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华语大专辩论赛

华语大专辩论赛

时间:2023-05-30 09:3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华语大专辩论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华语大专辩论赛

第1篇

最近,华少出了新书,首次曝光他从一个内向男孩成长为一名电台DJ,从一个电视台打杂的临时工成为著名主持人的成长经历。

突破自我是最难的

2013年5月28日,我坐在《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宣传片录制现场的后台化妆间。看着镜子里的我,恍惚觉得第一季的录制还是昨天的事情。一年的时间就这样掠过

英文中有一句谚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在电视圈,却只对了一半。《中国好声音》虽然第一季大获全胜,但第二季的压力比第一季大得多。我从镜子中看到现场的计时器,大脑一片空白,眼前也变得有些模糊,只有那闪烁的数字告诉我,离《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开播,已经没有多久了。

华少,你准备好了吗?

2013年,《中国好声音》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不少卫视都推出了类似的节目,“选秀战”不断升级,这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个参与第二季制作的人都不敢稍有懈怠。

但在我看来,《中国好声音》唯一的对手是自己,是《中国好声音》第一季。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要想超越第一季,的确很难,因为第一季实在太好。我和第二季的制作人员闲聊,他们甚至“抱怨”说:“真后悔去年做得那么好,早知道这样。把效果降个30%,我们今年就好过多了!”所以,又有人说:太成功了往往就没有了未来。这样的情况。你一定也非常熟悉吧?

当然,话可以这么说,但事一定不能这么做。文化产品的一个可怕之处是无法在销售前做出准确的市场评估,降低30%的效果,也许《中国好声音》就会沦为一档平庸的选秀节目,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的烦恼”了。

说到第二季的制作,我们必须把第一季的成就完全抛诸脑后。所有《中国好声音》的同事都有这样的信念:不留恋过去,只超越自己。于我也一样,第一季我“野蛮生长”得很欢快,这一季要怎么办?

在第二季的《中国好声音》里,还有很多亟须突破之处。有些甚至是瓶颈。其一,在全国各地。有更多的学员希望自己被发掘出来,我们如何给他们创造机会。其二,这一季还是会有很多广告,用什么方式去处理,到现在都是一个让我头疼的问题。快是不能再快了。我的舌头天天锻炼也就那么三两肉。慢?不能慢,慢了肯定被人骂:做作!此刻的我,正在抓耳挠腮,满脸愁云,从没想过口中之肉会成为我最大的负担。其三,我在思考。如何运用去年的经验并积极创新,在第二阶段的对战赛和最后总决赛的部分,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在自己和导师之间寻找平衡,制造合理气氛,为节目服务。如何让大家认为,华少除了嘴快,还是一个有些风格的主持人?

在第一季结束之后,我们举办了一个庆功宴,我和几位导师都参加了。大家都特别自豪,觉得节目和选手都很出色。席间,刘欢老师和我举杯,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开始,我们听说是你主持的时候,有点儿担心”。

担心的原因是,他们不希望在这样的节目里,主持人影响导师,或者通过影响观众的方法去影响导师。主持人在现场一起哄。带动观众给某个选手一呐喊,导师的意见就很有可能被大众的意见绑架,这样很可能给导师造成压力。削弱导师的专业判断力。所以,他们很庆幸我没有变成那样的主持人。

虽然在第一季中的表现还过得去,但我一想到第二季。心里就总是战战兢兢,甚至有一种等待审判的感觉,可这些是《中国好声音》和我本人都绕不开的“必修课”。

让我开口说话的女神

成为主持人,可能最吃惊的要数我的家人。小时候的我,性格与如今大相径庭,不仅极其内向,见了陌生人还会害怕,几乎到了能不说话就不开口的地步。

上了小学后,我的“社交恐惧症”略有好转,跟老师、同学多少有了些交流,但我对说话这件事产生特别的兴趣,是从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开始的。

那届辩论赛中,我认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偶像——姜丰。她是那一届复旦大学队的女辩手,也是辩论队的一辩。

辩论赛在全球华语地区掀起了收视,就像我们现在追着看《中国好声音》一样。当年的姜丰,亦如而今的李宇春,一战成名。她和队友们过五关斩六将,为中国拿下了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冠军。

从那时起,姜丰便成为我的偶像。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所折射出的魅力与智慧,每一场都令我折服:她和队友与对手之间你来我往的缜密逻辑,更是对我触动颇深。

不用说,我坐在电视前直直地盯着画面的一幕,肯定被父亲看在了眼里。他对我的这种爱好很是鼓励,还在辩论赛结束后给我买了本《狮城舌战》。

1995年,第二届国际大专辩论赛来到了中国,那时我正上小学五、六年级。我自然是一场不落,守在电视前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就这样,小学的时光悄然而逝,在说话方面,我虽然跟老师、同学有了些交流。但依然对说话比较恐惧。我依旧沉默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

然而,小学毕业假期的那一次远行,让我敞开心扉“开口说话”,成为生命中一次里程碑式的转折。

珠海是我母亲常年工作的地方,珠海之行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忐忑新奇是必然的,可是母亲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我忽然成了放养的孩子。

没有母亲的时刻照顾,我性格又内向,只好整天一个人待在屋里,百无聊赖。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解闷,我就自己跟自己说话,后来跟着电视节目学说广东话。再后来,只要有叔叔阿姨来家里做客,我就主动凑上去跟他们聊天。不仅如此,渐渐地我还发现,只要我叫声“叔叔”“阿姨”之类的“哄哄”他们,他们就会带我去吃好吃的,去买好玩的。我恍然大悟,原来会说话能有这么多好处。

回到杭州,初秋九月,开学升了初中,由于这次远行和大专辩论赛的影响,我一改小学时的内秀,变得活跃了很多。尤其是对于辩论赛的热情,相较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在初中第一个学年,我就迫不及待地组织了一场小型辩论赛。

第2篇

一、入队

初见光明的婴儿,会觉得目之所及无不鲜锐缤纷;初尝辣椒的食客,会感觉剌激贯舌仿佛味蕾开花;初坠爱河的男女,会把浅笑微言都暗铭于心。

初遇辩论的少年,也非殊例。记得刚进交大,适逢班级对抗赛,幸被推为四辩,顿感心潮汹涌,久难抑自,"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语如仙乐般萦绕耳际,苏秦、诸葛亮都头顶着光环手牵着手从天堂飞下来。我一连几个晚上都在床上默诵辩词,辗转难眠。正式开赛的时候,前几位辩友程序发言,舌战酣畅,听得我血脉喷涨,泥丸走火。自由辩论伊始,就激动地一拍桌子,长身而起,这一拍拍得全场哗然,后来点评的学长说这样做有欠妥当,不谙辩论的我还奇怪:闻一多先生都拍得,为何我就拍不得?

原来平凡我辈也能够在众人面前大言而不惭,朴素而自我实现欲望于是膨胀吹弹起来,催我投身于一场场辩赛中去。借来的西服上衣和裤子颜色不配,没关系!没有卡片只有草稿纸,没关系!肾上腺加班太久了,没关系!激扬文字的情怀飘然而至,"替天行道"的责任油然而生,良好的感觉一发不可收拾,直到在学院对抗赛中遇到一个强硬对手,他们坚守自己的阵线,顽强抗战,我们像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结果阵脚自乱,兵败而退。

怎样来形容失败的滋味呢?世界好像一下子变成了黑白色,储存着希望和想像力的脑细胞断掉了联系,惊然,愤然,黯然,索然……罢,罢,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意兴阑珊回到学习中去,我的专业计算机是另一方奇异的天地,这里少见优雅的古风,多有怪僻的新人类;缺乏顺耳的美言,盛产生冷的原理;解决问题强调一针见血,不蔓不枝,技术实现永远是终极目标。人文之道,表演之技,蒸发了。

1997年5月,一张海报贴在食堂门口:校辩论队招收队员。我在海报前徘徊--去吗?余不过一败军之将,再说要期末考试了。不去?仿佛一个妖精在身边道:此地一为别,孤鹏万里征,别了,司徒雷登!试一试!好奇心做出了判断。面试,淘汰赛,十几名幸存者相互张望,加上几个老队员,一支队伍诞生了。

这支队伍有赛而聚,无赛而息,两次扩编,数度出征,在外人看来,例行公事式的一年取回一个冠军,而在个中人忆来,百感百味,交集冲汇,一文难以尽言。

仅对我个人来说,加入辩论队是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原因有三:一是我遇到了一群生动的老师队友;二是社会人文知识的补充改良了我的人生观;三是天体轨道般精确的专业学习计划在大小集训切割之下支离破碎了。

二、队中一个人一生的追求是什么?

万变溯踪,透过林林总总的外物,人总在寻觅内心的感觉,成就感,认同感,新奇感,快乐感……不同层次,不一而足。辩论队予我的体悟,是一种成长的感觉。

作为一个辩手的成长,是五花八门的训练将你百炼出炉。口齿不清,绕口令;反应不快,一对多;逻辑不表,大讨论;资料不足,因特网;甚至,营养不良,烤肉摊;从看热闹而进门道,透析辩论赛的华服盛装,一步步得窥其皮肉血脉,乃至筋络骨髓。解题如解牛,虽然还没有练到疱丁一般可以击刀而舞的境界,至少杀一头牛不会比牛还累了。作为一个青年的成长,是人文精神在育化对人世间的终极关怀。

撷观世间一切片作说明,学科专细,技术导流的大背景下,应用为本,实用第一的学科学习,少有起舞弄清影的反观,星垂平野阔的宏观,人闲桂子落的静观,根株浮沧海的达观,惹一地红尘在身,哪放万家忧乐在心头。而当我为了辩论而投身于文史哲的山水之间,被书架深处的列圣先贤打磨回收时,真好像洞穴居的蛮子误入宏伟壮阔的圣殿,单那高远深邃的屋顶,就拔吮着灵魂向上遥望。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在一个思辩的氛围中,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追忆上下千载人物掌故,描述想像力织构的另类幻想,这种感觉,奇妙绝好,无与伦比。作为一个人的成长,我要感谢洋溢在心灵之间的人性温情。

和梁炜陇在夏夜里一边赶蚊子一边探讨美学真谛;徐文在开赛前做要"微笑"的提示;刘蔚涛倾诉要买《金庸全集》找金大侠签名的梦想;郭守宽把贵重的深海鱼油丸拿来赛前共享;暴蕾和刁欣专门去挑鲜花给我做道具;樊登借来《普通话教程》要我改除乡音;还有王蕾的晨练一帮一、吴江的鸭肉饼,等等等等。关爱扶助,点滴在心,分外情真。这不只是成长的感觉,更是成长的感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趁着我的记忆细胞还没有代谢出局,俱往矣,挂一漏万,小记一斑。

三、比赛第一场对新威尔士大学

好像风马牛赛跑,交锋太少了。也许是为了弥补场上的交流不足,赛后我们在饭桌上谈天说地,四位澳洲女孩有游戏人间的不羁,也有热心助人的真诚,她们坦言不喜欢"知识经济"的枯燥辩题,愿意为我们准备最后一场的美学辩题出力,还赠给我们考拉玩具。谢谢你们!

而第二场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竟然有两个我的老乡,三个我的校友(当然有身份重叠),他们的教练更是''''95国际大专辩论赛的风云人物徐海楼博士,所以这支队伍给我的感觉就是可亲可敬。他们提出的"停住一个变量不变,观察另一个变量发展"的比较方式,引入了科学计算的方法,让人颇受教益。

决赛碰到了马来亚大学,这是一支非常优秀的队伍,从他们的三场比赛来看,一场比一场出色,升幅明显。而他们的破题立论也很有创意,从客观存在的角度讲,美和丑统一于同一事物中,这一点可以作美在客观学派的一个突破吧!

和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的表演赛合作就趣味多多了,记得埃及队的自由人罗列夜晚的弊端,用生硬的汉语说"在不发达的地方,人们晚上没有电,没有娱乐,只能生孩子,结果出现人口问题",让人忍俊不禁。他们玩笑很多,但是是非常敬业的,为了准备辩论操劳过度,一辩娜佳在表演赛后竟晕倒在休息室。

虽然没有与之交锋,但是台湾大学的同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是待人有礼,诚恳亲切,而且言辞清雅,深得传统文化的古韵。比如大名鼎鼎的林正疆进入会场的时候,大家争相和他握手,而他赶紧把手在衣服上擦拭,边鞠躬边说"对不起,对不起,洗了手,没擦干",平凡而随意的质朴之风,煦暖拂面。

另一个关于辩论本身的议题是,为什么生活中的即兴争论,俯仰可见,津津有味,长盛不衰,而上升为辩论赛反而非议鹊起,众说纷纭,道不可道?春节联欢晚会,越办越众口难调;武侠小说,越多越泥沙俱下;辩论比赛,也处于物壮泰极之后的半衰期。在开创之初,比赛就有明确的定位,弘扬华语文化,增进学子交流,但是观众心理不断变迁,再加上语言的把玩,本来就是横岭竖峰,仁者智者夹缠不清,所以岁月如飞刀,一入江湖催人老。

我们也在反复思索自己的定位,循着"明理即辩"的思路,在建立一个小而全的逻辑的基础之上,更喜欢借力打力,借花献佛,借鸡下蛋的即兴式反击。希望能从不足中看到可取,窠臼中生出新意,年轻人总相信,一定有机会可以做得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