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专业规划

计算机专业规划

时间:2023-05-30 09:3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专业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专业规划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 大学生 职业生涯 规划 人才培养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互联网时代迈进。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毕业时,一方面,面对着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从事各种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工作的机遇。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整合资源,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对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相关组织的配合与互动。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我国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是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最容易取得实质效果的场所。因此,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大学生本人、高校、家庭、社会,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从各个方面予以推进。随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和岗位要求的进一步专业化,计算机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足够的重视,高校和学生本人,都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投入足够的资源,围绕有计算机专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展开工作和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大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蓝图规划和职业生涯合理定位,是学生在计算机行业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起步。帮助学生结合个人情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他们奠定通向成功的基石。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计算机专业的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缺少自己对计算机行业职业发展路径的清楚认识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而计算机行业创业机会相对较多,很多企业都会希望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在挑起专业技术的担子之余,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成为企业将来的管理人才储备。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完成很好衔接的情况下,会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转行。因此,高校有责任帮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掌握专业技术、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在树立做一名计算机行业领导者的坚定信念。

二、实践中充分积累

1.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计算机专业时处于被动状态,仅仅因为高考分数较高,刚好能够填报某个知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或者是因为家长对计算机行业就业形势的初步判断而不由自主的选择了该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自己今后如何在学校里学习计算机知识,如何在计算机行业中发展,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等知之甚少。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低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有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讲,更加会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是今后在计算机行业发展是否顺利。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最好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老师对计算机行业的过去、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都比较了解,知道各类不同的计算机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具体的计算机行业相结合,方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规划并付诸实行。

2.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和基本流程以后,可举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进一步认知和对计算机职业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信息渠道、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引导学生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同时,把体现自身价值与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相结合,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作为一促进自己成长成材的具体计划,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把书面的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将来在计算机行业中有所建树,努力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邀请计算机业内专家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计算机行业内的专家,包括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一般拥有各自领域内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了解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计算机院校应该经常邀请这些专家给学生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行业情况,引导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为弥补这些差距做好积累和准备。

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学生的自身素质都会发生变化,计算机行业的更新速度更是快于其他行业。因此,邀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子行业环境的动态,并针对这些动态变化,重新对自我进行剖析和评估,对职业生涯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及时的修订,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合理调整各阶段的具体计划和目标。

三、时间上恰当把握

在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把握好时间节点,抓住几个关键时期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外,单位实习前后以及大学四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重中之重。

1.在单位实习中分析思考,合理调整目标

单位实习,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今后可能的就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方面都有较全面的理解。各级院校一般都会在大二或者大三暑假,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身临其境的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涯,从而更好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意识,以及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尽快形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以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实习结束后,学生通过对实习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对自己原先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的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在大学四年级明确差距,及时查漏补缺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大四对自己毕业以后如何发展,都有了大致的理想规划,再通过之前的单位实习锻炼,也了解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环境,此时可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生涯规划准备做一个回顾:首先,审视是否已经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前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还存在哪些差距;其次,需要个性化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如可邀请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人才需求,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接受计算机行业的应聘技巧培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最后,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关注招聘信息,体验模拟面试等,查漏补缺,做毕业前最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冲刺。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德、智、勤、技等多个方面。针对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并最终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现代教育管理,2009,(7).

[2]游静,卢莹,徐守坤.从就业形势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教育,2009,(8).

[3]辛汉玲,丁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调查分析.现代企业文化,2008,(5).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就业率

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越来越离不开人们的生活,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而随着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不断扩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加大,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大力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促进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办学效率,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审视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目前的教育现状,相当数量的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计算机专业,以满足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据统计,在2004年年初,就有500多所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的人数就已达到了30万人。而伴随着人才需求增加的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毕业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就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大。近年来,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就业难的问题,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业压力在不断的加大。(2)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人员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除了大量公司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外,企业,事业单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计算机专业供求紧缺,在2009年上半年,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在所有行业中最大。过去几年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左右。IT产业的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中达到了26%以上。(3)找不到合适工作和招不到合适毕业生的困境。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由于就业竞争力的差距,常常表现出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方面,国内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非常好;另一方面,一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存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问题。该问题并不是说明就业岗位比较少,伴随该现象的还有很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所以,企业招人难和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当前就业市场的一种奇怪现象。

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竞争力缺乏原因分析

(1)缺乏学习能力。在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中,考试依然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手段,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而学习的过程中一味的依靠教师,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授课方法,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导致很多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缺乏自学能力,而高校依靠课堂所学习的东西远远没有达到企业用人的要求,所以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缺乏毅力。高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毅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太强的自我约束力,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时,缺乏必要的信心和恒心,不能持之以恒,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致学到的只是皮毛,很多深层的东西挖掘不够,影响了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3)缺少职业规划。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学生入校及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经常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缺乏明确的方向,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于前途很迷茫,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4)高校课程设置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目前我国很多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陈旧,很多课程已不是当前行业需求的主流,课程早已过时,但学校依然开设,而很多行业需求旺盛的专业,学校却迟迟不开,学校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严重影响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5)授课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比较注重科研,对教学投入不够,尤其是实践环节投入不够,教师动手能力偏弱,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以实践为依托,无法有效的带动学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导致学习的知识停留在理论上,不能充分的利用实践进行提升。目前很多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未踏入过企业,对企业的工作要求不够明确,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抓住重点,且授课的内容按照课本照搬,没有科学的依据,导致学生学习盲目,不仅学习吃力,而且浪费了很多时间。计算机专业要求有很高的动手能力,但纵观我国高校的授课形式,普遍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过程不能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参与,实践时间较少,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

三、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毅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明确教学的方法,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引导为主,以讲授为辅,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毅力,以阶段性考核与任务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2)引导学生明确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如果缺少职业规划,将使学生缺乏奋斗目标,缺乏奋斗的动力。高校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情况,对学生定期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毕业时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及时、正确的明确职业规划,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适时调整个人的发展方向,并监督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3)更新课程设置。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社会为导向,积极与企业结合,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安排合理的课程学时,并依据学生的职业规划,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课程,改变传统的从大一到大四的“一班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由教师积极引导,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4)更新授课内容,实现与企业要求紧密结合。教师应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积极利用空闲时间给自己充电。高校可利用暑期定期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输送到企业进行锻炼,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实践性强的科目,应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摒弃传统的“多理论少实践“的授课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向,灵活发挥导师制的特点,依据学生的方向和导师的方向,灵活导师的选择,使得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导师方向相对口,抛弃机械式指定的方式,使得导师制的实施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刻不容缓,高校应充分重视起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符合时代进步的教育方式,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邹积英,杨树成.关于提升工科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68~69

[2]高晓琴.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9):99~100

[3]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密西根州立大学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1):101~104

第3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就业竞争力人才

[作者简介]凌小平(196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应用;周亨炉(1971-),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江西南昌330029)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03-02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就业人数众多,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在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下,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招聘的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减少,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变得越来越难。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专业型的人才向综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全能人才转变。企业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维护能力。但是高职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仅仅属于专业型的人才,他们的素质不高,综合能力较低,与企业的需求不符,因此造成了企业找不到人,而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的尴尬状况。

2.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历上往往处于弱势。比起高职毕业生而言,企业更愿意用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他们认为学历高的人综合素质较高,综合能力比较强,而且这些人是企业的门面,谈及一个企业,如果全部都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和研究生,毫无疑问,人们对这个企业的印象就会加分。目前全国各类学校都有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低端人才达到饱和,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3.高职院校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差。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IT毕业生专业技术以外的人文素质,但是高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同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育,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分彰显个性以致缺乏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不少学生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紧张,消极工作,喜欢抱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较差,创新水平较低,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

4.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缺少职业规划,就业方向不明确。职业规划可以激发高职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大学生活的效率和质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往往对自身的特点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不明确,他们认为学校会安排好课程和未来的就业指导,他们未来的工作以及发展方向是确定的,只是在被动接受,缺乏对于市场现状的分析和预见能力。

二、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随着扩招的不断壮大,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目前毕业生已经达到700万人,他们急需要解决就业的问题。而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可以促进高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缓解政府部门的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和竞争,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推动高职院校发展。就业率的提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学生的增多会促使高职院校规模增大,而高职院校要适应如此巨大的规模和管理就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结合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

三、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较低,处于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要提高他们的就业率,不仅仅要依靠学生自己制定职业生涯的规划,还需要学校帮助学生强化就业技能,加强专业实践,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除此以外,还需要政府对各企业单位的就业需要、就业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系统,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帮助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以下是我总结的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1.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认清自身的特点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动态地、持续性地分析市场需要,了解就业市场,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选择行业和职业,定位职业方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认清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增强职业竞争力,提升个人实力,获得长期职业发展优势,提高工作满意度,从被动转为主动,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明确自己的方向。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有针对地学习,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握重点。除此以外,还需要提高自我展示能力,再好的东西,如果你展示不出来你的好,没有人会来聘

用你,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展现自身的各种能力给企业,凸显自己的价值,以便得到一个好的工作。

2.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敢于在困苦中寻找机遇。虽然IT技术在中国得到飞速的发展,各中小城市IT人员都已经逐渐达到饱和。但是在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的信息化进程进度缓慢,IT技术刚刚起步,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缺少大量的IT技术人员。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把握住就业机会,敢于在艰难困苦的地方寻找机遇。越是贫穷困苦的地方,机遇也就越大,如果一味地只想在大城市里寻求高待遇的IT技术工作,那么只会造成就业难的状况。目前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改进农村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的新发展,鼓励毕业生去西部支教,去西部发展,并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利用这个机遇,去农村发展或者去西部发展,将IT技术与现代化的农业结合,推动产业化农业的发展,解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力,以科技兴农,达到双赢,成就自己的事业。

3.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基于市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发展环境不是很理想。相比于专业技术,企业越来越重视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因为就算毕业生专业技术再强,也和企业所做的工作不一样,大多数企业的工作是基于IT技术的而不是研究IT技术。所以毕业生进入企业必须经过企业的培训和改造,这就使所有人的技术水平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是个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是不一样的。很多毕业生缺少奉献精神和责任心,工作态度不端正,拜金主义严重,跳槽频繁,哪个企业给的工资高就去哪个企业,毫无原则。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基于市场,针对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高职院校要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参考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团队意识好、服务意识强、工作认真负责、态度端正、适应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并根据培养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如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等。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涉及很多英文单词,因此要加强学生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水平,对于没能通过专业英语考试的学生,不发毕业证。除此以外,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兼顾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课程,突出实验实训教学,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加强课程的实景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实例教学环境与应用实境实习氛围,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5.高职院校要着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优良的品格和作风。由于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学院要着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优良的品格和作风,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学生认知活动的灵活性和速度,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习惯。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学能力是本科教育中十分重视的一点,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自学能力也是其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由于IT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技术,其专业知识不仅多,而且繁杂难懂,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勤奋自学,提高自学的效率,保证自学的效果才能够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利用网上各种精品课程、教学视频、电子图书等学习资料去自学,提高自己的专业层次水平、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保证学习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增强自控能力。

7.重视学生IT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在当今社会,除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各行各业的资格证书。但高职教育由于它的局限性,往往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注重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所以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通常都没有IT资格证书,这一点上本科生就极具优势。毕竟职业资格证书是大学生的第二块敲门砖,是学生展示自身能力的一种手段,如果连资格证书都没有,那么即使你职业技能再好,企业也不会知道,更不会去了解。而且由于学校不注重资格证书,许多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的正确性。人都是懒惰的动物,如果没有逼着学生去学,他们是不会主动去学的。毫无疑问,考试是迫使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动了解和掌握IT专业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资格证书获取情况,如三级IT工程师、四级IT工程师等,形成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并重的局势。

8.政府要构建信息平台,注重人才市场的投入,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政府应该加强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增加对高职教育教育基金的投入,切实采取措施,汇总各企业单位的就业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系统,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开发和拓展,保障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让企业逐渐重视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处于竞争的末梢,大量高职计算机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造成劳动力的浪费,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面对这个情况,政府、学校和学生自身必须共同努力,增强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的竞争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改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高职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文成.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面临的矛盾[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胡光鲁.构建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第4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1、引言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部分。据《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1年这5年间,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等四类中职学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3000万,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基本持平。他们的职业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始终是学校和用人单位重点关心的对象,转变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学球是中职教育改革的趋势。

2、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的不明确

对于中职学生,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在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而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发现,中职学生没有以前“好用”现状,发现是中职学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不明确所导致的,教学目的不明确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与学生脱节和教学目标与企业脱节两方面。

2.1.1教学目标与学生脱节。虽然我国中职教育是培养职业型人才,但是教学大纲和教学环节等受到了相关专业教学大纲或者向导性计划来制定的。计算机专业内容更新快,同时学习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软件升级,计算机硬件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的速度,中职学生要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时十分困难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并能够运用,但是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是分广泛,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面也存在难度。另外,一些高新的IT技术对于计算机专业老师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吃力。总之,计算机专业目标与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脱节是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重要体现。

2.1.2教学目标与企业脱节。在我国的大部分中职学校与企业有一定的合作关系,例如,全国中职院校向富士康输送中职毕业生达10万余人。然而近年来富士康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上升,一些职位面临着“技工荒”。以计算机技术人才为例,懂得出操作和动手能力强的中职学生相对较少,特备是iPhone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富士康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上升。从学校的层面来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目标与企业要求脱节,学生在计算机的前沿知识掌握不够,在企业当中又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来实现知识的更新,存在着一种专业技能“时间差”的问题。

2.2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就计算机专业来说,随着高科技产品和融合性产品的出现,计算机专业领域当分层越来越细,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逐步提高。而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不论什么方向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讲述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希望培养“通才”,而企业公司对于中职学生的要求则在于“专才”。另外,教学内容滞后,计算机行业的软硬件更新速度快,而中职学校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加上教学内容的滞后。同时,专业课细分程度不够,让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爱好不明确,在入学的时候没有制定相应的“中职学习生涯规划”,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较为盲目。最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枯燥性让中职学生接受和掌握起来存在很大的难度,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特色性,专业课内容更新缓慢。

2.3教学方法和途径单一。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单一,导致了学生学习难度大,不能灵活应用。在教学方法上,中职计算机专业目前采取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学生”单项模式,教师对学生的信息传输量较大,而“学生教师”的信息流量较小。尽管一些中职教师采用了高等教育或者国外教育的模式,例如,激励法、内源驱动法等,但是,不论是国外的教育模式还是高等教育模式,教师们都忽略了中职学生的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的特点,同时他们一部分还存家庭经济困难,对于计算机专业学习来说,电脑等硬件设备是必须的,而无力购买计算机设备的学生在学习效果上就相对较差。在教学途径上,学生只能够以来学校提供的课堂,硬件设备等来学习,计算机专业学习需要参与设计的产品设计才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而当前的中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时间教学平台相对较少,因此,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较差,通过当前的时间环节,学生无法了解到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

3、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3.1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必须以行动为导向,行动导向是以学生主动要求学习为基础的。首先,在中职学生接触到计算机专业之后,要从软件和硬件等全方位的为学生展示计算机专业的应用领域和产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计算机专业的兴趣点,例如,计算机硬件方面,计算机主板设计、组装,计算机修理等都是很好的方向,在计算机软件方面,软件的制作,软件升级,网站与网页设计等。其次,学生找准好自己的学习方向后,对于自己所需要了解的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式的学习,同时中职学校也要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也就将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训练成他们的专业能力,最终成为“专业人才”。最后,通过为每位学生量身制定“中职学习生涯规划”,让学生按照规划的内容来知识的补充,同时“中职学习生涯规划”可以围绕主线来进行动态变化。

3.2分层制定教学内容。中职教学内容上应当进行专业细分,计算机专业课程上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在专业课程上,主要是对计算机专业的介绍,办公软件,基础软件等的运用。在专业课上,根据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来设置不同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对本专业方向的专业课了解更加深入。在专业实践课程上,要扩大学生视野,加大实践力度。例如,通过做毕业设计是中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对此,提高毕业设计的设计难度和囊括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除了从专业的角度来划分,同时也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来实际确定,例如,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更高层次内容的学习机会,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则要强调基础和动手操作能力。

3.3多元化考核与训练。传统的“笔试+机试”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和相关行业的需求,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考核的方式多样化、个性化可通过定期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和拆装、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网站建设等的技能比赛或技能表演,展示学生素质。同时还要采取多证书考核,职业资格证书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学生考取证书的目标性很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提高了自身能力,还为就业做好了准备。

4、结束语

我国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要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做好专业技能培养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红霞.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04).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创业能力 专业嫁接

一、专业嫁接的背景

1.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及渠道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广泛覆盖和普及应用,使电子商务在信息社会中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平台。由于其具备的宽口径、高平台的运营优势,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将电子商务作为获取创业“第一桶金”的渠道。

社会经济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急速增加,而且主要需要多样化、综合性的人才。电子商务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大后方”,计算机专业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础专业之一,应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繁荣的电子商务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2.地理区位与人才需求的双重优势

浙江省是电子商务起步最早、发展最快、业态最全的省份,杭州市是全国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之一。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地处义乌,比邻浙江杭州,既有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地理区位优势,又与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大量人才需求契合。随着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渴望通过“触网”实现创业、走向就业,将电子商务模块嫁接到计算机专业的各个层面,是满足学生创业需求的重要举措。

3.专业嫁接势在必行

当下的电子商务,其行业格局处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依存关系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该领域有着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企业网络的规划与组建到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再到网站的运行与维护,以及网络的安全管理等相关岗位,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直接参与。而该行业的不断发展,将传统商务活动中的参与方――买家、卖家、物流、金融等全部用网络连接在一起,其交易过程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其网络信息安全和维护成为该行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两个专业的相互关联性,促进了计算机专业与电子商务模块的融合。

然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专业定位的局限性,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对独立,这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宽度。而在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业的趋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希望既能发挥本专业特长,又能在网络电子商务领域创造价值、体现优势,因此积极利用信息化经济时代下的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在计算机专业嫁接电子商务模块,让学生具备多专业的知识储备势在必行。

二、专业嫁接的途径

1.重构专业定位

一方面,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缺口大,这无疑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和创业机遇;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存在知识盲区,这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创业产生了一道知识的屏障。因此,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重构计算机专业定位。

计算机专业定位应该以是否具备系统性和有效性为标准,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计算机专业嫁接电子商务模块的知识和体系,具体而言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网店管理人员、网站维护员和网上业务员,二是注重培养面向电子商务应用的专门技能人才,主要包括网站制作、网页制作和各种广告文案的策划执行等。为此,应该科学细分计算机专业的知识领域,按照培养一般网店工作人员和专门技术人才的两个方向,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专业细分定位。

2.嫁接课程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是,能从事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以及计算机的管理和维护,重视专业化的技术培养。为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就要扩大专业建设内涵,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实行专业课程嫁接。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多样化课程模式构建。一方面,在继续教授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同时,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调整,按照“学生需求本位”,设置计算机与电子商务融合的方向、网络开发的技术性方向等;另一方面,延展计算机专业的知识面,有选择地挑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递进规律,将电子商务的客户服务、营销推广等内容合理安排进计算机专业课程表。

其次,课程内容以电子商务岗位和电子商务创业的具体需求为导向,配置针对性和综合性强的内容。在调研学生利用其平台创业最需要的综合技能后,有针对性地将该行业所需的技能以课程内容的形式呈现,让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能同时跟进,学习与创业最相关的网络营销、网络推广等电子商务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在两种专业知识碰撞的过程中,学会将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再次,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法”为主,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电子商务模块嫁接到计算机专业,必然涉及不同专业教学方法的应用。因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可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具体特点实行“混合式教学法”,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拓展实践模块

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学会的综合技能,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模块的内化,更重要的还有创业必需的其他一些技能: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将理论活用为实践的能力等等。这些综合能力的锻炼只有在实习阶段才能由理论变成现实,良性、完善的实习过程才能使学生零距离过渡到创业阶段,尽最大限度降低电子商务创业实战初期的沉没成本、机会成本,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因此,首先,应扩大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将“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变成“理论内化为能力,以实践检验能力”的过程。在电子商务行业内进行网络运营、网站安全维护、网站广告设计等实际步骤,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还可养成以创业能力为诉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其次应拓宽学生的专业实习渠道,注重实践中创业能力的塑造和强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能够塑造学生的创业能力,将创业的愿望和创新的思维变成实际行动,在前期获得实战的成就感。在校内实训中,通过给学生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实践环境,以理实一体化的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在校外实习中,需满足市场需求,合理规划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训练的目标,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与电子商务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各类电子商务企业实习,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弄清知识在应用中的内涵和外延,成为真正的“理实并重”人才。

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阶段,尤其应重视从范围和层次上做出改进:在范围上,突破原有的技能型企业和岗位的“圈子”,将学生能够实习的范围扩大到电子商务行业,保证学生学到的电子商务基础理论有一个实际的“练兵场”;在层次上,将实习过程阶段化,涵盖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层级,重在层层递进。

4.创新培养模式

将“供给为主要导向”变成“构建供给与需求双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满足市场的供给,又能体现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满足市场供给方面,电子商务行业是一个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的行业,网络与计算机技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职计算机专业要培养可以满足电子商务行业网络安全、网站维护等岗位技术支撑需求的学生,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满足学生需求方面,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不仅要求多样化就业,而且有创业诉求。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最需要能力的锻炼,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到核心能力逐级养成:基本能力是针对某一行业一线工作的通用知识技能,专业能力是能满足相关职业岗位需要的代表性知识和能力,核心能力是针对某一职业特定岗位所必需的专有能力和技术。通过逐步培养,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经济时代的电子商务领域实现理论与能力的有效对接。

三、小结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嫁接电子商务模块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过程中,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以“培养综合性实践型技能人才”为最终目标,不仅意识到计算机专业建设创新的必要性,而且以实际行动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前面。学校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在学生心中树立“人人可创业”的意识;在日常学习和成长的各个阶段,又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多样化技能锻炼平台,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练能力、长本领;并且通过专业课程建设革新、师资融通等方式,积极将计算机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的要素相结合,使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得以优化,打好学生综合专业知识基础;还通过“集约式”培养竞争意识、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无形能力和综合专业知识融合的有形能力,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扫清障碍,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一个新台阶,使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前景更加广阔,越来越多创业成功的实例相继涌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教学法)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2]高魏,孙秀玲.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思考[J].才智,2012(6).

第6篇

(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语创系 江苏 无锡 214153;2.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现状,介绍专业群建设思路,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抓住产业升级新契机,阐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法和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 :产业升级;高职;计算机专业;专业群

基金项目: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ZCZ35)。

第一作者简介:华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多媒体计算机应用,5329371@qq.com。

0 引 言

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紧贴社会经济发展。“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学校建设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结合点,专业建设要及时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高职教育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

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无锡市已形成新材料、旅游度假、现代商贸、电子信息、物流、文化创意、纺织及服装、新能源、生物医药、机械装备等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其中电子信息成为重点发展的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如何抓住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从全局角度出发,建立与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群,创新专业建设途径与内容,以期更好地培养产业升级下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各高职院校急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包括5年制高职)开设的计算机类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网站建设与管理、电子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计算机软件)、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计算机及外设编修)等,这些院校计算机专业之间充满了竞争,各种问题也随之逐渐显现。

1)没有与学校原有专业特色交叉融合,失去原有办学特色。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兴起,学习计算机技术成为热潮,各高职院校纷纷随之开设计算机专业,没有充分利用原有资源,没有与学校已有的特色专业交叉融合,只是随意地、粗放地开设计算机专业。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建设计算机专业时,定位不明确,缺乏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缺乏长期整体规划,专业建设缺乏层次性和稳定性;过分追求“职业导向”,各院校专业设置重复、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趋同现象很明显,当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时,不能及时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办学特色。

2)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预警机制,不能有效进行专业调控。

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容易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比如2007年,由于计算机人才市场需求旺盛,高职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但2009年由于物联网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产业结构随之调整,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随之下滑。目前计算机行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逐年减少,而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却快速增长,随着计算机行业对就业人员的岗位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很多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标准已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预警机制且专业定位不准,不能有效进行专业调控,造成了学生就业困难、专业对口率不高。

3)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专业软硬件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强。

相对于高校,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实训设施条件滞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教学质量的管理主要由教育领域的权威机构监控,而接收这些教育“产品”的企业很难参与其中。因此,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很好地与行业企业需求契合,所用教材也远远落后于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以上因素带来的结果就是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强,教育质量不高。

2 区域产业升级趋势下良好的发展新契机

按照无锡市“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无锡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到2015年,将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1]。这意味着无锡市将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层次,给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1)区域产业转型的方向带来产业与专业的匹配新契机。

根据无锡市的产业集群规划,将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这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都有利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因此,各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在进行集群建设时要把握区域产业转型的方向和新的契机,把握专业结构、规模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

2)行业需求发生变化带来产业与专业的结合新契机。

经研究分析《无锡市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调查研究报告》《无锡市2013年度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结果显示:①行业需求市场特征明显,随着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设计类人才人才仍然是重点需求,物联网与云计算行业、工业设计行业、电子信息行业、文化创意行业、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招聘需求旺盛;②随着无锡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市场分工愈加细化,岗位需求分类也愈加明确,新兴的具备较强专业综合素质的咨询人才、网络营销人才开始紧俏,如商务服务行业、物联网与云计算行业等。

由于行业需求随着无锡产业结构层次在变化,各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集群建设也应结合软件业、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大力培养无锡新兴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2]。

3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思路

1)注重职业能力,加快课程体系建设。

合理调整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结构和比例,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课程内容紧跟计算机行业企业先进技术发展,结合生产服务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构建核心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行业基本从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

2)针对区域产业升级人才需求变化,设置多层次培养模式。

根据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多层次培养模式。在培养适应大多数计算机企业所需的技术工人型人才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生产维护和售后服务的技术服务型人才,加强培养高端计算机企业所需的辅助研发型人才。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建设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校内外结合进行“双师”培养,一方面聘请新兴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或担任兼职教师到院校开展专题讲座或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另一方面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从而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4)建设“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实训基地,积极推进产教结合。

院校应积极与当地计算机类企业紧密合作,采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学生在校内学习时,为其营造企业职业氛围,实训过程企业化;实训管理按市场化要求进行成本核算,加强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教学管理等。结合企业需求,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校内外实现资源共享,积极推进产教结合。

5)提升专业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

为区域经济服务是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师资、场地和设备,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培训,积极参与周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研开发,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拓宽专业建设领域,促进专业群建设,从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3-4]。

4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

1)对学校现有计算机专业进行梳理,建设专业群。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包含计算机专业(动漫、软件),会计专业,商贸专业等专业,这些专业各有特色。在结合这些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又认真学习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构建计算机专业群,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专业:

(1)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培养计算机软、硬件维护,数据处理及信息维护,Web与手机端开发人才。

(2)数字媒体专业:培养平面设计、广告创意、三维设计、影视动漫人才。

(3)电子商务专业,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站设计与管理、企业信息化、网络营销人才。

2)适应产业升级,确定群内专业的发展规划。

如前所述,随着无锡产业结构层次的变化,计算机专业集群建设应结合软件业、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使专业建设形成梯度,培养出技术工人型、技术服务型、科学研发型人才。我们的专业发展规划详见表1。

3)根据专业规划,构建群内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主要根据“学习、使用、应用/服务、管理/设计”的递进原则进行构建,构建动态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可以在学习后期按照专业方向的需要实现模块的组合与取舍。

(1)以基础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专业通用课程模块可在计算机专业的各方向通用,该模块课程属于计算机专业入门课程,包含软件、硬件和多媒体等多方面知识,这样既利于合理利用师资,又能使学生快速全面地了解计算机专业。具体精选课程有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程序设计基础、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电子商务等。

(2)适应专业素质全面发展要求,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主要针对计算机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深层次学习,要求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有初步了解,并能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具体课程应包含某一方向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强调理论为主,实践为辅。①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课程模块: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小型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训、Java程序设计、利用JSP开发Web系统、软件测试技术与方法;②数字媒体课程模块: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动画原理、flash动画设计;③电子商务课程模块: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互联技术、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动态网页设计、网站建设与开发、市场营销。这些课程模块设计成基础能力部分和提升能力部分,可以根据实际进行高层互选。

(3)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构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是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设置的提高课程,针对性更强,其核心课程应积极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①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课程模块:Java小项目设计与开发, Android手机开发技术;②数字媒体课程模块:三维动画制作、影视后期处理软件应用、广告与多媒体产品设计;③电子商务课程模块: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与应用、企业信息化实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强调理论实践相结合。

(4)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构建职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方向模块针对就业岗位需要,开设的课程紧贴企业用人需求,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①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课程模块:计算机产品策划/营销/推广, Android手机端面程序开发;②数字媒体课程模块:影视产品制作及宣传、动漫游戏设计与开发;③电子商务课程模块:网络营销策划、计算机文化创意/营销/推广。该模块一般在4年级开设,强调实践加岗位实训。

结构合理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才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才能在产业升级的形势下使专业群在人才需求的适应性、层次性、和拓展性等方面显示集群优势[5]。

5 结 语

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新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优势,结合原有的办学特色,探索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努力把计算机专业群建设做优、做强。

参考文献:

[1] 无锡市政府.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计划[S]. 锡政办发, [2011]288号.

[2] 胡逸, 薛梁. 无锡市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调查研究[J]. 人事天地, 2012(4): 17-19.

[3] 刘霞. 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3): 116-121.

[4] 顾京. 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J]. 教育与职业, 2012(17): 16-17.

第7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 计算机专业 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社会对于计算机领域的技术人才需求也在增加。向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计算机人才是教育界的职责,然而现在许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却还缺乏合理性,培养的人才达不到职场要求。因此,利用技能大赛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十分必要。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现阶段由于计算机专业越来越普及,计算机专业教学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专业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第一,许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专业并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专业内容涉及了计算机的方方面面,却“泛而不专”,导致学生毕业后各方面知识都有所了解,却又无法独立胜任任何一个岗位;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计算机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而许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却不能及时改革,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就连教材也往往不是最新版,跟不上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脚步;第三,缺乏实践型师资力量,专业课教师相对而言实践能力不足,因此学生往往是了解大量理论,却很难实践;第四,实训力度不足,学校安排的实训往往比较形式化,并不能真正达到培训效果。实训课程也往往一个学期开设一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有限,以至于学生走上社会才发现自己眼高手低。

二、技能大赛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意义

技能大赛可以有效的推动计算机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计算机教学的现实意义。

技能大赛对于计算机教学的现实意义包括:第一,技能大赛可以为计算机专业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方向,通过技能大赛的题目,可以发现现阶段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第二,技能大赛的竞赛要求一般比较接近企业的项目要求,通过技能大赛可以促进计算机专业与当前社会、现代企业的需求接轨,让学生提前了解走上社会后接触的工作;第三,可以帮助找到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第四,可以帮助计算机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第五,为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竞赛项目设置、竞赛内容、竞赛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

2.对计算机教学的理论意义。

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出发点是服务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培养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技能竞赛就是学校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能够体现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方向。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技能大赛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设置教学方向;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同时也得到一个向企业展示自身水平的机会,并且可以和外界的选手进行比赛,也是一个接触校外选手,有一个与校外专业认识沟通交流的机会。竞赛过程是一个创新、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和学生的自我学习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三、制定技能大赛在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技能大赛可以促进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技能大赛的具体实施方案制定中要做到既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增长更多的专业技能。具体方案如下:第一,带领学生仔细研究计算机专业技能大赛的比赛方案以及规章制度,根据比赛方案制定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贴近企业需求,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第二,认真分析计算机专业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梳理出项目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根据项目需求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以便于学生能掌握更多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实现以赛促改;第三,根据技能大赛题目的设计内容和相关规则设计与之相关的实践性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锻炼,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能力,以便于学生将来毕业能更适应社会的工作,实现以赛促配,第四,在大赛前进行培训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同时学校要根据技能大赛研究一套更加优异的教学方案,研究如何编排课程更加合理,实现以赛促研;第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技能大赛去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用好这个平台让企业能有机会发现更多优异的人才,并对学校的教学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提便于教学能更适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现以赛促合;第六,通过技能大赛更合理地去规划计算机专业的实习,技能大赛的内容代表着计算基专业的发展方向,也体现了计算机专业的技术标准,为实习内容的是定指明了方向。学校在实习环境和实习内容的制定上应该与企业更好的结合。

四、技能大赛在教育学中的发展新思路

近几年,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低,在校学生也是逐年减少,计算机专业已经面临巨大的困境。对该专业的重新定位以及合理优化教学资源更为重要。技能大赛为学校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应该适应社会需求,将专业方向倾向于计算机应用,重点发展计算机平面设计、数字媒体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等当前社会需求量大的计算机方向,避免学生就业时学无所用。同时注重培养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专业水平。学校可以以技能大赛为依托,将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送入企业进行实习,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的不同,能够提前适应社会。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企业需要、岗位要求为导向,多管齐下,提升就业质量。以技能大赛为练兵场培养学生职业人才素质品质,树立职业理念。提升技能大赛成绩,扩大技能大赛成果,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良好局面,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和借鉴作用。

五、总结

技能大赛对于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应该利用好技能大赛,根据大赛内容对计算机专业的多个方面进行调整,以保证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清.论职业技能大赛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1).

[2]张巍.解析技能大赛在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赤子.2015(4).

第8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路径

知识经济时代现已到来,社会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得到各界广泛应用,社会对中职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有所增加,当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环节中,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力度有所缺失,校内硬件配置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群体学习需求,也不能给予学生充分实践空间,无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达成统一、协调。所以我们应该正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存问题,之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出切实可行策略,以至有效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一、现状要点分析

(一)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深

应该了解到,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教学阶段,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自主动手能力,部分学生虽然对计算机主板功能内容和计算机处理器效率提升内容有所了解,但计算机硬件组成知识可谓一无所知,不知运用何种方法去进行正规类型的电脑组装。上述内容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有教学弊病,课程学习实为基本,但动手能力却远逊于理论知识水平。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知识,浅尝辄止现象尤为严重,无法深度研究与详尽了解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多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一味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有时也会沉迷于电脑游戏中无法自拔,学生与学生之间无法达成优良沟通与积极交流,互相帮助与团队合作更是无从谈起。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大部分中职技术学校中,因为受到计算机专业课程发展历史短的影响,加之计算机教师并非计算机专业出身,教师团队专业知识系统化能力严重缺失,知识掌握程度较低,所以会呈现出师资力量薄弱态势。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发展速度提升,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师知识储备源头均为老旧式计算机理论书籍,所以教师群体自身计算机知识略显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部分中职院校中,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知识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计算机行业内涵的深度了解,仅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按照基本书本步骤进行讲解与内容复制,无法做出后续创新式计算机课程教学,教学目标并未得到确定,人才培养计划也未加以明确,不能进行学生整体学习水平提升。

(三)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师资力量要素和培养方向要素所决定,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有时还会存在因人开课等恶劣现象。作为校方,无法对现代化市场需求做出准确认知与实际调研,任教教师随意开设课程,教学目标缺乏一定教学针对性,学生培养方面也毫无计划可言,计算机课程规划较为混乱,哪门课程好就开设、哪种技术流行就教学,此类状况产生势必使学生学习迷茫,对不同类型学科知识仅有着初步的了解,不能够进行知识深度学习,从而呈现出泛而不精现象。学校课程配置状况不良致使计算机专业教学始终是纸上谈兵,随之便会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双向下降。

二、发展路径要点分析

(一)教育目标确立

旨在处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诸多矛盾与问题,首要一点就是进行正规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确立,之后在此基础上校方应当进行教学定位。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内部应制定明确、正规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因为计算机人才群体以社会应用型人才形式产生,期间不能被传统升学率观念和成绩评价人观念所约束。具体计算机教学中应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校方和教师要作出适当教学引领,将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二者有机融合,深刻落实各项工作条例,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即为中职教育目的,要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强劲技术操作能力,学习深层次技术与深层次知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顶端人才。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应以职业为导向,随之进行课程深化改革,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融合,深度明确计算机课程培养策略与培养计划,稳步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加以详细设置。不仅如此,还应进行教学计划合理制定与合理安排,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与企业间的有力互动,培养学生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保证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能够适应新环境,以便能够消化新知识,通过岗位培训来达成企业、学校双赢局面。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大众群体逐渐对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起来。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教学是当前中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但在具体教学阶段仍旧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我们应正视此类现状,从实际角度出发,通过教学目标确立和理论、实践相融来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董海真.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27)

第9篇

【摘 要】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系列方案,以提升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和热爱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126-02

作者简介:韦昌法,讲师,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学、数据挖掘。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4C0840) 的研究成果。

自从2000年以来,随着中医药院校的稳步发展,国内许多中医药院校陆续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然而在中医药院校中,与中医药类专业的学生相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偏低。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的教学管理实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原因分析

针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情况,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入学专业志愿被调剂,导致学习兴趣偏低。由于计算机专业在中医药院校属于非医非药专业,是新兴专业但不是传统优势专业,所以很多报考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填的第一志愿大多是医药类专业,第一志愿填报计算机专业的不多。因此,计算机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志愿调剂,很多学生因为自己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所以在主观上并不喜欢该专业,学习兴趣偏低。

2.学生对本专业缺乏认知,导致学习兴趣偏低。很多被调剂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对计算机专业了解甚少,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不知道这个专业有何优势、有何特点、要如何开展该专业的学习,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将从事什么工作、以后的发展前景如何,在专业方向上比较迷茫,学习兴趣偏低。

3.受部分学生转专业影响,导致学习兴趣偏低。有一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后因为不喜欢计算机专业所以想转专业,他们按照学校转专业的规定参加了转专业考试,少部分成绩合格的学生转到了别的专业,但大部分学生还是留下来继续学习。由于有少部分学生转了专业,这对留下来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波动,他们潜意识当中会觉得有同学转专业是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好,学习兴趣偏低。

4.学校缺乏理工科氛围,导致学习兴趣偏低。中医药院校的主体专业是医药类专业,计算机专业是中医药院校少有的理工科专业之一,很多院校甚至只有这一个理工科专业。这两类专业的学习方法大有不同:医药类专业需要背记的内容比较多,在中医药院校的校园内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背书;而理工科专业更侧重理解和实践,需要有更浓厚的理工实验氛围和动手实践环境。在中医药院校,这种氛围比较缺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常常感到学科上的孤独,学习兴趣偏低。

5.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学习兴趣偏低。与国内的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大学相比,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师资力量要薄弱一些。在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比例较低、中级和初级职称比例较高;在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方面,博士学历比例较低,硕士和本科学历比例较高。此外,专业教师的人数也相对较少,很多教师要承担好几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这会让学生觉得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太薄弱、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012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和规划、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作为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中医药院校需要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情况,需要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案

针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情况,笔者结合我校的教学管理实践,提出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案如下。

1.加强招生期间的专业宣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办学模式多样化必将引起激烈的生源竞争,各高校要认识到招生宣传的重要性。中医药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是中医药类专业,很多参加完高考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在决定是否报考中医药院校时,他们考虑的专业主要是中医药类专业、很少会考虑非医非药类专业,甚至不知道中医药院校还设有计算机专业。在这种形式下,加强招生期间的专业宣传工作对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通过专业宣传使考生和家长了解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就业前景,让他们对这个专业有信心,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兴趣。

2.加强新生入学初期的专业认知教育。新生专业认知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新生是否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由于各种原因,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对本专业的了解有限,入学初期有一部分学生会萌发转专业的想法,这个时期对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使得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和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转专业率、减轻部分学生转专业对其他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辅导。在学生的专业思想逐渐稳定之后,专业教师除了要把专业课教学工作认真完成之外,还要参与到对学生的专业辅导中来。通过举办专业学习座谈会和专业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专业、逐渐掌握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就可以渐渐上手,学习兴趣也会渐渐提高。此外,我校计算机专业还制定了兼职班主任制度,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作为兼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为学生解答他们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这一举措深受学生欢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4.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实践环节。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实践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我校计算机专业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开展课程设计实践,在课程学习的中后期布置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分组去完成,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答疑及成果评价。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去,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了课程设计之外,我校计算机专业还组织学生参加暑期实训和毕业实习。在暑期实训环节中,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IT企业去参观学习,让学生切身体会IT企业的员工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通过每次实训扎扎实实地掌握一项专业技能。在毕业实习环节中,大四学生有半年的时间到企业去参与实际工作,他们在实习中的收获和体会将反馈给低年级学生,让低年级学生有机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尽早改进。

课程设计、暑期实训和毕业实习这些环节的开展,有助于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计算机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与其他高校的师生有更多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开拓他们的专业视野,也不断激励他们更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高年级学生还可以把他们参加竞赛的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增进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我校大力鼓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有一部分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位,还有一部分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加专业培训、到国内外高校参加进修学习,这都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此外,我校还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学科人才,进一步充实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学生也越来越感受到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壮大,学习兴趣稳步提高。

7.积极申报信息类新专业。针对中医药院校缺乏理工科氛围的情况,我校在努力建设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积极地申报了医学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两个信息类的新专业并获得成功,现在我校每年有3个信息类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校园中的理工科学习氛围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

本文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践,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系列方案。加强专业宣传、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辅导和专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申报信息类新专业等,这一系列举措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和热爱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章留.论学习兴趣的培养[J].衡水师专学报,2003,(1).

[2]姚远.关于高校招生宣传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6,(22).

[3]汪育文.大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亟待加强[J].文教资料, 2010,(12).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专业技能;学习兴趣

一、教师要让学生学有目标,活有理想(1)组织学生认真做一份关于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制订阶段目标。尽可能早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做一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原因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应该会些什么,就业前景是怎样的;二是当学生做了职业生涯规划以后,就有了努力的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当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初期是指导学生做规划,中后期是帮助学生坚持下去。

(2)组织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比拼,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当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计算机专业技能比拼,并设立奖项予以一定的鼓励。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呈现在学校同学、老师、评委面前。

(3)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重要性,明白资格证书与以后的就业挂钩。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创设新的教育环境,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其次,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和设备的投入,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中职学校办出职业特色,就要不断加大实习实训室等实习操作场所的投入,增加技能训练的时间,开设实习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职业技能训练,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2)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首先,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夸奖。教师在每次实训课后,要作出评价,表现好的要夸奖和鼓励,表现不好的,尤其是不认真学的学生一定要批评指正。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可以从哪些地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密切关注他们的,不会让他们能懒则懒,浑水摸鱼。其次,可以利用学校橱窗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学校要为计算机专业设立一个橱窗,将学生平时在实训课上做得比较好的作品拿出来展示给全校师生看,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最后,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好的作品带回家。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都是父母认为学习无望才送到职校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让父母看到了希望,得到了父母肯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3)让学生喜爱教师,从而对上课产生兴趣。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讨厌教师,看到这个教师就生气,又怎么会认真听这个教师讲课呢?其实让学生喜欢自己很简单,教师要做到以诚相待,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出于真心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平时多注意与学生交流。学生看到教师这样做,自然会喜欢这个教师。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1)教师自己要定个方向,定期参加培训。计算机专业有多个方向,如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网络组建、网络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等,选择一个方向,老师的精力就放在这一个方向上,固定参加这个方向的培训,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专”。

(2)教师要坚持进企业实践。教师这个职业有它的特殊性,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技能实践操作是比较薄弱的,学校与企业、相关行业联合,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或服务一线实践,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教学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工作,教学规律和方法仍有许多值得继续研究的地方,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探索,教师都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激励和赏识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训练机制 专业人才 设立

现如今全球性的计算机技术的都处于迅速进步阶段,然而为美国目前的计算机人才标准无法迎合进步所需,这和我国现时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能专业 人才训练形式有密切的关系。完整的训练机制对于人才的质量有着关键的作用,想要迎合社会需要,就应当实行计算机人才训练形式的改良。

一、训练规划整修的关键性

随着信息化时期的到来,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也逐渐提高,然而计算机方面的学生却发生了生源质量以及就业率低下的状况,因素是多层面的。根据专业角度来看,大部分理科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习有关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知识了解一些计算机的概念了解本专业的含义,这样就导致了专门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某种层面上出现了劣势。其中也具有许多内在的因素,重点展现在计算机专业的训练目的不够确定,服务方面和专业定向不确定、训练规划拟定不恰当、专业特点不清楚、课程传统等层面,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失去了信心,关于学习专业具有畏惧心理。外在有害的原因是短时间内不能够更改,所以想要挽回如今的尴尬场面,关键要从处理内在因素开始。

二、对于计算机人才是信息社会所需要

(一)工程类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重点从事关于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发展工作的是工程类型的专业人员,而且专业发展是工程特质的额,要求计算机专业人员需要应用娴熟的技能,有效性的实行进展工作。另外,需要职业涵养当做支柱,让软硬件商品的工程进展能够向良好的地方进步。

(二)教育类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重点从事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工作的属于教育类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根据这样的人才来说,不但具有计算机层面的技术概念以外,还应当具备教育概念,了解计算机层面的教学手段,运用自身的专业水平以便于社会训练出较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能人才。

(三)实践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关于实践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应当具备卓越的计算机水平,还应当对于计算机体系的工作情况做到一目了然。对于这样的人才来说他们所处的位置都是单位内部的计算机体系保护、管理或者信息设立工作,在某个层面上展现了单位信息技能的标准,所以想要成为实践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在技能层面上具备极高的水平。

三、设立计算机科学与专业技能人才训练机手段

(一)强化应用程度

对于学生实际应用方面的测试强度应当在课程的测试形式在增加。曾经在教育方面具有的不恰当状况,也就是有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应用能力较薄弱,而测试成绩中等的学生应用能力却很强势。对于课程安排和毕业安排的应用教学方面,学生需要选取一种进展语言和发展平台,这对于学生就业和今后的工作非常关键。最近时兴的进展语言和发展平台有多样,因此学生在选取方面难以取舍。因此,我们安排了 C/C++、Java、C#等高级语言课程。因为对应各种不一样的应用,所以各种进展语言和平台都存在优点和缺点,身为代课教师需要娴熟了解多种进展语言和平台,有目的性的向学生进行引荐。应用教学程序中毕业策划是非常关键的,是承受工程培训、提升工程应用能力的关键步骤。通过对于应用程序的培训,使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处理含有难度的现实问题。毕业策划题目要实行审核,在难度恰当的状况下,应当有相应的创意性和实践运用性,并追求具有创新理念的。将审核通过的毕业策划题目全部传输到网上,让学生和教师实行双向选取。

(二)强化课程机制的革新

将课程机制进行研究和革新,可以使计算机专业教育供应合理的引导,从而为人才培训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强化课程革新的程序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应当注重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的根本课程,运用线性代数、电子线路、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学习来让学生培养笼统思想,运用汇编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必修课的学习来保证学生了解专业思想与手段。第二,应当从社会需要着手,依据计算机科学的进步来实行选修课程的安排。第三,应当注重人文类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引下来发展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可以运用所学专业来为国家建立奉献力量,防止学生步入误区。第四应当要推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促进学生了解更多相关学科的概念,获取如新闻、管理、教育类的课程,让学生变为社会所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三)建设多维分流的训练规模

有益于学习合理的开展教学和训练的就是多维分流的规模形式。依据高效的学生来分析,能够把他们运用横向和纵向的形式来实行分流,为学生供应各种的课程选取方针,例如软件工程、根本常识或者网络技能等这属于横向,依据学生毕业之后的规划来实行分流,如部分学生选取直接工作,而有些学生选取考研,继续学习这属于纵向。 总之,对于计算机科学和专业技能人才的训练机制的设立应当让人才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才能够迎合社会信息技术进步的需要。身为社会和高效需要及时掌握教育目的,利用目的为起点来建设训练规模,强化课程革新以及指引学生有效运用,利用这样的手段来训练各式各样的人才,推进计算机科学和技能的进步,在综合角度上提高我国的信息技能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莉.民族院校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2).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改革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转向了对专业型、技术型、实践型的全方面人才的需求。如何在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满足培养目标要求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培养模式是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1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从计算机专业工作的性质上可分为三个主要类型:第一种是从事计算机理论及升级开发的研究型专业人才,主要进行计算机软件的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工作。第二种是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的工程性专业人才。第三种是应用型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工程的构建工作。社会中IT行业企业的招聘对应聘者的技能要求根据其职位的不同而不同。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2.1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从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来看,课程体系的安排和人才需求之间有诸多矛盾存在,其中以教学培养跟不上社会实际需要的矛盾表现最为突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轻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实验操作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自主创新的能力严重缺乏。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差,无法将理论真正应用到实处,导致了知识和实践的脱节。

2.2培养手段单一化,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按照统一的教学培养规划,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价值被忽略。虽然计算机教学已经开始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但是它们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高校招生范围的扩大,计算机专业学生整体素质降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3职业素质培养缺乏

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基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而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多注重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对于真正参加工作后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感、人际沟通协调等职业素质的培养严重缺乏,即使有,通常也是一带而过,重视度不够。这就使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投入到社会工作中以后不能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融入到企业中去。

3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3.1改革教育模式,建立新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抓住根源问题,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全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现有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模式,这已经与现今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节。要建立一种与社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就要对社会中各个企业的计算机岗位技能进行分析,了解各个岗位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各个方面的需求。根据岗位的需求可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分阶段进行。首先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如计算机的基本操做、OFFICE软件的使用、程序设计等,建立扎实稳固的理论基础。其次是根据不同的技术岗位要求,按岗教学,即对应岗位来设置技术技能的课程,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模块。如软件设计模块可包括软件工程、Java、网络程序设计等课程,多媒体应用模块可包括平面设计、三维设计等课程。这样以满足企业需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培养,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来决定专业培养的深度调整,可以使人才的培养更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实现教学的真正价值。

3.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真正发挥知识的作用,也真正使学生具有实际操作的专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以完成课程任务;可设立适当的考核奖惩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实践能力;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以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高校来说,可加强校企间的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中实习、实践,为以后在工作中充分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改革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

计算机专业考核仍然以理论课考试为主要手段,考核模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合理。要改革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要以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考核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考核学生能否做到学以致用。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教学兴趣得到提高,达到了考核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