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猫钓鱼课件

小猫钓鱼课件

时间:2023-05-30 09:3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猫钓鱼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猫钓鱼课件

第1篇

1.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借助童话故事导人新课是低年级教学常用的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隋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小猫吃鱼”时,联系前面讲过的“小猫钓鱼”一课,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话说小猫一家去钓鱼,当时没有钓到鱼的猫弟弟今天认真钓鱼,结果钓了好几条(边说边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正准备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呢!学生一听小猫钓鱼的后续故事小猫吃鱼,都瞪大了好奇的双眼。趁热打铁,让学生数数有几条鱼(一共3条)课件动态演示小猫吃掉一条,设问:“还剩几条?”再演示吃掉一条……把从3到0的变化过程逐步演示出来,让学生形象地体验了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1.2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陶行知先生是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可见,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 自主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固化新知识的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的:“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分行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生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3 互动交流,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感悟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老师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4 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应有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老师既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更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不定期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收支出情况的统计图等等。

5 有效评价,体验数学的学习快乐

第2篇

1.创设情景,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在教学中,如果老师简单显浅地提问,学生在不理解老师提问目的和问题重要性的情况下,就会因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从面严重抑制了他们的探究热情;相反,如果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情景,使学生能直觉地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思维也就被激活,这样,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1.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借助童话故事导入新课是低年级教学常用的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小猫吃鱼”时,联系前面讲过的“小猫钓鱼”一课,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话说小猫一家去钓鱼,当时没有钓到鱼的猫弟弟今天认真钓鱼,结果钓了好几条(边说边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正准备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呢!学生一听小猫钓鱼的后续故事小猫吃鱼,都瞪大了好奇的双眼。趁热打铁,让学生数数有几条鱼(一共3条)课件动态演示小猫吃掉一条,设问:“还剩几条?”再演示吃掉一条……把从3到0的变化过程逐步演示出来,让学生形象地体验了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1.2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陶行知先生是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可见,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自主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固化新知识的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的:“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分行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生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3.互动交流,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感悟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老师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4.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应有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老师既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更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不定期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收支出情况的统计图等等。

5.有效评价,体验数学的学习快乐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对予以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体验“我想学”。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表扬与批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循循善诱,多鼓励、少批评,如多些说“再想想,相信你能行”、“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回答真有创意”……,只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才有利于学生处主学习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材 创造性

一、用心去感悟、聆听学生内心世界

大人眼中的世界和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大相同的,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喜欢动物、花草,并赋予了他们人性。在孩子们的心中,这些动物、花草可以说话、有想法。每当讲故事时,他们听得是那么认真,而且还可以想像出小动物、花草等此时彼刻在想什么。有时连我都惊叹:原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如在教学“认识1~5各数”时,我出示了一幅动物乐园图。当让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时?孩子们不仅回答出有谁,在干什么,而且还说出了动物们的话和心情:3只小兔正在快乐的玩跷跷板;4只小鸭子打着招呼游进水里;1只小猴子跟2只青蛙说:“青蛙弟弟,你好啊!”青蛙听了,高兴得招手呱呱叫”……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也具备一颗童心,学会角色转变,理解并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为自己更好的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打下有利的基础。

二、改动数学教材,创造性的组织教学

1.改变个别地方。即把原教材中的内容稍加改动,使其更易学习、更易操作。如学完上册数学“20以内的加法”后,原教材安排了一个“投球游戏”。大量的球和球筐不好找。一次,我看见学生课下在操场上用小石头在“棋格”上跳棋,计上心来:何不往圆圈里投小石头呢?于是,那天下午的第一节课,我们便改为了“投小石头游戏”:把学生分成男、女两个组,每组10个小石头,在距离2米左右的地方画一个不大的圆圈,然后每人投10次,并纪录投中次数,结束后,根据结果提问题再计算。由于此游戏操作简单,教具信手拈来,但效果却异常好,所以增强了我的教学信心。

2.改变单元教学顺序。也可以改变个别单元的教学顺序,使其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位置”,二、三、四、五、六、七、八单元分别是“20以内的减法”“观察物体”“认识图形”“认识100以内的数”“找规律”“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可以说每两个相邻的单元上下连贯性不大,都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以往的教学中,想让一个放完寒假回来后的一年级学生就接触第一单元的“位置”,可以说难度很大:既费口舌,教学效果又不佳。所以,我通常把第七单元(“认识人民币”)搬到前面来。过年时,学生接了不少压岁钱,并攒了起来;过年时有更多自己花钱或跟随家长花钱的机会。在这时学习“认识人民币”的知识,不仅可以得心应手,而且还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与勤俭节约的教育。随后,再将第一单元的“位置”和与之联系紧密的第三单元的“观察物体”结合到一起学习,既使学生刚开学有一个过渡阶段,降低学习的难度,又把联系紧密的单元结合到了一起。

三、将数学教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虽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数学教学中也不可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一年级难辨是非的小学生。如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玩扑克牌的游戏(合与分;20以内的加减法等活动)中,它与成人之间用扑克牌赌博不一样,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对学生玩扑克牌的游戏进行思想方面的指导吗?还有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减法”中有关0的加减法里安排了“小猫钓鱼”的环节:小猫和猫妈妈去钓鱼,由于贪玩一个也没钓到,回到家做熟后它却都吃了,难道也让学生学习这只小猫贪吃的行为吗?还有“认识人民币”当中,我们也应该教育学生不损坏人民币,不效仿大人损坏人民币的行为,并且对自己家人损坏人民币的行为进行制止:钱来之不易,应该不乱花钱。所以,还应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分辨是非教育与礼貌教育等思想教育。

四、注重活动与游戏,使内容在现实中重现

在一年级教学中,有许多的故事;如童话故事、看图讲故事等。单一的使学生静态观察还不够,我认为可以适时把它们制成动画课件。这样不仅学生学习兴趣浓,更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效果较好。如“小猫钓鱼”等的童话故事,我们完全可以制成动画童话故事,并对原制止画面有所创新。这样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小猫不认真钓鱼等有趣的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看图讲故事更是如此。对于一些学生而言,他们看不清楚图意,别人说也很难说清楚,如果把它制成动画课件或让学生表演,他们会很高兴的。如“小熊送信”的过程中,一会儿它到学校,一会儿到医院;一会儿收信,一会儿送信,很容易把学生弄混,而动画呈现动物的语言与相应的数学信息,学生就乱不了了。

五、确实做到重过程,轻结果

以往的教材都是中结果、轻过程,趋向死记硬背。但今天再用这样的方法组织教学就不行了:不仅与现行教学方法相饽,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重结果”,还应“重过程”。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应重过程,淡结果。它要求我们要时刻告诉自己: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重视过程:重视学生的经历、探究、创新、实践等过程所得的体验、尝试等。关于这方面,我有一个反面的例子:

第一年新教学一年级下册“左右”时,我已经讲完了,学生还听不明白,不能换位思考或找不到方向的标准,我一着急,直接告诉了他们结果:观察面对面的人时,方向和我们的是相反的——“他”的左边就是“我”的右边,“他”的右边就是“我”的左边。结果孩子们更乱了,对方向更搞不清楚了。后来,我静下心来想:方向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面对面的“左右”更不好教学,我们就更加应该创设学生经历、探究、实践的过程。没有合适的过程,必然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第4篇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在教学中,我总是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着手,从他们喜爱的事物着手创设情境,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例如:我以前在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我用课件逐一呈现教材上小猫钓鱼的情景,当出示最后一只小猫时,就问学生:“这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学生说:“一个也没有。”然后,引导学生说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尽管小猫钓鱼的故事也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这一情境也很直观,但忽略了低年级学生爱动,自我约束能力差的特点。当我体会到新课标的理念后,在遵循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大胆摈弃了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应的数学学习情境:

情境一:(0的认识)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戴一个动物头饰(数量、种类可根据学生人数自定),围坐在教室四周。教室中间的空地上布满鲜花,用5把小雨伞撑在地上做蘑菇。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教室漂亮吗?

生:(脸上绽开了笑容)太漂亮了……

师:看地上种满了什么?

生:蘑菇!

师:谁最爱吃蘑菇?

生:小白兔!小白兔!…(喊声一声比一声高)

师:瞧!小白兔忍不住地蹦出来了。

(随着音乐声,老师和其他学生边唱边跳,“小白兔”也高兴的采蘑菇,才完蘑菇,“小白兔”回家了。)

师: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1:小白兔看见有蘑菇,可高兴了!

生2:我看见有5只小白兔,5个蘑菇,小白兔的只数和蘑菇的个数一样多。

生3:小白兔把蘑菇采完了。

生4:采完了蘑菇,小白兔都回家了。

生5:现在草地上一个蘑菇也没有了,一只小白兔也没有了。

……

师:小朋友们的发现可真多!刚才有几只小白兔采蘑菇?

生:5只

师:现在还有没有小白兔?

生:没有

师:那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生:0

师:蘑菇也没有了,用几表示?

生:0

这样让他们在嬉戏玩耍中学习,既符合低年级学生喜欢卡通小动物、爱好表演的特点,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又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件轻松的事,好像不是在学习,而是走进了童话故事一般。同时他们在活动中轻松的学会了知识,还全身心地体验数学,体验了轻松获得知识的乐趣,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二、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往往被单调机械的条文所取代。所以数学中有太多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排斥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个性。

因此,在教学相同的数减相同的数等于0这一内容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这里这么热闹,“小鸟”们也情不自禁地飞上了枝头,(播放《小鸟飞》的音乐,4只戴小鸟头饰的同学“飞”了出来,在小鸟的带动下,老师和其他同学们也忍不住扇起翅膀“飞”了起来,音乐结束,小鸟又飞回去了。)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吗?或者提出数学问题吗?

有的学生说现在有0只小鸟,有的根据这一情境编应用题:“枝头上飞来了4只小鸟,又飞走了4只,还剩多少只?”我马上抓住这一点切入,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列算式(4―4=0)。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如:用学具摆一摆,自由结合表演等),放手让学生发明创造等于0的算式。有个学生说500 ― 500 = 0,3000 ― 3000 = 0,我及时对这个出乎意料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和表扬。这时,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有的说4万― 4万 = 0,有的说1亿― 1亿 = 0……学生的这种回答,是我没想到的。也许他们不会写这样的算式,但他们在生活中听说过、接触过这样较大的数,更重要的一点说明了学生理解了算理,领悟到了相同的数减相同的数等于0这一规律。他们的回答,激活了我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大胆探索的热情,让他们很轻松地将这一规律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

在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用于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率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学校和教师都应不断思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让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血液。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课件使用效率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课件的使用效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方法。由于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接受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并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教学方式和习惯使用的教学方式,对新的教学手段的使用缺乏能力。学校应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为教师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提供良好的平台,在进行培训时可采用集中培训或个别针对性的培训方式。例如一些年轻的教师学习能力较强并接触过相关的知识因此他们在学习和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会比较快,对他们可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巩固他们的基本知识,提高运用能力。而对于年纪较大的教师则可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让他们从简单的基本操作学起,慢慢的掌握一些基本运用方法。除了加强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培训外,教师还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因为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已被彻底改变,教师只有加强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的使用效率,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针对性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选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例如在学生的识字书写教学中,可以利用看动画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生笔画的书写,从而进行正确的识字书写。低年级的学生在形象思维上比较占优势,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抽象的教学,选择观看动画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笔画教学。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直接地向学生展示汉字的结构、书写顺序,包括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掌握汉字的结构和笔画特点,并形成深刻的记忆。例如在让学生学习书写“鸟”字时,因其中的第四笔“ㄅ”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鸟”一笔笔的写出来,并在笔画的书写中配上相应的讲解和背景音乐。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在学习了笔画书写顺序和技巧的同时还能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在后期自己的实际书写中便于模仿。由此看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识字学习,达到良好的识字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兴趣和热情。

三、提高学生参与度,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由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模式较为机械化的,加上小学生好玩,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并产生厌烦情绪,这对于达到识字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的特点,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趣的识字游戏,营造愉悦的课堂环境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可以选择小猫钓鱼这类游戏,在多媒体视频画面中,一只小猫在钓鱼,而水中的小鱼每条身上都有一个汉字,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小猫钓上一条鱼就让学生读出那条鱼上的汉字,学生读对了,钓上的鱼才会进入水桶中,而读错了小鱼则会再次溜进水里。运用这种游戏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达到识字的教学目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游戏中需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并且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方面也不一样。因此,教师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元化、多样化形式的课程训练和课堂活动。

四、结束语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学校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课件的使用效率;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出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在教学中,还需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完美的结合,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尔满.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蒋帅.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变革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第6篇

这是一则引人深思的教学案例: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问学生:“这是什么?”高年级的学生说“是数字0,”中年级的学生说“字母O”,而低年级的学生说“是苹果,是烧饼,是车胎……”我反复思考: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思维越来越单一了,想象力越来越匮乏了呢?

经过研究和总结,我终于发现: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情境,失去了源于生活并以生活方式为载体的课堂难以发出生命的活力。春回大地,美在自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到自然状态。那么,语文教学的自然状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教学呢?

一、弱化教,让教成为一个点,让学生覆盖成一个面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不放心地对学生一遍遍地告诫,一声声地叮咛,一番番地提要求,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就代替他们回答。教师教了很多,而学生没有了主动性,反而觉得很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找准教育的支点,抓住问题的关键,略加启发,学生便豁然开朗了,这就是“触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自主地覆盖成一个面,然后在点与面之间形成一个生动的立体结构。

二、趣化教,寓教于乐,乐中求学

有一次,我在上《小猫钓鱼》这一课时,我先设疑,问:小猫钓到鱼了吗?引起学生的好奇,然后边自学课文,边请学生表演,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轻松体会到了小猫为什么开始钓不到鱼,后来为什么钓到了大鱼,从而懂得了“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在乐中求学。

三、感化教,让学生民主、感性创造性地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给教注入情感,不再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不再让学生想说又不敢说,不再无视学生的需要,要放下权威,给学生一个自然状态,和他们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关怀、平等的民主关系,把指令性的信息变为询问式的、商量式的、常识性的。比如,一声真诚的“你真会思考”,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发言,或者轻轻地摸摸头以表示肯定的表扬等溢满人性的关怀,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样,浇灌学生干涸的心灵,让他们创造性的学习。反之,不屑、冷漠和指令等只能让学生产生压抑、疏离感,让教学变得索然无味。

四、美化教,陶冶学生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我千百次的证实:缺少了诗意、美感的涌流,孩子们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在课文中,无不渗透着优美诗意的词语、句子以及优美的情境,学生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根据老师丰富的表情、体态以及情境表演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美。所以,语文教师上课应激情洋溢、热情澎湃,让美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令人向往的境界,教学便演化成诗一样的意蕴,一直通向学生的心灵深处,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教学意境。

五、简化教,让教学用具回归自然

一些教师为了课上得漂亮,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技术含量更高,往往滥用多媒体,有的课件过分追求花哨,在课件中加入了很多动画、视频和声音,这样一些载体的存在,并不一定服务于学生,更大一部分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只能说是教材的翻版,教案的椭疲黑板的迁移,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起到了反作用,一定得不偿失。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使用教具,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达到最有效的学习。

六、活化教,让教学回归生活

我们现在所推崇的现代学习方式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体验性学习,特别是强“活动”“实践”“经历”“探究”等,“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借助生活中的表象、实践活动为载体,让自己亲身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眼手口形成一个生动的立体结构,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对接。夸美纽斯曾说:“我们不用劝说一只鸟儿去飞,樊笼开放以后它立刻就会飞的。”因此,要回归教学的自然状态,一定要淡化教的权威。

参考文献:

第7篇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有时看过一两次广告后也能流利地说出广告语。因此,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让幼儿欣赏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很有益处的,特别是一些孩子较为喜爱的动画片等。还可以为孩子们选择配乐的优美的儿童诗让幼儿欣赏,时间长了,幼儿自然会跟着读;同时也可以利用录音机、电脑等电教手段,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学习语言,接受语言,加强对孩子的语言培养。

二、鼓励幼儿说完整话

幼儿不仅需要掌握许多词汇,还要学习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幼儿说完整话呢?这关系到教师本身的语言教学习惯,假如教师本身上课时就不注意对幼儿提出说完整话的要求,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运用简短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愿,一旦形成习惯,就不利于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因此,我非常重视对幼儿提出说完整话的要求,从小班开始,坚持要求鼓励幼儿学说完整话。幼儿在回答问题、表述自己的意愿的时候,我总是耐心地引导他们:“请你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讲述,好吗?”对于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他们总是断断续续地讲,有时根本就不能表达清楚,于是,我就利用一些游戏来耐心引导他们说完整话,如在角色游戏《爱心医院》和《百货商场》利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幼儿的思维:“请问你要买什么?”“我要买……”“请问你哪里不舒服?”“我肚子痛……”就这样,幼儿在说完整话的基础上,不断得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了。

我还经常利用一些复述故事、仿编诗歌,如《小猫钓鱼》、《小猴卖圈》、《三只蝴蝶》、《云彩和风儿》、《梳子》等等。在这些有趣的故事里,首先让幼儿理解故事里面的重点词、重点句,然后表达自己的意愿。如在《小猫钓鱼》的故事中,我和小朋友一起讨论、讲述:小猫钓鱼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结果一条鱼也没钓到。接着我就要求幼儿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事情,有的孩子能联系自己的实际并进行讲述:“上课时,我三心二意,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看看那,结果什么也不会。”这样练习,对幼儿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

另外,还可利用创编诗歌的方法,让幼儿把话说得更加连贯、流畅。如仿编诗歌《云彩和风儿》、《梳子》,通过欣赏优美的诗歌,幼儿对诗歌产生了兴趣,我抓住幼儿这一学习的契机,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按诗歌的格式,创编自己想到的云彩的样子。

三、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

幼儿的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多与家长沟通,并提高家长语言教育的智慧。比如:家长可以让幼儿讲述一天在幼稚园的活动和游戏,给孩子讲故事并让孩子复述等等,并与幼稚园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语言作为幼儿获取其他知识的载体,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教师应该与家长多沟通幼稚园的语言教育形式,并且提高家长的语言教育智慧,使幼儿的语言得以全面的发展。

1、力求语言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我园改变了过去在学期初把一学期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做一个总体安排便依计划执行不变的做法,而是同时结合幼儿生成的主题来确定语言领域的教育活动。我们将不同形式和不同方法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穿行,做到既突出主题又能使发育练习、各种形式的讲述、朗诵诗歌、文学活动等间隔进行,从而丰富了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幼儿园语言教材的灵活性,要求教师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素质,既紧跟住时代的步伐,又根据幼儿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创编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根据幼儿的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改编或自编,都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我园在开展“爱家乡”的主题活动时师幼合作创编儿歌“我爱港城”,小朋友对这首讲述他们身边事情的儿歌特别感兴趣,许多家长都参与了儿歌的创编。

2、追求语言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一是可将正规的语言教学活动与语言区域游戏活动。日常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等紧密结合。如以诗歌“春天的秘密”为主题的综合教育活动,有找春天、画春天、学习新作品、文学仿编等系列活动,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既可以获得有关春天的知识,也可以学会欣赏有关春天的文学作品和表现春天的艺术手段。二是在正规的语言活动中以幼儿的亲身活动来建构语言教育内容。我们的主要做法有:⑴看看说说。运用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观察,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将看到的内容按一定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达,这样有助于丰富幼儿的内容;⑵做做说说。将具体的行为与说联系起来,在做中诱发幼儿说的愿望,在说中进行语言表达的练习,使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幼儿在可做的范围内进行语言表达;⑶议议说说。活动中除了让幼儿对某问题进行讨论外,还可让幼儿就各自的表达方式进行评议,在这样一种平等的关系中,幼儿有话敢说,在互学中也找到了乐趣。

第8篇

一、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端正育人的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既具有职业道德精神之外,还要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所说的教育理念主要指的是以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核心,促进每一位幼儿个体都能够优化地成长,这是学前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教学时,需要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通过开始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孩子们观察、想象以及思维、言表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此外,也要适当地陪养孩子们在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素养,为每一位幼儿的成长都能够提供较为适宜的发展空间、环境或者一些较为有利条件的支持,让每位孩子都能将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获得最优化的成长,让学前阶段就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做好铺垫。此外,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以及理想的追求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作为依据的,要能够因时空背景的不同有所侧重。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

在学前教育教学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集多种优势为一体,教学时,借助这种教学手段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地呈现在每一位孩子面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够将一些较为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得抽象的内容更加的形象直观化。此外,由于教学容量比较大、还能节省一些板书的时间,因此,深受大家们的喜爱。在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要充分将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发挥出来,以此来不断地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播放flas,以此来适当地调节紧张的学习氛围,使孩子们的神经系统都能够得到休息。其次,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flas,然后再充分利用这些动漫为教学服务,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探究“幼儿期记忆发展”时,就可以让孩子们去欣赏《小猫钓鱼》的动漫,这样也利于帮助幼儿有效地理解“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及防止”。最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播放一些幼儿歌曲、儿歌等。孩子们听到熟悉的歌曲时,他们也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既能活跃教学气氛,又能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加强联系,巩固效果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天就形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从一个较为陌生逐渐到熟练的过程,然后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则需要反复进行训练,逐渐强化才能得到。比如,有一些儿童在玩玩具之后,并没有把这些玩具放回到柜子里。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儿童进行收拾玩具的意识,经过多次实训练习后,孩子们也就渐渐养成不用教师提醒,在玩耍后都能够自觉及时地将一些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此外,为了进一步巩固孩子们的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也要及时进行抽查,有不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约束他们,渐渐地,幼儿也就慢慢养成了好习惯。教师也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小活动,然后再借助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去激励每一位儿童,对一些表现较好的儿童要给予表扬与肯定,并且适当地给予他们一些物质奖励。对于一些较差的,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都能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四、尊重个体差异,赏识教学

每一位儿童都是独立体,而且都各有各的特点,从一开始儿童之间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传授教育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都能够熟悉每一位孩子的学习状况及性格特点,在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时,还要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好的要求与改进的方法,要懂得多赏识自己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是尤为重要的。在教学时,要真正地做到情感教学、促进教学活动的积极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设定目标。总得来说,幼儿园作为教育教学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教育教学情况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儿童今后对学习的兴趣与发展的。基于此,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就需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步教学指导,而且还要注意每一个教学环节,切实掌握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然后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本阶段,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要为每一位孩子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成效。

作者:谷灵芳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市直第二幼儿园

第9篇

一、生活化情境创设应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在选择生活化题材时要注意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生活化情境的合理性。如,在“认识小数”一课,笔者通过布置任务,创设让学生到超市买东西的情境,同时收集所买东西的价格信息,然后在数学课堂上汇报信息收集情况。学生汇报情况是:买衣服的价格是78.5元、买鞋的价格是198.7元、买文具的价格是80.3元、买食品的价格为88.9等等。这样学生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小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时,尽管创设生活化情境与数学知识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受现实生活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学生思维的局限性的影响,在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妥善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肯定学生正确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围绕既定教学目标思考问题。

二、教学内容应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

小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生活体验不全面,数学教学中遇到重点、难点时不容易解决,教师可以借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自编一段故事,然后进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以此导入新课。如,笔者在教“0的加减法”这一内容时,编了一段这样的故事:小猫和妈妈一起去河边钓鱼,由于小猫三心二意,当妈妈钓了3条鱼时,小猫却一条也没钓到,小猫非常伤心,妈妈告诉小猫以后做事要一心一意,不然什么事也做不好。笔者提问: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用什么数表示呢?谁能算一算,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学生思考后回答:一条也没钓到用0表示。这时笔者又问:小猫钓了0条鱼和妈妈钓了3条鱼,那么0+3等于多少呢?同学们通过数一数笔者手中带有鱼图案的卡片的张数,很快发现等于3。通过及时引导,学生很快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这样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教学的特点,把数学融入小学生的生活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采取多样的生活化教学方法

1.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是一节课序幕,如果设计得好能引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小学数学新课教学导入的设计,应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契合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首先创设了学生甲和学生乙两名同学在教室里进行一场比赛场景,老师要求甲同学(外号飞毛腿)围绕教室的四周跑一圈,乙同学围绕课桌跑一圈。然后让全班同学思考:甲乙两同学谁先跑完,为什么跑得快却反而输了呢?学生激烈争论,纷纷发言:“这太不公平了,甲同学跑一圈的长度比乙同学长得多。”“比赛要两个人都跑相同的地方才算数……”此时,教师趁势引导说:一圈的长度即周长,想知道甲乙两同学各跑多长,长多少吗?为什么跑相同的地方才公平呢?只要大家认真学习这节数学课,就知道了,大家想学吗?这样大家的学习兴致被激发起来了,自然就提升了教学效果。

2.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一方面是创设模拟现实生活和数学实验的问题情境,通过在课堂内做实验来学习数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后,先让学生把一方形纸盒的内匣展开,观察它的平面展开图。然后出示题目:现有一块长 80 分米、宽 40 分米的长方形铁皮,请把它焊接成一个深为10 分米的无盖铁皮盒。这个铁皮盒最大容积为多少立方分米?学生通过开展合作、讨论,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最优化的方法。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创设游戏谜语与数学故事的问题情境,从“激情引趣”入手,设置谜语解题、故事穿题、游戏激趣、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由老师提出规则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谜语、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快乐、挑战的积极情绪中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主动参与学习。

3.例题教学“生活化”

例题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例题教学,采用生活化语言或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擦亮智慧火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就可以把书上的例题改成游戏。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紧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让9人坐在车上,随后下车3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讲述边放音乐:汽车从红旗小学开车了,(学生做动作、模仿开车的声音)灵山到了,车停下(下车3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动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现在车上还有几个人?通过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数学充满了生活气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利用多媒体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第10篇

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容器,是存储燃料的罐子,而教师更像是学生思维的保姆,不会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创造思维的时间、空间,教师只“教教材”“授人以鱼”。现代教学强调“用教材教”“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1、激发兴趣,进行创造生教学

研究表明,儿童易对许多事物产生兴趣。兴趣是什么?它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当儿童对某事发生兴趣后,会产生求知的愿望。我校有位学生原来只对手工深感兴趣,因父母带他看了一场民乐演奏会,便萌生了学胡的念头,两年间已学到了六级的水平。笔者认为,兴趣就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追求会激发人们去创造美。因此,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用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共同享受音乐带给人们的愉悦。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教学

以上着重谈了兴趣教学。除此之外,参与教学、情境教学、直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好方法。参与教学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它体现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教学思想。

创设情境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如我教《理发师》时组织学生自备了小剪刀、小镜子、围裙、眼镜、胡子等小道具,将课堂布置成理发店,让学生在场景中再现老爷爷的劳动场面。学生们表演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他们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动作,有的拿着梳子梳头、有的拿着围裙装扮客人等。

3、音乐教学与相关文化相结合

任何音乐作品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一定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过新年》一课,不仅学会《过新年》的歌曲,还可以让学生们向家长了解更多的过新年的民俗,如贴对联、贴倒的福字、贴窗花、放鞭炮、吃饺子,请财神等。还可以同《新年好》相结合,了解外国过新年的民俗。如过圣诞节,唱圣诞歌,装扮圣诞树,圣诞老人赠送礼物等。通过大家的交流、丰富了音乐文化,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学”中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现代教学弘扬的是人的主体性。因此,音乐教学中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最具创造性,这包括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及综合性学习。

1、个性化学习

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则提倡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思考问题。在欣赏《小猫钓鱼》时,我让学生搜集关于小猫的图片。学生找来了各种自己喜欢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把喜爱小动物的情感融进了歌声里。同时也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2、合作性学习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各学科都开展了合作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我就让学生随音乐模仿狮子的吼叫,走步。新的教育理念启发了我,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随音乐表演一段小故事。有的组

设计了小动物为狮王祝寿的情节;有的组设计了狮王从猎人的枪下解救小白兔的情节;有的组设计了森林中的动物开联欢会,狮子表演节目的情节。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

3、综合性学习

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我校学生在电脑课上制作了许多简单的课件,有介绍贝多芬、莫扎特的,有介绍铜管乐的。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大大辅助了课堂教学。

三、教师的创造性

创造性教育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教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具有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教师的创造意识

首先音乐教师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有追求音乐事业的痴迷之心。其次,要热爱教育对象,用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个优秀的教师,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比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2、善于向学生学习

第11篇

一、直觉感知思维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师可以采取“实践聚焦法”,通过引导学生选定目标、参加实践、聚焦分析、集中突破等环节,使实践环节与理论教育相统一,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行为的相互转化,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灵感的激发。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圆心”时,让每个学生在纸上沿一个圆形物体的边沿画圆,再将此圆剪下,将圆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最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一动手实验,学生发现每条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当我告诉学生这“点”就是圆心时,学生就清楚了圆心是指圆中心的一点,从而对圆心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直观、形象的深刻感知。

二、反常逆向思维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

教师可以采取“命题思辨”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某些命题进行思考和辨识,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思想观念上的解放。例如:我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几组比例式:1∶3=2∶6,12∶2=6∶1,12∶4=9∶3,0.3∶0.5=1.5∶2.5,很多学生都能看出这些比例的比值,而没有从其他角度看出比例的特点,我就引导学生看两个比的联系,把它们结合起来看。有的学生慢慢看出来了,因为前面三个比例的项的数都较小,比较容易看出,从而在全班引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在逐一讨论后,让学生对这几个比例进行变形,得出很多正确的比例后,我挑选出这几组让学生观察分析:1∶2=3∶6,1∶2=6∶12,3∶4=9∶12,0.3∶0.5=1.5∶2.5,聪明的学生会得出,每个比例中的四个项都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继续让学生对比例的性质进行运用,从18的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比例。按照常规要去算比值,现在不用了,把乘积相等的两组数放在一起,怎么快速写成比例呢?直接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就可以了。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大到小排列,又可以内项交换位置,也可以内项、外相同时交换位置,还可以内项、外向互相交换位置。这样写比例就轻松多了。所以,课堂上老师很好的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他们“不清楚”的地方稍加点拨,获得的知识远远超出书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趋势。

三、隐喻联想思维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挑战能力

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是运用“联想创意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唤起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对旧观念的挑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我教学“高矮长短”时,用课件出示一个故事,唤起学生的联想:①一只小羊羔和一头长颈鹿要从一个小门过去,谁能过去,谁不能?②他们来到一棵大树下,谁能吃到树上的嫩叶,谁不能?我先让学生思考,得出身体的高与矮和脖子的长与短,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都有利有弊,从而启发学生对生活中某些道理的思考。而长颈鹿和小羊羔又如何扬长避短呢?学生纷纷讨论,想出了很多办法。最后,课件出示①②的结果,激发学生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四、辩证思维的启迪,培养学生的务实作风和科学精神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和更深刻的层次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熟练地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剖析事理,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比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我让学生与教师站在讲台上,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用了5种方法,有老师与学生、大人和小孩、成年女性与未成年女性、成年女性与未成年男性、女性与男性等。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在不同的标准下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点,又锻炼了辩证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五、多维发散思维诱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开拓精神

我认为采用“提炼观点法”效果不错。激发学生多维发散思维,即给学生设置情境,结合情境反映的问题,让学生提炼出观点。如:教学“0的认识”时,引入学生喜欢的“小猫钓鱼”的故事,使学生在乐中求知,知中求理,理中求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从求学中不断探索新知,掌握人生真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之策,教育先行。我们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发掘教材精髓,钻研教法,“科学”导航,培养学生从小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以适应时代的挑战,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12篇

一、动化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上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低年级),无论是叙述式,还是插图式,尽管画面形象得体,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但它毕竟是表态的,无法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模型、挂图、板书等又遇上“该动而动不起来”的难题。动化教学内容,就是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活现教材内容,“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丰富学生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量。

这种“动化”教学内容,首先体现在“以动激趣”。即让课本上静态的、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动画或半动画的画面,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以新世纪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教材上“统计”为例:这是一节非常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想通过“三个小孩钓鱼比赛”这幅画面的展示,让学生会看诸如此类的象形统计图,并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的知识。备课时,我们将教材上所有画面进行扫描,并精心加工处理,制成课件。教学时,屏幕上出现“小猫钓鱼”的视频动画画面,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出现三位小朋友钓鱼比赛,一人作记录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联想,说出画意,激发学生思维,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三位小朋友钓鱼的全过程,让每个参赛者的“鱼”一条一条地“钓”出来,码成象形统计图。非常生动,非常有趣。然后以四人学习小组表演一次,三人“钓鱼”,一人记录,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每个小组表演一次。这样,学生不仅在情境中,在活动中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还适时地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了这种“动化”的效果。

其次是“以动促思”。即以有趣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画画面,促使学生思考。比如“9加几”这一教学内容,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又是重旧知识的连接点,如果学生没有学好这个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遇到阻碍。为了变静为动,激发学生思考,我着重做了以下几点:1、从其他教学软件上下载有关“9加几”这一教学内容中有参考价值的视频文件,其中有“9只青蛙又跳来6只”的动画,有“9块正方体,加4块正方体”的动画,有“9根小棒加5根小棒”的动画等,我把这些视频文件进行适当剪辑,再重编在一起,课前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即“初思”;2、把课本上的画面扫描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半动画课件,课中教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动手摆小棒加深理解,使学生有更切身的感受,促使学生“细思”;3、在此基础上,屏幕上再把“9加几”的整个思考过程一步一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对“9加几”的规律的“深思”。

二、分化教学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下常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差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无法用常规手段突破,致使部分学生没有接受、理解和掌握,无疑是重要原因。我认为,教学中的“难点”之所以会成为难点,是因为这些知识要么太“陡”,要么太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整合和优化各种教学媒体,有效地分化教学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差生”的出现。

在这里,我首先采用“慢镜式”来突破教学难点。即将教学中太陡的难点内容,制作成可控制的慢镜头式的动画画面,让陡坡变成缓道,使学生一目了然。如一年级新世纪教材上“这看钟表”这一教学内容中,学生认识“快到几点”与“刚过几点”,就有相当大的难度。倘若采用时钟模型演示,因钟面小,可见度低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钟面的时针分针要同时出现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况且,学生在没有观察到时针分针具体运行规律的情况下,是无法从拨弄学具钟的活动中学到钟面知识的。为此,我利用Flash工具精心制作了两个能控制的动态钟面进行演示,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1、时针、分针从9:30开始运动,到9:55停下,并同时闪烁三次,突出此时刻,强化学生的无意注意。然后从9:55到10:00之间每一分钟都可任意停顿,便于学生感知这一运动过程。

2、同理,让时针和分针从12:00到12:05每分钟都能停下,到12:05时,时针、分针都停下,闪烁三次,突出时刻。

上面的演示,就象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非常清晰地反映了时针分针的变化规律,强化了“快到”和“刚过”这两个时间状态,大大降低甚至消除了认识上的难度。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学具钟拨出指定的时刻,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加以个别指导。这样,整个教学内容,在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讨论等愉悦的情境中圆满完成。

其次,采用“递进式”化解教学难点。所谓“递进式”,就是把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分成若干个梯次,然后通过媒体技术,分解教学难噗,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初学相遇问题时,对运动中两人距离的变化很难想象,特别是为什么要先法语出“速度”和更难理解。我采用多媒体技术,采取分层推进的方法,边问、边分析、边演示:⑴什么是两人共同要走的路程?⑵他们所站的位置和走向是否相同?⑶两人每分钟靠近多少米?——画面上两人每移近一段就让闪烁后定格,表示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和(速度和);⑷一分钟他们靠近多少米?——得出“速度和“的概念;⑸经过多少分钟相遇?——继续逐段移动两人的距离,使学生从演示中真切感受到两人每分钟接近多少米,从而顺利地用总路程除以速度和得出相遇时间。这样就化抽象为形象,降低了理解坡度,教学难点得以有效突破,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教学主体

多媒体教学能大容量、高密度的向学生提供数学信息,处理得好,确实能提高教学效率若处理不当,则实得其反。因此,我们在使用媒体时,必须强化主体意识,即首先解决媒体是为谁而设计的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的媒体设计必须是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服务的。那种只为漂亮、好看,而无多大学习意义的媒体设计是不可取的。

所以,在媒体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媒体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观点,教师应明确两点:⑴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基本形式来实现的,我们的媒体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构建;⑵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我们既要注意学生外部操作活动,又要分析学生内部思维活动,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