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怀念父亲的句子

怀念父亲的句子

时间:2023-05-30 09:3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怀念父亲的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怀念父亲的句子

第1篇

1、我亲爱的父亲,虽然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只能在天堂接受我们的叩拜,但她乐观、坚毅、果敢的性格品行深深影响了儿孙一代。

2、伟哉,我敬爱的父亲!天堂的路,您可一路走好!

3、亲爱的父亲,你虽然离去了,可是你的爱永远在我的心里。

4、一生辛勤育后人,和睦乡里友为邻,深夜无眠思娘亲,何日报得养育恩。

5、栀子花开,父亲不在!

6、希望父亲在另一个世界中,过的能更好一些!

7、节哀顺便,不要太难过了。照顾好身体。

8、忆往事,思故人,辞去哀伤给细雨,迎来如意新希望。

9、父亲,天国的生活,你们一定过的幸福快乐。

10、如果人有来生,我期望她,下辈子快乐幸福,有很多的情绪,像个普通的小女子一样恋爱撒娇。我不会再怀念她,我会祝福她,并且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不知道,哪天,我们走着走着就散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在路上,我想,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报答他们。烧纸其实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在父母还健在时好好对待他们,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当失去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亲情是多么珍贵。

2、茶碗里还温存着他在我儿时给我浸泡的生命,那透彻的心情还在为我倾诉他那段年久的沧桑,只是我已经遗忘,我已经遗忘,我来的地方和我将要去的地方,他也不在那书桌旁陪我倾谈,他带着不愿离开,去了我们都会去的天堂。

3、我真切地记着当时对人生的绝望,对逝去亲人的无限怀恋,看着父亲被人愈抬愈远,那种永无再见的绝望与彻心的冰凉的感觉让我对生命的体验是残酷、是无奈、是悲哀、愤恨。

4、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成人,然后,都各自成家,为自己的小家奔波而忙碌,来看外婆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甚至几年不来,很少顾及到年迈的外婆,可是,现在有了空闲,然而,时光不会倒流,外婆已经不在人世。我们永远失去了补偿的机会,留下的只有惭愧的泪水!孙欲孝而亲不待啊!

5、我们对亲人的思念是永不会停止的,而思念却是多种的,阿婆的伤痛,妈妈的文字,我的小女儿情绪,不管怎样,已故的亲人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6、亲人的容貌依稀还在眼前,亲人的笑声宛如还在耳边,空气里似乎还弥漫着熟悉的气息,但亲人的生命却已远离,化作了尘土,化作了我们一腔浓浓的思念!有多少遗憾存于心头,有多少愿望还来不及实现?生命不能重来,生命也没有第二次。亲人的离去,让我们懂得珍惜!珍惜自己、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7、忘却,往深处想还真是一种美德,与其日日为旧人放一双筷子,哀痛得不能自拔,还不如与逝者相忘于生活。

8、清明节到了!只希望爸和外公在另外的世界,过得开开心心的,不要象在世时那么的辛苦!也许他们也已相遇。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相遇的。

9、人常说好人一生平安,而我的和善,纯朴,与人无争的亲人们却总是与磨难相随,命运为什么老和我们开这天大的玩笑?叔叔的眼里的无望、痛苦、渴求,深深地剌痛着我,我的心是在滴血。

10、不知从何时开始的一场干旱,让雨的飘落沦陷成一场尘封的记忆。而我对你的思念,竟然也如一条行将干涸的河床般,随渐行渐远的岁月,正在逐渐地走向枯竭的断流。如若不是一场及时到来的雨,我是不是会将您就此遗忘在时光的深处?还好,这场淋漓的透雨,终于赶在了清明前,为这个古老的节气,弹奏一曲哀伤的音乐背景。

11、写我的亲人们,其实只是写自己,写自己在经历许多不幸,面对了许多死亡后的痛与思,怀念我的亲人们,让我今天用这滋意流淌的泪水,用这蘸泪写成的文章祭奠我逝去的亲人,祭奠我们已经流逝的光阴。

12、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外公的辞世。第二次面对死亡,是英年早逝的表哥,第三次面对,是年轻的堂兄。那时年纪还小,亲人们的离开,给我的只是暂时的心酸,暂时的哀伤,多少人生的精彩等待着我,我不会长时间沉湎在痛中。

13、在我们的生命和人生中,一些人注定很重要,一些人注定在我们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我怀念我的父母,怀念和他(她)们在一起的时光!

14、父亲去逝一年了,他老人家走时,我不在身边。现在,第一个清明节来临,我也无法回去为他敬一杯洒,叩几个头。遥望家乡,感觉漂泊无依,身不由已。伤。

15、又是一个思念已故亲人的日子,原来时间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相反只会让人越记越深,故去的小姨呀,如果真有来世的话我还想你做我的姨,真的好想你!

16、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辈子最重要的是亲情!是前世几辈子修来的福,才成为了一家人,可是,我在干什么!姨姨,我对不起你!所有的哭泣,悲伤,痛心,都已无用,都无法挽回你逝去的生命!

第3篇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中,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念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阳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地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且读且思】

1.品味第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结合下文,说说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下列问题。

①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泪的蓑衣》

1.①从久远的古代就备受重视;②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经常感受着父亲的温暖(或答“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他遮风挡雨”也可)。

2.①自古至今备受重视的喜悦自豪;②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③感受父亲温暖的感动;④被闲置的无趣和寂寞;⑤被遗忘的失望与伤心。

第4篇

(2)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3)只有在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在心灵归于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4)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高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5)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朝着通往村里的小路。在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顿时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

(6)炊烟还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不论你是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拥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7)当我们忆起母亲,她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正在炊烟里忙碌。

(8)我突然问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人间烟火,也就是炊烟了。在千里荒漠的孤独中旅行的人,A._____________,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 旅 的 寂 寞 和 苍 凉,B._____________,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9)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片云。其实,不论有风还是无风,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C._____________。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10)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不见炊烟了,炊烟只是一种心中的记忆了。这记忆仿佛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

选自2010年2月18日《中原晚报》有删节

思考题:

1 为什么作者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2 说说第(3)段中“遐想”的具体内容,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3 仿照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在A、B、C三处填上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

4 文章第(10)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 作者把乡村的炊烟描写得形象可感,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一段画线的句子加以赏析。

6 记忆仿佛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说说你有哪些遥远而刻骨铭心的记忆?

参考答案:

1 因为城市里几乎没有炊烟,城市里的人们无暇留意炊烟,而炊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

2 内容: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炊烟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

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对幸福温暖的乡村生活的怀念,远方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A.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 B.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 C.像飘忽散淡的烟霞

4 ①照应了文题,与开头相呼应,深化了主旨,抒写了长久不见炊烟的遗憾,表达了作者对炊烟所代表的乡村生活的怀念。

5 ①“踱步”一词将炊烟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情态。②运用了两组排比句,节奏感强,强调了炊烟各异的形态,突出对炊烟记忆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感念之情。

第5篇

有些小朋友的理解能力不行,那这就更应该用试卷来练习一下,孰能生巧的道理我们都懂,关键就是要去做呀。考试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不足,当你考完以后,如果有答案的话,那必定是会先对一下答案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松雷小升初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松雷小升初语文真题试卷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yán jùn zhuó yǒu ch?ng xiào tóu xián xián guàng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 ) ( ) ( ) ( ) ( )

shēn lín qí jìng làn yú chōng shù fān tiān fù dì bō tāo xiōng yǒng cuì s?yù liú

( ) ( ) ( )( ) ( )

jiāo —( )带 触( ) yì—( )力 ( )制 ( )立

kān —( )测 ( )称 yù—犹( ) 富( ) 忧( )

二、先将成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下面的句子中的横线上。(9分)

气势磅( ) 久( )盛名 雄为( )观 高朋满( ) 门庭若( ) 琴( )书画 深思熟( ) 无所不( ) 温文( )雅 回味无( ) ( )飘()舞 ( )礼( )拜 ,

( )( )心血 ( )( )而出 ( )( )泪下

1、被称为大自然杰作的黄果树瀑布显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哥哥结婚那天,家里好热闹,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爸爸真是多才多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写句子。(4分)

(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常对你说,这里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不能离开”。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改为带有问号的句子:

(2)我班全体同学通过并讨论了这次诗文诵读计划。(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仿佛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仿写句子)爱 , 。

(4)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做儿女的怎么能够报答得了母亲的爱呢?这使我们想起了孟郊的诗 句 。

(5)、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仿照句式写一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上“无论?如果?还是”关联词使句子更完整。

我们工作有多忙 时间排得有多紧 合理安排好 可以把每件事做得井井有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词填空,(5分)

屹立 矗立 耸立 1、人民英雄纪念碑像巨人一样( )在人民广场。

2、中国像巨人一样,巍然(

)在世界的东方。 3、大街两旁( )着很高层建筑。

必须 必需 1、阳光、空气和水是人们生活的( )品。

2、建造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

)在系统内设一个“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就是“电脑”。

五、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5分)

虽然……但是…… 只有……才…… 不但……而且…… 不管……总…… 如果……就

1、(

)认真学习,( )能取得好成绩。 2、( )你对别人没礼貌,( )别想让别人尊敬你。

3、(

)刮风下雨,警察叔叔( )要在路上维持交通秩序。

4、(

)鲸的体形像鱼,( )它不属于鱼类。 5、齿鲸( )吃大鱼,( )吃海兽。

六、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5分)

1、小明家的房屋很小。

改为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辉指着新鞋对我说:“这双鞋是我叔叔给我买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只要从火星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教练指导我们。

(2)我们排练体操。

把上面两个小句子合并成一个大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内阅读(9分)

《跨越百年的美丽》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1、在文中找出三个带“名”的词语,再根据意思选填到相应的括号里。

(3分)

名声( ) 美好的名声( ) 名气和钱财( )

2、“盛名”是名声很大,在居里夫人的一生中,盛名主要体现在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出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的句子。

(2分)

4、有时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你认为“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美丽”是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16分)

购买上帝的男孩

①一个男孩捏着一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 说没有, 嫌他在捣乱。

②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店主(热情热烈)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慈眉善目的老头。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嘛?”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是被叔叔帕特鲁普(培养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 驾)上摔了下来,至今不省(shengxing)人事。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个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③老头眼圈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一美元。”老头接过硬币,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医院。

④几天之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了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⑤ 帕特鲁普伤好出院了,当他看到医疗费账单那个天文数字时,差点吓昏过去。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全付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铺。那个医疗小组就是他重金请来的。

⑥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出国旅游去了。

⑦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老头写来的信。信是6月20日写的,署名是“一个平凡的老人。”信中说:“……我很开心,近况很好……你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⑴从短文第②自然段的括号中选择正确的读音、汉字和词语,打上“√”。(2分)

⑵从下面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2分)

不是……就是…… 不是……而是…… 不仅……而且…… 虽然……但是……

⑶读第②、③自然段,回答:

①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这话是什么意思?(2分) ②“男孩流着泪”是因为心情 ;“老头眼圈湿润了”是因为内心 。(2分)

③联系下文,想一想:老头为什么说“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2分)

⑷填空。①从文中的“ ”一词,我们可以看出老头是一个不喜欢炫耀自己的人。(1分)

②根据老头的善行,你任务可以授予他一个怎样的荣誉称号: 。(1分)

⑸按要求写话。

在一次以“感恩和爱心”为主题的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邦迪和老头同时获奖,请你为他们各写几句颁(ban)奖词或评语,要求语言精练、句式工整,不少于20字。(4分)

邦迪:

老头:

课外阅读 秋天的怀念(12分)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是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经常肝疼得整宿(sù xi?xiù)翻来覆去的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的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咱们去‘仿善’,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艰难的一生。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活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li?li?ng)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1、用“√”给问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分)

2、整篇文章中洋溢着一种伟大的母爱。

哪些地方的描写最让你感动?请用“——”在文中画出来,并把理由写下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读第②自然段中的画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1.5+1.5=4分)

①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母亲挡在窗前不想让“我”看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她为什么要带“我”到北海去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说说文章为什么用“秋天的怀念”作题目。(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深受感动。请说说你对“好好儿活”的感悟和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习作(30分)

从《我爱老师》《我和老师》《我的老师》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文。(30分)

松雷小升初语文真题试卷答案基础知识一、严峻,卓有成效, 头衔, 闲逛, 崇山峻岭, 身临其境 ,滥竽充数, 翻天覆地,

波涛汹涌 ,翠流 , 胶 礁 , 毅 抑 屹,勘 堪,豫 裕 郁

二、礡,负,壮,座,市,棋,虑,能,尔,穷,襟带,顶膜,枉费(毕生)(倾注),喷薄(挺身)(脱口)(鱼贯)(脱颖)(倾巢)(夺眶)(破门),潸然

1、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2、高朋满座,门庭若市

3、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三、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这里的工作非常重要,他不能离开。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这里的工作非常重要,他怎能离开呢?

2、我班全体同学讨论并通过了这次诗文诵读计划

3、略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肖邦离开祖国

6、略。

7、无论我们工作有多忙,

时间排得有多紧 如果合理安排好 ,就可以把每件事做得井井有条的。

四、耸立 屹立 矗立, 必需 必须

五、只有 才, 如果 就, 不管 总, 虽然 但是,不但 而且

六、1、小明家的房屋只有巴掌大小。

2、拦河大坝截住了河水。

3、李辉指着新鞋对我说,这双鞋是他叔叔给他买的。

4、他只要从火星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就可以被扑灭。

5、教练指导我们排练体操。

七、课内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

1、名誉,美名,名利

2、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

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3、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4、美丽是指的居里夫人在盛名环绕中依旧保持自己的高尚人格

课外阅读:

购买上帝的男孩

1、略

2、不是

就是, 虽然 但是

第6篇

锄头

从18岁参军离家,我扛了8年的枪,握了11年的笔,已经有20年没有拿锄头了,可它居然还很听我的话,任我锄挖,得心应手,一如兄弟――不需要时时相伴,但心心却是相通。

在我和锄头成为兄弟前,锄头在我的脚趾上曾留下深深的“吻痕”。我刚开始与它相交时,它就毫不留情地把我脚趾上的趾甲给挖掉了。那是一把很大的锄头,锄把已经被父亲的汗水浸得发亮,光滑得好像抹过油一样。

我非常吃力地抡起它,重重地想向泥土的内部深入,但它死活不听我的使唤,鬼使神差地落在了我的脚趾上。随着我杀猪般一声大叫,血也像小溪一样汩汩地流了出来。同在菜园中干活的父亲,慌忙跑回家,抱起一只母鸡,扯下它肚子上的细毛,敷在我的伤口上。他边敷边一脸铁青地狠狠骂说:“蠢货,挖地竟然挖到自己的脚!告诉你,不攒劲好好读书,今后就得天天舞锄头把,看你有好多的血流?”

这一挖一痛一骂,使我再在学堂上课想打瞌睡时,脑子中就冒出父亲那句雷霆之语,然后强打精神坐端正……

镰刀

进城的时候,母亲交给我一把镰刀,那是一把已经被稻谷和水草磨得很薄的镰刀。

母亲说,看着一把镰刀,比顺口念出的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更有意义。

进城前,在家里,母亲总是把镰刀挂在墙上。等从墙上取下那把生锈的镰刀时,我就知道收获的季节来了。天刚蒙蒙亮,迷迷糊糊中听到母亲在院子中磨镰刀的声音,仿佛闻到一股稻香从空气中飘来

我曾经把一把镰刀遗落在红苕地里,那是一把很好的镰刀。等我找到它时,已是几个月以后的事了,它已经锈迹斑斑。母亲为这事,沉默了很久。母亲说,满崽哟,那可是一把很好的镰刀!

梨铧

记忆中,读书的时候写作文,总爱在开头写上一句:翻开岁月的犁铧,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又是一年过去。但那时写下这个句子时,还不能真正懂得犁铧的锋利,只知道“犁铧”是一个很好的词语,用在作文中显得文化味浓郁,老师也爱在这一句下面画上红色波浪线表示欣赏。

长大后,才发现岁月的犁铧真的不易翻开,它需要我们辛苦的经营和执著的努力。

在我的印象中,本村的舅舅刘学文是用犁铧的高手。小时候,爱在外婆家玩,总见舅舅从梁上把犁取下,轻轻地擦拭着,早早地把牛喂得饱饱的,然后卷起一支纸旱烟,肩上扛着犁铧,赶着牛不急不慢不温不火地来到自家水田边。而我,喜欢胸前挂一个鱼篓,屁颠屁颠地跟在舅舅背后捡泥鳅。

舅舅一只手扶着犁,另一只手拿着鞭,嘴里吆喝着。前面的牛便在舅舅的吆喝声中,把犁铧拉得飞快。犁前的铧锋利地切割着泥土,黑暗中一块块泥土翻开,泥土便很听话很有规律地倒在一边。新翻的泥土,在夕阳的余辉中,像一层层波浪闪烁着金黄。

天要黑了,舅舅和牛从水田里走了出来,扛起犁,顺手从田埂上扯下一把青草,把犁擦干净。特别是铧,舅舅更是用单薄的衣服精心擦拭,免得生锈。

第7篇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0.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2分)

答:

11.从某一种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4分)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答:

12.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在文章结构上必不可少,请分析它所起的作用。(2分)

答:

13.白发是全文线索,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

1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文中母亲的优秀品质。(3分)

答: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答案

10、(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各1分,共2分。)

11、运用比喻(对偶、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的勤劳和无私奉献。(任答对一个修辞得1分,答对相应的分析得1分,作用2分,共4分)

12、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

第8篇

是我父亲从山里带回来的。刚到我家,它才满月不久,见人就跟着走,过了几天,它才有了内外之分,只跟家里人走,对外人、对邻居它也能友好相处。只是少了些亲呢。

我发现狗有着天生的“伦理观”和“社交能力”。不久,它就和四周的人们处得很熟,连我也没有见过的大大小小的狗们也常在我家附近的田野上转悠,有时就汪汪叫几声,它箭步跑出来,一溜烟儿就与它的伙伴们消失在绿树和油菜花金黄的海里,看得出来,它是小小的狗的群落里一个活跃的角色。我那时在上高中。学校离家有十五里,因为没钱在学校就餐。只好每天跑步上学,放学后跑步回家吃饭,然后又跑步上学,只是偶尔在学校吃饭、住宿。我算了一下,几年高中跑步走过的路程,竟达一万多华里。这么长的路,都是那条白狗陪我走过来的。每一次它都走在我前面,遇到沟坎,它就先试着跳过去,然后又跳过来,蹭着我的腿,抬起头看我,示意我也可以从这里跳过去。到了学校大门口,它就停下来,它知道那是人念书的地方,它不能进去,它留恋地、委屈地目送我走进校园。然后走开,到学校附近的田野里,等到我放学了,它就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亲热地蹭着我,陪我从原路走回家。我一直想知道在我上课的这段时间里,它是怎样度过的,有一天我特意向老师请了一节课的病假,悄悄跑出校园观察狗的动静。我到食堂门口没有找到它,它不是贪吃的动物:我到垃圾堆里没有找到它,它是喜欢清洁的动物:我到公路下面的小河边找到它了,它卧在青草地上,静静地看着它水里的倒影出神。我叫了它一声“小白”(因为它通体雪白),它好像从梦境中被惊醒过来,愣愣地望了我一会儿,突然站起来舔我的衣角,这时候我看见了它眼里的泪水。那一刻我也莫名其妙地流出了眼泪,我好像忽然明白了生命都可能面对的孤独处境,我也明白了平日压抑我的那种阴郁沉闷的气氛,不仅来自生活,也来自内心深处的孤独。作为人,我们尚有语言、理念、知识、书本等等叫做文化的东西来化解孤独升华孤独。而狗呢,它把全部的情感和信义都托付给人,除了用忠诚换回人对它的有限回报,它留给自己的全是孤独。而这孤独的狗仍然尽着最大的情义来帮助和安慰人。这时候狗站在我身边,河水映地了我和它的倒影。

后来我上大学了,小妹又上高中,仍然是小白陪着妹妹往返。妹妹上学的境遇比我好一些,平时在学校上课、食宿。星期六回家,星期日下午又返回学校。小白就在星期六到学校接回妹妹,星期日下午送妹妹上学,然后摸黑返回家。我在远方思念着故乡的小白,想着它摸黑回家的情景,黑的夜里。它是一团白色的火苗。有一次我梦见小白走进了教室,躲在墙角看着黑板上的字,它也在学文化?醒来,我想象狗的脑筋里到底在想什么,它有没有了解人、包括了解人的文化的愿望?它把自己全部交给人,它对人寄予了怎样的期待?它仅仅满足于做一条狗吗?它哀愁的深邃目光里也透露出对人、对它自己命运的大困惑。它把我们兄妹送进学校,它一程程跑着周而复始的路,也许它猜想我们是在做什么重要的事情,我们识了许多字知道了一些道理,而它仍然在我们的文化之外,它当然不会嫉妒我们这点儿文化,但它会不会纳闷:文化,你们的文化好像并没有减少你们的忧愁。

后来小白死了,据说是误食了农药。父亲和妹妹将它的遗体埋进后山的一棵白皮松下面,它白色的灵魂会被这棵树吸收,越长越高的树会把它的身影送上天空。那一年我回家乡,特意到后山找到了那棵白皮松,树根下有微微隆起的土堆,这就是小白的坟了。我确信它的骨肉和灵魂已被树木吸收,看不见的年轮里寄存着它的困惑、情感和忠诚。我默默地向白皮松鞠躬,向在我的记忆中仍然奔跑着的小白鞠躬。

(原载2008/4/15《西安日报》)

阅读训练

1、文章说“我发现狗有着天生的‘伦理观’和‘社交能力’”,其中的“伦理观”和“社交能力”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大学里梦见小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思索。这些思索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句“我默默地向白皮松鞠躬,向在我的记忆中仍然奔跑着的小白鞠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过本文,特别是由作者怀念小白的情感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第9篇

1.初知“乡愁”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师:你们猜猜,这首诗的题目叫什么?

生:乡愁。

师:那么,你们知道乡愁的名字叫什么吗?

(生沉默)

师:同学们,乡愁的名字叫遥远,遥远的名字叫思念,思念的名字叫记忆,记忆的名字叫梦回!

(师板书:梦回)

2.认识作者

(师出示余光中的图片及

介绍)

师:同学们,《乡愁》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他离开大陆几十年,写了许多表达乡愁的诗歌和散文,被称为“乡愁诗人”。

(师出示琦君的图片及

介绍)

师:《桂花雨》这篇散文的作者琦君和余光中先生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有着同样的情感。她1949年离开大陆到了台湾,之后,整整52年没有踏上故乡的土地。52年啊!她日夜思念的就是故乡,就是家乡的桂花!

3.概说全文

师:同学们读过课文了,根据你的理解,谁来说说,几十年来,一想到故乡,想到桂花,会勾起作者哪些回忆?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

(师出示:几十年来,每每想到故乡,每每想到桂花,仿佛 , 。)

生:几十年来,每每想到故乡,每每想到桂花,仿佛看到桂花的样子。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生:几十年来,每每想到故乡,每每想到桂花,仿佛闻到桂花的香味。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在描写桂花香味的这段话中,有一个字特别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哪个字?

生:浸。

师:给“浸”换一个字。

生:“泡”。

师:为什么换“泡“字?

生:“泡”说的是整个都在水里,每一部分都在水中。“浸”的意思也差不多。

师:是啊,但是“浸”比“泡”更狠,更给力啊,是“泡”了很长时间了,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地方,而且是里里外外。课文中写的是“浸”在水里吗?

生:“浸”在桂花香里。

师:门前屋后,十几户人家,都浸在桂花香里。厉害吧,一起读一读这句吧。

生:(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继续我们的发言。

生:几十年来,每每想到故乡,每每想到桂花,仿佛看到我缠着母亲摇花的样子。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生:几十年来,每每想到故乡,每每想到桂花,仿佛回到童年摇花的情景。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生:几十年来,每每想到故乡,每每想到桂花,仿佛看到母亲的样子。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生:几十年来,每每想到故乡,每每想到桂花,仿佛到父亲的诗句。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生:几十年来,每每想到故乡,每每想到桂花,仿佛又想起桂花糕的味道。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师:这一段描写中,我们又注意到那个词――

生:沉浸。

师:“浸”和“沉浸”,有不同吗?你们看,闻香味的时候,浸在香气里的只是前后左右的十几户人家,而尝滋味的时候,是――

生:整个村庄。

师:闻香味的时候,浸在香气里的只是桂花盛开的一段时间里,而尝滋味的时候却是――

生:全年。

师:闻香味的时候,仅仅是鼻子中嗅到香味啊,而尝滋味的时候不光是鼻子闻到,还有――

生:嘴里尝到。

生:舌头感觉到。

生:吃到肚子里。

师:对啊,这滋味不但入口,而且入心啊。你们说 “浸”和“沉浸”,哪个词语更狠、更给力?

生:(笑)“沉浸”更狠。

师:我们就来“狠狠地、给力地”读读这段话。

生:(齐)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里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生:几十年来,每每想到故乡,每每想到桂花,仿佛又听到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啊,每当作者回想起桂花,眼前仿佛浮现出桂花的样子,鼻中仿佛闻到桂花的香味,口中仿佛尝到桂花的味道,耳中又仿佛听到母亲思乡的话语。但最让她魂牵梦萦的还是那一场――

生:桂花雨。

【点评:这一部分教学,是一理解和表达融合的训练。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认识,围绕“回忆桂花”的主题,让学生对自己的初读结果进行梳理汇报,根据汇报内容概括全文;二是在汇报的同时,又对文章的梗概和内在联系进行认识。语文的训练,一定要是整体的、融合的,效果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点的训练。这也是教者一贯的观点。】

二、悟情――边读边悟,品味细节

1.读中悟情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场桂花雨的描写中,感受这难忘的“摇花乐”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文字。

(师课件出示课文)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三名学生分别读课文,师指导读得流利准确。)

师:这几位同学的朗读,似乎还少了点什么。对了,好像少了点感觉,是什么感觉呢?

生:没读出“我”摇花前的着急。

生:没读出“我”“缠着”妈妈耍赖的感觉。

生:没读出摇花时的欢乐。

生:母亲和父亲的样子读得很平淡。

师:是啊,在这个场景中,有“我”,有母亲,有父亲,三个人物,虽然描写有多有少,但是都有不同的表现。先来看看“我”的表现――摇花前,用一个字概括“我”的表现,是什么?

生:缠。

师:不是一次啊,是“总是缠”。这是说摇花前“我”心情很――

生:急切。

师:开始摇花了,“我”什么表现?

生:铺竹席,抱住树使劲摇。

师:好啊,是“铺、抱、摇”啊。老师要看看你们理解作者没有,请一个同学来表演一下这几个动作。

(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体会“我”的急切――“我”是个孩子,哪里会帮忙!只是手忙脚乱,胡乱帮忙而已!忽然听到母亲“摇桂花”的命令,是何等兴奋啊。)

师:呵呵,“铺”是乱铺,“抱”是胡抱,“摇”是瞎摇啊。急不急?

生:太急了。

师:这里是“太急”。后面的喊呢?

生:乱喊。

生:猛喊。

……

师:是啊,大喊、乱喊、猛喊――真是太兴奋了!

师:这样吧,还是来读。谁来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我”的缠,“我”的摇,“我”的喊,也就是“我”的急切和兴奋?

(师指导学生朗读“我”的描写,通过语速、语气的变化来读出情感。)

生:“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读出“缠”母亲的语气)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读出“我”的急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三个叹号:“啊!”――感叹;“真像下雨!”――看到花雨;“好香的雨啊!”――闻到花香。读出兴奋、做梦的感觉。)

(生练习朗读)

师:来看看母亲和父亲的描写吧,你们读一读,觉得应该怎样读?读出什么感觉?说说你的看法。

生:母亲很细致。

师:何以见得?

生:母亲先是“洗净双手”,然后“撮一点”桂花,还放在水晶盘中。

师:先洗手,再轻轻地撮,还放在水晶盘中,去敬佛。用一个词语说母亲,她很――

生:虔诚。

师:父亲呢,怎么样呢?

生:父亲是个诗人啊。

生:父亲很开心,诗兴大发。

师:花香、檀香,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父亲很――

生:陶醉。

师:对了!就是要读出父亲摇头晃脑的“陶醉”的样子啊。我们来读,读出母亲的虔诚、父亲的陶醉。

(生读描写母亲、父亲的句子)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什么是“口占一绝”?为什么会“口占一绝”?把诗句和场景联系起来理解――读出父亲的陶醉、做梦的感觉。):“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生读并交流)

师:如果把整个段落连起来读,我们边读边想象,就能看到在这场缤纷的桂花雨中每个人忘情的表现。

(指导朗读全段)

【点评:读是目的也是手段,读是过程也是方法。全段教学,以读开始,以读结束。但是,仅仅是在读吗?是在品味细节――三个人不同的“忘情”的表现,注意,同是“忘情”,但表现不同。“我”的“急切兴奋”、母亲的“虔诚”、父亲的“陶醉”,每个人的行为和身份是那样切合,又是那样真切!是在品味语言――缠、铺、摇、撮,字里行间所表现的情感,所具有的语言的张力都在读中一点点地感悟、熏染!是在品味情感――这桂花雨带给“我”和父母的、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亲情乡情,这,都融在真情投入的朗读中了。读是主线,各种训练融于其中。这,还是整合的训练。】

2.读中悟法

师:同学们,在这场难忘的桂花雨中,作者对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几十年来,从不曾忘怀。

师:所以,作者的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师课件出示: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师: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走得太快。1949年离开故土,一别就是52年!正如余光中先生说的:“一湾浅浅的海峡,让回家似乎成了一个永远的梦。”琦君只好用自己的笔,写下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写下对父母师长的怀念,写下自己的思乡之情。她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我们从大陆移居来此,匆匆几十年。生活上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想到故乡,她终于忍不住喊出――(出示课件)

生:(齐)“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

三、抒情――想象“梦回”,再现“摇花”

1.迁移写作

师:同学们,我在想,这几十年的岁月,思乡的人是如何熬过来的?每一个夜晚,她如何梦回?我想,故乡的桂花雨,刻骨铭心的摇花乐一定常常进入作者的梦中。今夜,她又做梦了,梦中的桂花雨是怎样的情景呢?她、母亲、父亲,又都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拿起我们的笔吧,展开想象,记下每一个细节。

(生迁移“场面和细节描写”的方法写《梦回“桂花雨”》)

2.交流指导

(略)

3.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令我们欣慰的是,琦君,这位老人,在52年的等待之后,在她的有生之年终于回到了故乡。2001年,她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而此时,她已经85岁高龄了。你们猜猜,面对日思夜想的故乡,老人说了什么?(出示课件)

师:她只是喃喃地念出了@样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下课!

【评析】

通向言语的深处

张学伟老师的这节课,教得情真意切、意味深长。张老师基于文本,并适度拓展文本语境,把课上到了言语的深处、情感的深处、生命的深处。

教学从“乡愁”开始,“乡愁的名字叫遥远,遥远的名字叫思念,思念的名字叫记忆,记忆的名字叫梦回”。接着不蔓不枝,直接触摸作者的心灵,以“几十年来,每每想到故乡,每每想到桂花,仿佛 ”为话题,以读书为经线,以词句的敲打、品味为纬线,带动了整个文本的解读,“香”和“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知不觉,学生转换了角色,与作者一起体验、一起记忆、一起思念。此时,“桂花雨”意象的美、语言文字的美以及情感的美,都让学生沉醉其中。最后,以“梦回桂花雨”,让学生尽情表达内心的感动。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经历好几次转换,逐渐建构起“桂花雨”的文化解读:“形”的感知――感悟摇花的形象;“情”的影射――体验摇花的快乐;“意”的揣摩――探究摇花所承载的“乡愁”;“境”的沉浸――沉浸在摇花的意境当中。

学生面对的文本有两种存在:一是“已说的话语”,我们当作知识在学习,学习字词的读音、写法,学习句子的组成方式,学习这种语言中的俗语、成语及表达形式,并通过这样的学习进入文本的意义之中;另一种是“能说的话语”,一种“活”的、“创生”中的话语,就像一眼喷涌着的泉水,引导着学生参与、创造其中,建构自己的独特体验与阅读经验。张学伟老师活化文本,把文本当作一种“能说的话语”,引导学生不断创生意义、有效迁移,把课教得风生水起、摇曳多姿。从这节课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教学追求。这种追求,借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

1.择高处立。

这个高处就是“主题”。这节课紧扣“乡愁”展开,在整体语境下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这样的散文,教师习惯让学生东找一句,西找一句,零敲碎打,却美其名曰“文本细读”。任何一次语文学习都不应是孤立的存在,都应根植于文本的整体语境和文化语境之中。张老师深谙其道,以文本的“意”为核心,韵情、悟情、抒情,整个教学浑然一体。“品味细节”也是基于整体语境的品读,丝毫没有切割文本的感觉。

2.就平处坐。

这个平处就是“语言”。这节课没有凌空蹈虚的感觉。我特别欣赏的是,张老师的这节课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中,“乡愁”这一主题落地扎根。这节课安排了三次语言训练,以“每每想到桂花,仿佛 ”整体把握文本,进而拉动语言感悟;接着深入文本的深处、细处进行品读训练;最后以“梦回桂花雨”回归整体。整堂课以文解文,以心契心,以言传言,须臾不离文本的语言。

这就是一种有根基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回家”之旅。张老师坚守着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以“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的味儿”。这种味儿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充分活动,有时表现在对文本的静思默想中,有时表现在学生摇头晃脑的吟诵中;有时体现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有时体现在学生言语交锋的对话中;有时体现在物我两忘的体验中,有时又体现在文思泉涌的言语表达中。

维特根斯坦曾说:“每一个记号就其本身而言都是死的。是什么赋予了它生命呢?它的生命就在于使用。”德国思想家伽达默尔说得更直接:“语言的本质在于语言的应用。”而我们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张老师的语文课指向了“语言文字的运用”,特别强调了“三项语用”:一是“积极语用”,即站在儿童用语言的立场去设计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去写。三个教学板块清晰、简单,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空间,力求做到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二是“全语用”,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体,输入性言语的学习与输出性言语的学习融为一体;三是“深度语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情感,使整节课充盈着温度,也显现出深度、厚度。

3.向宽处行。

本堂课体现了“大阅读”的思想。以余光中的诗开始,以贺知章的诗结束,中间植入琦君的介绍、散文,张老师的课堂向四面八方展开。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曾经这样来比喻小说:“小说就像一座房子,让你透过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张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发现窗户,不仅让学生读出了文章写了什么,更是引导学生发现了表达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读懂了这篇文章,还引导学生拓宽、丰富了“乡愁 ”这一言语图式。这节课展示了很多的“触点”和“接口”,使学生语言的活性本能地得到了滋养,得到了培植,得到了发展。

第10篇

1 亲近文本,品析语言文字,发掘文章内涵,促进学生成长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对美的发掘。现在收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经典美文。对小学生而言,感性多于理性,对于美的感受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文字。因此,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而达到体会文章内涵的目的,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的过程。

例如,笔者上朱自清的《匆匆》一文,在轻柔舒缓的钢琴伴奏声中,以一段入情入境的朗诵感染着学生,开启学生美文欣赏的灵性,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让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独特的体验,体会作者笔法的精妙,并尝试感情朗读。通过这一环节情感的铺垫,引导学生发掘文章内涵,懂得珍惜时间,珍爱生命这一深刻道理便水到渠成。

再如《钓鱼的启示》一文,让学生走近这对父子:“如果这个孩子换作是你,当父亲用严肃的神情命令你放掉那条得之不易的大鲈鱼时,你会怎么做?”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感情朗读父子的对话,捕捉父子二人的表情,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父亲这么做的深刻道理,从而在道德和利益之间做出选择。这是无痕的道德教育。通过对这篇课文内涵的发掘,不光使学生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有力地指导着他们以后的成长轨迹。这就是语文课的魅力,让学生从课堂上认识了社会,形成了良好道德,终生受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对语言文字感受的能力,解读这些文字,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背后带给我们的启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 创设宽松环境,大胆交流感悟,培养深厚的语文根基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励。”魏书生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语文最贴近生活,语文课是最好的说话课,要随时随地唤醒学生说话的欲望,激励鼓舞学生多说,说好,大胆交流感悟,从而培养深厚的语言功底。

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民主的环境中学习。首先,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教会他们把话说完整再到具体,尽最大能力表达清楚,因为说话是为了让别人能听懂。刚开始可能由于胆怯、害羞等原因,站起来回答问题就一两个字。教师应降低难度,适时加以评价引导,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这样一步一步,点滴积累,学生由简短的几个字,到说出一句完整的话,说几句话,甚至最后能说出一段话,他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演说家。

例如学完老舍先生的《猫》一文,有老师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一位学生回答说:“老舍先生把这只猫写得太可爱了,我想老舍先生一定和这只猫有着亲密的接触,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的朋友,家里的一份子,就连在他的稿纸上捣乱也不生气,还说‘踩印了几朵小梅花’。尤其是刚满月的小猫,简直就是一个淘气包,像我弟弟,老舍先生是多么的喜欢这只猫呀!”你听,说得多好,他准确地把握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揣摩到了表达上的特点,并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样放手让学生有感而发,自主言说,真正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语文课就应该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只是学生合作学习的首席。在大胆说,会说,说好的鼓励下,一定要锻炼学生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活跃起来,充满生命力。

3 及时进行课堂小练笔,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哈罗德·泰勒指出:“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而随时动笔,记录想法与所思的确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实践证明,写成文字的东西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也加深了这种经验在人脑中的印象。笔者把这一点运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就要抓住这个契机,创设情境,适时插补,进行有效练笔。把课文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文字,在课堂这学习运用语言的主阵地得到扎实训练。

例如学习《去年的树》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学完本文,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学生一气呵成:“这只小鸟没有背信弃义,几经周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真是一只重情重义的鸟。我不禁想,鸟尚且如此,我们人类呢?更应该讲诚信,重情义,对于朋友,我也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这段文字真实记录了这位学生内心的想法,看过之后笔者非常感动,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强大的感化力量,这个孩子人性中将会多一种美德,他会不断走向完善。

这就是小练笔的魅力!书面语言充分表达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们学有所得,丰富了精神世界。

4 师生编排课本剧,再现课文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课本剧表演正是语文实践能力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尤其适合低中段学生。儿童是表演的天才,骨子里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生动表演,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生活化,丰富学生口语,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这虽然有难度,可乐在其中。

第11篇

文/杨敬科

对秦腔的嗜好,或许终生难改。从懵懂的孩提时代开始,在简陋的乡间戏台下,远远看着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心中就有置身其中的渴望。小时候经常看乡戏、逛庙会,那曾是我们最大的节事,至今仍记忆悠长。回想起来,因为喜欢秦腔,当时本来枯燥无味的农村生活变得趣味无穷。上世纪80年代时,秦腔的演出市场相当红火,每逢过年过节乡上都会唱大戏。记得有一年乡上唱大戏,我和伙伴们白天看完意犹未尽,还想去看晚场,而父亲并不让去。但当微风将遥远的秦声秦韵吹进窗户时,我仍抑制不住,蹑手蹑脚走出家门,直奔乡上。再长大些,只要村子附近演秦腔,我经常会昼夜连着看。每次看戏,当板鼓或铃声响起,绛红色的幕布拉开,敬畏与神圣感莫名地自体内升起。

秦腔是一种古老的剧种,经一代代人的传承,越见博大。投入看戏时,人置身在假定情境里派生出的充满独特的魅力,主音的板胡那一股畅快的调子,竟能让人产生“浑身的血脉都通了”的错觉。秦腔不光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还应当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这或许是秦腔艺术绵延发展的根源所在。记得河西嘉峪关城楼戏台两侧有副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我始终认为,从小喜欢看秦腔,特别是那些传统剧的熏陶,对养成自己的个性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如今人到中年,对秦腔的痴迷依旧。秦腔已深深地融进我的血脉了。进城已近三十年,但不管在什么地方学习或供职,我都不由自主地去关注和参与秦腔艺术的振兴与发展。有一段时间在张掖挂职,我通过协调企业赞助,给当地院团解决困难。前几年,我还结合本职工作,投入创排了《百合花开》等多部卫生题材的舞台艺术剧目。今年又多方争取资金,为老家新建一座戏楼和文化广场,了却了自己多年的一桩心愿。

眼下工作感觉疲惫的时候,尤其是周末没有了精神与体力之压时,还是特别喜欢找剧场甚或茶园看戏。特别是当看到退休老人洋洋自得的生活时,竟开始憧憬着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方式。我想那时秦腔必定依然是我钟情的主角。

(选自2014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技法一赏】

有序记叙,表露真情。文章主要记叙了自己与秦腔亲密接触的情形,表达出了对秦腔的喜爱之情。文章的记叙脉络清楚,思路清晰,从小时候家乡秦腔表演的盛大场面,到中年时对秦腔的钟情与痴迷。这不仅让人感受到秦腔的巨大魅力,还能真切地了解到秦腔的演出情形。文章自首至尾,在字里行间都灌注着作者的深厚情感。

【跟踪演练】

1.提取信息。从作者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腔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文章在第二段就对秦腔这种艺术形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出秦腔的特点。

2.感知内容。作者在文中介绍了自己在儿时和中年时期对秦腔的嗜好。那么作者在儿时和中年时期对秦腔嗜好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解题时要抓住文中描述儿时和中年时期两个阶段喜爱秦腔部分的内容,然后提炼出具体表现。

3.语句品味。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记得有一年乡上唱大戏,我和伙伴们白天看完意犹未尽,还想去看晚场,而父亲并不让去。但当微风将遥远的秦声秦韵吹进窗户时,我仍抑制不住,蹑手蹑脚走出家门,直奔乡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赏析散文中的句子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和描写的角度来进行。很明显,这个句子主要是形象生动地描写对秦腔的爱,解题时可以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注意“意犹未尽”“还想”“抑制不住”“蹑手蹑脚”等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此时的心情。

4.写法探究。文章第二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记叙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几种。文章第二段是介绍秦腔这种艺术形式,与前后文的叙事不是一脉相承的,应属于插叙。回答其作用,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谈。

秋水

文/胡竹峰

立秋后,所在的城市雨多了,整天整天下。那雨瘦,枯寒地在天空飘着,细且长,迎向地面,盈盈浅浅,像刘旦宅笔下仕女的凝眸。

清晨,秋水满帘,雾气正浓,远处街道有积水反光,街道旁的花木仍旧依青偎翠,感觉已满目秋水清凉了。老城区墙角的青苔幽幽散发着秋意,爬山虎枝叶凋零,只剩一身虎骨,嶙峋静默。薄雾中,汽车尾灯昏黄的光泅开来,心里变得闲淡,睡意也越来越淡。人行道上的灰衣人举着伞,挡得住秋水,挡不住秋意,缩着肩膀,茕茕独行。空街行人寂寥如白壁一纸挂轴。几户人家阳台上的花草,蓬蓬散散。悄然落下的几片梧桐叶被风推动着,娉婷复袅袅,像优雅的女人,也像调皮的童子。

秋天最让我沉迷的是行云和流水。秋天时候,我在故乡山冈上,双手枕头仰观行云。少年的时光忧伤阴郁漫长。现在回过头看,那些日子竟也凝结成铃铎,叮叮当当响在心灵的角落,悦耳澄澈,盈盈一握,使人怀念。或许和秋水有关,秋水照映了过去。

秋水下的乡村是桃花源,清静独孤。池塘两侧的石头窠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垫坐在上面,凉意袭人,坐得久了,才觉出热来。细脚蜘蛛在旁边爬,也有一种叫百脚虫的东西懒而蠢地蠕动。山涧的溪流在谷底躺着,干净透明如同融化的水晶从石罅间漱流,水中石子被淘洗得颗颗浑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一定是在秋水之岸。春水青嫩鲜亮,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夏水走泥,洪波涌起,是人生的第二阶段。秋水无声绵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人生的第三阶段。坡写《赤壁赋》正是中年时候,也正是秋天。我一厢情愿地想,一定是秋水让苏轼情不自禁。情的美好正是不自禁,情的痛苦也是不自禁,不自禁如同秋水,流得缓慢却义无反顾。

《赤壁赋》中,我看见秋水笼罩一切,是节令之秋水,也有庄子的秋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庄子与苏轼都适合在秋天阅读,通体清凉,风的肃穆中虫鸣唧唧,作金石声,远处田野翻开的泥土以及田野小径上乱栽的枫树,更接近他们文字的氛围。

很多年前的庄子和苏子,在一个小院落中老槐树下的瓦房或者茅屋中轻描淡写,抒怀追忆寓言。秋水自树干枝叶间漏下,心思澄明,若有所悟,若有所契,无滓渣无凝滞。秋水流入庭院,不成烟,不成雾,自成一片雨帘。不知不觉中,天已垂暮,柴门静掩,沾泥的草径是有人回家了,粗朴的桌椅上放着陶碗。

在庄子那里,秋水弥漫,无处不在。苏轼的秋水盈盈如一杯清茶。庄子在秋水中游泳,另有一番快意的萧瑟。苏子在秋水中驾一叶小舟,举杯盏且饮且行。人生如蜉蝣置身于天地,渺小如沧海一粟,只在须臾,不像江水滔滔无穷无尽。携仙人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这些都是梦,人生的憾恨只在秋风秋水秋思中。

(选自2014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

【技法一赏】

纵横想象,见景生情。本文生动地描述了秋水所形成的独特景象。文章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清晨秋水弥漫的城中之景,还回忆了农村秋天的行云流水,进而放飞思绪,勾连起秋水的文化色彩,叙说了苏轼和庄子对秋水的独特感受。文章联想丰富,感情真挚,营造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跟踪演练】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地方的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谈及庄子和苏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庄子和苏轼都适合在秋天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悄然落下的几片梧桐叶被风推动着,娉婷复袅袅,像优雅的女人,也像调皮的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为什么要以秋水为题?

第12篇

一、发掘文本无意识点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以为就不应该暴露自己,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面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面露面一样。人算不了什么,作品才是正经。”②虽说作家在文本中没有露面,但是他的思想和情感还是凝聚在文本的语言和言语之中,有的甚至连作者本人都没有察觉、没有意识到。因此,解读文本的一个突破口,就是留意文本的无意识点,从字里行间去寻找发掘“艺术家”刻意隐藏在作品中的“隐秘”。

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第9自然段写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句中“Ade”一词,课本注释为:德语,意思是“别了”或者“再见”。普遍的解读是,作者无意之中运用了德语Ade一词,表现了童年的“我”告别百草园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但是,鲁迅为什么不用中文“别了”或者“再见”?不用自己熟知的日语或者俄语,而在此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德语呢?

对于这个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无意识”点,我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一是德语“Ade”本身词义。“Ade”为德语中告别时的简单口语呼号,多用于儿语中,表示一种亲昵、随意的语气,但感彩很浓,传意传神,简单音节里倾注了儿童惜别的感彩。鲁迅在文中借用德语儿语“Ade”,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童年的“我”对百草园中的“朋友们”所表现的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二是本文的叙述风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儿童的视角来写,语言的无限趣味性让其历久弥香。具体到“Ade”一词,“其趣味性就在于它给读者带来的新鲜感,这与百草园的新奇、神秘色彩,以及全文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三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鲁迅是在处境很“无奈”的情况下,想通过写作,让儿时的甜蜜回忆冲淡一下自己的“苦闷”。无限童趣和童年的欢乐注入笔端,让他有一种释放感和轻松感,写着写着“洋”起来了,突然冒一句非常时尚的语言了,看似意外,实属正常。这样深层次地探究这个“无意识点”,再联系其所处的关键位置:从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进一步探究本文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完成了从一个“无意”点到“有意”的解读文本的探索过程。③

“作家倾入作品的也不仅仅是意图。除了所欲表现什么,作品同时还显现了作家所欲隐瞒什么――后者常常是无意识的,甚至作家自己也未能觉察。这个时候,批评家毋宁说恰恰要看到作家如何突破原初的意图,形成意图之外的意义”,④所以,解读者要善于透过文本,在发现作家“所欲表现什么”之外,悉心体味“作家所欲隐瞒什么”,将隐藏在“潜意识”和“无意识”中的“意图之外的意义”发掘出来。否则就很容易被浮在文字表面的东西所“蒙蔽”。

二、透视文本重复点

重复就是反复出现。一些词语、句子或者毫不起眼的细节、景物、意象等等,如果在文本中的反复出现,肯定不是作者的大意疏忽,而是作者有意安排,都承载着某种特殊的使命。文本的重复点是最容易发现的,关键是我们不能轻易滑过,而要透视文本的重复点,从表层进入深层,把它承载的特殊使命揭示出来,从而完成对文本核心意义的理解。

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开端部分在简单介绍“我”家拮据的家境后有这样一段描写: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于勒是谁?为什么父亲要说这样的话?小说在回叙中介绍了于勒情况后,又重复叙写了父亲的这句话: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我”一家到哲尔赛岛上旅游时真的碰到于勒时,带给菲利普夫妇的不是他念念不忘的“惊喜”,却是“脸色煞白,两眼呆直”的惊吓。因而,这句重复出现的句子,在情节上造成悬念,形成了张力,与后面发生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意味强烈,有力地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自私、势利的人性弱点,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主旨。

经典文本的丰厚而深刻的意蕴无处不在,我们在文本解读时,透视一些重复点,进行溯流探源,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世界和作者的精神世界“无缝”对接。

三、聚焦文本的矛盾点

矛盾点就是文本之中相互矛盾之处。矛盾点是解读文本时最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因此,文本解读不能绕过矛盾点,而应聚焦矛盾点,抓准矛盾点,并使之成为文本解读的突破点,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挖掘深藏在文本内部,经过深入思索和释疑而浮现出来的“意义”,发现文本更多的密码。

以孙绍振教授解读民歌《花木兰》为例:一般解读都是简单的概括花木兰是一个为国立功的巾帼英雄形象,孙绍振认为这样的解读是一种“遮蔽”。他主张,在紧扣文本基础上,文本分析的前提是揭示矛盾,而矛盾是潜在的,用“还原法”来揭示矛盾,分析就有了对象。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花木兰》在写作上表现了某种矛盾的倾向:写征战一共只有两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而且还不是正面描写战争的,只是概括性很强的叙述,几乎和花木兰没有什么关系。而在花木兰为父亲担心、出征前的备马、行军中对爹娘的思念、凯旋归来以及花木兰换妆却浓墨重彩,用墨如泼。一方面,文本中该简略的地方可以说是惜墨如金,连花木兰怎样打仗都不着一字。该铺张的时候,又可谓不惜工本,极尽渲染之能事。如果作者的意图是要突出木兰作为战斗英雄的高大形象,这就是本末倒置。这样看来,花木兰的英勇不是本文立意的重点,其重点突出的恰恰是花木兰这样一种非英雄的姿态,一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⑤

这样从文本出发,注重从微观出发,聚焦文本的细节,抓住文本或显或隐的矛盾点,深入挖掘,除去遮蔽,像剥笋壳一样,把文本中非常具体的、微妙的矛盾点揭示出来,才不至于使文本解读从表象到表象,不着边际,套话不断,空话连篇。

四、寻找文本的隐秘点

前面说过,越是优秀的作品,作者的感情与思想表达得越含蓄,越隐秘。高明的作者不是把自己要表达的“意义”直白地“说”出来,而是要用形象的方式来暗示或隐喻,将自己的“意义”隐藏起来,或者是在最隐秘的地方略微显示一点点,以引导或者说是诱惑读者去发现,去琢磨。所以,作为读者,尤其需要在反复地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努力地发现文本的隐秘点,从“罅隙”中去发掘深意,进而发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

例如,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表达的哲理较为直白:“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但是,文章中间不经意地插入的一段话却表达的非常含蓄: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作者宗璞似乎在竭力地隐藏她真实的情感,但是“一直压在”自己的内心的“焦虑和悲痛”还是隐约地流露出来。原来宗璞就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在“”中,冯友兰受到迫害,他的儿女冯钟越和宗璞都因其父而受到牵连。本文作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之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可见,文中所隐含着的是作者内心那“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深沉而强烈的情感,隐秘的情感在文中也是很隐秘地流露。寻找出这个隐秘点,也更能深刻地理解作者在文本所抒发的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

可以肯定,文本中这样的隐秘点恰恰是解读者容易忽略的,因此,这就需要解读者格外细心,探赜索隐,才可能解读出文本中所隐藏着的深刻意义。

五、留心文本空白点

任何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即模糊性,给解读者留下了不确定性的“空白”。空白点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框架,其本身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召唤解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文学的召唤结构》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许多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性,它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前者向后者转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正是意义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才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空白点在给解读者制造了障碍的同时,同时也为创造性解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结尾是这样写的: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这是一段类似简笔的描写,作者勾勒了盛开时的色彩和状态,与前面的叙述部分断然分开,造成了很大的艺术空白点,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强大的阅读冲击力。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甚至对母亲只字不提?其实,作者表面写花,实在写母亲。“我”在妹妹的陪同下,“去北海看花”,是以实际行动告慰母亲:她惦记的儿女都在按照她生前的愿望“好好儿活”,像淡雅黄色的花,平平淡淡地活着;像白色的花,有尊严地、高贵地活着;更像紫色的花那样激情地活着,不屈服于挫折……解读时这样填补空白点,使文本的意蕴更加具体,更加丰满,对本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文本的空白点是文本解读过程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关键点。解读者要学会抓实这些空白点,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言外之意。

以上列举了文本解读的不同入口。其实,“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语象,甚至标点符号、跨行、脚韵,都能提供进入诗歌的‘暗’道。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⑥这句话虽然指的是解读现代诗的技巧,但同样适用于文本解读。可以说,进入文本隐秘通道的入口无处不在,但是,它只对拥有慧心和慧眼的“智慧的读者”敞开。

――――――――

注释

①⑤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264页。

②福楼拜:《致乔治・桑》,《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3期。

③张斗和:《Ade:从无意到深意》,《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6期。

④南帆等:《文学理论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