愿受规则约束,只想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自在地摆弄着自己的农场。

2013年从同村人手里以每667 m2 500元的价格流转菜地15.3 hm2,规划3.3 hm2作大棚种植、12 hm2作露地栽培,此外还在河滩开荒近5.3 hm2,这20 多hm2的土地开启了胡锁柱的农场生活。通过摸索,大棚里种植着茄子、辣椒、甜瓜,以及冬瓜套作毛豆,而露地上则以冬瓜套种甜玉米为主。冬瓜是胡锁柱的主打产品,连续几年种植下来皆有所获,2015年产值更达1万元/667 m2,因施用农家肥而品质优良、口感上佳,畅销南昌、沈阳、厦门等地,成为胡锁柱最得意、最推崇的产品。

河滩的5.3 hm2土地,2015年胡锁柱尝试了杭白菊种植,还与同村4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简易的加工厂,购置了烘干等设备。但因土地需轮作,加之种植杭白菊对劳力需求高,加重生产成本,因而2016年胡锁柱改种豆角,利用已有设备来降低风险,做到鲜食与烘干两用。

农场目前仍处建设当中,已配置了诱虫灯、滴灌、微耕机、拖拉机、机井等设备,胡锁柱还相仿相效,自制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尽管粗糙,却简单实用。此外,沟渠修建、道路硬化等基础建设还在继续完善中,但总投入加起来已超百万,而国家政策只资助了30万元,尽管其余资金全是胡锁柱自筹,但胡锁柱已是心满意足:“这些年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很好,但国家毕竟那么大,做农业的人那么多,政策能照顾到一点就已满足了。”运营3年以来,农场仍未回本,但他并不以为意,笑呵呵地说:“如果行情好,估计2017年就可以回本了。”

虽美其名曰家庭农场,但实际上农场的主要劳力就胡锁柱一人,另有3人相对固定辅助,而只有在移栽的农忙时节,农场里才热火朝天。可以说,乐于家庭农场几乎是胡锁柱一个人的天地,大多数时间都是他一个人种植、一个人管理、一个人销售,看着菜生菜长,管着菜收菜售,这样的生活看似孤单,对胡锁柱来说却是难得的自在。

略胜一筹, 精进成半个专家

尽管农场还处于初始的粗放型阶段,投入劳力、物力较少,但却不妨碍胡锁柱乐在农场的略胜一筹。他是一个悟性较高之人,闻一知二,在武穴市农业局的帮扶与指导下,自制设备、自主创新,同时大棚种植、育苗等技术也尽数掌握。

在他人露地辣椒价格仅售0.6元/kg之时,他利用大棚春提早、秋延后技术卖出了3.4元/kg的理想价;在他人寻东找西购置好种苗之时,他早已在菜地里试验起了穴盘育苗,实现了辣椒苗、茄子苗、冬瓜苗、甜瓜苗、甜玉米苗等的自给自足,不仅如此,胡锁柱还为周边大户代育种苗。看着他小心翼翼拨弄种苗的模样,不得不令人叹服,眼前这位不修边幅的糙老爷们,竟也有如水细腻的一面。

胡锁柱作为周边第一个实施穴盘育苗的人,引来了附近众多菜农模仿学习与交流,他不仅倾囊相授教导菜农育苗技术,为其代育种苗、代购基质,还知无不言地告知各类优良品种。问其如何于万千品种中挑选优等,胡锁柱霎时喜笑颜开:“我就是一直订阅《长江蔬菜》啊,上面推荐的品种经过了您们的把关,肯定信得过啊!”接下来,他一一为我们道出了其种植的品种:冬瓜――湖南兴蔬种业的墨地龙、广东粤蔬种业的铁柱168,辣椒――河南欧兰德的欧丽500、江西正邦的基地酷优,甘蓝――武汉宏达种业的牛心甘蓝……

“种植后的性状表现都很不错,加之施用无公害农家肥,口感比较鲜嫩,卖相、品质都非常好,因此农场蔬菜的销量都还不错,除冬瓜外销外,其他蔬菜都畅销本地批发市场和商超,采收旺季连续订单供应,2015年光冬瓜我就净赚了十几二十万元。”胡锁柱脸上知足的笑容,让我们顿觉暖意浓浓,能于衷心的读者有所裨益,对我们而言甚是欣慰。

享受农业,即是享受惬意生活

谈及农场的未来,胡锁柱有着自己的节奏,他明晰农场的发展阶段,并不贸贸然于大扩大建,而是扎扎实实地量力而行。对于2016年,他已规划好,首先以大棚为重点,从技术到茬口尽量安排妥当,掌握属于农场的合适模式;其次继续完善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今后的发展蓄力。

第5篇

——柏拉图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样隐居深山,也不可能如李白一样率性而为,更不可能学易安整日对红花绿叶诉愁思。难道诗意地生活只青睐古人,而将忙碌的现代人摒弃在外?

答案是否定的。不能隐居,谁说我们不可在心中开辟一方心灵田园?不可率性,难道在适当的时机也不可放纵一下自己的情感?不要多愁善感,就不能倾吐自己心中的愁思?

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谥,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

在足球比赛胜利之后,你忘情地在雨中的球场里狂奔,任由汗水、雨水,甚至还有激动的泪水混合着流过脸颊,打湿衣襟。有人对你的这种举动感到不理解,问一场小球赛的胜利何以令你高兴至此。但我说,你这正是在诗意地生活。一次小的胜利是以令我们欢欣鼓舞,一将小的成功也足够让我们尽情狂欢。不要收敛自己的情感,让它自由地奔放吧!

心里有了不顺心的事情,可是身边没有听众,这时候如果将这些事情都锁在心中,只能徒添自己的烦恼。不如选择一种现代的方式诗意地生活吧!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上自己的烦心琐事,就像对花草倾吐自己的愁思一般。花草不能言语,但是这些“花草”却能替你排忧解难,让心中的不愉快更快地消逝。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吗? 

其实,要诗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顾我们的精神世界。哲人的话说得好,在物质丰富的时候,千万不能亏待了自己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如古人一般诗意地生活。

点评

第6篇

一个人很难平静下来,哪怕是睡眠,大脑细胞也一直不闲着,有的是在做梦,有的是在思考……更不要说,每天为上班或做生意而奔波了,天天忙碌着,很少能静下心来,好好享受一下,其实能学会享受平静给人带来的恬静、舒适、放松,真的不错!

人活在在世,总要去奔波、去忙碌,为事业忙,为家庭忙,为老人孩子忙,忙于紧张繁杂的工作假象,忙于逢场作戏的推杯换盏,忙于口是心非的“推心置腹”,究其原因,都是缘于“放不下”!一个人贵在能“放下”和“选择”,贵在能静下心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居一下,这时候我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怎能不令人佩服和羡慕。

其实,能平心静气最好。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唐刘商《金井歌》“文明化合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清心才能和气!清净内心的污浊、杂念,方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既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只有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实现更远的目标,即为“宁静致远”!

我的一位要好的朋友,是个有头有脸的生意人,出手大方,办事果断,很有财大气粗的风范,但是他经常私下里和我说,整天忙碌、紧张,心太累,人活着就为了要那个面子,没啥意思,没钱时,使劲挣钱;有了钱,又感觉生活乏味,无快乐可言……是啊,没了追求的生活突然变得淡然无味,人要能真正活出自己,活出感觉,活出轻松,确实不易。我的朋友告诉我们,人不要太累,太急功近利,求这,求那,劳心费神,忙得焦头烂额、头昏脑胀,忙的迷失了方面、丢失了自己,看似抛头露面,得意洋洋,实则身心疲惫,内心空空。所以,人只有平心静气,心静舒缓、平稳,才能有所作为,才能精彩人生!

人活着,不一定有钱就快乐,不一定忙碌就精彩,要学会平静,宠辱不惊,学会放松,忙里偷闲,学会远离人群的喧哗,去除烦躁!如果能独自坐在家中的某个角落听着优美的音乐,静下心来读读书,静下心来练练字,何尝不好呢?静静的在饮茶中享受轻缓音乐给身心带来的舒畅,静静躺在逍遥椅上享受温暖阳光中的无限遐思……那是一种别样的惬意!静静的品读我们走过的岁月,在岁月中收获的这种平静的成熟心态,是一种宝贵的生活财富,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

大海始于波澜又归于平静,人又何尝不是。当一切奔波不再,激情不再,都会归于平静,包括身心。当一切尘埃落定,一切都会归于平静,无论你如何身经百战,都要习惯于这种思维定势。( 散文网: )

只因为喧嚣了太久,躁动的太多,我们已经身心疲惫,这个年纪是该平静的品读生活了,是该找个安静的地方梳理一下自己的过往了……因为有的时候,人是要学会享受内心给你带来的宁静与快乐,因为“心宁智生,智生事成”,才是大智!

第7篇

关键词:陶渊明 陶诗 桑意象 蕴藉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国家之一。《孟子・梁惠文王上》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因为桑本身的实用价值,我国历来重视种桑养蚕,桑在我国古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古典诗文中的典型意象之一。譬如,《山海经》中出现桑有29次之多,《诗经》中有36次之多,等等。陶渊明诗歌变革地继承了前代诗歌的桑意象,其诗桑意象包含的意义是多重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园田生活

桑是古代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作物。《礼记》《管子》《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对桑的重要性记载,也有对上层阶级劝民稼穑植桑的告诫。虽然有种桑误国的典故,但是无桑即无蚕,无蚕便无衣,而衣食住行又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足见桑对社会生活生产的重要影响。

陶渊明《劝农》篇:“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描写了男女皆以耕织农事为本业,田园美景抵挡了田间的烈日,欢乐心情消解了劳作的辛苦。熙熙者,心绪和乐也;猗猗者,园田美盛也。花木繁荣,清风吹拂。在这样的氛围中,“桑妇”是以种桑养蚕为业的妇女农人,她们夙兴夜寐,与之同时,男性农人也在田野宿营,全然忘记了耕作的辛劳,互相之间追赶时令,沉浸于在桑园作业的愉悦,构成了一副和谐欢快的劳动图景。这首诗作于元兴二年,桓玄篡帝位,改国为楚,幽禁安帝于得阳。其时,陶渊明躬耕畎亩,“寝迹衡门下,邀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不提桓玄,不问政事,全部的身心都在园田,仿佛要和仕途作彻底的告别。

二、象征归隐意识

陶渊明一生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先后五次出仕,五次归隐。在陶渊明第四次离职不久,也就是在同年八月,陶渊明第五次出仕。任职彭泽县令,仅仅八十一天。

离职归隐后,陶渊明过上了纯粹的乡村生活,@一点集中反映在他的《归园田居》五首之中。其一中写:“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首诗中使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等静态意象,以及鸡鸣、狗吠的动态意象,静动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隐逸乡村的恬淡景貌,勾画了诗人自给自足的躬耕生活,所有意象的契合非常自然,没有一丝外界世俗的“尘杂”。自然境况如此,诗人的内心也是完全置于时局之外,不再留恋仕途,全身心地隐逸了。吴师道在评鉴这首诗的时候,说陶渊明是沿用了《古鸡鸣行》“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巷中”[1]。那么,陶渊明在用典的时候为什么要将“高”修改为“桑”呢?高者,高高在上,相比归隐的人而言还是身在仕途,清风得意的为官之人。而桑者,是乡村生活的常见物象。以常见物象替代“高”,足以见诗人隐逸的坚决、远离仕途的坚决。

三、象征政治失意

陶渊明一生五次的为官经历,每次出仕都是清淡寡味的闲职。从“猛志逸四海,蓦翮思远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的襟怀大志,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陶渊明在政治上是无比失意的。这于“学而优则仕”、有着大济苍生远志的传统文人来讲打击颇大。

《拟古》其九:“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晋傅咸《桑树赋序》说,司马炎曾亲植一株桑树,三十多年来繁茂不息。桑成了晋代长盛不衰的象征。在这首诗充满比喻象征,以“种桑”暗语晋安帝以司马休之都督六州军事,司马休之起兵讨伐刘裕为十三年,后兵败身亡。之后,政权飘摇动荡,名存实亡。诗中写了桑树由植,到茂,到折,到浮,暗喻了东晋政权的衰败过程,终于殆尽。全诗以桑为中心意象,通篇比喻,寄托尤甚,流露出对河山易帜的强烈失意感。

四、象征慨叹生命

陶渊明在桑意象象征念恋生命方面是两个方向的,一是从死亡的维度,一是从生存的维度。

从死亡的维度来看,桑谐音同伤,同丧。桑田、桑榆都是指时间易逝、暮年近晚的。人皆有躲避、恐惧死亡本能,甚至去主观刻意地延长生命、延缓衰老。这在魏晋时期也是常见的,服食仙药、饮用菊酒等。陶渊明也注意到了生的易变。在《归园田居》其四写:“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诗人携领子侄,经山泽林莽,去拜谒故人,眼见荒墟、丘陇、井灶、桑竹等物象。然颓败的景象,让人不禁想及主人在何方?原来己早早离开人世。而匆匆地离去,留下来的仅仅就是颓圮的井灶,还有桑竹残腐的余孽。作者在此使用桑意象与竹并置,桑者丧伤,竹者虚空,意在言生命的早逝,死亡的不定,“一世异朝市”“人生似幻化”,一切都将归于“空无”,诗歌的情感基调发生了陡变,由起初造访的愉悦陡然转入了对故人的悲伤。

从生存的维度来看,桑树是一种容易栽植和存活的作物,其枝叶根均可入药,帮人祛除疾病。无论是桑枝得药的典故,还是桑林祷雨的传说,都意蕴了桑与神灵的不凡联系。鉴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人们将对生存的崇拜,寄托到了桑之上。诗人《止酒》篇写“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濉G逖罩顾奕荩奚止千万祀。”关于扶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传说中日出、仙人居住地;一说是神树,九千年开花结果,吃后让人长寿。诗人或正言或戏言戒酒的事情,这样自己可以像神仙那么长寿,以至于千万年。

注释:

第8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更多地使用在了课堂上。在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毋庸置疑,使用多媒体教学,拓宽了学生视野,加大了课堂容量,丰富了课堂内容,使有些知识更直观,更形象。但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还是需慎用多媒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语文课过分依赖多媒体存在许多弊端。首先,会大大限制教师构建课堂的自主性,限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讨、交流的空间。语文课本应是最活跃、最有趣味、最适合教师自主发挥的课程,教师授课,一方面备课要充分,另一方面也看临场的发挥。一旦被课件拘囿,按部就班地讲解,教学过程显得机械死板。

其次,多媒体的不当使用,会使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他们不去熟悉、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课件的制作上,配什么画面,用什么颜色,弄得很花哨,而课件内容呢,无非是把教参上的东西从书上搬到屏幕上,语文课变成了课件展示课,语文老师变成了电脑高手或课件解说员,但黑板上惨不忍睹的板书和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解却显示了他们基本功的不足。还有一些老师更省事,课本也不看,课件也不作,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就上讲台,上课就是放课件,老师被课件牵着走,不但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再次,多媒体的滥用,使语文教学变得程式化,单调化。课堂是一个全方位互动的场所,驾驭课堂是一门艺术,语文老师应该用自己的激情和活力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而这些都是多媒体设备无法做到的。也许课件上朗读带的发音字正腔圆,但总让人觉得少了一些激情,少了一些沟通,也少了一些感悟。我们自己也许读得不够标准,不够动听,但其中饱含着我们的感情,有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带有我们个性化的色彩,这就足够地感染学生了。

从学生的角度讲,首先,多媒体的滥用使学生减少了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历来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使用多媒体后,课堂讲究大容量,高效率,使学生逐渐失去了说、读的能力,只剩下听、看的机会。

第二,多媒体的滥用使学生越来越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讲授的主要是文学作品,文学的魅力在于透过语言文字的描写,使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再创作。没有了想象力,人的心灵就如同失去了自由飞翔的翅膀,也就更谈不上再创造。所以,本应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在多媒体教学中,大量图片、影视剧资料的使用,使学生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固定化了,一说到“凤姐”,学生脑海中闪现的就是演员邓婕的面孔,阿Q就是严顺开的样子……缺少了联想和想象,就无法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无法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缺少了联想和想象,就无法品味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更无法体会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欣然。

第三,多媒体的滥用使学生容易养成不善思考、不记笔记的懒惰习惯。往往是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是积极去思考,而是抱着“等”的态度,等老师打出答案。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过度使用多媒体会使得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有些课件过分追求声色光电的效果,使得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神奇的动画和精美的图片上,忽视了对主要知识内容的学习。而且,由于使用多媒体时需要拉窗帘,光线昏暗,所以,课堂气氛会显得沉闷,学生容易打瞌睡,感到视觉疲劳等。

因此,使用多媒体应考虑到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遵循“少而精、宁缺勿滥”的原则,既不能墨守成规,一味沿袭旧的教学形式,也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甚至养成离开课件就不会讲课的习惯。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使语文课真正活起来。

作者单位:甘肃白银市第二中学。

第9篇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名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一句质朴无华的叙述,貌似平淡无奇;且夹在描写桃花源美妙境界的精彩语段中,却与之无甚关联,似乎是不经意之笔,甚至显得“多余”,因而往往被人忽略。然而,仔细思量,又令人颇觉“逆情悖理”。

首先,不合情理。正如《桃花源诗》所云:“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从桃花源人的先世为“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到渔人闯入时的“晋太元中”,时达五百余年。此时,桃花源外的社会在生产、生活诸方面皆已发生了重大变迁,包括“种作”“衣着”等,均无例外。而文中却云“悉如外人”,岂不怪哉?

其次,不合诗意。《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文,是为该诗作诠释和补充的,在说法上理应与其保持一致,可是该句却与诗的有关内容相左。《桃花源诗》云:“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明确指出桃花源人在祭祀、衣着等方面保持着古制,意即与外界迥异。而此文却云“悉如外人”,岂不抵牾?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吕氏春秋》)作者为何采用这种“逆情悖理”之说?用意究竟何在?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正是作者在构思上的用心良苦之处,可谓大有深意存焉。具体言之,其用意和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暗示主人公的来历。在本文中,桃花源人是故事的主人公,渔人仅是旁观者和见证者。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乐园里的桃花源人是一群什么人?他们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渔人在与其接触交流之前,毫不知晓,一头雾水;文章开头也并未作任何交代,读者未读下文时也会纳闷。但作者通过这句话分明在暗示读者:桃花源内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具有难以割断的历史渊源;源内人不是什么原始部落或蛮荒异族,不是什么天外来客或海外奇人,而是与源外人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的群体,甚至可能就是源外人的一部分。聪明的读者可能也会由此有所领悟。同时,这句话又与下文桃花源人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自述形成了前后照应,并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作铺垫,作伏笔,使源内人的自述更为“可信”;后者又为前者作诠释,作解答,说明源内人何以如此(即“悉如外人”),从而为读者消弭了疑问,揭开了谜底。那么,强调桃花源人来自外界有何意义呢?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即:作者欲以此表明,是外界频繁的战乱、严酷的剥削和压迫让广大百姓走投无路、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将他们“逼上桃源”,逼上“绝境”。正如汉末曹操《蒿里行》所云“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晚唐杜荀鹤《山中寡妇》所云“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陶氏也认识到,战乱和苛政皆猛于虎,只有逃至与世隔绝之处,才能躲避人世间的灾难。

其二,暗寓与外界的对比。既然“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就说明桃花源人与外人是相同的,两者是同一种人。然而,他们的境遇却是天壤之别,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外界存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吗?存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吗?应该说,少有。与之相反,频频出现的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战乱惨象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而且,两者境遇之悬殊既非“种作”“衣着”方面的差异所致,那就一定是另有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原来,桃花源里无战乱,无压迫,无剥削,人人劳动,个个平等。正如《桃花源诗》所云:“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换言之,是社会制度的差异,使两者的境遇迥然不同。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桃源行》中亦云:“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道出了桃花源里没有君主统治和阶级差别的实质。与此相应,此说也暗寓着作者的幸福观,即:和平自由的劳动生活,即为理想的幸福生活,比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并非要像剥削阶级那样整日不事稼穑、寻欢作乐,那是一种空虚无聊、寄生虫似的生活;更遑论要像神仙一样超脱尘世、不食人间烟火,那也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幻想。正如作者曾经发出的宣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这也委婉地表达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朴素愿望。

其三,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基于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构思是独具匠心的:既要暗示故事是虚幻的,又要表明故事是真实的,最终欲达到亦幻亦真、亦虚亦实的艺术效果。所以,其情节是按照真幻融合、虚实相间的思路来设计的。在文中,桃花源起初让人感觉是“洞天福地”,神秘无比,但随后出现的却是一幅活生生的、平凡普通的人间生活的景象,并无什么神秘性可言。尤其是这句“悉如外人”的叙述,十分突出地表明,他们并非什么殊异之人,而是一群与外人相同的普通人,两者毫无二致。如此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甚至给人一种亲切感,从而营造了亦幻亦真、亦虚亦实的氛围,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所以,在文中,读者可以看到,虽然源内人“见渔人,乃大惊”,而渔人见源内人却未“大惊”,甚至欣然接受邀请,前往各家做客。魅力所及,使后世很多士大夫对这个亦幻亦真的桃花源饶有兴致,心向往之,甚至深信不疑,积极探访,并留下了诗词之作,寄托景仰之情,抒发难寻之憾。对于陶渊明虚构的这个世外桃源,亦曾在《登庐山》一诗中遥问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对陶氏的理想寄寓了深切的认同,并含蓄地表达了建设新社会“桃花源”的决心。陶渊明如此渲染故事的真实性,可谓苦心孤诣,寄托了对桃花源这种理想社会的热切向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悉如外人”之说虽然“逆情悖理”,却体现了作者的诸多写作用意,并具有诸多表达效果。或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作为诗序的记可以如此叙写,而诗本身却未如此表述呢?两者的说法为何如此大相径庭呢?

与《桃花源记》相反,《桃花源诗》却“如实”地描述了桃花源人与外界差异甚大的“真实面貌”:“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虽无记历志,四时自成岁。”一派上古社会的古朴风貌,而并非如《桃花源记》所云“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为何会出现这种严重差别呢?究其原因,当是两者的文体殊异所致。《桃花源记》是记叙文,采用了传奇故事的形式,试图通过设计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情节,来虚构一个美妙动人的故事,描绘一幅古朴社会的风俗图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正因为情节的虚幻性,所以该文曾被学人列入志怪小说一类。这种传奇故事、志怪小说之类的文体在内容上往往具有一定的“荒诞性”,所以当然允许文中存在一些“逆情悖理”的说法。而《桃花源诗》则是叙事诗,采用了“纪实”的手法,其中未讲故事,未设情节,是“客观”地描述桃花源内的大体景象,“如实”地记叙桃花源社会的基本状貌,并直接抒发作者的向往之情,故不宜采用“逆情悖理”的说法。换言之,“诗”是从桃花源的“历史”的角度来写,而“记”是从旁观者(渔人)见闻的角度来写,两者角度不同。“诗”和“记”彼此照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图景,并恰切地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之说虽有上述表达效果,但毕竟与社会现实、与客观情理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顾此失彼的问题,以致于存在着“逆情悖理”之嫌。但这并非属于写作上的疏漏问题,而是作者的刻意为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效果而“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未能完全顾及现实和情理问题。这是本文在构思上的一个矛盾之处。

[作者通联: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第10篇

以前,的确存在这种现象,但现在这种现象正在逐渐地消失,因为,现在的命题者,已经意识到了彻底抛弃课文的现象的可怕性和危害性,所以,现在的高考命题,也越来越紧密地和课文联系上了,和教材接轨起来了。要答好这样的命题,你是非认真学习语文课文不可的,不学习课文,一旦碰上这样的命题,那你就只能干瞪眼、干着急――丢分!

如果说,2009年,有的命题还不成熟,还直接照搬课文内容来命题,不免显得呆板的话,那么今年(2010年,下同,略),所命之题,巧妙地勾联课文,对接教材,就更有质量了、更灵活了。熟悉课文的人,一眼就会看出,2009年重庆卷所考的《折桂令・问秦淮》,完全是出自语文课本,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文《哀江南》中的第四支曲子。2009年江西卷所考的《喜外弟卢纶见宿》一半(前四句),也是出自语文课本,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说“木叶”》中的。这种命题很容易造成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彻底抛弃课文,到完全死读课文。

可喜的是,今年没有再命制像去年那样完全照搬课文内容的命题了,而是用命题来巧妙地勾联课文,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这种命题,既避免了完全照搬课文内容命题的嫌疑,又恰到好处地检测了应试者的语文能力。请先看几道题:

2010年高考上海卷

(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16题。(8分)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

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释】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4.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15.B 。16.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志趣。

2010年高考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⑵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⑶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010年高考福建卷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释】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⑴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⑵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参考答案】⑴踏。⑵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⑶A。

上海卷的古诗词鉴赏题设计了三问,其中第三问(即16问)“‘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要回答好这个题目,既要知道化用了哪一首,又要知道化用了哪一句,最好还要知道作者是谁。这就一定要联系课文才能回答。假如你没有学过高中课本,或者学过,学得不认真,或毫无印象,是非常麻烦的。上海卷的语文试题,一向是命制得比较灵活,它引导着高考语文命题的一个方向,是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

江苏卷的古诗词鉴赏题,也设计了三问,其中第一问“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柳永的《雨霖铃》,的确是高中语文课本所选学过的一首词,只要认真上课,认真读课文的同学,都会知道。

再看福建卷的古诗词鉴赏题,仍然设计了三问,其中第三问虽然是个选择问,但其ABCD四个选项四句诗均出自课文,它们依次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果你非常熟悉课文,回答这一问,也是比较轻松的。《访隐者》这首诗,很明显,是写隐者生活的。那所出课文四句中的哪一句,与写隐者生活情怀最接近的呢?课文学得透的话,很快就可判断出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样很快就可以确定答案。

第11篇

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中国农耕时代的精耕细作,蕴藏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从不掠夺式对待土地,要像养育自己的亲生婴儿那样来培育、管理土地与庄稼,不厌其精,不厌其细。

传统农业的精髓:

“铁犁牛耕”与小农细作

中国传统农业的精髓在于精耕细作――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以中国农民的惯常说法就是:要像养育自己的亲生婴儿那样来培育、管理土地与庄稼,不厌其精,不厌其细。

在农耕时代,保持土地的肥力是耕作的第一要义,这显然与滥施化肥与农药的现代农业不同。最早的原始人类采取的是生荒耕作制,开一块的同时也就扔一块。到原始社会晚期,发展成熟荒耕作制,有计划地安排轮荒。春秋战国之际,治理出可以无需休耕而连续种植的“不易之田”,连续耕作制就此诞生。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能在一年或几年之内增加种植次数的轮作制,如“四种而五获”(《管子・治国》)、二年三熟,直到“一年而再获之”(《荀子・富国》)的一年两熟制。

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中国农业一直在耕作栽培方面保持优良传统,如轮耕、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薅结合,内涵博大精深又符合科学。

经历过机器操作农业之后的西方,开始反思农业并重拾中国传统农耕的精耕细作态度。《欧美农业史》的作者Gras赞赏五千年的中国农业实践为世界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极有意义的重大思路,“中国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每年种两季或三季的作物,采用大规模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并把能得到的动、植物及人类所产的肥料一律还田。同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种在一起。这种聪明的集约耕作制,曾使得这个国家的地力不衰竭。”

商界大佬们的品牌农业与新农村运动

当国家政策正在释放“利农”信号,当食品安全遭遇质疑,当下即是开掘新农业的大好时机。

名人的农产品卖得好,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把名人的品牌与产品品质挂钩。褚时健曾公开表态,褚橙没有经过任何添加剂和农药污染,拥有24:1的黄金甜酸口感和重要的营养价值;柳传志信誓旦旦地说,通过新科技有机方式种植出来的“柳桃”,丰富的营养能更好的养护头发;而潘石屹在超市里代言来自甘肃天水的家乡苹果时,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水果”,甘肃独特地理优势让天山苹果松脆。

“褚橙”、“柳桃”和“潘苹果”,不只是商人思维的新“投机”,更多的是在引领一种新生活态度――追求品质,在吃上更是精益求精。

“褚橙”贩卖得不只是务农情怀与人生励志。褚时健“种橙子”种得很“精细”,从2002年开始,80多岁的褚时健每月不仅下地8―10天,还和技术工人一起探讨怎样种出口感上佳的橙子。“太阳不管正着还是斜着,都要透得下来”在比较各地的剪法后,褚时健和技术员商量琢磨出的独特的剪梢方法――经剪过的橘子树,树梢并不齐整,高低错落,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之后,橙子才能保持最好口感:酸甜比保持在符合中国人口味的“1:24”。

“柳传志”的“柳桃”重在探索新农业发展之路,联想控股对农业板块的投入超过10亿元,柳传志说,在未来5年内,还要投入20亿元―30亿元,“等佳沃做出品牌后,我们还会做更多的基础性农产品”。

乡下的理想国与乡愁真“味”

“樱桃和细毛”是新浪的知名微博,拥有近十万的粉丝。

妈妈“细毛”和老公带着女儿“樱桃”居住在北京郊区。他们在乡下建房子,种果树,过着田园般的乡村生活,女儿樱桃在这里度过了充满阳光、自然、乐趣的童年。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雾霾越来越严重、交通越来越堵塞,北京一批中产阶级开始在乡下“造梦”。更多的“细毛”妈妈和“樱桃”爸爸们在乡下盖房、种树、造梦、生活,对生活追求的最高理想莫过于,给孩子们一个更贴合自然、人性化的成长空间。细毛说,秋天,院子里的果树丰收了,带着女儿一起摘果子、做果酱,这些自然的馈赠正是我们要送给女儿最好的礼物。

还有一批理想主义者,他们正在售卖乡下的食材与古老的制作工艺。2013年3月8日,一家名为“南食召”的淘宝店因来不及处理大量的订单,临时将所有货物都下架三天。上线短短一个月就火到爆仓,“南食召”触动的是更多人对乡愁真味的怀念。

“店里的货品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南食召只出售温州和瑞安特产,因为店主康锐是温州人,丈夫杜克是瑞安人。店内共有10件宝贝:纱面、姜酒、红糖、紫菜、虾皮和5种菜干,且都是手工制作,有的还遵从了古老的手艺。每隔两三天,杜克和康锐都会开车到远离瑞安市区的南山村,将一两百斤的纱面运回来。在地处深山的南山村里,林师傅是制作纱面的行家:别人搓一遍面,林师傅搓三遍,面的口感因此更细腻柔韧。

■奢侈的轮回・传统

物欲在他乡――

中国年的“乡愁”:陪伴是一种奢侈

回乡是奢侈的,你可以回到现实的故乡,却无法抵达内心的故乡。团圆的便捷、简单,使得真正的团圆成为一种奢侈。年越来越充满悲情,成为“乡愁”的一部分。

吴越

艰难回乡路:团圆是人的本性

人的最大梦想是远方;抵达远方之后,最大梦想却是回乡。这是一个悖论,却是事实,所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身在台湾、年届80的老兵高秉涵,虽然没有亲眼目睹,但他永远记得母亲过年时的情景。

在过去20余年中,高秉涵陆续把同乡的100多坛骨灰背回山东老家。这些游荡台湾的异乡人,故乡对他们来说,逐渐成了一个宗教式的圣殿,以骨灰的形式回归故乡,成为他们最终的归宿。

数十年的两地相隔,高秉涵的母亲早已过时,多少年后见到弟弟,弟弟说:“自从你离开家以后,家里几乎没有笑声。除夕晚上这一餐,妈妈几乎没吃过饭,都是泪流满面。在妈妈旁边,餐桌上放一个碗放一个筷子,留给你,‘春生,不管你活着没活着,过年了,你就陪妈妈再吃一顿饭吧。’”

母亲去世后,在她枕头底下有两件东西,一个是高秉涵幼年的照片,一个是为他做过的棉袄。当年给高秉涵做这件小棉袄时,母亲常哼唱一首《寒衣曲》。

多年后,高秉涵在接受采访时,又哼唱了出来:“冷风兮兮,冷雨凄凄,流浪的人儿需寒衣。”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离乡之路有多坚决,回乡之路就有多坎坷。接下来的几句,极具煽情,让人泪下,“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好似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在外的六十五年化作六十五天,转瞬即逝。家中亲人历历在目,却已化作累累荒冢,无尽的相思,阴阳相隔,欲一语而不能。

最初之时,你怀着对远方的无限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无限厌烦,踏上远足的道路;可是接下来,是故乡在支撑着你在远方的求索,衣锦还乡也罢,穷途而返也罢,最终,你会作为一个耄耋老者回归故里,或者作为一个婴儿般大小的骨灰盒,回到最初的子宫。

消失的年味:得到了想要的,失了拥有的

有人说:“过去过年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吃,第二是拜年,第三是走亲访友。先看第一,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不用在过年时才能吃上饕餮大餐;第二,现在通讯便捷,电话就可以向对方问好了解近况,还有视频可以‘见面’;第三,现在交通发达,平时很容易拜访亲友。”

一年年过去了,在城市里呆得太久,我们大概找不到儿时那种红彤彤的过年气氛了,于是,我们开始到处寻找儿时的“年味”,有人说,最传统的春节,遗落在异国的唐人街;还有人说,最地道的年味,在各个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落里闪耀。现在即使爆竹摊已经支上了街,大红灯笼再次挂在了门前,仍然缺少年味儿。为了省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餐馆吃年夜饭,一大家子一起忙碌操办年夜饭的场景也越来越罕见;除了看“春晚”、包饺子、放鞭炮,真不知道过春节还能干什么。

年味变淡,对真正的年的寻找,成为一种奢侈。

原本最丰富、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春节,其年味越来越淡,习俗能简则简。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团圆的便捷、简单,使得真正的团圆成为一种奢侈。

我们这些徘徊在文明里的现代人,得到了想要的,却失了拥有的。

年,没了前戏,没了余韵,只剩下

按照传统,腊月二十三到二十九,天天都有事情做。扫房子蒸馒头割鲜肉,新年真的来到了。而今,我们大年三十放假,疲惫地赶回老家,迎接的只是年的部分,而其前戏,早被我们遗忘了。

大年的预演是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去天庭述职,这一天是他的节日,要给他供上一桌吃食,好好招待,让他到天庭多说好话。

年前的打扫房屋,也是一个仪式。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希望这一天一切都干干净净,似乎也是应有之义。《清嘉录》专有“打尘埃”一节:“腊将残,择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

年后,回城大军呼拉拉走了,故乡又成了老人和孩子的世界。可是在过去,年要一直持续到二月二,起码也得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慵懒的正月,人们无所事事,除了过年,没有别的东西让他们挥发心情。

而今,年只剩下了,前戏惨淡,余韵戛然而止,奔走在回乡和离乡路上的人们,对于年的宗教感还会持续,却逐渐没有了心平气和继续下去的勇气。

年,已成为乡愁的一部分。

第12篇

位于东莞东城的桑园工业区内,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擎着飞驰的车流贯区而过。公路的一边厂房密布,满目钢筋混凝土的颜色,而路的另一边,却有一片近百亩绿意笼罩、且静且幽的所在,这里有树木葱茏,有湖水明澈,更有浓郁珠三角水乡特征的屋宇若隐若现于其间,宛似一方灵秀的翡翠,静静观照着这片繁忙的世界,让原本喧嚣的空气多了一丝静谧。她,就是中国盆景界声名目盛的东莞真趣园。

“真趣”一词,早在六朝先贤笔下就已出现,江淹《殷东阳仲文兴瞩》中有:“晨游任所萃,悠悠蕴真趣。”唐人王勃《三月曲水宴得烟字》中则有:“目斜真趣远,幽思梦惊蝉。”此外,宋人郭熙《林泉高致・画意》中亦有:“则幽情真趣,岂易品藻?”作为诗学、画学中的一个美学概念,“真趣”一词,是历来诗人、画家共同的审美追求。以之命名,足见园主对大美、对天真自然之趣的向往。

如果不是当地人介绍,笔者绝难想象,十年前,这里其实是一座草木丛生、人迹罕至的荒山。因为眼前的真趣园地势平坦,纵有起伏也是温柔和缓,令人实已觉察不出一丝峥嵘之貌。为了这近百亩荒山,耗费掉数十年心血!这种“愚公移山”式的坚定意志,让笔者不得不对园主黎德坚先生充满了由衷敬意。究竟又是怎样的热爱,使得一个原本功成名就的商人,果断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昔日的那座荒山?就在这充满敬意的疑问中,笔者开始了与先生的访谈,也走进了他那片悠然有真趣的精神世界。

“性本爱丘山”

到2003年9月,黎德坚已叱咤东莞水产界二十余年,称得上是一位功成名就的中年企业家。在暗流汹涌的商海摸爬滚打多年,黎德坚早已厌倦了尔虞我诈,生性淡泊却又性情中人的他一直梦想远离纷扰,全身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终于,他决心激流勇退,将自己多年的积累投入到一花一木的世界。

【展臂迎客】

入得园区,循着景观大道前行,于左边第一个路口即见一棵树形高大的真趣松侍立道旁,俯身伸出长臂向宾客招手致意,喜迎八方嘉宾入园观赏。

原桩为一棵直立生长的古罗汉松,树相平淡无奇,但经园主重新立意构思,改为斜飘大树型后,动感立现此后,主改艮叶性,嫁接真趣松叶,每逢立春、雨水之际,全树竞吐红叶,满树一片火红,尤为动人。

【双龙戏水】

在历史的长河中,海岛罗汉松经受了狂风巨浪、雷击断枝等数次劫难,满身伤痕,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似乎在向人们倾诉它们的不幸,同时呼吁人们的关注和保护。

这棵饱经风霜的海岛罗汉松,主干表面凹凸似藤蔓,扭曲向上旋转,并蝽成一个巨大的瘤体。为了生存,它极尽所能地向四周伸展,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逐渐舍弃大部分枝条,只留下两根虬曲螭盘的枝干,作下倾势生长铺陈,酷似两条蛟龙追逐戏水。

寄情花木使黎德坚得到前所未有的愉悦和平静,他也因此会毫不吝啬为之付出。常年培植盆景的他深知场地之于盆景的重要性,于是他四处寻找空地。从高档社区到田间地头,从楼顶天台到河涌坡岸,他几乎将整个东莞跑遍。最终,他在东城桑园工业区觅得一片近百亩的空地――说是空地,倒不如说是荒山一座――那里杂草丛生,荆棘遍地,多得是坟坑,还有修建莞深高速公路时产生的建筑垃圾。

黎德坚坦言,当年他完全有经济实力租用环境优雅的地皮培育盆景,但是当日眼前的那份荒凉,深深激起了他内心那份强烈的抱拙归田、真正回归自然的斗志。“而且呢,”黎德坚补充道:“整天都在高喊企业家要‘情系桑梓’、‘回报社会’,如果能将这座荒山改造成一个风景秀丽的所在,岂不是一件为子孙后代积福积德的事情?”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陶渊明的这句诗成了当时的黎德坚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开始起早贪黑地开垦于这片蛮荒之地:“当时这里没有电,也没有水,只有一台挖掘机陪伴着我。我在山上竖起了‘真趣园’的标牌,意为这里才是我真正的乐趣所在,也希望将来能给更多的人带去乐趣。”

现实的条件是艰苦的,成功当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然而身体上的疲惫却消弭不了黎德坚“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精神享受。正是他的这份自得其乐,创造了令海内外人士叹为观止的绿色奇观:今天,一个占地近百亩,拥有数百盆精品盆景、数万棵雄壮苍劲气势雄浑的海岛罗汉松的特色盆景园,敞开襟怀于世人眼前,令人惊艳。国际盆景大师、台湾盆栽总会前理事长梁悦美对笔者说-“听说这里本是很陡的山坡,黎先生把它填平了,这真让人有一种愚公移山的感觉。他为了所钟爱的东西,把整个荒山弄得现在这么美,太了不起了!”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广西盆景艺术家协会会长李正银在参观完真趣园后,感慨道:“我很敬重园主,简单来说,可以用几个‘大’来形容:第一个是大手笔,第二个是大器,第三个是有大家风范。黎先生是个敢想敢干的企业家,现在做盆景的有很多,做园林的也有很多,但像他这样有梦想、有干劲、有毅力的人是很少的,他是我们盆景界少有的大玩家。”

【虎踞龙盘】

真趣松,原名真趣罗汉松,系真趣园主黎德坚先生从海岛罗汉松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四季常青,树大叶茂,新叶洋红,点缀于浓绿之间,紫红种托,隐现于叶丛之中,十分雅致。

这棵真趣松树形高大,枝叶茂盛葱茏,根系铺地错节,主干苍古矫健,酷似龙虎盘踞其上此树虽历经战乱、火灾和风雨的侵蚀,树干半株枯烂,却仍傲然挺立,真可州:翻风啸雨插云根,百尺森然独踞尊。

“此中有真意”

真趣园是一个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园林,其造园组景继承了我国古典园林“相地合宜”、“巧于因借”的传统,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庭院景观。整个园林虽无地形起伏,但通过匠心布置,做到了亭台楼榭处处有水可依。全园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水为胜。黎德坚在前园布置了一个人工湖,湖居中央,无论晴雨,碧水倒映着云影天光,犹如明眸善睐,颇为园子增了灵动之气。湖心筑有两座小岛,以曲桥相连。园主介绍说,夏秋晴日,风平浪静,此时若泛舟湖上,可撒网捕鱼,尽得山野妙趣;若登岛游览,景随步移,亦可一览湖光山色。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园主特辟“园中园”,展示从艺三十年间收藏并改作的海岛罗汉松、九里香、山松、对节白蜡、博兰等精品盆景与桩景。其中,尤以海岛罗汉松最为靓丽抢眼,有的枝繁叶茂,冠如棚席;有的虬枝兀张,势如大鹏;有的树形高大,侍立道旁;有的枝干俯卧,似巨龙探海……树相各异,着实令人品赏不尽。园主爱好广泛,除了盆景,他还喜欢收藏明清家具、奇石、根雕及书画,因此他在“园中园”旁专门修建了一个收藏馆,陈列、展示他丰宫的藏品。收藏馆与“园中园”之间砌假山一座,上镌书法名家题写的“真趣园”三字。山下一带水系,有锦鳞往来游泳。后部是略为走高的山体,园主借势遍植他从各地抢救回来的海岛罗汉松,既绿化了荒山,又保护了这濒临灭绝的珍稀树种,还以此为基地,开展科研活动,并成功培育出后经国家林业局授权的海岛罗汉松新品种――“真趣松”,可谓一举三得。

综观全园,真趣园既有北方园林的恢弘大气,又有南方园林的精致秀雅。当笔者询问起谁是造园的设计师时,黎德坚说“我从未请过专业设计师,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我自己设计安放的。十年来,不论冬夏寒暑、日晒雨淋,我没有偷过一天懒。我学历不高,知识水平有限,很多东西都是现学现用的,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我会继续学习并以此为乐。”

“我是一个幸福的追梦人!”花甲之年的黎德坚追忆往昔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他幽默地说,年幼长身体时,他碰上“自然灾害”;少年求知欲最旺时,又要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好在赶上了改革开放,成了第一批I嘉起来的人,也因此有能力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建一个心灵栖息地的梦想。如今真趣园在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下,已经历了十来年的良好发展,因为这座园子,他结识了不少同道好友,真是太幸福了。

《饮酒》诗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几人才能真正领悟到那种“悠然见南山”的意趣呢?如若不然,唐寅那样的风流才子当年也不会生出“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的感慨了。由此敷衍开去,“真趣”二字,实在关乎一个朴素的梦,似乎是园主黎德坚的梦,又似乎是无数痴迷盆景的人的梦,这个梦很近,可能就是你刚栽下的那株心爱小苗,这个梦又很远,远到我们的盆景艺术全面复兴,归根结底追求的都是艺术的返璞归真。我想,所有真正痴迷盆景艺术的人,内心想必都有一片“真趣”之地吧7个中究竟有多少真意趣,当只有自己方能领会了。

【飞龙饮涧】

因受季风及海浪的影响,海岛罗汉松几乎都是平贴着海岸匍匐生长园主依据这一特性,因才施艺,将这株海岛松做成悬崖式。

止树临崖扎根,侧悬偃卧,虽失去了松树孤标百尺的凛冽昂扬,在“终年风雨秋”的萧飒之中,却如饮涧飞龙,神态奇绝。

【群龙狂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