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手指游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手指游戏,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指头玩的游戏。我通过教小班幼儿循序渐进地玩手指游戏,来锻炼幼儿的手指小肌肉群,提高其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及控制能力,并进而发展幼儿的智力。
第一阶段:初步了解手的结构,培养幼儿对手指活动的兴趣。
首先,我教幼儿认识自己的手,使幼儿知道手有手心、手背、手腕和手指。然后,再逐一认识五个手指的名称。认识后立即通过游戏《手指点名》进行巩固。老师说出一个手指的名称,幼儿立即伸出相应的手指并说:“某指到。”先是单手练习,熟练后用双手同时练习。
在本阶段,为了增强幼儿对手指活动的兴趣,我还安排幼儿玩了两个游戏《小老鼠》(一),幼儿先学用拇指和食指做老鼠,在学习加上中指做老鼠顺着身体爬的动作,这个游戏用单手玩。《小老鼠》(二),幼儿两手分工,一只手做灯,一只手做老鼠,两手配合,共同进行游戏。
第二阶段,学习用手指表示数和方位,训练幼儿手指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增强幼儿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在幼儿通过记数游戏和数学课,掌握了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实物的基础上,我让幼儿学习用手指表示数(1-4)。具体做法是:老师先示范,说一个数做一个相应的手指动作,使幼儿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再来学习。
本阶段的游戏有:(一)《听听是几》。老师说出一个数字或敲几下铃鼓,要求幼儿很快地伸出相应的手指。另外,我们班级里都有钟,下午时在钟报时时,请幼儿用手指告诉老师几点了,还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注意力。(二)《小鸟》。幼儿两手背向上,交叉相握,两大拇指相顶做鸟头,其于四指做翅膀。通过两手心的开合及手指的上、下动作做鸟飞状,老师可提出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等要求。让幼儿一边游戏,一边巩固空间方位概念。(三)《水波》。两手背向上。指尖相搭,两手交替上下起伏,形成水波。这一动作要做得连贯、协调,主要是练习幼儿手指及手腕动作的灵活性。(四)《猜拳》,即《布、剪、锤》游戏。通过这个活动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和手指动作的精确性。刚开始时,有的幼儿出的动作“三不像”,根据这个情况,我采取了先集体练习的方法。老师说一个名称,幼儿统一出动作,老师速度渐快,幼儿的动作也渐快。掌握后,幼儿再两人一组游戏。
第三阶段:综合练习,使幼儿的手指和其他感官结合起来,较协调、熟练地进行各种单一的或集体的游戏。
先请幼儿观察老师用手指表示“0-4”,并和老师一起说出从前一个数到后一个数要收什么指、伸什么指。如从“0”到“1”,要收拇指;从“1”到“2”,伸中指;从“2”到“3”,收食指,伸无名指和小指。然后让幼儿自己边出边说。这是幼儿手、眼、口、脑全面的结合,幼儿达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充分体现了手指活动的巨大作用。
本阶段游戏有:(一)《做生姜》。从食指开始。往后每一个手指都搭在前一个手指上,边做边说出手指名称。双手分别练习。(二)《指五官》。五指分工,如拇指指嘴,食指指鼻子等。听老师说出某一个五官名字后,幼儿立即用相应的手指指着它,看谁动作最快且手指出得对。(三)《照相机》。两手背相靠。相应的手指相勾起来,留出食指和拇指圈成圆。这个游戏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学习手背相靠,用两个手指相勾做像机。第二次学习用小指、无名指、中指相勾做像机,老师可以给小朋友照像,小朋友也可以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照像。
以上三个阶段的活动,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在教一个新内容的同时,往往穿插复习前一阶段的内容。这样,幼儿学过的东西不断得到巩固、加深,使眼、手、口、脑的配合日趋准确、协调、灵活。另外,所有这些活动也没有专门固定的时间和形式,可以在饭前进行,可以在课后进行;可以全班幼儿一起玩,也可以个人玩。
关键词:手指游戏;教学;幼儿;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幼儿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手是大脑的“老师”,手脑并用能够促进幼儿智力的发育。幼儿的动作发育还没有完善,在游戏活动中训练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手指活动是大脑的体操,活动的是手,锻炼的是大脑。通过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培养孩子的智力。通过幼儿手指操游戏促进幼儿双手的灵活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
一、手指操游戏及意义
手指操游戏是指用手指玩的游戏,用手来表现、想象和创造,通过灵巧的手部动作和欢快的歌谣创设情景,展开游戏活动,一边做游戏,一边吟唱歌谣,内容活泼生动,形式丰富多彩,通过做手指操游戏,刺激幼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促进大脑的发育。蒙台梭利说:“人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由,人能自由地运用他的手。这手不只是运动的手段,而且是智能的工具。手使心灵得到舒展,使整个人与他的环境建立特殊的关系。”手指游戏对人的感觉器官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开发幼儿智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消除幼儿紧张情绪
幼儿离开爸爸妈妈的呵护,进入幼儿园,展现在面前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面孔,对环境的恐惧感,常常以哭闹形式表现出来,幼儿老师要让幼儿喜欢自己,通过做手指游戏,苦闹的孩子会渐渐平复情绪,瞪大眼睛看着你的手指,有的还会和你一起玩游戏,手指游戏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简单易懂,便于孩子模仿。手指谣节奏明快,生动有趣,取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内容浅显,动作稚气可爱,手指操游戏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活动,手指游戏活动使得幼儿的小手指更加灵巧,触觉灵敏,头脑聪明,思维富有创造性。幼儿从手指游戏中得到了快乐,转移了注意力,激发了好奇心,加强了老师和孩子的亲近感,拉近了幼儿和老师的距离。
2.有趣的手指游戏,提高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物质载体,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孩子的语言智能是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孩子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逐渐掌握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手指游戏题材丰富多样,内容活泼有趣,再加上朗朗上口的儿歌和顺口溜,在幼儿的语言教学中融入手指游戏,为幼儿提供发展语言的多种实践机会。培养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反应能力,培养了幼儿的语感及表现能力,手指游戏为幼儿创设了一种宽松、真实、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如,《秋叶飘》手指游戏,游戏的融入使故得浅显易懂,游戏借助手指造型,延伸了幼儿对儿歌的理解,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感知能力,增加了词汇量,拓展了幼儿的知识含量,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了幼儿对秋天的认识,训练了幼儿对语言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了审美能力。
3.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借助手指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独立性。例如,在常规活动中,借助《洗手歌》手指游戏,帮助幼儿学会洗手方法,养成爱干净的好习惯。针对幼儿依赖性强的特点,通过《系鞋带》《穿衣服》手指游戏,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在手指游戏活动中,教会幼儿懂文明、讲礼仪,游戏活动融入文明礼仪教育,把礼貌用语植根于幼儿心中。利用零散时间,引导孩子做“石头、剪子、布”“手指歌”等游戏,避免了打闹现象,帮助幼儿树立规则意识。
二、绚烂多彩的手指游戏教学
幼儿园每天利用午睡前后、活动各环节之间的等待时间读儿歌或播放音乐,老师们领着孩子们一起做手指操,在愉快的活动中,孩子们调整好情绪,利于下午的学习活动开展,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也得到锻炼。刚开始,新鲜动感的音乐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学得饶有兴趣。时间长了,孩子开始厌倦日复一日的手指操,有的孩子开始心不在焉,如何让手指操变得绚烂多彩,是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手指游戏应用在音乐活动中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离不开动作和语言的配合,幼儿园的歌唱教学中融入手指游戏,激发幼儿的唱歌欲望,边唱边做手指游戏的活动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手指游戏“快乐弹”一、二、三、四、五,我们来跳舞,五、四、三、二、一,我们做游戏。把手指游戏融入音乐欣赏“喜洋洋”中,表现音乐的结构,幼手在手指弹跳的同时,感受音乐的旋律。把游戏融合在音乐之中,通过儿歌朗诵和愉快的音乐游戏,心智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2.手指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把生动的手指游戏和抽象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孩子通过手指游戏感受数量关系,例如,《猴子和鳄鱼》手指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随着猴子一只只的被鳄鱼吃掉,手指从伸出五指到最后一指,孩子们在生动形象的情节中,认识到五的减法运算,手指游戏调动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幼儿观察和表达、动手和动脑等多种能力,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启迪幼儿的数学智能。
3.手指游戏应用在幼儿日常生活中
幼儿园生活中,对幼儿的常规培养很重要,把手指游戏和常规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整秩序,使幼儿安静下来。在幼儿园生活的各环节衔接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手指游戏,例如,手指游戏《花园里百花开》,“百花园里百花开,万紫千红多姿多彩,张开小嘴巴,兰花扬起小下巴,鸡冠花,真神气,喇叭花开早早起,什么花儿晚上开,节日喜庆烟花开。”边唱边做手指动作,孩子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
4.手指游戏在语言活动中的应用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更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事物,手指游戏有助于幼儿对词汇的掌握,例如,儿歌《瓜瓜花》儿歌教学,结合手指动作“圆、扁、长、尖”这些词,更加生动形象,幼儿在说说、动动、乐乐中学习了词汇,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幼儿依靠直觉理解语言,手指游戏本身的语言浅显生动,朗朗上口,语言与动作的同步进行便于幼儿理解语言的意义,在理解手指儿歌生动有趣的形象中,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手指儿歌中拟人化的形象,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体验到快乐,例如,《五指歌》中在五个手指上分别画上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我,幼儿在家庭氛围中,感到亲情的温暖,进一步理解了家庭成员等词语的不同含义,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促进性格的养成。通过手指游戏活动,很多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变得积极主动,活泼友善。
总之,手指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真实感受,手指游戏启迪幼儿的智慧带给他们快乐的体验,将手指操等手指游戏应用在幼儿教学中,对幼儿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促进了幼儿心智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营造幼儿游戏环境,在小游戏中孕育出大智慧,通过循序渐进的做手指游戏,锻炼幼儿灵活的手指、敏锐的触觉、敏捷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全美淑.浅谈幼儿园小班教师的角色扮演[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2010(06).
[2]陆慧君.幼儿园教师与小班幼儿言语回应问题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关键词:“喂豆子”;“滚豆子”;“粘豆子”;“做豆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236-04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46
“哈哈,豆子开会啦”,孩子们一听到此消息就欢呼,就知道“玩豆区域”又开始了。“老师,豆子开什么会呀”“老师,豆子也会开会”“什么是开会”,一双双小眼睛好奇的盯着我,我神秘地说:“豆子开会就是各种颜色的豆子聚在一起,像一家人咯……”“哦”,孩子们似懂非懂,一边听我讲一边欣赏民间艺术家用五颜六色的豆子变成的美妙艺术品。可是今天,孩子们用豆子做什么呢?你瞧――圆圆大大的身体,细细短短的头发……啊,原来那是《太阳公公》,看孩子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就知道对豆子有多喜欢啦!这就是我们开展的“玩豆”区域中的一次快乐的豆子粘贴画《太阳公公》活动。
一、“玩豆”区域特色活动创设的背景与意义
(一)“玩豆”区域特色活动创设的背景
我园处于城乡交接处,大部分幼儿来自农村,而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因此开发乡土资源是我园特色教育之一。在农村,“豆子”到处可见,它不仅品种多,颜色也丰富。在一次中班平行组“夹豆子”比赛中,一颗颗调皮的豆子吸引了我班幼儿的注意力,他们个个睁大好奇的眼睛,有一股蠢蠢欲动的兴奋。《纲要》指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材料的选择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我想:能否抓住幼儿喜欢“豆子”这一兴趣,让幼儿乐意去玩,大胆去玩,并玩得快乐呢?能否利用“豆子”这一乡土资源来激活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呢?能否通过幼儿“玩豆”活动,让幼儿的手部的小肌肉群得到锻炼,从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呢?
小班的幼儿因年龄较小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又往往表现出紧张的情绪,为了消除紧张,就需要借助游戏来解决内心的需要与现实矛盾,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南》提示我们: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以区域活动形式开展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为了更好地开发“豆子”这一乡土资源的特色教育价值,我班创设了“玩豆” 特色区域,通过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发展幼儿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促进幼儿造型能力的发展,让他们感受到了形态变化和科学探究的快乐。
(二)“玩豆”区域特色活动创设的意义
1.有利于幼儿手指灵活性与协调性的发展
《指南》中谈到:幼儿手部动作的发展对于适应社会生活以及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手的动作能力是实现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这些基础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学家也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在“玩豆”区域中,我们可通过“喂豆子”活动来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让他们的手部控制能力更加灵活、协调。这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也都大有好处。
2.有利于幼儿各种能力与兴趣的发展
在“玩豆”区域中,我们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各种活动。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正如维果斯基所说,“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我在“玩豆”区域中通过“滚豆子”“粘豆子”等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发练习的机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活动,充分挖掘幼儿潜在的各项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变“要我玩”为 “我要玩” ,真正成为活动区的主人,还能更好地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探究欲望,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
3.有利于幼儿获取成功的愉悦情感体验
小班幼儿通常会因为与亲人的分离以及对环境的陌生感而产生焦虑、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而良好的感受和体验是幼儿形成安定、愉快情绪的基础。《指南》中提出要使幼儿“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玩豆”区域各种体验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缓解焦虑情绪,使他们逐渐安定下来,在生活和活动中体验到轻松、快乐和满足。
二、“玩豆”区域特色活动的实践
小班幼儿对豆类虽有一定的认识,但都比较粗浅。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幼儿只是把豆子从这里倒到那里,表面看似玩得不亦乐乎,却玩不出其他花样。那“豆”你玩,要玩出怎样的精彩呢?
(一)“喂豆子”活动实践
幼儿喜欢把豆子握在手心摆弄,但是一不小心就会把豆子滑落在地上,对此,我们进行了“喂豆子”活动,希望通过活动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让他们的手部控制能力更加灵活,从而发展幼儿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案例1]“我来喂豆子”教学设计
设计原则: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却是一项对小班幼儿发展有意义的操作活动。这对于幼儿的手部操控能力是有要求的,投放的活动材料大小也是不同的,要先让他们用手指把豆子从这个筐子放置到另一个筐子中,接着用大勺子移动豆子,再让幼儿进行更加精细一些的动作,用小勺子移动豆子。幼儿在这一简单到复杂的活动过程中经验得以不断提升,手部小肌肉群也得到了锻炼。
活动指导:针对幼儿活动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同阶段的内容操作,给予了幼儿不同的指导。(见表1)
表1:“喂豆子”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情况一览表
内容设计 环境、材料运用 指导要点
第一阶段 捡豆子:让幼儿把豆子从一个小筐放到另一个小筐。 不同种类的豆子,筐子捡豆子操作示意图。 着重指导幼儿把豆子用手指拿起来,从这一个筐子放到另一个筐子中,允许幼儿两颗、三颗进行。
第二阶段 “喂豆子”:利用大勺子把豆子喂入小动物的嘴巴中。 大勺子,大些嘴巴小动物瓶子娃娃若干,不同种类的豆子,筐子喂豆子操作示意图。 重点指导幼儿用大勺子移动豆子至小动物的嘴巴中。
第三阶段 “喂豆子”:利用小勺子把豆子喂入大小不同的小动物嘴巴中。 不同种类的豆子、大小不同的勺子,大小不同嘴巴小动物(瓶子若干),喂豆子。 重点指导幼儿用小勺子移动豆子至小动物的嘴巴中。
成果分析:在刚开始活动的时候,幼儿确实不太会使用勺子移动豆子,对于平稳移动豆子的动作也不是很灵活,有的幼儿在拿勺子移动豆子的时候手部还会晃晃悠悠,但是随着不断练习,他们对于这些动作的掌握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午餐活动中,前后有了一个明显的对比,刚开始没有开展活动的时候,幼儿对于拿小勺的动作不是很灵活,因为刚入园,都是家中的宝贝,每次吃饭都是家中的长辈喂的,但是现在幼儿们都能稳稳地拿住小勺子自己主动吃饭,这让我们非常欣喜。
随着“喂豆子”不同阶段的活动操作,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不断地得到了发展,而且他们的动作变得非常娴熟,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都有了长足发展。
(二)“滚豆子”活动实践
豆子具有一定的可滚动性,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滚豆子”活动。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在提供的活动材料上,我是按照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的。在活动墙面布置好后,我先在有些PC管的管口放置了漏斗,减少了幼儿活动的难度,在随后的活动中再相应地增加难度,如有些管子是直的,有些管子是弯曲的,让幼儿观察哪根管子的豆子流动得快,哪根慢。通过让幼儿观察豆子在材料中的流动现象,体验“滚豆子”带来的科学探究乐趣。
[案例2] 教学案例“滚豆子”
背景介绍:幼儿对于“喂豆子”的动作掌握得还是较好的,大多数幼儿在移动豆子的时候掉落的现象较少,但是每次豆子一掉落就会马上去捡,有几个幼儿还故意让豆子掉落下去,并反复做这样的动作,于是,我们“滚豆子” 的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情境描述:活动开始了,“玩豆”区角里,毛毛正把豆子从桌子上滚下去,一边弯着头看,乐乐和敏敏抓了一颗豆子在地上你滚给我,我再滚给你,玩得不亦乐乎。彤彤干脆抓了一大把,一松手,豆子噼里啪啦滚下来,他哈哈大笑……
教育策略:幼儿喜欢玩,但又不知怎么去玩,因此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水平分成了不同的三个阶段,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第一阶段重点:指导幼儿把豆子用勺子移动到PC管中,观察豆子在管内中的滚动现象;第二阶段重点:指导幼儿观察豆子在管内中的滚动现象,比较豆子在不同管子中流动的速度;第三阶段重点:指导幼儿把沾有颜料的豆子放置于准备的材料中进行滚动作画,观察豆子的滚动方式,体验豆子滚动的乐趣。
分析与反思:从活动来看,幼儿还是很乐意观察豆子在管道内的流动,喜欢听到豆子“咕噜,咕噜”滚动的声音,经常能在活动中听到他们的欢呼雀跃声。他们会互相进行比赛,看谁的豆子滚动得快,谁的慢,并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此外,我们还尝试进行了将豆子放在鞋盒和蛋糕盘中滚动,让幼儿体验豆子在不同材料中的滚动变化与速度,从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滚豆子”游戏活动的开展,带给了幼儿快乐的体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三)“粘豆子”活动实践
豆子已经成为了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在“豆子展厅”中,幼儿也会经常光顾,会细致地观察豆子的特征,经常讨论豆子的颜色。“粘豆子”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还是初次尝试用物体来进行装饰活动,教师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让幼儿尝试用豆子简单地进行一些装饰活动,如照片相框的装饰、笑脸等,然后过渡到一些基本的造型,如太阳、小动物等。
[案例3]“粘豆子”操作方法
第一步:教师提供豆子、相框、范画作品、鱼儿操作用具等材料,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豆类在相框上简单、随意地进行装饰,教师则重点指导幼儿粘贴装饰的操作步骤。
第二步:教师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物体造型画,幼儿有了粘豆子的前期经验,他们会沿着线条进行豆子粘贴,如小花、太阳等。教师则重点引导幼儿去感受色彩美和造型美。
在“玩豆”区域活动中,各种豆子摇身一变成了一条条美丽的花边、一个个靓丽相框、一幅幅精致的作品。当幼儿看着自己制作的艺术品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说:“真美呀,豆子的本领真大呀!”通过豆子粘贴装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作画的兴趣更加浓了,动手更加自信了,造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四)“做豆泥”活动实践
豆子在区角中发挥着它的价值。幼儿平时摆弄的是生的豆子,生的豆子质地较硬,不容易捏碎,那熟的豆子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豆子的特征,我们特地把几种不同的豆子煮熟了,让幼儿通过捏一捏、尝一尝的方式感受熟豆子的形态。通过尝试,幼儿发现原来熟豆子捏在手里软软的,还带着一点粘性。针对熟豆这样的特性,我们开展了“做豆泥”的活动,让幼儿感受豆子熟后的形态变化。
1.“做豆泥”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活动中我们准备了捣蒜泥的工具让幼儿进行操作,幼儿把煮熟的豆子放入容器后把豆子捣碎成豆泥,这过程看似简单却有一定的要求,在容器内的豆子的量一次性不能放入很多,否则不容易捣碎。为了使活动更加有趣,我们把捣碎的豆泥进行了造型活动,让幼儿利用一些泥工活动中用到的工具对它进行压印造型,于是一个个造型产生了。活动中,幼儿发现这些造型好像是一块块的饼干,亲切地称唤它们为豆泥饼。
2.“做豆泥”活动的成果分析
在制作豆泥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直观感受到了豆子由颗状向团状转变的形态变化过程,并利用豆泥的可塑性转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豆泥饼,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次很好的体验。
关于豆子可以开展的区域游戏还有很多,我们要有效地进行发掘、利用,让幼儿在体验豆子一物多玩的同时,在其他方面有所提升,真正走进豆子的精彩世界。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自开展“玩豆区域”活动以来,我班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幼儿在玩豆区域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具的使用变得娴熟(表现为用笔绘画、用剪刀剪纸等),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如每次活动中都出现了不同的创造奇迹,出现了许多创造火花,还增强了探究欲望,提高了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同时,他们的情绪稳定,在生活和活动中体验到了轻松、快乐和满足。
[案例4]12月5日教学日记
记得欣欣刚来幼儿园的时候手部的操控能力不是很灵活,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她拿小勺的动作显得很笨拙,有的时候还会不小心把勺子掉在地上,搞得饭粒到处都是。经过仔细的观察,我发现了欣欣拿勺子的方法是不对的。通过区角活动中“喂豆子”的动作练习,欣欣的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欣欣现在会熟练地拿勺子了,而且在我们的指导下也养成了正确拿小勺的习惯,现在她已经能够平稳地把勺子里的饭菜送入嘴巴中,这使我感到很欣慰。
(二)建议
1.材料应源于幼儿生活
在区域创设中,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而材料的选择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比如豆豆,既常见又具有一定的特性,这样的材料才能被幼儿喜欢,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
2.创设可操作环境
当发现孩子对材料感兴趣的时候,我们要创设可操作的环境,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和表现。比如在玩豆豆的过程中,让幼儿通过喂豆子、滚豆子、粘豆子等操作获取信息,积累经验,从而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3.强化教师的导引策略
孩子的发展具有差异性,教师应根据孩子的不同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并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以满足不同孩子发展的需要。
一、手指游戏在健康活动中的应用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来完成的,而游戏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通过简单的手指游戏,不仅可以使幼儿了解遵守规则和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同时还能为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打下基础。幼儿特别是学龄前幼儿精细动作发展有些缓慢,如果用手指操锻炼幼儿的手指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如果我们能利用手指游戏,如《做个健康好宝宝》将健康活动和游戏有机结合,来训练幼儿手指的灵活度,孩子就能在愉悦的环境下得到锻炼。
二、手指游戏在科学活动中的应用
数学活动相对有些其他活动来说,比较抽象、枯燥。手指游戏《马兰花》就能将手指游戏融入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又可以很好地完成科学教学目标。
认识手是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经常会把手指的名称搞混。经过我们实验发现,手指游戏《手指家庭》这个活动内容非常适合小班年龄特征,幼儿比较容易掌握。
手指游戏能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使简单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小朋友学得更加轻松、学得更加愉快,效果也更好。
三、手指游戏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
幼儿园小世界,社会大世界;幼儿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一致的。孩子的游戏是孩子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孩子会将这种体验不知不觉地反映到他们的游戏中。将简单的手指游戏体现在幼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幼儿来说,既简单易懂,又贴近生活,感觉实实在在就在身边。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家庭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目前已经有许多家庭都拥有私家车,幼儿也耳濡目染地受到汽车文化的一些影响,甚至有一些幼儿对汽车的品牌标志都相当了解,通过手指游戏《手指小车》,不仅让幼儿认识了汽车,同时还可以以此游戏为出发点,扩展到遵守交通规则方面来。
四、手指游戏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
由于手指游戏本身具有儿歌的特点,是伴随儿歌、童谣的手指“舞蹈”,手指游戏朗朗上口,在手指游戏的活动中,对幼儿语言功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手指游戏在艺术活动中的应用
艺术活动虽然丰富多彩,赏心悦目,但艺术教学活动却是枯燥的,无论是舞蹈、音乐还是绘画,都需要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技能,这容易让孩子出现厌烦情绪,采用手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孩子的兴趣会被重新激发。
通过手指游戏,让孩子们在玩手指游戏的过程中体会手指印画的技能和乐趣,比老师单一的讲解一个手指、两个手指的使用有趣多了,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作画的兴趣。
幼儿手工活动中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造型的基础体验
手工活动和绘画有很大的区别,它必须依靠物质材料,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制作才能将物质材料变形,成为理想的东西,不像绘画那样自由。它必须对材料、工具和技术进行体验和了解,才能实现造型。在幼儿阶段,这种体验材料、工具和技术的过程是幼儿手工活动的基础。
幼儿天生喜欢摆弄东西,喜欢构造一样东西。他们怀着好奇心面对周围世界的一切,他们对随手捡拾的树叶、木棍、泥团、石头、纸片都感兴趣,更对能亲手做一件东西感兴趣。给他粘泥,他就会用手指去捏,压,拧着玩;给他纸,他就会撕,揉,折来折去……这种与材料的接触过程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感觉经验,也是造型的基础体验。什么东西可以粘在一起?怎样粘?什么东西怎样做出来才美观?什么东西可以依据自己的愿望随意变形?这些问题都能在手工活动中得到回答。例如:当幼儿用一片树叶当成盘子盛东西时,一端东西就倒下来了。“这不行啊!”他就要试图用硬纸做一个盘子,这样东西就掉不下来了。幼儿用泥做一个小人,如果上重下轻,一立就倒下了,他就要试图让下边稳定,重一些,这样才立得起来。这就是利用物质材料进行造型的基础,也叫造型的基础体验。手工活动在幼儿阶段重要的是体验材料以及通过学习简单的技能来改变材料表达美的情感。
在各种造型材料中,泥和纸为什么是两种最基本的幼儿手工材料呢?因为泥和纸具有两种最基本的材料属性。泥具有实体性,被称作体材。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又具有可塑性和粘性,可以任意改变形状,既可分离又可粘合,既能拉长又能压扁,可以做出各种形状。纸具有平面性,被称为面材。用面材制作的立体造型在造型活动中广泛存在,有很多优点。它也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用剪、折、切、粘、卷、插等方法可以做出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泥和纸这两种材料使用方便,价格便宜,适合幼儿的特点,因此历来的手工活动都以这两种材料作为最基本的材料。
幼儿在与各种材料接触的过程中,在手工活动中还可以逐渐对美的形式如对称、均衡、整齐、变化、多样统一等得到感觉上的认知。例如:折纸要在对称的基础上折叠,泥塑需要稳定,剪纸需要整齐,粘贴需要变化。这样在活动中,这些美的形式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幼儿对造型活动的心理倾向。
二、由粗糙、稚拙、不准确到逐渐细致、生动、准确
幼儿手工造型活动同绘画一样,需要由粗糙、稚嫩、不准确的阶段逐渐发展到一个比较细致、生动、准确的过程。他们不可能做较为复杂的手工活动。例如:在泥工中,小班幼儿最初拿到粘泥时,只会无目的的用手抓、拍,或者把泥掰成一小块一小块,至于做什么则很少考虑。因此,小班幼儿的泥工主要是团团、搓搓、压压、捏捏,做一些麻花、饼干、糖球、糖葫芦之类的东西。大班和学前班,才能表现人物等造型。纸工也是这样,小班幼儿难以准确的折纸,所以小班的纸工活动可以采用撕纸和贴粘纸。到了中班,才开始学习折纸,但还不能进行难度较大的折纸。在剪纸中,四五岁幼儿可以学会使用剪刀,但剪的图形非常简单,剪开线也生硬,粗糙,这时幼儿还不会左手配合右手的动作转动纸片。以后,幼儿用剪刀逐渐灵活、自然,到了大班,已经可以剪出较光滑匀称的图形,但对较为复杂的转折线和面积较小的部分剪起来还是较为困难的。
由于幼儿手的骨骼、肌肉尚未发展成熟,因此难以表达难度较大的手工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手工活动本身的锻炼,幼儿的手会越来越灵巧起来。
三、幼儿把手工活动作为一种游戏
幼儿对手工活动是十分感兴趣的。他们对自己动手制作一件东西,并从这种游戏性的活动中获得一种做什么东西十分投入的能力。他们对待手工活动是同游戏一样对待的,一只纸飞机,只要能滑翔飞行的效果好,他们会津津有味地去做,并从中得到创造的愉快。
幼儿喜欢手工活动,是因为他觉得手工好玩,如果把手工教学变成枯燥的技能学习,幼儿就不会有积极性了。从幼儿爱玩和不爱玩的玩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特征:他们对于能够把他们自己的意图参与进去,借助玩具实现自己游戏目的的玩具,普遍很喜欢。例如,一个漂亮的但不能活动的玩具和一个外观简单但可以根据需要变形的玩具,幼儿更喜欢后者。有些利用这种特点而设计的玩具如插塑积木、七巧板、拼图、变形金钢等自然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各种材料也是如此。粘泥、彩纸只有使幼儿觉得好玩,觉得根据自己的意图或者通过学习可以使这些东西变成一件玩具和美的形象时,他们才会产生兴趣。因此,手工教学要充分考虑活动内容的游戏性、趣味性、美观性。在这方面,手工活动有广阔的天地有待开发。
关键词:日常生活;培养;动手能力
人的手指是大脑的“驻外”器官,大脑内部有与每一个手指相对应的“运动区”,幼儿手指的每一个运动都在刺激大脑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反过来,大脑的运动中枢调动了手指的运动,正是大脑活动中枢和手指动作反复作用,形成了手脑互相促进的循环。动手训练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而且还能促进幼儿智力水平的提高。西方学者克洛韦尔曾说过:“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幼儿在动手拼拼、搭搭、拆拆活动中,能根据问题的变化,按照不同材料和条件及时地改变思维方法,并用创造性的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为此,我园就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寓动手能力的培养于折纸、剪纸之类美工活动中
在折纸过程中,孩子不仅手在活动,大脑也在不断地进行活动。而且孩子开始的时候难以掌握折纸技术,只有经过反复练习,他才能从不会到会、从折不整齐到整齐、从不美观到美观。
剪纸需要灵巧精细的手部动作,学起来不是很复杂,关键是老师和家长要敢于把剪刀交给孩子,不要怕孩子剪伤自己和别人。积极的做法是教给孩子正确的使用规则:3岁的孩子让他们随便剪纸片;4岁的孩子让他们按轮廓把图案剪下来……如此循序渐进。孩子学会灵活使用剪刀,不仅能使他们的手变得灵巧,也能使他们从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二、寓动手能力的培养于游戏活动中
幼儿游戏活动最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我们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条件,利用简易的工具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我们在给孩子选择操作材料时,不但要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点,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如击保龄球、抛接沙包、小棒夹豆等游戏,难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幼儿的动手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
三、寓动手能力的培养于大自然和劳动中
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也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幼儿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他们可以为了玩水、玩沙、捡石子、采野花、堆雪人、打雪仗、制作动物标本等事情而忘记吃饭。因此,教师要利用幼儿这一天性,在幼儿园尽可能多地带领他们搞一些小种植、培土、插花、捡花瓣、编草帽等活动。可以春天教幼儿扎风筝,并一块到野外去放;夏天教幼儿打水仗;秋天一块到野外捡落叶,进行树叶粘贴;冬天则让幼儿冻冰花、堆雪人。还可以带领孩子爬山、郊游,让孩子观察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养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锻炼,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古人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正是儿童接触大自然一些活动的写照。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要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我今年带的是中班,开学前幼儿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自己探索的欲望,遇到困难就退缩。于是,我利用小小值日生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从上学期就开始安排值日生,每组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值日。值日生在桌面游戏时,选积木、归放积木;吃点心时,拿饼干、分牛奶;操作活动前,拿操作材料;给自然角植物浇水。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的提醒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不少,每个人都能自己整理玩具、叠被子、穿衣服;现在,我正在鼓励他们自己洗袜子与手绢,连家长都在感慨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飞速。
四、寓动手能力的培养于家庭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能力,还需要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家长千万不要在有意、无意间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的双手受到应有的“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家长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条件,利用简易的工具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有趣的、活泼的操作活动。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操作材料时,不但要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点,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开发幼儿智力。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不断购买高档的新玩具,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其实,复杂新奇的玩具大部分只能给孩子短暂的刺激,时间一长,孩子就会索然无味。可家长却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细节对幼儿的培养和锻炼:各种积木等看起来简单的玩具能使孩子百玩不厌,因为这些玩具有着无穷的组合和变化的可能,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搓、捏橡皮泥的活动也是孩子们所喜欢的,橡皮泥在他们的小手摆弄下,可以变成千姿百态的小人和小动物。家长在孩子动手操作活动中,千万注意不要用过多的清规戒律束缚孩子,更不要包办代替,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设计、布置,自己独立思考;如果孩子较小,也可提出建议,启发引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多多动手。
【中图分类号】G623
一、在游戏中锻炼
在幼儿喜欢的活动环境中,幼儿玩起来就非常主动、认真、投入。还有我们在选择图片时,因选择含有故事内容的图片,或图书。配合能跟着念的儿歌,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还能训练他的音乐节奏感,培养艺术意识。在游戏中,让幼儿认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坚持完成角色任务,可以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如扮演妈妈,要耐心细致地照顾娃娃;扮演售货员,要认真负责,态度和蔼可亲;扮演警察,则要表现勇敢坚强。通过这些“规则”可以锻炼幼儿意志,培养自我控制能力。要让幼儿在游戏中有选择角色的自由,并注意培养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针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小朋友,则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委托他们做一些经过努力可以做的事情,孩子经过锻炼,从成功中得到激励,外在的影响内化为个体的素质,性格也就慢慢变得活泼开朗了。
二、引导幼儿动手、多思、善问
游戏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游戏指导者我们必须意识到,幼儿是其游戏活动的主人,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诸多表现,成人不应苟求与责备,而应给予更多的宽容与理解。我们必须坚持“寓教于乐”,将游戏作为幼儿素质教育的基本活动和手段,最大限度激发幼儿发展的潜力,促使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充分运用游戏这门艺术,积极开发幼儿的智力。智力开发总是离不开知识的掌握,而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看、听、摸等感知活动。应让幼儿多接受自然环境,多动手以亲身感知事物,促进智力发育。幼儿听故事时,会听得津津有味,我们应抓住孩子的好奇,求知的这一心理,经常给孩子讲些有趣易懂的故事,这样可增长幼儿的知识。我们应鼓励孩子大胆说话,引导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和感觉。好奇、多问是儿童的天性,有些孩子喜欢提问,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我们要耐心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而不能敷衍了事,有些孩子提不出什么问题,我们应设法启发他们,让他们自己提问,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提一些问题,让孩子思考回答。在给孩子讲述故事时,要鼓励孩子提问和插话,以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及思考能力。
三、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幼儿需要照顾、教育和管理。但是如果约束过紧,过度干预他们的活动,幼儿潜在的智能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幼儿在做游戏时,我们应鼓励孩子大胆的去创造,引导幼儿自己想象着做,如幼儿在拆弄玩具时,我们不能“全责备”,应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去理解,幼儿的这种表现往往就是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幼儿创造的欲望仅仅开始萌发,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引导,如完全按照大人的要求模式做,则会抑制孩子的创造精神。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幼儿本身知识结构连续不断地构建的过程,认知结构的不断构建,有赖于幼儿认知机能的作用,即通过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功能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带幼儿到户外玩沙时,孩子会发现:抓一把沙子在手中,沙子会从手指缝里往下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沙子是一粒一粒的,相互之间不会粘连,因此,沙子很容易从手指缝里往下流。因此,我们应注重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手、脑并用,提高幼儿的思维和活动能力。
一、善于使用艺术性语言,拉近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师生交流思想的艺术,更是一门对话语言艺术。教师教学语言使用的好坏对及时调控教学活动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艺术,要有魅力,有感染力,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有生动性。要结合文本使用夸张一点的语言,声情并茂,用儿童喜爱的语气讲解,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易于学生理解。能拉近幼儿和教师的距离,让教学变得轻松愉悦,事半功倍。其次,语言要有示范性和具体性。讲解要具体简洁,让幼儿容易接受和记忆。再次,语言要有激励性。在实际教学中不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教育学生错了不要紧,关键要敢于思考,乐于表现。激励性的语言对内向、腼腆的幼儿效果更好。这样艺术而有效的语言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让幼儿爱学﹑乐学。还能从小培养幼儿的语言天赋。
二、利用手指操,增加趣味,开发儿童智力
几年幼教工作,我发现最让幼儿感兴趣,最能锻炼幼儿思维的是手指操。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教幼儿练习手指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指尖上。”对于婴幼儿来说,手指活动是大脑的体操,活动的是手,得到锻炼的是大脑。手的动作对语言﹑视觉、听觉﹑思维等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助益。
三、将唱歌﹑跳舞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艺术天分
音乐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和启发幼儿,不论是唱歌﹑表演等都应该充满感情,做到有控制地表现和渲染,和幼儿一起分享音乐的美感和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我每天都上两节音乐或舞蹈课,并通过六一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幼儿的音乐特长,使幼儿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喜爱上幼儿园,使幼儿学习变得多姿多彩。
四、注重培养绘画和手工能力
绘画能力的培养,对初步培养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有一定的帮助。儿童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可以充分发挥废旧材料的作用。让幼儿直接参与收集,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如收集各种豆类、蛋壳、塑料管做成粘贴画,蛋壳小制作等,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实践中还要将游戏运用到艺术教育中,让幼儿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培养,寓教于乐。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师爱为前提。一个优秀的幼教工作者,光有缜密的思维,多才多艺的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还不够,关键要有爱心。以师爱为源泉、为动力,艺术和兴趣做导航,幼教工作才会走得更远,艺术之花才能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张丽单位: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四幼儿园
【关键词】前书写技能 绘画活动 书写
一、基本概念厘定
我国学者认为,“前书写是学龄前儿童以笔墨纸张以及其他书写替代物为工具,通过画图和涂写,运用图画、图形、文字及其符号,表达信息、传递信息,与周围的同伴和成人分享、交流其思想、情感和经验的游戏和学习活动。”而所谓的“前书写技能”是当前国外非常通行的说法,指学习写字之前所做的、与写字有关的“手对笔的控制练习”。我国对发展幼儿前书写能力十分重视,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近年来,探索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进行前书写,成为教育者尝试和关注的重点。而前书写活动是培养幼儿前书写技能的必要途径,其中通过绘画活动是持续引发幼儿书写兴趣,培养幼儿前书写技能的重要学习活动之一。
二、绘画与书写的区别与联系
书画同源已成为共识。写字与绘画活动,从手的动作来说,都是对笔的控制,是手指、手腕等小肌肉群的活动。美国教育家Joan Brooks McLane 等认为,“幼儿的书写与绘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幼儿将绘画和书写结合起来的方式有多种,可以说他们早期的书写就是一种绘画。”是对幼儿写画活动紧密联系的基本概括。在我国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前书写技能可以利用绘画活动进行培养。
但是,从更细致的层面来分析,写字与绘画活动时手对笔的控制并不完全相同。幼儿绘画时只要把线条画在纸上即可,行笔轨迹相对自由,对线条的位置、形态、长度并无严格要求。而写字则对笔画的位置、形态、长度有严格的规定,在书写活动中,要求手对笔的控制能力更强、动作更精确。因此,与写字方式相比较,通过绘画培养幼儿的前书写能力更为灵活、更能引发幼儿书写兴趣以及更适合幼儿自身特点。
三、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前书写技能
(一)在绘画中积极激发幼儿书写兴趣
喜欢画画是幼儿的天性,拿起画笔进行涂描,孩子们能从中感受到无限乐趣。在自由绘画书写活动的过程的同时,幼儿的书写技能也相应得以发展,并能激发幼儿内在的书写兴趣、爱好等积极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幼儿的书写技能。例如:教师在指导幼儿画画时,可以通过所画的线条,认识一些与这些线条相似的汉字、数字或拼音字母,让幼儿比较其异同;或者在幼儿欣赏一些绘画作品时,引导幼儿认读画上的题字、签名等,以激发起幼儿对书写的好奇心和动手探索的欲望。
(二)利用绘画训练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写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脑控制,手眼要协调。通过绘画活动,逐步训练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首先,在幼儿的绘画中,教师可以通过连线游戏进行手眼的训练。例如,教师准备好画有许多小点的纸,请幼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初期可随意连接,注意线条的流畅,而后按顺序连接,向幼儿逐步渗透一些基本的书写规则。其次,可以让幼儿在规定的点起笔连线,限定笔画的起止,以达到控制笔画的目的。通过以上练习,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丰富相关的书写知识,进一步提高注意力及手眼协调的能力。
(三)通过绘画使幼儿了解字形及书写规则
幼儿的前书写活动特点呈现字、画交融状态,“那些初学常规书写的儿童经常用书面文字来标示和解释他们的画面,相反画面又可以解释或阐述他们的文字。”因此,通过绘画活动,促使幼儿初步了解汉字字形及书写规则。
首先,利用画面让幼儿练习基本笔画。象形、指事、会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大部分汉字是从象形符号演变而来的,汉字的笔画其实就是各种形状的线条。而画面内容的“形”,本身就是或接近汉语拼音字母的字形、数字字形或汉字的某些笔画。这些“形”从绘画的角度来说很容易掌握。因此,可以利用绘画的形式,练习基本笔画。例如:通过画“人行横道线”学写“横”,画“鱼钩”学写“弯钩”,画“栅栏”学写“竖”;画树叶脉络学写“撇、捺”,画楼梯学写“横折”等。在绘画过程中,使幼儿对基本笔画也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和掌握。
另外,通过绘画了解汉字书写的初步规定。汉字讲究平衡对称、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法则。在绘画中,可以结合一定的画面以引导幼儿了解汉字书写的顺序。例如:为了渗透“田”字的笔画笔顺意识及间架结构,在教幼儿画“窗口”时,教师可以先画一个框:“竖、横折”,再画窗棂:“横、竖”,最后关上窗:“横”。形成幼儿对汉字的结构认识和书写次序习惯。
再次,在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明确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方位知觉,认识四线格、日字格、田字格等等。例如:通过画《小动物住新楼房》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等;在教幼儿画房子,一边画一边讲述:楼梯的四条线就像“四线格”;大门就像“日字格”;窗子就像“田字格”等。让幼儿明确方位概念和汉字格局,为书写汉字打下基础。
(四)在绘画活动中养成幼儿正确书写姿势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前书写的任务主要是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及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幼儿在拿起笔画画时,教师要注意以书写的标准来要求幼儿。例如:要求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要求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要求做到“三个一”:眼离纸张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结合每一次的绘画,教师都注意做到时刻提醒,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并形成定势。常此以往,只要幼儿拿起笔,无论他是绘画还是写字,都会自觉按正确的姿势来要求自己。
总之,幼儿拿起画笔的那天实际上就是书写练习的开始。尽管绘画与写字行为不尽相同,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对线条、空间布局、造型、比例、用笔轻重的把握,画画时的执笔姿势、坐姿,尤其是习惯养成等等,无不对其日后的书写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前书写技能是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的重要课题,是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纬虹,申毅,庞青. 幼儿前书写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学前教育研究,2004(5) .
运用电教手段开展艺术游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心理学家也一致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同时,手指活动能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控制的完善。手影游戏是利用手掌、手指的变化,进行造型的一种艺术游戏。它能充分锻炼幼儿手的灵活性和开发幼儿的智力,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它使幼儿感到手的神奇,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双手的灵活变化,经过投影能做出许多形象各异、多彩多姿的动物形象和物体形状。但因手影游戏受光源的限制,一般是在灯光和阳光下来演示,活动中幼儿各玩各的比较分散,不能将几个手影同时投到一个画面上,因此,不能进行比较和开展整体游戏。又由于幼儿掌握不好光的距离,手影模糊不清,掌握不好光源方向,身影挡住了手,影响了游戏的效果。而幻灯手影具有不受天气、时间影响的特点,几个手影可同时投于一块银幕上,画面清晰、集中,高矮可随时调整,便于幼儿操作等优点,所以,采用幻灯进行手影游戏更能充分调动幼儿兴趣。
在教学中,首先教会幼儿编单个物体进行投影,让幼儿逐步掌握手影的技巧,巧妙地运用手指、手掌的弯曲变化编出各种动物,如孔雀、鸽子、狼、狗、兔子等。平时注意多让幼儿看图书、画片,多注意周围的事物,以丰富幼儿的创造素材。幼儿掌握了编手影的基本方法之后,教师指导幼儿随意去创造花样,然后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投到银幕上,说出编的是什么,它在干什么。开展比手影活动,看看谁编的像,谁编的花样多,评出编手影冠军,调动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潜能。同时,可以让幼儿模仿所编的动物的叫声来增强游戏的情趣。还可以让幼儿做出几个不同动物的手影,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创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例如:教师找三个朋友编出小羊、小兔和狼的手影。提问“小羊和小兔喜欢吃什么?它们俩是什么关系?它们与狼是什么关系?”幼儿回答:“小羊和小兔都喜欢吃草,它们是好朋友,大灰狼要吃小羊和小兔,所以,大灰狼是坏蛋。”这时,教师可以边指导幼儿演示边让幼儿自己进行创编,还可以让这三个幼儿表演,其他幼儿进行创编,这样,所有的幼儿就都互动起来,使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口语表达力、合作的能力等。在编手影的过程中,幼儿的小手指需灵活地动起来,所以,通过活动手指,达到了开发幼儿智力的作用。
利用电教手段开展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与探索精神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幼儿素质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化教育手段可以使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直观、形象形态展现给幼儿,利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科学教育,可以引起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索的兴趣。一些科学知识,如果给幼儿抽象地讲,幼儿既不感兴趣,也理解不了。例如给幼儿讲“神六”发射,可以播放准备过程和发射过程的录像,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欲望和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和不中怕困难、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科学品质。故事《未来的交通工具》,先放录音,幼儿欣赏,并且说一说故事里未来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幼儿自己设计自己喜欢的未来交通工具,再到投影仪上放大,并把自己的设计讲给小朋友们听。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不仅要让幼儿感知科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
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神奇莫测的,其中蕴含着无限的科学知识,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很多自然现象和事物难以接触到。电视教学给我们创造了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拓宽了幼儿的视野,扩大幼儿了解知识信息的途径,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增长了知识。幼儿园和家庭可以同步给幼儿选择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比较强的电视片,可以锻炼幼儿的感官,促进幼儿感知力的发展。例如在开展认识昆虫的活动前,要求幼儿回家收看“动物世界”里的有关内容,带着老师布置的“它们家住哪里?吃什么食物”的问题看电视片,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回答。这样,幼儿自由自主地去探索和感知,让幼儿感觉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从而持久地保持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
运用电教手段开展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园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其情感世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增强其自信心、成功感和合作能力。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欣赏、唱歌、舞蹈、韵律活动等。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要根据幼儿好奇心强,喜欢具体、鲜明的事物,选择一些结构清晰、特点鲜明、有一定情节,形式工整、短小的音乐,通过放录音、CD,加上电视和多媒体影像,供幼儿欣赏,如《赛马》、《四小天鹅》、《动物狂欢曲》等。用电教手段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使音乐教学活动生动、形象、具体,教学内容表达声图并茂、动静结合,促进了幼儿音乐素质的提高。如在教幼儿五线谱时,幼儿觉得比较单调枯燥,因为幼儿思维特点之一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为适应幼儿的这一特点,又根据幼儿对童话故事感兴趣的教学经验,制作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五线谱系列课件。比如:七个小矮人是七个音名,白雪公主给七个小矮人送信等,幼儿在形象逼真的动画效果中,很快就学会了音名和音高。
利用电教手段开展道德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课间活动难组织的原因
1.在两个集体教学活动之间,让幼儿分批如厕、喝水,去的幼儿动作拖拉,而剩下的幼儿就出现消极等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内容让幼儿自由交谈,更多地提供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充分交流的机会。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在这种平等、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尽情地发泄心中的各种感受,消除幼儿压抑、紧张、胆怯的心理,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2.在餐前活动中,幼儿脱离了桌子,就没有了意识,往往会按捺不住。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方便收放的小游戏。首先可以多选择做一些民间游戏,民间游戏种类丰富、取材方便,而且一般不受时间、场地、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很大的灵活性。如“剪刀、石头、布”、“翻绳”、“东南西北”等民间游戏,所需材料简单、人数灵活、场地自由,幼儿无需过多准备,随时都可以在过渡的点滴时间内自由玩耍。最重要的是,这些游戏既可以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还可以让幼儿获得愉悦的心情和体验。其次可以组织做一些安静的手指游戏、打节奏的游戏。手指游戏朗朗上口,打节奏游戏强调大家协调一致,这些游戏易于消除幼儿烦躁、激动的情绪,把他们的进餐和午睡调整到一个好的状态。
3.午饭后,有几个幼儿会很快吃完,但有进餐慢的幼儿。教师往往会通过自行看书安排那几个幼儿,内容比较单一,导致幼儿兴趣不浓厚,甚至“闲逛”。教师对这一环节可以加以改进。首先,教师让孩子可以进入图书区,为孩子提供相对封闭的空间。由于营造了一个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幼儿沉浸其中。其次,让幼儿自己带来图书,丰富图书种类,使幼儿有阅读的兴趣。
4.离园前,教师需要接待家长,但总会有几个幼儿晚来接,幼儿就会开始追闹。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易收放的玩具或让幼儿在区域中活动,缩小幼儿的场地范围,使家长也能找到幼儿。
二、组织好幼儿的课间活动,让他们“适度地动”“有益地玩”
1.安排合理的空间,让孩子投入到各个区域的活动当中。集体活动中幼儿都集中注意力学本领,课间活动刚好可以让孩子们休息放松。走廊里空气新鲜,视野开阔,是孩子们理想的活动空间,但如果幼儿都到走廊里活动,就会显得十分拥挤,有安全隐患。于是便划分出多个课间活动区,将幼儿分成若干活动小组,每组六位小朋友,每天各组轮流到各区活动。走廊是其中的一个活动区,为了保证活动安全,可用给各组排值日生的方法限制人数,如果是周一,就由每组一号值日生去走廊自由选择玩小型体育玩具,周二由每组二号值日生出去活动,依此类推。这样在走廊里活动的孩子少了,就不会你推我挤,而且每个孩子每周都能保证一次户外课间活动。课间活动时,由班中保育员在走廊指导孩子们活动,老师则在教室指导孩子们玩其他游戏,室内室外井然有序,让人十分舒服。
2.适时安排一些和主题相结合的活动,让幼儿有事可干。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那些安静活动的小朋友都是有具体事情可做的,如看迷宫图谱、观察自然角里的动植物等;而那些走东串西的小朋友都漫无目的地玩,难免会影响别人,制造事故。怎样让后一部分孩子也有事可做,不“惹是生非”呢?于是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自制了一些与主题活动相关的小玩具,组织他们在课间活动时玩游戏,随着主题的变化,还不断生成新游戏,保持幼儿玩乐时的新鲜感。这样在课间活动时,这部分孩子乐此不疲地游戏,放松身心。
3.参考一些民间游戏和玩具的玩法,提供孩子可以玩耍的道具。在课间活动里,对某一活动区或某件玩具,玩的次数多了,幼儿就会逐渐失去新鲜感。为了调动和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需要不断拓展活动形式,更新活动内容。如让孩子每周一带一件小玩具放到自己的玩具柜,到周五再带回家,以便课间玩耍;为了培养孩子爱看书的好习惯,请每位幼儿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在课间活动时,孩子们高兴地拿出来和好朋友一起看,或相互交换着看。
1、探索响瓶的不同玩法。锻炼上下肢和手指肌肉的力量。
2、在学习用眼追踪、观察物体运动方向的同时,提高躲闪能力。
3、感受大家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收集和制作两个大小不一的响瓶(饮料瓶的瓶盖上穿三个小洞。内放小石子、铃铛等沉底的物品,使其摇晃能发出声响),盛满水的盆(盆的数量根据幼儿人数和盆的大小决定。避免幼儿在装水时拥挤)。
2、幼儿能自己拧下瓶盖,装水后拧紧瓶盖;能用响瓶做早操;能看教师手势站成左右两列。
活动过程
1、幼儿手持两个响瓶。平时做操的队形站立,教师晃动手中的响瓶提问:你们手中拿的是什么?响瓶邀请小朋友和它一起玩。我们一起带着响瓶做早操吧!
2、幼儿自由探索响瓶的玩法。
教师:响瓶要小朋友带它玩,想一想,可以怎么玩?引导幼儿尝试用手、躯干、腿、脚等多种部位与响瓶进行游戏。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发现新颖的、安全的、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发展的动作。
幼儿站成两列。师生共同小结:表扬积极参加活动的幼儿;请有创意的幼儿展示自己的创意,教师及时用语言总结。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与响瓶进行活动探索。
3、游戏“响瓶飞上天”,锻炼幼儿的上肢肌肉。学习眼睛跟踪物体运动躲闪。
教师:响瓶玩得真高兴,现在它想飞到天上去,怎么办?
请个别幼儿示范将响瓶用力向上抛,用“看响瓶飞得高不高”,提醒幼儿眼睛看着响瓶的运动方向。
教师:响瓶落下来会砸到我们的,怎么办呢?引导幼儿眼睛看着响瓶的运动方向,学习躲避响瓶。
幼儿将大响瓶放置在场地周边后,自选空地练习向上抛小响瓶,并学习躲避物体。
小结:表扬能够向上抛响瓶并能躲避的幼儿。引导幼儿总结出“眼睛看着响瓶的运动方向学习躲闪”。
4、游戏“响瓶滚得远”,锻炼幼儿的下肢肌肉,继续学习眼睛跟踪物体。
教师:现在响瓶想滚起来,要滚得远远的,怎么办?
请个别幼儿示范将响瓶用力向前踢或向前推,通过比较,总结出用脚踢可使响瓶滚得更远。
幼儿站在场地的两边,用力向前踢响瓶,响瓶踢出后,要看清楚响瓶滚到哪里,将响瓶捡回来站在线上再踢。提醒幼儿在奔跑中要眼睛看着前面,学习躲避他人。
进行看谁踢得远的比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站成两列,师生共同小结:表扬能躲避他人的幼儿。
5、游戏“打水仗”,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巩固躲闪的技能。
教师:我们能不能用响瓶来打水仗呢?
幼儿自由表述后,教师总结,并完整地讲解示范游戏的玩法:男女幼儿各分一边,每人选一个盆,将自己的两个瓶子装满水,将响瓶当水枪,当老师发出指令后,对面双方互相“开火”。要求幼儿学习看对方的行动躲闪,尽量不要让自己被打中。
幼儿游戏,教师提醒幼儿躲闪。
小结:请躲闪成功的幼儿示范讲述自己的动作,幼儿说不清的教师帮助讲解。
幼儿尝试运用他人的经验再次游戏。
6、总结活动,帮助幼儿感受大家共同游戏的快乐。提升活动中获得的经验。
教师:今天,我们和响瓶一起玩,响瓶可开心了!你们呢?
幼儿自由表述。
教师:今天不仅响瓶开心,我们也很高兴。游戏中我们学会了一样本领,想想看是什么?
幼儿自由表述,教师在此基础上启发:在游戏中要学会躲闪。就要学会用眼睛看运动的物体。
在轻柔的音乐背景里,师生共同做放松动作:用响瓶轻轻敲击手臂、腿部,相互间敲击背部。时间不少于1分钟。
活动建议
教学变式:根据季节和地区特点可更换材料,如纸球、沙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