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报告五年级下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今天和大家谈论的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自XX年年我校承担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在这两年的研究中我们有了一些思考和做法,借这样一个机会给大家交流。主要谈三点: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那么首先请老师们看一段话:
中国人讲名不正,言不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教材中处的位置,所占得分量,特别是考试不涉及无不体现出这困窘,虽学生喜闻乐见,实践亦证明受益无穷,然只要其不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范围内,家长不认可,管理部门不重视。学生也会在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下予以放弃,使之流于形式之中,最后不得不与过去一些好的尝试一样终成镜中月,水中花。
这段话是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反馈表中吴文斌老师写下的。我想这不仅仅代表他个人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讲,许多教师也有类似的想法。包括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确实处于尴尬的境地。楚天金报的一名记者在采访我的时候问过我,为什么XX年新课程改革颁布的内容到现在还实施起来这么困难?我当时的回答就是:不考!可能我们的认识有些片面,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
但在这段话中我们还看到一点,那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喜爱的,是让学生受益无穷的。而这一点是我们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切身感受到的,它远比课程标准中写到的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更真实。当孩子们演完课本剧跑到我们跟前问下次什么时候能再演时,当辩论赛上孩子们雄辩滔滔时,当拿着自己稚嫩的研究报告得意的汇报时,当看到自己的手抄报被贴在橱窗兴奋不已时,我们感受到“喜爱”“受益无穷”这两个词语厚重了,两年课题研究活动让我们真正解读了课程标准,解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没有任何理由停步甚至倒退。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继续在积极探索的道路上,踩着稳健的步伐去收取最大的教育效益。”所以,虽然现在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着许多困难,但我们只要坚信“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就应该认真的去实施。当然从认识到实践还有一段更艰难的路程。
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困惑与对策
困惑1:语文味
教师们在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非语文因素的过多介入,有的课根本不像语文课。那么,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为主体,各科相辅助的综合;首先是“语文味”,其次是“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各门学科的整合学习,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一切均以语文学科的目标、特点和性质为出发点来进行才是正道。因此,可以这样说,“综合性”带给了语文学习无限的空间,而“语文味”带给了综合性学习独特的意味。试图综合一切的学习,极易导致学习结果大而空,使语文教学走进“肥他人田”而“荒自己园”的歧路中。
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一种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它必然应是语文学习,其目标仍落实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服务的,而这一点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本”;其次才是综合性学习。
例如我们设计了专题“语文与生活”后,不管我们以何种形式的活动,如采访、拍摄等,都应围绕语文进行一一采访,应先把编拟采访提纲作为重点;拍摄,应将拍摄后给画面配上简洁、生动的解说词当作重点。通过活动既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更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培养其探究能力。所以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教学时,既要从生活、社会中选取丰富多彩的专题,设计形式活泼的学习模式,也要注意一切的形式都必须为内容(最终目的)——语文服务,即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以免华而不实。
困惑2:
综合性学习确实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课时又很有限,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从主题的确定要资料的收集整理再形成学习成果,许多活动要用到5—6个课时或者几周才能完成。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每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我们的做法是进行主题整合。主题整合就是整合单元材料,确定主题,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单元课文后,你一定很想参加戏剧表演吧。请和同学们一起做好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举行一次演出活动。
【分工合作】
自愿组合,成立剧组,确定剧本,选出导演。
导演根据个人特点和愿望,和剧组成员协商分配角色。剧组成员要服从导演安排,甘当配角。
【准备工作】
查阅剧本内容相关的资料
演员背好自己角色的台词,也要熟悉其他角色的台词。
在导演的组织下进行排练。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说话的语气,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布置舞台。演员化装。导演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准备演出。
【实施与评价】
演员酝酿感情,进入角色,上台表演,注意不能笑场。
观众认真观看表演,尊重演员。
填写选票,自评、互评演出效果
最佳剧组
最佳导演
最佳主角
最佳配角
交流参加或观看表演后的收获、体会。
这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皇帝的新装》、《智斗》和《小兵张嘎》,其中前两篇课文以剧本的形式表现。怎么进行主题整合呢?
一、确定本单元学习主题:戏剧。利用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
二、任务驱动:
1、 整合学习《皇帝的新装》和《小兵张嘎》。通过《皇帝新装》的学习认识剧本的基本结构,学习《小兵张嘎》并尝试将其中的片段改编成课本剧。
2、 学习《智斗》,体会角色台词的魅力;欣赏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智斗》片段,感受人物的表演。
3、 观看《小兵张嘎》,也可由教师推荐其他戏剧作品。
4、 分组筹备表演课本剧。
显而易见,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单元结构。将单元进行整合,改为围绕主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单元中的三篇课文是提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做补充。这样的整合,很大的拓展了教学单元的空间,又是一个充分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的语文活动。因为,它的内容是“语文”的,学生是围绕“课本剧”这个主题搜集资料,开展活动;它的形式是“语文”的,编写剧本,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剧本的表演,都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同时它又是超越“语文”的,通过活动,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合作精神,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锻炼。类似这样的主题单元还有三年级上册的《身边的文化》,四年级上册的《书中的动物》,五年级下册的《美妙的月亮》,六年级下册《走近鲁迅》。
此外,课题组的陈红霞老师的反思中一段话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做法:
无论是什么内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想扎实的开展下去,说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相当多的。感觉平时似乎不太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其实,结合语文课本,结合学校及社会资源,我们可开发的资源很多,有些内容甚至比课本上的更实用。老师们完全可以打开思路,开发出更适合年段学生特点的,与本年级各科学习内容有所联系的,又是孩子们说喜欢的内容,替代书本上的内容,也未尝不可。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单元整合主题,自行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当然主题整合也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们尽可以结合文本,结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内容。
困惑3:
综合性学习需要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既有老师的准备,又有学生的准备。然而,现在遇到的困难就是学生作课前准备受到了家庭现有条件的限制,课外书少,没有电脑,家长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等。使得课前的搜集资料成了少数孩子的事情,而且资料的重复率高,因为来自同样单一的课外书。
这个教师谈到因为家庭条件有限学生没有搜集资料,综合性学习进行很难。那是不是说综合性学习活动只是适合一部分学生完成的学习活动,在条件有限的农村或者贫困地区就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了呢?其实不然,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资源是这样阐述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说明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问题出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以下有几个例子:
我校课题组陈红霞老师在开展二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的树》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带着学生参观校园的每一种树木,读一读树牌,摸一摸树叶,抱一抱树干。参观完后学生认识了不少树木。一个学生在使用工具书的时候,发现字典中也有对树木的介绍,而且又简洁又清楚,十分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于是教师通过工具书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树木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在随后的给树设计名片中,学生写的非常精彩。
三、综合性学习需要怎样的备课组
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内容的综合,能力的综合,还体现在人员的综合上。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课程资源,怎样有效的整合这些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我们备课组的主要任务。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它克服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忽视语文与其它学科之间、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综合化学习。
《语文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范围包括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他们学会在各个领域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通过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合,加强学科综合对语文能力的催生与发展作用。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1、 横向整合。所谓横向整合就是打破班级界限,在综合性学习中充分利用每个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来开展活动。例如我校六年级备课组在开展“读三国”中,让擅长历史的吴文斌老师登上校园讲坛,为六年级的学生讲述三国人物。还比如五年级的表演课本剧,让每个剧组走出班级,在年级中一绝高下;研究性学习活动后的成果还可以走近其他班级进行汇报;年级的展览会等等。
2、 纵向整合。所谓纵向整合是打破年级界限,备课组之间的研究。
比如:二年级综合性学习《有趣的节日》
和同学们一起,分别扮演“眼睛”、“耳朵”等不同角色,演个小节目。先做好准备:1、分别做画有“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的面具。2、按照下列提示,为角色编台词。扮演的角色在脸上什么位置?负责什么工作?最喜欢做什么事情?最不喜欢做什么事情?
三年级综合性学习《演成语故事》
我们读过《狐假虎威》《自相矛盾》等许多有趣的成语故事。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成语故事进行表演。你可以一个人表演,也可以和同学合作表演。
四年级综合性学习《演课本剧》
你也许想为《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设计一顶好看的帽子;你也许想模仿巨人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你也许想像花园中的花儿一样,朗朗大笑。没问题,赶快行动吧!大家一起演一演《巨人的花园》也可以演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五年级综合性学习《表演课本剧》(同上)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使用。全册教材共有课文23篇,其中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7篇。共设计为八个专题,依次为:童年往事、古典名著之旅、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家国情怀、描写人物、思维的火花、异域风情、幽默和风趣。这些课文从精读到略读,按两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8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词语表统一安排在全册书的末尾,以每课一组的形式呈现。生字表1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2是要求会写的字,18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前九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也增加了语文要素培养的文章选录,加强
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200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180个左右的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临帖,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4.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会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学习写观后感,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能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学会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学会通过漫画鉴赏,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听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广播,能抓住主要内容。能辨别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上的正误。能抓住主要内容复述一件事。讨论问题时能大胆发表意见,讲清自己的意思,说话有礼貌。
6.初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憎恨剥削制度,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初步培养热爱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感受语言的幽默风趣。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先学后教的理念。
2.本学期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阅读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五、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6)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7)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8)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9)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0)培养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80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2)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
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
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另附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课时
时间
第1周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
6
2.10--2.14
第2周
第1课—第2课
6
2.17--2.21
第3周
第3课—第4课口语交际·习作
6
2.24--2.28
第4周
语文园地第5课
5
3.2--3.6
第5周
第6课—第8课 口语交际
5
3.9--3.13
第6周
习作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6
3.16--3.20
第7周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5
3.23--3.27
第8周
第9课--第11课
6
3.30--4.3(清明节)
第9周
第12课 习作·语文园地
5
4.6--4.10
第10周
第13课--第14课习作例文
5
4.13--4.17
第11周
习作 第15课
3
4.20--4.24
第12周
第16课--第17课习作
5
4.27--4.30
第13周
语文园地 第18课
5
5.4--5.8
第14周
第19课--第20课 口语交际
4
5.11--5.15
第15周
习作·语文园地
5
5.18--5.22
第16周
第21课--第23课
6
5.25--5.29
第17周
口语交际 习作·语文园地
4
6.1--6.5(儿童节)
第18周
综合复习(一)
6
6.8--6.12
第19周
综合复习(二)
6
6.15--6.19
第20周
综合复习(三)
6
6.22--6.26
第21周
期末检测
一、确定主题,制订计划,开展综合性学习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确定研究主题,制订好实施计划。而主题的选择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自我爱好的联系。实际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方案、计划以及具体实施,最好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完成。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这一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在浏览本组活动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前提下,分组拟订活动计划,每组围绕一个问题,如搜集字谜、编写字谜、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等等,进行分工,人人参与,展开活动。在近一周的实践活动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展示出了各自劳动所得:有的学生找到了许多著名作家的书法作品以体现汉字的有趣;有的学生摘抄字谜、笑话、歇后语、自编字谜;还有的持更改错字本记录了全班同学近一周来的错字,呼吁同学们消灭错字;更有的找来了古代汉语想给大家介绍汉字演变的过程,通过手抄报、书法、记录本、猜一猜、对一对等形式展现出来了。学生们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了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成果展示,丰富学习
每次到了综合性学习的展示阶段,总是学生最激动的时刻。由于有了详尽的、周密的计划,综合性学习开展得有条不紊,热闹非凡。特别到了展示阶段,我既“命题”――各组必须汇报的学习成果,也进行“自选题”――各组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丰富多彩的方式进行展示。例如,在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这一综合性学习中,同学们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辩论,题目有《小学生上网聊天好处多还是坏处多》等非常现实的问题。正反双方辩论激烈,有理有据。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共同分享了活动的快乐与成功。
这样的汇报方式,学生很喜欢,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小组的活动特色,还可以品尝到一回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大餐,了解、吸纳别组的学习成果扩充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认识。
三、将口语交际、习作融于综合性学习中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合到活动中。例如,在“走进信息世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正确运用所得的信息进行研究,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我们开展了“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实践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围绕本次活动的内容,讨论活动的意义、目的、任务;接着指导学生成立调查小组,指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调查的途径;然后各小组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调查;最后把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建议书、表扬稿、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出来。在活动中各组成员积极投入,深入实践,发现了许多问题,对我们的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还有,在“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中,孩子们在诗海拾贝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写诗的热情和冲动,很想亲自试一试。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这种愿望,先带领学生品析赏读诗歌《致老鼠》、《爸爸的鼾声》几个阅读材料,孩子们对这两篇儿童诗特别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好玩而富有情趣的诗歌,如《云》、《风》、《雨滴》、傅天琳的《我是男子汉》、英国著名儿童诗人米尔恩的《小山上的风》等,让孩子们有选择地品读朗诵,说说各自的喜欢理由,谈谈诗歌的创作技巧,品味它们巧妙独特的构思,渐渐地,孩子们更深的领会到了写诗的一些小窍门,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大胆想象、运用假设等。同学们跃跃欲试,大胆创造。同学们写的诗虽然稚嫩、粗糙,但都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想只要学生勇于创作,乐于抒发即可。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水平,一定会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四、综合性学习重视多角度评价
一、发现科学问题
在我们身边到处充满了科学知识,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就是我们研究的大百科全书。立足生活,将课本所学知识不断拓宽延伸,使之活学活用,是发现科学选题的一个好途径。作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上的研究性课题、动手操作、课外延伸等处着手,对学生较感兴趣的课题讨论,也可以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有的会得到印证,有的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质疑,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可以提出解决一些问题的对策或改造、改进方案,甚至可能提出新的认识和新的观点,甚至我们还可从其科学性、实践性、推广性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如果有价值,那就从中选取一个小切入口,来进行研究。例如,我班学生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这一综合性学习内容后,对本单元的研究报告《李姓姓氏的历史与演变》很感兴趣,于是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立足于课本有限的内容,集思广益,纷纷提出了可行性的补充意见:(1)李姓家族不同历史时期名人情况调查与分布;(2)李姓家族在中国各省分布情况与调查(附中国彩色地图);(3)李姓家族在亚洲(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分布情况与调查;(4)李姓家族名人典故、谚语、歇后语等……
二、确定论文选题
确定小论文选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累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科学的思想解释生活。同时,不断拓宽学习渠道,加强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基于此,教师再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和综合,鼓励学生在开展具体的科技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分析所产生的原因,再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对解决问题方案进行思考,通过筛选、提炼,确定论文选题。
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小论文《让自行车走进我们的生活》一文时,我对学生能确定此选题给予高度肯定。这一选题是针对目前在中国,汽车已成为大中城市的新宠儿,家庭人均拥有私家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不可否认,私家车的逐年递增带来了一系列弊病:城市交通状况日益拥堵、汽车尾气的排放致使空气质量下降、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小学生能够“慧眼识英雄”确定此选题,实属难能可贵。可是,小论文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写得有理有据?于是我鼓励孩子多方面去搜集信息:(1)自行车的历史、种类和价格等;(2)目前各个国家自行车的使用现状;(3)自行车对人体的益处;(4)通过调查、走访、设计问卷等方式了解周围人们使用自行车的情况;(5)常用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调查表(对比价格、速度、污染指数、使用期限等)(6)未来自行车的发展趋势(外观、速度、价格等)。
三、积累论文素材
科学实践是新的发现、新的观点、新的设想产生的基础,小论文写作必须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科学实践形式有科学考察、科学实验、观察记录、选取样本求证等等。因此,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如:生活中的实验——《水变戏法》《厨房里的实验》《房间里的实验》《阳台小实验》等;在课堂上开展保护鸡蛋》《高空抛蛋》《创意回形针》等活动,在活动中本着尊重孩子们兴趣的原则,施行立体型多层次交叉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各项活动的选择性、自主性、兴趣性、灵活性等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各项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通过活动,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学会小论文写作
学生在撰写小论文时,老师还要恰当地传授写作方法和技巧,不断激励创新。学生在确定好小论文的选题后,老师要及时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拟订提纲,按照课题研究的有关格式要求,把活动经过以及成果、思考、建议写下来,把实践活动中闪光的创新点记录下来;撰写时要求图文并茂,力求用准确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对比、图表等)加以论证,从而给人留下真实准确的印象。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区域大教研圈建立的前提条件
区域大教研圈的建设,目标直指实现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加强人的培养,通过对教研队伍有意识和有策略的培育,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并通过生动的教学实践,使理论真正服务于现实,并不断化到教师的日常行为之中。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区域大教研圈的建设打破了以往行政命令下的教研格局。基于此,几年来,我们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淮阴师范学院导师的日常组织与跟进、市教育行政成立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以市直属学校淮师一附小为核心,牵手清河区的淮师附小集团、清浦区的人民小学集团,淮阴区的二附小等学校创建教育教学的研究共同体,在提升和开发潜能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不仅激发了教师的参与热情,更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创生及在不同学校间的辐射并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近年来,这种新型教研机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方式。
(一)参与学校校长办学的开放心态
区域教研打破了狭隘的封闭办学传统,研究直指日常化的管理与教学,是一场学校学习的革命。参与学校开放发展中的问题,坦承管理理念的滞后、育人价值的贫乏。同时,随着新的思维方式的建立和新的育人价值的引领,学校固有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秩序必将面临着更新的巨大考验,这一切都需要校长有着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有着整体转型与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参与学校校长的开放心态将会成为推动校内外教研稳步发展、真实研究的有力保障。
(二)参与教师的正确价值取向
随着实验成果的初步形成,区域均衡教育研究的推进,共同体学校老师急于寻找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途径,校长们也期待着借力发展、主动规划学校发展之路,搭建教师成长发展平台,因此,“大教研圈”是时展呼之欲出的教育研究方式。参与教师以研究为载体,以发展为旨归,从当下的课堂教学出发,直面“现实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深刻剖析,解读行为背后观念的缺失,并积极引导“究竟应该怎么做”,真实、朴实的教研之风使得参与教师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中感受学习发展的必需,重新认识职业的崇高和生存的价值,从而获得深层次的精神愉悦和满足。
(三)教研活动有严密的安排和制度保障
探索中,以优质校为核心的共同体学校,逐步建立了“三级两层面”的互动交流教研秩序:三级是学校决策层、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两层面是研究层面和个人成长层面。共同体学校在管理变革、团队建设、内力驱动、外力推进等方面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信息交换、共谋发展。常态式的学期例会和有序安排的不间断动态跟踪,初步形成了校际共同体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平台。大教研圈中的教师在相互支持中多元转化,逐渐形成秩序。目前,大教研圈已经成为地区推进均衡教育的有力措施和保证。
二、区域大教研圈活动开展的基本策略
区域大教研圈的建设是整合教学资源,实施区域推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对区域大教研圈的活动开展进行了相关探索与尝试。
(一)骨干先行,优先发展
在平等均享的大教研圈建设中,尤其需要先行组织骨干力量学习和实践,以“骨干为抓手”的管理模式培育教研组的灵魂力量。大教研圈中的学校组建骨干教师成长档案,通过派骨干参加区域教研活动,给骨干教师压担子,组织他们先实践,后反思,在理论与实践并行中培育,促进其迅速成长,并在自己校内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校内教研则有计划地安排骨干力量汇报学习收获,每月跟踪做研究课,组织专家导师有效指导,然后再重建内化,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推动骨干教师成长的步伐。
(二)突破时空,网状教研
大教研圈不同于常态下的校内备课组研讨,教研的目的性加强、选择性增加、动态性增强,活动的开展也呈现出多种方式。
1.变“横向沟通”为“多维互动”。大教研圈发展初期,校际间可能只有同一年段备课组来往,一至六年级相互对应结对。随着研究的推进,骨干的成长,年段之间关系被打通,低、中、高段骨干教师共研同一专题,分析阶段的生长点、提升点,同学段教师研究单元课时的递进性目标,不同课时课堂教学节奏。研究纵横交错,经纬交织,打通了学习的时空,凸显了发展的差异。新颖的研究方式有效吸引了更多教师参与和思考,日常课堂得到辐射与影响,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2.变“对面交流”为“多元互动”。除了有制度保证的常态化的面对面研讨,大教研圈中的骨干教师主动建立了QQ群,及时交流,还搭建专题研究的网络互动平台,完善了校际间的教研组织方式和研讨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研究力和执行力。在这样网络式的立体教研圈中,教研组的研究力不断提升,一大批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主动策划教研组和个人发展,有效推进了校际间的均衡发展。
3.变“单向结对”为“多向互动”。每一所学校都有着自己的本色文化特征,大教研圈中的学校也是如此。在交流互动中,各所学校多了开放办学的机会,且是纯教研意义上,没有检查督导之区别。校际间的交流由以往的结对互助式变革为共同发展的集团式,学校之间成多元关系。在这样的大气候中,教师真的成为了系统人,大家相互捕捉课堂的不足,学生习惯养成的欠缺,在问题诊断与不断改进中获得师生的成长,教师们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中求真、求善,培养理想新人的目标落实在了常态教研中。
(三)直面差异,丰富研修
当然,从教师认识的变化到教育教学设计的改变,再到教学实施,最终进入反思和重建阶段,它关系到教师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其中每一阶段都渗透研究的因素。区域教研活动中,优质校还要利用自身的优势针对校际差异、教师差异,积极推行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保证师资力量的迅速提高,有效推进大教研圈内教师的共同发展。
1.典型案例式研修。日常散点化的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是理论渗入实践的土壤,因此,优质校精心选择典型案例,有的放矢地进行同课同构、同课异构教学的现场研修。如一年级上册的《9加几》、下册的《十几减9》相同的方法结构,四年级《加法交换律》《减法的性质》规律探究课型的串联呈现,五年级《覆盖的规律》中运用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搭建课堂教学环节的精彩,用真实的课堂使参与研究的老师感受课型结构,从而迁移到一类课的教学结构和方法结构,在比较研究中帮助教师获得成长。
2.骨干带培式研修。在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中,一大批走在前列的教师成为研究的中坚力量,并成为大教研圈建设中的优质资源。共同体建设中可以组织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带培式研修。导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分析、诊断问题,捕捉行为背后的实质,提出具体的重建意见,必要时主动下水实践,帮助年轻教师有效地开展自主研修和主动变革。
3.主题沙龙式研修。研究中,优质校定期组织主题沙龙式研修,就老师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展开思想的撞击,获取解决问题的路径。主题可以适当打开,如“用教育学的眼光解读教材”“设计有向开放的大问题”“资源处理的艺术”“类课型结构”等,内容切合实际,问题真实明了,教师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彼此敞开心扉,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提升了教师的综合性素养,同时还创生出一些微主题,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实现了共同体学校教师的协同发展与专业成长。
(四)内外借力,保驾护航
1.组织制度的客观保障
为了推动区域大教研圈的建设与发展,探索中,以优质校为核心的共生体学校,逐步建立了“三级两层面”的互动交流教研秩序。三级分别是:学校决策层、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两层面是工作的层面和个人成长的层面,在管理变革、团队建设、内力驱动、外力推进等方面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信息交换,直面问题,共谋发展。参与大教研圈的全体学校分领域确立了第一责任人,包括管理和联络。每学期期末与期初,都会以优质校为中心,进行不同领域同一时段、同一地点的交流会,谈上一阶段的收获与问题,下一阶段的举措和目标,落实每次活动研修的具体人员及时间安排,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又提供活动的保障。同时借力高校专业导师,通过“借脑”的方式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2.活动策划的人文基石
(1)形成整体变革的思维方式。随着大教研圈内心秩序的有效形成,校际互动交流教研秩序及管理细则的落实,校际间的交流与互动逐渐由散点的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一个发展中的问题拓展到与之相关的教师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学生新课堂常规的养成等。此时的教研活动需要有效地针对学校具体现实,突破点状和短期行为,形成整体变革的观念,展开全、实、深的贯穿一体的长程策划。
(2)搭建专题研讨的长程生境。大教研圈建设以专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型研究为突破点,精心创设长程研究生境。不同年段的如二、三年级的《认数》,三、五年级的《认识分数》;同一年段的如四年级的《认识平行四边形》和《认识梯形》,五年级的《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异分母分数减法》等课堂教学,体现了目标的差异,达成了渐进性目标。同时根据研究进展,有序安排各校教研组进行专题研究推进汇报活动,激励全员主动发展。汇报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交流或案例分析,要求选派骨干教师进行导读;第二阶段为上课评课,由承办校指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根据“教研组专题研究情况记录”,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进行深度剖析;第三阶段为重建反思阶段,要求参与研讨教师及时进行反思重建,撰写心得,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式研讨。
(3)变革骨干交流的内容形式。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优质均衡,而教育结果的优质均衡又取决于教育过程的优质均衡。进入新基础研究,才真正感受到骨干行走的力量。因此,大教研圈中的骨干教师直面课堂教学,分析行为背后的问题,交流方式简单而直接,做得多、思考得多就是骨干的灵魂力量,大家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进行一次甚至二次反思和重建,用实践检验思考,研究有实效,骨干有变化。过程问题的清晰促进了教研的内力驱动,教师们不仅就课堂建构对话,更就课堂交往对话、课堂反思对话,教师成长明显。
(五)策划节点,放大资源
在日常化实践和研修中,优质校带领共同体学校精心策划节点事件,放大研究的成果,辐射周边学校,不仅使内生长力的形成有了更为牢固的基石,也为大教研圈下的小团队建设提供了可能。
1.进行中期评估。为了推进实验的开展,巩固教研的成果,教研圈中的全体学校按计划进行评估活动,学生工作、学科教学全面开放,由本校教师执教,共同体学校、高校导师进行现场评价,按A、B、C进行等级考核,然后进行2个小时左右的汇报和现场答辩,在真实的现场中聚焦发展点。
2.开展全校普查。新基础教育研究给我们带来的是全、实、深的研究方式,为了推动学校的整体转型,实现全员发展,大教研圈中的学校还精心策划地毯式的普查活动,学校全体教师开放日常教学,骨干教师和专家导师进行随堂听诊,借全员推进活动促整体发展,变革学校的全局工作。
3.组织精品研讨。为了进一步提升共同体大教研圈的活力,优质校定期向共生体学校进行月开放活动,通过精品课堂的培育,展现师生互动的流畅,进一步感染每一位老师,体会基于学生立场下的有效课堂的品质,提供高质量研究的平台。如四年级的平均数应用题、相遇问题研讨,贯穿了说课、上课、评课、反思、重建等前移后续的诸多教育教学活动,体现了思维的灵巧和深刻,教师们的教学行为在蜕变,教学评价在改进,保证了教研活动的频度、深度、效度,共同体学校建设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区域大教研圈的反思
区域大教研圈的建设在不断的尝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一)取得的效果
1.各校教研全方位的突破和进步。在研究中,各校教研组有了长程策划的意识,有了重心下移的可能,备课组从事务型组织变成了研究型团队,实现了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构想”、从“短期思考”到“长程策划”、从“点状运作”到“沟通关联”的功能转型,能主动根据师生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发展差异和潜力优势的基础上,将已有的成果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大胆开拓,向着深化、广化迈进,逐渐形成序列化的专题研究,教研组织已经成为提供师生学习、成长生境的保证。
2.各校骨干教师及其教师队伍的发展。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发展中学校的成长脊梁。现如今,共同体学校的骨干教师能够打破唯教材是尊的旧识,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有效处理教材,不再僵化固化,敢于根据拟定的长程和递进目标,大胆改革,有效重组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实现了从“僵用教材”到“有效加工”的转变,课堂上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凝固走向生成。在他们的带动和引领下,许多教师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学校的文化特质得到了较好的诠释。
3.区域内优质资源的创生与辐射。在共同体建设中,各教研组织和力量坚持主动实践,自觉创生实践。在互动研讨中,区域内以往的资源得到广泛的学习,优质资源不断创生,产生了多节精品课例,形成了多篇研究报告与总结。共同体建设已经深深地融入老师的心中,彼此在借力发展中实现了自力更新、自主发展,创生性地有了研究的果实。随着研究的深入,区域大教研圈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内生力的磁场。
4.区域内各校共同合作中专题研究的有效推进。以优质校为核心的大教研圈建设更新了学校教学研讨的时空观,改变了教研组中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研讨已经成了丰富而有意义的场景,为学校及学校中的学生和教师发展积累了足够的底蕴,推进了学校的整体性转型与变革。在共同体大教研主题下各校教研组组织的各专题研究得到深度推进,专题研究类型得以全面打开,并呈现出多元的研究态势。在相互学习中,研究的专题类型已经较为全面,部分已经较为深入,这些研究成果的放大和共享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发展,日常课堂教学发生了真实的变革。
(二)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地方教育行政明确的支持。目前,以优质校为核心的大教研圈正处在发展的初期,且是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而聚集在一起的学校和教师自发的组织和行为,尚缺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明确的支持,地方“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还停留在研究的。这种跨越学校、甚至行政区域的教研活动时而会与当地的教育研究发生不合拍的声音,时间、人员、内容有可能发生冲突,因而有时发出的声音得不到所有教师的响应,同时也因为上级部门热情不高而挫伤学校、教师的积极性。
2.需要高校等专业力量更深度介入。“新基础教育研究”改变了共生体学校的整体格局,唤醒了广大教师的职业理想和生命意义,但是,因为理论的贫瘠、深度教研的匮乏,广大教师还不能看清自己教学的问题,即使知道某些问题的存在也无改进策略。同时,因为是非行政组织,地方教研室的教研认同度还不是很高,专业支持不多,所以大教研圈建设需要高校理论工作者的深度介入,植入必须的理论素养,引领实践研究,有效的帮助和保障实验的有效实施和顺利推进。