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手工制作

学习手工制作

时间:2023-05-30 09:3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手工制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习手工制作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 课堂教学 手工制作 意义 方法

手工制作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起到了推动性作用。在手工制作课堂之上,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制作对象与制作材料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手工制作,将美术的学科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密切的联系,对于学生正确的美术观念的建立有正面作用。利用不同的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可以使学生找到美术的实际功能,找到初中美术学科学习的具体目标。笔者选择初中美术手工制作教学进行研究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一、初中美术手工制作教学意义分析

1.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手工制作教学的开展,能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了解到美术表现形式的创作方法。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调动,手脑共同协作,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手工制作教学时,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内容之下,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美术学科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初中美术的手工制作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动手与动脑,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手工制作学习之时,学生会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现象与不同的制作材料,要利用正确的方法与衔接方式将材料与美术形式进行结合,要进行独立思考与制作,要将自己思想转换为实际,这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2.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手工制作需要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成果的指导之下,开始手工制作的行为。学生要进行手工制作,首先要明确一个具体的制作任务,然后选择与制作目标相匹配的制作工具与制作材料。不同的材料与制作方法反映了学生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思考,学生的审美观念会在手工制作当中得到真实的反映。随着手工制作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审美观念可以会发生改变,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可塑性,对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能力与观点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手工制作课程之后,形成具有个人风格且观点正确的审美能力。

二、初中美术手工制作教学方法分析

1.关注手工材料的收集。手工材料的收集是手工制作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手工制作之前,要通知学生进行手工材料的收集与准备。教师要针对手工制作项目的需求,提醒学生收集手工材料。比如在进行手工娃娃的制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准备布料、线、针、双面胶、彩色笔、棉花等其它自己喜爱或者认为用得到的东西。在进行材料的收集时,学生会对自己要制作的东西进行构思,从而选择符合他们个性化要求的东西。教师关注手工材料的收集环节,可以使学生明确手工制作的目标,进行心理预设,提高学生对于手工制作的期待,加强手工制作教学成效。

2.重视制作情境的创造。情境对学生手工制作的心境与情绪的影响很大,许多学生在课堂环境中没有进行手工制作的心情。因此,教师要重视制作情境的创造,为学生找到一个主题,使其在情境中找到进行手工制作的切入点。比如在进行手工娃娃的制作之前,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三分钟为学生播放一个相关的视频短片,首先为学生呈现已经做好的手工娃娃,之后展示手工娃娃的具体制作方法。老师也可以利用言语进行引入:每一个娃娃都有自己的生命,而你们正是娃娃们的开创者,是他们的父母。教师利用这样的情境,可以快速引导学生们入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手工制作的学习中。

3.加强制作兴趣的提高。凭空进行手工制作,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具有难度的,更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要对学生的手工制作兴趣进行培养。只有这样,学生在手工制作课堂之上才能找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才能更好地进行手工制作的创作。比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个主题性的小比赛,可以以“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为题,让学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选择自己喜爱的对象进行制作。在竞争性的指导之下,学生会找到进行手工制作的动力。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制作内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从初中美术手工制作教学的意义入手,对初中美术手工制作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来明确手工制作环节在初中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地位,更希望手工制作可以成为活跃初中美术教学与学习氛围、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凭借。愿当代初中美术教学同仁们正确利用手工制作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群儿 浅谈初中美术手工课的教学[J].学周刊,2012,04,34。

[2]王茜 浅谈小学美术手工制作教学[J].学周刊,2012,22,202。

第2篇

关键词:幼师;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

一、幼儿美术手工制作课程的内涵

手工制作课程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幼师可以进行课程的科学合理设置,加强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培养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幼儿时期处于整个人生发展的最基础阶段,多很多东西都不能准确完全地认识,对美术课程也是如此,幼儿一般接触得都比较少。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美术课程,可以培养幼儿对美的观察和对色彩的额认识,提高幼儿自身的美术修养,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幼儿的耐心,开发幼儿的治理,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幼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重要性分析

1.利用手工制作,可以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双手和大脑是两个单独存在却又紧密相连的人体器官,大脑发出指令由手来执行,同时,手的活动对大脑的发育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进行动手活动的时候,不仅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同时还可以对大脑产生刺激,开发大脑的潜力,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指挥的创造者,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师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有着较强的操作性,需要幼儿手脑进行并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是一门一举两得的课程。

另外,幼儿的骨骼个大脑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展开一些简单的操作活动也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这个阶段,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自己动手探索世界,手工制作课程就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机会,可以很好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也成为幼儿喜爱的课程之一。进行手工制作的时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画画、剪纸、折纸、贴纸等,思想可以完全开发,将想法用手工作品表现出来。所以,在幼儿园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乐趣,体现自己动手做事的快乐。

2.利用手工制作,可以激发幼儿潜能

幼儿的成长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思想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强大,不受外界条件的束缚和约束。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加强手工制作课程的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幼儿见识更多的美好事物。首先,加强手工制作课程的教育,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堂上,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剪纸、撕纸、折纸等动手活动。其次,手工制作课程中幼师会选用一些小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些小游戏都是幼儿所喜欢的,因此,幼儿就可以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掌握好幼师传授的知识,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独语无二的手工作品。最后,手工制作课程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在幼师进行制作演示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聚精会神地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之后的制作过程中以教师的演示为标准,在加入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3.利用手工制作,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通过美术教学的手工制作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幼师还可以对幼儿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加强幼儿品质的培养。

第一,有助于幼儿自信心与坚韧性的培养。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幼儿只懂得动手和动脑是完全不够的,还有具备一定的耐心,遇到困难和问题不退缩,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独立完成制作任务。在任务顺利完成以后,幼师和其他小朋友会给予肯定和赞扬,这就能让幼儿很好地体会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对学习也就更加有信心。所以,在进行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幼师应该擦亮眼睛,发现不同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创造出符合自己的精美手工作品,在作品中体现出世界的美丽多姿,提高幼儿的创作热情和学习乐趣。同时,还要让幼儿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立的,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帮忙,要坚持完成任务,不怕困难。

总之,幼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手工制作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幼儿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活跃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在合适的时机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发挥他们的潜力,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第3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 手工制作 人文艺术

手工技艺是农业文明时期最重要的动力模式及生产方式,围绕着手工技艺而产生的文化运行机制,也都是地方性和乡土性的,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早期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在外来更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是一种必然的规律。现在社会的文化背景发生了变化,人类学家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地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相结合,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和人文艺术。在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资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我们何不将这种人文资源和人文艺术贯穿到我们的生活中呢?这有助于将人类从纯粹的物质追求中解放出来,让我们的生活进入一个精神化追求的新的领域。在这样的领域中,我们不再以量取胜、不再以廉价取胜,而是以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创意、我们的品牌和我们的设计而取胜。我们不需要仅仅做廉价工业产品的制造者,还要去设计和去制作有知识含量、有文化特色和高附加值而又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化产品,如工艺陶瓷等等,用这样的产品去为人类新的生活服务。我们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也需要争取去做到这一点。

人文艺术的传承需要后继有人,人文资源的发扬光大需要新一代人才的涌现,作为小学教师应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既有既有知识水平和创新意识、又有动手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身体、人格与智力同步发展的人才幼苗,而是生产出一批一切为了考试而死读书的高分低能儿。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上好小学手工制作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以下,结合本人在小学手工制作课方面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制作能力,谈谈看法:

一、创设开放情境,激发创作欲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手工制作教学环境。就是说不拘泥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使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长评价时间,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导入课题。

如我们南城中心小学位于台州市黄岩区的南部,与沙埠镇首尾相接,沙埠镇有着许多的地方技艺,把这种民间的技艺引进学校,有利于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通过请当地老爷爷讲授地方民俗传统技艺相关知识,沙埠青瓷窑的起源和发展、规模大小、产品种类及学会用橡皮泥制作一些简单的瓷器等等。把这种民间技艺引进课堂,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此类方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创作能力

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儿童通过想象将所感知的形象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素质及能力。艺术贵在创新,手工课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尽情表现、自由创作。

在指导学生进行制作时,我要求学生树立与众不同的观念,制作与众不同的作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易拉罐制作《高跷》一课中,我先找一些造型各异的示范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作品的各种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到:一件作品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的作品丰富多彩,表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我还对有特殊构想、制作精致的作品进行点评,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给予表扬,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手工制作的兴趣。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风格,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同时可以借助学生操作器材表现平衡站立、走等简单的平衡性、操作性活动,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引导他们发挥创意多利用自然资源自己动手制作游戏器材,体会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多进行手工制作可以促进智力发展,手工制作中主题与材料的开放性,使学生的创作个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不受行为模式的定型,不受规范习惯的束缚,只有大胆地尝试,因此他们在手工制作中思维较其他活动更开阔,能最充分地表达现有水平,用手工制作的方法对想象中的东西进行创造,在从虚到实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更有益的是它还能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孩子之间进行相互的配合和帮助,这就锻炼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说,从小抓孩子的动手能力比从小紧抓孩子的文化成绩来的更加重要。现在的学校只追求升学率、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给学生们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适当的手工制作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作业是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但学生完成的作业(制作的工艺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切,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和教训这才是最重要的。在手工制作中,有些同学担心自己做不好,产生了心理压力。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学习信心,我注意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表现出工艺品的特点就可以,让学生从像与不像的“旧框”中走出来。手工课作业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应鼓励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大胆地想象、深入思考,在制作中允许反复修改,或用完全不同于常规的方法来制作,根据自己的个性制作出一个“美”的作品。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上好小学手工制作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尊重其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制作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马先珍、范井桂,《怎样上好手工制作课》,《实验教学与仪器》2001年第06期。

第4篇

一、师生互动,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

为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还可以采取更多的灵活的教学手段,如“自主探究法”“主题创作法”“集体创作法”“转换创作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策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学习主动性,从而为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提供前提。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手工制作教学过程中应非常注重情感的培养,因为情感是每一个人的内在催化剂,良好的情感反应可以打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行为的互动,还要强调情感的互动,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纽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兴趣,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可以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鉴于此,教师在手工制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案,使得学生能够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成长。

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同学们的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点,分别组织以布艺、泥艺、纸艺、材料画、废旧材料再运用等为侧重点的手工制作兴趣小组,鼓励同学们利用所学习的手工制作知识,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同学们一起制作玩具、教具等,还可以引导同学们集体创作“微型幼儿园”,促使同学们“群策群力”,以富有趣味的创作进行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创作实践”,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同学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手工制作的学习。教师在手工制作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能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起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创造动力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在手工制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和行为空间,引发学生的创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手工制作时,应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即不是照本宣科的讲授,而是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手脑并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知识,不局限于课堂学习,而是将所学习的手工制作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总之,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灵活利用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因此,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观念,开展师生互动,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创造动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美术教学人才。

作者:黄淑文 黄清华 单位: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

第5篇

中图分类号:F407.89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22-02

摘 要 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有一定空间的、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可以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 幼儿;手工制作活动;指导方法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幼儿美感为目标,以幼儿绘画、手工为主的活动。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

1 教师指导幼儿手工制作时常见的几种问题

1.1 在美术教学中,重绘画、轻手工。幼儿手工活动和绘画活动一样,也是有益于幼儿手脑发育的美术活动形式。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欢玩泥土是幼儿的天性。橡皮泥是泥土的良好的替代物,它卫生、无毒,颜色鲜艳,可以重复使用。幼儿也喜欢进行动手动恼的撕纸、剪纸、撕贴等趣味纸工活动。教幼儿制作玩具不仅是一项经济、实惠的活动,而且通过自制玩具可培养幼儿综合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1.2 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相互矛盾。由于对新的教育观念有不同的理解,还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弱化,出现了不敢教、不指导的放任自流现象。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关键是怎样辨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1.3 评价方法不当,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手工作品。最典型地表现在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惟一标准。幼儿作品里的每一块材料,形状,色彩都充满了幼儿独特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像力。我们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评价幼儿的作品,“你今天捏的小猪真像,”“你怎么跟老师粘的不一样呢?”如果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泥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不能亲自感受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去了体验成功的快乐,丧失创作的积极性。

2 指导幼儿手工制作的方法

2.1 意图阶段的指导。幼儿 手工制作活动 指导方法 制作一件手工作品的目的是什么。意图制约着一切行为的方向和途径。幼儿早期的手工制作多为自发性,就是玩耍。如:幼儿拿到一张纸,把它撕成纸条、碎片,听到了撕纸发出的声音。

使幼儿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其意图是不明确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地将意图明朗化。

2.2 构思阶段的指导。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的构思与成人有显著区别。一般说来,早期的幼儿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借形造像”。首先,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幼儿表象的积累还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的方式来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其次,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应把最具有表现力的一些材料提供给幼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最后是引导幼儿多欣赏佳作,学习其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幼儿对于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的学习,可以通过欣赏的途径来获得。

2.3 制作阶段的指导。幼儿的制作与成人制作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操作受其生理发育的影响,不如成人那么灵活、精确。因而制作的手工作品显得粗糙,不整齐、不平滑。在活动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训练。

2.3.1 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手工工具和材料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手工制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的基本的使用方法。

2.3.2 提供练习的机会,训练手的灵活性。在对幼儿进行手的灵活性训练时,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

第6篇

关键词 幼儿 手工制作活动 指导方法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幼儿美感为目标,以幼儿绘画、手工为主的活动。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①手工制作是一种工艺创造活动,是幼儿美术学习与美术创造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幼儿身心成长和思维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绘画。事实上,幼儿时期很多孩子在对画笔感兴趣之前,就已专注于摆弄手中的物品。如:小班幼儿经常会拿出自己的手绢,一会折成帽子,一会折成老鼠,或者把手捐一根根接起来拔河。可见,幼儿的兴趣首先是在手中。许多成人,至今仍对幼儿时期玩泥巴、堆沙塔、折纸飞机时所享受到的快乐记忆犹新。可见,顺应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从兴趣入手,把握时机引导孩子多进行一些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可以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促使智力的发展。

一、教师指导幼儿手工制作时常见的几种问题

(一)在美术教学中,重绘画、轻手工。幼儿手工活动和绘画活动一样,也是有益于幼儿手脑发育的美术活动形式。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欢玩泥土是幼儿的天性。橡皮泥是泥土的良好的替代物,它卫生、无毒,颜色鲜艳,可以重复使用。幼儿也喜欢进行动手动恼的撕纸、剪纸、撕贴等趣味纸工活动。教幼儿制作玩具不仅是一项经济、实惠的活动,而且通过自制玩具可培养幼儿综合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二)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相互矛盾。由于对新的教育观念有不同的理解,还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弱化,出现了不敢教、不指导的放任自流现象。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关键是怎样辨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评价方法不当,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手工作品。最典型地表现在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惟一标准。幼儿作品里的每一块材料,形状,色彩都充满了幼儿独特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像力。我们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评价幼儿的作品,“你今天捏的小猪真像,”“你怎么跟老师粘的不一样呢?”如果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泥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不能亲自感受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去了体验成功的快乐,丧失创作的积极性。

二、指导幼儿手工制作的方法

(一)意图阶段的指导。

幼儿手工制作指导方法探析。金哲伊(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幼教中心化工街幼儿园甘肃省730060)摘要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有一定空间的、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可以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手工制作活动指导方法制作一件手工作品的目的是什么。意图制约着一切行为的方向和途径。幼儿早期的手工制作多为自发性,就是玩耍。如:幼儿拿到一张纸,把它撕成纸条、碎片,听到了撕纸发出的声音。

使幼儿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其意图是不明确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地将意图明朗化。

(二)构思阶段的指导。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的构思与成人有显著区别。一般说来,早期的幼儿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借形造像”。首先,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幼儿表象的积累还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的方式来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其次,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应把最具有表现力的一些材料提供给幼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最后是引导幼儿多欣赏佳作,学习其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幼儿对于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的学习,可以通过欣赏的途径来获得。

(三)制作阶段的指导。幼儿的制作与成人制作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操作受其生理发育的影响,不如成人那么灵活、精确。因而制作的手工作品显得粗糙,不整齐、不平滑。在活动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训练。

1.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手工工具和材料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手工制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的基本的使用方法。

2.提供练习的机会,训练手的灵活性。在对幼儿进行手的灵活性训练时,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

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增加绘画的内容,可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总之,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提高手工制作能力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只要我们在手工活动中,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幼儿提供自由创造、自由表现的时间和各种材料,鼓励他们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积极地动脑动手、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一定会让幼儿在美的天空中,创造出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屠美如.美术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倪斯杰,马以念.儿童手工游戏新启发[M].中国大地出社

第7篇

【关键词】幼儿;手工制作;各种能力

人们常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手是身体的大脑”。让幼儿动手操作对全面发展其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笔者认为手工制作就是让幼儿动手操作的一种最好的教学形式。而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手工制作教学,让幼儿的各种能力在丰富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中得到全面培养。

一、幼儿手工制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手工制作教学重视不足

目前,还有一部分教师对手工制作教学对幼儿全面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在美术教学中重绘画、轻手工的观念误区。其实,手工制作与绘画活动一样,都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益于幼儿的手脑发育和能力发展。

2、对幼儿手工制作缺乏必要的指导

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对幼儿手工制作缺乏必要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幼儿手工制作不敢教、不指导、放任自流,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对幼儿手工制作的评价不当

有的教师总是把“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手工作品的唯一标准,久而久之,会大大挫伤幼儿大胆创作的积极性,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其实,幼儿的每一幅作品都具有独特的形状和色彩,都充满了幼儿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该创新评价手段,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幼儿进行因人而异的积极评价。

二、手工制作对培养幼儿各种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幼儿的右脑开发

手是幼儿感悟世界的重要器官,受大脑支配,同时又对大脑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非常关注对左脑的开发,在左脑所支配的语言、逻辑、数学符号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对负责空间知觉和艺术欣赏等的右脑开发不足,这十分不利于全面开发幼儿的大脑。手工制作教学活动正是典型的脑、眼、手同时协调的运动,是同时调动了幼儿各个部位感官的活动。因此,手工制作可以让幼儿的绘图、空间位置等感知得到有效的锻炼,有利于幼儿的右脑开发。

2、有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由于幼儿年龄小,肌肉群的发育较迟,手部控制能力弱,协调能力差,幼儿需要较长时间训练才能有意识地控制。而手工制作正好可以锻炼幼儿手部的灵活性。通过手工制作的手部运动,有利于幼儿形成准确、灵巧的手法,促进手指精细度、灵活度、稳定度、协调度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有利于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

巴甫洛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应当先学会观察、观察、再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幼儿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色彩、形状、结构、方位关系等特点,然后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最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手工作品。这一观察过程与科学家的观察如出一辙,因此,手工制作有利于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

4、有利于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手工制作教学往往以群体活动为主,由于时间限制和幼儿个体存在差异,加之教师指导不过来,一些幼儿往往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满意的作品。如果采用小组集体制作的方式就能弥补这些缺失,幼儿在制作时相互之间“问一问”、“说一说”、“教一教”、“帮一帮”,不仅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而且有的手工活动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必须多人合作方能完成,这就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5、有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手工制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并借此对客观世界进行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脑配合工作,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幼儿将自己的情感意识和观念托付于材料,将制作材料转变为表现的媒介,将脑中的意向转化为手中的形象,从而完成创新。手工制作不仅需要制作者的动手实践,还需要他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才能完成。所以,手工制作的每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需要幼儿构思作品的内容、布局、形状与色彩等,在材料的选择,形象的构思、实际的操作、创作的灵感等方面,都最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最能体现学生的独创个性,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三、幼儿手工制作教学的注意事项

1、手工活动重在参与

对于手工活动的效果来说,如果教师给幼儿做好了一切准备,只要让孩子照样折折、画画、贴贴,孩子的作品可能会更整齐、更漂亮。但幼儿手工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完成作品,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所以,手工活动最重要的是动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无论是小、中、大班,我们都应该给幼儿设置不同程度的做做玩玩活动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去摸摸、试试、做做,对认真做的孩子,不论其作品好坏,都要给予肯表扬。

2、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手工活动,特别是折纸等需要有序进行的操作,教师的讲解示范非常重要。教师的示范讲解要根据幼儿的反应来控制,对于较难的环节要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操作环节要让每个幼儿都看得清楚明白,有些方法的重复可以让幼儿自己来尝试,再根据他们的问题进一步讲解演示。

3、教师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之间的思想和情感是相通的,他们的手工作品最容易被小伙伴感受和理解。引导幼儿相互欣赏,相互交流,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成就感,也能激起幼儿间的相互启发,形成积极向上,你追我赶,大胆创造的学习氛围。

4、教师要给予科学评价

第8篇

关键词:幼儿;手工制作;指导方法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幼儿美感为目标,以幼儿绘画、手工为主的活动。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①手工制作是一种工艺创造活动,是幼儿美术学习与美术创造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幼儿身心成长和思维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绘画。事实上,幼儿时期很多孩子在对画笔感兴趣之前,就已专注于摆弄手中的物品。如:小班幼儿经常会拿出自己的手绢,一会折成帽子,一会折成老鼠,或者把手捐一根根接起来拔河。可见,幼儿的兴趣首先是在手中。许多成人,至今仍对幼儿时期玩泥巴、堆沙塔、折纸飞机时所享受到的快乐记忆犹新。可见,顺应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从兴趣入手,把握时机引导孩子多进行一些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可以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促使智力的发展。

一、教师指导幼儿手工制作时常见的几种问题(一)在美术教学中,重绘画、轻手工

幼儿手工活动和绘画活动一样,也是有益于幼儿手脑发育的美术活动形式。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欢玩泥土是幼儿的天性。橡皮泥是泥土的良好的替代物,它卫生、无毒,颜色鲜艳,可以重复使用。幼儿也喜欢进行动手动恼的撕纸、剪纸、撕贴等趣味纸工活动。教幼儿制作玩具不仅是一项经济、实惠的活动,而且通过自制玩具可培养幼儿综合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1. 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相互矛盾。

由于对新的教育观念有不同的理解,还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弱化,出现了不敢教、不指导的放任自流现象。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关键是怎样辨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2. 评价方法不当,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手工作品。

最典型地表现在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惟一标准。幼儿作品里的每一块材料,形状,色彩都充满了幼儿独特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像力。我们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评价幼儿的作品,“你今天捏的小猪真像,”“你怎么跟老师粘的不一样呢?”如果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泥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不能亲自感受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去了体验成功的快乐,丧失创作的积极性。

二、指导幼儿手工制作的方法

1. 意图阶段的指导。

制作一件手工作品的目的是什么。意图制约着一切行为的方向和途径。幼儿早期的手工制作多为自发性,就是玩耍。如:幼儿拿到一张纸,把它撕成纸条、碎片,听到了撕纸发出的声音。

使幼儿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其意图是不明确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地将意图明朗化。

2. 构思阶段的指导。

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的构思与成人有显着区别。一般说来,早期的幼儿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借形造像”。首先,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幼儿表象的积累还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的方式来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其次,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应把最具有表现力的一些材料提供给幼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最后是引导幼儿多欣赏佳作,学习其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幼儿对于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的学习,可以通过欣赏的途径来获得。

3. 制作阶段的指导。

幼儿的制作与成人制作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操作受其生理发育的影响,不如成人那么灵活、精确。因而制作的手工作品显得粗糙,不整齐、不平滑。在活动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训练。

(1)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手工工具和材料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手工制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的基本的使用方法。

(2)提供练习的机会,训练手的灵活性。在对幼儿进行手的灵活性训练时,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

第9篇

材;制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52―01

手工活动是美术活动的一部分,是手、眼、脑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手工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之一,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手工制作,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发掘幼儿的智力潜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活跃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但由于幼儿年龄小,具备的经验少,操作能力较弱,所以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常存在不能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害怕动手、在活动中不会创新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提高幼儿的手工活动质量,我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一、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幼儿积累手工制作素材

1.引导幼儿欣赏各种优秀作品,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这是手工教学活动的开端,其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丰富知识经验,让其能反映在作品中。

2.收集各种材料,鼓励幼儿自己尝试手工制作。教师要收集一些空瓶、空罐、纸箱、纸盒等废弃材料,投放到美工区,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并让幼儿接触和摆弄它们。幼儿在自由探索中会逐渐发现材料的物理特性和表现特性,并会通过想象尝试塑造作品,从而培养幼儿进行制作和创作的兴趣。

3.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获取创作灵感。手工创作的材料多种多样,可以是身边的废弃物,也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取,如树叶、花、石头、贝壳、泥土等。教师应带领幼儿走出教室,投身到大自然中去,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多提供丰富的范例,开拓幼儿的思维。丰富多彩的范例,可使幼儿充分感受美,积累感性经验,并从中受到启发。此外,难易程度各不相同的各种成品、半成品范例,也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制作。

5.将各种知识有机结合。教师可选择学科交叉中相关联的知识点,引导幼儿把不同的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以训练幼儿的新奇想象力,帮助幼儿积累创作素材。

二、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幼儿加深对物体形状的记忆

教师可以让幼儿多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学一学,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使幼儿对塑造的物品有深刻的体会、感悟和了解,帮助幼儿丰富表象。如,在指导幼儿制作动物造型时,教师可通过立体模型或多媒体演示供幼儿观察动物的形状,启发幼儿思考:这个动物的整体形态是怎样的?头是怎样的?耳朵是什么形状?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等等。同时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帮助幼儿加深对动物形体的记忆。

三、帮助幼儿提高手工制作技能

1.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手工工具和材料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手工制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例如,培养幼儿正确使用剪刀剪出图形、学会基本的折纸技巧、粘贴简单的泥塑技能,等等。幼儿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能技巧,才能运用简单的形体自己拼装和创造。在综合性的造型活动中,幼儿除了要学习这些基本技能外,还需学习切割、连接、装饰等技能,以此培养幼儿对材料性质的形体直觉能力及对空间的认识能力。

2.给幼儿多提供练习的机会,训练幼儿手的灵活性。在对幼儿进行手的灵活性训练时,教师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连接与协调。

四、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制作

1.明确目标。在成人的手工活动中,其目标是很明确的,但幼儿不同。因此,教师应注意帮助幼儿将制作目标明朗化,引导幼儿紧扣目标进行构思、创作。

第10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手工制作;折纸;指导

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的形式如:折纸、剪纸、染纸、编织等等。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点状、线装、面装、块装)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对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折纸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小工艺,它造型简洁夸张,富有情趣,是启迪幼儿智慧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在折纸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满足,而且能促进幼儿动脑、动手以及各种交往、探索能力的发展。幼儿早期的折纸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折纸兴趣,探究欲望,并不是要教会幼儿多少数量的作品。因此,我认为幼儿学习折纸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尤其是4-5岁的幼儿,教师应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尝试和成功的乐趣。在传统的折纸教学中,折纸活动的教育作用并未完全体现,原因在于在进行折纸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开发孩子的主动表现能力。一直以来,在教幼儿折纸时,都是教师折一步,幼儿跟一步,在一步一步的过程中,幼儿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模枋。这种方式仅适合初学幼儿,而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幼儿来说,是没有真正获得动手操作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它限制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创造精神的发挥。在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应该给予改进及创新,那么,作为幼儿折纸活动的指导者到底应做些什么呢?也就是说要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折纸活动呢?我个人认为是可以这样的:

一、激发幼儿看图折纸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图例是否感兴趣,取决于要折的物体对幼儿是否具有吸引力。因此,根据幼儿的发育特点,在上折纸课程之前,我先折了几个形象、生动、幼儿容易辨认的小动物或物品,请幼儿欣赏,孩子们看了以后都争先恐后地要跟老师学习折叠自已喜欢的纸艺。这时我告诉小朋友:这些物品是老师看图例折出来的,如果小朋友学会了看图例,自已就也能折了,而且还能折出更多的东西呢!以此来激发幼儿学习看图折纸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会分步骤、分类别地教小朋友认识了一些折叠符号。如:峰线、谷线、正折、反折符号以及它们的折叠方法,并且提供各种图例,让小朋友按照折叠符号折纸,比比哪个小朋友最先折出来。当孩子们自已能看图例折出作品时,都会自豪地说:“这时我自已看着图折出来的!”

在幼儿刚开始看图折纸时,我不仅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幼儿喜欢又符合其折叠水平的物体,同时还提供给幼儿造型好看、折叠工整的范例,既激发幼儿看图折纸的兴趣,又为幼儿欣赏折纸作品提供了机会。在实践中,我还注意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看图折叠的方法来激发幼儿折纸的兴趣。

二、如何找到一种适合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

一张纸经过折、翻、折成了一件件形象夸张、富有趣味的作品。对这种诱人的制作,幼儿抱有浓厚的兴趣。活动过程中幼儿有步骤不易模仿,致使部分幼儿不能独立操作完成,失去信心。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种适合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呢?就此问题,本人结合自己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意图阶段的指导

意图顾名思义就是动机,既制作一件作品的目的是什么。意图制约着一切行为的方向和途径。在成人手工活动中,其意图是很明确的,或是观赏取乐,或是点状装饰,或是创造价值。而幼儿早期的手工制作多为自发型,就是玩耍,例如幼儿拿到一张纸,随手把它撕成碎片,原本并没有想到要用纸做个什么东西,只是出于好奇,折纸的行为使自己看到纸本身改变了形状,看到纸的变化,使幼儿对活动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其意图是不明确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地将制作意图明朗化。

1、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如:在开展折纸教学活动中,首先在教室内布置好折纸环境。这对幼儿折纸的兴趣极其重要。为了给幼儿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用五颜六色的纸折出各种花朵,用绿色纸折出许多可爱的“小青蛙”,和幼儿起名为“青蛙合唱团”。用红色的纸折出爱心,用黄色的纸折出美丽的小金鱼,还有各种小动物等等。一一装饰在室内,然后引导小朋友们欣赏,小朋友们往往会主动提出来要学习折纸,幼儿在这个时候兴趣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折纸的愿望。

2、给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

幼儿的手工制作意图大多是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而要多为他们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如:让幼儿在使用各种软硬不同的纸等活动中,了解纸的软硬程度及易变化、易造型等特性;还可以让幼儿在玩纸的同时进行各种活动,让幼儿在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折纸活动产生兴趣,愿意去操作。

3、在玩耍与欣赏中明确制作意图

幼儿手工制作的意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产生的,因而在手工游戏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逐渐明确制作的意图。如:幼儿拿了一张纸,在无目的地玩耍,教师可以启发他们联想:“你想用纸折成好看的东西吗?”“你想折个什么东西呢?”等等。在引导幼儿的欣赏折纸作品过程中,也可以向他们提问:“你想不想也来做一个?”以此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使他们产生明确的意图。

(二)构思阶段的指导

幼儿明确了意图以后,他们的手工制作就进入了构思阶段,而构思就是立意、创意。它是指在头脑中通过想象和思考,对制作的造型、色彩、装饰、成品效果等各构成因素进行全面计划与思考的过程。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特点,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早期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如:幼儿拿到一些碎纸他们会想象成“雪花”,再比如:在泥工活动中,幼儿将在手中团、搓、捏、压,随着泥巴的变长,他们会联想到“小棒”的形象,随着泥巴的变圆,他们会联想到“皮球” “圆宵”等形象。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在构思阶段教师的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

手工制作中所需要的是表象的积累,所以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幼儿对动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它们的整体形态是怎样的?头是什么样?耳朵是什么形状?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教师在分析时,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表象形体的记忆。

2、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还创设了美工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如:请幼儿折出一条金鱼可用哪些材料(可用纸、剪刀....)。

(三)制作阶段的指导

1、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教师首先要幼儿了解和认识制作工具的特征及用途,并学习其使用方法。只有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才能帮助幼儿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手工制作活动中去。所以,在制作手工时,教师可让幼儿先思考,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再用确切、浅显的语言讲解制作步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

2、提供练习机会,锻炼幼儿手的灵活性

注意训练手的灵活性,是至关重要的。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掌握每一种动作的方法与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中做之间的联系与协调。例如:剪纸,幼儿需要分别练习剪短直线、长直线、曲线及各种形状,还要分别目测剪、沿轮廓剪和折纸剪。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练习时间应先密后疏,即开始分步练习时,时间短一些,进行整体练习时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

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

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例如:当幼儿用纸盒制作出“电视机”后,可引导幼儿用彩笔画上荧光屏及各种功能的开关,为作品修饰、增色。在幼儿折纸完毕后,可引导幼儿将作品贴在底纹上,鼓励他们通过想象,添画上富有新意的形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水平。同时想象力、探索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她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4、将幼儿的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

幼儿喜欢游戏,游戏几乎和他们的其他活动紧密相连,把手工制作富趣味教育于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玩、寓教于乐,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目的。例如:部分折纸示意图幼儿看不懂,感到有困难,我就以游戏“我是示意图”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几种常见的折叠符号,和幼儿一起去认识、去记忆,如折叠线、折、剪开、反折等,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就逐步认识了符号,开阔了幼儿的思路,激发了她们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了她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培养孩子的手工技能有很大帮助。我采取“小老师”的作用,允许她们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折纸活动之前,我都有意把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安排在每个小组中,同时差的安排在“小老师”的旁边,这样可以起到帮助作用。这样既减轻了教学上的压力,也发挥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交往的能力,同时达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11篇

关键词: 中小学生第二课堂; 探究式教学

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是相对于中小学生第一课堂提出的,我们说第一课堂一般指课堂教学,就像教材及教学大纲规定的,在教学时间里完成的课堂教学活动。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里实施的、并与第一课堂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它也是素质教育不能分割的一部分,并且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能让学生体会到新鲜感、刺激感。“第二课堂”是一个文明,健康,科学,结构开放的个人成长空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有利于服务的综合制度结合体。 由于《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因此,第二课堂现如今也成为教育界人士讨论的热点,那么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手工制作实践教学中如何实践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实践研究的背景

手工制作课的首要教学目的是:

以手工制作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活动,让学生得以亲身实践,从而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对象。培养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理解、掌握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实现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相互迁移与协调发展。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探究意识、环保意识,学会人际交往,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习。 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立,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激发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技术学习的基本能力。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二、理论基础:探究式学习理念

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性教学法”进行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的思想。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

三、手工制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1.手工制作课中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结构

由于手工制作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根据其教学目的及课程自身的独特性,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学生探索性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再探索――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法既有教师讲解、指导,学生看书或上网查阅资料,也有师生谈论,也有学生思索问题,学生动手操作等,把几种教学方法有机地整合起来,构成一个最优的组合,就形成了第二课堂手工制作课独有探究式课堂教学结构。

2.创设情境――作品欣赏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离开了这种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将那些已知与未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第二课堂与身俱来的特殊性,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适当的问题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欲望。

比如我在教学中国结制作基本结-吉祥结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配有音乐的中国结作品画面,并提问:“同学们,听着这么美妙的音乐,欣赏着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优美作品,你想到了什么?这优美的作品又说明了什么?”如此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并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探究我国民族优美传统艺术的强烈愿望。通过本课学习,我又要求学生课后去访问民间艺人,了解我国中国结的情况,形成研究课题,增强探究能力。

3.合作探究――点拨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调动起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学内容的提示、或根据布置给学生在课前查找的一些相关资料,(如查找中国结的起源、发展、特点等),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了解中国结的历史,然后,将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让各组组员合作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即让学生自己先找―找(资料),想一想(主题),议―议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时教师应到各小组了解制作进程,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的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日常生活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学生“乐在学中”。

4.讨论交流――分析引导

学生在完成作品,尝试探究知识以后,让各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由各组派代表进行讲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讲解要领和注意事项,将德育教育落实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之中,为学生今后欣赏、分析中国结作品时提供理论性的指导和制作中国结时提供实践性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学生在经过充分的制作研讨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启发,并且思维也相当活跃,在该阶段,让各小组充分发表本组制作的体会和总结。这也是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教学设计流程图中所必须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在体会和总结的过程中,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拔,并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促进学生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爱国精神进一步得到提升。

比如在丝网花――剑兰的制作这节课中,我采用以下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这样不仅评价了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更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

6.延伸课堂――情感升华

⑴指导写段

“指导写段”就是制作者把手工作品赋予的情感体验、精神收获用文学的样式表达出来,是制作者写出对手工作品的精神内涵的制作感受、审美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一个侧面或某一个点来说明自己的感悟,使学生表达的言之有物,短小精悍。通过长期的实践,学生的感悟逐步提高。

⑵扩展花样

让制作者通过手工制作课的学习以后,在掌握基本编法的基础上,扩展其它样式的编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探索欲。

四、手工制作实践课的初步成效

1.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有人说“兴趣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学习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重要因素。手工制作课中的“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学生在理论课中学习的厌倦情绪,而且因为它是一门实践课,所以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对这门课充满新鲜感、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手工制作的浓厚兴趣。

2.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在现代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构建必不可少的东西,在手工制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分组,再利用一定的诱因刺激,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由潜伏学习状态转入活动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在团队协作的氛围里勇于克服困难,产生学习欲望和求知兴趣,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探究式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手工制作课让他们感觉到同伴的力量,使自己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了团队的帮助,这样即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学会了团结共事的能力。可见,“探究式学习”促进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良好发展,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探究性学习方式促使师生平等化

课堂教学离不开创设情境,离不开情感的交流,更离不开师生之间融洽、平等的氛围,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知识就没有基础,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而缺乏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教学就体现不出教学的和谐。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根据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在探究性学习中,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见解,并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和信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积极平等的是师生互动可以促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情感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筱兰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民族出版社,2004

第12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决策树;ID3算法

一、前言

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分类技术,从教务管理系统存储的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对“学生大一期间各门专业基础课”及相关信息的数据资源进行挖掘以获得辅助决策,分析基础课成绩和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之间的潜在关系,帮助管理者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需求、能力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做出预测性的指导。

二、算法及实现

ID3算法是由Quinlan于1986年提出的一种基于信息炳的决策树学习算法。他把C.E.Shannon的信息论引入到了决策树算法中,把信息熵作为选择测试属性的标准,对训练样本集进行分类,并构造决策树来预测如何由测试属性对整个样本空间进行划分。

(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本研究利用ID3算法以华南女子学院服装专业学生的大一期间的成绩为挖掘数据源,根据学生各科的学习成绩信息,剔除了成绩表中与专业发展方向无显著相关性的属性如体育等课程属性,选择7门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处理。

其次,对训练表中的每一列成绩属性的值进行离散化处理。我们在进行数据预处理工作的时候,将成绩分成三个部分,用A类表示[80,100]之间的分数,用B类表示[70,79]之间的分数,用C类表示[0,69]之间的分数。

除了学习成绩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影响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其他因素。服装系的专业方向具体划分为三个方面:

制板与工艺方向、造型设计方向、市场营销方向。

学生在大一修完专业基础课后,自行选择专业方向。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动机以及完成阶段性学习以及大学二年级工学结合的专业实践后对自己所选方向的满意度,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①学生的个人兴趣:A、手工制作 ;B 、创意设计 ;C、人际交往;②选择专业方向时是否按兴趣来选择:A、是;B、不确定;C、否; ③ 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觉得现在的专业方向是否合适自己:A、是;B、不确定;C、否(觉得自己更合适什么方向)。

经过上述工作之后,整个表就只包含了影响专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的属性。然后再对数据进行数据清理工作。

在学生调查信息表中我们看到,有一些我们感兴趣的属性缺少属性值。这样的记录,我们予以删除。在W生成绩表中,有些学生缺考、作弊或退学。这样他们的成绩也是无效的数据,因为无法根据他们的成绩得出分类结果,所以我们进行了删除。经过数据清理后,总记录数为186条。

通过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之后,我们实际可以使用的数据记录为182条。由于在系统实现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预留一部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准确度测试,因此,在放入训练数据集进行决策树模型生成训练的实际数据记录为146条。使用决策树ID3方法对于越大的数据库使用效果越好。由于本次数据挖掘使用的挖掘库中的数据记录存在有限性,使得对ID3方法的使用效果产生了影响。

(二)利用ID3算法构造学生成绩分析决策树

1.信息增益的计算

先我们先利用公式计算机出信息熵,参加数据挖掘的记录有146条。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后,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制板与工艺方向的有58人,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造型设计方向的有48人,觉得自己更适合市场营销方向的有32人,不确定方向的8人。

H(S)=-

=-(58/146)Log2(58/146)-(32/146)Log2(32/146)-(48/146)Log2 (48/146)-(8/146)Log2 (8/146)=1.7663

下面计算信息增益值。

利用公式:信息增益值 I(S/A) =H(S)-H(S/A)

其中H(S/A)=-得

经过整理后,参加数据挖掘的属性有9个,根据公式计算起信息增益为:

Gain(S,基础工艺)=H(S)-H(基础工艺)=0.0646比特

Gain(S,成衣工艺)=H(S))-H(成衣工艺)=0.1356比特

Gain(S,服装结构设计原理)=H(S)-H(服装结构设计原理)=0.0932比特。

Gain(S,服装设计基础)=H(S)-H(服装设计基础)=0.1696比特。

Gain(S,款式效果图)=H(S)-H(款式效果图)=0.1696比特。

Gain(S,款式设计)=H(S))-H(款式设计)=0.3512比特。

Gain(S,市场营销)=H(S)-H(市场营销)=0.1116比特。

Gain(S,兴趣)=H(S)-H(兴趣)=0.7951比特。

由此可得Gain(S,兴趣)最大,即个人兴趣对分类最有帮助,所以选择兴趣对决策树的结构进行首次分区,产生4分枝。

2.递归创建决策树

选择兴趣作为测试属性之后训练实例集分为4个子集,生成4个子节点,对每个子节点递归采用上述过程进行分类直至每个节点中各个实例属于同类。

以 “兴趣= 手工制作” 为例

选择手工制作的同学一共有56人,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后,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制板与工艺方向的有42人,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造型设计方向的有8人,觉得自己更适合市场营销方向的有4人,不确定方向的2人。

通过计算得到的Gain(S_兴趣. 手工制作,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最大,即“服装结构设计原理(简称设计原理)”的信息对分类最有帮助,所以选择“服装结构设计原理”的成绩对决策树的结构进行再次分区,产生3个分枝。

计算选择兴趣为“手工制作”的学生里,设计原理成绩大等于80分,其余的6门课程成绩相应的信息增益值,发现兴趣选择手工制作的所有设计原理成绩大等于80分的同学在两年的学习后认为自己最适合工艺方向因此不再另做计算。

于是,我们接着研究兴趣为“手工制作”且设计原理成绩介于80~70分之间,其余6门成绩的信息增益值计算:

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介于70~80分,基础工艺)=0.8298比特

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介于70~80分,成衣工艺)=0.6817比特

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介于70~80分,服装设计基础)=0.2484比特

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介于70~80分,款式效果图)=0.3148比特

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介于70~80分,款式设计)=0.1627比特

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介于70~80分,市场营销)=0.1309比特

通^以上计算得到的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介于70~80分,基础工艺)最大,按照信息增益最大的原则选择“基础工艺”的成绩为根结点,并将样本分成3部分,然后对每一棵子树按照以上方法递归计算,最后得出的决策树。

由于决策树的构建是一个递归的计算,而本研究采用数据结点较多,因此我们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 环境下用C#语言编程,利用程序生成其余的决策树:

3.树剪枝

在实际应用中,部分数据因数量太少以至于不能产生目标函数的有代表性的采样,导致我们使用决策树算法生成的决策树很多分支反映的是训练数据集中的异常。因此我们设置生成决策树的最小样本值为4,进行预剪枝处理。为了降低剪枝后的冗余,在剪枝后,如果有某个叶子结点下的所有属性值指向的结果都相同,则认为是该叶子结点是冗余的叶子结点将被删除,其属性值将作为该结点原父节点的属性值被保留。

由此决策树导出相关规则:

if (xq=='手工制作' and sjyl=='大等于80') then适合工艺方向

if (xq=='手工制作' and sjyl=='介于80~70' and jcgy=='大等于80' and cygy=='大等于80' and ksxgt=='大等于80' and kssj=='大等于80') then适合工艺方向

if (xq=='手工制作' and sjyl=='介于80~70' and jcgy=='大等于80' and cygy=='大等于80' and ksxgt=='大等于80' and kssj=='小于70') then适合工艺方向

本次参与数据挖掘的属性较多,从而构筑出的决策树规模较为庞大,导出的规则也相当多。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罗列。我们将留做测试的36条数据运用到决策树得出的所有规则里,经过测试有31条规则命中,准确率为86.1%。

四、小结

论文主要讨论的是ID3算法在学生专业方向选择中的具体应用,展现了该数据挖掘技术在辅助预测学生最适合的专业方向的应用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清理、数据转换等数据预处理技术,使用ID3算法生成决策树,最后由决策树产生分类规则,完成了根据学生兴趣以及专业课成绩来判断适合选择的专业方向的决策树模型建立。最后对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做出预测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董彩云,曲守宁.数据挖掘及其在高校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01): 65-68.

[2]邱月.数据挖掘方法在学生成绩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0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