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实验论文

医学实验论文

时间:2022-04-01 13:0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实验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实验论文

第1篇

1.抵触情绪

近年来,高等院校化学实验室发生了一系列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化学这一门学科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负面印象,人们谈化学色变,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科。化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庞大、繁杂,题海浩瀚,高职学生不免会对化学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在药学、检验和护理专业中,由于护理专业以女生居多,部分学生更是产生了抵触情绪,只满足于课程考核过关,不愿意去了解化学实验的相关安全知识,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2.学生个体差异

高职学生大多数是异地就学,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教育水平不同,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同,学生接受实验教育和训练的程度不同,造成入学后掌握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点在新生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高职院校校课程体系缺乏对化学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

在高职化学课程中,一般不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往往将其作为辅技能训练穿插在理论课程之中。由于课时限制,在实验课程编排中,教师更注重实验内容的完成和主要操作技能的培训,并不系统讲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只在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每次实验的具体项目和潜在危险有针对性地做提醒和示教。采用此方式向学生传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是零散、不全面、不连贯的,因此学生掌握的效果较差。当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惊慌失措,不能及时联想、调用过去所学及时处理。

4.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占课程考核比例低

在传统的课程考核和评价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加注重理论课程的考核,对实验课程的考核在课程总评中所占比例较低,约为10%~20%,其中对于化学实验的安全知识考核更是少之又少。缺乏过程性考核和评价是造成高职学生化学安全知识匮乏的原因。

二、对策

1.深化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加强实验考核过程性评价

为了让高职医学类专业学生增强化学安全意识、丰富安全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可根据化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实验课程改革,力求够用、实用,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纳入课程体系,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考核评价纳入实验考核范畴。对于高职新生采用系统培训的方法教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对于老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定期强化安全意识。在实验考核的过程中,从实验态度、实验习惯、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仪器使用熟练程度、安全设备的摆放地点和使用方法的掌握、实验结束后的清洁工作、完成实验报告、课后反思总结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提高考核结果在总评中所占比例。

2.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更是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科学。教师应联合学校其他部门的力量,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减少课程讲堂讲授、笔试这种传统的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的教学考查模式,多邀请国内专家进院校开设化学实验安全知识讲座;与院团委、学工处等部门联合举办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技能竞赛,给予优胜学生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利用学校的微博、网站、微信等公众平台和推送相关化学安全知识;定期和院校保卫部门开展化学实验事故安全演习。

3.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第2篇

关键词:科研设计性生理实验 授课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65-01

生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基础医学科研创新的突破口。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因此,生理实验与授课结合的教学在生理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生理实验与授课结合的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锻炼动手能力,为今后的临床手术奠定基础,又可使学生从理性认识回归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课教学,还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为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2]。

传统的生理实验与授课结合的教学采用验证性实验方案,是一种“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的教学模式。学生最大的收获主要表现在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难点在实验感性展示的帮助下豁然开朗,这也是验证性实验的最大优势所在。但验证性实验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即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利于其应对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的提高[3]。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最后用科学方法解决相关问题。而科研设计性生理实验与授课结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借助科研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科研能力等。

1 在科研设计性生理实验与授课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科研意识和热情

生理学实验课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医学生掌握一些专业医学技能的重要途径,也为医学生初次参与科研创新提供了入口和平台。为了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我们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一个个科研趣闻,拉近现实教学与顶级科研成果之间的距离。要让学生们了解,那些经典的科学实验并是遥不可及,我们的实验课上同样可以重复这些经典实验,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进行离体蛙心灌流实验的时候,可以结合193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在1921年进行的著名的“蛙心交叉灌流实验”;在消化系统实验课上,可以介绍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溃疡,并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奖。

2 在科研设计性生理实验与授课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的思维模式

医学生在具备了初步的科研热情后,要着手开展科研工作,必须要有正确的科研思维模式。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研思维模式的过程中,简单的知识灌输显然是不够的,归纳其本质规律。可以在做好下次实验课的充分安排的同时,提供给学生相关科研领域的文献,让他们分组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们了解科学家们如何进行实验思路的设计,采用了哪些实验技术和方法,如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建立科研创新思维的模式。

3 在科研设计性生理实验与授课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熟悉整个科研的基本过程

科研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具体做法:(1)学生分组后以小组为单位设立自己的题目,并开展讨论,分析实验中应该会出现的不同状况,就地取材,凭借自己实验室的各种设备来制定自己的实验。(2)实验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前期的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做实验时有良好的动手能力。(3)学生开展自己的实验。(4)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5)总结和撰写论文,进行论文答辩,优秀的论文可试着在公开期刊上发表。由此可见,生理实验是科学实验全过程的模拟,其基本流程与科研过程是一致的。通过科研设计性生理实验与授课结合的教学,可使学生熟悉医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对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所认识,从而使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

4 在科研设计性生理实验与授课结合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撰写科研论文是培养高等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生理学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只学会了写报告,不懂得撰写科研论文。科研设计性生理实验与授课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对如何写实验论文,包括实验结果的统计方法、科研论文的格式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使学生书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科研设计性生理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查阅分析文献,如何进行设计严密的实验和规范的实验操作,并针对实验结果汇总的信息得出真实有用的结论,了解科研论文的书写方法。总之,通过科研设计性生理学实验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科研工作的程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初步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大年,吴博威,樊小力.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第3篇

关键词动物细胞工程;开放实验教学;教学模式;西南科技大学

AbstractThe opening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 in animal cell engineering experiment of bioengineering specialty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ive teaching links such as experiment project design,project discussion,experiment operation,experiment report andexperiment summary were actualize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turned out fine. While,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bout this teaching mode were pointed ou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better opening experiment teaching.

Key wordsanimal cell engineering;opening experiment teaching;teaching mode;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西南科技大学地处四川省绵阳市,是中国西部的一所重点建设学校。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现共有7个专业,其中包括生物工程专业。由于生物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是要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实验、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笔者在优化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加强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强化实验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传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项目大多属于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且内容多是依附于各门课程的理论授课而开设,实验方法刻板,学生上实验只是被动应付、机械操作。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形式极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加大了对本科教育的实验建设投入,大大改善了本科生实验条件。2010年,生命学院抓住学校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契机,根据实际情况,申报了一个实验室建设项目“生物工程实验室建设”,得到了学校的批准并立项。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实验室软、硬条件的改善,同时也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放到了重要的位置[1-2]。

1课程简介

《生物工程大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实验课,主要包括发酵工艺学、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3部分,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动物细胞工程的实验周期相对稍短一些,同学们对动物细胞工程兴趣会更浓一些,因此,在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上应率先进行开放教学模式摸索。

2教学形式

教学共分为5部分内容,包括实验方案设计、方案讨论、实验操作、实验论文报告、实验总结。

2.1实验方案设计

笔者在进行《动物细胞工程》理论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动物细胞培养特别感兴趣。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在课程结束时,安排学生做了一个实验方案设计——小鼠××细胞系的建立,该设计既是理论课程的一个结课报告,也是本实验的一个实验指导。为节省材料,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大组8个人,然后每个大组再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2个人。每个大组发放1只小白鼠,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自由选择目的细胞,包括肌肉细胞、肾脏细胞、肝脏细胞、肺细胞、骨髓干细胞等。这样在一个大组内就可做不同的细胞,便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节约了材料。

该次实验方案是一个完整的有关动物细胞系建立的具体方案,包括实验准备工作、培养基的配制、原代细胞培养、细胞的纯化与传代、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细胞的冻存与复苏。在方案中,要求学生详细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方法与过程及注意事项,这就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因为每组学生所做的细胞不同,采用的培养及纯化方法也不相同,所需要的材料也不相同,包括需要哪些药品、试剂怎样配制、需要多少吸管,甚至连废液缸都要考虑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积极参与性,而不再像以前一样由老师准备好所有器材,自己只需要按照老师指定的步骤,将老师已准备好的试剂一一的加进去即可。

2.2方案讨论

方案设计好以后,教师进行修改,主要指出一些原则上的错误,让学生进行改进,然后进行交流。挑选一个比较典型的小组,向大家汇报,让同学来指出其设计上的不足,再在老师的指点下,比较自己的方案,这样在讨论中让学生对自己的目的和要求更加清晰。最后,给大家播放有关动物细胞培养方面的教学录像,详细介绍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特别是一些细节问题,让同学们事先有所了解。

2.3实验操作

大家的方案在讨论和看完录像后再一次进行修改,经老师修订同意后就可进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按大组领用所需的器材,自己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处理,配制所需的试剂,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细胞生长的进度不同,同学们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来进行处理。为解决这个矛盾,实验室采取了全天开放、学生预约登记的形式,保证学生可以在预定的时间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来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2.4实验论文报告

该实验报告采用科技论文报告的形式代替传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技论文格式写出题目、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与建议。前言部分要求学生简单介绍实验的原理与目的,由于动物细胞原代培养与细胞纯化的方法很多,多种方法大多可以使用,学生甚至可以同时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但要求必须写出选择此方法的依据。材料与方法部分要尽可能详细,以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的能力。实验结果要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讨论为重点部分,要求结合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若结果与预期不符,应分析原因,列出改进措施。最后,要求学生对此次实验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5实验总结

课程结束后要对此次实验的情况进行总结,对出现的一些典型的情况进行分析。比如染菌严重等。分析其可能的染菌环节,及操作上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

3教学效果

此次开放实验教学,总体来说还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与以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相比,该教学主要达到了以下目的[3-4]:

3.1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由于《动物细胞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与实验操作有关的知识,而学生以前并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讲解起来非常空洞。比如,在讲授原代细胞的制备方法中,会包括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2种方法,这2种方法有何优缺点,应怎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用等,这类知识教师通常在课堂讲授时只讲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而具体情况需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相互交流就得到深刻的认识。

另外,由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而方案的设计必须建立在踏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的同时,必须理清楚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的能力。

3.2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训练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功

由于实验带教老师仅指出实验的名称,提供与本实验相关的实验器材、试剂、动物等,其余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按步骤进行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置,教师则处于主导位置。学生在实验中必须充分应用所学的理论和已掌握的技能,完成整个实验,包括实验的设计、操作的步骤、仪器和材料的选择、结果的分析等。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了挑战性,试验结果不是预先知道的,学生必须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及时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严密的实验思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器材的清洗、包装、灭菌等工作,平时大家都不太重视,而通过实验,就有了切身体会,有的同学在做过滤除菌制备培养基时,由于无菌工作未作好,导致培养基染菌变浑浊而只能重做。由于各小组的实验材料和结果都不相同,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按照论文的格式和规范撰写实验报告。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撰写论文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他们具有了论文的素材,就可以模仿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去完成,使学生获得了撰写科研论文的训练,掌握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功。

3.3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感情

由于学生频繁出入实验室,与老师接触的时间增多,师生之间可广泛的进行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对教师行业的尊重。

3.4培养了责任心和科学态度,提高了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实验分小组,做到任务到人,每个人对自己培养的细胞都爱护有加,这种负责任的心态是在做别的实验时看不到的。与以往实验不同,同学之间是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做比较,都格外努力。成功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想法做设计、做实验,获到了很好的结果,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失败的同学虽然有一些丧气,但在认真总结教训和向成功同学取经的基础上,在第2次实验中还是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另外,由于实验过程中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协调进行,增进了同学的团结、互助、协调的精神。

3.5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

开放式教学中一些实验内容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好的实验技能,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在新实验开设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开放教学提高了师资队伍业务水平。从传统的实验教学到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转变不仅对教学双方产生巨大影响,对提高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改革无疑会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发生质的飞跃。开放实验维护了学生的原创精神,能使学生在宽松的实验环境中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可以说开放实验是实验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

4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4.1实验室配套设施不完善

由于实验人数剧增、延续时间较长,仪器设备接待能力明显不足。因为细胞培养严格要求无菌操作,所以,大部分操作都在超净台上进行,这样就造成对超净台需求的矛盾。而且,因为同学们大多是新手,操作时非常小心、谨慎,这样也常常导致不能按照预定的时间结束实验,设备流动速度慢,同学们等待时间较长。另外,由于学生人数多,人流量大,导致无菌室有名无实,也由此使一些同学的实验材料被污染。

4.2增加了教师的实际工作量

设计性实验教学比单项实验教学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为了充分利用设备,缓解实验室设备紧张的压力,在一个规定的时间段,采用了学生预约、全天开放的实验模式。为了做好实验,同学们无论中午、晚上,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由于学生以前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教师必须随时在场给学生提供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做出更多的奉献。另外,由于学生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教课老师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自己做一些预备实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4.3加大了实验费用开支

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试剂,这比教师统一准备要消耗更多的实验试剂和材料,从而加大了实验费用开支。而且由于大家所采用的实验材料不一致,虽然老师在审阅设计方案时,取消了一些耗费较大的项目,但是仍然需要准备各种实验相关试剂和材料,也造成了实验开支的大大增加。

5结语

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室是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人才的实践基地。而要真正上好实验课并非易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6参考文献

[1] 常东胜,李涛,李静平.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7):810-811.

[2] 李江滨,黄迪南,侯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论文式实验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5):100-101.

第4篇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31一04

本文对1982―2003年全国体育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体育院系、国家体育总局等30多个单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博士生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并对其选题方向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共收集1982―2003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论文505篇,其各专业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搜集了研究生论文选题方面的文献并进行了分类整理,获得了相关资料和信息。

1.2.2数理统计法 对论文的题目、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特征等指标进行了初步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数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体运动科学专业论文分布情况 运动生理方向的研究生论文数量占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总数的46.34%(表1),这与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体育院校运动生理学科点开设较早、而其他学科点开设较晚有关,同时与80年代某些院校只设立运动生理专业硕士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关系。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论文数量较少,90年代后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运动生物力学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运动解剖学方向的论文数量总数也相对比较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3年中运动解剖方向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减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各院系的招生培养结构所致,该学科属基础理论学科,且与运动训练相关性不大所致。

从图形及数量分析可以看出,各研究方向在年代分布上,尽管呈现出一些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各研究方向的数量和总数都在逐渐增多。

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运动生理学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生理、疲劳与恢复、机能评定和心血管等范围内,其数量占运动生理方向研究总数的55.98%,这与目前国内体育期刊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趋势基本相符。其原因是骨骼肌生理,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运动员机能评定及心血管等方向与运动训练关系密切,这些研究可以解决运动训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入21世纪后,内分泌功能的调解、训练效果等与大众健康、全民健身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将受到了重视,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必然有所增加。

2.2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2.2.1运动生理专业

2.2.2运动生化专业

如表3所示,营养是运动生物化学方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研究生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1/3。在运动训练中“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的新观点提出之后,人们开始逐渐着眼于营养学的相关研究,如何应用合理的营养手段来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促进运动后恢复已成为体育科研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但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多采用动物实验,对人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运动营养及合理的恢复段在运动员当中推广使用,还须更多的人体实验作为更直接的依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健身在我国的开展,近年来针对各种健身锻炼项目的训练效果的研究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呈现了与运动生理方向相一致的变化趋势。

2.2.3运动解剖学

统计数据显示,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及体育运动在人体塑造方面的作用是运动解剖学方向研究者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其论文数量分别占该研究方向论文总数的37.14%和28.57%。涉及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性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其它方向的论文数量比例均相对较少,呈现出明显的“选题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现象说明运动解剖学知识领域广泛,可供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多,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运动解剖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领域,这也是一个学科发展基本成型的表现。

2.2.4运动医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生理、训练效果、骨骼肌生理及运动损伤等方向,各个方向的科研讨论数量分布均衡,占其方向的百分比均在15%左右,且这些研究相对集中,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比较紧密,体现了科学研究服务于训练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运动医学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2.2.5运动生物力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运动项目的某些技术环节的动作分析上,其研究主要是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手段辅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展开探索研究,从而得到一些敏感指标、数据,并采用计算机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涉及动作技术分析的占42.86%,而涉及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达到生物力学研究生论文总数的23.81%,体现了运动生物力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随着科学的发展运动生物力与数学、物理、计算机、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将逐渐增多。

2.2.6 各专业方向选题特点的分析 从表2~6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各方向的选题方向一方面呈现了各自专业的学科特点,同时各学科之间互相关联,存在一些共同点。

从各自专业方向选题特点来看,运动生理方向选题中骨骼肌生理及疲劳与恢复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在90年代前后,对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组成比例的研究很多,采用无损伤方法测定肌纤维类型,对延迟性肌肉酸痛以及骨骼肌疲劳后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运动生化方向对运动员营养补充问题以及运动后恢复手段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注视。“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这一新观点提出之后,营养及其他恢复手段成为竞技体育中的热门问题。

运动解剖学方向论文选题明显集中在“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和“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这3个方向,占论文总数的80%。

运动医学的选题则集中在创伤、心血管、训练效果及骨骼及生理四方面,而且分布比较均衡,各占该方向论文选题的13.04%、17.39%、15.22%和13.04%。

运动生物力学是相对较为独立的学科,其选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动作技术分析(42.86%),其次是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23.8l%);除此之外人体组织力学、动力学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论文选题也逐渐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2.3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中动物实验占到总数的41.05%。运动员只占到19.26%左右,位居第

三位的是体院学生,占12.26%。近年来,动物实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人体实验在逐渐减少。

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上看,人体实验的科学研究通常具有更直接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人体实验时,实验条件不一,且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难以控制,作为受试对象的人本身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动物实验的优点是样本个体差异小,条件容易控制,测试结果更为准确,特别适合做一些机制性的研究。其缺点是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太远,有时候反映在动物身上的变化,未必可以在人体上得到重现。而且,动物采用的运动模型较为单一。从目前来看,常用的动物运动模式为大鼠(或小鼠)游泳,以及在动物跑台。且不说这些运动模型的控制是否严格,从这些运动方式上看,与人体的运动毕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疲劳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一直是动物实验论文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结合起来,一直是研究生论文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好的选题不仅在于题目本身,实验设计也是论文成败的关键。

2.4各专业方向研究生采用的研究手段

2.4.1运动生理专业

2.4.2运动生化专业

2.4.4运动医学专业

数据显示,运动生理、生化、解剖和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论文中使用的各种研究手段中,运动生化指标的测定占相当大的数量和比例。尤其与运动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论文多采用生化指标对受试者进行评定,观察受试者身体机能的变化。如:血乳酸一直是科学训练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另外,血常规、血尿素指标以及以血清酶的变化都是运动训练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另外,在一些机制性的研究中,如运动性低血睾,运动性闭经或月经紊乱等问题,都需要对激素及激素受体辅助生化手段进行定性分析。近些年来,随着基因分析手段的日益更新、先进,实用性的基因分析手段逐渐应用到了体育科学研究中来,例如对骨骼肌a―actin基因表达的研究,对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对衰老过程中线粒体DNA缺失的研究等等,都是现代基因手段与运动实际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在研究手段的选取上:运动生理学使用较多的是生化指际、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共占其研究总数的74.99%,近几年来,借助生化指标检测的研究数量逐渐升高。运动生化方向则是生化指标占绝对统治地位,达到总数的85.19%,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运动解剖学则较多地应用身体素质指标、组化电镜、生物电技术及常规生理指标等,所采用研究手段相对较多,且分布均匀,即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手段呈现多元化。运动医学方向中应用较多是生化指标、常规生理指标和组化电镜及生物电技术,占该方向研究手段总数的89.36%,体现了运动医学监测过程中需要借助生理、生化手段的特点。各方向的研究手段呈现出互不相同特点,归结原因在于不同专业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致。

动作技术分析系统是运动生物力学专业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占生物力学各研究手段总数的42.22%,它是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训练直接服务的最常用手段,在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码拍摄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逐渐进入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主要运用在计算机分析、评价系统中,这些先进、准确手段的引入对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4.6 除运动生物力学外所有专业不同年代研究手段的对比

表13显示,80年代采用较多的是生物电技术、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各占总数的28.87%、25.77%、25.77%,他们之间的分布相对均衡。进入9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简单手段,如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的应用比例逐渐减少,而生化指标等反应受试者机体机理的研究手段所占比例增大,达到总数的52.30%,体现了各学科研究的精确、精细化和定量分析的逐渐增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前沿科技手段,如基因技术开始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中应用。本文所统计的只是2001―2003年的研究生论文,样本量相对较少,但其变化趋势基本和90年代相同,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水平的提高。

3 结 论

第5篇

医用化学是面向医学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涉及到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两方面[1]。其中,医用化学实验是医用化学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验论证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创新理论,这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需要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工作,通过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后续学科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考核,可以评价实验教学质量,并以此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评价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还可以以此合理地评定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学科内容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医用化学实验的教学形式、实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背景下,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实验教学效果的考核上。传统的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是以实验报告和期末试卷考核为依据的,多年来这种考核方式证明会导致学生只重视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实验素质的提高,也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操作进行规范性的考察。如何选择有效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的评价,还能够对其动手操作仪器和思维创新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考察,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创新和探索,分别通过对医用化学的考核方式、内容进行改革,加强了对仪器的基本操作考核,强化对能力的培养,期望以此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医用化学实验教学考核现状分析

医用化学实验是可以用来培养医学院校学生实践、创新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然而,目前对医用化学实验的改革进程明显滞后于理论教学。长期以来,人们将实验教学定位于理论的辅助教学,在高等学校,尤其是医学类院校,化学实验往往得不到实质性的重视,所形成的不足的实验教学考核模式自然严重制约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3,4]。目前,医用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的现状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单一化。主要包括有:(1)考核形式主要为书面形式,考核内容为实验报告书写(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和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和实验原理,而忽视了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考核缺乏公平客观性,丧失其原有目的,不利于学生良好实验素质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与形成。(2)实验考核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未能作为单独考核,造成学生形成对实验课不重视、不积极和不主动的学习态度。(3)考核内容局限性大,缺乏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考核内容,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体系的建立。

2.缺少合理、科学的实验教学考核标准。有些实验结果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科学的评分标准,导致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评分方式,随意性较大;加之考核结果往往不是现场公布,学生会对考核结果感到疑惑,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及错误,学生的实验水平得不到提高,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二、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初探

1.考核内容多样化。改变单一的实验报告书写和期末相关理论知识考察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考核内容除了原有的实验报告及期末笔试外,还应增设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纪律考勤、卫生、课堂回答问题等也应在整个考核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具体如下:(1)考勤和卫生情况则可以在课前和课后安排专人负责,反馈后打分。(2)课前预习。学生的课前预习可以通过预习报告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考察和打分,这是提高实验效率、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并提升学生对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式。预习报告涉及到实验内容、实验原理、与以前实验的比较等,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考察需要教师在开课前和实验过程中通过适当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打分。此外,指导教师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全程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实验了解其课前资料查找情况,及时对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进行纠正,并就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随时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打分。(3)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实验操作技能主要指在实验过程中对仪器使用情况的考察。考察过程中应循序渐进,从学习到模仿到能够熟练操作仪器,准确进行实验,记录明确的实验现象。

2.注重综合性实验考核。大学实验课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能够在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机械地完成课本上要求的实验,而应该具有自主动脑设计、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应具备一定的自主科研能力。大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素质教育。因此,对于化学实验基本教学的内容,除了对基本仪器的教学指导外,还应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设计思路整合进来。包括有: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技巧,科研事实的概括与总结方法,数据处理,科研成果的写作发表与交流方法,等等。将这些知识与传统化学实验教学融合起来,可以提升大学生化学实验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质。因此,有必要开设综合设计实验,学生进行分组,指导教师给出实验题目与要求,请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术,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上课前,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审阅,根据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确定可行性,并帮助学生改正和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堂上,学生根据小组设计的方案,相互协作进行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际的实验过程撰写实验论文。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的熟练性,以及论文完成后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的情况进行打分。此外,还应根据小组中各个成员在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工作量,进行分别打分。实验完成后,仪器清洗收纳和卫生的打扫,也应在分值的安排范围内。相信这种开设综合实验的考核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质。

第6篇

机能实验学是基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理论,以实验动物为主,研究生理机能、疾病发生机制、功能代谢变化和药物作用规律的实验科学[1]。通过机能实验学习,深刻理解书本知识的涵义,认识正常生理机能、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作用规律,从而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根据毒理学机能实验教学的工作体验,初步探讨机能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1毒理学机能实验课教学的主要问题

1.1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形式值得探讨

机能实验学的教学由学生自己选题、设计、完成的设计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一次虽然粗浅但基本完整的科研训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存在的问题:①选题难免出现选题重复和类同的现象,很容易造成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出现相互抄袭的现象;②实验过程的组织实施受到设备、经费、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容易使设计性实验在实质上演变为普通的实验训练,达不到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真正目的。

1.2学生对实验预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毒理机能实验涉及生理、毒理和病理生理三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实验中操作步骤多,技术难度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证实验的成功,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受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思维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认为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懂的地方自会有老师解释和解决。这种不重视课前预习,过于依赖教师的思想十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毒理学机能实验课教学的主要对策

2.1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的课前预习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依赖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在每一次实验课结束时以思考题的形式明确下一次实验的具体预习要求,并让学生在课前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实验预习报告”,且将完成预习报告的质量也纳入课程考核的计分范围,这就可以迫使学生提高对课前预习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

2.2开展探索性实验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验课上讲的太多、指导太多,生怕学生有一点地方做得不合实验指导的要求,反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下降,整堂实验课就是按教师讲的步骤重复一次,完全没有学生自己的想法。参与毒理学机能实验多为基础医学大学三、四年纪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的理论、操作水平和技能,具备独立设计比较复杂的机能学实验的能力。为了能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将在理论课里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能灵活应用,让学生成为实验主体已是可行而且必要的了。我们考虑尝试探索性实验,让学生成为实验的设计者,并独立完成。让学生初步体验科研过程中,从立题、建立假说、实验设计、开题论证、实验实施、资料整理和统计学处理、分析和结论到撰写完成实验论文这一完整的步骤[23]。

2.3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独立操作的关系

在以往的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帮忙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一旦碰到问题,无论自己能不能解决,第一反应就是报告教师,而不是自己去找出问题的所在,并加以解决,这种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有弊无利,必须加以纠正。在探索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尽量不亲自动手帮学生操作,而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只有在出现紧急或严重错误的情况下,教师才及时予以纠正,以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这种措施的采取,迫使学生自己学会面对和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实际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4]。

参考文献

机能实验学是基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理论,以实验动物为主,研究生理机能、疾病发生机制、功能代谢变化和药物作用规律的实验科学[1]。通过机能实验学习,深刻理解书本知识的涵义,认识正常生理机能、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作用规律,从而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根据毒理学机能实验教学的工作体验,初步探讨机能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转贴于

1毒理学机能实验课教学的主要问题

1.1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形式值得探讨

机能实验学的教学由学生自己选题、设计、完成的设计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一次虽然粗浅但基本完整的科研训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存在的问题:①选题难免出现选题重复和类同的现象,很容易造成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出现相互抄袭的现象;②实验过程的组织实施受到设备、经费、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容易使设计性实验在实质上演变为普通的实验训练,达不到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真正目的。

1.2学生对实验预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毒理机能实验涉及生理、毒理和病理生理三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实验中操作步骤多,技术难度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证实验的成功,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受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思维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认为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懂的地方自会有老师解释和解决。这种不重视课前预习,过于依赖教师的思想十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毒理学机能实验课教学的主要对策

2.1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的课前预习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依赖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在每一次实验课结束时以思考题的形式明确下一次实验的具体预习要求,并让学生在课前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实验预习报告”,且将完成预习报告的质量也纳入课程考核的计分范围,这就可以迫使学生提高对课前预习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

2.2开展探索性实验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验课上讲的太多、指导太多,生怕学生有一点地方做得不合实验指导的要求,反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下降,整堂实验课就是按教师讲的步骤重复一次,完全没有学生自己的想法。参与毒理学机能实验多为基础医学大学三、四年纪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的理论、操作水平和技能,具备独立设计比较复杂的机能学实验的能力。为了能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将在理论课里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能灵活应用,让学生成为实验主体已是可行而且必要的了。我们考虑尝试探索性实验,让学生成为实验的设计者,并独立完成。让学生初步体验科研过程中,从立题、建立假说、实验设计、开题论证、实验实施、资料整理和统计学处理、分析和结论到撰写完成实验论文这一完整的步骤[23]。

第7篇

1.教材选用、课程设计及定位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随着显微镜的出现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形成的两门独立的学科,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中医院校兼收文理学生生源,因此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别很大,所以在教材选取上要兼顾这个方面,选择适用中医类专业用的教材。

大部分学生是在学习完《解剖学》之后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生已经对人体结构有了初步认识,对一些结构的功能有所了解,再学习起来较容易些。但有些专业的学生没有解剖学等相关基础课的学习,这样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这对讲课教师要求也较高。《组织学与胚胎学》涉及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四个水平,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学科。因此,在开始上课时就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术地位即是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的基础。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密切联系是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基本方法。

2.教师准备

教师在上课前应充分准备。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PBL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2]。课前做好课件,平时备课时多查阅每个章节相关的临床病例、较前沿的研究动向、相关的先进实验技术及尚未解决的难题,并进行总结归纳,与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以便在讲解内容时穿插引用;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比如讲述神经组织内容时可以引入神经元完整结构的发现过程:神经组织学家高尔基和卡哈尔发展了硝酸银染色法才使我们见到神经元的庐山真面目,从而揭示出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神经元世界,为神经科学奠定了基础。教师本身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及熟练的实验技能,对学生也可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实验技能打好基础。

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课时所限,《组织学与胚胎学》有些章节设计成自学内容,这需要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串解、阐释、启发、总结外,还要适当地讲专业内容与社会、历史、文艺等有机结合,旨在引起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启发思考、扩展知识范围,使教学孕育人文内涵,增强人文气息。如讲述内分泌系统内容时引入人体因为缺少一种激素会形成侏儒症。在古代宫廷,侏儒症被当作贵族阶级的玩偶。当前最矮的侏儒症尼泊尔人身高仅有0.546米,于2012年2月26日被授予吉尼斯世界认证证书。侏儒症是因为在生长发育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导致的,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体内一些激素分泌过少或过多会引起哪些疾病及分泌过多过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某些不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去查询相关文献及临床资料,加深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可以推荐一些医学科教片让学生课下观看,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仅局限于所学教材,也可以通过网络、参考书等途径拓宽学习视野。

4.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较多,复杂难懂,学习阅读易产生枯燥乏味之感。有小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使教学效果较差。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章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避免或减少传统教学方法的枯燥单调的缺点,使得课程内容更为直观,新颖生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此外,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有效的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加强了教学互动中的师生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4]。比如男女性生殖系统的观察切片时,引导学生课前查阅一些常见的引起男女性不育不孕的原因,对照实验课堂上所观察到的结构进行讨论,并由教师做出总结并纠正错误理解。

5.开放学生实验室,鼓励学生课余参与实验

第8篇

徐建兴教授花费毕生的精力,专注于呼吸链酶系结构与功能研究,孜孜不倦地求索,在线粒体基础研究与医学应用的结合上打开了一扇门,引入了新思想,取得了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他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科技创新的赞歌。

矢志不移潜心科研

徐建兴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在他热爱的学科领域,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辛勤探索,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用坚韧和执着坚守着属于他自己的科研阵地,用超常的付出缔造着中国科学界的奇迹。

徐教授1958年考入中国科大生物物理系,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始从事酶分子生物学研究。1964-1965年在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进修,在邹承鲁院士指导下研究细胞色素C氧化酶CO抑制光解动力学。1979年作为改革开放首批出国学者先后两次赴美留学,回国后相继开展了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中细胞色素b的三项还原动力学、泛醌反应抑制剂的合成与筛选、呼吸链酶系的啦曼光谱研究、细胞色素C抗氧毒研究,呼吸链酶的纯化与晶体培养等课题?

1987年徐建兴再度赴美国留学期间,他针对当时争论了多年的关于Mllche化学渗透学说(1978获得诺贝尔奖)与实验检验之间存在偏差的问题分析了呼吸链研究的历史资料,他发现学术界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从生物物理学的角度判断线粒体作为分子热机也应该做“无用功”。Mitche理论只阐述了线粒体如何制造ATP(相当于热机做“有用功”)的问题,而忽略了线粒体会不会和怎样丧失制造ATP能力(相当于热机做“无用功”)的问题。反复思考之后徐建兴脑海里产生了论证这一尚无人过问的理论问题的思路,于是他决定拒绝绿卡的诱惑回国自行开展这一课题研究。

徐建兴教授回国后,将自己的想法向邹承鲁院士做了汇报。邹院士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鼓励他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做研究,自己申请资金,自己开展工作,并为他使用实验仪器大开绿灯,成为徐建兴教授能坚持下来并完成此项研究的坚强后盾。

徐建兴教授的研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申请科研资金难,因为选择了超前思维的课题很难被评审专家理解。所以很长时问他是通过与临床医生合作使用别人的基金为别人带学生的方式进行的。在科研基金赤字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不懈。他经过了十几年的坚持和努力,设计了多种实验论证手段,最终以极具说服力的实验数据完成了其独创理论的论证,撰写并发表了多篇具有原创性思维的科学论文。

苦心孤诣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建兴教授用心血和智慧培育出三项重大成果。

第一项是呼吸链酶的结构研究成果:他与清华大学饶子和教授合作完成了猪心呼吸链复合物lI晶体结构2.4埃的解析,在2005年CeIl上该成果是继日本科学家完成牛心呼吸链复合物1V结构解析和美国科学家完成牛心呼吸链复合物…结构解析之后呼吸链酶系晶体结构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标致了我国在国际生物能力学和膜蛋白晶体学领域占有席之地。

第二项是呼吸链功能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生物能学力家普遍关注呼吸链如何传递电子制造能量分子ATP的功能时,徐建兴思考了呼吸链如何受损伤失去制造ATP能力的问题并提出了呼吸链电子漏旁路假说。在论证假说的研究中证明了细胞色素c具有清除线粒体中O2和H2O2的抗氧毒性新功能,发现了细胞色素C通过两条呼吸链电子漏旁路对线粒体中O2,一和H2O2,的水平进行调控的原理,提出了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概念和自由基代谢失调导致病理状态的理论。该理论不仅把Mitc helI理论与实验检验之间存在偏差的来源解释清除了,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呼吸链电子漏生成的氧毒性分子O2和H2O2,是损伤呼吸链和线粒体的元凶,这为探讨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运动疲劳、缺血再灌流损伤等与氧毒性有关的重大医学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最近他以呼吸链传递电子制造造ATP为“阳”,以呼吸链漏电产生氧自由基为“阴”,对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出了科学的解释,为中西医的互相理解和认同提出了依据。从维护保养呼吸链功能的角度他申报了克服辅酶Q副作用这一瓶颈问题的发明专利。

他的第三项研究成果与呼吸链无关。徐建兴教授针对国际创伤医学领域使用生长因子治疗顽固难愈合溃疡临床研究所面右的种种困境,提出了“天然愈伤分子组合”的概念,并在这一概念指导下挖掘中药发明了治疗糖尿病烂脚、褥疮、口腔溃疡等顽症的特效治疗手段,从中医特色医疗的角度促进了了国际愈伤医学界面临难题的解决。

徐教授的线粒体自由基代谢和自由基代谢失调导致病理状态的理论得到了国际科学家同行很高的评价。

意大利著名线粒体学者GiorgloLanaz说:徐教授和他同事的工作是在国际高水平上对线粒体中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问题以及对细胞凋亡和相应的病理因果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建兴教授在生物科研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赞誉。2008年11月,他在天津召开的国际线粒体学术大会上获得了亚洲线粒体学会(ASMRM)颁发的线粒体研究特殊贡献奖;2009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徐教授国际爱恩斯坦科学成就奖;2009年美国传记研究所授予徐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金奖。

第9篇

关键词 浙江省;高校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7-0039-03 

1 浙江省高校学术期刊概况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统计,浙江省现有高校共76所。其中本科院校28所,高等专科学校2所,高职院校43所,新筹建学校3所。浙江省高校有学术期刊90多种,包括公开和非公开出版的学报有近70种(含一所高校学报的不同版别),其中普通高校学报主办的有50种。全省学报中属于教育部主管的有6种,即浙江大学的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英文6种版本)、省教育厅主管的有23种,省级及其他部门主管的21种。在职员工为274人,平均每刊为5. 48人。有高职职称的178人,刊均3. 56人,高级职称人数占刊社编辑人员的65%。办刊经费有42种学报均为校方拨款来维持其正常出刊,全省平均每种学报每年经费约为17万元。 

浙江省高校学术期刊已有一些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据2013年统计数据,我省118种科技期刊中,目前sci(包括SCIE)收录的有7种,EI收录的有4种,如:《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应用物理与工程》(SCI、EI)、《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SCI、EI)、《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SCI)、《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英文)》(SCI)、《世界儿科杂志》(SCI)、《水处理技术》(SCI)、《高校应用数学学报B辑》(SCI-E)、《高校化学工程学报》(EI)、《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EI)。 

也有一些高校学术期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并和《国际肝胆胰杂志(英文版)》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A辑》入选2013中国百强科技期刊名单;《浙江大学学报(英文)A辑》《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等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在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六部委2013年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项目”中,获得了A类基金资助。浙江大学附属浙一医院的《国际肝胆胰杂志(英文版)》与浙江大学儿童医学的《儿童临床与基础(英文版)》入选D类资助。《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曾被评为国家百种重点期刊。 

2 浙江省高校学术期刊近年影响因子 

浙江省的高校学术期刊中,除浙江大学系列学报外,大量的是地方普通高校学报和地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地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多以季刊为主。与重点大学相比,普通高校的学报学术水平相对不是很高,从表1浙江省一些高校学报2014年的测评指标可见,其扩展影响因子大于0.7的都是国内和我省的重点高校学报,如《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科学版)》《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绝大部分学报的扩展影响因子小于0.5,没有一本中文高校学报影响因子大于1的。这可能与教育系统现行学术质量评价体系有关,许多高校为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纷纷出台科研绩效考核办法,重奖在国际上或在SCI、EI等收录的论文,而在普通高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其科研业绩分很低甚至为0。许多部门还制订内部期刊等级目录,其结果使大量的优质稿源外流,严重地影响了地方普通高校学报的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 

浙江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在普通高校学报中约占20%。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高校相比,其科学研究能力相对薄弱,但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迈进。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报其整体实力相对较弱,提升发展空间有限,如与相对可比的我省普通高校《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相比,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各项被引指标均相对较低(表2)。因此寻找一条提升我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整体质量的路径就显得非常必要。 

浙江省高校学报主编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占统计期刊数的60%,多以兼职为主,专职办刊的只占22%。有16种学报被不同类型的国外数据库收录,国内三大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都列入的大多是浙江大学系列学报。可见浙江省地方普通高校学报在全国的影响力不高,缺乏学术竞争力。 

3 浙江省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对策 

3.1 创建浙江省高校期刊出版联盟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推进,浙江省高校期刊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2011年2月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的近20家综合性学报联合创办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采取网络虚拟重组模式,迈出了专业化、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的步伐。浙江省现有高校学报58种,如以浙江大学为领头羊,在自愿平等、友好协商的原则下率先在我省本科院校中创建“浙江省高校期刊联盟”,建立一种各自独立、平等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率先在我省迈出专业化、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的步伐,这对我省科技期刊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具有推动意义,如下所述。 

1)建立统一规范的期刊联盟数字化平台,通过期刊联盟网站平台对各学报信息统一进行规范并在网站上做好宣传。各期刊编辑通过平台可以共享审稿专家库,针对稿件内容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还可通过数字平台,供每个读者免费阅读和下载联盟内各期刊的论文,实现期刊的开放获取。 

2)创建“期刊联盟”可打破校域界限、集中各高校科研优势,瞄准精品期刊、数字出版、集团化出版等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和新动向,组织培训,开展国际交流。通过联盟平台、网络推送等新型手段,强化传播效果,推动科技期刊的信息化与国际化,从而不断提高我省高校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和竞争力。 3)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申请相关课题并寻求合作,以保障期刊联盟的长远发展,不断扩大联盟影响力,提高联盟内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切实提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质量 

浙江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在普通高校学报中约占15%。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高校相比,起步较晚,最早的创刊于2000年,最晚的是2003年,有9种是公开出版的,还有一批非公开出版,其科学研究能力相对薄弱,个性化栏目不多,固定栏目的名称、主要栏目的发稿量等同质化竞争较严重。目前,党和政府对各级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极为重视,职业技术学院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迈进。办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已成为为职校教师提供科研与学术交流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面,提升办学质量、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的有效渠道。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报其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因此探索一条提升我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整体质量的路径就显得非常必要。可以尝试在我省职业技术院校间有条件地开展学报间的合作,形成合力,扩大各职业技术院校的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例如: 

1)由两所或多所学科相近的院校共同发起,通过学院间行政式的合同或备忘录进行合作,开展各学报之间的协作,进行栏目的重组,学报栏目的设置要配合学校的专业建设,优化整合,开设重点栏目和个性化的特色栏目,实行稿源互相推荐和流通,避免同质化严重现象。 

2)由第三方机构,如省教育厅或新闻出版广电局报刊处对各非公开出版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质量进行认定和评价,确认相互间的互认资质。 

3)各院校的教师可在互认的学报,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等相互认可。从而吸引优质稿源,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口13.3注重组稿,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3.3.1 以基金论文为主,突出“学术”二字 

高校是科研基金论文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高校学术期刊要关注和跟踪校内的重要课题和科研成果,积极发挥编委的作用,努力将这些科研基金论文和科研成果吸引到本校学报发表。因为基金论文多是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往往观点新颖、方法科学、结果可靠、结论正确,具有被引用、推广和应用价值。好的基金论文多会引起该学科的巨大反响,从而提升学报的影响力。 

3.3.2 关注被引频次,体现其学术地位 

高校学报中的综述性论文往往被引频次最高,可见对其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综述性论文是作者对一定时期范围内某一学科领域的有关文献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系统论述并提出自己观点的综述性论文,具有特定主题、高质量、权威性、经验性和指导性功能。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往往需要关注该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动态,了解进展。因此,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论文,综述性论文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并获得更多的引证。 

3.3.3 跟踪课题进展,多发首创性论文 

学术期刊的编委对期刊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学报编委往往由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编委除了在决定出版方针、报道重点,以及撰稿、审稿、组稿、荐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可帮助搞好期刊协办工作,组织学术活动等。这对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增强期刊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编委对其自身的刊物有更高的忠诚度与关注度,是刊物被高引用的基本保证。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具有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的条件支撑,要跟踪这些部门的课题进展和科研人员的动向,搞好联谊,增进感情,吸引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重点实验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的原创性实验论文,以提高学报的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创刊至今,对策划、选题、组稿已建立自己一整套思路和做法,如:召开执行编委定稿会议,选定每期的重点号,有的放矢进行选题策划;跟踪学术研究进展,根据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选题、组稿和约稿;根据主编的意图和编委的引导组稿等,使期刊的学术质量不断提高。 

3.3.4 搞好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报的社会影响力 

高校资源丰富,拥有较多的知名专家、学者,并且大多数高校与国外院校合作密切,所以高校学报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秀资源,举办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如论坛、峰会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国外,期刊与会议结合十分密切,很多高层次的学术交流都是由各大期刊发起。学术会议能促进知识传播,各种会展能带动科技向产业转化,从而提升学报的社会影响力。 

第10篇

关键词 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管理 管理模式

一、建立开放性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大部分是封闭式的,即学生只能在安排好的固定时间到实验室做规定的实验项目,这种“抱着走”的实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上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以1号文件颁发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要在高校中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并在本科教育评估体系中也将开放性实验室作为一个评估指标。开放性实验室就是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开放性实验室是指学校正式建制的各级各类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面对大学生、研究生开放使用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适应了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提高实验室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

我校在进行高等教育实践改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项目,经过几年的扩招,学校规模迅速增大,各实验室普遍承担了比较繁重的课内实验教学任务,如何解决课内教学与课余时间实验室开放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实验室吸引不同学科的学生进入实验室,特别是颇具特色的实验室,使学生普遍接受到更好的医学实践教育是我们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尽快建立起有特色的开放性实验室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开放性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措施

分析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开放的现状,并结合我校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和发展规划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研究提出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模式,根据以上管理模式,在学校各实验室进行实践研究与探索,并依据实验室开放的成果,为新形势下实验室管理提供重要实践经验。

(一)建立健全开放性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我校制定了《九江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九江学院实验室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有关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一整套较完整的开放性实验室工作流程。各实验室在实验室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开始实施,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已基本成熟,学校也将这些管理制度纳入学校的制度汇编中。

(二)各院(系)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分管实验室的部门下发了关于申报开放性实验室及实验项目的通知,各院(系)实验室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开放模式,制定开放办法,并将申报材料报教学保障处组织审查。通过组织专家审核后的实验室和实验项目,通过网络、海报等信息途径,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实验室和实验项目。

(三)开发“开放性实验室网上预约管理系统”

经过调研和查询相关资料,结合我院实验室开放情况,在九江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的系统中添加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块,这样以来解决了开放实验室在管理方面的核心问题,如实验室预约和查询。要做好这些工作单靠手工操作很烦琐且易出问题,有了管理系统的支持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省了人力和财力,这一模块是实验室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的出现使我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更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学生在开放时间内通过登录校园网进入管理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科学有效的利用实验室资源。

三、建立开放性实验室管理模式取得的成果

(一)开放性实验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人文信息工程学院通过网络、海报等途径,进行广泛的宣传。学生利用双休日到实验室做实验,护理学院实验室开放项目中除了加强学生对现场急救技术的操作和重症监护系统的模拟使用外,还开设了“护士行为礼仪”实验项目,使参加的学生护理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医学检验系的开放实验项目中有一题名为“剧烈运动后尿液成分改变”的实验深受其它院(系)学生的欢迎,有部分学生也纷纷要求加入到这一项目的实验中来亲自感受。实施实验室开放以来学生们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取得专利2项,发表实验论文20多篇,基础九江学院还依据学生的实验成果组织汇编了《实验教学改革论文集》。

(二)建立了一套开放性实验室管理模式

开放性实验室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起辅导作用。在管理工作上采取以院(系)为单位,学校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支持,提倡实验室自主管理模式。各院(系)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的实施措施,从而使开放性实验室管理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三)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由于开放性实验室存在实验人员和开放时间的不确定性以及项目多变等复杂情况,这样不仅加大了实验室的工作量,也对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开放性实验室网上预约管理系统”可以完成实验指导、预约、查询和管理等功能,从而可以实现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时间,达到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目的。此系统的建立对学生来说,能方便在局域网上动态的了解各实验室及实验项目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对实验教师来说可以了解每个学生预约情况,安排好学生实验时间,减轻工作负担。对主管部门来说,可以详细了解各实验室开放情况,从宏观上指导各实验室开放。总之,此系统可大大提高实验室开放的效果及管理水平。

我校实验室开放经过了两年多的实践,已初显成效。目前已有13个实验室正式对学生开放,开放性管理运行正常。但是,实验室开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经费不足、设备维护、实验指导教师等保障措施很难一步到位,实验室开放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需要更多深入的实践研究,不断摸索和改革以寻求发展。对此,学校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采取切实措施继续推动实验室开放工作,在原有的开放时间长、层次多、覆盖面广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数量与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优良学风的养成,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小权,邹丽英.实验室开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4): 107-109.

[2]陈昭炎,李惠玲,范明星,等.开放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11): 107-109.

[3]卢学英,周树棠.关于高校实验室开放的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 2006(5): 123-124, 127.

第11篇

近年来,随着检验手段日益先进,检验内容不断丰富,卫生检验专业已从预防医学专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型学科。卫生检验技术也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发展到高通量自动化分析;由化学定性试验发展到高精密度的定量试验;由常量标本单个项目检测发展到微量标本多项目联合检测[1]。检验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使卫生检验技术在疾病的预防控制、食品卫生检测、环境监测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各领域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快速地检测,及早发现并及时预防控制,保障了人民健康安全。卫生检验专业的高水平技术性人才不仅是卫生、环境保护、检疫等有关管理部门的需求,而且也是与食品安全、环境与职业安全相关企业的需求[2]。为此,通过改革卫生检验专业教学模式,尤其是实验教学模式,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型及应用型技术人才极为重要。卫生检验理化实验课程是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国内相关实验课教学多为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再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应内容的实验实践。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实验大多为理论验证性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切实验准备工作都由教师在实验前完成,包括试剂的配制、仪器前期准备等,学生在课堂上只需按讲义内容重复操作,当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就达到了实验目的。这种模式必然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4]。为此,笔者对卫生检验理化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教学中引入了设计性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现将教学经验介绍如下。

1卫生检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实施

笔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改进了教学内容及方法,构建了一个创新型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科研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设计性实验课程采用“提问”和“讨论”方式进行教学。课题题目由教师推荐和学生自拟相结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地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多种方式查阅文献资料,根据现实条件独立地选择实验方法,并制定出详细的实验计划,最终完成实验操作获得实验结果(卫生检验专业设计性实验的实施过程见图1)。

1.1通过基础实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

通过开设经典基础课程如《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础操作技能,包括实验器皿的洗涤、实验试剂的配制、基本实验操作,各类型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践表明,通过大量的初级基本技能的集中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1.2通过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理知识与实践相联系

卫生检验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要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联系,着重培养学生能动性的实践能力。专业课教学主要包括《食品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空气理化检验》、《生物材料理化检验》和《化妆品理化检验》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相当于总课时1/2的实验课。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课程实验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把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当次实验课甚至于该课程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及学科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授目前常见的仪器和国家标准实验方法,更强调和推荐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技术以及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社会热点,促进学生将课堂和社会相联系,及时了解学科的新进展。此外,邀请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例如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检验中心等单位参与到卫生检验专业办学当中,定期安排一定学时,聘请省CDC检验中心的兼职教授进行教学,重点介绍近年卫生检验相关的前沿及热点和实验室质量控制等平时学生较少接触且非常实用的知识。

1.3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通过大量的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的学习,学生在较为熟练地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专业实验知识后,则开始进入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阶段。

1.3.1实验题目的选择

实验题目选择对于设计性实验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至关重要。卫生检验专业的实验课题应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性,此外还需考虑课题的难度适当与否以及学生的“个性”。拟题由教师推荐与学生自拟相结合建立题库;定题则由学生自主选题。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考核中,自拟课题的起评分高于同类教师推荐课题。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推荐选题包含5大检验(食品检验、水质检验、生物材料检验、空气检验和化妆品检验),推荐选题见表1。

1.3.2课题资料的查阅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课题题目确定后的2周内,安排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实验方案。期间,教师介绍查阅资料和中外期刊的一般方法,介绍卫生检验相关工具书的使用及查阅方法,如试剂手册、相关国家法规、国家卫生标准及检验技术规范等。该教学过程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和关注学科学术动态的良好习惯。

1.3.3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设计方案确定后,从试剂的配制及仪器的准备到分析测定的所有过程,均由学生组织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干涉学生的实验,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所遇困难的原因及选择解决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就一个课题可能提出多种实验方案,因此,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项要求,甚至对于部分有缺陷的方案也允许学生通过实验学会自行分析失败原因并加以完善。在开设设计性实验期间,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自主安排实验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分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所有同学都必须参与,参与程度将计入实验成绩中,这样既不会对某些学生放任不管,又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1.3.4实验总结和讨论交流

经过数周的实验后,学生均有较大收获。为了及时巩固,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及总结体会。内容一般包括6个部分:实验目的及意义;课题方案及设计的理论依据;实验技术路线;数据处理与结果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及完成情况;对本设计性实验课开设的建议与要求等。最后,学生以PPT的形式对实验进行总结,并讨论交流体会,指导教师作点评和补充。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均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分页标题#e#

2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先向教务处提交申请报告并在实验中心和院系备案后,方可开设设计性实验课程;在设计性实验开课过程中以及结束后,由教务处或院系组织进行认定评估验收。设计性实验教学效果的检验,包括指导教师自我评价、听课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以座谈会以及问卷形式)三方面组成。内容包括实验目的是否明确、实验条件是否满足、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实验,学生收获大小等各方面。

3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成果

3.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开设设计性实验能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表明,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普遍认同,而且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更为高涨,认为该教学方法促使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对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从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的组织实施、实验结果观察和最后实验论文的完成等每一过程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由此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科研素质。

3.2提高了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对指导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全面评价几十份不同选题、不同内容的实验设计方案,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而且还要与时俱进,通过文献研读,更新拓宽自身知识库,掌握新信息与新知识。同时,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亦取决于实验准备的充分与完善。同时准备多个创新性的实验课题,则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还需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对于实验技术人员来说,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促进其对科研设计的认识理解,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实验准备工作,而且还应重视学科的新进展及前沿,并有机地结合到实验教学的准备中去。因而,开设设计性实验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不仅要比传统教学付出更多的劳动,投入更大的精力,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条件,积极协助指导教师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对每一个设计性实验实施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所有开设的实验顺利进行,达到应有的效果。

3.3提高了用人单位的信心为进一步考察开设设计性实验课程效果,笔者对接受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对用人单位访谈得知,这些单位对接受过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非常满意。与未经训练的学生相比较,经过设计性实验训练的学生专业知识较为全面,课题设计能力,实验准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各项能力均明显较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