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时间:2023-05-30 09:3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

近年来,就业市场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难、难就业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直接感受;另一方面,则是企业面对不愿“屈就”的毕业生无奈长叹,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犯愁,很多职位只能虚位以待。就业“两难”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培养不足,学生职业素养欠缺,不能合理定位个人职业目标,做出理性的就业选择。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努力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才是社会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构筑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灵魂。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础在于其自身的基本属性,即学术性和职业性。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类型,形成了分层的高等教育系统,受教育者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培养社会精英,也需要为受教育者的实践做一些准备,即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人。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指出,“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七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上。”因此,学校在履行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时需要考虑学生就业的满意程度和持久的职业发展,急需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职业综合素质为前提,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强调渗透职业素质的教育。

(二)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来临,新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换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已经演化为人才与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标准已从注重单一的知识能力转移到职业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文化基础,还要有良好的职业品格和精神,非常看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文化认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思想、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企业希望能招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人才。

(三)职业素质培养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然之路

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同时大学生个性鲜明,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他们明确表示“上大学就是为自我完善,为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提升职业素质、尽快成为“合格职业人”,是他们今后走向成功的事业基础,是进入职场前的必要铺垫和准备,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功择业;关系到他们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为此,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强烈的呼声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助推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合格职业人”是社会所望、学校所求,更是大学生所盼。

二、目前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误区

(一)重专业教育轻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综合系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核心能力构成了基本培养内容。个人职业素质的培养就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过程。遗憾的是,高等教育目前所呈现的种种不适应,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究其原因在于不少高校并未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传统的教育体制注重的只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也大都认为只要掌握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就具备了进入社会谋求发展的资本与能力,从而忽视了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本专业教育的结合、渗透不紧密甚至完全不相关,忽视了对大学生包括职业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重就业指导轻职业规划

高校在实践职业素质教育中,由于人力、物力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把职业素质教育简单化、短期化。简单认为素质教育容易实施,短期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就业指导,在学生求职前进行就业指导,以便学生在就业面试中现学现用便可,帮助毕业生在毕业时找到工作就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成功。而毕业生能否适应职业环境、毕业生在职场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发展多远,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就无能为力。素质教育不等同于技能训练,需要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与品质, 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更是一个漫长的陶冶过程。短期促销的就业指导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职业素质教育,它同学生的职业生涯预备期和发展期相分离,并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共性教育轻个性辅导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以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在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高校在制定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方案时,应试教育依然是主调,如“ 考级考证热”、“ 汽车驾驶热”;刮起了“ 辅修风”、“下乡风”,这种一锅煮式、工厂生产式人才培养缺乏对个体本身的进一步了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盲目地将学习好的或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培养, 而使个体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培养的人才难以最大程度适应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新常态下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时,不能功利,也不是权宜之计,需要高校把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到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全方位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全程辅导至每个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渗透性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其主战场仍然在校园课堂。目前大学生的培养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课堂教育,特别是专业教师,他们与学生在课堂上联系最为紧密。所以在现有的教育形式下,应该充分发挥好课堂教育的作用,调整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素质教育。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年级、任何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需尽可能地强调其所授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涵义与职业价值。任课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意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这既可以解释各种学科的意义和适用性,又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此课程内容对于将来从事的职业的贡献和重要性。因此, 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不能满足于某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而要全面反思我们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 特别要从教育的主体文化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人手, 要从体制上确立素质教育原则和素质教育模式。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

教师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师具有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品格、气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积极投入到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形成全员育人的有效工作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产生积极向上、不断学习提高的动力和内在需求,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素质教育要求。

(三)搭建课堂与课外、学校与企业合作,拓展职业实践教育平台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

学校尽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但毕竟不是职场,因此大学生对外面的职业世界了解较少,实践能力、业务经验等方面相对较弱,不利于学生客观全面把握职业环境,实践才是职业素质形成的唯一途径。学校要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实践活动,激活以职业素质提升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利用学生的实践实习、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为学生构建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育平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在磨炼意志锻炼能力、了解社会的同时,也可以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刘铁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31(5).

[2]刘玉珍,袁雪梅,谢芬.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策略探析[J].职业,2014,20.

第2篇

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是他们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民办高校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促进新时期民办高校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整体职业素质,推进和增加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利国利民,意义重大。

关键词:

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走强,各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渐长,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良莠不齐,甚至成为制约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因此,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探讨其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渠道,创新其职业素质养成的有效途径,成为有效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增加和促进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之现状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体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三十多年来,全国超过四百余所民办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职业意识淡薄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具体表现是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等。职业意识既影响大学生个体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调查表明,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了解不足,对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认识不清,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等问题。有的大学生入职之后无法快速适应新的用人机制和环境,频繁出现“跳槽”“裸辞”等现象。

2.就业能力不足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获得工作的能力较差、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有些大学生不注重提升交际能力,不善于推销自己;有些大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欠佳,不能合理定位自己适合的单位或岗位。在工作能力方面,有些大学生虽经过专业训练,但动手能力不足,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欠缺;还有些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忽视实习实践,不注意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注重做事,不注重做人,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以致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经常濒临被让出岗位的危机。

3.心理素质欠佳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在现实面前形成强烈反差,导致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最终产生心理失衡。在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中,部分优秀的毕业生暂时无法找到专业对口工作,而某些平时表现差或能力一般的大学生由于其他人为因素反而获得了热门岗位,必然挫伤其他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可能产生恐惧心理、厌世心态等。还有的大学生由于其就业不稳定,对待工作缺乏持之以恒的品质,将初次就业当成跳板,先求稳定,再另谋高就,这势必造成有用人才的流失。

二、深化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建构模式

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和办学体制等客观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难题。与普通公办高校一样,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个人全方位、多角度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共同努力,深化“学生—高校—社会”立体式职业素质培养模式非常必要。

1.学生自我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大学生身处激烈就业形势,想要脱颖而出,就势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如做好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这也是整个模式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做好正确职业定位的客观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才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位或方向,进而顺利找到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积极参与实习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逐步锻炼和培养职业意识。

2.学校责任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民办高校有责任有义务运用职业发展理论,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帮助他们完成由“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使他们成为职业素质高、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首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实现全程化,应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具体情况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其次,学校要坚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课程教育,通过有效训练和实践使其掌握基本的就业理论和技巧。还可合理运用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校得到锻炼。最后,学校还应培养有专业就业指导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指导工作。

3.社会共同培养模式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除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政府和用人单位也应提供相关保障。政府可继续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项计划和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就业前的实习,扶持职业素质教育的咨询辅导机构,以满足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可逐步完善实习制度,深化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人力资源共享,达到“双赢”。

三、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途径

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与培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彼此反馈,最终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其将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民办高校要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科学系统地为大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自觉认同并积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形成向既定目标努力的强大合力,最终促进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2.组织技能训练和资质考试

民办高校各学科专业技能训练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效果明显,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大学生热衷的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等资质已经成为相关职业准入的基本标准,它是作为社会普通劳动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的量化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相关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将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另外,民办高校聘请用人单位优秀人才或优秀校友为大学生传经送宝,给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样有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3.重视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注重发挥社会实习实践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在生产劳作过程中培养和提升职业素质,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坚实基础。要大力抓好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之外的宝贵资源和有效载体,如组织开展向历届优秀就业创业校友典型学习交流活动,举办职业素质学习评比、演讲比赛、技能展示、科技制作、知识竞赛、报告讲座等,让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无处不在,落到实处。

4.扶持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民办高校要积极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要抓紧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与措施,对具备创业实力的大学生团队给予重点帮助、扶持。加强大学生见习训练工作,确保见习训练体制机制正常运行。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加大定点培训机构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创业导师制,举办创业大赛,完善“进展会、进社区、进县市、进校园”一体化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机制,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产生更多“创客”。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要求,对于促进和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深化改革、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备良好职业素质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实现个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只有把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意识,形成合力,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才有望真正养成。

参考文献:

[1]张伟平.以素质拓展为主线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D].2011.

[2]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5):148-151.

[3]刘洋,付小美.从就业市场需求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0,(3):118-119,121.

[4]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6(2):52-54.

第3篇

唐宇和

冯文轩

邱伟佳

张浩迪

[摘 要]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对警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本研究针对警察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到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有效协调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采访,通过总结分析,得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与建议,包括:当代警察大学生在协调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建立简单数学模型的方法分析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现行的高等警察教育提出意见与建议。

[

关键词 ]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专业知识;有效协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1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项目“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有效协调的分析” (编号:XYX201227)的成果。项目负责人:唐宇和;项目组成员:冯文轩、邱伟佳、张浩迪。指导老师:董宇坤。

作为当代警察大学生,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愈加复杂的社会状况下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如何在大学里将专业知识学习与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合理有效地协调起来,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当代警察大学生在学校里较难将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有效协调。因为是大学生,应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但同时又是警察大学生,具有特殊的性质,因此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非常关键。据我们的初步调查,现在很多在校警察大学生认为自己十分缺乏警察职业意识,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以及实习活动来锻炼自己,希望通过在校的机会接受更多的警察职业能力训练,但又因此导致他们有些忽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对此感到很困惑。所以,针对为数不少的警察大学生难以适应这两者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的特殊关系,以及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难以有效将校园里的所学知识与职业要求相结合的问题,我们研究小组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查采访,得出了一些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的结论。

一、调研内容

为了对“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有效协调”问题进行科学深入地研究,本课题小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调研活动:一是以在校警察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活动;二是以警察工作基层单位为调研对象,通过采访获取真实资料。

1.对在校警察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课题组成员对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四川警察学院和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2012、2叭3级的部分同学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270份问卷有效。问卷所提核心问题及调查结果如下:

(1)警院大学生对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认识。在近300份的调查问卷中,有90%的学生认为人民警察的职业素质培养主要由专业技能培养、体能素质培养和思想道德培养三部分组成。这与专业领域的人们所普遍理解和接受的人民警察所需具备的知识、业务、伦理三种基本素质基本吻合。

(2)警院大学生如何看待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在如何看待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关系这一问题上。60%的学生认为对于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学者应该辩证看待,即两者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其中50%的学生认为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职业素质培养,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但也有30%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就是单纯的课堂学习,与警察职业素质培养没有直接的关系。

针对警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孰轻孰重的问题,国际上也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各国的模式各有不同。在英国,警察由社会人士和大学毕业生组成,没有专门设立的警察大学或学院,不进行专门的警察高等学历教育,经考试招录的警察在上岗前会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化培训,因此,英国更加注重警察职业素质培训方面。而美国则与之不同,美国要求考生必须具有学士学位及以上才可以报考警察职位,美国还拥有专门的系统的高等警察院校,其它一些知名大学中也设有警察学院,为美国培养专业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思想品质高的合格警察。再来看看与我国同属东亚的韩国,它更是采用军事化的标准来培养高学历的警察,警察职业素质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共重,地位平等。

(3)警院大学生如何将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进行有效协调。如何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关键之一就是时间的安排。在仔细分析调查问卷时,我们发现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平时的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有30%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但有待改进;有20%的学生认为合理。比较集中的问题体现在学生普遍认为早晨起床早训的时间太早,影响睡眠时间,导致上课时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无法专注地投入到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中去。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对这两方面的重视度,总的来说可分为四类:①两者都很重视( 75%):②偏重职业素质培养(10%);③偏重专业课的学习(15%);④两者都不重视(5%)。

(4)学生是否了解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是否知道如何针对此类职业进行有效的专业知识学习。在被问及是否了解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时,90%的学生回答自己将选择从事公安或司法系统的工作,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将来希望从事的工作,但对此如何进行有效的专业知识学习,很多学生直接表示不知道,也有一些学生表示大概了解,但了解不深,仅有少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会根据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如课外学习相关知识弥补不足,有意识地阅读报刊杂志,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主动进行身体素质锻炼等。

2.对警察工作基层单位的调研。在调查问卷工作完成之后,我们又利用假期时间采访了一些地市公安局的部分领导,并对采访之后归纳的信息总结成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当代警院大学毕业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的评价:①总体评价:上手快,业务较为精通,能够将部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上。②综合素质较高,细节把握不足。③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很多都不能运用到岗位中,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不足。④沟通交流能力有待提高。警院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存在着与同事、领导沟通和交流中的实际问题,由于缺乏沟通,容易导致工作时与同事、领导问出现隔阂或障碍。

二、调研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论。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经过研究与讨论之后,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当代警察大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警察的工作职责,什么是警察职业素质培养以及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警察需要具有哪些素质和技能。

(2)针对不同系别的学生进行的分类问卷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了解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其中能具体回答对本专业了解多少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仅能答出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大类或一级学科的大概信息,而对于自己到底要学些什么,本专业有哪些主干课程则知之甚少。

(3)大多数警察学院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和警察职业素质培养这两方面都应重视,但很少有学生知道在两者都应重视的情况下自己如何具体去做。

2.数学模型总结。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图来表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关系,如下图,横轴代表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纵轴代表职业素质的培养时间,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要使OXP的面积最大(OXP代表知识掌握总量)。就要使P点位于(9.9)坐标点处(9在图中假设为每天学习时间的最大化),随着图像曲线的走势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长时间学习会导致同学们学习效率的不断下降(即曲线斜率的减小),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OXP的面积仍在增加,即知识掌握量在减速增加。

这个粗略图不尽完善,还有如环境变化、人与人之间不同等诸多因素没有考虑,但仍然具有一些参考价值,它说明了唯有同学们勤奋努力,坚持不懈,付出时间和汗水,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它不仅对中小学生实用,对于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大也同样适用!

3.存在问题。结合调研结果和上述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警察大学生要胜任将来的工作,就要着重解决以下三点问题:

(1)学习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重点大学或知名大学的学生相比,警察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上的努力程度和重视程度较低,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2)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据我们的调查和了解,当代警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近年来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存在心理问题的警察大学生比例呈增长趋势。

(3)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当代警察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专研和重视度还远远不够。

三、建议及希望达到的效果

1.建议。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并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在经过近三个月的细致分析和探讨后,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①应在高等警察院校中继续推进和增加相应的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民警察。②加强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加强体能训练、擒拿格斗术、防身术的学习。③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课程学习和心理咨询服务,使警察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较好的心理健康知识,保证警察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的顺利进行。④协调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学习与培训,按调查结果显示,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素养培训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同学们自身的把握和对时间的安排上。

据此,我们建议警察类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课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职业素养培训课程的学习及训练的时间,并将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心理素质训练及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更多地结合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①提升警察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改进每日生活学习的时间安排。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课堂上会出现打盹甚至睡觉的现象。因此,我们建议在严格执行晚就寝制度的基础上,将早训时间延后一小时,这样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很有好处,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优质和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课程学习,可近一步提升警察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②提前制定学习目标,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了解自己将来希望从事职业的详细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贵精而不贵多。③提升警察院校的学习氛围,提高对警察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增强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④提升警察院校的科研创新水平,重视并大力支持警察大学生参与创新科研竞赛及创业竞赛,在校内形成积极活跃的科研学术氛围。⑤改善警察院校的相应硬件设施,保证警察大学生能够接受更加优质先进的教育,保证警察大学生的职业化训练的实效性。

2.希望达到的效果:①帮助警察大学生解决难以将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素质培养有效协调的问题。②有利于具体分析警察和司法系统中相关岗位所需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在校大学生所学知识不相适应的原因,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③有利于在校警察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且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认识。④有利于推进我国警察院校的专业化课程改进,培养更具专业素质的预备警官。⑤为警察大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将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到实践中去提供有效信息。⑥为我国警察院校的改革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及建议。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可以帮助当代警察大学生,特别是处于信息化时代的警察大学生更加合理的分配时间,有效处理专业知识学习和警察职业素质培养不协调的问题,让警察大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毕业后更好地融人到岗位中去!

第4篇

【关键词】高职 大学生 英语 职业素质 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出能够满足不同岗位要求的,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实践应用型人才。而要满足这一条件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以外,还需要提高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英语课程是学生的一项公共基础课,同时英语能力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在英语课程教学当中围绕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调整,促进各专业学生自身职业素质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进步。

一、职业素质概念及其特点

职业素质是人才的一种综合能力,能够体现出个人对职业以及社会的适应程度,是个人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职业素质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理解:第一,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是在职业生涯当中个人各优良品德的总和,例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科学严谨等;第二,通用职业能力。个人在职业生涯当中处理各项工作能够普遍应用的能力和素质,例如组织协调、沟通交往、文字运用等;第三,专门职业能力。每一个人的职业或者是所处的岗位不同,而这些职业或者是岗位都对个人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那么这也就直接决定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素质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职业性特征。每个人由于所处的职业和岗位不同,那么对于个人的职业素质要求也存在相应的差异;第二,稳定性特征。职业素质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时间的工作当中积累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第三,整体性特征。个人的职业素质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素质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够片面的将素质能力进行分割;第四,内在性特征。职业素质可以说是本人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内化逐步形成的心理品质,是一种内在品德;第五,发展性特征。虽然个人的职业素质相对稳定,但是通过继续学习还是能够得到继续的发展和提升。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提升综合素质。将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贯穿融合到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不仅符合英语课程大纲的教学要求,也能有效推动综合素质提升。现在的职场要求中,英语能力也是关系到工作水平、工作效率的重点因素。高职英语的教学涉及到听说读写多个环节的内容,这些不同的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交流表达、语言应用等多个方面能力的提升提供巨大的帮助和支持。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高职英语教学无论是在方法还是在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改革,并且注重增加实践内容,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满足社会需求。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核心目标,是进行高职教育改革及提升英语课程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同时也为高职英语教育更好地与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相适应作出保障。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将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学生的英语语言训练进行有机整合,提升英语教育的实践价值以及职业性,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将英语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样的人才培养手段也会让大量的职业化人才脱颖而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基于英语能力突出的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毕业生将更容易得到工作机会。因此,高职英语教育中的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是满足社会需求,确保教育和时代接轨的重要方法。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1.提升英语教师综合素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性,还会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未来发展。为了更好的在高职英语教育当中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必须要充分发挥英语教师的教育指导作用,由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具备超强的职业素质,影响和激励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职业素质的熏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根基。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渗透职业素质。高职英语教育不能够单纯的强调知识教学,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除了要掌握静态化的语言知识以外,还需要深刻理解和体会语言的人文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主动的探寻知识,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广泛接触社会在课堂教学以及课下为学生渗透关于通用职业能力的相关内容,有效拓展英语教学,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学生健全职业素质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职业教育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2.改革高职英语教材内容。高职英语教材承载英语知识的主要媒介,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高职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原本的教材以及教材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当前需求,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改革,使其能够更好的符合现实需求,满足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对此,要积极选编与职场相符能够体现高职教育重点的英语教材,让学生真实的体验职业情境,丰富学生的实践学习体验。对此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考虑到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育的特征和要求,突出职业性;(2)考虑到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3)考虑到教材内容必须要包含丰富多元的语言信息,从而保障好教学效果;(4)教材创编要符合实用原则,同时要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另外,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以邀请企业当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参与其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其中的职业性内容,发挥其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巨大价值和促进作用。例如,可以适当的增加贴近学生职业需求的英语内容,如外贸英语当中适当增加与今后职业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A Japanese company and SINOCHEM have entered into a new contract;We both want to sign a contract, and we have to make some concessions to do it;We sign a contract when we are acting as principals.(“principals” refers to the “seller” and the “buyer”)等。

3.创新优化英语教学模式。高职英语教育要有效贯彻落实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就需要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为实际教学提供动力,增强改革的活力,最大化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注重实践创新,同时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整合,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最为关键的是要增强学生实践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英语语言的实用价值和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巨大帮助。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在学习完外贸函电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搜集英语外贸函电句型和内容,并且能够指出实际的应用场合。学生会在任务的指导之下,积极的搜集材料,同时也会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日常积累来进行总结,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如1. Please draw on us for the amount of your invoice and attached the documents listed below to your draft. 2. We propose to pay by D/A at 30 d/s. 3. We agree to accept the goods in 3 shipments and you may draw on us at 60 d/s from the date of dispatch of each shipment. 在教W手段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为学生扩展学习内容,提供科学高效的学习手段。最为常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等,通过对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实践应用的方式来拓宽学生的时空范围,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职业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4.强化英语实践交流学习。英语知识的学习不能够单纯的局限于课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更为主要的还是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这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当中有着关键作用。同时学生要想更好的适应毕业之后的职业生活,实际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就必须要掌握丰富的实践技能并切实将英语语言用于跨语言交际实践当中。因此,高职英语教育除了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积累的平台以外,还需要为学生拓宽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展开贴近职业以及学生所学专业的英语交流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第一,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人才培养以及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训过程中要考虑到市场以及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素质,并结合职业技能来强化对学生的英语培训,让学生能够在企业实践当中适应职业生活,积累丰富的实践交流经验,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质量。第二,在日常英语教育当中要注重对实践场景的模拟,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积极的英语交流。例如,设定酒店预定的场景,可以进行简单对话练习:A:Good afternoon. welcome to the Peace Hotel. May I help you ? B:Yes, I'd like to check in ,please. A:How many nights would you stay? B:A week. A:would you like a single room or double ? B:Single room please. A:ok , Is there anything else I can do for you ? B:May I have a telephone number ? A:Yes,here you are.

四、结语

高职英语课程是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有效阵地,通过英语教学,学生们不仅可以掌握英语知识,也可以强化职业素质中的重要组成――英语能力。在新的教学目标下,我们应将素质培养其贯穿于英语课程的教学环节,发挥英语教学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当中的天然优势,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着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实践环节,要注重提升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改革英语教材内容,创新优化教学模式,强化英语实践交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彭桂香.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教育探索,2011,25(8):54-55.

[2]谢玉林.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及对策[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1-12.

[3]崔晓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生涯教育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5,(1):107-109.

[4]王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6(20):72-74.

第5篇

摘要:当代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而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体系。从收集大学生对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优秀素质出发,利用SPSS数据分析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从大学生的角度挖掘大学生的优秀职业素质,能够更好的建立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SPSS统计软件;模型构建

一、SPSS统计软件特性分析

(一)SPSS统计软件应用范围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是一种“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开始时它的全称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但最后被命名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它最初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有Windows和MacOSX等版本。后来随着SPSS公司对这款软件的更新与改进,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起来,它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涉及,并且都收到使用者的好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杂志报刊都对SPSS统计软件的各方面功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二)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实例分析某高校要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以便于对发展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工作实践。他们首先选取了“道德品行”“政治素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心理素养”这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然后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对党员的要求来判断学生党员是否能做到其中一点。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从发出的300份问卷中筛选出有效的188份,然后用SPPS统计软件对分卷信度用克隆巴赫系数测量,该系数表示的是问卷调查结果总变异中由不同被调查者导致的比例占多少,整个问卷和各个子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如下表所示:为了验证所获得数据的有效性,该试验还进行了Bartlett’sTest和KMO指标验证。Bartlett’sTest检验的sig为0.000说明参与分析的数据来自正态分布的总整体,而KMO的取值在0到1之间,所得到的值越接近1,表明这些变量对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这些因素很好的解释了大学生优秀党员应当从什么地方开始培养,而SPSS统计软件则是验证了这些因素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为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素质评价模型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年轻人的思维也追上了时代的最前端。步入大学殿堂的“90后”一代年轻人,他们追求自我和个性的特点越来越显著,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分析也遇到了挑战。如何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构建素质评价模型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二)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的作用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要从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政治思想、心理素质四个因素考虑,这四个因素涵盖了大学生的外在处事能力和内部思想,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职业素质比较全面的评价。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模型由这四个因素构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对职业素质评价所占比重的大小,然后根据各个因素所占的比重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得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重点。(三)SPSS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情况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职业素质,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优秀职业素质的期盼和要求。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涵盖了学习、工作、政治、心理等四大方面,以大学的具体生活为基础,由校园小范围扩大到社会这个大范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运用SPSS统计软件,可以得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的重点,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达标和不达标的地方,加以改正。

三、结论

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价是大学生发展阶段中的必要条件。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认清自己与社会外界的关系,有助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而在SPSS统计软件的分析下,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由多种原因共同决定,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多方面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陈静静,周贤群.五大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党员建设的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6,(04).

作者:周艳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经济管理专业;职业素养;创业教育;创业培训

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毕业生人数猛增,就业也越来越难,很多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趋于走低,因此越来越强调和重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及有关素质培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已经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经管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尤其如此。当前社会正面临着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低、创业困难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两难局面,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正如职业素质素养的“冰山模型”理论所述[1-2],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仅代表其外在特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那部分,如从业动机、工作态度、敬业程度、团队精神和责任心等才是决定绩效优劣的主要方面。因此,要全面提高经管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同时加大对大学生显性、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使其全面发展。然而,当前的高校更重视的是显性职业素养,对隐性的职业素养(主要是岗位意识和职业认知)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各个高校的大学生更多地热衷于获取各种资格证书,并把这些证书作为寻求好工作的主要筹码。显而易见,高校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如职业道德、责任心等职业意识素养不够重视。

2、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校仍然以教师授课或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及求职技巧,虽然这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素养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与社会脱节,大学生没有与社会亲密接触,不能通过切身的实践活动锻炼和训练自己,从而使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因此,为了让大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工作岗位上干出成绩来,要全面地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让其加强实践活动的锻炼,走入实际工作,与社会亲密接触。

3、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高校把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作为其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关键,高校应该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来培养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格健全、思想积极和道德高尚的合格劳动者和现代化建设者。当前,各高校的诸多考试和课程都是为了学生的就业和出国等目的,对其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视不够。尽管各高校也都设计安排并开设了关于在读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些实践课程,但其目的主要是为解决高校就业率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素质和动手能力的整体提升,未能全方位提升其综合素质。

4、招生规模的扩大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经管类专业招生的规模持续扩大,加上许多大学新生向经管类专业转专业,造成了师资力量的相对缺乏,而缺乏实践和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难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经管专业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大学生缺少综合的或系统的实践训练,导致实践能力较差。但经管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加上现在大部分学生并不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去参与实践,锻炼自己的实战能力,而是仅仅满足于学会老师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造成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实践能力差,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5、就业和创业的指导教育工作不够完善

一是专业型教师相对欠缺。大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老师大多是行政人员或由辅导员兼任,且新教师人数较多,缺乏实践经验和系统的职业素养培训。二是就业创业指导没有针对性。现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大多是大班授课,各专业混在一起,没有根据经管类专业的具体需求设置就业创业指导课。三是对就业创业课程缺乏全方位的指导。大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落后,注重就业创业政策与程序的宣讲,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学习成才、就业创业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辅导。

二、提升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1、重视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

在读大学一、二、三年级期间,高校教育就应该让大学生明确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能够做什么?准备做什么样的人?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脾气、气质、性格和禀性以及兴趣、需求、动机、价值观等个体特征和个性倾向。同时,让大学生重视提高其职业道德、职业思想等,养成良好的行事习惯和职业作风,如未来社会岗位所需要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个人品质。

2、扩大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渠道

一是高校应与企业联合培养大学生,扩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渠道和范围,或让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及科研实验基地。高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通过共建基地、联合培养的形式,让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能感受到工作的氛围和环境。二是使大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和企业参与解决经济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三是邀请一些专家、专业人士或企业家来学校宣讲企业经济管理岗位的实践操作知识、企业文化和职业素质要求,完善大学生入职培训。

3、整体提升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培养

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实践,获得一定知识并把它变成自觉行为的结果。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也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因此,一要早做职业生涯准备。大一为职业生涯探索期,在此阶段要让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专业和职业、认识现实社会,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大二为职业定向期,要让大学生从个人特质、所学专业、社会环境出发,综合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大三为分化期,主要是确定毕业去向;二要让大学生巩固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尽量开拓视野,关注行业新闻,注意经济管理案例分析,有针对性地为未来工作做准备。三要积累实践能力,让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和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培养其沟通、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管理、创新、处理问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四要有意识地培养其隐性职业素养,如吃苦耐劳、诚信、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等。

4、加强专业实践环节及软硬件建设,全面应对扩招导致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高校应加强专业实践环节及软硬件建设,致力于全面应对扩招所导致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实际上,实践环节对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可以增强其岗位胜任能力。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重视模拟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进行财务会计模拟计算、ERP沙盘模拟、人力资源管理和电子商务实验,为会计报表分析、情景管理模拟和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贯彻必修实践环节,鼓励自主实习。毕业论文结合实际调研和专业实习,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真实价值;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实践活动,支持学生自主实习,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参与商界活动,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从而充实教学,而且向学生提供了更好更多的实习条件和了解企业运作的机会。四是鼓励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大学生主动承担企业咨询项目,实现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5、建设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和完善就业和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需要建立和建设一套完善的教师培养体制及其支撑体系,加强和完善就业和创业教育体系来进行职业引导,如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支持教师到社会培训班进修、准许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定期举行班级集体听课,教师互相观摩教学,教学示范研讨会,授课竞赛等等,以加强培养经管类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加强和完善专业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是要么继续深造要么直接就业。因此,高校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学生进行恰当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尽快地走出迷茫期,引导学生丰富大学生活。在教学体系中加入职业素质教育和规划相关的课程,同时配套本科生导师制,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引导,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和模拟招聘大赛,帮助他们进行个人职业规划。高校教师对于毕业后直接进入不同组织从事管理工作或者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应当在职业引导中考虑他们的志向和特点,通过性格测试预期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结合专业细分,有针对性地开设科学合理的专业课和企业仿真模拟相关课程,增加实验课时,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实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中。

从当前高校经管专业就业形势的总体上看,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理论知识上的缺乏,而是实践经验和本身职业素养等方面的不足。由于当前教育上的诸多缺失,人才培养需社会需求的脱节,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要解决这些矛盾,作为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与社会接轨,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自身专业方向,对社会需求做出相应的回应,这既是高校教育的社会责任,同时又是高校教育的社会义务。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来说,主要为社会发展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持续性,其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经济管理专业要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专业的软硬件建设,提升自身专业的社会效能,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培养对象的职业素养的教育,通过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隐性素养,扩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渠道,督促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这种教育的职能性和有效性。

作者:张克荣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了解职业个性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被誉为职业指导之父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弗兰克帕森斯就明确指出:人的个性影响职业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每个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人们要想在职业生活中充分地施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自己的个性要求,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感、满足感和适应感,那么在择业前,就应该了解自己所属的个性类型及其职业适应性。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作为管理干部要善于交往沟通,多角度思维,关心下属;而商场营业员则必须具有主动、耐心、热情等性格。可以说,从事每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职业性格,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目前,学校用于测量职业性格的量表“职业偏好问卷”及“职业自我探索量表”是著名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编制的,还有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库特尔编制的“职业偏爱选择记录”等等,这些量表对学生理解什么是职业个性都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二、树立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大部分大学生孩提时代就有最初的职业理想,有的相当科学家,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演员。这种萌动的职业理想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得成熟,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将是他们人生启航的坐标点和职业归宿。目前,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的影响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受“金钱第一”,为我奋斗等腐朽思想的毒害,标榜“潇洒人生,梦幻人生”,使职业理想变得模糊和扭曲。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

三、提升职业品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调查,学生对提高人际交往、组织能力、平衡心态、处理冲突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比较强烈的愿望,这是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

四、培养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做研究工作要求具有调查、分析、归纳、演绎的技能;做教育工作要求有澄清、说服、评估、鼓励的技能。大学生的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我们要辅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学校教育者要鼓励学生采访有关职业成功人士,获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个人价值观、兴趣、需要、人格、能力倾向等,进一步补充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总之,大学生就业为社会和学校关注、为家长和学生关心。高校应该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大学生就业力,解决大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正是高校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措施,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径。

摘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打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措施,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第8篇

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一个重要群体活跃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对服务社会生活、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实践锻炼,也熏陶和培养了职业素质。志愿活动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

志愿活动;大学生职业素质;作用

随着社会公共事业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公共事业中的重要内容。2011年,唐山市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文明城创建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唐山市又迎来了国际盛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盛大召开,大学生志愿者更是遍布世园会的每个角落,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了唐山的一个品牌。大学生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锻炼,也提高了各方面能力,培育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志愿活动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一致性

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志愿服务作为一项自愿无偿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事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它主要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而“团结、协作、服务、奉献、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正是对人格素质的体现,与志愿服务精神具有一致性。

(一)志愿服务活动的责任感与职业意识的稳定具有一致性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在工作中表现为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这样的职业意识也正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需要的责任感。有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始无终,刚开始积极性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因为怕浪费时间耽误自己的私事,或是因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难以继续坚持,也给整个志愿者团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志愿者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整个团队负责。这也正是日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公司忠诚、对单位负责的锻炼。

(二)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技能素质要求的提高与职业专业化培养具有一致性

由于以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局限在疗养院、汽车站、火车站、公园等地,活动内容也多是卫生清扫,所以很难体现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领域拓宽至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公共交通路口等场所,这就要求志愿者学习心理咨询知识、了解交通规则、掌握一定的医疗卫生护理方法等。而我们平时在校内进行的实习实训正是职业专业化培养的重要方式,这与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的技能素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志愿者活动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志愿者活动的实践性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其特殊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社会知识的机会

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生活体验,既扩大了自己的生活圈子,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及领导能力,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十分有益。

(二)有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青年志愿者组织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人人都是志愿者。因此,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管理和策划。在服务工作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大家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互相沟通帮助、团结协作,从而学会了与人相处,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更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大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精神特征,创新能力是综合能力素质的核心体现。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多角度审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服务角色、服务质量、服务效果,从而不断总结和提高。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志愿服务内容,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有效提升专业能力,在面对新问题和复杂情况时,还要不断地用新思路、新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进入工作轻松、收入较高而且很体面的工作单位,对于那些艰苦行业他们一般不予考虑,而志愿服务可以使他们懂得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到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就业自信心,锤炼职业意志

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情境下学习各种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自如应对工作难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对就业压力的恐惧。由于大学生初涉社会,阅历浅,经验少,在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时,必然会遇到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他们正确地认识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从而锤炼职业意志。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但服务了社会和他人,而且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说,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与职业素质培养具有一致性。因此,以志愿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可行的。

三、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社会有效沟通的良好渠道,因此,应该把握志愿服务活动这一有效载体,让志愿活动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大课堂。

(一)拓宽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和活动内容,实现志愿活动技能专业化

目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活动多局限在截瘫疗养院、长途汽车站、凤凰山公园等地,活动内容也多是卫生清扫。应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走进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公共交通路口等场所,积极参与关爱孤寡老人、关注社区弱势群体、清理卫生、志愿交通协警等志愿服务和帮扶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派驻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技术服务,比如对世园会的服务,我们可以派旅游专业的学生;对社区的服务,我们可以派物业专业的学生;对老年公寓的服务,我们可以派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以此来实现志愿活动技能的专业化。

(二)实现志愿活动常态化

在大学生志愿活动过程中,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高校与地方、与社会的有效链接,发挥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制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考核标准,形成一整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明确的目标、鲜明的主题、灵活的方式,并成立考核小组进行严格考核,把参与活动的成效与评先选优挂钩,为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提供制度支撑和机制保障。

(三)强化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组织和服务作用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各种资源,做好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首先,在精神上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其次是主动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再次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积极配合好国家级、省市级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大型服务项目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和便于大学生参与的原则,为大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

(四)突出志愿服务团队合作优势,促进大学生个体特长的充分发挥

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群体的人员构成是大学生,而不同的大学生其素质也不一样,有的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沟通能力较差、知识面较窄,有的大学生知识面广、沟通能力较强但不愿吃苦,所以在安排志愿服务活动时,一定要将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合理搭配,既要讲求合作又要讲求有针对性,以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

(五)不断提高全社会参与度,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的加强

高校与社会公共事务单位合作也是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有序开展的保障。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与唐山火车站、汽车站合作,有效调动安排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使志愿活动不间断地进行下去,获得了志愿者活动的制度化、社会化效应。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多次被媒体宣传报道,服务总队被河北团省委、河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第十届河北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全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作者:剧凤书 许晓蕊 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龙永红.志愿服务与青年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J].青年探索,2015(4).

[2]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第9篇

关键词:专业素质;大就业素质;拓展实训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难于就业的问题不断凸显,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及压力。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机制,为大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考验。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分析

当今社会形式的发展,对于综合型人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要求:

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引进,往往注重人才的事业责任感,把人才敬业态度作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首选条件,大学生就业选择时,事业心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备受欢迎。

2.具有坚韧吃苦的开拓创业精神

新形势下,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缺乏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经验。放平心态从基层做起,具备吃苦实干的奋斗进取精神,是现代大学生在事业上获得长远发展的创业素质。

3.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修养

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人格修养,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内化性体现,大学生就业的身心素质以及性格修养,成为很多现代企业人才引进的选择基础。

4.专业的基础技能和综合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知识结构,是现代人才用人机制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不少企业会看重有复合专业背景的学生,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知识构架,不可能高效发展。

5.本位的动手能力和务实的实践意识

实践出真知,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更青睐于那些有过实践经验和实践思维活跃的学生。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实践素质。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剖析

现代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需要具备较高的自身就业能力素质。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表现出的弱点颇多,主要概括为:

1.知识结构不够广泛,就业发展潜力不足

很多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科间的纵向引导。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就业面窄,对口专业少。近几年来,迫于就业压力,学生考研、考证现象导致了专业学习精力相对不足,这种舍本逐末的状况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综合能力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在知识运及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缺少有效措施,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技能的实践。大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创新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就业导向存在偏差,职业素养教育欠缺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误导,就业观念偏失,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导向措施不足,缺乏职业化素养的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上岗后表现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因此,高校应在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同时,更要注重其职业素养的提高。

三、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总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现代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存在相对滞后现象,现代人才机制的运行,导致扩招剧增的生源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人才市场中供求结构的失衡,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冲击。 2.学校因素

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政策教育,缺少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缺乏健康心理疏导,大多数毕业生匮乏竞争综合能力,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因此产生了偏执、自负等不良心理。

3.家庭因素

家庭的职业定位、社会背景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导致学生择业时急功近利,虚荣心理严重,缺乏职业责任意识、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

4.个人因素

面对现代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发生转变,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比较浅,不善于甄别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心理承受力差,所以会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

四、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的实施途径

目前大学生就业环节中出现的矛盾与趋势,突显素质拓展教育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全面、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就业素质培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落实:

1.调整专业设置,拓宽择业渠道,适应市场导向的社会需求

要优化高校专业课程,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延展学生择业岗位,保障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稳定。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注重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面,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提升综合能力,强化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大学生就业是参与理论实践的过程,高校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非智力因素,进行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创业欲望,有利于大学生争取就业主动权。

3.培养良好素质,整合发展观念,提高大学生生存意识能力

现展论认为,生存是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学会竞争。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精神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生存能力的重要环节。

4.拓展素质训练,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素质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促进大学生磨练意志,陶冶情操。高校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接轨,全程化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现代职业的责任意识,转变职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

5.倡导创业教育,落实创业实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创业所必备的素质条件,经验积累等相关方面,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中国科技信息.2005

[2]王秋波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与高校素质拓展.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6

第10篇

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就业力提升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就业难、难就业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直接感受。在毕业生深受就业困扰,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如何寻找到契合点,达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都需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一、就业力的内涵

不断更新的社会为其良好运转总在补充新进人员。就业力即为就业竞争力,是指一定主体获取和保有工作并区分于竞争对手的职业优势能力,是个体良好知识、能力、素质、态度等多要素的综合体现。构成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素养,后者是指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应当具备的素质,如个人品格、人文素质等。就业竞争力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基本要素:知识结构与技能、品格与身心素质等。其中,知识结构与技能、品格与身心素质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采取可操作的途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求职者才会脱颖而出。

二、人才需求特点

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原因,我国在人才需求上,有着自身的特点。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极易获取,然而普遍偏低的人力资源素质却是无法通过人力资源的数量来替代的。计划性教育惯性,迎上略下,凭主观意识判断,难以客观定位人才需求的本质。企业衡量人才素质有两个尺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审美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以及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技能包括专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竞争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用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而职业技能则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质与技能是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员工获得企业青睐、为企业创造财富从而走向事业成功的基础。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要想成功就业,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提升职业技能,从而真正实现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转变。然而不计成本的用工本身就是掠夺行为,对社会来说应形成有价值就业价值指导机制。

三、发挥社会管理功效提高大学生就业力

1.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树立大学生职业理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从大一做起。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新的环境,新的人群,新的生活都使他们非常迷茫,无法了解社会和职业,唤醒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文化氛围的不良影响学校很难定位其人才目标。为此,高校应按照“人职匹配、人职和谐”的原则,科学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树立大学生职业理想,鼓励大学生培养职业素质,掌握确定职业技能,充实而快乐地度过四年大学生活,顺利就业。具体规划如下:大一阶段:适应环境,规划学业。调整心态,尽快熟悉、适应新环境、新学习和生活方式,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制定好专业学习计划;大二阶段:确立目标,提高技能。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通过职业实践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确定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大三阶段:专注目标,积极实践。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学会科学规划时间,有意识地进行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以及职业实践经验积累,并考取必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四阶段:结合自身,做好决策。结合自身素质和能力实际,检验目标是否明确。同时做好求职信息的搜集和求职技巧的学习,迎接挑战。计划性的教育应服务稳定的市场需求,然而这两个条件都不存在。就应鼓励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更多地立足于自身因素,而少依赖于不可靠的社会因素。

2.加强社会功效,培养职业素质

社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理念,把就业融入整个社会全局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务实促进社会进步的基本职责,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人才选拔体系。实施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养成。创新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形式和内容,针对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把职业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把职业素质具体化,比如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各专业课程应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把它具体化到培养和哪些人进行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通过有效的职业教育载体养成诚信品质和责任意识,具备与人沟通交流、合作共赢、凝聚向上的团队精神。

3.注重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力

高校要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创新思路,采用案例式、情景模拟式、团队游戏式、角色扮演式等教学方法把职业技能的培养渗透到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把掌握的专业知识渗透到专业岗位认知及社会实践过程中,把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培养学生岗位技术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适时出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培训计划,比如通过大学生就业能力模拟提升训练营、名企人力资源主管进校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类职业指导和探索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资源环境,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素质和能力实际,找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并制定弥补方案,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职业技能,从而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孙文博,张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能力;行政职业能力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历届大学毕业生未就业这一现实问题的累积,使大学生总体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为此,国家推行一系列措施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其中公务员考试就深受毕业生欢迎。但公务员考试参加人数庞大,竞争激烈,如何从每年上百万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潮中脱颖而出便成为最重要问题。只有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智力素质才有可能成为公务员,而大学生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拓展专业以外的知识,这在公务员考试中表现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公务员考试中的成绩,关系到是否被录用。但是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所能考上的比例都不是很高,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各种科学方法,加强对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推进大学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

一、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各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为了适应当今人才市场的需要,高等教育比以往更加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但是,“提升人才的行政职业能力,为政府培养行政人才的教育还没能打破专业界限,还仅仅局限在行政管理专业上,没有拓展到其他的非行政管理专业上。”①至今还很少有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认知不足

目前大学生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认知还大多局限在从事政府机关工作时公务员的行政能力,或者说是针对从事政府机关工作时某个职位的职业能力,还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把握行政职业能力。行政职业能力更侧重指灵活应对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大学生认为只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即可,可是现实中的工作能力低下,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却无力解决。行政职业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在经受一定量的学习和适当的训练之后,具备了在政府机关中完成一定任务或工作的能力或潜力,这种能力是需要长期积累形成的,还要不断实践从而转化为现实中的工作能力,而大学生只是把行政职业能力当作一种显在能力,还没有从潜力的角度去认识。当前大学生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认识模糊,日常的行政职业能力培养,是不能从全局的角度去把握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

(二)教育结构错位导致对大学生行政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现如今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内容还没有被纳入到高校教学的整体目标中来,高校日常教学中只有对专业知识的课程安排,没有出现或者很少出现针对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这就使很多教师只教授专业知识,而对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模糊,责任心不强,不能从根本上构建完整的行政职业能力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行政职业能力的目的和效果。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可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但是其他能力却相对低下,即出现了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学历高,能力低”的现象,大学生缺乏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仅仅凭借部分教师的自觉意识来采取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高校目前所进行的考试只是对专业知识的考察,设置的题目通常能够在书本上找到正确答案,且题目类型死板,这样的考试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集中背诵记忆,不能主动的带有问题的去学习。这种考试考查的不是综合的判断、分析能力,而是倾向于知识的再现,而公务员考试主要考查应试者的行政职业能力是否达到所报职位要求的标准以及达到标准的程度,并对不同的应试者达到这项标准上的差别进行鉴别,择优录用。

二、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措施

对大学生进行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大学生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认知不足、高校日常教学中缺乏行政职业能力的内容、考试不足以对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进行准确评价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培养。

(一)拓展教育平台,丰富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

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应当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从而寻求新的突破,得到新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文娱活动、讨论会、学术报告、讲座、公关活动等等。大学生要在保证自身学习的情况下,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业余活动,如旅行、剪贴、垂钓等;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团活动,如辩论赛、唱歌、跳舞等,这样可以增添大学生活情趣,使大学生活充实丰富。通过这些,可以使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为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完善教学结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不是一般意义的社会实践,而是以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基础,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着眼于培养人的教学活动。高校需要科学界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安排,要培养学生认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等不同组织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和服务精神。另外可以安排项目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动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个大学四年期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双管齐下,同步推进,贯穿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如图1所示:

据此,针对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更新教育理念,立足现实条件,利用内外机制,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三)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认知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指高校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及社会需求现状,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协调学生个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实施的有计划的科学教育活动。③针对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必须转变传统思路,树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观念,注重向大学生介绍公务员这种职业,使大学生对行政职业能力培养形成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更为主动的接触各方面的就业信息,现代社会,信息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要正确理解公务员这个职业,并清楚了解公务员所需技能,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有效行动,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日常积累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像对待专业知识考试一样培养行政职业能力。通过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指导和大学生本身的重视,进一步强化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认识,可以为培养职业能力开启良好的开端。

(四)完善质量评估,建立有效的行政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对大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是要经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才能对此真正了解。现行的行政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缺乏对培养过程的反馈。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行政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考试是重要环节,完善质量评估,需要以此为突破点,在考试方面多下功夫。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评估,要求建立一支专业的考试分析队伍,贯穿从试题的设计到阅卷的全过程,加强对行政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的反馈。更改考试时间,对每位大学生的培养效果作出科学的、恰当的评判,从评判中发现问题,找出对策,引导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成长。创新思维,寻找行政职业能力开发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而建立有效的行政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注释:

①侯丽岩,胡振江.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71-173.

②杨述厚,李百齐,刘东渤.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57-160.

③李宁.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9-23.

参考文献:

[1]侯丽岩.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的考核方式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

第12篇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大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社会人才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就业市场中虚假信息盛行等又加大了大学生职业教育的艰巨性。大学生职业教育要取得新的突破,必须着眼社会正在发生的各种变化,努力探索职业教育的新形式、新规律。因此,构建一个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显得必要而且紧迫,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学生职业教育所面对的新媒体环境的客观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由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转到当下流行的新兴媒体(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在由多媒介技术和产品合成的新传媒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日益多元化,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把虚拟影像的传媒世界当作真实的现实社会,按照媒介的描述感知和理解社会。但面对内部运行机制极其复杂、充满着各种社会利益博弈的媒介时,大学生因缺乏真正的媒介辨识力而无法甄别媒介信息的真伪,把媒介内容看作毋庸置疑的权威和真理,在心理上形成了对媒介的过分依赖、认同、轻信甚至盲从。例如,一些虚假的媒介信息常常会导致大学生求职者的决策失误,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和损失。因此,在传媒网络体系覆盖下开展的大学生职业教育面临的职业文化环境、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取向等都受到严重的挑战,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实施学生媒介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传统的职业教育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创新和改进教育方式成为当务之急,而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则不失为一个极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

大学生职业教育中教育客体的客观要求当前,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接触和感知外部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生奇志等人的调查结果,大学生使用媒介呈“复合化”趋势,95%以上的大学生使用两种以上的媒介获得新闻和信息。在传统媒介和以网络、手机为标志的新兴媒介对比中,使用网络媒介高居榜首。同时,由于缺乏对媒介知识的了解,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信息传媒社会将大学生置于媒介网络之中,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给大学生职业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在媒介信息时代,在大学生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有必要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质。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更真实、更理性地认识外部世界,也可以使其以更成熟的、社会化的心态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自觉抵制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为今后更好地发展自我、融入社会、贡献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职业教育中教育主体的迫切需要在媒体信息时代,大学生职业教育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伴随着电脑、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影响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而校园媒介信息环境丰富多彩,媒体传播手段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迫使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的媒介素质,充分地了解网络,了解大众传媒,研究媒介传播规律,才能适应时代及大学生的要求,给学生提供更好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职业指导。然而,现实中大部分职业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水平不如学生,因此迫切需要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以期师生的媒介素质同步得到提高。

二、构建面向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无论是面对不断发展的媒介信息环境还是职业教育的主客体(即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都需要加强媒介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面向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

(一)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校园媒介素质教育环境面向职业教育的校园媒介素质教育环境可以从多层次构建。良好的校园媒介文化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由表及里、潜移默化的作用。鉴于此,在高校中应积极推进多层次的校园媒介网络文化建设,将党的方针政策、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和大学生职业教育信息导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媒介网络环境中吸取知识营养,提高其媒介素质,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能力。构建以大学生职业教育网站为主体的媒介素质网络教育环境媒介素质教育网站不仅具有一般形态的动态网站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新媒介特征的WAP形态网站功能,可实现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支持大学生职业教育的移动学习环境。网站将文字、声音和视频集成在一起,将各种媒介就业信息,如职业指导讲座及职业生涯主题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演讲会、模拟招聘等等活动的文字、声音和视频素材挂在网站上,传播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知识。构建大学生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辅导网站与教师辅导博客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辅导学习环境应重点丰富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知识,然后定期推荐一批好的有关职业教育的网址,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实施IP地址监控,并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设立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职业生涯教育网络论坛进行互动交流等。

(二)构建职业教育中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内容新体系一个良好的媒介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媒介素质的提高。面向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媒介的基本知识;网络媒介传播的基本原理;媒介信息制作与传播技术;媒介信息隐含的商业目的与功能及媒介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因素。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要求大学生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具备敏感的媒介意识、较强的媒介认知能力和媒介理性消费能力要学习掌握媒介基础知识以及各种媒介的使用方法,包括网络媒介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网络传播基本原理等。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媒介基本知识,才能理性地使用媒介信息。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大学生要有媒介意识,通过现有的媒介环境寻找与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取向相关的媒体信息,养成正确的“职业媒介信息需要”。例如,大学生要经常查阅各种就业招聘信息,分析各种招聘单位的信息,了解用工单位的需求,通过各种媒介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提炼,了解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观。具备媒体信息分析评估和批判能力根据传播学理论,媒介通常根据其自身宣传目的选择媒体报道的重点,在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主观因素,可能出现一些不良信息。例如,现在的各种就业信息,传播渠道复杂多样,有一定的模糊度,真假难辨。一些招聘广告含有大量水分,有的甚至是一些非法机构的具有欺骗性、欺诈性的聘用信息。所以,培养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分析评估和批判能力特别重要。面对海量的媒体信息,大学生要做到不偏信、不盲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批判的思维分析和评估各种媒体资源,提高对媒体信息的甄别和筛选能力。

具备制作和媒体信息的能力及利用网络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在媒介信息时代,大学生既是媒体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媒体信息的制造者和者。制作和自己的媒介信息、借助媒体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相互交流是大学生媒介素质得到提高的象征。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应要求大学生不仅会查询浏览各种与职业相关的媒体信息,而且还要会制作和自己的求职媒体信息,如简历、求职感想、视频演说、视频自我介绍短片等。因此,大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媒体制作方法和知识,同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循媒体道德规范,要有自律能力,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充分认识媒体信息的社会影响力,制作和真实的、健康的、文明的媒体信息,利用网络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具备利用媒体信息发展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学生要善于从媒体信息中提炼出有关实用的职业技术信息,结合现实环境情况,消化吸收,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另外,大学生通过参与分析评估、制作和传播媒体信息,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个性,增加对社会的认识,能以成熟的心态、理性的思维看待社会,实现自己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信息沟通和协调能力大学生的信息沟通是指大学生获得某一信息后作出反应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思想、感情、观念、态度的交流过程,即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信息沟通的形式有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横向沟通是指处于同一级别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纵向沟通是指不同级别的组织、个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沟通和协调的作用是使一个群体中的个体成员都能够做到在恰当的时机将恰当的信息内容用某种适当的途径传递给相应的对象,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和谐的、快速的和健康的信息交流系统,有利于整个群体的组织和发展。在信息时代,整个社会充满着信息和信息交换。高校应该注意培养大学生信息沟通和协调能力,尤其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沟通能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沟通能力,高校要研究和构建一个有效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能力培养体系。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和在校受训的经历、职业咨询和指导、口头表达训练和交际能力,以及在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获得的专业技能和各种奖励、科研能力和成果等等。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是综合素质要高,即以能为本,这些素质都取决于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

(三)提高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质要大力加强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质,抓好各系学生辅导员、学工处工作人员的媒体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既掌握职业教育工作技能,又能熟悉媒体技术、具有良好媒介素质的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者。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媒介时代大学生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质。作为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者,有了一定的媒介素质,才能深入网络媒体世界中,了解学生的各种网络媒体语用体系,掌握丰富的网络媒体知识,具备较强的网络媒体沟通能力,才能适应大学生在网络媒体上的交流方式,才能真正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

(四)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师生媒介素质教学互动体系有效设计职业教育多媒体网络互动论坛通过校园BBS、QQ群、博客等进行师生互动讨论。在各种互动活动中,教师围绕某一职业教育热点问题有效设计活动主题,并参与讨论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给予指导,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媒体接触过程中接受职业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