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图画作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查字典分享植树节少儿图画作品图片,仅供参考!
植树节少儿图画作品图片大全植树节少儿图画作品图片1
植树节少儿图画作品图片2
植树节少儿图画作品图片3
植树节少儿图画作品图片4
植树节少儿图画作品图片5
植树节少儿图画作品图片6
植树节少儿图画作品图片7
植树节少儿图画作品图片8
关键词:丰子恺;民国时期;书籍封面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81-01
丰子恺是一位艺术大家,他涉及的艺术领域有:音乐、书法、翻译、漫画、散文、书籍装帧。丰子恺在书籍装帧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是李叔同的弟子,一位非常著名的漫画大家。运用漫画作为书籍封面装帧,是丰子恺图书设计的主要风格。他的漫画,受到国画技法的影响,常常能以简单的黑白线条表现意义隽永的写意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漫画作品配上画题和书名,经常被用在封面装帧上,显得隽永典雅,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另外,丰子恺的漫画对生活观察入微,常常流露对人世关爱的同情心,线条简单却耐人寻味。这也是丰子恺漫画能够赢得不少读者青睐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隽永深长却又不失简洁的漫画风格,反映了丰子恺先生深厚的文化修养,而这恰恰是他的封面设计作品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的主要原因。他的漫画作品和封面作品题材,是乐观的和充满童趣的。特别是在儿童的题材,占据了丰子恺漫画作品的很大部分,成为对后来的影响较大的一个漫画种类。这些儿童题材的漫画,也经常被运用于丰子恺的封面设计之中。他的不少封面设计作品,构图大胆,风格鲜明,情感激越,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丰子恺的画集《画中有诗》是1943年4月由重庆万光书店出版,这帧封面是丰子恺以木刻的方式表现的。这本画集收集了丰子恺选的古诗句。丰子恺想借古诗词的意境表达现代人的生活,有旧瓶装新酒的意思。用木刻的艺术手法表现应该是受到了抗战的影响。抗战时期重庆物质匮乏,木刻是最简易的创作方法。《画中有诗》的封面画其实就是一帧画中有诗的作品。李白古诗《长干行》写道:“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木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在门前折花做游戏。你骑着竹马过来,把弄着青梅,绕着胡床相互追逐。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就没有什么猜忌。这是一首写两小无猜的诗。封面图案画着一间别致的小屋,屋旁柳絮飘飘,杨柳树下一个头发刚过额头的清纯可人的小女孩正把手中的花枝递给骑着木马过来的小男孩,整个场面童趣可爱。在图画的右上方有丰子恺题字:“郎骑木马来,子恺画”,可以推断出作者的艺术构思就从李白的《长干行》中得来,描绘一对两小无猜的孩童间的纯洁情意。封面左边是子恺自提的“书中有画”四个大字,以及子恺的私章印,运用儿童画的稚拙趣味装饰封面,别有一番趣味。
古诗新作是丰子恺漫画的一个特色。在《画中有诗》的封面中,丰子恺为图画题诗“郎骑木马来”,可以看出丰子恺最喜欢《长干行》中的这一句。丰子恺领略了诗中的意趣,再用图画表现出来,图文并茂趣味横生。艺术是相通的,可以看出丰子恺非常重视文学与绘画的关系,相互借鉴相互融通。丰子恺“古诗新画”的创作方式,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受到了日本漫画大师竹久梦二的影响。他看了竹久梦二的漫画后感叹道:“我看了这种画所以不能忘怀者,是为了它们给我的感动深切的原故。它们的所以能给我以深切的感动者,据我想来,是因为这种画兼有绘画的效果与文学的效果的原故。这种画不仅描写美的形象,又必在形象中表达一种美的意义,也可说是形象来代替了文字而作诗。”丰子恺认为以“旧诗新画”进行表现,关键是在于画题,画作是因为画题而创作的。在《画中有诗》的封面画中可以看出作者是由画题而创作此画的。丰子恺留学日本,在日本求学期间博览群书,了解到西洋构图法知识,所以丰子恺所作的封面画构图严谨,《画中有诗》封面构图是非常丰富的,从中可看到了丰子恺漫画的构图美。
他的漫画体现了八条构图规范:
一、凡一物像在画中的位置,不偏不倚,位在画面约三分之一处,最为美观。
二、讲究变化有规则,遵循“变化统一”的美学原则。
三、凡两个以上物像布置在画面中,讲究相互呼应。
四、数个物像布置在画中,高低进出,宜参差变化,忌作阶梯形。
五、许多物像在画中,须注意画面的均衡,勿使有轻重而倾侧。
六、画面中同方向的形体不可太多,宜与异方向的形体互相对照。
七、画面中直线与曲线对照,亦有美的效果。
八、画面勿用物像填满,宜有空地,则爽朗空灵。
《子恺近作漫画集》是1941年10月普益图书馆出版,用粗糙的连史纸印刷,封面由丰子恺题签。丰子恺的画作大多是用毛笔作画,可见功力深厚。在丰子恺一生从艺中,书法的练习从没有间断过。朱光潜曾说过:“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说。子恺在书法上曾下过很久的功夫。他近来告诉我,他正在习章草,每遇在画方面长进停滞时,他便写字,写了一些时候之后,再丢开来作画,发现画就有长进。讲书法的人都知道笔力须经过一番艰苦的训练才能沉着稳重,墨才能入纸,字挂起来才显得生动而坚实,虽像是龙飞凤舞,却仍能站得稳。画也如此。”丰子恺题写的“子恺近作漫画集”几个大字,沉着大气、遒丽浑厚。
绘画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及富有吸引力的特点,可以唤起学生潜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创设一种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景,从而让学生产生对诗歌欣赏的欲望,去领略画意诗情,感受美妙意境。
一、用绘画作为是个教学的辅助手段效果有哪些呢
有利于理解、背诵诗歌;有利于欣赏诗歌的美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绘画教学呢?
(一)激励法。
就是激励学生读诗画画儿的方法。使学生产生爱好诗歌的兴趣,产生积极主动的绘画欲望,把诗画融为一体,有诗既有画,有画就有诗,长久培养学生的入情入画的情趣并形成习惯,学生的审美意识就会不断完善、提高。
1.用竞赛法激励学生参与绘画。
全班同学把对一首诗绘制的图画拿出来,学生共同评比。看哪一幅画对诗歌理解的透彻,绘画得想象、逼真,搭配得和谐、得体。按这些标准学生分组评比讨论(可在课下进行,也可在课上进行),上课老师分析诗歌后,对诗歌理解得好的,绘图合理、生动的进行表扬,对凡参与者肯定,鼓励下次成功。
2.用展览法激励学生完善绘画。
把学生的绘画,在墙壁上展示。在展览中让学生相互挑毛病,挑出对诗歌理解不当、绘画不完善的毛病。通过学生间互改、自改,不断完善之后再展览,直至合乎要求为止。
3.成功法激励学生出版诗画作品。
好的图画作品,让美术教师加以指导,配上诗歌在报纸、杂志上或校报、班报上发表。这使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我行,我比别人行”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情趣。长此以往,教师的诗歌教学便顺理成章。
(二)加深印象法。
就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力。可分三步走:
1.预习绘画法。
上的课前一天,让学生预习诗歌时,交给中等学生一个任务:看文绘画。中等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文的理解也许不很透彻,绘出的图画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讲解诗歌时,教师就利用这些图画,形象、生动、直观地让学生欣赏诗歌。 2.课堂绘画法。
在教师用“预习画”欣赏诗歌时,学生就会发现绘制图画的某些地方与诗文语意不相吻合。这时,就让善于绘画者或上等学生在黑板上即兴画图,教师再加以点评,学生对诗的理解就又加深了一步。此时,让学生看着绘制的图画直观、形象地背诗,效果会更好。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让个别上等学生背,第二步让个别中等学生背,第三步齐背。第四步差生背。在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减去了课业负担。
3.课后绘画法。
讲完了一节课,学生对诗歌大意就已了解透彻,可以让学生结合诗的意境,加上想象,尽力丰富画的内容,扩展、添加,任意在想象的王国驰骋。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除画叉路、两人外,还可画柳树、花草、太阳、青山等陪补景物,加以衬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常用绘画进行理解,背诵诗歌的训练,学生就逐渐有了绘画能力,有了看画诵诗的能力。把诗画看成了一体,有诗就有画,反之有画就会有诗。于是,诗歌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绘画,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达到了一个高层次,进入了课堂教学的拓展阶段——看图写诗。
三、看图写诗,拓展教学
1.图画的来源。
来源于生活:教师、学生从生活的感悟中绘制图画。来源于知识:教师、学生从已有知识和有关资料的相关知识中编织成画。来源于语文课本上没有讲过的诗歌:教师、学生对未讲诗歌所绘制的图画。图画的来源可从多方位、多角度摄取。
2.看画写诗的目的。
学生看画写诗,由形象的图画到抽象的文字,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组织语言、锤炼语言和借景抒情的能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脑,使之逬出灿烂的火花。
3.看画写诗的步骤。
第一,看图写诗可写比较散的自由诗、信天游,甚至顺口溜,只要有一定的押韵,有诗歌的分行形式,有和图画的一个或两个景物相吻合就行。
第二,要求学生能写三言两语的古诗。要求押韵,和图画结合合理,语言要精炼。
第三,要求学生写一首完整的小诗,现代诗、古代诗都行,押韵得体,语言凝练,与图画相一致。
第四,结合学生自己的情况,看画写诗、填词,也可不看图写诗。
[关键词] 插画 色彩 色彩美
在插画作品中,色彩赋予了插画艺术更深、更广、更新的内涵,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视觉更加完整。色彩美学是对色彩的产生、属性、知觉以及配色原则、调色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专业研究的理论体系,也是在设计中进行色彩应用的理论依据,插画艺术的创作同样离不开色彩美学的指导。
一、插画艺术的发展
插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表面上看来平凡简单的画面却常常能表达出深刻的内涵。从世界最古老的洞窟壁画到上个世纪的抗战版画,都在演示着插画艺术悠久的发展史。插画早在19世纪初便随着报刊、图书的印刷逐渐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迎来了它真正的黄金时代,当时刚从美术作品中分离出来的插图明显带有绘画色彩,之后又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影响,到了70年代前后,插画又重新回到了写实风格。中国最早的插画是以版画形式出现的,当时是为宣传教义而在经书中以配图的形式来解释经文内容。到了宋、金、元时期,书籍中的插画有了长足的进步,应用范围扩大到医药书、考古图录书、地理书、历史书、日用百科书等书籍中,并开始现了彩色插画。明清时期是古代插画艺术大发展时期,全国各地的刻书行业促进了插画的创作,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不同风格插画艺术。欧洲的插画历史与我国相似,最早也是用于宗教图解,然后被广泛的应用于自然科学书籍、文法书籍和经典作家文集等出版物之中。
二、插画的色彩变化
早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就会用图画记录生活点滴、历史变迁、表达情感思想。人们把图画绘制在岩壁上、器物上、身体上,由于资源的匮乏,人们只能用血液和几种矿物当作颜料为图画上色。在这个阶段的岩画、壁画、器物上的图案等不论发现的地区和年代,大都是红褐、红黑、黄褐、黄白几种色彩,这是由当时人类发展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到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图画多是黄绿色调,汉代漆器则以红黑为主色;南方少数民族喜欢蓝白的搭配,而沙漠地区的敦煌壁画又是一种凝重、深邃的色调;古埃及高耸的金字塔中耀眼的金色壁画,古希腊人偏爱清新淡雅的用色,非洲厚重粗犷的岩画,日本色彩鲜明的浮世绘等都处处张扬着不同民族的独特性格特征与风俗。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资料的日益丰富,人们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使用的色彩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在彩色印刷术出现之前的阶段的插画大都以黑白线条勾勒为主。书籍中多是传统的版刻插图,17世纪50年代,法国印制出了第一张彩色石印图样,上世纪90年代插画艺术飞速发展。直至今日,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颜料早已经不是我们进行插画创作的难题。色彩的风格变化更是多种多样,这为插画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
三、插画艺术的色彩美
插画艺术作为现代设计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插画中的色彩是创作者潜意识的表现,是创作者的思想的折射。
1.插画色彩的基本属性
自然界中的色彩种类是无限的,在色彩学中将色彩分为有色彩和无色彩两类。有色彩指的是所有在光谱中的色彩,由红、黄、蓝三原色混合而成;无色彩是指黑、白、灰,因为它们不包括在可见光谱中,因此称不上是色彩。色彩因其体系多样而复杂,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色相、明度、纯度构成色彩的三属性。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插画创作中要有精密的色彩秩序的表现和安排,作品创意创新必须在符合色彩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就会失去艺术美感。
明度是色彩的明暗程度,主要由光波的振幅决定的。在无彩色中明度最高的是白色,最低的是黑色;有彩色中最亮的是黄色,最暗的是紫黑色。我们可以通过加入黑白灰来改变明度。明度变化也可以单独使用,如素描用单一的色相来表现事物的形体与结构;也有只用色相和纯度变化来做画的。色彩明暗的反差度是决定插画视觉清晰度的关键。
纯度指色彩的鲜浊度,也称饱和度。通常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的色彩不会像光谱色那么纯。而且由于受技术限制颜料无法达到理论纯度,因此我们也很少会看到高纯度的插画作品。
在插画设计中只要把握好色彩的色相配比,在明度和纯度上进行细心的调整,使作品整体的色调符合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就有利于插画创作的语义传达。
2.插画色彩的心理感受
插画可以带给观众的感受有时不仅仅是图片本身的意义,还可以通过色彩与观众达到心理的交流。虽然色彩本身是没有温度的和冷暖之分的,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经验往往会给起到很多暗示的作用。如红、黄让人联想到太阳,使人感觉到热和温暖;青、绿让人联想到大海、森林,使人感觉到凉爽等。同时,人们还会对不同颜色产生不同的味觉体验。如红色系是果实成熟的颜色,橙黄、朱红相间,给人甜蜜的感觉;红、绿色是辣椒的颜色,常给辛辣之感;黄、绿色这样的组合是果实未成熟时的颜色,给人酸涩的感觉;灰褐色是无望的颜色,像中药给人带来苦涩的味道一般。甚至色彩有时还会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如暖色能引起血液循环和肌肉活动的快速变化,产生亢奋,称之为兴奋色;冷色具有压抑心理亢奋的机能,会令人消极、沉默,称之为冷静色。
所以,插画表现中采用不同的色彩表现,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也不一样。把握好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结合插图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可以为插画创作带来更多体验。
3.插画色彩的韵律体现
节奏和韵律是音乐、舞蹈中的术语,常用来指一种有方向、有秩序、有组织的运动。插画色彩的节奏与韵律是在视觉空间形成的有规律、有秩序的编排和组合,通过有秩序的色相、明度、冷暖、虚实、形状、位置、方向、大小等要素表现以形成节奏感。色彩的节奏与韵律是现代插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无论节奏还是韵律都会激发人的情感,引起人的视觉与心理上的。在比亚兹莱以黑白为主的插画作品中,他始终遵循着一种对立与统一的规律,极其巧妙的转换黑白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画面产生既对立又统一的和谐艺术效果,给人以空间上的节奏感。作品在增加了作品节奏与韵律的同时,也表现出画家的艺术境界。
插画中的色彩韵律表现,可以捕捉观众的心理感受,将这种有序的对比与统一进行合理的组合应用,并结合插图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可以为插画创作带来更多体验。
四、结语
在插画创作中,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尝试,紧紧围绕插画主题进行设计表现,在创作出基本的造型语言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好画面的色彩语言,要做到画面造型语言与色彩语言的和谐统一,才可以创作出读者喜爱的插画作品。
参考文献:
一、自主性绘画的实质和研究过程
(一)实质
自主性绘画是指幼儿用自己的所画的内容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倾诉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现形式,对幼儿的能力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幼儿“生活史”的呈现,包含了幼儿生命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连续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相互影响的个人状态和情境。
(二)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采取介入观察的方法,仔细观察幼儿云云小班至大班期间绘画的内容并进行记录,再选择整理,选取典型的例本加以评价。自主性绘画不同于一般的绘画活动,它更多的体现的是幼儿的动态生活、心理活动。对于在当时情景下无法清楚得出图画背后意义的情况,再追加谈话来探究图画背后的意义。
2、思考与分析
(1)自主性绘画是幼儿“生活史”的呈现
6岁的小女孩云云通过自主性绘画描述了自己的园外生活:图1是她过生日的景象。“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蛋糕。画上是我的好朋友香香姐姐和我的爸爸。”
儿童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描述事件、而且把自身的思想、情感也融入其中。图1中小作者将蛋糕画的奇大无比,并插上了多支蜡烛,通过交谈我们得知这是“我和爸爸共同的生日”,而这个“共同的生日”是“我”假想出来的,凸显出小作者与父亲之间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因此幼儿的自主性绘画不仅展现幼儿的“生活史”,还是幼儿“思想史”的展现。正如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所提醒的那样:“孩子们的图画给我一把打开儿童生活的钥匙……通过对儿童图画的研究,我发现了感知和了解儿童信息的新渠道。这些信息表明了孩子们当前的状况、特别的愿望和眼前的矛盾冲突:通过这些信息,我们还可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经历。”
(2)同一主题下从绘画作品看幼儿社会性发展
自主性绘画是幼儿个性化的表达,所谓个性化表达就是指幼儿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经历、体验、观点等。
分别是幼儿云云小班、中班、大班画的小女孩,画面的内容都涉及人物造型等方面。三幅画记录的内容不仅通过人物造型感受到小作者的愉悦心情,也能从细节中表现出作者心理的变化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图1简单呈现了一个斜眼看右边的女孩形象,说明小作者已经能观察到生活中人们的表情和眼神;图2讲述的是一次去上海欢乐谷的经历,“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紫色的娃娃,我为她添上了皇冠和魔法棒”,在添画人物的同时小作者还将自己的喜好加入其中;在图3中,进入大班的小作者“我”已不再是中心,构图中出现了10个人物形象,刻画了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温馨场面,画面更关注于自己和小伙伴的关系,“我的每个好朋友身边都有一个长着翅膀的守护天使”,表现出小作者细心、友爱的个性特征。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贡献与其说是发现了儿童智力的多种类型,不如说是对儿童各自独特性的一份尊重。它提醒我们,幼儿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个体的独特性不仅表现在每个个体具有差异性,还表现为每个个体在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对同一事件的感受有所不同,造成画面构图、线条、细节处理的变化,因此自主性绘画作品具有不可复制性。
二、幼儿自主性绘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大班上学期至下学期一年的绘画记录活动,我们深深体会到幼儿的绘画记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自主性绘画能形象生动地记录幼儿的成长历程、感受片段,有主于幼儿获得情感体验。
幼儿自主性绘画的事件或故事一般都经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情绪情感也会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而不断变化,儿童能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审美愉悦,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艺术的根本目的。儿童在描述作品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很多儿童一边画画一边哼唱,表现出一种自我满足的愉悦感。而随着叙述的变化,幼儿常常出现高峰体验的情感状态。
幼儿在描述作品时不仅感受到生活充满情趣,而且使他们在艺术活动面前表现出由衷的向往。当语言不足以表达情感时,幼儿可以拿起画笔,将快乐、忧愁以及渴望等表达出来。幼儿表达的过程,是幼儿在艺术中得到滋养的过程,是不断增强艺术审美感受能力,是塑造幼儿审美心灵的过程。
(二)自主性绘画引导幼儿展现自身的社会角色,有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不同的事件、场所中幼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儿童在表述作品时候有时是快乐的旅行者,有时是医院的小病人,有时则是爷爷的小助手。不同的角色就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各种语言、动作、形象等。如儿童对自己作为购物者的描述:“我和妈妈、奶奶去超市,人很多,我们必须排队进超市。超市门口有个箭头,告诉我们那个就是的地方。”儿童在绘画中塑造了排着队的人物形象以及超市入口标记。儿童在自主性绘画中的不同角色常常是儿童对自己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这些不同的角色身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儿童在丰富的描述中的角色体验强化了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使他们对将来可能充当的社会角色有了最初的感受。
亲子活动是儿童自主性绘画的重要内容,如与父母共同游玩、一起购物、共享美食等等。良好的亲子依恋使儿童带着积极的态度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探索,乐观、积极地与人交往。幼儿在绘画中也常常表现出对良好同伴关系的渴望与诉求,幼儿在自主性绘画中反映互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并对相关的人际关系技能、社会规则等进行总结和反思。
(三)自主性绘画能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插画;平面设计;多样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广告的时代。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工作日益繁忙和紧张,我们在接受广告信息的同时,更想得到娱乐和艺术享受。当今广告必须在传达信息的同时通过娱乐性、艺术性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审美需要。插画设计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开放性的内容,千变万化的视觉形式,使之在视觉设计的各个领域应用相当广泛,除了传达信息,插画还作为一种图形形式出现在平面广告的主体中。
对于广告设计来说,创意就是灵魂。正如一位资深的广告公司总裁说:“创意就是用一种新颖而与众不同的方式来传达单个意念的技巧和才能,所谓客观地思索,然后天才地表达。”在品牌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在同类产品众多的品牌中做到鹤立鸡群,使其脱颖而出,独到的创意表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这就需要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选取不寻常的观察视角,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段和技巧,对所描绘的平面广告产品、品牌做出新的发现和诠释。而插画作品多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人物、动物、植物或事物进行夸张处理,具有活泼、可爱、鲜明、充满灵性的特征。它个性活泼、亲和力强,因此作为平面广告的形式之一,它格外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他活化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理性程序也更满足广告中需要具有新颖、独特、奇异、巧妙等的要求。
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视觉的传播是直接的,因此它必定在比语言更深入、更生动的体验层次上与人们的心灵相联结。”据调查,如果平面广告中有插画作品出现,那么阅读插画和说明的人是阅读正文的人的两倍。而且在阅读时,人们总是会被五颜六色的画面所吸引,然后才转向文字。人们对图形和文字的注意度分别为78%和22%。由此可见,各种类型的图画作品对视觉的刺激远远是高于文字对视觉的刺激。插画在瞬间能够抓住受众的视线,生动地图像,鲜艳的色彩,有趣的符号都成为吸引眼球的因子。
但长期以来,人们又有一种误解 认为平面广告设计就是画广告画 、做一些喷绘、印刷等等,而把插画设计混同于一般的绘画艺术。在评价一幅插画作品时,也常常照搬对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来参考,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倾向,插画作品与一般的绘画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艺术语言,因此为了使插画更好的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确定单纯的插画作品与广告插画的艺术界限 是势在必行的,认识插画独特的美学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上的插画是在书籍中补充作品内容的,是为了帮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作品文字内容,增加文字的视觉感和艺术氛围的图画。其从功能上来讲,能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吸引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并取得教育和美育的效果。它的颜色较为鲜艳,画面生动有趣。造型或简约,或可爱,或怪异。这种充满奇想与创意的插画,每个人都可以借由自己的彩笔尽情发挥个人独特的想象力。
而现代,随着电脑软件的加入,插画的元素也日益丰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势头。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不断大量涌现的“新鲜人”以日记的形式,开始绘制风格另类的故事。例如,现在在网络上火热传播的“东京留学绘图日记”画面诙谐有趣,简单易懂,内容多是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绘画插图多少带有作者主观意识,它具有自由表现的个性,无论是幻想的,夸张的,幽默的,情绪的还是象征化的情绪,都能自由表现处理。
商业插画顾名思义就是有商业价值的插画,它不属于纯艺术范畴。商业插画可定义为企业或产品绘制的数码作品,获得与之相关的报酬,作者放弃对作品的所有权,只保留署名权的商业买卖行为。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功能包括吸注功能,看读功能和诱导功能,吸注功能主要是指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快速、有效地传达招贴广告的内容。最好的招贴广告插图应是简洁明了、便于读者抓住重点的插图。插画的诱导功能指抓住消费者心理反应,把视线引至文案。好的插图应能将广告内容与消费者自身的实际联系起来,画面要有足够的力量促使消费者进一步想要得知有关产品的细节内容,诱使消费者的视线从插画转入文案。插画是用视觉艺术语言来传播信息,它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直接化的特性。插画的设计是在整体广告策略的指导下进行,表现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广告主题,突出商品信息的个性,设计创作新颖的、有诉求力的图形语言。
插画的设计是在整体广告策略的指导下进行,表现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广告主题,突出商品信息的个性,设计创作新颖的、有诉求力的图形语言插画可以有几种:黑白画,喷绘插画,绘画插画,摄影作品等,表现形式有写实,象征,卡通,装饰等手法。插画轮廓线是牵引消费者进入主题的导线,它使广告版面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从而抓住观众的视线,轮廓线要求简洁、明快,用曲线、直线或图案描边线。插画的色彩则反映广告的主题,比如,红色,体现的是强有力的色彩,能引起肌肉的兴奋,热烈,冲动;绿色,具中性特点和平色,偏向自然美,宽容色彩,可衬托多种颜色而达到和谐,抓住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也就更贴切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让色彩激起人们购买的欲望。
现在插图也可以被分解成片段,或由众多的、从资料抽取的一些图像组合起来。计算机系统使“拼贴”这种技巧得到发展,只需扫描图像,再天衣无缝地切割和粘贴各片段,处理后再将它们插入到一个整体设计中,其最终的视觉复杂性和整合的高水准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
传统手绘插画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的平面广告,现在已经开始广泛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消费品中来。我们在超市购物时常常被那些琳琅满目的物质所吸引。越来越多的商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如何选择也成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在同样性价比的商品面前,我们常常更愿意选择那些色彩美丽,包装精美,能一眼抓住我们眼球的商品。
例如, “心相印”――这个品牌,最初的平面设计中以面、线的运用为主,到现在将几米大师的插画,运用到招贴海报,甚至包装上来。在众多市场品牌中,其新颖的设计,使人眼前一亮,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总之,插画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平面广告的设计,它无疑给平面设计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插画与平面设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插画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表达“语言”。同时,插画的商业价值也需要平面广告来体现。在以后的设计中,我相信它们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应用越来越广泛。
彼得·史比尔是一个喜欢家庭生活的人,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纽约长岛附近,非常有耐心地为全世界儿童画画,他说:“我们都有责任带给孩子更多、更好的图画书。”
近距离接触彼得·史比尔:
1. 彼得·史比尔在家中三个孩子排行老大,父亲是荷兰最大的日报The Telegraaf的记者,同时还是一位艺术家,可以说,彼得是子承父业。1951年,彼得和父亲来到美国,他们十分喜欢在那儿的所见所闻,于是决定留下来。1952年,彼得一家人正式定居长岛,为了生存,他开始为童书画插画。多年后,他对自写自画的创作方式萌发极大的兴趣。有一次,他陪同太太凯伊回家,途经一处迷人的新英格兰乡间,凯伊哼起了古老的民谣《狐狸夜游记》(The Fox Went Out on a Chilly Night)。三个月后,彼得完成了这本图画书,出版的次年就获得美国凯迪克银牌奖。
2. 彼得喜欢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也会随身带着素描本到处游走,看到想画的,便把那个地方真实的一面用自己的风格描绘出来。因此,看他的图画书作品时候,常常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他还喜欢用自己的画笔重新诠释那些经典的童谣和历史故事,使它们焕发出新的光彩。
3. 彼得·史比尔在无字图画书上的创作上成绩斐然,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创作者。2008年凯迪克金奖获得者布莱恩·塞兹尼克便是其一,他一直对彼得的无字图画书的讲述故事的方式津津乐道,创作《造梦的雨果》的时候,也从中汲取了不少灵感。
4. 在彼得父亲的收藏品里,有一套英国画家伦道夫·凯迪克的插画作品,并且很多都是首版首刷,十分珍贵。1978年,当彼得将《诺亚方舟》赢得凯迪克金牌奖的消息告诉他的父亲时,他收到了来自父亲的贺礼——整套的凯迪克插画作品。
母子健康:诺亚方舟的故事这么多,为什么你还要创作关于诺亚的故事呢?
彼得·史比尔:多年来我一直想重述这个故事,我曾在我们那儿的图书馆查询,发现至少有二十多种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版本,确实很多。我尽可能地搜集各种版本,想看看其他艺术家怎样来描绘诺亚。有些画得很不错。但是,我发现所有的版本都有一个误区:洪水被描绘成快乐的,诺亚也是,而且总不会少了那顶海员的帽子。从始至终,没有淹没,也没有什么来表示上帝的愤怒,甚至没法从中看到这个故事来自于《圣经》,当然也与我心中的情节相去甚远……所以,我相信还有重述的空间。
母子健康:你构思作品的时候,会考虑到孩子们吗?
彼得·史比尔:开始构思新作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考虑到是在为孩子创作,我认为是为了我自己——要知道,给孩子们的必须是最好的。我的太太凯伊是一位阅读老师,所以我比一般人更加清楚好书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巨大影响。一本好的童书,我相信,是天真的,单纯的。
母子健康:你的两个孩子会不会给您一些创作上的灵感?
彼得·史比尔:经常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在我创作过程中,很少问他们的意见。我还记得,他们进入学校后,常常跟我说:“写点儿好玩的故事,很暴力的那种!”不过,每逢我新作出炉,总会与他们分享。《诺亚方舟》完成后,他们对我说“不错”时,我感觉那是我期待得到的。
母子健康:和我们的小读者分享下你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看法?
彼得·史比尔:很多人都说我是艺术家,其实我更喜欢把自己定位为工匠,认真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什么是艺术呢?我父亲在巴厘岛的时候,看到一些木工在劳作,他深深被吸引。一个农民,也是雕刻匠,告诉他:在巴厘语里面,没有叫做艺术的词汇,技术或手艺,不错,但是,在那儿,什么都是艺术。我很赞同,我也十分兴奋一直做着一件事,并且享受这种自由。
阅读经典《诺亚方舟》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充满了战争和罪恶,于是上帝降下洪水惩罚人类,诺亚一家人带领一群动物乘上方舟……
推荐理由
1978年美国凯迪克金牌奖
198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图画书奖
1977年美国《纽约时报》最佳儿童图画书
1978年路易斯·卡洛尔书架奖
197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杰出童书
1978年美国克里斯托弗大奖
著名童书阅读推广人彭懿提示:在无字书里,常常会看到类似于电影分镜头或是漫画格的分割小图,这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解说性画面。在《诺亚方舟》里,彼得·史比尔就大量地运用分割画面,将一个个动作分解在一个个小图之中。
妈妈读吧
做儿童艺术馆的这些年,我一直在和孩子们读绘本、玩绘本,《诺亚方舟》第一次是和一群小朋友分享的,回到家里再请5岁的女儿讲给我听。我喜欢孩子们七嘴八舌,说起画面里的故事,也喜欢女儿为我一一道来其中的点滴,画家带给我们像史诗般的场景,震撼之余,还有无尽的反思。女儿读完,想起我们几次才看完的电影《2012》,她似乎懂得更多……
彼得·史比尔的作品里,我和女儿最喜欢的就是《夏天的天空》啦。女儿读了很多关于云的故事,这本书她翻得最多的,可见母女俩的品位!呵呵。实在佩服画家,每个小孩的脑袋瓜里都会有这样的想象吧,天上的云朵,时而变成海底世界,时而变成千军万马……这本无字书的绝妙之处,就是让我们看到云在说故事。有时候想想,如果每个画面都有文字,应该就没有现在这么有意思吧……
《下雨天》这本书我和3岁的儿子反复读了很多遍,每次都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每逢下雨,他就格外的兴奋,如同故事里面的姐弟俩,那是他们共有的快乐时光。在与儿子的共读中,我也感慨,虽然是无字书,画面中的妈妈却带给我千言万语:她为冲进雨中的两个孩子撑开雨伞;她为孩子倾倒雨靴里的水,还有最后倾听孩子们讲雨中体验时的笑脸……
亮亮从2岁接触绘本以来,一直对韵律类的作品兴趣浓厚,第一次分享《狐狸夜游记》,我们惊喜地发现,书后面竟然附有这首童谣的乐谱,又读又唱,好玩极了。画家的画面很丰富,这也是亮亮的另一大阅读乐趣,在画面里面发现许多细节,而我,也会常常以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加上想象,与他分享那些生活气息浓厚的小细节。这样的分享不亦乐乎,在我们的共读时光里,也屡试不爽。
已在国内出版作品
《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定价:18.00元)
《下雨天》(明天出版社,2011年4月,定价:32.80元)
《诺亚方舟》(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年4月,定价:29.80元)
关键词:数字时代;室内设计;绘画作品
传统绘画是在纸上、布上、皮革等物体上,创作者利用笔墨颜料,通过线条和色彩等艺术语言,描绘视觉形象,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而数字时代中,设计者用数字技术结合传统绘画进行创作,使传统的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使绘画作品呈现出多元的表现样式,使绘画作品具有勃勃生机。
1 数字时代中绘画作品的呈现方式
目前,在数字时代中,新材料的不断更新,丰富了画面的表现效果,数字技术与新材料的发展丰富了绘画作品的呈现方式。如:油画中,综合材料、影像拼贴、喷绘等与肌理的运用,形成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对画面制作增强了很强的关注度。同时,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结合电脑图像专业软件pianter 、3dsmax等技术,催生了数码绘画,并且在绘画作品的设计构思和作品制作阶段中,通过采用数位板、压感笔以及打印机和投影机等输入输出设备,改变了传统设计制作中徒手操作手段,对绘画艺术的呈现途径具有了拓展的作用,减少了大量图画的手工绘制,与传统设计制作相比,达到了快节奏和高效率的效果。相比传统的油画、水彩等架上绘画,由于数字技术具有的独特性,不受颜料性能的影响,数码绘画的色彩更加丰富和生动。另外,数字技术还能在收集素材、画面的结构设计以及底稿投影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已经积极地参与到了传统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如数字技术中得影像技术可以打印出底图、制作出画稿,然后在底图上,用手工在架上进行描绘添色,最终制作完成一幅逼真的绘画作品。在室内设计中,随着数字印刷技术和商业化的发展,数字时代中,数码绘画的产生也使数码喷绘作品走进了室内装饰空间,如借助数码影像技术完成的大量绘画基础工作,代替了传统的写实风格绘画作品,提高了绘画效率,也增强了绘画的准确性。由此可见,数字时代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多样性发展,也拓展了绘画艺术的呈现方式。
不管是呈现样式,还是从传统的架上绘画到数字绘画,数字时代的绘画作品在风格、题材、材料以及技法的表现上,更加丰富多彩,更能使绘画作品表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数字技术大量普及及运用之后,绘画作品具有了体现人文关怀的高效性、大众性和商业化等特点,印刷复制、数字喷绘作品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接受力,体现出了现代科技时代绘画作品的特点。如利用绘画软件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虚拟的环境,画家利用画笔、画纸、颜料等,在基于数字技术上,最终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并且数字时代中,利用数字作画,易于保存,可以无纸化,易于传播和修改;一些仿真优化的制作还具有商业化,绘画作品还易于复制和大批量生产。由此可见,数字时代中,数字绘画的产生与发展改变并体现着数字时代的特点,丰富了传统绘画样式,也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2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数字时代中,室内空间设计对绘画作品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绘画作品给人美的视觉感受,能够美化空间,并且能够提升、增加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格调,具有调节空间使用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绘画最怕能够柔化空间,均衡空间,地空间具有调节的作用,能够使空间更完整和均衡。
2.1 绘画作品要与室内空间功能相协调,考虑作品的装饰与建筑特征
在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应该充分考虑作品的装饰与建筑特征的相结合,如:车站、港口、候机大厅等是公共流动空间,那么为了打破单调的空间形态,在运用绘画作品进行装饰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怎么消除旅途疲劳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能够使绘画作品具有活跃空间气氛的功能;同时,为了使人们得到文化熏陶和交流,运用绘画作品进行装饰时,要将城市文化尽可能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而在一些酒吧、剧院、电影院等室内公共娱乐空间中,绘画作品作为配饰,要体现出空间的氛围,具有时尚性和个性特征,使人们在娱乐消费的同时获得医术美的享受。如:以优美、抒情类风格的绘画作品,来装饰音乐厅、歌剧院等场所的空间;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绘画作品来装饰迪厅、歌舞厅等场所的空间;而在卧室等居室空间中,要根据空间更来,来配画设计,体现出卧室的温馨和宁静的感受;儿童房间乐意采用卡通画、抽象画等绘画作品,来增强房间的明快的色彩,体现出儿童的特色来。餐厅的配画则以增进食欲为原则。
2.2 要与室内设计装饰风格相统一,根据空间尺度确定大小与陈列形式
室内设计风格主要包括中式风格、欧式风格、地中海式风格等等。在室内空间的运用上,绘画作品的选择要注意与装饰风格的相统一。如:悬挂花卉题材的油画,可以用在田园装修风格的空间中;古典油画等西画可以用在欧式装饰风格的空间中,而传统的写意山水和花鸟等国画可以用在中式风格空间中。另外,在室内设计中,室内空间形状、尺度会影响人的视觉感受,因此,绘画作品的大小和陈列形式要根据室内空间尺度来确定,从而达到调节美化空间的目的。在绘画作品的选择上,要选择适合观赏的位置作为陈列区域,摆放要注意墙面的留白,挂画墙壁的面积大的话要选择大尺幅的作品,反之要选择小尺幅的挂画,这样就不会使进空间单调,没有拥挤和压迫感。并且在选择多幅画作时,要注意画面的呼应与联系,多幅陈列可以选用水平、垂直、梯形等形式,从而增强人的视觉效果。
2.3 色彩要与主体色彩相呼应,张扬个性和审美情趣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恰当地运用色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使环境空间达到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因此为了创造出美的空间环境,在选择绘画作品时,要通过多种色彩的搭配,与空间色彩、家居和其他配饰相呼应,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的环境色彩和空间功能的特点,注意色彩的调和与对比关系,与室内空间相融合,统一的大色调中要有变化,主要以同色系为主,对比适中相互融洽,从而达到绘画作品与环境的统一,丰富室内空间。其次,在居室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应该考虑到人的爱好和性格,增强人们的审美与人文修养,尊重个人的个性需求,对不用的个性空间可以灵活多变,与时俱进,体现出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美化生活。另外,可以根据需求及经济状况,来选择复印品、数字作品以及普通传统收回作品等。如:在缺乏经济实力的情况下,为了凸显高雅的艺术氛围,可以在一个表现奢华的空间中,选择名画的仿真品、奢侈品来满足人对美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袁进华.袁进华绘画作品[J].名作欣赏,2016(24).
[2] “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快乐”绘画作品展巡展山东[J].美术教育研究,2016(15).
卡夫卡的画笔――曾是伟大画家的弗兰茨・卡夫卡
尼尔斯・博克霍夫、玛丽耶克・凡・多尔斯特编,姜丽译,三联书店,2010
今天,弗兰茨・卡夫卡的卡夫卡式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一夜之间,全世界仿佛都把“卡夫卡”当做“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卡夫卡之后,似乎所有文学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了。”(桑德尔・L・吉尔曼:《卡夫卡》,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2)不仅如此,卡夫卡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在他立志献身于写作之前,他甚至还在犹疑不决:是做一位画家,还是当一位作家?
果然,2010年6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由尼尔斯・博克霍夫、玛丽耶克・凡・多尔斯特编辑的《卡夫卡的画笔――曾是伟大画家的弗兰茨・卡夫卡》,由此证实了卡夫卡的绘画天才。该书收集有卡夫卡的绘画作品共41幅,当然,这远不是他的全部绘画作品。卡夫卡的这些画通常是画在课堂笔记的边空、明信片、信封、信纸上,或者练习簿、拍纸簿、线格纸上。这些画尺寸不一,大小各异。其风格也变幻不定,其中包括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漫画、抽象画等等。因此,卡夫卡不仅是一个风格独具的作家,还是一位兼容各种现代绘画风格的杰出画家。
卡夫卡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小学的时候。卡夫卡上小学时上过绘画课,主要学习临摹。不过那时他对绘画还没有什么热情。上中学时卡夫卡是否学习过绘画,已无从考证。直到上大学时,他才开始对绘画产生兴趣。他听过有关荷兰绘画、基督教雕塑艺术,以及有关建筑艺术史的讲座,参加过有关艺术史的研讨课。他有许多热爱绘画的同学和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绘画艺术。大学期间,卡夫卡经常在听讲座时,在笔记本边上画字谜画。他对自己姓的第一个字母“K”情有独钟,他的许多画看上去就是这个字母的变形。他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挂着一张汉斯・托马斯的《犁田的农民》的复制品。他非常关心自己的书《司炉》和《变形记》封面设计和插画。他经常参观各种画展,他还对许多名画作了笔记。他在卢浮宫认真观摩过乔治・修拉的油画《马戏团》,“大概这幅画给了他创作‘楼座上’的灵感”。他对日本绘画艺术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葛饰北斋(1760~1849)的画作。他甚至给两位画家做过模特。
总之,终其一生,卡夫卡都保持了对绘画艺术的兴趣、热情和敏感。他甚至称自己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直到生命的终点,卡夫卡一直有规律地作画。不仅如此,大学毕业后他似乎想过当画家,尽管他师从了一个‘糟糕的女画家’。”他的朋友布罗德曾经向柏林的出版商埃克赛尔・容克推荐过卡夫卡的画,希望用卡夫卡的画作自己的小说《实验》和《恋爱者的路》扉页或封面。布罗德甚至发表过这样的评论:“我可以向你们说一个伟大的画家的名字:弗兰茨・卡夫卡。”布罗德还将卡夫卡的画给布拉格画家社团的成员菲戈看,菲戈看后觉得,这些画很有表现主义绘画的味道。(《卡夫卡的画笔》P94)不过,卡夫卡在看过梵・高的画后曾真诚地表示:“我真希望我会画画。事实上我也常常试着画两张。可是没有什么成果。纯粹是个人的画,过了一段时间后,连我自己也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了。”这又印证了卡夫卡那句名言:“我写的和我说的不同,我说的和我想的不同,我想的和我应该想的不同,如此下去,则是无底的黑洞。”写作如此,绘画亦然。
在卡夫卡的这些画作中,最著名的是一套组画,共六幅,画的是一个以各种姿态出现的小人,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六个(小)黑人”,布罗德则称之为“无形线上的黑色木偶”。这六幅画的标题分别是《栅栏中的男人》、《拄拐杖的男人》、《头伏在桌上的男人》、《站在立镜前的男人》、《低头坐着的男人》和《击剑者》。这些画常被人们拿来用做卡夫卡作品的封面。
1922年10月,卡夫卡同事的儿子古斯塔夫・雅诺施去办公室看望卡夫卡,卡夫卡正躬身坐在办公桌前,手拿一支长长的黄铅笔,在一张八开灰白色办公纸上画画。当雅诺施希望看看这些画时,卡夫卡说道:“这可不是可以让人看的图画。这完全是我个人的、别人无法辨认的象形画。……我笔下的人物都没有正确的空间比例。他们没有真正的水平线。我试着画这些人物的轮廓,他们的透视在纸的前方,在铅笔未削尖的那一端――在我心里!”有一次,雅诺施从侧面看到了那些画,“纸上画着许多寥寥几笔勾画出动作的很小的速写,那些小人或跑动,或击剑,或在地上爬行,或蹲在地上”。卡夫卡解释说:“这些画是一种久远的、深深地扎根于心中的热情的痕迹,因此我希望把它们掩藏起来。……这热情当然不在纸上,纸上画的只是痕迹。热情在我心里。我以前一直渴望会画画。我希望观察,把观察到的东西画下来。这是我的热情。……我试着以一种完全特别的方式限定我所看到的东西。其实,我的画并不是图像,而是一种私人的象形文字。”至于画上的那些小人物,卡夫卡继续说道:“它们从黑暗中来,又在黑暗中消失。……我画来画去,其实就是一种不断重复,却总是失败的原始魔法的尝试。……人类世界的一切东西都是被赋予生命的图画。爱斯基摩人在他们要烧掉的木头上画上几条表示水浪的图画。这是具有魔力的火之画,它们通过火石摩擦,唤醒它的生命之火。我在做同样的事情。我想借助我的画应付我所看到的形象。不过,我的人物不会燃烧。也许我用的材料不对。也许我的铅笔不具备正确的特征。也可能是我自己,仅仅是我自己不具备那些必要的特征。”(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5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P325-328)在卡夫卡看来,绘画与文学创作一样,属于个人隐秘的内心,灵感和热情是必须的,而绘画技巧其实是无足轻重的。过于看重技巧反而会适得其反。“图画技术越完善,我们的眼睛就越弱。仪器麻痹了器官,光学、声学、交通,无不如此。”(同上,P395)
作为画家的卡夫卡对于作为作家的卡夫卡的影响,应当是不言而喻的;反过来,观赏和品味卡夫卡的画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卡夫卡文学作品的意义。卡夫卡与绘画有着相互影响、相互阐释的关系。蒙德里安是20世纪初著名的立体主义画家。“蒙德里安的画可说是对他的同时代人卡夫卡作品的半完美图解。那些静态的抽象的格子就是卡夫卡小说和故事中的静寂和消沉在绘画上的同义词……人们通过观看一幅‘格子’画便能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找出意义来。”(弗雷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1885-1925》,陈永国、傅景川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P385)
或许正是当画家的愿望给了他灵感,让他创作了《诉讼》中的画家蒂托雷里。当然,任何一个读过《变形记》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小说中的那幅贵妇人画像。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妹妹和母亲试图搬走格里高尔房间里的家具,以便让格里高尔有更为宽阔的自由活动空间。格里高尔试图拯救那幅穿一身毛皮衣服的女士的画像,于是,他爬上去,紧紧地贴在镜框玻璃上,“至少这幅现在完全让格里高尔遮盖住了的画像如今是谁也拿不走了”。母亲看见后,一头栽倒在沙发榻上。于是父亲怒气冲冲地冲过来用苹果砸他,一只苹果陷进了他的后背,最终要了格里高尔的命。也许可以说,格里高尔就是在保卫那张画时遭到了致命的一击。
鉴于卡夫卡的绘画才能及其成就,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布罗德(1884~1968)一直想为卡夫卡出版一部画册,但最终未能如愿。据说,在布罗德的遗物中肯定有许多卡夫卡的绘画作品,这些都由他的继承人,也就是他的女管家伊尔泽・埃斯特・霍夫管理,而这位女管家从来就让这些绘画作品秘不示人。2007年埃斯特・霍夫以101岁高龄去世,卡夫卡的遗稿又转由其女儿埃娃和露特继承。2008年以色列法庭开庭审理了这一遗稿案,以色列国家图书馆认为埃娃姐妹无权得到这些“国家文化遗产”,这些遗稿应对公众开放。最后,以色列最高法院作出判决,多家藏有卡夫卡遗物的以色列、瑞士银行,都要开启各自所属的保险柜。2010年7月19日,多家银行的保险柜在律师团的陪伴下已经打开,但内藏何物却不得而知,因为这些遗稿的继承人埃娃不同意公开消息。这些遗稿中究竟有多少卡夫卡未曾公开的遗稿,包括遗画,我们只好继续期待着,等待着它们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奇和惊喜。
“取象”的渊源及历史
中国绘画具有其独特面貌,在悠久历史中其关注的落脚点都是精神之探求,而“象”作为与“道”相应相生之物,对于中国绘画追求气韵,追求天人合一,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象”进入到绘画创作中自然产生如何“取象”之问。取象之道自从进入古典美学领域,又作为美术批评的重要标准。由于我国传统的哲学和审美思想中,向来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往往把内心的喜怒哀乐寄托于山水,把人生的追求、抱负,乃至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与山水相联系。使得山水在绘画艺术中具有了突出的地位,由此如何“取象”也就随之成为了山水画创作的原则性方法。
如何“取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基元范畴,在美学和艺术批评史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就是对绘画作品中如何“取象”内涵的研究是关系到对绘画本性、价值及终极目标的探讨。
浅析范宽《溪山行旅图》
“写山真骨”之“骨气”源于“观物取象”之得
范宽常年居于山林中,一生不求功名。所以他的画作多是以北方的高山为题材,用笔刚健有力。周易中记载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正是范宽徘徊于林间汲取作画素材的真实写照。范宽通过对日月星辰、春夏秋冬、草木虫鱼、飞禽走兽的常年观察,即取象,将自我融入到大自然中,并自己的精神与山水自然之精神相会而融为一体,从而范宽作画时则不必拘泥于摹写自然景物,也不必临时去大自然中计算笔墨,所以,他的作品才能将秦山关河的壮美表现的气脉相承,振人心弦,也才能写山之“骨气”,彰山之“真”态。
表现在作品中,观范宽《溪山行旅图》,令观者往往有很苍老、很沉着的感觉。所谓“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又,古人有范宽常“以墨骨取胜”的说法。表现在《溪山行旅图》中他笔端的大山,以老炼而凝重线条勾勒出山石坚实方硬的轮廓,棱角分明,沉雄高古。《图画见闻志》云:“画屋既质,以墨笼染,后辈目为铁屋。”显然,他绝不是草草用笔,而是先逆势而下再上拉,即藏锋入笔,再沉着顿笔转入,集笔气于一身,凝涩刚劲的皴出,皴法称为“雨点皴”,即像雨点一样用点层层皴簇,行笔短促刚健,下笔如锥如凿,笔笔生出将山石的凹凸体积感、厚重质感表现得粗犷中见细腻。画面中的林木,线条坚硬滞涩,他画中线条长短不一,皴簇的点也大小不同,山石各有姿态,看似整齐划一,却将丰富变化寓于无形之中。所以言,“骨气”如何在绘画作品中得到传达?就是归结到、落实到用笔。没有联绵不断、刚健有力的用笔,也就不可能有所谓“骨气”甚至是“象外之象”的艺术意味。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没有对天地的“取象”,也就不会有“骨气”般的用笔和浑厚的
气象。
范宽取象思维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作用
范宽便是将取象之法转化为取象思维的代表人物。首先范宽并不把艺术创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把它当作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图画见闻志》记载他“理通神会,奇能绝世,”又说他“性嗜酒,好道。”好道是指好道家之道,好道之人,便能拒绝世俗媚气,抵住仕途诱惑,尽意于山水间。《宣和画谱》中记范宽“落魄不拘世故”也可印证范宽必能“澄怀味象”。澄怀类似于庄子所说的“凝神”、道家理论家所说的“收心”和佛教理论家所说的“禅定”。中国绘画中的“象”,其渗透在绘画作品笔墨、空间、形象等的意义或意味中。用中国传统美学语言来说,就是具有微妙难言的特点。
恰如范宽,只有获得象外之象,即将表现对象引向赋予形或象以生命力的“骨气”或“气韵”,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绘画(即所谓”真画”)换句话说,只有破除拘泥于物象、形似之“象”,事物或对象本身的“象”(也可称为“原象”)才能显现出来。取象就其实质而言,取的正是自然万物流通变化、生机勃发之“象”,即《历代名画记》中“上品之上”的“自然”境界。
中国自古以来具有崇尚“自然”的传统,从道家、《周易》的天道观,发展到魏晋以来美学上有着种种推崇“自然”的思想。“自然”在绘画理论中意义是双重的:师法自然、超越自然。后者是通过作者对自然之象加工、改造、深化和美化,从而高于自然,并使绘画创作达到远远高于自然的真“自然”的状态或境界。所以结合范宽创作历程来看,有没有一颗“艺术或审美的心灵”,有没有取得内心的“象”,是创作中的重要问题。这关系到画家对技巧的把握,关系到画家用笔状态,只有得之于心,才能在实践中“物象不再停留于耳目,不再停留于直接感触,而经过感觉进一步与人的内心相连。”此内心“象”便能得其形、其性、其理及其情,表现在画面上便有“写山真骨”的造型能力和雄壮伟美之气格。
懂得童书,发现好书
在我成长的八九十年代,专门的童书阅读仍旧是缺失的。除了世界范围内的几本经典作品,我们并没有获得丰富的阅读资料。所以,刚入职的我对于儿童图书,是没有特别清晰的感觉和概念的。新蕾社重点出版的一套书是“国际大奖小说”,选取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英国卡内基儿童文学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的作品出版,已经出版了16本。可是这些出版物在当时并不被市场认可,除了大力推广的《时代广场的蟋蟀》有一定的认知度之外,其他的图书,甚至需要采取多报销售数量的方法,来获得外方权利人的认可,以保有版权。因为市场的持续低迷,社里已经在讨论,还要不要继续这个项目。
我在2005年4月进入新蕾的版权部,开始负责整个系列的选题以及编辑统筹。我的研究生专业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让我激动的是,当我阅读这些获得国际大奖的儿童文学,发现这些童书作品完全不是轻浅的故事,在创作上毫不输于。文学流派的每一次发展变迁,包括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都在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有相应的体现。而它们的主题关注儿童成长、生活的各个方面,无疑更贴近儿童。可是,这些图书为什么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呢?我对整个已出版系列进行阅读和思考,对所有国际童书奖项历年的获奖作品资讯进行梳理、查找,从几个方面来考虑这套丛书。
首先,了解世界各大童书奖项的风格和特点,开拓思路,选择更适合的选题;其次,改进当时大奖小说暗沉的封面设计,增贴表现大奖小说权威性的“金标”,形式上更贴近市场、贴近儿童;再者,发挥阅读推广、书评、课件设计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老师、推广人阅读、了解这套图书,从而更好地推广这套书。
在已经出版的十几本图书中,我发现,美国纽伯瑞奖的作品市场反响要好于卡内基奖和德国青少年文学奖,而且有意思的是,纽伯瑞奖的银奖作品要好于金奖作品,这个现象是能从文本上找出原因的。由于欧美专业童书创作和出版的发达,以及文学的深刻内省,他们的审美和关注与尚处于儿童文学普及层面的中国大不相同。卡内基奖和德国青少年文学奖获奖作品,多以儿童生活中遇到的社会问题为主题,比如单亲、死亡、内心困惑……而这些,是中国家长避讳向孩子提起的。美国纽伯瑞奖的调子要明快一些,但它的金奖,也会评给一些特别的作品,这些作品即使不是讲述特别的主题,也会在创作风格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比如互文、意象、碎片化……这些,对于当时的中国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和难以接受的,最简单的反应就是:看不懂。
那么,如何选择“大奖小说系列”的后续选题呢?作品的文学性和严肃性是相当重要的方面,但是,也要相应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我倾向于选择获奖作品中关于表达爱、友谊、亲情的温暖主题,创作风格上也偏向于流畅好读。为此,我扩大了之前大奖的选择范围。当时看中的两本作品《苹果树上的外婆》《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一本是获得奥地利青少年文学奖的作品,一本是美国号角书奖作品。因为这两本书不在之前名头最盛大的三大大奖之内,社里当时还为这一变化有诸多担心。通过市场反馈,2006年1月出版的《苹果树上的外婆》,是系列里第一本半年之内印刷3次的新书,它就像一只报春的鸟儿,带给我们“国际大奖小说”系列即将迎来春天的信号。《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我是通过亚马逊排行榜关注到它的,之前社里出版过作者迪卡米洛的金奖作品《浪漫鼠德佩罗》,效果差强人意。而这本《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在中国的出版,超过了作家其他所有的作品,成为大奖小说系列里的畅销书。之后,作者迪卡米洛所有的作品,无论是否获奖,我都坚定地引进过来,新蕾社获得了迪卡米洛所有作品的出版优先权,赢得了目前最具号召力的大奖作家。2014年,《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凭借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获得了更多读者的认可和青睐。
“国际大奖小说系列”是全方位锻炼我编辑能力的一套书,它是一套开放式的丛书,让我有机会进行国际儿童文学选题的多种尝试,与国际知名出版社、编辑前辈、译者、推广人、新兴网络渠道进行了各种交流和讨教。
开辟板块,尝试创新
2010年6月,我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负责引进类选题工作。天天出版社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组建的专业少儿社,在选题方向上,遗传而来的文学优势较为明显。可它进入专业少儿出版确实比较晚,对于引进类图书来说,各种选题方向的优质资源基本已经被占领,国际几大图书公司的重点品牌已经被瓜分。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天天社该做什么样的引进类图书,还有什么板块可以进入?只有定下了方向,版权引进的选题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我了解的国际童书出版中,0-6岁的儿童图书,在每年的新书品种中,占到60%的份额,有着丰富的出版品类:纸板书、触摸书、立体书、图画故事书、图画知识书、艺术涂鸦书、手工书……在这些分类中,中国市场上已经出版了众多成功的系列图画故事书、图画知识书。可其他出版品类,或者空缺,或者被低端的国内产品占领。我们只有在现有的出版市场中寻找差异,培育细分市场上的新品牌。在国际专业低幼童书出版社中,英国的USBORNE出版社,40年专注于开发儿童实用艺术、益智类图书,版权销售达100种语言,是这个细分板块中毋庸置疑的品牌。然而它的核心品类――艺术涂鸦、贴纸、益智类图书,却因为品质高端,之前被排除在中国出版社的引进选择之外。中国图书市场的这个品类,被低端的产品占领已久,市场上多得是3-5元的产品,谁还会选择15-20元的产品呢?
我们决定在这一细分市场上培育新品牌,定下了“与大师一起艺术创想”的选题方向。与其他出版社拼命想与市场上的低端图书PK低价不同,我们在纸张、设计、印制上都尽力做到与国外相同的高品质。在营销宣传上,用多个专题,以多维度、多细节、超直观的分析和指导,向读者展示图书的特点和品质。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天天社“艺术创想”产品线,每一套新书出版,都能在当当网上进入排行榜。目前,围绕这一品牌,我们开始建设同目标读者群的益智图书板块,2015年的新选题达到6个系列,40多个品种。低幼板块,也占到了天天社总码洋的20%以上。
世界之眼,原创之路
2014年之前,我所有的工作都围绕引进类儿童图书出版以及版权输出,熟悉世界儿童图书的发展,却从未策划、出版过原创童书。可是,越是了解世界儿童图书的发展,就越是为中国原创目前的状况而担忧。在国外版权经理人一本又一本地向我推荐他们的图书时,我拿不出同等品质的图书来让他们了解和选择。这种“同等品质”既在于出版形式,也在于出版内容。
目前的原创童书出版,虽说品种众多,但品类单一,绝大部分集中于8-12岁的儿童文学文字读物,而且还有大量的同质出版。国际童书丰富的品类:纸板书、立体书、游戏书、艺术书、图画书(故事图画书、科学图画书)、插图章节书、8-12岁小说、14岁以上青少年读物……我们的缺项很多。而身处以原创为出版核心,以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中国出版集团,我对原创童书的开发和出版,有着难以名状的使命感。
从2014年开始,我策划建立天天出版社的原创图画书板块,策划了两个系列――“童年中国”原创图画书系列和“中国种子世界花――曹文轩图画书国际合作项目”。这两个图画书项目,一是为了发现和培养从事图画书创作的青年插画作者,一是为了让中国的故事能够以高品质的表现形式为载体,获得更多被世界认知的机会。随着新生代父母对世界儿童图书的了解和接受,图画书会成为中国0-6岁儿童的主要读物。而我们目前却没有提供相应的原创图书。虽然原创图画书项目进行得缓慢而艰难,但它一定是中国童书出版日后重点发展的方向。虽然一切才刚刚起步,但我相信,站在世界的肩膀之上,只要给新锐的插画作者们提供出版的机会,给他们专业的指引,我们能够逐渐做到与世界相当的品质。而2015年9月,当“童年中国”的首发作品《辫子》斩获第25届布拉迪斯拉发金苹果的消息传来,整个业界为之鼓舞,喝彩,也让我更加坚定地将自己的理想继续下去。
除了原创童书缺项的新品类之外,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也同样能从世界的经验中,获得灵感和激励。
天天出版社在2014年初成立曹文轩中心,全面开发曹文轩品牌。我从2014年7月开始负责曹文轩中心,如何立体化开发曹文轩已有作品,如何促成曹老师新作的创作,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5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世界各国的当代童书作家们,从孩子的视角反观战争,曾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原创儿童文学甚少关注战争题材,或者只是类型化的创作。国外战争背景的儿童小说,最知名的有《战马》《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我在2013年,也曾引进出版了澳大利亚桂冠童书作家桑娅的作品《银色的小驴》,当时曹文轩老师读了这本书,表示赞赏。曹老师一直希望中国的儿童文学能被世界阅读和认知,于是,我动念以战争题材为切入点,约请曹老师创作新长篇。当我跟曹老师讲述我的想法的时候,曹老师说:“我脑子里还正好有这么一个故事!灵感是萧红在一个短篇中提到的两匹马,它们身上烙着日本军营的火印……战争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原创也应该有配得上的作品出来。”随着书名的琢磨和确认,随着故事主体情节的成熟和清晰,随着具体章节的拟定,曹老师用33天时间,一气呵成,创作了长篇小说《火印》。这是曹老师自2005年《青铜葵花》出版之后,时隔10年,创作的新的单本长篇小说,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2015年美国BEA书展,中国担任主宾国。我约请美国纽伯瑞金奖作家,和曹文轩老师一起探讨中美儿童文学的创作,他们作品中对战争中的孩子的关注、表现和思考,成为这次讨论的一大主题。这次活动,也被选入了中国主宾国的重点活动。
伦道夫·凯迪克和凯特·格林威:
同年同月出生的凯迪克和格林威,都因其在图画书上的“革新”贡献而深深影响后来的创作者,是不折不扣的图画书大师。凯迪克从1878年开始,每年圣诞节都会出版两本图画书,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去世,一共为孩子们留下了8本精致的作品;格林威一生则为孩子们创作了60多本作品。凯迪克的作品幽默风趣、插图精美,并且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格林威的作品清新优美,以其女性独有的温婉典雅,为儿童读物注入了浪漫的田园风情和淡淡的诗意。
因为对图画书发展卓著的贡献,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37年以凯迪克的名字设立了本土儿童图画书大奖,奖章上的图案是《约翰·吉尔品外史》中吉尔品骑在马背上飞驰的插图,旁边是惊慌失措的鹅、狗和村民;英国图书馆协会于1955年以凯特的名字设立了“凯特·格林威大奖”,以严格的标准为孩子们遴选优秀的儿童图画书。莫里斯·桑达克、李欧·李奥尼、安东尼·布朗、约翰·伯宁罕……这些当代的大师都与这两个大奖项分不开。
凯迪克家境不错,从小到大,一家人一直过着堪称优渥的生活,15岁时,他在乡村银行工作,虽然不是他喜欢的工作,但是可以在闲时钓鱼、打猎、漫步,这段时期享尽田园生活,也为他日后创作图画书提供了背景和素材;童年的凯特不上学,每年夏天还会到乡村度假,后来她一直说儿时玩耍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是她“永远的天堂”。美丽的英国乡村给予了两位创作者无限的灵感和不泯的童心。
说到凯迪克和格林威的成功,不得不说说一个关键的人物:英国杰出的雕版印刷家埃德蒙·埃文斯。因为他卓越的眼光和大胆的尝试,才有了凯迪克和格林威的作品。此外,他还是沃尔特·克莱恩的出版商,也为毕翠克丝·波特小姐印制了第一本《比得兔》(波特小姐是凯迪克的粉丝,父亲曾为她买了很多凯迪克的画稿,这些画稿后来成为她创作的灵感源泉)。凯迪克、格林威和克莱恩被称为“图画书三剑客”。
凯迪克喜欢旅行,对描绘风土人情情有独钟,也喜欢画民间气息浓烈的童谣。他的画不算精致细密,却十分幽默、非常活泼、富有童趣,在三剑客里面最受孩子的喜爱。他不仅仅是图画书作家,画笔还包容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他的小说插图描绘异国旅行、狩猎场景和当时的时尚生活;他的漫画,充满轻灵敏锐的幽默;他的雕塑、油画和水彩画,多次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美术馆内展出。
尽管一生为孩子画画,但终生未婚的凯特没有自己的孩子。在内心深处,她始终是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她不断地画孩子、少女、花草、树木、房子、小鸟和猫狗,画里总有一种不谙世事的天真。今天我们很难去体会当时凯特带来的“革命性”的影响,但是,她画的图案被印到了壁纸、餐具和领带等物品上,可见其影响深远。
阅读经典
《凯迪克与凯特·格林威图画书精选集》
凯迪克的图画书幽默风趣,他擅长在传统的歌谣中注入新的元素,并因此而引发的无限想象,令无数儿童和成人爱不释手。这本书集结了凯迪克创作的9部最受欢迎的图画书故事,包括《杰克盖了个大房子》《约翰·吉尔品外史》《哼一首六便士之歌》等。
在这本书里,还有凯特的代表作品:《鹅妈妈童谣》《苹果派》《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和《蓝小孩》。因为凯特·格林威的插图,人们忽然发现,俚俗的民谣原来可以这么优美!她以其细腻、精致的画风,绘制了这些典雅的画面,那些大眼睛的漂亮孩子穿着讲究,置身于优美的花园和乡村,时间在那里永远停滞……
推荐理由:
梵高、高更、毕翠克丝等艺术家最为推崇的插画大师;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后来众多的创作者:威廉·尼克森、艾德华·阿迪卓恩、约翰·伯宁罕、海伦·奥克森伯里……
大师推荐
凯迪克的作品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图画书。他对于图与文的独创性的运用和设计,前所未有。可以说,文与图在巧妙地合奏、互补。
—美国图画书大师 莫里斯·桑达克
伦道夫·凯迪克(Randolph Caldecott):英国图画书作家,被誉为图画书的“开山祖师”。1846年3月出生在英国的切斯特,从小就喜欢在纸上涂画,尤其喜欢描画各种各样的动物,因此与画笔结下了不解之缘。结束学业后,凯迪克进入银行系统工作。期间,他到夜校学习绘画技巧。除了自然写生,他还学画水彩、线描画和油画。1872年他辞去银行工作,专心插画事业。这一年,他的作品开始出现在当时重要的杂志《笨拙》(Punch)上,插画界的明日之星开始受到瞩目。1877年,当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彩印厂老板埃德蒙·埃文斯请凯迪克为两本圣诞图画书《杰克盖了个大房子》和《约翰·吉尔品外史》画插图,出版后大受欢迎,奠定了凯迪克的大师之路。1886年2月,凯迪克因病去世。
凯特·格林威(Kate Greenaway):英国图画书作家,她与凯迪克同年同月出生。她的童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直到12岁才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以充分发展她的美术天分,几年后她就显示出非凡的绘画才能。1868年,开始为出版公司绘制贺卡、年历和插图。她绘制的情人节贺卡曾在短短几周售出25000套。1879年,出版第一部图画书《在窗下》,十分畅销。因为清新优美的画风,这本作品被誉为开创了19世纪后期儿童读物的新纪元,凯特由此名扬欧美。之后,凯特倾其一生为孩子创作。1901年11月,凯特·格林威因病去世。
妈妈读吧
和4岁的儿子鹏鹏读图画书有一年多了,刚开始不是很熟悉这些读物,所以特别信赖大奖作品,几乎每一本凯迪克大奖作品的简体版都会买来读读,现在他本人的作品出来,当然毫不犹豫地收集。在共读之前,我读了部分,发现这些作品并没有因为时间的逝去而褪色,还是一样讨人喜欢,凯迪克的插图实在有意思,好想立即和孩子分享。读到《约翰·吉尔品外史》中吉尔品先生骑着马在街头呼啸而过的画面时,鹏鹏刚开始关注画面上的各种动物,突然眼睛一亮,原来他也发现了这就是凯迪克大奖奖牌上的画面,真是惊喜!虽然读图画书时间不算长,但是我已经能明显感觉到鹏鹏不仅仅收获许多的乐趣,还有很多的惊喜……
我是一名80后的准妈妈,孩子还没出生,但是我已经迷上了儿童图画书,也收集了很多。最喜欢的是维多利亚时期的画风,当然最爱的就是凯特·格林威啦。不仅仅是她的作品,我还在网上淘了不少宝贝,印了她的画作的杯子、袜子……看到中文版出版,当然必买。童谣其实是很难翻译的,所以我主要欣赏画面。和肚子里的宝宝分享,几个月来都是如此,看图画书时,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我相信肚里的宝宝可以听得到……看到画面上那些漂亮的小朋友,心里也跟着美滋滋的,好像看到自己的宝宝,妈妈可是想象了千百遍。
在英国的时候,我经常在朋友家听到他们一起唱童谣,回到国内,常常惋惜,我们的孩子缺少这样的氛围。不过,在家的时候,我还是会每天和女儿婷婷一起念念童谣,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我们都很珍惜这个时段。看到《凯迪克的图画书》时,又勾起我的回忆,于是和婷婷一起共读,这次有画面,虽然年代悠久,其实并未落伍,一样能体会画家的幽默和想象。念《稀罕,稀罕,真稀罕》(Hey Diddle Diddle and Baby Bunting)时,女儿对画面的兴趣很大,读了一遍,就很喜爱,看得出来,她沉浸在画家营造的世界里。顺便说一句,画家并不仅仅是诠释传统的东西,他的发挥在我看来更有意思。
已在国内出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