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宋史何灌传

宋史何灌传

时间:2023-05-30 09:39: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宋史何灌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南宋权臣韩(音tuō)胄挑起了对金国的战争,史称“开禧北伐”。

韩胄何许人也?宁宗赵扩的皇后姓韩,他是韩皇后的叔祖父,以外戚执掌朝政14年。由于他专权跋扈、排斥异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便欲乘金国衰弱之际建立“盖世功名”,以巩固自己的权势。可是,当时宋国的境况又如何呢?由于韩胄长期擅权,内贬贤臣,外无良将,早已是民穷财匮,原本衰弱不振的南宋小朝廷益发腐败不堪。韩胄却看不到己方的弱点,决意北伐。

战争刚一开始,作为主动进攻的南宋一方倒也打了一些胜仗,攻下泗州、新息、褒信、颍上、虹县等地。韩胄大喜,命令各路宋军奋勇前进。可惜接下来的情况就不太妙了:宋将郭倪攻宿州大败,李爽攻寿州也大败,皇甫斌惨败于唐州,王大节溃师于蔡州。十月,金军分兵九路,全线出击,连克光化、枣阳、江陵、信阳,“淮西县镇皆没于金”,敌骑直抵长江北岸,张扬旗帜于沿江上下,一时“江表大震”。在这关键时刻,宋将吴曦又以川蜀重地降金。虽然过不多久,吴曦就被其部下所杀,四川又重新纳入南宋的版图,然而这一事件毕竟对连吃败仗的宋军产生了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

仗显然是打不下去了,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礼部侍郎史弥远等密谋刺杀了韩胄,并函其首级送给金人。翌年即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两国重订和约:南宋给金国的“岁币”由原来的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增加至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宋另给金“犒军银”三百万两;金放弃新占领的濠州等地。这就是“嘉定和议”。元人修《宋史》时,将韩胄与蔡京、秦桧、贾似道等一并列入《奸臣传》,这或许有点过分。然而他不知己不知彼,仓促北伐,用人不当,终至惨败,给国家与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则是不争的事实。

二、一代名将崭露头角

然而,出人意外的是,就在南宋“诸将皆败”的紧要关头,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下级军官却屡挫强敌,杀得金兵丢盔弃甲,望风而逃。

这个下级军官叫毕再遇(1147―1217年),山东兖州人。郭倪为山东、京东路招抚使时,命令毕再遇与统制官陈孝庆攻取淮河以北的泗州。毕再遇要求率领敢死队打头阵,郭倪就给了他87个士卒。金人已经刺探到宋军“克日进兵”的情报,便关闭榷场、紧闭城门,准备应战。毕再遇对陈孝庆道:“敌人已经知道我们进攻的日期了。我们必须提前一天进攻,才能出奇制胜。”陈孝庆同意了,毕再遇就率领87名勇士渡过了淮河,直逼泗州。泗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命将陈列着旗帜、戈矛的战船驶到西城的石屯之下,摆出欲强攻西城的架势,自己则率众沿着陡峭的山路直趋东城南角,并第一个登上城墙,杀死城头金兵。众勇士随后也攀缘而上,杀死金兵数百。守城金将不知宋兵来了多少,急率部分溃乱的士卒,开北门仓皇而逃。东城拿下了,西城尚在坚守,毕再遇于城上竖起宋军旗帜,大声呼唤道:“大宋毕将军在此,你们这些中原遗民,还不快快投降!”这一招果然有效,过不多久,西城一个知县便缒城而下,乞求投降;西城人心浮动,宋军没费什么力就攻下了。郭倪闻讯大喜,亲自前来犒赏士卒,并拿出御赐的刺史牙牌,赏赐给毕再遇。再遇推辞道:“国家黄河以南失陷了81州,今天才夺得泗州两城,就当上了刺史,如果往后有人立下更大的功劳,那又用什么来赏赐呢?再说招抚大人总共从朝廷那儿才得了几块牙牌?”坚决不肯接受。郭倪想想也是,就提拔毕再遇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环卫官”。

紧接着,郭倪调大将李汝翼、郭倬进攻宿州,陈孝庆为后应;毕再遇率480骑为先锋,进攻徐州。毕再遇率军西进,抵达虹县时,却见李、郭二人率领残兵败将狼狈而来。毕再遇惊问缘由,二人答道:“宿州城下发大水,我军出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经被金兵生擒活捉了。”毕再遇不为所动,命令众骑士快速前进,到达灵璧时,又遇到陈孝庆屯兵于凤凰山,也正准备撤退。毕再遇奋然道:“宿州之役虽然没打好,然而胜败是兵家常事,怎能因为这点挫折就丧失了锐气?我遵奉招抚大人的将令去攻取徐州,虽然是途经此处,却宁愿战死于灵璧北门外,不愿被敌人追杀于南门外啊!”正在这时,郭倪派人送来书信,命令陈孝庆“班师”。既然统帅命令撤军,毕再遇自然无可奈何,便对陈孝庆道:“郭倬与李汝翼的部队既已溃败,我们这一退,金兵必然会乘胜追击,那就由我来断后吧。”果然片刻功夫,金兵5000骑已分成两路,猛扑过来。毕再遇令敢死之士20人守卫灵璧北门,自己率领400余士卒,直向敌阵冲去。金兵望见“毕”字大旗,惊呼道:“毕将军来了!”急急掉头而去。毕再遇手舞双刀,奋勇直追,杀敌无数,铠甲上溅满了金兵的血迹,一直追赶了30余里。一员金将手持两柄铁锏,恶狠狠地跃马而来。毕再遇左手持刀架住其双锏,右手一刀猛斫其胁,金将惨叫一声,堕马而死。此时其余宋军都已从灵璧撤退,唯独毕再遇所部留而未动。估摸着其余宋军至少已经退出20里外了,毕再遇才命令将带不走的军用物资放火烧毁,然后从容撤退。部下不解地问:“为什么昨夜不放火烧毁,却选在大白天呢?”毕再遇叹道:“进军容易撤军难。夜晚火光冲天,敌人很快就会探明我军意图,定会乘势追杀;白天烟尘滚滚,不易察觉,何况他们刚刚受创,不敢迫近,我军各部才能安全撤退啊。”

退回泗州后,毕再遇因功勋第一,被提拔为武功大夫、左骁卫将军。六七月间,宋军放弃泗州,毕再遇奉命率部驻守淮河以南的盱眙,此时他属下的军队已经将近两万人了。这年冬天,金兵渡过淮河,进围楚州。宣抚司檄令毕再遇率兵救援,另派段政、张贵二将代他镇守盱眙。可是毕再遇刚一离开,金兵就来进攻,刚刚到任的段、张部猝不及防,一惊而溃,金人轻易地拿下了盱眙。毕再遇闻讯,为避免后顾之忧,立即回军,迅速收复了盱眙,然后留下守城部队,再次东进楚州。当时围城的金兵有7万余人,毕再遇对部下说:“敌众我寡,难以力敌,必须用计谋取胜。”金军的粮食囤积在淮阴,有3000人守卫;另有3000艘粮船停泊在淮河的支流大清河上。毕再遇命统领许俊率领敢死队携带火种,人衔枚、马摘铃,抄小路直趋淮阴,分成50余队,于二更时分悄悄地潜入金人的粮车之间,以哨声为号,同时举火。黑夜里金兵辨不清虚实,惊慌逃窜,粮草被焚烧一空,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23员将领被生擒活捉。

这一偷袭战虽然打得很漂亮,可是形势仍然很严峻:金兵已经从黄狗滩渡过淮河,涡口宋将望风而逃,濠州、滁州相继失守,安丰城亦被攻破。毕再遇对诸将分析形势道:“楚州城坚兵多,敌军粮草又被焚毁,一时不会对楚州形成威胁。我最担忧的是淮西一线啊,而六合尤为要害,金兵必然会拼力进攻。”于是率军急趋六合。六合在长江以北,是古都金陵的屏障,毕再遇刚刚抵达六合,金军的先头部队已到距离六合仅25里的竹镇。毕再遇登城察看一番后,命令偃旗息鼓,伏兵于南土门畔,设弓弩手于土城之上。金兵尚不知毕再遇已到了六合,以为此城也能像濠州、滁州那样一举攻破,便大摇大摆地来到城壕边。突闻一声梆子响,刹那间城头万弩齐发,金军人马纷纷中箭倒地,顿时乱成一团,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又闻城内战鼓齐鸣,但见城头旌旗并举,宋军已大开城门,奋勇杀来。金兵吓得魂飞魄散,扭头就逃。宋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先头部队虽然吃了亏,金军的10余万主力却蜂拥而来,将六合城围得水泄不通。毕再遇镇定地指挥守城,金军欲焚烧城外的屏障坝木,又欲掘濠水灌城,都被宋军用强弓硬弩射退,损失惨重。然而时间一长,城中的箭快用完了,怎么办?毕再遇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命人张起青罗伞盖,往来于城上。金兵以为是宋军主将,争先恐后地弯弓搭箭,向城头射去。于是一会儿功夫,“矢集楼墙如猬”,宋军没费什么力气,竟获羽箭20余万支!这是一个真实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宋军的防守力量陡然间大大增强。金军不断增兵,环六合城搭起的营帐,绵延竟达30余里。毕再遇却丝毫不为所动,并令宋军临门奏乐,以示闲暇。然而金兵只要稍有疏忽,毕再遇就出奇兵袭击敌营。金兵日日夜夜不得休息,弄得疲惫不堪,只得撤退。毕再遇知道金兵不会甘心,定要再来,便亲自率兵夺取了城东的野新桥。果然,金军再次包围了六合,毕再遇从敌人背后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城上宋军见金军已乱,又开城杀出。金军腹背受敌,大败而逃。毕再遇一直追到滁州,碰上大雨雪,才胜利而归。这一仗,不但彻底解除了六合之围,还缴获骡马1531头、马鞍600副,衣甲旗帜不计其数。

开禧三年(1207年),毕再遇因功授职为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封骁卫大将军。其时金军围困楚州已经3个月了,列屯城外的营寨长达60余里。毕再遇部署众将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分道挠击”,不断给金军以重创。女真人原本是关外一个马背上的民族,灭辽、灭北宋后占据了黄河流域,渐渐地也学会了水战,并常常以“水柜”取胜。据《宋史・礼志十六》载: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经常于汴河之中“观习水战”,其中就有“水柜”、“水”等水战器具,究竟是怎样一种样式、怎样一种设置,今已难以查考,或许是类似于韩信淹龙且,关羽水淹七军之类的以筑坝放水打击敌军的战术。总之,在这场战争中,宋军亦常常被金军水柜淹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李汝翼、郭倬的所谓因“宿州城下发大水”而败,或许就是受到水柜的攻击。如何对付水柜,毕再遇自有妙计:他令部下半夜里扎了几千个草人,穿上衣甲,戴上头盔,插上旗帜戈矛等,排成阵势,于黎明时分擂起战鼓,佯装进攻。金人于睡梦中惊醒,迷迷糊糊地以为宋军真的攻过来了,急忙放水柜冲击――眼看着“宋军”又被冲得七零八落,正在高兴时,天色已经大亮,却见漂浮水中的并非宋军尸身,而是一个个俨然人形的草把儿,顿时沮丧不已。就在这时,毕再遇已率领真正的宋军冲杀过来,金军再无水柜可放,又猝不及防,自然是大败亏输,仓皇逃命,折损了无数士卒。有时候,毕再遇率骑兵至金营挑战。金兵大队人马出来迎战,毕再遇且战且退,金兵怕有埋伏,止步不追;毕再遇却又返身杀来。这样连续多次,看看天色已晚,毕再遇先将己方的战马喂饱,再将拌着香料煮熟的黑豆遍撒于路,然后又上前挑战,又诈败而退。金兵鼓勇追来,谁知,金兵的战马一天来东跑西追,又饿又渴,闻到地上有香喷喷的黑豆,埋头就吃――任你马背上的骑士如何用鞭子抽打,也不肯再前进一步。转眼之间,毕再遇已调集宋军,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早已乱成一团的金兵哪有回手之力,黑夜之中又不知宋军究竟有多少,只有任砍任剁的份儿了。结果,金军“人马死者不可胜计”,毕再遇又打了一个漂亮仗。有时候,两军对垒,金军援兵纷纷而来,毕再遇知道寡不敌众,不能硬拼,便于某天夜里突然拔营而去,悄无声息。而在其营垒里,旗帜照样飘扬,战鼓仍然擂响。又相持了几天,金军大举攻进宋营,才知道宋军早已全部撤走了,只有数十只羊被倒绑着,前腿置于鼓上,群羊挣扎不止,战鼓便长擂不息。金人连呼上当,却已追赶不及。在毕再遇神出鬼没、连续不断地沉重打击下,金军只得撤兵北去,楚州围解。毕再遇亦因功兼知扬州、淮东安抚使。

三、历史的遗憾

毕再遇确实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才。他机变百出,料敌如神,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并采用相应的对策以出奇制胜,这是“智”;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屡挫强敌,这是“勇”。《宋史・毕再遇传》说他“姿貌雄杰,早以拳力闻”,“武艺绝人,挽弓至二石七斗,背挽一石八斗,步射二石,马射一石五斗”。“锐志恢复”的宋孝宗赵(音shèn)召见了他,亲眼看他演示了武艺后,非常高兴,赏赐毕再遇以战袍与金钱。作为一名将领,毕再遇还善于治军。他手下的那支“敢死军”,虽然其中不乏豪杰之士,大多却是些桀骜不驯的亡命之徒,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之间往往互不服气,素不相能,却都为毕再遇的胆略所慑服,忠义所激励,军法所约束,最终心甘情愿地供其驾驭,成为当时宋军的劲旅。在淮阴夜袭金营的许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更可贵的是,毕再遇还对军事装备进行了改良。针对宋军装甲过重的弱点,毕再遇制造了一种长不过膝、披不过肘的轻甲,头盔的重量也有所减轻,马甲则不用金属,换为皮制,车牌也以木头制成,并于下面安上转轴,使得一个士兵就可推可举。毕再遇部擅长野战,行动神速,以不足两万人纵横驰骋于两淮之间,使10余万金兵损兵折将,一筹莫展,应该说,这些军备革新也起了不少作用。

然而,遗憾的是,毕再遇生活在一个连著名的岳飞也要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的历史时代。清人王夫之是这样形容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的: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无恢复之臣;宁宗朝则既无恢复之君,也无恢复之臣。在这样一个历史时代里,南国之士只能无奈地嘲讽:“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北国人民更是悲愤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毕再遇,毕再遇,你纵有壮怀激烈之情、万夫不当之勇、鬼神不测之智、善于驭众之才,然而生不逢时,也只有徒然慨叹金瓯之缺、偏安之恨而已。

《宋史・毕再遇传》说他:“(嘉定)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嘉定十年即公元1217年。宋孝宗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即位,翌年改元隆兴,并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主持北伐。可惜张浚徒有主战之志,却无将略之才,何况他心胸狭窄,曾杀害南宋早期的抗金名将曲端,又曾排挤过岳飞,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结果,宋军虽然开始取得了一些胜利,却惨败于符离之役。这一来宋孝宗的信心严重动摇,不得不于隆兴二年(1164年)与金国订立了“隆兴和议”。从隆兴和议到开禧北伐这40余年的时间里,宋、金之间基本上相安无事,毕再遇也就一直默默无闻。到了开禧年间战事再起,毕再遇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将了。他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升起于夜空之中;他是一位银发老将军,他却又是一颗刚刚升上夜空的新星。

第2篇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在进行高考第一轮复习,这个阶段的文言文阅读重在打基础,所谓“广积粮,缓称王”,同学们不宜操之过急、急功近利:而应充分把握文言文的特征,掌握复习要点,配以适当的练习,便能为之后的“总攻”做好铺垫,二、三轮复习也能事半功倍。

第一步 弄清结构的三大特性

1.行文具有对应性,适用蒙读法

文言文考查篇章通常是纪传体,而纪传体一般结构是:首段交代姓、名、字、号、官职、身份、地位、品格、能力、操守等;之后的段落往往会对人物的身份、地位、品格、能力、操守等进行逐一例证。

所以文言文阅读可以采用“蒙读”的方法。即根据前后对应的特性,凭借前文交代的人物特征,“蒙”出各个段落的大概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逐一落实字词含义,通过通读(勾前挂后)拉通文意,使文意“达”。

2.文思具有跳跃性。适用补读法

文言文的行文中,前后语句往往有许多省略成分(如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代词“之”等),所以阅读时应有意识进行“补读”,把省略的部分补全。同时再借助“猜读”“蒙读”,使文意“雅”。

3.文字有单音节性,适用诗读法

现代汉语多词语、词组,而文言文往往以字为单位来表情达意。如“逐”即“追逐”,“调”即“调任”。阅读文言文,要像读古诗一样,对每个字的意思用心体会,字里行间往往暗藏玄机或透露出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 把握内容的两大重点

对文言文结构有一个宏观的定位之后,就好比走路时有了基本的经验,知道这里是斑马线可以过马路,那里是自行车道要注意避让往来的自行车。这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不忽略各个要点,同时提防各种陷阱。但这不够,我们还必须深入内容。去寻找阅读的深层次方法。

1.依据文体,总体把握

整体阅读才能宏观把握材料,并准确地评析人物和事件。

如纪传体包括单纯的名人记事(多截取正史),如2011新课标全国卷《宋史・何灌传》;闲闻轶事(多为野史片段、笔记),如2011天津卷顾炎武《日之录》;还有自传或作传(多以记叙为主、议论抒情为重点来借古讽今、借人言志),如2011湖南卷《严棋先文集序》。

此外,高考还会涉及诸子散文(一般从《论语》《孟子》《贞观纪要》等文言作品中节选)、书信和应酬类文章(往往因事说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人讥世等)、山水游记、访友奇闻、读书偶得、闲谈见志等。

复习中应根据不同文体的内容特征,借助注释,勾前挂后,理通文意。

2.虚词实词,阅读核心

同学们在一轮复习中要花大力气积累高考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准确判断出虚词的用法,才能在阅读中串联起全文的义理。考纲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平时要多总结归纳。如“而”有8种基本用法:①秦强而赵弱(并列,不译),②竟死于秦而归葬(顺承,后来),③举世混浊而我独清(转折,却),④吾恂恂而起(连接状语,表修饰),⑤吾攻赵,旦夕且下,而诸侯敢救赵(假设,如果),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⑦拔倒撞而破之(递进,而且),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表限制,罢了)。

其次,逐步积累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实词。重点是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同义及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的“反”(翻转。复同覆,覆转义);词类活用,如“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的“君”(名作意动,用国君礼对待)“兄”(名作意动,用兄长礼对待)等,都需要牢固掌握。

如果说知道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就架起了通晓文言文内容的桥梁,那么掌握了实词,就能在这些桥梁中穿梭自如,到达阅读王国的核心。

再次,要在掌握虚词、实词的基础上,掌握文言句式。需要做到:(1)区分常用的6种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介词短语后置,定语后置句,被动句;(2)重点关注文言中有固定用法的句式,例如①孰与(比……怎么样),②指示(指点给……看),③无以(没有……用来),④以示(把……给人看),⑤奈何(怎么),⑥先后(在……之前,在……之后),⑦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⑧内外(对内,对外),⑨所以(表原因,表凭借,表方式),⑩加胜(占……上风,胜过),⑥加兵(侵略,侵占),⑩唯……孰乎(希望……仔细地),⑩无乃……乎(岂不是……吗),⑩窃计(私下打算),⑩东向、面南、虚左、袒右、西河、山东、江表,关西等。

同时还要注意语义被动句:①行文中有被动语,如“其行廉,故死不(被)容,(昏君奸臣容纳)”,②官职变化中含被动义,如“屈平既绌”译为“屈平已经(被)罢免官职”。

通过一轮复习的广泛积累,同学们再针对自己的不足,在第二轮或综合复习中专题突破,文言文的应试便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三步 辅以适量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的复习。要坚持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的原则,采用先传记后策论,先记叙文后散文,先单一后综合,先练习后改错,先做当年高考题再做其他题的方法。

江天―传(节选)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日:“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奇其才,每试辄拨置第一。

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迤。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

至:纯厚

B.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

知:赏识

C.大帅购天一甚急。

购:购买

D.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

谢:感谢、谢绝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语议相同的一组是( )

A

躬畚土筑垣以居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

公幸勿为我母虑也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C

间出逆战

时时而间进

D

所杀伤略相当

岂非计长久子孙相继为王

3.翻译下列语句。

(1)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

(2)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

参考答案

1.A.购:悬赏缉捕。

第3篇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二]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④不如也。”部使者荐⑤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⑥。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⑦手版⑧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周敦颐传》)

【注】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狱:案件。④吏:官吏。⑤荐:推荐。⑥司理参军:官名。⑦委:抛弃,扔弃。⑧手版:即笏(hù)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蔓不枝

青树翠蔓

B.予观夫巴陵胜状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诚宜开张圣听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语段一借莲抒怀,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4.周敦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两个语段的文意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5、6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的表达效果。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表达的意旨是什么?

(二)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裕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①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②。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③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④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⑤,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①属:撰写。②进士第:考取进士,又叫进士及第。③翕然:形容一致。翕,也可说成聚集。④南:向南。⑤瞑坐:闭着眼睛坐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以中有足乐者

B.色愈恭,礼愈至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执策而临之(《马说》)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3.结合语段一的结尾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说说宋濂求学的艰辛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两语段都写到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5、6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三)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B.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C.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D.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

4.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语段一中的第二段相比较,两者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6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请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请分析颈联中的“孤”或“圆”字妙在何处。

(四)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二]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②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③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④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下人:迁就他人。③枉:违法曲断。④即:假如。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语段一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观点的?

4.两个语段在内容上所讲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5、6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塞下秋来风景异”妙在何处。

6.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②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②上:指统治者。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浊浪排空/怀旧空吟闻笛赋

B.不以物喜/无从致书以观

C.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

D.非丝非竹/不得而非其上者

2.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语段一中的两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范仲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对孟子“

, ”(用原文内容填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人都强调要关注“ ”的生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6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设问起句,表达了诗人对岱宗的疑惑和向往之情。

B.“齐鲁青未了”是以距离之遥远来烘托泰山的高大巍峨。

C.“决眦入归鸟”表明诗人留恋美景,时已薄暮仍在凝望。

第4篇

关键词:东方朔;神异经;西汉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神异经》,《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载入史部地理类,《新唐书・艺文志》载入子部神仙类,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郑樵《通志》《宋史・艺文志》载入子部小说类,它们的分类都有其道理和依据,这说明《神异经》如同《山海经》一样,内容丰富驳杂,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涵。现在人们一般按其内容的虚构性和繁富驳杂特点,将其看作是一部博物志异类小说。

《神异经》作为我国古代博物志异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人们对它的研究已经比较多,但仍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譬如它的作者和创作时代问题就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关于《神异经》的作者和创作时代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种意见:

其一,认为作品由东方朔撰,张华注。自《隋书・经籍志》到宋代的书目大都如此记载,然自陈振孙最早提出质疑后,人们开始怀疑和否定这种说法,现在学者们已经基本否定了这种观点。

其二,认为作品是六朝人托名东方朔所作。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明代学者胡应麟,他在《四部正讹》卷下《神异经》《十洲记》条下说:“《神异经》《十洲记》俱题东方朔撰,悉假托也。其事实诡诞亡论,即西汉人文章,有此类乎?《汉志》有《东方朔》二十篇,列《杂家》,今不传,而二书传,甚矣,世好奇者众也。” [1] 62 其后四库馆臣、周中孚、鲁迅、台湾学者周次吉等都持“六朝说”,鲁迅先生说:

称东方朔撰者有《神异经》一卷,仿《山海经》,然略于山川道里而详于异物,间有嘲讽之辞。《山海经》稍显于汉而盛行于晋,则此书当为晋以后人作;其文颇有重复者,盖又尝散佚,后人钞唐宋类书所引逸文复作之也。有注,题张华作,亦伪。[2] 31

这个说法看似有理,但《神异经》的主要思想观念是阴阳五行思想,而六朝时的主流社会思潮是玄学,其时阴阳五行思想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摒弃,故而《神异经》的思想观念与六朝时的社会思潮不合。

其三,认为作品产生于东汉末期以前。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清代学者段玉裁,他在《古文尚书撰异》卷一中说:

又按:《神异经》:“南方有人,人面鸟喙而有翼,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鱼。有翼不足以飞,一名b兜。《书》曰:放b兜于崇山,一名兜,为人狠恶,不畏风雨,禽兽犯,死乃休耳。”此等书疑皆是伪作,未必东方朔所为、张华所注也。而服氏注《左氏》“杌”、“饕餮”亦引《神异经》,则自汉有之矣。学者阙疑可也。[3] 24-25

服虔为汉末人,若如段氏所论,《神异经》自当成书于东汉末以前。其后学者陶宪曾、胡玉缙、余嘉锡、袁珂等都持此说。在诸种说法中,这个观点较有说服力,但也仍有不同意见。

其四,认为作品产生于西汉,是班固所说的“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的结果。这个观点与上述观点有重合之处。吕思勉在其《读史札记・戊帙》中说:“秦、汉方士,多好求仙采药于穷远之地,故于域外地理,颇有所知。传述既广,即未尝亲历者,亦摭拾其辞以欺世,故其书多荒怪之谈。然辗转传讹,自有所本,……。” [4] 129 吕先生虽没有明确说明《神异经》成书于西汉,但其态度已至为明确。李剑国在其《唐前志怪小说史》中说:

我们尚要补充的是汉末许慎《说文》六上木部“枭”字注为“不孝鸟也”,“不孝鸟”的名称出《神异经》,似亦可证书出汉人。而且《神异经》出于西汉末,因为东汉初郭宪《洞冥记》卷二有云:“昔西王母乘灵光辇,以适东王公之舍。”此正本于《神异经》;再者《汉书》朔传谓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刘歆《上山海经表》云宣帝后文学大儒皆读学《山海经》,《神异经》刻意模仿《山海经》,又托名东方朔,看来其成书于西汉成、哀帝前后,是不会有多大问题的。[5] 147

以上诸观点,作者都是依据后世对作品的引用以及作品中的典故而立论的,大都没有展开论证,因而说服力都不够强。

笔者同意作品产生于西汉的观点,但又认为李剑国对作品产生时间的确定过于狭窄,认为《神异经》应该是班固所说的“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中的一部分,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中说:“朔之文辞,此二篇最善。其余《封泰山》、《责和氏璧》及《皇太子生C》、《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八言、七言上下,《从公孙弘借车》,凡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世所传他事皆非也。”后面他在《赞》中又说:“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非夷、齐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其滑稽之雄乎!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d。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故详录焉。” [6] 6873-6874 当时假托东方朔的言论和著述肯定不少,而且真假错杂,惑人耳目,否则班固不会在传记别郑重地说明,《神异经》极有可能是假托东方朔的著述之一,则它的产生时间应该在西汉。

西汉中晚期士人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也完全有产生这种著作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神异经》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与东方朔的个人性格、知识结构和生平行事相当合拍,可见其假托东方朔不是没有道理的。总括起来,说《神异经》产生于西汉的依据有三个:

第一,它继承了《山海经》等古代典籍的知识资源和思想意识,并用新的知识和观念将其加以整合。《山海经》作为“语怪”之书,在战国和汉初相当流行,屈原的楚辞和司马相如的大赋都大量引用其中的内容,司马迁更是明白地说明自己读过《山海经》,到了西汉中晚期,它更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刘歆《上〈山海经〉表》中说:“孝武皇帝时,常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孝宣皇帝时,击石于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其文曰:‘贰负杀E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刘向引用《山海经》,解决了十分罕见的问题,连皇帝也“大惊”,这自然是士人的莫大荣光,“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 [7] 346 《山海经》自然很快就流行开来。《神异经》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深受《山海经》的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二者在表面相似的背后又有着实质的不同。《山海经》包括《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部分,是作者以自己所在的中原为中心,按层级逐次向外扩展,描绘的是作者心目中的“天下”地图。《神异经》包括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荒经,再加上《中荒经》,所描绘的地域显然不包括人们所熟悉的华夏区域,而只是其四周遥远的神秘地带,即使其中荒经,也只是描述传说中地之下都、天地之中的“昆仑之山”,并没有说到作者所在的中原,可见,《神异经》不过是一部搜奇志异、呈才炫博的著作,其创作观念和创作目的与《山海经》是绝然不同的。

再看它们的叙述顺序。《山海经》是按南、西、北、东的顺序来叙事的,这完全是上古先民的经验性的空间顺序;而《神异经》是按东、南、西、北的顺序来叙事的,这是后人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空间顺序,二者表面看上去相似,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却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神异经》散佚太甚,我们无法窥探它的原貌,但即使从现存的内容,也大致可以看出,作品的内容安排与五行观念有关。如,按五行观念,东方为木,故《东荒经》多写奇树,如说:

东方有树焉,高百丈,敷张自辅。叶长一丈,广六尺,其名曰梨,如今之侠妫但树大耳。其子径三尺,剖之少瓤,白如素,和羹食之,为地仙。衣服不败,辟谷,可以入水火。[8] 49

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叶长八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食核中仁,可以治嗽。小桃温润,咳嗽人食之即止。

东海沧浪之洲,生强木焉,洲人多用作舟楫。其上多以珠玉为戏物,终无所负。其木方一寸,可载百许斤,纵石镇之不能没。[8] 50

南方为火,《南荒经》多写火及热带作物,如:

南荒外有火山,其中生不尽之木,昼夜火燃,得暴风不猛,猛雨不灭。[8] 52

不尽木火中有鼠,重千斤,毛长二尺余,细如丝。但居火中,洞赤,时时出外。而毛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取其毛绩纺,织以为布,用之若有垢穑以火烧之则净。[8] 53

南方大荒有树焉,名曰如何。三百岁作花,九百岁作实。花色朱,其实正黄。高五十丈,敷张如盖,叶长一丈,广二尺余,似菅苎,色青,厚五分,可以絮,如厚朴。材理如支,九子,味如饴,实有核,形如棘子。长五尺,围如长。金刀剖之则酸,芦刀剖之则辛。食之者地仙。不畏水火,不畏白刃。[8] 52

西方为金,《西荒经》写金及怪兽,如:

西方日宫之外有山焉,其长十余里,广二三里,高百余丈,皆大黄之金。其色殊美,不杂土石,不生草木。上有金人,高五丈余,皆纯金,名曰金犀。入山下一丈有银,又一丈有锡,又入一丈有铅,又入一丈有丹阳铜,似金可锻,以作错涂之器。《淮南子》术曰饵丹阳之为金是也。[8] 54-55

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马朱鬣,白衣玄冠,从十二童子,驰马西海水上,如飞如风,名曰河伯使者。或时上岸,马迹所及,水至其处。所之之国,雨水滂沱,暮则还河。

西荒中有兽如虎,毫长三尺,人面虎足,口牙一丈八尺。人或食之,兽斗终不退却,唯死而已。荒中人张捕之,复黠逆知,一名倒寿。[8] 55

北方为水,《北荒经》多写水及寒冰,如:

北方荒中有石湖,方千里,岸深五丈余,恒冰,惟夏至左右五六十日解耳。湖有横公鱼,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止邪病。其湖无凸凹,平满无高下。[8] 56-57

北方层冰万里,厚百丈,有m鼠在冰下土中焉。形如鼠,食草木肉。重千斤,可以作脯,食之已热。其毛八尺,可以为羽褥,卧之却寒。其皮可以蒙鼓,闻千里。其毛可以来鼠,此毛所在,鼠辄聚焉。[8] 57

中心为土,土为中色,故《中荒经》所述,城内秩序井然,建筑富丽堂皇,万物和谐欢乐,无灾无难。如:

东方有宫,青石为墙,高三仞,左右阙高百尺。画以五色,门有银榜,以青石碧镂,题曰:天地长男之宫。西方有宫,白石为墙,五色玄黄,门有金榜而银镂,题曰天地少女之宫。中央有宫,以金为墙,门有金榜以银镂,题曰:天皇之宫。南方有宫,以赤石为墙,赤铜为门阙,有银榜,曰:天皇中女之宫。北方有宫,以黑石为墙,题曰:天地中男之宫。东南有宫,黄石为墙,黄榜碧镂,题曰:天地少男之宫。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曰:地皇之宫。[8] 58

这种内容特点和叙写方式,正与西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易》象数学的盛行相适应。

《神异经》的内容,正如鲁迅所说,是“略于山川道里而详于异物”。《山海经》详细具体地叙述山川的位置、距离和地理环境,《神异经》则主要记述荒远之地的山海树木、奇禽异兽、仙神异人。它不仅继承和丰富了《山海经》的奇闻异事,而且也将《尚书》《国语》《左传》等上古典籍所记载的人物和传说故事融合进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如《尚书》《左传》中所记载的共工、穷奇、三苗、O兜、浑敦、杌、饕餮等都在这里以新的面目出现了,如《南荒经》说:“南方有犬,人面鸟喙而有翼,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鱼。有翼不足以飞,一名b兜。《书》曰:放b兜于崇山。一名O兜。为人狠恶,不畏风雨,禽兽犯死乃休耳。” [8] 52 《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言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一名贪埃一名强夺,一名凌弱,此国之人皆如此也。” [8] 54 《西荒经》说:“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勾ブ。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混沌。《春秋》云:混沌,帝鸿氏不才子也。空居无为,常咋其尾,回转仰天而笑。”又说:“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春秋》云颛顼氏有不才子名杌是也。”下面又说“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逸无理,名曰苗民。《春秋》所谓三苗,《书》云窜三苗于三危。” [8] 54 《西北荒经》说:“西北有兽焉,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亦食诸禽兽也。”“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发,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贪恶愚顽,名曰共工。《书》流共工于幽州。幽州,北裔也。而此言西北,方相近也,皆西裔之族耳。” [8] 55-56

同时,作者也虚构了一些品性与此相反的人物,如《东荒经》中说:“东方有人焉,男皆朱衣缟带元冠,女皆彩衣,男女便转可爱,恒恭坐而不相犯,相誉而不相毁。见人有患,投死救之。名曰善人。一名敬,一名美,不妄言,呵呵然而笑,仓卒见之如痴。” [8] 49 又如《西南荒经》中说:“西南大荒中有人,长一丈,腹围九尺,践龟蛇,戴朱鸟。右手凭青龙,左手凭白虎。知河海水斗斛,识山石多少,知天下鸟兽言语。土地上人民所道,知百谷可食,识草木咸苦,名曰圣,一名哲,一名贤,一名无不达。凡人见而拜之,令人神智。此人为天下圣人也,一名先通。” [8] 53 又《西北荒经》说:“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百里。但日饮天酒五斗,不食五谷鱼肉,唯饮天酒。忽有饥时,向天仍饮。好游山海间,不犯百姓,不干万物,与天地同生,名曰无路之人,一名仁,一名信,一名神。” [8] 56 这些叙述和描写,都非常新奇,或许如鲁迅所说,寓有“嘲讽”世情之意。我们看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逐贫赋》之类著作所表达的情感,这里的叙述似乎也不难理解了。

第二,西汉人向四方边远地区的开拓和探索,获得了大量的新奇知识和观念。西汉,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北伐匈奴,南讨吴越,西开西域,东求神仙于海上,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也使人们获得了大量新鲜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甚至促成了整个社会知识的更新和观念体系的变化。

在上古中国人的心目中,西部荒远之地是一片极为神秘的区域,这里有无尽的流沙,有浮不动鸟羽的弱水,有通天的高山和时隐时现的大河,特别是这里有作为帝之下都的昆仑山,华夏族的母亲河黄河从这里发源,先神后仙、先主灾厉后主寿命、相貌多变的西王母也住在这里。上古人们对西部荒远之地的这些印象,在张骞通西域之后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汉人亲自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耳朵观察、了解了这里的一切,同时也在寻找印象中的流沙、昆仑、河源、西王母,有的找到了,有的并没有找到,现实的西域与传说中的西域并不一致,但他们确实在这里看到了迥异于中原的自然风光、物产和风俗。《隋书・经籍志》“地记类”载有“《张骞出关志》一”,可惜作品久佚,今可见者只有崔豹《古今注・草木》所载一条:“酒杯藤,出西域。藤大如臂,叶似葛,花实如梧桐。实花坚,皆可以酌酒,自有文章,映彻可爱。实大如指,味如豆蔻,香美消酒,士人提酒来至藤下,摘花酌酒,仍以实销酲,国人宝之,不传中土。张骞出大宛得之,事出张骞《出关志》。” [9] 245 《出关志》不知是否张骞所作,多半是后人根据张骞的探险事迹而作。司马迁的《大宛列传》也主要是根据张骞出使西域的行迹和探险所得而创作的,其中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苜蓿、宝马,以及奇异的事物和传闻,如:“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Y。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关于“眩”,张守节《正义》云:“颜云:‘今吞刀、吐火、殖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皆是也。’” [10] 3164 这引起了雄才大略、又心思灵动、喜欢新奇事物的汉武帝的极大兴趣,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张骞又向武帝介绍了神秘富庶的身毒国,并说由蜀可通其国,“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K,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 [10] 3166-3173 汉武帝不仅把葡萄、苜蓿种在离宫别馆旁,而且以宝马为题创作了乐府诗歌,这就是《西极天马之歌》。而从西域传来的杂技、百戏也成为汉朝盛大节日的必备节目和汉武帝夸耀国力强盛的手段,“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帛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览示汉富厚焉。于是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始。” [10] 3173

自从张骞凿空西域,为汉人开出一片新天地,带回无数奇物和奇闻,引起天子的极大兴趣,并封侯尊贵以后,汉人一方面受到利益的驱使,一方面也对这片土地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纷纷仿效张骞,踏上探险之路,“自博望侯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后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往,听其言,予节,募吏民毋问所从来,为具备人众遣之,以广其道。来还不能毋侵盗币物,及使失指,天子为其习之,辄覆案致重罪,以激怒令赎,复求使。使端无穷,而轻犯法。其吏卒亦辄复盛推外国所有,言大者予节,言小者为副,故妄言无行之徒皆争效之。”这既反映出刚刚形成的大汉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坚强意志,也大大开阔了汉人的眼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域外知识。

《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10] 3179 那些荒幻离奇的内容,态度严谨的司马迁不敢写进他的《史记》,因为历史必须是“实录”,但却无妨士人在私下流传,并构成他们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中国是一个疆域广大的陆地国家,自古以农立国,然到战国中晚期,人们就已开始对大海投入较多的关注。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沿海捕捞业也越来越远离海岸而进入到大海的深处,辽阔神秘的大海,引起人们的极大好奇和无限遐想;时隐时现的海市蜃楼,强化和印证着人们的幻想。随着人们生命意识的加强,通过某种外力以摆脱生命大限的神仙观念产生了,人们关注的地理重心,也从作为帝之下都的昆仑转移到了神秘莫测、令人难以企及的海上仙山,“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 [10] 1369-1370 来自海上,主要是由燕齐方士传播的海洋知识,丰富、神奇,令内陆从未见过大海的人们倍感新奇,于是他们又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想象出更加奇怪的故事来。

汉武帝是一个心思灵动、却又非常迷信的皇帝,“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武帝为求政权的稳定和生命的长久,除祭祀各种神灵外,就是宠信方士,祈求长生成仙,而这就形成了求仙访药、探索海上奥秘的又一轮。

在汉武帝宠信的方士中,李少君和栾大最为典型。“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 [10] 1385-1386 方士们编造故事,往往以“海上”为口实,一方面辽阔的海洋在人们的心目中确实充满神秘,尤其是深居内陆的人们。另一方面那时人们还不可能对大海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方士们的说法无论多么离奇怪诞,都不可能得到实际的验证。

另一位方士栾大比李少君更敢说大话,而话说得越玄乎,就越能激发汉武帝求仙长生的欲望和热情,“大为人长美,言多方略,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大言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顾以臣为贱,不信臣。又以为康王诸侯耳,不足与方。臣数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然臣恐效文成,则方士皆奄口,恶敢言方哉!’上曰:‘文成食马肝死耳。子诚能修其方,我何爱乎!’”“大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潭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10] 1390-1391 “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大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上即见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宿留海上,予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 [10] 1397-1398 西方昆仑山的神秘已经被张骞及其后继者所打破,现在东方广阔浩瀚的大海,这个太阳升起的地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景象万千的大海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瑰丽奇幻的故事从这里源源不断的化生出来,“东海之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测,盖禀至阳之为质也。海水激浪投其上,q然而尽,计其昼夜,q摄无极,若熬鼎受其洒汁耳。”“大荒之东极,至鬼府山、臂沃椒山,脚巨洋海中,升载海日,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悉鸣则潮水应之矣。” [8] 50

至于汉朝北伐匈奴,南征两越,东伐朝鲜,击羌、西南夷,边裔迥异于中原的自然环境、珍奇物产、风俗民情,也令中原人民惊奇诧异,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载有陆贾《南越行记》的逸文,说的就是南方的奇花异木和独特风俗,其《草类》中说“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陆贾《南越行纪》曰:‘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为枳异矣。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 [11] 255 《果类》中说:“杨梅,其子如弹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时似梅,其味甜酸。陆贾《南越行纪》曰:‘罗浮山顶有胡杨梅,山桃绕其际,海人时登采拾,止得于上饱啖,不得持下。’” [11] 265 这些新奇的内容,无疑成为内陆人们的知识营养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如《东南荒经》说:

东南隅太荒之中,有朴父焉。夫妇并高千里,腹围自辅。天初立时,使其夫妻导开百川,懒不用意。谪之,并立东南。男露其势,女露其牝。不饮不食,不畏寒暑,唯饮天露。须黄河清,当复使其夫妇导护百川。古者初立,此人开导河,河或深或浅,或隘或塞,故禹更治,使其水不壅。天责其夫妻倚而立之,若黄河清者,则河海绝流,水自清矣。[8] 51

南方气候温暖,河区纵横,瓜果、鱼虾等物产丰富,因此南方百姓穿着,活动于沟渠水田之中;因为物产丰饶,他们不必像北方人那样辛苦劳作;由于较少受到礼教的约束,他们的婚姻相当自由,有些地方甚至处在原始的自由婚配状态。以上这则记载,显然是人们对南方自然环境和民风民俗的扭曲性的反映。

第三,是当时士人博物意识的反映。中国古代士人,特别是儒家学者,不仅重视道德修养,也重视博物多识,这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身上就已体现得很明显,胡应麟说:“累世不能穷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仲尼之博也。而以防风、肃慎、商羊、萍实诸浅事当之,则仲尼,索隐之宗,而语怪之首也”,“秦汉以还,家相沿袭,荒唐悠谬,此类实繁。《神异》、《洞冥》、《拾遗》、《杂俎》之属,率假话名流,恣言六合,要之《庄》、《列》、《山海》,实始厉阶,浸《大洞》、《竺乾》诸部极矣。” [12] 499 春秋战国时期,博学多识不仅是治学和从政的必备素质,也是士人交游干谒、博取美名的必要手段。汉代经学一尊,重视师法和家法,大多数儒生知识面较狭窄,博物之士更受到人们的叹异和尊敬,如东方朔博学广识,雄辩多智,生前受到汉武帝的宠赏,死后受到人们的长久传诵,《东方朔别传》载:“汉武帝未央宫殿前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大怪之,召待诏王朔问之,朔对曰:‘有兵气。’上更问东方朔,朔对曰:‘王知其一,不知其二。臣昔闻:铜,土之子。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上曰:‘应在几日?’朔曰:‘在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言有山崩,延袤二十余里。上大笑,赐帛三十匹。” [13] 2597 东方朔运用同类相感相应的原理,推断出钟鸣是由于山崩,因为铜为山之子,山为铜之母,母子相应,也就是同类相感相应,这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原理是一致的。又载:“孝武皇帝时幸甘泉,至长平坂,上驰道,中央有虫覆而赤,如生肝状,头目口齿鼻耳尽具。先驱旄头驰还以闻,曰:‘道不可御’于是上止车,遣侍中驰往视之。还,尽莫知也。时东方朔从,在后属车,上召朔,使驰往视之。还,对曰:‘怪哉!’上曰:‘何谓也?’朔对曰:‘秦始皇时,拘系无罪,幽杀无辜,众庶怨恨,无所告诉,仰天而叹曰:怪哉!感动皇天,此愤气之所存也,故名之曰怪哉。是地必秦之狱处也。’上有诏,使丞相公孙弘按地图,果秦之狱处也。上曰:‘善,当何以去之?’朔曰:‘夫积忧者,得酒而去之。’以酒置中,立消靡。上大笑曰:‘东方生真所谓先生也,何以报先知之圣人哉?’乃赐帛百匹。” [13] 2882 这则故事不仅表现了东方朔的博学多识,也显示了他时时不忘借机讽谏的良苦用心。汉武帝酷暴寡恩,上至公卿大臣、皇亲国戚,下至豪民百姓,稍有过失,甚至莫名所以,便惨遭屠戮,东方朔作为侍卫近臣,习知这类事情,其借机讽谏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又《搜神记》记载说:

汉武帝东游,未出函谷关,有物当道,身长数丈,其状象牛,青眼而曜睛,四足,入土,动而不徙。百官惊骇。东方朔乃请以酒灌之。灌之数十斛,而物消。帝问其故。答曰:“此名为患,忧气之所生也。此必是秦之狱地,不然,则罪人徒作之所聚。夫酒忘忧,故能消之也。”帝曰:“吁!博物之士,至于此乎!” [14] 131

这个故事与上述故事应出于同一个母体,其细节虽有较大不同,但主题相同,应是同一个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变异。

由上论述可知,《神异经》虽不一定是东方朔所著,但西汉具备产生这部奇书的条件,因而它可能是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中所说的“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而产生的著作,则它应该成书于西汉。

参考文献:

[1]胡应麟.四部正讹[M].香港:太平书局,1963.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济南:齐鲁书社,1997.

[3]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M]?蛐?蛐段玉裁遗书.台北:大化书局,1986.

[4]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东方朔.神异经[M]?蛐?蛐张华,注.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崔豹.古今注[M]?蛐?蛐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嵇含.南方草木状[M]?蛐?蛐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北京:中华书局,195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