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老舍的资料

关于老舍的资料

时间:2023-05-30 09:3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老舍的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老舍的资料

第1篇

王金仙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舍《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笔下的这块“宝地”就是济南。济南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南依泰山,北傍黄河,其复杂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它独有的泉水丰富的特色和度冬如春的气候特点,是齐鲁大地上的一朵奇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在这儿生活了四年,对济南的秀美风光钟爱有加,也特别享受在这里的生活。“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于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老舍在自己的自传里这样说。《济南的冬天》等系列散文就是在这个阶段酝酿创作而成的。

在《济南的冬天》中老舍笔下的济南是如梦如幻的,澄澈空灵有如处子;秀丽恬静有如韵致款款的古装仕女;温情脉脉有如慈爱体贴的母亲。然而当我们静静地读完老舍先生的《老舍自传》和《济南的马车》等一系列文章,会发现真实的济南呈现在老舍先生眼前的一切却并不是如《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中描写的那般完美,相反是有其“败陋”的一面的。济南的环境是这样的:“大路上灰尘飞扬,小巷里污秽杂乱,虽然天色是那么清明,泉水是那么方便,可是到处老使人憋得慌。”关于秩序:“到济南来,这是头一遭。挤出车站,汗流如浆,把一点小伤风也治好了,或者说挤跑了……”那么,是什么深深地迷醉了老舍先生,而使济南的景物给他这样妙不可言的美感呢?结合《一些印象》和《老舍自传》等资料,我们理解了老舍先生的两种情结,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济南的冬天》中的美轮美奂的景物。

一、乱世文人对恬淡生活的追求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提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又用拟人显出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凸显了这个“理想境界”的舒适宁静。老舍在他的自传中写道“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的确,不管是一种文人气质使然,还是半世颠沛后对安全感地追求,他内心深处都有了这样一种对安适宁静生活的向往。

来到济南,济南秀美的自然景物深深地吸引了老舍先生,与童年时代和老母亲相依为命、成年后的只身一人漂泊相比,他个人生活上也是趋于稳定安乐,而且这个阶段不管是任教,还是创作都进入一个成熟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特别是创作获得了大丰收,有小说《大明湖》《猫城记》和散文《一些印象》等大量的作品问世。“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所以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景物更多地呈现一种静谧之美,是那样的安然、宁静。

二、爱国深情晕染美景

济南自然景色的美丽掩不掉人为的“败陋”。对现实的不满,对当局的失望,必使这位经过了“五四”洗礼的进步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见解,鲁迅先生在两年后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忆》一文,这是以杂文的形式直接抒发要唤醒世人的写作目的。老舍在1944年开始创作的史诗式的巨著《四世同堂》,倾注了自己的一片爱国深情记叙了北平沦陷后,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百姓的不安、惶惑,更表现了中华儿女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

同样是为了唤醒这种忘却的记忆,出于一片爱国之情,而老舍先生在散文《济南的冬天》中却用了另一种方式:把济南的美描摹出来,告诉国人:我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我们要去热爱她,保护她。于是先生把自己眼中济南的秀丽娇媚用生花的妙笔表现出来,甚至把济南人格化,把她写得娇美可爱,颇通人性。用“不忍得”把水写得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绿意。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如此充满灵性,可谓山含情、水含笑。老舍以“理想的境界”“宝地”对济南的山水极尽赞美,甚至对笔下的济南景物是那么怜爱,甚至请求老天对娇秀的济南给予呵护,“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老舍先生对济南的热爱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溢于言表。是呀,那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的母亲,一草一木总关情啊!那么娇美柔弱谁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要拼尽一己之力去呵护,使之不受蹂躏。那么情意相通这样带泪的微笑将使多少壮士扼腕叹息,立志奋起一搏啊。作者把济南的冬天描摹得美轮美奂,突出她与我们的情意相通,也是为了唤起人们“忘却的记忆”呀。

读《济南的冬天》,我们分明看到了作者这样的情怀:渴求安适生活的文人情怀,为了唤醒世人的赤诚爱国之心。因而《济南的冬天》中的景物描写是济南现实自然景物基础上的升华,是理想中的世界,所以才这样的安恬梦幻,令人神往。都说乱世出英雄,其实那善感的文人情怀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乱世造就的呀。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

第2篇

关键词: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实施建议

《骆驼祥子》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也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2020年4月,该书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因此,以《骆驼祥子》为例研究整本书阅读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走进整本书阅读:老舍与《骆驼祥子》

老舍为何写《骆驼祥子》?老舍自幼就生活在北京的小杨家胡同里,在此见证了勤劳朴实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的时代场景,目睹了城市的平民百姓在社会现实的残酷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在老舍笔下,“祥子”就是普普通通的众多北平车夫中的一个。他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谈道,在与朋友闲谈时,聊到北平车夫三起三落的买车故事,其中一个车夫虽被军队俘获,但却因祸得福,牵回三匹骆驼,而这就是老舍写这本书的源泉。[1]老舍从小扎根在社会底层,他对车夫的艰辛生活和精神世界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骆驼祥子》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与人物命运才显得真实动人。老舍怎样写《骆驼祥子》?因老舍对底层人们的生活感同身受,他将祥子放在了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尽力用平民的视角去叙说祥子的故事。他在撰写《骆驼祥子》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同情,而是更加深刻地揭示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病态,进而唤醒更多无知的人们。在关于如何诉说“祥子”的人生命运上,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谈到:首先确定小说的中心,他向齐铁恨先生打听骆驼的生活习性,之后便确定应该以车夫为主,骆驼为陪衬;其次从朋友那里得知了骆驼和祥子的关系,故祥子便冠有了“骆驼”的称号;接着确定了小说人物的基本形象特征。在撰写《骆驼祥子》时,老舍考虑到了所有与祥子相关的出身、性格、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最终完成了《骆驼祥子》这部举世闻名的著作。《骆驼祥子》的阅读价值。《骆驼祥子》中包含各式人物,从他们的身上能看到上世纪30年代社会各阶层的为人与处世方式。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谈及,这是他第一次以车夫的视角来描写北平的生活,也是最满意的一次[2]。《骆驼祥子》语言新鲜活泼,借用些许北平口语,充分实现了语言艺术与深刻思想的完美结合,奠定了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骆驼祥子》的阅读价值是深远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去掌握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具体知识点,还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一是阅读的教学目标。课标对第四学段的阅读作了如下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骆驼祥子》是一部约26万字的长篇小说,一方面满足课标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人生命运的思考。在学情方面,七年级学生刚完成小升初的学习阶段转变,对周围的新鲜事物仍充满着好奇心。但是,因学生们掌握的生活知识经验有限,他们在理解《骆驼祥子》描述的种种社会现象时存在较大难度。《骆驼祥子》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部分。该单元所选取课文讲述着“小人物”光辉品格的故事,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重熟读精思,感受文章的意蕴[4]。基于此,笔者将《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第一,通读全文,感受《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学习老舍的写作表达技巧;第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分析祥子人生命运的变化过程,体会祥子的人物形象;第三,联系生活实际,总结《骆驼祥子》于青少年的启示及意义。二是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概括《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运用圈点勾画阅读方法,探究与学习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学会阅读长篇小说的技巧。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用话语概括出此书的主要情节,借助思维导图来厘清文章的思路。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圈画的方式把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或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疑难,或放到课上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因《骆驼祥子》中出现的人物众多,教师需引导学生们挖掘人物描写背后所运用的手法与技巧,并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教学难点是结合祥子的人生命运变化过程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探讨《骆驼祥子》的时代意义。《骆驼祥子》写了人力车夫如何因生活所迫从一个心地善良、刻苦刚强的车夫逐渐堕落成“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祥子的人生命运为何有这些转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在阅读此书时,应当明确学习本书不仅要知道祥子的悲惨命运以及黑暗社会对百姓的无情压迫,还要能够从书中获得相应的人生启示。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是激发阅读兴趣,保持积极阅读心态。因学生对“小人物”传记式一类小说接触较少,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此书时可通过回顾以往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可以引导同学们以前学过老舍的《猫》《草原》《养花》等一系列散文。这些散文的共同之处在于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景、物来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此外,还可从书名入手进行设问:祥子是人名,而骆驼是一种动物,题目为何将这两者组合在一起呢?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本书,借此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以“骆驼祥子”为题?祥子长的像骆驼吗?祥子是卖骆驼的人吗……而要回答此类问题,可在书中找到答案:第一,骆驼给了他继续思考的希望和动力,正如书中写道:“骆驼!祥子的心一动,忽然的他会思想了”[5]。可见,祥子把骆驼当作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第二,表现出祥子对骆驼的同情,正如书中表述“他明知道骆驼不会帮助他什么,但他和它们既同是俘虏,好像必需有些同情”。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祥子对骆驼命运的走向也无法预料,故心生悲悯也不足为奇。第三,祥子将骆驼的命运视为自己的命运,正如书中所述“骆驼的命运也就是他的命运”。可见,“骆驼”与“祥子”在本书的结构和内容上都有着紧密的关联。二是充分保障课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在日积月累中养成,教师可根据《骆驼祥子》篇章结构来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如《骆驼祥子》整本书呈现出了祥子人生命运的“三起三落”,因此可将全书24章分成五个部分:第一、二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祥子从有车到被军队掠夺后的无车,可谓第“一起一落”;第三章至第十二章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祥子卖骆驼攒钱买车到被孙侦探骗钱无车,可谓第“二起二落”;第十三、十四章为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祥子无奈回车厂,却不幸与刘四爷决裂,与虎妞成婚,这也是他走向落魄生活的开始;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为第四部分,主要介绍祥子婚后生活,虎妞给祥子买车,事后随着虎妞难产死亡又无车,可谓第“三起三落”;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为第五部分,主要介绍祥子的结局。在阅读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书本脉络,分析人物关系,探究人物命运变化原因,完成对本书的深层次理解。此外,教师需要适时为学生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根据课标及教材要求,学生在读该书时,可采用圈点批注法进行学习。圈点的内容应当是本书的理解关键点或者疑难点,为理解本书内容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可选择某一种固定的圈点勾画方法,并将这种圈点勾画阅读符号固定下来,逐渐养成自己的一个阅读习惯。三是设置阅读任务,层层击破本书难点。首先是分析祥子人物形象。书中第一章对祥子进行了一段十分细致的外貌描写,其中最典型且具有总结性的句子是“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坚壮”指的是祥子强烈的求生欲望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沉默”指的是祥子的性格孤僻,书中写道:“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委屈,他没有父母兄弟,没有朋友。”另外,还可通过次要人物的描写来观照祥子,如书中讲到给老马买包子是这样说的:“他向来没有轻易撒手过一个钱,现在他觉得很痛快,为这一老一少买了十个包子。”这也充分体现出祥子身上善良的品质。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祥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愚蠢麻木、懒惰奸猾、自暴自弃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可针对书中的事例对描述祥子人物形象的关键词语进行提炼,逐步完善祥子的人物形象。其次是探寻祥子堕落的原因。祥子的堕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祥子作为底层人物身处恶劣的时代环境中,他心中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买到一辆车,可是对于他来说却如此之难。更令人痛心的是祥子始终不明白自己为何沦落至此,可见当时社会对底层人们的压迫是多么残酷。作者用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写祥子的妻子,足见其妻子的重要性。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虎妞是特别爱祥子的,如为了和祥子在一起而和父亲决裂。但虎妞的爱是占有的、自私的、霸道的。在地位、爱情不对等的情况下,祥子与虎妞的爱情最终也走向了悲剧。当然,祥子堕落还有他自身的原因。在固执、狭隘观念的影响下,祥子认为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一定可以过上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可总是事与愿违。当失去了虎妞与车后,在精神上无依无靠的祥子终于被现实生活压垮了,最终走向了堕落。再次,品析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根据自己在北京生活居住的经验,最大程度发挥了北京市民口语的表达效果,让读者在阅读时深刻地感受着上世纪30年代北京的时代风貌。在书中,使用北京口语的例子随处可见,如“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他们的跑法也特别,四六步儿不快不慢,低着头,目不旁视的,贴着马路边儿走,带出与世无争,而自有专长的神气”……这些话语中以北京的“儿化音”居多,呈现出浓厚的北京味儿。此外,老舍在描写画面时也善于借助修辞手法,如虎妞早晨起来的片段,书中是这样说的:“黑脸上起着一层小白的鸡皮疙瘩,像拔去毛的冻鸡。”这一比喻可谓生动形象,虎妞被寒冷天气而冻住的样子在我们眼中活灵活现。学生们在阅读时可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学习老舍的语言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阅读思考能力及写人记事的写作水平。最后,总结作品阅读启示。从书本脉络来说,可以“三起三落”中发生的具体事例来思考祥子的境遇,获得相应的启发。如“一起”(攒钱买车)中告诉了我们生活中充满磨难,需要自身勇敢奋斗,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在“一落”(被捉失车)中祥子为了赚更多的钱,冒险拉客人,结果连人带车都被带走了,启示我们不要贪小便宜而吃大亏,做事应冷静考虑;在“二起”(二次奋斗)中祥子向刘四爷租车,为第二次买车而奋斗,告诉了我们人要有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在“二落”中孙侦探敲诈了祥子所有的钱,使得祥子买车的希望再次落空,这告诉我们社会是现实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而收获的却不一定是成功;在“三起”(再次买车)中虎妞给钱让祥子买车,祥子从勤奋刻苦转向了麻木颓废,这说明残酷的社会现实终将会磨灭人的意志;在“三落”(妻死卖车)中祥子为办丧事无奈卖车,小福子死后祥子彻底堕落,这告诉我们在这充满压迫的旧社会,普通百姓很难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从书本主题来说,我们不仅要明确老舍借助《骆驼祥子》来表达自身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更要结合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思考,珍惜当下,在广阔天地中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阅读启示时应注重结合具体事例,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2]贾靖.《骆驼祥子》导读[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第3篇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孔圣人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智者都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之后,才可以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发言,并且勇于提出问题。读书应该是从没有疑问到有疑问再到没有疑问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书读懂,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通过质疑可以激发主动探求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教师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找准学生兴趣点,思维才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教学老舍的《养花》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果然,有学生提出:“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表现他养花的乐趣,如快下雨时抢搬花草,自己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他还认为是乐趣?”我让同学们阅读课文,讨论这个问题,同学们在探讨中了解老舍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受苦中作乐。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激励他们大胆质疑,让他们互相探讨,不仅有利于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造语言的实践机会。

二、深化课本教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语言学习、知识积累和拓展,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第一手重要资料。如果老师重视并运用教材,就会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起到很好帮助。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其中有许多含有对话的段落,可以让学生多练习这些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典型语言。比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对话训练,仔细阅读并感受小蝌蚪寻找妈妈的心情变化,由一开始的失望到之后的开心,还有其他小动物的描写,鲤鱼、乌龟、青蛙妈妈,作者对它们的描写都非常生动而真实,充满童趣。学生感受到对话的应答性,体会到人物的对话会由于情境、身份、说话方式的不同,进而变换语气、语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改变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防止思维守旧、僵化,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思维角度,激发学生换种角度思考,探索新问题,发现新成果。例如:讲解《假如没有灰尘》这节课的第二课时时,我把关于“灰尘”的问题分为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所处的空间中应该有灰尘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我们所处的空间中不应该有灰尘的存在,而是非常干净的。然后,让同学们从其中一方面入手,以辩论形式开展讨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有可能因激动或知识有限出现各自片面强调个人的观点,在相互争执情况下,老师巧妙指点和及时控制,使双方在和谐友善的气氛中唇枪舌剑。通过辩论学生会得到更深刻的认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消化知识转化为主动理解、运用知识,让安静地听老师讲课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口语交际。

四、重视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只靠课堂上学到的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可以自主参与的口语交际空间。学生的生活丰富而多彩,这就为他们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老师应该用心抓住现实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参与,参与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诸如踏春、扫墓、植树、六一活动等。活动之后,学生都会激动和开心,老师可以趁此机会组织学生把活动中最感兴趣、最有意义的情节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口述时老师要强调条理性、逻辑性,用词是否得当,语言是否流畅,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

第4篇

一、民歌的教学

2013年4月在镇江举行的“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培训会”上,就有专家让在场的音乐教师分成男女声来进行“异曲同唱”,结果发现效果更好,这也给中学音乐的民歌教学带来了启示:民歌的旋律久唱不衰,但教法可以不断创新。北方的少数民族民歌的教法可以因曲而异。有的可以从歌曲的背景故事入手,如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讲述关于“嘎达梅林”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有的也可以从民歌的种类开始,比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花儿”,这就需要教师先给学生讲解“花儿”和“花儿会”,然后再学唱歌曲;还有的则可以从介绍作者开始,比如新疆民歌《青春舞曲》,上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西部歌王”王洛宾的资料和歌曲,然后从欣赏他的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开始教学,等等。

二、曲艺音乐的教学

曲艺是一种表演艺术,泛指说唱音乐,大致可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和琴书五类。八年级欣赏课中,有一课为欣赏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和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两种曲艺离中学生的生活都比较远,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形式。苏州评弹有着抑扬顿挫的音调、优美儒雅的音律。《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为诗词谱曲的优秀作品,是一首抒发悼念情感之作。作者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奇特而瑰丽的联想,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重整河山待后生》是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度身订制”的主题歌,这部电视剧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而老舍先生的小说本身就“京味”十足,契合这一背景,词曲作者特地选用了京韵大鼓这一北京传统曲艺作为主要表现形式。骆玉笙先生的演唱,苍润、浑厚、开阔,而且通俗、自然。但是,作为电视剧的主题歌,它又带有很强的流行音乐元素。欣赏完以上两首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一张表格,分别从流行地区、方言、曲调、伴奏、风格几个维度,比较、了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说唱音乐片段,充分感受曲艺音乐的特点。然后,再欣赏四个音乐片段,分别是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山东琴书及东北二人转的几个唱段,要求学生根据音乐语言的特点,独立地分辨出具体而又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

三、戏曲音乐的教学

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其中最基本的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要素。戏曲音乐的唱、念是诗歌化和音乐化的,做、打则是舞蹈化的。让戏曲走进音乐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戏曲的氛围中亲身体验戏曲丰富的韵腔、内在的神韵,品味中国民族音乐的内涵,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八年级第五单元的《梨园漫步》是一堂戏曲音乐课,教材内容主要是京歌《唱脸谱》和黄梅戏《山野的风》。学唱前,可以让学生先看一段原版的《唱脸谱》演唱和一段黄梅戏《天仙配》的录影视频。《唱脸谱》的旋律,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很快可以激发学生想学唱的欲望。接着,教师可以从我国的国粹———京剧入手,讲述它的起源、四大行当、两大唱腔等。然后再讲解黄梅戏的特点,即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它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进入教学互动体验环节中,教师可以请学生一一说出歌曲中脸谱上呈现的人物分别是谁,最后再分段模仿演唱。集体做“回放”游戏,要求学生回忆黄梅戏《山野的风》的旋律,并努力模仿演唱出其中的一两句。这样形式多变的音乐教学方法,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京歌”“黄梅戏”的兴趣,在学唱“京歌”“黄梅戏”的同时,也对京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课后的教学延伸也非常重要,比如,要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更多的民族戏曲知识;尝试认识戏曲伴奏的乐器,尝试演奏戏曲合奏乐器;观看戏曲影视节目或者看现场演出,欣赏戏曲人物造型,模仿简单动作;了解本地区戏曲样式,学唱其中的精彩片段;策划、组织学生开展戏曲模仿秀活动;在校园重大演出活动中,植入戏曲音乐板块,等等。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民族民间器乐也有200余种,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民族歌曲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学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本文作者:王甜甜工作单位: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

第5篇

关键词:语文网络资源利用

现在,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发展到运用电脑等通讯设施组建的信息网络,校园网络教室建设,与因特网的连接为我们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了基础。我们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具有现代信息的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网络资源的利用,具有以下作用:

一、信息量充足,扩大知识面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散见于教材各册及课外读本中,而传统学校的书总是有限的,信息的传播也有限,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达到新课程关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但是须花大量时间、精力,有人说这是一项投入多,产出少的工作,仅适用于教学中的评比、检查、参观等装点门面的场合。我们也不可能经常用CAI来教学。为什么不上网呢?互联网能将全世界的学校、图书馆和其他信息连接起来,这时的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更是一座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

网络,汇集了大量文学作品、资料、教学软件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放性,是任何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如教学老舍的话剧《茶馆》,我们在著名的搜索引擎上输入“《茶馆》”或“老舍”,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有关的有意义的资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课本剧并表演的兴趣,我又提供了“三槐居”网址,让学生观看教学影片,剧中表演者原汁原味的京腔,很快就将学生领进话剧去品味人物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话剧艺术的魅力所在,并引起了他们的表演欲望与激情,课后他们自发表演,效果良好,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课本中节选了《茶馆》的一部分,学生想看全文,怎么办?课堂时间紧,我们不妨下载,或记下相关网址以备阅读。信息量的大大增加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交互性便捷,提高训练效果

语文教学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做法是以试卷为形式,容量少,形式单一,且反馈慢。而网络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中语文学科的辅导资源,根据兴趣,让学生有选择地练习,对学生整个训练过程进行个别化指导,努力实现因材施教。有共性问题及时反馈至大屏幕进行探讨,这样可立即明了测试中的焦点问题,及时分析、讲解。

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作文教学。我校要求写周记,学生在完成周记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教师的修改意见,学生对作文的热情随时间推移而减弱,甚至于第二次批改时发现学生前次作文错字还没改。

鉴于这种周记练习方式反馈信息时间慢、学生训练效率不高的情况,我采取让学生在学校网络教室用电子格式写文章的练习方式,这样便于在网上展示学生的修改过程,师生边改边讲解,共同商讨,可以实现全班面批。学生在修改中兴趣大增,师生交流通畅,习作中的一些存在的问题不断被及时发现,创新思想的火花不断被激发出来。同时学生之间习作互动的机会多了,可以及时吸收其他同学的优秀片段,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习作的技巧。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学会了自我修改,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将网络资源与语文有效整合,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同行交流、分享。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可将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于观察、体验、认识的现象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思维情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能进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状态,得到更好的素质教育,教师也能根据教学信息调整教学节奏及进程,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过程中尽量采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1.提供必须的作家作品资料,并以《红楼梦》电视剧主题曲为背景音乐,《红楼梦》书的封面作背景图案。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积累,融汇整合。

2.将《林黛玉进贾府》全文和优美的古筝曲,典雅的图片相结合,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对文中贾宝玉、林黛玉肖像描写的配乐朗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根据本文学习目标,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人物形象,借助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引导学生根据网络提供的相关人物评价,进行探索性的质疑研究,从而弥补自己认识的不足,从中发现人物描写的异同点,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典型意义。如有疑问,及时提出,和其他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大家“疑义相与析”,共同提高。

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ortPage等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将网络资源和课文重难点整合,总结,延伸拓展。给学生提供“黄金书屋”“榕树下”等网址,鼓励学生合理选择有效网络资源,合作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课件,他们既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会认识到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有助于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并增强学生合作、交往的意识。

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教”与“学”进入最佳状态,更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更好地实施语文素质教学。但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网络资源不能有效体现,同时学生面对大量信息会无所适从,大量时间会用在搜集、处理信息上。我们首先要逐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信息筛选的能力,使传统语文教学在网络资源环境下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

第6篇

论文摘要:从古至今,农民始终是社会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受到普遍的关注。文人在文学创作上,没少以“农民”形象为主要描写的对象。其原因是农民这个角色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下,发生了多次的改变。它的每次改变往往伴随着历史的巨变,是富有时代意义的。它已成为反映历史的主角,所以文人通过再现当代的农民生活,写出了真实的社会形态,还有文人对社会环境的深邃思考,对提高大众的文化、思想水平功不可没。反映时代的作品是丰富的文化宝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智慧,改变着社会的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自给自足经济下

回顾历史,当城市仅作为政治中心的存在,城乡在经济上差异很小时,我们国家处在小农经济体制中。自给自足的经济现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几乎每家每户都以田地为谋生手段,也没有将农民独立成特殊群体的说法。那么,不难想象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如何了。封建社会地主阶层猖獗,变换手段压榨百姓。加之国家征收赋税严重,自然民不聊生。诗人通过写诗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之类的这些在当时很常见,诗歌体裁也多种多样。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

为开端,外国侵略者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社会格局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殖民地大多在城市,而乡村还保留封建社会的剩余势力,两者分化已经很明显了。外国人将商品经济引入中国,中国被迫放弃原先的自然经济。加之中国的一些实业家创办的民用企业,都在加速着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革。此时,城乡出现二元化经济,这是直接导致了农民大军向城市转移的原因,很多进城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他们在城里以其他方式谋生。从此,城乡的单向流动的状况鲜有变过。

3.建国后

在“五四新文学”诞生后,文学作品量日益丰富。许多文人开始关注农民工进城这一社会现象,并创作出许多思想深邃的文学作品,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文人对于这类“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群,似乎有着强烈而执着的兴趣,几乎成为了现当代文学中孜孜不倦探讨的主题。分析下不难看出关注“农民工进城”的意义:1.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关注他们的生活有社会意义。2.他们是传统的剩余,大多文化素质不高,研究他们在社会巨变下,思想轨迹的转变很有价值。3.他们中的大多人的结局都以失败而终,究其原因将引发社会深思。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较早的描写“农民工进城”的小说。有如潘训的《乡心》,小说讲述了在农村衰败后,主人公阿贵成为较早一批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代表。原本以为从此幸福生活降临,没料到来到城市后,人生地不熟,勉强维持生计都还算困难,阿贵最后灰心意冷。还有王任叔的《阿贵流浪记》也有类似的描写。处于由殖民经济和市场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形势下,农村的自然经济必然破产。而多年处于传统安逸下的这些农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在身心上都难以接受。即使他们许多渴望着“城里人的生活”,但没有意识到在“城里生活”所需的转变,这必然导致失败。20世纪30年代,作家吴组缃、王统照、老舍等人,对这种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描写。在长篇小说《山雨》里,主人公奚大也是被逼进城。老舍的《骆驼祥子》很有名,祥子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的身上拥有着中国人提倡的传统美德,但最终还是以幻灭结尾。这种结局的实质原因,首先是社会环境不好。而来到城市打工的人,全部都因家乡经济破产来到城市寻求谋生。但城市的环境又不能适应,个人本身素质就有限,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能让生活牵着走,失败是必然的。看着文学作品里的主人公,发现他们身上都有可爱之处,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际却也无可奈何。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由于没有过渡和引导,对乡村和农民来说,被迫转变没有准备,无法消化,只能不断造成身体和心灵上的困苦。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流趋于稳定甚至停滞。其原因很复杂,大致有:城市的户籍制度的建立,阻挡了农民从乡村涌入城市。这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以农村为题材的描写不再像原先那样对农村的破败突出描写。此时,“农民工”在文学视野中的形象是欠缺的。

21世纪初到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更大。农村的建设走入瓶颈。户籍制的略有松动,造成大批人口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社会现状的变化,给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时期作品有如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以写农民陈奂生的视角,来看城市生活的变化。小说《哦,香雪》写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文明成果对一位乡村少女的吸引程度,借乡村少女形象,来写出无数的乡村人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后,社会由于过多的农民工进城引发了诸多问题,使得一部分不得不弃城返乡。这时的文学作品描写的重点仍是以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渴望和想方设法进城的故事。如中篇小说《到城里去》,还有小说《城市里的一颗庄稼》讲述的是名叫崔喜的农村姑娘,为了进城,不惜嫁给死了老婆的30多岁的城里人宝东。小说《富萍》讲了农村姑娘富萍来到城市后,对城市生活产生了留恋,为了留在城市,她婚变后选择了嫁给城里的一个残疾人。有些小说从另外的角度来写农村人进城,它们以进城后的农村人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展开描写。农村人来到城市生活,需要适应城市的环境,从生活方式到价值取向都要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却不容易,小说《北京候鸟》讲述的是来北京谋生的外地人就像候鸟迁徙一样,虽然来到了北京,却不能及时适应都市环境、文化。还有的一直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这些农民工重返家乡,城市生活的岁月成为了一段记忆。文学作品中有较多的返乡者形象,如小说《归去》、《蒙娜丽莎的微笑》、《上海一夜》、《异乡》、《紫蔷薇影楼》等等。看似他们的重返是原地踏步,其实不然。在城市生活的经历对他们将造成一生的影响,城市的生活资料丰富,生活水平很高,生活节奏很快。这些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正面的影响,亦有可能影响是负面的。

近现代文学史上,作家通过创造典型人物形象,一方面激起读者的同情心,另一方面引发读者思考。其中更有作者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农民工作为百年历史的主角,他们的人生遭际受到普遍关注,探索他们人生的轨迹,对社会思想的进化很有益处。从他们短暂的人生中,看到了社会的缩影,看到了社会变化的过程。文学上对“农民工”的描写构成了一个系列,这个系列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逢增玉,苏奎.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兰州大学学报.2008.1

[2]樊星.当代文学中的“农民性”问题.文史哲.2009

[3]熊峰.谈谈我国现代文学中农民形象变化的“轨迹”.九江师专学报.1989

第7篇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的教学模式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学校中,我们随处可见校园网络、多功能教室、电子图书馆、多媒体设备,这些为现代化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基础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提供了条件。许多教师也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两者的有机整合并非简单的照搬,不是将教案搬到PPT上,找几张图片,放几个视频就可以了,而应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丰富性、多元性、直观性、快捷性及互动性等特点充分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借助现代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下面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际,谈一谈在职教语文课堂中如何与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整合教学。

一、利用网络资源,养成自学质疑的习惯

现代信息技术促成了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上拥有海量的资源、最新的信息,这些大可为职教语文教学所利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

如在新课预习环节,学生便可先在互联网上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事先了解作者资料、写作背景、文化底蕴等;对于不理解的生字生词进行自学,对于文章涉及的写作技巧、思路、目的等进行了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在家里通过学习论坛或学习群组进行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如此,每个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会掌握丰富的信息和资料,教学时必定会令教师大为惊喜。在课堂上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和引导,即可让学生快速掌握与本课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讨论的好习惯。在教完每一单元后,教师可让学生上网下载和完成作业。对于本单元的拓展延伸部分,也可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料自主学习,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知识量,提升理解能力。此外,网络上的海量资源,以及多元的见解,促使学生学会甄别信息、辨别真假,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营造情境氛围,促进理解掌握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地将各种生动的图片、严谨的数据、优美的文字、形象的音效,以及直观的动画集合在一起,共同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这样就会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给死气沉沉的课堂增添几分活力。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下增强对知识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如学习散文时,要求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散文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韵味,从而理解作者优美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等,它们看似写景写物,实则是作者借景抒情、寄怀于物。要真正品味其中的韵味,欣赏其中的文美,理解其中的意境,就必须通过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品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可能,可下载与散文景致相似的视频供学生欣赏,通过适合的音乐营造氛围。学生虽身在课堂上,心却仿佛飞到了宁静的荷塘边欣赏唯美的月色,看到了故乡秋天里飘舞的落叶,来到了奇妙的空中楼阁,欣赏到白雪皑皑静谧的冬景……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营造浓浓的意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实现互动交流,提升探究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互动性、交互性的优势,为职教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交流的空间与平台。如前文所述,学生在预习或课外延伸学习环节中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讨论,拓展思路,扩大眼界,训练思维。在课堂上,信息技术也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如在学习同名散文的《我的母亲》和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时,信息技术给比较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教师首先通过网络收集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资料,让学生比较分析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异同,从而了解两篇散文的文化背景。然后借助多媒体音频,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体会其中不同的情感基调,尝试着理解作者的写作心情和写作寓意。接着针对散文中的关键点进行讨论和交流,如笔下的母亲和罗曼・加里笔下的母亲在行为、气质方面有什么差异?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展现自己的母亲形象?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写作方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篇散文的异同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快捷性、丰富性、互动性,催生了课堂中的交流互动,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交换,有助于学生发展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更应面向现代化,走在时代的前沿。因此,职教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推广和思考。作为一名职教语文教师,我们任重道远,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继续钻研学科教学,把握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切入点,因材施教,灵活多变,从而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现代教育教学。

第8篇

【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六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了八儿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品析八儿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聊聊生活中的“腊八粥”,

2、交流课前搜集的沈从文资料。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并圈画。

2、学生交流,“品尝”腊八粥的美味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如:“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勺大勺朝口里塞灌呢!”

3、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一件什么事?

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种种表现。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

【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三、精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文中多处写到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情形,请你画出来并作批注,体会他的心情。

【设计理念】于永正老师说过:“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一定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可以在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思、所感和所想。因此,在批注中圈、点、勾、画等符号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而教师会随堂巡视,适时点拨,在学生充分感悟后,组织交流。交流时,要引导有感情朗读。

2、小组讨论,1人发言,其他补充。

3、引导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语言这四个方面进行评析

①神态动作: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急红了眼”所表现出的急切心情。

②心理描写: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

此刻的八儿想吃却吃不到,只能想象锅中的美味,体会他焦急的心情。

③“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

从八儿的语言中体会他的天真无赖,这里写出了他对腊八粥的渴望和迫不及待,就如古诗中所说“最喜小儿无赖”。

文中八儿的语言最为有趣,于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

4、情景再现,品读语言

①呈现文中三处对话,学生自由读

②片段一:师生合读片段二三:学生合作演读

【设计理念】采用多种方式,以读促悟。描写、抒情课文,可“诵读欣赏”。

5、在沈从文笔下,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6、八儿这么想吃粥,他吃到了吗?引出最后一段话。

7、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吃腊八粥的情景。

【设计理念】此环节是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四、课外延伸

名家阅读:推荐阅读冰心和老舍的《腊八粥》

【设计理念】高老师昨天在讲座别提到:要注重类属化阅读,瞻前顾后,由个及类。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们注重把无休止的课堂提问变为几项有张力、有探究价值的学习任务,建立篇章意识,强化整体性阅读。

【导学案】

1、学写生字。

tuò mò

nónɡ chóu

ɡǔ zhànɡ

fèi ténɡ

tián tián nì nì

) (

)(

) (

) (

2、熟读课文

3、关于腊八粥,你有什么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收集作家沈从文的资料:

第9篇

一、练字加名言一举两得

名人名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一句好的名言能给人以启迪,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作文当中能出现一两句精辟的名言,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因此,中学生有必要积累一定的名人名言。基于此,我让学生每天练字一张,内容为名人名言。具体做法是:每天由一名学生负责在后黑板的名言栏内,记上一则他认为有价值的名言,其他同学以练字的形式把名言抄下来,这样学生不但积累了名言,而且还达到了练字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积累经典美文

好的文章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对于学生来说还可以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美文的习惯。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笔记本,只要看到自已认为好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美文都让学生摘抄到这个小本子上。并且,记录的时候要进行分类,这样便于查找。在写作文的时候,遇到合适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就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学生在摘抄、摹仿他人文章的同时,既积累了一些好的词句,也培养了写作兴趣,积少成多,慢慢自己的作文语言也不至于那么枯燥乏味了。

三、小故事,大智慧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感到缺乏写作素材,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一个小故事、小典故中往往蕴涵着大的智慧,为了弥补部分同学这方面的空缺,我让学生每天上课前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同时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积累语文知识的好习惯。具体方法是:每天让一名学生准备一个小故事、小典故或者是名人纪事等,内容要健康向上的,要求脱稿演讲。通过这三分钟演讲,不仅锻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同学学到了不少的语文知识,为写作文提供了不少素材。

四、天天五百字的阅读

语文是一门包容量非常大的学科,近几年中考的语文题型也特别灵活。因此单凭书本上的几篇文章是学不好语文的。要想考高分,学生必须有相当大的阅读量,我在日常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对他们这方面的训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具体做法是:每天看五百字左右的短文,内容不限;不光要看,还要边读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写读后感。这样,不光看了,同时也练了,也可谓一举两得。

五、天天三百字

关于写作,诸多名人大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经验积聚得多,情感蕴蓄得深,思想钻研得精,才可以写成好文章”;著名写作大师老舍说:“要老写才行。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两位大家的论述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日积月累和勤于动笔的重要性。为此,我让学生天天三百字,内容不限,可以是以日记的形式记一些身边同学和家长的言行,也可以写自己的心中所想,还可以写对同学、对教师的不满,如果当天实在没什么可记,还可以摘抄,只要够三百字就行。

六、鼓励学生勤发问

从心理学观点来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发问越多,思维越快。善问的同学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背影》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谁提出问题最多,就给予谁表扬鼓励。

七、擅用工具书

第10篇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导读工作

1.阅读现状分析

1.1 阅读目的不明确

图书馆优越的阅读环境、大量的藏书、先进的技术设备、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激发读者学习求知欲望。功能、作用认识不多,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特点、特色、使用方法缺乏了解,对如何利用图书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清楚,导致他们的阅读目的不明确。有的读者到图书馆后,对借阅什么书刊心中无数,也不向图书馆员咨询,看见别人借什么书,自己也借什么书。结果是借多读少,即使阅读,对书中所述的主要内容可能一知半解或不得要领。这样一方面浪费了读者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图书馆文献资料的社会价值。

1.2 热衷于娱乐、消遣性的网络阅读

调查显示我国学生上网率为84%。这一数据表明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显示,上网是学生打发课余时间的最常用方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将极大地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求,拓展学生的知识新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可强化学生合作、效率、平等的现念。但是,许多学生在网络信的利用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消遣,如聊天、玩游戏等,而将网络用于学习、研究的只占较小的比重。这种以娱乐、消遣性为目的的网络阅读倾向既不利于当代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

2.图书馆导读工作的目标定位

导读工作的目标决定着导读工作的方法、内容和思路,因此明确导读工作的目标定位是做好导读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2.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必须以自学为主,课外阅读的内容及范围可以因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有所不同。然而,在校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新生,还没有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及阅读技巧。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看到有些学生非常勤奋,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但在借阅书刊的内容方面有很大的随意性,鉴别能力不强,加上阅读能力或自学能力方面的原因,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图书馆导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著名学者老舍先生曾经指出:“一个藏书多而用书少的图书馆,也不见得是一个好图书馆。我想,一个理想的图书馆是这样的,它会指导读者读什么或怎样读。”老舍先生这一精辟的见解,充分说明了图书馆应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作为导读工作的重要内容。

2.2 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应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横向综合知识三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常规的课程学习取得,而横向综合知识是指与所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拓宽学生对边缘学科知识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由于学习时间及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高校开设横向综合知识的课程比例小,课时也少。一般来讲,横向综合知识的获取,主要应依靠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取得。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认识到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以及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在导读工作中应对学生的阅读倾向、阅读时间、阅读范围等进行合理的引导,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2.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系到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职能部门,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高校图书馆在导读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3.图书馆导读工作的方法

3.1 强化新生的入馆教育

为了使新生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有效利用图书馆,一般学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都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参观,由图书馆的人员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但由于新入馆教育的时间太短,根本无法了解使用、利用图书馆的基本常识,许多学生觉得是“到馆一游”。由于学生缺乏图书馆方面的基本常识,面对浩瀚的书海往往是感到无所适从,更谈不上有效利用。因此,图书馆应将每年的新生入馆教育制度化,对新生入馆教育的时间、内容、方法、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通过入馆教育使新生对图书馆功能、馆藏结构、目录体系等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为以后更快捷、有效地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看见一些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更不懂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检索手段查找所需要的信息,结果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却一无所获,学习的热情自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图书馆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为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将该课程规定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并明确该课程的学时和学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增强对信息进行收集、筛选、鉴别和利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

3.3 鼓励专业教师和专家学者参与学生的导读工作

高校教师一般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教师参与导读工作,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读书方法和阅读技能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及专家学者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能密切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问题,他们对其专业领域新的学术理论、新的著作了如指掌,对学生应阅读哪些著作、杂志以三大类型图书馆事业及怎样读的问题上拥有发言权和举荐权。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鼓或专家学者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书评等方面给学生作励他们参与学生的导读工作。可以聘请专业教师

4.改进图书馆导读工作的建议和思路

4.1 研究学生的阅读现状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导读工作

图书馆的实践证明研究读者的阅读现状和特点,只有准确把握和预测读者需要做好导读工作,必须先了解、求,图书馆导读工作才有明确的目标、方法及思路。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对学生的阅读心理和特点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导读工作。可以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走访,或网上留言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分析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真实阅读需求及期望。还要及时对图书馆的导读工作进行检查,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的方向,以更好地做好导读工作。

4.2 设置独立的导读机构和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并没有设置独立的导读机构和配备专门人员,一般是将导读工作融入到读者工作中去,由流通部、阅览室或其他部门的人员承担导读任务。这种现状与导读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业性是极不相称的,其结果是导读工作长期被淹没在图书馆其他工作之中,使得图书馆导读工作不突出、不专业,学生不良的阅读倾向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改变,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在高校图书馆全面设置独立的导读部门,同时配备专门的馆员,以有效地开展读者导读工作,为学生的学习阅读提高更优质的服务。

4.3 强化图书馆导读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导读质量

导读工作,为学生的学习阅读提高更优质的服务。由于导读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导读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很高。导读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图书馆导读工作质量的关键。图书馆导读人员的素质主要应包括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通图书馆专业知识,具有导读能力和技巧,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等。图书馆员只有不断更新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提高导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临玲.从大学生阅读现状谈高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6):67-69.

[2]卞青.论学校图书馆导读工作[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111-112.

[3]田桂兰.浅谈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导读工作[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5.

第11篇

我是网络编辑,工作繁忙已成了定律,加班也是常有的事,一个星期能真正休息半天就很不错了;作为家庭主妇,家务也得操心,对渐渐长大的孩子更要费功夫。

从前我总是紧张兮兮的,时间不够用,压力越来越大。丈夫看我疲惫不堪的样子,也很怜惜我,尽量分担家务,与我齐心合力抚育孩子,还经常建议我去户外娱乐娱乐散散心。但这些对我好像没有用处,繁琐的事务总是处理不完,哪还有时间休闲娱乐?

直至3年前,我结识一位很有名望的心理咨询师孙博士。他了解我的情况之后,建议我在办公桌上养一盆花――那种适合于室内、比较容易打理、花期又比较长的盆花,给她浇浇水,不时看看她、闻闻她

“她是有灵性的,很快会成为你的好朋友,不久后,你再看看你的状态。”孙博士说。

也许女人是天生比较信奉专业人士,特别是有名望的专业人士,我听从孙博士的话买来了一盆荷花蔷薇养在了办公桌上。

真没想到,虽然我花了一些时间照料这盆荷花蔷薇,但工作反而显得没从前那么紧张了,效率提高了不少,特别是从5月份起荷花蔷薇开始开花,桃红色的重瓣花朵簇生于梢头,状似荷花、色泽鲜艳、气味芳香,养眼又养神,让人精神振奋,真是“香云落衣袂,一月留余香”。这蔷薇一直到9月份都开花,漫漫长夏,工作中有她陪伴,我不再感到烦闷燥热。

盆花之乐乐无穷

盆景不愧是我国古老的园林艺术珍品,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雕塑。一盆花,开启了我修身养性、美化生活之旅。

养了这盆蔷薇花后,我渐渐对盆花栽培、花品鉴赏、名花趣史等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经常搜罗这方面的书籍资料阅读,并不时抽时间去花卉艺园找花卉栽培师、园艺师讨教盆栽、花品鉴赏艺术;办公桌上,我后来又养了一盆石竹,在家中阳台、窗前养了仙人掌、吊兰、芦荟等盆景,还弄来了花期较早、颜色鲜艳的黄蔷薇、比较有特色的七姊妹、粉团蔷薇、红蔷薇、黑蔷薇、白蔷薇等,在客厅大落地窗前搭建了一个幔帘型的花架,到了夏日,花繁叶茂,乳白、鹅黄、金黄、粉红、大红、紫黑等各色花簇齐放,在窗前营造出了“蜜叶翠帷重,浓花红锦张”的景色。

关于花的学问真是永无止境,永远能让人耳目新奇;对花的了解越深,我越是发现这其中乐趣无穷。慢慢的,我不但成了花的好朋友,精力竟然也越来越旺盛,工作、家务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再感到疲劳难以消除,性情也越来越柔和,郁闷烦恼越来越少。丈夫说我不再像个“怨妇”,气质越来越优雅,像一下子年轻了五六岁。

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摆脱疲惫和痛楚。”老舍在散文《养花》中写道:“我总是写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我也逐渐体会到马克思和老舍的心得。

花是能带来美好心情的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是大自然中的精灵,她净化空气,美化和改善自然环境,还消烦解闷、愉悦心情。人们在欣赏花卉的色、香、姿、韵的同时,陶冶了性情,获得了美的享受,增进了健康。特别是许多花卉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服用后能治疗疾病、改善体质、延缓衰老。

春季品花随时随地

在冬天,户外活动往往只能是单位和家中的一线之间,天气晴好的日子也只能看到寒山瘦水,不免有些单调;虽然学会了忙里偷闲让自己可以随时放松,但长久不与大自然中充满生机的精灵接触,到底少了几分乐趣。

自从我与花儿成了亲密的朋友,去公园、植物园、花卉园赏花成了我最来劲的嗜好。

办公桌上和家里养的花儿也是我亲密的朋友,但毕竟品种单调,而像我这样的工薪阶层,也养不起太名贵的花品,到一些专门的花园欣赏名花,理所当然就成了我给自己的最好奖赏。说来也奇怪,这样的想法让我再忙也能抽出时间来了。丈夫和孩子也因我喜欢上了鲜花,乐意与我一同品赏花的妙境。

后来,孙博士告诉我,这正是忙里偷闲的最佳境界。因为有了心态的改变,就有了行为的转换,因为有了心灵的和应,就有了快乐的时光,于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工作生活就会井然有序又充满乐趣。

我听得似是而非,也就懒得去捉摸这其中的哲理,只管尽情享受自己忙里偷闲的生活,品味着生活的情趣。

春季正是品花赏花的最佳时节。无论是樱花还是桃花,迎春花或者玉兰,都在枝头乍绿的时候蓬蓬勃勃地怒放。这就叫做春花烂漫。一枝枝、一簇簇、一片片,即使在忙碌得昏头转向时,能看上一眼户外的花儿,心都会飞到三千英尺以外的蓝天。

春天品花赏花大可不必受时空限制,或独自一人、或携家带口,半日时光,就可游览一处花园胜地或花卉艺苑。

在樱花齐聚的地方,耀眼的樱花如云似烟,春风掠过,花瓣随风漫天飞舞;在桃花齐放的山坳,或白山桃,或粉山桃,或保桃、日月桃、绯桃、绛桃、人面桃、合欢二色桃,漫山遍野;而丁香花米白淡紫,晴天看花团锦簇,雨天就有了戴望舒的雨巷邂逅

花可开颜亦解语

花态如此美艳绝伦,劳累烦闷之际,或漫步公园花丛,或一瞥案几盆景,那如鸟似蝶、如钟似管、如杯似盏,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花朵怎能不令人精神振奋。

一种极致的美的冲击,总让人眼花缭乱。而细细品赏鲜花的色、香、姿、韵,绝不仅仅是美的诱惑。花香馥郁,花亦如人,观之闻之似能解人苦乐。淡香仿佛在轻轻地诉说,浓香犹如在欢愉地歌唱,芳香恰似在唤起美好的回忆,幽香好像在安抚烦乱的思绪。千姿百态,在和人们进行情感的交流。

“常在花间走,能活九十九。”步入花的世界,花香沁人心脾,忧愁自然烟消云散;当人怒火难平之际,来到百花丛中,香气袭人,也会令人心平气和。

古人云:“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也有诗云:“幽兰花里熏三日,只觉身轻欲上升。”这些诗句,都是品赏花卉养生的写照。

我国传统医学历来就有“七情之病也,香花解”之说,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香味分子经人的呼吸道黏膜吸收后,刺激了人体嗅觉细胞,进而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作用或抑制活动,促使大脑中令人精神振奋的内啡呔分泌,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神经功能,消除紧张、压抑感、激发灵感。当芳香油的气味和人鼻腔内的嗅觉细胞相接触时,会通过嗅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使血脉调和,气顺意畅,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节了人的各种生理机能。

而心理学家指出,五彩缤纷的天然色彩,也能调节人的情绪,如红色能促进人的食欲,绿色、白、蓝色给人清爽、宁静、肃穆之感,可稳定情绪、消除焦虑、缓解视疲劳,紫色能使孕妇心情安定,红、橙、黄色能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

在宁静的花园里,人们也容易消除神经的紧张和视觉的疲劳,还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而改善机体的各种功能。例如,能使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平均每分钟减少4~8次,呼吸放慢而均匀,血流减缓,心脏的负担减轻,嗅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性也会得到增强。

奇花趣事解烦忧

一些奇花趣事,能让人感觉新奇,一笑忘忧。

如国外一种名贵的花卉五色水仙花,呈蓝、紫、白、黄、红五色,并有浓郁的芳香味,开花期可达3周;又如花产于云南省僳族自治州的变色花,高达4米,花瓣有单、双两种,花蕊呈金黄色颗粒状,开花时不断地长出新花蕾让人惊奇,更罕见的是早晨花开时为淡红色,到了正午就变成了白色,下午3点钟左右呈粉红色,夜里9点为深红色,深夜12点左右又变成玫瑰色,真可谓是“百变奇花”;而在南亚大森林里,生长着一种名叫“看林人”的花,花朵和茎叶内饱含着挥发性物质――极易起火的某种芳香油脂,当森林中空气干燥灼热时,它就会无火自燃,造成火灾;非洲坦桑尼亚有一种木喜欢生长在荒山野岭之中,花色彩夺目、香气浓郁,不但博得人们喜欢,就是野生动物也常常立足欣赏,然而,此花具有强烈的催眠作用,人们只要用舌头舔一下花瓣,马上就会入睡,野生动物吃后,立即卧地而眠,即便著名的大块头犀牛,只要吃了此花瓣也不例外,昏倒在地呼呼大睡。

还有各地各种各样的奇异花木能让人耳目一新,如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潘格兰格山上能预报火山喷发的时间的奇花,前苏联白令海峡海岸上一种能使周围的白雪融化的“融雪杜鹃”,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娇艳而令人畏惧的吃人植物叫日轮花,南美洲海拔四千米的安第斯高原荒凉的草地上百年一放、花穗高达10米的奇花,山东省崂山县太清宫三宫殿园内隆冬盛开的山茶花等。

所有奇异花卉,往往带着一个故事、一段传说或一个传奇,光是看到一些图文资料,就有了找机会“一饱眼福”的冲动,如果有幸观赏到这样的奇花,更能让人心旷神怡,好奇心获得极大满足。

实际上,无论是品相皆高的名花,还是五彩缤纷的山花、野花,无论是随处可见的平常花卉,还是偏居一隅的奇异花木,都能带来美好的感官享受,给人积极地心理暗示,怡情悦性。

第12篇

关键词: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有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阅读势必流于应付或猎奇。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1.通过名人名言激发阅读兴趣

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格言就深入人心。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也举不胜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王融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对于这些名人读书故事,我们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平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热爱热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鲁迅,大作家老舍、巴金、冰心等等来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效增强阅读能力,才能提高综合素质。

2.通过文学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一批中外名著,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很好载体。图书馆可以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介绍一些关于原著全文内容、历史地位、作者相关作品的文字使学生产生阅读原文和其他作品的强烈欲望。

3.通过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学生这种心理,图书馆应创设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收集素材,确定刊名,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腾起不断努力的希望,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是世界各国公认的“人类的知识宝库”,面对这座宝库,不会利用很难进入书的世界。要想充分利用这座人类知识的宝库,使自己成为文献的主人,善于掌握和运用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让学生利用图书馆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我们应通过开设图情知识课指导学生掌握利用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会他们查目录,检索资料,使用工具书。使学生能自由、便捷地在图书馆吸取知识,获取信息。一旦学生能真正掌握利用图书馆这把“金钥匙”,对于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及将来实现终身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做好课外阅读的引导

如今的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中学生在对图书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那么,如何选择优秀的并且适合自己的书籍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主动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推荐,尤其要做好以下六类读物的推荐工作。例如:课程参考书目类、科普读物类、名人传记类、优秀报刊、知识读物、经典名著类,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子读物等等,知识载体的丰富多样也是吸引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之一。

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1.精读与略读

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3.摘录与随感

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搏采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

五、利用网络,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网络阅读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方式,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又一理想空间。指导学生网络阅读,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信息技术及检索技术培训,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掌握快捷有效的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积累整理网络资料的方法,并将优秀的学习资料能科学有序地分类、整理。

3.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使学生快速提高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