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服务技能

服务技能

时间:2023-05-30 09:3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务技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服务技能

第1篇

培训师资、实训设施建设同为抓手,互相促进

培训师资水平代表培训能力的软条件,实训设施代表着培训水平的硬条件,一个优秀的培训基地,一定要有符合现场技术性需求的实训场地和设施,又要有现场经验丰富、授课能力较高的培训师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资源的作用,真正把提高技能水平作为衡量培训质量的核心,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

师资建设模式多样,确定核心专业领域,不断完善拓宽知识技能掌握程度

在制定技术技能类培训师资建设时,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技术技能培训部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有明确的核心(专攻)专业领域,以此为中心从两个方面对培训师做重点培养:一是强化丰富培训师的现场技能水平和经验,确保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与学员交流时,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二是扎实培训师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提高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确保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尽量从更多更高的层次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资建设主要以“内训师交流、挂岗锻炼、外派培训”三种模式开展。

培训师定期到生产单位挂岗锻炼是提高培训师现场技能水平和丰富现场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技术技能培训部专业教师平均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要在现场完成不低于3个月的挂岗锻炼,期间参与到生产单位一线班组的日常工作当中,并由2至3人为一组,开发至少1项现场需求较为紧迫的培训项目。与此同时,根据技能类培训需求,技术技能培训适当抽调一部分经公司评审的现场优秀内训师来培训中心承担培训及相关培训开发任务,挂岗锻炼教师及内训师都定期召开培训研讨会,充分交流培训生产心得,不断调整完善培训项目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为开拓培训师视野,了解掌握电网发展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培训中心在新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积极选派师资参加疆外举办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使技术技能培训师能将新的内容不断融入到技能培训中。

以专业划分,不断完善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以涵盖全科目,技术最先进为目标建设实训基地

充分积极利用公司技改大修、维修项目,申请新实训基地(室)的建设,提前做好相关建设可研工作,充分利用各类技能培训,加大操作类科目的比例,完善各专业实训基地(室)设施、耗材,根据电网发展对培训新技术、新设备、紧缺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建设变电运行与检修实训基地、输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实训基地、营业用电实训基地等三大主专业实训基地。

变电运维实训基地所开展的各类培训项目是培训中心技能类培训的品牌项目,在新疆专业培训领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变电仿真实训拥有110kV至750kV超高压等六套变电仿真培训系统,实现变电站全范围3D仿真。110kV八户梁带电检测实训基地拥有四个带电检测技术平台,分别为配网设备带电检测技术测试平台、110kV GIS带电检测技术测试平台、110kV电缆带电检测技术测试平台、110kV主变带电检测技术测试平台,这些平台内部内置了针板放电、悬浮放电、尖端放电等不同设备的典型缺陷,可以实现典型缺陷复现、培训教学、技能竞赛、局放研究、仪器测试等多种实用功能,同时,基地还可以为输变电设备带电检测现场测试规范、数据分析、综合诊断、判别方法以及相关仪器、装置的有效性检验提供实验平台,培训中心已经向国家电网公司申请举办全国带电检测培训,为全国输送带电检测技术人才。

技能类培训项目开展单元制培训模式,岗位能力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有机结合

目前,在生产技能人员培训过程中,技术技能培训全面开展以提高生产技能人员岗位履职能力为导向的单元制培训模式,并将单元制培训作为职业资格晋升的前提条件与职业资格鉴定有机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技能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有效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以职业资格鉴定需求为依据,合理安排岗位能力单元制培训科目

培训中心技术技能培训部通过培训月度通报、培训需求、鉴定需求调查等各种方式,及时掌握着全疆生产技能人员的职业资格晋升需求数据,技术技能培训部将各专业职业资格鉴定前的培训按需分解成几个单元,缩短每次培训时间,并结合国家鉴定规范及国网技能规范,组织专家合理科学调整确定各专业各单元培训内容设置,需要完成职业资格晋升的技能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及工作安排,合理科学安排参加培训期次。

以现场生产需求为依据,采取月度、季度调研模式,及时调整培训内容设置的合理科学性

为确保培训为生产服务,技术技能培训部挂岗教师按月反馈现场知识技能需求,内训师、培训学员通过反馈表、座谈会等方式反映自身需求,公司、培训中心定期组织专家对单元制培训科目进行评审,技术技能培训部综合各方面信息,不定期调整培训科目,确保培训内容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真正做到培训为现场服务。

融入特色培训,培训环节时刻体现新疆电网安全稳定理念

稳定安全始终是电网生产的主旋律,培训中心技术技能培训部在每期培训班中,始终将稳定安全理念灌输于培训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哪个级别、哪个专业,培训师都会利用参观讲解、座谈等多种方式开展安全警示、廉政、民族团结等内容的教育活动,增强学员身为国网员工的自豪感,增强学员自觉维护新疆稳定,电网安全的大局意识。

第2篇

尊敬的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

社区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基层基础工作,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社区服务包罗万象,各项琐碎繁杂的社区事务都要由社区工作者来完成,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和考验。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又快又好的处理社区事务,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呢?我方认为,社区工作应该实行分片包干,工作人员每下一户,就应针对社区所有的工作,全面调查,全面解决。

在座的各位,大多数都是处在社区基层工作第一线的同志,大家都知道,在社区工作中,下户调查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介入方法和技巧,而“下户”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的好处我们心里都很清楚,但是有一些居民对我们的工作并不是很理解,认为我们无端地打扰了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眼里,我们正常的下户调查成了一种“扰民”行为。但是下户调查是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那么,怎么样妥善地处理与居民之间这样一种意识分歧,把“扰民”变成“便民”,而且更能让居民接受呢?这就需要我们社区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多多实行“换位思考”,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改进工作方法,力求用最少次数的“扰民”换来最高质量的“便民”。因此,我方认为,采用分片包干,全面调查,全面解决的工作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我们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复杂繁琐的社区工作相对简化,还可以更全面地为居民服务,同时这也是真正为居民着想,有利于处理社区与居民关系的好方法。

相信亲自体会过这种工作方法的好处的人会完全赞同这个观点,还没有尝试过的同志,也请你们赶快加入我们的行列吧!

谢谢大家!

二辩发言

社区工作繁杂琐碎,十二名工作人员要管理一个6千多人的大社区,并且要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在这样人力资源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因此必须使用节省人力资源、高效、简便的工作方法来处理社区事务。“分片包干,全面下户,全面解决”的好处在于能够节省人力资源,完全符合办事处提出的“一员多用”的思想。

在这里我简单的陈述“分片包干,全面下户”的两点好处:

1、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综合业务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因为有了“全面调查,全面解决”这样的工作要求,就势必要加强对工作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除了重点掌握自己主要负责的工作以外,还应对社区其他方面工作略知一二。这样,当遇到居民咨询或求助时便可以从容应答。相信这样的服务态度要比无奈地说“不知道、不清楚”要强得多,并且能够使居民感到满意。

2、采用这样的工作方法,可以一次性完成社区各项数据统计工作。既节省了人力资源,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既不会因反复打扰居民而引起居民反感,又能及时的向上级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如此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的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三辩发言

如果按对方辩友所说“下户时只能调查解答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其他事项不予调查、解决。”势必会在无形中给居民生活造成压力,使居民对社区工作产生不良情绪,从而造成对社区工作的不配合。举个例子,张三因计生方面的问题到陈某家调查,李四又因低保的问题到陈某家调查,王二又因劳动就业的问题到陈某家开展工作,最后陈某打电话到社区投诉“你们居委会怎么搞的,三天两头派人来我家,这不是拢民吗?”就算社区再怎么解释,但是在居民心里已经留下不良的印象是肯定的,我想有的社区一定已遇到了这情况。社区不是每周都有开会学习各项工作的业务知识吗?办事处不是设立了“首问责任制”吗?为什么要设立“首问责任制”这是从居民角度出发,从便民服务出发。若按对方辩友的观点,那“首问责任制”不是形同虚设了吗?

谢谢我的陈词完毕。

四辩发言(总结陈词)

尊敬的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来宾:

第3篇

关键词:e-Learning;职业技能;系统集成;数据访问技术;解码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143-03

1 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劳动者寻求技术提高与再学习的要求也日趋迫切;同时,国家正在大力发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建设越来越完善。如何让每个劳动者共享教学资源?如何把职业教育的优质师资与社会职业技能需求相统一?让职业教育真正肩负起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是许多有识之士深入思考的问题。

职业技能公共服务系统其实是面向全社会的远程学习系统,属于E-learning理念的在线学习平台范畴。在线学习平台解决方案被广范应用于各行业的远程教育、培训与在线考试等领域。在美国e-Learning解决方案已经占美国企业教育培训市场的三分之一,例如思科公司,已经把e-Learning完美地从企业培训运用到销售渠道;IBM公司则运用e-Learning解决方案组织虚拟社会中的各种技能培训活动来提升员工能力。在国内,e-Learning应用较早的行业,包括政府、银行、保险、电信等,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也建立起一批形象工程,如电力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税务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各类公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系统等。而面向社会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服务并不多见。

随着流媒体技术与终端服务技术的不断提高,集职业技能类的数字资源、多媒体资源共享,支持在线学习、劳动力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共服务系统将是E-learning发展的主流方向。

2 研究的重点内容

职业技能公共服务系统研究开发内容主要包括服务系统研发、技能仿真录播系统集成、视频编解码技术嵌入等三个重点内容:

2.1 服务系统研发

1)功能设置:服务系统是一套具有自主产权的E-learning开方式教学平台,可以作为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业余学习的教学辅助;解决职业院校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学习与技能提高管理;面向社会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再学习。在功能上实现成品资源库、仿真视频库、自建资源库、互动学习、互动交流相结合的专业性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了职业学校、公共实训基地自建各种资源,指定实习内容,指定作业内容,指定测试内容,指定实况课堂;学员、劳动者在职业学校、公共实训基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网上学习,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课堂回放等;并实现资源的管理。

2)栏目设置:确定互联网入口栏目:教学互动、网上学习、网上作业、网上测试、实况课堂。职业学校、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实施教师入口栏目:仿真资源、教学互动、题库系统、网上作业、网上学习、网上测试、实况课堂。管理员入口设置栏目:学时管理、资源统计、成品资源。

2.2 技能仿真录播集成系统

该系统利用目前先进的录播与视频摄像采集技术,把职业院校技能实训项目录制成高清视频,进行系统处理后至服务系统,形成技能实训仿真视频资源。这些仿真视频资源可以按专题、按项目、按学科进行存储,便于访问者检索,访问者在观看这些技能实训视频时就象师傅在言传身教一样。

技能仿真录播集成系统设备包括高清摄像机、录播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操作电脑、音控系统等。由高清摄像机拍摄实训操作过程与技巧,音控系统同步拾音;音频、视频经录播服务器,由录播系统录制成数字视频,并根据用户需求存放于数据存储设备,整个操作流程,通过操作电脑实现。这些存放于数据存储设备的仿真视频可以跟服务系统联动,于互联网,实现资源的方便的摄录、、共享。

2.3 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嵌入

通信方式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终端设备品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靠虑到服务系统访问终端的复杂性,单一性播放技术常常不能满足现今复杂多样的终端环境。职业技能公共服务系统研究开发过程中,嵌入了新一代终端视频解码技术。该解码技术核心优势是视频编解码的分层,将视频流以层为单位分成多个分辨率、质量和帧速率进行存贮,终端访问时,根据访问设备的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采用软件的方式选择其中一种编码层对应的形式进行解码。这样用户终端使用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用户的通讯环境是局域网、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所对应的视频编解码技术和视频流质量也不一样,软、硬件环境,通讯带宽决定了编解码技术的选择。在职业技能公共服务系统的服务端嵌入以分层存贮为特点的视频编码技术,克服了以仿真视频资源为主的服务系统在视频访问效率上的难点。

这三部分组成了本系统的建设过程,构建了利用先进的录播与视频摄像采集技术,把职业院校技能实训录制成高清视频,进行系统处理后至服务系统,形成技能实训仿真视频资源,并以层为单位分成多个分辨率、质量和帧速率进行存贮。终端软件在用户访问服务系统时,根据用户软、硬件环境,选择解码形式,确保视频播放过程的流畅度。在观看这些技能实训视频时就像师傅在言传身教一样。

3 技术关键及主要创新点

根据研发内容,设计三层技术架构:业务采集层、系统服务层、终端应用层。对应各层的关键技术为:服务系统的软件技术、仿真录播的集成技术、视频编解码的嵌入技术。职业技能公共服务系统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

3.1 服务系统的软件技术

服务系统的软件技术主要是指系统编程技术,服务系统采用技术B/S结构,研发工具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集成环境。以Entity Framework( Entity Framework)为数据访问技术,SQL SERVER2005为后台数据库系统,采用三层编程技术架构。Entity Framework数据访问技术集成于.NET Framework框架,与.NET的其他技术进行无缝结合,并且使用简单,开发效率高,运行效率高。同时AJAX技术在交互的处理、实时数据的传输、前后台数据的及时刷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具有实战性的编程技巧、算法模型、数据存储方式;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交互、AJAX技术的应用等都是本系统的亮点技术。

3.2 仿真录播的集成技术

仿真录播的集成技术是在理解视频录播原理的基础上,组建的一项集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软件应用技术等于一体的高科技系统集成工程。由网络摄像机、高清视频服务器、录播系统、网络交换机、终端控制设备经过高度集成,实现仿真项目的录制、传输、等功能。考虑到当今网络技术、多媒体传输技术和音视频处理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仿真录播系统以TCP/IP网络协议为基础,采用全数字化、模块化、安全而开放的设计结构,基于B/S的应用平台,视音频综合压缩编码策略,仿真视频资源格式的自适应播放,资源分配及流量控制最优化,数据安全保护备份技术及分布式网络技术等先进的设计思想,提供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并在在图像、数据、声音的多媒体综合处理及实时传输、交换、存储、显示等方面进行深度优化。

3.3 视频编解码的嵌入技术

视频编解码的嵌入技术主要是把分层编解码技术以中间件的形式内嵌在视频流播放系统中。针对不同种类的网络和用户终端,以及多样化的交互,传统编码技术具有单一特性,虽尽可能高的编码效率,显然,对于实际应用中的各种不同特性的网络结构和终端设备并非十分优化。视频编解码的嵌入技术采用多种编码模式和子像素精度运动矢量等新的编码工具,在空间分辨率下采样的转码中运用宏块预测模式信息的快速转码算法,并兼顾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容错编码、转码技术应用,减小信道误码带来的丢包现象。

本系统的主要创新点是仿真录播的集成系统为视频资源的收集与存贮系统,在线学习服务系统作为业务支持平台,视频编解码的嵌入为终端访问进行了本质上的优化。上述三者的综合形成了一个由职业院校产生资源、本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实现职业技能教学服务于社会的效应。

4 效益与展望

本项目的实施与研发过程预期实现以下成效,并且具有一定的产业价值。

4.1 技术应用成效

1)建成技能仿真录播集成系统,应用于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学,通过建设技能仿真录播集成系统,实时广播教师的实训演示,并进行存贮,可以实现一次演示,多次复用的效果,为各校提供了未来实训教学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改善了原来的教师演示只有少数学生可以看到,或要进行反复演示进行实训教学的不足之处。

2)研发提供远程在线学习的服务系统,应用于在校学生的自主式远程学习,解决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远程学习与管理,通过构建远程在线服务系统,形成业务支持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共公资源与自建资源,可以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网上学习,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课堂回放等,并实现对学生及学习资源进行管理。

3)积累专业资源量达一定规模,当系统资源积累到一定规模时,可应用于社会学员、劳动者的远程自主学习提高。在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的资源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时,社会学员、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部门的各培训点、个人终端,对服务系统进行访问;本系统根据访问情况提供仿真技能资源、公共技能资源、实况课堂回放等服务。

4.2 社会效益

1)探索了目前职业院校技能教学与教育现代化整合之路。由本项目提出的的录像、录播、甚至远程直播式的实训仿真教学,是录播系统、录像系统在职业教学中的深入应用;解决了顶岗实习学生的业余教学与远程管理。

2)推进了职业教育成果共享。职业教育建设成果的应用不再局限在校内而是为全社会所共享,为劳动力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4.3 技术转化,形成产业

系统实施过程,也是职业院校资源建设过程。一旦职业院校成果与社会需求达到某种供求关系的时候,便会形成拓展。为各技能培训点、各大中型企业、劳动力市场等提供优质的技能教育服务。

职业技能公共服务系统是基于WEB的在线服务系统,采用微软技术架构,适用于在线学习与视频仿真教学。旨在构建起职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把职业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教师资源经过整合为全社会所合理共享,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的美好构想,笔者的团队在解决各项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正在进行实质性的研发,愿与各位专家进行此方面的深入交流。

参考文献:

第4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悄然走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从以前的黑板教学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从实物模型演示到数字化演示,教师的教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校与时俱进,通过设立工业产品设计的服务机制,可以完成以下三方面的需求:

1.提高学生工作技能的需要。职高的学生具有强大的创造创新潜力,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而职高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借助工业产品设计的服务模式,教师能完成专业的、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型,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有利于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缓解传统教师在新教学模式下的压力。

3.响应“服务为本位”的需要。本着“以服务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设计以服务为主体的工业产品设计课程实训模式,让学生在校不但学习知识技能,同时加深对“服务”的理解;学校通过以服务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来拓展全新的实训途径,加快教学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以“服务”带动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知识、技能、经验的传递与提升。

二、“服务换技能”实训模式的内容和实施思路

“服务换技能”模式的重点在于服务,通过服务来达到知识的实战运用效果,服务模式作为牵引力,将企业的专业知识和教师的经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渴望知识的学生手中;通过服务的成果,即设计经验积累和设计素材积累来实现从学生到教师、从服务到教学、从学校到企业的三重反馈效果。

1.服务的主体。该服务模式的主体应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以学生为主体。工业产品课程的全体学生作为设计的主体,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机制,完成来自学生、老师、企业的各种设计需求。(2)以教师为辅助。教师在服务实训模式下主要起辅助作用,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老师帮助解决,并且将这些遇到的问题全部记录下来,以点带面,起到补充知识、提炼知识的引导作用。(3)以企业为支撑。聘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教师提供技术支持,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教师的教学能力。

2.服务对象。工业产品设计服务对象大致分为三类:(1)学生。学生有着惊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他们思维的脚步,这时,工业产品设计学生就作为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设计。(2)教师。以信息化能力较弱的中老年教师为主。他们通过交流看到了先进教学模式带来的高效与便捷,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3)企业。以自身设计改进能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他们无法投入太多的资金在设计与改善上。通过与我们的合作,我们可以将他们部分的想法变成现实,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服务方式。本着“以服务为本位”的教育宗旨,结合本校工业产品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研究搭建以服务为驱动,以专业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与相关企业专家为辅助的实训方式,通过服务对象表达需求生成服务任务单学生组队接单发现问题学习、询问(教师和企业专家)、解决问题完成服务任务总结任务经验这7个步骤来实现服务换技能的实训目的。

三、实践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的师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上课模式,对于这种服务性的实训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以前不曾碰到的问题,需要我们提前准备和应对。

1.服务订单不足的问题。在本实训模式开始的初期,学生、教师和企业3方在有需求的情况下,但不知道有我们这样的服务团队,不会主动来找我们。这就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前期做好宣传工作,储备一定量的服务订单,在运行一段时间以后,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2.服务订单的时效性问题。我们知道,有时候师生参加比赛,或者企业试制样品,对于我们的设计是有时间要求的。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他们的设计要求,需要我们合理安排课程,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合理利用晚自修、活动课和其他休息时间段,开放机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设计;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任务订单,达到最大的产出效能。

第5篇

关键词: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培训

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主办,由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神州视景杯”第六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于2014年5月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隆重举行,据组委会介绍此次大赛可谓历届以来参赛院校最多,参赛选手最多的一次盛会,其中参加比赛的高校共246所,参赛选手近千人。“神州视景杯”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共举办了六届,其中三届为饭店服务技能,三届为导游服务技能,2014届大赛是我院第二次参加的导游服务技能的全国比赛。随着本次盛会落下了帷幕,笔者从大赛指导教师的视角,回顾比赛,反思比赛过程中的得失,并通过与其他参赛单位对比,理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探讨行之有效的选拔和培训模式,以期在今后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赛后反思

通过之前两次的参赛经验,发现选手在参赛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有参赛选手虽比较优秀,但积极性不高;笔试环节分数低;导游讲解不熟练或较紧张;才艺展示流畅性欠佳等不能把正常水平发挥出来等问题,在2014届参赛的前期准备中对易出现的几类问题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和训练。首先,要求选手是主动报名,并从始至终积极性较高,主动完成培训任务;理论笔试环节,高度重视,多套模拟题练兵;才艺展示环节分别是与导游身份相符,唱歌、说唱快板、评书、脱口秀等语言类的节目,并注重节目流畅性的把握;讲解训练方面,则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在办公室、教室、导游模拟实训室,甚至在参赛的火车车厢里都让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对自己进行训练,锻炼心理素质,以保证参赛选手在比赛中能够正常发挥自身的水平。

虽然以往易出现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从成绩也可看出,在备赛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此同时,在赛后结合大赛组委会总评会上的总结,作为参赛的领队和教练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选人问题

华侨大学汪京强教授的点评中强调,首先就是“选人”。“选人”的第一要点就是选手的形象气质、整体状态、礼仪仪态。汪教授讲“选人的标准就是让评委看了你就不想让你走,你的气质、性格吸引人;同时,要选‘目中无人’的选手,上台不胆怯”。另外多位评委都强调选手的发音、口齿很重要,绝不能有方言或说不清普通话的情况,另外态势语言要自然,而这些都是在强调我们所选的人一定是综合素质相当高的选手。

然而,根据专家的点评,反省自己,我们在选人上有严重失误。凭借之前的参赛经验,我们每次选拔的参赛选手多是比较优秀的二、三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有一定比赛经验,得到过诸多荣誉,考取导游资格证,即将毕业。但这样的选手往往对于比赛的积极性不高,感觉是被动去为学校比赛,对获奖的渴望不够强烈,训练过程中往往出现懒散、偷懒、被动、自以为是的情况。因此在此次选人环节,我们更多或是仅仅看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却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这也是此次比赛失误的关键点之一。

(二)导游词撰写

2014年度比赛的景点讲解内容要求是国家5A级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讲解时间为五分钟。在前期撰写导游词的过程中,仅是讲述了景区中每一个具体景点的内容,而忽略了整个景区的特色,没有将景区的特色突显出来,没有对景区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仅是将表面的东西,甚至是可能会与其他景区雷同的东西讲了出来。在创作导游词的过程中要注意景点的“点、线、面”内容的设计和整合,要注意导游词组合的科学性,导游词前后顺序的逻辑性。导游词不能仅是讲“点”,不能太具体;也不能讲“面”,太笼统;而要讲“线”,将一个景区、景点的布局、特色相串联,讲解清楚,大众通用的景点知识不能在这样的比赛中有优势。

至于英文导游词,要特别注意讲解的对象是外国人,注意讲解对象的年龄结构、身份等特点,不能用中国人对孩子的方式进行英文景点的讲解,也不能把中文朗诵的风格放在英语讲解上,英文导游讲解更要注意强调主题,要进行“合时合地” 的讲解,不能脱离所在的现场,一些人物故事,或是其他景区共性的东西没有特点,脱离讲解现场,不适宜出现在导游讲解服务的比赛中。与此同时,还应注意英文讲解的语速,每分钟180-200个字最恰当。同时要从外国人感兴趣的角度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

总之,根据赛后评委所讲,导游词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让评委听完之后有思考,有可以回忆的东西,而不是听完没有营养,更谈不上回味。

(三)讲解风格与方式

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的讲解,首先要有亲和力,选手所选语言的感彩与基调要与所讲解的景区内涵相一致。例如不能讲所有的景点都要笑,要笑的恰到好处。同时,选手的态势语言,站姿、仪态,每一个手势都很重要。从优秀的选手身上可以看出,选手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的。另外,讲解时的语音、语调也同样要注意细节设计,不能出现方言这种严重的语言问题。

在语言表达清晰的基础上,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解,即是对讲解技巧的考察。选择严谨还是幽默的风格,要与所讲的景区内容相符,更要前后风格、基调统一,不能瞬间变换风格。

(四) 比赛着装

在每届技能大赛后的总评会上,多位评委会谈到选手的参赛着装问题,评委表示一定会在讲解中扣分的着装有短裙、紧身裙、细高跟鞋。专家评委们认为,要选择适合景区风格、内涵的服装,与此同时,还要适合选手自身。赛后反思在服装问题上的失误,主要源于教练自身的不够重视。回想2012年第四届全国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的参赛经验,当时过分关注选手的着装,在赛前专门挑选并租借比赛服装,但最后成绩并不理想,让我们感到还是讲解和才艺节目本身的质量更重要,服装并不占主导地位。而在此次备赛过程中,参赛团队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太不在意选手的服装,只要合身整齐就好。通过两次极端的经验,让我们深刻反思比赛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容忽视的重点。

(五) 知识问答环节

知识问答环节所体现和考察选手的绝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评委在选手回答问题的现场反应、语态、表情中考量的是选手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此次比赛中,一个中文选手所抽的问题并不算难,但由于选手太激动、头脑发热,直接说“经验太少,我不会,我以后会努力的”;在英文的问答环节,一名选手基本没有看懂问题,甚至听不懂评委老师的互动,听不懂主持人的语言,在这样的状况下,讲解的成绩自然不高。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再次警示我们赛前要认真对比赛的每一个环节细致把握,尤其要将问答环节的题目整理成册,要像模拟讲解、才艺一样,对知识问答环节进行情景模拟和训练。

(六) 才艺展示不专业

通过2014年度的赛后总结,专业评委强调以下几点:第一,比赛中专业艺术选手较多,例如专业的古典舞、现代舞、美声演唱、戏曲、乐器等才艺节目;其次,批发类节目多,如朗诵、新疆舞,或是革命年代的文字朗诵,如雨巷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历史时代文字的内涵,更谈不上准确表达;第三,语言类节目普遍分数不高,因为节目没有硬功夫、不专业;第四,“一秒变装”的节目分数低,即前一秒后一秒干的不是一件事,串烧可以,但串的不好即是可怕。

由此可见,才艺环节最重要的是要清楚“才艺”的真正内涵,就是希望参赛的选手们、未来的导游们有一技之长,强调的是才艺的专业性,这才是才艺比赛的核心。

二、参赛心得

(一)构建参赛辅导团队,明确一对一的辅导配置

在参赛过程中,与多家院校的领队、教练沟通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成绩较好的学校基本都是一对一的辅导,即一个指导教师带一个选手,最多不超过两个选手,这一经验是我们日后参赛中需要认真商讨和改革之处。就像总评会中专家的点评,比赛不仅是选手与选手的比拼,而是一个团队的比拼,因此构建参赛团队是十分必要的。

(二) 注重导游专业招收中对才艺特长的侧重

对于综合性学院的旅游系,在招生过程中自然不如旅游专业类院校有优势,因此可以考虑在招生时放宽对有文艺特长学生的入学条件,或是去艺术类专业的中专进行对口招生工作的宣传,仅是一种想法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教师应在学生一年级入校时就开始注重挖掘或开始培养学生的文艺特长。

(三)优化选拔方式,注重综合素质的选拔

参赛选手的选拔要全方面考核。通过参赛的经验教训,结合各类专家在关于“选人”问题的阐述。不难看出,全国性技能大赛所选的参赛选手,他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因此绝不能放宽选人的标准。不能仅看重选手的外形条件,更不能仅看重选手的积极性,要对选手的语言表达、发音情况、仪态举止、参赛经验、外形条件、参赛积极性、是否考取导游资格证、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才艺、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和选拔。因为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拉开差距的就是对细节的把握,因此,参赛团队从第一步选人时,就不能马虎,要加强对标准的细化。

(四)细化评分标准,不忽视每一个参赛环节

第6篇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餐饮服务技能教学原则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为此,至关重要的并不是知识掌握的多少,而是如何才能学会知识。为此传授知识不是教学工作的唯一任务,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机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才是更重要的任务。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无论是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还是升学都是很必要的,而且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那么,如何抓好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餐饮服务技能训练,关键在于要找出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餐饮服务技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就能在餐饮服务技能训练中提高训练的效率和质量。

一、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服务技能形成、发展的特点

1.餐饮服务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特点

餐饮服务的技能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高级的复杂的技能,都是在掌握初级的简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就是所谓的顺序性特点。

阶段性特点是指学生餐饮服务技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初步掌握和形成技巧这两个阶段,初步掌握阶段又大体可分为接受示范后的模仿,动作干扰少,动作协调准确,稳定性提高和视觉控制减少、动作控制加强、紧张性消失的三个小阶段。如果说学生餐饮服务技能的形成仅仅停留在初步掌握阶段,那么这样的技能只能算作是“会”,只有继续进行不懈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的状态,这时餐饮服务技能也就成为餐饮服务技巧了,这就是餐饮服务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之一。

2.餐饮服务技能形成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特点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差异的,中职学生都处于青年的初期,但由于先天因素、后天环境的影响,其生理、心理及智能水平都必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必然会影响学生餐饮服务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出现不均衡的现象。

所谓不均衡性特点,是指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某一个体对各种餐饮服务技能的掌握是不均衡的。也就是说,某一个体对不同技能的掌握速度、最终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从而形成有的善于餐巾折花、有的长于铺台布等个体的技能特点。

从学生群体对某一餐饮服务技能的掌握来看也有差异,也就是说群体中的各个个体,在统一的教学要求和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对某一技能掌握的速度,最终发展水平是不相同的,因而必然会出现个人餐饮服务技能水平的高低。

3.餐饮服务技能形成和发展的指向性特点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餐饮服务技能形成和发展还具有指向性,而且表现得较为突出和强烈。这是由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定向的原因。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大致是确定的,因此,对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都有为了今后能做好工作希望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心理状态。于是,他们从今后的工作需要的角度来审视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对那些联系紧密的知识和技能兴趣较高,动作的要求也强烈,肯下功夫,那么其发展速度和水平就较高些。相反,对那些联系不太紧密的知识和技能,则不够重视,当然掌握得就相对要差一些。尤其是那些不想升学的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餐饮服务技能训练中的教学原则

根据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餐饮服务技能形成发展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教学中应运用一下原则:

首先,在餐饮服务技能训练中需要认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使学生由不会到会,再由会到熟,由会之不多到会之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经常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注重分轻重、别主次。先进行基础技能的训练,之后是主要的关键性的技能训练,反复进行练习,做到循序渐进。

其次,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训练情况,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拔尖的学生,要提出较高的要求,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使他们的技能尽可能地得到发展。而对较差的一些学生则循循善诱,耐心教诲,是他们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各得其所都有发展。

再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要正视现实,积极引导。一方面,教师要观察学生在餐饮服务技能训练中所表现的强烈的动作要求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注意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进行餐饮服务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要使学生认识合理的技能结构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掌握好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必要的技能基础。

总之,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只有了解并遵循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餐饮服务技能形成、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才有助于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鼓励,这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才会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为学生将来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敏文.餐饮服务与管理(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技术技能积累 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中国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经济下行的挑战,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高职技术人才,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人才职业技术能力,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计划行动计划(2015-2018)》,该计划,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技术技能的积累,加强社会服务能力。该计划中着重阐述了打造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聚集“洼地”,利用这片“洼地”,使得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积累在社会服务中得到充分应用。

一、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首要任务是继承传统的技术技能

面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模式,有些产业不断的升级和改造,旧有的传统模式下的技术技能,有的面临淘汰和升级,没有继承的情况下,一部分是国粹的民族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和一部分是中国机械制造方面工艺流程的失传,这两部分的损失造成后果是巨大的,甚至是无可挽回的,国粹传统手工艺技术技能失传,我们不仅损失的是一门手艺,损失更多的是我们丢弃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魄。中国机械制造类工艺失传也是很可怕的,以中国沈阳作为机械制造的摇篮,一些企业升级改造,一些企业倒闭,一些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就此失传,即使我们有合格的材料,但加工的工艺失传,我们就制造不出合格的工业产品。建议国家出善的法律机制,要充分继承传统的技术技能,不能让它们失传,让它们像“活化石”一样,在职业院校扎根和传承,同时要完善法律与资金保护机制,建立“大师工作室”,确保这些技术技能能够被继承。继承传统的技术技能是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首要任务。

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改革要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

专业对接产业,是夯实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基础手段,除了继承传统的技术技能,还要紧跟产业发展的前沿,由于现代企业转型和升级的速度的加快,专业必须对接产业,这样才能优化专业结构,首先,响应国家大的发展方向,明_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要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发展产业,其次动态的调整专业面向,紧跟当前的产业发展的升级和方向,及时调整和新增急需专业,确保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的积累,同时确保技术技能的先进性。最后,专业对接产业,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紧跟国家发展大方向,树立集群发展专业的理念,一些院校的过去一些品牌专业,面临招生的困境,要及时调整心态,以“专业基础是相通的,技术岗位相关的,知识资源共享”的原则,及时调整院校专业发展的方向,紧跟国家发展方向建立集群专业,一定要专业紧紧对接产业,产业都调整了,专业还不调整,这是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通病”,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校企合作的深化程度不够,需要国家的出台政策,确保专业和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专业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为校企合作立法,同时利用媒体宣传工具对校企合作好的企业进行宣传和表彰,表彰其爱行业、爱国的精神。

三、通过校企合作,提升高职技术技能积累的“含金量”

通过校企合作,提升高职技术技能创新的积累的质量,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把企业的专家请进来,与自己学校的各种资源整合,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把科研成果通过企业转化为企业生产力,不断的检验,不断的将技术技能创新新成果进行积累,提升高职技术技能的含金量。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大师工作室,对科技前沿技术技能的掌握和传统的手工艺技术技能的掌握形成制度化,鼓励大师带徒弟,在资金上学校和企业共同资助这种大师制度的健康发展,这种有利于出新产品的成果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成果,鼓励新的高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时间和资金保障的,发挥大师和教师团队协作来完成的,充分发挥大师在校企合作、产品创新应用推广的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职人才,离不开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从而发现所培养的高职人才的兴趣和潜能所在,着力重点培养其所擅长工作技术技能。

四、高等职业技术技能积累要注重创新

注重传统产业的技术技能的积累十分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创新是摆在中国面前最重要的课题,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乏力,我们的国家需要一大批创新高等技术人才,这种创新是建立在我们之前传统的技术技能基础之上的,注重创新离不开大师的指点,离不开高职技能人才开动脑经,反复实践,不断检验,从一道道工艺上进行创新改革,进行小的创新,从材料上进行创新,从管理方法上创新,营造出一个创新的教育氛围,如果不注重创新,我们行业技术技能水平就不能提高,我们所积累的技术技能很可能被淘汰。

五、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要注重应用科研能力研究

高职院校的应用科研项目大都来源于企业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科研基地,充分调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能力,“与人才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为深化技术技能积累内涵,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指明行动方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重视实践现有应用技术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应用科研能力建设。确定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的科研定位,将自身教师科研能力资源与企业生产需求紧密结合,主动参与本地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甚至通过对企业的技术需求,为企业提供理论设计服务,将校企合作的范围从人才培养拓展到技术研发的新的更高层次,真正使应用科研成果成为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六、创新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从过去的高职人才培养,到以人才培养为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对外交流与对口支援等多种内涵并举的社会服务,彰显了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为了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利用学校现有可控资源为社会服务,学校给予人员、设备、资金的支持,风险较小的情况下,评估后允许以学校的名义,对内外承接项目。这样才能使得学校所积累的技术技能有施展和受检验的平台,风险主要由教师承担,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归教师们所有。

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基础之上,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技术创新,技术咨询、成果转化、对外服务、对口支援,这样才能有动力。在社会服务上,我们不足之处,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为社区服务,教学应该以服务为中心,从促进社区的发展,逐步向外拓展,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开放入学方式,灵活的学制,满足不同的年龄层次入学的需求。我们在社会服务上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差距表现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德国的职业教育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的校企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模式,法律监督和企业家社会责任感作保障,使得职业学院的技术技能不断的更新和提高。德国的企业愿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资金支持,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德国政府项目资金资助和政策引导推动。

结束语,高等职业学院的技术技能积累的瓶颈问题主要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使得已有的技术技能不能够为社会服务,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过去积累的技术技能随着工业的大发展,大部分的技术技能被淘汰,同时企业由于科研技术力量不全面也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支援,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中,要不断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只有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才能破解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不够的瓶颈,只有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够进行一系列的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对外交流与对口支援等多种内涵并举的社会服务,彰显了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有强大的实业支撑,支撑这个实业主力军就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学生掌握职业技术技能的能力,直接决定生产力。除了每个有良知的企业家担负校企深度合作责任,政府应该为企业减低税负,利用减低税负同时让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来置换。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形成良性的循环,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生产力,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技术技能的积累,更好地樯缁岱务。

参考文献:

[1]霍丽娟.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

[2]从云飞.我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机制的构建【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5,(31)

[3]傅家俊.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第8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69-05

一、现代服务业及其发展态势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升级。现代服务业具有“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两新”即新服务领域(突破消费业领域,形成新的生产业、智力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新服务模式(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四高”即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品位、高增值服务、高感情体验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高素质和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产业经济竞争的热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世界各国纷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指出,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不仅总量飞速增长,占比也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江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十二五”时期,江苏将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动力。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这种支撑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多更高的要求。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体现为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即从劳力服务发展到智力服务,从消费服务发展到生产服务,从低端服务发展到高端服务。传统服务业发展主要受劳动力要素影响,而现代服务业发展则主要受人力资源要素的制约,因为现代服务业以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智力密集为显著特征,对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就产业现实状况而言,现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旺盛需求,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还将会愈加突出和尖锐,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新兴服务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是:精通专业知识、熟悉行业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虽然我国在现代服务业已经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技能人才还严重短缺,特别是在一些新型服务项目方面,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普遍不足。以国际IT外包服务业为例,在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法律服务、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与咨询等领域,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有外语交流能力的人才,而我国教育培训机构对新兴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存在着明显的时差性滞后,使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既缺乏具有项目策划与管理能力、高级技术应用能力的高智力金领、白领人才,也缺乏兼具技术操作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的灰领人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为此,江苏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主要任务之一是以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关键,强化智力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引导高等院校加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

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系统与创新设计

当前,高职院校仍缺乏走出校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对现代服务业最新发展态势失察,对人才需求动向反应迟钝而被动,导致专业教学与现代服务业要求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作为与产业发展联系最紧密,直接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职院校,既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只有灵活开设新专业和动态改造老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主动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为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大量人力资源储备和强有力的发展支撑。

(一)对接现代服务业,灵活开设新专业和动态改造老专业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其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主动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真正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的良性互动,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市场走向,紧密围绕市场需求,从学校实际出发,一方面针对新兴服务业的新职业、新岗位的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前瞻性地灵活开设新专业;另一方面,适应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技术改造升级和业态调整变化,动态调整和改造老专业,使之更好地与现代服务业岗位需求对接。要紧跟市场需求动态和趋势建立专业的“用进废退”、优胜劣汰机制,增强专业建设的活力和动力,促进良性循环,彰显优势与特色,使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始终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一致、共振。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紧紧围绕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出发,灵活开设新专业,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适应南京城市发展需求,分别开设了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老年服务与管理、文化市场经营管理、高尔夫管理等新兴服务专业;通过国际合作设置了国际物流(中荷合作)、国际贸易实务(中澳合作)等专业,又对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传统专业进行了改造,如增设了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网络营销、区域经理等专业方向,为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提升提供人力资源储备与支撑。

(二)对接职业标准和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是指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设计中。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嵌入到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使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如将助理电子商务师资格考试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内容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将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嵌入网络营销课程,将BBS、电子邮件、CA认证操作等内容嵌入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标准,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根据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及时吸纳和传授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从业资质和入职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课程体系改革还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以企业真实工作和岗位能力要求分析为基础,以任务引领型项目课程为主体,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整合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有机结合,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融合。

现代服务业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业人员要具备国际视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据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要加大外语课程的比重,强化口语教学和应用考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增设法律、法规类课程和有关金融、贸易、文化等方面课程,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如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国际贸易学与外语、法律法规、现代信息技术、商务礼仪等相关学科的关联,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并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指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上课就是上岗”,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里“做”中“学”,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学实训指导。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很多关键环节必须设置在真实工作环境和实际工作岗位中。如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出现了许多管理创新和装备创新,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等新技术和新装备在现代物流业中已有广泛应用。高职教育必须加强现场教学,将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实训中,确保教学实践与市场先进技术同步不落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开门办学,建立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组织教学,培养熟悉企业的作业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任务导向、项目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分析来解释各种物流原理和方法的应用,通过带领学生观摩现代化物流企业的仓储中心、货运基地等场所,组织现场教学,说明物流操作的程序和现代化技术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还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要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遵循先进性原则、仿真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在校内形成仿真、真实的职业环境,如在校内开设证券交易系统,与市场大盘同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证券交易、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基本技能;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的新模式,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实训辅助指导,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流公司、商业银行、连锁超市、证券公司等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参与实际作业过程;广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数字模拟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

采取多样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将学校知识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和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多样化是指课程考核形式要以多样化为特征,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考核,还要有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项目开展与管理能力的考核;不仅要有模拟、仿真环境下的考核,还要有实际工作岗位、真实生产现场的考核;不仅要有专业技能的考核,还要有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等关键能力的考核;不仅要有笔试,还要有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核;不仅要有总结性考核评价,还要有形成性考核评价。多元化是指课程考核主体的多元化,既要有学校组织的考核,又要有企业组织的考核,还要有社会组织的考证考级。通过教师评价、企(行)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引导和改进教学工作。

第9篇

礼仪是道德的根本性体现形式,社会公德是礼仪的伦理学基础。学习必需的礼仪知识,使自己的仪表仪容、言谈举动、气质风采独辟蹊径,在社会公众面前显示出其特有的职业特点,有助于重塑自身形象,增强同学们的社会接触、待人处事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学生能否适应环境,能否赢得社会的承认,能否受到社会迎接的一个关键条件。关注对同学们的礼仪素质的增强以及培育,一方面在课堂教育中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有关礼节礼貌知识、原则、规范和要求,使之成为他们后来的行为指南;侧面来看融入实际增加课外实践训练的份量,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辅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很好地日常礼仪习惯。

二、调动中职学生对专业课探究的兴趣

针对目前中职专业学校学生文化基本技能较为脆弱,对文化课学习热枕不高,信心欠缺的现实状况,尽力让创建的公共文化课倾向于为专业课探究的“服务”作用,以能满足专业课探究的“够用”、“必要”为原则,在教学中因地制宜的突出专业课的教学,强调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变迁课堂教育中满堂灌的教学措施,主动运用案例剖析法、情景创设法、课堂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导学生对酒店案例从事主动的思索和讨论,锤炼学生对事物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磨炼和增强同学们的口头表述能力,逐步培养和调动学生对专业课探究的兴趣。

三、培养中职同学们的敬业观念,加强学生职业责任感

受社会的影响,现有的学生认为人生成功的目标在于获取个人收入较高,工作轻闲。有的学生毕业后从业单位体现在工作中做事欠积极,拈轻怕重,体现不佳。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应注重造就?W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育学生要给客人提供超值的服务才会让客人更为合意,客人的趣味都是我们完美的服务带来了,我们应该感到知足、幸福而高傲,作为服务人员假如离开了对客人的服务,我们就无从谈起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表现。造就同学们的敬业、乐业的服务观念,加强同学们的职业责任感,为将来更容易的进行服务工作打下了坚硬的核心因素。在课堂教育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从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根本性规范和行业要求教育。

四、中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与以往课堂教育相互融合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已经基本具备简便的示范操作室,但还应该使示范操作室的设施设备更完备,以使模拟场景更接近实际。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达到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可采取具有实训特点的“模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创设丰富的情景,和学生一起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譬如在传授餐厅服务时,学生和教师可分别模拟客人和服务员,从迎宾引座、促销菜肴和酒水、上菜斟酒、席间服务、结账收款、送客服务等模拟一个彻底地服务过程。在传授前厅服务时也可用分角色饰演的对策模拟为客人解决入住手续、行李员引领客人进房步骤等,只有通过实践,在现实的活动中方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五、启发中职同学们的创新观念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提出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方案的相关内容应充分考量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现今一些中职专业学校的教师意识还没完全转变,仍习惯在课堂讲原理,在黑板上画图,在教室做演示,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上述的教学措施,学生怎不感到厌倦,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此,中职专业学校在教学革新上,必然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教学。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核心因素上,全面有效调整教学方案,压缩理论教学,增大实训课比例,使学生在实训基地操作的时间逐渐增多,连续的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位置、对策、考核等方面都要考量到酒店行业的实际,将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各方面综合剖析。实践课不要拘泥于固有的教学思路,变迁实训项目只关注知识教授和把控技能的现状。把实训课的教学核心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在实训实践中,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比方实训项目餐饮摆台,本来是教师教诲学生依据规定的操作步骤、摆台准则和操作措施完成稳定准则的摆台。而事实上摆台在各自的酒店、各自的场合、各自的器具条件下,要求是并各自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实训项目要以活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求知欲、启发同学们的创新观念为目标。对这种类型的实训课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开放实验对策从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把控摆台的根本性措施的前提下,学会在各自的统一要求下从事摆台设计,以便把摆台这一单纯的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变迁成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学生通过实训,完全能够把控摆台的技能,还可对增强学生在各自的场合下服务的能力。而且学生们对团融入作共同完成的实训项目会有大大多感触和经过,不仅促进了积极思维、剖析自主创新的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还体会到实训课题研究的付出和趣味。

第10篇

为充分展示灵武市家政服务业发展成果,特别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政策扶持以来带给家政企业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灵武市服务业创业街的建设,孵化一批家政服务企业创业,吸纳更多的下岗、待业和农村务工人员从事家政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家政服务需求,结合灵武市家庭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和灵武市服务业创业街现状,以“政府引导,协会投资,会员参与,群众受益”的运营机制,推动灵武市家庭服务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运营。经相关部门协商决定在2019年8月6日举办2019年灵武市第二届家庭服务业技能大赛,以此宣传灵武市家政服务品牌,促进家庭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家庭服务技能大赛,展示灵武市家庭服务行业形象,推动家政服务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家政、认识家政、关心家政、参与家政、选择家政,扩大家政消费需求。按照“协会组织,企业参与,岗位练兵,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引导家政服务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成才,提高服务技能,在全市家庭服务业中掀起学习提升家政技能的。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灵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灵武市总工会

灵武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

灵武市妇女联合会

承办单位:

灵武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

灵武市家庭服务业协会

协办单位:

灵武市星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二)技能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设在灵武市家庭服务业协会)

主任:杨志军

副主任:王新民

成员:王丽红、武丽萍、毕丽娟、杨楠、张建峰、杨婷、

王万霞、王丽、贺静、李燕、蔡生保、毛青青、马玲

(四)竞赛考评专家组成人员,由灵武市家庭服务业协会确定有关专家组成。

三、竞赛项目

包括家政服务员、育婴员、养老护理员。竞赛内容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理论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四级(中级)命题,技能操作根据家政服务人员必备操作技能比赛。竞赛在灵武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具体指导下进行。

四、活动主题和活动口号

(一)活动主题:开展家政服务技能竞赛,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推动家庭服务进社区,满足市民家庭服务需求。

(二)活动口号:

1、您的家务

我的事业。

2、让家政服务成为灵州工匠新名片。

3、转变就业观念

选择家庭服务行业。

4、让专心专业的家政服务业走进千家万户。

5、家政服务是您最好的家庭助手。

6、激昂青春创业灵武。

7、展现家政风采

争创行业标兵。

8、赛出水平

比出风格

超越自我。

五、比赛安排与步骤

(一)宣传报名阶段(6月15--7月5)。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商务局、市妇联、灵武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参赛通知,广泛动员,组织选拔,推荐企业和个人参赛报名。

(二)培训提高阶段(7月6日--7月20)。选手由报名企业集中组织封闭式强化训练,灵武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巡回督导。

(三)组织比赛内容

时间:2019年8月

地点:灵武市服务业创业街

内容:此次技能大赛共设三个比赛项目,分别为家政服务员、育婴员、养老护理员,同时设立手工制作观赏赛区。

六、参赛对象

1.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一线员工,年龄在18-55周岁,身心健康,有1年以上从业经验,表现良好,无投诉和违规记录。

2.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诚信服务、善于沟通,勤奋好学、钻研业务,具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及家庭服务专业知识。

4.比赛以企业名义报名,每个企业每个项目由不超过五名选手组成团队参加比赛,不接受个人报名,报名企业必须在工商或相关主管部门注册一年以上,市场信誉良好,诚信度高,无违法违规记录。

七、报名方式

1、参赛人员按要求填好报名表,由所在家政企业盖章后统一送交至大赛组委会。

2、报名时间从2019年6月25日起至2019年7月20日止。

3、报名地点为灵武市家庭服务业协会(灵武市花雨湖滨商业街东侧)。

4、联系人:于丽 联系电话:0951-4716860

(二)培训预赛阶段:2019年7月20日-2019年7月30日

1、由参赛企业自行组织参赛人员参加业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培训。

2、参赛企业组织经过培训过的参赛人员进行预赛,成绩优异选手进入决赛。

3、确定进入决赛选手并将参赛选手成绩等相关资料报送大赛

组委会。

(三)决赛阶段:2019年8月6日

1、决赛地点:灵武市服务业创业街

2、实际操作:赛前10分钟由选手抽取比赛序号,按组次进行实际操作比赛,每组完成时限为15分钟。

八、竞赛规则

1、竞赛分预赛、决赛两个阶段。预赛按照大赛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比赛,前15名选手进入决赛,决赛按照人社部门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操作评分标准评定选手成绩,比赛成绩按百分制计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分值比例为3:7,两项成绩之和为最终成绩。

2、比赛分为家政服务员组、育婴员组、养老护理员组。

3、比赛顺序严格按照选手抽取的顺序进行,不得随意调换。

4、每个参赛选手只能参加一个项目竟赛。

5、上届家庭服务业技能大赛前三名选手,不得参加同一工种比赛。

九、奖项设置

1、金牌家政服务员、金牌育婴员、金牌养老护理员,并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

2、家政服务员能手、育婴员能手、养老护理员能手各两名,并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

3、优秀家政服务员员、优秀育婴员、优秀养老护理员,各三名,并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

4、优秀组织奖二名,颁发奖牌。

本次赛事获奖名单,将在相关网络媒体上予以公示。

十、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大赛活动是家政行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是增强家政服务行业整体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家政企业要高度重视、科学筹划、精心安排,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落实到位,确保大赛取得成效。

(二)加强动员,比学技能。灵武市家庭服务业协会要召开动员大会,深入宣传政策规则,讲清大赛的目的意义,鼓励会员踊跃参赛,接受历练,增强素质。要通过网络平台、电子屏、墙报、标语等多种手段宣扬大赛活动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弘扬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价值取向,营造学知识、比技能、促提升氛围。

(三)刻苦训练,争创佳绩。各家政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培训方案,统筹安排时间任务,积极采取岗位练兵、脱岗培训、以老带新、模拟竞赛等多种方式,扎实开展大练兵活动,努力促进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大幅提升,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十一、其他规定

1、各参赛选手务于2019年8月6日8:00时准时到达赛场,迟到10分钟以上者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2、会场内全体人员要遵守纪律,讲究文明礼貌,不许大声喧哗,应听从大赛工作人员指挥,以保证本届大赛圆满成功。

3、参赛选手应统一着装,仪表大方,并严格按大赛项目内容认真完成规定程序。参赛人员不得将手机带入赛场,违者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4、与评判无关人员一律不准以任何理由进入评判场地规定的范围,不准干扰裁判员的评分工作。

5、选手参赛中,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相互暗示或提示,如遇有作弊现象,将按照违规弃权处理。

6、本次大赛不收取报名费和参赛费。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技能型人才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48-01

1.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为汽车行业的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按照人事部门的有关统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为国家今后几年急需的人才。根据我们对中原地区的调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涉及汽车后市场的汽车企业业务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贸易、汽车保险与理赔等内容的企业市场越来越多,急需大量相关懂得汽车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亟需考虑的问题,也是人才培养改革的探讨的重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科学定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

结合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使用要求,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本专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汽车技术服务与销售的技能,具有与接受的高等教育水平相符的管理沟通与协调能力,在汽车技术服务领域、汽车销售等行业从事汽车销售、营销策划与管理方面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3.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培养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不完善。汽车技术服务营销专业是新兴专业,开设时间较短,经验少,需要借鉴更多的外校经验来提高办学质量,从而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课程建设方面。目前,在课程的设置上只是注重“技术”课程,而忽略了“营销”课程。

(2)教师资源相对短缺。该专业是比较热门专业,从近两年的招生情况看,前景非常乐观。那么,由此带来的是教师资源的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短缺。

(3)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有待完善。本专业实践性很强,需要学生有大量时间在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能力的训练。

4.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措施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下面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双证书制度五个关键环节加以分析。

(1)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组织结构所搭建起来的支撑框架,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应以某个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将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转型作为考虑因素突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特征。因此,对于本专业来说应该以技术服务与营销服务并重,构建由基本素质课、专业模块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构成的全新课程体系。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对培养从事汽车一线服务与企业管理的技能型人才非常重要。按照技术服务与营销服务两条腿并行的原则,本专业应着力探索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做中教、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向的交互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突破单一解说式、参观体验式的教学方式,采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演练式教学等多种与提高实践能力有关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实训教学、模拟环境教学、情景再现教学等,对汽车销售和管理在营销实训室采用情景再现的方法,突出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从而达到实践教学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过程个性化和体系规范化。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高技能人才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应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与生产、管理、服务一致,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加强实践训练。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主要就是校企合作,如何突出“技能型”的高职教育特点,如何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多年的实践证实,校企合作办学是有效途径之一。这种合作方式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

(4)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双师型”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核心,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而实际上,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都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相对薄弱。采取“内培外引”发展方式来加速师资队伍的建设,选送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按“双师型”发展;引进有企业经历的专职教师,充分发挥其企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

(5)加强双证书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且互通,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也是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提高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

5.结语

文章通过对中原经济区人才需求的分析,针对目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培养方案的不足,科学定位了该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分别从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双证书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措施和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为培养学生就业拓宽渠道,为本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延延.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保障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2).

[2]杨 富.高技能人才需求规格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时空,2012.

[3]文孝霞.我国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生 强化 导游服务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078-02

旅游业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它是当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导游服务则是旅游文化产业的灵魂,导游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并间接影响到整个旅游业的声誉。因此,导游员的良好素质技能对旅游业的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在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导游员良好素质技能的学习。目前,在对国内旅游服务质量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对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购物、景区及导游服务7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评价中,导游服务的排位是最后一位,表明导游服务是国内游客普遍最不满意的一项旅游服务;在对接受过导游服务的经历者群体的调查中,对导游服务“差”的评价比例基本都高于其他各项旅游服务。也就是说,在享受过各项旅游服务的调查对象群体中,对导游服务的评价最差。导游服务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关键是三个方面:(1)职业素质缺失,职业责任感不强;(2)知识贫乏,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对景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缺乏必要的了解;(3)综合技能偏低,缺乏与游客沟通的技巧,对游客反映的问题或提出的要求协调处理不积极或不妥当,遇到突发事故不知所措、乱了阵脚,无法起到安抚游客和解决问题的作用。

导游服务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这种技能,才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提升导游服务质量。现就笔者曾经参加浙江考察团时所感受到的导游服务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导游服务技能,进而提升导游服务质量。

2012年我们学校组织外出考察浙江地区,从金华出发前往杭州、宁波、温州、瑞安等地的旅游企业,为期6天。特地委托全国百强旅行社之一的浙江省著名的旅游企业――中青旅三清旅游有限公司全权负责行程安排。在这6天里,本人感受最深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导游服务,特别是全陪导游吴导的诙谐幽默与丰富的知识让我们对中职课堂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导游服务技能和提升导游服务质量有一个深刻的探讨。

一路上我们接触了不同水平的几个导游,他们让我明白:通过了国家导游资格考试,履行一定的手续后可以挂牌带团,但这并不等于就能成为一名好导游,通过考试并不意味着具有实际带团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导游带团有许多技巧性的东西,要掌握这些技巧,并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就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磨炼,在实践当中多向别人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学生的导游服务技能。

一 要学会沟通

优秀的导游要多从感情上与游客沟通。沟通得好,导游与游客会走得很近,心灵相通,困难就变得容易解决;沟通得不好,游客就会对导游产生躲避心理,其关系会越来越难处,甚至到了游客无法接受该导游服务的地步,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优秀的导游能带动全团的情绪,比如一个妙趣横生的小笑话就能与游客拉近距离。即使出现意外事件,导游也能顺利地解决。一名优秀的导游不一定是专家,但一定是一名能沟通感情、具有较高语言表达水平的杂家。我们在温州的第二天早上原定8点出发前往雁荡山,可是恰巧车子出了些故障,不能按时出发。吴导一边安慰我们,安排我们在酒店大堂休息,一边积极联系修车。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出发。偶然的差错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否能处理好问题关键得看导游的现场沟通能力。

二 保持青春活力是激发游客兴致的根本

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关键在于激发旅游者的游兴,要想使游客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高昂的兴致,导游自己必须做到青春洋溢、活力四射,具有出色的鼓动能力和诱导能力。这次的旅程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车上度过,如何排解游客的旅途困乏则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吴导在这方面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做了精心的准备,他能在不同的时间段讲解不同的内容来引发我们的兴趣。比如他讲的傻子笑话竟然成为我们一路上的暗号,整个团队因为这个暗号时不时地爆发出开心的笑声,我们一路上的气氛始终保持融洽,这与吴导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

三 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一名导游出色服务的基础

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对导游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导游选择对游客服务的适当时机和对旅游活动情况做出预测,通过及时服务和正确判断能够确保导游提供出色的接待服务。比如我们在宁波市参观时,旅行社委派当地一名导游为我们讲解,主要介绍宁波市的一些概况。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位地陪导游似乎不太受欢迎,首先是他那邋遢的形象让人看了就不舒服,再者他一上车就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好像要显示他多有才华似的,都不跟我们有任何的交流。我们嘴上虽没说什么,但不愉快的表情已经显现了。此时吴导自己站了出来,他先讲了一个笑话缓和车上沉闷的气氛,然后对宁波市容市貌做了补充讲解。我最佩服的是他悄悄地把那位地陪导游放走了。由此可见,组织观察力可使导游关心游客,使游客积极主动地配合旅游接待相关部门的工作,有序地实施旅游计划,顺利地进行旅游活动。要保持组织观察力,导游必须参加各项活动,为团队和游客服务,关心游客的游兴、动机和偏好。

四 提升才气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才气是知识、经验、能力和工作水平的综合体现。导游要得到旅游者的广泛欢迎,就必须力争工作出特色、服务上水平。导游是游人之师,应该熟知天文地理、中外历史、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导游要真正胜任岗位工作,就必须勤于学习史地知识、游记文学,广泛涉猎中外民俗、异域风情,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和知识领域,努力成为导游界的行家里手。此外,还要想方设法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针对不同游客的心理充分发挥自己已经掌握的服务技术和导游技能来提高工作水平,使游客满意。我们在整个旅途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吴导的知识内涵与才气。知识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扩大知识面,从天文地理、历史文学、风土人情等方面加强学习。

五 铸造名气是自我实现的核心

名气不是自封的,而是行业的认同和广大游客的口碑。导游的思想和行为、能力与水平,旅游者看得最透彻,最有发言权。名气传颂会对导游工作产生极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会为导游本身和旅游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助于导游个人价值的社会化和最大化。名气的铸造,需要从夯实自身综合素质的点点滴滴做起,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渊博的旅游文化知识,要有较高的导游服务技能与强健的身体素质。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整个社会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前提下,如何强化自身的导游服务技能,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具备四种基本素质: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确实帮助改善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导游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宋振春、王运姣.关于准入制度与导游管理体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13(7)

[3]马蓓.论我国导游服务质量的提高[J].科技致富向导,2013(14)

[4]吕丹萍.翻转课堂:“私人定制课堂”在职校中的尝试――以中职“导游服务”教学为例[J].职教通讯,2015(9)

[5]郑晶晶.谈发展性教学评价在中职《导游服务》课堂中的运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4)

[6]曾艳.体验式教学在高职旅游课堂应用实践探索――以“导游服务技能”课程为例[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