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星星的作文

描写星星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09:38: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星星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星星的作文

第1篇

修辞手法开头法,如运用比喻或排比句式,引出事物或主题,这样可以使文章生动华美,情感充沛,句式整齐,尽显才情。在写作运用排比时注意内容要统一,段落要灵活,可以一分句一段。这一节学习描绘环境法。景物的描写放在文章的开头实际上是一种很新颖的写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而很多学生不知道写景对文章主题、文章情感、文中人物的作用,往往无的放矢地进行景物的描写,表现为生拉硬扯,或者总是“春暖花开”“山欢水笑”,有的表现为滥用词汇,重复堆砌,反而成为文章的败笔。

在文章的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环境描写,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如:《故乡》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条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体现了故乡凋敝的景象,也作者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环境描写的作用可见一斑。

但是要想使开头的环境描写起到渲染气氛,为人物和情节做铺垫,感染读者等的作用,就要注意不必面面俱到,要与人物心理与情节和谐映衬,抓住细节特征,突出气氛即可。

例《月夜话凄凉》

坐在窗前,明月依旧。月光洋洋洒洒的从窗前滑落,如丝、如绸??不知是谁将这一轮满月推上天空,我望着如镜的圆月,望着寂静的黑夜,显得无比惆怅。

对着月亮诉说我的故事,诉说我的烦恼。初三最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分数击打着我的心,在不停给我敲响警钟。月亮高高地挂在枝头,月光凄凉地扫向大地,更增添了我的愁绪。

上面两段开头,第一段写明月皎洁,目的是为故事的展开渲染哀伤的气氛。与鲁迅的开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小作者身临其境,把自己的心境与窗外的月亮联系在一起。因为自己在发愁,所以就说月光也是凄凉的,孤独的自己向孤独的月亮诉说自己的心事,使文章开头就笼罩了一层月光般的愁绪,就这样展开了下文的情节,水到渠成,环境的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这种身临其境的写法简单易操作,很值得初学者效仿。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景物描写法

作文的结尾和开篇同样重要,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这一讲——景物描写收尾法。

用景物描写收尾这个方法是写人叙事写作的最常用的笔法。结尾中的景物描写,绝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而必须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寄托一种情思,可以象征一种情态,可以表达一种含义,可以突现一种情境等。

例1“我抬起头来,幽蓝的天空,辽远而纯净——这是春天的晴空啊!一群又一群鸟儿从远方来了,它们欢叫着,抖动着翅膀,划过透明的春天,飞呵,飞呵,飞??”

这是赵丽宏的《小鸟,你飞向何方》的结尾。用小鸟隐喻十年**后热爱学习的年轻人,这样的结尾虚实结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例2“床头挂着一串星星,一串蓝色的闪亮的星星,十五颗闪亮的让人感觉静谧的星星。每每在灯光的照耀下它们那夺目的光芒,总会使我想起一个叫‘诚实’的字眼儿。”

“至今,床头那串星星仍闪着美丽的光亮??”

这是《床头,那串善良的星星》的开头和结尾,这篇作文荣获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初中组二等奖。文章开头写“蓝色的闪亮的星星”时,用“静谧”一词写出了蓝色的纯净给人的感觉。结尾仍旧用景物描写,不仅达到首尾呼应,而且写出了这件事给小作者的印象深刻,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例3“哦,又和父母闹别扭了。”

“风渐渐停了,风筝缓缓地落下来,被一双充满温暖的手捧起来,它回‘家’了。云渐渐散了,露出一片湛蓝的天??”

这是范文《风筝》的开头和结尾。“风筝”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小作者通过对风筝的观察与感受,叙述了自己由“迷惑到明了”由

“烦恼到快乐”的经过。文章开头的基调是忧伤的,结尾的景物描写感情昂扬,意境悠远。

通过以上的示例可以看到,景物描写的收尾法均是有的放矢,熔铸着小作者的感情,表达了某种含义,而且这种含义的表达含蓄隽永,意境悠远。自然成为作文的亮点。注意在写作时不用生硬地用景物描写结尾,而要在开篇以及文中贯穿这种景物,这样结尾才会水到渠成。 注意要点

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引人入胜。但在初中叙事作文中,环境描写不宜过多,有两三处即可。每一处两三句即可。

【例文:】

为自己喝彩

坐在写字台前,手里拿着体育测验成绩单:铅球70分,800米75分,100米50分------实在不忍心看下去了。

想想自己一米六零的身高,想想同桌,说真的,越来越懊恼。行了!不看了,我抽出一本《简爱》,心不在焉的翻了起来。渐渐的,矮小、卑微的简爱让我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觉,难道,我们就没有一些能让自己骄傲的东西吗?

下午,走在回寝室的路上,下着雨,银杏叶簌簌落了一地,叶面上盈满了雨水,它在为我哭泣吗?头顶上是灰沉沉的天,它在为我感到难过吗?

浸着茫然的泪水度过了夜晚,第二天一到教室,却被几个同学叫住了:“阿杜,快来看一道题。”我走过去,是填写诗句“阁中弟子今安在”的后面一句。“是槛外长江空自流吧。”,我说,“那是王勃的《滕王阁诗》的最后两句,这里还有个故事呢------”我滔滔不绝的讲着,却不知周围已经引来阵阵感慨:“强,真强!”“你好厉害啊。”哦?是吗?我很厉害?我一怔,我到底是很没用还是真的很不错呢?

窗外停止了淅淅沥沥的雨声,只有隔壁还滴着水,“叮咚,叮叮咚。”我听得有点出神,但我依旧见不到乌云外面的阳光,我也疑惑阳光是否会真的出现。

“告诉你哦,喂!想什么呢?”前桌同学讲我的思绪从雨声中拉了回来。“怎么了,什么事?”“告诉你,可不要太激动。这次数学竞赛,你获得了二等奖,那可是全国级别的呀!唉,哪像我,天生没有一点数学细胞。有你一半就够了------”对了,那是四月份的全国竞赛,现在有结果了,而且还是二等奖。这就是我的价值吗?我的价值?我的价值?让我的成绩来证明,对了,其实我并非不优秀。

眼前的书桌铺满抹抹暖暖的光。抬头,乌云已散,天正对着我微笑。

我轻轻舒了一口气,走到教师外,银杏叶伸展着她扇形的身躯,黄灿灿的,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忽然想起简爱的一句话:“我渺小,我孤独,但当我们的灵魂走过坟墓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有闪光之处。”

是的,我们都有闪光之处,就让我们为此鼓掌,为自己喝彩!

例:------

第2篇

高考阅卷归来,对于高三教学的思考颇多,仿佛一下子位移了一个空间。语文教学的实际与阅卷评分的实际让人难以琢磨,似乎不能用高考将其连接起来。

拿作文教学来说,有点出力不讨好的感觉,无论怎么训练,学生作文似乎只能停留在浅层次水平上,偶有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作文,但总感觉缺少一些东西在里面。作文训练似乎并不对套路,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议论文训练在阅卷中显得很呆板。那种固定模式的重复强化已让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上走上了不归路。而这种套路化的作文在阅卷时则显得没有思想,没有个性,作者则成了脱离生活、懒于思考的机器。自然而然,脱离生活实际的素材也就无法站稳脚跟,很少有学生能运用好这些素材。没有经过大脑思维过滤过的论据是苍白的、缺乏说服力的。如果在作文中只是机械地搬用材料,缩写作文则变成了论据的堆积,前后之间难以形成密切的关系,甚至于出现论据重叠的现象,关键一点,还是在于学生根本没有吃透素材的内涵,所写内容拼拼凑凑,显得很假,这是我们在高三作文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和纠正的。

对于记叙文写作来说,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是常见现象,即使有合适素材,但不知如何运用,以至于写出的作文显得生硬牵强,不够新颖。素材运用最严重的现象就是很“唐突”,学生不加思考便直接往上扣——编造一个故事,到最后不顾主题与内涵,象征性地点一下题,有时显得前言不搭后语,偏离中心。但也有些记叙性素材确实动情了,感人至深的同时也让人失之痛心,因为许多学生不会挖掘素材中的感动点,内容平淡,嚼之无味,糟蹋了素材,让人痛切。在记叙构思方面也缺乏亮点,文章像记流水账,或情节安排没有波澜,或故事情节性不强等等,导致立意显得很浅。在语言方面,不会进行环境描写,无法用细微的感悟来表达真情实感;语言比较冗长,甚至于议论性文字与叙述文字对半开;细节描写缺乏或不形象不生动,从而显得语言层面的能力缺乏。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把它放到学习与生活的大环境中来再思考,引导学生写源于生活的记叙文。无论从哪个方面去改变现状,都必须在写作中体现一个“真”字。

1.具体来说,要有真情 生活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庞大的素材库,要教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贴近自己的材料,无论材料是否单调平淡,只要抓住心灵的触发点,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使材料增辉。当然,这也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抓住独特的生活的感受等。在发掘感动点时,要注意抓住细节,把每一个动作、心理等细节具体化,甚至放大展现出来,观察越细致越好,描写越恰当越好,把它形象而又真实地再现出来。

《淮南子·说川训》中有“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情感真实还要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叶落本来没有感情,然而人在看到叶落时联想到一年的时光将要结束了,看见瓶中水结冰了,就知道天冷了,这就触发了其慨叹之情,“叶”和“水”虽是景,但却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2.不仅如此,还要真思考 提炼素材,而且要深入地思考生活,凸现作文内涵的思维力度。深入地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进一步的认识,以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发现平淡中的深刻和司空见惯中的美丽,让粗糙的心灵细腻起来。只有把握了生活的“真实”之后,才可以在写作上呈现出最佳的立意及清晰的文章思路。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通过生活事实来转变学生的认识态度和深度。在此过程中,思维的创造性也不能忽略,创造性思维是在普通认识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或独辟蹊径,拥有创造性思维才会使我们写出新颖独特的思想深刻的作文来,才可以还原出质朴的生活来。

3.要言真切 作文应质朴于语言自然,意味深厚,更显真切。何永康教授说:“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太阳”、“月亮”、“星星”、“萤火虫”是什么?实质上,就是“亮点”。质朴也是“亮点”之一,语言质朴自然,用词贴切,有表现力,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平淡自然也不失为一种美。这种美是还原现场的美,把生活的场景再现于读者面前,能让人身临其境乃为上乘之作。

作文教学特别是记叙文写作教学任重而道远,只有永不止步才可能有所出路,这条出路绝对不是原原本本的课堂教学能走出来的,还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在抓好课堂教学法的同时,可以利用拓展性阅读、生活体验分享等方式,开辟学生的体验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抓住生活本真内容的生成,把这种生成的“真”带到课堂中,运用到作文写作实践中,作文教学可能会出现生机,记叙文教学也才有大放异彩的机会。

第3篇

别急,先看下面这篇作文:

夏夜

我和小雪、小明,坐在竹椅上,嘀嘀咕咕地背着书――中考在即。

我躺在藤椅上,耳边嘤嘤地萦绕着他俩的读书声,他们仍在博击,而我不想再作垂死挣扎。

“啪!”一声爆裂。多愁善感的小雪,起身走到树根边,弯腰拾起了那块剥落的树皮,捧在手里,呆呆地凝视着。

“啊!”她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叹息,“这衰亡的树皮该有多么崇高!它们含辛茹苦、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一旦衰老了,僵化了,它们便又心甘情愿地龟裂,欣然引退,把空气和阳光无私地献给那些鲜嫩粉绿的‘后代’!”

“不!”小明却坚决反对,“应该说,那新生的树皮该有多么勇敢!它们埋头生息,潜心发育,默默无声地汲取着一切营养。然后,一旦成熟了,强壮了,它们便又毫无畏惧地一举胀裂束缚它们施展青春的僵皮死壳,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让翠绿的生命向着更新的高度,更广阔的空间挺进!”

我低了头,回顾自己这段日子里的颓唐,因为中考的压力,我几乎要放弃学习。可是,我们不正如新生的树皮吗?向上进取,却又有重重压力,重重困难,必须努力,才能冲破困难,走向成功。要取得好成绩,就要靠自己今后坚持不懈的努力。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了!

类似的作文,同学们应该都会写,并且很轻易地就把它写出来。做了什么事,就写什么事;发生了什么情况,就写什么情况;说了什么话,就照样记下来;自己心里头有什么想法,也照写下来。这种记流水账似的写作方法很简单,相信以我们初中生的水平,都能清楚而明白地把发生的一切写出来。可是,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平铺直叙,不加修饰,没有起伏,语言过于平板。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修改后的作文:

夏夜

夏日的傍晚,月亮隐没在淡淡的云层中,散出微弱的光,若隐若现的星星显得有些冷清。院子里的梧桐树下,我和小雪、小明,舒服地坐在竹椅上,迎着略带凉意的晚风,凑着昏暗的天光,叽叽咕咕地背着书――中考在即。

白昼间那动荡不安的热流,在这静谧的夜里,缓缓地凝聚成了一块暗绿而透明的冰糕,凉而微甜。

我静静地躺在藤椅上,欣赏着那光与影在律动的树叶上所演奏的无声旋律。此刻,我如此的散漫,任其一片朦胧,根本无须耗费眼神。四肢似乎很重又似乎很轻,仿佛漂浮在浩瀚的宇宙。耳边嘤嘤地萦绕着他俩的读书声,他们仍在搏击,而我已疲惫不堪,不想再作垂死挣扎。

“啪!”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多愁善感的小雪,起身走到树根边,弯腰拾起了那块脱落的树皮,捧在手里,呆呆地凝视着。

“啊!”她发出了一声悠远的叹息,“这衰亡的树皮该有多么崇高!它们含辛茹苦、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一旦衰老了,僵化了,它们便又心甘情愿地龟裂,欣然引退,把空气和阳光留给那些鲜嫩粉绿的‘后代’!”

“不!”小明却坚决反对,“应该说,那新生的树皮该有多么勇敢!它们埋头生长,潜心发育,默默无声地汲取着一切营养。然后,一旦成熟了,强壮了,它们便毫无畏惧地一举胀裂束缚它们施展青春的僵皮死壳,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让翠绿的生命向着更新的高度、更广阔的空间挺进!”

我低下了头,回顾自己这段日子里的颓唐:因为中考的压力,我几乎已经放弃了学习。可是,我们不正如新生的树皮吗?向上进取,却又有重重压力,重重困难,必须努力,才能冲破困难,走向成功。要取得好成绩,就要靠自己今后坚持不懈的努力。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了!

皎洁的月亮从云层中跳出,装饰着夏天的夜空,也照耀着如梦如幻的神州大地;繁星点点如海水里荡起的小水花,闪闪烁烁,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无数盏指引方向的灯。

作适当修改后,整篇文章就完全不同了,怎样修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修改后的文章到底增加了哪些内容。

一、“夏日的傍晚,月亮隐没在淡淡的云层中,散出微弱的光,若隐若现的星星显得有些冷清。”(景物描写,渲染一种冷清的气氛,也衬托了人物的迷茫的心情。)

二、“院子里的梧桐树下……迎着略带凉意的晚风,凑着昏暗的天光……”(景物描写,写出了复习的困难。)

三、“白昼间那动荡不安的热流,在这静谧的夜里,缓缓地凝聚成了一块暗绿而透明的冰糕,凉而微甜。”(景物描写,写出复习时间的推移。)

四、“欣赏着那光与影在律动的树叶上所演奏的无声旋律。此刻,我如此的散漫,任其一片朦胧,根本无需耗费眼神。四肢似乎很重又似乎很轻,仿佛漂浮在浩瀚的宇宙。”(景物描写,使文章充满诗意,并且轻轻带出我无心向学的心情。)

五、“皎洁的月亮从云层中跳出,装饰着夏天的夜空,也照耀着如梦如幻的神州大地;繁星点点如海水里荡起的小水花,闪闪烁烁,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无数盏指引方向的灯。”(景物描写,体现出人物心情的改变,我由迷茫变得豁然开朗,对未来方向明确,并决心奋斗。)

第4篇

妙用之一:积累丰富材料,充实文章内容

1、在歌声中背牢古诗词。化用古诗词或直接将古诗词谱上曲的流行歌曲不少。如《在水一方》(由《诗经》中的《蒹葭》改词)、《明月几时有》(苏轼词)、《满江红》(岳飞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海韵》(徐志摩诗)、《涛声依旧》(化用张继《枫桥夜泊》意境)、《红楼梦》插曲等。学生搜集整理后,按年代分组记录,吟唱背诵。

效果:不会背诵的同学,却能够边唱边记下相关诗词名句,记忆较牢固。

2、精彩歌词,信手拈来,充实写作内容。好的歌词,语言精炼、寓言深刻、富有感染力。其内容之丰富,足可表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无不曲尽其妙。合理引用,易于引起读者共鸣,成为文章亮点之一。

效果:从此之后,每次作文都有歌声在文中自然流淌,犹如吹来阵阵清风,令人精神为之振奋。

妙用之二:统领行文线索,构建严密结构

1、歌名(歌词)作题,眉眼传情。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然而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稍低,总觉得拟文题时词不达意,难以找到简明而又意味深长的标题。这时,若将歌名或歌词略加剪裁引用,往往能出奇制胜,让人眼前一亮。

效果:万口传唱,亲切动人,引发联想,产生共鸣,激起好奇心,能准确表情达意,画龙点晴。

2、起始转承,自然别致。

①写友情,以臧天朔的“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开头,亲切自然,情感真挚,臧天朔穿透力极强的歌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先声夺人,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②写挫折,如何由遭受重创的情绪中解脱,心理描写少不了,而以风中传来郑智化《水手》的“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几句歌词转承,过渡自然,独具魅力。

效果:“给作文插上音乐的翅膀”,让流行歌曲成为全文线索链条上一个个相扣的环,让整个故事在音乐的伴奏下展开。

3、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写“成长的烦恼”,以一句邓丽君的“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开头,奠定感情基调,扣题贴切,自然引出下文对成长中碰到的烦恼事及情感的变化过程。结尾处再以歌声“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升华主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显丰满,寓意更深刻。

效果:克服记叙文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或简单重复照应开头的不足,卒章显志,具有心灵辐射效果。

妙用之三:采撷歌词灵感,提高表达效果

歌词的创作跟写作文本来就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好的歌词必定是作家用全部的情感去锤炼,把自己生活中最受触动的故事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用最准确、传神的语言来表达,以严谨的结构层层铺垫,直到。总的说来,约有五种写作技巧值得学习借鉴:

1、细节描写,传神表达。同窗友谊,老狼的《同桌的你》只选了“爱哭的你”、“你总是很小心,向我借半块橡皮”这样的细节来描写,言语不多,却很传神,一个纯真、可爱的女孩活现眼前。

2、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篱笆墙的影子》唱道“星星啊,还是那颗星星。月亮啊,还是那个月亮。山啊,还是那座山。梁啊,还是那道梁……”,初听之后,有人说,这不是废话吗?等于没说。仔细一琢磨,实际上是融情入景的绝妙画面:星星、月亮、群山、石碾、劳苦的爹娘、吱吱的油灯等物象传达着无比丰富的言外之意:山村的贫穷、闭塞和落后,村人的幽怨、叹息、无奈等情感蕴含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3、巧用对偶、排比,气势铺张。

如《追梦人》的“来来去去有太多害怕犹豫,走走留留有太多断断续续。”歌词对得妙,对得美。作文中若能适量运用对偶句、排比句,既有一种形式美,又有一种音乐美,情感表达更为淋漓尽致。

4、幽默诙谐,化用成趣。不少歌词精警生动,充满哲理,稍一化用,幽默有趣,可让人忍俊不禁。如:

①考100分:千年等一回/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②迷惘: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③看电视被赶: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

5、借用意境,反复咏叹。

好歌的旋律总是很优美,其营造的意境也总是意蕴深远,若适当引用,文章便如配乐诗人一样感人至深。有一次写给材料作文,内容是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救与不救,议者各执一词。一名学生拟出《飘零的丁香》一题,以《丁香花》的旋律为基调,开篇几句“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漫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使全文笼上哀伤、凄美的情调。写到小悦悦绝望等死时,“当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自然响起,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又暗含了对他人见死不救的鞭挞,沉痛至极!文章结尾作者由这个事件而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陷入觉思之中,又以“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就这样匆匆你啦,留给我一生牵挂。”来升华主题,发人深省……

纵观全文,借用《丁香花》的意境来拓展材料,组织语言,并使歌词断断续续出现在首尾和处,一唱三叹,唱出沉甸甸的人生感悟,效果绝佳。

第5篇

作文的开头很重要,元代文人乔梦符就用“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写作的章法。意思就是,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那样漂亮,文章的主体要像猪肚那样“内容”丰富,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尾一样帅气。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精彩、吸引人的“凤头”呢?孩子们如果心中装有很多优秀文章的精彩开头,熟悉各种开头的样式,那样不管遇到哪一种作文题目,都能随机应变,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写出精彩的开头。

声音描写式开头

“呼呼――”北风婆婆的脚步声在森林里响起。

最近,北风婆婆揽了个活儿――送快递。

――摘自曾维惠的《狼先生的煎锅》

点评:这种开头的优点是现场感强,往往会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巧设悬念式开头

男孩遥遥在纸上涂呀、画呀,他把这些书藏在书桌的抽屉里。有一天,他打开抽屉一看,“啊!”他惊呆了。

――摘自王一梅的《抽屉里的小纸人》

点评:这种开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阅读。

开门见山式开头

面包熊一点儿也不喜欢太阳,太阳总是把他晒得无处躲藏。

――摘自敬琪的《面包熊和稻壳鼠》

点评:这种开头不拐弯抹角,直接进入主题,干脆利落。

月亮把柔和的、银色的光洒在这一片小小的草丛上,星星眨着好奇的眼睛望着大地,也望着这一片小小的草丛。

――摘自冰波的《夏夜的梦》

点评:开头写景往往可以对人和事进行烘托,更好地表现主题。

动作描写式开头

一个小外星人来到地球,在街上走。

――摘自周锐的《不好看的书》

点评:动作描写的开头更精彩、更形象、更具体,引人入胜。

语言描写式开头

“我再也不想去上学了,整个学校没有一个同学喜欢我。”麦克向爸爸抱怨道。

――摘自王林伯的《拯救天才》

点评: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直接将我们带入故事情节中,简洁、生动。

人物介绍式开头

说起杜小默这个女孩,好多小朋友都很熟悉,可是你肯定不知道她有一个奇怪的朋友。她的这个朋友呀,不是人,而是一只鸭子。这只鸭子可不简单,它不仅像其他鸭子那样摇摇摆摆地走路、嘎嘎地叫,它还会卖东西呢!

第6篇

亲爱的同学们,你是不是经常为自己的写景文没有新意而苦恼?你是不是也对名家景物描写的与众不同羡慕不已?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使用的是自己创造的语言,而非书上背来的现成语句啊!尹老师理解你,因为我在自己的班级内也看到了同样的苦恼。在这里我要告诉你:写景作文离不开抒情,而情感的抒发又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要想让联想和想象有意境,有诗意,那就得让比喻、拟人这两种主要修辞具有独创性和形象性。大部分同学的作文之所以给人生拉硬拽、牵强附会的的不良感受,原因是他们的作文语言主要靠借鉴和模仿,缺少的就是独创。名家的绘景文章之所以耐读,大凡因为它语言的独创使内容和情感都显得真实质朴、美丽动人,特别是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是一般人想不到的,这主要是真情实感的功劳。怎样才能让同学们的景物描写也有一点名家的创造性呢?尹老师在深思之后设计了《校园深秋》的习作教学,试图帮同学们走出困境。

在教学这篇习作时,我事先并没周武正王地宣布要写作文,而只是轻松地告诉同学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到校园中找比喻句和拟人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形于笔端,写出自己的而非书上的也非他人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每人至少各一句。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深入到校园中去淘宝,或看或摸或嗅,或站或坐或躺,与天空呢喃,与大树拥抱,与小草交流,与竹子依偎……半节课过去,一个个笔记都有了成排的文字。回班交流,战果令人惊喜。虽比不上名家的深邃意境和优美文笔,但也确实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创造性:

刘琳:秋凉携着拖地长裙姗姗而来,拂落了不少桂花,原来笑满枝头的桂花只剩下了一些星星点点,像秋姑娘特意为桂树别上了一枚枚精致的发卡,使桂树看上去似乎更雅致了。

陈德俭:树叶的一生都是快乐的,即使在它飘落时,它也不忘跳一支舞来表明自己的愉悦。它飘落时,先是左转三圈,而后又向右转三圈,紧接着,它又来了一个后空翻,此时,它那金黄的舞裙也随风而舞,仿佛世间所有的美都集中到了它的身影上。几秒钟后,舞蹈结束,树叶跌落在了地上,化作春泥。

韩警坛:草,已有些枯黄,如一蓬乱发,但根根直竖着挺立在校园之中,如一位位高傲的剑客,浓密的剑气罩住东邪西毒,仿佛世间所有的邪恶都在其剑下灰飞烟灭。

庞亚丽:秋风姑娘像是有什么急事,匆匆扫过草坪,旋即,草坪上的小草就成了衣着单薄、骨瘦如柴的老人,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

谁能想到星星点点的桂花竟和发卡扯上了关系,谁能想到树叶竟是那么快乐,又有难能够想到草竟成了剑客,成了骨瘦如柴的老人,看似简简单单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却蕴含着同学们浓浓的真情。这一花一草、一枝一叶已非物,而成了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生命,他们能笑能哭,能歌能舞,能说能诉。看着这样的句子,谁能说他们是孩子?谁能不说他们就是作家呢?

之后,又把描绘同种景物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修改,在交流中完善,在讨论中增进,一番尽兴发挥之后,一个个喜孜孜归座。趁热打铁,我宣布了本次习作的主题,话音落地,没有人不眉梢挂喜,没有人不急于动笔的,看上去一个个都那么胸有成竹。

同学们,其实,你在语言方面的创造性和灵气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孱弱,只要我们善于将自己融入景物,对景物付出真真切切的爱,那么我独创性的语言就会像那汩汩的泉水,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说不定名家还羡慕我们呢。

第7篇

小星星们,李老师没忍住,信手就写了一个“三步句”。你也许纳闷,“三步句”是什么东西?不急,瞧,它来了――

所谓三步句,就是句子成分里有三个部分。“第一步”是我们要描写的主体,“什么”或“谁”。“第二步”是这个“主体”流露的自身特征:气味、颜色、温度、形状、状态、味道、软硬等等。1+2合成就显现了事物的特点。你看,第20页:“大海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辽阔无边,我觉得她像母亲一样温柔宁静,又神奇无比,充满魔力,等待着我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个三步句中,“大海”是主体,“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辽阔无边”是大海的形状和状态。1+2=大海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辽阔无边。如果把这个例子的1和2颠倒一下,2+1=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辽阔无边的大海,表达也是很顺畅的。“2”放在主体前面是修饰,移到主体之后是强调,灵活运用的主动权在你哟。

三步句的奇妙之处在于“第三步”,它是对1+2的细致描摹,让“2”的特点更形象、更准确、更真实、更立体。“3”是作者观察和思维的巧妙结合,其宽度和深度因知识积累的多少而异,因人的素养和生活基础而异,因人的想象历程远近而异。

“3”的表现形式多样,但都与思维联想有关联。“大海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辽阔无边。”第三步运用了比喻:“她像母亲一样温柔宁静。”又用了联想:“神奇无比,充满魔力,等待着我去探索其中的奥秘。”第25页:“柑橘树努力地伸展开枝叶,贪婪地吮吸着甘甜的雨露,沐浴着柔和的阳光。”这里的“3”运用了拟人。第4页:“这个萝卜真不听话,居然还赖在被窝里不出来。难道非要惹我生气吗?”小星星的“3”用了随意想象。第24页:“我的心情也渐渐沉了下来,就像海绵吸满了水,越来越沉重,我突然觉得鼻子有些酸。”这个“3”,用了身体器官的“感觉”。

聪明的你,看出来了吧,三步句的“3”啊,可用的方法太多了。

李老师也来一个:“小草水灵灵的。”这是1+2,第三步运用比喻:像婴儿粉嫩的指尖;加拟人:刚在小嘴里吮(shǔn)吸过;加对比:比花蕊(ruǐ)顶端的花粉还要晶莹;加任意想象:要是摆到牛羊的蔬菜市场上,一定很抢手哟。说不定还会引起一场风波呢。加串问猜想:是春姑娘帮它梳妆的,还是它自己拿花露水喷洒了一身?是去参加早春盛大的party,还是赶去“我想上春晚”呢?加评价议论:真是“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顺承连接,这个句子就成了:小草水灵灵的,像婴儿粉嫩的指尖刚在小嘴里吮吸过一般,哈哈,比花蕊顶端的花粉还要晶莹。要是摆到牛羊的蔬菜市场上,一定很抢手哟。说不定还会引起一场风波呢。这么美,是春姑娘帮它梳妆的,还是它自己拿花露水喷洒了一身?是去参加早春盛大的party,还是赶去“我想上春晚”呢?真是“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对照老师的这个三步句,一个基本的格式就定型了:

1+2+(比喻+拟人+对比+任意想象+感想+议论评价+串问猜想+罗列总结+用感叹+……)。

老师这个句子中比喻、拟人、对比、想象或虚实罗列等都到齐了,哈哈,这是老师为了介绍清楚特意为之,它们有顺承关系。小星星们写的时候,只要能抓住事物特点,有一两个形式的联想就可以了。

你看25页:“橘树开花了,一簇(cù)簇细小的白花藏在绿叶间,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灯笼。刚成形的小橘子躲在绿叶间,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扒开绿叶往外瞧。我摘下一个橘子,掰(bāi)开一看,哇,一瓣一瓣的橘子像几个兄弟一样和睦相处。”26页:“泉水丁冬,小河弹奏着美妙的乐曲。河里的小鱼有的在玩捉迷藏。”这些三步句的“3”都很简洁,但细细一读,都堪称语言精品哟。

小星星,你知道吗?三步句不仅仅可以用来描摹“物”,还可以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第5页:“张瑜涵两腿像小弹簧(huáng),脚尖轻点地面,独角辫也跟着一上一下撒起欢儿来,没几下,她脸上就渗出了密密的一层小汗珠。要是太阳也跳一跳,跳到云彩里,躲一会儿再出来,大家也许能凉快一点。”这位小星星用三步句描写的动作神态是不是让你身临其境了?

用三步句写童诗最方便。10页,雷是一个霹雳娃/脾气火爆/唱歌时轰隆隆动静大。22页,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说是浅绿,更是鹅黄/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畅想。再读读,你会发现,这两首小诗每一小节都是一个简单三步句拆解而成。你看,把分行合在一起:雷是一个霹雳娃,它脾气火爆,唱歌时轰隆隆动静大。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说是浅绿,更是鹅黄,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畅想。哈哈,两个三步句藏在这里呢!

第8篇

关键词:善观察 抓特征 理顺序 巧修饰 融情感

写景作文,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无从下笔,更不知如何把景物写好。学生只有掌握并熟练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下笔才能生辉,行文才能有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在此,笔者谈谈写景作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一、善观察

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由此可见,观察是描写景物的前提。大自然中的景物特征各异,只有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好的景物。观察景物大体都有特定的位置,位置不同,视野、视线、角度也各有差别,所见景物的特点就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1.定点观察。定点观察是指观察者固定在某一位置上的观察,可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和环视。2.动点观察。动点观察是指观察者沿着一定的路线,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动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特写。3.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一一展现,或观察同一对象的角度在不断变化,这是游记写景散文常见的方法。4.散点观察。散点观察是指选取某一范围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分散。描写景物时把观察点和角度处理好了,思路就清晰了,写起来也就顺手了。

例如,在作文《公园之秋》中,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就头脑一片空白,只知道闭门造车,结果连常识性的知识都错了。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公园的秋天非常美丽,各种花儿都开放了,白的是梨花,红的是玫瑰,黄的是……”秋天怎么会有白色的梨花呢?显然,这些描写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让学生到公园里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后,再动笔写作,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真实、生动,具有美感。如有的学生写道:“秋天的公园美极了!远远看去,树木一层黄色,一层绿色,仿佛用油彩泼墨过一般。近处一片片开得正盛,有黄的,红的,紫的,真是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人们悠闲地看着,品着,脸上都是笑盈盈的,在阳光下,仿佛度上了一层金……”

二、抓特征

确定了写景对象,在细致的观察之后,我们要抓住景物最鲜明的特点来进行写作。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声音、气味等方面。不同的景物,特点也不相同;时间或地点不同,同一景物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别,只要用心体味就不难抓住。

例如,对于春天,朱自清是这样描写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段描写抓住了春天独有的特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都是描写春风,朱自清在《春》中表现了南方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林斤澜在《春风》中则绘出了北方春风的粗犷、有力的特点。

三、理顺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处景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的就会不一样。如果不理清写作顺序,景物描写就陷入混乱,反之,则行文清晰,有条不紊。例如以下文章:

苏州是水城,因为苏州的水是闪闪发光的,是清澈见底的,是美丽多姿的。

白天,太阳照着水面,好像给水面穿上了一件闪闪发光的衣服,让人们看到了感觉风景很优美。那粼粼的波光就像妈妈的手在抚摩着我,让人觉得十分惬意。这时,河两岸青青的柳树倒映在河水中,就像一个披着长发的女孩在照镜子。河的两岸都是各式各样的石头,有的半浸在水中。河水清澈见底,各种各样的小鱼在石头缝里钻来钻去。

夜幕降临了,华灯初上,河面上的灯光与河两岸的灯光交相晖映,流光溢彩。如果是满天星光的夜晚,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与河面上闪闪的灯光相互映衬,真叫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里是人间!也许,这就是苏州被称作人间天堂的原因吧!

本文中小作者采用的是先写白天苏州的水,再写夜幕下苏州的水,这样,苏州水“清澈、发光、美丽”的特点就被很清晰地表现出来了。

四、巧修饰

写作文除了要抓住景物的特征,理清写作的顺序,还要有文才,这就离不开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用好了修辞,文章句子自然就富有表现力。比如,朱自清在《春》中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比喻和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又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是这样描绘雪后美景的:“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贴切的比喻,准确的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了景物的特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当而奇妙的运用修辞呢?这就需要作者对写作对象要有情感投入。

五、融情感

作者只有将景物与自己的感情相结合,写出来的景物才有血有肉,富有有生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些话都说明景物描写应该融入作者的真切情感。景物描写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具体体现,所以,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看来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可以借助景物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融情于景,既可直抒胸臆,也可间接抒情。例如,陆蠡在《囚绿记》中写道:“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直抒胸臆,直接写出了对绿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更能起到融情于景的作用。

有时运用一些准确而生动的形容词、动词等词语也能融情于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中的“光滑”“肥胖”“直窜”等词语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体现了儿童的心理,也就融入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忆恋之情了。

写作中,巧妙运用色彩也可以融情于景。例如,鲁迅在《故乡》的开头给文章涂上了一笔浓重的颜色:“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苍黄的天底下……”阴晦、苍黄,这种阴冷的色调使景物显得倍加荒凉,凄冷之气逼人而来,也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单色调则能渲染或突出某种感情。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通篇的景物都集中在了青色上,这种单调凄苦的青色正是融入了作者激愤苦闷的心情。此外,多色调、反色调的运用也能起到融情于景的作用。

第9篇

圣诞老人是最受我们小朋友欢迎的人物。小时候,我和其他孩子一样,十分相信圣诞老人的魔法,十分喜欢他送给我的神秘礼物,更十分相信他的真实存在。后来我长大了,才渐渐明白,平安夜里给我送礼物的圣诞老人其实是爸爸妈妈。就在今年圣诞节前夕,我心生一计:我也要当一回圣诞老人,给爸爸妈妈送去惊喜。

平安夜,我特地在睡觉前喝了一大杯水,果然不出我所料,睡到半夜,我就急着想上厕所。当我起床走到客厅时,透过窗户望去,只见天空是漆黑的,偶尔有几颗调皮的小星星在眨眼欢笑,格外富有诗情画意。在一片静寂中,爸爸那“呼噜、呼噜”的鼾声格外清晰。我赶紧回过神来,仓促地上了厕所后,悄悄地走向爸爸妈妈的卧室。

当然,我这个圣诞老人也不能空着手――我左手拿着爸爸最爱的“费列罗”,右手拿的是妈妈喜欢的“怡口莲”,张开双臂保持身体平衡。我脚尖点地,蹑手蹑脚地走到他们的房门口。谢天谢地,他们一点儿也没察觉。可一往里走,我的心就怦怦直跳,都快跳到嗓子眼了。我赶紧屏住呼吸,要知道,妈妈睡觉时总是很警觉,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醒来!不过,今晚妈妈似乎睡得很安稳,我轻轻地将她的圣诞礼物放在床头柜上。接下来,该送爸爸礼物了。对于爸爸,我很放心,他睡起觉来像只大笨熊,即使是鞭炮声、打雷声也丝毫影响不到他。而且他的呼噜声这么响,会把我发出的声响都掩盖掉。看来我的送礼计划就要大功告成了!

可谁曾想,我一得意就忘了形,一脚踢到了爸爸平时锻炼用的哑铃,随之而来的疼痛使我不由自主地惨叫了一声。爸爸妈妈几乎是同时一骨碌地坐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直愣愣地看着我。我顿时不知所措:“那个……那个……圣诞快乐!”说完,我赶紧把爸爸的礼物往他面前一扔,便头也不回地溜了出来,一头扎进自己的被窝里,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回想着刚才那既狼狈又好笑的一幕……

虽然我是个业余的圣诞老人,但这个平安夜,我是带着微笑进入梦乡的,我想,爸爸妈妈也一定是枕着甜蜜入睡的。

江苏海门市实验小学

(指导老师 郁蓓蕾)

呱呱点评

标题新颖:圣诞老人还有业余的?新颖的题目首先抛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悬念。怀揣着疑惑,同时也充满了好奇,我们不妨往下阅读,寻求答案。

描写细致:生动、细致的描写使这篇作文脱颖而出。首先,我半夜起床,“透过窗户望去,只见天空是漆黑的,偶尔有几颗调皮的小星星在眨眼欢笑”,对景物的描写衬托小作者此刻的心情,分外美好。其次,动作刻画细致,语言富有趣味性。瞧,“张开双臂””脚尖点地”“蹑手蹑脚”“一骨碌地坐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直愣愣地看着我”等词句,多么形象而真实,描绘出了一幅有趣的画面。而“扔”“溜”“扎”等词又将“我”被发现后那紧张、害羞的心情表露无遗,让人忍俊不禁。

(图/洛 克)

第10篇

总评:看多了那些充满动感、激情又言辞华丽的作文,我还是欣赏这样的质朴而节制的文笔。

在文中,作者很希望自己专心致志而成的“大作”能得到全家人的赞赏,在妈妈评价是“多么栩栩如生的画”后,小作者盼望爸爸表扬的心情尤为激烈,然而最终得到的却是“我没有见过这么糟糕的画”,“几年过去了”以后,作者从中得到了领悟。作者讲述的这段故事其实也就是一段心路旅程的缩影。从写法上来看,作者采用类似先扬后抑的手法在前面作了大量的铺垫,这些铺垫做足了以后,最后给出一个截然相反的结果,抒情因为生活化而真挚动人,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本文不足之处在于:1、没有点明是什么画,应该简要介绍一下画的内容;2、结尾点明主题前缺少内心感悟的描述,使得“那件事使我走向正确的道路”这个主题游离出了文章主体内容,无论是作文还是文学,最根本的是要有来自生活的材料和真实的感情,因此建议作者在今后的习作中千万别在点明主题时“上纲上线”。当然,我指出的这些不足对这位同学来说是苛刻了,但希望作者能在今后的习作中逐渐领悟得到,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点评人:我是雨欣 在我的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这些就犹如天上的星星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其中,有一颗是最耀眼的,正是因为它使我走向人生正确的道路。 (很好的叙述,但从全篇作文来看,显得有些生硬了。本文是篇生活化的的作文,因此类似的开篇方式不是很贴切,不如不要。)

那是一个烈日当空的下午,我在房间里专心致志地画画,妈妈像神仙似的出现在我的身后,惊奇地叫道:“儿子,这是你画的吗?”只见妈妈使劲地揉着眼睛,说:“多么栩栩如生的画呀!咱们家有个小画家要诞生了!”我听了比吃了蜜还甜,心想:给爸爸看看吧,说不定会拍手叫好呢!于是我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一下子就知道我想干什么:“大约十点吧!” (通过语言、神态与心情描写,反映出了盼望再次受表扬的的心情。好段。)

我还在画的旁边画上边框来装饰自己的“大作”,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通过行为描写进一步强化“大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这段同时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显得有些仓促,而且不流畅,应在前增加过渡语句。)

晚上,我将那幅画特意放在爸爸的座位上。七点、七点半、八点...,突然,门开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第一个投入爸爸眼帘的就是那幅画,只见他拿起那幅画,看了看,皱起眉头说:“谁画的?还放在我的座位上!”“这是你的宝贝儿子画的,怎么样?不错吧!”妈妈回答到(道)。“我没有见过真么糟糕的画!世上没有比这幅画更糟糕的画了!”“他还是个孩子,他需要鼓励!”...

我的眼睛湿润了,躺在床头掉哭,此时的心情非常沮丧。 (这样的结果与前文的心情描写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爸爸妈妈的语言、神态和我的心境描述都很符合真实的生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容易让读者置身其境。)

几年过去了,当我再次拿起那幅画的时候,父亲说的没错,那幅画的确很糟糕。但我明白了: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母亲鼓励的爱,还要有人从中不断提醒你,让你走向人生正确的道路! (“父亲说的没错,那副画的确很糟糕”,为什么?你是怎么明白的呢?这件事情就“让你走向正确的人生”?看了前文的叙述,我感觉到你的感触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这么生硬的大话。)

第11篇

授课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指导阅读,包括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回顾与课文相似的情感,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确定课文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尝试口头描绘。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从写作的角度来阅读理解,思考与讨论六道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达到既掌握课文的内容与特点,又学习写作方法之目的。第三部分的“写作实战”,属于课外作业,其讲评可利用每周一节的作文课完成。

第一课时

一、阅读准备

(一)课前“热身”

1.如果你曾有过登临山巅,听潮海岸,驻足月光下,漫步细雨中的经历,你就会知道享受自然美景是多么让人惬意。试着把你某次亲身体验自然魅力的感觉告诉你的同桌。

2.我们总想在生活中不受束缚得到更多的自由,有时候,受到生活琐事与思想感情的束缚和监狱束缚可能没什么两样。试想T你身心自由(如放假没作业)时的感受与平时有何不同,是不是摆脱了烦累,身心解放了,平淡的一切也就显得有些诗意了?

(设计思路:此环节在本节课的最初5分钟完成,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重温感受,并让一两位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体验,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带着一定的“感觉”进入阅读。现实中总有教师感叹:作品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而实际上。经典作品所反映的思想与情感,多为人性的本质,从古至今都是相通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调动学生类似的经历与感受,拉近作品与生活的距离。)

(二)“还原”作者

介绍作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和学者的朱自清。(略)此外,朱自清也和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着作为儿子、丈夫、父亲(有五个孩子)、教师的责任。北大毕业后,他到杭州一师教书,工薪的一半寄往家里。从《背影》中可知,当时朱自清的家境已非常惨淡。因贫困与庶母的原因,他与父亲失和。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亲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此后,父子的关系_直没有缓和。所以,朱自清在荷塘漫步感受到的自由,也可能是暂时摆脱了生活中的烦累与负担所获得的精神自由。对此,研究者们有不少的说法,有兴趣大家可以去查阅资料。

(设计思路:此处侧重在把作者“还原”为生活中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的人。)

二、明确学习重点、阅读课文并尝试口头写作

(一)聚焦文本的写作特点

当朱自清写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时候,他就是通过嗅觉来生动地描绘那一时刻荷香的特点:清新、幽微、若有若无、时断时续。作者通过描绘,使读者看到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描绘,即调动你的眼耳鼻舌口等感官,捕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身体的感受(包括联想与想象),并对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描写。

(设计思路:此环节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学习的重点为描绘,并且让学生了解描绘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从“作者如何描绘”的角度来阅读全文,阅读时要求将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并看看它们是通过哪种感觉来进行描绘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教材的处理可以有多种方式,但尽可能不要为讲课文而讲课文。我在这里的定位是,利用文本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并掌握如何描绘。)

(二)练习口头描绘

请学生就学校的某处园林,进行口头描绘,要求用有感染力的语言表现出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和联想到的。在学习全文并掌握了描绘的方法之后,再让大家用文字记录下来。

(设计思路:此环节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让学生初步借鉴作品中描绘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作品;另一方面又在于创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境,大多数学生会在此环节表达受阻。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他们的学习需要,即在表达时,通过主动阅读来寻求参照,从而为下一节课的细读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阅读理解

(一)思考与评析

1.有诗人说“我是我看到的一切的统治者,我在那里的权利无人可以质疑”,这句话正讲出了我们平时的体验:当我们心情抑郁时,所见的景物往往是灰暗的;而心情愉快时,眼中的一切都是亮丽的。所以说,作者描写时往往把所写之景染上自己的感彩。请从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描写时的心境,看看他是以怎样的感彩来描写荷塘月色的。(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却很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一作者暂时摆脱了生活的负累与束缚,有着什么都可以不理的自由,享受独处的妙处,以宁静的心情来欣赏这荷塘与月色。

(设计思路:让学生意识到“我的景物我做主”――所写的景物往往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浸透着作者的主观寄托。)

2.在那个满月的晚上,在清华园的荷塘边,朱自清欣赏到了哪些美景?请分别概括第四到第六段描写的主要对象。

明确:第四段主要写荷塘的里(上)面。第五段主要写荷塘的月色。第六段主要写月光下荷塘周围的树。

(设计思路:我们知道,在这样写景抒情的散文里,每一个段落之所以成为段落,原则上是因为这个段落的句子都是围绕着某一个方面来写的。这一问题既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意识,又训练其概括能力,同时也为下一个问题作准备。)

3.以第四段为例,看看朱自清是如何把自己所享受到的一切告诉我们的。请你在阅读第四段时,使用如下所示的图表记录每种感觉的内容。

明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主要是希望学生关注文中描绘的组节及这些细节的来源,感受所描写的景物都是由具体的细节组成的,而这些细节又是通过调动身体的器官捕捉到的。这就比“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之类空泛的要求有效,同时,又让学生掌握到了文章的具体内容。)

4.那么,这些细节又是如何连缀起来的呢?换种说法,即朱自清又是怎样把自己丰富的感受构成画面,让读者也一同分享的呢?再以写“荷塘里(上)面”的第四段为例,请在本段找出作者描绘景物时用来连接不同细节的过渡性词句。

明确:“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层层的叶子中间”……“微风过处”(转静为动)……“这时候”……“叶子底下”。通过这些过渡性语句,本段先后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动态的叶子和花、流水。

(设计思路:学生进行描绘时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难以有内容,这已利用上一环节来学习;二是忽视对内容的有序组织,本环节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后一问题。连缀的方式有多种,第

四段主要让学生认识过渡词语的作用,提醒学生:平时行文,可以使用下面这些词语,它们会使你的读者保持方向感,如“挨着”“在前面”“在上方”“在左边”“在北方”“在里面”“附近”“雀……之间”,等等。

而学习写“荷塘月色”的第五段细节间的连缀方式,则先从分析句子的主语着手,得出写月色的前两个细节,使用的分别是正面与侧面描写;接下来的三个细节,由“天上”的满月到“隔了树照过来”的月光再到“塘中的月色”,是由高到低,自远而近来组织的。这里的连缀没有上一段的过渡性词句,它靠的是一种内在的逻辑与顺序。

通过第六段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连缀细节的另一种方式:由整体到局部,由普遍到特殊。普遍:“荷塘周围”“都是树”;特殊:“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普遍:“树色一律是阴阴的”,像烟雾;特殊:“杨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5.“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段中的大部分内容以及第八段和第九段,在以前的高中课本是删除的,你对此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学生自己能作到的分析:①照应前文的自由:“什么都可以想”。②对比:六朝时(老师要简介六朝在中国文化中繁华、社会风气开放等特点)热闹、风流的“嬉游”与作者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形成对比,更显当晚自由的可贵。

(设计思路:在此,还可让学生意识到它的另一个作用――丰富作品的内涵:由对纯自然的描写过渡到写相关的文化。在写作上,拓展了现实的空间,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从而使读文章的感受更为丰富。)

6.至此,我们对作者感受与描写的细节、细节间的连缀方式以及文章的整体内容都有了了解。现在我们来探讨写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如何写出所写之物的特点,使描写的细节就像画在读者眼前一般。同学们不难看出,课文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比喻。请举几例说明,使用“用什么比喻什么,写出了它什么特点”之句式。

示例:“零星点缀的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明珠、星星和美人比喻零星的白花,写出了荷花的珍稀、鲜艳与美丽。

另外,让学生通过与比喻的比较,了解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设计思路:在这里,让学生学习作者对于词语的准确选用,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如想象与联想、换词比较或词语的“缺失”――去掉需品味的词语。)

二、布置课外作业

写作实战的要求――

构思:想象你要描绘的自然景物(学校园林),记下用来描绘它的细节――形状、色彩、声音、气味、引发的联想等。

写稿:先确定每一段所要描绘的主要内容,然后由此出发按逻辑关系或空间关系继续下去。注意描写时设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修改:重读文章,看它是否准确地表现出了你要描绘的对象。注意用词的准确。添加或修改细节,使你的描绘更加清楚。同时找出一些地方,添加过渡词语使空间关系更加容易理解。

【教学反思】

第1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心理学效应 习作兴趣

心理学效应即在环境影响下,由心理活动产生的,具有普遍规律性的人类心理行为效果机制及现象,是与心理学有关的规律现象。随着心理学的深入推广,心理学效应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此谈谈心理学效应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被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然而,教师越努力,学生越怕“学”,多数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疼,作文学习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如何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呢?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依然是我们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年级段的习作目标不难看出,无论是低年级段的“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还是中年级段的“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或者是高年级段的“懂得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都把学生的习作兴趣放在首要的地位,“兴趣”是起点也是终点。如何利用心理学效应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

一、从“登门槛效应”看习作目标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的居民区仅有17%的人接受;而先在请愿书上签字,再竖牌的居民区有55%的人接受了。实验结果表明,后者这个小小的“登门槛行为”,对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述实验就是著名的“登门槛效应”,它反映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因此,根据“登门槛效应”,教师在制订习作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习作能力,制订有层次的、具体的,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习作成功的喜悦。应将远期习作目标和近期习作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槛”,我们的教育前景就宽阔得多了。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习作三,遵循“登门槛效应”,我将习作目标设计成这样几个:(1)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这一目标是学生二年级就已经掌握的本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没有难度。(2)补充几种小动物,画上去,并给这幅画添上漂亮的颜色。这一目标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会画出不同的小动物,为下面的写作提供具体生动的素材。(3)把观察到的景物先写下来。这是将目标1落实到位。(4)学习例文的方法,再写一写自己添上去的小动物,使表达更生动。最后这个目标是本次习作的重点所在,指导孩子在例文的指引下学会描写小动物。孩子们描写的是自己画的小动物,当然有话可说。学生一旦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槛”,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轻松地达到了本次的习作目标。

二、从齐加尼克效应说作文指导课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对正在完成工作的一组实验人员不断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让另一组人员顺利完成全部工作。结果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这个实验结果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实验结果表明: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才会解除。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则紧张持续不变。作文,就是语文学习中令学生长期紧张压抑的“罪魁祸首”。作文指导课,教师往往偏重讲授习作的方法、技巧,在学生习作之前提上很多条条框框,力求讲“深”、讲“透”。殊不知,教师的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他们的童心、童真、童趣。学生在教师的“详细”指导下被动地完成习作,久而久之,他们对习作完全失去了兴趣,只为迎合老师的“口味”交上他们的作业。日复一日,学生的习作负担不断加重,习作兴趣也消失殆尽,长期处于这样的紧张状态之中,学习效率自然会下降。

受“齐加尼克效应”的启发,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们应打破以往的习作指导课的模式,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1.建立单元作文教学意识,减轻习作负担。

教材的每单元的训练重点明晰,把握好每单元的习作目标,由“片”到“篇”的推进整合训练,既可减轻学生的习作负担,又不失为扎实有效的训练方法。

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是介绍身边的小能人。《人类的老师》一课的第三段从人类遇到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让学生通过阅读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学习具体生动描写的方法,进行仿写训练。在学完《最佳路径》这篇课文时,布置学生为“最佳路径”撰写颁奖辞。从两次片段练习中学生学到了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单元作文练习的时候,只要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就能出色地完成写作,达到整个单元的写作目标。

2.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习作兴趣。

作文是主体情感自觉倾诉的产物,写作冲动来源于自身,不受制于人,也不屈从于外。创设快乐的习作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很重要。如果情境创设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从而让学生逐渐地喜欢上作文,学生也就不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了。另外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心情愉快,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内心的独特感受也可以尽情地表露。

三、从赫洛克效应谈作文评价

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提高。

根据赫洛克效应,我们联系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