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婴儿夏季腹泻

婴儿夏季腹泻

时间:2023-05-30 09:3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婴儿夏季腹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婴儿夏季腹泻

第1篇

婴儿腹泻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一般称为消化不良,轻者称单纯性消化不良,严重者称中毒性消化不良。腹泻的病因大体上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可分为肠道内感染及肠道外感染。婴儿腹泻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

1详细询问病史

1.1 了解喂养史

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一般讲母乳喂养儿感染性腹泻少见,人工喂养者易发生感染性腹泻。

1.2 了解喂养情况

辅食添加不够者,易引起饥饿性腹泻辅食添加无规律易发生发生喂养不当所致的伤食泻。

1.3 了解腹泻发生与饮食的关系

腹泻前有无不洁饮食史,有无暴饮暴食情况,前者应考虑感染性腹泻,后者与喂养不当有关,非感染性腹泻可能性大。

1.4 了解大便的性质与伴随症状

大便次数增加,水分不多,不伴发热、呕吐、无明显脱水表现者,多系非感染性腹泻;腹泻次数明显增加,大便中水分多。常伴呕吐、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表现者,多为感染性腹泻,主要为肠道内感染;有发热等感染症状,腹泻不十分严重者,多为肠道外感染。

此外,尚需要了解周围有无类似的腹泻儿童,因有些感染性腹泻有传染性。

2常见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多见于几个月的婴儿,主要原因是食物量过多或质不当、受凉、过热或长期进食不够等,腹泻多与饮食有关,无急性感染症状,除某些迁延性、慢性腹泻外,如能注意调整饮食,对生长发育不会有多大影响。

2.1 “生理性”腹泻

不要把“生理性”腹泻当成病,此种腹泻多发生在母乳养儿,在出生不久即可出现,大便次数较一般婴儿多,为黄绿色稀便,水分不多,婴儿精神、食欲良好,体温正常,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无需应用药物治疗,多在添加辅食后,大便即可变正常。

2.2 饥饿性腹泻

见于长期喂养不足的婴儿,可因母乳不够,或生理性腹泻,或其他原因腹泻后,家长怕增加饮食加重腹泻而限制辅食的添加而引起。由于饥饿,婴儿常哭闹,烦躁不安,肠蠕动亢进,大便次数增多,色发绿,有黏液,但粪质少。婴儿食欲亢进,因长期摄入量不足而消瘦、体重不增。大便检查除外感染性腹泻后,逐渐添加饮食,腹泻即可自愈。

2.3 食伤腹泻

主要由喂养或护理不当所致。与上述饥饿性腹泻相反,是饮食过多或质不当引起,如食量过多,脂肪、淀粉、含渣食物过多,超过胃肠功能的耐受性;或由于受凉,使肠蠕动增加;或发热,使胃液及消化酶分泌减少而出现腹泻,如能仔细询问,此类腹泻均有上述某种诱因,如能及时调整饮食,让胃肠道适当休息,胃肠道功能很快即能恢复,腹泻可自愈。

2.4 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是消化系统的慢性腹泻,由于小儿对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减低所致。患儿为人工喂养的婴儿,发病缓慢,多在急性腹泻或呼吸道感染后,消化功能不易恢复而出现腹泻,粪便呈灰白色,含泡沫及脂肪,有恶臭味。除腹泻外,尚有食欲不振、面色苍白、体重不增、贫血、消瘦等。检查粪便中脂肪增多,通过饮食治疗:少进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用淀粉类食物,多用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可用葡萄糖和果糖,病情即可缓解。

3常见感染性腹泻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病毒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和霉菌性肠炎是婴儿期常见的感染性腹泻。分析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要注意流行病学、季节性、临床表现、大便性质,最后的确诊要靠病原体的检查。

3.1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多发生在夏季,所以有“夏季腹泻”之称。伴有发热等感染表现,除腹泻外,尚有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腹泻特征是大便次数多,每天十次以上,呈蛋花汤样,有腥臭味。由于水和电解质损失较多尤以电解质丢失多,故脱水明显,呈低张性,末梢循环障碍和酸中毒发生率高。有条件的可取大便培养,以获确诊。

3.2 病毒性腹泻

多发生在秋季,故称“秋季腹泻”。发病急,伴高热、烦渴、频吐,腹泻次数及性质从外观上无法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相区别,所不同的是大便无腥味,脱水性质为等渗性或高渗性,脱水症状相对较轻,末梢循环尚可见。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继承发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后,少数为全身败血症的表现之一。起病急、中毒症状重、发热、呕吐、腹泻、腹胀、水及电解质紊乱较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为重,大便腥臭、其特点为呈深绿色海水样,黏液多,可见片状假膜。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涂片染色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球菌。

3.4 白色念球菌肠炎

多发生于体弱、营养不良小儿,也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儿。患儿多伴有鹅口疮,发病稍缓慢,大便为黄色稀便,或发绿,水分不多,多泡沫,有黏液,可呈“豆腐渣”样。大便在显微镜下直接检查可见到霉菌孢子。

第2篇

肺炎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第1原因,占全部婴儿死亡的20%~30%,估计我国每年有30万婴儿死于肺炎,为了解我市婴儿肺炎死亡率及其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肺炎的死亡率,对1990~1994年177例婴儿肺炎死亡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分析,结果如下。

婴儿肺炎死亡率:1990~1994年溧阳地区活产婴儿49784例,肺炎死亡177例,平均婴儿肺炎死亡率3.6‰,处于我国6个县调查研究资料婴儿肺炎死亡率3‰~9‰的中间水平。为发达国家婴儿肺炎死亡率的7~16倍。5年婴儿肺炎死亡率分别为4.5‰、4.1‰、3.2‰、3.1‰、2.1‰。随我市医疗保健系统的发展而下降。

婴儿肺炎死亡的年龄及地点,见表1。

婴儿肺炎死亡率与季节的关系:本资料177例婴儿肺炎死亡在各季节的分布,见表2。

婴儿肺炎死亡与产科因素的关系:产科因素包括早产、窒息、胎儿窘迫、臀位产、剖宫产、滞产、过期产、胎头吸引、羊水早破等,占本组资料的67.2%,无产科因素32.8%。其中0~7天内死亡50例,均有产科因素;7~28天52例,44例有产科因素。应用相对危险度流计分析表表明,有产科因素婴儿肺炎死亡的危险度为无产科因素的6~7倍。

调查结果表明,婴儿肺炎死亡率春冬季明显高于夏秋季。春季最高(0.54%)。这可能与发病季节长江下游以春冬季为多有关。

有关研究表明,5岁以下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死亡病例中,出生2个月内儿童死亡数20%~30%。本文结果与上述研究一致。在婴儿肺炎死亡病例中,小婴儿最多(78.5%)。因此,肺炎防治重点应放在小婴儿(<2个月)组。

调查结果显示,产科因素为导致围产儿肺炎的最主要原因,并威胁着婴儿的健康和生命。特别是围产新生儿肺炎死亡均与产科因素相关。所以,做好围产期的保健,治疗孕母各种疾病及生殖道的各种感染,及时处理胎位不正等异常产科情况,可降低新生儿肺炎发病和死亡率。

由于小婴儿(<2个月)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故对产科异常的初生婴儿,可预防性的给予抗生素,同时提倡早期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普及卫生教育,使家长认识肺炎的早期体征,患病后迅速到医院就诊,是降低婴儿肺炎发病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HT][FL)]

[CSX]

医生,是患者进入医疗系统的“引路人”。作为首诊医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疾病的能力,对来诊的每位患儿在进行常规治疗中应注意个体化,辨证地实施治疗。就婴幼儿腹泻病而言,例如新生儿疾病滥用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平衡失调而导致腹泻。因饮食因素、气候因素导致的婴幼儿腹泻运用抗生素治疗会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社区医生是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为医、防、保、康、教、计一体化,责任是持续性,生前死后,所以必须通过健康教育等措施向辖区内的农牧民群众宣传介绍母乳喂养、科学喂养婴儿是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指导孕母从妊娠后期着手,合理营养,保健。产后早期开奶,按需哺乳,保持心情愉快,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等,以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实施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婴幼儿喂养策略》,建议生后6个月内完全接受母乳喂养。指导哺乳期母亲在炎热夏季或婴儿患病时不宜断奶,以免发生腹泻等消化紊乱,以降低婴儿腹泻病的发病率。同时指导农牧民群众改变喂养习惯,科学育儿,以降低婴幼儿腹泻病的发生,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社区医生是婴幼儿健康保险的最佳“守门员”,必须加强预防保健服务工作,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早期,减少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改善疾病的进程和预后,最终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社区群众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53-01

小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因所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是儿科最常见疾病之一,常发生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1岁以内约占半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发病率最高,以腹泻为主要表现,重型可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中饮食调理对小儿腹泻的治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6月~11月门诊共收治腹泻婴儿300例,其中男181例,女119例,年龄

1.1 细菌感染 年龄在14~24个月,多发生在夏季,有食入不洁食物或冰箱内久存变质食物的病史,临床表现为大便稀水样,带粘液或脓血,中毒症状较重伴有脱水呕吐,病程短,合理应用抗生素及饮食护理,约1周左右可治愈。

1.2 轮状病毒感染 年龄6~12个月,多发生在秋冬季,因以秋季流行为主故称秋季腹泻。起病时,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呈蛋花汤样,量多但无腥臭,重者常伴脱水、呕吐,为自限性疾病。通过合理喂养,脱水给予补液治疗,约7~10天可治愈。

1.3 非感染 年龄在2~6个月,原因为喂养不当,除大便改变外,无其它症状体征,大便呈黄稀便,带奶瓣,有时为黄绿稀便,主要通过饮食护理,病程长。可通过护理饮食对症治疗。

1.4 乳糖酶缺乏年龄I岁以内多见 表现为排水样稀便,并带有泡沫及酸臭味,腹泻 次数 每日3~4次或每日7~8次不等,每次量较少,病程较长者可伴有肛周皮肤发红、糜烂,粪便常规检查除部分标本中伴有脂肪球外,均无阳性发现,常规治疗效果均不佳,后改用去双糖饮食治疗。腹泻症状多在3~5天内消失,最长1周。

2 饮食护理

2.1 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想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合理的饮食护理是重要环节之一。临床研究证实,在急性腹泻时,仍有50%以上摄入的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如果禁食时间过长,势必导致体内蛋白质、热量和微量元素缺乏,使患儿免疫功能低下,致使病程迁延[2]。

2.2 饮食原则 对呕吐、腹泻严重者应暂时禁食6~8h,以利肠道休息,减少呕吐及腹泻次数,除呕吐非常严重外,一般不禁水。对母乳喂养儿,只要呕吐不频繁,就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哺。人工喂养儿恢复饮食后可先给米汤或面汤。暂时停止一切辅食,饮食的质与量,应从少量到多量,从稀薄到浓稠,逐渐增加,充足补充水分。由于腹泻和补液时,水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多,可通过维生素制剂来补充。

2.3 口服补液 轻度、中度脱水患儿可通过饮用口服补液盐来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配方[3]: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小婴儿可每1~2min喂1小勺(约5ml),如有呕吐,可停10min左右,再每2~3min喂1小勺,无脱水婴幼儿每次腹泻后可服口服补液盐10~100ml,一天可服500ml左右。轻度脱水最初4h服用量为:

2.4 饮食禁忌 禁高脂膳食。因为脂肪不易消化,而且有润肠的作用,会使腹泻加重。禁辛辣刺激性食物,此类食物可刺激消化道黏膜,导致腹泻加重。禁食高纤维食物,因可刺激消化道蠕动加快,使大便次数增多。

2.5 使用儿童益生菌制剂 病情好转,恢复饮食后可及时使用儿童益生菌制剂,如妈咪爱、合生元等制剂,可缩短腹泻病程,早日恢复健康,特别是对轮状病毒腹泻的效果更好。

3 结论

通过对300例腹泻婴儿实施的饮食护理,结果表明:饮食护理在治疗婴儿腹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非感染性腹泻以及由于滥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而导致的腹泻,以及慢性腹泻,饮食护理显得更为主要。传统治疗婴儿腹泻往往注重药物治疗,而忽略了饮食护理,药物治疗固然起效,但要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腹泻,对非感染腹泻特别是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药物治疗不但无效反而增加患儿痛苦,引起不良反应,如菌群失调,二重感染鹅口疮。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做到合理指导喂养,做好饮食护理,对提高婴儿腹泻治疗效果,减轻患儿痛苦,达到预期护理目标尤为重要[4]。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9-164.

[2] 刘厌翠,王兆莲 ,张新华.经皮绐药治疗小儿腹泻的I临床观察及 护理[J]. 哈尔滨医药.2003.23(4):81.

第4篇

治疗方法“因病而异”

在儿童发育过程中,腹泻的发生主要见于婴儿,特别是两岁以内的婴幼儿,这个阶段小孩的消化系统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腹泻。夏天蔬菜、瓜果都已上市,生吃水果的机会明显增多。如果在水果清洗过程中有疏漏,细菌就有可能被孩子吃到体内,引起腹泻。而夏天也是细菌容易生长和滋生的季节,所以相对来说,感染的机会就多一些。所谓的感染因素就是吃进去一些被污染的食物,所以家长要把好病从口入关,比如给小孩吃水果、蔬菜的时候,一定要清洗得非常干净。婴儿的奶瓶、擦嘴的毛巾都要注意及时地消毒,这样避免细菌的滋生,就可以预防腹泻。

腹泻在两周之内叫急性腹泻,两周到两个月之间叫迁延性腹泻,超过两个月的叫慢性腹泻。

如果宝宝发生了腹泻,家长首先要考虑孩子发生腹泻的原因。查找病因非常重要,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着凉引起的腹泻,首先应注意腹部的保温,如果有感染因素造成的腹泻,最好到医院做大便常规的检查。特别要提醒家长的是,到医院做检查之前,最好事先准备一份大便,这样医生可以马上做化验,做出比较明确的病源诊断。家长在孩子腹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腹泻的次数,大便的水分有多少,小孩的尿量怎么样,这些数据在医生问诊中也是很关键的。

如果大便里有较多的红血球和白血球,说明这个孩子可能是因为吃进了不干净的食物,或者被污染的奶瓶引起的腹泻,医生在治疗的时候,可能就会用一些抗生素;如果大便常规里没有红血球和白血球,仅仅是稀便,在治疗时,医生不用抗生素,我们最常用的是思密达,因为思密达是对肠黏膜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对肠道不吸收的,对孩子来说是比较安全的药物。还可以用一些双歧杆菌类,微生态制剂,比如培菲康、金双歧或者妈眯爱之类。

喂养食物成分尽量单纯

孩子发生腹泻以后,他的消化系统受到了一定的损伤,这个时候消化吸收能力就更低了,家长应该尽量让他们少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在喂养方面,根据年龄不同,选择的喂养方式也不一样。有些婴儿,尤其是四个月之内的婴儿,如果用母乳喂养,尽量坚持,因为母乳里面含有一些小孩容易吸收的成分,而且含有对孩子起保护作用的免疫球蛋白等,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如果是喂配方奶的婴儿,我们可以把奶量适当地减少或者做一些稀释;如果孩子的食物中已经加了辅食,如菜泥、肉泥、水果之类,这个时候尽量把加的辅食先减去,喂养的食物成分尽量单纯一些。

如果有的孩子腹泻时间已经超过一周,这个时候建议家长可以给他换一种免乳糖奶粉。因为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只要达到一定时同,对肠黏膜就有一定的损伤存在,肠黏膜损伤后,黏膜表面有一种双糖酶就会缺乏,随之孩子出现不能耐受乳糖的反应,无论是配方奶还是母乳当中都含有乳糖,孩子表现为一吃奶就会拉肚子。

食药疗解决孩子便秘问题

同样,便秘对于婴儿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一般来讲,如果三天没有大便就可诊断便秘了。大便没有排出来,就会影响小孩的食欲,不想吃东西;另一方面,大便当中含有毒素,一些对身体不好的物质,如果在消化道中存留的时间过长,通过肠道又吸收到体内,对孩子的健康也是不利。 如果孩子是以母乳为主,每天添加三次牛奶,建议这三次的牛奶在配方奶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添加了益生元的奶品。据我所知,现在国内市场上有一些奶粉,像雀巢力多精有一款奶粉加了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也叫gos―fos。德雷斯这样的奶粉主要是针对便秘的婴儿比较适用。

另外,这样的孩子还可以加一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的药物,比如现在医院常用的妈咪爱、培菲康之类的药物,它们通过调整肠道细菌的菌群,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有促进排便的作用。如果这个孩子已经四五天都不排大便了,这些药可能不会立即解决问题,如果这个孩子三天以上不排大便,要赶快用一些外用药物。让他立即把大便排出来,在医院里常用就是开塞露,婴儿用2~3毫升的开塞露,这是最快的见效方法。有的家长用肥皂头刺激,诱发孩子的排便反射,也可以把大便排出来。

腹痛,也许是虫卵作祟

第5篇

孩子从出生到一周岁这段时间内(婴儿期),由于身体组织器官还未发育健全,免疫(抵抗疾病)能力较弱,容易得一些病毒、病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婴儿期的孩子发育最快,需要的营养多,而胃肠适应能力和消化能力弱,很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在这种情况下,遇上夏天天气炎热,人体代谢更快,体力消耗较大,因此要使婴儿安度第一个夏天,父母和保育人员尤应加强护理,严防疾病发生。

婴儿大脑发育还不健全,体温调节中枢及皮肤散热、保温调节功能都差,在炎热天气里,如果环境温度和湿度过高,婴儿很容易中暑或出现热伤风。天气热使婴儿出汗多,体内消化液如唾液、胃液、肠液、胆汁、胰液等分泌减少,可直接影响婴儿食欲,有的发生消化不良而出现呕吐和腹泻。天热食物容易腐败变质,饮食不卫生或过食冷饮、增添辅食不当,都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系乱,甚至发生肠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父母首先要为婴儿制定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吃饭、睡觉、玩耍,甚至大便都要定时。其次注意防暑降温,要经常让孩子在较阴凉的地方休息和活动,无论室外或室内都要保持清洁卫生、通风、消除蚊蝇和臭虫。夜间不要露天睡觉,电扇不要直接吹向孩子,气温不是特别高时,尽量少用空调。要多喂水,饮水量多时,水里略加点盐(250毫升水中加0.3克盐),也可给孩子喝适量西瓜水、绿豆汤、酸梅汤等,能消暑解渴。暑天孩子每日要洗澡1~3次,保持皮肤清洁,排汗通畅,洗后还可在胸、背、腹部两侧及额部、颈部、腋窝等处扑上小儿痱子粉。出了汗要及时擦干,睡觉要勤翻身,使汗液容易蒸发。睡觉时可在凉席上铺一个小布单吸汗。

婴儿应用的食具及食品等要单独存放,并备防尘和防蝇设备。大人准备食品和食具时,要先洗手。牛奶、食品都要新鲜,食前要煮开,食具用后洗净蒸煮消毒。坚持定时定量喂食,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夏天尽量母乳喂养。3个月以内的婴儿,一般每2~3小时喂奶一次,每天喂6~7次,以后可延长至3~4小时喂奶一次,每日喂5~6次,每次喂奶以15~20分钟为宜。每天喂奶次数及每次喂奶间隔时间并非固定不变,应根据婴儿饥饿程度及母亲奶水量灵活掌握。

添加辅食要注意按婴儿消化能力及营养需要逐步增加,先添加一种,适应后再加另一种。千万不能同时加两种,或任意增加品种,以免造成消化不良。婴儿4~6个月可食米糊、奶糕、稀粥、蛋黄、鱼泥、菜末等,7~9个月可食粥、烂面、碎菜、蛋羹、肝泥、肉末、豆腐、饼干等,11~12月可吃粥、软饭、挂面、碎菜、碎肉等。婴儿辅食最好单独细做,添加应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夏季炎热时应从小量开始。孩子如患病或发生消化不良时,应暂停增加食量。

夏季不宜断奶,可推迟到秋季再断,以免引起孩子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

第6篇

婴幼儿腹泻致病因素分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通常将肠道内感染可引起的腹泻称为肠炎;肠道外感染、喂养不良、气候环境影响所引起的腹泻,称为消化不良。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居第2位的小儿常见多发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每年有1~2次发病高峰,一为6、7、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二为10、11、12月,称“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我院自2007年5月~2008年4月收治的278例腹泻患儿,对其观察护理如下。

诊 断

消化不良:①有肠道外感染症(上感、中耳炎、肾盂肾炎等)、饮食不当、气候变化等致病因素。②胃肠道症状一般较轻,每日大便数次至十余次,为黄色或黄绿色“蛋花样”或稀糊便,混有少量黏液。呕吐轻,无明显脱水或酸中毒。

肠炎:①多有特异性感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病毒、真菌等),部分可自消化不良发展而来。②胃肠道症状较重,腹泻每日十至数十次,为水样便,量多,有酸、腥或腐臭味,偶有脓及血丝。呕吐较重。③易发生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等水、电解质紊乱。④食欲减退,多有发热、精神萎靡、嗜睡、烦躁,甚至有昏迷、惊厥等症状。

临床表现

轻型:患儿表现食欲不振、溢乳或呕吐,大便每日5~6次,色黄或带绿色,含有少量黏液和奶瓣,或呈蛋花样,无脱水及全身症状。

重型:患儿表现食欲低下,食入即吐,呕吐剧烈时,呕吐物为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每天10次至更多,大便呈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有少量黏液,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症状。

治 疗

一般以调整饮食、消除病因、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为原则。

预 防

首都儿科研究所1986~1988年进行30万人次的逐月小儿腹泻监测,结果农村5岁以下小儿发病次数平均每年2.01次/人,北京市为0.45次/人,低于第三世界平均每年3.3次/人,以7~8月份为高峰,2岁以内小儿占3/4,死亡率0.51‰(第三世界平均6.5‰)。根据全国各地资料统计,婴幼儿腹泻约占儿科总住院人数的12%~24%,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遇有治疗有及时或有严重并发症如营养不良肠道外感染等情况,仍有死亡,一般医院病死率已降至1%左右。

主要方法:①鼓励母乳喂养尤以生后4~6个月和第一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夏季断奶;②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清洁每次喂食前用开水洗烫食具每日煮沸消毒1次;③母乳和人工喂养都应按时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④食欲不振或在发热初期应减少奶和其他食物入量,以水代替,最好用口服补液盐配成饮料口服;⑤夏季炎热时避免过食或食用富于脂肪的食物,婴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夏季要少穿衣服注意居室通风;⑥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肠道外感染时,应及时治疗防止并发腹泻;⑦感染性腹泻,尤其是大肠杆菌鼠伤寒或其他沙门菌和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传染性很强,易在病房内广泛传播,必须严重消毒隔离,否则易在儿科病房发生交叉感染。消毒方法以过氧乙酸烟熏效果最好,其次是用新消毒表面消毒再加紫外线照射。腹泻病例的病房最好每月用过氧乙酸烟熏彻底消毒;⑧下地玩耍的小儿饭前、便后要洗手;⑨医务人员要努力宣传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以免复发。

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甚广,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对轮状病毒已有疫苗口服的报道保护率为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

护理体会

观察大便情况: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秋冬季多见,80%为轮状病毒性肠炎。大便每日5~10次,量中等,呈绿色或蛋花样便伴较多黏液,有发霉味,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腹泻频繁,大便呈黏冻状,带脓血,伴恶心、呕吐,高热,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休克,为侵袭性大肠杆菌性肠炎。大便泡沫多表示发酵,有腐败臭味表示蛋白质消化不良,粪便上有油表示脂肪消化不良。

饮食护理:首先禁食不消化的饮食。母乳喂养者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两次哺乳间给患儿喂适量开水;人工喂养者可先给米汤或稀释牛奶,由少到多,由稀渐浓,一般不禁食,这样虽大便次数和量会增加,但患儿精神会好转。呕吐严重者应暂禁食。

补液护理:首选口服补液盐,耐心喂哺可改善轻度脱水。吐泻频繁有明显口渴尿少者,给予静脉补液,一般按等渗性失水补液,补液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并准确记录出入量,密切观察临床症状。

对症护理:①腹痛给予热敷;腹胀给予肛管排气;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烦躁时给以镇静剂;加强保暖及大量维生素的补充。②大便后洗净臀部,扑滑石粉,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臀红,已发生臀红者,可用清洁软布清洗,揩干,然后涂抹5%鞣酸软膏,每日3次,3天后臀红就会缓解。③脱水明显口唇干裂者,可用棉签蘸温开水湿润口唇;多喂开水,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发生鹅口疮。有明显“露睛”现象者,用生理盐水浸润角膜,并点滴氯霉素眼药水或金霉素眼膏保护眼睛。

第7篇

如何做到平顺断奶

所谓平顺断奶,就是断奶期母子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母乳虽是婴儿的最佳食物,但宝宝的营养总不能永远依赖母乳,母乳喂养的时间并非越长越好。随着孩子的快速长大,营养需求越来越大,若不添加辅助食品,加上母乳的逐渐减少,就会导致宝宝食欲下降或食欲异常,体重减轻,发生各种营养缺乏症,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故必须择时断奶。

1、断奶时机

那么何时断奶好呢?一般来说母乳喂养8~12个月是断奶的较佳时期。宝宝三四个月大时母乳的分泌量开始减少,特别是母亲去上班以后分泌乳量会急剧下降。在母亲上班期间,白天可用婴儿乳粉及辅食喂一二次,随着母乳的逐渐减少,在决定奶断时可以先喂辅食及牛奶或奶粉,再喂母乳。这样由于宝宝已经吃饱,吮吸无力,母乳会随之减少。喂奶先减白天,如下午下班后的一次,再去掉早晨的一次,最后才减睡前的一次。

断奶的时间最好要避开炎夏之时。若遇夏季,宜延至秋季凉爽的时候再行断奶。因为夏季是胃肠病的多发季节,在夏季断奶往往会引起迁延性腹泻,影响营养摄入。而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能保护宝宝平安度过酷暑,在宝宝患腹泻时,对于其他食物难以耐受,惟独母乳能使宝宝吸收并促进其康复。

2、合理营养

断奶只断乳,其他的乳制品不仅不能断,而且还要增加,一般每天要保证婴儿五六百毫升的乳制品。断奶实际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想到断奶就断奶。因为突然断奶,易引起宝宝消化功能紊乱、代谢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断奶后婴幼儿咀嚼和消化功能仍能有限,此时的合理喂养极为重要。四五个月的婴儿应逐渐加蛋黄、菜末、烂面、薄粥、肝泥等食物。从七八个月起哺乳次数可先减去一次(母亲已上班的话时间可提前),而以其他食物代替。断奶后一天喂食的次数宜与断奶前相同,每日四五次。注意保持足够的蛋白质及热量的供给,选用营养价值高、易于消化的动物蛋白或大豆类蛋白。

总之,要使宝宝平顺断奶,应在断奶前逐渐增加辅食以减少母乳量及次数,断奶后在适合其消化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膳食,保证各种营养素的供给,确保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

怎样正确添加辅食

辅食又称辅助食品,是宝宝身体生长、脑力发育所需要添加的食物。当婴儿渐出新牙,胃容量变大,这时在乳制品之外,渐渐添加半流质以及部分固体食物。无论从营养的角度。还是对消化器官适应性的锻炼上,都是必要的。断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添加辅食的过程,使宝宝安顺度过断奶期,进入正规的饮食――饭食,这是整个婴幼儿时期大脑营养的基础,添加好辅食就是打好这个基础。

1、循序渐进

由于婴儿胃肠功能不完善,对新添食品适应力差,易发生消化吸收紊乱,所以添加辅食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边摸索,边适应,不能操之过急。循序渐进的原则细究起来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添加辅助食品的种类由少到多,先试用一种,待三四日或一周适应后。再添一种,逐渐增多;②添加量必须由少到多,质由稀到稠,味由淡到浓,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③新添的辅食可以在每次喂奶前给予少许,因孩子正处在饥饿状态,对于辅食易于接受,待适应后改为按需要量添加;④如小孩生病或天气太热,应暂停添加新的辅食:⑤要因人而异,每个婴儿的体重、胃口等情况不同,应灵活掌握添加辅食的品种、数量及开始的月龄,家长要有耐心细致的态度。

2、正确添加

那么,怎样正确给宝宝添加辅助食品呢?

(1)1~4月龄

1-4个月的婴儿,母乳是其主要食物。大多数儿科专家主张4个月内的婴儿可以完全由母乳喂养,不必添加糖水、菜水以及其他辅助食品。但要添加维生素D剂,一般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周起,每日可添加维生素D10微克(420国际单位),采用维生素AD滴剂或纯维生素D滴剂均可。如是普通的鱼肝油,一般每次1~2滴,每日1~2次。如果母乳不足,不够宝宝吃饱,这时需要添加乳制品喂养。主要是鲜牛奶和经科学配方的专用的婴儿奶粉,多数婴儿奶粉是经过营养专家按人乳的成分而改造的牛奶,以适应婴儿的营养需要。有些奶粉对某些营养素进行了强化,如铁强化的配方奶粉,能预防缺铁性贫血,防止缺铁对智力造成的损害;钙强化的配方奶粉,有利于钙摄入量的增加,对身体发育大有益处;有的奶粉中添加了牛磺酸,对婴儿大脑的快速发育也有积极作用。

(2)5~8月龄

5~8个月的婴儿,要逐渐增加辅助食品,由液体食物过渡到半固体和固体食物。从婴儿营养的角度看,此时要补充能量、蛋白质、钙、铁和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纤维素等,如补充含铁的食物,可以从吃蛋黄开始,因为蛋黄容易吸收,较少出现不良反应,当然要用煮熟的鸡蛋黄。将蛋黄压碎,与开水或奶水混合,用小匙喂服。可以试加淀粉食物,淀粉能使宝宝获得能量,加在奶中可使宝宝吃得饱,睡眠时间延长,容易长胖。最易消化的淀粉是米汤,即在焖饭时取出一小匙米汤。待凉后喂宝宝吃,不必加盐和糖。另外尚有婴儿专用的营养米粉。果泥和菜泥是供给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可用匙刮软水果,如香蕉、苹果等直接食用,也可将切碎的蔬菜在开水中加盖焯煮一二分钟,再压碎滤出成菜泥食之。此时还要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因为宝宝开始出牙,让其咬一些固体食物,如馒头条、面包屑、饼干片等,既能促进其牙龈发育,又能增加其营养供给。

第8篇

去医院检查发现,张女士的宝宝此次拉肚子是一种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这种病毒在秋冬季容易发生,并且不同于夏季的细菌性腹泻。治疗婴幼儿腹泻,很多妈妈常使用抗菌药物,诸如庆大霉素等,甚至使用小儿不宜用的土霉素、氟嗪酸之类,但对于秋冬季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这些抗菌药是无效的。

轮状病毒腹泻,警惕宝宝脱水

对于婴儿的腹泻病,如果宝宝的精神还好,每日大便次数不超过10次,脱水不明显,则属于轻型;如果宝宝腹泻每日十余次,甚至更多,精神不好、发烧、口渴、小便量减少,伴有明显的脱水症状,就属于重型。

小宝宝腹泻严重时很容易脱水,如何观察脱水的轻重就非常重要。一般轻度脱水是指宝宝体重减轻不明显,稍有口干,眼窝和前囟凹陷,哭时泪少,尿量也减少,腹部胀、发干、弹性减弱,四肢有些发凉。重度脱水时病情严重,宝宝明显消瘦,面色发白,血压下降,脉搏微弱,明显口干口渴,眼眶内陷,睡觉时两眼皮闭不上,前囟深度凹陷,哭时没有眼泪,尿量极少甚至无尿,皮肤干枯有皱褶,无弹性,手脚冰冷,必须输液抢救才能挽救生命,严重的可能休克死亡。

补菌、补液,双管齐下

治疗秋冬季腹泻,补充益生菌和水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治疗原则。很多医生都建议使用培菲康散剂或其他一些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来补充宝宝体内的益生菌,这些活菌制剂到达体内后可以迅速抑杀病毒,并在肠道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保护菌膜,抵御致病物质对宝宝的损害,而且培菲康散剂内含三种对人体有益的活菌,三菌互相配合对杀灭病毒疗效更确切。同时可以给宝宝服用一些ORS(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或是治疗轻度脱水。一般每包ORS用温水500毫升冲泡,让宝宝随时口服,能喝多少喝多少。若脱水明显,或是呕吐、腹胀明显的患儿,应及时去医院静脉补液,控制病情。

小贴士

小儿秋冬腹泻特点

1 秋冬季腹泻如果是由轮状病毒所致,也称轮状病毒性肠炎。

2多发生于秋冬季(即每年的国庆节前后一直到春节前,每次流行时间长短 不太一样)。

3 婴幼儿发病率高,尤其是6个月〜2岁的小儿。

4 起病比较急,常伴有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即感冒)症状。

5 发病开始时常有呕吐。

6 大便呈蛋花汤样,多是白色水样,带有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化验大便时 有少量白细胞。

7 有口渴重,尿量减少,轻微腹胀等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第9篇

【关键词】小儿腹泻;综合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88-01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是儿科常见病。该病症好发于 5岁以下, 仅次于呼吸道疾病, 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1]。若治疗和护理不及时, 患儿会出现脱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中毒性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更甚者还可合并脑炎、肺炎等而危及生命。我院儿科自2013年3月~9月,对收治的128例小儿腹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8例患儿,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腹泻,符合全国腹泻诊断标准[2]。男68例,女60例;年龄

2护理方法

2.1基础护理

①严密观察病情,监测控制体温,监测代谢性酸中毒,观察低血钾表现,判断脱水程度及休克。做好消毒隔离,注意病室环境卫生,定时通风消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腹泻患儿的粪便,被污染的衣、被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衣物、尿布、用具及便盆应分类消毒,污物放入污桶内。患儿及家长做好清洁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防病从口入。②及时补充液体,腹泻轻呕吐者采用口服补液,少量多次分服并适当增加水分,以防高钠血症。呕吐不能口服者,给予静脉补液,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的原则。补液中密切观察患儿前囟、皮肤弹性、眼窝凹陷情况及尿量,3~4 h排尿,表明血容量恢复;尿量多而脱水未纠正,表明输入的液体中葡萄糖液比例过高;输液后出现眼睑水肿,说明电解质溶液比例过高。观察静脉输液是否通畅,局部有无渗液、红肿。准确记录第一次排尿时间、24 h出入量,根据患儿基本情况,调整液体入量及速度。③加强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对症用药消除口腔炎症;为患儿选用柔软布类尿布, 勤更换,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并擦干。

2.2饮食护理

①3 ~6 个月的患儿应该实行母乳喂养,若母乳不够,可以选择可靠的婴儿配方奶粉;②6 ~12个月患儿在母乳喂奶的同时,可以适当食用含有纤维素比较丰富的食物,可以有效地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并且要注意多给婴儿饮水,减轻母乳对患儿胃肠道造成的负担,③1岁以上患儿可以逐渐的停止母乳喂养,开始食用米汤,米糊之类的,也可进食少量的主食和清淡的蔬菜,对于肉末之类的肉质食品也可适当的食用,增强患儿营养和抵抗力,并要引导患儿主动饮水[3]。

2.3用药护理

①不滥用广谱抗生素。小儿腹泻多由饮食不当引起, 或者病毒感染所致。国内调查资料显示, 腹泻患儿1岁以内A组轮状病毒感染58. 5%,1岁~ 2岁为31. 2%。对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 抗菌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调,加重腹泻[4]。②对于湿热泄泻型患儿保留中药灌肠:取葛根 9 g,黄芩 9 g,黄连 9 g,山药 10 g,茯苓10 g,藿香10 g,川厚朴6 g,甘草3 g。加水150 mL,浸泡1小时,文火煎至 60~80 mL,滤渣,高温消毒备用。让患儿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头部去枕或嘱家长横抱患儿,暴露臀部,尽量抬高,用 50 mL 注射器抽吸药液 30~40 mL,接上14号导尿管,头端涂以液体石蜡,排净注射器内空气后将导管轻轻插入直肠 10~15 cm,以 5~10 mL/min 的速度缓慢将药液注入。灌肠完毕,拔出导管,用卫生纸轻轻按摩,保留 1~2 小时,每天灌肠2次,3~4 天为1个疗程。中药保留灌肠直接给药,克服了幼儿服药困难的缺点,避免了患儿服药、打针、输液之苦,且减少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对肝脏的毒副作用[5]。

2.4心理护理

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病情、补液的目的及临床意义,做到心中有数。由于腹泻,幼儿出现食欲不振、哭闹、烦躁,家长心情紧张,不知所措,要做好家长工作,取得配合。对于患儿也要做好鼓励与解释,以消除其恐惧心理。家长消除其紧张情绪,放松心情才能更好地照顾幼儿,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2.5出院指导

宣教母乳喂养, 指导合理饮食, 逐步添加辅食, 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动, 尽量避免在夏季断奶。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肠道内感染, 教育儿童饭前便后要洗手, 勤剪指甲。适当户外活动, 及时治疗营养不良、佝偻病等。气候变化应及时增减衣服, 避免受凉或过热。

3讨论

综合护理改变了住院的护理方法, 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传统的护理方法按照医嘱进行护理, 目标不够明确,综合护理是以患儿为中心,,整合多种护理措施,做到了尽早发现病情变化, 尽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前瞻性地设置并紧凑合理地安排了住院各时间段所需的各类检查、治疗和护理事项,增进了医患之间的联系, 提高了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实践证明,综合护理能使患儿获得最佳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念琼. 儿科护理学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24.

[2] 李丽慧,李春玲. 小儿腹泻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6(2):560 -561.

[3] 邓小冬.小儿腹泻的饮食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7C):145.

第10篇

【关键词】  小儿;感染性腹泻;进展

小儿腹泻是儿科的多发病,仅次于呼吸道疾病,占第二位,特别是在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更高。据有关资料介绍,每年儿童发病数约七亿五千万人次,因腹泻而死亡的婴幼儿约500~1800万人。 由此可见,腹泻是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

近20多年以来,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3]。但是,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 小儿感染性腹泻仍是医学的重要难题之一。致腹泻的新病原体不断涌现和一些老的病原体重新活跃或菌种基因变异等, 均给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挑战。

1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现状

1.1 病毒性肠炎仍居于首位

病毒性肠炎又称流行性腹泻,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4,5]。本病在全世界分布较广,可见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每年全世界死于轮状病毒感染者约100~500万人。本病多发生于秋季,常延续到冬季,其它季节也可见到。6个月内的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所以发病者较少,最常见的年龄为6个月~2岁。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腹泻,哐吐,部分病例可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外观可为黄绿色水样便,最终确诊需经粪便电子显微镜检查找到轮状病毒。本病为自限制致病,多数在1周内自愈。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性药物,主要为对症处理,其主要措施为纠正脱水。

1.2 细菌性痢疾仅居其次

从临床资料而论,中毒型痢疾的发生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出现的时间不只是在发病最初的l~2天,也可见于病后3~4天。从大便性质而言,在婴幼儿患者中典型的脓血便并非常见,仅见于少数病例,相比之下,以粘冻样大便则为多见,可见于半数以上的病例,其次是稀水便。因此,仅以大便外观,难以确证为细菌性痢疾,而需经大便显微镜检查方可得知。在抗菌药物治疗方面,痢疾杆菌对化学药品的耐药性日渐突出,敏感性降低。从药敏试验观察,痢特灵、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较为有效,当然各种菌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6,7]。

2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感染性腹泻的病原种类多种多样,以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最为多见。

2.1 病毒性感染性腹泻

病毒性肠炎是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最主要原因。引起肠炎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小圆病毒等等。其中以轮状病毒肠炎最为多见。轮状病毒所致的腹泻以秋末冬初发病最高,多见于婴幼儿,其临床特点为大便水样,多伴呕,多数发热较重,还伴有有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8,9],但从未在呼吸道中分离出轮状病毒,另外,本病有自限性,一段时间后可自愈。

2.2 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性感染性肠炎也是引起小儿感染性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细菌性肠炎的细菌种类也很多。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条件引起肠炎的细菌种类也不尽相同。另外,近年来我国细菌性痢疾已明显减少,沙门氏菌肠炎发病率无明显变化,空肠弯曲菌肠炎发病率则明显升高。本病临床特别以婴儿多见,以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腹痛等为主要表现。

2.3 真菌性肠炎

消化道是真菌侵入体内的主要传染途径,对健康和生命都有较大的威胁[10]。过去本病甚为少见,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放射治疗等广泛的应用,肠道感染的疾病也日趋增多。在我国引起肠炎的真菌主要有念珠菌、放线菌、毛霉菌、曲菌、隐珠菌等,其中以白色念珠菌肠炎最为多见。

3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方法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可根据大便性状、粪便镜检、发病年龄及流行季节估计最可能的病原,以作为用药的参考依据,此时统称为急性肠炎。①水样便性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惑染;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的婴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小儿发生在夏季以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可能性大。②如水样便腹泻不止或有频繁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体征要考虑霍乱。③如病人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可考虑为细菌性痢疾,此外也应考虑侵袭性细菌的感染,如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氏菌肠炎等。④血多脓少呈果酱样便多为阿米巴痢疾。有的条件下还应进行细菌、病毒、寄生虫及原虫病原学检查,病原明确后应按病原学进行诊断,如细菌性痢疾,霍乱,鼠伤寒伤门氏菌肠炎,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轮状病毒,肠原病毒肠炎,兰氏贾第鞭毛虫肠炎,隐孢子虫肠炎,霉菌性肠炎,阿米巴痢疾等等。

4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方法

4.1 饮食治疗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倡导下,饮食治疗在腹泻病中已得到推广[11]。有研究表明,腹泻的急性期严重呕吐者需先禁食8~12 h,好转后开始喂奶,最好以母乳喂养;腹泻较重,禁食及入量不足期间由静脉补充液体。强调腹泻患儿继续喂养,饮食需适应患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好参考患儿食欲、腹泻等情况,结合平时饮食习惯,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于严重腹泻患者,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较重,若全乳喂养可加重腹泻症状,甚至可引起酸中毒,应先以稀释奶、发酵奶、奶谷类混合物、去乳糖配方奶喂哺,并逐渐增至全奶。期间注意观察,当小儿能耐受即应恢复正常饮食。脱水严重、呕吐频繁的患儿,宜暂禁食,先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待病情好转后恢复喂养[12,13]。

第11篇

对已知病原需结合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史;对新病原的确定,更要求病儿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升高≥4倍及有对照观察,即急性期粪便病原检出率明显高于恢复期及无腹泻的对照组;1982年石家庄会议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统称为小儿肠炎。

病史和查体

接触史 主要是与其他受累个体的可能接触导致,尤其是日托中心的儿童。

饮食史 需注意水源及家禽、牛奶的摄入和鱼的来源。

孩子在青春期滥用轻泻药物常可导致渗透性腹泻。

抗生素的应用 艰难梭状杆菌。

急性腹泻的病因多与感染、药物或添加新的食物等有关。急性腹泻,不仅是急性结肠炎,还应该考虑最近摄入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一种并发症,非甾体抗炎药是急性腹泻的一种高危因素。

旅游史 对流行的病因和季节性变化很重要。应询问旅游所到之处是否有饮水被污染(内阿米巴屑)或进食小儿腹泻病的诊断被细菌(大肠杆菌)感染的肉或被贾弟鞭毛虫感染的淡水(井水)。

其他全身症状 如发热、胃肠道出血、疹或呕吐。

特殊的感染和肠道的炎性疾病有相关的全身症状。有报道部分病人合并动力型肠梗阻。腹部触痛见于大肠杆菌感染;肠外症状,如癫痫发作等见于志贺杆菌感染;排除骨髓炎后,骨和关节疼痛见于沙门菌感染;皮疹见于伤寒。

大便中有潜血或显性出血 急性血便和发热一般表明有细菌性感染(志贺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弯曲菌)或阿米巴病。然而,这些相同的症状也可出现血小板减少症、贫血及氮质血症;紫癜性疹有溶血尿毒综合征或过敏性紫癜。

诊断依据

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病 持续时间短,病程2周;婴儿的排便量超过10g/(kg・日);3岁以上儿童,排便量与成人排便量相当,而且排便量大于200g/日。

迁延性腹泻病 病程在2周~2个月;对其中病情严重者称为“难治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 病程>2个月。

病情分类

轻型,无脱水、中毒症状;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廓、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病因分类

感染性腹泻病包括痢疾、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病分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病、症状性腹泻病、过敏性腹泻病及其他腹泻病。

临床诊断

根据腹泻病程、大便性状、大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估计最可能的诊断。如:急性水样便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细菌感染。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发生在夏季以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可能性大。水样便或米汤样,腹泻不止伴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要考虑霍乱。病人粪便为黏液便或脓血便,要考虑细菌性痢疾;如血多脓少,呈果酱样,多为阿米巴痢疾。

此外,要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菌肠炎等。

病因诊断

第12篇

宝宝出世后,就以妈妈的奶水为食物。母乳营养全面丰富,利于消化吸收,又能帮助抵抗疾病。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宝宝日益长大,营养需要逐渐增加,母乳的质和量,渐渐显得供不应求。据测定,从出生后第二个月起,母乳提供的蛋白质及矿物质已嫌不足;6个月后,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也不能满足婴儿需要。因而,必须顺应宝宝身体发育的需要,改用大自然提供的食物来喂养,提供营养,这就要断奶。这种改变,虽然必要,但对小宝宝来说,不是一件小事,可能因为一下子不适应,弄不好,会造成营养缺乏,生长速度减慢。不少人家给一个小宝宝断奶,全家乱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有的将孩子与妈妈隔离开来,有的在上涂上辣椒水或苦瓜汁……弄得可怜的小宝宝日夜啼哭、面黄肌瘦。怎样给孩子科学断奶呢?这个妙法,可概括为从“喧宾夺主”到“反客为主”。

选择断奶时机

一般认为,婴儿出生后10~12个月断奶最为适宜。此时婴儿消化器官发育渐趋完善,咀嚼及消化吸收能力大大增强。另外要注意的是,断奶必须在孩子身体健康状态良好时进行。

断奶季节以春季或晚秋为好。夏季气候炎热,婴儿食欲下降,断奶易造成喂哺困难及消化道疾病;而寒冬是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婴儿容易得病,应尽量避开。

“喧宾夺主”法,是给宝宝逐渐添加辅食,使其适应而逐渐失去对母乳的兴趣,直至不愿吃奶,达到自然断奶的目的。

添加辅食宜早,从出生后两个月开始加喂米汤、菜汤、果汁;4~5个月加喂蛋黄、菜泥;8~9个月加喂肝泥、鱼泥、粥、面条等食物。即使母乳充足,宝宝吃不完,也应该在2~4个月时开始喂辅食。自6~8个月起,逐渐减少哺乳次数。一天可以先减去一次,由牛奶、豆浆或鸡蛋羹代替,以后根据婴儿对新添加食物的适应情况,再试行减少喂奶次数。同时将口味从单一逐渐改变为多样。到6~7个月,宝宝乳牙已部分萌出,食物可从流质逐步过渡到半固体、固体,由泥、粥、羹状变为末、小碎块,慢慢适应。

添加辅食要注意品种丰富,搭配合理,营养全面,让宝宝多吃一些瘦肉、鱼、蛋、豆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添加时从少量开始,等宝宝适应后,再添另一种。每次添加新食物,都应仔细观察宝宝有无腹泻、过敏等不良表现。

如果母乳量甚多,或当地缺乏牛奶和代乳品供应,断奶时间可以稍稍推迟到1岁半左右,但仍必须加喂其他食物。否则,因断奶过晚,母乳难以满足日渐长大的孩子生长发育需要,再不添加辅食,容易造成孩子发生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缺乏症等,也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或造成偏食习惯。

单独选择食物

完全断奶以后,原来的辅助食品即转变为主食,即“反客为主”。宜单独选择食物,单独烹调制作,不宜与成人“同甘共苦”。食物选择要做到富有营养,易于消化,品种丰富,搭配合理,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包括钙质)及微量元素供应。可根据每日热量、营养需要和婴儿消化能力,选择米、面、瘦肉、鱼、蛋、虾、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食物。有条件者,每日补充200毫升牛奶或豆浆,以补充蛋白质不足。每日进食4~6餐,食物要注意卫生、新鲜、冷热适中。孩子味觉敏感,口味不宜酸、辣,也不宜过分香、甜、油腻,以免影响食欲。应避免给孩子吃有骨和刺的食物,以免卡住。花生米、黄豆、瓜子之类的小干果,可能会意外呛入气管,发生危险,也不应给断奶不久的宝宝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