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课内外链接:立足名家名著,增加阅读积累
1. 教材重组――语言重构,内容组建。
许多名家的作品是散落在教材的各个册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有时不妨对课文进行重组,将某位作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探究。比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综合复习”的《养花》时,可以让学生重温已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四年级上册的《猫》、五年级下册的《草原》,以及刚学不久的《北京的春节》,这样学生就会对老舍的幽默风趣、老舍式的语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其人,近其道”,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而细致地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可以联系其生平介绍,让学生明白,因为作者呆在德国,所以他看到德国街头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己种的花摆在窗台上让过路的行人欣赏;也正因他呆在德国,没有亲人的陪伴,所以会异常怀念自己的亲人,怀念自己过世的母亲。两篇文章一对照,再去阅读季羡林的《留德十年》这本书,学生的理解将会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2. 单元导读――情感引导,对比阅读。
从教材的编排角度看,每一组都有学习主题。选择同一写作对象,不同体裁、不同角度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感受选材立意的别具匠心,有助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比如,同样是童年生活,林海音笔下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体现了作者学骆驼咀嚼时的稚气、遐想驼铃时的天真,可以说,作者的童年过得趣味横生;而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愿意捉蜻蜓就捉蜻蜓,愿意抓蝴蝶就抓蝴蝶,童年生活随心所欲,无忧无虑。但是联系课外读物――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学生就可以从主人公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时常忍受毒打的现象中,发现童年是有不同色彩的,有玩耍嬉戏时的快乐,也有为生活所迫的艰辛。这样学生对于童年的认识就比较丰富多彩,多角度思维也就得到了发展。
3. 作家牵引――作品牵头,名家引路。
从《窃读记》中我们认识了作家林海音,进而走进《城南旧事》,我们了解到那幅美丽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画面,对《城南旧事》就有了新的认识。再如,从《斑羚飞渡》《猎狐》《第七条猎狗》等一系列的动物小说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进而走进他的更多小说中,就会认识他喜欢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的写作特色。
二、课内外兼顾:以“三段式”教学,提升阅读能力
1. “三段式”阅读教学。
“三段式”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教师立足课文,从教材结构、单元导读、名篇作家等方面开发出课外阅读的资源;学生利用平时记录的“图书名片”进行深度的文本交流与欣赏;最后学生进一步理解读物的内涵、写法,也由此产生更深层次的阅读疑问。
2. 基本流程。
主题确定后,师生共同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在充足的时间保证下进行整体阅读。在阅读中,师生对文本内容整体回顾,对经典章节精彩回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体验文本内容。
3. “三段式”阅读范式。
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一次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为例,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阶段:确立主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课文,这一组的单元导读是“童年”,根据“不一样的童年”这个活动主题,我们走进了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通过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童年的看法和理解。
第二阶段:借助“图书名片”,交流汇报欣赏。
根据“图书名片”,从浅入深,开展三个层次的比较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展开多角度思维。
第三阶段:升华阅读价值。通过再次读整本书,以聊书的形式开展阅读,重在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照下列环节展开:①探讨话题――什么样的童年是有意义的?②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与生活背景。③质疑:本书里你有所质疑或者尚不能理解的地方。④拓展阅读:成长类小说的意义。
训练序列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起步在三年级,每学期至少安排了18次习作训练(不含小练笔),到了六年级有将近200次习作。经笔者在每年期末考试改卷时观察发现,有相当数量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还停留在三年级的水平。同时,笔者通过多年听课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的习作教学明显存在缺憾,突出的问题是重点把握不准,训练点设计不合理,训练难度没有层次,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习作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立岗教授指出:“探索和建立作文训练的科学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只要细心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在习作教学的统筹安排上有明显的训练序列,形成了一套隐性的体系。一些教师存在习作教学指导困难,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在习作课前弄清小学习作训练内在的训练序列。以下,笔者试对人教课标版教材的写人习作训练序列进行梳理,并力求对单元习作具体要求、习作训练点等进行探究,结合教学实际挖掘合理的训练重点,初步构建出小学阶段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探索小学各年段写人习作的训练方法,为一线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提供参考。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人物描写习作一览表
二、写人习作训练序列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年段(三、四年级)是写人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并且写完后读给所写的人听。习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完成习作,旨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写作完成后,学生读给所写的人听再进行修改,分享了习作的快乐,并不知不觉地修改了习作中明显的错误;四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敬佩的一个人,是在三年级掌握运用事例说明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习作完成后,学生进一步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段(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特点鲜明的人,如五年级习作提示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表达;六年级要求通过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描写的对象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习作要求从写一件事增加到写两件事,并且要求将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可见,三到六年级写人习作的难度逐步加大,并且都非常重视习作的修改,从自我修改的提高到相互修改的共同进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写作,说真话、心里话,不写空话、假话。虽然高年级的写人习作有一定难度,但都是在学生可以掌握的范围。
三、初步构建写人习作训练序列策略
要较好地完成写人习作教学,初步构建起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教师要善于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注重读与说、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中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抓住对话描写,确保写人习作“言之有物”
小学生第一次写人习作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三年级上册的单元课文都是讲述名人的平凡小事,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课文的对话描写非常多,四篇课文中的对话均占内容的一半左右,故事情节大多是通过对话描写展开。例如,以下是《灰雀》一课的人物对话片段。
(列宁)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以上文本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只需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两遍课文,着重理解人物对话描写的几种表达形式,注意冒号与引号的正确用法。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活用造句、造段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强化训练,再加上学生在二年级就有了关于对话的专门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写人习作方法,即通过对话描写把一件事情说得比较完整。
2.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学生写人习作言之有序
第二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要求“介绍我自己”。本单元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如在《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更赢怎样正确判断大雁会掉下来展开讨论;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文中最后的讲话进行讨论,并且背诵下来,学生就容易发现和掌握课文描写的顺序,从中受到启发。由于有了上次习作训练的基础,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醒,学生很容易把作文写好。教师在习作之前可制作表格,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长相中最满意的地方、兴趣爱好、喜欢的食物、最擅长的功课、性格特点”等,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在小组内进行汇报,请同学帮忙指正,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自身的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了达到“按一定的顺序说(写完整)”的习作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介绍某个中等生的表格,请学生参照表格介绍自己,最后师生共同参与,将表格中的文字变成我们日常说话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依据表格进行介绍时虽然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写),但是这样的表述没有重点,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着重通过一件事来说一说自己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从中掌握表达的技巧。
3.初步学习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使写人习作言之有情
小学阶段的第三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看图习作或写一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图片主题为“胜似亲人”。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课文中的很多片段非常感人,如课文《搭石》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大家怎样过搭石的场面描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小钱躺在病床上的描写等,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由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抓住动作、语言描写表达出感人的场面。如以下是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桥》中描写老汉的细节片段,并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神态描写;老汉的沉着、冷静)
(2)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语言描写;坚定、果断、命令式)
(3)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动作描写;“揪”“吼”说明十分愤怒,“冲”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教师小节:“文章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正是这一处处令人感动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师出示一张学校举行运动会或是学生熟悉的场面特写,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学生根据今天学习到的细节描写尝试在课堂上说一说,课后安排写一写。这样的习作训练,加强了学生对场面描写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学着关心、帮助他人的德育品质。
4.抓住侧面描写,使人物描写更加精彩
小学阶段的第四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下册,要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教材中本组课文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重点抓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人物的品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均有从侧面描写主要人物,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通过斜塔周围议论的人们突出伽利略的坚定,《全神贯注》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回忆的话语突出罗丹的全神贯注等,教师只要稍微点拨并加以鼓励,就会让学生尝试学习运用。
(二)高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熟练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
小学阶段的第五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内容是与父母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意。本组课文展示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通过对课文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生活细节,抓住细节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达父母的爱。例如,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品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细节片段。
(1)出示句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2)师:多年以后,作者经过深思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投影: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把人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教师小结:这份独特的感受源于作者深刻的思考和体会。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爱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那么真切、细致、独到,这是最宝贵的)
细节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学生抓住了人物的一个个细节,在习作中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表达出朴实真挚的情感。
2.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习作训练
一、大胆取舍,合理整合
“语文主题学习”,光是从这个名称来看,“主题”二字是最有冲击力的。这就告诉我们,这几篇课文、这一单元的教材,甚至是这一册书,都有一个共通点,这个共通点就是我们的整合点。可是,怎么寻找整合点呢? 我曾一度迷茫,不知道该抓哪里,感觉每一个知识点都很重要,哪一点都不敢舍弃。在一次次的学习听课中,在校内的讨论教研中,在一次次的上课实践中,自己也在思考:我们在整合教材的时候 ,除了要将教材读透之外,我们的整合视角是不是应该再宽阔一点。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试着从这几方面着手:
1.在表达的方法上进行整合 。如五年级上册《走近风景名胜》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组成,分别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我们就围绕“先写实后写想”这一训练主题,扎扎实实地实施教学。
2.在人文情感上进行整合 。如四年级下册“人间真情”单元,我们就提炼了一个主题“真情是什么”,把《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进行了整合。
此外,我们还从表达的相同点上、在人物特点上、体裁上、学习方法上进行整合。其实,无论是从文本中、教参中,都可以找出文本的整合点。有时,如果教材文本之间不好整合的话 ,我们继续读“语文主题”丛书 ,就会得到整合的灵感 。
二、详略得当,一课一得
在作文课上,我经常给学生说 “写作文要注意详略得当。”课堂上,我也经常把这句话告诉自己,特别是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上,在短短的40分钟里 ,我们切忌面面俱到,应直击重点,实现“一课一得”:需要品味朗读的就释放声音,让孩子们学会入情入境地读;需要侧重谈的就尽情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需要侧重演的就要释放肢体;需要侧重写的就让文字流于笔端……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更精炼、更精彩。
三、主题丛书,灵活使用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它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阅读面广,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能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中提取适合自己的东西。是给学生们最好的礼物,也是给教师的最好礼物。课堂上,我会采取“以文带文”“群文共享”等方式指导孩子们阅读丛书,习得读书方法,还给学生大量的课内时间阅读丛书、交流阅读感受,充分发挥课堂主战场的作用。但是课外阅读也不可忽视,每天晚上,孩子们会留半小时读丛书的时间,简单做出批注,微信进行诵读,家长填好阅读记录单,周五最后一节课进行统一交流,这已成了我们班的习惯,偶尔哪天晚上没有布置读丛书,他们反而会问为什么。三年下来,孩子们在读中品味、读中赏景、读中怡情、读中悟法、读中明理,随着篇篇美文,走进了更广阔的语文世界。
四、“最美经典”之旅,开启阅读之门
教材资源的短缺是落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主要障碍。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相对匮乏,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教材的文本形式基本上就一种类型,即清一色的文学作品,选课设计太过单一,几乎没有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文。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把教材中零散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是我们的责任。
(一)整合学科内课程资源
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存在于图文结合材料、课后习题、课文及写作等板块,它们是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阅读资源。
1.读目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目录来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借助目录或附表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打开目录,学生不难看出目录首尾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栏目和生字表,中间列出25篇课文,分编7个单元。教师应进而让学生思考7个单元分别是哪一类课文,会写哪一方面的内容。如第三单元有《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等,这些内容显然都与自然美景相关。教师让学生在翻看中概括、归纳、提炼,找到“有用的信息”,以便在学习这一单元前,对读什么、学什么能有一个整体把握,做好搜集相关信息的心理准备。
2.巧拓展
教学中可以利用好教材中的连续性文本片段,对其进行巧妙设计,使之与非连续性文本相连,或创造性地转化成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运用列提纲、做图表、画导图等方式,从连续性文本中提炼出非连续性内容,让学生直观地阅读、理解。否则,仅仅凭教师的解释说明,学生很难理解。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自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天安门广场示意图,这样学生就需要理解文本关键段落并提取信息。
这种画示意图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文本,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独特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学科间的互动,实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完美融合。
(二)整合学科间课程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不是语文学科的下属概念,它属于所有学科,在所有学科中都有体现。教师应博采众长,从多种学科中选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为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服务。就小学阶段而言,除语文外,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等。数学学科中的统计图、科学学科中的实验图、实验数据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法律条文等都是可以利用的非连续文本资源。
以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节约用水》,就可以整合学科资源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做个“小小调查”,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和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等,并将结果用文字或图表等形式反映出来。教学中可以整合的学科资源有:数学学科的统计图表、数据,如全国水资源现状图、全国水资源变化情况图等;科学教材中有关水的知识,我国工业、农业等领域的用水分布图;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关于保护水资源的文件、法律、活动等。由此可开展相关言语实践活动,如“保护水资源”主题作文,设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等。
二、外修:链接生活,培养实践能力
(一)关注生活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植根于生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学应面向生活,广泛取材。班级里的课程表、黑板报、时间作息表,家庭生活中的食品配料表、家电使用说明书、缴费收据,社区生活中的公告栏、逃生路线图、小区平面图,社会生活中的广告牌、旅游手册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可使学生有效习得语言和阅读技巧。
要精确把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图文感知策略,关键是要通过对图形的整体渗透,了解各类结构的特点,形成对图表、徽章、漫画等各类题材特征的高度敏感。其次,要根据图形的自身规律展开思考,建立文字与表格数据之间的联系。最后,分析归纳,理清思路,用文字进行简约精准的表达。
(二)重视师生资源
教师是教学文本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学生是文本学习的主体,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开发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师要实现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转换,将图形元素融入教学设计或板书设计;学生要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对知识进行梳理复习。在整合学科资源时,语文教师要加强同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收集、积累、整合其他学科教师的阅读指导经验;学生要综合运用各科内容,及时提取适当课程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去。
另外,重视师生资源还表现为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是师生不断创造和生成的过程,其间产生的各种情况都是有待开发的资源。教师应有效识别和激活这些资源,将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引向微课程层面。比如,校门口有补习机构前来发放传单,教师就可以借此训练学生阅读传单的方法技巧;可以让学生明确传单的作用和创作意图,学会正确辨别传单信息;也可以比较各种传单的特点,分析传单吸引人或令人生厌的原因,并绘制出心目中的传单。
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很强,师生包括家长都有责任用实际行动来开展教学活动,要敢于突破教材的局限,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德新.基于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四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3,(5).
一、 课中指导 习得方法
1.在图文阅读中捕捉信息
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图文并茂,图和文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互补关系,缺一不可。文字说不清楚由图来补充,图不能表现的由文字来解释。因此阅读这类非连续性文本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字叙述的信息,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词句,从文本中筛选提取关键信息、核心信息。
如《北京市2011年度健康“白皮书”》中,将北京居民膳食现状作了统计,并与膳食宝塔作比较。在看到这样一份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时,学生首先要能看懂右边的数据表示国家标准中每人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而左边是北京居民每人每日的摄入量,看懂了这个,再进行比较,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目前北京市居民的油、盐摄入量偏高,鱼虾、大豆坚果、奶类的摄入量明显不足。
阅读此类文本,观察图画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内涵与信息都是通过图画传递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图画,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读懂图画蕴含、暗示的信息。如《绿色交通 低碳出行》的图文广告,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画面构图和色彩的内在含义:自行车的车轮、把手、坐垫等都是由鲜花、藤条编制而成,而且整个画面只用了红、绿两种色彩,由此可以领悟到图画中传递出的主旨:采用骑车、步行等低碳方式出行,减少污染。
最后,基于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教师还应引领学生图文对照,理清文字信息和图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图文结合所要揭示的信息。如要读懂《全国最低气温预报图》,光看地图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图例中的文字部分,才能看出哪些城市的气温最低,哪些城市气温在零度以下,只有图文结合,读读文字、看看图画,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
2.在联想中丰富内涵
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给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多元的,特别是一些以图为主的漫画类、图标类文本,往往留有空白,需要学生调动想象进行多元解读,不断丰富图文内涵,提炼出有效的核心信息。虽然阅读此类文本需要调动学生个人的经验与想象,但要达成目标还是有一些基本路径的。
比如说对于图标的理解,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形状、色彩、意义方面进行联想;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联系图标所表现的本体的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去展开想象,不断丰富图标的内涵。
如下面是国家“防灾减灾日”图标,看到这个图标,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基本的信息: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图画上画着彩虹、两个人共举着一把伞,当然学生如果仅从图标中获得这些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理解画面的丰富内涵。如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结合防灾减灾说一说,为什么画面上画着两个人共同举着一把伞?伞在这里有什么特别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明白这一图标的美好寓意:彩虹象征着美好、和谐的生活,双人执伞代表全民携手,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图标以蓝色为主,配以红黄绿三色,更是给人明快、和谐的感觉。这种构图创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并加以分析的基础上,得以明晰。
二、 巧妙勾连 加深理解
1.与连续性文本学习相结合,图文互换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更要让学生学会创建。有些课文,若能让学生将连续性文本转化为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有助于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也增加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
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等文章时,笔者充分抓住游记的文体特点,让学生研读文本,根据课文绘出相应的游览路线图。学生先读课文再绘图,并借助导览图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通过导览图介绍景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对导览图这一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进行说明文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的形式提取课文的重要信息。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次第三单元《鲸》等四篇说明文教学中,可让学生选择一种事物,小组合作为它设计一张图文并茂的名片。
2.与习作表达相结合,读写联姻
在小学低年级经常让学生看图写话,或是画画写写,其实在高年级这种方式仍深受学生喜爱。因而教师可将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和习作教学有机整合,这样的习作往往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看说明书做台灯》教学中,学生先阅读书上的说明书及插图,了解小台灯的制作要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制玩具或小发明,然后把玩具或小发明的示意图画出来,再撰写一份说明书,把功能、制作过程、注意事项等用文字表述出来。
再如进行五年级说明文写作时,笔者发现学生虽然可以大致描述出所介绍的物品的外形、特点及功能,但不能具体、准确地介绍,鉴于此,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自己要介绍的物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先阅读资料,再来介绍这一物品,并写成作文。
除了结合课本中的一些习作,教师也可因时、因地让学生创编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寒假,学生开展了种水仙的活动。笔者要求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将水仙的生长过程用相机拍摄下来或是用图画画下来,然后在旁边用文字记录水仙的生长变化。
三、 课外实践 指导生活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是为了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技能而存在的一种阅读。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制造机会,让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解决实际问题。
1.在生活中历练
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实践机会:学生要参观污水处理厂,设计一个让学生写“参观计划书”的环节,在写计划书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读懂地图、公交路线图、污水厂示意图等,进而制定出合理的出行计划。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认读地图,搜集公交路线,根据参观的地点选择合适的公交路线等。再如有外校客人要来参观学校,笔者就带学生先读懂“校园平面示意图”,然后,做小主人介绍学校布局。从网上买来的蚊帐、晾衣架等都有图文并茂的说明,怎么组装,让学生来试一试……
2.为生活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