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空间流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
1.什么是自媒体
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了一份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人联合提出的“We Media”报告,揭示了自媒体的基本特征:首先,自媒体应该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其次,自媒体应该是一种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媒体,其核心在于普通市民的信息自主提供与分享。因此,博客、播客、网络社区、论坛、BBS、E-mail等网络媒介形式,都属于自媒体。
2.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
自媒体是与大众传媒、传统网络媒体不同的信息传播形式,其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公共信息的生产方式由专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转向了一般的社会大众,即草根进行内容生产与自主传播。从拉斯韦尔建构的5W传播过程看,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如右上表。
3.自媒体传播信息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2)传播内容个性化、草根化。(3)传播过程自由随意,信息可信度低。(4)传统大众传媒与自媒体形成互动和信息共享。
网络流言传播模式分析
1.网络流言的宏观传播模式
在自媒体流言传播过程中,政府、网络自媒体、网民、公共突发事件构成了流言传播的四个重要支点。其模式如下图:
x
第一,整个流言传播处于复杂的危机环境中,突发事件是流言产生的源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一旦正常渠道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各种意见就会以非正常状态出现,并且演绎与放大公众的恐惧心理,进而推动流言的传播。
第二,政府信息公开与否是流言产生的主要根源。在危机期间,政府的信息越公开,公众获得的信息越多,对有关部门的信任度就越高,流言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第三,网民在流言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网民的不断互动形成网络议题和舆论,并与其他媒体形成互动效应,将危机信息影响力成倍放大。
2.网络流言的微观传播模式
在分析流言在网络自媒体环境中的传播过程时,笔者采用“六度传播模式”理论。该理论起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
如上图所示,网络信息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C),又是接受者(R)。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匿名查找、和接受信息。当然社会和心理因素会对每一个传者和受者产生作用,决定他们在网络上的兴趣和偏好,决定他们在网络上寻求什么信息,把什么样的信息输入到网络中。
以“蛆橘”事件为例分析
1.流言产生与传播的原因分析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的观点,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暧昧性之积成正比。根据本文的上述分析,不难推断“蛆橘”事件中“别吃橘子”流言大肆传播的原因:第一,传播内容的特殊性。内容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饮食问题,涉及身体健康这一切身利益,其实现程度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第二,来自正规渠道的权威信息不足,推动人们通过网络寻求信息和答案,人们在网络中针对“蛆橘”事件交换意见,形成舆论议题,流言亦如附着温床的细菌般滋生。第三,传播时机的特殊性。时值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第四,传播途径的特殊性。网络自媒体是一种私人媒体,传播过程自由随意,且“把关”功能弱化。
2.自媒体在流言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第一,流言的始发地。自媒体的本质在于草根内容的生产,这种原创性已经让其成为公民自我表达意见的主要场所。
在“蛆橘”事件中,一部分人收到手机短信后,会把短信内容输入电脑,利用博客、论坛、QQ、MSN、电子邮件等渠道对信息进行再传播,进一步拓展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使得更多受众了解这一事件。同时,网络自媒体会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对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论证。
第二,流言的扩散地。流言在自媒体环境中的传播速度极快,网民能够通过各种相应的手段轻易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由于网民的大量介入、参与和互动,并利用复制、粘贴的便捷性和网络“把关”的弱化,“蛆橘”事件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影响力不断增大的议题。
第三,流言的接收地。网络信息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C),又是接受者(R)。流言在博客、论坛、贴吧、QQ、MSN等自媒体之间传递并接受,再传递,形成了产生、传递、接受这样一个融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为一体的传播系统。
自媒体环境下流言传播的控制策略
第一,信息公开,是网络流言控制的基本方略。建立以政务公开为核心的信息传输网络。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系列文件,为危机传播制订了基本的政策依据。
第二,打造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危机信息平台。在现代传播条件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可以形成组合信息渠道,从而为媒介融合创造条件。
YouTube创建于2005年2月,目前每天视频访问量已达1亿,是当前世界上浏览人数最多的共享视频短片网站。2006年10月。谷歌以价值16.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了YouTube网站,可谓是强强联合。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YouTube不断增加视频内容,尝试与电视媒体实行融合,大力发展网络视频直播,积极拓展自身的业务空间,从而使得YouTube网站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进军电视终端
2009年1月,YouTube网站与谷歌联合推出了一系列新服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提供视频内容的电视下载及支持家用游戏机访问,将网络视频之争的战火蔓延到电脑屏幕之外的电视屏幕上。YouTube网站向网民提供视频内容直接下载服务,同时开通专门的网络入口供PS3和WII两款家用游戏机用户访问,以便在电视上直接欣赏网络视频内容。YouTube网站还提出了“随时、随便什么屏幕上的YouTube”的口号。新服务界面专门针对电视机进行了优化,如放大的文字、视频连续播放等。YouTube目前已同电视机、机顶盒厂商建立伙伴关系,以将YouTube视频带入客厅中。
虽然目前只有很少的电视机带有浏览器,但YouTube网站的这一举动,表明其在成为互联网上最大视频分享网站、“攻克”了网民的电脑屏幕之后,开始希望“登录”电视屏幕和其他移动终端屏幕,被媒体广泛解读为“从书房走向客厅”之举。借助一些软件在电脑屏幕上观看电视节目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今网民可以在电视屏幕上观看原先只能在电脑里播放的视频内容,视频节目打破来源限制,争抢终端屏幕之势可能就此形成。尽管该网站的这一系列举措短期未必能在市场上引起太多反应,但长期看来,却有望彻底颠覆电视屏幕前的收视习惯,加速电视访问页面视频技术的变革,让电视机拥抱互联网。
加强电视内容营销
YouTube网站十分注重与电视节目的合作,开发电视节目的二次售卖,不仅丰富了视频的内容,而且吸引了更多的网民。为此,YouTube耗时数月与时代华纳旗下的HBO和cBS旗下的Showtime共同进行了完整版节目的测试。2008年10月,YouTube网站已经开始播放cBS的完整版电视节目。用户可在YouTube上观看完整版的《星际迷航》、《年轻和骚动不安的一族》等cBS电视节目。2009年2月,谷歌推出又一个举措,即为YouTube引入了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包括《骚动的青春》、《嗜血判官》和《加州糜情》等。
与此同时,YouTube网站还与电视公司合作,开设了网络版的电视频道。2009年2月,Discovery传播公司和YouTube正式开播9个YouTube频道,专门展映来自Discovery旗下世界级电视网品牌的精彩视频集锦。同时,Di SCOvery传播公司还将为YouTube社区提供量身定制的内容,推出一系列针对国际频道的节目,为世界各地的特定地区提供本土化的母语内容。作为双方合作计划的一部分,Discovery和YouTube将联合推出多项节目宣传和开发计划,以吸引YouTube互动社区的参与,比如Discovery探索频道在美国每天晚上9点播放的系列专辑《流言终结者之病毒流言》将在YouTube征集网民想知道的流言或谜团,YouTube的用户也可以自己制作和上传视频,特别专辑《流言终结者之病毒流言》将在所有提交的谜团中挑选最精彩的在节目中予以解答。
制作视频直播节目
2007年7月23日晚,好奇的美国观众围在了电视机前,那些在办公室里加班的白领们则开始疯狂地刷新YouTube首页,因为CNN电视网和YouTube网站将同时对美国总统大选辩论进行全球直播。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的政治营销方式的变革,也引发了政治界、电视与网络传播研究者对“YouTube效应”的关注。这只是YouTube网站对网络视频直播的一个尝试,然而,这个尝试的成功引起了YouTube网站对直播的重视。
目前,YouTube网站正在其网站上着力建立直播频道,以此挑战电视行业。通过这一频道,广大网民自己就可一边拍摄新闻,一边向全球实时直播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网友还可直播自己的聚会、婚礼、生日会、毕业礼等自拍短片,让那些不能到场的亲友共享欢乐。一些有兴趣的网民还可模仿著名真人秀节目《老大哥》,向外界24小时不间断播出自己的一举一动。此功能不仅将增强YouTube已有的庞大用户群,而且会带来更多的用户。YouTube推出的视频直播服务,势必进一步模糊传统电视媒体与在线视频服务的界限。正如YouTube网站的“广告词”所标示的:BROADCAST YOUSELF(直播你自己),YouTube网站将真正呈现出一个开放的网络空间,实现网民的直播梦想,直播你的生活。
与电视分享广告
高三(10)班 张苏蕊
打开网页,就等于与世界握手,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实现了在人“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提供了平等交往、广泛联络、自由活动的平台,在网络交往的新空间,我们可以突破专业限制,只要想学,随时可以找到学习资源的指导着,我们还可以突破现实交往中的角色限制,自由选择交往对象,在网上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网络交往扩大了我们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交友的方式,丰富了我们人世间生的经验。
网络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
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总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对自己无益的事情上。在网络交往中,我们要注重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更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要学会“信息节食”学会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做一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事情,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中,体现自己人生的价格。
网络交往与现空交往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有许多温馨惑人的故事。而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以及诱惑欺诈的事情,也时常发生。
网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应该成为网络的俘虏,而要做网络的主人。
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它使用我们在网上更自由的选择交往对象,畅所欲言;因为看不到对方,可以使们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修养,不以因年龄小,相貌不佳,口头表达能力差而退缩,同时,它也使人们的阴暗心理借助电脑屏幕得以无所顾忌的宣泄,使交往环境被污染,我们即可能成为这种污染环境的受害者,也可能在无意间的参与其中,推波肋澜,破坏网络环境。
并非所有人上网都会成瘾,网瘾常常与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关。网络交往时对象在网上可能表现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他或许出于真心,也可能故意伪装起来以骗取我们的信任。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作为网络游客,只有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
上网要遵守法律,网络交往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廷伸,因此,上网要遵守法律这一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例如,不恶意制造、传播流言,不侮辱他人人格、不进行诈骗活动、不利用网络破坏公共设施;等等。我们在上网时,要有很强的依法行事的意识。
有一种感觉叫做妙不可言,有一种感觉叫做畅快酣然。相信你体验过之后就永远无法释怀。这种感觉就叫做如释重负。放下身上的担子,耸耸肩来看看天,会发现这颜色是无比的蔚蓝。
近日身体状况欠佳,或许是心理的缘故,也或许是这无赖的温度。总有种压迫感,仿佛这大气压不再是101KP了,压的心头一阵酸,一阵寒,一阵喜怒无端。总有无尽的事惹人心烦!不是蜚语流言,便是批判漫天,世界已不存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伪装,强挤出笑脸,给大家看。而苦…。只能慢慢咽。是我的错,欺骗……我觉得我也存在优点,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一副怎样的容颜?写满了弊端?这并不完全!为人怎能无缺点?但湮灭的总是好的一面……优点,谎言?欺骗?那这世上剩下的只有羁绊!如果真是如此,大家都该向这个世界宣战!保卫属于自己的那一座花园,那里的花草四季新鲜……
或许我的生活本该平淡,自己的个性不能发扬,自己的观点不能主张。这样或许会告别忧伤,由此心中的其他地方或许不会再次彷徨…。.留下一种感觉叫牵强留下一份憧憬叫希望。最近总爱向着窗,幻想…。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堂,应在何方…。.
阳光仍是暖暖的;微风仍是轻轻的;天空仍是蔚蓝的;朋友仍是可爱的;兄弟仍是可亲的!自己至少在我看来,仍是那么的简简单单。不如把身上的一切都抛弃!追寻那份感觉——如释重负。做自己,我已不再考虑不属于我的一切!但属于我的,我不需要任何人过问!任何人! 原谅我的自私……
咳…。你还在挣扎什么?如果推倒这堵心墙会是另一个世界,那么我会毫不犹豫,义无返顾的做下去!做到了之后,天更蓝了,风更清了,花更香了,人更美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方向更加明确,步伐更加纯熟了。那么,你就放下了一切,如释重负的感觉,很不错呢!做到这,就可以称之为逍遥了吧。呵呵,放开,轻盈的走下去!
1、真爱能够让人变得更强大,更优秀。其实说穿了就是那个彼此都非常相爱的人在一起才对。拥有爱很容易,但长久维系却并不容易,因为人有个弊端,就是很难爱他人胜过爱自己,那么在交往过程中,这种把握拿捏的尺度与适度牺牲,就成为了和谐的关键,那个接纳说起来容易,接受起来却挺困难,因为那有可能是在破坏自己舒适度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2、其实真正的爱或者会伴随几分辛苦,因为爱就意味着责任,那相关另一个人的人生。有爱就有在乎,有在乎就会有辛苦,有爱就该本能去尊重,然而人与人先天的不同与差异,自然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分析考恒,那需要的是天天年年的坚持和耐心才行。
3、真正的爱尊重彼此的空间和自由,有自己的底线,也会迎合对方的思想和感受,不会执念于让对方认同,不会屈从于爱的奴隶,随声附和别人的欲求,真的爱从来的是各自独立,又相互依恋的存在,不会以爱为名的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克隆人。爱能够让彼此一起都得到成长,从对方身上眼中发现自己从未察觉的不足。从而在互动中,大家一同成长共同进步,不会因为任何的语言不和而闹脾气。
4、真正的爱是,当你心中充满无助需要帮助,他(她)都在,生活不管艰难,他(她)陪你熬,即使人生跌入低谷,他(她)也会守在身边同你一起东山再起,无论多少流言蜚语他(她)都只信你一个人。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白,更是一种精神的托付。承诺不仅仅是一种口头的表达,还是生活细节中的真实给予。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加拿大;艾丽丝・门罗;女性主义叙事
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1931―),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籍作家,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虽然从未宣称过自己是女性主义作家,但是她的作品随处可见女性主义叙事技巧和手法。
作为出生于加拿大的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门罗本人在青年时经历了加拿大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尽管她并未亲身去斗争,但此次女权主义运动的斗争成果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她的作品极大多数都采用了女性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女性艺术家的成长经验。也正是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掀起时,门罗和第一任丈夫丈夫搬到了维多利亚,确切地说是1963年,门罗书店正式开张。也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门罗开始高质量高产量地创作。1968年,《快乐影子之舞》出版;1971年,《女孩和女人的生活》出版;1973年,《我想对你说的事》出版;1978年,《你以为你是谁》出版......门罗接受过高等教育,开过书店,大量的阅读中肯定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女性主义文论,也一定会有自己喜欢的女性作家,这些无疑会对门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身为女性的门罗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女性主义叙事之路。
弗吉尼亚・伍尔芙,著名的英国女性主义作家,曾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写到:“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这里的房间,不仅指物质上的房间,也指精神上的空间。物质上的房间是基础,女性必须有了物质上的安全感,才能有精神上的空间。而门罗却没有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在接受《环球邮报》采访时,门罗说:“当我走进一位男性作家的住宅参观他的书房的时候,我简直没法表达心中的敬畏之心。你知道的,就感觉到整座房子都是专门为他的写作而服务的。”
这样的写作条件对于女性作家来说是很难得到的,就算她可以把房门关上来写作,孩子的哭声和社会的注视却会使得她难以静下心来。门罗夫妇刚到温哥华时,是租借别人的房子住的。后来门罗以这段生活为原型写成了短篇小说《科尔特斯岛》,小说中描写了一位年轻的母亲偷偷地躲在屋子里写作,时刻防御着房东对她的窥探和诋毁,写作很是不顺利。在房东太太的眼里,“女作家”并不是一个正当、体面的职业,“操持家务”才是女人该做的事情。后来在自己父亲的资助下,门罗夫妇终于买到了属于自己一家的第一座房子,这是一所很小的独立平房。但孩子也很快接二连三地出生,门罗成为了母亲。回忆那段日子,门罗说:“我总是在阅读……在写作,而且当然了,还得打扫房间,照料孩子,并且躲避邻居。”虽然居住条件从合住变成了独住,但门罗依然没有自己的书房。她还是在餐桌上写作,或是在洗衣房的小桌子旁写作。门罗名篇《办公室》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小说的开篇简洁而直接:“一天晚上,我正在熨烫一件衬衣,突然就想出了解决我生活中问题的一个办法。一个简单但又鲁莽的办法。那时,我的丈夫正在起居室里看电视,我走进去对他说:‘我想我该有一间办公室。’”办公室对于女性作家而言,不仅代表着独立的写作空间,更代表女性自我意识的空间。故事中,年轻的女作家虽然最终逃离家庭,有了自己的一间办公室,却不断地遭到房东老头的窥视、骚扰与刁难,最后不得不被荒唐可笑的流言蜚语逼得搬出了办公室。由此可见,女性想要拥有独立的空间,想要社会承认她的自主意识,困难重重。
门罗本身就是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妇女,她在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上,用广博的知识撰写加拿大女性命运,通过女性人物的生老病死展示加拿大社会的生活现实。她的叙事手法,包括反讽、倒叙、空间并置和象征等等,都不追求标新立异,然而却能在平淡中读到人生无常和世间百态。她的女性视角时常超越女权主义激进狭隘的立场,避免了简单粗鲁地按照自然性别划分去倾诉女人之苦,或申讨丈夫和父亲。因此,门罗也就区别于其他加拿大女作家,如玛格丽特・劳伦斯、阿特伍德等等,门罗的作品也在展现普通人的性格缺陷的同时,更为真实地体现女性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更为各个年龄阶层的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艾丽丝・门罗:《逃离》李文俊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2] 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上映时间:2007年
剧情连连看
在神秘的平行世界里,强大邪恶的女巫玛丽莎・卡尔特统治着北方的大片领地。在扩张野心的驱使下,女巫正想尽一切办法向南方进攻,甚至要利用手中的魔法和众多的野兽军团进一步对人类的世界构成威胁。眼下,能与她的北方恶势力抗衡的,只有一个同样实力不俗且代表正义的武装北极熊战士们。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类虽力量薄弱,但与心灵语言相通的各种动物们却有着不错的关系,靠着这样的联盟,人类才得以暂时的安宁。然而,势力愈发强大的女巫兵团,已然准备好了发动一场最为猛烈的进攻。但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传说中的黄金罗盘真的存在于人世间,并且这只黄金罗盘的神秘力量能彻底击败自己的一切邪恶企图。于是,女巫开始寻找黄金罗盘。
在这个平行世界的英国牛津有个12岁的小女孩莱拉,她顽皮不羁、活泼可爱却又世故聪明,从小被叔叔艾塞列公爵寄养在牛津的乔丹学院,过着属于她自己的快乐生活。但是她并不寂寞,因为她身边永远有“潘拉蒙”陪伴。潘拉蒙是她的守护精灵,也是她灵魂的化身,可以随着各种场合需要变化成各种模样。在其它的世界里,人类的灵魂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在莱拉的世界中,他们依据每个人真正的性格变成动物的模样,紧紧陪在主人的身边。莱拉还有一个最好的朋友――罗杰,两个人经常一起在偌大的乔丹学院“探险”。具有强大力量的黄金罗盘的真正主人竟是这个普通的小女孩莱拉,乔丹学院院长告诉她这是一个可以预测未来、只有莱拉才看得懂的“真理仪”,它能回答所有问题。
有一天,城里的小孩们一个个失踪,连罗杰也不见了踪影,整个城市都在散播着“吞”的流言。就在这时,神秘美丽的库尔特夫人出现在了学院,一次偶然,莱拉发现在库尔特夫人迷人优雅的外表下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库尔特夫人正是拐走孩子的罪魁祸首――女巫玛丽莎,她来到乔丹学院是为了骗得莱拉的黄金罗盘,叔叔和所有孩子们都被关到了北极。莱拉成功从女巫的魔爪中逃脱,带着黄金罗盘踏上了去北极的征程,她不仅要救出朋友和叔叔,更背负着保卫世界和平的责任。最终,莱拉与北极熊兵团顺利会合,组成了捍卫和平保护世界的正义之师,与女巫及其邪恶的魔法部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
看点大解析
电影《黄金罗盘》改编自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暗物质三部曲》的第一部《黄金罗盘》。 暗物质、平行空间、精灵、切割、巨熊武士、吞……《黄金罗盘》涉及物理、神学、科幻和魔幻的各种概念,难免让人有点头晕目眩,抛开这些因素,它没有逃脱魔幻电影的标准脉络:“落难孤儿来历不凡,小顽童终成大业”。
平行世界有无数个,每个世界既相似又迥异,因此在莱拉的世界也有伦敦和牛津,却也存在着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的乔丹学院。一般人无法在不同的平行世界穿行,但天使可以,此法则将在续篇中被打破。在莱拉的世界里,教会统治着一切,人类都有精灵陪伴,甚至女巫也是如此。精灵们以动物形体存在,能说话,有自己的名字,相当于主人的灵魂。每个人的精灵都会陪伴他们主人一辈子,主人死去,精灵也会死去,反之亦然。暗物质致使原罪,而一种只在成人身上有、而孩子们身上没有的粒子“尘埃”将会成为平行世界相通的关键。
科学生产间
正是因为我们天真的用语言给人类加上了翅膀,所以天使才能圣洁地飞翔。偶然,兴起翻开幼年的留言册:羽翼翻飞的精灵,恬静地在花从中倘徉;彩虹连着不同的地域,我们在其中寻觅;魔杖一指,飞毯载着希望冲向远方……不禁因那梦嫣然一笑。回头想想,我又何尝不是为梦而拼搏的人呢?我为语言,因为幼年梦到了神笔马良;我为语言,因为相信巫师的药水能渲染世界;我为语言,只因那高僧千里传音的……
——正是那无数七彩斑斓的梦,凝成了今天的世界。汽车的祖先,可能是个懒散的车夫;潜水艇的祖先,可能是个忌水的人;火箭的祖先,可能是个森林里的守猎者。——每一个现代产物,都是一个梦,一个蕴育千年的梦。不要断言蛇无足,或许哪天,当你抬头仰望青天时能看到蛇群翔空,踏着优美的脚步向你缓换走来的景致也说不定。人类在开拓,生物在进化,宇宙在运转,世间的一切生命分子都在活跃地跳动着,不要扼杀任何一个梦,梦醒时分,那就不再是海市蜃楼。没有什么不能改变。
合拢流言册,我已仿佛有了洁白的翅膀,用一根橄榄枝,在湛蓝的天际中,描绘语言美丽的图案。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失去得连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也没有的时候,我们总对自己说,我们还拥有可以承受任何痛苦音符的语言。然而在这个烟火弥漫的时代,我们连语言支离破碎,这就是时代给我们最大的悲哀。
我们还流畅的用那诱人的语言沟通的时候,总是感到一阵心凉,缺少了那双真情的双眸。当我们的真情失去记忆,一切都很黯然,当我们不断的从孤独中走出,投入热闹的人群,却一次次的发现,其实寂寞就在身旁。我们已经对真情冷淡到无法用语言去修饰这个庄严的词语,不能用任何东西去描绘这个衰落的景象。文明靠着流传的语言所艰难的走到现在,而我们却不能用语言延续自己心中的真情,我们开始失去历史的记忆……
情谊长长,风萧路茫,悬崖勒马,青天霹雳。刀刀淋漓。永恒的不灭体只是语言的深邃性,我们像一只雄鹰,曾经抖都自己漂亮的翅膀,飞在历史天空的浩茫。后来翅膀受不住寒风,我们便放弃了希望,我们飘然入世,不于任何东西沟通,只是自己一味的回望。终于我们飞不过历史,落入了苍穹的没样,这样我们就没落得很其浪,然后会有一个人捧起语言的一片血泪,开辟出另外一个八度空间。
当我们失去以后字默然的回望,才知道我们不仅仅迷失在时代的悲哀中,更始缺少真情的碰撞。真情像雨笛一样,奏出了催人泪下的乐章。吹奏雨笛,飘飘无意,浪客剑心,思绪真情,乐章言语,千方百计,安然回望,语言逝去,成为永恒,永远思绪。
“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一方面说明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但另一方面,更说明了不同读者的解读出发点都是从自身现成的经验出发,作出解读与判断。事实上,我们阅读教学中司空见惯的,只是引导学生欣赏这些经验性的结论,还原作者的本意,停留在理解现成的经验性的层面。更有个性的、批判性的解读却止步不前或被忽略,而这恰恰是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个性解读是通过读者个体感悟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对阅读对象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作品意义的解读。
中外文学名著,渡尽劫波,历尽沧桑,已经构筑了经典式的永恒的魅力,其永久不衰的生命力背后必然有应该珍视的东西;中国古代典籍,那些经由历代文人的笔端熔铸的文字,简练而不简陋,典雅而不浮躁,平正通达却又隽永慰藉;古代诗词更是将山川风物,情韵理趣,描绘得气象万千,荡气回肠;现当代散文精品,是作家在极其宽松的心境下自然达到的情思和言语、人格与灵气的自然交融,自有一番清华气象。文本实为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思的结晶,沉淀着其言语功力,凝聚着其文思和情结。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风格,无不显现各自的特点。常态的阅读教学就是将课本“还原”到原本的生活情境里,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性解读是沿着披文――入情的轨迹,引导学生由走进文本到探究作者的语用经验。
以《我与地坛》中的地坛景物描写为例,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文中这些动植物和“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为什么能给作者生存的启示。学生的回答是,从修辞手法上来分析:一学生说“‘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另一学生说“‘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猛然间想透了什么, 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 忽悠一下升空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启发后的结果是一学生仅这样小结了一下:“这段描写充满生机活力,说明‘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然而,从接受美学的理论看,这只是初级阅读。作品一旦进入社会流传,自身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义,而不以作者的意愿为转移。作品的意义在阅读中,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深入其思维宿地,与作者心灵对话、灵魂拥抱,进而领会其情感。引导学生由走进文本,探究作者的语用经验,并能从文化层面上去鉴别、欣赏、理解,通过文本与读者的对话、交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使文本潜在的意义得以在读者的心灵中敞显出来,对读者的生活、生命产生影响,也使得作品意义得以生成。
还以《地坛》为例。学生没有真正品味语言,因为从他们的回答中可看出只学习了一种僵死的表层的语言现象,而没有领悟到蕴涵于语言之中的那种深邃的生命情感。如果能体悟到: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来这世上的小昆虫且它们的生活状态和我有着差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它的稳与作者烦躁不安形成对比,树干上的那只寂寞的蝉蜕,是蝉再生的标志,是蝉飞翔的起点,这对作者摆脱自我走向新生无疑有着非凡的启示。作者发现的是, 昆虫也许并不需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到世上, 可照样活得有滋有味,“蜂儿”“蚂蚁”“瓢虫”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展示着缤纷的生命世界,这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 如此小的生命都在努力地活着, 更何况人呢?因此,让我们更加珍爱生命吧。学生领悟了这些,才真正走进了作者曾经走进的地坛,才真正走进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召唤结构”角度看,作家正是靠文本自身的张力、言语魅力,形成了文本的否定、空缺和空白,构成了文本的“未定性”“否定性”,而这恰恰是联结作者的创作意识和读者的接受意识的桥梁,它们使读者在阅读中赋予不确定性以确定的含义,并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连接空缺,建立新视界,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的空间。在此空间中,读者的认识反思与初级阅读时的经验性解读“共鸣”必然要发生碰撞、对照、比较,在经验性的初级阅读基础上达到对文本意义的重构。这就是上升到了个性化的批判性思维境界。
因此,高层次的解读并非只是探究作者的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特点、主旨情感的个性化特征等这些潜质,为个性化的批判性解读提供了可能和必要。在批判性解读中,读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非常重要,他们独特的感受、情感、想象、理解都将在重构中打上鲜明的个性印痕。因为当读者以自己的生命之躯去触摸、品味作品时,其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情趣、性格爱好等都会影响乃至制约其对文本的接受。因此,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强调学生的自我判断。在这里,教材只是育人的凭借,是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平台,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005年春天,秦伊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上网查资料,在一家英文网站上偶然看到一则关于“床吧”的趣闻:路易十四爱上了一个平民女子,他乔装来到女子家,女子家太穷,甚至连一张可供招待客人吃饭的桌子都没有。女子急中生智,把饭菜摆上床,于是二人在床上享用了甜蜜浪漫的一餐。路易十四对这种用餐方式非常喜欢,便命人制作了一张既可休息又可用餐的床。尔后,民间纷纷效仿,演变到后来就出现了餐饮、休闲场所的“床吧”。“床吧”如今已遍及欧洲各大城市。
秦伊将打算开一家“床吧”的想法告诉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新颖有趣的经营项目,秦伊更有信心了。在经过大约一周的调查、走访后,秦伊将店址选在了朝阳区一幢商业大厦的三楼,这儿的房租只是街面店的五分之一。
秦伊让一位当设计师的老同学设计出理想的“床吧”。“床吧”里用格子木架隔成大小不一的包间,靠过道的一侧是一扇活动门,每间都配有拖鞋、矮桌、小凳、床毯、抱枕等配套设施。这种设计让顾客感受到在“床吧”里无拘无束的独特魅力,或坐或卧,或吃或玩,一切随意。
考虑到在床上吃饭的特点和目标顾客是年轻人,主营西餐更合适,于是秦伊招了两位西餐师傅。2006年2月,独树一帜的“床吧”开业了。秦伊要求服务员将卫生放在第一位,每接待一批客人都要重新换床单。
然而,由于没有采用很好的宣传手段,“床吧”生意很冷清,秦伊想这样下去很快得关门了。如果在电视和报纸上做广告宣传,费用又太高了。就在她苦恼不已的时候,一天中午,店里来了一对年轻情侣。结账时,他们让服务员把秦伊叫了过去。原来,他们是某报社的记者。
两天之后,某报纸在消费专版以《西餐上了床,规矩下了床》为题对秦伊的“床吧”进行了报道。当地几家报纸纷纷转载。原本冷冷清清的“床吧”一下子顾客盈门,每天的营业额都在3000元以上。“床吧”终于在开业两个月后实现盈利。
正当秦伊为生意火爆而高兴的时候,外面却谣传“床吧”经营的不是正经生意,有一些客人在床上做些不规矩的事……“床吧”的生意又回到开业初。秦伊想:一定要想办法让流言不攻自破。
她请人对店里的装修进行了改造:将包厢原来的全封闭结构改为半封闭结构,如此一来,既尊重了顾客的私密性要求,又增加了“能见度”。这一改进,顾客能够接受,流言也不攻自破。
2007年5月的一天中午,一对情侣用餐后问服务员,能不能整个下午继续呆在这里喝咖啡,他们愿意多付一些钱。一般顾客用完餐就走了,面对顾客的新要求,服务员拿不定主意,请示了秦伊。因为当时并不是用餐高峰期,秦伊便答应了顾客的要求。结账时,男青年对秦伊说:“我们很喜欢你这儿舒适温馨的环境,特别是这张床,躺在上面喝咖啡,比在咖啡厅享受多了。”
关键词:微博;自净化;媒介;媒介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52-03
一、引言:传播的“微”革命时代来临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根据美国Twitter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截止到2011年3月,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其中70%的网友认为看微博已经成为每日生活的“必修课”。
微博诞生至今,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获得了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都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作为一种新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微博的确给广大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传播体验。正如twitter的发明人杰克?多尔希所言:“它(微博)的氛围感更强,你基本上像是在一堵墙上涂写,如果谁想看,就可以看到。”微博此种超互动式的、超便捷式、超扩散式的传播能力,使其拥有了比以往任何传播媒体更具生命力的特征。从传统的传播层次上看,微博也正是凭借着其特有的用户沟通体验急速催生着新的媒体理念和新的传媒产品。
微博的传播模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而是一种成为裂变式的传播。这主要是因为微博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由网络、手机3G、WIFI共同组成的传播环境让微博具备了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不受限的功能,即4A功能(anytime anywhere anyone anything)。这一功能的出现意味着微博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进行现场直播式的传播,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微博的传播和影响能力。
除此之外,在微博的世界里,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的传播特性使得微博具备了真正意义上受传一体的传播功能。而微博的传播过程,也充分体现出了互动性、时效性、能动性与多效性。相比博客而言,微博140字的限制也相应降低了操作门槛,便于更多的群体操作使用。在如此快节奏、追求高效率的时代里,微博似乎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的需求与心理。因此有学者大胆预言,“由微博以及‘微传播’‘微信息’‘微交流’等概念共同推动的信息传播和社会领域的变革将最终形成一场微革命。[1]”
二、由新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博弈所引发的关于微博自净化讨论
事实上,我们对于微博的广泛关注,并不仅仅因为其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服务和信息传播平台,而是因为它在近来一系列的突发事件、公共事件中所扮演对舆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类似于“监督者”的角色。早在2009年的湖北宜黄强拆事件中,我们就见识到了微博强大的与事件几乎同步的报道效力。正是由于报道中呈现出的强烈的即时性和现场感,使得许多网友加入到对此事件的关注中,最终为此事件的解决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日本3.11大地震之后发生的抢盐潮,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强有力的辟谣能力。随后还有“郭美美事件”,微博几乎是以“第一推手”的称号在这场由网络事件上升成的公共事件当中,积极地传播、引导、监督着。而在“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后,微博用户广泛地关注、转发、评论,一时间使得微博成为了公众舆论的风向标。此外还有最近在全国范围内广受关注的毒胶囊事件,其发端于一位央视著名主持人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发表了一条警示公众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的消息,原因是这些食品存在严重的健康安全隐患。
以往以私人交流性为主要使用目的的微博,现在已逐渐被许多政府部门、传统媒体、企业等加以利用。甚至有人提出了“微博问政”这一新主张,要求将微博的社会监督功能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话语权的解放,让全民都能享受自媒体到来的时代。
遇到困难时先对自己说一声“没什么大不了”。再大的问题,也要把它捏圆、揉扁、敲碎了来看待,只要换种方式,让自己快乐其实很简单。
1 适当地吃一点,才有力气减肥
别总是责怪自己“明明在减肥,怎么又吃了”,这会让你刚刚被食物调动起来的快乐荷尔蒙迅速掉到谷底。其实,吃一点有何妨?我们运动所需要的体力和能量不正是来自食物吗?
2 吵架,说明你们都在意对方
吵架的内容多数来自鸡毛蒜皮的小事,所以无论是夫妻还是母子,吵架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们都太在意对方了,而这不就是你们爱的表达吗?即使吵翻了天,也大吼一句“其实我只是太关心你”,也许任何战争都可以化为硝烟。
3 敌人,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敌人是把双刃剑,能对你造成威胁,也可以变为促使你成功的动力!那些常常置你于死地的打击,其实反而给了你脱颖而出的机会。
4 流言飞语总好过无人理睬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而你要做的就是调整心态接受这一切。换个角度想,如果大家愿意讨论关于你的八卦,至少说明你在小范围内是个“热门人物”。要是你还能找个机会在众人面前自嘲一下,相信大家会被你的幽默所迷住。
5 大声哭泣,才能把快乐叫醒
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所以,悲伤就请哭出来,哭得最大声才能把另外一边的快乐吵醒,轻松、美好才会随之而来。
6 爱情就像两个拉着橡皮筋的人,比的就是谁先失恋
有人说失恋大过天,也有人说失恋等于抛弃痛苦。其实两者都正确,因为你正在面对一个天大的抉择――是自己承受痛苦,还是早些放手,把痛苦留给他。
7 走了许多弯路,说明你还年轻
张爱玲说过:“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还有什么好说的,享受每一个坎坷的过程吧。这是属于我们独有的财富。
10分钟女人“秘密”
常换内衣,让你年轻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