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春天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观赏图片,感受盎然的春意
古诗教学中创设意境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多古诗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触景生情所作的,要想很好地体味古诗,最好能设身处地地进入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中。而对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生活体验少,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情境,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含义。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我搜集了很多描绘春天景色的图片,如那万紫千红的鲜花,绿意迷眼的草地,在花间戏舞的蝴蝶……再把它们剪辑好,配上“啾啾”的鸟鸣声和悠扬的钢琴曲,让学生在细细地欣赏春天的美景的同时,感受那份盎然的春意。这样,学生完全融入美丽的诗情画意中,为进一步学习诗歌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诵读诗句,感悟浓浓的诗情
古人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的教学更要多读。为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采用齐读、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灵活结合,让课堂中“诗声”朗朗;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的时候,除了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外,还要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语速的缓急变化、音调的高低起伏、字音的轻重之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诗所蕴涵的情感,同时又要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的领悟。而《江畔独步寻花》就像一支轻快的小调,它色彩明艳,节奏明快,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图。所以我配了一曲轻柔古典的洞箫(一种乐器)曲,让学生配着音乐自由地朗诵,然后再让他们比赛读。在悠扬的配乐中,学生们诵读起来更加入情入境,从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我感受到他们已领悟到诗中那份浓浓的诗情了。
三、交流资料,分享春天的诗篇
新课标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文本只是一个引子,它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去。我对这一点领会很深。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了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诗歌海洋里,结合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布置他们在课前查找其他有关春天的诗歌,在课堂中推荐给其他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搜集到的诗歌五花八门,如《春日》《春夜喜雨》等,有古诗,也有现代诗。这样一来以一首引多首,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春天,他们眼中的春天五彩缤纷,而他们心中的诗情也更浓了。
四、走进春天,创编诗意的旋律
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刚好是春天!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草木发芽,翠滴;细雨纷飞,春意绵绵。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很想让学生从课堂中、书本中走出去,走进春天里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于是我安排了一节课,让他们到校园里到处转转,仔细观察,细心寻觅春天的足迹,感受春天特有的诗情画意。
回来之后,我让他们把寻找到的春天写成诗歌。这对他们来说是有些为难,虽然交上来的作品稚嫩不成篇,但也拾到了几颗闪亮的珍珠。
如: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一片蒙蒙的细雨里,
春天在红花绿草间,
春天在我们眼中,
春天在我们身边,时刻跟随着我们。
春晓
春晓烟雨多,
处处闻啼鸟。
风来柳丝飘,
春花开多少?
春天真美
彩色的春天真美丽,花儿红红呀草儿绿;花蝴蝶跳起舞呀跳起舞,小蜜蜂来采蜜呀来采蜜;春天的美丽人人爱,美丽的春天在我心里。
快乐的我们手拉手,走进彩色的春天里,你不摘红花朵,不摘红花朵;我不踩绿草地,不踩绿草地。
小鸟们都从北边飞回来,小花们都开放了。校园里真是鸟语花香,风景如画。
美丽的春天人人爱呀人人爱!
一、春喜
迎春接福,自古便有,可见春天带给人们的是希望、是美好、是梦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读这首诗,脑海中自然浮现一幅春江晚景图。诗人通过桃花、春江、群鸭、蒌蒿、芦芽等意象来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与自然之美,从而从侧面烘托茅屋主人悠闲宁静的生活。所以,“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中的“上”意为“向上游”。唐代戴叔伦早就在《兰溪棹歌》中用到“上”字表示鱼的洄游:“凉月如眉挂柳湾,d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类似用景物美表现春天到来带给人们喜悦情绪的名句还有很多。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与“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白朴的“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刘方平的“今日偏知春气暖,虫声渐透绿纱窗”……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春来景物自然美,而春天最美不过人情美。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述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放飞自我的梦想,风筝飞上天,就如自己凌空而起、展翅翱翔;长堤绿柳自然美,最美不过孩子们纯真的欢笑与嬉闹。暂且将这春天的人情美称为“童真美”吧。
春天里的人情之美如果少了有情人,那就不再是真正的春天。李清照在《p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以平实的笔调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以口语入词,勾画出一个面如桃花的女子的可爱与自信、娇媚与真诚,更写出了两情相悦的幸福与甜蜜。同样是有情人,而储光羲的《钓鱼湾》却含蓄委婉:“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维舟绿杨岸”以景作结,意蕴悠长,而情人外貌气质与心情怎样,诗人只字不提,全让读者去想象品味。被等待的人也许是“秦地罗敷女”,相见之后定是“笑从双脸生”。就将这春天的人情美称为“真情美”吧。
二、春愁
曾有一首《月儿弯弯照九州》的民歌自南宋起传唱至今,歌词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同样是春天,因为人们的遭遇不同,时局的变迁有别,国家的兴衰迥异,诗歌中的春天自然除了喜,也有愁。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因此,春天里的愁绪,也有不同的来源,有伤春惜时之叹,有游子思妇之情,也有羁旅漂泊之感,还有国破家亡之苦。
(一)伤春惜时
春天,因为美好,人们才备加珍惜。王令在《送春》中写道:“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诗中巧借子归之声来表达对春天执着的挽留,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备加珍惜。贾岛在《三月晦日送春》中也表达了留春之意:“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这样痴痴地守着,有对过往时光的留恋不舍,更有许多的故事要在心中慢慢咀嚼、反刍、消融。在贾岛心中,春天不是按季节来去,而是按时辰计算。在这春天的最后时刻,只有静静相伴,相对静默,才能体会拥有的真实。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感人至深。
而伤春惜时写得最好的,当属张先的《青门引・春思》:“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姿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词中先点明自己在乍暖还寒时候的寂寞愁苦,今年将过,残花入酒,病苦相伴,而明月高照,隔墙却有青春女子荡着秋千,尽情享受着春天的绚烂轻松、宁静美好。两相对比,心有悲凄。最妙的是作者没有明确地描摹秋千上的人,只是通过影来表现。张先自己说:“‘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后来,人们就称呼他为“张三影”。笔者认为,“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毫不逊色。
春天百花繁茂,万物生长,欣欣向荣。而春短易逝,韶华难留,人生亦如是。古人伤春,实是 伤己。
(二)游子思妇
同是伤春,在游子思妇眼中,却有更深更浓的情意。他们有的是两情相悦而不得相守,如李商隐的《代赠二首》:“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有的是写女子在家里苦苦守望,期盼之中有甜蜜与祝福,但更多的是惶恐与迷茫、担忧与烦恼、忧虑与焦急。这样直抒胸臆地写春愁的诗句有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安石的“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晏殊的“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等。借景抒情的如戴叔伦的“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关汉卿的“一春鱼燕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李白的“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梅尧臣的“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等。也有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融合在一起,如贺铸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晏殊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温庭筠的“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绿空迢迢”等。
游子思妇的诗读来往往觉得真挚感人,但读得多了便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是情浓让人伤感,也许是浓情让人惶恐不安,但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无这种感受。全诗抒写了世间人们对同有的宇宙与人生生灭关系的困惑,人生短暂的无奈感慨。这样由宇宙及人生,由历史及现实,由社会及个人的写法,一诗纵贯千古,真可谓大手笔。《春江花月夜》号称“孤篇压倒全唐”,也是实至名归。
(三)乡愁国难
乡愁,是每个人共有的情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乡愁都让人魂牵梦绕。父母健在时,忧虑的是双亲;父母亡故后,思念的是妻儿;国破家亡时,眷恋的是故乡的热土与乡音。
崔涂在《春夕》中说:“蝴蝶梦中家万里”。睡时,家乡在梦里,梦里欢乐祥和,因为“梦里不知身是客”。梦醒之后,心还在梦中,然而无情的现实是孤枕冷寂,家在万里。不说乡愁,“梦家”二字则是乡愁的深层映照。再看苏轼的《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难髻。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外乡的春色再清丽,也无法洗净词人心中的怀乡幽恨。乡书万里来,思乡之情暂得安慰,但转眼之间又更深更浓。填此词时,苏轼自请出京任州杭通判,虽不是被贬,但他已明了仕途之凶险,只能借酒消愁。然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东风吹来,热泪横流,韶华易逝,“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身已老,家更远,愁愈浓。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他所生活的时代就会深深地影响他的诗情。在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也是常用的方法。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他的被囚,于祖宗而言,是不孝之徒;于国来说,是千古罪人;于家而言,是无能之主。有此苦情,有此悲境,春花秋月毫无美好可言,在世间一日便是受磨难一日。往事不堪回顾,来日总是愁,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活他只想早日结束。他内心积压着难耐的愁苦,胸口定有迸裂爆炸之痛。
经历亡国之痛的诗人有很多,但像李后主身份如此特殊的人少。清末丘逢甲曾写下《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人借看山来排遣内心的愁苦,但台湾被割让的屈辱让人无法释怀。作者把自己与台湾同胞的命运连在一起,升华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读者似乎能从诗歌里听到台湾同胞的同悲之声!
三、春闲
面对春天,还有一批文人雅士的心情总是闲适自在的。杜牧说“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秦观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日阴阴正可人”。在他们心中,无须留春的原因是夏天绿叶成荫,满枝之景值得人去珍爱。或者说,他们理解到四季流转,自有其内美,自有其意趣,自有其韵味,自有其回甘。
春天里,有一种闲适,是尽情地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如秦观在《好事近・梦中作》写道:“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云当面化龙蛇,夭娇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春雨过后,山路上点缀着飘落的花朵,伤春者如黛玉见之悲痛不已,触景伤情,定要葬花并写下《葬花吟》;心情愉悦者见之,如履仙境,以花为地,身也快,心也轻,神也飘。放眼望去,一山春色,处处皆如画,时时都是喜。黄鹂信使,千百相鸣,婉转好音,悦人心神。闲看云龙变幻,醉卧古藤之下,忘却了所有的忧愁与不如意之事。
春天时,有一种闲适,是景、物与人和谐。如杨万里在《桑茶坑道中》写道:“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这里,不仅风闲、草闲,而且水也闲;不仅童闲、柳闲,而且牛也闲。这样的景、物、人的和谐宁静之景如果让孔老夫子看到,一定会捋须而曰:“吾与万里也。”百姓能闲适自在地生活,正是孔老夫子构建礼乐社会的梦想。刘Y虚在《阙题》中写道:“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是文人雅士不为功名利禄日夜静读的闲情。
春天里,有一种闲适,是经历磨难后的旷达。如苏轼在《定风波・三月七日》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之中自然会有风雨,若无能回避,让自己心闲的办法就是“莫听”“莫怕”。然后走过风雨,回首再望,风雨也如梦幻泡影,走向了曾经的时空。
春天里,有一种闲适是心如明镜。王国维说:“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便是“无我之境”。王维的《鸟鸣涧》妇孺皆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只有心静之人,才能听到花落之声,才会体会到春山之空明之境。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独特的诗歌,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志向。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但这样的诗歌极少,恕不做重点分析与论述。
在我们眼巴巴地期盼绿意时,天气却出现了异常的“倒春寒”现象,无意间,一场春雪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雪,乐坏了孩子们,也喜煞了城市里的大人。盼了整个冬季却不见雪的农民更是把串串笑声撒进了村庄、田间地头。此时,一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呈献给孩子们,诵读后,所有赞美春雪的言语都显得乏味了。
第一站――惊蛰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了24节气的来历。让孩子们对24节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了24节气歌,第一次晨诵的内容确定为24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问;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家查看日历,记录下令年24节气的具体日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选择了几条有关惊蛰的谚语及韦应物的《关田家》作为诵读内容,使孩子们朦朦胧胧地感悟着农历的踪迹。
正当我们喜度妇女节,诵读《游子吟》的时候,我班同学肖越惊喜地向大家报告:“杏花开了。”我一听,便跑到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杏花,真是“一夜春风来,杏花满园开”。回来后,我精心挑选了两首描写杏花的诗供同学们诵读:“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然后布置大家周日和家人一起边观赏杏花,边吟诵诗句。
杏花诗诵后,我们随着春的脚步步入了桃花、梨花诗词的世界,先后诵读了6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两首)《惠崇春江晚景》《千叶桃花》《杂曲歌辞
桃花行》《次韵梨花》和一首宋词《桃夭》。“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当时,我带领同学们经过反复诵读之后,问大家读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你想到了我们班的谁?学生听后齐声高喊――潘金子。潘金子担任班长兼大队委,在同学们中威信很高。同学们说完,我赶快亮出了她的照片,大家不约而同地“哇”了起来,接下来,我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最美丽的,然后,大家齐声把词朗诵给潘金子听。其实,这节晨诵已不仅仅是诵读了,孩子们还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同学们,桃花落了,她把美好的光阴留给了果实,春天也总会过去,但是明年的春天再来时,你们还记得我们此时吟诵过的诗吗?还会记得你们此刻美丽如花吗?唐朝诗人崔护已为我们写好了《题都城南庄》,让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二站――春分
我给孩子们讲了有关春分的养生、趣事,并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春分的农事、谚语,从而使孩子们了解了今年的20日是春分。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所以叫春分。春分这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在这一站,我们诵读了唐诗《早春》和宋词《丑奴儿》。
第三站――清明
4月4日是清明节,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诵读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汨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四站――谷雨送春归
1.引导学生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心中的春天,从不同角度感知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分享感受、想法和成果。
3.增强环境意识、生态意识。
一、课前准备
1.搜集描写春天的诗歌,学唱有关春天的歌曲。
2.布置学生分组养殖某种动物或植物,观察它的生活习性并做好记录。
二、教学过程
(一)小百灵歌颂春天
1.播放课件,欣赏春天。课件播放:原野变绿,桃花盛开,树木发芽……配以《春之声》的音乐。此时此刻,你最想大声告诉大家什么?
2.各种方式赞美春天。是呀,春天是美好的,我们怎样赞美春天呢?
(1)学生思考交流
(2)学生各自准备作品(课件播放音乐《空山鸟语》)
(3)展示交流
① 歌舞展示《小树》、《蜗牛与黄鹂鸟》。
② 以绘画的方式来赞美春天。
③ 轮背春天的古诗,赞美春天。
④ 通过树叶贴画的方式来赞美春天。
(4)诵读《春风和春雨》
3.小结:春姑娘听到、看到小朋友们的称赞,可开心了。春姑娘运用她的神力,把世界打扮得更加五彩缤纷。
设计思路:只要给孩子们一片天空,你会看到他们是那么的快乐。背古诗、唱歌跳舞、贴树叶画等等,奉献了一席春天的盛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放飞了自己的想像,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把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用种种形式表现出来,在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受春天的美,感受生活的美。
(二)春天里的新发现
1.了解蝌蚪的变化。课件播放:《小蝌蚪找妈妈》
讨论:孩子们,故事里的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呢?
2.进一步发现身边动植物的变化。播放课件:春笋拔节、花朵开放、小草发芽成长。
是呀,春天里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都有了变化,他们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孩子们,课前我们成立了访绿队、养蚕队、飞翔队、探春队,通过前一阶段的观察、养殖,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呢?
(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①访绿队:汇报通过自己的观察,看到哪些花儿开了,哪些植物返青、长新叶了。(一边课件出示访绿队队员寻访的照片)
②养蚕队:以图画展示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实物呈现蚕茧和蚕蛾产的卵。
③飞翔队:通过自己的研究,说说怎样才能把风筝放上天空。
④探春队:交流自己观察到哪些小动物结束了冬眠又出来活动了。(出示小动物的照片)
结合本校的特点,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观察了池塘里成群结队的小蝌蚪和塘边草丛中的小蜗牛。
设计思路:课前让全体学生与春天亲密接触,有意识地让他们通过观察、记录、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去体验、探究,使他们对春天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我心中的疑问
1.春姑娘多么的慷慨大方,她把那么多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了我们。在找春天的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提出疑问)
2.同学们真是爱思考的孩子。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办法解决?
3.总结:春天里万物的变化还有许多许多,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爱思考的头脑,就能探索出大自然更多的奥秘。
设计思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此时的质疑无疑将这堂课又引入到了无尽的大自然中,激起学生由表象到实质的科学思考与探究中。
是与其它课程相结合的跨领域的学习, 是应用生活、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教师有机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发展。
一、 语文课堂综合性活动的特点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和语文应用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开放,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只是为了落实老师的教案,更不能以老师的思维活动来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所,只有让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才能有利于他们形成综合性学习能力。语文课堂综合性活动的教学充分体现以下“四性”。
趣味性:综合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性:综合活动课涉及多种知识技能,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实践性:注重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自主性:综合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活动过程主要由学生组织,教师扮演顾问和协 助者的角色。
二、语文课堂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类型
(一)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
等”,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可开发性和可利用性,这也是一条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第四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结合课文开展“让我们与青蛙交朋友”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知识竞赛”、“图片展示”、“唱歌诗朗诵”、“义务宣传员”等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地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对课文内容再度创作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现代人的能力体系中,综合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在综合实践活
动能力中,发现、创新能力,则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提高质量和开拓空间带来更为有利的条件。
如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带创造性的新思考,开展“课文新创作”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大家根据课文的内容,小组合作,能不能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如果能把狐狸和乌鸦当时的心里想法也说出来,那就更棒了。听了老师的话,学生积极性很高,在学的带领下,大家很快进行分工,进入表演……
这种综合实践活动大大调动学生的生命力和思维潜力,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有很大的鼓舞性。
(三)对教材内容整合、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各册课本中有许多主题近似的课文,到了一定的阶段,根据
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将这些课文前后联系起来,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专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是很有价值的策略。
如《铁棒磨成针》、《数星星的孩子》、《苹果落地》、《小时候的故事》、《分橘子》等,这些都是中外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名人?小时候的事情与长大后成为名人有什么关系呢?为此我们开展“我与名人手拉手”的综合实践活动:收集故事、了解生活、积累图象资料、背诵诗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将静态的接受学习改为动态的综合研究。
(四)对课文延伸、拓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的延伸、拓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综合实践的广阔空间。它虽然
立足于文本,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本。教材所表现的生活虽然很精彩,表现形式也会很精湛,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彼时、彼地。如果能借助于教材的延伸拓展,就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
比如学习古诗《春晓》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画画春天大自然的美景,唱唱赞美春天的歌……
(五)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
生活是语文应用的田地,鲜活的语言总是与鲜活的生活同构共建。在应
用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多元智能去解决,而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实践体验的时机得到成熟。
摘要: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在语文学习中有积极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挥学生智力的重要条件,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也就没有了记忆,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兴趣可使学生注意力自觉的集中到学习中来,主动愉快的学习。随着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启动后,教育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如何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道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主动、积极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知识面广、包罗万象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才能在教学时得心应手,让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掌握教学基本功、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把这些知识适时带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的“惑”。因而,教师要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必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继而热爱她所教的学科。
二、通过游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年龄偏小,好玩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大都喜欢玩游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开展适当的游戏,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首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适当引入游戏。因为在教学开始前,学生普遍沉浸在课间活动的氛围中,比较激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在学习状态,所以老师在讲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到课堂,逐渐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不仅集中了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其次,老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加入游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地讲解灌输,学生也只是做题练习,课堂十分单调枯燥。这样小学生很难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我们巧妙地引入游戏,就可以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课堂也变得轻松活跃了
三、创设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班上良好的竞争氛围加上老师适时、恰当的鼓励,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措施。因为小学生都具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特点,而竞争会使这种心里深处的潜能发挥出来,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记得我刚接这个班时,班上有许多学生对语文都不是很感兴趣,布置的作业也不完成。我用过许多方法,效果都不够理想。后来,我在班上实行积分制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所谓的积分制就是在班上实行只要每个学生把作业做得既整洁又正确的话,我就给学生加分;如果没有做正确,但只要他是很认真在做,把字写得很端正,我同样会给他加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也可以加分;考试考好了,也可以加分……这些分数在每周积分榜上公布出来,一个星期算一次总分,排名前五名的同学及进步前五名的同学给予奖励。这样的积分制能够让学生每天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够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原来不爱做作业的学生变得爱做作业了;原来不认真做作业的学生变得也更加认真做作业,班上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了。我欣慰地笑了。除了上述这些,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及老师所采取的措施,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来吸引学生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知识更感兴趣。语文学科较之数学、常识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充分利用语文课中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就可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极有利的条件。例如,有不少古诗内容丰富,语言精练,诗中有画,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十分动人。小学生记忆力强,十分爱学爱背优美的诗歌。三年级下学期,我教了一首诗《咏柳》:“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收集了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了兴趣。前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学生很感兴趣,等我讲完,他们已经会背了,而且,他们在家背,在学校背,上楼也要背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学诗、背诗当作精神上的享受。学生称它“是一种休息”、“娱乐”。又如表情朗读,它接近于朗诵,形象、具体、有感情。只要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并且有所感受的时候,他就会迸发出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开始,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读,也不喜欢读,认为读课文挺枯燥的,意思懂了就行了。后来,我配上动作给他们作朗读表演,让校内朗读好的小朋友朗读课文并录音,配合教学拿到教室里放,激发了学生朗读的要求。以后,我进一步给班上的学生录音。学生读得不好,我耐心指导,从不批评。录了音就拿到班上放。学生听了自己的录音,感到无上光荣。大家受到了极大的激励,一个赛一个,很快,朗读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高,这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一、生动有趣、富有变化的阅读墙面创设
走进活动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活动室的墙面。墙面的布置可以直接反映当前开展的主题活动的内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技巧,教育的功效在墙面上能得到有效的体现。围绕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要求以及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有目的的将墙面布置融入画面、符号、文字等阅读元素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真正地让墙面布置说话,随着主题活动的变化及活动的生成,变“静态不变”的环境为“动态发展”的环境。
正如《纲要》所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如大班开展的“我们在春天里”这个主题活动,教师在进行墙面布置中就有意识有目的在教室的四周设计出几大版快,创设出春天的氛围,同时教师改变了以往较多的重教师的布置,轻幼儿参与的观念,将许多空白留给幼儿自己来描绘。
然后我们结合到大自然中找春天的契机开始进行主题活动,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我们组织幼儿去春游,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观察春天里植物的变化;到农田里观看农民伯伯春耕、播种;在园中的小池中饲养一些春天的小动物(小蝌蚪、田螺、小鱼等),种植一些春天的里的花、菜、树、草;让幼儿与父母收集有关春天的画、春天的故事、春天的儿歌等不断的充实我们的墙面布置。同时,我们还将幼儿绘制的有关春天的景、物、人的美术作品一一展示在活动室的墙面上、走廊上,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春天的温暖,春天的万物复苏,体验享受春天带来的美丽和快乐。环境中图画、符号及文字的创设为孩子们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二、与主题相溶的阅读活动的展开
阅读活动是依据主题层层展开从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到底从哪个角度,按什么线索展开,才能较恰当和合理的表现主题呢?《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生动、活泼活动的教育过程。”我们根据本园建构的“环境与课程整合,游戏与教学融合”教学特色,以阅读为切入口,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为载体,开展主题课程的建构与生成。
具体做法是:1.哪个主题对幼儿更具学习价值;2.哪个主题更能引发和满足绝大多数幼儿的兴趣;3.哪个主题的资源是可获得的;4.哪个主题更符合课程目标。大家从分析读本的特征着手,以幼儿为主体出发,建构适合主题的阅读材料。有时,组内成员对主题确定会持有不同的意见。
如有位老师提出小班读本“跟着脚印走”很有趣,就提议搞个关于“脚印”的主题。有位老师反对,理由是小班幼儿不具备对脚印的观察能力,而且资源不易获取,如果要搞这一主题,必将是灌输式的学习成分占多,从而影响活动效果。也有不少老师支持这一主题,理由是小班幼儿对动物较感兴趣,读本中出现的大象脚印能激发幼儿对动物脚印进行探究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是小鸡的脚印?或是小鸭、小猫的脚印?”经过一番争论之后,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脚印”的确可以作为主题来构建一系列活动,可小班幼儿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无力去感知脚印的千百万化,这个主题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可是放在中班却可以尝试,只是教学资源的收集可能比较麻烦,待收集资源后再作决定。结果,家长送来了有关脚印的网络图片,还有相关的录象资料;幼儿也带来了有关印有脚印图案的各种服饰、发夹与图书。最后“有趣的小脚印”这一主题终于确定了,并成功的展开了一系列活动。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预设或选择主题,但是考虑主题的可行性时,最重要的还是应从了解孩子已有水平,关注幼儿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出发。而这正是我们以前的教学中常犯的毛病。过去,我们的老师在选择主题时,过多的关注活动好不好组织、材料好不好获取,主题有没有教育意义,而对幼儿的兴趣、水平关注得比较少,导致主题活动成了老师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台戏。
主题进展过程中,需要有多方活动支持,从而不断地延续和深化主题内容,如:在主题活动:“我爱妈妈”中,我们选择了活泼轻快的歌曲《妈妈,妈妈》让他们理解妈妈平时工作的操劳和辛苦,结合“三·八”妇女节,我们邀请了妈妈们与他们一起来参与这个活动,着实增进了孩子与妈妈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感。《老乌鸦和小乌鸦》也是一首表现妈妈与孩子之间一种相亲相爱情感的散文诗,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图文并茂的诗歌创编了一系列有趣夸张的动作,让妈妈们笑弯了腰。可见,适宜的阅读内容不仅能帮助孩子延续主题内容,挖掘主题内涵,而且还激发了孩子们各种情感因素,大胆地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质疑,从而思考并想方设法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满足自己的需求。从孩子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正在一步步地理解诗的内容;从孩子的表演中可以挖掘散文诗更深的情感和内涵。
三、依靠家园配合,有效整合资源
童诗中有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有趣的比拟,丰富的想象,毫无疑问,它应是孩子学习书而语言的一个极佳的典范。同时能培养他们保持对生活与自身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其感情世界。
正是基于上而的一点认识,我进行了儿童诗教学的探索。
一、让诗歌走下圣坛
有人说“孩子的天性是诗人”,这句话给了我足够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我决定打碎罩在诗上面的那一圈“神圣”的光环,从平常真实处下手。
第一次接引学生走人诗的国度是在学完一年级上册《四季》一文时,我利用图片资料,(有关春天景物的图片:溪水潺潺图;鲜花怒放图,蝴蝶采蜜图等)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完成这样一个习题:__________说:“___________。”口头完成填空后,我请孩子们将自己说的句子,分行写在自己的本上,并请孩子们在同学面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儿歌。
溪水哗啦啦地流着,
它对岸边的小草说:
“好久不见了,老朋友,你们好吗?”
蜜蜂嗡嗡嗡的叫着,
它对鲜艳的花朵说:
“你们真是越来越漂亮了!”
读完,我问他们:“读了这些话,你们有哪些想法,可以跟老师说说吗?”有的孩子说:“有趣!”有的孩子说:“它里面把小动物当人写了。”有的孩子说:“这个样子像诗一样了。”机会来了!我见缝插针紧跟着他说:“你说得很对!这就是诗!”孩子们听完最出欣喜的神色,他们没想到诗的创作如此平常、简单。这种教法正合了袁枚所说的:“善取皆成佳句。”“求诗与书中。”接下来,我又借机介绍了一首小朋友的诗,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写诗并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不外乎他们所说的“有趣”、“当人写”、“分行”、“最好能押韵”如此而已。
二、擦亮诗的眼睛
现在的孩子比较冷漠,有时,你甚至会有一种感觉:他们的感情之河好像干枯了似的。待人处事也少了那股子灵气,更多的是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浮躁。而诗的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不拘格套,但抒性灵。”“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这里的性灵就是指细腻平和的情感。诗能平和人的感情。改变人的气质。
1 一石激浪,拓展想象
想象是孩子们进行童诗创作的最重要的才能,他们在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表现出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次写作题目是《风》,我问风是什么?会干什么?孩子们说:“风是妈妈的手,它轻轻地抚摸我的脸。”“风是爱看书的小娃娃,它不停地翻着我的书。…“春风是小剪刀,剪出了柳树的叶子。”“西北风是一群群小坏狼,把我的耳朵咬得痛痛的。”……这样无数次地形容,不要管他们所说的合不合理,只要情真就可以,总会有动人的句子出来沁人心脾。
2 创设情境,让诗情涌如泉
我们当前的文化课授课地点一般是室内,空间的单一呆板,使得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受到了限制,这不利于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所以我设置的活动都比较有诗意,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带一份诗心,到大自然与生活中去体验与观察。
比如开展的“秋天是怎样来的”的活动。带孩子们到校外去观察,他们兴奋极了,有的在田野里,有的在路边,有的在小河边进行观察。不一会儿他们带回诗句来了,他们说:“哗啦啦/清清的大河试了试嗓子/啊!秋天是唱着歌来的”“,沙沙沙,金黄的稻子在风中弯弯腰,啊!秋天是跳着舞来的”“嘀嘀嘀,满载瓜果的汽车在马路上奔跑/啊!秋天是开着汽车来的”……
3 捕捉诗情,让童诗处处开放
孩子常常用他们特有的新鲜角度,去看待每一刻来到他们身旁的人和事物。他们从不倦怠,好像生命的每一刻都在进行探险一般,充满未知和意外的欣喜。正因为如此他们不经意的童言童语,不经意的微笑都可以变成一首诗,他们的想法做法很多是即兴的,我们要善于及时捕捉他们的这些灵光。
三、建立展示和比较的舞台,激发和保持诗趣
1 设置展示交流的舞台
孩子们自选素材,构思、撰写,用诗表达自己的感受。诗作完成后,被推荐写得好的孩子上台,一个个自豪深情地读着,台下的孩子专注地听着,课堂上俨然开起了诗歇朗诵会。课后,择取优秀的诗作或张贴在教室作文园地上或刊登在校报上。更可以向刊物推荐,在更大的范围中得以展示交流。同时,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这无疑会给他们极大的鼓舞。
2 提出要求,改变评价角度
写诗和写文章不同,在章法上我几于不作要求,三两行也可以,不要那些铺垫、陈述的语言,只要写出你自己的想象和发现。而孩子们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新奇的想象,这些又正是写诗所必需的,也就成全了,孩子们的热情。
其实,诗就睡在我们身边,只要多给孩子们一点时间,一点空间,还有一点阳光。愿童诗教学为孩子的自主写作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袁枚,随园诗话,昆仑出版社,2001年4月。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讲笑话等活跃课前气氛,如《三国演义》中诸多人物形象,每次上课前用五分钟点评一个人物,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程度,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在这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中国古代大学问家就提出了“怀疑的精神”。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语文教学 语言
当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时,教师会让学生讨论体会“绿”字活用的绝妙,得出“绿”字不仅写出了满眼的青翠,更写出了春风的神奇,把春天的气息,大地的回暖呈现给了读者。这一行诗句带给读者的精妙感受不是一两幅春天景象图或者几段有关春天的视频就能表现出来的,是要用心去体味和感受的。可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感知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很重要的目标。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决定的。
一、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切学科的传播载体。语文又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根植于语言文字,根植于体味感受,根植于朗读吟诵。语文有自身的丰富性、创造性和复杂性、模糊性,不像数学、化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可以用定理、公式、周密的计算来衡量,更不像美术、音乐等学科可以用画面、音符、活动场景等可感知的媒介来体现。但语文是由方块汉字组成的,汉字又有其字形、字音、字意的特点,其字形美、字音美、寓意美的特点让汉字变得丰富多彩,可感知,有想象空间,这一点又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正由于语文的传播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语言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品味、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产生独特情感体验,通过语言文字精彩的描述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思。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用同样的词汇和语法可以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言语作品来,那么语文学习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自古以来,诵读是学习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撇去古代教学的优劣不谈,我国古代以背诵经典的教学方法培养了数不胜数的文坛巨匠,即使现代的大文豪,诸如鲁迅等也是博闻强记、博览群书的,他们之所以留给后世影响不尽的文学巨著,与他们自幼便诵记若干经典诗文、熟悉若干文学典故不无关系。
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因形象直观使用率越来越高。多媒体有各式的文字,有动态的视频,有动听的音乐,有鲜明生动的画面,视听冲击力强劲,对学生吸引力巨大。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书本上文字无法展示的东西用声音或者视频的形式立体地展示出来。毫无疑问,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会丰富课堂知识,加大信息量,简化板书,引起学生的积极注意等。可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知识的传授、文学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需要师生的课堂互动,这主要依靠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驾驭语言文字产生的魅力。课件的文字替代不了课文,课件的音乐、动画代表不了学生头脑中的联想,课件演示取代不了教师的板书,课件本身更取代不了教师的点对面授课。
但是,现在语文教学“滥用”多媒体课件的现象愈演愈烈,大有流行之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呢?
二、语文教学“滥用”课件的现象
所谓“滥用”,一是指课件无处不用,不顾授课实际,通通制作使用,此为“泛滥”;二是指课件粗制滥造,不管质量优劣,统统照搬照用,此为“泛烂”。
1.课件的“泛滥”。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不少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的“现代化”的教室。在新课改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催生下,也由于用课件上课会少动嘴多用手,既简单轻松又深受学生欢迎,各个学校也形成了一股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风气。一时之间,人人找课件、做课件、用课件蔚然成风。从讲课比赛到公开课,乃至日常上课,教师们都喜欢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好像没用课件的课堂就不是现代化的课堂了。此为课件的“泛滥”。
语文课堂上,若课件制作精良、图文并茂,甚是吸引人,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图像、声音、动画的美妙结合中,教师讲的话极少甚至读文章也由电脑控制,这种课堂忽略了教师的情感注入,只会令学生如旅游观景,虽眼花缭乱但感知甚少,往往下课后,学生脑子里只有美妙的音乐,图画的转换、声像的混搭和鼠标的点击了。试问这是一堂多媒体技术课还是语文课?假若课件制作一般,只是一些文字的分屏显示或书本知识的照抄,既没有美观的图画,又没有动听的音乐,就很难引起学生的观赏兴趣,若教师操作不熟练和语言头绪不清,一堂本应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语文课就显得单薄肤浅了。下课后,也许大多数学生可能连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都不甚了然,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学生的犯罪。
2.课件的“泛烂”
制作一个精良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是一件费时多、耗力大且技术含量高的脑力工作。一般要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重难点,其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再次搜集资料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做成课件,最后在上课实践中检验,发现不足之处随时改进,多次反复,最后才炼就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
事实上,大部分教学一线的教师并没有充足的精力和精深的专业技术能力做出有创意的又适合教学实际的课件。那么有没有既品质优良又不用自己费心费力做的课件呢?很多教师的答案是:有,到网上下载。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的传播极为广泛,资源数量的空前巨大,信息共享的空前便利,使得从网上下载课件为己所用变得唾手可得。
当然,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一些教师因课件使用太过频繁,自己又因课时紧张而没有精力亲手制作,便往往对下载的课件不加选择、不加修改地全盘用于自己的教学。须知另外,网上海量的课件良莠不齐,并非全是精品,有不少是粗制滥造的,不但没有很好的内部逻辑,甚至背离教学目标。若是不加任何选择,“烂课件”会趁机进入课堂祸害学生。别人的成果再好,终归与自己的上课思路不完全一致,何况更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这样就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被这“下载”的课件误导。
三、语文教学“滥用”课件的弊端
读者都有这种心得:文本是抽象的文字组合,看似枯燥的文字,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的经验和认识去品读,一旦成功地融入其中便会感受到它的生命力,进而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独有享受。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次创作的审美过程,带给读者的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想象空间,是读者自己构建人物形象的一个空间,是作品与读者之间的灵魂对话。
文字的阅读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体验。诸如对文字美感的体悟、对诗歌意境的体察这些连语言都无法表达的东西更是课件无法展示的。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使用的课件无非充当了挂图、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的角色。因此,如果用多媒体显示出以往影视作品中某个人物的荧屏形象的话,会因先入为主的印象,大大缩小学生的想象空间,不但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会大大影响学生的阅读感受,进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想象力退化,乃至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也许以后就不会再产生那么多精彩动人的文学作品了。
因此很多时候,语文多媒体课件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受和体验,若如前文所述,教师用“劣质”课件授课的话,就会偏离正确的教学轨道,学生会被误导,教师也会被课件控制,单纯地作为一个操作员存在于课堂。其后果不堪设想。
四、提倡合理使用语文课件,反对“滥用”
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决定语文教学应该借助多媒体,但应有选择性,不能“滥”用,更不能用“烂”,本文特从实际出发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1.确定语文课语言教学的主导地位。
语文教师要巧妙使用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并训练学生用口头语和书面语回答问题。因为语言能力的习得需要对语言进行感受,对文字进行品味,对结构进行归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课件的画面或视频来涵盖和展现的。
2.确定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地位。
确定其辅助的地位就是使课件成为传统授课和文字文本的有效的丰富和补充手段。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的情感注入,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需要师生的课堂互动。课件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导。不是每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适宜用课件的,语文教师要先吃透教材精髓,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具体地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精制课件,巧妙利用。
语文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努力使其美观实用,避免繁琐花哨。可以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比如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的诗歌和散文,增强欣赏的美感,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让学生领略到声像的完美演绎;可以补充课外知识,增加知识量,资源共享;可以师生互动,有交互性、更人性化的课件效果会更好。
总之,信息时代,多媒体是标志,要求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教育不应该仅是教学手段的革新,更应该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尤其要注意学科的特点。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对教学虽有一定帮助,但是要切忌滥用或用“烂”,否则会舍本逐末,顾此失彼。语文教师要响应时代的号召,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积极投入到语文教学现代化中来,努力摸索以语言教学为主的多媒体教学为辅的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使其日趋完善,更好地为语文教学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夏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09).
[2]张伟.高校多媒体教学:优势、问题与合理运用[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8,(04).
[3]杨艳,史晓楠.浅议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与弊端[J].科技信息,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