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猫钓鱼课件

小猫钓鱼课件

时间:2023-05-30 09:39:32

小猫钓鱼课件

第1篇

一、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一种激励、唤醒、鼓舞的艺术。

(1)创设导入情境,诱发学习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相关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儿童乐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课步骤:①出示算式:2+23+32+2+24+4+4+45+5让学生计算,学生很快算出了答案,个个得意洋洋。②出示算式:8+8+8+8+8+8,让学生和老师比一比谁算得快,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比赛了,当学生们还在辛辛苦苦一步一步加的时候,我很快说出了答案,学生们很奇怪,十分羡慕我的本领大,纷纷急切地追问:“老师,为什么你能这么快算出答案呢?”此刻,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起,急切地想知道我的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们焦急的询问声中,我笑着告诉他们使用“乘法”这种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相机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来。

(2)创设童话情境,从“童趣”开始,给数学插上想象的翅膀。低年级学生最爱听童话故事,孩子们在听童话故事时,神情会特别专注,眼睛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小猫钓鱼”一课时,我一边用课件演示小猫钓鱼的画面,一边讲故事:小猫一家四口一起去钓鱼,猫爸爸、猫妈妈和猫姐姐都特别专心地在钓鱼,不一会儿,猫爸爸钓到了3条鱼,猫妈妈钓到了2条鱼,猫姐姐也钓到了1条鱼。而小猫淘淘做事三心二意,一会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半天过去了,它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这个结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小猫为什么没钓上一条鱼呢?思考片刻后,许多学生大声喊:老师,老师,用‘0’来表示。事实证明:有趣的童话故事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初步感知到‘0’的存在,也让他们明白:如果像小猫淘淘那样做事三心二意,就会一无所获。

(3)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0”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合作寻找生活中的“0”,然后利用课件显示生活片段,和学生一起寻找“0”的足迹。一阵忙碌之后,同学们有的发现了体温表、遥控器、电话、住房号码、计算机上面的“0”,还有的想到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上也有“0”。学生们越找越多,越说越高兴,兴奋得停不下来。学生们身临现实情境中,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堂上兴趣盎然。教学收到“趣浓劳轻,乐此不疲”的效果。

二、动手操作,参与探究新知,产生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钻研教材、教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要为学生创设了操作的机会,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问题情境中学习,使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和掌握,在享受成功的同时,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动力,又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兴趣与数学学习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三、在游戏活动中保持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模仿力和好奇心都特别强,最喜欢玩。游戏是一种能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游戏,可以保持他们学习的极大兴趣。

如:在帮助一年级学习10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两种游戏形式,让学生在课间玩一玩,来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1 拍手游戏。把10的组成编成拍手游戏。如:你拍3,我拍7,3和7组成10……

2 出数游戏。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9的数字卡片,然后告诉学生出数游戏的玩法:甲学生出一个小于10的数,乙学生要出一个合适的数,使他们俩出的数合起来正好是10,接着由学生自由选择玩伴,开开心心地玩。

这样,游戏成为活跃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寓知识学习于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主动,玩得开心,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数学课。

第2篇

1、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演,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2、在课件的提示下,感受乐曲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并理解乐曲ABC的结构特征。

活动准备:多媒体动画课件、猫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动画演示,启发幼儿讨论并大胆表演不同的形象。

1、(画面一:小鱼们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师:小电脑把我们带到了哪里?你看到了小鱼是怎么游的?

2、那我们就来学一学快乐的小鱼吧!师:小鱼们!幼:哎!

师和幼儿一起表演快乐的小鱼形象。(提示、鼓励同伴间的相互学习。)

3、小鱼们在一起真快乐呀!听!谁来了?

(放猫的音乐)它到小河边想干什么?瞧,小猫真的来了。

(画面二:小猫扛着鱼竿)小猫会怎么钓鱼呢?

启发幼儿大胆表现小猫甩鱼竿的动作。

二、听辨乐曲,了解乐曲的内容及结构。

1、小电脑里有两段音乐,讲的就是小鱼和小猫的故事,请你们仔细听,哪一段讲的是小鱼?哪一段讲的是小猫?

2、老师:我们来听一听,小猫甩了几次鱼杆?(欣赏小猫的音乐,听辩乐句)

3、我们来学一学。

4、尝试用两个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两段不同的音乐。(图谱是否先提示一下)

(启发幼儿从速度、力度来表现)

5、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音乐内容。

A:小鱼和小猫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我们接着看。

B:幼儿欣赏课件三。

C:提问:小猫怎么会掉到河里?师和幼儿分别扮演小猫和小鱼,表演齐心协力把小猫拉下河。(跟着节拍)

D:哦,这原来是一个小鱼钓猫的故事,我们完整地听一听,什么时候音乐里讲小鱼们齐心协力把小猫拉下了河?(完整欣赏乐曲)

E:我们一起来学学小鱼和小猫,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表演一次。

三、快乐表演。

1、尝试分角色进行表演。

A:请几个幼儿扮演猫,其他幼儿扮演小鱼。提问:猫在甩鱼竿时,小鱼们在干什么?(动脑筋,想办法)

B: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表演想办法的动作。

C:幼儿分角色完整游戏。

第3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不同于普通的学校,其学生基本上对外界信息的接收都有一定困难,对周围环境发生的事件也不关心,而且思考方式极其单一。怎样提升这类学校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提升他们对语言的认知、阅读、理解能力,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结合这类学校学生的实际能力,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多媒体有效衔接了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对信息的接收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渴望,引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提升了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提升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

1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不论是背景声音的播放、情境图片的辉映、画面闪动的冲击,都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进行《乌鸦喝水》这节课的教学时,作者除了准备基础的教学资料以外,还在PowerPoint课件里面插入了相关的动画,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都能看到或者听到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内容,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等结束了动画片的播放,作者指定学生复述一下故事的大致内容,等到他们熟悉故事的经过之后,就让他们一边讲故事一边表演故事。如果学生对于故事的复述有问题,语文教师可以重复播放动画片,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大意,再进行故事的复述。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觉得课文的内容简单形象,生动易懂,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借助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降低语文教师的语言教学工作强度,优化语文教学工作的结构,令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加多样化,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

2 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性,提升了学生对语音以及文字的认知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中,口语交际最常用也最直接,所以特殊教育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对语音以及文字的认知,这也直接关系着学生以后的独立生存质量。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各种交流障碍,对语音和文字的认知能力非常低下,他们觉得不论是语言还是文字都枯燥无趣,而且难以理解,再加上他们本来就有严重的表达障碍,就算暂时能记住,也会很快就忘光的。基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科学借助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性来调动学生的感官,提升他们对语音以及文字的认知。

比如,在向学生讲解拼音、生字的时候,作者就会借助多媒体对要重点讲解的字进行外观润色,或者是涂上亮丽的色彩,或者是加重加粗;还在字旁配以直观的图片;在字顶标注拼音,如果鼠标移到拼音上,多媒体课件就会给出正确的发音。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断的跟读,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教师展示的新字、生词等,同时借助有效融合文字和图片,学生接受起来也容易了很多。

3 多媒体的融合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受程度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字词以及语法积累,很难产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语文综合素质较低,也没有活跃的思维与丰富的联想能力。受限于生理条件的不足,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感受能力很弱,没有建立起学习方法,集中力不稳定,不过他们很容易受到感官的刺激,对声音、图像等非常敏感。所以,教学过程中,作者借助多媒体教学时,将课文进行了电子化处理,实现了融动于静、图文同步、声形一体,学生通过看或者听,能够强烈领会到语文学科的神秘之美,从而快速接收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比如,教学生生字的时候,可以借助动画演示,向学生分解生字的拼音、发音、笔顺等。学生看到大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字,听到标准生动的发音,会觉得很新鲜,也会自发的跟着一起读,同时用手练习着书写的笔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语感。作者教学《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时,事先将朗读好的课文进行录音,PowerPoint课件中,并用翠绿的小树作为进度条,有效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这样不但可以让他们学会爱护环境,爱护自然,还帮助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感受程度,从而提升了语文的教学效率。

4 多媒体的信息多元性,增强了学生对课文深意的理解

虽然特殊教育学校接收的是有某些不足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像是视觉有障碍的,也许听力很敏锐;口头表达有障碍的,也许很善于模仿。语文教师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因素,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意义,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从而增强他们对课文深意的理解。

第4篇

关键词:探究;磁铁;科学前概念;科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75-001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而“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样,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内涵。如果能善于挖掘孩子们玩中的科学内涵,并巧妙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心理,引导他们在玩中探索和学习科学,我们的科学课堂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玩激趣,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在上《研究磁铁》这一课前特地做了一组小玩具――“小猫钓鱼”。用彩色卡纸做了6条色彩艳丽的鱼,每条小鱼的里面都藏着一块磁铁。用小棍做了2根钓鱼竿,一个鱼钩是铁的,另一个鱼钩是铜的,钓鱼竿贴着两只小猫的头像,可爱极了!一上课,我就拿出“小猫钓鱼”的玩具,兴致勃勃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两只小猫上来比赛,看谁钓的鱼多?”同学们一看是玩,都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地举手,课堂气氛很活跃。两名同学比赛开始了,其中一个同学很顺利,手到擒来,看中了哪条鱼都能把它钓上来;还有一个同学摆弄了半天鱼竿,鱼儿就是不听话,一条也没有钓到。胜利者得意洋洋,失败者垂头丧气。马上就有同学看出了其中的奥秘,举手说:“老师你不公平!他们两个的鱼钩不一样,你肯定在鱼肚子里放了吸铁石,吸铁石只能吸铁的东西,只有铁的鱼钩才可以钓起鱼。”同学们都点头称是,失败者也不再垂头丧气。我也知道了农村的孩子都把磁铁叫做吸铁石,他们认为磁铁只能吸起铁的东西。

“真聪明,鱼肚子里确实放了吸铁石,科学上叫做磁铁。平时玩过磁铁吗?”我顺势给出了磁铁的名称。

“玩过。”不少孩子举起了手。

“玩过磁铁,你知道磁铁还有什么神奇的本领呢?能跟大家说说你玩磁铁时的发现吗?”

于是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出自己知道的磁铁的“本领”:能吸铁,能隔着东西吸引铁的东西,磁铁可以吸引磁铁,有的磁铁磁力大,有的磁铁磁力小,还可以用磁铁来做指南针。我把他们所说的――板书在黑板上。

此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小猫钓鱼”的游戏,一上课就牢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成功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成功开展自主科学探究铺垫了基础。

学生在走进教室前对即将学习的科学知识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我们把学习者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己的习惯、经验、思维方式而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积累的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

在这节课中我顺势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来猜测其中的秘密,孩子们的回答也暴露了他们的一些前概念:磁铁只能吸铁的东西;只知道不同的磁铁磁力有大有小,不知道同一块磁铁的不同部位磁力大小不同,没有“磁极”的概念。把学生学习新课前的零星认知罗列出来,作为本节课探究的生长点。如此,课堂既有了玩的趣味,又有了科学的内涵。

二、利用质疑,有效转化学生的前概念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们探究下去,我向学生“求救”:老师昨天碰到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上课之前我经过学校沙坑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些回形针掉进去了,你用什么办法可以很快地帮老师捡起回形针呢?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有些不屑地回答:用吸铁石把回形针吸出来,不就行了吗?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试一试!”我让学生从每组的抽屉拿出实验材料,只给每组半分钟的时间进行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塑料盘,里面有一些沙子,沙子里面埋了一些回形针、一枚五角硬币、一枚一元硬币、一个铝钥匙、一个铜钥匙和一根条形磁铁。

学生们以为沙子里面只有回形针,有的惊喜地叫着“我还吸起一元的硬币!”“我还吸起了五角硬币!”更加卖力地用磁铁在沙子里面找。时间到了,我适时地问他们找到了什么?学生们都争着回答“吸了很多回形针。”我故意提高声音说:“看来磁铁真的可以吸铁。”

这时有学生质疑了:“可是五角硬币是铜的,它也可以吸?磁铁不是只能吸铁的东西吗?”我接着问:“一元硬币是铁的吗?铜的硬币可以吸起来,铜钥匙为什么吸不起来?”学生们有的点头,有的摇头,一片茫然。这时老师应该揭示正确的科学概念了:那是因为,硬币里面有一种金属叫“镍”,磁铁除了吸铁,还可以吸镍、钴一类的金属以及他们的合金,科学上把这种性质叫“磁性”。

科学概念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有效转化学生的前概念,它有两种基本的转化形式;一是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基本一致,需“丰富”;二是与科学概念有差距或相矛盾,需“修订”。因此,如何在教学中高度利用学生所具备的前概念,把学生已有的正确的前概念顺利转变为科学概念,转化和改正阻碍和干扰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是每一个老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第5篇

小组合作数学教学自主探索一、在教材中发现“快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挖掘教材本身“快乐因素”上下功夫,尽量使用好直观教具。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就问学生:“你们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学生回答:“去过。”“你自己买过东西吗?”有的说买过,有的说没有。我又说:“那你愿不愿意自己买一次东西呢?”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愿意。”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毛巾、牙膏、香皂等物品摆放出来,并标上价格,让学生说,如果你想买毛巾,价格为4元9角钱,你应该怎样付钱。孩子们纷纷举手,一个说:“付2个2元,一个5角,2个2角。”另一个说:“付4个1元,9个1角。”还有的说:“付5元,让售货员找回1角。”孩子们个个都跃跃欲试,兴趣高昂,说出了很多种付钱方法,这样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我运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兑换钱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借助童话故事导入新课是低年级教学常用的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小猫吃鱼”时,联系前面讲过的“小猫钓鱼”一课,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话说小猫一家去钓鱼,当时没有钓到鱼的猫弟弟今天认真钓鱼,结果钓了好几条(边说边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正准备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呢!学生一听小猫钓鱼的后续故事小猫吃鱼,都瞪大了好奇的双眼。趁热打铁,让学生数数有几条鱼(一共3条)课件动态演示小猫吃掉一条,设问:“还剩几条?”再演示吃掉一条……把从3到0的变化过程逐步演示出来,让学生形象地体验了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例如,理解表面积的意义。学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上、下、前、后、左、右”。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了解表面积的意义。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出示长方体模型,沿着棱剪开,再展开,并贴于黑板。学生动手操作,理解表面积的意义。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正方体模型,巩固表面积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看两个展开图得出结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法,教师再用电脑演示验证。借助学生熟悉的环境——教室,引导学生弄清长方体六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自我检查,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四、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题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条策略:精选合作内容;明确合作分工;细化合作组织;重视合作指导。

五、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第6篇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实施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沉浸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一、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活教材,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现实性原则。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因此,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可以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生活数学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3、动态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根据所教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条件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台展示、学生动手操作等使情境动态化。

4、开放性原则。就是创设的课堂情境能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学生思考的空间广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如何优化情境创设,开展有效教学

1、创设故事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幻想的故事情境更能激发小学生的丰富情感,给他们带去深刻的内心体验。小学生因为年龄特征,他们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问题情境编成小故事,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如教学《0的认识》时,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一天,猫妈妈带着小猫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然后问学生,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呢?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但我通过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游戏式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喜欢游戏。根据这一特点,让他们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情境:让孩子们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我用讲台当汽车,请10名学生模拟乘车,汽车到站后下去6人,又上来5人,这时车上还有多少人?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游戏,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正确答案。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又训练了他们的技能,还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走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3、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创设一个春游的生活情境:春天来了,老师准备带同学们去春游,请同学们讨论解决两个问题:(1)我们春游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租车、买门票、买吃的……)(2)我们班有8个小组,每组9人,每人买2瓶矿泉水,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瓶水?创设这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快快乐乐学好数学。

4、创设问题思考的教学情境,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始于疑。没有问题的学习是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难培养学生的能力。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可能性》时,我先通过让学生摸球、猜球等游戏活动,使学生对“可能”、“一定”、“不一定”等概念有了初步的感受后,再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口袋里放有10个红球和3个黄球,要想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怎么办?”孩子们通过思考、讨论,得出“把红球数量减少”或“把黄球数量增加”等方法。

5、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是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亲近教学内容,真正入境。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寻找规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①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畅所欲言,得出了种种猜想……,②能不能将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算计它的面积?又怎样转化呢?学生开始动手操作,他们对各种梯形进行剪、拼、折等活动,通过操作、思考,发现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上下底和高有关系,最后引导他们把梯形转化成学生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来计算,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实现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第7篇

养;兴趣;口算;练习;计

算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108―01

在小学,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存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粗心马虎抄错题、计算粗心导致出现错误。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笔者就此作一些阐述。

一、 培养计算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例如,在巩固“9的加减法”时,笔者先出示小猫钓鱼的情境图:清澈的池水中共有9条小鱼,小猫稳稳地坐在水池边,拿着鱼竿专心地钓鱼。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猫在水池边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让小猫继续钓鱼,根据小猫钓到鱼的数量,列出算式。这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帮助小猫数钓到多少鱼的过程中,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提高了。

二、 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这些口算题笔者经常以卡片、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笔者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笔者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浓厚,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合理安排计算练习

要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练习不应仅限于巩固知识,而且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认识,有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重视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教材中的重点是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也是练习的重点。

例如,在学习完“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约分、通分的错误,有互化错误,也有口算的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为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根本。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计算习惯呢?

1.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认真书写的习惯。实践证明,只有书写认真,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才能提高。因此,教学时,应要求学生不管做作业还是平时练习都应书写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规范,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

3.打草稿的习惯。笔者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本草稿本,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笔者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草稿本,表扬计算准确认真的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

第8篇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由曹文芳写的《丫丫的四季》,讲述的是丫丫的童年乡村生活

问大家几个问题:什么是斗蛋?你玩过没?你在大河里扯过网吗?你捡过麦穗吗?你在河塘里抓过鱼吗?你和伙伴到荷田里采过藕吗?我相信城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做过这些事。但是《丫丫的四季》这本书会告诉你做这些事情的乐趣!

这本书的主人公丫丫在作者的生动描绘下,她的形象是多么的可爱??剪着一个童花头,穿着一条斑点裙,脚上穿双红拖鞋。丫丫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乡村,她有许多的伙伴:八个姑姑、白林姐姐、白大圈、二叔景峰……在这可爱的农村里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丫丫的四季》第一章是河滩。讲了石家村和大河南村两个村为了几个苹果而打架的事。丫丫是石家村人。这件事是石家村人挑起的,石家村的一些孩子(包括丫丫的二叔景峰)去大河南村偷苹果,被发现了就引发了一场战争。先是大河南村人和石家村人打了起来,然后大河南村人输了,就把石家村人的秧苗拔了,石家村村人气不过,又把大河南村人的苹果树给砍了,最后大河南村人又要和石家村人打架。打得可凶了,最后都把公安叫过去了,事情才平息了。这一章写出了农村人的愚昧无知、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自私自利,但是这种生活依然令我向往。

第五章是演戏。讲丫丫上学了,石家村要开现场会,学校要排演节目,丫丫被选上了,演小英雄。可她想唱独唱,又不敢说,于是每次下午一上学,她就在教室里大声唱歌,被听白林老师到了,就选她去唱独唱《红灯记》。演出时大家都说丫丫唱的好,丫丫可高兴了!

第九章是讲丫丫的小黑猫。小黑猫的名字叫小鬼头,小鬼头不仅是丫丫的跟屁虫,还是一个钓鱼能手,他竟然可以用尾巴钓鱼,每天能钓五六只呢!哎,可是这只乖巧可爱的小猫还是死了。那是一阵龙卷风夺去了它的生命:小鬼头像平常一样去河边钓鱼,结果刮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丫丫本想去找小鬼头,可风太大了丫丫只能躲在家里,在第二天,丫丫找到小鬼头了,但找到的却是一只被龙卷风吹进河里淹死的小鬼头。

……

我合上了这本书,很是羡慕丫丫。丫丫你真的好幸福呀!你每天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我只能被家长锁在家中。丫丫你真的真的好幸福呀!你能下河抓鱼、捕虾,而我只能上兴趣班。丫丫你真的真的真的好幸福呀!你的童年记忆里是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田野上奔跑、在河滩里摘菱角、在麦田里捡麦穗……而我的童年记忆里只有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丫丫你的生活多充实呀!有小鬼头跟着你,还能放鹅,这都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活呀!

有时我真想变成一个在乡村长大的孩子,虽然要干许多农活儿,但是苦中却有一点甜。家长们,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自由让我们过一个充实而又快乐的童年呢?

南京路小学六年级:徐灿

第9篇

一、鼓励问题式教学

小学生对好多事物都存有好奇心,尤其是对于课本上知识,他们自己会有很多问题,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不能适应小学生的个性,就觉得烦躁,反而对于学生提出的奇怪、五花八门的问题表示反感,并且遏制学生提问,只是一味强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规矩来,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很可怕的。因此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并且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提出表扬。记得在讲《小猫钓鱼》这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背写生字词,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问:“老师,我以后也不当这样的小猫,我要专心做一件事情。”当听到这样的话时,我觉得学生是动了脑筋了,要不这么小的学生,是不会主动说这样的话,同时也有学生说:“老师,我觉得钓鱼时候需要用好的鱼饵,要不然长时间钓不到鱼。”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也觉得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也在和我交流,所以我也没有责备学生说和学习无关的事情,相反我还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对于不同题材的课文,我也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深入文章内部,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学生与教师共同的讨论中,不仅拓宽学生的思路,课堂气氛也就逐步活跃起来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鼓励活动式教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轻松愉快中实行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要多设置各项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其中乐趣,从而活跃语文课堂氛围。在每节语文课上,我会拿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喜欢的人或者事,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也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有的讲述自己做作业的经历、有的讲述自己的爸爸妈妈等等,也有的不善言谈的学生,上讲台后,害怕的哭起来,这时候,我就会主动安慰学生,给他们信心和鼓励,并且引导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争取每位学生都有机会登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机会,这样一学期下来,好多学生由最初的胆怯到现在的信心百倍,学生由刚开始的害怕上语文课,到后来的期盼上语文课,这一过程中,既有语文的艰辛付出,也有学生的积极配合。

三、总结

在语文课上,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在朗读中,学生可以锻炼语文敏锐感;在问题课中,可以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在活动课中,学生更是可以有机会展示自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由此可见,语文教师要采用正确方法,引导学生上好语文课,全方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作者:田风彬 单位:河北省南宫市明化学区

第10篇

入文,先由“文面中有小猫吗?”这一问做到课内课外有效链接,这样,学生读文有了任务,学生一读文,能找到弈秋之徒中有一徒和小猫类似。小猫钓鱼时一会儿赶了蜻蜓,一会儿追了蝴蝶,它做事三心二意,遭到否定。那个徒弟呢?“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他也如此三心二意。

3.逆向思维

做这一步,我们是为给教学带来新意而设,也是为了开启思维而设。接着,课面上我们说到生活中这样的话题: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去开会,一只蚂蚁爬上桌面,小孩是开会呢还是斗蚂蚁?讨论分析后,大家肯定了小孩斗蚂蚁。由此,我们也便有了这样的问题进行,那小孩开会算不算三心二意?小孩该不该否定?那小猫真的有错吗?弈秋之徒真的该被否定吗?最后,我们问题的核心落实在了“选择”一词上。小孩随着去开会,他选择的并不是开会,蚂蚁出现,他选择了童趣,这无可厚非,小猫去钓鱼,但它毕竟还是只小猫,它并不在乎鱼结果多少,赶了蜻蜓,追了蝴蝶,它选择了快乐,它没有错,错只错在我们拿着猫妈妈的选择标准去苛求它了。弈秋之徒如果选择射术,那也说不定是能百步穿杨的,他当然也并非就该被否定呀。

4.强化巩固

有了“逆向思维”,我们课余就有了作文写作《小猫·弈秋之徒·选择》来强化巩固。

B、《孟子见梁襄王》

1.背景资料

①时代背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266页《寡人愿安承教》

梁襄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②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推行仁政,宣扬“民贵君轻”。

给出这两者,主要是为了给出这样一个事实:梁襄王想要一个贤者来辅佐自己强大国力,以雪国耻,孟子正是这样的贤士。孟子想寻一个君王来推行自己的“仁政”,梁襄王正是这样的君王,这给两人的相见创造了条件。

2.“见”字分析

结合上文,一个想寻找贤士,一个想寻找君王,两人都是想见到对方的。因此,“见”便有了一个前提──“想见”,时机一旦成熟,当然,“想见”就会变成“拜见”、“接见”。“拜见”“接见”是“见”的具体过程,“见”的结果又怎样呢?此时,我们要求学生读文段一。

君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结合字面,学生很易得到孟子的后悔。“见”也便有了结果──“悔见”。

综上,“见”便有了以下分析:

①想见

②拜见、接见

③悔见

转贴于

既是“想见”,但最终却“悔见”,那问题一定出现在了“拜见”、“接见”这一过程中。那问题出现在哪儿?此时我们便可导入进整个文章以及背景资料的学习分析中去了。

3.技巧探究

有了上面学生兴趣的激发,课面上什么“倒叙”,什么“取譬设喻”完成一个类比推理等这些技巧是很容易理出来讲清楚的。

C、庄子见孟子

1.阅读发现:

入文前,我们先讲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阅读,学生阅读中很容易发现本文主要事件是“孟子见齐宣王”,庄暴见孟子只是孟子去见齐宣王的一个引子,课题改变成“孟子见齐宣王”而更准确些。

2.由彼及此

课题一变,前面有“孟子见梁襄王”作铺垫,那“孟子见齐宣王”便有如此信息点:孟子又寻找了一个新的王来推销他的“仁政”学说。

3.对比阅读

做这一步,我们参照了某些教师的做法,先给出以下短文,然后与课面比较阅读,从中完成对孟子説辩技巧的探究。

孟子见齐王。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頞,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之政治毕通,王当王天下矣。”王无以对。

4.说辩技巧

有上面的对比阅读,经过讨论分析,我们可以顺利总结出孟子的说理四部曲:

①投其所好

②布下钓饵

③单刀直入

④水到渠成

D、“齐桓晋文之事”

本文虽在篇幅上较其他文面复杂,但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到此,我们只需引导学生将《齐桓晋文之事》这一标题变成《孟子见齐宣王》,文章的主要内容,孟子的说辩技巧等这些都迎刃而解。学生读文只是完成对前面我们已得结论进行一个分析验证。

四、教后感想

第11篇

关键词: 审美教育; 童话教学; 阅读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127-01

审美教育要从小抓起,而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如何培养“不谙世事”的低段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情趣,我认为童话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儿童有哪些审美特点?如何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进行童话课文教学?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儿童的审美特点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儿童有一些普遍性的审美特点,这些特点包括直观性、趣味性、表面性和不稳定性、随意性、单纯性等。我们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对儿童的初步审美教育教学,通过大量的童话故事来满足他们的阅读和审美要求。

(一)直观性、趣味性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则童话故事,是向儿童介绍青蛙成长过程中几个不同的形体变化的知识。只有完整引导儿童读这则童话,那亲切浅近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才能吸引儿童。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实体来进行更直观的教育,有条件的话可以带他们去池塘里看蝌蚪和青蛙,给他们说明青蛙就是由这些小蝌蚪一点点慢慢变化而来的。儿童的审美特点就是直观感受性和趣味性,只有他们真真实实的感受到这些童话中的东西,他们才能获得乐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探索的积极性,由此而获得审美情趣。

(二)表面性

例如《骆驼和羊》这则童话中,在儿童尚未对课文作深层理解的时候,我以此试问儿童:“骆驼和羊谁最有本事?”儿童几乎异口同声说:“骆驼!”这实际上反映了儿童的审美特点,只有表面的审美力,单纯地看问题,没能看到骆驼与羊各有长处与短处。而要使儿童认识这一点,就要引导他们好好分析老牛的话。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不能抹杀儿童的天性,批评他们的审美过于表面化,相反,我们应该积极的鼓励他们的表达意愿,倾听他们的心声,等他们表达完自己的独有见解之后,老师要及时点评,把表面的东西深化,引导他们向更深远的方向看问题。

二、童话教学的方法

从儿童地审美特点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童话教学,是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列举几个童话教学方法。

(一)表演讨论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审美直观性、趣味性提出来的。所谓表演讨论法,就是引导儿童感知童话形象,然后进行“化物为我”的表演,在讨论表演中求得深刻的理解。以《美丽的小路》这则童话的教学方法为例: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导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小鹿、小兔、鸭先生和小路,进行表演。

2.让学生对照课文,指出“表演者”表演的优缺点,讨论:为什么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样,在游戏的乐趣中理解了课文,发展了思维,调动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教学效果达到了预设的目的。学生能够通过表演和讨论,获得初步的是非观,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懂得基本的环境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丽的同时,要善待这份美,保护这份美。

(二)描述对照法

这是根据审美的表面性采用的一种教法。这种方法很适合看图学文的童话课文的教学。例如,教学《小猫钓鱼》:

1.教师指导学生描述第一副图,思考这么几个问题:(1)老猫和小猫在什么地方?(2)它们干什么?(3)老猫钓着了大鱼,小猫为什么没钓着?描述后,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一、二节,再将学生的口头描述和课文描写对照比较,指出优劣。

2.学生自己描述第二副图,对照学习第三至第四节。教师在朗读上作重点指导。

3.学生比赛描述第四、第五两副图,对照课文评比。并思考:小猫起先为什么钓不着鱼,后来为什么钓着鱼了?

这样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能够找到规律,达到自己表达和总结能力,再遇到类似的课文就会顺理成章的“拿下”。并且这种方法也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深刻性。

(三)比较法

采用比较的方法教学,训练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审美的单纯性,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审美水平。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

1.从图入手,比较说话。师:你们仔细看看图,说说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干什么?再让学生看图说出:小白兔要菜子,小灰兔要白菜,小白兔和小灰兔谁聪明呢?教师要注意引起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可以提出激起学生争论的问题。

2.从文入手,比较阅读。阅读课文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小白兔的聪明之处:小白兔不要白菜而要白菜子,这是小白兔眼光长远的表现,因为它懂得“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

3.从结尾处启发学生想象小灰兔以后的情景,加深审美认识。小灰兔的一时贪心却无法得到更多的白菜,等他把要来的白菜吃完了,下一步又该怎么办呢?所以说,自己动手,辛勤所得才能够保证有吃不完的“白菜”。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并且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让他们懂得勤劳,摒弃懒惰。

(四)表情朗读

表情朗读是一种高层次的朗读,它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和教师恰当指导的基础上,朗读时融入文章描写的意境,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例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同学们通过表情朗读,很自然的就想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善。

(五)联系实际法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以前看到下雪是什么样子?雪地上是什么样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寻找雪地里的印记,让他们描述不同的物体在雪地里会有什么形状的印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第12篇

关键词:专注;知识;动手实践;开拓思维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讲计划已经深入人心,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也积极参与其中。在“学讲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学讲计划不仅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自主先学、小组讨论”环节,还是在“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环节中都需要孩子开动大脑打开思维才能做到“学进去,讲出来”,真正让学生掌握属于自己的知识,那么在学讲方式下如何开拓孩子的思维呢?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专注是开拓思维的前提

所谓专注是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专注力又称注意力,人的注意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注意力缺陷,常常是许多学习者的最大阻碍,没有良好的专注力是达不到做事效果的。不知大家还记得小猫钓鱼的故事吗?它讲述了猫妈妈和小猫去钓鱼,猫妈妈专心致志钓鱼,不一会就钓到了许多条鱼,而与猫妈妈形成鲜明对比的小猫却专注力极差:一会蝴蝶来啦就去追蝴蝶,一会蜻蜓来啦又去追蜻蜓,结果时间也被耽搁了,小猫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打开思维思考如何才能钓到一条鱼。这就告诫我们做任何事要保持一颗专注的心。学生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自主学习或聆听教师的讲解,才能打开大脑接受知识,并与已有的知识发生对接,甚至发生碰撞产生思维火花;发现疑点在小组讨论中便有话可问、可议,使学生在专注的小组讨论中抽丝剥茧获取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初识logo”中,如果学生没有专心地倾听教师讲解有关logo的相关知识,他们便不知logo语言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logo小组研发的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它具有较强的绘画功能等;也不知道如何打开logo程序和关闭它,掌握清屏复位、显龟及藏龟命令等。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如果不能专心听每个命令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他就无法接收并掌握新知识,大脑对logo程序方面的知识会产生一片空白,别说创作画图,连书上的图形都不知如何下笔,何谈让孩子去打开思维进行创作?俗话说:“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所以专注力对我们每一个人都特别重要,特别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有很多,更应该有一颗专注的心,才能接受更多的知识。

二、动手实践是开拓思维的基础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动手实践是启迪思维、完善思维、开拓思维的必经之路。动手实践可以通过动手去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就得到了开发,思维过程本身就是由感性的东西逐渐引向理性的抽象概括,如果把感性认识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就更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我在教学“定义过程”的练习课,为了让学生把教师教的知识进一步内化与提升,我要求学生用定义过程画三角形以及它的组合图形,于是学生利用上节课学的定义过程格式和曾经学的画三角形的命令操作起来,当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在重复命令repeat后面没有空格,导致虽定义了,但画不出来,于是重新编辑,在不断实践与思考中终于找到了操作方法,并总结出:“在输入每一个命令时必须空一格再输入其他内容,才能执行命令,否则免谈”,真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又继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大家能画出三角形,你能再用刚才定义三角形的过程与我们曾经学的命令画出小朋友玩的风车吗?看谁先想出办法画出来,于是学生纷纷开始操作起来:风车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而且每个三角形之间有一定的夹角,所以需要小海龟转一定的角度,多少度呢?既然是小朋友玩的风车需要用根小棒支撑,也就是logo中的一根线,该怎样画呢?转角多少度才能后退,而且要后退多少步才可以达到美观?

如图:

在这个思维空间里学生是主导者,对整个思维活动有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为中心,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整个思维活动,并在思维活动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启发思维并拓展思维。

三、知识是开拓思维的桥梁

只有专注力和动手能力还不够,我们要把专注力得来的知识、动手得来的经验与思维进行内化组织搭建构成一个一个的桥梁。知识既是搭建桥梁的桥墩,又是打开思维的一把把钥匙,更是思维的原材料,如果没有知识做基础,思维就无法进行下去,当你把知识点掌握了,如同建立了一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的连接,形成了一个个桥梁,又如同拿到了一把开启思维的钥匙,它会带着你沿着思维桥再用你掌握的知识打开一扇又一扇的思维门,使我们的思维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而扩大延伸。

如我在教“画楼梯”这一课,大家都知道画楼梯需要画横线、竖线、而且连接横线与竖线的角度需要垂直,如果我们学生不懂得怎样用logo软件去画梯形,这时我们的思维是禁锢的,打不开的,更别谈怎样去操作电脑画楼梯;如果我们学生知道并掌握了以下命令:“HT命令是藏龟命令,ST是显龟命令,CS是清屏命令,FD是前进命令,BK是后退命令,FD与BK需要与步数配合使用,RT是右转命令,LT是左转命令,他们需要和度数配合使用。”他们便会用这些知识开始搭建思维的桥梁:先向前走20步,再右转弯90度后再向前走20步再左转弯90度后再向前走20步,就这样反复交替4次,然后后退80步,右转90度,再后退80步就画出了楼梯,并能在电脑中输入命令进行操作画图。从而思维也就在这里建立起一个个桥梁:(如图1)

同时,也是这些知识打开了思维的大门,让我们在思维的桥梁上自由搭建或漫步;随着logo命令知识的不断积累,我们的思维也被不断搭建不同的桥梁:(如图2)

到现在为止,我们大家可以知道为什么有些学生思维能力低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专注力去接受知识,导致基础知识比较差,因此没有思维的原料,何谈思考?当然,也有一些人知识储备也不少,记忆力也不差,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头脑中储备的知识质量不好,所谓不好就是不理解,没有把自己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并把知识激活,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置身于动手实践中,在动手实践中会发现问题,当有了问题和需要解决问题时,思维才能动起来,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当我们的孩子在思维上不断获得成功,尝到甜头,就会进一步增强独立思考的信心,使思维能力发展到一个又一个的高度,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学讲计划”也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