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溺爱孩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溺爱;关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62-01
孩子从小就过分的受到家人的溺爱,以致进幼儿园后进入新的环境出现不适应产生过分焦虑、哭闹、乱发脾气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产生许多问题。以下是我将在上学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及结合工作7年实践经验就溺爱孩子的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生活即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学会关心同伴
“2~3岁的儿童自我意识开始了萌芽阶段,随着其身体的发育、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增强,了解和探究客观世界的愿望也就越来越迫切,喜欢独自去探知这个新奇的世界”。此时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表现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孩子年龄小,塑造性很强,家长作为孩子的一面镜子,一定要给予正面,正确的引导方向;而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时也可以利用讲故事、形象直观等形式让孩子们学会去区分是非黑白。
二、家园共育,使关爱教育不断深化
搞好家园沟通,利用家长会和入园离园的时间,同家长进行沟通,我首先告诉家长,第一不能对孩子溺爱,爱孩子本无可厚非,但若爱过了头,对孩子却无益,无原则的爱会使孩子逐渐变的自私、狭隘,只懂得接受,不懂得付出爱。第二是在孩子面前,要做到言行一致,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父母的关爱,更多来自于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从一点一滴做起,注意每一个细节,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关爱教育,当教育孩子与小朋友互相团结、相互爱护时,请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能与邻里闹别扭,当教育孩子爱护小动物时请不要在孩子面前有嫌恶某个小动物的举动。领孩子外出时,如果有捐助活动,家长要提醒或鼓励孩子进行捐助。自己也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因为,良好道德品质应从小培养,有时一个动作,乃至一句话,都影响着孩子以后的成长,真诚地希望每个做家长的都要教育孩子有一颗仁爱之心,在享受别人爱的同时学会关爱别人,家长表示赞同老师的建议,愿意与老师携手共同教育孩子学会关爱。
三、利用教育教学游戏激发孩子关爱情教育
正确看待孩子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一般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们,会出现两种表现:一种比较沉默,甚至可以不和周围的人说一句话,抱着自己的玩具就可以玩一天;而另一种是属于让老师比较头疼的,一天到晚哭个不停,饭菜不合意了哭、小朋友拿他的玩具哭、甚至看着别的小朋友开开心心的玩也哭。其实,他们的每一个哭泣都蕴含了其深层的心理原因:1.没有安全感会哭。当孩子们离开了爸爸妈妈的温暖怀抱,没有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在受到众人捧着的关注,心理难免会觉得没有安全感,认为和家人长久以来建立的依恋关系被迫瓦解,因此就会以不说话或是无理由的哭来引起老师的关注。2.情绪不满时会哭中国。有的孩子从小在家习惯了娇身惯养的生活,遇到不喜欢吃的菜就会拒绝吃饭,直到家长重新做些自己合心意的。可到了幼儿园就不同了,看到自己不喜欢的菜哭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老师会用尽一切方法让他知道不可以挑食,不可以浪费。此时他就会感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产生了变化,因此通过哭来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3.拿走了玩具会哭。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玩具都属于他自己,所以不能容忍和他人共享玩具,看着幼儿园里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去玩时,就会产生哭闹不止的过激行为。4.不能独立处理问题会哭。当孩子们解决不了一些老师认为他们应该自己处理的问题时,就会小声哭泣。因为以前在家,只要自己一哭泣,就会很快得到大人们的帮助,即使是解扣子,穿袜子等事。这会在他们脑海里折射出一种概念,每当有问题出现时,就以哭来得到别人的帮助,不会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因此,从上述事例中不难看出,现在的孩子由于从小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立性意识明显较弱,很有可能造成以后消极的去面对困难。
四、利用各种节日活动激发幼儿的关爱情感
以关爱为切入点, 利用一些比较重要的、合适的民俗传统类节日和爱心类节日, 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三八节、植树节、五一节、父亲节等,利用节日活动资源开展关爱情感教育活动。
关键词:溺爱表现;溺爱原因;溺爱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01-02
一、含义和现状
1.含义。溺爱是照顾者与孩子二者关系的一种特征,是指照顾者过度宠爱庇护孩子,任由孩子使性子,同时也妨碍了孩子试图做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溺爱是把一个孩子置于不恰当的突出地位,施加以过分的待遇[1]。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是让孩子处于家庭的中心位置,成为家庭的主宰者。溺爱有以下几种典型形式:一是娇宠,父母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二是包办,家长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和愿望,不仅替孩子做,而且代孩子想,以自己的是非、癖好为孩子的是非、喜爱;三是过度保护,不让孩子经受身体或心理方面的锻炼,不注意儿童适应环境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的培养;四是纵容,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制止、不教育、甚至纵容的不良行为,而这种对儿童不良行为的默认与肯定,会在孩子的意识中固定下来――长期的条件反射使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断加强,并形成稳固的行为习惯[2]。
2.现状。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占所有不良教育方式的比例很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实施,目前,城市幼儿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过分宠爱,更有半数以上的家庭是隔代教养,隔代教养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最大弊端就是隔代溺爱更甚[3]。这种家庭“小太阳”的抚养方式,从表面看是爱孩子,实则是害孩子,这种溺爱会给孩子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如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二、溺爱型家长的成因分析
1.源于人类的生物本性。从人的本性来讲,爱是人的一种最基本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爱的需要就是一个重要的需要层次。父母爱孩子是天性,并且这种爱是其他任何爱都不能替代的。20世纪60年代威廉・汉密尔顿的研究表明,所有动物都偏爱自己的亲属,并愿意将大量资源单向地让与有遗传关系的亲属。
2.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溺爱在我国的文化渊源是儒家“亲情本位”思想。儒家倡导“亲情至上”、“爱有差等”,正是从自然(血缘)关系去理解“仁”、“爱”,从而把“仁”这一原则建立在“亲情至上”这一经验观念之上的。这一文化传统,长期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使得中国古代的人际信任仅局限于家庭和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内,未扩大到家庭和朋友这一自然的圈子之外[2]。现今不少家长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种子,把孩子看作是“小太阳”,这正是“亲情本位”思想的体现。
3.补偿心理。有不少家长小的时候经历过物质生活上的贫瘠,因此,他们会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即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满足孩子所有的愿望。这样无限制地给予孩子,从心理上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爱。通过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以及给予孩子较好的物质生活来补偿家长心中那个“内在小孩”的缺憾。
4.对孩子过高期望。父母两人不曾实现的愿望投射到一个孩子身上,这很容易导致溺爱。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宝贝,中国的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有的家长抛家舍业、背井离乡给孩子当起了保姆,还有家长不惜千里之外买房、租房对孩子进行陪读,很怕孩子吃苦受罪。[4]
5.获得自我成就感。有些家长以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在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儿童处于弱小和被保护的地位,成人在满足儿童的要求时,能充分地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自我成就感可以获得充分的体现。巨大的感情投资,寄希望于有朝一日在自己需要时,孩子也能同样给予回报[2]。
6.隔代抚养。在很多现代的家庭中,孩子是由姥姥姥爷或者爷爷奶奶帮助抚养的,隔代抚养更容易产生溺爱现象。一是因为老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由于没有时间或者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心生内疚之情,所以希望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孩子时能够加以补偿,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一般对孩子有求必应,只要孩子一哭闹,就会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二是因为替孩子抚养孩子,老人会觉得肩上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不能有任何闪失或者意外发生,所以很多老人看孩子的时候对孩子无微不至,寸步不离。
三、溺爱对孩子的影响
1.溺爱容易导致孩子意志消沉,不求上进。在溺爱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习惯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从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到学习再到工作的解决,他们一路走来都有父母的悉心呵护,根本不用自己动手甚至是思考。优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认为生活应该是美好的,财富是随手拣来的,他们体会不到创业的艰难,更意识不到青少年应肩负的责任[1]。本该是朝气蓬勃、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他们却是意志消沉、不求上进、整天游手好闲。
2.溺爱容易导致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溺爱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习惯了父母把他们当成小公主或是小少爷来抚养。这种孩子一切以自己的需求、喜好为出发点,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很难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别人和考虑问题。这便形成了以自我中心的心理,导致了自私自利的性格的养成。
3.溺爱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自信,意志薄弱。在溺爱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习惯父母为他们做任何事情,他们也因此变得缺乏自信心。溺爱降低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溺爱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习惯性地认为父母或者长辈可以帮自己把一切搞定,而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他们就像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总希望自己被呵护、被保护。日后,即使他们有能力从事一项活动或者面临一项挑战,他们从内心里不相信自己有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或挑战,这会限制孩子未来的发展。另外,很多孩子习惯了被保护,在面对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容易放弃,浅尝辄止,不能坚持到最后。
四、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健康自信的孩子
1.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溺爱型家庭中的家长对孩子往往是养而不教,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的教育。家长要学习并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要,以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真善美的关系,是让人发自内心喜爱的关系,是促使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5]。在尊重基础上形成的亲子关系才可能是健康的,以爱为名义的控制、保护是剥夺了孩子培养独立人格的机会。
2.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现在的子女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也多以“4+2+1”为主。在一个家庭中,也许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没有多少文化,即使所有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相当,每个人的育儿理念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家庭成员在共同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在父母之间,或是在祖辈与父母之间不能宽严不一、是非矛盾、褒贬对立等问题。家长在教育中要先达成一致意见,树立明确的家庭规则,一切都按照规则办,而不是以情绪为导向,对孩子教育宽严无度,让孩子不知所措。
3.信任孩子,让孩子自主独立。家长在溺爱孩子的同时,剥夺了孩子探索社会、发现社会的权利,孩子没有机会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这样他自然而然地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应该充分地信任孩子,让他们多去尝试,探索。站在远处关注孩子成长。家长应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去成长、去独立。不要过分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是让他有软压力,二是容易培养出孩子以自我中心的心理。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忽视”,让他们独自去适应新的变化,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当然,当孩子需要帮助时,父母应该适当引导孩子,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做。
参考文献:
[1]邹学海.家庭溺爱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影响及矫治[J].南平师专学报,2003,(1):17-19.
[2]史春宜,陈立人.论对儿童的溺爱型家庭教育[J].时代人物,2008,(4):135-137.
[3]陈应俊.溺爱酿悲剧[J].好家长,2010,(11):10-12.
[4]罗继生.溺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J].决策探索,2008,(6):64-65.
[5]林格.全部都是爱(中国家庭教育8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The Influence of Spoiling fo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DU Xue-min1,DU Min-jia2
(1.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Center,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2.Tianjin College,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Tianjin 301830,China)
父母言教不如身教
科学家维克勒马在一份报告中说,经常受到父母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和酗酒等不健康行为影响的青少年往往会效仿父母的行为。“我是农家的孩子,小时候,长辈们为了养家糊口也根本没有时间来教导我们。其实,打小我们就已经在模仿长辈们坚韧不拔、勤俭持家的好传统了”。
1、经常对您的孩子说:“你很聪明”,他(她)就真的很聪明。
2、只要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孩子就真的会有,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皮格马利恩效应。
3、任意责骂打骂孩子会使他丧失思考能力。
4、没有笑声的家庭养不出脑筋好的孩子。
5、给孩子一个独处的空间,可养成他们思考的习惯。
6、当孩子解决难题时,不要单单指出他的错误,要承认并夸奖他做对的部分。
7、有人说,孩子成长的历程也是父母们塑造自己的历程,这是不无道理的,父母要习惯于和孩子一起成长。
8、多让孩子动手,可以训练他们的头脑。
9、禁止孩子自言自语,等于迫使孩子放弃思考。
10、父母对孩子的“新发现”,要率直地表示惊奇。
11、让孩子自由行走,有益头脑的发展。
12、“扮演角色”可增进孩子的想象力,同孩子一道游戏吧。
13、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
2013年随着一档《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热播,亲子沟通、家庭教养方式问题成为了全国的热门话题。一时间举国上下都在讨论节目中明星和孩子的相处方式,称赞做得好的,批评做得不好的。可以说亲子沟通和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问题,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但是,如果教养方式存在问题,那么将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父母、一个孩子),孩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全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在教育中就容易形成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这种方式也渐渐成为中国普遍存在的家庭教养方式。
一、父母为何这样“爱”――溺爱的本质
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而不是促进孩子的成长。多数家长都知道溺爱不好,可是:为什么明知不好,却有那么多的家长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爱行为呢?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内在父母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的理想父母的内化。内在小孩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溺爱,表面上是家长溺爱孩子,实际上是家长的“内在父母”溺爱“内在小孩”。家长把自己的“内在小孩”投射给了自己的孩子,就造成了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溺爱似乎是伟大的,因为是父母牺牲自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这个伟大只是一个外表,其心理意义是家长对自己“内在小孩”的无限满足。所以,我们说,溺爱是一种家长的自恋,他看不到孩子真正的成长性的需要。无限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地给予自己的“内在小孩”,弥补自己婴幼儿时期的缺失。这一代的溺爱行为,需要追溯到上一代,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上一代的教养方式是忽视的话,这一代的教养方式必然是溺爱。而在溺爱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食着上一代教养方式延续下来的恶果。
二 、在这样的“爱”之下成长――溺爱的种类及危害
溺爱有两种:包办型溺爱和纵容型溺爱。包办型溺爱的家长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纵容型溺爱的家长,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大、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
(一)关于包办型溺爱
案例一:A 男,30岁,工程师
A最近背着家人辞去高薪厚职,失业在家,苦闷、脾气暴躁。从小到大,家里的人什么都替他想好,安排好,他什么都不用想,就是读好书就行了。大学本科毕业前父母动用人事关系帮他找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他也顺利地评上工程师职称。A之前曾告诉家人想辞职,被家人阻止。
包办型溺爱是家长在制造另外一个自己,让孩子为父母而活。
18岁之前,我们致力于探索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探索过程从刚出生不久就开始,但到了2~4岁会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如果家长鼓励子女自我探索,那么他就会形成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思想……而这一切探索最终融合到一起让他知道“我是谁”。
但是包办型溺爱的家长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此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真实感受常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造成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寻找答案,结果就会迷失了自己。那么,无论家长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以A为例,父母以“为他好”的名义,替他安排好他的人生,背后的意思就是“我才知道什么是对你有好处的,你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真正有好处的”。高薪厚职、平稳的人生不是A自己寻找出来的,而是他的长辈们“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好的。由于他欠缺从小到大的主动探索的过程,如果他并不想认同长辈们的看法的话,他就很容易为了取得自而轻易走向与长辈们设定的相反的方向。那么,他背着家人辞职就不难理解了。
包办型溺爱会给孩子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迷失与内疚的并存。在包办型溺爱环境中长大的人习惯性地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肯定自己。他们习惯性地顺从他人的决定,即使是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答应,没有内在的自我界限。因为当他们想拒绝的时候,脑海中会内疚:“他们对我那么好,我怎么能生气呢?”“他们是为我好,我怎么能拒绝呢?”二是隐蔽性的极大的愤怒。这种愤怒是从小到大累积的大大小小的挫败感所形成的。举例来说,孩子步履蹒跚,想拿到10米外的玩具,你心急地把玩具递到他的面前,可能你会给他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同时你也在他心中埋下挫败的种子:我无能,父母万能。一个本科的毕业生在毕业前就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一家大公司,谋了个好职位。这样可能会缓解毕业时短暂的焦虑,却也让他承担着挫败感:“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我,还是要靠父母才能找到工作”。如果刚好那份工作的特点是非常清闲的时候,又正好印证了他的低自我价值感。对于A来说,既然不能对长辈生气,那生自己的气总可以吧?离开公司就是愤怒的极端表现方式。
(二)关于纵容型溺爱
案例二:B 男,7岁,全寄宿
每次周一早上,B由母亲开车送到校门口后都不肯下车,双手紧抓安全带,哭闹不止,母亲和老师怎么哄都不行,一旦他进入教室则一切正常。老师反映该学生与同学交往、玩耍得都挺开心的,生活老师反映该学生在宿舍也没有哭闹情况,睡眠状况良好。
案例三:C 男,12岁,全寄宿
家长反映该生在家脾气暴躁,跟母亲关系很僵,甚至动手打母亲,但是一旦回到学校,他又会“命令”母亲每天给他打一个电话,如果没接到母亲的电话,他就会主动打电话给母亲,直到母亲接通他的电话为止,但并没有紧急的事务。老师反映该生在校比较规矩,对老师有礼貌。
案例四:D 男,7岁,全寄宿
D在教学区并没有异常现象,但在生活区不服从生活老师管教,有暴力倾向。根据老师反映,有一次,该生把别人打得流血了,但是他妈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他几句。根据妈妈反映,该生的爷爷奶奶比较纵容他,他在家也打过爷爷奶奶,但他们没有表示出不愉快。
纵容型溺爱使家长制造出自己的敌人。
纵容型溺爱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在纵容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想肆意而为。可以这样讲,在包办型溺爱中,家长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家长僵化的复制品,而在纵容型溺爱中,家长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在后者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却要惟命是从。这是一种最为懒惰的教养方式,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教养方式。
以B的家长为例,他们就连晚上睡觉的时候,都特意在B的房间安装了一盏小小的灯,为的是让B晚上上厕所的时候不至于摔交或撞伤。所以,对于全寄宿的B来说,在学校的宿舍睡觉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少了一盏时刻亮着的小小的灯。对于从未体验过黑暗的他来说,对宿舍的不适应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他的家长从未帮助过他去适应环境而是努力去制造一个让他能适应的环境。有了痛苦的经验,就加强了B离开学校的决心,但是母亲并没有立刻答应,于是,每到周一的早上,他与母亲的拉锯战就不断重复上映。哭闹是他表达恐惧与愤怒的方式:“以前你都顺我的意,这一次你也要顺我的意不可。”
而C的成长经历也表明父母存在过度纵容的现象。C直到上五年级的时候,还会因为想要一个玩具而在地上长时间打滚,甚至离家出走,直到父母妥协为止。
而D比较特殊,看起来是隔代溺爱。实际上是家长在为自己的溺爱找借口:是我的长辈这样做,不是我故意溺爱孩子的,他们是长辈,我不能反对权威。
纵容型溺爱无一例外是从物质上的满足开始。B、C从小就是要什么有什么,家长从不拒绝。对于2~4岁的孩子来说,家长是全知全能的,能满足自己一切的需要,而父母也可以轻松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父母无法帮助他克服对黑暗的恐惧、无法帮助他适应环境。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父母无法帮助他学习与其他人交往。于是,在纵容型溺爱下长大的人,通常有三大弊病。
一是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和其他人粘到一起,他们必须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成为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们只知道索取,让亲人关注自己、满足自己,却拒绝对亲人付出,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离家出走只是他们的一种手段,他们不会真的离开。如果是儿童,他会在家长看到的时候跑掉,又会在家长寻找不到的时候出现。
二是自卑。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当他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时候,他们会呵斥对方,甚至用伤害自己来达到目的。
三是爱无能。家长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以自我为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他们习惯了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他们没有机会领悟到: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我要,我立即要,我就是要”成了他们的习惯。
三、什么是我们需要的爱――真爱契机
包办型溺爱看起来挺好的,可以让孩子少受点苦,少受点挫折,孩子的人生又能很好安排。但是家长费尽心思,却没有让孩子获得真正的成长,这肯定不是真正的爱。纵容型溺爱更是一种懒惰的爱,把掌控的权力交给没有自制能力的孩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其破坏力更大。家长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这是纵容之下,家长为自己制造出来的敌人,为社会制造出来的无能之辈,这样的行为就更谈不上是真爱了。
爱是一个抽象词,世界上有太多的行为都打着“爱”的幌子。虽然说对于爱的定义有无数种,但是唯一不变的是:爱的唯一真正的目标是心灵的成长。任何违背这个目标的行为绝对不是爱的行为。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一) 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
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给孩子一切,包括放弃自己的幸福来给予孩子,这种溺爱的给予是给孩子最大的毒药。”所以对于溺爱的矫正,第一点是家长层面的矫正,家长要先放弃原有的溺爱模式,重新建立真爱模式,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畅快交流的成长空间,提供锻炼的机会,充分信任孩子,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建立这样的真爱模式是矫正溺爱行为的第一步,只要迈出这一步,离成功已经近了一半。很多家长的教养模式已经养成,矫正需要时间,尤其是隔代溺爱,更需要漫长的转变。
(二)平等对待,自理自立
很多处于溺爱模式下的孩子都有这样的问题,就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在矫正溺爱,提供真爱的过程中,要注意“去自我中心化”,通过教育使孩子重新认识到,不是自己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照顾自己。改变孩子的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的认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白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有需求要合理地达成,不合理的要求不会被允许,不是所有人都会像家人一样照顾到自己的情绪。另外,还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多被溺爱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差。从生活上的自理到心理上的自立,孩子才能真正做到独立,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人。
(三)处理疑惧心理,疏导对立情绪
在溺爱矫正的过程中,由于和先前教育模式有所不同,孩子可能一时间接受不了,会产生一些情绪上的反应。首先会产生疑惧心理,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家长这样对我是不是生我的气”?甚至会产生“家长不再爱我”的想法,这种心理是需要疏导的。主要处理方式是:告诉孩子家长对他的爱,今后会以这样的形式来表达,之前家长有很多做错的地方。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他没有错,而是父母在纠正自己的过错。另外,孩子还可能产生一些对立的情绪,以前想得到什么就能轻松得到什么的时光没有了,孩子自然接受不了,会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比如发脾气、摔东西等等。这个时候作为家长要制止孩子的这一行为,不予理睬或者是行为教导,不去纵容孩子的这一行为,耐心等待孩子情绪宣泄完毕之后,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之前什么地方不对,什么是对的,今后如何”等这样的信息。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关键词:家庭教育 真爱 溺爱 赞美
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家长的作用大于学校!学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家长的责任老师不能替代!家庭中教育孩子其实就是怎样爱孩子。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没有哪位父母不教育孩子,但并不是每位父母都会教育孩子。真爱孩子,就要学会如何教育孩子。
当今中国相当一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享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度的爱,造成了孩子心灵和性格上的许多缺陷:自私、反叛、唯我独尊,没有责任心,不知道感恩,只知道享受和索取,不知道付出和奉献。以上这种爱就是溺爱,溺爱是家庭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对孩子溺爱与棍棒教育的后果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棍棒教育伤害孩子的途径是从肉体到心灵,而溺爱伤害的途径是从心灵到肉体。为了避免孩子将来遇到难以应付的境况,应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挫折感,事先给他打些“预防针”,使他以后能够顺利适应社会。怎样才能正确给孩子一些挫折感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不能一味的纵容溺爱孩子。什么叫做溺爱呢?“溺爱的溺是溺水而亡的溺,顾名思义是爱过头了把孩子淹死了。溺爱就是对孩子过分宠爱,不敢管教,对他们不良行为不加纠正。”家长一味地纵容、溺爱孩子,不管他提出多么无理的要求,家长也认为是正常的,这是不对的。有的孩子的无理要求未得到满足,就在地上打滚,而他的父母还对孩子一声声“宝贝、宝贝”地叫唤,孩子根本就不理睬,直到父母满足了他的要求为止。孩子将来如果带这种习性步入社会,肯定会到处碰壁的。孩子犯了错误,该批评还是应该批评,不能纵容他的坏习惯。要让他明白做事情要有一定的规矩,不能无法无天。如果孩子侵犯了父母,父母也应该适当加以反击,这不是说父母跟孩子一般见识,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了解社会规则:你侵犯了别人,别人便会回击。
父母溺爱孩子的原因很多,有的怕孩子受到委屈,有的怕失去孩子对父母的爱,有的父母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就是让孩子打自己也没关系等等。因此,在过分溺爱的家庭里,是孩子控制父母,而不是父母控制孩子,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极其不利。有的家庭情况可能没有如此严重,而只是带有部分溺爱的性质。如爷爷奶奶溺爱孩子,而父母却严格要求孩子;或父亲对孩子很严厉,而母亲对孩子很溺爱。这就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还是无所适从,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也是不对的。全体家庭成员对孩子采取统一正确态度,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去让他自己做,他遇到困难向你求助时,也不要立即帮助他。即使帮助他也不要包办代替,只要告诉他方法就行了,一切都得让他自己动手。家庭里不要总是把孩子的一切放在首位,有时候也要忽略一下孩子的需要,以免他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你们一切都得让着我。
不溺爱孩子不等于不爱孩子。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赞扬就是培养这种心态和心理素质的最简单、最适用、最有效的方法。天才是夸出来的,不是责备出来;是赞美出来的,不是抱怨出来的。让孩子经常有“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他就能不断进步。赞美对孩子来说不应该成为奢侈品,而应成为必需品。“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一个人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他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实践证明,掌握好赞美孩子这个法宝,就抓住了孩子成功的关键。既然赞美这么重要,那么,怎样赞美孩子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1、赞扬孩子要具体,有根据。家长赞扬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孩子就会对那些好的行为更清楚,印象更深刻,就更容易发扬这些优点。笼统的赞扬往往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
2、赞扬要及时。发现孩子有了好的表现,家长就应该立即赞扬,不要拖延。否则,时过境迁,孩子对这个赞扬就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更不能强化这种行为。
3、赞扬要用适当的方式。只有适合孩子的赞扬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赞扬孩子时要做到大小有别;小孩子喜欢爸爸妈妈的拥抱、亲吻、抚慰,或者说一些亲切的话语;对大孩子来说,采用竖起大拇指、拍拍孩子肩膀等方式,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赞扬孩子也可以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孩子表现好,可以送他一个小礼物,给他一个惊喜,但物质奖励不可滥用。
爱会使人的思想境界升华,爱可融化冰封的心灵。爱也会唤醒和启迪意识的形成,更都会起到无形的作用……
溺爱是在无形中形成的,现在很多父母把爱已经转换成了溺爱,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就有独生子女的出现特别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都是在优越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如今80后的年轻人都即将进入了30岁,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已经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80后的他们恋爱和结婚多数人都是在父母的资助下购建了自己的安乐窝。做父母的宁愿自己受苦受累,顶债借债也为孩子铸造幸福,父母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他们的子女身上。可是有一部分80后的年轻人,都认为向父母索取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事。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当霸主的习惯。独生子女的头衔和光环一直在笼罩他们,家庭条件的优越和溺爱换来是是孤僻,霸道,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只讲究个性等等……
现在部分80后他们子女也出生了,又一代人的优越家庭条件,给了祖辈不是关怀和赡养。更谈不上伺候家中的老人,老人只有当奴役的份。老人成了带着工资的保姆和勤杂工。家中的老人变成了孙子……
想想也别怪做儿媳妇的,因为她们同样也是独生子女,和儿子一样在家里霸道惯了说一不二,在娘家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她们都是父母伺候着,宠着,惯着。目中无人成了习惯。结婚后要求她们打理好家务照顾孩子丈夫和赡养公公,婆婆那可能吗?
真的不可能,是完全不可能!是溺爱造成的悲哀,是溺爱种下了溺爱的毒种子,溺爱把部分人性变的扭曲和贪婪,自私自利……溺爱纯粹是毒药。
如何教育好下一代人,应该从理智出发。社会和家庭影响教育都非常重要。
您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是溺爱的毒果子,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去培养他们独立,自立,别在当他们附属品和依赖的拐杖。您需要自己解放自己。应该叫孩子在实践中去体验失败和挫折,家长永远是家长不能代替和包揽孩子的一生。要叫子女学会溶入社会,应该教育孩子首先学会尊重社会和他人。
社会是多员化的,培养孩子的目的做家长的应该明确。您的目的是想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材而不是废物。什么样的沃土和种子就会生长什么样的苗。今天您种下的就是您将来自己收获的。
溺爱是人生中的大敌,是毒药……
父母与子女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子女是父母生命的一种延续。舐犊情深,为子女着想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事情。唐代诗人罗隐有两句赠友诗:“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他推崇的是为国家大计要不惜肝胆涂地,却万万不要为子孙谋家财。
林则徐写有一幅对联:“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留钱给他干什么,他本来就很贤慧和聪明,我把钱和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子孙不如我,那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
古代圣贤都能如此深明大义,以超凡的胸襟对待子女问题。难道我们连这一点都不明白吗?对子女过度地溺爱,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爱”与“溺爱”,一字之差,实际上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用理性的方式去爱是真正的爱,而完全用情感的爱去爱就是溺爱。用理性去爱,那么你就应该知道如何去正确的实现你的爱,如果仅仅用情感去爱,那么你就只能在溺爱中迷失方向。
一位年纪并不大的母亲认为美国人真没人情,你看那《北京人在纽约》,那个姑妈把王启明他们塞哪住了?破地下室!那儿又脏又乱的,那哪是人住的地儿?还有你看那姑妈的德性,扔给王启明他们几百块钱,还说是借他们的,那哪是人干的呀!别人大老远跑到你美国来,你怎么也得首先请外甥女、外甥女婿找个好饭店好好撮一顿吧。真没劲!
这位年纪并不大的母亲说完立刻搂着她那大约十多岁模样的孩子,细声柔语的说到:乖,妈可不会这样,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心肝宝贝呢。妈要让你好好读书,今后咱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好让你姥姥、姥爷你妈你爸脸上都有光彩!心肝,妈什么事儿都不会让你干,你只要读好书就行了,没钱花了,乖你就说,妈再苦再累也会满足你要求的,因为妈妈爱你……
此刻我关注着眼前这样一个画面:一个满面红光、嘴里不停地嚼着零食的少年和一个年纪不大但却显得苍老的母亲,他们共同完成了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史上一次神圣的演讲。我相信这位母亲代表了当今中国绝大多数父母亲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与此同时,在那位母亲神圣而又自豪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已经瘟疫般地进入了几乎中国的每一个家庭。
有时候,爱也是一种伤害……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到市场里帮妈妈买菜时,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阿姨带着孩子来买菜,孩子哭着闹着要阿姨给他买糖吃。阿姨摇了摇头,只见这个五六岁的小妹妹干脆一下子坐到了地上,哇哇大哭起来,一边使劲的摇着头,一边用手擦着那泉涌般的泪水,两只羊角辫来回的甩来甩去,大声哭喊:“我就要吃糖,就要吃糖!”阿姨见状,立即跑过去,扶起孩子,拍了拍孩子身上的灰尘,用手轻轻的为孩子擦着眼泪,心疼地说:“宝贝不哭,妈妈给你买糖吃……”说这便抱起孩子,向糖果店走去。”
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许多孩子都被家长视为掌上名珠,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只会把孩子引入歧途。这就好比温室中的花朵,他虽然非常舒适,可到了野外,就会变得不堪一击。而生长在大自然中的花朵,经历了风吹雨打,开得越来越灿烂,生命力也越来越顽强。
我想告诉全世界的父母:有时候,爱也是一种害,让孩子吸收大自然的阳光,还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吧!
自古以来,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所谓“慈母败子“指一种过分的爱,也就是溺爱。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指过分,埋没。过分的疼爱孩子会给他们带来伤害。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对夫妇住在1个荒岛上,住在1个破木屋里。一天,飞来了一群美丽的天鹅,夫妇非常高兴,热情的款待了他们。不知不觉,冬天来临,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夫妇舍不得天鹅,便让他们留下来,让它们在自己的木屋里度过寒冷的冬天。过了好几年,天鹅还是住在夫妇家里,忘记了自己要去南方。又过了几年,夫妇离开了小岛。结果,那一年冬天,湖面也结了冰,天鹅因为过多的依赖夫妇,而忘记了自己的生活习性,冻死在了这个小岛上。
天鹅的死怪谁呢?怪夫妇。他们当初对天鹅过于疼爱,太热情了,所以造成了天鹅的死亡。这就是溺爱。我不明白,家长为什么要溺爱自己的孩子呢?不能让他们在蓝天下好好锻炼锻炼么?现在,基本每个家庭都有溺爱的现象,在家里,我们都是“掌上明珠“,“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来也不去想一想独立自主,做什么事情也很有依赖心,这也有大部分原因怪家长。不是你们溺爱孩子,孩子会那样么?你们太宠爱自己的孩子了!你们太过的去爱孩子了!溺爱给孩子带来的只是悔恨与对家长的憎恨,难道你们想让孩子对你们恨么?爱,能让人在悲伤时得到安慰,在寂寞时开心。
《立》,是女作家池莉讲述女儿吕亦池从生命的孕育到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并顺利踏上社会的故事。在细腻又犀利的笔调中,在激情又理性的思辨中,在真实客观又富于意蕴的叙事中,母女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成长,抵抗了沉重的应试教育,赢得了成功。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更加清晰而坚定地认为:爱本身就是教育。
池莉爱女儿。既要坚持上班又要写作的她,无论工作有多忙,都坚持亲自带孩子,陪伴孩子;无论经济条件有多苦,她都会发挥母亲独有的聪明才智为女儿的生活创设好的环境;女儿想养小狗、养花,想疯玩,她都会顶着各方压力,满足女儿的愿望;女儿读小学、初中期间,她和孩子一起肩并肩恶战学校的应试教育;女儿读高中,面对种种不适与不愿,她支持女儿“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做法;在女儿申请并就读英国高中、大学时,她都在幕后鼓励、欣赏、支持……书中字里行间不仅让人感受到女儿的成长――更让读者惊叹于母亲的成长――在一起经历、一起努力的过程中,谁炼就了谁,从来都没有很明显的分界。
人们都说不要溺爱孩子,但池莉认为母亲的溺爱是必须的。池莉的溺爱建立了女儿快乐的王国,树立了女儿强烈的自信心,鼓励了女儿积极乐观地尝试。读罢本书,我要说,教师溺爱又何妨。
教师的溺爱,可以爱在学生的虚弱之时。
早读课,教室里一片朗读声。“小王,出来!”一声强悍的喊叫横空而来。同学们呆了,怔怔地望着我。小王慢腾腾地从座位上直起身来,极不情愿地挪动着脚步向外走去。因为是老师叫他,我们没当一回事,很快便又回到朗读中。“早上是怎么进校门的?”“过天桥了吗?”“还狡辩!”“都有老师看到你了!”“难道老师瞎眼了吗?”断断续续地从门外传来斥责声。小王,我的孩子,此刻该有多么尴尬,该有多么无助,该有多么羞愧!我班里的孩子,我得溺爱!快步走出教室,看着那位老师,低声而坚定地说:“这件事,我来了解。待会向你报告,好吗?”“这么不诚实的学生,真是少见!”“值周老师都看见了,还跑,还不承认!”扔下两句话后,老师走了。我一把搂过小王,什么也没说,只是拥着他瘦小的肩膀向操场走去。此时的操场,空无一人。在一旁坐定,小王流下眼泪来,“老师……今天……是我错了。”我微笑着看着他,“早上……我没有过天桥……横穿马路……进校门了……”“没关系,过天桥是有点麻烦。”稍作停顿后,我又继续说:“况且,你的独立能力很强,横穿马路对你来说,小菜一碟,是不会有问题的。”“不是……不是……”哭得更厉害了,“老师不准我们横穿马路也是为我们好!”“我不承认是不对的。可是……可是……”“可是我怕扣分,要给我们班扣3分……对不起,对不起!”亲爱的孩子,平时极为调皮、极为“恶劣”的孩子,在“狡辩”“不承认”的背后,是那颗不愿给班级扣分的伟大的心呐!我又一把抱住他,动情地说:“我知道,我都知道。你非常爱我们班。你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和承认,在我看来值30分,甚至是300分……”小王定定地看着我。中午,那位老师高兴地告诉我,小王主动向他道歉了。
每株草都有属于自己的拔节的声音,每朵花都有属于自己的绽放的时间,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的节奏。在学生虚弱、无助之时,等待他,认同他,溺爱他,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教师的溺爱,可以爱在学生的软肋之处。
新接一个班,每天都能接到男生小温和不同的同学发生摩擦与矛盾的报告。没有了解就不会发现,我开始了不动声色的旁观。的确,班里的同学不论是高个子还是矮小的,不论是壮实的还是瘦弱的,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会和他发生冲突,每次他都像只被惹恼了的刺猬一样,大声呵斥,极力挥舞着拳头,但是几乎都以他的委曲与失败而告终。没有调查就不能发言,我开始悄悄地调查。孩子们告诉我,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是这样的,他很讨厌。老师告诉我,也极力地维护他,但都不见效,同学们就是欺负他,而他自己也真的不争气,成绩又极差。明白了:在班级里,他已成了一只惊弓之鸟,任何友好的、不友好的言语和举动在他眼里都有侵犯的嫌疑;在同学面前,他是弱势的,必须立起满身的刺来保护自己最后的自尊心,尽管结果是委曲,是失败,他都不假思索,甚至义无反顾。面对这样的孩子,在他的软肋之处要溺爱他。课堂上,我宣布:小温是我最好的朋友,他若和谁有摩擦,我都无条件地相信他,帮助他,期末评“三好”学生时,凡是在本学期里欺负他的同学一律否决……课间,我有意识地带着几位同学邀请他一起玩耍,这次是这几位同学,下次是那几位同学,几天下来,全班同学都和他一起玩耍过了,在玩耍的过程中,他慢慢学会了如何与同伴交往。午餐时,我和他坐在一起,时不时夹些“好菜”在他的碗里,一边吃一边和他说说笑笑。有时,我会送他一些小礼物,告诉他“进步了”“谦让了”“忍受了”……慢慢的,小温和同学有摩擦的报告少了,少了,甚至没有了。溺爱,让小温渐渐强大了,与同学间的关系和顺了,班级也和谐了。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作为教师,无论从教几年,你都不可能遇见一模一样的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世界。从心底里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细心地发现孩子,用心地爱孩子,在他需要之时,“别有用心”地“溺爱”他,营造亲密的、知心的、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成长环境,孩子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实验学校)
“如果重新选择一次,我想早点要孩子”,林先生46岁才要了闺女,两鬓已有些斑白的他觉得育子压力很大,双方父母都已70挂零了,还需要自己照顾,拉扯孩子确实成了大问题,明显感觉自己的精力、体力不比从前,一下班就得匆忙回家带孩子,一天下来累得快要虚脱了,脾气也越来越大。
老来得子固然令人喜悦,不过算一下,孩子上小学,他们已经50多了;孩子上初中,他们已经退休了;现在教育成本这么高,要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显然光靠退休金是不够的。因此,“老爸”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婚嫁只能拼了老命,却仍然感觉力不从心,心力交瘁。为了养家拼了老命都值得,这话听起来很感人,但也让人感觉到一丝心酸。
另外,大家都知道,祖辈对孙辈普遍都非常溺爱,而年龄跨度越来越大的“老爸”、“老妈”们,由于年龄心理以及深知得来不易,对自己的孩子也会显示出宛如祖辈般的无原则的溺爱。一般高龄“老爸”在教育上出现的问题有5种,分别是:过分关注、过分监督、严厉惩罚、过分溺爱、放任自流,其中过分溺爱和放任自流最普遍。
“幼子”: 环境宽松,过分依赖
被军训教官批评的小峰委屈得泪水涟涟,同学们都觉得十分可笑:“这么大个小伙子还哭?”。原来,一直被“老爸”“老妈”宠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峰根本没想到上高中还要军训,别说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就算能把被子叠成形都不错了,结果天天迟到,床铺也是一塌糊涂。而且了解小峰的同学都知道,小峰实在是有点过分的“乖”了,一丁点儿小事都要回家问问爸妈。
有资料显示,祖辈般教养孩子的优势在于:爱心突出,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也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叙述,更善于为孩子营造愉快、宽松的成长环境。
但同时,祖辈般教养孩子的弊端也显而易见:过分关心和溺爱,生活上全方位的照顾,使孩子没机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等毛病。实际李天一案件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他人,缺少规则意识,做事没有边界感和底线。过于呵护,过于娇宠,这样就容易形成“小皇上效应”,无异于捧杀。而且,老年人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容易模式化,这也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喜静的老人再不喜欢运动与外出,这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应有的活动,不利于培养孩子开阔的胸怀和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沟通: 端正心态,跨越代沟
不能否认,在生理年龄上相差较大的两代人,确实会遇到一些常人不可想象的问题。但家庭教育研究专家乐善耀认为,“老爸”们能保持良好心态,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跨过年龄障碍并不成为问题。
首先,孩子欢迎的是内心充满青春活力、永不衰老的父母。不管自身的生理年龄有多大,家长都要保住一颗童心,善于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和孩子成为朋友。所谓年轻心态,和外形的英俊潇洒全无关系,指的是能终身保持学习的动力,向自己的孩子学习,向不断进步的时代学习的精神;
1、摆脱溺爱:孩子生出攀比之心或是骄纵之意大多与家长溺爱有关,若非不是则还好,稍加教育总能纠正,可若是溺爱造成则会使孩子心有不服,因此,家长首先应让孩子摆脱溺爱。
2、以身作则:不管家庭条件富裕与否,平日里家长都应在生活中体现节俭,绝不不铺张浪费,这样可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对孩子影响至深,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以身作则。
3、立场明确:发现孩子有攀比之心不要急于责难,首先要认认真真的告诉他这样不对,表明你不希望他这么做,并且言明自己心目中对他有所期翼,家长即使是教育的言语,对待孩子也应态度诚恳。
4、循序善诱:在表明态度的同时,也要告诉他父母养育他不容易,虽然说辛辛苦赚钱养家不容易这类的话孩子可能不大会听进去,但你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让他自己体会。
5、参与家事:尽量让孩子知晓家中琐事,并可让他记录家庭各项账目收支开销,一来让他明白钱财来之不易,二来锻炼孩子办事能力,再来或可在他尚小之时就形成理财概念,对于长大后料理家业打下基础。
6、回报劳动:小孩子有攀比之心及时教育改正,不仅不是坏事,还可借孩子受教之时趁热打铁,连带制定相应家庭劳动计划,大家各有分工,小孩子也很容易受大人鼓舞,难的是孩子长久坚持,这当然也要家长诱导啦~
7、适当赞美鼓励:对于孩子的平常的行为,做的好就应鼓励赞美,平时对于孩子的小伙伴们,家长也应关心,或者时常和孩子沟通他与朋友相处的怎么样,对孩子有要足够的耐心和关心,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肯定能改正攀比心理。
以上是关于“如何纠正小孩攀比的心理”的方法,其实家长们的态度首先要端正,不能有攀比的心理,之后耐心教育孩子,相信孩子会把攀比的心理改正过来的。
(来源:文章屋网 )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有个小孩带着皇帝的面具,光着身子站在椅子上,而他的爸爸却蹲在椅子下,拿着那个小孩的衣服,嘴里却说着:“皇帝,这是你的新衣。”
看到这,我便想:这个小孩自己不会穿衣服吗?不是的。然而让我更为震惊的是,他的妈妈却躲在门后,嘴里兴奋的说“哈哈,孩子终于穿衣服了,这个办法真灵。”是啊,现在的大人,太爱自己的孩子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甚至达到了对孩子“溺爱”的程度。正是这种爱,让孩子失去了自立的能力,甚至有些孩子上厕所都要大人陪着,这正是大人的爱,爱错了,爱他们,就应该让他们从小学会独立,父母的爱,该放手时就放掉吧!正如这个漫画,正是父母的错。而有些孩子不懂得珍惜,一味的挑剔。这个不好看、这个不好吃、要这个、要那个,大人们太顺从孩子了。
在这里,我要对天下所有父母说:“不要溺爱孩子,要让他们懂得独立,懂得珍惜,如果溺爱了他,你只会害了他啊!”
河南禹州市万寿宫小学五年级:李洁
孩子是需要教育的,怎么才能教出有礼貌又懂事的小孩呢?怎么教育小孩?怎么和小孩相处?父母要怎么教小孩?
第一:尊重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小孩子也一样,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第二:以朋相处。不要总是以严厉的父母形象和孩子相处,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及时帮助孩子疏导压力,心理等,让孩子遇到事情主动跟父母沟通。
第三: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言传身教,如果父母爱看书、爱书法,孩子从小耳濡墨染也会受到影响。
第四:及时鼓励。教育孩子时要及时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变得更大胆自信,而不是总是对孩子说教。
第五:明辨是非。父母要明辨是非,不要贪小便宜,不要无中生有,要分清对错,并且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让孩子从小三观就非常正。
第六:禁止溺爱。孩子虽然是父母手心的宝贝,但是溺爱等于伤害,教育孩子该严厉就要严厉,还批评就要批评,不要溺爱孩子,免得让孩子是非对错不分。
(来源:文章屋网 )
都是溺爱惹的祸
曾看过一则新闻,一个中学生竟然因鸡蛋无缝而无法剥开吃掉。捧腹之余,不由的深思。
爱是伟大的,但是在今天,有些爱却变味了。因为大多数家长都经历了一个灰色的童年,吃尽了苦头。所以自己有孩子时,便大把大把地给孩子钱花,不让他吃一点苦,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这种爱的方式致使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什么事也不会做。在很多事情面前往往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妈,妈,水开了!”晶晶站在沸腾的水壶前不知所措。
此时,水确实开了。水蒸气顶得壶盖“咕嘟,咕嘟”地跳,作为中学生的晶晶却急得团团转,大喊妈妈。如果她的妈妈现在来的话,她准会高兴的亲她一口,可是无济于事,她的妈妈上班还没回来。晶晶的头上已满是汗珠,那可恶的水蒸气不仅在顶着壶盖,同时也在顶着她的心。去找妈妈,不知道她的工作单位叫什么名字,怎样走,迷路了咋办?再说,从小到大她从来没单独出过门,就是上初一了,每天还要妈妈接送,虽然家离学校只是十几分钟的路。给妈妈拨电话,她忘记了手机最后一位数字,拨了几次都没通。找爸爸,更不行,爸爸出差在外。
这时,屋子里已被水蒸气笼罩住了,她刚要下狠心自己拿下来,可看到那沸腾的水花和飞溅出来的水珠,她又确实不敢,这嫩嫩的小手连衣服都没有洗过,怎么能拿烫的东西呢?她急得哭了起来。哭着哭着,她想到了办法,去找邻居的老奶奶来吧,于是,她苦着脸,擦擦满脸汗水和泪水走了出去……
只是一壶沸腾的开水,便把晶晶弄得无计可施,让人们哭笑不得。这不是溺爱惹的祸吗?看来溺爱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给予孩子的父爱和母爱千万要有度,切莫让爱的潮水泛滥,否则孩子在溺爱的洪流中将痛不欲生,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