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与酒有关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清明节对联】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有胸中韬略无穷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落花残日几多愁
跟清明节有关的诗句精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跟清明节有关的诗句推荐《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关键词:李白;诗歌;意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60-02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诗人李白则是中国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李白素有“诗仙”之名,他的诗歌飘逸潇洒,极具浪漫主义的创作色彩。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典范,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意象丰富,而且寓意深远。可以说,内敛而平静的意境是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一项重要特点。在研究李白诗歌意象特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李白诗歌浪漫、激越、奔放的特点,还应该研究李白诗歌意象中的含蓄之美,应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李白诗歌。
从总体上看,李白的创作变化多端,他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达到了丰富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诗歌创作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祖国山河和美丽大自然的赞美,其风格兼顾俊逸清新和雄伟壮阔。除此之外,李白的诗歌还常常使用想象、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搭配李白惯用的意象,往往能够描绘出诗歌里独特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李白的诗歌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同时代的绝大多数诗人,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无论是韩愈、李贺还是苏轼、陆游无一不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交口称赞。
一、诗歌意象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对于意象与意境都是十分重视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象即是意境。当然,我们现在认为,在诗歌当中两者还是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的,尤其是在现代诗歌中。现代诗歌的创作通常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够有效地烘托出诗歌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的主观意识与情感。由此可见,对于诗歌而言,意象其实处于诗歌中美学的范畴,诗人通过意象的塑造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甚至通过意象来表达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以此来丰富诗歌的内涵。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找到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意象,并充分把握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才能体会诗人蕴含在其中的独特思想情感,更好地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独特精神世界。
(二)诗歌意象的特征
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表现诗歌内涵和表达诗人情感的重要载体,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诗歌意象具有情感性特征。意象本身就具有固定的情感倾向,又兼具了诗人特定的情感。诗歌中的意象往往蕴含着诗人更深层次的情感,他们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意象之中,既能够符合古典诗歌含蕴的表达方式,又能够利用意象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其次,意象具有含蓄性特征。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对于文化的禁忌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涉及到皇家,因此在长久的封建统治时期,诗人约定俗成地使用了一些意象来含蓄的表达某种情感,既能够让人理解,又不容易犯了忌讳而招惹是非。因此,借意象抒情,融情于意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是历代诗人的一致追求。第三,意象具有丰富性特征。诗人的感受往往会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因此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诗人的笔下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往往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李白诗歌意象探析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
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一是草木类。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李白诗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动物类。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代表诗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外“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诗中的大鹏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三是器物类。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关于酒的诗句,最出名的诗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四是气象景物类。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如《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又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个性自由的精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
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
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李白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数不胜数,但是仔细分析李白诗歌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意象的数量很多,但是李白却对一些意象更为偏爱,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更为深厚,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几个李白诗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意象。
1.李白诗歌意象之“流水”。水无形无态,水又千姿百态。水最轻柔,软如丝绵;水最刚强,滴水穿石。水最有艺术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诗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意象,据相关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歌中,出现了将近四百次有关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较熟悉的诗句有“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流水如有情,幽哀从此分”、“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等。李白格外钟情于流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频繁使用,说明它与李白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联。笔者认为,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实是诗人比较隐秘的一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情感。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绝大多数并不是作者单纯的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有的时候流水表达了时间内涵,而这一内涵正是折射出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独创的,事实上流水这一意象经过中国数代文人的反复锤炼已经沉淀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诗歌意象之“剑”。李白不仅是一名浪漫的诗人,还是一名武功高强的侠客,因此在他的诗歌中频繁的出现“剑”这个意象,就显得十分自然。剑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与权威。在全唐诗中,李白笔下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剑”这个意象,由此可见他对“剑”这一意象的钟情。李白从小就学习剑术,对剑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剑”。李白生活在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民风开化,国威远扬,因此李白的个人理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在诗歌中频繁的使用“剑”这个意象,也表现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博怀。“剑”这一意象不仅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还表现了诗人一生都想追求的报效国家的情怀。
我要到庐山去,一刻也不迟疑。我离开她太久了。一排排时间与树木,一排排大路和谣曲,在我面前倒下。我越过历史和书籍,楼台或车仗,去赴历代诗人的约会。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凡诗人都是嗜酒的,凡诗人都是爱花的,只要有酒有花的地方,就该是诗人的故乡。或许应该说,诗人的故乡,就是有酒有花的地方。
那年,命运落在你头上,纷乱为一根根风中的发丝,你唱着《归去来兮辞》返回庐山脚下的故里,所有的花和草,树和溪流,在山谷里举行空前的盛典,掩盖了你来时的道路。
你放牧,你耕作,你带月荷锄归;你采菊,你醉酒,你登高赋新诗。一杯酒在胸膛燃烧着另一杯酒,你的叹息,使一溪清流落英缤纷。你日渐衰弱却不失勤勉的手,抓牢了农家的劳作之锄,愿后世的人们,在桃花源的风景里男耕女织。你的心则随风景而去,苍茫不可知。你不止于静穆,因为你伟大。一首伟大诗篇的诞生,也就是一个诗人的永生。没有人会不知道,那个丽日蓝天的上午,你悠然面对南山采摘的,便是性灵和诗歌的本质。你蹲下身子的时候,自己就成了一株悠然的。不知是该你采菊,还是该菊采你。也许本该是你生在疏落的篱下,而让菊在篱外开花。其实你们都很清楚:世界很大很大,大自然才是你们心灵栖息的田园。因此你们彼此相约:在一个百花萧瑟的季节,笑傲天下。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面芙蓉般的金色的山,露出青天削出的身段。我要和色彩、音韵、云雾以及树林一起,投入山的怀抱;我要接受诗歌的桂冠和祭酒之司,涉过天才与诗的河流,把酒奉给李日。
松色如暮。一袭洁白的衣冠,在江南透明的斜照里时隐时现。你的目光越过壁立的山峰,宽大的棉袍里,藏着锋利的笔和剑,你举手若电,从汹涌的云海里,抓住一剑铿然。豪气在刹那间逼近,照亮了语言。
唐朝宜酒宜诗不宜诗人。从蜀道向长安,从长安向庐山,你一生好人名山游,却是一条平平仄仄的命运之途。从世俗到灵魂,只隔着一层薄得看不见的门。李白在里面经营意境,偶尔取出一些,就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一柄寒气逼人的长剑,从诗歌的战场划过,一步一诗,把内心的痛苦与盖世的才气,轰轰烈烈地走出一首首千古绝唱。
太白的诗写在天上,飞翔的生命挂在悬崖。把心灯祭起,把心香焚起,千丘万壑,紫烟茫茫去不还。长袖临风,一扫漫天阴霾。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弹琴的人在水已听琴的人在马上,弹琴的人和听琴的人相遇在一条船上:这条船目!是一个琴了,被水的手指拨响。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传。从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何时会偶然出现机缘。今夜,谁在那一钩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大音如霜降于四野;飘向远处的琴声比远处更远。寒夜秋月,千古心情,在王玉指和轻弦上泛漫。庐山多愁善感的情怀,在一个古代的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
浔阳江水在琵琶上翻滚流淌,白司马搁下酒杯,用悲怆在琴弦上定音。一曲终了,弹琵琶的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于是,载满秋怨的小舟随琴声的消逝而永远消逝。而诗人则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经典。两行长长的泪水,垂在历史的脸庞,再也无法抹去。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坡居士不是居住在坡上,居士谪居在自己的诗文里。他其实骄傲,却衷心佩服陶潜。赋闲的时候到处游荡,用蜡烛寻找先贤的身影;在乡间,他跟陶潜一样生活,用浓重的四川话,哼着陶潜的诗句,摇摇晃晃走向幽深的庭院。他写诗,说自己的前生一定是陶潜。他跟陶潜一样喜好喝酒、吟诗、漫游以及跟和尚聊天。聊到尽兴处,打个喷嚏也是诗。没有人能真正读懂他的内心。他却洞察了人世最深的奥秘。哪怕那奥秘埋藏在庐山似乎不可穿透的神秘诡谲的云雾深处。
庐山是一个挤满了诗人的所在。诗人们在庐山攀爬、喝酒或赏花。然后上马沉吟,下马写诗。不写诗的时候,看看风景也是文化。
我要到庐山去,乘灵感的快马,在诗人的森林里出入。千年的诗,千年的月,千年的云雾和流泉中的胭脂如火焰。千年的历史,千年的风流,千年的莲花开了又落。庐山,庐山,你有多么悠久的历史,你就会有多么悠久的风流。
名篇品读:
文章以中国古过有关庐山诗句的几位大诗人的名字为小标题,引用他们的诗并作分析,显得结构新颖,思路清晰。
三处“我要到庐山去”的反复使用不仅把作者想去庐山的强烈思想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而且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关于茶文化的古诗词欣赏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记龙团》 宋·苏 辙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睛窗。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饮茶
一己偏居多惆怅,新茶盈杯费思量。
浮沉逆顺终须止,冷暖甘苦唯留香。
茶叹
山间竹雾绕,独登缈亭上。
茶绿伴金樽,润唇淡淡香。
观鹤随仙游,闲清野云凉。
拾此得心悦,凡事多沧桑。
论茶道
挥铁剑,斩乱马,壮志从未寄篱下。
天虽变,夕日落,不如抿茶话桑麻。
有关茶文化的诗句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峡中尝茶
【唐】郑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茶文化的精美古诗词
即目
【唐】李商隐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即事
【唐】白居易
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
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访友人不遇
【唐】李咸用
出门无至友,动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
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
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维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
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
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
酬乐天闲卧见寄
【唐】刘禹锡
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
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风碎竹间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隐,缘欠买山钱。
自述
【唐】元稹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雪中偶题
【唐】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关于茶文化的古诗词欣赏相关文章:
1.茶文化的唯美诗句欣赏
2.茶文化诗词集锦
3.茶文化诗词的图片欣赏
4.关于茶道的词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酒文化;进行浅谈
一直以来,酒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之一,其实,经过深入探究之后会发现,酒不仅仅只是一种物质产品,还具有十分典型的文化属性。其中,比较凸显的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其中除了涵盖有大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内容以外,同时还彰显出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本文对此进行浅谈,也是希望更对人在品酒的时候,也能领悟到其蕴含的“酒文化”。
一、关于“酒文化”的基本定义
所谓“酒文化”,主要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严格意义上说,“酒文化”主要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除了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以外,还有一定的精神内涵。
研究发现,中国“酒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不少雅士还写下了许多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酒文化”早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且还对人文生活、文学艺术等内容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
(一)唐诗中的“酒文化”
唐是一个极为繁荣的朝代,唐诗中也出现了很多和酒有关的内容,对于诗人而言,饮酒主要就是为了抒情,由此也形成了相应的酒文化。
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客中作》为例,主要就是抒写离别之悲,以及他乡作客之愁,而其中也凸显出了我国悠久的“酒文化”。比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其中,就说到了著名的兰陵美酒,并暗示这一美酒主要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的,所以带着醇浓的香味,加上是用晶莹润泽的玉碗装的,因此看起来也散发着琥珀般的光艳。至于“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虽然暗含诗人的离愁别绪,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
其实,类似这样的羁旅之作有很多,但是李白这首诗词的独特之处,则在于把离愁而不愁的委屈情感用更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无疑也彰显出了唐诗与酒文化结缘融合的美妙之处。
(二)宋词中的“酒文化”
酒是宋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它和唐诗中抒发家国民情怀的酒文化不同,主要在于宋词是围绕词人的个人生活而展现酒文化的。严格意义上说,宋词因风格的差异,主要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
其中,豪放派的主要代表詞人是苏轼与辛弃疾,比如:通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两句诗,就能发现豪放派中的酒,是豪迈或悲壮的烈酒,主要包含有:将士离家的无奈;战场的残酷等各种复杂的个人内心情感。
而婉约派中,主要的词人代表有柳永和李清照。无论是诗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多是温婉而静谧的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酒文化”的发展与每个时代的文化发展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三、魏晋诗词中的“酒文化”
众所周知,魏晋文人纵情于酒,很多的“文人雅客”对饮酒的环境、对酌对象和对饮方式等都有着独特的追求,可见,“酒文化”在当时是深入每一个魏晋百姓心里的。
比如:在饮酒方式上,魏晋诗人就很追求高雅的境界,通常都呈现出边弹琴,边歌舞,边饮酒,边赋诗的场景。这也反映出大多数文人对于简单生活的追求。
除此之外,在饮酒环境上也是特别讲究,尤其注重优雅舒适饮酒环境的营造。比如:诗人张正见在《饮酒》中就写到:“当歌对玉酒,匡坐酌金罍。竹叶三清泛,葡萄百味开……从中,也深刻体会到邀一好友,坐于庭中竹下,听风吹竹叶之轻铃,闻风送兰桂馨香的优雅饮酒环境。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们也创作出了许多和酒有关的诗词。
四、元明清诗词中的“酒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到了元明清时期,“酒文化”也呈现出新的模式,加上元明清时期,战争频繁,百姓四处流离颠沛,地域文化也促使更多新的“酒域文化”出现。
比如:新年用椒柏酒祭祀或献于长辈,以此表达对祖先和长者的拜贺;填仓节饮填仓酒,以表达对接下来这一年丰收的美好愿望;端午饮菖蒲酒,是春季养生的佳品;中秋饮桂花酒,酒的清香舒缓人心……这无疑也体现出人们对酒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明,且在不同节令,所饮的酒类也大不相同。
与此同时,不同的酒,体现了人们不一样的美好愿望。比如:唐寅《把酒对月歌》中就写到:“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从中体现出的是诗人内心的自信和豪放情怀。又比如: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则又彰显出诗人的深情,否则又怎会终日借酒浇愁呢?
其实,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都喜欢通过“酒”这一物质去挥洒自己的喜怒哀乐,为此,也酿成了许多醉人的诗篇。
五、结语
中国古代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关于“酒文化”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不过,由于其创作的背景各不相同,因此也使得“酒文化”中所寄托的诗人情感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实际上,通过对“酒文化”进行研究,也利于加强对一个朝代的认识。本文对此进行浅析,也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从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中,更深入的了解“酒文化”。
参考文献:
[1]李丹,徐晓利.诗酒风流 曲水流觞——浅淡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J].大众文艺,2017.06.
[2]万伟成.酒诗词文化模式和类型的层次递进——从酒文化角度观照古典酒诗词的发展[J].农业考古,2016.07.
[3]许晶,李庶.曲水流觞话经典:中国酒文化经典作品阐释[J].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10.
[4]仲秋融.酒中天地任逍遥——竹林七贤与魏晋酒文化[J].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2015.07.
[5]徐翠华.诗酒文化的有机融合,加速品牌文化的有效传播[J].商业文化月刊,2015.05
[6]李亮.借酒浇诗,诗之风雅——历代诗人与酒,酒与诗词赏析[J].正德学院学报,2017.03.
关键词:秦观;词;化用
“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自身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简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如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正是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又如其《滕王阁序》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化用《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可以明显看出,化用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其词作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秦观词作中大量的化用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词的抒情特性,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秦观词的化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用后的句子甚至比前人名声更大,流传度更高。
一、秦观词化用的量化分析
考据徐培均先生的《秦观词集》及《秦观诗词文选评》收录的96篇作品的初步分析,秦观化用前人诗词文语句共有88处,数量之多,比例之高,显而易见。其最常用的是以下诗人的诗句,其化用唐代诗人李商隐诗11处,化用杜牧诗11处,化用白居易诗9处,化用杜甫诗8处,化用李贺诗6处,化用韩诗3处,化用韩愈诗2处,化用张籍、李白、李煜、刘禹锡、韩愈诗各2处,化用温庭筠、李煜、李Z、刘孝绰、戴叔伦、郑谷、徐夤、李益、谭用之、僧齐己、罗隐、高蟾、吴融、王绩、陆龟蒙、杜秋娘、刘方平、杜荀鹤诗1处,化用非唐代诗人化用柳永诗5处,欧阳修诗2处,化用苏轼诗2处,曹植、陶潜诗各1处。
据统计,可以初步看出,秦观化用前人诗句和其对唐代诗歌的自然传承有关,其化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运用唐宋作家作品词句比例较高。据《秦观词集》中96首词统计,化用唐朝诗人作品的词共有77处,占据80.2%,除了本身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外,北宋人对词采有一种“花间尊前”的观念,即景作诗,创作态度中也带有即兴的态度,缺乏锤炼精神,因此多用前人的作品入词,信手拈来或稍作更易变化,以此为创作的佳法,以诗入词,大小词人皆不例外,且成为普遍现象。
二化用李商隐、杜甫作品最多。秦、李二人际遇相似,政治失意与情感之路的坎坷使两位诗人都具有一颗敏感多情的心、一种忧郁内敛的气质,清人周济所谓都将身世之感打入,且李商隐的作品的忧患意识及创伤精神更使秦观的文学作品呈现“以悲为美”的风格和相似的价值取向。其次,秦李二人创作背景也相似,唐末诗坛普遍追随李、杜诗风,更受李贺“瑰奇美丽”诗风的影响,李商隐的无题诗作品的词化,受到秦观为代表的婉约词派的追捧与效仿,所以在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缔造方面秦观词多处受李商隐影响。
三化用杜牧作品较多。吴乔《围炉诗话》:“杜牧诗,维绝句最多风调……”杜牧一身中属绝句成就最高,其豪健俊爽的风格与清奇绮丽的诗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在秦观词中,也大量化用了杜牧诗句片段。杜牧对宋词的影响体现在他的诗与"词为艳科"和"要眇宜修"的词体特质相近。
四化用白居易作品较多。白居易在政治观念、人生态度以及文学创作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典型意义,并对宋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最重要的是其语言特色通俗易懂,浅显亲近,对后世颇有影响。在秦观词中反映岭南生活的作品中,充溢类似的身世之感、贬谪之慨、异乡之悲。
二、秦观词化用的类型
秦观的化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内容和形式:
(一)按内容可分为“正面化用”和“反面化用”
正面化用即在内容上与前人所表达内容一致,在类似的心境下,抒发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受求同思维的影响,化用历史中前人的词句为己用,自然流畅。正化的手法在秦观词里有大量的运用。
例如:“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满庭芳》)化用杜甫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谴怀》)此词作于初冬时节的会稽城外,作者与心爱的歌姬话别至黄昏,为表爱情的忠贞,悄悄解下香囊与罗带赠予彼此,知晓自己终要离开,空负对方一腔深情,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当他读到杜甫梦扬州所做的《谴怀》诗时,自然化用其名句增其抑郁情绪。
“玉笼金斗,时熨沉香。”(《沁园春》)化用李商隐“轻寒水省夜,金斗熨沉香。”(《效徐陵体赠更衣》)李商[词中描绘的华美的室内景象,熏炉上罩以华美笼子,炉内放着熨斗,压着燃烧的沉香,秦观化用词句意在营造意中人手执熏香,朦胧美好的
意境。
反面化用即所表达的内容与化用内容相反,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前人表达的相悖,处于求异的思维。
例如:“翡翠侧身窥渌酒,蜻蜓偷眼避红妆。”(《游鉴湖》)化用了杜甫的诗句“蜜蜂蝴蝶生性情,偷眼蜻蜓避伯芳。”(《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当时作者在越州省大父承议公及叔父秦定。此诗所写是作者游湖所见。化用二句特写局部之景,色彩明丽映衬,神态逼真传神。翡翠鸟也被美酒所陶醉,侧身窥视着绿色的清酒;蜻蜓也被美女所吸引,偷偷看着歌女美丽的红妆。写诗人看到落花引起的悲戚情节。蜻蜓偶然穿花飞过,本想偷眼观看一番桃花的,可是猝然间看到了凶恶的伯劳鸟,只好匆匆飞走。饱经沧桑的成年人,可以把它看做悲情人生的写照。人的一生,可能有过绮色的梦想与朦胧的情怀,但是,一切美好的事情,总是会遭遇种种的阻挠,难以如愿,往往只能在绝望和孤独中老去。同样是描写“蜻蜓偷眼”的 意象,一种是对美的陶醉,一种是对美的绝望,意义截然相反,秦观词化用新奇妥帖。
“此处便令君睡足,何须云梦泽南州。”(《睡足轩二首》)化用了杜牧的“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忆齐安郡》》)杜牧诗作于黄州,谓黄州地僻而不能施展其才华。秦观反用其意以自嘲。说睡足轩就让人梦游一生了,何必再到当年楚王游猎的云梦泽去周游一番呢?是说在此处便可快乐度过一生,何必一定要入仕施展抱负呢?
(二)按形式可分为“明化”和“暗化”
明化是指直接化用前人的诗词句,句子的相似程度高,表达含义也相近。
例如:“小槽春酒滴珠红”(《江城子》)化用李贺“小槽酒滴真珠红”(《将进酒》);“毕竟不成眠,鸦啼今井寒。”(《菩萨蛮》)化用柳永“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忆帝京》);“指点虚无征路,醉乘斑虬,远访西极。”(《雨中花》)化用杜甫“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
与明化相对应的是暗化,即化用前人诗句不露痕迹,如果读者并不熟悉前人诗作的情况下阅读相关秦观词无法清晰地辨别是否使用了化用。
例如:“水剪双眸点绛唇。”(《南乡子》)化用了李贺的“一双瞳人翦秋水。”(《唐儿歌》);“怎得香香深处,作个蜂儿抱?”(《迎春乐》)化用了韩的“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残春旅舍》);“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干。”(《丑奴儿》)化用了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长恨歌》);“蜜脾香少,触处蜂忙。”(《沁园春》)化用了李商隐的“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
三、秦观词化用的方法
(一)原句化用法
原句化用即把前人的作品照搬过来为己用。
“天际识归舟。”(《望海潮》)化用谢眺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州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化用叶梦得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避暑录话》);“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南乡子》)化用罗隐的“若教解语能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临江仙》)化用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
(二)取词摘句法
取词摘句即摘取原句中的个别词化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在原句用词的基础上增添或缩减词句,达到独特的带有个人风格的佳句。
1.增句
“到如今谁把,雕鞍锁定。”(《鼓笛慢》)化用柳永的“不把雕鞍锁”(《定风波》)在原句的基础上增字。
“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木兰花》)化用《史记q淳于髡传》中“日暮酒阑,合尊促坐。”;“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千秋岁》)化用南朝江淹“日暮碧云合”(《拟休上人怨别》);“料得有心怜宋玉,只应无奈楚襄何。”(《浣溪沙》)化用李商[的“料得也应怜宋玉,只应无奈楚襄王。”(《席上赠人》)
2.减句
“梅市旧书,兰亭古墨。”(《望海潮》)化用张籍的“梅市人何在,兰亭水尚流。”(《送李评事游越》);“长记误随车”(《望海潮》)化用韩愈的“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嘲少年》);“倚危亭,恨如芳草。”(《八六子》)化用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烟浪远,暮云重。”(《江城子》)化用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花影乱,莺声碎。”(《千秋岁》)化用杜苟鹤的“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春宫怨》)
(三)词句重组法
词句重组即打乱原句字词的排序重新组合成新的句子,表达的意义相似或相同。
例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虞美人》)化用高蟾的“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虞美人》)化用杜牧的“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如梦令》)化用李Z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浣溪沙》);“晓岸柳,微风吹残酒。”(《御街行》)化用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四、秦观词化用的审美效果
(一)蕴藉含蓄,寄情悠远
秦观词多咏美人芳草,离愁别恨,大量化用使其意境悠远,婉转低回,颇有游丝荡空,春水萦溪的艺术效果[1]。如其作品《如梦令其三》:“楼外残阳红满,春入柳条将半。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其中“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化用了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其离愁别绪比原句更深一层次,意境开阔,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创造自如,融合无间
秦观擅于融合化用古人诗句,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
晁补之赞曰:“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后两句本之于隋炀帝诗,清贺贻孙说:“寒鸦,流水,炀帝以五言划为两景,少游用长短句错落,与斜阳外三景合为一景,遂如一幅佳图。此乃点化之神。”说明秦观词的化用极富创造性。
(三)工于用典,涉猎广泛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秦观的用典撷取典故广泛,既师其意,尚能于故中求新,更能令其如己出,而不露痕迹,好比“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如《虞美人》中:“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恨离人远。”, “琼枝玉树”的典故本出自《世说新语q容止》:“魏明帝使用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并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2]比喻人物风采之美,秦观在此处用典,用“琼枝”二句,怀念昔日联骖同游之乐,与当时创作背景中苏轼“乌台诗案”产生对比,以今日之恨衬昔日之乐,增其抑郁。再如其作《鹊桥仙》化用牛女二星于每年七夕渡过辽阔银河相会的典故表达对爱情的赞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洁心志,从情感体验上来说,与当时科举失利的秦观相吻合。此处灵活化用典故,赋予其新的意义,化用自然巧妙。
参考文献:
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效果使我倍感振奋,从此有意识地在导入、创设情境、课堂练习等课堂教学环节精选诗词,紧扣当节教学重难点用诗词作为练习素材,在教学中精当引用诗词名句变枯燥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感受。美的陶冶,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意识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诗词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诗激趣――借助诗词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总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找到能够吸引学生的新的切人点,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新知的生成和构建。中华民族的诗词宝库中蕴藏着大量的政治知识。或说理,或育人,或冶情。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引用诗词,挖掘诗词所蕴涵的美学价值并与政治学科知识发生巧妙、浑然天成的联系。就会独辟蹊径。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建立真挚的友谊”时。引用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和元稹的《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的诗句,简单讲述后,启发学生元稹和白居易虽相隔千里,却在同一天一游一梦情景完全相同,这说明了什么?对你有何启示?你准备在生活中如何建立真挚的友谊?用经典诗句巩固强化所学知识不是比简单的提问强得多吗?学生们通过了解诗词佳作,更增添了对友谊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和锻炼了想象力、理解力,从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兴趣盎然中感悟知识,培养情感,形成能力,使学生感到友谊不是写在书本上呆板僵死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2.诗言情――借助诗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主阵地功能
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要传授相关知识外,还需渗透思想教育,而爱国主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此时,如果引用―些含义深刻、生动感人的诗句就能达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学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时,引用左宗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既歌颂了左宗棠维护祖国的丰功伟绩,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了学生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本义务,甘用热血荐轩辕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又结合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热点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用蕴涵爱国精神的佳句,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选用典型材料多角度发散求异的训练方法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题型亟须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3.诗论政――借助诗歌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现在考试非常灵活,特别注意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及实践运用能力。教学中结合典型材料多角度发散求异的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很多诗词中辩证的观点很值得教师借鉴。唐朝诗人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意浅显易懂,蕴涵着辩证的思想,比较客观辩证地分析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行为。一方面,由于开凿运河,沉重的徭役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运河开通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既可以辅助学生掌握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习惯,逐步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精当引用诗词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诗词的引用是否多多益善呢?显然不是。思想品德课毕竟不是诗词鉴赏课,太多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因此,诗词的引用需遵循以下原则。
二、诗词的引用需遵循的原则
1.简易性原则
引入诗词时要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尽量选择那些通俗易懂、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诗词,选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过的诗词。建构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之上。那些古奥、艰深的,即使内容再好,也尽量不要采用。比如要说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尽量引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类浅显易懂的诗词,而不是引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因为后者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2.精要性原则
精炼、生动、形象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引入的诗歌应该尽量短小精悍。那些篇幅较长的,要尽量舍弃。如果其中的内容令人难以割舍,不妨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诗句用于教学。
3.典型性原则
关键词:古代诗词 引入 数学课堂
一、诗文中看数学知识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抽象,这也是数学的一大特色。但是,将数学知识与诗词结合,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创造优美的教学情景。对称,数学的一个重要术语,是指图形等在运动变化中保持的一种不变形。它与文学中的“对仗”有相似之处。在讲解对称时,借助“对仗”来说明,可达到更好的效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的诗句,明月一清泉,松间一石上,照一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非常类似于数学上的对称。清初女诗人吴绛雪作有一首辘轳回文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全诗共十个不同的字,描绘了一幅风吹水动,花香暗浮的夏日图。妙的是诗的上两句倒着读过来就是诗的下两句,可谓数学上标准的对称。极限,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古人以“一尺木椎,日截其半,万世不竭”来说明。徐利治先生引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描绘,可谓妙绝。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其实,在我国的数学宝库中,有许多以诗词形式出现的数学题目。讲相关内容时,如能将他们引入教学,可为课堂注入生机,令数学多一份亲切,教学多一份趣味。略举两例: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二倍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附:解各层倍数和:1+2+4+8+16+32+64-127。顶层的盏数:381÷127-3(盏);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这是一道民间算题(李白打酒)。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附: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斗。得【(2x-1)×2-1】x2-1=0,解得x-7/8。
二、教学语言多一些文化色彩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专业术语向学生介绍数学概念、抽象化的定理、法则外,如能恰当地运用诗词点缀数学课堂,既可启迪思维,又能增加情趣,有时还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可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师可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来形象地说明。数学解题教学,特别是难题教学,若与王国维“三境界”结合,则另有一番风味。学生看到题目,由于思路模糊,找不到任何突破口,心情烦躁,但又必须耐心地分析题意,尽最大努力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有关信息,好像进入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久而不得其解,亦如迈入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找到方法,则达到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样,师生不仅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解决了题目,还共同经历了成大事者“立志”、“执著”、“成功”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刚接触题目,未弄清题意,不知如何求解,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分析时,抓住问题本质,解决主要矛盾,好像“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想了许久,终于有了头绪,但又不能使问题彻底解决,还要继续思考,犹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陷入困境,感到困惑,努力后得出新的思路,教师可配以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激励评价文学化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烦恼和挫折,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地思想教育加以疏导。若用平淡无味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说教,就显得平铺直叙,缺乏激情和感染力,也就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说服效果当然不好。反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若能适时地引用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带有格言警句性质的诗词进行教育,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还能增强说服力。当学生学习不刻苦时,教师可用诗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或“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来勉励;学生在取得成绩沾沾自喜、骄傲自大时,可用名言“谦受益,满招损”或“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来警戒;学生取得成绩,教师进行评价并希望他再接再厉,取得更大进步时,可说“小菏已露尖尖角”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数学与文学联姻,对数学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但在许多人看来,数学与文学好像磁铁的两极,相互排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卖弄文学诗词,既影响学生学习数学,也战胜学生宝贵时间。其实不然,在数学教学中,多一些文学气息,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对学生日后在教学上有所成就,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汉语中,为什么要用“东”“西”这两个字来分别表示日出与日落的方向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东(),篆文“ ”,《说文・东部》:“,动也。”官溥(人名)认为“日”在“木”中,与“杳”“杲”一样同属会意字。“日”在“木”下,会幽暗之意,《说文・木部》:“杳,冥也。”“日”在“木”上,会光亮之意,《说文・木部》:“杲,明也。”《诗经・卫风・伯兮》中就有“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的诗句。日在树梢就是“”,会日出东方之意。这种说法流行了很多年,但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说文》里为什么不把“”也归在木部呢?
其实,如果我们追溯一下“”的甲骨文,就会发现“木”的中间并不是“日”:“ ”。原来“”是象形字,画的是一个竹木编的篝笼,可以笼火、照明或熏物,也可作为容器来负物(此即《说文》用“动”来解释的原因,“”的本义正是用力将东西背起来),这当是灯笼的“笼”的初文。就语音看也是“灯笼”的合音字,就像“诸”是“之乎”和“之于”的合音一样。而点燃的灯笼能令人联想到冉冉升起的彤彤红日,所以本义“圆竹笼”的“”就这样借指太阳升起的方向了。至于为什么先民看到红灯笼没有首先想到夕阳,这只能说文字的发展仍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并非数理逻辑一样非此排他。
西,篆文“ ”,《说文・西部》:“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应当说,这对“西”字的源流做了非常生动且合乎情理的解释。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辨认会发现,甲骨文的“西”()和金文的“西”()只见鸟巢不见鸟,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说文》是就篆文所作的解释,还不能算作“西”的本义,甲骨文和金文的“西”字倒更像竹木编织的器具,一般用于漉酒淋盐,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筛子,与当“灯笼”讲的“东”合起来构成了今天当物品来讲的“东西”一词。由于鸟巢也多用草木枝条编织而成,与“西”形似,再加上“西”筛漏时须放在架子上,含有依凭于此的意思,所以《说文》解释为“鸟在巢上”。这实际上是认为西就是“栖”的本字。《说文》又据“日在西方而鸟栖”的现象,认为“西”由此引申指西方,于是当物品讲的“西”便只保留在了“东西”一词里,本义遂不为人知,而当鸟栖讲的“西”后来另加义符“木”写作“栖”(异体又作“”),“西”便专门用来表示西方了。
现在以西()为部首的字有些还与器具、依凭、漉淋等义有关。如洒(本义指把水泼散用以浇淋)、覃(本义指用竹器漉酒的坛子)、卤(,本义指用竹器漉汁熬炼而成的盐水)、(本义指用架上草木枝条编织的器具漉酒或淋盐,因与“乃”音同,又借作副词的“乃”)等。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楷书里从西()的字有的不是“西”,而是从别的形体演变而来的,如晒(,俗简作晒)、要(金文“ ”,从女,从臼,篆文作“ ”,会女子两手叉腰之意,即腰的本字;臼,象双手之形,俗简作)、覆(从yà,的篆文像用布包酒糟做成的塞子把酒坛子严密塞住的样子,凡从“”取义的字皆与覆盖、包裹义有关;“”俗简作“”)等。
关键词:诗词 李白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02-01
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诗歌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无论对于培养学生们的情感,还是完善学生的修养都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功效,就成为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 相关案例解析与剖析
1.1 案例重现
天上・人间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头顶星空,用梦呓一般的声音唤醒自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怀。他想努力挣脱世俗的束缚,却又无法摆脱人间的烦扰,活在半梦半醒之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幻想升天的一个“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上的李白。
教学步骤:(1)背景介绍。(2)教师诵读。(3)学生自主阅读,把握诗歌的基本脉络。(4)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5)组织学生讨论李白留给后人是什么样的一种形象。(6)课后小结。
鉴赏一首诗歌,可以先从它的意象入手,切身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根据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当时的状态,和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最后探讨诗人的表现手法,写作方式,思想感情等。
“独酌・会饮”篇―― 《将进酒》:诗与酒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古不分离,历史上的很多诗人都是借酒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仙李白更是如此。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楚和悲哀,因此,饮酒就成为他抒情达意的有效方法。他借助酒劲尽情抒发他的内心世界,纵情挥洒他的快意人生。《将进酒》可以说是一个诗与酒结合的典型之作。
(1)背景重现。《将进酒》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作者李白与酒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2)李白形象的多面性。在与朋友“会饮”时,作者李白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寄托什么样的情怀,如何寄托自己的情怀。(3)李白形象之“颓丧与昂扬协奏”。李白的很多灵感都需要借助于酒的功效才得以抒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4)实践性活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李白的诗,重点关注那些与酒有关的诗,并一起探讨:为什么李白的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饮酒说明了什么问题?他是如何通过饮酒抒怀的?(5)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这样几个问题:李白嗜酒的原因是什么?他当年的政治环境是怎么样的?他一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与苦楚,不得志的?为学生讲清楚,他这种嗜酒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1.2 案例剖析
首先,在本案例中,教师合理地规划教学时间,重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去诵读、去体味与揣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教学环节既给学生预习提供了诵读机会,也针对教师设计了范读环节。对于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疑问,教师给予了及时解答。诗歌的学习重在读,只有通过粗读、精读、品读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诗歌的真谛。本案例正是抓住了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将教学与朗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是教师“讲”的变化,教师脱离了传统的书本传授式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导、补”与“结”上,这样合理地引导,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诗歌的氛围中来。在起始部分,案例注意导入的针对性,迅速带领学生逐渐进入到诗歌的情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在诗意品味与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创作思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次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课的内容,使学生的理解又加深一步。最后,案例把李白的两首诗加以整合,形成两个专题―― 《天上・人间篇》和《“独酌・会饮”篇》,通过这样的有效整合,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切身感受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2 高中语文课堂诗歌教学的对策
2.1 系统掌握多种诗歌学习与鉴赏的方法
诗歌的学习与欣赏并不陌生,无论是从小学到初中,还是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必修课本中,都接触了很多诗句,认识了很多文人,这些为我们高中的诗歌教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比如,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学习时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都可以保留下来;我们传统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阅读方法,比如涵泳法、吟唱法、评点法、批注法等,都是古色古香、很有价值的方法。
2.2 树立“生本”思想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比如,进行示范性的鉴赏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鉴赏。在诗歌学习与鉴赏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做好一个引导者,把学生“似懂”与“非懂”之间的那层窗户纸捅破。
2.3 强化整合教学
整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整合相同诗歌类别的作品,如我们可以按照作者的写作意图区分不同类别的题材,像送别诗、贬谪诗、怀古诗、咏物诗等,通过整合教学,总结这类诗的一般诗学特点,表达方式等;也可以整合相同诗歌体式的作品,如把某一体式的诗放到一起综合鉴赏,根据这种诗体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作小结。
2.4 重视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诗歌是诗人对人生个性化体验的审美结晶和亲身感悟。由于个人的背景不同,选取的角度各异,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诗歌理解的程度也有差别。个性化的解读需要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的领悟诗歌内涵。即善于调动联想,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者着力描绘的画面、场景与人物,从而进入到作者建构的艺术世界中去,感语文学作品之美。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李白诗的学习与了解,以点带面,深入挖掘高中诗歌学习与鉴赏的对策,从而真正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诗歌的学习与鉴赏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诗意,从而获得新颖独特的发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李建松.醉与幻中的悲剧美―― 将进酒中的酒神[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25.
关键词:李白 诗 友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76-02
李白的诗歌在那个诗意纷飞的年代里是一朵奇葩。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他的才华馥郁了一个王朝。他,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是唐诗的巅峰,他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美丽。
他的诗歌在盛唐大放异彩。他的成名和他成长的年代有关。唐代科举进士以诗赋取士,这恐怕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大原因,而从另一个角度说看,这一政策也正促使了游学的兴盛。读书人外出求学,改变现状,谋求富贵的目的是自古有之,唐代更是兴盛。那么这些人在远游的途中难免要相遇,难免会惺惺相惜,而且往往都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作为诗人,最拿手的方法就是通过“诗”这种载体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这一方面,李白尤是如此。他壮岁出川,远游江河,酒隐安陆,客居鲁郡,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他在政治仕途中失意,却在朋友交往中收获颇丰。与朋友的诚挚友谊,便是他远游过程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于是他为朋友写下了多少诗篇,也为后人留下了几多感叹。他和朋友的情谊辉煌了整个盛唐,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话,就让我们在时光中穿行,去寻找那些美丽的乐章。
1 深深的情谊与对自然的赞美
要从李白的远游谈起,就不能不说起《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据说是李白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蜀地时的的作品。尽管诗意是对月抒情,却将月拟人化了,变成了对友人,对家乡的思念。尤其是首尾两句交相呼应,看到山月随着江水跟自己远去,诗人的心中涌上一种思念之情,想起留在家乡的友人,思人恋月,惜别之情顿时充满全诗。
此类诗歌尽管没有指明友人是谁,却是李白友情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把深深的情谊融入自然,美丽的自然成为了他的好朋友。如《金陵酒肆留别》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再如《渡荆门送别》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都写得率真自然,富有浓厚的人情味,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给人震撼的感受。这些诗不仅是为友谊而写,更是诗人情不自禁的内心情感的流露。
2 赠诗与友情
李白在远游生涯中曾有“饮中八仙”、“竹溪六逸”等称号,这可见他结交的人很多,而且范围很广,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都是一见如故,推心置腹。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结交的朋友总有天各一方的时候,尤其对于李白这样远游之人,更是经常面对离愁别绪。那种对朋友的怀念,对知音的惜叹,甚至对平凡之人的感慨如何来表达,只有寄赠诗歌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对于这些欣赏他以及他欣赏的人,诗人更是将诗歌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写下了许多至情诗篇,至今被人广为传颂。这些赠诗相对于上一部分来说,更能体现李白对友情的看重。如被人历来传诵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说李白的结交范围之广,从这首诗中就可见一斑。相传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了一封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旅游,“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对于“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来说当然欣然前往,等去了才发现上当,但村民汪伦的热情好客让他深受感动,以至于离别之际倍受感动,以潭水之深度尚不及朋友情深,这样看似普通却耐人寻味的句子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这首诗道出了自己和汪伦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使得全诗自然而又情真,成为送别之经典。
再如这首《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的一生仕途曲折,曾屡试不第,后来遁入自然的山水田园之中。他尽管大李白十多岁,但和李白的性情相同,情谊非常深
,可谓忘年之交。这首诗就写于两位诗人心灵情感互通之时。因为孟浩然的诗名早已誉满天下,所以诗歌正如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开门见山,以灵动的真情描绘了一幅隐士图。尤其巧妙化用《诗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两句,由可爱归结为敬爱,生动传神地体现出高度的欣赏,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后世竟有无耻小人由此传言李孟两人有断袖之癖,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玷污唐诗,玷污纯洁的友谊。
至于《沙丘城下寄杜甫》更是成为了李杜君子之交的友谊见证。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诗歌以自问开头,追忆往事,竟达到欲醉不能,欲歌无心的地步,这一切是因为什么,一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答案,联系之前与杜甫相处的那些日子,我对君的思念之情犹如这一浩荡的汶水一样,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然南行,相思无尽,幻化出绵绵情谊流淌在后世千年。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友谊,却演绎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是唐代两个最伟大的诗人,洛阳相会使他们产生了亲如兄弟般的友谊,二人互相寄赠的诗篇,至今仍广为流传。
要说李白的此类诗歌代表了李白一生对友情的看重,可举诗句的还有很多: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深情;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之关怀;如“升沉应以定,不必问君平”之劝导;如“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之悲痛等等。这些诗句无不体现李白对友谊所流露出的真挚的感情。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友情的诗人。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是高傲的,放浪的,不拘礼的,也是最没有成规成矩的人,但是李白也儿女情长,他是中国文化中所说的性情中人,因此他结交了许多同在天涯的人。他那些送给友人的诗歌,更是以满腔的真情打动着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阅读李白诗歌中的这些友情篇,我们看到诗背后流露的是一种非常纯真的友情美,这友情美是一种人性精神的表现。我们的心常常为诗中所流露的真挚友谊而感动不已,以致产生共鸣与鼓舞。或许正因为这样,他的为人,他的才情才被后世万人敬仰。我们相信,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友谊存在,也就有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存在。就让我们在这些真挚情谊的感动下,传承文明,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大出版社,1996.
[2]古诗分类鉴赏系列.友谊篇[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3]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出版社,2001.
关键词:道潜;僧人诗;诗格;清绝
僧人的诗歌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特别是两宋之际,更是涌现出大批能文善诗的僧人。一般说来,因为生活环境的相似,僧人诗总是接近于隐士诗,所表现的内容不外是山水田园之乐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哲理禅思。但由于宋代僧人与文人之间的频繁走动,文人好议论的风气影响到僧人,使得宋代诗僧的创作较之唐代及以前,呈现出更多的文人诗的特征来,这种特征在道潜身上就得到了突出体现,使其不论是人格还是诗格都散发出不同于前人又区别于同时代诗人的独特魅力。
从《参寥子集》12卷共496首诗中,我们不仅看到道潜有许多与当时文化名人的唱和酬答之作,也能品读出有一些作品是经过有意识的模仿或者反复切磋琢磨才形成的,特别是他的几首代表作更是脍炙人口,获得过不少赞誉。研读道潜的诗作,会发现风格比较复杂,这与其生平、交游与人格等因素有关。
道潜的生平在南宋朱弁的《续骫骳说》以及南宋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中都有稍微完整的记载。《续骫骳说》中是这样记载的:“参寥子者,妙总大师昙潜也。俗姓王氏,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幼不茹荤,父母听出家。以童子诵《法华经》,度为比丘。于内外典无所不窥,能文章,尤喜为诗……”《咸淳临安志》中的记载也差不多,只是姓氏认为是“何”,出生地为“於潜浮溪村”。
身为衲子,道潜的诗歌中有不少抒发佛门禅悦的佳作。如《江上秋夜》:“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表面上写的是秋夜天气由雨转晴的变化,实际上是表现参禅悟道过程中去妄明心的转变。道潜到底是一位僧人,他的身份使他的诗歌带有禅韵。再如《山中书事》所说:“随眠烦恼何曾有,无树菩提本不生”,非僧人写不出此意。
试看道潜的成名作《临平道中》:“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诗人把蒲草拟人化了,写得它像个顽皮的少女,在有意卖弄她的轻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间姿态,静中有动,写得很传神。诗中无一“清”字,却无处不透露着清新,使人拍手称绝。此诗让苏轼“大称赏”、“一见为写而刻诸石”,称道潜“诗风清绝”,这基本上成为了后来历代评论者一致的印象。(朱弁《续骶骸说》)如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道潜“有诗行于世,句句清绝可传”;虞集说:“赖有高人陪后乘,轻清诗句似参寥”;《郡斋读书志》曰:“道潜……其诗清丽,不类浮屠语”;《西湖游览志余》云:“临平绝句……当时崇诵可知矣。其它小诗亦清新可赏。”而苏轼称道潜诗“无一点蔬笋气”,(《山堂肆考》)则极少为人提及,其实这恰恰显示出道潜诗歌有别于那些题材狭窄、创作主题和内容均清寒逼仄的僧人诗作的不同之处来。在北宋儒教排佛和佛教“不立文字”的背景下,道潜却在《赠权上人兼简其兄高致虚秀才》中明确表达了儒释相通的观念:“儒释殊科道无异。”道潜曾在《答柯山晓上人》中言道:“禅余喜赋咏,妙语逾珪璋”,表明了他僧人和文人集于一身的特点。而正是这个特点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诗格。
参寥子的文人化的特征既体现在对字句的锻炼上,又蕴藏于其对于陶渊明、李白等著名诗人的创作风格的有意追求和模仿之中。
道潜并不是一个天才型的诗人,为了使诗句清新自然,当然更需要细细琢磨思索,精心酝酿。正如苏轼在《次韵参寥照阁夜坐怀秦少游学士》中曾说:“参寥与吾辈诗,乃如巧人织绣耳。”道潜自己在《寄济明》也说:“奇探险取得佳句,欲压柳挥江南春。”其《东园》有:“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句,源出于道猷,而更加锻炼,暗合黄庭坚的“夺胎”之说。
《参寥子传》曰:“师之诗,雅淡真率,上欲窥陶、白,而下有雁行苏、黄句。”此言甚是。道潜在诗中多次提及陶渊明,如《夏日山居》:“杜宇鸣春己歇,蔷薇尚有余花。吾庐宛同彭泽,远屋美荫交加。”将自己的隐居处所和陶渊明相比,可见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态度的敬仰。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评道潜的《秋江》时也说:“道潜作诗,追法渊明,其语有逼真处。”
道潜追慕李白,在诗中也多有体现,李白自比谪仙,道潜深以为然,且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如《庐山杂兴》:“宜哉谪仙子,爱此巢云松”;《再游鹤林寺》:“东轩谪仙句,洗眼共君看。”对李白的诗句、游踪都非常清楚,在《醉眠亭》中,更是透露着对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的追慕:“尝闻李谪仙,饮酒兴无尽。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当时放迹奇,流俗不可近。君今外形骸,与世不拘窘。寸心合虚旷,万事一以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